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SinoProbe-02-02宽频地震观测台站数据清单

SinoProbe-02-02宽频地震观测台站数据清单

SinoProbe-02-02宽频地震观测台站数据清单
SinoProbe-02-02宽频地震观测台站数据清单

各种地震监测方法内容简介

附件2 各种监测方法内容简介 目前监测手段总体分为两类:测震(地震监测和强震)、前兆(形变、地磁、地电、流体、电磁波等),这里介绍潼南拟上的监测项目或手段。 地震监测和强震监测属于地震已经发生后监测地震发 生的时间、地点、震级、强度等,是人们常说的“事后诸葛亮”类型的监测,主要是为了确定地震发生的上述几要素,为政府抗震救灾和应急救援提供决策依据,否则,不知地震发生的一切信息,救灾就无从谈起。因此这一监测手段也是目前各国、各地区发展最早、技术最为先进和完善的监测方法。其他的监测手段统称为前兆手段,主要是通过各种方法的监测数据来预测预报地震。 一、地震监测、GPS监测 地球动力学是从地球的整体运动出发,由地球内部和表层的构造运动来探讨其动力演化过程,进而寻求其驱动机制。其基本问题是研究地球的变形及其变形机理。 板块构造概念带动了地学的一次重大革命,板间构造和板块运动理论能否成立或被人接受,均需得到全球板块运动的最新直接测量结果的支持。此外,板块运动的动力学机制、板内和板缘运动的复杂性的精细描述等方面,有待更多测量结果去完善。 中国大陆东部受西太平洋洋型板块俯冲、削减的影响,造成了一系列与弧后扩张有关的陆缘海伸展和断陷盆地;西部和西南受印度板

块与青藏块体陆壳碰撞后的构造效应,形成不同地质构造时期的推覆构造带。现代地壳运动则以青藏高原的快速隆起和沿巨型活动带的走滑或逆走滑的强烈变动为特征。据有限的观测,其水平运动速率每年高达l~4cm,垂直运动速率每年达1cm。这说明同时存在当代板块构造学说两种最具代表性的边界,即陆-陆壳相碰撞型和洋 陆壳俯冲型边界,既具有主要的全球构造意义,又具有独特的演化特征。这里的现代地壳运动类型多样,性质复杂,地貌清晰,是全球动力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特殊地位的实验场。 因此,不论从地球动力学、板块运动还是青藏高原隆起,运用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动态实时定量的观测技术,建立符合实际的地球动力学基础的全国统一的观测网络,势在必行。 对于地震监测预报而言,这种紧迫性尤为显著,因为我国地震台网,尤其是地震前兆网,存在着严重的三个主要缺陷: 第一,自1988~1999年,我国大陆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53次,其中7级以上地震9次,若以东经105°为界,西部地区发生8次,东部地区为1次,为8∶1。可是,在东经105°以西,由于人烟稀少,交通不便,台网布局极为稀少。一个释放地震能量90%以上的地区,台网过稀,无疑浪费了宝贵的地震信息的天然资源,大大延迟了人类的实践,从而延缓了提高地震预报水平的进程。 第二,全国地震前兆台网都是以“点测”形式进行相对变化量的日常观测,各台站的观测数据都是相对独立的,台站之间数据没有相

中国地震局关于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意见

中国地震局关于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地震局,各直属单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国发〔2010〕18号),为进一步加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 (一)充分认识做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我国地震多、强度大、分布广,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二十世纪,我国因地震死亡人数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二分之一,共发生死亡人数超过百人的地震53次,其中超过千人的地震22次。新世纪以来,汶川、玉树地震相继造成极其惨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做好防震减灾工作,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任务。地震监测预报是防震减灾工作的关键环节,是开展震害防御、应急救援和地震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做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是党和政府的必然要求,是人民群众的殷切期望,也是法律赋予地震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经过四十多年的努力,我国的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取得了显著进步,逐步建立了基本覆盖全国及重点区域的监测台网,形成了长中短临渐进式预报思路,持续不断地开展了预报实践并取得一定进展。但同时也存在明显不足,特别是汶川地震等重大地震灾害,显露出我国地震监测基础仍较薄弱,地震预报的水平还很低,地震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发挥不够,人才队伍还不能适应监测预报工作的需要,监测预报的社会管理有待加强,公共服务的产品尚不丰富。面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严峻复杂的震情形势,各级地震部门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做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艰巨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下大气力把工作做得更扎实、更科学、更有效,努力提高地震监测预报水平。 (二)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根本宗旨,以破坏性地震特别是强震的监测预报为重点,大力加强地震科学技术研究,坚持不懈开展监测预报实践,探索新思路新方法,履行法定职责,创新工作机制,强化社会管理,拓展公共服务,不断提升监测预报能力和水平。 (三)工作目标。到2015年,基本形成多学科、多手段的覆盖我国大陆及海域的综合观测系统,人口稠密和经济发达地区能够监测2.0级以上地震,其他地区能够监测3.0级以上地震;在人口稠密和经济发达地区初步建成地震烈度速报网,20分钟内完成地震烈度速报;长、中、短、临地震预测科学水平不断提高,预报能力不断增强;建立适应监测预报需求的人才队伍和工作机制,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对防震减灾贡献率进一步提升。到2020年,建成覆盖我国大陆及海域的立体地震监测网络和较为完善的预警系统,地震监测能力、速报能力、预测预警能力显著增强,短临预测预报水平有明显提高,力争做出有减灾实效的短期预报或临震预报。

