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北省卫生资源配置标准(2011-2015)

湖北省卫生资源配置标准(2011-2015)

湖北省卫生资源配置标准(2011-2015)
湖北省卫生资源配置标准(2011-2015)

关于印发《湖北省卫生资源配置标准(2011-2015年》和《湖北省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意见》的通知

各市、州、县卫生局,发展改革委(局),财政局:

为了推进我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省级人民政府制定卫生资源配置标准,组织编制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医疗机构的数量、规模、布局和功能”的要求,省卫生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财政厅共同组织制定了《湖北省卫生资源配置标准(2011-2015年)》和《湖北省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意见》,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各地认真贯彻执行,抓紧编制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各市州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于2011年4月前报省审批后实施。

附件:1、湖北省卫生资源配置标准(2011—2015年)

2、湖北省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意见

二0一一年一月五日

湖北省卫生资源配置标准(2011—2015年)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政策依据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和《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为了进一步推进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卫生资源配置的宏观管理,特制订《湖北省卫生资源配置标准(2011-2015年)》(以下简称《标准》)。

第二条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方针,从湖北实际出发,借鉴国内先进经验,科学制定卫生资源配置标准,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加强卫生行业管理,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医疗卫生资源,促进全省卫生事业科学发展。

第三条基本原则

(一)坚持公平与效率统一,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强化政府在卫生资源配置与准入方面的规划和监管职责,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促进公平公正。同时,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民营资本举办医疗卫生事业,促进有序竞争,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需求。

(二)坚持实施属地化与全行业管理。所有医疗卫生机构,不论所有制、投资主体、隶属关系和经营性质,均由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准入、统一监管。

(三)坚持统筹规划与区别发展。从全局出发,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的要求,统筹规划全省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同时,对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实施不同的配置政策,新增卫生资源重点投向农村和社区卫生等薄弱环节。

(四)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卫生资源配置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加快发展步伐,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在中部地区领先。同时,对不符合规划要求的医疗机构逐步整合,严格控制大型医用设备配置,鼓励共建共享,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效率。

第四条卫生资源的界定

根据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构成要素,卫生资源包括机构、床位、人力、设备、经费和科研技术等。

(一)卫生机构:包括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疗养院、护理院(站)、门诊部、诊所(医务室、卫生所)、村卫生室、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妇幼保健院(所、站)、临床检验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局(所)和其他卫生机构。

(二)医院病床:指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设置的正规床、简易床、监护床、超过半年加床、正在消毒和修理床位、因扩建或大修而停用床位。不包括产科新生儿床、接产室待产床、库存床、观察床、临时加床和病人家属陪侍床。门诊部(所)、专科防治院(所)不得设病床,可设少量观察床。

(三)卫生人力:包括卫生技术人员(含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药师、检验及影像技师等)、其他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勤技能人员。

(四)医疗设备:指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日常业务工作所必须的常规医用设备和大型医用设备。

(五)卫生经费:指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安排的卫生事业经费和卫生基本建设投资,以及医疗卫生机构的各种业务收入。

(六)科研技术:指医疗卫生机构的科学研究、医疗技术、重点学科等。

第五条适用范围

本《标准》是指导各地制定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监督和评价各地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依据。适用于全省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

第六条适用期限

本《标准》适用期限为:2011-2015年。

第二章卫生机构设置标准

第七条总体要求

(一)应考虑区域范围、人口密度、健康水平、疾病谱分布等因素,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趋势,按照各自的功能,设置各类卫生机构,形成规模适宜、分工明确、定位准确、各司其职、功能互补的卫生服务体系。

(二)根据实际需要,充分体现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和效率效益原则。在结构和布局上突出预防保健、社区卫生、农村卫生、中西医并重的战略重点,保持适度规模,避免重复设置。

(三)积极稳妥地把部分公立医院转制为民营医疗机构,鼓励民营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积极发挥民营医疗机构在资金、设备、管理等方面的优势,营造区域内不同所有制医疗机构协调合作、良性竞争的格局。

(四)加强卫生机构内涵建设,重点提高和改进现有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水平,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第八条医院设置

医院主要由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包括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医院)、专科医院组成。其发展重点是提高服务能力、辐射能力和疑难病的诊治能力,适度控制规模。

(一)综合医院。到2015年,全省规划设置政府举办的三级综合医院60-70家。一般县(市、区)设1所政府举办的二级综合医院,人口超过80万的县(市、区)可设2所。原则上不再在各市(州)中心城区增设政府举办的综合医院。三级综合医院主要承担辖区内疑难病症的诊断治疗和医学科研、教学工作;二级综合医院承担基本医疗、急救、保健及基层卫生技术培训等工作。

(二)中医医院:省和市(州)设政府举办的三级中医医院1所(武汉市可设2所);以农业人口为主的市辖区和县(市)设政府举办的二级中医(民族医、中西医结合)医院1所。

(三)专科医院:各地可根据当地疾病谱等,设置一定数量的专科医院,具体数量由各市(州)确定。到2015年,全省规划设置三级专科医院50-60家。

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办民营医疗机构,特别支持举办500张床位以上大型综合性民营医院和100

张床位以上的专科医院。民营医疗机构设置数量由各市(州)确定。

加快发展中间性医疗服务。大力发展医院内康复医学科、社区康复、家庭病床、护理院、护理站、老年病和慢性病医院。

第九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

(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站为补充,坚持以政府主导为主、以调整现有卫生资源为主。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区的市原则上按每个街道办事处范围或覆盖3-10万居住人口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口规模大于10万的街道办事处,可增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口规模小于3万人口的街道办事处,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设置由市级卫生行政部门确定。县级市原则上按每个街道办事处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口规模小于3万人口的街道办事处不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县政府所在地的城关镇原则上只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口规模大于10万的可增设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社区卫生服务站:按0.5-1万人口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个数原则上不超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数的4-6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的服务人口不重叠。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主要功能: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以社区内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重点,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

(二)乡镇卫生院

每个建制乡镇必须设置1所政府办的乡镇卫生院。

乡镇卫生院的主要功能:承担基本医疗、预防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指导、健康教育和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行政监督执法等综合性卫生工作,并对村卫生室进行业务管理、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推行“乡村一体化”管理模式。

(三)村卫生室

每个行政村原则上设1个卫生室。居民居住分散,步行1小时才能到达村卫生室的自然村,或3000人口以上的行政村,可增设1个卫生室。人口较少或交通便利的村,可联合设置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所在的行政村不再设村卫生室。

村卫生室的主要功能:承担农村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工作。为村组群众提供预防保健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初级诊治和传染病的报告及转诊工作。

第十条公共卫生机构设置

(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省、市州、县各设置1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辖区可设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也可不设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其功能由市(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组成疾病预防控制的基层网络。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主要功能:负责疾病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疫情报告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控制、实验室检测分析与评价、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技术管理与应用研究指导等工作。

(二)卫生监督执法机构

省、市州、县(市、区)各设置1所卫生监督局。县(市、区)以下组建卫生监督派出机构。

卫生监督执法机构的主要功能:依法监督管理餐饮消费安全、化妆品、消毒产品、生活饮用水及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依法监督管理公共场所、职业、放射、学校卫生等工作;依法监督传染病防治工作;依法监督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及其执业人员的执业活动,整顿和规范医疗服务市场,打击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行为;承担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三)妇幼保健机构

