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1

九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1

九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1
九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1

九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一)

(一)阅读课外文言文《荀巨伯》回答1~6题(10分)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①

攻郡。友人与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疾,不忍委②

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贼相谓曰:“我辈③

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④

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注】①胡贼:指少数民族入侵的军队。②委:丢弃。③辈:指同一类的人。④班:返回。

1.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 .值胡贼攻郡 值:赶上,遇上

B .子令吾去 去:离去

C .败义以求生 败:失败

D .而敢独止 止:停,留下来 2.对句中加点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 .败义以求生 以:连词,相当于“来” B .贼既至 既:副词,相当于“已” C .而敢独止 而:连词,相当于“却”

D .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以:介词,相当于“凭”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4.下列句中省略成分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 .(吾)远来相视 B .(我)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C .(却)而入有义之国 D .(贼)遂班军而还

5.对故事中的荀巨伯所表现出的美好品德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1分) A .英勇无畏 视死如归 B .注重友情 舍己为人 C .关心友人 热爱国家 D .讲究义气 主持正义

6.反复阅读文段,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这个故事。(60字左右)(4分)

(二)阅读课外文言文《陈元方舌辩袁公》回答7~12题(23分)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

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

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

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④

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了,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⑤

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释】①候:拜访,问候。②履行:实践,做。③绥:安,安抚。

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⑤师:学习。

7.解释下面加点词语。(4分)

⑴久而益敬( ) ⑵尝为邺令( ) ⑶正行此事( ) ⑷孤法卿父( ) 8.文中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B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C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D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⑴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

⑵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⑶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10.结合选文,简答问题。(4分) ⑴“正行此事”中的“此事”指的是什么?

⑵你认为元方所说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11.从文段中可以看出陈元方和袁公两人怎样的性格特点?用词语简单概括。(4分)

⑴陈元方: ⑵袁公:

12.你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什么启示?你觉得做人的原则应是怎样,请你简单谈谈。(4) (三)阅读课外文言文《王右军与谢太傅共登冶城》回答13~18题(18分)

王右军与谢太傅①

共登冶城②

。谢悠然远想,有高世③

之志。王谓谢曰:“夏禹勤王④

,手

足胼胝⑤。文王旰食⑥,日不暇给⑦。今四邻多垒⑧,宜人人自效,而虚谈废务⑨

,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适。”谢答曰:“秦任商鞅,二世而亡,岂清言致患耶?”(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谢太傅:谢安。②冶城:在今南京朝天宫一带。③高世:超脱世俗。④勤王:勤劳地处理国家事物。⑤胼胝:茧子。⑥旰食:晚食。⑦给:足。⑧四邻多垒:国家还处于战乱之中。⑨废务:不理国家的事务。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学校: 班级: 姓名: 座号: ............答................题...............密..............封...............线................

⑴宜人人自效:⑵非当今所适:

14.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夏禹勤王,手足胼胝。

15.请用“/”为下面的句子标出朗读时的停顿位置。(2分)

谢悠然远想,有高世之志。

16.王羲之在谈论中表达的观点是什么?这与他日后成为大书法家有什么联?(4分)17.你已经学习了中国历史,秦二世灭亡是因为商鞅变法吗?(4分)

18.王羲之和夏安对事物的看法相同吗?王羲之的观点中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4分)

(四)阅读课外文言文《白孝德阵斩刘龙仙》回答19~23题(22分)

史思明①引兵攻河间②,使骁将刘龙仙诣③城下挑战。龙仙恃勇,举右足加马鬃上,谩骂光弼。光弼④顾谓诸将曰:“谁能取彼者?”白孝德请行。……龙仙见其独来,甚易⑤之,谩骂如初。孝德瞋目谓曰:“贼识我乎?”龙仙曰:“谁也?”曰:“我,白孝德也。”龙仙曰:“是何狗彘!”孝德大呼,运矛跃马搏之。龙仙矢不及发,环走堤上,孝德追及,斩首,携之以归。贼众大骇。(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释】①史思明:唐玄宗时和安禄山一起叛乱的头领。②河间:古县名,在今河南省孟县南。③诣:到。

④光弼:李光弼,唐朝名将。⑤易:小看。

19.给加点的字注音。(4分)

①谩( )骂②瞋( )目③狗彘( ) ④大骇( )

20.解释加点的词。(6分)

①恃( )勇②运( )矛③顾( )谓诸将

④环( )走堤上⑤矢( )不及发⑥追及( ) 21.下面句中的“之”字各指代什么。(4分)

①甚易之()②携之以归()22.“也”往往表示判断。请找出文中两个带“也”的判断句。(2分)

①②

23.翻译。(6分)

①谁能取彼者?②是何狗彘!

③孝德瞋目谓曰:“贼识我乎?”

