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

篇一: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实验报告

科目科学班级三年级实验日期:

科目科学班级三年级实验日期:

科目科学班级三年级实验日期:

科目科学班级三年级实验日期:

科目科学班级三年级实验日期:

篇二: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篇三: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实验报告单

实验操作要求及评分标准

1. 清点器材(15分)

(1)有清点实验器材的动作。(5分)(2)能准确说出器材名称。(10分) 2. 进行实验(50分)

(1)正确使用仪器,合乎规范,注意安全。(10分)

(2)按正确的实验步骤,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操作。(30分)(3)实验过程中,集中精力,仔细观察,及时做好记录。(10分) 3. 填写实验报告(20分)(1)简要写出实验步骤。(10分)

(2)记录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10分) 4. 整理仪器、收拾桌面(15分)(1)仪器归位、摆放整齐。(10分)(2)桌面整洁。(5分)

(一)实验名称: 观察物体发生时的现象实验器材:鼓和鼓槌、绿豆、钢锯条。实验步骤:

1.把绿豆放在鼓皮上,用鼓槌敲击鼓,观察绿豆。

2.把锯条放在课桌上,一半落空,一只手按住桌上一端,另一只手拨动锯

条。

实验现象:1. 绿豆跳动2. 锯条颤抖实验结论:物体发声时振动。(二)实验名称: 水能传声实验器材:水槽、砂纸。实验步骤:

1. 水槽中加满水。

2. 一个同学在水中磨砂纸,另一个同学将耳朵贴在水槽边听。实验现象:听到了磨砂纸声音。实验结论:水能传声音。(三)实验名称: 光的传播实验实验目的: 研究光是怎样传播的。

实验器材:手电筒一个、完全相同的中间带孔的硬纸片三张、纸屏一个。实验步骤:

1. 将三张中间带孔的硬纸片、纸屏排在一条直线上(孔在一条直线上),用手电筒从一端向纸屏上照射,观察现象。

2. 将中间的硬纸片错开,用手电筒从一端向纸屏上照射,观察现象。实验现象:孔在一条直线上时,观察到纸屏上有光;将中间的硬纸片错开,孔不在一条直线上时,

观察到纸屏上没有光。实验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四)实验名称:光的反射实验实验目的:光是否可以被反射。

实验器材:手电筒一个、中间带缝的硬纸片1张、平面镜一个、纸和尺子。实验步骤:将中间带缝的硬纸片、平面镜放在纸上,排在一条直线上,用手电筒从硬纸片缝隙一端向平面镜上照射,改变平面镜摆放的角度观察现象,画出光的传播路线。实验现象:光的传播路线不一样,被改变了。实验结论:光可以被反射。(五)实验名称:光的色散实验目的:研究光的组成。

验器材:手电筒一个、三棱镜一面、纸屏一面。

实验步骤:将手电筒光照在三棱镜上,慢慢转动三棱镜,直到纸屏上出现七色光带。

实验现象:纸屏上出现七色光带实验结论: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的。(六)实验名称:光的混合实验

实验目的:研究不同颜色的光组合在一起会出现什么现象。实验器材:3支手电筒、橡皮筋、红、绿、蓝玻璃纸、白纸。

实验步骤:将手电筒分别罩上红、绿、蓝玻璃纸,然后将3个手电筒的光两两照在白纸上,做好记录;然后再将3个手电筒的光照在白纸的同一个地方,观察并记录。

实验现象:红色+绿色=黄色蓝色+绿色=靛(青)色红色+蓝色=品红色红色+绿色+蓝色=白色

实验结论:色光混合后会变色,阳光是一种复色光。(七)实验名称:让小灯泡亮起来

实验材料:一节电池、1个灯泡、一根导线。

实验步骤:将灯泡的螺丝部分连接到电池的一极,螺丝部分顶端的锡点连接到电池的另一极。实验现象:小灯泡发亮。

实验结论:电流只有在形成一条完整的回路时,灯泡才能亮起来。(八)实验名称:自制小磁针

实验材料:缝衣针、具有较强磁力的磁铁、曲别针。

实验步骤:把缝衣针放在桌面上,用手按住,用磁力较强的磁铁慢慢从缝衣针的一端划向另一端,至少划20次。(注意:磁铁不要来回摩擦,应始终朝同一方向摩擦)实验现象:小磁针能吸引曲别针。

实验结论:当两个磁极靠近时,同极相斥,异极相吸。(九)实验名称: 找出小磁针的N极和S极实验目的:找出小磁针的N极和S极。实验器材:小磁针、细绳、塑料泡沫、盆、水。实验步骤:

1.用悬吊法找出小磁针的N极和S极

在小磁针的中间系一根细绳,悬吊起来,旋转;停止后观察。

2.用水浮法找出小磁针的N极和S极

把小磁针放在塑料泡沫上,将塑料泡沫块放在水面,然后旋转;停止后观察。

实验现象:悬吊法与水浮法都是一样,小磁针停止旋转后都以同样方向指北,另一方向指南。

实验结论:利用悬吊法、水浮法等可以找出小磁针的N 极和S极来。

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实验操作

四年级下册 一、实验题目:制作简易观测仪 三、实验器材:硬纸片、胶水、花盆、方形纸、尺子、橡皮泥、剪刀、铅笔、一根竹签、两根吸管。 四、操作步骤: 1、将硬纸片剪成三角形。 2、把三角形剪成两部分,将吸管两端剪开口,一头插在三角形的上半部分,另一关插在三角形的下半部分,做成一枝箭。 3、将竹签插在吸管中间。 4、在方形纸上画出两条对角线。把花盆放在纸上,沿花盆外沿和内孔画两个圆。 5、剪去外圈以外和内圈以内的部分,将圆圈用胶水粘到花盆底部。 6、将另一根吸管插在花盆的洞中,并用橡皮泥固定。 7、把箭插入吸管,就制成了简易观测仪。 一、实验题目:制作简易雨量器 三、实验器材:大可乐瓶、剪刀、笔、纸条、胶水、尺子、胶带。 四、操作步骤: 1、用剪刀将大可乐瓶沿上沿剪下。 2、将剪下的瓶顶倒扣在瓶的底部,用胶带封好。 3、从瓶底向上贴一条胶带,用尺子量好距离,每10mm画一条刻度线。 4、将水倒入瓶中,使水位达到标尺的“0”刻度线。 3、研究固体的主要性质 天平的使用方法 1.要放置在水平的地方。游码要归零。 2.调节平衡螺母(天平两端的螺母)调节零点直至指针对准中央刻度线。 3.左托盘放称量物,右托盘放砝码。根据称量物的性状应放在玻璃器皿或洁净的纸上,事先应在同一天平上称得玻璃器皿或纸片的质量,然后称量待称物质。 4.添加砝码从估计称量物的最大值加起,逐步减小。托盘天平只能称准到0.1克。加减砝码并移动标尺上的游码,直至指针再次对准中央刻度线。 5.过冷过热的物体不可放在天平上称量。应先在干燥器内放置至室温后再称。 6.物体的质量=砝码+游码 7.取用砝码必须用镊子,取下的砝码应放在砝码盒中,称量完毕,应把游码移回零点。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内容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实验 杠杆实验 实验目的:研究怎样使杠杆保持平衡。 实验材料:杠杆尺钩码 实验步骤: 1.确定杠杆尺一侧的一个点为阻力点,挂一定数量的钩码。 2.一侧确定动力点的位置,看看在不同位置上需要挂多少钩码才能使杠杆保持平衡,将 实验结果记录在下表中。 3.改变阻力点的位置,重复第二步。 实验记录: 滑轮实验 1.定滑轮实验: 实验材料:支架滑轮绳钩码测力计记录表 实验过程: 1.组装定滑轮装置。 2.用测力计垂直提起一个钩码,读出、记录拉力的读数。 3.通过定滑轮用测力计提起一个钩码,记录拉力的读数。 实验记录: 用测力计垂直(向上)提起一个钩码用的力是0.5牛,通过定滑轮用测力计(向下)提起一个钩码用的力是0.5牛。 实验结论:定滑轮不能省力,但能改变用力方向。 2.动滑轮实验 实验材料:支架滑轮绳钩码测力计记录表 实验过程: 1.组装动滑轮装置。 2.用测力计垂直提起一个钩码,读出、记录拉力的读数。 3.通过动滑轮用测力计提起一个钩码,记录拉力的读数。

实验记录: 用测力计垂直(向上)提起一个钩码用的力是0.5牛,通过动滑轮用测力计(向上)提起一个钩码用的力是0.3牛。 实验结论:动滑轮能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3.滑轮组实验 实验材料:支架滑轮绳钩码测力计记录表 实验过程: 1.组装滑轮组装置。 2.用测力计垂直提起一个钩码,读出、记录拉力的读数。 3.通过滑轮组用测力计提起一个钩码,记录拉力的读数。 实验记录: 用测力计垂直(向上)提起一个钩码用的力是0.5牛,通过滑轮组用测力计(向下)提起一个钩码用的力是0.3牛。 实验结论:滑轮组既能改变用力方向,又能省力。 斜坡实验 实验1:实验验证斜面有省力作用。 实验材料:测力计重物木块木板 实验步骤、记录: 实验结论:使用斜面可以省力。 实验2:证明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 实验材料:测力计重物木块木板 实验步骤和记录:

(教科版)小学3-6年级科学实验报告

科学实验报告 三年级上册实验报告 实验一: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3) 实验二:砖和陶瓷 (4) 实验三:谁流的更快些 (5) 实验四:空气占据空间吗 (6) 实验五:空气有重量吗? (7) 三年级下册实验报告 实验一:水结冰了 (8) 实验二:冰融化了 (9) 实验三:磁铁有磁性 (10) 实验四:磁铁的两极 (11) 实验五:磁极的相互作用 (12) 四年级上册实验报告 实验一: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13) 实验二:溶解的快和慢 (14) 实验三:100毫升谁能溶解多少食盐 (15) 实验四: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16) 实验五: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7) 实验六:声音是怎样传播 (18) 四年级下册实验报告 实验一:点亮小灯泡、简单电路 (19) 实验二:导体和绝缘体 (20) 实验三:比较两种电路连接 (21) 实验四:食物中的营养 (22) 实验五:面包发霉了 (23) 五年级上册实验报告 实验一:种子发芽实验 (24) 实验二:光与热 (25) 实验三: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26) 实验四:我们的小车 (27) 实验五:用橡皮筋作动力 (28) 五年级下册实验报告 实验一: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29) 实验二: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30) 实验三:浮力 (31) 实验四:液体的热胀冷缩 (32) 实验五:空气的热胀冷缩 (33) 实验六:金属的热胀冷缩 (34) 实验七:摆的研究 (35) 六年级上册实验报告 实验一:杠杆的科学 (36) 实验二:轮轴的秘密 (37) 实验三:动滑轮和定滑轮 (38) 实验四:斜面的作用 (39) 实验五:抵抗弯曲 (40) 实验六: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41) 实验七: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42) 六年级下册实验报告 实验一:用显微镜观察色生命世界(一) (43) 实验二: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44)

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实验操作

四年级下册 1、制作简易风向仪 一、实验题目:制作简易风向仪 二、实验要求:制作简易风向仪 三、实验器材:硬纸片、胶水、花盆、方形纸、尺子、橡皮泥、剪刀、铅笔、一根竹签、两根吸管。 四、操作步骤: 1、将硬纸片剪成三角形。 2、把三角形剪成两部分,将吸管两端剪开口,一头插在三角形得上半部分,另一关插在三角形得下半部分,做成一枝箭。 3、将竹签插在吸管中间。 4、在方形纸上画出两条对角线。把花盆放在纸上,沿花盆外沿与内孔画两个圆。 5、剪去外圈以外与内圈以内得部分,将圆圈用胶水粘到花盆底部。 6、将另一根吸管插在花盆得洞中,并用橡皮泥固定。 7、把箭插入吸管,就制成了简易风向仪。 2、制作简易雨量器 一、实验题目:制作简易雨量器 二、实验要求:制作简易雨量器 三、实验器材:大可乐瓶、剪刀、笔、纸条、胶水、尺子、胶带。 四、操作步骤: 1、用剪刀将大可乐瓶沿上沿剪下。 2、将剪下得瓶顶倒扣在瓶得底部,用胶带封好。 3、从瓶底向上贴一条胶带,用尺子量好距离,每10mm画一条刻度线。 4、将水倒入瓶中,使水位达到标尺得“0”刻度线。 3、研究固体得主要性质 一、实验题目:研究固体得主要性质 二、实验要求:研究固体得主要性质 三、实验器材:木块、石子等几种固体、天平、记录纸、笔、小刀、量筒、水等。 四、操作步骤: 1、用天平测量出固体得质量。 2、用量筒与水测出固体得体积。 3、用小刀划一划,瞧瞧固体得软硬。 4