省、市(州)、县各设置妇幼保健机构1所。除武汉市外,其他市(州)所在地原则上不设区级妇幼保健机构(8个参照县级管理的农村区已设置妇幼保健机构的,予以保留),其功能由市(州)妇幼保健机构承担。

妇幼保健机构的主要功能:提供妇女保健、儿童保健、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以及与妇女儿童健康密切相关的基本医疗服务,开展妇幼保健技术培训、业务指导、检查考核、健康教育、信息管理、科学研究、适宜技术推广、教学等工作。

(四)医疗紧急救援机构

全省以湖北省医疗紧急救援中心(简称急救中心)为龙头,以市(州)、县(市)级急救中心为主干,以各级医疗机构急诊科为支撑,建成比较完善的三级急救网络。

省级急救中心设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各市(州)设1所市(州)级急救中心,根据区域地理位置,在急救中心下可设若干基层急救站;各个县(市)设1所县级急救中心,县级急救中心可独立设置或在县(市)级医院附设。

医疗紧急救援中心的主要功能:负责市区内日常院前急救或指挥调度辖区内的院前急救工作;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指挥调度辖区内医疗急救资源,开展紧急救援;对市区内急救站、医院急诊科以及辖区各县市进行业务技术培训。

(五)采供血机构

全省设血站16所。武汉市设1所血液中心,每个市(州)设1所中心血站,天门、潜江、仙桃参照中心血站设置标准各设1所血站。血液中心或中心血站可根据区域内供血需要和地理位置,在供血区域内部分县(市)设分支机构。根据原料血浆需求、疾病流行情况、供血浆能力等,在郧县、监利、武穴、罗田、恩施、云梦、松滋等县(市)设置单采血浆站。

血液中心或中心血站的主要功能:开展无偿献血的的招募、血液的采集与制备、临床用血供应以及医疗用血的业务指导等。单采血浆站的主要功能:采集供应血液制品生产用原料血浆。

(六)精神卫生机构

省、市(州)、县(市)和以农业人口为主的区,各设置1所精神卫生中心,每个市(州)可确定1所综合医院设置精神专科。在各市(州)、县(市、区)精神专科床位总量控制范围内,鼓励民营资本举办精神病专科医院,但每个精神病医院病床规模不得少于50张。

精神卫生机构的主要功能:承担本辖区精神疾病急性住院治疗和科研教学,精神疾病监测、预防、治疗、培训、康复,开展精神卫生咨询,加强精神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对精神卫生防治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评估和技术指导。

(七)临床检验中心

根据临床检验工作需要,设置1所省级临床检验中心,各市(州)可独立或挂靠综合医院设置1所临床检验中心,县级原则上不设临床检验中心。

(八)其他专业防治机构

各市(州)应设置1所传染病专科医院,县(市、区)应在综合医院或中医院内设置传染病区。

武汉、十堰、孝感、黄冈、荆州、恩施各设置1所麻风病防治中心。

各市(州)可依据本地防病工作实际需要,设立从事疾病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结核病、血吸虫病、职业病、肿瘤、口腔疾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专科防治机构。县级原则上不设置专科防治机构,现有专科防治机构归口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统一管理或与其它机构合并。

第三章病床配置标准

第十一条总体要求

病床设置要满足基本医疗需求,适应不同病种、不同病情需要,有利于病人合理流向,有利于充分利用卫生资源,有利于节省病人医药费开支和方便病人,有利于医学技术的发展和为科研与教学提供良好的条件。

第十二条配置总量

根据各地近几年病床变动情况,结合未来人口变动和居民潜在医疗需求,到2015年,各市(州)的病床配置标准如下(见表一):

表一各市州病床配置标准(2015年)

市)之间、综合医院与专科医院之间、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之间的配置比例,应根据区域内疾病谱的变化和按照加强农村、加强基本医疗服务的原则合理安排。

第十三条各类医疗机构病床的具体配置标准

(一)城市内综合医院、中医院、专科医院床位配置应根据其地理位置、服务人口、床位利用率、平均住院天数、床护比、医护比等因素进行综合核定,原则上核定病床后的床位利用率不低于90%,平均住院天数不超过全省同类医院平均数,床均建筑面积和卫生技术人员配置要达到相关要求。

(二)县级综合医院床位配置原则上按服务人口进行核定:100-150张/10万人以下;200-300张/10-30万人;300-500张/30-50万人;400-600张/50-80万人;500-800张/80-100万人;800-1000张/100万人口以上。县级中医院根据现有床位及利用率等综合因素设置床位,但最低不少于100张。

(三)乡镇卫生院:乡镇卫生院床位规模应根据其服务人口数量、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服务半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等因素,按照乡镇卫生院的类型、基本任务和功能合理确定。每千服务人口宜设0.6-1.2张(服务人口一般卫生院按乡镇常住人口加暂住人口;中心卫生院在此基础上,加上辐射乡镇人口的1/3)。乡镇卫生院床位规模宜控制在100床以内。

(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每千服务人口(指户籍人口)0.3~0.6张床位,设置以护理康复和慢性病治疗康复为主要功能的病床,一般不超过50张。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设日间观察床1张,不设病床。

第十四条每床占用面积

综合医院每床占用建筑面积:100-300张床位的,80㎡/床;400-500张床位的,83㎡/床;600-700

张床位的,86㎡/床;800-900张床的,88㎡/床;1000张床位以上的,90㎡/床。大型设备用房、制剂室和科研、教学、公共卫生用房等按《综合医院建设标准》另计。

中医院每床占用建筑面积:200张床以下,69-75㎡/床;200-400张床的,75-84㎡/床;500张床以上的,84-87㎡/床。大型设备用房、中医制剂室、中医传统疗法中心和科研、教学、公共卫生用房等按《中医院建设标准》另计。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科医院等,每床占用面积参照国家相关标准执行。

第四章卫生人力配置标准

第十五条总体要求

保证卫生人力总量与结构科学合理,满足医疗卫生机构正常工作开展,适应居民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医学技术的发展。

第十六条配置总量

根据各地近几年医师变动情况,结合未来人口变化和居民潜在医疗需求,到2015年,各市(州)的医师(含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配置标准如下(见表二):

表二各市州医师配置标准(2015年)

省对各市

(州)的医师配

置实行总量指

导。在总量范围

内,各市(州)

对医师在县(市)

之间、综合医院

与专科医院之

间、公立医院与

民营医院之间的

配置比例,应根

据区域内疾病谱

的变化和按照加

强农村、加强基

本医疗服务的原

则合理安排。

第十七

条医疗卫生机

构的人员具体配

置标准

以满足业务工作需要为原则,根据国家与省的相关标准,结合实际情况合理配置。

第五章医用设备配置标准

第十八条总体要求

医用设备配置要体现分级原则,满足不同层次医疗卫生机构需要;要体现功能原则,满足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需要;要体现适宜原则,满足当地居民卫生服务需要与需求,同时又考虑到经济承受能力;要体现资源共享原则,提高使用效益,避免卫生资源的浪费;要体现重要性原则,大型设备实行分级管理、严格审批,一般设备按国家相关标准自主配置。