(五)阅读课外文言文《王蓝田性急》回答24~28题(15分)

王蓝田①性急。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扔

下地以屐齿碾之。又不得。嗔②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王右军③闻而大笑曰:“使

安期④有此性,犹当无一豪⑤可论,况蓝田邪?”(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王蓝田:王述,字怀祖,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袭封蓝田侯。官至散骑常侍、尚书令。

②嗔:生气。③王右军:王羲之,字逸少。曾任右军将军。④安期:王述父王承的字。王承曾任东海内史、从

事中郎。⑤豪:通“毫”。当时士族名士尤重从容不迫,故王羲之对王述性急有此贬评。

24.给加点的字注音。(3分)

⑴以箸( )刺之不得⑵嗔( )甚⑶以屐齿碾( )之

25.“复于地取内口中”一句中“内”通字,意思是。(2分)26.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嗔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

27.生活中你做过像王蓝田一样的事吗?从他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4分)

28.《世说新语》是一部怎样的书?(4分)

(六)阅读课外文言文《学无早晚》回答29~33题(12分)

学无早晚,但恐始勤终随。今有二人焉,皆有百里之适。一人鸡鸣而驾,马瘠①车敝②。

憩于涂③者数焉,则穷日之力,未必能至。一人日中而驾,良马车駃④,其行不息,吾知其必

先于鸡鸣者矣。故夫车马者,质也;作辍,其勤惰也。(张孝祥《于湖居士文集》)【注释】①瘠:音jí,瘦弱。②敝:破旧。③涂:通“途”。④駃:通“快”。

29.解释文中加点的字。(4分)

但:适:穷:质:

30.对“始勤终随”解释正确地一项是()(1分)

A.刚刚勤奋接着又随随便便B.起初很勤奋后来就随便了

C.开始时很勤奋最后却又很松懈D.刚刚勤奋随便就松懈了

31.“吾知其必先于鸡鸣者矣”句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1分)

A.二人B.良马车C.鸡鸣而驾者D.日中而驾者

32.翻译“作辍,其勤惰也”一句。(2分)

33.本文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4分)

..

..

..

..

答.

..

..

..

..

题.

密.

..

..

封.

..

..

..

..

..

..

线.

..

..

..

..

..

九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一)参考答案

㈠、⒈C(败坏,毁坏)⒉D(D中是介词,相当于“用”)

⒊朋友有病,(我)不忍心丢下他。

⒋C(并没有省略转折词语,省略的是“我辈”)⒌B

⒍荀巨伯看望有病的朋友时正赶上敌寇攻城,于是不顾自己性命安全留下来陪朋友,这种精神震慑了敌寇,敌人撤退,全郡都得到了平安。

【参考译文】荀巨伯从远堤来看望患病的朋友,正赶上少数民族的军队进攻这个郡。朋友对荀巨伯说:“我今天死定了!您应该离开。”荀巨伯说:“我从远方来看您,您让我离开,败坏道义来求得生存,哪里是我荀巨伯干的!”

敌人进城,对荀巨伯说:“我们大军来到,全郡人都跑光了,你是什么样的人,竟敢单独留下来?”荀巨伯说:“朋友有病,我不忍心扔下他,宁愿用我的生命换取朋友的生命。”

敌人互相商量说:“我们这些都是无义之人,竟然进入了有道义的国家!”于是撤退返回,全郡人都得到保全。㈡、⒎⑴更加⑵曾经⑶实践、实行⑷效法、效仿⒏D

⒐⑴对于强悍的人,用道德感化他们;对于贫弱的人,用仁义抚慰他们。

⑵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⑶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⒑⑴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

⑵家君没有效法袁公,袁公也没有效法家君。

⒒⑴明白事理,不甘示弱。⑵倚老卖老,不可一世。

⒓言之有理即可,如:要勇敢地面对挑战,不向恶势力低头;不迷信权威,不拜倒在权威脚下,要自信自强。

【参考译文】陈元方(年纪)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元方说:“家父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㈢、⒔⑴效力,效劳。⑵合宜,适合。⒕夏禹勤劳地处理国事,手脚都长出了茧子。

⒖谢/悠然远想,有/高世之志。

⒗王羲之主张勤奋,不喜欢空谈,比较务实。王羲之勤奋务实的思想,是他日后勤奋努力成为书法家的基础。

⒘不是。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的强大,使它能统一中国。而秦二世的灭亡,是残酷欺压人民导致农民起义的结果。(言之成理即可)

⒙不同。王羲之反对空谈,而谢安对空谈不以为然。王羲之的观点中,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他勤奋努力不去空谈的主张。

【参考译文】王右军和谢太傅一同登上冶城,谢太傅悠闲地出神遐想,颇有超脱世俗的志趣。王右军对谢太傅说:“夏禹勤劳国事,手脚都长满了茧子。周文王总是过时用饭,天天忙着,没有一点空闲。现在国家处于战乱之中,每个人都应当为国出力。如果一味空谈,荒废政务,讲究浮文,妨碍国事,恐怕不是今天所适宜的吧!”谢太傅答道:“秦国任用商鞅,结果到秦二世就灭亡了,难道是清谈所造成的祸害吗?”

㈣、⒚①màn ②chēn ③zhì④hài

⒛①依仗②挥舞③转过头看④绕⑤箭⑥赶上

21.①他,指白孝德。②它,指刘龙仙的头。22.①谁也?②我,白孝德也。

23.①谁能杀了那个人?②你是什么猪狗东西!

③孝德睁大眼睛愤怒地对刘龙仙说:“叛贼认识我吗?”

