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生理学-能量代谢和体温

最新生理学-能量代谢和体温

最新生理学-能量代谢和体温
最新生理学-能量代谢和体温

第九章能量代谢和体温

[A型题]

1.下列哪种物质既是重要的储能物质又是直接的供能物质: A.二磷酸腺苷

B.三磷酸腺苷

C. 脂肪酸

D. 磷酸肌酸

E.葡萄糖

2.一般情况下,糖提供机体所需能量的:

A.40%一50%

B.50%一60%

C.60%一?0%

D. 70%以上

E.80%以上

3.长期处于病理饥饿状态下的病人,呼吸商趋向于:

A.0.70

B. 0.80

C. 0.82

D.0.85

E. 1.00

4.正常人能量代谢率在下列哪种情况下是最低的:

A.完全静息时

B. 熟睡时

C. 外界温度为20℃时

D.室温为18—25℃时

E.进食12小时后

5.临床用简便方法测定能量代谢,必须取得的数据是:

A.食物的热价

B.食物的氧热价

C. 非蛋白呼吸商

D.一定时间内的耗氧量

E.一定时间内的CO:产生量

6.糖的氧热价是:

A.4.0kcal/l(16.8kJ/L)

B.4.3kcal/L(18.0kJ/L)

C 4.7kcal/L(19.1kJ/L)

D.5.0kcal/L(21.0kJ/L)

E.5.6kcal/L(23.5kJ/L)

7.下列哪种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最强:

A.脂肪

B.糖

C.蛋白质

D. 维生素

E.无机盐

8.对能量代谢影响最为显著的是:

A.寒冷

B.高温

C. 肌肉运动

D.精神活动

E.进食

9.机体进行各种功能活动,最终不转化为热能的是:

A.血液流动

B.胃液分泌

C.神经传导

D.激素分泌

E.骨骼肌对外做功

10.基础代谢率的实测值与正常平均值比较,正常变动范围是: A.土5%

B.士5%一土10%

C.土10%一土15%

D.土20%

E.土20%一土30%

11.患下列哪种疾病时,基础代谢率升高最为明显:

A.糖尿病

B.红细胞增多症

C.白血病

D. 艾迪生病

E.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12.基础体温在月经周期中发生变动,可能和下列哪种激素有关: A.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B.胰岛素

C.孕激素

D. 雌激素

E.甲状腺激素

13.正常人的腋窝温、口腔温和直肠温按由高到低排列的秩序为: A.口腔、直肠、腋窝

B.口腔、腋窝、直肠

C. 腋窝、口腔、直肠

D.直肠、口腔、腋窝

E.直肠、腋窝、口腔

14.体内温度最高的器官是:

A.肝

B.肾

C.肺

D.脑

E.小肠

15.人在寒冷环境中主要依靠下列哪种方法来增加热量:

A.温度刺激性肌紧张

B.寒战性产热

C.非寒战性产热

D. 肝脏代谢亢进

E.全部内脏代谢增强

16.当外界温度等于或高于机体皮肤温度时,机体的散热形式是: A. 辐射散热

B.传导散热

C. 对流散热

D. 蒸发散热

E.辐射和对流散热

[B型题]

题千:17~19

A. 0.71

B. 0.80

C. 0.82

D. 0.95

E. 1.00

17.糖的呼吸商为:

18.蛋白质的呼吸商为:

19.一般混合食物的呼吸商为:

题干:20—21

A.糖

B.脂肪

C.蛋白质

D.ATP

E. 磷酸肌酸

20.我国人口膳食中主要的供能物质是:

21.体内绝大多数生理活动所需的能量都直接来源于:题干:22~23

A.35~36℃

B.36.6~37.6℃

C。36.2~37.2℃

D.36.9~37.9℃

E.37.1~37.4℃

22.正常成人口腔温度的范围是:

23.正常成人直肠温度的范围是:

题千:24—26

A.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B.下丘脑后部

C.大脑皮质运动区

n中脑

E.脑干网状结构

24.中枢性温度感受神经元数量最多的部位是:

25.精神性发汗中枢可能位于:

26,寒战中枢位于:

[X型题]

27.用间接测热法测定能量代谢率,必须直接测出:

A. 总耗氧量

B.尿氮量

C. 总CO:产量

D. 体内氧化的蛋白质量

E.体内消耗的葡萄糖量

28.能量代谢是指能量的:

A.释放

B.转移

C.利用

D.产生

E. 储存

29.下列关于呼吸商的描述正确的是:

A.机体摄人氧的量与呼出的二氧化碳的比值

B .计算呼吸商时,氧和二氧化碳量的单位用mol或L均可 C.脂肪的呼吸商为0.71

D. 蛋白质的呼吸商为0.80

E.糖的呼吸商为1.00

30.下列因素中影响基础代谢率的是:

A.年龄

B.性别

C. 体温

D.肾上腺皮质功能状态

E.体重

31.测定人体的基础代谢率,必须控制的条件是:

A.清晨进餐之前

B.室温在18—25℃范围内

C. 静卧半小时以上

D. 清醒状态

E.尽量避免精神紧张

32.下列因素中哪些能影响皮肤温度,

A.发汗

B.环境温度

C. 皮肤血流量

D.精神紧张

E.体温调节中枢的兴奋性

33.汗液与血浆的区别是:

A。NaCl浓度低于血浆

B. 葡萄糖含量为零

C. 乳酸含量高于血浆

D. 尿素氮高于血浆

E.蛋白质含量高于血浆

34.辐射散热与下列哪几种因素直接有关:

A。风速

B.皮肤与环境的温差

C. 皮下脂肪

D. 体表面积

E.湿度

35.下丘脑温度低于37℃时:

A. 热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增加

B. 出现寒战前肌紧张以至寒战

C. 冷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减少

D.汗腺分泌停止

E.热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减少

36.当血液温度升高到体温调定点水平以上时,机体将出现: A.皮肤血管扩张

B.皮肤血流量增加

C. 汗腺分泌增多

D. 肺通气量增加

E.皮肤血管收缩

37.中枢温度感受神经元存在于;

A.脊髓

B.脑干网状结构

C. 下丘脑

D.大脑皮质

E.小脑

38.生理性体温调节包括:

A.发汗

B.增减皮肤血流量

C.肌肉寒战

D. 严寒时蜷曲身体

E.寒冷时加衣

39.当机体处于寒冷环境时,维持体热平衡的途径有:

A.寒战

B.提高代谢率

C. 皮肤血管扩张

D.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

E.发汗

参考答案

[A型题] .

