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验五 动态分区存储管理

实验五 动态分区存储管理

实验五 动态分区存储管理
实验五 动态分区存储管理

实验五动态分区存储管理

一、实验目的

深入了解采用动态分区存储管理方式的内存分配回收的实现。通过编写和调试存储管理的模拟程序以加深对存储管理方案的理解,熟悉动态分区存储管理的内存分配和回收。

二、实验内容

编写程序完成动态分区存储管理方式的内存分配回收。

具体包括:确定内存空间分配表;

采用最优适应算法完成内存空间的分配和回收;

编写主函数对所做工作进行测试。

三、设计思路

整体思路:

动态分区管理方式将内存除操作系统占用区域外的空间看成一个大的空闲区。当作业要求装入内存时,根据作业需要内存空间的大小查询内存中的各个空闲区,当从内存空间中找到一个大于或等于该作业大小的内存空闲区时,选择其中一个空闲区,按作业需求量划出一个分区装人该作业,作业执行完后,其所占的内存分区被收回,成为一个空闲区。如果该空闲区的相邻分区也是空闲区,则需要将相邻空闲区合并成一个空闲区。

设计所采用的算法:

采用最优适应算法,每次为作业分配内存时,总是把既能满足要求、又是最小的空闲分区分配给作业。但最优适应算法容易出现找到的一个分区可能只比作业所需求的长度略大一点的情行,这时,空闲区分割后剩下的空闲区就很小以致很难再使用,降低了内存的使用率。为解决此问题,设定一个限值minsize,如果空闲区的大小减去作业需求长度得到的值小于等于minsize,不再将空闲区分成己分分区和空闲区两部分,而是将整个空闲区都分配给作业。

内存分配与回收所使用的结构体:

为便于对内存的分配和回收,建立两张表记录内存的使用情况。一张为记录作业占用分

区的“内存分配表”,内容包括分区起始地址、长度、作业名/标志(为0时作为标志位表示空栏目);一张为记录空闲区的“空闲分区表”,内容包括分区起始地址、长度、标志(0表空栏目,1表未分配)。两张表都采用顺序表形式。

关于分配留下的内存小碎片问题:

当要装入一个作业时,从“空闲分区表”中查找标志为“1”(未分配)且满足作业所需内存大小的最小空闲区,若空闲区的大小与作业所需大小的差值小于或等于minsize,把该分区全部分配给作业,并把该空闲区的标志改为“0”(空栏目)。同时,在已分配区表中找到一个标志为“0”的栏目登记新装人作业所占用分区的起始地址,长度和作业名。若空闲区的大小与作业所需大小的差值大于minsize。则把空闲区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用来装入作业,另外一部分仍为空闲区。这时只要修改原空闲区的长度,且把新装人的作业登记到已分配区表中。

内存的回收:

在动态分区方式下回收内存空间时,先检查是否有与归还区相邻的空闲区(上邻空闲区,下邻空闲区)。若有,则将它们合件成一个空闲区。程序实现时,首先将要释放的作业在“内存分配表”中的记录项的标志改为“0”(空栏目),然后检查“空闲区表”中标志为‘1’(未分配)的栏目,查找是否有相邻的空闲区,若有,将之合并,并修改空闲区的起始地址和长度。

四、数据结构定义

(1)已分配表的定义:

struct

{float address; //已分分区起始地址

float length; //已分分区长度,单位为字节

int flag; //已分配区表登记栏标志,"0"表示空栏目,实验中只支持一个字符的作业名

}used_table[n]; //已分配区表

(2)空闲分区表的定义:

struct

{float address; //空闲区起始地址

float length; //空闲区长度,单位为字节

int flag; //空闲区表登记栏标志,用"0"表示空栏目,用"1"表示未分配

}free_table[m]; //空闲区表

(3)全局变量

float minsize=5;

#define n 10 //假定系统允许的最大作业数量为n

#define m 10 //假定系统允许的空闲区表最大为m

五、源程序代码

#include

#include

//全局变量

float minsize=5;

int count1=0;

int count2=0;

#define M 10 //假定系统允许的空闲区表最大为m

#define N 10 //假定系统允许的最大作业数量为n

//已分配表的定义

struct

{float address; //已分分区起始地址

float length; //已分分区长度,单位为字节

int flag; //已分配区表登记栏标志,"0"表示空栏目

}used_table[N]; //已分配区表对象名

//空闲区表的定义:

struct

{float address; //空闲区起始地址

float length; //空闲区长度,单位为字节

int flag; //空闲区表登记栏标志,用"0"表示空栏目,用"1"表示未分配}free_table[M]; //空闲区表对象名

//函数声明

void initialize(void);

int distribute(int, float);

int recycle(int);

void show();

//初始化两个表

void initialize(void)

{

int a;

for(a=0; a<=N-1; a++)

used_table[a].flag=0; //已分配表的表项全部置为空表项

free_table[0].address=1000;

free_table[0].length=1024;

free_table[0].flag=1; //空闲区表的表项全部为未分配

}

//最优分配算法实现的动态分区

int distribute(int process_name, float need_length)

{

int i, k=-1; //k用于定位在空闲表中选择的未分配栏

float ads, len;

int count=0;

i=0;

while(i<=M-1) //循环找到最佳的空闲分区

{

if(free_table[i].flag==1 && need_length <=free_table[i].length)

{

count++;

if(count==1||free_table[i].length < free_table[k].length)

k=i;

}

i=i+1;

}

if(k!=-1)

{

if((free_table[k].length-need_length)<=minsize) //整个分配

{

free_table[k].flag=0;

ads=free_table[k].address;

len=free_table[k].length;

}

else

{ //切割空闲区

ads=free_table[k].address;

len=need_length;

free_table[k].address+=need_length;

free_table[k].length-=need_length;

}

i=0;

//循环寻找内存分配表中标志为空栏目的项

while(used_table[i].flag!=0)

{i=i+1;}

if(i<=N-1) //找到,在已分配区表中登记一个表项

{

used_table[i].address=ads;

used_table[i].length=len;

used_table[i].flag=process_name;

count1++;

}

else //已分配区表长度不足

{

if(free_table[k].flag == 0) //将已做的整个分配撤销

{

free_table[k].flag=1;

free_table[k].address=ads;

free_table[k].length=len;

}

else //将已做的切割分配撤销

{

free_table[k].address=ads;

free_table[k].length+=len;

}

cout<<"内存分配区已满,分配失败!\n";

return 0;

}

}

else

{

cout <<"无法为该作业找到合适分区!\n";

return 0;

}

return process_name;

}

int recycle(int process_name)

{

int y=0;

float recycle_address, recycle_length;

int i, j, k; //j栏是下邻空闲区,k栏是上栏空闲区

int x;

//在内存分配表中找到要回收的作业

while(y<=N-1&&used_table[y].flag!=process_name)

{ y=y+1;}

if(y<=N-1) //找到作业后,将该栏的标志置为'0'