【参考译文】史思明率兵攻打河间,派骁将刘龙仙到城下挑战。刘龙仙依仗勇力过人,举起右脚搁在马鬃上,辱骂李光弼。李光弼转过头看着各位将领说:“谁能杀了那个人?”白孝德请求出战。……刘龙仙看见白孝德一人前来,很不把他当回事,仍像先前一样辱骂不止。孝德睁大眼睛愤怒地对刘龙仙说:“叛贼认识我吗?”刘龙仙说:“你是谁?”孝德说:“我是白孝德。”刘龙仙:“你是什么猪狗东西!”白孝德大声高喊,猛然挥矛跃马冲上搏杀。刘龙仙来不及拉弓发箭,绕着跑上长堤。白孝德追上他,砍下他的头颅,拎着它回到军中。叛军官兵见了,都十分惊骇。

㈤、24.⑴zhù⑵chēn ⑶niǎn 25.纳;放进。

26.王蓝田气得瞪大眼睛,又从地下拾起鸡蛋放进口里,咬破吐了它。

27.第一问答案略。第二问参考答案:爱发脾气可是毛病,于事无补不说,还往往气着自己。上文中的王蓝田就是历史上出了名的急性子。本来是要吃鸡蛋,结果却鸡蛋没吃成,倒吃了一肚子气。真是可笑至极!

28.《世说新语》记录了从汉末到东晋士大夫阶层的趣闻逸事,反映了当时社会一些上层人物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情况。

【参考译文】王述袭爵蓝田侯,人称王蓝田,他性子很急。有一次吃鸡蛋,他用筷子扎鸡蛋,没有拿到,便十分生气,把鸡蛋扔到地上。鸡蛋在地上旋转不停,他接着从席上下来用鞋踩,又没有踩到。愤怒至极,又从地上拾起放入口中,把鸡蛋咬破了就吐掉。王羲之听到这事大笑着说:“假如王安期(王承字安期)有这种性子,尚且无一点可取,何况王蓝田呢?”

㈥、29.只恰巧穷尽、用尽物质、外物30.C 31.D 32.劳作不止与半途而废,是他们之间勤奋与懒惰的区别。

33.做学问要刻苦勤奋,善始善终。

【参考译文】做学问不在于开始的早晚,只怕开始勤奋而后松懈。现有两个人,都恰有百里的路要走。其中一个人在鸡鸣时就驱车前行,而他的马匹瘦弱、车子破旧。在途中多次休息。因而竭尽全力行走一天,也不一定能抵达目的地。另一个人到了正午才驱车赶路,但他有快马好车,我知道他一定比鸡鸣时就赶路的人先到达终点。所以说,车马是可以凭借的外物;是奋力前行而不停歇,还是走走停停,这正是两人之间勤奋与懒惰的区别。

