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管理科学 基于组织生态学理论的产业集群演化研究

现代管理科学 基于组织生态学理论的产业集群演化研究

现代管理科学 基于组织生态学理论的产业集群演化研究
现代管理科学 基于组织生态学理论的产业集群演化研究

■现代管理科学■2007年第9期

一、组织生态学理论关于企业集群演化的理论回顾

旧制度经济学家凡勃伦(T.Veblen)最早把达尔文进化思想引入经济学研究领域。他指出,“问题不是事物如何在静态中自我稳定,而是它们如何不断地生长和变化”。凡勃伦对组织演进和制度变迁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一个基于累积因果的经济制度演进范式,这说明凡勃伦试图用一种系统的、动态的和整体的分析结构来替代新古典经济学的静态均衡结构。马歇尔(A.Marshall)也比较早地用进化论思想解释了企业存在问题。他指出,“经济学家的麦加在于经济生物学而非经济力学”;经济学不过是“广义生物学的一部分”,生物学发现了“适者生存”原则,因此经济学家在研究社会组织、特别是工业企业组织时,可以把它与高等动物机体上所发现的许多奥妙进行对比。他认为,技能、知识和协调的增加推动了企业的进化。在凡勃伦和马歇尔之后,多个西方经济学流派对企业进化问题都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深入研究和论述,其中影响比较大的两个学派是演化经济学和组织生态学。

在生物进化论的基础上,HannanMT.和JohnFreeman在1977年创立了组织种群生态学。组织种群生态学认为在种群内一直在出现新的组织,因此组织种群不断地进行着变化。种群变化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变种、选择和保留,这三个过程带来新组织形式在组织种群内的建立。

Singh在1990年出版了名著《组织演化:新方向》,他认为组织生态学的中心任务是“对社会环境如何决定(企业)组织形态的产生与消亡率、组织的创建与死亡率以及组织形态的变化率进行调查”,并对组织生态学的内涵作了调整,把组织转换(Transformation)看成组织生态学分析的结果。1992年Hannan和Carroll对组织种群动力学进行了系统研究。他们将行业的种群演化视为合法化(Legiti-mation)和竞争(Competition)两个生态过程,通过对这两个生态过程对企业种群在不同进化阶段种群密度(Density)的影响建立了种群密度依赖公式,用来解释企业种群的演化过程。1994年Baum和Singh编辑了《组织进化动力学》,书中重要讨论了企业组织进化的层级本质,并把组织进化分为四个层次,即组织内进化(IntraorganizationalEvolu-tion)、组织进化(OrganizationalEvolution)、种群进化(Popu-lationEvolution)和群落进化(CommunityEvolution)。Aldrich(1999)在《组织进化》一书中从组织进化的角度对组织生态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和实证研究。2000年,OlavSoren-son在合法化和竞争的基础上又提出选择(Slection)和组织学习(Leaning)两个生态过程。通过选择可以淘汰适应度比较低的企业个体,而组织学习则可以提高整个种群的平均适应度,这样可以更准确地解释企业种群的进化过程。除了上面提到的四个生态过程,其他因素也会对企业种群的进化造成影响。在这方面许多学者进行了实证分析。例如HannanM.T研究了欧洲汽车种群的进化过程,证明地理环境对种群的合法化与竞争存在不同影响,这可以对产业发展的地区差异性作出合理的解释。GregoryN.Price对美国黑人拥有的商业银行进入行业问题进行了分析,结果证明了国家政策、黑人出生率以及城市黑人人口比例等因素对银行业种群的进化有影响,而且前者具有比较大的影响。MurrayB.Low等人研究了企业种群的起源以及企业组织个体在种群进化的不同阶段的进入问题。

以上研究均在组织生态学理论基础上开展的研究,大部分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结果支持组织生态学理论。尽管有人曾研究行业子种群之间的竞争和相互作用,但是其研究的对象均是同一个种群,或是种群内企业个体,而种群之间的协同演化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借助组织生态学理论,研究不同但又存在某种关系的种群间协同演化的规律,探讨任何一个种群渐进的演进对相关种群演化的影响以及相关种群间演化的相互促进作用。

二、基于组织生态学理论的产业集群演化研究——

—以台湾自行车产业集群的演化为例

组织生态学理论认为环境是主宰生物群落命运的绝对力量,因此生存在相同环境下而彼此条件类似的生物群落,在面临着相同的环境限制与压力时,自然会采取相似的生存手段,致使彼此的形式趋于相同。这种现象在企业组织中同样存在,一般学者将这种组织趋向与环境契合的过程称为“同形”(Isomorphism),根据Buchko(19910的看法,环境将组织推向同形的力量,主要可概分为“竞争”与“制度”两大类。前者来源于环境中有限的资源诱发了激烈的竞争,各个组织为了争取相同的资源,会修正其习性(策

基于组织生态学理论的产业集群演化研究

●王发明

摘要:文章从生态学种群概念出发,分析产业集群形成与演化的内在机理,从产业种群演进到产业集群的路径是由产业种群的属性所决定,而产业集群的效益又取决于其要素结构及关联效应。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演化是内外条件作用的结果,内在机理要求相应的外部环境与之相匹配。

关键词:产业集群;演化;组织生态学

■博士论坛

64

--

■现代管理科学■2007年第9期

略),以求最有效地取得资源。经过激烈的竞争之后,具有生存特性的组织得以留存,反之则被淘汰,所以,生存的厂商都具有相同的特征,即企业的同质性。在此,“市场”扮演着自然淘汰机制的角色。但是,竞争力量并不能完全地解释所有的组织同形的行为。在许多情况下,来自制度环境中的压力,才是迫使组织同形的主因,依照DiMaggio和Powell(1983)研究指出,来自制度环境的同形力量有二。即模仿同形(MimeticIsomorphism)和强制同形(CocerciveIso-morphism)。

1.模仿同形(MimeticIsomorphism)这种力量源自于组织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规避行为。当组织面对的环境呈现高度的变动率与不确定性时,经理人员不能确定什么是适当的策略。于是只好假定成功竞争者的策略,在此环境下至少是“有效的”,而决意加以抄袭,这种于生态学于称为“拟态行为”的举动,一方面规避了风险,一方面还能避免对手建立优势。由此可知,模仿同形未必是为了改善绩效而来,其实这更可能是一种对不确定性与无力感的回应而已。