1.B 2.D 3.B 4.B 5.D 6.D 7.C 8.C 9.E

10.C 11.E 12.C 13.D 14.A 15.B 16.D

[B型题]

17.E 18.B 19.C 20.A 21.D 22.B 23.D 24.A 25.C 26.B

[X型题]

27.ABC 28.ABCE 29.BCDE 30.ABCD 31.ABCDE 32.ABCDE

33.ABC 34.BD 35.BDE 36.ABC 37.ABC 38.ABC 39.ABD

高中生物 细胞代谢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第十六章细胞代谢和基因表达的调控 细胞代谢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细胞代谢是一个完整统一的网络,并且存在复杂的调节机制,这些调节机制都是在基因表达产物(蛋白质或RNA)的作用下进行的。 重点:物质代谢途径的相互联系,酶活性的调节。 第一节物质代谢途径的相互联系 细胞代谢的基本原则是将各类物质分别纳入各自的共同代谢途径,以少数种类的反应转化种类繁多的分子。不同代谢途径可以通过交叉点上关键的中间物而相互转化,其中三个关键的中间物是G-6-P、丙酮酸、乙酰CoA。 一、糖代谢与脂代谢的联系 1、糖转变成脂 图 糖经过酵解,生成磷酸二羟丙酮及丙酮酸。磷酸二羟丙酮还原为甘油,丙酮酸氧化脱羧转变成乙酰CoA,合成脂肪酸。 2、脂转变成糖 图 甘油经磷酸化为3-磷酸甘油,转变为磷酸二羟丙酮,异生为糖。 在植物、细菌中,脂肪酸转化成乙酰CoA,后者经乙醛酸循环生成琥珀酸,进入TCA,由草酰乙酸脱羧生成丙酮酸,生糖。 动物体内,无乙醛酸循环,乙酰CoA进入TCA氧化,生成CO2和H2O。 脂肪酸在动物体内也可以转变成糖,但此时必需要有其他来源的物质补充TCA中消耗的有机酸(草酰乙酸)。 糖利用受阻,依靠脂类物质供能量,脂肪动员,在肝中产生大量酮体(丙酮、乙酰乙酸、β-羟基丁酸)。 二、糖代谢与氨基酸代谢的关系 1、糖的分解代谢为氨基酸合成提供碳架 图 糖→丙酮酸→α-酮戊二酸+ 草酰乙酸 这三种酮酸,经过转氨作用分别生成Ala、Glu和Asp。 2、生糖氨基酸的碳架可以转变成糖 凡是能生成丙酮酸、α—酮戊二酸、琥珀酸、草酰乙酸的a.a,称为生糖a.a。 Phe、Tyr、Ilr、L ys、Trp等可生成乙酰乙酰CoA,从而生成酮体。 Phe、Tyr等生糖及生酮。 三、氨基酸代谢与脂代谢的关系 氨基酸的碳架都可以最终转变成乙酰CoA,可以用于脂肪酸和胆甾醇的合成。 生糖a.a的碳架可以转变成甘油。 Ser可以转变成胆胺和胆碱,合成脑磷脂和卵磷脂。 动物体内脂肪酸的降解产物乙酰CoA,不能为a.a合成提供净碳架。 脂类分子中的甘油可以转变为丙酮酸,经TCA进一步转变为草酰乙酸、α—酮戊二酸,这三者都可以转变成氨基酸。 四、核苷酸代谢与糖、脂、氨基酸的关系 核苷酸不是重要的碳源、氮源和能源。 各种氨基酸,如Gly 、Asp 、Gln是核苷酸的合成前体。 有些核苷酸在物质代谢中也有重要作用:

最新生理学-能量代谢和体温

第九章能量代谢和体温 [A型题] 1.下列哪种物质既是重要的储能物质又是直接的供能物质: A.二磷酸腺苷 B.三磷酸腺苷 C. 脂肪酸 D. 磷酸肌酸 E.葡萄糖 2.一般情况下,糖提供机体所需能量的: A.40%一50% B.50%一60% C.60%一?0% D. 70%以上 E.80%以上 3.长期处于病理饥饿状态下的病人,呼吸商趋向于: A.0.70 B. 0.80 C. 0.82 D.0.85 E. 1.00 4.正常人能量代谢率在下列哪种情况下是最低的: A.完全静息时 B. 熟睡时 C. 外界温度为20℃时 D.室温为18—25℃时 E.进食12小时后 5.临床用简便方法测定能量代谢,必须取得的数据是: A.食物的热价 B.食物的氧热价 C. 非蛋白呼吸商 D.一定时间内的耗氧量 E.一定时间内的CO:产生量 6.糖的氧热价是: A.4.0kcal/l(16.8kJ/L) B.4.3kcal/L(18.0kJ/L) C 4.7kcal/L(19.1kJ/L) D.5.0kcal/L(21.0kJ/L) E.5.6kcal/L(23.5kJ/L) 7.下列哪种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最强: A.脂肪 B.糖 C.蛋白质 D. 维生素

E.无机盐 8.对能量代谢影响最为显著的是: A.寒冷 B.高温 C. 肌肉运动 D.精神活动 E.进食 9.机体进行各种功能活动,最终不转化为热能的是: A.血液流动 B.胃液分泌 C.神经传导 D.激素分泌 E.骨骼肌对外做功 10.基础代谢率的实测值与正常平均值比较,正常变动范围是: A.土5% B.士5%一土10% C.土10%一土15% D.土20% E.土20%一土30% 11.患下列哪种疾病时,基础代谢率升高最为明显: A.糖尿病 B.红细胞增多症 C.白血病 D. 艾迪生病 E.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12.基础体温在月经周期中发生变动,可能和下列哪种激素有关: A.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B.胰岛素 C.孕激素 D. 雌激素 E.甲状腺激素 13.正常人的腋窝温、口腔温和直肠温按由高到低排列的秩序为: A.口腔、直肠、腋窝 B.口腔、腋窝、直肠 C. 腋窝、口腔、直肠 D.直肠、口腔、腋窝 E.直肠、腋窝、口腔 14.体内温度最高的器官是: A.肝 B.肾 C.肺 D.脑 E.小肠 15.人在寒冷环境中主要依靠下列哪种方法来增加热量:

《运动学基础》题库无答案145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运动学基础》题库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30题) 第一章运动学绪论 1 人体运动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就是 A 运动动作 B 运动行为 C 运动治疗方法 D 运动动作与运动行为 2 人体运动学的研究方法有 A 描述与分析 B 动物实验 C 建立抽象的数学模型 D 以上都就是 3 运动学研究内容中不正确的就是 A 关节运动与骨骼肌运动力学原理 B 运动中能量的供应方式 C 物理治疗 D 运动动作分析 4 学习运动学课程要用唯物辩证的观点去认识( )的关系 A 人体与环境 B 结构与功能 C 局部与整体 D以上都就是 5 下蹲过程中下肢处于封闭运动链,因有 A 髋、膝与踝关节同时运动 B 仅髋关节活动 C 仅膝关节活动 D 仅踝关节活动 6 写字时,上肢运动链处于开放运动链 A 仅有肩关节活动 B 仅有肘关节活动 C 仅有腕关节活动 D 有前臂与腕关节活动 7 环节就是指人体身上 A 活动的每个关节 B 相对活动的肢体 C 相对活动的节段 D 相对活动的关节 8 打羽毛球时手臂挥拍向下扣球的动作属于 A 推 B 拉 C 鞭打 D 蹬伸 9 举重动作属于 A 推 B 拉 C 鞭打 D 缓冲 10 腾空起跳落下时的屈膝与屈髋动作属于 A 推 B 拉 C 鞭打 D 缓冲 11 骑自行车,腿的动作有 A 推 B 拉 C 鞭打 D蹬伸 12 步行时,伴随骨盆与肢体的转运的运动形式为 A摆动 B 扭转C缓冲 D蹬伸 13 仰卧位时,上下肢互相靠拢的运动形式为 A 扭转 B 摆动 C 相向运动 D 鞭打 14 无氧运动就是指( )运动 A 小强度 B 中等强度 C 大强度 D极量强度 15 关于有氧运动错误的就是A 运动时间较长 B 中、小强度 C 一般健身锻炼 D极量强度 16 动力性运动错误的就是 A 产生加速度 B 产生位移 C 抗阻力 D 维持躯体姿势 17 运动动作可以 A 消除肢体肿胀 B 使肌力下降 C 增加关节周围组织粘连 D 使韧带挛缩 18 主动运动就是指肌力达( )时,即可由骨骼肌主动收缩完成肢体的运动 A 1级 B 2级 C 3级 D 4级 19 相当于本人最大吸氧量55%-65%的运动强度就是 A 极量强度 B 亚极量强度 C 中等强度 D 小强度 20 打太极拳,其运动强度属于 A 极量强度 B 亚极量强度 C 中等强度 D 小强度 第二章运动学基础 1 人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就是 A 力 B 力矩 C 力与(或)力矩 D 速度 2 骨骼肌张力相对于人体环节而言就是 A 均为内力 B 内力与外力 C 外力与内力 D 均为外力 3 人体整体的主动运动的必要条件就是 A 摩擦力 B 重力 C 肌力 D 支撑反作用力 4 运动物体的质量与速度的乘积称为 A 动量 B 冲量 C 动能 D 势能 5 人体缓冲动作可以 A 增大冲击力 B 减小冲击力 C 减少重力 D 增大重力 6 物体的惯性与下面哪个物理量有关 A 长度 B 重量 C 速度 D 质量 7 人体站立姿势平衡为 A 上支撑平衡 B 混合支撑平衡 C 上下支撑平衡 D 下支撑平衡 8 人体上支撑平衡从平衡能力来说就是 A 有限稳定平衡 B 稳定平衡 C 不稳定平衡 D 随遇平衡 9 对于人体下支撑平衡,稳定角的个数就是 A 2个 B 4个 C 8个 D 16个 10 骨的塑形与重建就是通过适应力的作用而发生的,这就是 A 牛顿定律 B 动量定理 C 沃尔夫定律 D 阿基米德定律 11 人体活动减少或肢体伤后固定,骨的力学特性改变就是 A 强度与刚度均下降 B 强度增加,刚度下降 C 强度与刚度均增加 D 强度下降,刚度增加 12 手臂持球以肘关节为支点构成的杠杆就是 A 平衡杠杆 B 省力杠杆 C 费力杠杆 D 混合杠杆 13 坐位时肌松弛,腰部的负荷

生理学:能量代谢与体温(名词解释)

1.能量代谢(Energy metabolism):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的贮存、释放、转移和利用等。 2.食物的热价(thermal equivalent of food)1g食物氧化(或在体外燃烧)时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单位为kJ(或kcal)。食物的热价分为物理热价和生物热价。物理热价是指在体外燃烧所释放的能量;生物热价是指食物在体内氧化分解所释放的能量。 3.食物的氧热价(thermal equivalent of oxygen)某种食物氧化时消耗1L氧所产生的热量,称为食物的氧热价。 4.呼吸商(respiratory quotient, RQ)一定时间内机体呼出的CO2量与吸入的O2量的比值(CO2/O2)。 5.非蛋白呼吸商(NPRQ)将整体总的CO2生成量与蛋白质分解的CO2生成量之差除以总耗O2量与蛋白质分解的耗O2之差。 6.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specific dynamic effect)人在进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从进食后1h左右开始)虽然同样处于安静状态,但所产生的热量要比进食前有所增加,食物的这种刺激机体产生额外热量消耗的作用,叫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7.基础代谢(basal metabolism)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8.基础代谢率(basal metabolism rate,BMR)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 9.体温(body temperature)体温:是指身体深部的温度。 10.辐射散热(thermal radiation) 人体以热射线(红外线)的形式将体热传给外界的散热形式。 11.传导散热(thermal conduction) 机体的热量直接传给同它接触的较冷物体的一种散热方式。 12.对流散热( thermal convertion) 通过气体来交换热量的一种散热方式。 13.蒸发散热(evaporation) 机体通过体表水分的蒸发来散失体热的一种形式。 14.不感蒸发(insensible perspiration) 指平时有少量体液透出皮肤和粘膜表面(主要呼吸道粘膜),在未形成明显水滴前就被蒸发掉的一种散热形式。皮肤的水分蒸发又叫不显汗。 15.可感蒸发(发汗)(sensible perspiration) 有汗腺分泌的汗液在皮肤表面形成汗滴而被蒸发带走体热的散热形式,称为可感蒸发(发汗)。

生理学:能量代谢与体温(问答题)