4 一、实验题目:研究液体得主要性质 二、实验要求:研究液体得主要性质 三、实验器材:蜂蜜、水、牛奶、天平、橙汁、量筒、烧杯等。 四、操作步骤: 1、用天平测量出液体得质量,用量筒测量出液体得体积。 2、取相同质量、相同体积得几种液体,观察液体得形状、流动性、透明性等。 3 5 一、实验题目:温度计得使用 二、实验要求:温度计得使用 三、实验器材:冷水、热水、烧杯、温度计。 四、操作步骤: 1、将温度计得玻璃泡浸入水中,不要碰容器得底与壁。 2、等温度计得液柱不再上升时,读出温度。 3、读数时,温度计不能拿出水面。 6、酒精灯得使用方法 一、实验题目:酒精灯得使用方法。 二、实验要求:学会正确使用酒精灯。 三、实验器材:酒精灯、火柴、湿抹布、污物桶。 四、操作步骤: 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就是否齐全、适用。 2、左手扶灯身,右手摘下灯帽,口朝下扣放在桌上。 3、划着火柴,从侧面接近灯捻点燃酒精灯。 4、甩灭火柴,将熄灭得火柴梗投入污物桶。 5、讲解火焰得分层,指出外焰温度最高,加热时要使用外焰。 6、熄灭酒精灯时,左手扶灯身,右手取灯帽,快而轻地盖上;待 火焰熄灭后,提起灯帽,再盖一次。 7、整理物品放回原处。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所有实验题

一)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第一种 实验材料:手电筒、三块相同的中间带有小孔的纸板、三个支架 方法步骤:1将纸板安在支架上; 2将三块直板平行放置,三个小孔在一条直线上; 3打开手电筒,光对准第一个小孔; 现象:手电筒的光会通过小孔照到墙上 4将中间的直板向右移动10厘米; 5打开手电筒,光对准第一个小孔。 现象;手电筒的光不会通过三个小孔,照到墙上 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第二种 实验材料:蜡烛、吸管 方法步骤:通过用直吸管观察蜡烛火焰,把吸管弯折再观察火焰。 实验现象:通过直吸管可以看到火焰,吸管弯折看不到火焰。 实验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二)想个办法,不让磁铁沾水,取出杯中的曲别针。 将磁铁贴在杯子外壁上,慢慢向上推动磁铁,曲别针就会随磁铁向上移动,直到杯口,这样就去取出了曲别针(三)磁悬浮列车是根据磁铁的什么性质设计而成的?有哪些优点? 磁悬浮列车是根据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设计而成的优点:(1)提高行驶速度(2)降低噪音 (3)节省能源(4)不污染环境 (四)用塑料代替木头有什么好处?有什么不足? 好处:塑料具有防水、轻便、耐磨、透明等性质,用塑料代替木头可以节约木材,减少森林破坏。 不足:塑料不易降解,容易造成环境污染。

(五)物体停止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物体停止发声时振动停止。这说明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的。 (六)一只手戴棉布手套,另一只手戴塑料手套,两只手的感 觉一样吗?为什么? 两只手的感觉不一样。 棉布手套透气性好,透水性好; 塑料手套透气性差,不透水。 (七)为什么我们在地球上可以听到声音?(声音怎样传到我 们耳朵里?) 因为地球上有空气,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声音可以通过空 气传到耳朵里,所以我们在地球上可以听到声音。 (八)噪声对人的身体有什么危害?怎样减弱噪音?(减弱噪 音的方法) 噪声使人烦躁不安,长时间受到喧闹声的刺激,容易患上失眠 症或不能集中精力思考。 (1)可以禁止鸣喇叭 (2)摩托车尾部安装消声器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 一、怎样使杠杆平衡 材料:钩码、杠杆尺、支架 步骤:1、确定杠杆尺一侧的一个点为阻力点,挂一定数量的钩码。 2、在另一侧确定动力点的位置,看在不同的 位置上需要挂多少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 衡。做好记录。 3、改变阻力点的位置,重复第二步。 结论:杠杆尺平衡的规律是: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X钩码数=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X钩码数二、设计实验证明斜面有省力的作用 器材:弹簧测力计,斜面(尽量光滑),带挂钩的小木块。 步骤:1、用弹簧测力计拉起小木块,记下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2、把小木块放在斜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拉小 木块演斜面向上运动,当小木块匀速直线 运动时,记下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3、重复上述操作3次,取平均值,进行比较。 结论:斜面有省力的作用。 三、蘑菇石的形成 实验目的:验证风吹是蘑菇石形成的主要原因。材料:托盘、玉米面、不规则石块 步骤:1、在托盘内铺一层约一厘米厚的玉米面,用手拍平拍实。 2、将不规则石块摆放在玉米面上面。 3、用嘴对这玉米面轻轻吹气。 结果:没压石块部分的玉米面被“风”吹走了,压石块部分的玉米面没被“风”吹走了。 蘑菇石的形成:沙漠中的岩石松软程度不同,当有风吹向岩石时,松软的部分被吹走了,坚硬 的部分被留了下来,于是就形成了各种形态 的蘑菇石。 四、沙洲的形成 材料:喷壶、沙土、各种大小的石子、2个托盘 过程:1、用沙土和石子在一个托盘里制作一个带有丘陵的自然景观。 2、用喷壶在景观上喷水。 现象:景观发生了改变,形成了“沙洲”。 结论:沙洲是在水的冲刷和搬运中形成的。 五、鹅卵石的形成 材料:带盖的玻璃瓶、碎砖块、沙、水 过程:1、观察碎砖快的棱角,摸一摸棱角的锐利程度。 2、将3-5块小碎砖块放入瓶中,并加入适量 的沙和水,拧紧瓶盖,用力摇动瓶子。 3、摇动一会儿,观察碎砖块的形状。 现象:碎砖块的棱角变小或消失了,变圆了。 结论:通过以上实验可以知道,高山上的岩石由于风化作用崩落下来,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 受到水的冲刷和相互磨擦、碰撞,形成了卵 石。 六、钟乳石的形成(自制钟乳石) 材料:曲别针、线绳、两只烧杯、一个碟子、苏打晶体、水 过程:1、分别在两只烧杯中注入半杯水,然后逐 渐倒入尽可能多的苏打晶体,直到不能 溶解为止。 2、将线绳打一个结,将线绳放在溶液中浸泡, 然后把线绳两端分别浸在两只烧杯中,把 碟子放在两只烧杯中间,用曲别针固定在 适当位置。 3、坚持观察四天。 现象:在盘中出现了结晶物。 结论:通过实验可以知道,钟乳石是有溶解了石灰岩成分的水滴落时留下的碳酸钙晶体聚集 形成的。 七、模拟冷热变化对岩石的作用 材料:玻璃、酒精灯、试管夹、护目镜、一盆冷水过程:1、仔细观察玻璃表面。 2、用试管夹夹住玻璃,在酒精灯上加热。 3、加热一段时间后,把玻璃片迅速放在冷水中。 4、重复以上过程三次,观察现象。 现象:玻璃片爆裂破碎。 结论:通过以上实验可以知道,高山上的岩石在昼、骤雨等冷暖反复变化下会发生破碎。 八、模拟结冰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材料:气球、纸盒、熟石膏、水、小木棒 过程:1、用水填充一个小气球,扎紧后放入纸盒中。 2、往纸盒中倒入一些糊状熟石膏,用木棒把 气球推入熟石膏下,取出木棒。 3、待熟石膏变硬时从盒中取出,并观察。 4、把熟石膏模型放入冰箱冷冻24小时后取 出,观察其变化。 现象:熟石膏模型断裂。 结论:通过以上实验可以知道,高山上裂缝中的水结冰时体积膨胀,使岩石发生破碎。 九、煤的分离实验 材料:酒精灯、试管、带玻璃管的试管塞、棉花、煤 过程:1、在试管内装入一定量的纯净煤,在试管口放点儿棉花,用带玻璃管的试管塞塞 住试管口。 2、在酒精灯上加热试管,直到试管里的煤发红。 3、把点燃的火柴放在玻璃管口处,观察现象。 现象:把点燃的火柴放在玻璃管口处时,产生蓝色火焰;实验过程中,试管里的棉花有黑色油 状物;实验结束时,试管里的煤燃烧后产生 了黑色炭状物。 结论:煤经过燃烧后产生煤气、煤焦油和焦炭。 1、天平的使用 一、实验题目:怎样使用天平 二、实验要求:怎样使用天平 三、实验器材:天平 四、操作步骤: 1、取出天平放在桌面上,在盘中各放上一张大小相同的纸,旋转调节螺丝使指针指向0位。 2、在左侧盘中纸上放上所要称的物体。 3、用镊子夹出砝码放右侧盘的纸上。 4、增减砝码的数量,直至天平平衡。(还可以使用游码调节) 5、计算砝码及游码总量并记录。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 篇一: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实验报告 科目科学班级三年级实验日期: 科目科学班级三年级实验日期: 科目科学班级三年级实验日期: 科目科学班级三年级实验日期: 科目科学班级三年级实验日期: 篇二: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篇三: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实验报告单 实验操作要求及评分标准 1. 清点器材(15分) (1)有清点实验器材的动作。(5分)(2)能准确说出器材名称。(10分) 2. 进行实验(50分) (1)正确使用仪器,合乎规范,注意安全。(10分) (2)按正确的实验步骤,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操作。(30分)(3)实验过程中,集中精力,仔细观察,及时做好记录。(10分) 3. 填写实验报告(20分)(1)简要写出实验步骤。(10分) (2)记录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10分) 4. 整理仪器、收拾桌面(15分)(1)仪器归位、摆放整齐。(10分)(2)桌面整洁。(5分)