2.强制同形(CocerciveIsomorphism)组织所依赖的客户、厂商或社会机构,特别是政府对组织有许多期待或规范,组织为了取得正当性,并配合上、下游的要求,必须逐渐同形。

环境是一个动态现象,因此,组织应该经常审视不确定环境下的策略要求,更重要的是,种群间具有相互依赖的现象,因此,其他种群的环境改变后,会影响该种群的组织形式。与此同时,该种群的变异将会对本种群形成选择压力,本种群如果不同时进行共同演化则可能被逐出生存环境。最近几年来,台湾产业快速移向大陆,此种现象尤其明显:许多中心厂在零件厂移往大陆后,不得不随之移向大陆,否则将面临被淘汰的命运,便是种群间共同演化的最有力的实证。

台湾自行车产业主要集中在台湾的中部以大肚山为中心,南倚彰化,北靠台中,形成一个上中下游紧密结合的自行车产业聚落,这个聚落是全世界最大的,外籍人士称之为“台湾自行车村”。台湾的自行车产业20世纪50年代后崛起,历经装配生产、推动零组件的国产化、小厂纷立充斥、扩大输出、产业转型、产业升级与外移、产业国际化等七个阶段。经过四十多年努力,由于不断在设计、制造、管理、销售成本控制力求精进达到国际水准,至20世纪90年代更执全球自行车业之牛耳。

但是最近几年来,台湾许多产业快速移向大陆,其中以自行车产业集群的迁移尤其明显,回顾台湾自行车产业的发展历程,将是产业集群演进动力因素分析的最好例证。自行车产业是属于精密装配的工业,每辆自行车需要一百二十余种主、次要零件进行组装,故自行车的生态系中有两大共生种群,任何一家成车厂均需结合多家零件厂,方能完成最终产品。在1958年 ̄1969年间,因为台湾自行车需求量增加,许多小厂以低廉低质的产品模仿,使仿制车充斥市面,此为模仿同形的力量。

在1975年 ̄1977年间,因为美国政府公布CPSC的自行车安全标准,从严要求品质,故台湾也拟定了地区标准,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制度,品质分等,不合格厂商禁止出口等政策,结果,成车厂开始重视品质,对零件厂的要求提高,零件厂若不能达到标准,就转向日本进口,此为制度同形的力量结果。

1980年之后,成车产品不断在创新,车材朝向“轻量化”的特色发展。台湾两大自行车企业巨头巨大与美利达两家公司开发出铝合金与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其带领下,其他成车厂也开始进口或生产铬钼合金、铝合金或碳纤维的登山车、变速车及多功能车,同时,零件种群也在设计、结构改良上配合成长。1982年,台湾经济部中小企业处将自行车成车业列为主要扶持行业之一,相关专家轮流驻厂,改进成车厂的生产技术并加强质量管理,使各成车厂在管理上一致成长。1984年,巨大、旭光、太平洋与四十家零件厂登录为中心与卫星工厂体系,接受政府指导。其他如美利达、功学社、正道等厂虽未登录,但也推动中卫体系,派员指导重要的配套厂,引入同样来自日本的中卫制度,使厂商间指导与评价体系的模式大同小异。此时是模仿、规范、依赖同形的力量,共同推进演进。

1990年过后,零件种群纷纷前往大陆深圳设厂,部分成车厂也跟随与之前往聚集。1992年,巨大在江苏昆山投资设立捷安特公司,又掀起台湾零件种群的第四次跨海热潮,其他成车厂也紧随跟进,进入江苏地区。依赖与模仿同形的力量,主导了迁徙、适应的演化。

在生态观点下,个体的力量很弱,所以,组织个体在面对环境压力时,除了选择一种最有利于本身生命延续的生存利基与生命繁衍策略外,别无掌控自身命运的能力。在生物界中,物种为了提高生存的几率,便出现许多集体行为的现象,这种联合相关个体,以群体力量来对抗环境的选择,逐成为生态观点下的另一项重要的策略演化观。

三、结语

综上所述,从大历史观点的来看,单一个体很难对抗大环境的挑战,但如果跟一大群体合作,就有可能回应环境的需要,共同演化强调集群内的每一个企业都应成群体中的个体,当环境改变,总会有人开始变,如果能跟上这种蜕变的步伐,就能跟得上时代的要求,当环境越不确定的时候,组织越要随着相关组织做适当的变化。为此我们可以得出几点结论: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演化路径为个体——

—种群——

—集群,它在根本上是由其内在机理所决定的,但又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这就要求内外条件相匹配一致。为此政府必须制定相关的、适宜的政策和措施。

参考文献:

1.喻卫斌,崔海潮.产业集群形成与演化机理研究.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5(3).

2.陈金波.企业进化理论的起源与发展.华东经济管理,2005,19(6).

作者简介:王发明,管理学博士,山东工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教师。

收稿日期:2007-08-27。

■博士论坛

65

--

生态学试题与答案(最后)

生态学单选 1.生态学按其性质一般分为(D) A.理论生态学 B.草原生态学 C.环境生态学 D.理论生态学与应用于生态学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B) A.特种结构、时空结构 B.特种结构环境结构 C.特种结构、时空结构、营养结构 D.营养结构、生物结构 3.种群波动的密度调节主要为(A) A.种间调节、食物调节 B.种内调节、食物调节 C.种间调节、种内调节 D.环境调节、食物调节 4.群落演替换主要原因是:(B) A.原生演替、次生演替 B.外因演替、内因演替 C.外因演替、原生演替 D.内因演替、次生演替 5.就植物来说,其生态型包括(A) A.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B.养分生态型、温度生态型 C.植物生态型、生物生态型、微生物生态型 D.环境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6.从整个生物圈的观点出发,生物化学循环可分为:(D) A.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 B.生物小循环、沉积型循环 C.气象型循环、地质大循环 D.沉积型循环、气象型循环 7.根据污染的环境,可分为的类型是:(D) A.化学污染、物理污染、生物污染 B.大气污染、水域污染、重金属污染 C.重金属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 D.大气污染、水域污染、土壤污染 8.根据物质循环的范围不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可分为(B) A.生物小循环和气相型循环 B.微生物小循环和地质大循环 C.气相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 D.气相型循环和地质大循环 9.下列关于生活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 A.是种以上的分类 B.是生理生态特征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C.长期生活在不同自然条件下 D.郑重从形态外貌上进行区分 10.生物各个生长发育期或某一阶段内,高于生物学最低温度值以上的昼夜温度总和,称为某生物或某发育阶段的(A) A.活动积温 B.有效积温 C.积温 D.热量 11.在全日照下生长,但也能忍受适度的荫蔽,这种植物称为(C) A.阴性植物 B.阳性植物 C.耐阴植物 D.中日照植物 12.自然环境中,对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称为(B) A.生态因子 B.生存因子 C.资源因子 D.气候因子 13.根据起始基质的性质演替可分为(A) A.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B.发生演替、内因发生演替和外因生态演替 C.快速演替、长期演替和世纪演替 D.自养性演替和异养型演替 14.生物生态适应对策中,r-对策者(C) A.生活期长 B.个体大 C.通常占据临时性生境 D.生殖耗费少 15.生物种所具有的繁殖后代、延续种族的能力称为(B) A.遗传力 B.繁殖力 C.配合力 D.增长力 16.种群在实际条件下,出生率随种群大小、组成和生存条件不同而变化,称为(B) A.生理出生率 B.生态出生率 C.最大出生率 D.绝对出生率 17.人工栽培生物种群在空间分布多属于(C)