{

recycle_address=used_table[y].address;

recycle_length=used_table[y].length;

used_table[y].flag=0;

count2++;

}

else //未能找到作业,回收失败

{

cout<<"该作业不存在!\n";

return 0;

}

j=k=-1;

i=0;

while(!(i>=M||(k!=-1&&j!=-1))) //修改空闲分区表

{

if(free_table[i].flag==1)

{

if((free_table[i].address+free_table[i].length)==recycle_address) k=i; //判断是否有上邻接

if((recycle_address+recycle_length)==free_table[i].address)

j=i; //判断是否有下邻接

}

i=i+1;

}

//合并空闲区

if(k!=-1) //回收区有上邻接

{

if(j!=-1){ //回收区也有下邻接,和上下邻接合并

free_table[k].length+=free_table[j].length+recycle_length;

free_table[j].flag=0; //将第j栏的标记置为'0'

}

else //不存在下邻接,和上邻接合并

free_table[k].length+=recycle_length;

}

else if(j!=-1)

{ //只有下邻接,和下邻接合并

free_table[j].length+=recycle_length;

free_table[j].address=recycle_address;

}

else

{ //上下邻接都没有

x=0;

while(free_table[x].flag!=0)

x=x+1; //在空闲区表中查找一个状态为'0'的栏目

if(x<=M-1)

{ //找到后,在空闲分区中登记回收的内存

free_table[x].address=recycle_address;

free_table[x].length=recycle_length;

free_table[x].flag=1;

}

else

{ //空闲表已满,执行回收失败

used_table[y].flag=process_name;

cout<<"空闲区已满,回收失败!\n";

return 0;

}

}

return process_name;

}

void show() //程序执行时输出模拟的内存分配回收表

{

cout<<"+++++++++++++++++++++++++++++++++++++++\n ";

cout<<"+++++++ 空闲区+++++++\n";

cout<<"+++++++++++++++++++++++++++++++++++++++\n";

for(int i=0;i<=count2;i++)

if(free_table[i].flag!=0)

cout<<"初始地址:"<

cout<<"+++++++++++++++++++++++++++++++++++++++\n ";

cout<<"+++++++ 已分配区++++++\n";

cout<<"+++++++++++++++++++++++++++++++++++++++\n";

for(int j=0;j

if(used_table[j].flag!=0)

cout<<"初始地址:"<

}

void main() //主函数调用各功能函数对所有工作进行测试

{

int choice; //用来选择将要进行的操作

int job_name;

float need_memory;

bool exitFlag=false;

cout<<" 动态分区分配方式的模拟\n";

cout<<"************************************\n";

cout<<"请选择操作类型:\n";

initialize(); //开创空闲区和已分配区两个表

while(!exitFlag)

{

cout<<"********************************************\n";

cout<<"** 1: 分配内存2: 回收内存**\n";

cout<<"** 3: 查看分配0: 退出**\n";

cout<<"********************************************\n";

cout<<"请输入您的操作:";

cin>>choice;

switch(choice)

{

case 0:

exitFlag=true; //退出操作

break;

case 1:

cout<<"请输入作业号和所需内存:";

cin>>job_name>>need_memory;

if(job_name!=0&&need_memory!=0)

distribute(job_name, need_memory); // 分配内存

else if(job_name==0)

cout<<"作业号不能为零!\n请重新选择操作:\n";

else if(need_memory==0)

cout<<"内存分配数不能为零!\n请重新选择操作:\n";

break;

case 2:

int ID;

cout<<"请输入您要释放的作业号:";

cin>>ID;

if(ID!=0)

recycle(ID); //回收内存

else

cout<<"作业名不能为零!\n请重新选择操作:\n";

break;

case 3:

show();

break;

}

}

}

六、实验结果分析

1. 运行源程序,模拟内存的分配与回收操作,并记录实验结果。

2. 简要分析distribute函数和recycle函数的执行流程。

实验三动态分区存储管理方式的主

实验三动态分区存储管理方式的主存分配回收 一、实验目的 深入了解动态分区存储管理方式主存分配回收的实现。 二、实验预备知识 存储管理中动态分区的管理方式。 三、实验内容 编写程序完成动态分区存储管理方式的主存分配回收的实现。实验具体包括: 首先确定主存空间分配表;然后采用最优适应算法完成主存空间的分配和回收;最后编写主函数对所做工作进行测试。 四、提示与讲解 动态分区管理方式预先不将主存划分成几个区域,而把主存除操作系统占用区域外的空间看作一个大的空闲区。当作业要求装入主存时,根据作业需要主存空间的大小查询主存内各个空闲区,当从主存空间中找到一个大于或等于该作业大小的主存空闲区时,选择其中一个空闲区,按作业需求量划出一个分区装入该作业。作业执行完后,它所占的主存分区被收回,成为一个空闲区。如果该空闲区的相邻分区也是空闲区,则需要将相邻空闲区合并成一个空闲区。 实现动态分区的分配和回收,主要考虑的问题有三个: 第一,设计记录主存使用情况的数据表格,用来记录空闲区和作业占用的区域;第二,在设计的数据表格基础上设计主存分配算法;第三,在设计的数据表格基础上设计主存回收算法。 首先,考虑第一个问题: 设计记录主存使用情况的数据表格,用来记录空闲区和作业占用的区域。 由于动态分区的大小是由作业需求量决定的,故分区的长度是预先不固定的,且分区的个数也随主存分配和回收变动。总之,所有分区情况随时可能发生变化,数据表格的设计必须和这个特点相适应。由于分区长度不同,因此设计的表格应该包括分区在主

存中的起始地址和长度。由于分配时空闲区有时会变成两个分区: 空闲区和已分分区,回收主存分区时,可能会合并空闲分区,这样如果整个主存采用一张表格记录已分分区和空闲区,就会使表格操作繁琐。主存分配时查找空闲区进行分配,然后填写已分配区表,主要操作在空闲区;某个作业执行完后,将该分区变成空闲区,并将其与相邻的空闲区合并,主要操作也在空闲区。 由此可见,主存的分配和回收主要是对空闲区的操作。这样为了便于对主存空间的分配和回收,就建立两张分区表记录主存使用情况,一张表格记录作业占用分区的 “已分配区表”;一张是记录空闲区的“空闲区表”。这两张表的实现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链表形式,一种是顺序表形式。在实验中,采用顺序表形式,用数组模拟。由于顺序表的长度必须提前固定,所以无论是“已分配区表”还是“空闲区 表”都必须事先确定长度。它们的长度必须是系统可能的最大项数,系统运行过程中才不会出错,因而在多数情况下,无论是“已分配区表”还是“空闲区表”都有空闲栏目。已分配区表中除了分区起始地址、长度外,也至少还要有一项“标志”,如果是空闲栏目,内容为“空”,如果为某个作业占用分区的登记项,内容为该作业的作业名;空闲区表中除了分区起始地址、长度外,也要有一项“标志”,如果是空闲栏目,内容为“空”,如果为某个空闲区的登记项,内容为“未分配”。在实际系统中,这两表格的内容可能还要多,实验中仅仅使用上述必须的数据。为此, “已分配区表”和“空闲区表”在实验中有如下的结构定义。 已分配区表的定义: #define n 10// 假定系统允许的最大作业数量为n struct {float address;// 已分分区起始地址 float length; // 已分分区长度,单位为字节 int flag;// 已分配区表登记栏标志, “0表”示空栏目,实验中只支持一个字符的作业名}used_table[n];// 已分配区表 空闲区表的定义:

实验五 动态分区存储管理

实验五动态分区存储管理 一、实验目的 深入了解采用动态分区存储管理方式的内存分配回收的实现。通过编写和调试存储管理的模拟程序以加深对存储管理方案的理解,熟悉动态分区存储管理的内存分配和回收。 二、实验内容 编写程序完成动态分区存储管理方式的内存分配回收。 具体包括:确定内存空间分配表; 采用最优适应算法完成内存空间的分配和回收; 编写主函数对所做工作进行测试。 三、设计思路 整体思路: 动态分区管理方式将内存除操作系统占用区域外的空间看成一个大的空闲区。当作业要求装入内存时,根据作业需要内存空间的大小查询内存中的各个空闲区,当从内存空间中找到一个大于或等于该作业大小的内存空闲区时,选择其中一个空闲区,按作业需求量划出一个分区装人该作业,作业执行完后,其所占的内存分区被收回,成为一个空闲区。如果该空闲区的相邻分区也是空闲区,则需要将相邻空闲区合并成一个空闲区。 设计所采用的算法: 采用最优适应算法,每次为作业分配内存时,总是把既能满足要求、又是最小的空闲分区分配给作业。但最优适应算法容易出现找到的一个分区可能只比作业所需求的长度略大一点的情行,这时,空闲区分割后剩下的空闲区就很小以致很难再使用,降低了内存的使用率。为解决此问题,设定一个限值minsize,如果空闲区的大小减去作业需求长度得到的值小于等于minsize,不再将空闲区分成己分分区和空闲区两部分,而是将整个空闲区都分配给作业。 内存分配与回收所使用的结构体: 为便于对内存的分配和回收,建立两张表记录内存的使用情况。一张为记录作业占用分 区的“内存分配表”,内容包括分区起始地址、长度、作业名/标志(为0时作为标志位表示空栏目);一张为记录空闲区的“空闲分区表”,内容包括分区起始地址、长度、标志(0表空栏目,1表未分配)。两张表都采用顺序表形式。

实验五 存储管理(二)

实验五存储管理(二) 学号:姓名:班级: 实验目的: 1. 了解虚拟存储器。 2. 掌握分页存储管理的原理,熟悉段式存储和段页式存储管理。 3. 掌握常用的页面置换算法。 实验内容: 一、选择: 1.可变分区方式常用的主存分配算法中,()总是找到能满足作业要求的最大空闲区分配 A、最佳适应算法 B、首次适应算法 C、最坏适应算法 D、循环首次适应算法 2.下列()存储方式不能实现虚拟存储器 A、分区 B、页式 C、段式 D、段页式 3.操作系统处理缺页中断时,选择一种好的调度算法对主存和辅存中的信息进行高效调度尽可能地避免() A、碎片 B、CPU空闲 C、多重中断 D、抖动 4.分页式存储管理的主要特点是() A、要求处理缺页中断 B、要求扩充主存容量 C、不要求作业装入到主存的连续区域 D、不要求作业全部同时装人主存 5.LRU页面调度算法淘汰()的页 A、最近最少使用 B、最近最久未使用 C、最先进入主存 D、将来最久使用 6.分区管理要求对每一个作业都分配()的主存单元 A、地址连续 B、若干地址不连续的 C、若干连续的页 D、若干不连续的帧 7.在存储管理中,采用覆盖与交换技术的目的是()

A、节省主存空间 B、物理上扩充主存容量 C、提高CPU的效率 D、实现主存共享 8.分页虚拟存储管理中,缺页中断时,欲调度一页进入主存中,内存己无空闲块,如何决定淘汰已在主存的块时,()的选择是很重要的 A、地址变换 B、页面调度算法 C、对换方式 D、覆盖技术 9.()存储管理兼顾了段式在逻辑上清晰和页式在存储管理上方便的优点 A、分段 B、分页 C、可变分区方式 D、段页式 10.在固定分区分配中,每个分区的大小是() A、随作业长度变化 B、相同 C、可以不同但预先固定 D、可以不同但根据作业长度固定 11.下述()页面置换算法会产生Belady现象 A、最佳置换算法 B、先进先出算法 C、LRU算法 D、Clock算法 12.在一个分页式存储管理系统中,页表的内容为: 若页的大小为4KB,则地址转换机构将相对地址0转换成的物理地址是()。 A.8192 B.4096 C.2048 D.1024 13.采用先进先出页面淘汰算法的系统中,一进程在内存占3块(开始为空),页面访问序列为1、2、3、4、1、2、5、1、2、3、4、5、6。运行时会产生()次缺页中断。 A.7 B.8 C.9 D.10 二、填空: 1.在分页式存储管理的页表里,主要应该包含和两个信息。 2.在请求分页式存储管理中,页面淘汰是由于引起的。

存储管理---动态分区分配算法的模拟

一、设计任务 完成存储器动态分区分配算法的模拟实现。 二、设计思想 在对数据结构有一定掌握程度的情况下设计合理的数据结构来描述存储空间,实现分区存储管理的内存分配功能,应该选择最合适的适应算法(首次适应算法,最佳适应算法,最后适应算法,最坏适应算法),实现分区存储管理的内存回收算法,在这些存储管理中间必然会有碎片的产生,当碎片产生时,进行碎片的拼接,等等相关的内容。 三、预期目的 让我们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理解计算机系统的资源如何组织,操作系统如何有效地管理这些系统资源,用户如何通过操作系统与计算机系统打交道。通过课程设计,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在计算机系统上运行的其它各类操作系统,并懂得在操作系统的支持下建立自己的应用系统。操作系统课程设计,对于训练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熟悉上机操作和程序调试技术都有重要作用。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排错能力。 四、设计方案 首先是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例如数据结构,计算方法,组成原理以及操作系统等。在这些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扩展,用语言的形式从函数,数据结构原代码,原程序等方面来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该设计就是要达到对各个细节的问题的解决将各个数据块连接起来,最终达到存储器动态分区分配算法的模拟实现。 五、数据结构 1.设计合理的数据结构来描述存储空间: 1)对于未分配出去的部分,用空闲分区链表来描述。 struct freeList { int startAddress; /* 分区起始地址 */ int size; /* 分区大小 */ struct freeList *next; /* 分区链表指针 */ }