91.简述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去路?机体所需的能量来源于食物中的糖(60%~70%)、脂肪(30%~40%)和蛋白质(少量)。生理情况下,体内的糖和脂肪供能,特殊情况下(长期饥饿或体力极度消耗时)靠蛋白质供能。机体能量的去路:营养物质所释放的能量中,热能不能被利用,但对维持体温非常重要,储存在ATP 中的化学能可被机体利用来完成各种生理机能活动,如合成、生长、肌肉收缩、腺体分泌、神经传导、主动转运等。营养物质在体内转化时,50%以上以热能形式释放出来,剩余的化学能则储存在ATP的高能磷酸键中。所以,机体所消耗的能量最终等于机体产生的热能和所作的外功。 92.间接测热法的原理是什么?人体内营养物质氧化供能的反应与一般化学反应中的定比定律是一致的,根据化学反应原理,即反应物与反应物之间、反应物与产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间接测热法的原理就是利用这种定比关系,查出一定时间内人体氧化分解糖、脂肪、蛋白质各有多少,并测出耗氧量,从而计算出一定时间内机体氧化三大物质的量,再根据有关数据计算该段时间内机体所释放的总热量。 93.什么是非蛋白呼吸商,测定非蛋白呼吸商有何生理意义?呼吸商(respiratory quotient, RQ):一定时间内机体呼出的CO2量与吸入的O2量的比值,称为呼吸商。由于糖、脂肪和蛋白质分子中所含碳氧的比例不同,氧化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氧耗量也不同,所以呼吸商也不同,糖的呼吸商为1.0,脂肪的呼吸商为0.71,蛋白质的呼吸商为0.80。混合食物的呼吸商通常为0.85。非蛋白呼吸商(NPRQ):将整体总的CO2生成量与蛋白质分解的CO2生成量之差除以总耗O2量与蛋白质分解的耗O2之差。根据非蛋白呼吸商的大小,可推算机体糖和脂肪氧化的百分比,并可直接计算氧化某一种物质的耗氧量和二氧化碳的产量。 94.测定耗氧量和二氧化碳产量的方法有几种?每种方法的测定原理是什么?测定耗氧量和二氧化碳产量的方法有闭合式测定法和开放式测定法两种。闭合式测定法通常使用代谢率测定器。该装置的基本原理是在一定的容器中充满氧气,受试者通过通气管和呼吸口瓣将氧气吸入,其呼出气则通过吸收剂吸收其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后,又进入容器。通过记录装置便可查处在一段时间内受试者的耗氧量,另外通过测定吸收剂在试验前后的重量差,便可计算出受试者的二氧化碳产量。开放式测定法是在机体呼吸空气的条件下,采集受试者一段时间内的呼出气,测定呼出气量并分析其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容积百分比,将其与空气比较,就可计算出受试者该时间内耗氧量和二氧化碳产量。 95.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⑴肌肉活动:劳动或运动时,骨骼肌活动加强,对能量代谢的影响最为显著。即使轻微的劳动或运动,都将提高代谢率,剧烈运动时期耗氧量可增加10~20倍。⑵精神活动:当精神活动处于紧张状态(烦恼、愤怒、恐惧或强烈情绪激动)时热量可显著增加,这可能是由于不随意肌张力增加,以及某些内分泌激素(肾上腺素等)释放增加引起。⑶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specific dynamic effect):人在进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从进食后1h左右开始)虽然同样处于安静状态,但所产生的热量要比进食前有所增加,各种食物中蛋白质的特殊动力作用最大。⑷环境温度:人处于安静时的能量代谢在20℃~30℃的环境中最稳定,温度高于30℃或低于20℃代谢率

能量代谢和体温调节

第八章能量代谢和体温调节 第一节能量代谢 新陈代谢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它包括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两个方面。分解代谢时伴有能量的释放,而合成代谢时却需要供给能量,因此,在新陈代谢过程中,物质的变化与能量的转移是密切联系的。通常把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称能量代谢(energy metabolism) 一、能量在体内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 (一)三种营养物质的代谢放能 机体所需要的能量来源于食物中三大营养物质糖、脂肪、蛋白质。这些物质 分子结构中的碳氢键蕴藏着化学能,在氧化过程中碳氢键断裂,生成CO 2和H 2 O, 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因此将这些物质又称能源物质。在能源物质中又以糖最为重要,机体所需要的能量70%是由糖氧化分解供给的。 1、糖:体内糖代谢是以葡萄糖为中心进行的,随供氧情况的不同,糖分解供能的途径也不同。 ①氧供应充足葡萄糖可完全氧化释放出大量能量,称糖的有氧氧化。 1mol葡萄糖完全氧化分解可放能2872.3KJ(686kcal),可净合成38molATP ②氧供应不足葡萄糖只能分解到乳酸阶段,释放能量少,称糖的无氧酵解。 1mol葡萄糖经无氧酵解仅供能217.7KJ(52kcal),可净合成2mol的ATP。 糖的有氧氧化是机体主要供能途径,糖酵解虽然释放的能量少,但在缺氧状态是极为重要,(因为这是人体的能源物资惟一不需要氧的供能途径)它能供应一部分急需的能量。 2、脂肪:是体内贮能和供能的重要物质,(体内脂肪的贮存量要比糖多得多。脂肪在细胞内是以甘油三脂的形式存在,当机体需要时,首先被脂肪酶分解成脂肪酸、甘油。脂肪酸可被肝或肝以外的组织氧化分解、利用,脂肪酸供能方式是β氧化,逐步分解成许多乙酰辅酶A而进入糖的氧化途径,彻底分解,同时释放大量能量;甘油主要在肝被利用,经过磷酸化和脱氢处理而进入糖的氧化分解来供能。) 1mol软脂酸完全氧化,可产生130mol的ATP。 脂肪虽是一个重要的供能物质,但它的充分利用是有赖于糖的正常代谢。所以最重要的供能物质还是糖,脂肪在体内重要的功能是贮存能量,体内脂肪的贮存量比糖多得多。 3、蛋白质 是构成机体组织成分的重要物质,作为能量来源是它的次要功能。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长期不能进食或消耗量极大时,机体才依靠蛋白质分解所产生的氨基酸供能,以维持必要的生理功能。 (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不论是由肠道吸收的氨基酸,还是有机体自身蛋白质分解所产生的氨基酸,都主要用于重新合成机体组织细胞成分,实现组织的自我更新,或用于合成酶,、激素等生物活性物质,而为机体功能则是蛋白质的次要功能。 氨基酸在体内经过脱氨基作用和氨基转换作用而分解成非氮成分和氨基。非氮成分(α-酮酸)可进入三羧酸循环氧化功能;氨基则作为尿氮成分从尿中排出,由于氨基未曾完全氧化,它提供的能量也较体外燃烧时少。)

第四讲运动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第四讲运动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第二节运动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一、人体急性运动时的能量代谢 1、无氧代谢时的能量供应特点 无氧练习分类 以无氧供能占优势的练习,根据练习中无氧供能占的比例,又分为三类: 1.极量强度的无氧练习在这类练习中无氧供能占总能需量的90—100%,其中主要是磷酸原系统供能,能量输出功率可达480kJ/min,最长运动时间仅几秒钟呼吸和循环系统功能达不到极限水平,包括100m跑、短距离赛场自行车赛,50m游泳和50m潜泳等。 2、近极量强度的无氧(混合的无氧强度)练习在这类练习中无氧供能占总能需量的75—85%,其中一部分靠磷酸原系统,大部分靠乳酸能系统供应,能量输出功率为200— 400kJ./min。最长运动时间为20—30s。另外,完成这类练习时,氧运输系统活动明显加强,练习到达终点时,心率可达最高值的80一90%,肺通气量可达最高值的50—60%,吸氧量可达V02max,:70—80%,乳酸浓度可升高到15mmol/L。属于这类练习的项目有200—400m跑,lOOm游泳和500m速滑等。 3、亚极量强度的无氧(无氧有氧强度)练习在这类练习中,无氧供能占总能需量的60一70%,主要靠乳酸能系统供能,能量输出功率为160kJ/min,最长运动时间为1—2min。运动后血乳酸高达20—25mm0l/L。该练习到达终点时,氧运输系统功能可以接近或达到最大值。属于这类练习的项目有800m跑,200m游泳,1000m和1500m速滑和lkm赛场自行车赛。