生态学书籍

转自北师大资源学院生态论坛 01城市生态学、生态旅游与景观生态学书籍 中国生态旅游-走进大自然-高峻-2001 中国生态特色旅游-章采烈-1996 住区—绿色生态住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01 全国高等林业院校试用教材景观生态学-徐化成-1996 全国高等林业院校试用教材-景观生态学-徐化成-1996 城市景观生态-董雅文-1993 城市植物生态学-冷平生-1995 城市生态学-于志熙-1992 城市生态学-杨小波吴应书等-2000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规划-孔繁德等-2001 城市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_10882127 城市生态规划研究—承德市城市生态规划-薛兆瑞等-1993 城市生态调控方法-王如松等-2000 城市科学前沿丛书生态与环境: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调控新论-张鸿雁-2000 城市绿地与环境-徐乃雄-2002 日本公共艺术生态-刘俐-2002 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俞孔坚-1998 景观生态学-徐化成 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傅伯杰等-2001 环渤海三角洲湿地的景观生态学研究-肖笃宁等-2001 生态与可持续建筑-夏云等-2001 生态与环境: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调控新论-张鸿雁-2000 生态建筑—面向未来的建筑-周浩明等-2002 生态旅游的绿色实践-杨桂华-2000 都市生态走廊-曹鉴燎等-2001 02动物生态学书籍 Ecological Entomology-Carl B.Huffaker INSECT ECOLOGY (THIRD EDITION)-Peter W.Price 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实验指导-耿济国等-1991 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昆虫群落生态学-庞雄飞等-1996 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昆虫群落生态学-庞雄飞等-1996 动物污染生态学-杨明宪-1988 动物生态学-(日)伊藤嘉昭 动物生态学原理第一版-孙儒泳-1987 动物生态学原理第二版-孙儒泳 动物生态学实验与实习方法-高中信等-1992 动物生态学浅说-林育真-1982 动物繁群生态学-单国桢-1983

中国生态学的基本理论

中国生态学的基本理论 作者:张正春 | 2005年08月21日15时41分 | 【内容提要】本文提出了创立中国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它既是现代生态学发展的必然,又会推动现代生态学的理论革命,这是研究和挖掘中国古代生态学的重大意义。提出中国生态学的基本理论,既是为了继承中国古代宝贵的生态学思想,也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现代生态学中的问题。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规律,生态系统整体性的形成机理,生态系统的能流特征和动态规律,生态系统的普遍模型,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产生机制,生态工程以及生态系统恢复的技术要领,生态系统的稳定机制和抗干扰能力的形成机理,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机制等。 中国生态学的基本理论 张正春 按照E.P.Odum的意见,现代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科学,甚至于“把生态学定义为研究自然界的构造和功能的科学”。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是一个具有自组织功能的稳定的复杂系统。生态系统的复杂性(complexity)已经引起生态学家的高度重视,所谓“通常是超越了人类大脑所能理解的范围”(蔡晓明,2002),关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理论的研究(Jorgensen,1992)和生物多样性研究(Schulz,1993)代表了现代生态学的研究方向。整体论是现代生态学最重要的思想,与现代生态学的理论相对比,中国古代的宇宙观和自然观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学意义。中国古代文化具有始终一贯的整体论,整体论思想是中国古代科学的基本特点,如中医中的整体论思想等。我们把中国古代的生态学思想给予提炼和总结,形成了中国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供大家讨论改正。 提出中国生态学的基本理论,既是为了继承中国古代宝贵的生态学思想,也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现代生态学中的问题。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规律,生态系统整体性的形成机理,生态系统的能流特征和动态规律,生态系统的普遍模型,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产生机制,生态工程以及生态系统恢复的技术要领,生态系统的稳定机制和抗干扰能力的形成机理,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机制等。 一、元气论 元气论是中国古代的基本思想。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的生灭变化都在气中。气聚则生,气散则亡。充塞宇宙之间者,气也。元气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本质。从热力学理论和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来看,中国古代的“元气”概念类似于能量的基态,是万物起源的基础(万物之母),是从无到有、有生于无的物理条件。“气”是不同形式的能量活动,“元气”则是宇宙能量的基本形式和原始组成。“气”的概念是与“形”的概念相对应而产生的,“气”是功能状态,“形”是形态结构,“气”是动态概念,“形”是静态概念。一切物质能量的功能性活动都表现为“气”。如: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黄帝内经》六节脏象论篇第九) (大意:自古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都是生命的本质问题,生命的本质和人体生理的基本规律是“阴阳”(内外),人体九窍与体外相通,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循环通道) “气”与“形”相对应,气是不可见的,形是可见的。《黄帝内经》对“气”与“形”的关系有一个经典论述: “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气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

