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运用微博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_王静

运用微博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_王静

运用微博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_王静
运用微博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_王静

●高校管理

第27卷第2期

2012年3月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 Law Vol. 27, No.2Mar., 2012运用微博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王 静

(上海政法学院,上海 201701)

摘要:作为一种得到大学生青睐的新兴网络生活方式,微博已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微博在上海政法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认知和使用现状进行实证

调研的基础上,指出微博使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困境,也带来机遇。进而提出要正确树立微博语境下“疏

而不堵”、“标本兼治”和“就虚击实”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科学定位微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四大平台”的功能,并通过在高校构建全员育人的“微博集群”,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成为引领学生

的“微博达人”,建立网上网下“虚实结合”的教育机制,从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微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502(2012)02-127-08

微博,即微型博客(MicroBlog )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网络平台,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等即时通讯工具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微博于2006年诞生于美国Twitter 网站。在我国,新浪微博于2009年正式上线,之后,网易、腾讯、搜狐三大门户网站也纷纷开启微博。到2010年微博作为一个新的互联网平台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微博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其传播主体的草根性、传播内容的迷你性、传播介质的多样性、传播速度的即时性、传播效果的裂变性、传播模式的独特性,使得微博的出现标志着个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自问世至今短短数年时间,微博在全球互联网用户中建立了数量巨大的用户群体。在我国,企业、社会名流和普通网民纷纷入驻微博,不少政府机关也开设了“官方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生活方式,微博也得到了国内大学生的青睐和热捧。微博在大学生中的广为使用,为高校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带来了机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以微博为代表的互联网新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广泛传播,意味着在高校领域“建构主流意识形态的方式越来越灵活,渗透越来越深入,管控越来越困难,影响越来越深远”。①研究微博这一信息生产和传播的新型工具,并使之成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途径,已成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使命。本文以上海政法学院学生为样本展开实证调研,对运用微博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进行探讨。②───────

作者单位:上海政法学院 收稿日期:2012-01-11

① 阚道远:《微博兴起视野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年第4期。

② 在课题调研和本文形成过程中,上海政法学院徐锐、荆德亭、谢涛丽均作了贡献,特此感谢。

一、微博在上海政法学院学生中的使用和认知现状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面向上海政法学院的四年制本科生。调查样本900人,是从刑事司法学院、法律学院、社会管理学院、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文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经济法学院9个系各随机选择一年级至四年级的各25名学生组成。共发放调查问卷900份,有效回收836份,回收率为92.9%。课题组采用Excel2000和SPSS11.0数据处理软件工具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显示:

(一)大学生对微博表现出较高热情,但使用时间有限

对上海政法学院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当被问及“您了解微博”吗,回答非常了解和了解一些的同学占到受访同学总数的80.0%,只有12.0%的受访同学回答不了解微博。而当被问及“您是否已经注册了微博”时,高达74.0%的受访同学表示已经注册。在回答尚未注册微博的学生中,56.5%的同学表示准备近期开通微博。当被问及“您每天登陆微博的频率”时,41.7%的同学表示每天登陆微博不足一次, 33.3%的同学每天1-2次, 13.5%的同学每天3-5次, 11.5%的同学每天6次以上。由此可见,以“90后”为主体的当代大学生,对网络新生事物微博表现出了相当高的热情,但使用微博的时间普遍有限,这可能是与微博是一种新生事物,出现的时间并不长有关。

(二)大学生对微博的思想认识比较客观,但存在一定分歧

问卷还围绕微博信息的可信度、微博碎片化的表达方式以及微博是否更能反映出大家真正关心的话题和真实的意愿等问题进行调研。调查显示,认为微博上获取的信息可信度较高和对此持怀疑的学生各占50%,其中有12.5%的同学表示微博上获取的信息可信度很高。在回答“微博碎片化的表达是否让人觉得缺乏深度和逻辑”时,持肯定回答的学生只占到11.5%,11.4%的同学表示很不同意;当被问及“相比于传统媒体,微博更能反映出大家真正关心的话题和真实的意愿,您是否同意这个观点”时,只有14.8%的受访同学表示同意此观点,29.4%的同学表示很不同意。由此可见,大学生对微博的思想认识比较客观,但对微博某些方面的认识存在一定分歧。

(三)大学生开通和使用微博目的明确,主要以休闲交际为主

至于大学生开通、使用微博的初始目的,调查结果显示,20.0%的同学是随便玩玩、打发时间, 24.0%的同学是希望认识更多的朋友,17.3%的同学是为表达并传播自己的观点,14.7%的同学是搜索自己感兴趣的话题,14.7%的同学是为寻找有益于交流的信息平台,8.0%的同学是随大流、没有明确目的。可见,92.0%的同学都是抱着明确的目的开通、使用微博的,而且主要是为休闲交际。可见,当前大学生在开通、使用微博时,并没有自觉地意识到微博可以成为一个有益于自己健康成长、成才的一个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忽视了微博在大学生健康成才过程中可能的价值。

(四)大学生微博的关注人群和内容娱乐化倾向明显

当代大学生爱好比较广泛,因此,其微博的关注人群和内容丰富多彩。在微博的关注人群方面,在受访者中,26.5%的同学主要关注在网络上突然飙红的人,32.7%的同学主要关注现实生活中认识的同学朋友,16.3%的同学主要关注体育娱乐明星,16.3%的同学主要关注政界知名人士,8.2%的同学主要关注自己的亲人。在被问及“您在微博上关注最多的内容是什么”时, 15.8%的同学表示是文学艺术,18.3%的同学表示是娱乐段子,12.5%的同学表示是生活资讯。由此可见,有相当部分大学生主要把微博作为自己丰富个人业余生活的娱乐工具。

(五)大学生微博具有一定社会影响,但影响力有限

至于大学生微博的社会影响力,调查显示,74.3%的受访同学的微博信息有过被别人转载的记录,另有25.7%的同学表示没有被他人转载的记录。其中,31.4%的同学表示所发微博信息被别人转发的

数量在1-10条之间, 37.2%的同学表示有几十条, 5.7%的同学表示有几百条。此外,在受访同学中,他们的粉丝数量都在100人之内,其中,28.7%的同学表示粉丝数量在10人以内, 22.8%的同学表示在11-30人之间,25.7%的同学表示粉丝数量在31-50人之间,22.8%的同学表示粉丝数量在51-100人之间。可见,虽然大学生微博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但影响力十分有限。

二、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分析

(一)微博的普及使大学生思政教育传统方式面临挑战

1.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文化环境的变化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信息网络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到了微博时代,信息呈爆炸式增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从微博上获取各类信息,同时各种真假难辨的信息都可能被迅速传播,造成一定的社会影响。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文化环境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微博把关人的缺失使不同层次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可以在微博上自由传播、碰撞和交融,但也使腐朽落后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趁虚而入,向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发起挑战。