九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1

九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一) (一)阅读课外文言文《荀巨伯》回答1~6题(10分)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① 攻郡。友人与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疾,不忍委② 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贼相谓曰:“我辈③ 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④ 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注】①胡贼:指少数民族入侵的军队。②委:丢弃。③辈:指同一类的人。④班:返回。 1.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 .值胡贼攻郡 值:赶上,遇上 B .子令吾去 去:离去 C .败义以求生 败:失败 D .而敢独止 止:停,留下来 2.对句中加点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 .败义以求生 以:连词,相当于“来” B .贼既至 既:副词,相当于“已” C .而敢独止 而:连词,相当于“却” D .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以:介词,相当于“凭”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4.下列句中省略成分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 .(吾)远来相视 B .(我)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C .(却)而入有义之国 D .(贼)遂班军而还 5.对故事中的荀巨伯所表现出的美好品德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1分) A .英勇无畏 视死如归 B .注重友情 舍己为人 C .关心友人 热爱国家 D .讲究义气 主持正义 6.反复阅读文段,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这个故事。(60字左右)(4分) (二)阅读课外文言文《陈元方舌辩袁公》回答7~12题(23分)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 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 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 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④ 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了,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⑤ 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释】①候:拜访,问候。②履行:实践,做。③绥:安,安抚。 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⑤师:学习。 7.解释下面加点词语。(4分) ⑴久而益敬( ) ⑵尝为邺令( ) ⑶正行此事( ) ⑷孤法卿父( ) 8.文中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B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C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D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⑴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 ⑵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⑶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10.结合选文,简答问题。(4分) ⑴“正行此事”中的“此事”指的是什么? ⑵你认为元方所说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11.从文段中可以看出陈元方和袁公两人怎样的性格特点?用词语简单概括。(4分) ⑴陈元方: ⑵袁公: 12.你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什么启示?你觉得做人的原则应是怎样,请你简单谈谈。(4) (三)阅读课外文言文《王右军与谢太傅共登冶城》回答13~18题(18分) 王右军与谢太傅① 共登冶城② 。谢悠然远想,有高世③ 之志。王谓谢曰:“夏禹勤王④ ,手 足胼胝⑤。文王旰食⑥,日不暇给⑦。今四邻多垒⑧,宜人人自效,而虚谈废务⑨ ,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适。”谢答曰:“秦任商鞅,二世而亡,岂清言致患耶?”(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谢太傅:谢安。②冶城:在今南京朝天宫一带。③高世:超脱世俗。④勤王:勤劳地处理国家事物。⑤胼胝:茧子。⑥旰食:晚食。⑦给:足。⑧四邻多垒:国家还处于战乱之中。⑨废务:不理国家的事务。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学校: 班级: 姓名: 座号: ............答................题...............密..............封...............线................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真题阅读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真题阅读4 一、【2015奉賢一模】閱讀下文,完成10——13題(12分) 张之万之马 张尚书①之万,畜一红马,甚神骏,尝日行千里,不喘不吁。有军人见而爱之,遣人来买,公不许。固请,之万无奈,遂牵而去。未几,马送回,之万怪之,询其故,曰:“方乘,遂为掀下。连易数人,皆掀坠。此乃劣马,故退之。”之万求之不得,遂退金收马。比公乘之,驯良如故。盖此马愿从主也。 【注释】①尚书:职官名称。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公不许.()(2)连易.数人()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比公乘之,驯良如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军人认为这是一匹劣马的原因是“”(用文中语句回答)。(2分) 1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3分) A、要善于识别和培养人才。 B、不仅要有识别人才的眼光,还要学会用人。 C、用正确的方法才能驾驭千里马。 D、要善于发现人才。 二、【2015奉賢二模】閱讀下文,完成11——14題(12分) 许昌士人张孝基,娶同里富人女。富人只一子,不肖,斥逐之。富人病且死,尽以家财付孝基。孝基与治后事如礼。久之,其子丐于途。孝基见之,恻然谓曰:“汝能灌园乎?”答曰:“如得灌园以就食,何幸!”孝基使灌园,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复谓曰:“汝能管库乎?”答曰:“得灌园,已出望外,况管库乎?”又何幸也。”孝基使管库。其子颇驯谨,无他过。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复有故态,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注释:如礼:按照规定的礼节、仪式。恻然:同情的样子。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无他过.()(2)孝基徐.察之()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3其父所委财产归之”的原因 14 A B C D 三、【2014奉賢一模】閱讀下文,完成11——14題(12分) 张耳 张耳、陈余,皆魏名士。秦灭魏,悬金购两人。两人变姓名,俱之陈①,为里监门②以自食。吏尝以过笞③陈余,余怒欲起,张耳蹑④之,使受笞。吏去,耳乃引余之桑下,数之曰:“姑吾与公言何若,今见小辱,而欲死一吏乎!”勾践石室,淮阴⑤胯下,皆忍小耻,以就大业也。陈余浅躁,不及张耳远甚,所以一成一败。 【注释】①陈:陈国②为里监门:做守卫里门的职务③笞:鞭打。④蹑:踩⑤淮阴:韩信,西汉开国功臣。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耳乃引.余之桑下()(2)不及.张耳远甚() 12.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3分) A.如今受到一点小小的屈辱,却想把一个小吏弄死吗? B.如今看见一点小小的屈辱,却想死在一个小吏手里吗? C.如今看到一点小小的屈辱,却想把一个小吏弄死吗? D.如今受到一点小小的屈辱,却想死在一个小吏手里吗?

初中九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初中九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 …… 又北见燕王曰:“先日公子常约两王之交矣。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 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秦攻魏,而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 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注)①孟尝君:即田文,此时在魏国为相。②效:献,呈献。 (1)下列对句中划线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魏王闻之闻:听说 B. 寡人愿子之行也愿:愿望 C. 燕王尚未许也许:答应 D. 王且何利利:好处 (2)为文中画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B.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C.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D.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得知秦国将要攻打魏国的消息,魏王连夜召见孟尝君询问对策。 B. 孟尝君认为,如果有其他诸侯国的救援,魏国就可以得到保全。 C. 起初,燕王以连续两年收成不好和路途遥远为由婉拒救助魏国。 D. 孟尝君提醒燕王,秦王攻占魏国后马上就会组织联军进攻燕国。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 ②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答案】(1)B (2)C (3)D (4)①(1)现在魏王出城门盼望燕军,其它诸侯即使想跋涉几千里来帮助,可以做到吗?②魏王降低身份、委屈自己割让土地,将半个魏国(的土地)割让给秦国,秦军一定会离开。 【解析】【分析】(1)B.“寡人愿子之行也”翻译为“寡人希望您能出行游说”,“愿”意思是“希望”。故选B。

九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

九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为学 【清】彭端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①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② 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1.解释文中划线词: 鄙()其()恃()以()去()是故() 2.选择与“吾欲之南海”的“之”意义相同的一项() A.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B.环而攻之而不胜 C.甚矣,汝之不惠 D.辍耕之垄上 3.翻译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 ① ② 4.短文运用论证方法,论证了的道理。 5.谈谈该文给你的启示。 (二)呆若木鸡 《庄子》 纪渻(shěng)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①。”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向影(还是听到声音或者见到影像就有所反应)。”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②,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6解释文中划线词: 为()已()疾()几()走() 7.翻译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① ② 8渻子驯养斗鸡的过程未写出来,这是为什么? 9.同学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中,有不少出自《庄子》,试写两个: (三)苏武牧羊 班固 律①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②乃得归。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③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④尽落。积五六年,单于弟於靬(WūJiā)王弋射海上。武能网纺缴,檠⑤弓弩,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⑥、穹庐。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⑦盗武牛羊,武复穷厄。(选自《汉书》) 【注释】①律:卫律,投降匈奴,封为王。②羝(dī)乳:公羊产子③去:藏④旄:牦牛尾巴的毛⑤)檠(qǐng):正弓的器具⑥服匿(nì):盛酒酪的器皿⑦丁令:即丁灵、丁零。有说是指丁灵王卫律。 10.解释文中划线词: 白()降()幽()徙()食()给()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A.律知武终.(终究)不可胁 B.与毡毛并.(一起)咽之 C.羝乳乃.(于是)得归 D.武既.(已经)至海上 12.翻译文中划波浪线句: 13.从文中可看出苏武有怎样的气节? (四)劳山道士(节选)