工业生态学的系统分析方法与实践

第.-卷第/期-00/年1月 化!学!工!程 )!%J2)#Z%(&2(%%\2(&!)!2(#" Q@H:.-(@:/ #G E:-00/工业生态学的系统分析方法与实践 陈定江!李有润!沈静珠!胡山鹰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生态工业研究中心#北京!*0001/" !# 摘要!对工业生态学的基本思想$研究方法$实践手段进行阐述#对相关的概念进行辨析#以期得到一条 关于工业生态学内涵$方法$目标等的清晰脉络%工业生态学具有分析和实践功能#后者建立在前者的基 础之上%工业生态学需要在技术$制度和教育.个维度上进行变革以支持传统的工业经济体系向生态工业 体系演进% 关键词!工业生态学&生态工业&系统分析 中图分类号!780-1:1&$*.!!!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0045++4/!-00/"0/5004.504 C B8"=&’?’)B8(8’##7A’H<=8’?>#7’H"(H=A J(?>:8"7(’)=H A)A I B .!$3D(?I%^(’?I#20P A:%7:?#C!$3a(?I%V<:#!OC<’?%B(?I !O_@=>C C%;E F;>>_F;E B;?2;?G C<_F B H%=@H@E T\>C>B_=D)>;<>_#Y>a B_;<@] )D>A F=B H%;E F;>>_F;E#7C F;E D G B";F b>_C FF X F;E*0001/#)D F;B" 1;8"7’H"’\>b F>9@]F;?G C<_F B H>=@H@E T‘C>C C>;B#B;B H T C F C B;?a_B=B a a_@B=D>C9B C a_>C>;<>?#B F5 A F;E<@E>B_a F=]@_G;?>_Ca_B=@]F;?G C<_F B H>=@H@E T C D@G H?M>M B C>?G a@;B;B H5 T C F C9FA b F>9C:2;;@b B>?F A>;C F@;C#F:>:<>=D;@H@E T#F;C?G=B ;>>?>?]@_a_@A@>b@H G=@;@A F=C T C<>A<@>=@5F;?G C<_F B H C T C<>A: S=B R A7>8’F;?G C<_F B H>=@H@E T&>=@5F;?G C<_T&C T C<>AB;B H T C F C !!工业生态学最早可以追溯到*+44年(*)#-0世纪+0年代初期得到快速发展%本文通过对工业生态学的基本思想$研究方法$实践手段进行阐述#对相关的概念进行辨析#并结合本生态工业研究中心近几年的工作#以期得到一条关于工业生态学内涵$方法$目标等的清晰脉络%工业生态学的基本思想是仿照自然界生态系统中物质流动的方式来重新规划工业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置系统#它具有分析和实践功能%借助分析功能提供的系统视角#在技术$教育$制度.个维度上采取合理的措施和手段#将现有工业体系转换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工业体系%对于生态工业系统#其空间尺度可划分为企业$企业群落$地区.个不同的级别% 工业生态学系统分析方法包括工业代谢!2;5 ?G C<_F B HJ> )T=H>#C C>C C A>;<#Z)#"$投入产出分析!2;a G<5’GC F E;]@_%;b F_@;A>;<#Y]%"$产业共生!2;?G C<_F B H3T A M F@C F C#23"$功能经济!K G;=9@_[@]F;?G C<_F B H>=@H@E T 企业企业群落地区分析2J111 Z)#111 %22111 2’#111实践Y]%1 231 K%1 技术!!!制度!!!!!教育 #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6*/0" 作者简介!陈定江!*+,4*"#男#博士生#主要从事化工系统工程及工业生态学方面的研究#%5A B F H’=?X+1!A B F H C:?G:=;% 万方数据

GIS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应用

GIS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特点,景观生态学的概念。详细介绍了GIS技术并在景观数据的来源、景观空间格局分析、景观生态监测、评价与管理、景观空间模拟、景观生态规划等研究中的作用。随着GIS 技术的不断发展, GIS技术在很大程度改变了生态学家开展研究的方式,同时也逐渐成为景观生态学的特征之一。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景观生态学;GIS 1.引言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自上世纪60年代由加拿大的Roger F.Tomlinson创立以来,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一项比较完善、实用并已涉入商业领域的应用性技术。在最近30多年内取得了惊人的进展,功能不断扩展完善,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以及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交通运输、农业生产、自然资源调查、生态环境评估、公共设施管理等多个领域。 我国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始于年代, 在陈述彭院士的积极倡导下发展较快。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深入到科研和教学诸多领域, 开发出了一些适合中国国情的软件系统, 其中一些较为完善的软件已开始步入商业化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 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一种技术将给诸多学科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尤其对于处在生态学与地理学之间的边缘交叉学科—景观生态学的发展意义更为深远。 2.地理信息系统与景观生态学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简称为GIS)是对与地理环境有关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的一门学科。它利用计算机建立地理数据库,将地理环境的各种要素及其地理空间分布状况和所具有的属性数据,进行数字存储,建立有效的数据管理系统.通过对各种要素的综舍分析,方便快速地获得信息,并以图形和数字方式表示结果,满足应用或研究的需要。 GIS具有如下3个特征:(1)具有采集、管理、分析和输出多种地理信息的能力;(2)以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为目的,以地理模型方法为手段,具有区域空间分析和动态预测的能力;(3)在计算机系统的支持下,完成空间地理数据管理、分析和决策。计算机支持是地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特征,使地理信息系统能够快速、精确、综合地对复杂的地理系统进行空间定位和动态分析过程。 3.地理信息系统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等计算机与空间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景观生态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手段与数据来源, 并在景观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分

应用生态学

应用生态学是生态学的分支学科。结合动植物生产、医学、太空旅行、资源和环境管理等实践需要,来研究应用过程中的生态学原理和方法。现代由于人类对开发生物资源、管理生物环境、发展医学等得更广泛和深入的实际需要,生态学的应用价值显得越来越高,着重从应用需要来研究生态学的领域也不断被开拓。例如,为了持续高产的农田生态学、林学、野生动物管理学、动物驯化鱼饲料、自然资源保护、病虫害防治、污染生态学、流行病学、环境卫生学、放射生态学、太空旅行生态学等等,都属于或可以看作是应用生态学的研究领域。 应用生态学的主要领域有农业生态管理、生物多样性保育、样地经营管理、入侵物种控制、保护区管理、放牧区管理、国家公园与自然游憩区管理、生态景观规划与设计,以及环境与生态复育技术等。应用生态学在当前和今后应给予优先重视的研究领域,包括生态系统与生物圈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设计、转基因生物的生态学评价、生物入侵生态学、流行病生态学、生态预报、生态过程及其调控等。在今后若干年内,围绕这些领域,可能会出现广泛而活跃的研究热潮以及一些新的特点。 主要期刊 主要的应用生态学期刊包括《Journal of Applied Ecolpgy》、《Ecological Applications》以及《Journal of Ecological Engineering》。