【地震意见】中国地震局关于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意见

【地震意见】中国地震局关于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 的意见 关于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地震局,各直属单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国发〔xxxx〕18号),为进一步加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 (一)充分认识做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我国地震多、强度大、分布广,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二十世纪,我国因地震死亡人数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二分之一,共发生死亡人数超过百人的地震53次,其中超过千人的地震22次。新世纪以来,汶川、玉树地震相继造成极其惨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做好防震减灾工作,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任务。地震监测预报是防震减灾工作的关键环节,是开展震害防御、应急救援和地震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做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是党和政府的必然要求,是人民群众的殷切期望,也是法律赋予地震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经过四十多年的努力,我国的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取得了显著进步,逐步建立了基本覆盖全国及重点区域的监测台网,形成了长中短临渐进式预报思路,持续不断地开展了预报实践并取得一定进展。但同时也存在明显不足,特别是汶川地震等重大地震灾害,显露出我国地震监测基础仍较薄弱,地震预

报的水平还很低,地震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发挥不够,人才队伍还不能适应监测预报工作的需要,监测预报的社会管理有待加强,公共服务的产品尚不丰富。面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严峻复杂的震情形势,各级地震部门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做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艰巨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下大气力把工作做得更扎实、更科学、更有效,努力提高地震监测预报水平。 (二)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根本宗旨,以破坏性地震特别是强震的监测预报为重点,大力加强地震科学技术研究,坚持不懈开展监测预报实践,探索新思路新方法,履行法定职责,创新工作机制,强化社会管理,拓展公共服务,不断提升监测预报能力和水平。 (三)工作目标。到xxxx年,基本形成多学科、多手段的覆盖我国大陆及海域的综合观测系统,人口稠密和经济发达地区能够监测2.0级以上地震,其他地区能够监测3.0级以上地震;在人口稠密和经济发达地区初步建成地震烈度速报网,20分钟内完成地震烈度速报;长、中、短、临地震预测科学水平不断提高,预报能力不断增强;建立适应监测预报需求的人才队伍和工作机制,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对防震减灾贡献率进一步提升。到2020年,建成覆盖我国大陆及海域的立体地震监测网络和较为完善的预警系统,地震监测能力、速报能力、预测预警能力显著增强,短临预测预报水平有明显提高,力争做出有减灾实效的短期预报或临震预报。 (四)基本原则。坚持夯实监测基础。完善地震台网规划布局,加强台网建设与运行管理,丰富地震观测产品,提高公共服

-地震勘探实验报告讲解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空学院 地震实验报告 姓名:沈 班级:班 学号: 时间: 2015年05月 指导老师:张

一、实验目的 实验一: 1、浅层地震装备的基本组成; 2、认识GEODE96浅层地震仪的主要结构,并学会该类仪器的操作方法; 3、地震波认识。 实验二: 1、掌握浅层地震数据采集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仪器介绍 1、仪器简介 全套美国GEOMETRICS公司生产的Geode96浅层地震仪(相当于四套独立的24道浅层地震仪)该仪器能满足折、反射地震勘探、井间勘探、面波调查等地震监测需要,应用Crystal公司的A/D转换器和高速过采样技术达到了24位地震仪的精度。频带从1.75Hz到20,000Hz,使得采样间隔可以从20毫秒到16微秒。采样到的数据叠加到32位的叠加器中,然后传回到主机的硬盘或其它介质上。内置预触发器,每道有16K的内存。用硬件相关器对震源信号进行实时相关运算。Geode包装坚固、防水、防震,有提手,重4.1公斤,用12V的外接电池可以连续工作10个小时。(如下图)

2、主要操作功能键及快捷键 注释: 1锁定与解锁;2清除界面;4检测噪声;7保存 3、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1、每个GEODE用数传线按规定串联,通过数传盒与笔记本电脑的USB口连 接。 2、每个GEODE接上12V电源。 3、开关接到与笔记本相连的第一个GEODE上。 4、传盒上的开关置于POWER UP处。 5、采集控制程序,并按工作需要设置好各项参数,然后进行正常数据采集工作。 6、出采集控制程序之前,应将数传盒上的开关置于POWER DOWN处。 7、卸下各连接线并清理整齐。 8、注意的是:在正常工作过程中,任何时候移动数传线与GEODE的连接头时,必须退出采集控制程序。另外Y型头上有红色标记的与GEODE的前12道相连接。而且采集控制软件运行的语言环境必须是英语(美国)。