肌肉细胞首先在大约3秒钟内耗尽细胞周围浮游的ATP。 然后磷酸肌酸系统参与进来,供能8-10秒钟。这是百米短跑选手或举重者所用的主要能量系统,这两种运动者需要迅速加速,运动所持续的时间很短。 如果运动持续更长时间,糖原-乳酸系统就参与进来。短距离运动比如200米或400米以及100米游泳就是如此。 2、肌细胞中肌酸和CP的工作特点: 磷酸肌酸在运动中的应用 磷酸肌酸在运动中首先是作为能量供应的重要环节 ,其一是因为其分子中有一高能磷酸键也就是磷酸肌酸可作为高能磷酸基团的储存库,在必要时此高能磷酸基团可以转移。当磷酸肌酸在肌酸激酶(CK)的催化下与ATP分解的产物ADP发生反应时,高能磷酸键就会转移给ADP ,生成ATP。以此来保证ATP 这一肌肉唯一直接能量来源的数量。

细胞的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

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 新陈代谢 ?定义: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以及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自我更新过程叫做新陈代谢。一般都是在酶的催化作用下进行的。 ?意义: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分类 1.性质上分成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2.方向上分成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同化作用(又叫做合成代谢):生物体把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的营养物质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且储存能量的变化过程。 ?异化作用:(又叫做分解代谢):生物体能够把自身的一部分组成物质加以分解,释放出其中的能量,并且把分解的终产物排出体外的变化过程。 新陈代谢类型比较表格 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是同时而交错进行的。同化作用为异化作用提供了物质基础,并储存能量,异化作用为同化作用提供了部分的原料和生命活动所需能量。 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时,生物表现生长现象;同化作用小于异化作用一般在病理条件下才能发生,会导致消瘦,甚至死亡。 很多动物在进化过程中保留了无氧呼吸的酶系统,但进行呼吸作用仍以有氧呼吸为主,故归入需氧型。 原核生物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或细胞膜所形成的特殊结构上) 几种典型特殊生物的代谢类型 酵母菌 生物种类:真核生物,真菌 分布:含糖量较高和偏酸性的环境 遗传物质:细胞核DNA线粒体DNA质粒DNA 生殖方式:主要是无性繁殖一一出芽生殖。 细胞结构:细胞壁(葡聚糖和甘露聚糖)、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质基质和内质网、核糖体、线粒体、液泡 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分解者 生产应用:酿果酒、发面、生产有机酸等 代谢类型:异养兼性厌氧型 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能量充足,繁殖快 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不能繁殖后代 呼吸过程表示: 硝化细菌 生物种类:原核生物,细菌 分布:土壤 生殖方式:二分裂 生态系统中的成分:生产者 生产应用: 代谢类型:化能自养需氧型

能量代谢与体温、生理

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英文名词先翻译成中文再解释) 3. 呼吸商: 5. 基础代谢率: 二、填空题(每空1分) 2. 在长期饥饿的情况下,人体的能量主要来自自身( )的分解,故( )接近 于0.80。 5. 正常机体中影响能量代谢的最显著因素是( )。 6. 人体主要产热器官是( )和( )。 7. 用冰袋、冰帽等给高热患者降温是利用( )散热,电风扇散热是增加( ) 散热。 12. 机体最重要的散热器官是()。 13. 机体散热的主要方式有传导、对流、()和()。 14. 当环境温度超过30℃时,人体主要以( )方式散热。 15. ( )合成和分解是体内能量转化和利用的关键环节。 17. 进食后刺激机体产生额外热量消耗的作用,称为()。三种 营养物质中()最为明显。 三、选择题(每题1分) A型题: 1.机体的直接供能物质是 A. ATP B. 磷酸肌酸 C. 氨基酸 D. 葡萄糖 E. ADP 2.正常体重者在短期饥饿情况下,主要依靠哪种物质供能 A. 葡萄糖 B. 脂肪 C. 肌酸 D. ADP E. 蛋白质 3.机体重要的贮能形式是 A. 葡萄糖 B. 维生素 C. ATP D. 氨基酸 E. ADP 4.机体消耗的能量,除了肌肉收缩所做的机械功外,最终都将转化成

B. 电能 C. 化学能 D. 体温 E. 热能 5.某种食物氧化时消耗1L氧所产生的能量称为 A. 食物的热价 B. 食物的氧热价 C. 呼吸商 D. 非蛋白呼吸商 E. 能量代谢 6.我国一般混合性膳食的呼吸商约为 A. 0.70 B. 0.71 C. 0.82 D. 0.85 E. 1.00 7.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最大的食物是 A. 糖 B. 脂肪 C. 蛋白质 D. 氨基酸 E. 水 8.对机体能量代谢影响最显著的因素是 A. 环境温度 B. 肌肉活动 C. 精神活动 D. 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E. 食物的热价 9.机体运动时最主要的产热器官是 A. 肝 B. 心肌 C. 骨骼肌 D. 皮肤 E. 肺 10.安静时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是 A. 肝 B. 皮肤

生理学-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练习题及答案

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 一、填空题 1.机体活动所需的能量,最终来自①、②和③的氧化分解。 2.能量代谢间接测热法的重要依据是①定律和②定律。 3.临床上测定能量代谢的常用方法是测定机体在一段时间内的①,再乘以混合食物的②,从而计算出③。 4.人体主要的产热器官是①和②。常温时主要依靠③产热,而在运动或劳动时④产热占极大比例。 5.人体主要的散热器官是①,其散热的方式有②、③、④和 ⑤ 4种,常温时以⑥散热为主,而在高温时则主要依靠⑦散热。 6.汗液中NaCl的浓度一般比血浆中的①,所以机体因大量发汗而发生的脱水属于 ②性脱水。大量出汗时,除补充足够的水分外,还应补充适量的③。 7.女子的基础体温随月经周期而变动,表现为①期体温降低,②期体温升高,因为此期血液中③激素水平较高。 8.体温调节中枢在①_____,下丘脑的②是整合机构的中心部位,其中的③可能起调定点作用。 9.环境温度低于20℃时,代谢率①,肌紧张②,产热量③,皮肤血管④,汗腺分泌活动⑤,散热量⑥。 10.在致热源的作用下,视前区-下丘脑前部中的热版神经元兴兴奋的阈值①,体温调定点②,导致发热。 二、选择题 [A型题] 1.体内生物氧化释放的能量,迅速转化为热能者占() A.30%以上 B. 40%以上 C.50%以上 D.60%以上 E.70%以上 2.下列中既是重要的储能物质,又是直接供能的物质是() A.葡萄糖 B.磷酸肌酸 C.脂肪酸 D. ATP E. 蛋白质 3.正常人的能量代谢率在下列情况中最低的是() A.安静时 B.熟睡时 C.室温为18~25℃时 D.进食12h后 E.全身肌肉松弛时 4.影响能量代谢最显著的因素是() A.进食 B.高温 C.肌肉运动