2.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自身的变化

伴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在政治信仰、价值理念、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等等很多方面都产生了很多变化,比较突出的是他们身上的两面性。他们追求新奇事物,对新事物接受度非常快,但同时由于自控能力比较差,容易沉迷于新事物中;他们敢于向传统挑战,常常带着批判和审视的目光提出一些逆向问题,彰显出独立意识和理性批判精神,但同时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往往表现出情绪化和偏激性;他们大都是独生子女,孤独感较强,渴望与同龄人交流,渴望表现自我,但同时由于从小缺少玩伴,以自我为中心,人际交往能力比较差。这些新特点都值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重视。

3.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变化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利用两课和谈心的方式,强调单向硬性灌输,忽视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民主平等和双向交流。微博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把网络作为当代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和平台,加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利用微博的广覆盖性、超越时空性,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开展平等互动的在线交流,了解学校舆情,做好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工作;可以开展形式丰富多样的主题教育窗口,积极倡导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随时随地解决学生们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二)微博的普及使用为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带来了新的机遇

1.微博满足了大学生自我成长的需求

第一,微博满足了当代大学生信息获取和发布的需求。伴随着计算机兴起发展长大的新一代大学生,对信息有着高度的敏感性,追求最新最炫的资讯。微博与手机的无缝衔接,使大学生可以不拘时间地迅速掌握最新的信息。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微博上的关注对象,持续地关注相关信息。大学生既可以是信息的获取者,也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大学生有着强烈的诉求,希望能有一个表达倾诉的平台。大学生可以借助微博来发布信息和观点,表达自我情感,记录生活与成长,得到周围同学甚至社会的关注和认可。

第二,微博满足了当代大学生参与社会的需求。当代大学生已不再是困于“象牙塔”之内、“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了,大学生关心时事、关注社会,对社会现象有着自己的见解,渴望承担一份社会责任。微博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即时迅速,也提供了更多样的方式让大学生参与到社会中来。大学生身兼信息接收者和传播者等多种角色,一方面大学生可以利用跟帖等方式

就一些公众事件、时事热点等展开及时快捷的交流,对其中的内容进行点评和建议。另一方面大学生可以成为新闻事件的发现者、报道者,也可以在微博上主动发起话题进行讨论。

第三,微博满足了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需求。微博采用实名制注册,组建的大多是熟人之间的真人网络,是现实人际关系的延伸和维护。微博网站还可以帮助用户识别同学校、同IP的用户、好友共同认识的人,并向用户推荐。大学生由于课业的繁忙和空间的距离无法与过去的好友保持近距离的交往,但是却能借助微博关注好友的动态,时时互动交流。大学生也可以加入微博群,通过共同的兴趣爱好结交趣味相投的新朋友。据调查,微博用户关注的多是自己的同学、同事、同行业的人和与自己有共同兴趣爱好的陌生人。

2.微博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载体

第一,微博具有思想导向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导向功能,把受教育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道路上。微博的思想导向功能体现在:微博的开放性、即时性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把握大学生的最新的思想动态,掌握学校舆情,并积极有效地进行适当适时干预,使大学生能够健康成长;微博传播的深远性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利用积极的网络舆情启发、教育、引导大学生网民,形成正确的高校网络舆论;通过微博群建立主题教育窗口,吸引大学生的关注,引导学生价值取向,倡导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

第二,微博具有交流互动作用。微博作为一种开放性、交互性和随意性极强的交流平台,打破了教育过程中主客体之间在现实生活中的心理界限,教育双方可以通过微博以平等的身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发表评论和观点,进行交流和沟通。教育角色意识的淡化使大学生感到自己不再是被动的教育客体,教育主体能够以平等身份进行互动交流,避免了直接的、明显的外部强加的意图造成的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真正走到广大学生中间,倾听他们的心声,在亲切轻松的氛围中讨论学生思想的热点、难点问题,达成共识,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第三,微博具有心理疏导作用。沉默的螺旋理论指出,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试以新浪微博为例,目前新浪微博上一共有1890万个微居民,57万个兴趣群,314万个群话题,每天都有2000个新群诞生。微博的实践证明,任何一个话题都能形成社交圈子,圈子之间互相联通,信息的共享和交流有益于群体共识的达成,消解群体极化现象。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利用微博群对孤僻学生进行渐进式引导,帮助孤僻学生一步步走向社交群体,扩大社交群体,打开封闭的心灵,就像新浪微博的广告语那样:“总有一群人和你一样”。

3.微博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第一,打破时空阻隔,方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管理教育学生。微博实现了网络与手机的无缝衔接,打破了时空的阻隔,实现了随时随地的沟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微博随时随地沟通的特点,把微博作为师生交流的快捷平台,利用微博开展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及时了解大学生思想和心理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组建班级微博,微博社区,微博党团组织,增加学生之间的凝聚力。利用微博这一新媒体提高学生工作的覆盖面,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时间构建立体的、多维的联系交流平台,提升学生管理工作和为学生服务的水平。

第二,营造平等氛围,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微博有助于营造民主平等的和谐教育氛围,构建互动式、开放式的教育过程,形成持久性的教育效果。微博“加关注”的沟通模式给师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宽松的沟通环境,促成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交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注重倾听大学生的心声和困惑,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渐进式方法。

在微博上引导大学生自我争辩、自省,自觉地把一些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思想品德。这种自我选择的过程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稳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观念,给大学生带来长久、深刻的影响。

第三,整合教育资源,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微博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知识、教育经验、教育技能、教育理念,打造一个属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资源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一起研究先进的教育理念、探讨工作中的疑难点、分享工作中的点点收获,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整体战斗力。同时加强在大学生中的宣传和交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微博的团体效应,从而形成教育的合力,扩大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效果。充分打造和利用好微博这个教育资源平台,有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的提升,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三、利用微博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一)正确树立微博语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

1.“疏而不堵”,着眼于提升思想认识

有研究表明,71.58%的大学生承认并认可网络是他们接触信息的主要渠道。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到,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信息传播媒介的兴起既是时代进步和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当代大学生在多元化意识形态和越来越开放的社会环境中追求新潮时尚,加强思想观念交融和享受新文化生活方式的内在需求,因此不应视其为洪水猛兽,“堵”也是“堵”不住的。要充分认识到微博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对提升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服务工作实效的重要作用,要借力使力,主动求变,努力“疏导”,从而探索出利用微博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2.“标本兼治”,着力于提升网络素养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微博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通过研究、掌握微博的德育功能,占领、建设微博这一网络媒体新阵地,解决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的流行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的种种问题这个“外因”,更要从根本上通过不断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加强对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改造这个“内因”,达到“标本兼治”。网络素养包括使用网络的知识和技能,对网络信息进行理解、分析和评价的能力,以及在网络沟通交往中的法理与伦理道德修养。②高校应积极普及微博的知识和使用方法,让大学生充分认识网络传播的特征及模式,学会判断微博信息的意义和价值,不断提高甄别和过滤海量信息中有价值内容的能力。还要培养大学生形成高度的自我约束意识和网络信息传播的诚信责任感,从而逐渐形成良好的微博使用环境,才能真正因势利导地抓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就虚击实”,着手于创新载体方式

所谓的“虚”,就是微博这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虚拟网络新载体和手段方式,而“实”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判断。引入微博并不否认甚至排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和方式的重要性,而是要求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跟上时代发展和技术变革的步伐,进一步适应在微博上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距离更近,更加平等的“双主体”关系,把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方式与新的载体方式有机结合,优势互补,进一步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深化工作效果,从而“重新赢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让青年学生重新感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机和活力”。①