部编版语文2020年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word版有答案)

部编版语文2020年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word版有答案) 一、人物品评篇 (一)(2019·达州改编)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御史诣学宫,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曰:“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①,令老仆艺②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瑞曰:“曩③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供张。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发④橐⑤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一十四》,有删改) ________________ ①脱粟:吃糙米饭。②艺:种植。③曩:从前。④发:打开。⑤橐(tuó):布袋的一种。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御史诣.学宫诣:到 (2)属吏咸.伏谒咸:都 (3)迁.淳安知县迁:升迁 (4)宗宪子过.淳安过:路过 2.下列选项中,与“倒悬之”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A.何陋之.有(《陋室铭》)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C.公与之.乘(《曹刿论战》) D.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解析】“倒悬之”的“之”是代词,意为“他”。A.宾语前置的标志;B.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代词,他;D.助词,的。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 昨天(我)听说海县令为母亲祝寿,(只)买了二斤肉。 (2)曩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供张。 从前胡公巡察所辖各地,下令经过的地方不要提供陈设之物招待(他)。 4.海瑞在民间人称“海青天”。在“苍蝇、老虎一起打”的今天,请结合《孟子》中关于“大丈夫”的看法与选文,谈谈老百姓心中的“青天”应该是怎样的人。 【示例】“青天”应是像海瑞“独长揖”一样不畏强权、刚正不阿的人,就像《孟子》中所说的“威武不能屈”;“青天”应是像海瑞“布袍脱粟”一样清正廉洁的人,就像《孟子》中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附参考译文: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乡试中举,(海瑞)代理南平县教谕。御史来到县学学舍,属下的官吏都跪地拜见,唯独海瑞只作揖(不下拜),说:“(按规定)在御史台谒见御史,应当用属官的礼节,(可)这个厅堂是师长教诲生员的地方,不应该屈膝下跪。”(海瑞)升任淳安县知县后,在任期间穿布衣,吃糙米饭,让家中老仆种菜自给。总督胡宗宪曾经告诉别人说:“昨天(我)听说海县令为母亲祝寿,(只)买了二斤肉。”胡宗宪的儿子路过淳安,怨恨驿

九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九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一、(31分)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注释]慭慭:yìn yìn,谨慎小心的样子。阚:hǎn,虎叫声。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4分) 船载以入()驴不胜怒()技止此耳()乃去() 2、解释下面每组中指定的词。(10分)

①然:庞然大物()然往来视之() ②因:因跳踉大阚()罔不因势象形() ③耳:技止此耳()无丝竹之乱耳(耳朵) ④且:以为且噬已也()且焉置土石() ⑤益:益习其声()有所广益() 3、选出下列各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B、孔子云:“何陋之有”? C、虎因喜,计之曰 D、稍出近之 5、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贵州这个地方本没有驴,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进一头驴来。

B、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慢慢学习它的叫声,又试探地靠近它,在它周围走动,但终究不敢向驴进攻。 C、技止此耳。——它的本事不过如此罢了。 D、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咬断驴的喉咙,吃光它的肉,然后才离开。 6、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 A、“跳踉大阚”从动作、吼声两方面表现虎的勇猛凶狠。 B、“终不敢搏”写出老虎的谨慎。 C、本文的题目表明了作者讽刺意图指向是那些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 D、这篇寓言生动形象,成功刻画了人格化了的驴和虎的形象。 7、举出课文中描写老虎心理活动及动作的词句,说说它们对刻画考虎形象有什么作用。(6分)心理活动:

初一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文言文训练 童趣 一、填空。 课文《童趣》选自《》,作者是代文学家。课文详细叙述了两件自以为有“物外之趣”的事情:一是“戏蚊于帐中”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景象;二是“观虫斗草间”遇到“”的经过。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童稚.()(2)鹤唳.()(3)土砾.()(4)丘壑.()(5)癞蛤蟆 ..()(6)藐.小()三、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字词: 余.忆童稚时( ) 项.为之强.()()果.如鹤唳.云端()()以.丛草为.林()()方.出神()兴.正浓() 驱.之别院()则或.千或百() 以丛草为.林()心之.所向() 二虫尽为.所吞()昂首观之.() 项为.之强()物外之.趣() 常蹲其.身()怡然.称快() 必细察其.纹理()果然.鹤也() 四、古诗文中有很多表意精练的语句,被当作成语保存到现代汉语中来,试从文中摘录这样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五、翻译下列句子。 1、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2、故时有物外之趣。

