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章节练习题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章节练习题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章节练习题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章节练习题

第一章总论

1.如何正确理解统计的三种涵义?

答:统计是指对客观现象的数量方面进行核算和分析的活动,使人们对现象的数量表现、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进行描述、分析和推断

的一种计量活动。“统计”一词具有三个方面的涵义:即统计活动、统计资料和统计科学。

⑴.统计活动:即统计工作,是指从事统计业务活动的单位,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数字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的活动。

⑵.统计资料:即统计所提供的数字和分析资料,是指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统计数字资料。

⑶.统计科学:即统计学,是指搜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科学,其目的是探索统计数据的内在数量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事物

的科学认识。

统计活动、统计资料和统计科学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统计活动与统计资料是过程与成果的关系,即:统计活动是取得统计资料的工作过程,而统计资料则是统计活动的成果。

统计活动与统计科学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即:统计活动是形成统计科学的实践过程,统计科学是人们长期统计实践工作的经验总结

和理论概括。

2.为什么要了解统计学的发展过程?

答:统计学产生于17 世纪中叶,其发展过程是沿着两条主线展开的:一条是以政治算术学派为开端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社会经济问

题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社会经济统计;一条是以概率论的研究为开端并以概率论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方法和应用研究为主的数理统

计。回顾、了解统计科学的渊源及其发展过程,对于我们了解统计学与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关系,学习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提高我们的统

计实践和理论水平都是十分必要的。

3.统计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如何?

答:统计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与哲学的关系、与经济学等实质性科学的关系和与数学、数理统计的关系上。

⑴.与哲学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它所阐述的关于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关于实践是人类

认识的基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矛盾的对立统一观点、质和量的辩证关系、事物普遍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观点等,对统计发挥认

识工具的作用,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⑵.与经济学等实质性科学的关系:实质性科学的内容和任务在于揭示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以指导人们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去改

造世界,而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形成和运用不能脱离实质性科学的理论指导。这是因为:其一,这类科学对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规律的论述和

剖析,为统计核算和分析如何入手,如何抓住主要方面描述其数量特征,如何就事物内部及其与其他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进行数

量关系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启示;其二,实质性科学所阐明的种种社会经济范畴,为社会经济统计界定有关指标的内涵、核算口径、

范围提供了依据。

⑶.与数学、数理统计的关系:社会经济统计学是从数量方面入手认识世界的武器,离开数量就不能成其为统计。一方面,随着社会经

济统计学的发展和实践要求,统计在搜集、整理和分析数据时,需要运用到包括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在内的数学原理、运算法则和数理统

计方法;另一方面,属于高等数学领域的微积分、线性代数和作为数学一个分支的数理统计的某些方法,也需要引入社会经济统计学。

4.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范围有哪些?

答: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范围是全部国民经济活动,主要包括:生产统计、流通统计、分配统计、使用(消费)统计、劳动力资源统

计、国民财富统计和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分析。

5.怎样理解总体、总体单位、标志、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

答:由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合称之为总体;而构成总体的个别事物则称之为总体单位。

总体与总体单位的关系:总体与总体单位的概念和位置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会随着研究目的的不同而发生转移。

表明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和具体数值称之为指标;而表明总体单位特征或属性的名称则称之为标志。指标只能用数值表示。而标

志有用文字表示的品质标志和用数值表示的数量标志之分。

指标与标志的关系:由于指标是表明总体特征的,标志是表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当总体与总体单位的概念和位置随研究目的的不同而

发生转移时,指标与标志也就自然随之发生概念和位置上的转移。

6.什么是流量、存量?两者之间有何关系?

答:流量是指某一时期内发生的量,是按一定时期核算出来的数量;存量是指某一时点的量,是按一定时点核算出来的数量。

流量与存量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⑴.有些经济现象流量与存量是相对应而并存的,有流量必然有存量。

⑵.有些经济现象只有流量而没有相应的存量。

⑶.在流量与存量并存的经济现象中,流量与存量是相互影响的。一方面,流量来自存量,存量越多,流量也越多;另一方面,流量又

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存量的大小。期初存量与本期流量之和,形成期末存量。⑷.两个流量或两个存量对比,或者一个流量与一个存量的对比,计算得到的相对指标与平均指标,既不是流量,也不是存量。

7.在某统计报告中有如下内容:“我市有工业企业2000 家,2002 年工业增加值300 亿元,年末职工总人数50 万人。其中人民机械厂

工业增加值1 亿元,职工人数8000 人。”试指出该报告所反映的统计总体、总体单位。报告中涉及的统计标志、统计指标分别有哪些?请

指出他们各自的性质或类型。

答:在该市统计报告中:

⑴.统计总体→该市全部工业企业(200 家)→表明“该市全部工业企业”这个总体由200 家企业构成。

⑵.统计指标→工业增加值(300 亿元)、年末职工总人数(50 万人)→表明“该市全部工业企业”这个总体2002 年“工业增加值”和“年

末职工总人数”两个数量特征和具体数值。

⑶.总体单位→人民机械厂→表明“人民机械厂”是构成“该市全部工业企业”这个总体的一个总体单位。

⑷.统计标志→工业增加值(1 亿元)、年末职工人数(8000 人)→表明“人民机械厂”这个总体单位的“工业增加值”和“年末职工人数”

两个数量特征和具体数值。

⑸.时期指标→2002 年该市200 家工业企业的工业增加值300 亿元,人民机械厂的工业增加值1 亿元。

⑹.时点指标→2002 年该市200 家企业的年末人数50 万人,人民机械厂职工人数8000 人。

第二章统计数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1.统计数据资料的来源有哪些渠道?如何获取统计数据资料?

答:一是通过直接的调查获得的原始资料,这是统计数据的直接来源渠道,一般称之为第一手或直接的统计数据;二是通过间接的调

查获得的次级资料,即为别人调查的数据并将这些数据进行加工和汇总后公布的数据,这是统计数据的间接来源,通常称之为第二手或间

接的统计数据。

2.统计调查的方式有哪几类?各自的特点及应用条件是什么?

答:统计调查是指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统计数据资料的过程。

常用的统计调查方式及各自的特点和应用条件可归纳如下表:

调查方式调查范围调查时间搜集资料方式应用条件

普查全面调查一次性调查

询问法、报告法

或空间遥感法

适宜于某些不能或不适宜于采用定期全面统计报表

搜集统计资料的调查

抽样调查非全面调查

经常性调查

或一次性调查

直接观察法

或询问法

适宜于某些不可能或不必要采用全面调查

搜集统计资料的调查

重点调查非全面调查

经常性调查

或一次性调查

报告法

适宜于只要求掌握事物的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而不要求

掌握全面的准确资料且总体中有明确的重点单位的调查

典型调查非全面调查一次性调查

询问法

或座谈会法

适宜于对全面调查资料作补充说明或验证全面调查

数据的真实性所作的“解剖麻雀”式的调查

统计报表

全面调查

或非全面调查

经常性调查报告法适宜于定期搜集统计资料或定期报表制度

3.简述统计调查方案设计的主要内容。

答:一个完整的统计调查方案,应包括如下主要内容:

⑴.确定调查的任务与目的

即要搜集哪些资料,要解决哪些问题,要达到什么要求。

⑵.确定调查对象、调查单位与报告单位

调查对象是指需要进行调查的某个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

调查单位是指组成调查对象总体的各个个体,即调查对象中所要调查的具体单位。

报告单位是指负责报告调查内容的单位。

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有时是一致的,有时是不一致的。

⑶.确定调查项目与调查表

调查项目是指总体要采用哪些指标反映,以及这些指标怎样落实到总体单位的标志上。

调查表是统计调查搜集原始资料的基本工具,是调查项目的具体表现形式。

调查表一般由表头、表身和表角三部分构成。

⑷.确定调查时间

调查时间是指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

4.为什么要进行统计分组?如何进行统计分组?