(二)科学定位微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

───────

① 赵迎欢、吴峰:《“当代大学生及环境影响”研究报告》,《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第1期。

② 王玮:《从SNS和微博的流行谈网络圈子对大学生的影响》,《北京教育》(德育)2011年第5期。

利用微博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其实质是以微博为网络媒介和平台,基于以“信任”为核心的社交关系为网络人际互动基础,通过交流和思辩(发帖、转发和跟帖)的沟通形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而形成基于微博网络平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新载体、信息共享新平台和教育引导新形式。在微博语境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利用微博平台,在无限制的时间、地点的条件下,以平等的生活化视角切入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通过简短精炼的辩论式的交流方式探讨具体的热点议题。在交流和争辩中,教育者把握主流意识形态方向,积极引导受众(大学生)在思辨中接近、接受事实真相,于“不经意间解构其偏离主流的世界观、价值观,重构合理的世界观、价值观”,②从而构建大学生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性判断能力。具体而言,微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构建成为“四个功能平台”。

1.围绕微博的诉求表达功能,构建舆情研判平台

微博以“语录体”、“碎片化”的表述方式实时、生动地记录和展示了用户的真实日常生活状态、所思所想和心情感言,通过评论、跟帖、转贴等交流方式表达意见和诉求,便于教育者实时地了解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因此应定位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舆情研判平台,使其成为教育者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的“收音机”,测试政策措施效果的“试验台”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警卫仪”。教育者要在微博上认真倾听、了解学生的心声,善于透过日常琐碎的言语信息过滤分析出学生的真实心理,聚焦学生的思想热点和难点问题;通过在微博上发布预告信息,测试和评估政策、措施和教育活动的成效和反响;通过微博获取有可能形成危机事件言论的蛛丝马迹,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第一时间发布正确信息,释疑解惑调解矛盾,引导舆论明辨是非,协助做好教育引导工作。

2.围绕微博的信息分享功能,构建信息传播平台

微博通过电脑、手机等多样化的网络终端使信息传播即时迅捷,内容丰富多样,通过“Follow模式”的应用形成优于传统“中心式”的“分布式”信息传播网络,因此应定位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传播平台,使其成为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广播站”,发布日常管理服务信息的“公告栏”和师生交流热点话题的“讨论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应以校园文化活动、日常管理服务和热点话题为载体,着眼于“润物无声”氛围的营造;发布消息应以校园重大事件和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为主,内容短小精简,时效性强;讨论的话题应以时政议题、校园热点为主,关注师生生活。

3.围绕微博的多元影响特性,构建自我教育平台

微博用户由于不受“实名制”的约束从而导致存在于现实社会中的“他律”约束力的缺失,而微博上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给渴望自我成长的大学生带来复杂多变的影响,因此应将微博定位为大学生开展自我教育的平台,使其成为大学生提升认知和判断能力的“学习机”,开展朋辈教育的“活动室”和加强自我管理服务的“修炼场”。教育者要在微博上摆事实、讲道理,引导大学生不断强化主体意识和认知水平,提升抵制诱惑、明辨是非的自控能力;通过热议、宣扬学生身边“微博名人”,让身边的人物和事迹感动、说服和教育自己;通过培养校园“意见领袖”和“微博写手”,在网络上唱响主旋律,更好地表达、满足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求。

4.围绕微博的人际交往功能,构建师生互动平台

微博“去中心化”的交互方式营造了“众生平等”的话语语境,③在现实社会以社会成员的角色地位为前提的交往方式外开辟了人际互动新途径,应定位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师生互动平台,使其成为密切人际关系和扩大师生交往的“交际圈”,表达大学生自我内心世界的“展示台”和宣泄释

───────

① 郭静虹:《微博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观》,《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② 喻洁:《微博客——思想政治教育去仪式化的新契机》,《思想教育研究》2011年第2期。

③ 庞志伟:《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价值审视》,《华中人文论丛》2010年第2期。

压的“减压室”。教育者要在“交际圈”中淡化自身的角色定位,以平等的姿态主动走向学生真实的内心世界;在“展示台”下当好学生的观众,认可学生的个性张扬,引导学生到现实生活中施展才华;在“减压室”里或主动发帖循循善诱,或潜水“跟随”耐心疏导,帮助学生宣泄释压不良情绪和释放压力。

(三)探索运用微博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1.着力载体建设,构建全员育人的高校“微博集群”

围绕微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四个平台”的功能定位,建立以高校官方微博为核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微博群为依托,链接由各类学生群体和个体组成的学生微博群落,从而形成集开放性、交互性、服务性为一体,全员育人、功能互补的微博集群。

第一,建设“形象鲜明,风格亲民”的高校官方微博群。高校官方微博既是一个高校在互联网社会中一个重要的虚拟形象符号,也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可由高校党委宣传部门牵头,协调学工部、教务处、团委、后勤、二级院系党团组织等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建立完善“前端微博界面与师生交流互动,管理后台高效处理反馈信息,有关职能部门分工配合予以支撑”的工作机制。高校微博以发布重大信息,释疑解惑,交流互动为主要内容,重在树立、宣传各具特色,亲和力强的高校形象,与师生拉近心理距离。

第二,建设“全面引领,润物无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微博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微博群由高校学生工作部门人员、辅导员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开设的微博组成,以发布与学生有关的日常管理服务信息,交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学习内容,分享教育者自身的日常工作生活的实貌和感悟为主要内容,重在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日常学生管理服务和思想教育引导的工作效果,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信念。

第三,建设“立体覆盖,人人参与”的学生微博群。学生微博群落由三类微博群组成:一是学生组织微博群,由各级学生会组织、社团和班级等学生组织开设的微博组成,以发布、交流校园文化活动和学生组织内的学习、生活和活动信息为主,重在繁荣校园文化生活,加强学生集体凝聚力;二是学生骨干微博群,由学生党员、团学干部、班团干部、以及各类学生中的名人骨干开设的微博组成,以展示学生榜样示范言行,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为主,重在配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工作;三是大量的学生个人微博,这些微博“原生态”地展示学生的真实学习生活状态,使得教育者得以更好地把握学生鲜活的思想动态。

2.开展自我修炼,成为引领学生的“微博达人”

众多知名人士开设微博而形成的“名人效应”是微博得以迅速为大众接受的一个重要原因。思想政治教育者应不断加强自我修炼,成为能够引领潮流,可以近距离接触,使青年崇拜,“粉丝”众多的“达人”,才能更好地运用微博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第一,把自身塑造成微博“意见领袖”。虚拟环境中的意见领袖是“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①“意见领袖”因在微博上能较好地掌控话语权而形成巨大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主动接受新鲜事物,提升广博的视野和知识层面;善于使用诸如“淘宝体”、“咆哮体”、“私奔体”等网络流行语言,形成受大学生喜爱,独具个性特点的表达风格;积极对社会热点议题进行专家式的点评,引导正确的舆论,从而构筑微博平台上的精神高地。