能量代谢和体温

能量代谢和体温 第一节能量代谢 一、食物的热价、氧热价和呼吸商 (一)食物的热价 将1g食物氧化(或在机体外燃烧)时所释放出来的能量称为食物的热价。 (二)食物的氧热价 氧热价是指每消耗1升氧用以氧化某种营养物质所产生的热量。氧热价是根据定比定律关系推算出来某物质氧化消耗1升氧的产热量。将这个概念应用于整个机体时,只要知道单位时间内的氧耗量,就可通过氧热价计算出能量代谢率。 (三)呼吸商 机体依靠呼吸功能从外界摄取氧,以供各种营养物质氧化分解的需要,同时也将代谢终生物CO2呼出体外,一定时问内机体的CO2产生量与耗氧量的比值称为呼吸商。 二、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 机体能最代谢的多少不与体重成比例关系,而与体表面积基本上成正比。我国人体体表面积的推算可应用下列公式:体表面积(m2)=0.0061×身高(+0.0128×体重(kg))-0.1529。影响机体能量代谢的因素很多,比较重要的有下面几种: (一)肌肉活动 肌肉活动对能量代谢的影响最为显著。机体任何轻微的活动都可提高能量代谢率,实验证明,肌肉活动的强度与耗氧量的增加成正比,剧烈运动或劳动时,耗氧量可比安静时高10~20倍。故测定能量代谢率时必须考虑肌肉活动的影响。 (二)精神活动 当机体处于精神紧张状态时,能量代谢将显著升高,其原因一方面是精神紧张时,骨骼肌的紧张性增加,尽管没有产生明显的肌肉活动,但产:生的热量已经提高许多,另一方面则由于精神紧张,引起儿茶酚胺大量释放,使机体代谢加速.产热量增加。 (三)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 进食后一定时间内,食物引起机体产生额外能量消耗的现象,称为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

蛋白质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最为明显。可提高30%的耗损。 (四)环境温度 人在安静状态下,环境温度为20℃~30℃时,能量代谢最为稳定。当环境温度低于或超过这一范围时,代谢率都增加。因寒冷可引起战栗以及肌肉紧张度增强;而温度升高可致细胞内化学反应速度加快、发汗功能旺盛及呼吸、循环功能增强。 三、基础代谢与基础代谢率 (一)基础代谢与基础代谢率的概念 基础代谢是指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基础代谢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即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所谓基础状态是指人体处在清醒而义非常安静、不受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及精神紧张等因索的影响时的状态。 (二)基础代谢率的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基础代谢率用相对值表示,即 基础代谢的正常值为±15~±20%。临床上测定基础代谢率是诊断甲状腺疾病的重要辅助手段。

生理学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1.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是: 2.机体的直接供能物质是: A.蛋白质 B.脂肪 C.糖类 D.氨基酸 E.ATP 3.对能量代谢影响最显著的因素是: A.环境温度 B.精神因素 C.肌肉活动 D.进食 E.睡眠状态 4.环境温度在:能量代谢相对稳定: A.20~30℃ B.30~40℃ C.5~10℃ D.10~15℃ E.15~20℃ 5.进食以下哪种食物的产热量最多: A.蛋白质 B.脂肪 C.糖类 D.氨基酸 E.甘油三脂 6.基础状态时的温度要求是: A.20~30℃ B.20~25℃ C.5~10℃ D.10~15℃ E .15~20℃ 7.空腹是指:未进食。: A.8小时 B.10小时 C.12小时 D.6小时 E.24小时8.甲状腺激素增多: A.基础代谢加快 B.基础代谢减慢 C.基础代谢不变 D.无法定论 E.都不对9.通常所说的体温是指: A.体表温度 B.深部温度 C.皮肤温度 D.口腔温度 E.腋窝温度10.安静状态下,产热最多的器官是: A.心脏 B.肝脏 C.胃 D.小肠 E.肺11.活动状态下,主要的产热部位是: 2 A.心脏 B.肝脏 C.胃 D.骨骼肌 E.肺12.敷冰袋.戴冰帽是利用: A.传导散热 B.辐射散热 C.对流散热 D.蒸发散热 E.发汗13.酒精擦浴降温属于: A.传导散热 B.辐射散热 C.对流散热 D.蒸发散热 E.发汗14.电风扇是加快: A.传导散热 B.辐射散热 C.对流散热 D.蒸发散热 E.发汗15.人在安静状态下,环境温度达:开始发汗。: A.20℃ B.25℃ C.30℃D .15℃ E.40℃16.中暑的易发条件不包括: A.高温 B.环境空气干燥 C.高湿 D.通风差 E.湿度大 17.测定基础代谢的条件,不包括: A.清晨空腹 B.睡眠状态 C.室温20~25℃ D.昏迷 E.空腹18.体温调节的基本中枢是: A.大脑皮质 B.中脑 C.PO/AH D.脊髓 E.延髓19.关于体温的生理变异,错误的是: A.清晨2~6时最低,午后1~6时最高 B.月经期和排卵日最高 C.儿童高于成年人,老年人又略低于成年人 D.情绪激动.紧张体温会增高 E.昼夜波动幅度不超过1℃ 20.安静状态下,当环境温度升高到30℃左右时,机体的主要散热方式是: A.辐射散热 B.对流散热 C.发汗 D.传导散热 E.不感蒸发