3、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4、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5、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六、将下列句中省略的内容补写在相应的括号中。 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2、一日,见二()虫斗()草间。 3、常蹲其身,使()与台齐。 七、请用课文原句填空。 1、作者童稚时,时有物外之趣,关键原因是: 2、第三段中的“林”“兽”“丘”“壑”俱全一妙境完全源于作者敏锐的童心, 它们分别指的是: 3、四段中的“庞然大物”指的是: 所拔的“山”指的是:,所倒之“树”指的是: 《论语》十则 一、填空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论.语()吾日三省.吾身()诲女.知之乎! () 诲.女知之乎!()不亦说.乎()殆.() 人不知而不yùn() 2、在括号中解释加点字,在横线上解释整个词语。 (1)温故.知新()_____________ __ (2)见贤思齐.()______________ _

初三语文课外文言文十篇含答案

一程氏爱鸟 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室前,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武阳君1恶杀生,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数年间,皆巢于低枝,其鷇2可俯而窥也。又有桐花凤四五百,翔集其间,此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闾里间见之以为异事。此无他,不忮3之诚,信于异类也。有野老言:鸟雀巢去人太远,则其子有蛇、鼠、狐狸、鸱、鸢之扰。人既不杀,则自近人者,欲免此患也。由是观之,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甚于蛇、鼠之类也。(选自苏轼《东坡杂记》) 【注释】 1 .武阳君:苏轼的母亲。2. 鷇:初生的小鸟。3. 忮:凶狠。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信.于异类也()(2)去.人太远() 2、用“/”给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分) 此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闾里间见之以为异事 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人既不杀,则自近人者,欲免此患也 4、联系上下文,众鸟“皆巢于低枝”的原因是什么?(2分) 5.选文最后“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甚于蛇、鼠之类也”一句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2分) 二 太祖视事东阁,天热甚,汗湿衣,左右更衣以进,皆经浣濯者。参军宋思颜曰:“主公躬行节俭,真可示法子孙。臣恐今日如此,而后或不然,愿始终如此。”大祖喜曰:“此言甚善。他人能言或惟及于目前而不能及于久远或能及于已然而不能及于将然。今思颜见我能行于前,而虑我不能行于后,信能尽忠于我也。”乃赐之币。 【注】视事东阁;在东阁处理政务。浣濯:洗涤。参军:官名。 1.解释文中的加点词(4分) (1)此言甚善.()(2)信.能尽忠于我也()2、用“/”给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分) 他人能言或惟及于目前而不能及于久远或能及于已然而不能及于将然 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今思颜见我能行于前,而虑我不能行于后 4.太祖“”的神情和“”的决定,表明他对宋思颜的赞赏。(用原文词语回答)5、对宋思颜谏言的目的是怎样的? 三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谴:谴责,责备。②任:承担责任。 1..解释文中的加点词(2分) 至有忘其为.长吏者()或.阻之() 2、用“/”给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分) 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 3.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4、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四义犬(浙江嘉兴) 潞安①某甲,父陷狱将死。搜括囊蓄,傅百金,将诣郡关②说。跨骡出则所养黑犬从之呵逐使退既走则又从之。鞭逐不返,从行数十里。某下骑,乃以石投犬,犬始奔去。视犬已远,乃返辔疾驰,抵郡已暮。及扫腰橐③,金亡其半,涔涔汗下,魂魄都失,辗转终夜。候关出城,细审未途。又自计南北冲衢④,行人如蚁,遗金宁有存理!逡巡至下骑所,见犬毙草间,毛汗湿如洗。提耳起视,则封金俨然。感其义,买棺葬之,人以为义犬冢云。 (选自《聊斋志异》有删减) 【注释】①潞安:县名。②郡关:州府。③扫橐:扫,清理。橐,钱袋。④冲衢:交通要道。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既走,则又从之(2)犬始奔去 (3)返客疾驰(4)金亡其半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精练(含答案解析)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一、人物品评篇 (一)(2019·达州改编)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御史诣学宫,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曰:“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①,令老仆艺②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瑞曰:“曩③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供张。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发④橐⑤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一十四》,有删改) ________________ ①脱粟:吃糙米饭。②艺:种植。③曩:从前。④发:打开。⑤橐(tuó):布袋的一种。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御史诣.学宫诣:到 (2)属吏咸.伏谒咸:都 (3)迁.淳安知县迁:升迁 (4)宗宪子过.淳安过:路过 2.下列选项中,与“倒悬之”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A.何陋之.有(《陋室铭》) 1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C.公与之.乘(《曹刿论战》) D.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解析】“倒悬之”的“之”是代词,意为“他”。A.宾语前置的标志;B.用在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代词,他;D.助词,的。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 昨天(我)听说海县令为母亲祝寿,(只)买了二斤肉。 (2)曩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供张。 从前胡公巡察所辖各地,下令经过的地方不要提供陈设之物招待(他)。 4.海瑞在民间人称“海青天”。在“苍蝇、老虎一起打”的今天,请结合《孟子》中关于“大丈夫”的看法与选文,谈谈老百姓心中的“青天”应该是怎样的人。 【示例】“青天”应是像海瑞“独长揖”一样不畏强权、刚正不阿的人,就像《孟子》中所说的“威武不能屈”;“青天”应是像海瑞“布袍脱粟”一样清正廉洁的人,就像《孟子》中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附参考译文: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乡试中举,(海瑞)代理南平县教谕。御史来到县学学舍,属下的官吏都跪地拜见,唯独海瑞只作揖(不下拜),说:“(按规定)在御史台谒见御史,应当用属官的礼 节,(可)这个厅堂是师长教诲生员的地方,不应该屈膝下跪。”(海瑞)升任淳安县知县后,在任 2