第二,把自身打造成微博“魅力潮人”。大学生喜欢时尚的事物和生活方式,具有“追星情结”,而教育者贴近学生,吸引学生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分享、甚至引领彼此认同的生活方式,成为学生心───────

①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9页。

中的“明星”。思想政治教育者应主动关注、了解、体验甚至精通最新的时尚潮流和文化生活方式,并在微博上与学生交流心得体会;通过微博上的思想观点交流,结合在网上或网下现实生活中适当地展示个人魅力,引领潮流,成为学生校园生活中的亮点甚至学生模仿崇拜的对象,从而与大学生形成互相认同,时尚健康,共享互动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文化,进而促成大学生对教育者思想观念的深度认同和紧密追随。

第三,把自身磨炼成“博文高手”。严肃、深刻的思想观念和教育主题只有通过生动的表达方式才能被大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撰写微博时应把握三个原则:突出“真”、强调“实”、捕捉“热”,不断提升文字表达能力,成为“博文高手”。所谓突出“真”,就是教育者要在微博上敞开心扉,表达真情,真诚与学生沟通交流;所谓强调“实”,就是要通过微博的沟通为解决大学生学业、心理、就业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创造条件,发挥实效;所谓捕捉“热”,就是要善于抓住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和学习生活中的焦点问题,因势利导,从而提升微博思想教育的时效性和感染力。

3.加强功能衔接,建立“虚实结合”的教育机制

对微博语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绝不意味着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放弃。利用微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是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有益补充和完善,它并不能取代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微博为平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还需要教育者对不同类型的其他网络载体的综合运用以形成优势互补,更需要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深入落实和强化,才能真正取得成效。

第一,加强微博平台与其他网络平台的综合运用。首先,微博因其内容简短,发布和使用便捷,其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强,便于教育者实时地发布“海报式”的简短讯息,却难以发布篇幅较长的通知类、公告类信息,每条微博140字的容量也难以就某一主题深入阐述交流。而“e班”、“人人网”等社交网站和博客则拥有大容量的空间和多功能的界面,可以有效发布大容量信息,便于多层次地深入互动沟通。其次,微博由于采用针对不特定对象的“背对脸”式互动方式,在加速了信息的实时传播速度的同时,也加大了对信息的有效甄别和筛选难度,使得网络上的“噪音”更为繁杂。而QQ、飞信等即时通讯软件通过“好友认证”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信息“泛滥流动”的可能性,便于在特定“圈群”内发布需要一定保密性的信息。因此,只有对各类网络教育平台综合运用,才能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第二,加强微博平台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互动延伸。首先,微博上展示出的当代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原生态,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地创新理论教学内容和方式提供了新鲜原料。其次,微博上大学生所关注、议论的时事热点,为教育者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提供了方向,创新了主题,增强了活动的参与性和吸引力。最后,微博上大学生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学业和情感方面的困惑和问题,为教育者“一对一”、“面对面”地答疑解惑提供了诊断治疗的“靶点”,加强了个别沟通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因此,教育者通过微博对大学生进行“全景式”地扫描,为“聚焦式”地深入开展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只有使微博思想政治教育同与网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互动运用,才能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得到全方位覆盖,提升实效。

(责任编辑:汤仙月)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专业介绍之思想政治教育

考研人大专业介绍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全国的重点大学,并且是教育部直属的,是一所国家的“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重点建设高校。中国人民大学在文、法、哲等比较偏文的多领域国内领先,下面看一下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专业介绍之思想政治教育。 1、专业概况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于1984年。1986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所,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1990年,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合并,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二级学科,开始招收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其中博士点是全国第一家被批准招生的单位,也是1998年6月以前全国惟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专业的博士点,由此培养出了全国第一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生,为后来全国同类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97年,中国人民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成立。1997年5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博士点被批准为本学科全国惟一一家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001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博士点在全国高校重点学科的评审中获得免答辩资格,直接进入重点学科行列。2003年,该学科博士点建设作为一项研究课题被列入中国人民大学“211工程”子项目。2006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成为该一级学科下独立的二级学科。 2、主要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一 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研究 ●研究方向二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 ●研究方向三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包括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研究方向四 中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 3、研究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规律、功能、内容、方法研究,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与基本经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中外德育比较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研究,新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规律与特点研究,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爱国主义教育与民族精神培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案例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研究,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究,干部与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4、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全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方法与教育对象的特点,把握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具有较强分析、解决人们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胜任与本学科相关的教学、科研和党政、群团、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2019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 .doc

生物学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华侨中学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明确将生物学核心素养作为课程宗旨,生物学课程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终身发展所需的生物学核心素养[1]。生物学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生物学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通过学习生物学内化的带有生物学科特性的品质,是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成分。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2]。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要能够掌握生物学知识,养成勇于探究的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念,用理性的思维进行科学探究,提升自身社会责任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形成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以生物知识为载体,通过具有针对性的有效课堂教学逐步培育的。下面结合教学实践,我谈谈对生物学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尝试与一些思考。 将生命观念渗透进课堂教学中。生命观念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经过实证后的想法或观点,是能够理解或解释相关事件和现象的品格和能力。生命观念是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基础和支柱,生命观念的形成离不开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学生应该在较好地理解生物学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生命观念,如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等。能够用生命观念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世界观,指导探究生命活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3]。 以“进化与适应观”为例:在教学中渗透进化与适应观,有助于学生理解物种的产生、群落的演替、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理解生物体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微观到宏观的变化历程,从而形成科学的进化发展观。进化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不断适应环境的过程,自然界中的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态位,才能获得最佳的发展。优胜者不一定是最强的个体,而是最适应环境的个体。这些观点都能让学生积极应对生活,应对学习,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有倍增的选择转向主动的适应,使生活更有质量,生命更有价值。 第二、科学思维是指尊重事实和证据,崇尚严谨和务实的求知态度,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科学思维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内涵。学生应该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发展理性思维,如能够基于生物学事实和证据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等方法,探讨、阐释生命现象及规律,审视或论证生物学社会议题[4]。 以“模型与建模”为例,在“有丝分裂”一节教学中,教师提供磁性教具,让学生主动建构有丝分裂分裂各个时期染色体的物理模型。学生通过展示模型,讨论染色体行为变化和数目变化的规律,总结出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教师再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引导学生建构有丝分裂染色体和DNA、染色单体变化的数学模型,从而理解有丝分裂核心概念。 科学探究是指能够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生物学问题,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结果的交流与讨论的能力[5]。在探究中,乐于并善于团队合作,勇于创新。科学探究是理性思维的实证过程。探究的过程就是在理性思维驱动下完成,一般遵循一定的科学程序,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得出结论”,若论证错误,则需要重新“猜想与假设”。 以“实验设计”为例,在实验“探索酶的最适温度”中,我尝试让学生写出