答:统计分组是指根据被研究现象总体的内在特征和统计研究的目的,将统计总体按一定的标志划分为若干性质不同的组成部分的一

种方法。

社会现象是复杂的,现象之间既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同时又存在质与量方面的差异。统计分组的目的,就是阐明现象内

部各部分之间存在的差异,认识它们之间的矛盾,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统计

分组的任务,就是将零星的、分散的、杂乱无章的资料整

理得既有条理又能反映事物的特点与规律。

依据分组标志反映的事物特征不同,可对研究总体按品质标志分组和按数量标志分组;依据选择分组标志的多少及复杂程度的不同,

可对研究总体进行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

5.编制次数分布数列的方法有哪些?如何应用?

答:次数分布数列是指将总体按某一标志进行分组后,按一定顺序排列并列出每个组的总体单位数所形成的数列资料。

由于次数分布数列是在统计分组基础上形成的,因而,依据统计分组所采用的标志不同,次数分布数列的编制方法有品质分布数列和

数量分布数列两种。即:根据品质标志分组所形成的数列即为品质分布数列;根据数量标志分组所形成的分布数列即为数量分布数列。

对于数量分布数列,又可按照其变量值的取值不同,分为单项式分布数列和组距式分布数列。即:当变量值为连续变量时,只能编制

组距式分布数列;当变量值为离散变量时,若变量值数目不多,可编制单项式分布数列,若变量值数目较多,则应编制组距式分布数列。

6.国民经济中常用的几种分类(组)有哪些?

答:国民经济中常用的分类(组)标准有如下几种:

⑴.经济类型分类:包括公有经济(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非公有经济(私有经济、民营经济、港澳台经济和外商经济)。

⑵.三次产业分类:包括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⑶.行业分类:包括第一产业中的四大行业、第二产业中的两大行业、第三产业中的十五大行业。

⑷.基本单位分类:包括机构单位(住户和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

⑸.机构部门分类:包括非金融企业与非金融企业部门、金融机构与金融机构部门、政府单位与政府部门、住户与住户部门。

7.某商店有职工24 人,其月工资额(单位:元)分别如下:

950 990 940 980 1100 1100 1140 970 1500 1800 980 990

950 1200 1300 1430 1280 1120 1320 1200 1240 990 1100 1050

利用分组法将上述24 人的工资分成三个组,并说明该店职工工资的特征。解:可将上述24 人的工资资料分成如下三个组

月工资额(元) 职工人数(人) 比重(%)

1000 以下9 37.5

1000~1500 13 54.2

1500 以上2 8.3

合计24 100

8.某班30 名学生的数学成绩(单位:分)分别如下:

89 78 90 67 73 67 82 92 90 65 90 89 78 69 74

87 72 76 62 79 91 91 84 75 83 74 89 63 60 79

根据上述资料编制组距式变量数列。

解:根据上述资料编制如下组距式变量数列(两种分组方法均可)

学习成绩(分) 学生人数(人) 比重(%) 学习成绩(分) 学生人数(人) 比重(%) 60~70 7 23.4 60~75 11 36.7

70~80 10 33.3 75~85 9 30.0

80~90 13 43.3 85 以上10 33.3

合计30 100 合计30 100

9.某企业工人月产量统计资料如下表所示:

按月产量分组(件) 工人数(f)

组距

(上限-下限)

组中值(x)

(上限+下限)∕2

频率

(f∕∑f)

150~160 60 10 155 5.6

160~170 120 10 165 11.2

170~180 120 10 175 11.2

180~190 140 10 185 13.1

190~200 150 10 195 14.0

200~210 180 10 205 16.8

210~220 220 10 215 20.6

220 及以上80 10 225 7.5

合计1070 --100

根据上述资料,要求:

⑴.指出上述变量数列属于哪一种变量数列?该数列说明了什么情况?

⑵.指出统计表中的变量、变量值、上限、下限、次数、总体单位总数。

⑶.计算组距、组中值和频率。

解:⑴.该数列属于组距式变量数列,说明了某企业1070 名职工的产量分组情况。

⑵.在该统计表中:变量→产量变量值→组中值上限→各组最大值

下限→各组最小值次数→各组工人数总体单位总数→1070

⑶.在该变量数列中:组距=上限-下限组中值=(上线+下限)∕2

缺上限开口组的组中值=下限+(邻组组距∕2) 缺上限开口组的假定上限=下限+邻组组距

频率(比重)=各组次数∕总次数

计算结果见上表。

10.某工厂工人月工资(包括奖金)额与完成加工定额情况如下表所示:

工人

编号

完成加工

定额(%)

月工资

(元)

工人

编号

完成加工

定额(%)

月工资

(元)

工人

编号

完成加工

定额(%)

月工资

(元)

1 200 1500 11 133 1200 21 126 1100

2 180 1400 12 190 1500 22 190 1450

3 140 1100 13 151 1300 23 145 1200

4 191 1450 14 147 1300 24 100 1000

5 125 1100 15 148 1300 25 102 1000

6 9

7 800 16 86 700 26 105 1000

7 89 700 17 82 700 27 127 1100

8 150 1200 18 170 1400 28 130 1200

9 128 1100 19 135 1200 29 149 1300

10 108 1000 20 137 1200 30 148 1250

根据上述资料,要求:

⑴.分别编制完成加工定额和月工资额的简单分组表,并计算组中值。

⑵.编制完成加工定额和月工资额的复合分组表,并说明完成加工定额和月工资额之间存在的关系。

解:⑴.编制完成加工定额和月工资额的简单分组表,计算组中值并列入表中

完成加工定额(%) 工人数(人) 比重(%) 组中值

100 以下4 13.3 90

100~120 4 13.3 110

120~140 8 26.7 130

140~160 8 26.7 150

160~180 1 3.3 170

180 以上5 16.7 190

合计30 100 -

月工资额(元) 工人数(人) 比重(%) 组中值

1000 以下4 13.3 950

1000~1100 4 13.3 1050

1100~1200 5 16.7 1150

1200~1300 7 23.4 1250

1300~1400 4 13.3 1350

1400 以上6 20.0 1450

合计30 100 -

⑵.编制完成加工定额和月工资额的复合分组表,说明完成加工定额和月工资额之间存在的关系

项目工人数(人) 比重(%)