前沿:海洋宽频带地震勘探新技术扫描

前沿:海洋宽频带地震勘探新技术扫描 文|吴志强 国土资源部海洋油气资源与环境地质重点实验室

1、概况 海洋地震勘探在海洋地质调查、油气藏勘探与开发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勘探领域的不断拓展,地震勘探的难度越来越大。在深部地质调查和复杂构造、火山岩(或碳酸盐岩)屏蔽下的油气藏地震勘探中,为了获取目的层有效反射信号、实现精确成像,对地震数据采集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包括采集到低频、高频成分丰富的宽频带、高信噪比原始地震记录。地震信号中的低频信息具有穿透能力强、对深部目的层成像清晰的优势,同时也使地震反演处理结果更具稳定性。宽频带可产生更尖锐子波,为诸如薄层和地层圈闭等重要目标体的高分辨率成像提供全频带基础数据。 理论研究表明:当地震数据的频带宽度不低于两个倍频程时,才能保证获得较高精度的成像效果;频带越宽,地震成像处理的精度越高;增加低频分量的主要作用是减少子波旁瓣,降低地震资料解释的多解性,提高解释成果的精度。 ID -jolii 4D - lOUHz 2.5 - 地霍于涛倍粧程与井辨率和解释精度的对应关系 图形象地展示了低频分量的重要性:高频分量丰富、但缺少低频分量的地震子波的主峰尖锐,却会产生子波旁瓣,使地震资料的精确解释变得困难且多解;高分辨率子波是在低频和高频两个方向都得到拓展的宽频带子波,这样子波的主 峰尖锐、旁瓣少且能量低,能分辨厚度极小的薄层,地震解释的精度高。 现今地震资料反演处理大多是基于模型的地震反演,成功的关键是能否提取真实子波和建立精确的低频模型。常规地震数据中缺失低频信息,只能采用从测井数据中提取低频分量再与地震数据反演的相对波阻抗合并处理方式得到绝对波阻抗。 在目标地质体复杂、钻井少的探区,仅靠测井资料提取的低频分量难以反映复

地震勘探实验报告记录

地震勘探实验报告记录

————————————————————————————————作者:————————————————————————————————日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空学院 地震实验报告 姓名:沈 班级:班 学号: 时间: 2015年05月 指导老师:张

一、实验目的 实验一: 1、浅层地震装备的基本组成; 2、认识GEODE96浅层地震仪的主要结构,并学会该类仪器的操作方法; 3、地震波认识。 实验二: 1、掌握浅层地震数据采集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仪器介绍 1、仪器简介 全套美国GEOMETRICS公司生产的Geode96浅层地震仪(相当于四套独立的24道浅层地震仪)该仪器能满足折、反射地震勘探、井间勘探、面波调查等地震监测需要,应用Crystal公司的A/D转换器和高速过采样技术达到了24位地震仪的精度。频带从1.75Hz到20,000Hz,使得采样间隔可以从20毫秒到16微秒。采样到的数据叠加到32位的叠加器中,然后传回到主机的硬盘或其它介质上。内置预触发器,每道有16K的内存。用硬件相关器对震源信号进行实时相关运算。Geode包装坚固、防水、防震,有提手,重4.1公斤,用12V的外接电池可以连续工作10个小时。(如下图)

2、主要操作功能键及快捷键 注释: 1锁定与解锁;2清除界面;4检测噪声;7保存 3、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1、每个GEODE用数传线按规定串联,通过数传盒与笔记本电脑的USB 口连接。 2、每个GEODE接上12V电源。 3、开关接到与笔记本相连的第一个GEODE上。 4、传盒上的开关置于POWER UP处。 5、采集控制程序,并按工作需要设置好各项参数,然后进行正常数据采集工作。 6、出采集控制程序之前,应将数传盒上的开关置于POWER DOWN处。 7、卸下各连接线并清理整齐。 8、注意的是:在正常工作过程中,任何时候移动数传线与GEODE的连接头时,必须退出采集控制程序。另外Y型头上有红色标记的与GEODE的前12道相连接。而且采集控制软件运行的语言环境必须是英语(美国)。

常用地震处理解释软件大全

常用地震处理解释软件大全

常用地震处理解释软件大全 一、地震处理 1.ProMax 简介LandMark的地震处理软件 2.Focus Paradigm的地震处理软件系统,配合EPOS3 TE(Third Editon)的版本。 3.CGG 地震处理软件系统 4.Omega 地震处理软件系统。 5.TomoxPro 井间地震处理软件 井间地震全套的综合处理分析软件系统,它包括以下主要功能: 1)设计与模拟井间地震勘探实验 2)计算全波场的井间地震人工合成图 3)拾取井间地震波的初至走时 4)初至波非线性层析成像 5)井间地震波预处理,包括波场分离 6)波动方程的全波场偏移 7)上行波与下行波的CDP叠加 8)偏移后处理与叠后校长量分析与应用 该软件系统共包括14个模块,提供大量的质量监控与图形显示功能。 6.Univers VSP 垂直地震处理 垂直地震处理VSP 7.GreenMountain 绿山Mesa 野外施工设计、高精度折射静校正微机版 8.Omni Workshop 最新的三维地震勘测设计工具集,自动生成的开放式数据库支持设计、执行和分析各个阶段的数据访问。 9.Vista Window 2D/3D

10.GeoCT-I 二维野外小折射自动层析成像软件 GeoTomo公司开发的二维野外小折射自动层析成像软件系统。该系统适用于现场处理野外小折射地震资料。 11.克浪KeLang 地震采集工程软件、采集论证 12.TestifiLand for Windows 仪器、源、接收器测试分析软件,它产生代表读到的原始带数据的统计图表。 13.SPS_QC 地震辅助数据生成与质控系统 二、地震解释 https://www.doczj.com/doc/044136800.html,ndMark地震综合解释软件包R2003,工作站版15CD LandMark的大型地震综合解释软件,包括地震资料解释,三维自动层位追踪,合成地震记录制作,三维可视化解释、地质解释与地层对比、迭后处理,数据体相干分析,地震属性提取属性分析、地址建模、断层封堵分析做图。层面与断层模型,出量计算、测井解释,精细目标分析,井位设计等。 https://www.doczj.com/doc/044136800.html,ndMark R2003.4软件全套,55CD 包括全套解释系统和一些辅助工具、教程,共55CD,包括工作站系统全套、Linux全套和部分Windows版本的软件(软件清单另列)。 https://www.doczj.com/doc/044136800.html,ndMark R2003.12软件全套,46CD 包括全套解释系统和一些辅助工具、教程,共46CD。 17.Discovery Discovery--微机一体化油藏描述软件,是美国Landmark公司在Windows环境下开发的产品,无论地质情况简单还是复杂,Discovery都将为您提供一整套非常有效的工具,把地质研究、地震解释、测井分析、开发生产动态管理集