(一)实验名称: 观察物体发生时的现象实验器材:鼓和鼓槌、绿豆、钢锯条。实验步骤: 1.把绿豆放在鼓皮上,用鼓槌敲击鼓,观察绿豆。 2.把锯条放在课桌上,一半落空,一只手按住桌上一端,另一只手拨动锯 条。 实验现象:1. 绿豆跳动2. 锯条颤抖实验结论:物体发声时振动。(二)实验名称: 水能传声实验器材:水槽、砂纸。实验步骤: 1. 水槽中加满水。 2. 一个同学在水中磨砂纸,另一个同学将耳朵贴在水槽边听。实验现象:听到了磨砂纸声音。实验结论:水能传声音。(三)实验名称: 光的传播实验实验目的: 研究光是怎样传播的。 实验器材:手电筒一个、完全相同的中间带孔的硬纸片三张、纸屏一个。实验步骤: 1. 将三张中间带孔的硬纸片、纸屏排在一条直线上(孔在一条直线上),用手电筒从一端向纸屏上照射,观察现象。 2. 将中间的硬纸片错开,用手电筒从一端向纸屏上照射,观察现象。实验现象:孔在一条直线上时,观察到纸屏上有光;将中间的硬纸片错开,孔不在一条直线上时,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

科学实验 五年级上] 48实验:研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分组实验) 实验目的:验证种子萌发是否需要适量的水 实验材料:菜豆或黄豆10—12粒,玻璃小瓶或培养皿两个 实验过程: 1、在两个瓶中分别放入同样的卫生纸或棉花,并在每个瓶中放入5—6粒菜豆的种子。 2、保持1号内的种子干燥,经常向2号瓶中洒一些水,使纸或棉花始终保持潮湿状态,但不要让种子浸没在水里。 3、将两个瓶子同时放在相同的室温中,并保持光照的情况相同。 4、记录种子在第一天、第三天、第五天、第七天的萌发的情况。 实验现象:1号瓶中的种子没有萌发,2号瓶中的种子萌发了。 实验结论:种子在干燥的环境中不会萌发,种子的萌发需要适量的水。 49实验:渗水比赛(分组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发现不同土壤渗水能力的大小 实验材料:三个相同的塑料瓶,纱布,橡皮筋,沙质土壤土黏质土,水,三只烧杯,支架 实验过程: 1、取三个同样大小的透明塑料瓶,去掉瓶底,用纱布蒙住瓶口,扎好,倒立在支架上,在瓶口下面各放一只同样大小的烧杯。 2、向三个瓶中分别装进同样多的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并同时倒入同样多的水。 3、过一段时间,对渗出的水进行比较。 实验现象:沙质土渗出的水最多,黏质土渗出的水最少 实验结论: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沙质土、壤土、黏质土

50实验:研究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分组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发现植物生长需要有充足的光照、空气和适宜的温度、水。 实验材料:黑色纸袋、线绳、8株生长情况相似的绿豆苗、水 实验过程: 1、将绿豆苗分成1、2两组,1组绿豆苗用黑色的纸袋套住,而2组绿豆苗不用黑色纸袋套住,放在有阳光的地方,两组绿豆苗同时浇适宜的水,一周后,观察植物生长情况并记录。 2、将绿豆苗分成1、2两组,1组绿豆苗用黑色的纸袋套住,放在阳光下,而2组绿豆苗也用黑色纸袋套住,放在冰箱的保鲜室里,两组绿豆苗同时浇适宜的水,一周后,观察植物生长情况并记录。 实验现象: 1、在实验1中第2组绿豆苗生长得好。 2、在实验2中第1组绿豆苗生长得好。 实验结论:植物的生长需要有充足的光照、适宜的温度。 51实验:研究植物的向光性(分组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发现植物会向着有阳光的地方生长 实验材料:两株生长情况基本一致的绿豆苗、纸盒、剪刀 实验过程: 1、将两株绿豆苗分成1、2两组,并且把两组绿豆苗都用纸盒罩住。 2、1组绿豆苗不作处理,将罩住2组绿豆苗的纸盒右侧上方剪开一个洞,使阳光能照射进去。 3、一周后,观察两组豆苗的生长情况。 实验现象: 1组豆苗正常生长,2组豆苗偏向有阳光的洞口方向生长。 实验结论:植物具有向光性。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光的传播实验 实验目的研究光是怎样传播的 实验器材手电筒一个,完全相同的中间带 孔的硬纸片三张,纸屏一个。实验步骤1、将三张中间带孔的硬纸片、 纸屏排在一条直线上,(孔在一 条直线上),用手电筒从一端向 纸屏上照射,观察现象; 2、将中间的硬纸片错开,用手 电筒从一端向纸屏上照射,观察 现象。 观察到的 现象孔在一条直线上时,观察到纸屏上有光;将中间的硬纸片错开,孔不在一条直线上时,观察到纸屏上没有光。 实验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名称光的反射实验 实验目的光是否可以被反射 实验器材手电筒一个,中间带缝的硬纸片 1张,平面镜一个,纸和尺子。 实验步骤将中间带缝的硬纸片、平面镜放 在纸上,排在一条直线上,用手 电筒从硬纸片缝隙一端向平面 镜上照射,改变平面镜摆放的角 度观察现象,画出光的传播路 线。 观察到的 现象光的传播路线不一样,被改变了。 实验结论光可以被反射