第十九条大型医用设备管理目录分为甲、乙两类,其配置标准严格遵照卫生部、国家发改委、

财政部发布的《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办法》。

(一)甲类设备由卫生部管理并颁发配置许可证,包括:1、X线—正电子发射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PET—CT,包括正电子发射型断层仪即PET);2、伽玛射线立体定位治疗系统(γ刀);

3、医用电子回旋加速治疗系统(MM50);

4、质子治疗系统;

5、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系统(CyberKnife);

6、断层放射治疗系统(Tomo Therapy);

7、306道脑磁图;

8、内窥镜手术器械控制系统(da VniciS);

9、其它未列入管理品目、区域内首次配置的单价在500万元以上的医用设备。

(二)乙类设备由卫生部实行总量控制,包括:1、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装置(CT);2、医用磁共振成像设备(MRI);3、800毫安以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X线机(DSA);4、单光子发射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SPECT);5、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LA)。省卫生厅根据卫生部下达的总量分配各市(州)控制指标(见表六)。

附表六 2015年各市州大型医用设备配置标准(乙类)

市州CT MRI DSA LA SPECT

全省合计47918214513048

部省直3624343212

武汉市673528165

黄石市247442

十堰市3412893

宜昌市40151293

襄樊市401511103

鄂州市93331

荆门市247562

孝感市339563

荆州市3915973

黄冈市3610692

咸宁市277442

随州市154332

恩施州299652

仙桃市73221

潜江市73331

天门市93221

神农架林区31000

第二十条常规医用设备配置标准

参照《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试行)》、《综合医院建设标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标准》、《妇幼保健院、所建设标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标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标准》、《血站基本标准》、《医疗紧急救援中心建设标准》、《乡镇卫生院建设标准》和《中医医院建设标准》等。

第六章临床重点专科设置标准

第二十一条临床重点专科分省、市(州)两级配置。省级临床重点专科一般设于三级医院,市(州)级临床重点专科设于区域内二、三级医院。

到2015年,全省在综合医院建立省级临床重点专科80个,争创10个左右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达到50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达到80个。各市(州)根据当地实际,在二、三级医院中建设一定数量的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全省形成以省级临床重点专科为龙头,市(州)级临床重点专科为主体,院级临床重点专科为基础的临床重点专科体系,进一步发挥特色医疗,不断提升全省临床医疗技术水平。

第七章卫生经费配置标准

第二十二条卫生经费安排要坚持优先发展和保证基本卫生服务,有利于促进实现健康的公平性,有利于卫生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第二十三条卫生事业是关系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家庭幸福和生活质量的重大民生问题。要建立和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机制,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使居民个人基本医疗卫生费用负担有效减轻。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使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

第二十四条各地卫生事业费补助政策和标准严格执行《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关于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政策的意见》(财社[2009]66号)和《省财政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卫生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民政厅、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政策的实施意见》(鄂财社发[2009]129号)。

第八章附则

第二十五条各市(州)、直管市、林区应按本《标准》的规定,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结合本地实际,制订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各地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报经省卫生厅、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省财政厅审核同意后,由当地政府发布和组织实施。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根据本《标准》,结合市(州)区域卫生规划,编制本辖区的区域卫生规划,并积极实施。

第二十六条本《标准》由湖北省卫生厅、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湖北省财政厅共同负责解释。

湖北省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意见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更好地指导全省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编制工作,促进医疗资源合理配置,根据卫生部《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结合我省实际情况,现就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工作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医疗机构设置的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目标

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统筹规划全省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设置数量、布局、床位规模和主要功能,构建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结构优化、层次分明、功能完善、分工明确的医疗服务体系,打造湖北省在中部地区医疗中心的地位,建设一批区域性医疗中心,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

(二)基本原则

1、公有制主导原则。坚持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办医原则,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机构,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

2、公平性原则。医疗机构设置必须从当地的医疗供需实际出发,面向城乡,以基层为重点,保证全体居民尤其是广大农民都能公平、公正地享有基本医疗服务。

3、整体效益原则。医疗机构设置应当符合当地区域卫生规划的要求,建立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相互协调和有序竞争的医疗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医疗服务体系的整体功能和效益,避免发生以趋利为目的、争夺病人的无序甚至恶性竞争。

4、可及性原则。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服务半径的规划、确定要适宜,做到交通便利,布局合理,方便群众就医。

5、分级医疗原则。明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功能和职责,建立和完善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体系,做到常见病、多发病在基层医疗机构诊疗,危重急症和疑难病在城市医院诊疗。

6、中西医并重原则。支持证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医疗机构的建设与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

7、存量调整与增量优化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医疗服务需求,对区域内医疗机构、人员、床位、大型医用设备等存量资源进行重新规划、合理调整。同时,要优化新增医疗资源的结构和布局,重点向农村和社区倾斜。

8、属地化与全行业管理原则。所有医疗机构,不论所有制、投资主体、隶属关系和经营性质,均由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准入、统一监管。

二、医疗机构设置的总体框架

医疗机构是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规定,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从事疾病诊断治疗活动的机构。包括各级各类医院、妇幼保健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疗养院、门诊部、诊所、村卫生室、急救中心、临床检验中心、采供血机构、护理服务机构等。

(一)大力发展农村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服务网络;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

(二)支持发展中间性医疗服务和设施(包括医院内康复医学科、社区康复、家庭病床、护理院、护理站、老年病和慢性病医疗机构等),充分发挥基层医疗机构的作用,合理分流病人。

(三)建立健全急救医疗业务体系。急救医疗业务体系应由急救中心、急救站和医院急诊科(室)组成,合理布局,缩短业务半径,形成急救业务网络。

(四)建立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医疗机构服务体系。加强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中医医院和综合医院中医科建设,扶持中医药发展,促进中医药继承和创新。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控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服务中的作用。

三、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主要内容

医疗机构设置规划至少包括以下七个方面的内容:

(一)现状分析。参照全省卫生服务调查方案,开展本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本地区居民医疗服务需求、利用和影响因素,以及医疗卫生资源和内外环境。

1、社会经济发展概况分析。包括本区域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生产总值、人均收入和支出水平等。

2、医疗服务需求分析。包括年因伤病就诊人次、居民两周就诊率、居民住院率、年急诊人次、年住院人次、年手术人次、住院患者住院总天数等。

3、医疗资源分析。包括现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总数、分类、分级、总床位与分级床位数、利用状况、各专科病种等;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总数、分类、工作效率等;现有医院房屋建筑及医疗设备配置状况等;现有医院收支状况等。

(二)主要卫生问题及影响因素。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找出本地区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依据疾病顺位、死因顺位,分析影响医疗机构设置的主要因素。

1、医疗服务供需状况。通过推算医疗服务利用与本地区居民的医疗服务需要(居民年患病人次;年慢性病患病人数;年患病总日数;年卧床总日数等)之间的差距,判断医疗服务供需是否平衡。

2、医疗事业发展情况。医疗技术的提高、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和覆盖范围的扩大,将对居民潜