100%以下4 100

1000 元以下4 100

100%~120% 4 100

1000 元~1100 元4 100

120%~140% 8 100

1100 元~1200 元4 50

1200 元~1300 元4 50

140%~160% 8 100

1100 元~1200 元1 12.5

1200 元~1300 元3 37.5

1300 元~1400 元4 50.0

160%~180% 1 100

1400 元以上1 100

180%以上5 100

1400 元以上5 100

合计30 100

计算结果表明:完成加工定额的比例越高,职工的月工资额就越高,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11.某集团总公司某月生产情况如下表所示:

分公司

及企业

工人人数

(人)

实际总产

(万元)

计划完成

(%)

分公司

及企业

工人人数

(人)

实际总产

(万元)

计划完成

(%)

第一分公司第三分公司

一厂400 300 100 一厂200 100 95

二厂580 430 102 二厂180 120 100

三厂670 500 90 三厂220 350 110

四厂850 800 103 四厂250 300 103

五厂900 730 89 五厂300 400 106

第二分公司第四分公司

一厂920 1090 110 一厂1500 1590 104 二厂1460 990 90 二厂1700 1600 102

三厂1440 1300 102 三厂1300 1840 120

四厂1200 1700 120 四厂1400 1380 102

五厂1300 1230 101 五厂1000 1420 115

根据上述资料,要求:

⑴.将企业按计划完成程度分组,编制一张统计表,并对分组结果加以分析。

⑵.将企业按工人人数分组,表明企业规模与工人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并对分组结果加以分析。

解:⑴.将企业按计划完成程度分组并加以分析

按计划完成程度分组

(%)

企业数(个) 比重(%)

100 以下4 20.0

100~110 11 55.0

110~120 3 15.0

120 以上2 10.0

合计20 100

⑵.将企业按工人人数分组,表明企业规模与工人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并对分组结果加以分析

按职工人数分组

(人)

企业数(个)

劳动生产率

(元∕人)

比重(%)

500 以下6 10467 30.0

500~1000 5 9056 25.0

1000~1500 7 10835 35.0

1500 以上2 10281 10.0

合计20 -100

劳动生产率=∑(各组别企业工业总产值)∕∑(各组别企业职工人数) 12.某驾驶学校有学员32 人,他们的情况如下表所示:

学员编号性别年龄来自部门学员编号性别年龄来自部门

1 男25 商业17 女30 商业

2 男42 工业18 女2

3 商业

3 男2

4 商业19 男34 工业

4 女29 工业20 男41 机关

5 男21 工业21 女32 商业

6 男31 机关22 男35 机关

7 女22 机关23 女23 工业

8 女30 商业24 女34 机关

9 女36 工业25 男45 商业

10 男42 机关26 男42 工业

11 男36 商业27 男31 机关

12 女26 机关28 女30 商业

13 女20 工业29 女24 工业

14 男25 商业30 男25 机关

15 女35 工业31 男34 商业

16 男32 商业32 女23 工业

请利用表中资料尽可能地编制若干张统计表。解:根据上述资料,可编制如下统计表

按性别分组人数(人) 比重(%)

男17 53.1

女15 46.9

合计32 100

按部门分组人数(人) 比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 1 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1.哲学是( ) A.关于自然界和社会一般发展的科学 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世界观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 ) 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 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 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3.“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的是() A.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B. 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C. 形而上学和诡辩论的统一 D. 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哲学上两大对立的基本派别是()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一元论和二元论 5.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是( ) A.物质范畴 B. 实践范畴 C.运动范畴 D.意识范畴 6.哲学上的两种对立的发展观指的是() A.唯理论和经验论 B. 唯物论和唯心论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D.世界观和方法论 7.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 A.哲学是“科学之科学”B.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 C.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D.哲学是自然科学的概括 8.一切物质在本质上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是( )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9.矛盾具有两个基本属性,其中一个是同一性,另一个是() A.普遍性B.特殊性C.斗争性D.客观性 10. “居安思危”这名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B.矛盾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C.内因和外因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D.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11.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黑格尔黑格尔的辩证法的根本区别在于() A.论前者承认可知论,后者否认可知论B.前者承认一元,后者承认二元论C.前者承认唯物论,后者承认唯心论D.前者承认事物内部的矛盾,后者否认事物内部的矛盾 12. 事物发展的动力是() A.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单独性起作用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时起作用C.矛盾的同一性D.矛盾的斗争性 13. 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阶段性部分质变是指() A.事物的全局未变,局部发生了变化 B .事物的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C.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D.事物的本质未变,但非本质属性发生了变化

国民经济统计学课后习题答案.docx

文档来源为 :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 .欢迎下载支持. 1-6 何谓“经济存量”和“经济流量”?两者有何区别与联系? 经济存量是在一定的时点,国民经济循环中具备的资源,包括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经济流量是一定 时期内的生产、收入、消费、投资和金融等流量。人们运用既有的存量资源进行经济活动就形成各种 各样的经济流量;而流量运动的结果又会使原有的资源存量发生变化。没有存量,流量就成了无源之水; 而没有流量,存量也就成了无用之物。因此,国民经济循环在数量上表现为存量与流量的统一,两者相辅 相成,必须联系起来加以研究。 1-7 何谓“国民经济五大核算“?它们之间有何分工与联系? 国民经济五大核算: 1.国内生产与国民收入核算( GDP 核算)——反映国民经济关键总量及其内在联系; 2.投入产出核算——从技术经济角度考察国民经济的内在结构和部门间的关联; 3.资金流量核算——反映国民经济分配、消费、投资和金融等过程中的资金运动情况; 4.资产负债核算——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资产负债规模、结构、相互关系及其变动情况,同时反 映国民财富的规模、结构和变动情况; 5.国际收支核算——是对前述各种核算中有关对外经济往来和关系的内容进行的系统归纳的结果, 具体分为国际收支和国际头寸的核算。 五大核算既互有分工,又紧密联系,他们彼此间形成了有关“总量与结构”、“流量与存量” 、“国内 与对外”的三重互补关系,因此形成一个相对完备的核算和分析体系。 1-14 何谓“常住经济单位”?在常住单位的定义中,“经济领土”及“经济利益中心”的基 本规定是什么?有何作用? “常住经济单位”是指在本国的经济领土上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机构单位,简称常住单位。其中明确 了两个基本规定: 1.“经济领土”是在通常的地离疆土或政治领域的基础上,加上一些本国在国外的“领土飞地”,同事又要减去国外在本国的类似的领土飞地。 2. 必须在该经济领土上具有某种“经济利益中心”,即拥有相对固定的活动场所,并在当地长期从事 某种经济活动。 一个机构单位的“常住属性”具体取决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的界定。只有将空间属性(经济 领土)与时间属性(经济利益中心)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适当地确定一个机构单位是否为本国的 常住经济单位。 2-2 基层单位和机构单位的区别是什么? 机构单位——能以自己的权利拥有资产,承担负债,从事均将活动并能与其他实体进行交易,可以编 制出一整套包括资产负债表在内的会计账户(住户除外)的一些经济实体。 基层单位——位于一个地点,仅从事一种生产活动,或虽然从事几种活动但其主要活动的增加值占绝 大部分比重的单位。 区别:机构单位强调经济单位在法律和财务上的独立性与决策权,并以能否编制一整套完整的会计账 户作为基本判据;而基层单位只是关注经济单位的生产经营上的相对独立和决策权,以及能否提供基本 的生产活动数据。 2-8 什么是非金融资产?简述非金融资产的分类标准。 非金融资产——除金融资产以外,其他实物或者非实物的形态存在的各种资产。主要有如下几类: (1)生产资产与非生产资产; P53 (产生或形成) (2)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存在形态) (3)固定资产与非固定资产。(价值周转特性) 2-10 什么是金融资产?简述金融资产的分类标准。 融资产——以货币信用的形式产生和存在的各种资产。SNA 按金融工具(手段)将其细分为七种要金 融工具:( 1)货币黄金和特别提款权、( 2)通货和存款、( 3)股票以外的证券、( 4)贷款、( 5)股票 和其他产权、( 6)保险专门准备金、( 7)其他应收或应付款项。 3-1 国民经济的循环流程包括哪些基本环节? 生产(含流通)、分配、使用三个基本环节。