任何学科的产生、发展主要受到社会的需求、学科本身的内在发展规律以及新技术、新方法的影响。应用生态学的产生也不例外。生态学从诞生至今已经历了100多年的历史。生态学一词的提出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下半叶,普遍认为是1866年德国动物学家Ernst H.Haeckel(1834~1919)首先创造了这一术语。其实,早在1858年美国哲学家、生态思想家Henry D.Thoreau(1817~1862)在书信中使用此词,但未对其下具体定义。1869年,Ernst H.Haeckel首先对生态学作了如下定义:生态学是研究动物与有机和无机环境的全部关系的科学。从生态学产生的历史看,它一开始就是与许多生产实践紧密联系的。但作为生态学的一大重要门类,应用生态学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尤其是20世纪50、60年代,全球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同时环境问题不断出现,可以说是工业发展、公害泛滥的年代。生态学在40年代后也逐渐成为同生物学、化学或物理学等一样的“硬”科学,而得到普遍认可。1935年Tansley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是生态学发展史上一次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在生态系统概念之前,生态学受达尔文生存竞争学说的影响,主要研究自然历史或博物学,大部分研究工作是描述性的,在动物生态学主要研究诸如动物的繁殖、食性、迁移、生活史等;在植物生态学主要以野外调查为主,进行植物群落描述,环境对植物个体、种群或群落的影响、生物产量等研究。生态系统概念提出之后,当时人们对它的重要性并没有给予充分的理解和重视,生态学家还是按照他们个人的兴趣开展研究

恢复生态学主要运用哪些理论

1、恢复生态学主要运用哪些生态学理论? 恢复生态学应用了许多学科的理论,但最主要的还是生态学理论。这些理论主要有; 限制性因子原理(寻找生态系统恢复的关键因子)、热力学定律(确定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特征)、种群密度制约及分布格局原理(确定物种的空间配置)、生态适应性理论(尽量采用乡 土种进行生态恢复)、生态位原理(合理安排生态系统中物种及其位置)、演替理论(缩短恢 复时间,极端退化的生态系统恢复时.演替理论不适用,但具指导作用)、植物入侵理论、生物多样性原理(引进物种时强调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可能导致恢复的生态系统稳定)、缀块—廊道—基底理论(从景观层次考虑生境破碎化和整体土地利用方式)等等(John— s恤e,1986;Fo抓sn,1995;Mid4le咖,19993余作岳和彭少肋,1996)。 2、恢复生态学的理论有哪些? 如前所述,恢复牛态学是一门关于生态恢复的学科,它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就H6V的理解,恢复生态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包括:①生态系统结构(包括生物空间组成结构、不同地理单冗与要素的空间组成结构及营养结构等)、功能(包括生物功能;地理单元与要素的组成结构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与作用;能流、物流与信息流的循环过程与平衡机制等)以及生态系统内在的生态学过程与相互作用机制;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多样性、抗逆性、生产力、恢复力与可持续性研究;③先锋与顶级生态系统发生、发展机理与演替规律研究;U不向于扰条件下生态系统的受损过程及其响应机制研究;⑤生态系统退化的景观诊断从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⑧生态系统退化过程的动态监测、模拟、预替及预测研究;⑦生态系统健康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包括:①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的关键技术体系研究;⑦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优化配置勺重构及其调控技术研究;③物种与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与维持技术;④生态工程设计与实施技术;⑤环境规划与景观生态规划技术;⑥典型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优化模式试验示范与推广研究(马世骏,1990;章家思和徐班,1999)c 目前,自我设计与人为设计理论(sclN01gn ve刚s dMign lh印ry)是惟一从恢复生态学中产牛的理论(van Jervalk,1999)。自我设计理论认为,只要有足够的时间,随着时间的进程、退化生态系统将根据环境条件合理地组织自己并会最终改变其组分。而人为设计理论认为,通过工程方法和植物重建可直接恢复退化生态系统.但恢复的类型可能是多样的。这一理论把物种的生活史作为植被恢复的重要因子,并认为通过调整物种生活史的方法就可加快植被的恢复。 3、自我设计理论和人为设计理论的区别是什么? 这两种理论不同点在于:自我设计理论把恢复放在生态系统层次考虑、未考虑到缺乏种于库的情况,其恢复的尺能是环境决定的群落;而人为设计理论把恢复放在个体或种群层次上考虑,恢复的可能是多种结果(MNdleton,1999;Van der Valk.1999)o 第三章 1、什么是退化生态系统?表现在哪里? 退化生态系统是指生态系统在自然或人为于扰下形成的偏离自然状态的系统。与自然系统相比,一般地,退化的生态系统种类组成、群落或系统结构改变,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生产力降低,土壤和微环境恶化,生物问相互关系改变(Ch叩删,1992;Daily,1995;陈灵芝和陈伟烈,1995)。当然,对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其退化的表现是不一样的。例如,湖泊由于宫营养化会退化,外来种入侵、在人为干扰下本地非优势种取代历史上的优势种等引起生态系统的退化等,往往这种情况下会改变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但生物生 产力不一定下降.有的反而会卜升(Berser.1993)。 2恢复生态系统的目标 Hobbs和N盯ton(1996)认为恢复退化生态系统的目标包括:建立合理的内容组成(种类丰富度及多度)、结构(植被和土壤的垂直结构)、格局(生态系统成分的水平安排)、异质性(各组分