教育研究方法 试题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半开卷) 教育研究方法试题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关于观察法中编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策略编码指对人们完成一定任务所用方法、策略的编码 B.常见的一些编码有:过程编码,活动编码,策略编码和行为编码 C.过程编码指对事物过程的编码,其编码名称是阶段和步骤 D.活动编码指按照一定的种类进行的内容编码 2.对于调查访问,下面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 A.在访问时,与被访者谈得越投机越好 B.在访问时,调查者用眼睛、神态与被调查者交流是不礼貌的 C.在访问时,座位的安排无关紧要 D.-般情况下,只要受访者允许,访谈者应该尽可能使用录音机 3.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一般情况,研究计划的形式分为七个部分,对于特定的研究项目不可能提出其它一些研究计划的形式 B.研究计划的准备是研究过程的重要一步,许多研究在开始进行之后都要求提交研究计划 C.具体到不同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尽管存在着性质和层次上的差异,研究工作的程序是一成不变的 D.研究计划应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研究目标和理论框架,以往研究的考察,研究的设计与方法 4.关于实验设计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将被试分为两组,一组施以实验处理称作实验组,另一组不给实验处理,然后测定他们对某种刺激的反应。比较两组反应上的差异不能被认为是实验处理的结果 B.组间设计的优点是:可以进行比较;缺点是:两组被试相等的假设难以得到保证,各种无关变量的控制,两组也难以做到完全相等。因此,对实验结果的解释上,可靠性就要降低 C.事前测定和事后测定比较设计是按照测定被试的方式来分类的设计类型 D.事前测定,是指在实验处理实施前对被试时行有关研究内容方面的测定,事后测定是指在实验处理实施后对被试进行有关研究内容方面的测定。前后两次测定的差

分析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分析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论文关键词]络思想发展阶段问题对策 [论文摘要]从1994年至今,我国络思想政治教育先后经历了酝酿萌芽、快速成长、逐渐成熟等三个发展阶段,取得了开创性成就。当前络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研究、站建设、运行机制等方面仍沉积不少问题,其对策是:紧扣实践,加强研究,构建完善的络思想政治体系;创新制度,完善机制,不断提升络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和标准化水平;以人为本,培育团队,不断优化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结构;整合资源,打造品牌,构建国家级思想政治教育门户站。 1994年,我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由此拉开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络化的序幕。络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在此背景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萌芽到不断成长和成熟的过程。 一、我国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 根据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各个时期的不同特点,笔者将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概括为三个阶段,并进行分析,以期探求其中的发展规律和趋势,为进一步推进和完善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参考。 (一)酝酿萌芽阶段——初步探索时期(1994—1999年) 从1994年接入国际互联开始,我国进入了络时代。在络时代背景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同时面临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适应络化的需要,进行了一系列络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和探索,为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诞生积累了重要经验和前期基础。这一时期,信息络硬件建设快速发展,尤其是中国教育和科研建成投入使用,促使教育软环境初步形成;高等院校校园建设也快速发展,大学生对互联的使用走在全前列。与此同时,色情、暴力等信息也充斥络,使民受到了强烈的消极影响。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方式在络环境中显得苍白无力,因此,一种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方式——络思想政治教育在与络负面影响的矛盾斗争中探索前进并经历数年的酝酿之后初露端倪,呼之欲出。到了1998年末,处于应用互联前沿的部分高等院校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进络的工作中,实际上已经完成了络思想政治教育由酝酿向萌芽的过渡。从总体上 看,1994—1999年我国络思想政治教育尚处于酝酿和萌芽时期,其主要特点是: 在实践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与络处于离散状态,分属两个不大相干的系统,在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显得较为被动,辐射范围窄小,主要限于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能采取的措施也较为单调,主要是“防”(即监控络信息和行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参考选题大全(224个)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参考选题大全(224个) ★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情况的特点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诚信教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课题(借鉴美国等其他国家诚信教育的经验)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试论我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际能力培养研究 ★反“和平演变”给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任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课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研究 ★大学生竞争意识之浅见 ★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新思考 ★运用网络技术开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 ★“三个代表”与人才培养 ★网络化趋势下高校德育研究 ★各国德育之比较研究(各国思想政治教育之比较研究) ★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研究 ★试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教育 ★我国三代领导人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研究 ★浅析与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的环境因素 ★试析企业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可能路向 ★全球化时代文化的未来:文化一元化,还是文化多元化? ★儒学所倡导的“内在超越”与依法治国 ★经济全球化与西方国家的“文化殖民主义” ★“天人合一”思想与可持久发展 ★“中和”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老子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专制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 ★孔子的人才及教育观 ★儒家人才观及现代意义 ★传统道德的现代价值 ★先秦儒家的“义利观”及其现代意义 ★论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的哲学意蕴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论马克思人的本质观的发展 ★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 ★论行政领导的创新能力 ★试论国家公务员的形象重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申请书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导小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中共湖南省委教育工委 湖南省教育厅 申请书 项目名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养模式研究申请者: 单位部门: .专业资料.

邮政编码: 联系电话:(宅) (手机)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办公室 制 中共湖南省委教育工委宣传部 .专业资料.

填表说明 一、本表用计算机打印填写。 二、封面上方的编码框申请人不填。 三、表中所列“项目负责人”应为课题研究和课题管理的主要实际负责人,只能填写一人。 四、申请书复印请用A4纸,于左侧装订成册。 .专业资料.

一、简表 .专业资料.

.专业资料.

二、选题依据(项目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研究意义:我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突出表现在社会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日趋明显。在这一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品格呈现出多元化态势,表现为强烈的个性化发展倾向。这一变化向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相应的挑战。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养模式,在理论上,有助于我们丰富和创新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思维模式,在实践上,有助于我们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更好地发挥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与自觉性,从而更好地因材施教,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正在突破过去长期只谈“全面发展”、片面理解“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了对个性化教育的研究;不再局限于笼统地谈论素质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开始将更多的目光转移到人的个性化培养或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上来,且形成了一定的共识。但这些研究仍然是比较分散的、非系统的,而且研究者多限于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国内高校比较典型的成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缺乏系统的整理和理论升华;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方面,也没有得到足够的、全面的重视。 欧美等发达国家一直秉承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的思想传统,即尊重个性、鼓励人们发展个性、走个性化发展的成才之路。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也借鉴了其经验,使其国民教育上到一个新台阶。比如在美国的“公民教育”理念中,贯穿着这样的思想:“学校教育的重要责任就是促使青年个性自由、个性发展、自我完善……从根本上讲是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教育几乎涉及到学校课程的所有领域。”英国鉴于“当.专业资料.