国民经济统计学一到三章习题

+ 国民经济核算复习题(第一章到第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最终成果的统计指标是()。 A、国内生产总值 B、社会总产值 C、国民生产总值 D、社会最终产品 2、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基础是()。 A、会计学 B、统计学 C、经济学 D、哲学 3、划分国内经济活动和国外经济活动的基本依据是()。 A 基层单位和机构单位 B 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 C 机构单位和机构部门 D基层单位和产业部门 4、一个国家的经济领土,()在国外的领土飞地。 A、包括 B、不包括 C、可以包括也可以不包括 D、以上都对 5、有权拥有资产和承担负债,能够独立从事经济活动和与其它实体进行交易的经济实体称为()。 A、常住单位 B、非常住单位 C、基层单位 D、机构单位 6、常住单位是指()。 A、在一个国家地理领土内的经济单位 B、在一个国家经济领土内的经济单位 C、在一国经济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 D、在一国地理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 7、机构单位可以分为两类()。 A基层单位和机构单位B住户和法人单位C机构单位和机构部门D基层单位和产业部门 8、常住单位定义中的经济领土不包括()。 A.领土、领海、领空 B.具有海底开采管辖权的大陆架 C.驻外使馆和领馆用地 D.国外驻该国的使馆和领馆用地 9、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属于()。 A.第一产业B.第二产业C.第三产业D.前者属于第二产业,后者属于第三产业 10、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划分国内经济活动和国外经济活动核算的基本依据是()。 A.住户和法人单位B.营利性机构单位和非营利性机构单位 C.常住机构单位和非常住机构单位D.基层单位和产业部门 11、国民经济基层单位根据生产产品或服务的同质性分类形成()。 A.机构部门 B.产业部门 C.行业部门 D.综合部门

自考国民经济统计概论习题及答案解析

精心整理2015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试卷 (课程代码00065) 本试卷共4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1 2 3 答。 4 卡” 1.总体中部分数值与全部数值的比率称为 A.结构相对指标B.比值相对指标C.动态相对指标D.强度相对指标 2.将总体中各个个体按照某种特征值的顺序排队,然后按固定的顺序和间隔在总体中抽 取若干个个体组成样本的抽样方式是

A.等距抽样B.分层抽样C.整群抽样D.简单随机抽样 3.下列选项中,属于离散型随机变量概率分布的是 A.指数分布B.二项分布C.正态分布D.均匀分布 4.已知某班级8名学生的数学期末考试成绩(分)分别为64、65、72、75、79、84、86、95, 则这8名学生数学期末考试成绩的极差为 A. 5 A.0 6 7 A 8 A C 9 A 10 A.长期趋势B.季节变动C.循环变动D.不规则波动 11.物流业属于 A.制造业B.第一产业C.第二产业D.第三产业 12.国内生产总值减去固定资产损耗总值称为 A.总产值B.营业盈余C.生产税净额D.国内生产净值 13.下列选项中,反映居民收入差距的指标是

A.相关系数B.回归系数C.基尼系数D.恩格尔系数 14.债券和商业票据属于 A.股权B.贷款C.债务性证券D.存款 15.设P为商品价格,g为销售量,则帕氏物量指数的公式是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倦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 题 16 A C E 17 A 18 A 19 A 20.用收入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所涉及到的项目有 A.出口总额B.营业盈余 C.生产税净额D.劳动者报酬 E.固定资产折旧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章节练习题

第一章总论 1.如何正确理解统计的三种涵义? 答:统计是指对客观现象的数量方面进行核算和分析的活动,使人们对现象的数量表现、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进行描述、分析和推断 的一种计量活动。“统计”一词具有三个方面的涵义:即统计活动、统计资料和统计科学。 ⑴.统计活动:即统计工作,是指从事统计业务活动的单位,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数字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的活动。 ⑵.统计资料:即统计所提供的数字和分析资料,是指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统计数字资料。 ⑶.统计科学:即统计学,是指搜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科学,其目的是探索统计数据的内在数量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事物 的科学认识。 统计活动、统计资料和统计科学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统计活动与统计资料是过程与成果的关系,即:统计活动是取得统计资料的工作过程,而统计资料则是统计活动的成果。 统计活动与统计科学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即:统计活动是形成统计科学的实践过程,统计科学是人们长期统计实践工作的经验总结 和理论概括。 2.为什么要了解统计学的发展过程?

答:统计学产生于17 世纪中叶,其发展过程是沿着两条主线展开的:一条是以政治算术学派为开端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社会经济问 题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社会经济统计;一条是以概率论的研究为开端并以概率论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方法和应用研究为主的数理统 计。回顾、了解统计科学的渊源及其发展过程,对于我们了解统计学与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关系,学习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提高我们的统 计实践和理论水平都是十分必要的。 3.统计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如何? 答:统计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与哲学的关系、与经济学等实质性科学的关系和与数学、数理统计的关系上。 ⑴.与哲学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它所阐述的关于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关于实践是人类 认识的基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矛盾的对立统一观点、质和量的辩证关系、事物普遍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观点等,对统计发挥认 识工具的作用,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⑵.与经济学等实质性科学的关系:实质性科学的内容和任务在于揭示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以指导人们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去改 造世界,而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形成和运用不能脱离实质性科学的理论指导。这是因为:其一,这类科学对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规律的论述和 剖析,为统计核算和分析如何入手,如何抓住主要方面描述其数量特征,如何就事物内部及其与其他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进行数

自考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历年计算题答案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历年计算题答案34.某企业职工月工资水平分组如下: 月工资水平(元)职工人数(人) 1000以下 1000—2000 2000—3000 3000以上 150 250 400 200 合计1000 要求计算:该企业职工月工资水平的中位数。(2004年10月) 月份 4 5 6 销售额(万元) 月末库存(万元) 270 200 352 240 322 220 且该商业企业2003年3月末的库存额为160万元。由此计算:该企业第二季度各月的商品流转次数和第二季度的平均商品流转次数。(2004年10月)

(2)分别从相对数和绝对数两方面分析该企业2003年比2000年工人总的月平均工资变动的原因。(2004年10月) 37.某省为了了解在校大学生生活消费支出的情况,从该省高校中随机抽取了100名学生进 要求:(1)对全省在校大学生人均月生活费支出进行点估计; (2)在95%的置信概率下,对全省在校大学生人均月生活费支出额进行区间估计(t=1.96)。(2004年10月)

根据上表资料计算: (1)当年形成的居民购买力; (2)当年已实现的居民购买力; (3)当年未实现的居民购买力; (4)当年全部居民购买力。(2005年1月) 36.