struct usedList { int startAddress; /* 分区起始地址 */ int jobID; /* 分区中存放作业ID */ struct usedList *next; /* 分区链表指针 */ } 3)将作业组织成链表。 struct jobList { int id; /* 作业ID */ int size; /* 作业大小(需要的存储空间大小)*/ int status; /* 作业状态 0 : new job ,1 : in the memory , 2 : finished . */ struct jobList *next; /* 作业链表指针 */ } 以上将存储空间分为空闲可占用两部分,在usedlist中设jobID而不设size,可以在不增加空间复杂度(与freelist相比)的同时更方便的实现可变分区存储管理(从后面的一些函数的实现上可以得出这个结论)。 尽管设置joblist增加了空间复杂度,但它的存在,使得该程序可以方便的直接利用D盘中的JOB文件。该文件可以认为是一个和其他进程共享的资源。通过这个文件,其他进程写入数据供读取。这中思想在操作系统设计中体现的很多。 2.实现分区存储管理的内存分配功能,选择适应算法(首次适应算法,最佳适应算法,最后适应算法,最坏适应算法)。 基本原理分析: 1) Best fit :将空闲分区按大小从小到大排序,从头找到大小合适的分区。 2) Worst fit:将空闲分区按大小从大到小排序,从头找到大小合适的分区。 3) First fit :将空闲分区按起始地址大小从小到大排序,…… 4) Last fit :将空闲分区按起始地址大小从大到小排序,…… 由此,可将空闲分区先做合适的排序后用对应的适应算法给作业分配存储空间。排序函数 order(bySize为零则按分区大小排序,否则按分区起始地址;inc为零从小到大排序,否则从大到小排序;通过empty指针返回结果)。 void order(struct freeList **empty,int bySize,int inc) {

存储管理实验报告

实验三、存储管理 一、实验目的: ? 一个好的计算机系统不仅要有一个足够容量的、存取速度高的、稳定可靠的主存储器,而且要能合理地分配和使用这些存储空间。当用户提出申请存储器空间时,存储管理必须根据申请者的要求,按一定的策略分析主存空间的使用情况,找出足够的空闲区域分配给申请者。当作业撤离或主动归还主存资源时,则存储管理要收回作业占用的主存空间或归还部分主存空间。主存的分配和回收的实现虽与主存储器的管理方式有关的,通过本实验理解在不同的存储管理方式下应怎样实现主存空间的分配和回收。 在计算机系统中,为了提高主存利用率,往往把辅助存储器(如磁盘)作为主存储器的扩充,使多道运行的作业的全部逻辑地址空间总和可以超出主存的绝对地址空间。用这种办法扩充的主存储器称为虚拟存储器。通过本实验理解在分页式存储管理中怎样实现虚拟存储器。 在本实验中,通过编写和调试存储管理的模拟程序以加深对存储管理方案的理解。熟悉虚存管理的各种页面淘汰算法通过编写和调试地址转换过程的模拟程序以加强对地址转换过程的了解。 二、实验题目: 设计一个可变式分区分配的存储管理方案。并模拟实现分区的分配和回收过程。 对分区的管理法可以是下面三种算法之一:(任选一种算法实现) 首次适应算法 循环首次适应算法 最佳适应算法 三.实验源程序文件名:cunchuguanli.c

执行文件名:cunchuguanli.exe 四、实验分析: 1)本实验采用可变分区管理,使用首次适应算法实现主存的分配和回收 1、可变分区管理是指在处理作业过程中建立分区,使分区大小正好适合作业的需求,并 且分区个数是可以调整的。当要装入一个作业时,根据作业需要的主存量查看是否有足够的空闲空间,若有,则按需要量分割一个分区分配给该作业;若无,则作业不能装入,作业等待。随着作业的装入、完成,主存空间被分成许多大大小小的分区,有的分区被作业占用,而有的分区是空闲的。 为了说明那些分区是空闲的,可以用来装入新作业,必须有一张空闲说明表 ? 空闲区说明表格式如下:? 第一栏 第二栏 其中,起址——指出一个空闲区的主存起始地址,长度指出空闲区的大小。 长度——指出从起始地址开始的一个连续空闲的长度。 状态——有两种状态,一种是“未分配”状态,指出对应的由起址指出的某个长度的区域是空闲区;另一种是“空表目”状态,表示表中对应的登记项目是空白(无效),可用来登记新的空闲区(例如,作业完成后,它所占的区域就成了空闲区,应找一个“空表目”栏登记归还区的起址和长度且修改状态)。由于分区的个数不定,所以空闲区说明表中应有适量的状态为“空表目”的登记栏目,否则造成表格“溢出”无法登记。 2、当有一个新作业要求装入主存时,必须查空闲区说明表,从中找出一个足够大的空闲区。 有时找到的空闲区可能大于作业需要量,这时应把原来的空闲区变成两部分:一部分分

动态分区式存储管理

可变分区存储管理 设计思路: 整体思路: 可变分区管理方式将内存除操作系统占用区域外的空间看做一个大的空闲区。当作业要求装入内存时,根据作业需要内存空间的大小查询内存中的各个 空闲区,当从内存空间中找到一个大于或等于该作业大小的内存空闲区时,选择其中一个空闲区,按作业需求量划出一个分区装人该作业,作业执行完后,其所占的内存分区被收回,成为一个空闲区。如果该空闲区的相邻分区也是空闲区,则需要将相邻空闲区合并成一个空闲区。 设计所才用的算法: 采用最优适应算法,每次为作业分配内存时,总是把既能满足要求、又是最小的空闲分区分配给作业。但最优适应算法容易出现找到的一个分区可能只比作业所需求的长度略大一点的情行,这时,空闲区分割后剩下的空闲区就很小以致很难再使用,降低了内存的使用率。为解决此问题,设定一个限值min size,如果空闲区的大小减去作业需求长度得到的值小于等于min size,不再将空闲区分成己分分区和空闲区两部分,而是将整个空闲区都分配给作业。 内存分配与回收所使用的结构体: 为便于对内存的分配和回收,建立两张表记录内存的使用情况。一张为记录作业占用分区的“内存分配表”,内容包括分区起始地址、长度、作业名/标志(为0时作为标志位表示空栏目);一张为记录空闲区的“空闲分区表”,内容包括分区起始地址、长度、标志(0表空栏目,1表未分配)。两张表都采用顺序表形式。 关于分配留下的内存小碎片问题: 当要装入一个作业时,从“空闲分区表”中查找标志为“ 1”(未分配)且满足作业所需内存大小的最小空闲区,若空闲区的大小与作业所需大小的差值小于或等于min size,把该分区全部分配给作业,并把该空闲区的标志改为“0”(空栏目)。同时,在已分配区表中找到一个标志为“ 0”的栏目登记新装人作业所占用分区的起始地址,长度和作业名。若空闲区的大小与作业所需大小的差值大于