实时地震学与地震监测预报技术研究室事迹.doc

实时地震学与地震监测预报技术研究室事迹实时地震学与地震监测预报技术研究室主要承担北京遥测数字地震台网(以下简称“北京台网”)的运行和管理任务;负责研究所地震预报推进组、科学探测台阵数据中心、国家数据备份中心和中国地震局地震现场科学考察应急工作队地震组工作;主要开展地震台网、台阵观测技术和方法研究。 2009年以来,研究室秉承其在管理与学术上一贯的严谨作风,以地震学为主要手段,注重与其它学科的结合,立足北京台网,在首都圈和其它强震危险区地震观测的基础上,开展地震发生机理和地震预测研究与实践工作。 (一)以制度为依托,在管理上做文章 根据国家局“十五”项目完成后对各台网新的要求,研究室制订了一系列针对北京台网的规章制度,包括《运行管理细则》、《值班员日常操作规程》、《值班制度》等,从运行管理上对北京台网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制度的执行,确保了台网各项工作有序运转,实现了内部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从而调动了全体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做到了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团结协作,使整个工作得以有条不紊、高效率、高质量地进行。所有参与台网24小时值班的同志以岗为家,勤勤恳恳,及时处理地震触发事件,确保一旦出现重大震情,都能及时赶赴台网值班中心投入地震资料分析处理工作。北京台网对所属台站每日的

工作状态进行跟踪检测,发现故障确保24小时内修复;遇到系统出现问题,且远程无法解决的情况,确保系统运维人员能够在1小时内赶到台网处理。 北京台网针对值班人员专门进行了“震情回答口径”培训,确保与国家局及所里保持一致,统一对外口径,维护地震局整体形象。 09年北京台网对由于通信线路老化导致传输信号质量下降的问题采取一系列手段和措施,排除资金、人力等各方面的困难,对通讯线路实施改造,以切实提高北京台网运行和工作效率。 同时,北京台网逐步改善台网值班环境和台站工作环境,建立健全安防设施,设立速报信息、预警信息、对外窗口等展示系统,并专门建设了新的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044136800.html,),以达到对内提高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对外积极宣传北京台网各项工作及科研产出的目的。 今年年初,北京台网职工在参加“第一届全国地震速报比赛个人技能决赛”时还取得了全国第七名的好成绩。 (二)以推进基础工作为根本,在增加科研业务水平上下功夫除了承担北京台网的运行和管理任务,研究室还立足北京台网,在所负责的各项业务工作中,狠下功夫,力求提高研究室科研业务水平。 09年,研究室科研人员以北京台网为工作平台,基于台网资料,有如下产出: 1. 总结了首都圈地区地震噪声相关函数(NCF)特性,提出了

特殊观测系统在地震勘探的应用

特殊观测系统在地震勘探的应用 地震勘探是地质勘察的一种方法,关系到地质分析的效率和效益。地震勘探中的特殊观测系统,有利于提高地震勘探的水平,优化地震勘探在地质分析中的应用,落实特殊观测系统中的实践性,进而发挥特殊观测系统的优势。因此,本文通过对特殊观测系统进行研究,分析其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 标签:特殊观测系统地震勘探炮点 地震勘探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增加了地质勘测的压力,引发了多项勘探问题。特殊观测系统在地震勘探中具有实践性的价值,加强地震勘探在野外环境中的控制力度,提高地震勘探的作业水平。特殊观测系统在地震勘探中取得良好的应用效益,完善地震勘探的环境,体现了特殊观测系统的积极性与控制性,强调地震勘探的准确度。 1地震勘探中特殊观测系统的原理与布置 特殊观测系统在地震勘探中的原理是:在矿区地震勘探的过程中,地震波传输的过程中很容易遇到障碍物,不能保障地震勘测的质量。特殊观测法在地震勘探中,取代了传统的勘探方法,通过研究激发点得出地震勘探反射波的路径,记录相关的反射点,合理安排信息处理。 地震勘探中特殊观测系统的布置方法为:首先确定地震勘探的震源点,在震源处实行放炮激发,途中会经过需要勘探的障碍物,而障碍物的另一侧需要安置接收装置,便于获取地震勘探的数据资料;然后根据震源点和接收点的数据信息,得出相关的数据资料,利用特殊观测系统移动震源位置,比对数据后得出障碍物的信息;最后将震源位置与接收位置相互调换,重新安排特殊观测系统的应用,获得另一部分障碍物的信息,由此得出整个障碍物的信息,找准矿区勘探中的障碍物[1]。特殊观测系统在地震勘探中的布置方法,需要加强准确性的控制,保障数据处理的准确性,消除潜在的误差信息。 2地震勘探中特殊观测系统的设计 特殊观测系统的综合性强,需要根据地震勘探的方法进行设计,确保其符合地震勘探的需求[2]。特殊观测系统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主要是勘探地下障碍物的信息,得出障碍物的准确信息。特殊观测系统在地震勘探中,需要采取灵活修改的方式,合理安排修改,落实特殊观测系统的设计方法。分析地震勘探中特殊观测系统比较常见的设计方式,如:(1)安排专业人员执行修测,按照地震勘探的方式,设计出灵活的特殊观测系统;(2)充分准备特殊观测系统应用中所需要的设备,促使系统设备能够满足实际设计的需求,避免出现发送或接收问题,还能保障炮点分配的准确性;(3)特殊观测系统中应该保障覆盖次数设计的准确性,尽量设计出高于正常值的次数,便于特殊观测系统应用的调节,辅助地震勘探能够准确的得出障碍物的信息,满足现代地震勘探的需求,表现特殊观测系统