请计算:销售量总指数,价格总指数和销售额总指数,并从相对数和绝对数两方面对该市场销售额的变化进行指数因素分析。(2005年1月) 件;乙组工人日 37.某车间有甲、乙两个组,甲组工人的平均日产量为36件,标准差为9.6 (2)比较甲、乙两组平均日产量的代表性。(2005年1月) 34.某地区某年购买力与商品供应量资料如下: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章节练习题.doc

第一章总论 1 .如何正确理解统计的三种涵义? 答:统计是指对客观现象的数量方面进行核算和分析的活动,使人们对现象的数 量表现、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进行描述、分析和推断 的一种计量活动。〃统计〃一词具有三个方面的涵义:即统计活动、统计资料和统 计科学。 ⑴.统计活动:即统计工作,是指从事统计业务活动的单位,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数字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的活动。 (2).统计资料:即统计所提供的数字和分析资料,是指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统计数字资料。 ⑶.统计科学:即统计学,是指搜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科学,其目的 是探索统计数据的内在数量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事物 的科学认识。 统计活动、统计资料和统计科学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统计活动与统计资料是过程与成果的关系,艮"统计活动是取得统计资料的工作过程,而统计资料则是统计活动的成果。 统计活动与统计科学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即:统计活动是形成统计科学的实践 过程,统计科学是人们长期统计实践工作的经验总结 和理论概括。 2.为什么要了解统计学的发展过程?

答:统计学产生于17世纪中叶,其发展过程是沿着两条主线展开的:一条是以 政治算术学派为开端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社会经济问 题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社会经济统计;一条是以概率论的研究为开端并以概率论为 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方法和应用研究为主的数理统 计。同顾、了解统计科学的渊源及其发展过程,对于我们了解统计学与社会经济 统计学的关系,学习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提高我们的统 计实践和理论水平都是十分必要的。 3.统计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如何? 答:统计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与哲学的关系、与经济学等实质性科学的关系和与数学、数理统计的关系上。 ⑴.与哲学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它所阐述的关于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关于实践是人类 认识的基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矛盾的对立统一观点、质和量的辩证 关系、事物普遍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观点等,对统计发挥认 识工具的作用,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2).与经济学等实质性科学的关系:实质性科学的内容和任务在于揭示客观事物 发展变化的规律,以指导人们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去改 造世界,而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形成和运用不能脱离实质性科学的理论指导。这是因为:其一,这类科学对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规律的论述和 剖析,为统计核算和分析如何入手,如何抓住主要方面描述其数量特征,如何就事物

自考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_计算题知识点汇总

第二章统计数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1.组距=上限-下限 2.组中值=(上限+下限)÷2 或下限+(上限-下限)÷2 3.计算开口组组中值(即有上限无下限)=上限-相邻组的组距÷2=下限+相邻组组距÷2 第三章综合指标 1.结构相对指标=各组总量指标数值÷总体总量指标数值×1 2.比例相对数=总体中某一部分的指标数值÷总体中另一部分的指标数值 3.比较相对数=总体中某项指标数值÷另一总体的该项指标数值 4.强度相对指标=某一总量指标数值÷另一性质不同而有联系的总量指标数值 5.动态相对指标=报告期指标数值÷基期指标数值 6.计划完成程度指标数值=实际完成指标数值÷计划指标数值 7.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1±实际提高(降低)百分比}÷{1±计划提高(降低)百分比} 8.算术平均数=总体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总和÷总体单位数 9.简单算术平均法P64 10.加权算数平均法P65 11.简单调和平均法P68 12.加权调和平均法P68 13.简单几何平均数P71 14.加权几何平均数P71 15.组距数列确定众数P72 16.中位数计算P73 17.全距P78 18.平均差简单平均法P80 19.平均差加权平均法P81 20.标准差简单平均法P82 21.标准差加权平均法P83 22.交替标志的标准差P84 成数交替标志的平均数交替标志的标准差 23.标志变异系数P86 平均差系数标准差系数 24.组内方差平均数P89 25.组间方差P89 第四章时间数列 1.时期数列平均发展水平计算公式P100 2.时点数列平均发展水平计算公式P101 3.相对指标和平均发展指标时间数列计算平均发展水平P104 4.增长量=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助其增长量=报告期水平-前一期水平 累计增长量=报告期水平-固定期水平 5.平均增长量=逐期增长量之和÷逐期增长量个数=累计增长量÷(时间数列项数-1) 6.发展速度=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 7.增长速度=增长量÷基期水平=(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基期水平=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1 8.水平发展速度P111 9.水平增长速度P114=平均发展速度-1 10.常用的测定长期趋势的方法方程式法P120 第九章人口与劳动统计 1.期末人口总数=期初人口数+(本期内出生人数-本期内死亡人数)+(本期内迁入人数-本期内迁出人数) 2.年平均人口数=(年初人口数+年末人口数)÷2 P246 3.城市(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百分比=城市人口(乡村)÷总人口×1 4.城乡人口比例=城市人口÷乡村人口×1 5.人口密度=某地区人口数(人)÷该地区土地面积数(平方公里)

艺术概论章节习题

第一章 一、选择题 1.关于艺术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作专门研究的学科是___________。() A.艺术史 B.艺术社会学 C.艺术概论 D.艺术文化学 2.艺术概论的研究对象是___________。() A.人类社会的一切艺术现象及普遍规律 B.美的存在、美的本质、美的创造等领域 C.审美认识、审美情感、审美创造 D.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说 3.“文概、诗概、赋概、书概、词曲概、经义概”六卷,编排有序,自成系统,它主要是指刘熙载的___________。() A.艺概 B.艺术概括论 C.艺术概括学 D.艺术符号学 4.19世纪末,主张将艺术与美学区分开来,被称为“艺术学之父”的是___________。()A.席勒 B.柏拉图 C.费德勒 D.亚里士多德 二、简答题 1.简述学习艺术概论的目的和任务。 2.简述艺术概论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一、选择题 1.有关艺术起源的最古老的理论是__________。() A.模仿发生说