在医疗服务需求产生较大的影响。

3、社会经济发展因素。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医疗保健需求日益增长,将对医疗服务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确定医疗机构的设置。根据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地理条件、人口状况、居民卫生服务需要,综合考虑支付能力等,分年度预测规划周期内的医疗服务需求,结合《湖北省卫生资源配置标准(2011-2015年)》,确定所需要的医疗机构类别、级别、数量、规模及分布,并确定必需床位总数和必需医师、护士总数。医疗机构设置要明确公立医院的设置与发展规划,确保公立医院的主导地位,积极鼓励社会资金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

1、必需床位数。根据《湖北省卫生资源配置标准(2011-2015年)》,结合居民医疗服务需求、各县市区人口等因素,组织专家论证,确定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床位数量。

2、必需医师数。根据《湖北省卫生资源配置标准(2011-2015年)》,结合当地医疗需求,研究确定分科医师数、乡村医生总数以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医师配置数量。

3、必需护士数。根据《湖北省卫生资源配置标准(2011-2015年)》,结合当地医疗需求,确定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护士配置数量。

4、医疗机构的布局。医疗机构的布局要满足各层次医疗服务需求,便于居民就诊和转诊。功能相同、相近的医疗机构应当具有适当的间距。每个市(州)要确定一个区域性医疗服务中心。

(四)确定医疗技术的配置。根据医疗服务需求、疾病谱及疑难危重并发病情况、医疗机构功能定位,执行临床医疗技术准入,合理配置医疗技术资源,落实医疗机构的功能任务,确保医疗安全,满足医疗需求。每个市(州)要创建一批省、市级重点专科。

(五)确定医疗设备的配置。根据《湖北省卫生资源配置标准(2011-2015年)》和现有大型设备资源利用情况,确定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大型设备配置数量。

(六)确定承担储血点任务的县级医院。根据当地临床用血情况,在县级医院规划设置区域储血点。

(七)设计制作医疗机构现状图和设置规划图,至少明细到乡镇卫生院以上医疗机构。

四、编制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基本要求

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是区域卫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卫生行政部门审批医疗机构设置的主要依据。编制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基本要求是:

(一)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编制,应当遵照区域卫生规划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进行。

(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原则上以市州、直管市、林区为基本卫生区域。县(市、区)根据市(州)规划,编制县(市、区)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省卫生厅在各地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基础上,汇总编制全省医疗机构设置规划。

(三)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以区域内居民的实际医疗服务需求为依据,以合理配置利用医疗卫生资源、公平地向全体居民提供高质量的基本医疗服务为目的,通过实施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均纳入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规划、设置和布局,实行统一准入、统一监管。

(四)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依据规划合理配置和调整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引导医疗资源合理配置,避免重复建设、盲目扩大规模,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充分合理利用医疗资源,更好地为居民提供符合成本效益的医疗、预防、保健和康复等医疗卫生服务。

(五)根据社会、经济、医疗需求、医疗资源、疾病等发展变化情况,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每五年修订一次。本次规划期间为2011-2015年。

(六)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积极做好规划实施的监督评价工作。监督评价分为预评价、过程评价和终末评价。

五、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编制程序和审批权限

在各级政府领导下,由卫生行政部门具体负责组织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编制工作。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编制的程序和审批权限如下:

(一)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制定全省卫生资源配置标准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意见,加强对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技术指导;组织专家,结合卫生资源配置标准,对各市州、直管市和林区编制的规划进行审查;根据各地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编制全省医疗机构设置总体规划,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发布。

(二)市州、直管市、林区卫生行政部门。成立规划编制组织(包括领导小组、专家指导组和工作组等),拟定和论证规划编制方案,按照方案组织规划编制工作;规划报省审查核准后,呈报当地政府批准发布;组织规划的实施。

(三)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在市(州)卫生行政部门的组织下,参加规划的编制工作;根据市(州)发布的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编制本县(市、区)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经市(州)卫生行政部门核准后,呈报当地政府发布;组织规划的实施。

六、实施规划的配套政策和措施

(一)明确部门职责。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制订本区域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根据当地人口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适时动态调整规划,按照规划依法对医疗机构的设置进行审批。规划部门依据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审批建设用地。发展改革部门依据规划对卫生行政部门批准设置的医疗机构新改扩建项目进行审批、核准或备案;财政部门按照财政补助政策为政府主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相应经费;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部门制订各类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相应的社会医疗保险付费政策。

(二)严格实施规划。各地在实施规划过程中,对现有医疗机构中不符合规划要求的,要进行调整或重组。按照医疗资源利用情况,对于医疗资源利用率低的医疗机构要适当缩小规模,或与其他医疗机构进行重组和调整;扩大医疗机构规模,要充分考虑床位利用率、平均住院日等情况。要以提高医疗服务工作效率和医疗系统整体功能为主要手段满足不断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今后所有医疗机构和床位的设置审批,必须以规划为依据,如本地区的机构、床位、医师、护士等已达到规划指标的,不应再规划新建、扩建医疗机构。

(三)做好宣传工作。各地要通过多种方式或渠道,加强对规划重要性与必要性的宣传,做好规划内容的解释工作。要及时掌握规划实施进展情况,对规划实施较好、成效明显的地区,要给予表彰,并召开现场会,总结交流经验;对规划实施不严格、不积极的,要通报批评,并帮助解决存在的主要问题。

湖北省卫生资源配置标准(2011-2015)

关于印发《湖北省卫生资源配置标准(2011-2015年》和《湖北省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意见》的通知 各市、州、县卫生局,发展改革委(局),财政局: 为了推进我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省级人民政府制定卫生资源配置标准,组织编制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医疗机构的数量、规模、布局和功能”的要求,省卫生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财政厅共同组织制定了《湖北省卫生资源配置标准(2011-2015年)》和《湖北省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意见》,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各地认真贯彻执行,抓紧编制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各市州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于2011年4月前报省审批后实施。 附件:1、湖北省卫生资源配置标准(2011—2015年) 2、湖北省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意见 二0一一年一月五日 湖北省卫生资源配置标准(2011—2015年)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政策依据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和《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为了进一步推进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卫生资源配置的宏观管理,特制订《湖北省卫生资源配置标准(2011-2015年)》(以下简称《标准》)。 第二条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方针,从湖北实际出发,借鉴国内先进经验,科学制定卫生资源配置标准,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加强卫生行业管理,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医疗卫生资源,促进全省卫生事业科学发展。 第三条基本原则 (一)坚持公平与效率统一,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强化政府在卫生资源配置与准入方面的规划和监管职责,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促进公平公正。同时,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民营资本举办医疗卫生事业,促进有序竞争,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需求。 (二)坚持实施属地化与全行业管理。所有医疗卫生机构,不论所有制、投资主体、隶属关系和经营性质,均由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准入、统一监管。 (三)坚持统筹规划与区别发展。从全局出发,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的要求,统筹规划全省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同时,对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实施不同的配置政策,新增卫生资源重点投向农村和社区卫生等薄弱环节。 (四)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卫生资源配置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加快发展步伐,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在中部地区领先。同时,对不符合规划要求的医疗机构逐步整合,严格控制大型医用设备配置,鼓励共建共享,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效率。