大学校园景观中景观生态学应用

大学校园景观中景观生态学应用 摘要:校园规划与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以及高等教育体制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城市规划与设计中一项重要的课题。文中针对景观生态学在校园景观规划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对景观生态学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进行论述。由于高等学校相对而言,功能性较为复杂,综合性较强,因此本文的重点以介绍高等院校的景观设计为主,并以江南大学蠡湖校区为例系统的阐述了景观生态学当代校园景观规划中的应用。 关键词:校园环境;景观生态学;校园景观设计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生活环境已经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环境破坏已经成为了现代人类面临的头号问题,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威胁到整个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将恢复生态学和生态恢复的理论知识与技术手段、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思想贯穿于景观环境设计—建造—管理的始终。 1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多学科之间交叉的学科,它的主体是地理学与生态学之间的交叉。景观生态学以整个景观为对象,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价值流在地球表层的传输和交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一级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以及相互作用机理、研究景观的美化格局、优化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 景观生态学作为一门正在发展中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其理论的直接来源是生态学与地理学,同时从现在科学的诸多相关理论中也汲取了丰富的营养。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为开放系统的自然等级有序理论,以及综合性和组织性理论;它的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系统之间生物控制共生理论是以控制论为基础的。因果反馈耦合关系建立不仅与系统论、控制论有关,还涉及到信息论的有关问题。景观生态学的自组织理论及稳定性概念又和耗散结构理论有关。 2 校园景观设计综述 校园景观设计包括小学、中学和大学的校园景观,这三种景观都是属于校园景观范畴内,因此具有相同的特点。三者都强调为教学服务的宗旨,营造具有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符合师生学习工作的需要等特点。但是由于他们所服务的人群有很大差异,同时校园的功能性、综合性、复杂性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三者还有很大差异。但是在校园景观设计中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2.1 以人为本的原则,校园的景观设计是以人的需求为基础的,因此大学校园景观规划应本着“以人为本”,即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考虑人的尺度和心理要求,将人的活动性和舒适性作为景观规划的出发点。 2.2 可持续发展原则,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要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从长远发展考虑。景观设计要与学校自身的发展目标和定位相结合,必须要有符合自身风格特色的大学校园环境,规划和设计要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2.3 生态性和因地制宜原则,对于学校来说,必须从大环境着眼,从小环境入手,尽可能利用那些天然的地形和植被,为生态环境的合理化创造条件,应避免为追求气派而过分强调草坪的作用,忽视乔、灌、草、地被植物群落式立体配置的重要性,设计手段应是“花最少的力气去适应生态环境”。 2.4 功能性、人文性相统一的原则,大学校园必须是学习与生活同在、学科与学科交融、校园与社会对话、人文与生态共享的集合共存体,能同时满足教、学、研及生活的各种不同需求。 3 基于生态学的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

产业生态学

产业生态学近年的发展 摘要: 传统末端治理方式的弊端和清洁生产技术的局限性促使人们探求新的污染防治模式, 生态学尤其是仿生学的发展激发了人们仿照自然生态系统来改造人类生产系统的想法, 基于这种背景, 产业生态学应运而生。分析了产业生态学诞生的背景及其形成过程, 并全面系统论述了产业生态学领域的国内外进展, 识别了目前我国该领域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并给出了对策建议。在此基础上, 文章从学科发展的角度对产业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和前景作了展望。 关键词:产业生态学;产业工业园;产业共生 1.前言 末端治理作为目前国内外控制污染最重要的手段,对保护环境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工业化发展速度的加快,末端治理这一污染控制模式的种种弊端逐渐显露出来。首先,末端治理设施投资大、运行费用高,造成组织成本上升,经济效益下降;第二,末端治理存在污染物转移等问题,不能彻底解决环境污染;第三.末端治理未涉及资源的有效利用,不能制止自然资源的浪费。清洁生产从根本上扬弃了末端治理的弊端,它通过生产全过程控制,减少甚至消除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末端治理设施的建设投资,也减少了其日常运转费用,大大减轻了组织的负担。然而由于清洁生产技术的局限性(偏重于局部工艺和技术而不是整个系统也越来越明显,再加上日常生活中的边界效益也日益萎缩,而且它的边际成本已逐渐增加到人们无法接受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转向经济发展本身,希望能从经济发展的自身规律中找到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根源解。同期生态学及仿生学的突飞猛进,从而激发了人们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原理来改造人类的生态系统,从而将其构建成一个物质闭路循环系统的想法,于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发展态势做了简要的评述和展望。 1.1孕育阶段(20世纪70年代-70年代初) 早在生态学发展初期howard odum和Ramon Margalef等先驱就已经意识到“人类活动的生物物理基质同样服从于自然生态系统规律”。但当时生态学家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似的农业生态系统研究方面。一直到20世纪50,60年代,生态学蓬勃发展,尤其是仿生学的快速发展,才使得人们产生了能否模仿自然的生态系统,按照其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规律重构产业系统的想法。随着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通产省政府成立了一个50人的研究单位-产业机构咨询委员会,来研究那些对原料消耗依赖程度小而更多依靠信息与知识的经济部门,以便提升日本经济发展质量的可能性。虽然他们已经开始了研究但是对于研究还没有明确的表达,因此,该阶段被认为是产业生态学的孕育阶段。 1.2诞生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 工业生态学是生态工业的理论基础。 1989年9月美国通用公司的研究部副总裁Robert Frosch和负责发动机研究的Nicolas Gallopoulos在《科学美国人》杂志上发表题为《可

生态学硕士点

生态学硕士点摘要 0713生态学一级学科简介 一级学科(中文)名称:生态学 (英文)名称:Ecological 一、学科概况 生态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而且是多元起源的。概括地讲,大致可分出4个时期:生态学的萌芽时期;生态学的建立时期;生态学的巩固时期;现代生态学时期。 1、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 2、生态学的建立时期(公元17世纪至19世纪末) 进入17世纪之后,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学做为一门科学开始成长。进入19世纪之后,生态学得到很快发展并日趋成熟。 3、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初期,动、植物生态学并行发展,出版了不少生态学著作与教科书。在动物生态学方面,关于生理生态学、动物行为学和动物群落学等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植物生态学在这一时期也得到重要发展,出版的专著有《植物社会学》;《实用植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生物地理群落学与植物群落学》(1945)等。由于各地自然条件、植物区系、植被性质及开发利用程度的差异,使植物生态学在研究方法、研究重点上各地有所不同,在这一时期形成了几个著名的生态学派,主要有:北欧学派(Uppsala学派);法瑞学派;英美学派;苏联学派。 4、现代生态学时期 (20世纪60年代开始)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工业的高度发展和人口的大量增长,带来了许多全球性的问题(例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能源问题等),涉及到人类的生死存亡,造成对人类未来生活的威胁。上述问题的控制和解决,都要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因而引起社会上对生态学的兴趣与关心。 从上面的叙述中不难看出,随着科学的发展,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许多环境问题都成为生态学学科发展中的前沿热点问题,生态学越来越融合于环境科学之中。特别是以人类生存环境为中心的生态学研究,更显得突出。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21世纪的生态学,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更加紧密地结合社会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不断突破其初始时期以生物为中心的学科界限,未来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向解决社会当前面临的社会问题发展,并在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的作用。 如果说21世纪前生态学和生态学工作者主要是指出问题和提出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到了21世纪生态学则是转变到对解决问题途径的探索。当代生态学研究愈来愈注意与群众相结合,与社会发展和生产实际的需要相结合,并成为政府决策和行动的基础。当生态学介入生产和社会问题时,特别是涉及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时,就不可避免地与政策、经济、法律以及美学、道德、伦理等方面,甚至进入哲学领域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二、学科内涵 生态学诞生于19世纪后半叶,学科主要任务是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的相互关系,重点探讨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以及两者协同进化的规律,学科的核心理论是,自然界中的任何生物间及其生物的集合体间与其周围环境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协同进