光的色散 实验名称光的混合实验 实验目的研究光的组成 实验器材手电筒一个,三棱镜一面,纸屏 一面 实验步骤将手电筒光照在三棱镜上,慢慢 转动三棱镜,直到纸屏上出现七 色光带。 观察到的 纸屏上出现七色光带 现象 实验结论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的。

实验目的研究不同颜色的光组合在一起 会出现什么现象。 实验器材3支手电筒,橡皮筋,红、绿、 蓝玻璃纸,白纸。 实验步骤将手电筒分别罩上红、绿、蓝玻 璃纸,然后将3个手电筒的光两 两照在白纸上,作好记录;在然 后将3个手电筒的光照在白纸的 同一个地方,观察记录。 观察到的 现象红色+绿色=黄色 蓝色+绿色=靛(青)色红色+蓝色=品红色 红色+绿色+蓝色=白色 实验结论色光混合后会变色,阳光是一种 复色光。

冀教版五年级的上科学实验.doc

冀教版五年级上科学实验 1、渗水比赛 一、实验题目:渗水比赛 二、实验要求:渗水比赛 三、实验器材:塑料瓶、纱布、剪刀、线、烧杯、支架、沙质土、黏质土、壤土、水。 四、操作步骤: 1、取三个同样大小的透明塑料瓶,去掉瓶底,用纱布蒙住瓶口,扎好,倒立在支架上,在 瓶口下面各放一只同样大小的烧杯。 2、向三个瓶中分别装进同样多的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并同时倒入同样多的水。 3、对三只烧杯收集到的从瓶子中渗出的水,进行比较。 4、观察三个烧杯中的水量,记录在表中。 注意:要让瓶口流出的水全部注入到烧杯中。 土壤类型从土壤中流出的水量( ml) 时间水量沙质土黏质土壤土 2 分钟 4 分钟 6 分钟 2、测量水温的变化 一、实验题目:测量水温的变化 二、实验要求:测量水温的变化 三、实验器材: 2 支温度计、 400ml 烧杯、 100ml 锥形瓶、热水、冷水、铁架台、纸板。 四、操作步骤: 1、向锥形瓶中加入280ml 热水( 80℃左右),向锥形瓶中加入80ml 冷水。 2、将锥形瓶放入烧杯中,用纸板盖住杯口,在纸板上打两个小孔。 3、将两支温度计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 4、观察两个容品中水的初始温度和每间隔 1 分钟的温度变化。 3、勺柄冷热的变化 一、实验题目:勺柄冷热的变化 二、实验要求:勺柄冷热的变化 三、实验器材:金属物品、酒精灯或蜡烛、凡士林、小木棍(或小豆子、小球等)、火柴。 四、操作步骤: 1、在金属片的一端粘上小木棍,用酒精灯给金属片加热,观察现象。 2、在锅的金属把上粘上豆子,用炉火加热铁锅,观察现象。 3、在杯壁上粘上豆子,用蜡烛给金属杯底加热,观察现象。 4、传热比赛(一) 一、实验题目:传热比赛。 二、实验要求:观察热可沿物体从温度高的一端向温度低的一端传递。 三、实验器材:粗金属丝、木制支架、玻璃管、酒精灯、火柴、凡士林油(或蜡)、 四、操作步骤: 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照下图组装实验。 点燃酒精灯,在金属丝一端加热,观察哪根火柴先掉下来,以及几根火柴棍掉下的顺序。 3、整理物品放回原处。 注意: A、金属丝粗细要恰当。过粗,实验时间太长;过细,火柴棍不好粘,传热太快, 3 根火柴棍掉下的时间相差太小,实验结果不明显。一般以直径 6 毫米左右为宜。 B、粘接火柴棍距离,过近过远都不好,一般以15 毫米左右为宜。 C、粘接火柴棍,凡士林油或蜡用量多少是实验成败的关键。要设法使各粘接处的凡士林 油或蜡的用量相等,实验效果才好。 5、传热比赛(二)

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实验题

科学实验 四年级(上) 4课.小吊车 活动1:做小吊车(分组实验) 制作目的:做小吊车并研究小吊车原理 制作材料及工具:小纸盒吊车臂吊臂支架线绳两个铁丝钩一个剪刀锥子胶水钩码 制作过程: 1.小组分工合作 2.观察小吊车模型组装各部分 ①四个点要对称,固定牢固; ②绳子要从前往后穿,不要穿反了; 3.调试小吊车分别拉动两根线,看看小吊车的臂能否灵活运动. 实验现象:小吊车能提起或放下钩码 实验结论: 放松上牵引绳,拉紧下牵引绳,吊臂向下运动; 拉紧上牵引绳,放松下牵引绳,吊臂向上运动。 活动2:收与放 实验目的:推断动物与人的肢体运动原理(分组实验) 实验过程: 1. 弯曲手臂,感受上臂上下肌肉的长短松紧变化。 2.伸直手臂,感受上臂上下肌肉的长短松紧变化。