南方电网公司供电企业人力资源配置标准

附件1: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供电企业 人力资源配置标准 (2011年版,征求意见稿) 第一部分总则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明确了供电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必要环节, 根据确定的工作范围规定了各项目的定员标准,提出了人员配置的平均素质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网(省)级调度机构、地区级(县级)供电企业、超高压输电企业的劳动定员及人员配置管理。 2 引用标准 电业安全工作规程 送电线路运行规程 架空配电线路及设备运行规程 电力电缆运行检修规程 电力变压器运行规程 变电运行、检修规程

电器测量仪表检修规程 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运行规程 电力断路器检修规程 供电营业规则 电力负荷控制装置管理规程 电能计量管理规程 电网调度管理条例 电力通信管理规程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调度管理规定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南方电网调度信息管理规定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继电保护管理规定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通信管理规定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调度自动化管理规定 中国南方电网安全自动装置管理规定 3名词、术语释义 3.1 输电线路 指电压为35千伏及以上的电力线路。 3.2 高原地区

指电力线路所经的地区,其海拔在1.8千米以上,且缺氧在15%以上的地区。本标准所指高原地区主要包括云南省迪庆、怒江、丽江、保山、大理等地区。 3.3 山区 电力线路所经的地区,其峰谷线路杆塔水平高差在0.3千米以上的地段。 3.4 原始森林区 指由国家划定或确认的原始森林区。 3.5 污秽地段 指电力线路所处污秽环境达国家规定Ⅲ级标准及以上的地段。 3.6 河网地段 指河道纵横交错,每千米线路跨越的河道平均在1.5条以上的地段。 3.7 重覆冰区 指电力线路经过的每年平均有三个月覆冰期的地段。 3.8 多雷区与强雷区 按照气象部门有关雷暴日指数的规定,年雷暴日在40~90天的地区属多雷区,年雷暴日在90天以上的地区属强雷区。 3.9 输电电缆

城市卫生资源合理配置的对策思考(一)

城市卫生资源合理配置的对策思考(一) 摘要:合理配置城市卫生资源是卫生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本文针对南通市卫生资源配置现状,就城市卫生资源合理配置的对策提出思考:制订并实施区域卫生规划,调整存量资源;构建以城市医疗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相结合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发展非公医疗机构,依法加强卫生全行业监督管理;建立和完善覆盖广泛和功能齐全的公共卫生体系。关键词:城市;卫生资源;配置;对策城市卫生资源是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做好城市卫生资源配置工作,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是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的重要内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合理配置城市卫生资源,实现卫生事业又快又好地发展,是广大卫生管理专家当前讨论的热点问题。本文在调查了江苏南通市卫生资源配置现状的基础上,就城市卫生资源合理配置的对策提出如下思考。1制订并实施区域卫生规划,调整存量资源以区域卫生规划基本要求为原则,实施医疗卫生机构的全行业管理,根据市区发展规划,对卫生机构的布局、卫生资源的分布、结构进行合理调整,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健全、层次分明、互相支持、资源共享的完善的卫生服务体系,减少卫生资源的闲置与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对现有的大型医疗设备按功能状态进行估价,将功能完好

但闲置的设备,按照其现有价值,有偿调剂到需要装备的单位。对各类医疗机构的功能、服务范围,根据居民卫生服务需要特点进行重新明确,疾病归口管理,各级、各类机构间建立相互协作、双向转诊的良性关系,而不是恶性竞争,从而实现市区医疗机构功能齐全、定位明确、服务规范的新局面。2构建以城市医疗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相结合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城市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关键是要调整城市医疗服务体系,逐步构建以医疗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主体的二级结构,建立起分工合理、双向转诊的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2.1明确政府办医责任,集中力量办好城市医疗中心2.1.1合理确定公立医疗机构的规模和数量按照保障基本医疗供给和履行公共卫生职能的总体要求,卫生资源优化配置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将那些主要承担基本医疗任务、代表区域医疗水平、在医疗服务体系中起重要作用的医疗机构由政府继续办好,以充分发挥区域医疗中心在主导基本医疗服务、调控服务市场、平抑服务价格等方面的功能。对那些市场机制较难发挥作用的专科医疗机构承担的传染病防治、精神病防治、妇幼保健服务等,主要由政府举办,逐步实行购买服务。急救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等,由政府举办。对政府不再继续举办的医疗机构,要本着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分步实施、保证稳定的原则,通过适宜的形式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地级城市市区办好1~2家综合医院和1家中医院。2.1.2大力扶持城市医疗中心的发展医疗机构体制改革和规模调整以后,政府要集中力量加大对公立医疗机构的基本建设、大型设

对我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思考

对我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思考 焦禹豪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也在飞速发展,本文分析了我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对此进行思考,并结合国外先进经验,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医疗卫生资源配置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是指医疗卫生资源在医疗卫生行业(或部门)内的分配和流动,它包括了卫生资源两方面的分配,即增量分配与存量调整,又称“初配置”与“再配置”[1]。作为医疗卫生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表现较为活跃的部分,分布不均衡,配置不公平,是我国医疗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最突出的问题。尤其是城乡的不均衡分布,作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卫生系统公平与效率研究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对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和效率目标的实现有着严重的影响[2]。 首先,在人员数量的配置与供给方面,城乡的医疗卫生人力资源,如在执业医生、卫技人员等的配置上呈现出不平衡及不均等的状况;再者,在优质资源与人员质量方面,医疗卫生人力资源的配置也有着城乡分布不均导致的结构性失衡状况,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技术大多集中工作于城市的大型医疗机构,而在农村与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这就使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受到限制,进而造成农村居民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偏低{3]。这是当前我国卫生系统急需解决的一个迫切性的问题。如何公平、合理地分配与有效利用医疗卫生人力资源,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的健康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 纵观我国医疗服务体系中突出的问题就是居民“看病难、看病贵”,出现这个问题的根源就是我国在不同的区域存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公平的现象,并被国内多项实证研究所证实。其主要表现为医疗卫生资源往往向购买力高、人口密度大的大城市聚集,也将服务集中于那些价格高的药品或盈利水平高的治疗上。实践证明,我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非均衡也是城乡卫生二元结构和医疗卫生改革成效不显著的主要原因。2009年启动了新一轮医疗体制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 (2009--2011年 )],“新医改”方案明确提出“优化、整合配置现有医疗卫生资源,新增卫生资源要符合区域卫生规划,资源投入向弱势群体倾斜”[4]。在公共卫生宣传、防病治病和教育中,医疗卫生资源为居民提供了物力、人力、财力的保障和支持,也起着基础性作用。因此,笔者试图研究如何合理分配、公平有效利用卫生资源,实现其公益性,并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5]。 1 . 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现状 1.1 卫生技术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卫生人力资源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卫生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标志。至今,我国医疗卫生人力资源的总量已勉强达到够用,但却存在着卫生人力资源结构的不合理、配置不平衡、管理相对滞后、整体素质不高等问题。根据统计得出的下列结果却说明了一点的问题,首先全国的医疗卫生技术人员达446万人,然而高级人员只占5.6%,中级人员占22%,初级人员最多,占72%,其中高级、中级、初级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比例为1:4:13。而从学历构成上看,研究生不足2%,本科生有15%,大专生有29%,中专生最