B.游戏发生说 C.巫术发生说 D.劳动发生说 2.模仿说的最先提出者是希腊的__________。() A.德谟克利特 B.亚里士多德 C.柏拉图 D.赫拉克里特 3.历史上关于艺术发生的几种学说除了模仿说、游戏说、巫术说、劳动说之外,还有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提出的__________。() A.“有意味的形式”说 B.“媒介”说 C.“情感符号”说 D.“表现发生”说 4.提出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不平衡关系理论的是__________。() A.荣格 B.马克思 C.康德 D.列宁 5.对艺术影响最为直接和广泛的是__________。() A.哲学 B.宗教 C.道德 D.政治 6.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中国近代教育家是__________。() A.鲁迅 B.蔡元培 C.王国维 D.徐特立 7.最早提出“寓教于乐”的美学家是__________。()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贺拉斯 D.普洛丁 8.亚里士多德最重要的美学著作是《__________》。() A.诗学 B.诗艺 C.诗品 D.论崇高 9.“三一律”是欧洲__________戏剧的创作法则。() A.文艺复兴 B.古典主义 C.浪漫主义 D.现实主义

《国民经济统计学》复习题解答解析

2012年《国民经济核算》复习题 陈正伟 2012-5-20 一、名词解释 第一章 国民经济 国民经济核算 p3 经济领土 p13 常住单位 p13 机构单位 p15 基层单位 p17 经济流量 p20 经济存量 p20 第二章 国内生产总值 p44 综合生产观 p35 中间产品 p42 最终产品 p42 生产者价格 p45 购买者价格 p45 基本价格 45 增加值 p54 工厂法 p49 产品法p50 第四章 资金流量 p135 非金融投资 p138/157/158 国民总收入 p149 国民可支配收入 p153 经常转移 p151 资本转移 p151 实物社会转移 p154 储蓄 pp156 第五章 金融交易 p179 金融资产 p175 货币黄金p176 通货 p176 净金融投资 p179 第六章 经济资产p198 积累核算 p218 永续盘存法 p208 重估价核算 p221 名义持有损益 p224 中性持有损益 p224

实际持有损益p225 第七章 对外经济核算 p237 国际收支核算表 p241 经常帐户 p243 离岸价格 p246 到岸价格 p246 二、思考题 第一章 1.什么是国民经济核算?国民经济核算的功能有哪些?p3 2.SNA-1993显示出什么样的特点和作用?p9 3.何谓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区分它们的原则是什么?p13-14 4.举例说明什么是机构单位?什么是基层单位?并比较机构部门分类和产业部门分类在国民经济核算中的作用。P15-17 5.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对其构成部分进行简要说明。P29 6.简述三次产业划分的原则。见笔记 7.简述国民经济核算的整体性原则。见笔记 8.简述我国三次产业划分。 第二章 1.在核算中间投入时,应注意哪些要点?p52 2.为什么总增加值比净增加值在实践中应用得更加广泛?p80 3.国内生产总值与国内总收入之间有哪些区别和联系?p80 4.比较国内总产出、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的定义及所反映的经济内容,三者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联系?p80 5.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计算方法,各有什么特点?p57-64 第四章 1、资金流量核算的范围如何确定?它与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有何联系?p135 2、说明资金流量核算中实物交易和金融交易的内容和特点。P135 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人均国民总收入有何区别和联系?p150 4、结合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部分,说明其包含的基本平衡关系。P165 5、如何通过资金流量核算度量一个机构单位或部门在非金融投资环节的资金余缺状况?结合具体机构部门,分析其资金余缺呈现何种格局?p160 第五章 1、理解金融交易和非金融交易的关系,其意义何在?p180 2、为什么说金融交易的净金融投资不是金融交易的平衡项,而是金融交易核算的起点?p181 3、试述资金流量表(金融交易)上的基本平衡关系。P190 第六章 1、简述资产负债存量核算的基本思路。P208 2、什么是国民财富?在资产负债表中,如何度量国民财富?p213-214 3、根据国民资产负债表,说明国民资产负债核算的主要平衡关系是什么?p215 4、什么是资产物量的其它变化?具体包括哪几种类型?p219 5、从国民经济核算来看,正确理解持有损益概念应注意哪些要点?p222 第七章 1、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如何识别不同机构单位的常住性?p235-236

国民经济统计学试题和答案

国民经济统计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每小题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30分) 1、在国民经侨核算的收人分配阶段,反映国民经济收入初次分配总量特征的指标是( ) A、国内生产总值 B、国民原始收人 C、国民可支配收人 D、社会总产出 2、国民经济基层单位根据生产产品或服务的同质性分类形成( ) A、机构部门 B、产业部门 C、行业部门 D、综合部门 3、国民经济活动的微观主体是( ) A、基层单位 B、产业部门 C、常住单位 D、非常住单位 4、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及大修理属于( ) A、固定资产折旧 B、固定资产损耗 C、中间消耗 D、固定资产投资 5、直接消耗系数就是某部门为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各种( )的数量。 A、最初投人 B、中间投人 C、最终产品 D、总产品 6、不能为资产所有者带来财产收人的是( ) A、金融资产 B、地下资产 C、版权I D、机器设备的租借 7、收人初次分配所形成的流量属于( ) A、经常性收人 B、转移性收人 C、生产性收人_ D、分配性收人 8、按照非金融资产产生的情况,可将其归纳为( ) A、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 B、生产资产和非生产资产 C、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 D、固定资产、存货和贵重物品 9、下列各项中属于资本转移的是( ) A、某企业购人机器设备 B、某企业向灾区捐款 C、某企业向政府交纳所得税 D、某企业接受国外捐赠款项用于厂房的修建 10、资产负债流量核算反映的是( ) A、期初资产存量 B、期末资产存量 C、两个时点间资产负债变动 D、一定时期的资产负债总量 11、国民资产负债分类是根据( )划分的。 A、资产负债流动性 B、企业的经营过程 C、资产性质 D、综合考虑以上因素 12、一国国民经济是由该国( )上的常住单位组成的。 A、地理领土 B、经济领土

1月全国自考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1月自学考试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06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工业企业的设备台数和利润额( ) A.均是连续型变量 B.均是离散型变量 C.前者是连续型变量,后者是离散型变量 D.前者是离散型变量,后者是连续型变量 2.下列属于全面调查的是( ) A.对一批产品质量进行抽检 B.对工业设备的普查 C.对某市工业企业进行典型调查 D.调查几大彩电厂商,借此了解全国彩电的生产情况 3.统计分组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任务,将总体按照一个或几个分组标志分成( ) A.性质相同的若干部分 B.性质不同的若干部分 C.数量相同的若干部分 D.数量不同的若干部分 4.在出生婴儿中,男婴比重53%,女婴比重47%,这两个指标是( ) A.比例相对数 B.强度相对数 C.结构相对数 D.比较相对数 5.在下列平均数中,不.受.极端数值影响的是( ) A.中位数 B.调和平均数 C.几何平均数 D.算术平均数 6.增长速度的计算公式是( ) A.增长速度=增长量/报告期水平 B.增长速度=增长量/基期水平 1