3.反复几次体会与小吊车的原理的联系。 实验现象:手臂骨骼就像小吊车的吊臂,肌肉就像绳子,手臂运动时,当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时,肱二头肌牵动前臂向内收缩;当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时,肱三头肌牵动前臂向外伸展. 实验结论:前臂收缩类似小吊车抬起重物。 前臂伸展类似小吊车放下重物。 6课.做沙盘(分组实验) 制作目的:通过制作校园沙盘模型培养学生的设计制作能力。 制作材料:硬纸板学校平面图橡皮泥潮湿的沙土废旧泡沫包装 纸小木棍颜料盒剪刀 制作步骤: 对校园建筑的布局进行观测 2.用大的硬纸板做底座。在纸板上画好学校平面图。(明确建筑物.树木等的位置) 3.用橡皮泥旧泡沫等材料做出立体的楼房等校园建筑物,根据平面图摆放好位置。(可以用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泡沫做楼房,硬纸板做围墙,小木棍做旗杆等)。4.要注意建筑物的比例。(四年级的学生还不能很精确地计算出比例尺,教师适当指导。) 8课.快与慢 实验目的:研究小车运动的快慢(分组实验) 实验材料:秒表(或电子手表)、长尺、玩具车(学生自带),橡皮泥,马达、电池等(学生自带)

冀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修改)

一、实验:制作简易观测仪(分组实验) 实验目的:怎样制作观测仪 实验材料:硬纸片、胶水、陶制花盆、方形纸、尺子、橡皮泥、剪刀、铅笔、一根竹签、两根吸管 实验过程: 1、将硬纸片剪成三角形。 2、把三角形剪成两个部分,将吸管两端剪开口,一头插在三角形的上半部分,另一头插在三角形的下半部分。 3、将竹签插在吸管中间。 4、在方形纸上画出两条对角线,把花盆放在纸上,沿花盆外沿和内孔画两个圆。 5、剪去外圈以外和内圈以内的部分,将圆圈用胶水粘到花盆底部。 6、将另一根吸管插在花盆的中间,并用橡皮泥固定。 7、把箭插入吸管,就制成了简易的风向仪。 实验现象:把自制的风向仪拿到室外,风向仪的箭头指着风吹来的方向。实验结论:学会了制作简易的风向仪。 二、实验:制作雨量筒(分组实验) 实验目的:怎样制作雨量筒 实验材料:剪刀、竹签、两根吸管、饮料瓶 实验过程: 将剪下的瓶顶倒扣在瓶的底部,用胶带封好,从瓶底向上贴一条胶带,用尺子量好距离,每毫米画一条刻度线,将水倒入瓶中,使水位达到标尺的“0”刻度线。 实验现象:我制作的雨量筒可以用来检测降雨量的多少。 实验结论:学会了制作简易雨量筒。 三、实验:测量石块的体积(分组实验) 实验目的:怎样测量不规则石块的体积 实验材料:量筒、盘子、烧杯、石块、细线。 实验过程: 1、向量筒中注入一定体积的水,估计淹没石块即可,并记录下来。 2、将小石块顺着量筒内壁轻轻滑入水中,再记录水的体积。 3、两次水体积之差就是石块的体积。 实验现象:第一次体积200ml;第二次体积385ml

实验结论:石块体积:385ml-200ml=185ml 四、实验:化冰实验(演示实验) 实验目的: 实验材料: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火柴、冰、水、烧杯、温度计等。实验过程: 实验1: 1、将甲杯在室温下静置,每两分钟观测一次,记录在冰化成水的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2、记下冰完全化成水的时间,测量水的质量和温度并记录。 实验2: 1、用酒精灯加热乙杯,每两分钟观测一次,记录在冰化成水及水沸腾时的温度的变化。 2、记下冰完全化成水的时间以及到水沸腾时的时间,测量水沸腾时的温度并记录;停止加热后,测量沸水的质量并记录。 3、水沸腾后继续加热,观察水会有哪些变化。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状态是可以改变的。 五、实验:蒸发的快慢(分组实验) 实验目的:验证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要素:表面积,温度,通风 实验材料:大培养皿5个(直径相同)、小培养皿1个、挂历纸1张、量杯1个、水。 实验过程: 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用量杯在六个培养皿中倒上等量的水,两个一组,分成三组。 3、将第一组(一大一小)放在背阴处,第二组放在通风的背阴处,其中一个用挂历纸筒围起来(避风)。第三组一个放在阳光下,另一个放在背阴处。 4、记下实验开始时间。 5、比较几个培养皿中的水变干的时间长短,思考蒸发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6、整理物品放回原处。 注意: A、水量不要多,能在大培养皿中形成薄薄一层即可。

冀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练习题

1、亲历科学 一、填空(每空5分,共20分) 1、也许你认为科学是()的,但他并不()。当你对周围的事物产生了好奇,并思考为什么的时候,()就开始了。 2、向两片纸中间吹气,会发现纸片会向()靠拢。 二、选择(每空5分,共30分) 3、昼夜现象是由于()形成的。 A地球的自转B月球的自转C太阳的公转D气候的变化 4、将白糖放入盛有水的量杯中,等白糖溶化后水面会()。 A明显上升B不动C明显下降 5、夏天,人从水中游泳出来,到阳光下会感到()。 A暖和B凉爽C没什么变化 6、闪电和打雷()同时发生的。 A是B不是 7、将一块中间是穿有正方形孔的木板拿到太阳下照射,木板下的阴影中间亮点是()。A方的B圆的C不规则的 8、用电吹风向上吹乒乓球,乒乓球()。 A会被风吹跑B会在电吹风的吹风口上方旋转 三、判断(每空5分,共10分) 9、风是由于空气流动形成的。() 10、水从高处流往低处,说明地球有引力。() 四、问答(每题20分,共40分) 1、向两张纸中间吹气,猜一猜会发生什么现象?并解释原因。 我猜想: 原因: 2、用手托住乒乓球,从漏斗半径口向下吹气,再慢慢放开手,会发生什么现象?并解释原因 现象: 原因: 2、认识自己 一、填空 1、我的身体由()()()()部分组成。 2、、指纹终生不变,皮肤损伤,新的指纹仍具有原来的()。近年来,科学家已将()技术应用到其他领域,计算机的()系统和()系统就利用了这一技术。 3、躯干包括()和(),四肢包括()和()。

4、每个人的指纹都(),而且终生()。 5、要知道自己有没有双眼皮,可以利用()看,要知道身高,可以利用()量,要知道心脏在哪里,可以利用听筒(),要知道有几根肋骨可以用手()摸。 6、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征。 7、留指纹时一般留()手()指的指纹。 二、选择 1、在我们人体的特征中,()等是不易改变的。()等是容易改变的。 A胎记B指纹C有、无耳垂D有、无小辫E有、无酒碗 F平舌、卷舌G指甲长短H大拇指能否向背弯曲I单、双眼皮 2、人有脖子,脖子又叫(),胳膊和腿统称()。 A头B颈C躯干D四肢 3、人的心脏位于()。 A胸腔中部偏左B胸腔中部偏右C胸腔正中部 三、判断。 1、在每个人的一生,特征是不会改变。() 2、我们左右手的指纹是一样的() 3、孪生姐妹长得一定一模一样。() 4、人的手指受伤了,再长出指纹与原来不一样了。() 5、没有卷尺无法测量胸围和腰围。 四、在轮廓图上填出人体各部分名称。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冀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含实验教学内容