生态学概念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生态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一、生态学的定义 “生态学”一词最早由H.Thorean(索瑞)于1858年提出,“Eco—“一词源自”oikos”(希腊文),意思是:隐蔽所,居所,居住环境。 1866年,E.Heackel(海格尔,德国)最早给生态学下定义: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从此,标志着生态学学科的正式诞生。……..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与其所处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机制的科学。 二、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1、是生物学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 关系。 2、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宏观学科,其重点是生态 系统各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3、以人工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环境生物学。 4、以社会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生态学问 题。 第二节、生态学的发展简史 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1866年以前,1866—1970,1970年以后 1、生态学思想的萌芽时期(1866年以前) 生态学思想的萌芽,是人们在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是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感性认识,虽然在这个阶段的晚期有一些相关著作,但是,显得很肤浅、零碎、片断的,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没有建立起系统的理论。 2、生态学的建立和成长期(1866—1970) 1866年海格尔给生态学下定义后,标志着生态学科学理论的建立。在此阶段,为之作出重大贡献的主要代表人有: (1)德国Mobius(摩比乌斯)于1877年提出“生物群落“概念。 (2)德国Schroter(斯洛特)于1896年创立了个体生态学。 (3)德国Schimper(新柏尔)于1898年出版了〈植物地理

浅谈我国发展生态工业的意义

浅谈我国发展生态工业的意义 [摘要]从自然生态的角度出发,运用“工业生态学”的原理,结合我国工业企业发展现状,浅层论述了我国建设生态工业园的必要性,通过对“生态工业园” 原理的理解阐述了它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生态工业园建立环境意识资源可持续发展 “生态工业”的提出是在“工业生态学”这一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前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研究部的副总裁罗伯特佛郎希在1989年提出了工业生态学的概念。工业生态学是用自然界中的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工业生产的一门新兴学课,它把工业生产视为一种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封闭体系,其中一个车间产生的“废物”或副产品,是另一个车间的“营养物”和投入原料。这样区域内彼此靠近的工业企业就可以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类似于生态食物链的“工业生态系统”。 生态工业落实到实处就是要发展生态工业园区。建立生态工业园的出发点就是克服传统产业布局的弊端,有意识的把废弃物排放企业和再处理企业安排建立在一个园区内,形成有机的循环组合。一些企业排放的废弃物作为资源直接供给另外一些企业进行再利用。在发达国家,从20C90S就开始规划建设工业示范园,目前国际上最成功的生态工业园区是丹麦的卡伦堡生态工业园,自从1993年开始生态工业园区在美国遍地开花,美国政府在总统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下还设立了一个“生态工业园区特别工作组”,目前美国已经有近20多个生态工业园区。 我国现在正提倡建立节约型社会,全面进入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其重要标准是要学会循环利用资源因此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对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发展生态工业有利于减缓我国自然资源的耗竭速度,我国是一个人均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特别是作为工业血液的石油资源国内的开发和生产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一些重要矿产资源的不足矛盾日益突出,某些重要原材料将长期依赖进口。如果按照生态工业原理组织生产,使原本要排除生产过程之外的废物变为资源重复利用必将大幅度减少自然资产的耗竭;发展生态工业有利于使我国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近些年,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表现得十分严峻。工业废弃物累计堆积量已超过66亿吨,2/3的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河流污染酸雨危害也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因此,如何在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同时,控制工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改善环境质量,已成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亟待解决的问题;发展生态工业不仅阻止或减少了废气物的排放,由于热电联产、集中联网大大节约了能源。发展生态工业是保持和提高工业企业竞争力的手段。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企业目前仍然经营粗放,消耗大,浪费大,经济效益差,竞争力低。按照生态工业方法,通过将上一生产过程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下一生产过程的投入原料,必将减少企业的能源资源消耗,提高效益,增强竞争优势。发展生态工业,严格按照国际环境标准设计和生产产品,企业才能拿到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环境问题也日趋

第十讲 景观生态学应用

第十讲景观生态学应用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从一开始就与土地规划、管理、森林经营、农业生产实践、自然保护等实际问题联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景观生态学的应用愈来愈广,最突出的是在自然保护、土地利用规划、自然资源管理等方面。传统的生态学强调生态系统的平衡态、稳定性、确定性及可预测性,反映“自然均衡”balance of nature 的观点在自然保护与资源管理中长期占主要地位。 但,生态系统并非在均衡状态,时间与空间上的异质性才是普遍特性,因此强调多尺度上空间格局和生态学过程相互作用以及斑块动态的景观生态学观点,为解决实际的环境和生态问题提供了更合理、更有效的概念。 一、景观生态学的两种指导思想 欧洲景观生态学一直与土地利用和规划、人文地理以及人类生态学紧密联系,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北美景观生态学以空间格局、生态学过程和尺度的相互关系为和性,促使景观生态成为和生理生态、种群生态、群落生态等平行的一门基础学科。 欧洲学者认为北美学派缺乏“实用性”,北美学者认为欧洲学派缺乏“严谨性”;虽说分为北美学派和欧洲学派有些偏激,但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景观生态学特点的区域性差别。 但目前有两种关于景观生态学应用的主导思想: 第一种,反映了欧洲景观生态观点,即景观本身是大尺度的,包括人类在内的生态、地理系统,因此必须将经济、人文、政治等明确地作为其基本组成成分来研究。 第二种,景观生态学应用的前提应该是首先确立其科学的地位,发展和检验一系列能够应用与实际概念、理论和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景观生态学只是多种途径之一、而非包括一切的答案。 Wiens J A 1999 Toward a unified landscape ecology. In: Wiens J A, Moss M R ed Issues in landscape ecology Snowmass Villag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landscape ecology. 148-151 二、景观生态学应用原理 在应用中的特点表现在: 强调空间异质性的重要性;强调尺度的重要性;强调空间格局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强调生态系统的等级特征;强调斑块的动态观点,明确将干扰作为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来考虑‘强调社会、经济等人为因素与生态过程的密切联系。 1986年Forman 提出7条原理,即 景观结构与功能原理 生物多样性理论 物种流原理 营养再分配原理 能量流动原理 景观变化原理 景观稳定性原理 1995年Forman 进一步归纳为4类12条 (1)景观和区域 1)景观和区域性原理 2)斑块、廊道和基底原理 (2)斑块和廊道 3)大面积自然植被斑块原理