能量代谢与体温

第八章能量代谢与体温 选择题 1 1mol葡萄糖在有氧氧化和糖酵解时生成的ATP数量之比为 A 23:1 B 19:1 C 16:1 D 14:1 E 12:1 2 体内组织器官主要依靠糖的有氧氧化供能的是 A脑和心肌 B 心肌和骨骼肌 C 平滑肌和消化腺 D 心肌和平滑肌 E 肾和肾上腺 3 机体活动所需的能量直接来源于 A 糖 B 脂肪 C 蛋白质 D 三磷酸腺苷 E 磷酸肌酸 4 蛋白质的营养学热价为 A 15.26kJ/g B 16.7kJ/g C 17.15kJ/g D 17.99kJ/g E 23.43kJ/g 5 主要依靠糖的无氧酵解供能的是 A 红细胞 B 脑 C 骨骼肌 D 平滑肌 E 脂肪组织 6 糖尿病患者的呼吸商接近于 A 0.6 B 0.7 C 0.8 D 0.85 E 1.0 7 人在长期饥饿下,呼吸商接近于 A 0.6 B 0.7 C 0.8 D 0.85 E 1.0 8 人在摄取混合食物时,呼吸商接近于 A 0.6 B 0.7 C 0.8 D 0.85 E 1.0 9 糖在体内转化为脂肪时,其呼吸商将 A 变小可不足0.6 B 由1变为0.85 C 由1变为0.7 D 不变仍为1 E 变大,可超过1 10 应用间接测热法测定能量代谢时,需测定受试者的 A 耗氧量和CO2产生量 B 食物的热价和氧热价 C 食物的热价和呼吸商 D 食物的氧热价和非蛋白呼吸商 E 食物中三大营养物质的比例 11 临床上常用简便的能量代谢测定法,通常只测定 A 食物的营养学热价 B 食物的氧热价 C 非蛋白呼吸商 D 单位时间内耗氧量 E 单位时间内CO2产生量 12 下列哪项对能量代谢影响最为显著 A 环境温度升高 B 环境温度降低 C 进食活动 D 肌肉活动 E 精神活动 13 在体内,主要用于供能营养物质是

能量代谢和体温概述

能量代谢和体温概述 「考纲」 1.能量代谢:①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②基础代谢和基础代谢率。 2.体温:①体温的概念及其正常变动;②体热平衡:产热和散热;③体温调节:温度感受器、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学说。 「考点」 1.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肌肉活动,对能量代谢的影响最显著;精神活动;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蛋白质类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环境温度,在20~30℃的环境温度中,能量代谢最为稳定。 2.基础代谢率比一般安静时低,但并非最低,单位一般以kJ/(m2·h)来表示。基础代谢率的实际数值同正常平均值相比较,一般相差±10%~±15%之内,都不属病态。相差在±20%以上者,才有可能是病理变化。 3.体温是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清晨2~6时最低,午后1~6时。成年女子的体温平均比男子高约0.3℃,且其基础体温随月经周期而发生波动,规律为:月经期和卵泡期较低,排卵日最低,黄体期内体温较高。 4.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是肝(安静时)和骨骼肌(运动时)。 5.人体散热的主要部位是皮肤。辐射、传导和对流散热的前提条件是皮肤温度高于外界环境温度,散热量的多少均同皮肤与环境间的温差及皮肤的有效散热面积等因素有关,对流散热还与气体的流速有关。当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皮肤温度时,蒸发上升为机体的主要或散热方式。 6.体温调节的基本中枢位于下丘脑,视前区-下丘脑前部的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起调定点的作用。 「试题」 1.食物的氧热价是指 A.1g食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 B.1g食物燃烧时所释放的能量 C.食物氧化消耗1L氧时所释放的能量 D.氧化1g食物,消耗1L氧时所释放的能量 E.1g食物所含的能量 答案:C 2.由于存在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进食时应注意 A.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 B.调整各种营养成分的摄入比例 C.适当增加能量摄入总量 D.适当减少能量摄入总量 E.细嚼慢咽,以减少这种特殊动力效应 答案:C 3.食物中每克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可供给能量(kcal)分别为 A.4,4,9 B.9,4,4 C.4,9,4 D.4,9,9 E.9,9,4 答案:C

生理学第7章能量代谢与体温习题

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体温 2.基础代谢 3.温热性出汗 4.行为性体温调节 5.体温调定点 6.蒸发散热 7.能量代谢 8.食物的热价 9.食物的氧热价 10.呼吸商 11.非蛋白呼吸商 12.基础代谢率 二、填空题 1.体温通常是指_____。 2.相对恒定的体温是进行_____代谢和维持_____的重要条件。 3.在体温的常测部位中,以_____温最高,_____温最低。 4.常温下,安静机体的主要散热方式是_____。当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皮肤温度时,机体的主要散热方式是_____。 5.人体安静状态下的主要产热器官是_____和_____。 6.人体的主要散热器官是_____。 7.蒸发散热可分为_____和_____两种。 8.出汗可分为_____和_____两种。 9.出汗是反射性活动,其基本中枢位于_____;体温调节中枢位于_____。 10.小汗腺受_____神经支配,其节后纤维为_____纤维。 11.不显汗与汗腺分泌无关,它是通过_____来实现的。 12.致热原能使下丘脑的"调定点"水平_____。 13.醛固酮能_____汗腺导管对NaCl的重吸收。 14.外周温度感受器一部分在_____,另一部分在_____。 15.体温调节的整合中枢位于_____。 16.当下丘脑热敏神经元的兴奋性下降时,体温调定点_____。 17.女子体温在排卵后期_____,这种变动可能与血中_____水平变化有关。 三、判断题 1.基础代谢率是人体正常情况下的最低代谢率。( ) 2.人在清醒、安静状态下的能量代谢称为基础代谢。( ) 3.正常人体的基础代谢率处于经常的波动之中,这是因为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在不断发生变化。( ) 4.环境温度很低时,人体不存在蒸发散热。( ) 5.当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时,蒸发散热就成了散热的唯一方式。( ) 6.人体在安静状态下,室温20℃时的主要散热方式有辐射。( )

生理学第七章_能量代谢与体温_习题及答案

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 【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 1.能量代谢(energy metabolism) 2.食物的热价(thermal equivalent of food) 3.食物的氧热价(thermal equivalent of oxygen) 4.呼吸商(respiratory quotient, RQ) 5.非蛋白呼吸商(NPRQ) 6.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specific dynamic effect) 7.基础代谢(basal metabolism) 8.基础代谢率(basal metabolism rate,BMR) 9.体温(body temperature) 10.辐射散热(thermal radiation) 11.传导散热(thermal conduction) 12.对流散热( thermal convertion) 13.蒸发散热(evaporation) 14.不感蒸发(insensible perspiration) 15.可感蒸发/发汗(sensible perspiration/ sweating) 16.自主性体温调节(autonomic thermoregulation) 17. 温度习服(temperature acclimation) 二、填空题 18.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测定在一定时间内机体所消耗的____或者测定机体所产生的____ 与所作的外功,都可测算出整个机体的能量代谢。 19.能量代谢的间接测热法的基本原理,就是利用反应物的量和产物的量之间的____关系,计算一定时间内整个机体所释放出来的____。 20.机体内氧化分解的蛋白质可由____除以____得到。 21.体温是指机体的____温度,临床上常用____的温度来代替体温。 22.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是____和____。 23.调节体温的基本中枢在____,其主要部位是____。 24.在致热源作用下,下丘脑-视前区中的热敏神经元反应曲线的斜率____,调定点____ 导致发热。 三、选择题 A 型题 25.糖元储存最多的组织或器官是 A.肝脏 B.脑 C.肌肉 D.脂肪组织 E.血液 26.机体吸收的糖元远超过消耗量时,其主要的储存形式是: A.肝糖原 B.肌糖元 C.血糖