浅谈新时期下地震的监测预报

浅谈新时期下地震的监测预报 摘要:地震监测预报对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而言,都是一个难题。新时期下, 如何基于现有技术,来对地震进行科学有效的预报,减少产生的损失,是急需解 决的重要课题。鉴于此,本文对新时期下地震监测预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根据问题呈现来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地震;监测预报;机制 引言 地震作为地球的自然现象之一,长期以来一直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 新世纪以来,我国遭受了汶川地震、玉树地震、雅安地震等多次地震灾害,带来 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及人员伤亡,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地震 监测预报是当前一个世界性难题,我国如何契合新时期、大数据时代的需求,来 结合当前地震监测中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是提升目前地震预测水 平的关键之举。 1 当前地震监测预报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发现当前地震监测预报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下 述三个方面。 1.1 法律法规与实际状况不符合 受我国科技发展水平的制约,在现代地震监测领域我国是结合发展经验来不 断进行法律体系的发展。然而,通过调研分析发现,当前我国颁布的《地震预报 管理条例》中的相关规定与地震预报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使 得地震预报缺失法律规范,甚至有时候会出现无法律依据的状况出现,目前主要 缺少关于地震灾害的损失评估、地震形势的预测、地震预报决策主体的制定等。 1.2 地震监测预报管理体系缺乏积极性 截止目前,我国在地震监测预报时仍是由中国地震局系统、国务院及地方政 府三级体系构成,在国务院的统一指挥下来实现地震的预报信息发布、灾后救助 及重建工作。该体制设计的初衷是在于充分发挥各级部门在地震预报中的主观能 动性,然而目前取得的效果不尽如意,尤其是一些基层单位的员工缺乏工作干劲,其产生的根源主要是由于经费投入不均衡、人员配置不合理、缺乏行之有效的区 域协调机制等。 1.3 地震监测预报队伍专业素养有待提升 众所周知,地震检测预报人员的综合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监测预报工作 的开展。当前,我国上一代地震监测、预报专家相继退休,而新生代的专业技术 人员虽然拥有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及数理化知识,但是缺乏实践运维经验,无法做 到理论与知识的良好融合。当前,地震监测预报专业人员较少、群测群防数量不足、综合素养不足等也是制约地震预报队伍水平难以提升的关键所在。 2 优化地震监测预报的对策建议 结合当前地震监测预报的出现的问题,从完善地震监测预报管理机制、强化 资金投入、完善队伍建设等多个层面展开对策制定。 2.1 完善地震监测预报管理机制 当前,地震预报管理机制没有充分发挥基层单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应构建 相应的机构,来建立跨部门、跨国际的协调化机制。首先,应推行双重领导机制,实现地震管理机构的优化,利用双重领导来进行优化,实施常态化监督,构建责 任监管机制来确保组织效力;其次,构建良好的区域协调机制。积极贯通中央政

广州市地震监测中心广州市地震监测数据管理组织与信息服务系统

广州市地震监测数据处理和信息服务系统建设(二期)——应用软件开发采购需求书 一、项目名称 广州市地震监测中心广州市地震监测数据处理与信息服务系统(二期)-应用软件开发 二、采购项目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包括:委托开发预警数据综合分析展示子系统、警报信息分析与发布子系统、预警信息接收终端、预警工作管理子系统、地震监测信息公众服务子系统升级改造、数据接口,项目资源库建设、数据迁移,采购数据库软件和智能报表工具各一套。 三、采购项目名称、编目及预算情况 1、采购项目名称:广州市地震监测中心广州市地震监测数据处理与信息服务系统(二期)-应用软件开发。 2、采购编目:xxxxxx 3、本子项目总预算128.9万元。(支付金额按市财政局下达额度为准)具体支付方式在标书上反映。 四、商务要求 1、投标供应商应具备《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的相关条件;

2、投标供应商必须在中国境内依法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且注册资金200万人民币或以上的合法企业; 3、投标供应商必须具备相关主管部门颁发的《软件企业认定证书》; 4、本项目不接受联合体形式的投标。 五、技术需求 1、软件系统建设一览表

2、开发广州市地震监测数据处理与信息服务系统(二期)建设标准规范如下:(技术标准以建设方案为准)《《计算机软件开发规范》GB8566-88 《软件包质量要求和测试》GB/T 17544 《信息技术软件产品评价质量特性及其使用指南》GB/T 16260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9-92 《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93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国地震信息服务系统技术规程》(JSGC-06) 《地震数据库系统技术规范(试行)》(中国地震局2001年9月发布) 《中国地震局信息网站管理办法》(试行) 《地震数据分类与代码》 DB/T11.1-2000 《地震科学数据共享管理办法》 《地震科技数据与共享用户的分类、分级指南》 《地震科学数据共享服务规定》 《地震科学数据汇交管理规定》