实验五动态分区存储管理模拟

实验五动态分区存储管理模拟 一、实验目的 深入了解可变分区存储管理式主存分配回收的实现。 二、实验预备知识 可变分区存储管理式不预先将主存划分成几个区域,而把主存除操作系统占用区域外的空间看作一个大的空闲区。当进程要求装入主存时,根据进程需要主存空间的大小查询主存各个空闲区,当从主存空间找到一个大于或等于该进程大小要求的主存空闲区时,选择其中一个空闲区,按进程需求量划出一个分区装入该进程。进程执行完后,它所占的主存分区被回收,成为一个空闲区。如果该空闲区的相邻分区也是空闲区,则需要将相邻空闲区合并成一个空闲区。 这个实验主要需要考虑三个问题: (1)设计记录主存使用情况的数据表格,用来记录空闲区和进程占用的区域; (2)在设计的数据表格基础上设计主存分配算法; (3)在设计的数据表格基础上设计主存回收算法。 首先,考虑第一个问题:设计记录主存使用情况的数据表格,用来记录空闲区和进程占用的区域。 由于可变分区的大小是由进程需求量决定的,故分区的长度是预先不固定的,且分区的个数也随主存分配和回收而变动。总之,所有分区情况随时可能发生变化,数据表格的设计必须和这个特点相适应。由于分区长度不同,因此设计的表格应该包括分区在主存中的起始地址和长度。由于分配时空闲区有时会变成两个分区:空闲区和已分分区,回收主存分区时,可能会合并空闲分区,这样如果整个主存采用一表格记录已分分区和空闲区,就会使表格操作繁琐。主存分配

时查找空闲区进行分配,然后填写已分分区表,主要操作在空闲区;某个进程执行完成后,将该分区变成空闲区,并将其与相邻空闲区合并,主要操作也在空闲区。由此可见,主存分配和回收主要是对空闲区的操作。 这样,为了便于对主存空间的分配和回收,就建立两分区表记录主存使用情况,一表格记录进程占用分区的“已分分区表”;一是记录空闲区的“空闲区表”。这两表的实现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链表形式,一种是顺序表形式。在实验中,采用顺序表形式,用数组模拟。由于顺序表的长度必须提前固定,所以无论是“已分分区表”还是“空闲区表”都必须事先确定长度。它们的长度必须是系统可能的最大项数,系统运行过程中才不会出错,因而在多数情况下,无论是“已分分区表”还是“空闲区表”都有空闲栏目。已分分区表中除了分区起始地址、长度外,也至少还要有一项“标志”,如果是空闲栏目,容为“空”,如果为某个进程占用分区的登记项,容为该进程的进程名;空闲区表中除了分区起始地址、长度外,也要有一项“标志”,如果是空闲栏目,容为“空”,如果为某个空闲区的登记项,容为“未分配”。在实际系统中,这两个表格的容可能还要更多,实验中仅仅使用上述必须的数据。为此,“已分分区表”和“空闲区表”在实验中有如下的结构定义: 已分分区表的定义: #define n 10 //假定系统允的进程数量最多为n struct { float address; //已分分区起始地址 float length; //已分分区长度,单位为字节

实验操作系统存储管理实验报告

实验四操作系统存储管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存储管理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合理地分配空间。请求页式管理是一种常用的虚拟存储管理技术。 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请求页式管理中页面置换算法模拟设计,了解虚拟存储技术的特点,掌握请求页式存储管理的页面置换算法。 二、实验内容 (1)通过计算不同算法的命中率比较算法的优劣。同时也考虑了用户内存容量对命中率的影响。 页面失效次数为每次访问相应指令时,该指令所对应的页不在内存中的次数。 在本实验中,假定页面大小为1k,用户虚存容量为32k,用户内存容量为4页到32页。 (2)produce_addstream通过随机数产生一个指令序列,共320条指令。 A、指令的地址按下述原则生成: 1)50%的指令是顺序执行的 2)25%的指令是均匀分布在前地址部分 3)25%的指令是均匀分布在后地址部分 B、具体的实施方法是: 1)在[0,319]的指令地址之间随机选取一起点m; 2)顺序执行一条指令,即执行地址为m+1的指令; 3)在前地址[0,m+1]中随机选取一条指令并执行,该指令的地址为m’; 4)顺序执行一条指令,地址为m’+1的指令 5)在后地址[m’+2,319]中随机选取一条指令并执行; 6)重复上述步骤1)~5),直到执行320次指令 C、将指令序列变换称为页地址流

在用户虚存中,按每k存放10条指令排列虚存地址,即320条指令在虚存中 的存放方式为: 第0条~第9条指令为第0页<对应虚存地址为[0,9]); 第10条~第19条指令为第1页<对应虚存地址为[10,19]); 。。。。。。 第310条~第319条指令为第31页<对应虚存地址为[310,319]); 按以上方式,用户指令可组成32页。 (3)计算并输出下属算法在不同内存容量下的命中率。 1)先进先出的算法

固定分区存储管理

理工大学信息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学生实验报告 ( 2013 —2014 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操作系统开课实验室:信自楼444 2013年 11月28 日 注:报告容按下列的要求进行。 一、实验目的 通过编写固定分区存储管理的模拟程序,加深对操作系统存储管理功能中的固定分区管理方式、主存分配表等相应知识的理解。 通过编写和调试存储管理的模拟程序以加深对存储管理方案的理解,熟悉可变分区存储管理的存分配和回收。 二、实验题目 1.设计一个固定分区分配的存储管理方案。并模拟实现分区的分配和回收过程。 2.必须建立分区表,记录空闲区与占用区的状况。

本系统将存用户空间划分为五个大小不固定的分区,其分区大小由用户输入决定。在每个分区只装入一道作业,这样把用户空间划分为几个分区,便允许几道作业并发运行。当有一个空闲分区时,便可以从外存的后备队列中选择一个适当大小的作业装入该分区,当该作业结束时又可以从后备作业队列中找出另一作业调入该分区。 每个存空间是一个Node型的对象。Node类有一个三个参数的构造函数。分别为:分区号、起始地址、大小。然后就是一些属性的get、set方法和一个打印其属性的函数。四个数据域分别为:属性m_No用来表示该存空间的序号。属性m_Addr用来表示存分区的起始地址。属性m_Size用来表示存空间的大小。属性m_State表示存空间的是否已分配的状态标志。若该存空间已分配,m_TaskNo表示占有该存空间的任务序号。否则没有实际意义。 在用户申请任务的存空间时,提示用户输入任务号和其需要的存空间大小。 流程图 主程序:

释放存空间算法

动态分区存储管理的模拟实现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实验报告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班级 学号姓名 课程名称操作系统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实验名称动态分区存储管理的模拟实现 实验目的: 1.熟悉动态分区存储管理方式下,主存空间的分配和回收算法。 2.提高C语言编程能力。 实验内容: 假设主存当前状态如右表所示: 系统采用最佳适应分配算法为作业分配主存空间, 而且具有紧凑技术。请编程完成以下操作: (1). 输出此时的已分配区表和未分配区表; (2). 装入 Job3(15K),输出主存分配后的已分配 区表和未分配区表; (3). 回收 Job2所占用的主存空间,输出主存回收 后的已分配区表和未分配区表; (4).装入 Job4(130K),输出主存分配后的已分配 区表和未分配区表。 实验要求 1.数据结构参考定义如下,也可根据需要进行改进: (1)已分配区表: #define n 10 /*假定系统允许的最大作业数量为n,n值为10*/ struct {int number; /*序号*/ int address; /*已分配分区起始地址,单位为KB */ int length; /*已分配分区长度,单位KB*/ float flag; /*已分配区表登记栏标志,0:空表项,否则为作业名;*/

}used_table[n]; /*已分配区表*/ (2)未分配区表: #define m 10 /*假定系统允许的空闲区表最大为m,m值为10*/ struct {int number; /*序号*/ int address; /*空闲区起始地址,单位为KB */ int length; /*空闲区长度,单位为KB*/ int flag; /*空闲区表登记栏标志,0:空表项;1:空闲区*/ }free_table[m]; /*空闲区表*/ 2.以allocate命名主存分配所用的过程或函数(算法参考课件),要将各种情况考虑周全。 3.以reclaim命名主存回收所用的过程或函数(算法参考课件),要将各种情况考虑周全。 4.画出算法实现的N-S流程图。 5.程序调试、运行成功后,请老师检查。 实验步骤: 1.分配内存,结果如下图:

操作系统实验之内存管理实验报告

学生学号 实验课成绩 武汉理工大学 学生实验报告书 实验课程名称 计算机操作系统 开 课 学 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指导老师姓名 学 生 姓 名 学生专业班级 2016 — 2017 学年第一学期

实验三 内存管理 一、设计目的、功能与要求 1、实验目的 掌握内存管理的相关内容,对内存的分配和回收有深入的理解。 2、实现功能 模拟实现内存管理机制 3、具体要求 任选一种计算机高级语言编程实现 选择一种内存管理方案:动态分区式、请求页式、段式、段页式等 能够输入给定的内存大小,进程的个数,每个进程所需内存空间的大小等 能够选择分配、回收操作 内购显示进程在内存的储存地址、大小等 显示每次完成内存分配或回收后内存空间的使用情况 二、问题描述 所谓分区,是把内存分为一些大小相等或不等的分区,除操作系统占用一个分区外,其余分区用来存放进程的程序和数据。本次实验中才用动态分区法,也就是在作业的处理过程中划分内存的区域,根据需要确定大小。 动态分区的分配算法:首先从可用表/自由链中找到一个足以容纳该作业的可用空白区,如果这个空白区比需求大,则将它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成为已分配区,剩下部分仍为空白区。最后修改可用表或自由链,并回送一个所分配区的序号或该分区的起始地址。 最先适应法:按分区的起始地址的递增次序,从头查找,找到符合要求的第一个分区。

最佳适应法:按照分区大小的递增次序,查找,找到符合要求的第一个分区。 最坏适应法:按分区大小的递减次序,从头查找,找到符合要求的第一个分区。 三、数据结构及功能设计 1、数据结构 定义空闲分区结构体,用来保存内存中空闲分区的情况。其中size属性表示空闲分区的大小,start_addr表示空闲分区首地址,next指针指向下一个空闲分区。 //空闲分区 typedef struct Free_Block { int size; int start_addr; struct Free_Block *next; } Free_Block; Free_Block *free_block; 定义已分配的内存空间的结构体,用来保存已经被进程占用了内存空间的情况。其中pid作为该被分配分区的编号,用于在释放该内存空间时便于查找。size表示分区的大小,start_addr表示分区的起始地址,process_name存放进程名称,next指针指向下一个分区。 //已分配分区的结构体 typedef struct Allocate_Block { int pid; int size; int start_addr; char process_name[PROCESS_NAME_LEN]; struct Allocate_Block *next; } Allocate_Block; 2、模块说明 2.1 初始化模块 对内存空间进行初始化,初始情况内存空间为空,但是要设置内存的最大容量,该内存空间的首地址,以便之后新建进程的过程中使用。当空闲分区初始化

动态分区存储管理系统分解

操作系统原理 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动态分区分配存储管理系统 所在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班级: 11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非师) 学号: 20111202052 姓名:吴创连 指导教师:黄侠剑 2014年3月18

目录 1 引言 (1) 2 需求分析 (1) 3 概要设计 (1) 4 详细设计 (1) 4.1问题描述和分析 (1) 4.2程序流程图 (2) 4.3数据结构体分析 (3) 4.4主要程序代码分析 (4) 5 调试与操作说明 (11) 5.1初始界面 (11) 5.2模拟内存分配 (12) 5.3回收内存界面 (12) 5.4最佳适应算法的实现 (13) 5.5最坏适应算法的实现 (13) 6总结与体会 (13)

1 引言 操作系统是最重要的系统软件,同时也是最活跃的学科之一。我们通过操作系统可以理解计算机系统的资源如何组织,操作系统如何有效地管理这些系统资源,用户如何通过操作系统与计算机系统打交道。 存储器是计算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存储器容量虽然一直在不断扩大,但仍不能满足现代软件发展的需要,因此,存储器仍然是一种宝贵而又紧俏的资源。如何对它加以有效的管理,不仅直接影响到存储器的利用率,而且还对系统性能有重大影响。而动态分区分配属于连续分配的一种方式,它至今仍在内存分配方式中占有一席之地。 2 需求分析 动态分区分配是根据进程的实际需要,动态地为之分配内存空间。在实现动态分区分配时,将涉及到分区分配中所用的数据结构、分区分配算法和分区的分配和回收操作这样三个问题。常用的数据结构有动态分区表和动态分区链。在对数据结构有一定掌握程度的情况下设计合理的数据结构来描述存储空间,实现分区存储管理的内存分配功能,应该选择最合适的适应算法(最佳适应算法,最坏适应算法),在动态分区存储管理方式中主要实现内存分配和内存回收算法,在这些存储管理中间必然会有碎片的产生,当碎片产生时,进行碎片的拼接等相关的内容。 3 概要设计 本程序采用机构化模块化的设计方法,共分为两大模块。 1.最佳适应算法实现 它从全部空闲区中找出能满足作业要求的、且大小最小的空闲分区,这种方法能使碎片尽量小。为适应此算法,空闲分区表(空闲区链)中的空闲分区要按从小到大进行排序,自表头开始查找到第一个满足要求的自由分区分配。 2.最坏算法实现 最坏适应分配算法要扫描整个空闲分区或链表,总是挑选一个最大的空闲分区分割给作业使用。该算法要求将所有的空闲分区按其容量从大到小的顺序形成一空闲分区链,查找时只要看第一个分区能否满足作业要求。 4 详细设计 4.1 问题描述和分析 系统应利用某种分配算法,从空闲分区链表中找到所需大小的分区,如果空闲分区大小