生理学复习-能量代谢与体温

能量代谢与体温 能量代谢 机体能量的来源与代谢 机体可利用的能量形式 直接来源:ATP 储存在磷酸肌酸(CP) 三大营养物质代谢过程的能量转换 Q3 糖 氧充足 氧化分解 脑组织的完全来自于有氧氧化 缺氧 糖酵解 应急 红细胞 主要依靠糖的无氧酵解供能 Q23 氧债 1mol葡萄糖有氧氧化:糖酵解产生的ATP=19:1 Q22 1g释放的能量比脂肪和蛋白要少 Q21 摄取过多 转换并储存 肝糖原&脂肪 Q20 脂肪 储存和供给能量 脂肪酶作用下 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β氧化) 直接氧化或转化为糖

释放能量多,为同等重量糖的两倍 蛋白质 一般不供能 蛋白质→氨基酸→组织蛋白 快饿死了 糖异生和生酮作用 能量的利用 50%热能 剩下的ATP化学能 最终除了机械功都是热能 能量代谢的测定 测定原理 能量守恒定律 机体释放的能量=热能+外功 发散的总热量/所消耗的食物量→能量代谢率 测定方法 直接测热法 间接测热法 定比定律 反应物的量与生成物的量呈一定的比例关系 食物的热价 食物的氧热价 呼吸商 RQ Q28 单位用mol和L都可以 氧化糖 1.0 氧化脂肪 0.70 一般饮食 0.82 0.8或小于1.0 长期饥饿 非蛋白呼吸商 NPRQ 步骤 测定CO2量与耗O2量 Q24 测定尿氮量×6.25 估计蛋白质氧化 NPQR-非蛋白CO2产生量/非蛋白耗氧量 查非蛋白食物氧热价 计算 氧热价×非蛋白耗氧量 能量代谢计算=非蛋白食物的产热量+蛋白食物的产热量测定O2CO2的方法 闭合式测定法 开放式测定法 双标记水法 意义 Q4 评价机体能量代谢水平常用的指标 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Q5 肌肉活动 最显著 Q25 Q17

能量代谢与体温

精品课程生理学教案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目的要求]: 1.了解食物的能量指标,能量代谢的测定; 2.掌握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基础代谢率及其测定; 3.掌握食物的卡价、氧热价、呼吸商、能量代谢、体温等概念; 4.理解影响因素对能量代谢﹑基础代谢﹑体温的作用机制及结果。 [重点]: 1.食物的能量指标的几个概念; 2.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基础状态的概念; 3.散热的不同方式及体温调节。 [难点]: 1.食物的能量指标; 2.能量代谢的测定; 3.体温调节。 [基本概念]: 能量代谢(energy metabolism);合成代谢(anabolism,又称同化作用);分解代谢(catabolism,也称异化作用);动脉血酮体比率(arterial ketone body ratio,AKBR);能量负荷(energy charge,简称能荷);能量代谢率(energy metabolic rate); 热价(thermal equivalent of food);卡价(caloric value);氧热价(thermal equivalent of oxygen);呼吸商(respiratory quotient,RQ);非蛋白呼吸商(non-protein respiratory quotient,NPRQ);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specific dynamic effect);基础代谢(basal metabolism);基础代谢率(basal metabolism rate,BMR);体温(body temperature);不感蒸发(insensibleperspiration)调定点(set-point); 热敏神经元(warm-sensitive neuron);冷敏神经元(cold-sensitive neuron);温度感受器(thermoreceptors);致热原(pyrogen);体温调节(thermoregulation) [授课学时]:3学时 [使用教材]:王庭槐主编. 生理学,第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北京 第一节 能量代谢(energy metabolism) 定义:机体内伴随物质代谢过程而发生的能量的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的过程。 1.新陈代谢的概念 新陈代谢: 维持生命的各种活动过程中化学变化的总称。 新陈代谢包括:物质代谢(同化作用,异化作用);能量代谢(吸热反应,放热反应)

能量代谢与体温

能量代谢与体温 第一节能量代谢 【目的要求】 1.掌握本章节中的几个基本概念,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基础状态以及基础代谢率。 2.熟悉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以及方法。 3.了解几种营养物质在体内的能量转化过程。 【教学重点】 1.食物的热价、氧的热价、呼吸商、非蛋白呼吸商的概念。 2.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 3.基础状态以及基础代谢率。 【教学难点】 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以及方法 【教学过程】 一、能量代谢的概念 通常把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的贮存、转移、释放和利用等过程称为能量代谢(energy metabolism)。(图) 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实际上是同一活动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是密不可分的,体内物质的分解与合成都必然伴有能量的转移。 二、食物的能量转化

1.三磷酸腺苷(ATP)是体内能量转化和利用的关键物质,ATP既是体内重要的能源物质,又是机体能量的直接提供者,它所释放的能量可供机体完成各种生理活动的需要。 体内含有高能磷酸键的化合物除ATP外,还有磷酸肌酸、CP等,CP只是储能物质,若要释放能量则需要转移至ATP再释放。 2.几种主要营养物质的能量转化 三大营养物质(糖、脂肪、蛋白质)主要是通过三羧酸循环产生能量的。其中糖的主要功能是供给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脂肪在体内的主要功能是贮存和供给能量;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机体才会依靠由组织蛋白质分解所产生的氨基酸供能,以维持必要的生理功能。 三、能量代谢的测定

1.食物的能量指标 (1)食物的热价(thermal equivalent of food):是指1g某种食物氧化(或在体外燃烧)时所释放的能量。 食物的热价有生物热价和物理热价之分,它们分别指食物在体内氧化和在体外燃烧时释放的能量。 三大营养物质中,只有蛋白质的生物热价和物理热价是不同的,说明蛋白质在体内是不能被完全氧化的。 (2)食物的氧热价(thermal equivalent of oxygen):是指把某种食物氧化时消耗1L氧所产生的能量。 (3)呼吸商(respiratory quotient,RQ):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机体呼出的CO2的量与吸入的O2量的比值(CO2/O2)。 糖的呼吸商等于1;脂肪和蛋白质的呼吸商则分别为0.71和0.80。正常人的能量主要来自混和食物,呼吸商一般在0.85左右。 (4)非蛋白呼吸商(non-protein respiratory quotient,NPRQ):是指根据糖和脂肪按不同比例混合氧化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量以及消耗氧的量计算出相应的呼吸商。 2.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1)直接测热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