2 C.增长速度=增长量/平均水平 D.增长速度=增长量/最末水平 7.根据个体价格指数和报告期销售额计算的价格总指数是( ) A.固定构成指数 B.可变构成指数 C.加权调和平均指数 D.加权算术平均指数 8.抽样调查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 A.随机原则 B.准确性原则 C.系统原则 D.及时性原则 9.下列各项中,肯定错误..的是( ) A.y =-40-1.6x r=0.89 B.y =-5-3.8x r=-0.94 C.y =36-2.4x r=-0.96 D.y =-36+3.8x r=0.98 10.采用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计算增加值的方法是( ) A.收入法 B.分配法 C.生产法 D.支出法 11.下列不.属.于.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基本核算表的是( ) A.国内生产总值表 B.自然资源核算表 C.国际收支表 D.投入产出表 12.设某地区某年年初人口为2100万,年末人口2150万,年内死亡人口11万,计算人口死亡率的正确算式是( ) A.2100 11 B. 2150 11 C.2150210011 D.2/)21502100(11 13.土地总面积是指( ) A.陆地面积 B.可耕地面积 C.耕地面积 D.陆地面积和水域面积 14.下列各项中,属于服务产品的是( ) A.工业生产的钢材 B.金融业的理财产品 C.建筑业建设的住宅 D.农业生产的粮食 15.某商场报告期与基期相比,商品价格指数为108%,商品销售额指数为120%,则商品销售量指数为( )

《教育方法概论》分章练习题(配答案)

第一章教育方法的历史发展 一、判断题 1、孔子提出了学思结合的教学原理,他认为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2、《学记》发展了孔子的启发诱导思想,特别强调教师要“善喻”。 3、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提出了“勤、博、眼、实”的学习思想。(√) 4、朱熹在《进学解》一文中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5、“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咏、切己体察、居敬持志”,这是朱熹最为著名的“五步读书法”。( ) 6、“博学、审问、审思、明辨、笃行"说的就是“朱熹读书法”。( ) 7、育才中学的八字教学法为“形真、情切、意远、理蕴”。( ) 8、在教育上提出要“学思相资”的思想家是王夫之。(√) 9、“八字教学”又被称之为“有领导的茶馆式教学”。(√) 10、邱学华的“尝试教学”采用的是“先练后讲”、“先学后教”的方式。(√) 11、主张“教学做合一”思想的教育家是杜威。( ) 12、夸美纽斯认为,教学应同自然界的各种现象联系起来,要采取直观与循序渐进的思想教学。(√) 13、《大教学论》是由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写的。( ) 14、范例教学是由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提出的。( ) 15、赞科夫所认为的“一般发展”是特指儿童智力的发展。( ) 16、赞可夫的“一般发展”的教学思想是创造“最近发展区”,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17、20世纪50年代,为了适应科技发展和“知识激增”对学校教育所提出的挑战,当时联邦德国的克拉夫基等人提出了“范例教学”,即通过对“范例”的接触来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 18、美国教育家加涅认为,教学必须以“儿童为中心”,让儿童“从做中学”。 19、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是“分析、综合、联合、系统、方法”。 20、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中,道德教育是最根本的任务,教育必须形成学生一定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观念,使之成为“完善的人”。(√) 21、前苏联教育家奥苏伯尔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思想。 22、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从学习进行的方式看,可以把学习分成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 23、接受学习等同于机械学习,发现学习等同于有意义学习。( ) 24、布鲁纳认为学生学习知识关键在于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而非掌握多少知识。(√) 25、在教学中,如果学生能利用旧知识去同化新知识,那么,“接受式学习”就会是有意义的。(√) 26、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教师的作用就是“知识的产婆”。( ) 27、维果茨基提出,教学的任务就是创造“最近发展区”,教学不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作为方向,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才是最好的教学。(√) 二、单选题 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是出自于中古代哪一部著作?(D) (A)《学记》(B)《师说》(C)《颜氏家训》(D)《进学解》 2、提出“敏而好学”思想的教育家是(A)。 (A)孔子(B)韩愈(C)颜之推(D)王夫之 3、《颜氏家训》是由(C)写的教育专著。 (A)孔子(B)朱熹(C)颜之推(D)孟子 4、《学记》提出了有价值的教育思想是(B)。 (A)学思结合(B)“善喻”(C)勤学深思(D)博学求精 5、韩愈提出“尊师重教”是在哪本著作中(C)。 (A)《学记》(B)《进学解》(C)《师说》(D)《大教学论》 6、把“温故知新”作为“人师”前提的学者是(A)。 (A)朱熹(B)韩愈(C)孔子(D)颜之推 7、在课堂上倡导“读读、议议、讲讲、练练”八字教学法的学者是(A)。 (A)段力佩(B)李吉林(C)卢仲衡(D)顾泠沅

国民经济统计学试题

1 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目前,我国将个体户归为: A、非金融部门 B、金融机构部门 C、政府部门 D、住户部门 ()2、商业、饮食业属于第三产业的: A、第一层次 B、第二层次 C、第三层次 D、第四层次 ()3、第一产业包括: A、工业 B、农业 C、建筑业 D、流通和服务部门 ()4、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部分是: A、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使用核算 B、投入产出核算 C、资金流量核算 D、资产负债核算 ()5、国民经济的“基本生产”和“基础结构”的划分是以什么为标志划分的? A、活动成果的属性 B、产品部门 C、机构部门 D、各种国民经济活动的基本功能()6、在机构部门分类中,所有非常住部门放在一起,组成一个: A、非金融企业部门 B、政府部门 C、为住户服务的非营利机构 D、国外部门 ()7、收付式平衡表是用来反映什么研究对象的收付平衡关系? A、两个 B、一个 C、两个以上 D、多个 ()8、国民经济核算计价原则是: A、出厂价格 B、生产者价格 C、含税价格 D、市场价格 ()9、在国民经济统计工作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是: A、对比分析法 B、因素分析法 C、平衡法 D、试验法 ()10、由于经济的繁荣与萧条的周期循环产生的失业是: A、结构性失业 B、季节性失业 C、周期性失业 D、摩擦性失业 ()11、反映一个部门(或单位)的收支平衡关系的平衡表属: A、收付式平衡表 B、并列式平衡表 C、账户式平衡表 D、矩阵式平衡表()12、下列应计入劳动力资源增加数中的是: A、离退休人员 B、复员专业军人 C、迁出境外人员 D、劳改人员 ()13、资产负负债核算是以什么为基础的,它在核算机构部门资产负债基础上综合编制整个地区或国家的资产负债表。 A、产业单位 B、生产单位 C、机构单位 D、基层单位 ()14、我国资产负债表中,主要项目共分成多少大类? A、四 B、五 C、六 D、七 ()15、劳动力资源可能利用率等于: A、 劳动力资源总数就业人数 B、劳动力资源总数 失业人数 就业人数 C、劳动资源总数就业率 D、劳动资源总数失业率 ()16、就业成本的支出是以什么作为计算基础的?