监测地震的方法.doc

监测地震的方法 【 - ,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将出现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大地测量学、 地球化学及至生物学、气象学等多学科领域中的各种异常现象。经过系统的清理和研究,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我国已在70 多次中强以上地震前记录到1000多条前兆异常。 这些前兆异常可归为十大类,即地震学、地壳形变、重力 地磁、地电、水文地球化学、地下流体(水、汽、气、油)动态、应力应变、 气象异常以及宏观前兆现象。每一类前兆又包含多种监测手段和异常分析项目。 如地壳形变包含有大面积水准测量、断层位移测量、海平面观测、湖面观测、

地面倾斜观测等手段。地震学前兆分析项目是各大类前兆中最丰富的,包括地 震活动分布的条带、空区集中、地震频度、能量、应变、b 值、震群、前震、 地震波速、波形、应力降等三十多种异常分析项目。 宏观异常项目亦是丰富多 彩,如地声、地光、火球、喷水、喷油、喷气、地气味、地气雾,井水翻花、 冒泡、突升、突降、变色、变味、井孔变形、各种动物行为的反常现象等等。 总之,由于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的复杂性,决定了地震前兆具有丰富,多样和综合的特点。归纳起来,前兆现象可分为十大类,其中包含的异常分析项目和观测手段可达近百项。 目前应用于地震监测的主要手段及方法有以下几种: 1)测震:记录一个区域内大小地震的时空分布和特征,从而预报大地震。人们常说的“小震闹,大震到”,就是以震报震的一种特例。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小震闹”并不一定导致“大震到”。 2)地壳形变观测:许多地震在临震前,震区的地壳形变增大,可以是平时的几倍到几十倍。如测量断层两侧的相对垂直升降或水平位移的参数,是地震预报重要的依据。

新形势下地震监测预报发展的思考

新形势下地震监测预报发展的思考 发表时间:2017-12-12T16:06:56.733Z 来源:《防护工程》2017年第19期作者:董娜 [导读] 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已成为当前社会层面高度关注的探讨课题,本文着重探讨了新形势下地震监测预报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发展方向。西安市地震监测中心 710016 摘要: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已成为当前社会层面高度关注的探讨课题,本文着重探讨了新形势下地震监测预报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发展方向,以期更好地推动我国地震预测工作走向更高的探索阶段。 关键词:新形势;地震监测预报;现状问题;发展方向 地震这种自然现象严重危及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损害。为了进一步减少地震所带来的重大灾害后果,采取地震监测预报措施是极为重要的。新形势下我国地震监测水平发展迅速,但依然存在一定问题和不足,需要在新形势背景下进行改善和优化。 一、地震监测预报概述 地震即地振动,又可称之为地动。实质上这是地壳在快速释放能量的过程中造成振动的自然现象,期间会产生地震波。自古以来,地震都是一种极为严重的自然灾害类型,这一现象给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都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尤其是现代破坏性地震,如发生在人口密集区域或者经济发展繁荣区域则会严重威胁和影响受灾区域内人身安全和财产保障,对社会发展带来极为消极的影响。我国一直以来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频繁的国家之一,正如近期“8?8”九寨沟地震,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49秒,在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了7.0级地震,震源深度约20公里,至今已导致20人遇难,507人受伤,共记录余震总数为2318次,所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破坏和重要景点垮塌等带来的惨重影响已难以估量。我国政府及社会人士都已迅速组织救灾工作。而在未来,如何能够更好地做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尽可能挽救损失,已成为了社会层面高度关注的探讨问题。 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是防震减灾的基础所在,同时也是地震工作的重要环节,无论是在人力配备、资源建设以及经费支持等方面都给与了极大的支援。地震监测预报是通过正确认识地震发生的机理和规律,以多种科学观测结果为基础,对地震三要素(时间、地点和震级)进行预测的科学探索过程。其中地震监测预报按照不同分类标准有着多样化的分类:按照地震发生时间范围分类,可分为临时性、短期、中期以及长期。按照地震监测预报方法则可分为物理性监测预报和经验性监测预报。按照监测对象可分为地震地质、电磁、形变以及地下流体等。在新形势下,全球地震活动日益升级,尤其是我国近年来重大地震灾害频发,因此加强地震监测预报研究和探索已成为极为重要的课题。 二、新形势下地震监测预报发展现状及问题 我国已开展了数十年的防震减灾和监测预报工作,通过多年以来的艰辛探索,基本建立了全国预报工作的体系,制定和完善了相关《地震预报管理条例》,建立了门类较为齐全的固定和流动地震观测网络,机构设置和人才配备也不断健全。随着“十五”基本建设项目的不断完善和实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体系的建设正逐渐向纵深方向发展。但当前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自然环境的不断变化,对于包括地震监测预报在内的防震减灾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针对当前发展过程中的现状及问题,需要及时总结相应对策和解决方法,逐步探索新形势下的地震监测预报的发展方向。 首先地震灾害属于极为复杂的地球物理现象,具备组织性、随机性以及复杂性,这作为全球性最为棘手的科学难题,也极大增强了科学监测和预报的难度。其次在地震灾害的震源区域内发生的物理化学过程缺乏有效的监测设施及装备,这会直接导致对于地震孕育和发生,尤其是地震震源处岩石的应力与强度都无法直接测量,同样也会增加监测和预报的工作难度。对于7.0级以上的地震,在同一区域内发生周期较长,对于地震数据采集也会带来难度。另外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主要参考于地震前兆现象,但由于区域性的差别,存在局限性和不确定性,这也将直接导致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发展存在一定问题。因此在新形势下,为了进一步推动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发展,这需要不断在地震灾害中进行探索和经验积累,同时运用当前信息时代背景下的先进技术,逐步提升监测预报工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三、新形势下地震检测预报的发展方向 (一)运用大数据至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之中 在过去,传统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开展建立了一套精度级别很高的观测网,在实践上采样率不断提高,对于探索地震发生的原因和相关参数测定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但由于设备本身成本昂贵,对于观测条件的要求也很高,因此这也就在空间和时间上造成了影响,对于大数据的收集同样带来不利影响。为了更好地研究和判断地震发展趋势,这需要在空间和时间上都需要提高密度,但传统研究过程中的繁琐模型套用和计算并不利于展开地震发展趋势的合理分析。因此在当前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势之中,运用大数据至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之中,有助于更为迅速地针对全球观测数据进行汇总和挖掘,不仅局限于我国或者某个区域,这将极大突破现有的数据量,对于全球化震情的把握也会有更为全面的了解。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这需要有效实现数据共享,扩充数据资源,进一步加强数据的深度整合和挖掘。通过全球地震大数据平台和分析系统的构建,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协作,对于不同行业间的数据交换展开协同合作和多样本研究,这样也能通过对全球震情的把握,进一步降低监测和预报的工作难度。 (二)构建新时代的地震观测网络 一直以来我国地震观测都是基于网络连接各地区的监测站,形成地震观测系统,这具备坚实的互联网基础。而在新形势下,为了更好地适应地理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变化,这需要构建新时代的地震观测网络,在当前信息时代背景下也需要进一步向物联网方向发展。例如当前国家支持的IPv6地震应用项目以及预警项目,都已为新时代地震观测网络的构建打下良好的基础,尤其是传感器网络物联网技术能够建立更为密集的观测网络,同时还可基于全球物联网之上实现振动、温度、地磁、重力、压力、气体等要素的传感。结合当前的传感器APP 设计应用软件,在未来新形势下地震监测预报发展方向将进入传感器的全面网络时代,这将极大改变和优化传统地震监测的处理办法。结束语: 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是当前全球性的重要难题,同时地震灾害的发生又给社会发展和人员安全带来了极大的破坏。为了进一步优化当前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地震数据处理新思路