应用生态学

应用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结合动植物生产、医药、空间旅行、资源环境管理的实际需要,对应用过程中的生态原理和方法进行了研究。近代以来,随着人类对开发生物资源、管理生态环境、发展医学等更广泛、更深入的实践需求,生态学的应用价值越来越高,从应用需求出发研究生态学的领域不断拓宽。 农田生态学、林业学、野生动物管理学、动物驯养与鱼饲料学、自然资源保护学、病虫害防治学、污染生态学、流行病学、环境卫生学、辐射生态学、空间旅行生态学等学科都属于或可视为应用生态学的研究领域。应用生态学的出现也不例外。生态学自诞生以来已经经历了100多年。生态学一词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下半叶,一般认为它最早是由德国动物学家恩斯特·h ·海克尔(1834ー1919ー1919)于1866年创造的。事实上,美国哲学家、生态思想家亨利·d ·梭罗(1817ー1862ー1862)早在1858年就在信中使用了这个词,但没有详细解释。 1869年,恩斯特·h ·海克尔首次将生态学定义为: 生态学是一门研究动物与有机和无机环境之间整体关系的科学。从生态学的历史来看,它从一开始就与许多生产实践密切相关。应用生态学作为生态学的一个重要范畴,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特别是20世纪50、60年代,全球经济迅速发展,环境问题不断出现,可以说是一个工业发展和普遍公害的时代。

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生态学逐渐成为与生物学、化学或物理学一样的“硬”科学,并得到普遍认可。1935年,坦斯利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这是生态发展史上的一次理论突破。在生态系统概念出现之前,生态学受到达尔文生存竞争理论的影响,主要研究自然史或自然史。大部分的研究工作都是描述性的。 在动物生态学中,主要研究动物的繁殖、食性、迁徙、生活史等方面,在植物生态学中,野外调查是主要的方法,包括植物群落的描述、环境对植物个体、种群或群落的影响、生物产量等。生态系统的概念提出后,当时人们对生态系统还没有充分的认识和重视,生态学家仍然根据自己的兴趣开展研究工作。1942年,林德曼发表了生态系统能量流定量分析的论文,标志着生态系统能量流研究的开始。 1953年,欧达姆出版了《生态学基础》一书。该书的出版使得生态学研究更加重视生态系统的研究,对当时的生态学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那时起,许多学者就把生态系统作为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生态学发展迅速,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任务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生态学家发展了生态系统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开始解决实际问题。生态学已经从单一的学科、小规模的研究转变为综合性的研究,如研究人类环境破坏的机理、危害的程度和后果、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对策和技术方法等。

应用生态学第六章工业生态学与清洁生产

第一章工业生态学与清洁生产 第一节工业生态学 工业生态学并非全新的概念,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科技文献中已经时而出现这一个词了,但是没有更为深入的研究。年 (罗伯特·弗罗施)和(尼古拉斯·加勒朴斯勒)在《科学美国人》上一篇题为“制造的策略”的文章中重新提出来工业生态学。从此以后,工业生态学走上了充满活力的发展之路。工业生态学是针对工业化及其对自然系统的影响,通过运用生物系统原理和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的基本模式形成了现代工业的管理思想和综合管理工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目前,工业生态学正在成长为一个由工程学、生态学和生物经济学交叉构成的科学与技术的崭新领域。 .工业生态学的产生背景 自世纪以来,工业革命开创了机器大生产的新时代,以机器为现代工业的出现,是世界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为人类创造和发展了以巨大物质财富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文明。然而,伴随着以过程,也出现了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一系列全球性的严重危机。危机告诉人们,传统工业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续,迫使人们对工业发展历程中传统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工业发展模式进行深刻的反思。然而,在现实的选择中,人们并不希望限制或放弃工业化成果来谋求危机的解除。事实上,全球日增的人口及其对物质资源需求的刚性增长说明,这种想法也是行不通的。因此人们所希望的是,在创造和享受工业文明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轻他的负面影响,从而达到持久的实现福利增长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经济学家和工业界对工业的发展模式进行过了大量的探索。当时称为工业共生现象,这就是生态工业的雏形。 年,罗伯特·弗罗施和尼古拉斯·加勒朴斯勒在《科学的美国人》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正式提出“工业生态学”和“工业生态系统”的概念,这一创造性的提法引起了广泛关注。年,受到卡隆堡的启发,美国商人(保罗.霍肯)在《商业生态学》一书中,也提出工业生态系统和生态工业园的问题。年,加拿大新斯科舍省达尔湖西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明确提出了生态工业园区的设想。在所有提法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年月提出的“生态可持续工业发展()”的概念,认为工业生态一种对环境无害或生态系统可以长期承受的工业发展模式,是一种环境与发展兼顾的模式,并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在工业方面的具体体现。这是现代工业发展历史性的重大转折,这一概念的提出,标志着未来工业的主导发展方向,即由传统工业发展模式转向生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不少专家预言,生态工业将成为世纪全球工业发展的主旋律。尽管工业生态学还十分稚嫩,但已经表现出了某种成熟的形态,标志之一是年春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出版了《工业生态学》杂志,这是世界上第一本专门介绍这一正在发展中的学科的学术刊物。 .工业生态学的内涵和意义 我们习惯上认为工业体系是与生物圈相对立的,工厂和大自然的存在形式和空间分布是相互隔离的。带着这种局限性的观念,就不可避免地忽视了工业体系对“外界”、对其周围世界、对“环境”的影响。环境保护主义者们,以及他们的先驱者们,长期以来,关注的是工业活动造成的不良后果,即污染对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但工业体系的运行机制本身始终在他们的研究范围之外。工业生态学理论和实践拓宽了我们的观念,认识到工业体系是生态体系的一种特殊式样,如同生物生态系统一样具备物质、能量以及信息的流动及储存功能。而且,工业体系总起来说是建筑在为之提供物质、资源与服务的生物圈基础上的人为色彩较为浓重生态系统。因此,工业生态系统与生物圈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多少有些直接的相互影响。生态工业是按经济生态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