卫生资源配置效率

卫生服务的效率及其测量 效率是卫生服务部门经济学评价的重要原则之一 ,包括 3 层含义 :技术效率、成本效果和配置效率 ,文章阐述了对有关概念的不同理解及各种测量方法。常用以下方法测量技术效率 : 比率分析法、秩和比法、综合指数法和数据包络分析 DEA 等 ; 用生产函数来测量经济效率 ; 用成本效果分析CEA 、成本效用分析 CUA和成本效益分析 CBA 评价成本结果。评价配置效率的指标主要有 : 医疗和预防服务的比例、基本医疗和非基本医疗服务的比例、卫生总费用的流向等。 效率是各国政府卫生部门追求的一个重要政策目标 ,也是卫生服务部门经济学评价的重要原则之一。效率 , 简而言之 , 就是让稀缺的资源产出最大化。它有以下 3 层含义 : 一是不浪费资源 : 指技术效率、经济效率和规模效率 ; 二是以最低成本生产每一种产品 : 指具有成本 2 效果 ; 三是生产人们赋予价值最高的产品类型和数量 , 即配置效率。用通俗的语言来讲 ,效率就意味着“恰当地做事情”即技术效率和成本效果和“做恰当的事情”即配置效率。 一、技术效率 至于技术效率 ( T echnical e f ficiency) ,不同人对此存在不同的认识与理解。 世界银行资助的中国旗舰计划培训教材中指出技术效率可以表示为“从任何给定的投入组合中获得最大的产出”。如果医院的规模比它所要为其社区需要的服务量还要大时 ,可以说该医院技术无效率 ( T echnical ine f ficiency) 。再如一个机构的人员配备相对于需要来说太高时 ,那么就会出现人员闲置状态 , 也是技术无效率的种情况。1991 年 P ass 等人认为技术效率是指既定产量的生产要素投入组合的最佳状态。1999 年 F olland 等人认为技术效率是指生产既定投入组合的产出最多。P akm er等人认为在资源投入与健康结果( H ealth outc om e) 之间的相关关系中 , 结果改善最大的那个要素投入组合状态才具有技术效率。Huss ey认为技术效率是指既定产出的成本最小或既定投入的产出最大。 总之 , 不同研究者从不同侧面对技术效率提出了不同的定义。 技术效率可以归纳为在不浪费资源的情况下 ,能够充分利用资源 ,以期最大程度到增加产出 , 见图 1 。图中横坐标代表劳动 (L) 投入量 ,纵坐标代表资本 ( K ) 投入量 ,A B 线代表预算线 (Budg et line) 或等成本线 ( I s o- c os t line ) ,表示在成本和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 , 生产者所能够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数量的最大组合的线。Q1 , Q2 ,Q3 代表等产量线 ( I s o- quant curv e) , 表示两种生产要素的不同数量的组合可以带来相等产量的一条曲线 ,或者表示生产某一种数量的产品 ,所需要的两种生产要素的不同数量的组合 , 3条等产量曲线的产量大小顺序依次为Q1 Q1,E点的产量是既定成本时的最大产量,在Q2 上产量是相同的,除E点外,其它点均在AB线之外,但成本却大于E点,所以E的成本是既定产量时的最小成本。

1项目资源配备规定

项目资源配备规定 一、工程项目中人力资源的配置 1、项目经理 项目经理是项目的领导者、责任的承担者,起着战略性的作用。项目经理的责任是确保工程承担合同及企业规定的目标实现。项目经理对工程质量、进度、成本、安全等负有直接的领导责任。具体责任有:质量责任、组织和建设责任、合同管理责任、开展施工的组织和协调。为了实现这些责任,项目经理对应的权利有:经营决策权和生产指挥权;物质采购和询价权;人事权;分配权;内部索赔权;财务决策权。 2、项目班子及其要求 建筑工程项目作为一个系统,尤其整体性,这就要求有一个管理的保证系统来统筹与协调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及有关各方面的活动,实现全部目标。因此,在这个管理系统中,不应该只有项目经理,而应该是一班人。一个项目班子一般包括以下成员:项目副经理;施工计划负责人,负责组织编制和控制进度计划,管理施工现场,进行调度工作;合同负责人,负责签订合同、洽商修改合同、处理合同纠纷、索赔等纠纷;成本控制负责人,负责编制成本计划、制定降低成本计划和措施,督促实施,进行成本分析与决算等;各级物质供应负责人,负责编制供应计划、采购、订货、运输、存储与保管决策。较大的建筑工程项目应在各负责人下设相应的职能机构。 3、工程项目人力资源配置管理中外围人员的构成 工程项目的外围人员,主要包括劳务队伍、外包公司。他们不直接隶属于企业,均为独立的机构和法人。

二、工程进度计划资源配置 1、保证工期的组织机构 成立以项目经理任组长,项目副经理、总工程师任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专业工程师、施工队长及技术人员为成员的保证工期组织机构,全面负责和协调本标段工程施工,保证按期完成施工任务。 2、保证工期的措施 ㈠组织精干高效的现场指挥机构,加强领导,强化管理;集中技术骨干,组织过硬的施工队伍上场施工。 ㈡编制和完善以工期、劳动力分配、材料使用为主要经济指标的施工组织设计,合理统筹,科学管理,细心操作,杜绝浪费及重复施工,最大限度地提高工效。 ㈢施工准备本着“进点快、安家快、开工快”的原则,配齐施工所需人员、材料、机械和机具等生产要素,迅速展开施工。 ㈣加强协调配合,积极与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联系,签订有关施工协议,协调好本单位各专业施工队之间的施工关系,创造良好的施工环境。 ㈤对施工人员进行详细的技术交底,使施工人员熟知工作内容及要求,提高工作效率。 ㈥实行项目法施工管理,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奖优罚劣,竞争上岗,严格定额管理。组织和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活动,比技术、比贡献、比团结协作。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定任务、定标准、奖优罚劣,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 ㈦制定雨、夜施工措施,保证雨、夜施工措施质量和安全。若影响很大时,将适当增加施工能力,调整施工组织计划进行施工,确保总工期。 ㈧抓好物资设备的管理,积极与建设单位配合,保证物资设备及时接收、检验、入库及进入施工现场。保证自购物资的质量和及时进场。

合理配置城乡医疗卫生资源

合理配置城乡医疗卫生资源 ○杨慧钰史敏 “看病难、看病贵”是近年来群众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究其原因,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长期以来,受体制和政府投入等因素的制约,城乡卫生事业发展不够均衡,乡镇卫生院、村医务室医疗设备陈旧或不足,专业人才匮乏,业务技术水平较低,农民基本医疗服务得不到满足,而县级以上医院医疗资源相对集中,城乡卫生资源不能合理流动。因此,合理配置城乡医疗服务资源,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建立新型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可以把农民群众的大部分健康问题经济、有效地解决在乡、镇、村,对于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的供给,建立新型医患关系,提高农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切入点。 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服务效益的最大化,逐步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差距,加速城乡医疗一体化进程,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政府主导,统筹城乡卫生网络建设 近年来的实践表明,在农村推行社区卫生服务,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方向。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利用法律、经济、行政手段对现有医疗资源进行整合,改进医疗服务机构的管理体制、组织体制。完善村镇区三级卫生网络,实现“机构、设备、人才、服务、管理”五配套,加强对医疗服务设施投资和建设的区域规划。根据村医务室、乡镇卫生院