SEISMOLOGICAL AND GEOMAGNETIC OBSERV ATION AND RESEARCH 第38卷 第3期2017年 6月Vol.38 No. 3Jun. 2017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doi: 10. 3969/j. issn. 1003-3246. 2017. 03. 033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地震数据处理新思路 张 翔1) 王茂发1) 史鹏飞1) 周宝峰2) 1)中国河北065201防灾科技学院 2)中国哈尔滨150080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摘要 现代地震观测积累了大量、种类繁多的地震前兆数据和震后数据,但数据中隐含 的地震规律及趋势无法用经典的算例、数学公式、物理公式进行定量解释、分析和预测, 需要探索新方法、新技术。案例表明,大数据分析具有预测事物发展趋势、改变传统观 念和发现新事物的功能,有助于从错误信息中挖掘有价值信息。本文由此提出基于大数 据技术处理地震数据的新思路,对地震监测预报新思路进行探索;通过在大数据平台上 基于地震目录的余震预测研究,给出大数据技术在地震数据处理方面的一个应用实例, 验证该思路的可行性。 关键词 大数据技术;地震数据;地震监测预报;数据处理 0 引言 目前,“大数据”的概念没有一个明确定义。维基百科中将大数据定义为: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IDC 将大数据定义为:为更经济从高频率的、大容量的、不同结构和类型的数据中获取价值而设计的新一代架构和技术。虽然不同学者、不同研究机构对大数据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均存在一个普遍共识,即“大数据”的关键是在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的数据中快速获取信息。 进入21世纪后,数据增长与应对数据增长的现有计算机技术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最终引发大数据技术革命。大数据分析能力是大数据技术的关键,其核心思想是,解决在多种类型数据激增情况下,如何提高对数据的管理、分析和利用的问题(杨国伟,2014)。大数据的本质是利用分布式、云计算、数据挖掘等诸多技术,将原本分散的、多样性的数据有机融合在一起,进行统计关联分析,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Marx V ,2013)。因此,大数据及其技术蕴含着巨大生产力,目前已被认为是一门新兴学科(Hey T et al ,2012),不但成为科技界和企业界关注的热点,也成为国家间的竞争热点。很多国家将其提升到战略高度,对国家安全、政府决策和竞争模式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崛起,大数据技术在中国迅猛发展。2016年中国大数据技术白皮书指出,在“十三五”期间: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增长;大数据开放共享进度加快;政府大数据应用逐步深入;数据立法与监管日趋完善;大数据合理合法流通加速;大数 作者简介:张翔(1979—),女,硕士,讲师,主要从事信息学科与地震学应用研究工作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创新项目“大数据环境下的面向行业服务数据处理研究”(项目编号:ZY2016010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模拟地震监测波形记录矢量化关键算法研究与系统开发,项目编号:41504037) 本文收到日期:2016-12-17