第1章 概论练习题答案 (1)

第1章税制概论练习题答案 一、判断题 1.在税收法律关系中,权利主体双方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但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不对等。(对)主体双方是行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 2.税收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权利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所应承担的义务。(对) 3.税收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或消灭,是由税法的制定、变更或废止决定的。 (错)由税收法律事实来决定 4.尽管税收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制定机关不同,但它们的法律效力是相同。(错)税收法律从高到低的层次可分为税收法律、税收授权立法、税收行政法规和税收地方性法规、税收规章。 5.税收的征收主体是税务机关。(错)还有海关、财政机关等 6、在税收法律关系中,代表国家行使征税职权的税务机关是权利主体,履行纳税义务的法人、自然人是义务主体或称权利客体。(错)权利主体包括代表国家行使征税职权的税务机关、海关和财政机关,还包括履行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履行纳税义务的法人和自然人也是权利主体。 7、我国税法的立法权主要集中在中央,同时为调动地方积极性,也给各级地方政府一定的立法权。(错)地方政府只有国务院划定的较大的市政府和省级政府才有一定的立法权,或者是经政府所在地的人大通过。 8、所有的中央税都由国家税务局负责征收。(错) 9、某县政府为发展本地经济,决定对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采取减半征收的优惠政策。(错) 二、单项选择 1、税收行政法规由()制定。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地方人民代表大会 C、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 D、国务院 2.税收法律的立法机关是()。 A、国务院 B、各级人民政府 C、国家税务总局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引起税收法律关系的前提条件是()。 A、权力主体 B、税法 C、权力客体 D、税收法律事实 4.在税法构成要素中,区分不同税种的主要标志() A、纳税人 B、征税对象 C、税率 D、纳税地点 5.把征税对象按数额的大小分成若干个级距,每个级距规定一个税率,税率依次提高,当纳税人的征税对象数额同时适用于几个级距的税率时,则分别计算各级距的税额,然后将其结果相加计算应纳税额。按这种方式设计的税率称为()A、比例税率B、定额税率C、全额累进税率D、超额累进税率 6.税目是征税对象的具体项目,以下关于税目的说法正确的是()。 A、税目具体规定一个税种的税收负担,体现征税的深度 B、税目具体规定一个税种的征税范围,体现征税的广度 C、税目具体规定一个税种的征税范围,体现征税的深度 D、税目具体规定一个税种的税收负担,体现征税的广度 7.决定税种性质差别和不同税种名称的主要标志是()。 A、纳税义务人 B、征税对象 C 、纳税环节 D、税率 8.体现国家税收政策、作为税收制度中心环节的税收要素是()。 A、纳税义务人 B、征税对象 C、纳税环节 D、税率 9.主要解决对谁征税问题的税制构成要素是() A、纳税义务人 B、征税对象 C、计税依据 D、税率 10.纳税义务人是指() A、最终负担税收的单位和个人 B、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国民经济统计学概论-自考复习真题荟萃冲刺预测卷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复习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为了调查各品牌电视机的质量和市场占有份额,下列标志中属于定量变量的是()。 A.经营方式 B. 销售价格 C. 使用用途 D.销售量方式 2.要反映我国工业企业的整体业绩水平,总体单位是() A. 我国工业企业的利润总额 B. 我国所有工业企业 C.我国工业企业总数 D.我国每一家工业企业 3.“成绩”60分、75分、92分、93分() A.这是4个变量值 B.这是4个指标 C.这是4个变量 D.这是4个指标值 4.我国2008年末总人口为132802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608万人。这两个指标是()A.时点指标 B. 前者是时期指标,后者是时点指标 C. 时期指标 D. 前者是时点指标,后者是时期指标 5.某企业计划本月产品单位成本比上月降低5%,实际降低了2%,则单位产品成本计划完成程度为() A.97.14% B. 40% C. 103.16% D. 96.94% 6.甲、乙两车间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分别为18件和15件。若两个车间工人的劳动生产率不变,但甲车间工人数占两车间工人数的比重下降,则两个车间工人劳动生产率()A.上升 B. 下降 C. 不变 D. 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 7.8名研究生的年龄分别为24,21,22,28,26,24,22,20岁,年龄中位数为()A.24 B. 23 C. 22 D . 21 8.某地区某年末城市和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是16和27平方米,标准差分别为4和8平方米,则居住面积的差异程度() A.城市大 B. 农村大 C. 城市和农村一样 D.二者不能比较 9.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要使置信区间的宽度缩小一半,样本量应增加() A一半B一倍 C 三倍D四倍 10.下列不属于相关关系的是()。

全国2020年08月自考国民经济统计概论00065试题及答案

D020·00065(后附参考答案) 绝密★考试结束前 2020年08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课程代码:00065)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 2.应考者必须按试题顺序在答题卡(纸)指定位置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3.涂写部分、画图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书写部分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签字笔。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 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下列属于动态相对指标的是 A.某单位男职工数与总职工数的比率 B.企业甲与企业乙资产总额的比率 C.某地区的人均粮食产量 D.某公司本年利润与上年利润的比率 2.下列属于离散变量的是 A.职工工货 B.商品销售额C职工人数 D.企业库存额 3.下列关于抽样方式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简单随机抽样总体中每个个体被抽中的机会都相等 B.整群抽样总体中每个个体被抽中的机会都相 C.分层抽样是一种非随机抽样方法 D.任意抽样是一种随机抽样方法 4.居民家庭消费支出中,食物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是 A.恩格尔系数 B.基尼系数 C.泰尔指数 D.消费系数 5.年利润额(万元)的组距次数分布表中,“400 300”一组的组中值是 ~

A.250 B.300 C.350 D.400 6.数据:11、12、14、21、17、19、15、23的全距是 A.11 B.12 C.14 D.15 7.数据:12、16、21、25、25的中位数是 A.12 B.16 C.21 D.25 8.下列指标中,一般不受极端值影响的是 A.众数 B.平均差 C.标准差 D.算术平均数 9.相关系数等于1时,两变量之间的关系是 A.负相关 B.完全负相关 C.不相关 D.完全正相关 10.关于回归方程y?=80+0.7x,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相关系数是0.7 B.回归系数是0.7 C.相关系数是80 D.回归系数是80 1l下列关于时间数列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历年的财政收入是相对数数列 B.历年的人均收入是绝对数数列 C.历年的经济增长速度是相对数数列 D.历年的男性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绝对数数列 12.某企业2013年销售额1000万元,2018年销售额1800万元,则这一时期销售额的定基增长速度是 A.80 B.160% C.180% D.800% 13.根据统计资料,某种商品单价1月初为50元,1月末为54元,则该商品1月份平均单价是 A.50元 B.51元 C.52元 D.54元 14.某商品第一至第四季度销量的季节指数分别是90%、80%、70%、160%则该商品销售的旺季是 A.第一季度 B.第二季度 C.第三季度 D.第四季度 15.PPI指的是 A经济产量指数 B.生产者价格指数 C.股票价格指数 D.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错选、多选或少选均无分。 16.某地随机抽取9个家庭,调查得到其家庭子女个数分别是1、1、2、1、3、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