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客观情况,坚持重心下移、政策倾斜,不断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改造就医环境,添置先进的医疗设备,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尽早构建集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和基本医疗“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二、统一规划建设,转变服务职能 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统一规划建设,改乡镇卫生院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为社区卫生服务站,实现乡镇、村两级卫生院功能转变和服务前移。按照医疗机构设置要求,配置标准工作用房和设备,根据卫生资源供给与群众需求的发展规律,以农村1500-2000人、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为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服务规模和服务半径,实现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全覆盖,并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实行统一标识,对进药渠道、医疗处方、使用发票、人事培训和医政管理实行统一管理。在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实践中,要根据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定位和农民群众的实际需求,逐渐转变职能,从单纯医疗服务为主的模式向预防保健公共卫生服务模式转变,为辖区内群众巡诊随访和健康教育,使农民群众中的常见病、多发病能够得到比较及时的预防和诊治。 三、统筹城乡公共卫生管理 新医改方案明确提出,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为此,我市应在建立健全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的同时,逐步完善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建立分工明确、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互动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资源配置标准

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资源配置标准 一、编制《标准》的基本工作步骤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发[1997]3号)和国家计委、财政部、卫生部《关于开展区域卫生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计社会[1999]261号),推动我区区域卫生规划,指导各地市统筹规划,优化配置卫生资源,在自治区政府直接领导下,自2000年8月开始,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牵头开展《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资源配置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编制工作,经过近1年的积极努力,提出了《标准》(试行)。基本工作步骤是: (一)建立组织机构,加强组织领导1999年7月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域卫生规划协调领导小组",由自治区政府吴恒副主席任组长,自治区计委、财政、卫生等多个部门参加,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与分工。经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在开展区域卫生规划工作上做了积极地探索和尝试。区域卫生规划编制内容包括分析社会经济、居民健康和卫生资源状况,确定主要卫生问题,制定规划目标和资源配置标准,提出对策措施和实施监督评价。为此,2000年8月专门成立了《标准》编制领导小组,由自治区卫生厅高枫厅长任组长,并从广西医科大学、广西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广西区防疫站、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广西区妇幼保健院等单位抽调了十多位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专家及技术骨干组成《标准》编制组。 (二)认真学习有关文件由于编制组成员来自不同单位、从事不同的工作,为使大家能充分认识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首先组织编制组成员学习相关文件,认真领会文件精神,统一认识,提高理论和政策水平。 (三)查阅大量文献,把握研究发展动态通过光盘检索,查阅了数百篇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国内外有关研究发展动态有了较全面的了解,为编制工作的开展作了充分的理论准备。(四)外出参观学习,减少工作的盲目性鉴于国内部分省份经过几年的调查研究,已完成了具有本省特色的卫生资源配置标准。为少走弯路,争取时间,编制组选派七位同志分两组前往海南、四川省和山东、辽宁省参观学习其编制卫生资源配置标准的做法和经验,还派员参加了卫生部举办的"卫生资源配置标准研讨会",为《标准》的编制工作做了技术力量的准备。 (五)编制技术方案科学合理的技术路线是《标准》科学、可行的重要保证。我们在借鉴兄弟省份做法的同时,结合广西的实际情况,制订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资源配置标准技术方案》(以下简称《技术方案》),于2000年11月24日组织并通过区内专家论证。明确了编制《标准》的主要技术方法。参加论证会的专家名单见附件Ⅰ。 (六)召开"全区《标准》测算工作会议" 为确保测算所需数据的准确可靠,于2000年12月2日召开"全区《标准》测算工作会议",各地市卫生局的计财科科长和统计员,作为本地市《标准》测算所需基础数据收集工作的负责人和技术指导参加会议,接受统一培训,明确编制《标准》的目的意义、技术指标的界定、要求等。 (七)成立数据管理小组根据《技术方案》的要求,在《标准》的编制和测算过程中,不但要分析全区近十年广西卫生资源配置与利用现状及影响因素,同时还要掌握广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和变化趋势。为此,专门成立了数据管理小组并组建了专用计算机室,建立分析用数据库,保证了基础数据的安全、准确和资源共享。 (八)开展调研,集思广益为使制订出的《标准》更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先后在梧州市、贺州地区、柳州市、柳州地区、玉林市、南宁地区等六个地、市召开《标准》调研会,对《标准》(讨论稿1)和《技术方案》广泛收集修改意见。参加调研会的有各地、市、县卫生局的领导及各相关科室主管、各级各类医院(含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及其他专科医院、其他部门医院)院长、各级(地、市、县)卫生防疫站站长、乡镇中心卫生院(卫生院)院长等共214人。与会的领导、专家就广西目前卫生资源的配置与利用现状、存

卫生资源配置及公平性

卫生经济学论文 题目: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现状及成因综述

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现状及成因综述 摘要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对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发展我国卫生卫生事业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应用了文献分析、数据收集、对比分析等方法,阐述了我国医疗资源配置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国外卫生资源配置的先进经验,对我国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卫生资源,现状,成因,综述 Review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causes of the medical resources allocation in China Abstract:The optimal allocation of medical resources plays a important role in health system reform as well as medical and health services. This paper is done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s of the medical resources allocation in China as well as the foreign advanced experience in the medical resources and the suggestions by use of literature analysis, data collection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Key words:health resources;the current situation;causes;review 引言 卫生资源是社会在提供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所消耗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总称,包括人力、物力、财力、技术和信息资源。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对卫生事业实现健康、稳定、快速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卫生资源是维护健康的物质基础,其配置状况影响到人们的健康状况。因此,卫生资源的公平配置对促进社会公正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我国开始系统、全面地进行卫生资源配置研究,在很多方面取得一定成效,诸如,卫生资源配置效率有所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改革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模式逐步推进,医疗卫生机构自我发展能力有所增强。但也不可否认,由于对卫生改革缺乏整体制度安排,加之对卫生资源配置的区域公平性重视不够,也引发了一些新的矛盾和突出问题:卫生服务公平性下降,卫生服务整体绩效不高等问题。追根溯源,卫生资源配置失衡是最根本原因,解决卫生资源配置失衡有助于促进卫生发展和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合理配置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更好地服务于发展卫生事业和增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实现卫生事业的科学发展,成为了当前卫生管理领域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对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现状及成因进行综述,为今后开展卫生资源配置调整提供建议。

进一步优化卫生人才资源配置的实施方案(最新)

进一步优化卫生人才资源配置的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全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优化资源配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根据《X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的通知》(X政发〔X〕26号)、《X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X政发〔X〕17号)、《X省乡镇卫生院机构编制标准(暂行)》(X编发〔X〕81号)、《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X政办发〔X〕87号)等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现就进一步优化卫生人才资源配置制定以下方案: 一、完善医疗卫生人才管理体制 (一)规范医疗卫生单位编制管理。按照“总量控制、合编共用、动态管理”原则,医疗卫生单位人员编制实行“基本编制+备案编制”总量管理。区编办负责在全区编制总量范围内核定医疗卫生单位编制总量、基本编制和备案编制数量。在医疗卫生单位编制范围内,区卫计局统筹安排各医疗卫生单位编制和岗位设置,报区编办审核备案,实行人员编制动态管理机制。区编办优先安排医疗卫生单位编制,重点解决医疗机构人员编制短缺问题,严禁以任何理由、任何形式占用或变相占用医疗卫生单位人员编制。 1、区级公立医院编制。依据《X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X政发〔X〕17号)和X省编办、省人