第一课 1.( )了,( )了,( )了,( )了,( )了,( )变成( )了,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 )。 2.变化是( ),自然界( )永远不变的事物。 3.在研究物体变化的时候,我们要对观察到的( )进行记录,( )可以帮助我们分析( )的过程,探寻( ),这对( )来说非常重要。 4.对不同的观察对象可选用不同的记录方法,我们常用的记录方法有( )( )( )( )( )。 5.我们周围的事物都在发生变化,你认为下列变化相同吗?为什么? ①人和青蛙的生长过程②小狗和小猫的生长过程③青蛙和小鸡的生长过程 6..拿一个烧杯,在烧杯中盛半杯清水,用钢笔向其中滴几滴蓝色或黑色墨水,描述变化过程。第二课 1.天气是指()。 2.人们将观察天气( )积累成谚语,利用这些谚语来( )天气的变化,优点是( ),不足是( )。 3.风( ) 雨( ) 雪( ) 阴( ) 晴( ) 雷( ) 4.哪些自然现象能预知天气变化?(有关天气变化的谚语) 5.我们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天气? 6.描述天气的词语。 7.“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是什么意思? 第三课 1.气象员们从事( ),( )的工作。 2.( )可以用来测量风向。( )可以用来测量雨量。百叶箱里有( ),用来测量( )。 3.观测天气变化用到的仪器有( )( )( )。 4.风向是指( ),通常用( )来表示。.风向仪所指的方向是指( )。.北风是指( ),风向仪指向( )。.东南风是指( ),风向仪指向( )。 5.( )度在刻度的最下面,将水倒入瓶中,使水位达到标尺的( )刻度线。 6.观测仪放在校园里( )。 7.( )等各种天气现象都是由( )( )( )这三个要素的变化形成的。8.怎样制定观测天气的计划?9. 制作风向仪的材料? 10.测定气温的三项要求? 11.制定天气观测记录表。 12.图①这是什么仪器?用来做什么?该仪器的 制作材料是什么? 13.图②仪器的名称?用来做什么?通常放在 哪? 14.图③这个物体的名称是什么?它的最底端的 刻度是多少?它是用来做什么的? ①②③ 第四课 1.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2.图中的人在做什 么?他们的工作对人 们的生活会有什么影 响? 第五课 1.人们的( )( )与( )紧密相关。 2.举例说明天气的变化给人们生活或生产带来 哪些有利或有害影响? 3.天气影响人们的( )和( ),人们的生活也影 响( )。 4.分析17页调查表中的数据有什么发现?人类 哪些活动对天气又影响? 5.城市热岛现象,市区温度( ),农村温度()。 6.牵牛花在一场雨后,花瓣明显褪色,说明雨中 含有( )。 7.PH试纸,PH<7( ) PH>7 ( ) PH=7 ( ). 8.酸雨使试纸(),使牵牛花()。 9.我们用( )检查我们 生活的地方是否有酸雨。 10.在图中发生了什么事? 最容易在什么天气下发生, 说明什么? 第六课 1.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 )的物体,如( ) 体,( )体,( )体。水的固态,液态和气态 分别是( )( )( ) 2天平左边放( ),右边放( )。 3.不同的固体都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性质? 4.不同的液体都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性质? 5.将豆,小米,沙,,木屑混合后,如何将它们分离? 6.水是( )色,牛奶是( )色,相同体积下( ) 重一点。常温下( )的流动性更好。 7.不同液体混合后会有什么现象? 8.怎样读量筒中液体的体积? 9.气体与液体比较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性质? 10.怎样区别固体,液体和气体? ①固体和液体: ②固体和气体: ③液体和气体: ④固体液体和气体: 11.测量石块的体积? 12.测量糖块的体积? 第七课 1.( )和( )是不同状态的水。 2.是用温度计时要注意什么? 3.水受热可以变成( ),( )遇冷变成水,水受 冷到一定程度可以变成( ) ,( ) 受热融化 又可以变成水。 4.水受冷到( )时开始结冰,水的凝固点又叫( ), 水受热到( )时开始( ),水的沸点是( )。 5.什么条件下液态的水开始沸腾? 6.物体有三种常见的状态( ),在一定条件下 ( )是可以改变的,如( )( )和( )三 种状态之间的变化。 7.( )是物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之一。 8.相同质量的水和冰,( )的体积大。相同体积 的水和冰,( )的质量大。 9.水的三种状态怎样变化? 10.物质的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变化,这 一性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是怎样被利用的? 11.为什么在冬天的早晨,窗户上会出现一些冰花, 太阳出来后,这些冰花会发生一些什么变化呢? 第八课 1.①坑里的水哪去了?②衣服和粮食为什么会干? ③.在黑板上用水鞋子,字会不见了为什么?④一 杯水放在桌上,过一段时间水少了,为什么? 2.在脑门上蘸水,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3.炎热的夏天地上洒水的好处? 4.蒸发: 5.( )和( )都是水从液体变成气体的现象,在 变化过程中都要( )。 6.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7.什么原因能使水加速蒸发? 8.用一瓶盖的水,设计加快蒸发试验。 9.怎样使湿衣服干的更快? 10.坑里的水哪去了?什么原因能加速这种情况 的发生?如果是阴天这种情况能发生吗? 第九课 1.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2.凝结: 3.雨的形成研究计划 4.( )之间可以发生( )的变化,我们把象水 这样的变化过程称为( )。 5.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 ),凝结成( )。 6.揭开蒸锅的盖,锅盖内会附着水滴,那是锅盖 里的( )受到( ),变成液态的( )。 7.水开了,做饭时冒出的“白气”是( )不是( ) 8两幅图中的人在做什么?利用了什么原理? 9.夏天,空调机不停的向外滴水,水是从哪里来 的?水的多少与什么有关? 10.冬天戴眼镜从室外进入室内时,眼镜上有一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

三年级下科学实验 实验名称比较塑料尺和木头尺的性质 实验目的借助感觉器官,通过比较塑料尺和木头尺,找出塑料和木头的特性。 实验器材每位学生准备一把塑料尺、一把木头尺 实验过程: 1、观察、比较塑料尺和木头尺的特点。 2、学生分组实验,填写观察记录表。 塑料尺子木头尺子 轻便 透明 防水 耐磨 实验结论及反思评价:塑料具有防水、轻便、透明等性质。木头耐磨 实验名称塑料杯遇热水的研究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验证塑料杯遇热后的变化,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要重证 据。 1 /