计算机操作系统内存分配实验报告记录

计算机操作系统内存分配实验报告记录

————————————————————————————————作者:————————————————————————————————日期:

一、实验目的 熟悉主存的分配与回收。理解在不同的存储管理方式下,如何实现主存空间的分配与回收。掌握动态分区分配方式中的数据结构和分配算法及动态分区存储管理方式及其实现过程。 二、实验内容和要求 主存的分配和回收的实现是与主存储器的管理方式有关的。所谓分配,就是解决多道作业或多进程如何共享主存空间的问题。所谓回收,就是当作业运行完成时将作业或进程所占的主存空间归还给系统。 可变分区管理是指在处理作业过程中建立分区,使分区大小正好适合作业的需求,并且分区个数是可以调整的。当要装入一个作业时,根据作业需要的主存量查看是否有足够的空闲空间,若有,则按需要量分割一个分区分配给该作业;若无,则作业不能装入,作业等待。随着作业的装入、完成,主存空间被分成许多大大小小的分区,有的分区被作业占用,而有的分区是空闲的。 实验要求使用可变分区存储管理方式,分区分配中所用的数据结构采用空闲分区表和空闲分区链来进行,分区分配中所用的算法采用首次适应算法、最佳适应算法、最差适应算法三种算法来实现主存的分配与回收。同时,要求设计一个实用友好的用户界面,并显示分配与回收的过程。同时要求设计一个实用友好的用户界面,并显示分配与回收的过程。 三、实验主要仪器设备和材料 实验环境 硬件环境:PC或兼容机 软件环境:VC++ 6.0 四、实验原理及设计分析 某系统采用可变分区存储管理,在系统运行当然开始,假设初始状态下,可用的内存空间为640KB,存储器区被分为操作系统分区(40KB)和可给用户的空间区(600KB)。 (作业1 申请130KB、作业2 申请60KB、作业3 申请100KB 、作业2 释放 60KB 、作业4 申请 200KB、作业3释放100KB、作业1 释放130KB 、作业5申请140KB 、作业6申请60KB 、作业7申请50KB) 当作业1进入内存后,分给作业1(130KB),随着作业1、2、3的进入,分别分配60KB、100KB,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后,作业2运行完毕,释放所占内存。此时,作业4进入系统,要求分配200KB内存。作业3、1运行完毕,释放所占内存。此时又有作业5申请140KB,作业6申请60KB,作业7申请50KB。为它们进行主存分配和回收。 1、采用可变分区存储管理,使用空闲分区链实现主存分配和回收。 空闲分区链:使用链指针把所有的空闲分区链成一条链,为了实现对空闲分区的分配和链接,在每个分区的起始部分设置状态位、分区的大小和链接各个分区的前向指针,由状态位指示该分区是否分配出去了;同时,在分区尾部还设置有一后向指针,用来链接后面的分区;分区中间部分是用来存放作业的空闲内存空间,当该分区分配出去后,状态位就由“0”置为“1”。 设置一个内存空闲分区链,内存空间分区通过空闲分区链来管理,在进行内存分配时,系统优先使用空闲低端的空间。 设计一个空闲分区说明链,设计一个某时刻主存空间占用情况表,作为主存当前使用基础。初始化空间区和已分配区说明链的值,设计作业申请队列以及作业完成后释放顺序,实现主存的分配和回收。要求每次分配和回收后显示出空闲内存分区链的情况。把空闲区说明

实验五动态页式存储管理实现过程的模拟

实验五动态页式存储管理实现过程的模拟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在计算机系统中,为了提高主存利用率,往往把辅助存储器(如磁盘)作为主存储器的扩充,使多道运行的作业的全部逻辑地址空间总和可以超出主存的绝对地址空间。用这种办法扩充的主存储器称为虚拟存储器。通过本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在分页式存储管理中怎样实现虚拟存储器;掌握物理内存和虚拟内存的基本概念;掌握重定位的基本概念及其要点,理解逻辑地址与绝对地址;掌握动态页式存储管理的基本原理、地址变换和缺页中断、主存空间的分配及分配算法;掌握常用淘汰算法。 二、实验环境 VC++6.0集成开发环境或java程序开发环境。 三、实验内容 模拟分页式虚拟存储管理中硬件的地址转换和缺页中断,以及选择页面调度算法处理缺页中断。 四、实验原理 1、地址转换 (1)分页式虚拟存储系统是把作业信息的副本存放在磁盘上,当作业被选中时,可把作业的开始几页先装入主存且启动执行。为此,在为作业建立页表时,应说明哪些页已在主存,哪些页尚未装入主存,页表的格式如图10所示: 图10 页表格式 其中,标志----用来表示对应页是否已经装入主存,标志位=1,则表示该页已经在主存,标志位=0,则表示该页尚未装入主存。 主存块号----用来表示已经装入主存的页所占的块号。

在磁盘上的位置----用来指出作业副本的每一页被存放在磁盘上的位置。 (2)作业执行时,指令中的逻辑地址指出了参加运算的操作存放的页号和单元号,硬件的地址转换机构按页号查页表,若该页对应标志为“1”,则表示该页已在主存,这时根据关系式: 绝对地址=块号×块长+单元号 计算出欲访问的主存单元地址。如果块长为2的幂次,则可把块号作为高地址部分,把单元号作为低地址部分,两者拼接而成绝对地址。若访问的页对应标志为“0”,则表示该页不在主存,这时硬件发“缺页中断”信号,有操作系统按该页在磁盘上的位置,把该页信息从磁盘读出装入主存后再重新执行这条指令。 (3)设计一个“地址转换”程序来模拟硬件的地址转换工作。当访问的页在主存时,则形成绝对地址,但不去模拟指令的执行,而用输出转换后的地址来代替一条指令的执行。当访问的页不在主存时,则输出“* 该页页号”,表示产生了一次缺页中断。该模拟程序的算法如图11。 图11 地址转换模拟算法 2、用先进先出(FIFO)页面调度算法处理缺页中断。

可变分区存储管理方式的内存分配和回收实验报告(最优算法)