《教育研究方法》2017期末试题及答案

《教育研究方法》2017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2分。合计30分) 1.在假设检验过程中允许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又称为事件。 2.外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的性,或推论、应用之范围的准确性。 3.结构型问卷又称封闭式问卷,即在研究者事先规定的各种答案中,填答者选择认为符合 当时意见、态度的一个或几个答案。 4.测验的性是关于测验系统化过程好坏程度的指标。包括以下诸方面:测验刺激的客观性、量化的客观性、推论的客观性。 5.取样是选取某一段时间作为观察记录的对象。 6.测验是一种系统化了的程序和一种测量的。 7.文献法的一般过程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分别是:提出课题或假设、研究设计、搜集文献、整理文献和进行文献。 8.无结构型问卷的结构较松懈或较少,并非真的完全没有结构,只是不将资料,但必须向有关人士问差不多相同的问题,被访问的人数一般较少,自由回答。 9.成就测验是指经过一定的数量化或测验编制程序化的各类教育测验。 10.用专业语言来说,某一个随机事件在n次实验中出现的情况称为该随机事件的次数,各种随机事件在n次实验中出现的次数分布情况称次数分布。 11.文献法和内容分析法都能用于文献的研究,同属于非接触性方法。内容分析法与文献法相比更侧重于分析。 12.以结构形式为标准,问卷法可划分为型和无结构型两种类型。 13. 变量又称调节变量,是自变量的特殊类型,是研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而选择的次要自变量。 14.结构型访问法、半结构访问法、无结构型访问法又被称作封闭型、半封闭型、型。 15.在实验设计中可以采用两种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他们分别是无关变量的和无关变量保持恒定。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合计l5分) 1.下列关于观察法中编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策略编码指对人们完成一定任务所用方法、策略的编码 B.常见的一些编码有:过程编码,活动编码,策略编码和行为编码

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研究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研究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研究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摘要:互联网自1994年接入我国,已经有十三年的时间了。随着近年来中国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成为专家、学者乃至中央高层关注并研究的问题。江泽民同志在2006年6月28日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 道” 。从而,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意义的问题也逐渐凸现出来。 关键词:网络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意义 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我们认为应从两个方面来考察。 一、从客观的时代环境的角度来讲,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适应当今互联网络的迅速发展,社会日益步入网络化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在新的网络环境和网络条件下不断发展的需要。 1.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适应信息网络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优秀成果,网络神奇的触角伸向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网上冲浪吸引了各行各业众多公众的参与。一方面,网络改变了网民的现实生活,它通过连接个人计算机设备,从而将人们互相联系起来,组成一个虚拟的网络社会。并且由于网络购物、网络搜索引擎、网上求职、网络论坛等网络应用领域的出现,网民社会生活中的诸多活动逐渐在网络社会中得以实现。可以说,网络不仅改变着网民的现实生活,而且通过模拟手段将现实生活转移进网络,使虚拟的网络社会成为某种模拟现实的一种真实。另一方面,在网络社会中,由于网络在一电子元件和信息数据库创建一个神奇世界的同时,也创造了自身难以克服的诸多问题。因而,同现实社会一样,信息网络时代的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介入。为适应信息网络时代发展的需要,应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加强其理论研究与实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2.信息网络时代带给现代社会的新课题需要通过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来解决。 随着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网络正以惊人的速度深刻地影响着社会进程和人类未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与思维方式,并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互联网已经深入

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方向

第4期2011年8月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 al of N orth China Electri c Power U niversit y (Soci al Sciences )No .4 A ugust 2011 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方向 王威威 (华北电力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北京 102206)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一研究方向主要有两方面的研究内容:一是利用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整理中国传统文化,阐释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二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可应用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解决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掘古代思想的积极意义而避免其中的消极因素的问题。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教化 中图分类号:G 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03(2011)04-0121-05 收稿日期:2011-05-09 作者简介:王威威,女,华北电力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副教授,哲学博士。 C 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 new Research Direction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ANG Wei -w ei (Teaching Dep .of Ideo 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 ry Course ,No rth China Electric Pow er Univer sity Beijing 102206,China ) Abstract :The relatio nship betw ee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 ith ideo 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 new research direction .The m ain research contents of this research directio n are as follow s :interpret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based o n modern ideolo 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o ry ;research on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 antag es of traditio nal culture for ideo 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actice . Key words :traditional culture ;ideolo gical and po litical Education ;research directio n ;civilization 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提出有一个历史过程,对其含义也有不同的理解。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但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并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列宁提出了“政治教育”的概念:“在各方面的教育工作中,我们都不能抱着教育不问政治的旧观点,不能让教育工作不联系政治。”[1]399 “政治文化、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真正的共产主义者。”[1]403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使用 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间,最近一个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减弱了,出现了一些偏向……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任。”[2] 列宁所讲的“政治教育”与毛泽东的 “思想政治工作”实质是为“政治”服务的思想教育工作,即“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和政治均属于上层建筑,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为政治服务的思想教育即是为维护国家政权所进行的思想教育。而上层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申请书

编号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导小组 中共湖南省委教育工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 究课题湖南省教育厅 申请书 项目名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养模式研究 申请者: 单位部门: 邮政编码: 联系电话:(宅) (手机)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办公室 制 中共湖南省委教育工委宣传部

填表说明 一、本表用计算机打印填写。 二、封面上方的编码框申请人不填。 三、表中所列“项目负责人”应为课题研究和课题管理的主 要实际负责人,只能填写一人。 四、申请书复印请用 A4 纸,于左侧装订成册。 - 2-

一、简表 项目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养模式研究 名称 研究期限2010年 10 月至 2011年 9 月 姓名吴文斌年龄42技术职务讲师 项目 负责已获学位硕士所学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现从事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人 从事过的思想政治教育岗位及时间学生辅导员18 年 姓名年龄技术职务已获学位专业现工作岗位 周展46副教授学士高校管理分党委副书记主 要 邱国良32讲师硕士思想政治教育学工部 研 究 周巍31讲师硕士法学主任辅导员人 员 贺佐杰28研究实习员硕士政治经济学学生辅导员 李芳瑾27助教硕士思想政治教育学生辅导员 本项目研究旨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拟以国内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经验为参考,以深入广泛的调研、访谈为依据,结合项目组成员长期从事学生工作的典型经验,综合国内外有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主培养模式的研究成果,积极探索我国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养模式构建的 要 孕育与实践。主要内容包括: 研 究(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养模式的内涵; 内 (二)构建大学生教育个性化模式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容 (三)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养模式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 (四)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养模式的基本原则; (五)目前国内高校几种典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模式研究。 - 3-