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文言文阅读训练 (一)愚公移山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面各组加点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汝心之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担中肉尽,止.有剩骨C.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D.何苦.而不平必先苦.其心志 2.愚公认为两座山可以移走的理由,错误的一项是:( ) A.有不可动摇的决心。B.有无穷无尽的子孙。 C.这两座山不会再增高。D.有操蛇之神的帮助。 3.用科学的眼光看,愚公移走两座大山是不必要的,而且结局是天帝派神搬走了两座大山也是不可能的。作者之所以这样写,其目的是:( ) A.宣扬封建迷信思想,夸大神的作用 B.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C.宣传人定胜天,不必用科学,只须用苦力的思想。 D.批判不求进取、知难而退、不识时务的消极思想。 4.对下面句子理解错误的一句是:( ) A.曾不若孀妻弱子: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B.虽我之死:虽然我死了。 C.天陇断焉:没有山冈高地阻隔了。D.惧其不已也;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 5.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写) 6.说明愚公和智叟辩论胜利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写) 7.愚公移山的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未选部分的句子填写) 8.结尾说上帝被愚公的"诚"感动了,这个"诚"指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愚公移山》是一篇故事,选自《》。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甚矣,汝之不惠。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C.河曲智叟亡以应。D.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汝心之固.( ) (2)何苦 ..而不平?( )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甚矣,汝之不惠。 (2)曾不若孀妻弱子。 5.因为愚公的年龄将近九十,因此智叟用“”(用原文回答)作为理由阻止愚公移山,他的话句句含有语气。但愚公先斥智叟的“固不可彻”,后智叟的理由,他认为两座山可以移走,其理由是,结果愚公取得了辩论的胜利,文中的“”一句就证明了这一点。

(语文)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

(语文)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①,偶语②者弃市③。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④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⑤,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选自《入关告谕》)【注释】①族;灭族。②偶语:两个人在一起谈论。③弃市:死刑。④案堵:即“安堵”,安居不变、安顿不动的意思。⑤霸上:地名,在咸阳东。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思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上书谏寡人者诽谤者族 B. 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公问其故 C. 门庭若市烨然若神人 D. 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水落而石出者 (2)将选文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②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4)概括【甲】文的主要内容。 (5)【甲】文中齐威王给群臣吏民下达命令,【乙】文中刘邦入关前给百姓写告谕,他们这样做各有什么目的? 【答案】(1)B (2)①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②我和诸侯们约定,先入关的人做这里的王。(3)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4)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5)齐威王是为了广开言路,使齐国强盛,刘邦是为了安抚百姓,赢得民心。 【解析】【分析】(1)A……的人。B原来;原因。C好像。D连词,表并列。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时时:不时。间或:偶然。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②王:这里做动词有,为王。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我和诸侯们

课外文言文专题-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课外文言文专题 第一类:美德佳行 汉蒋琬为大司马,东曹掾犍①为杨戏,素性简略,琬与言论,吐不应答。或谓琬曰:“公与戏语而不应,其慢甚矣!”琬曰:“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从后言,古人所诫。戏欲赞吾是邪,则非其本心;欲反吾言,则显吾之非,是以默然,是戏之快也。"又督农杨敏尝毁琬曰:“作事愦愦,诚不直前人。”或以白琬,主者请推治敏,琬曰:“吾实不如前人,无可推也。”主者乞问其愦愦之状,琬曰:“苟其不如,则事不理,事不理,则愦愦矣。”后敏坐事系狱众人犹惧其必死琬心无适莫敏得免重罪。(选自《资治通鉴?魏纪》) 【注释】①东曹掾犍:与“大司马”“督农”都是汉官职名。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素性简略/素不相识 B.區不应答/学而眩习之 C.诚不及前人/及鲁肃过寻阳 D.主者请推治敏/推三阻四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后敏坐事系狱众人犹惧其必死琬心无适莫敏得免重罪 3.选文主要表现蒋琬怎样的个性特点? 第二类教育劝勉 吕元膺为东都留守,常与处士①对棋。棋次,有文簿堆拥,元膺方秉笔阅览。棋侣谓吕必不顾局矣,因矗易一子以自胜,吕辄己窥之,而棋侣不悟。翌日,吕请棋处士他适,内外人莫测,棋者亦不安,乃以束帛孵②之。如是十年连,吕寝疾将亟,儿侄列前,吕曰:“游处交友,尔宜精择。吾为东都留守,有一棋者云云,吾以他事俾③去。易一着棋子,亦未足介意,但心迹可畏。亟言之即虑其忧慑终不言又恐汝辈灭裂于知闻。”言毕,惆然长逝。 (选自丁用晦《芝田录》) 【注释】①处士:泛指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②飓:送的路费或财物。③俾:彳吏O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吕请棋处士他适/适可而止 B.因私易一子以自胜/臣之妻私臣 C.如是十年进/以身进国 D.易一着棋子/大王加惠,以大易小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亟言之即虑其忧慑终不言又恐汝辈灭裂于知闻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吕元膺是一个怎样的人。