(整理)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

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 (1994年1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40号发布)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及其观测环境,保障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顺利进行,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地震监测设施,是指地震台(站)监测设施、地震遥测台网设施和其他地震监测设施。 本条例所称地震观测环境,是指保障地震监测设施得以正常发挥工作效能的周围各种因素的总体。 第三条地震监测设施所在地的人民政府负有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及其观测环境的责任。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对地震监测设施及其观测环境的保护工作,负责监督、检查、指导和协调。 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及其观测环境的义务。 禁止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危害、破坏地震监测设施及其观测环境。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对危害、破坏地震监测设施及其观测环境的行为,都有权检举、控告。第六条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及其观测环境,应当尽量避免或者减少对国家、集体和个人造成损失。 第二章保护范围 第七条地震监测设施的保护范围: (一)地震台(站)内的地震监测仪器设备、设施; (二)地震台(站)外的观测用山洞、仪器房、观测井(水点)、井房、观测线路、通信设施、供电设施、供水设施、专用用堤坝、专用道路、避雷装置、及其附属设施;(三)地震遥测台网接收中心的观测设备、设施; (四)地震遥测台网的中继站、遥测点观测用房、地震传输设备、供电设备、及其附属设施; (五)地形变、地磁、重力、地电测线和测点的测量标志及其保护设施、测量场地以及专用道路等。 第八条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范围,是指地震监测设施周围不能有影响其工作效能的干扰源的最小区域。 干扰源地震监测设施的最小距离见附表1、附表2、附表3;未列入有关附表的铁路、电气化铁路、高压输电线、发电厂、建筑群、无线电发射装置等其他干扰源距地震监测设施的最小距离,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会同有关部门通过现场实测确定。 第三章保护措施 第九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应当将本行政区域内地震监测设施的分

基于GIS的地震分析预报系统

第2章 MapSIS文件选单 MapSIS文件选单项如图2所示,主要用于:设置工作参数、新建表、打开表、存储表、打开工作空间、存储工作空间以及存储图像及打印图形等。 图2 文件选单 2.1 工作参数设置 在图2中运行“1.工作参数…”,弹出如图2-1界面。 该选单非常重要,必须设置正确;否则,要么不能顺利运行,要么很难找到计算结果。该选单主要用于: 1.设置一般文件的输入、输出路径: MapSIS系统既可对一般文件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也可对CAPOmen文件、SQL Server数据库以及SYBase数据库中的数据直接进行分析处理。但有些方法只对一般文件数据有效,此处设置的输入目录为缺省输入目录,以后在计算中还可根据需要修改;无论是对文件数据还是对数据库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分析结果中的数据文件存入此处设置的“数据文件输出目录”,图像文件存入此处设置的“图形文件输出目录”。

注:此处的“文件输入路径”不能设置为CAPOmen文件及本地数据库所在路径,否则会影响某些程序搜索目录速度。 图2-1 工作参数设置 2.设置MapInfo表存放路径:存放新生成的MapInfo结果表。用户应注意删除本目录下不再使用的结果文件。 3.设置CAPOmen或APnet文件存放路径:只对CAPOmen文件和APnet文件有效。 4.自动搜索SQL Server服务器上的前兆台网数据库表:当第一次对SQL Serve服务器上的前兆台网数据库进行分析时选用,表文件名为:数据库名+“.SQL”,如湖北的数据库名为PDB_HB,则其表名为PDB_HB.SQL,若文件已经存在,则会更新。 点击本按纽运行,出现图2-1-1界面: 图2-1-1 搜索网络数据库 5.自动搜索SYBase服务器上的前兆台网数据库表:当第一次对SYBase服务器上的前兆台网数据库进行分析时选用,表文件名为:省名+“.SYB”,如河北的数据库其表名为河北.SYB,若文件已经存在,则会更新。

地震勘探基础知识

1. 有关地震勘探的一些基本概念 1.1 地震勘探是勘探石油的有效方法 勘探石油的方法和技术,按其勘探手段划分,可分为地质法、物探法和钻探法三种基本类型。 地球物理勘探法(物探法)运用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即利用地壳中岩石的物理性质(如岩石的弹性、密度、磁性和电性)上的差异来研究地球,了解地下岩层的起伏情况和组成情况,从而达到寻找储油构造以勘探石油的一种勘探方法。 依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物探法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地震勘探(利用岩石的弹性差异) ?重力勘探(利用岩石的密度差异) ?磁法勘探(利用岩石的磁性差异) ?电法勘探(利用岩石的电性差异) 在石油勘探中,最经济的方法是物探法。首先用物探法对工区的含油气远景作出评价,为钻探提供探井井位。然后钻探法通过实际钻进,以对物探法进行验证。如果构造含油,又可根据物探资料和探边井计算出含油面积和地质储量。 在我国,陆上是广大的地表松散沉积(如松辽平原、华北平原等)和沙漠覆盖区(如塔什拉玛干大沙漠),海上是被辽阔的海水所覆盖的“一片汪洋”,已看不到岩层的地面露头的出露。而钻井法成本高、效率低。如何解决这些地区的地质构造和地质储量问题呢?在这时就充分显示了物探法应用的威力。 在各种物探方法中,地震勘探具有精度高的突出优点,而其它物探方法都不可能象地震勘探那样详细而准确地了解地下由浅至深一整套地层的构造特点。因此,地震勘探已成为石油勘探中一种最有效的方法。 1.2 地震勘探基本原理 地震勘探是利用人工激发地震波的方法引起地壳的振动,并用仪器把来自地下各个地层分界面的反射波引起地面上各点的振动情况记录下来。利用记录下来的数据,对其进行过处理分析,从而推断地下地质构造和地层岩性的特点。 地震勘探查明地下地质构造特点的原理并不难理解。利用声波反射现象可测定障碍物离开声源的距离,是我们都知道的物理原则。 其计算公式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