2010年1月国开(中央电大)专科《教育研究方法》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0年1月国开(中央电大)专科《教育研究方法》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马全力整理的电大期末纸质考试必备资料、盗传必究!) 说明:试卷代号:2044; 适用专业及层次:教育管理和小学教育、专科; 资料整理于2020年9月29日。 一、判断题 1.搜集教育科学研究文献的主要渠道有: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社会、科学、教育事业单位或机构,学术会议和个人资料交流,计算机互联网。 [答案]对 2.编制测验题目是编制测验的中心环节,测验题目是具体体现测验目的的重要内容,也是决定测验好坏的重要方面。 [答案]对 3.研究的效度是指研究在揭示所研究内容的本质或其规律方面的准确、客观、科学程度,或者说研究结果符合客观实际的程度。 [答案]对 4.文献法和内容分析法都能用于文献的研究,同属于非接触性方法。内容分析法与文献法相比更侧重于定量分析。 [答案]对 5.测验(或,测验量表)法是教育与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人的个性及其它个别心理差异的定量化研究。 [答案]对 6.在实验设计中可以采用两种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他们分别是无关变量的消除和无关变量保持恒定。[答案]对 7.在假设检验过程中允许犯第二类错误的概率又称为小概率事件。 [答案]错 8.两种变量值变化方向无一定规律,即一种变量值变化时,另一种变量值可能变化也可能不变化,并且不变或变大、变小的情况为随机的,这两种变量之间的关系称为零相关。 [答案]对 9.结构型问卷又称封闭式问卷,即在研究者事先规定的各种答案中,填答者选择认为符合自己当时意见、态度的一个或几个答案。 [答案]对 10.测验法又称测验量表法,主要用于人的个性及其它个别心理差异和人的行为个别差异方面的的定量化研究,具有诊断与预测二种功能。 [答案]无错,但不完备 11.随机取样法在理论上最符合概率论原理。当研究者对所研究总体中各类个体的比例不了解,或总体中的个体之间差异程度较小,或样本数目较大等情况下,它是一种很好的取样方法。但是,它有自己的限制要求和局限性:事先把研究对象编号,比较费时费力;如果总体中的个体分散,抽取到的样本的分布也比较分散,给研究带来困难;当样本容量较小时,可能发生偏差,影响样本的代表性。 [答案]完全正确 12.等距变量有相等单位,能用数量准确说明某一量比另一量大(或小)多少,但无绝对零点,像身高、摄氏温度、体重、百分制计分等都是等距变量的例子。 [答案]部分错误 13.操作定义的作用主要有4条:第一,它有利于提高研究的客观性;第二,它有助于研究假设的检验;第三,它有利于提高教育科学研究的统一性;第四,它有利于提高研究结果的可比性。 [答案]无错误,但不完备 14.次数分布也称为频数分布,指的是一批数据中各个不同数值所出现的次数情况,或者是指一批数据

整理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第一章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及其体系结构 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研究对象 一、涵义 1、方法与方法论 (1)方法:就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为达到预期目的所采用的手段或方式, 它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具有主客体的统一性、中介性和动态性等特点。 (2)方法论:就是关于方法的学说和理论。方法论以方法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方法的形成、变 化和发展的规律、性质、作用、特点以及各种方法之间的联系及运用等问题。 (3)区别联系:联系——方法是方法论的原材料和基础,方法论又反过来给各种方法以指导。 区别——质的不同,方法论是众多具体方法的共同性的升华;只有在一定的观点、原理指导下所形成的系统化、条理化、体系化的方法,才能成为方法论。 2、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方法论 (1)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采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2)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在唯物辩证法指导下,为了认识和解决人们的思想、观点和立场问 题,采用的由诸种方法所构成的科学体系。就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论体系。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研究对象 一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形成、变化和发展的规律;二是研究该方法的联系规律;三是研究该方法的具体规律;四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理论基础与知识借鉴一、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哲学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二、思 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学科理论基础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理论基础;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 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方法;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所提出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 决定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知识借鉴 第一种是既有部分教育内容交叉,又可以直接引入某些教育方法的学科,如心理学、社会学等;第二种是借鉴学科的某些理论及方法进行移植,如教育学、系统学等。 第三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功能与特点 一、功能: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研究指明方向;是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和研究任务的工具;是 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的方式。 二、特点: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实用性和规范性的统一;渗透性和交叉性的统一。 第四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体系结构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层次结构 第一层是哲学方法论,最普遍最一般的方法;第二层是一般科学方法,是具体学科的共同方法, 即通用方法;第三层是具体学科的科学方法,各门学科专有的方法。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操作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运用艺术和技巧。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体系建构 纵向发展结构;横向体系结构(认识方法、工作方法、调节评估方法) 第二章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一、特点:伦理方法的传承性、教育方式的内在性、使用方法的强制性。 二、主要方法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全文如下: 摘要:互联网络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社会各个领域延伸,高校校园己成为我国互 联网用户最密集的区域,网络所传递的信息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也日益深远。这种影响是 极其复杂的,既有积极的正面的影响,也有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相应地,网络的迅速发 展既带来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机遇,同时给传统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内容提出了严 峻的挑战。 一、网络环境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互联网工具的及时性、综合性、开放性、交互性和虚拟性的特点,给大学生思想政治 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契机。利用网络工作平台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改变大学生 思想政治工作的被动局面,增加工作对象的覆盖面,改善信息传输和接受的方式,提高和 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效率和效果,具体来说有如下几点: 1.网络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第一,互联网海量的信息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博大的资源库,各 种文献资料、历史事件、政策法规。凡是有利于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信息资料、政策文件和工作经验都可以找到和吸收利用,这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 内容。 第二,互联网的信息共享特征,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和利用率,减少了师 生获取信息资源的成本。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仍然很紧缺,比如师资,重点院校与普 通院校存在很大的差距。现在由于网络特有的信息可复制性、共享性、实时传输性等特征,有关专家的辅导、电视教育专题片都可以上网,共同进入课堂。使普遍化思想政治教育成 为可能,有助于缩小校际差距。 第三,网络是一种极具感染力的信息传播工具,它的自主性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大学生 获取信息的主动性与参与性。大学生通过互联网,既可方便地获取大量信息,又可与世界 自由地进行思想交流,这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获 取信息的主动性、自主性与参与性。 2.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全新的方式。 首先,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知识不单只能以文字的形式来表示,而且还可以用视频 等多种形式来表示,这种多媒体特性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图像、动画和声音都被 放进了网络中,形象而直观,具有很大的趣味性,这种形式很受青年大学生的欢迎。其次,网络具有的即时性使思想政治课的时代感更强。目前,许多网站具有很高的更新率,一天24小时更新时事信息,能在重大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内将它报道出来或者直接进行现场直播,真正做到“足不出户尽知天下事”。

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一、加强社会意识形态教育 现阶段意识形态的教育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核心内容,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以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教育水平、民主法治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公民素质的显著提高,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新形势下意识形态的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努力培养和造就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发展新型的入际关系。创造良好的社会风尚,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保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地顺利进行。 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拓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爱国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有全球眼光,维护国家主权、国家地域、民族文化。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性和与世界性问题利益的关系,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成果和进步观念。有针对性的分层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要不断完善爱国主义教育机制:首先要加强国家主权观的教育。主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基石。坚决抵制西方霸权主义者的“主权过时论”、“人权高于主权”的谬论。其次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是爱国主义教育精神内涵的扩展和延伸,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纽带,为此我们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吸收和借鉴人类的先进文化成果,要不断创新传统文化,使我国的文化发展与时俱进。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与时俱进 在我国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21世纪这个新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等日趋多样化,其结果必然会给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带来巨大的变化,日趋多样化。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运用思想政治教育为人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引导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进步,它的内容就要求必须贴近现实,与时俱进。 四、加强专业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队伍建设 我国现今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往往面临着容易流于形式的可能,许多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往往走过场,并不能保证其队伍的专业性和高效性,而形式主义总是无法取得实效,无论对社会还是个人发展都是一种敷衍和损害,思想政治教育者不够专业,队伍建设不够完善,这也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现存的重要问题之一,想要更好地做好教育工作,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加强队伍建设,保证其专业性、理论性和相应的教育能力,否则再完善的理论体系也无法得到很好的传播。