【小学语文】小学五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

【小学语文】小学五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 一 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1)众皆弃去()(2)破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请举一例。 二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选自刘向《烈女传》) 1.解释下列词语。 A.嬉: B.贾人: 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 三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注释] 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 B.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 C.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 2.解释加点的词。 (1)妻止之止()(2)遂烹彘也遂() 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初三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

初三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 《论语》十二章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15分)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

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节选自《论语·子路第十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学而不思则罔( )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3)有是哉( ) (4)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 ) 2.与“人不知而不愠”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3分) A.学而时习之 B.学而不思则罔 C.曲肱而枕之 D.卫君待子而为政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4分)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分) (2)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2分) 4.结合选文,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概括甲、乙两文的特点。(4分) 曹刿论战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17分) [甲]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子鱼论战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宋人既②成列,楚人未既济③。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⑥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⑦,不禽⑧二毛⑨。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⑩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习题及答案解析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习题及答案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任元受①事②母尽孝,母老多疾病,未尝离左右。元受自言:“老母有疾,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或以燥湿,或以语话稍多,或以忧喜稍过。尽言皆朝暮候之,无毫发不尽,五脏六腑中事皆洞见曲折,不待切脉而后知,故用药必效,虽名医不迨③也。”张魏公作都督,欲辟④之入幕。元受力辞⑤曰:“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况能舍母而与公军事耶?”魏公太息而许之。 (节选自宋·陆游《老学庵笔记》)【注】①任元受:名尽言。②事:侍奉。③迨(dài):及。④辟:征召。⑤辞:推辞。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未尝离左右________ ②或以语话稍多________ ③尽言方养亲________ ④必持以遗老母________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 A.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幼时记趣》) B. 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 C.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D.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虽名医不迨也 (4)翻译下列句子。 ①魏公太息而许之。 ②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5)《老学庵笔记》是宋人笔记中的佼佼者。选文对任元受这一形象的刻画很出色,请简要分析。 【答案】(1)身边;稍微;正;给 (2)D (3)虽/名医/不迨也 (4)①张魏公感动不已答应了他。②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5)文章运用多种方法刻画了任元受至孝的形象。 动作描写:未尝离左右、皆朝暮候之。 语言描写: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 侧面烘托:魏公太息而许之。 【解析】【分析】(1)①句子大意为:不曾离开过母亲身边。左右:身边;②句子大意为:或许因为话语稍微多了点。稍:稍微;③句子大意为:我正侍奉母亲。方:正;④

九年级下册语文中考要求背诵的文言文

《乡愁》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生于安乐,死于忧患》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yua)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áo)举于海,百里奚(xī)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fú)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舜从田间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贩卖鱼和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被举荐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中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穷(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贤士,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国家常常会灭亡。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愁患害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会使人死亡。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i)苟(gǒu)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wù)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bì)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bì) 患者何不为(w?i)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bì)患而有不 为(w?i)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 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dān)食(shí),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fú)得则死。呼 (hū)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ěr)而与之,乞人不屑(xia) 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wai)宫室之美,妻妾之 奉,所识穷乏者得(d?)我与(yú)?乡(xiàng)为(wai)身死而不受, 今为(wai)宫室之美为(w?i)之;乡为(wai)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 为之;乡为(wai)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d?)我而为(w?i)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 时得到,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 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 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 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 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 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方法哪会不采用呢?采用这种做法就能够活命,可是有 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这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是因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有比死亡更厌恶的。并非只是贤人有这种本性, 人人都有,只是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了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就会死。没有礼貌的吆 喝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 丐也不愿意接受。 (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它。(这 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得到它难道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 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为了(礼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施舍, 现在有的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从前(为了礼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 施舍,现在有的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从前(为了礼义),宁肯死 也不愿接受施舍,现在有的人为了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 种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天良。 《关雎》 关关雎(jū)鸠(jiū),在河之洲。 窈(yǎo)窕(tiǎo)淑女,君子好(hǎo)逑(qiú)。 参差荇(xìng)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wù)寐(mai)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mào)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la)之。 译文:雎鸠关关在歌唱,在那河中沙洲上。文静美好的少女,小伙理想的伴 侣。 参差不齐的荇菜,顺流两边去捞取。文静美好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 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心头在挂牵。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覆去难成眠。 参差不齐的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文静美好的少女,弹琴鼓瑟表爱慕。 参差不齐的荇菜,两边仔细来挑选。文静美好的少女,钟声换来她笑颜。 《蒹葭》 蒹葭(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sù)洄(huí)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xī)。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i)。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 译文:河畔芦苇碧色苍苍,那是白露凝结成霜。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啊,她就 在河岸一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追随她的道路道路险阻又漫长。顺流而下 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河水中央。 河畔芦苇茂盛一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啊,她就在河水 对岸。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坎坷又艰难。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 在水中小洲。 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尚未被蒸发完毕。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啊,她就 在河岸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弯曲又艰险。顺流而下寻寻觅觅, 她仿佛在水中的沙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