一.实验目的 通过编写和调试存储管理的模拟程序以加深对存储管理方案的理解,熟悉可变分区存储管理的内存分配和回收。 二.实验内容 1.确定内存空间分配表; 2.采用最优适应算法完成内存空间的分配和回收; 3.编写主函数对所做工作进行测试。 三.实验背景材料 由于可变分区的大小是由作业需求量决定的,故分区的长度是预先不固定的,且分区的个数也随内存分配和回收变动。总之,所有分区情况随时可能发生变化,数据表格的设计必须和这个特点相适应。由于分区长度不同,因此设计的表格应该包括分区在内存中的起始地址和长度。由于分配时空闲区有时会变成两个分区:空闲区和已分分区,回收内存分区时,可能会合并空闲分区,这样如果整个内存采用一张表格记录己分分区和空闲区,就会使表格操作繁琐。分配内存时查找空闲区进行分配,然后填写己分配区表,主要操作在空闲区;某个作业执行完后,将该分区变成空闲区,并将其与相邻的空闲区合并,主要操作也在空闲区。由此可见,内存的分配和回收主要是对空闲区的操作。这样为了便于对内存空间的分配和回收,就建立两张分区表记录内存使用情况,一张表格记录作业占用分区的“己分分区表”;一张是记录空闲区的“空闲区表”。这两张表的实现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链表形式,一种是顺序表形式。在实验中,采用顺序表形式,用数组模拟。由于顺序表的长度必须提前固定,所以无论是“已分分区表”还是“空闲区表”都必须事先确定长度。它们的长度必须是系统可能的最大项数。 “已分分区表”的结构定义 #define n 10 //假定系统允许的最大作业数量为n struct { float address; //已分分区起始地址 float length; //已分分区长度、单位为字节 int flag; //已分分区表登记栏标志,“0”表示空栏目,实验中只支持一个字符的作业名 }used_table[n]; //已分分区表 “空闲区表”的结构定义 #define m 10 //假定系统允许的空闲区最大为m struct { float address; //空闲区起始地址 float length; //空闲区长度、单位为字节 int flag; //空闲区表登记栏标志,“0”表示空栏目,“1”表示未分配 }used_table[n]; //空闲区表 第二,在设计的数据表格基础上设计内存分配。 装入一个作业时,从空闲区表中查找满足作业长度的未分配区,如大于作业,空闲区划分成两个分区,一个给作业,一个成为小空闲分区。 实验中内存分配的算法采用“最优适应”算法,即选择一个能满足要求的最小空闲分区。 第三,在设计的数据表格基础上设计内存回收问题。内存回收时若相邻有空闲分区则合并空闲区,修改空闲区表。 四、参考程序 #define n 10 //假定系统允许的最大作业数量为n

操作系统实验五虚拟存储器管理

. 操作系统实验 实验五虚拟存储器管理 学号 1115102015 姓名方茹 班级 11电子A 华侨大学电子工程系

实验五虚拟存储器管理 实验目的 1、理解虚拟存储器概念。 2、掌握分页式存储管理地址转换盒缺页中断。 实验内容与基本要求 1、模拟分页式存储管理中硬件的地址转换和产生缺页中断。 分页式虚拟存储系统是把作业信息的副本存放在磁盘上,当作业被选中时,可把作业的开始几页先装入主存且启动执行。为此,在为作业 建立页表时,应说明哪些页已在主存,哪些页尚未装入主存。作业执行 时,指令中的逻辑地址指出了参加运算的操作存放的页号和单元号,硬 件的地址转换机构按页号查页表,若该页对应标志为“1”,则表示该页 已在主存,这时根据关系式“绝对地址=块号×块长+单元号”计算出欲 访问的主存单元地址。如果块长为2 的幂次,则可把块号作为高地址部 分,把单元号作为低地址部分,两者拼接而成绝对地址。若访问的页对 应标志为“0”,则表示该页不在主存,这时硬件发“缺页中断”信号, 有操作系统按该页在磁盘上的位置,把该页信息从磁盘读出装入主存后 再重新执行这条指令。设计一个“地址转换”程序来模拟硬件的地址转 换工作。当访问的页在主存时,则形成绝对地址,但不去模拟指令的执 行,而用输出转换后的地址来代替一条指令的执行。当访问的页不在主 存时,则输出“* 该页页号”,表示产生了一次缺页中断。 2、用先进先出页面调度算法处理缺页中断。 FIFO 页面调度算法总是淘汰该作业中最先进入主存的那一页,因此可以用一个数组来表示该作业已在主存的页面。假定作业被选中时, 把开始的m 个页面装入主存,则数组的元素可定为m 个。 实验报告内容 1、分页式存储管理和先进先出页面调度算法原理。 分页式存储管理的基本思想是把内存空间分成大小相等、位置固定

存储管理练习题一(带答案)

存储管理练习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1.采用可重入程序是通过使用()的法来改善响应时间的。 A 减少用户数目 B 改变时间片长短 C 加快对换速度 D 减少对换信息量 (D可重入程序是指该程序被某进程调用,但还未结束,又被另一个进程调用。 可重入程序是通过减少对换信息量来改善系统响应时间的。 可重入程序主要通过共享来使用同一块存储空间的,或者通过动态的式将所需的程序段映射到相关进程中去,其最大的优点是减少了对程序段的调入调出。由此来减少对换信息量。 ) 2.段式存储管理中,用于记录作业分段在主存中的起始地址和长度的是() A 基址寄存器和很长寄存器 B 段表 C 界限寄存器 D 上、下限寄存器 答案:B 3.固定分区存储管理中,CPU在执行作业的指令时,均会核对不等式()是否成立,若不成立,则产生地址越界中断事件,中止该指令的执行。 A 界限寄存器≤绝对地址≤最址 B 下限地址≤绝对地址<上限地址 C 基址寄存器容≤绝对地址≤限长寄存器容 D基址寄存器容<绝对地址<限长寄存器容 答案:B 固定分区存储管理(适合多道程序设计) 1.分区的定义 固定分区存储管理是把主存储器中可分配的用户区域预先划分成若干个连续区,每一个连续区称为一个分区。 2.固定分区存储管理的特点 (1)分区大小固定

(2)分区数目固定。 3.主存空间的分配与回收 存储管理设置“分区分配表”来说明各分区的分配和使用情况。表中指出各分区的起始地址和长度,并为每个分区设置一个标志位。标志位为“0”表示分区空间,非“0”表示分区已被占用。当有作业要装入分区,存储管理分配主存区域时,根据作业地址空间的长度与标志为“0”的分区的长度比较,当有分区长度能容纳该作业时,则把作业装入该分区,且把作业名填到占用标志位上。否则,该作业暂时不能装入。作业运行结束后,根据作业名查分区分配表,把该分区的占用标志置成“0”以示空闲。 4.地址转换和存储保护 因作业存放区域不会改变,可采用静态重定位式把作业装入所在的分区号,且把该分区的下限地址和上限地址分别送入下限寄存器和上限寄存器中。处理器执行该作业的指令时必须核对:“下限地址≤绝对地址≤上限地址”如此等式不成立,产生“地址越界”中断事件。 5.为了提高主存空间的利用率,可以采用如下几种措施: (1)根据经常出现的作业的大小和数量来划分分区,尽可能使各个分区被充分利用。 (2)划分分区时按分区的大小顺序排列,低地址部分是较小的分区,高地址部分是较大的分区。 (3)按作业对主存空间的需求量排成多个作业队列,每个作业队列中的各作业依次装入一个一个固定的分区中,每次装一个作业;不同作业队列中的作业分别依次装入不同的分区中;不同的分区中可同时装入作业;某作业队列为空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