教育研究方法期末考试重点

一、中小学教育研究的类别 1、以研究目的对教育研究所作的分类: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基础性研究以抽象、一般为特征,目的是揭示、解释、描述某些现象和过程,直接增加知识的价值;应用性研究以具体、特殊为特征,对基础性成果做进一步验证,目的在于解决某些特定的问题或提供直接有用的知识。(如相对论原理为基础性,核能应用研究为应用性。)学校情境中的教育研究大多为应用性。 2、以研究目的对教育研究所作分类: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a、探索性研究。进行新课题,对该课题进行初步了解。缺点是难以提供满意答案;b、描述性研究。对教育中出现的某一情况或事件进行描述,把过程中观察到的情形记录下来;c、对教育中某一现象做出解释。 3、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依教育研究性质或手段区分的两种范式:(1)定性研究:主要用文字来描述现象,从人文学科中推演而来,注重的是整体和定性的信息以及说明的方法。定性研究的5个特征:a、把自然情境作为资料的主要来源,其中研究者起关键作用;b、是描述性的(不采用数据形式);c、关心过程而非结果或产品;d、倾向于对资料进行归纳分析(自下而上,即通过资料找问题);e、关心的最基本的事情是人们对事物的理解。(2)定量研究:模仿自然科学,对教育现象进行观察,是经验的、可定量的研究,研究目的在于确定因果关系,并做出解释。优点:a、消除研究过程中主观性和各种偏向偏见,使研究保持客观、精确;b、把教育实践工作者以为理所当然的东西加以检验。缺点:a、教育现象具有模糊性;b、不仅受物质条件限制,还受伦理上和社会条件的限制。(3)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关系——定性研究为定量研究提供框架,定量研究为进一步定性研究提供条件。 4、教育研究内容可分为宏观的、中管的、微观的。宏观教育研究主要研究社会现象;中观的对应机构;微观研究重点研究人与人之间。在学校情境中主要研究的是微观的。 5、按研究开展地点和资料收藏方式可分为书斋式研究和现场研究。书斋式以查阅资料为主,而非在实践中。现场研究在实践中进行。 6、研究方向尺度分为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横向研究-同一时间-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纵向-不同时间-趋势研究、各年龄组特征研究,定组研究。 7、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区别。①资料来源:定性研究来源于自然情境,定量研究来源于经过严密控制的情境;②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定性研究来源于图片文字,定量研究来源于数据;③对研究关注的方面:定性研究重过程,定量研究重结果;④分析资料的方法:定性研究采用归纳分析,定量研究采用演绎分析;⑤关心的基本项:定性研究关心意义和理解,定量研究关注变量与操作;⑥学术属性:定性研究属社会、历史、人类学类,定量研究属于心理、经济、物理范畴;⑦目标:定性研究目标在于描述现实现象提高认识,定量研究目标在校验理论证实事实;⑧设计:定性研究设计灵活、一般、可引申,定量研究设计有结构、预定的、正是具体;⑨技术和方法:定量研究重观察漫谈,定性研究重实验和有组织的交谈; ⑨与被试关系:定性研究者热情接触被试,视为朋友,定量研究与被试疏远;⑩工具或手段:定性研究重录音等,定量研究中项目表问卷占比重大。 8、在学校情境中开展的研究:是应用性、中/微观的、现场式的研究。 二、研究问题选择的三个基本准则:问题必须有价值,有新意,有可行性。主观条件:研究人员自身的素质。客观条件:物质条件。时机条件:理论、工具、技术手段等成熟度。 三、研究变量的类型 1、自变量:又称刺激变量,是引起或产生变化的原因,是研究者操纵的假设的原因变量。 2、因变量:又称反应变量,也称依变量,是受自变量影响的变量,是自变量作用于被试后

思想政治教育(030505)

思想政治教育(030505) Education in Ideology and Politics (一)学科简介 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我校于2003年设立并招收硕士研究生,学术研究领域主要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生态文明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密切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研究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新思路。学科拥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科研成果丰硕的指导教师团队,并与国内多所高校和研究单位的相关学科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积极开展广泛、深入的学术交流活动。学科能为研究生创造教学实践、科研实践机会,研究生毕业后可选择到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及科研单位工作。 (二)培养目标 熟练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具备较强的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熟悉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掌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阅读外文专业资料;了 解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能适应我国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军队、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及科研单位对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及相关专业教学、科研和实际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 (三)培养方式 依据本学科的培养目标及研究生选择的研究方向,采取导师负责与导师组、学科团队联合指导相结合;研究生学习以课程学习、自学研修、专业研讨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等多样化的方式培养研究生。导师和学科组要全面关心学生的思想品德、业务学习、身体健康及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四)学习年限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提前完成所有培养环节和论文工作且符合学院的相关规定者, 可申请提前答辩,但最多只能提前1年;因特殊原因需延长学习年限者,由研究生本人提出申请,经导师和相关部门批准,可适当延期,但在校学习最长年限不得超过4年。修业年限期满,未毕业者按自动退学处理。 (五)学科(研究)方向 1.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2.生态文明教育。 (六)学分要求与课程、必修环节设置 本学科总学分基本要求为36学分,包括课程学习31学分和必修环节5学分。必修环节设置包括学术研讨与报告(2学分)、开题报告(1学分)、实践训练(2学分)三部分。 1. 课程设置 课程学习的学分基本要求为31学分,其中学位课学分不少于17学分。课程学习要求在毕业论 文开题之前全部完成。凡符合《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第一外国语课程免修管理办法》的研究生,可在新生入学两周内申请免修硕士研究生第一外国语课程。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取的研究生,须在导师指导下补修3门本科生的主干课程,若本科阶段已修上述课程的可申请免修。补修课只记成绩, 不计入总学分。具体课程设置如下: 31

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75757463.html, 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 作者:孔德生胡在珊 来源:《高教探索》2017年第13期 摘要:传统观念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学校里进行的,家庭中由于规范性不足,没有受到重视。近来的研究发现,家庭是个体政治社会化的初始场所,其结构、功能都会影响个体思想政治素质;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基础性、深刻性与持久性等优势;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很多问题和困难都是中国家庭“异化”后的结果。因此亟需将家庭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专门系统的研究。目前已有一些研究成果,对其进行梳理、描述、总结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异化;亲职教育;家长培训学校 一、问题提出 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家庭环境中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即在家庭环境中年长者(主要指父母)对下一代的思想政治倾向、道德品质、法律素养、心理素质等方面所进行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一系列教育活动的总和[1]。 家庭作为个人政治社会化的第一个场所,对政治制度认同具有基础性的影响[2]。20世纪末受环境决定论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家庭环境得到探讨研究。近年的相关研究发现,中国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功能缺失、实用主义、公德意识缺乏、忽视品质和个性完善等方面的问题。家庭是社会的核心单元,中国的家庭超过三亿,囊括了个体一生三分之一的时间,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庞大的教育资源亟待进行系统开发、研究。目前已有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对现有研究进行梳理与总结,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很有必要。 二、研究进展 学校长期以来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仅在近十几年得到部分学者的研究和重视。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为止,我国关于“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主要散见于一些学术期刊,尚没有相关著作。中国知网检索获得文献若干篇,经过人工筛选,得到直接相关文献32篇。 目前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孕育与积累阶段(1984-2004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