实验器材三个相同质地的塑料杯或矿泉水瓶、热水、冷水、空水槽。 实验过程: 1、把一个塑料杯放入水槽(防止水洒在桌子上)中,在塑料杯内倒入热水,盖 上瓶盖,静置2分钟。用手感觉一下,与空塑料杯做比较,他们有什么不同。 2、把另一个塑料杯放入水槽中,在塑料杯内倒入冷水,盖上瓶盖,静置2分钟。 用手感觉一下,与空塑料杯做比较,他们有什么不同。 实验现象:装热水的杯子形状变了,变软了。装冷水的杯子,形状不变。 实验结论及反思评价:塑料杯遇热会变软,遇冷形状不变。 实验名称比较塑料与布的性质 实验目的通过对比实验,进一步认识塑料不具有透水性和透气性的特点,培养 学生根据现象分析原因并用科学的知识进行解释的能力。 实验器材每位学生准备一只塑料手套、一只棉布手套、水槽、水 实验过程: 1、两只手分别戴一只塑料手套,一只棉布手套。同时把两只手放在强光下晒3 2 /

分钟左右,体会手的感觉。摘下手套,观察手(尤其是手指、手心)是否有汗珠。 2、将戴有两只不同材料手套的手伸入盛有水的容器中,2分钟后体会手的感觉, 并摘掉手套观察两只手是否湿润。 实验现象:阳光下戴塑料手套的手感觉很热,手心有汗,戴棉布手套的手感觉不 很热,手心基本没有汗;伸入水中的戴塑料手套的手不湿,戴棉布手套的手湿润。 实验结论及反思评价:塑料不具有透水性和透气性 实验名称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 实验目的1、使学生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和归纳概括能力。 实验器材钢直尺(废锯条或塑料尺)、音叉、锣、鼓、豆子、培养皿、水。 实验过程: 1、将直尺一端紧压在桌面上,一端悬空,用手指拨直尺。可以听到直尺发出的 声音,看到直尺在振动。用手按住直尺,使振动停止,声音也就停止。 2、敲击悬挂的锣,听到锣声;用手轻摸锣面,可以感到锣的振动。用手按住锣 3 /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内容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内容

科学实验 五年级上] 实验:研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演示实验) 实验目的:验证种子萌发是否需要适量的水 实验材料:菜豆或黄豆10—12粒,玻璃小瓶或培养皿两个 实验过程: 1、在两个瓶中分别放入同样的卫生纸或棉花,并在每个瓶中放入5—6粒菜豆的种子。 2、保持1号内的种子干燥,经常向2号瓶中洒一些水,使纸或棉花始终保持潮湿状态,但不要让种子浸没在水里。 3、将两个瓶子同时放在相同的室温中,并保持光照的情况相同。 4、记录种子在第一天、第三天、第五天、第七天的萌发的情况。 实验现象:1号瓶中的种子没有萌发,2号瓶中的种子萌发了。 实验结论:种子在干燥的环境中不会萌发,种子的萌发需要适量的水。 实验:渗水比赛(分组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发现不同土壤渗水能力的大小 实验材料:三个相同的塑料瓶,纱布,橡皮筋,沙质土壤土黏质土,水,三只烧杯,支架 实验过程: 1、取三个同样大小的透明塑料瓶,去掉瓶底,用纱布蒙住瓶口,扎好,倒立在支架上,在瓶口下面各放一只同样大小的烧杯。

2、向三个瓶中分别装进同样多的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并同时倒入同样多的水。 3、过一段时间,对渗出的水进行比较。 实验现象:沙质土渗出的水最多,黏质土渗出的水最少 实验结论: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沙质土、壤土、黏质土 实验:研究根的作用(演示实验) 实验目的:研究根的作用 实验材料:透明的玻璃瓶,水,一株完整的植物, 植物油。 实验过程:1、把一株完整植物的根浸在盛水的小瓶里,并在水面上滴一层植物油。 2、用彩笔在水面处做一个标记。 3、把实验装置放到向阳处。 4、过一段时间,观察水面有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瓶中的水面下降了。 实验结论: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实验:茎的作用(分组实验) 实验目的:研究植物茎的作用 实验材料:烧杯,一段新鲜芹菜,水,红墨水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题集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题 1.研究的问题:斜面可以省力吗? 我们的假设:斜面可以省力。因为我们发现,沿着盘山公路上山,比沿着直线上山省力。 实验材料:一块光滑的木板、支撑物、测力计、玩具小车、记录纸。 实验过程: 搭建一个简单斜面。 用测力计垂直匀速拖动小车,读出测力计的读数,记录下来。 沿斜面用测力计匀速拉上去,读出测力计的读数,记录下来,反复多做几次。 比较用测力计垂直提起小车和沿着斜面拉上去拉力读数的变化。 实验结论:斜面可以省力。 2.研究的问题:斜面省力多少与坡度大小有什么关系吗? 我们的假设:斜面省力多少与坡度大小有关。 实验材料:一块光滑的木板、三个高低不同的支撑物、测力计、玩具小车、记录纸。

搭建一个坡度较大的简单斜面,沿斜面用测力计匀速提起小车,反复多做几次,读出测力计的读数,并记录下来。 搭建一个坡度中等的简单斜面,沿斜面用测力计匀速提起小车,反复多做几次,读出测力计的读数,并记录下来。 搭建一个坡度较小的简单斜面,沿斜面用测力计匀速提起小车,反复多做几次,读出测力计的读数,并记录下来。 比较三次拉力读数的变化。 实验结论:斜面省力的多少与坡度大小有关。坡度越小,省力越多;坡度越大,省力越小。 3.、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 研究问题: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有关吗? 研究假设: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有关。 不变量:纸的长、厚度和质地,纸梁的高度和跨度,垫圈的大小、摆放位置、摆放方法,弯曲的标准、记录表等。 变量:纸的宽度2厘米4厘米8厘米 实验材料:

1.在两个高度相同的木块之间放好2厘米宽的纸条,把垫圈轻轻叠放在纸条中间,直到纸条接触到桌面为止,清查垫圈数-1就是纸条的最大承重量,并记录下来。 2.纸条换成4厘米宽的,其他条件不变,继续上面的实验。 3.纸条换成8厘米宽的,其他条件不变,继续上面的实验。 比较纸条的宽度和最大承重量的关系。 实验结论:纸的宽度增加,抗弯曲能力也会增加。 4、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 研究问题: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有关吗? 研究假设: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有关。 不变量:纸的长、宽度和质地,纸梁的高度和跨度,垫圈的大小、摆放位置、摆放方法,弯曲的标准、记录表等。 变量:纸的厚度1层2层4层 实验过程: 在两个高度相同的木块之间放好1层的纸条,把垫圈轻轻放在纸条中间,直到纸条接触到桌面为止,清查垫圈数-1就是纸条的最大承重量,并记录下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