社厅、省卫计委《关于深化县级公立医院编制人事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X编办发〔X〕13号)中“按照县域户籍人口每千人3.0张病床、床位和人员编制1∶1.5的比例,核定县级公立医院人员编制总量,明确县级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的床位和人员编制比例。”核定三所区级公立医院人员编制为(178×3×1.5)801人。 2、镇卫生院(分院)编制。依据省编办《X省乡镇卫生院机构编制标准(暂行)》(X编发〔X〕81号)中“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以县(区)为单位,实行总量控制、统筹使用、动态管理、自然平衡的管理办法。原则上按照各县(区)乡镇户籍人口总数的1.2‰核定全县(区)卫生院人员编制总数。”核定全区14所镇卫生院(分院)人员编制为(178×1.2)213人。 3、区卫生监督所编制。依据原卫生部《关于切实落实监管职责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与卫生监督工作的意见》(卫监督发〔X〕103号)中“按照‘权责一致、编随责增、人事相宜、保障履职’的原则,综合考虑辖区人口、工作量、服务范围和经济水平等因素,参照辖区每万名常住人口配备1-1.5名卫生监督员的标准,测算所需卫生监督执法人员编制。”核定区卫生监督所人员编制至少为18名。 4、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编制。依据《X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省财政厅、省卫计委印发关于的通知》中“全省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编制总量,原则上按全省常住人口万分之1.75的比例控制。县(区、市)

卫生资源配置

摘要 卫生资源属于经济资源,如何合理分配与有效利用卫生资源,从而提高其合理性、公平性和有效性是我国现今共同关心的战略性问题。近些年来,我国卫生事业建设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是,卫生资源量与卫生事业的发展,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保健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这就要求我们拓宽卫生资源的筹资渠道,优化卫生资源的配置结构,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率,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卫生保健需求。为此,我们需要了解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卫生资源;现状;改革

Abstract Health resources belong to the economic resources, how rational allocation and effective use of health resources, so as to improve its rationality, fairness and effectiveness is a strategic problem of common concern in China today. In recent years, construction of health service in our country achievement be obvious to people,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of health resources and health services, an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people's growing health care demand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which requires us to broaden the financing channels of the health resources allocation structure, optimizing health resources,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of health resources rate, thus maximum limit satisfy people's demand for health care. Therefore, we need the status of health resource allocation of China's understanding and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specific solutions. Key Words:Health resources; current situation; reform

资源配备计划58305

第七章资源配备计划 第一节机械设备配备计划 1 调配计划 机械设备供应计划是机械管理的重要环节,合理的供应计划是保证施工生产顺利进行的保障。其相应的设备、规格、数量便显得非常关键,为确保本工程按施工工期顺利完成,必须配备足够的施工机械设备。 2 保证机械设备供应措施 (1)编制合理的机械设备供应计划,在时间、数量、性能方面满足施工生产的需要。合理安排各种机械设备在各施工队(组)间和各施工阶段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搭配,以提高机械设备的使用及工作效率。提高设备的经济效益。 (2)根据供应计划作好供应准备工作,编制机械设备运输、进场方案,保证按时、安全地组织进场。 (3)加强机械设备的维修和保养,提高机械设备的完好率,使计划供应数量满足施工要求。 (4)合理组织施工,保证施工生产的连续性,提高机械设备的利用率。 3 机械保养制度 (1)建立现场机械管理制度,安排专职机械操作手和管理人员。 (2)建立各种机械的安全操作规程,管理人员向机械操作手进行安全技术交底。 (3)发现故障由专职维修人员修理,机械操作手要定期保养和保护机械。每天班前检查机械状况并做好记录。 (4)严格安全操作规程持证上岗,严禁非机械手操作机械作业。 4 技术先进性与机械设备适用性及设备维护制度 工程质量的好坏、进度的保证很大程度与施工机械的先进性有关。对于本工程的施工,我公司将结合实际情况和各工种、工序的需要,合理地配备先进的机械设备及挑选专业水平较高的技术操作人员,最大限度地体现技术的先进性和机械设备的适用性,充分满足施工工艺的需要,从而来保证工程质量和装饰效果。 我公司在本装饰工程的施工中,配备机械设备时,将遵循以下原则:

优化卫生资源配置 推动卫生事业科学发展 --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调研报告

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推动卫生事业科学发展 --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调研报告 当前,我市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面临机遇与挑战。面对挑战和压力,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更好地把握机遇实现大发展,又一次历史性地摆在了我们面前。全市卫生事业要取得新的突破、新的发展,必须做到思想大解放、观念大更新,以新的理念和认识重新审视卫生工作,以新的思路和举措推动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玉门市卫生资源状况 我市现有市属医疗卫生机构82 个,病床610 张。其中:城市设立医疗卫生机构25 个,即2 家县级综合医院、1 家中医院、3 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 个社区卫生服务站、8 家个体诊所及妇幼保健站、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各一家;农村设立卫生机构57 个,包括11 家乡镇卫生院、个村卫生室。46 各医疗卫生机构共有业务用房32686 平米,医疗设备价值3908 万元。卫生专业技术人员675 人,其中市属医疗机构正式职工486 人,临时聘用110 人,乡村医生53 人,个体诊所26 人。按全市18.9 万人口计算,每千人拥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3.37 人。

二、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1、农村医疗资源基础薄弱。截止2007 年,由于我市农农村医疗资源基础薄弱。村医疗机构实行乡办乡管、乡办村管,由于乡村两级财力有限,对医疗机构投入极少,致使乡村两级医疗机构基础设施简陋、医疗设备匮乏、人员素质不高、医疗水平长期处于低水平运行阶段。2007 年我市实行乡镇卫生院划归县级管理,市委、市政府加大对乡镇卫生系统的通入力度,落实乡镇卫生院人员工资由财政支出,但是由于基础差、底子薄,历史欠账多,还是从根本上没有缓解基层医疗卫生条件差的现状。卫生人才流失严重。 2、卫生人才流失严重。卫生人才是卫生事业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中,只有两名副高职称医生,中级以上人员仅占19.4%,本科学历占14.4%,高职称、高学历人才奇缺,且都分布在县级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特别是条件艰苦的移民乡卫生院人才匮乏,严重影响医院的技术进步和建设发展。近年来,由于老市区医疗机构经营困难,职工工资没有保障,据统计,2002 年以来,市第二人民医院和中医院外流人员达130 余人,其中大多数是单位的学科带头人和业务骨干,使我市卫生人才薄弱的状况更是雪上加霜。卫生重大疾病防治和公共卫生安全问题较为突出。 3、卫生重大疾病防治和公共卫生安全问题较为突出。目前,我市重点地方病之一的鼠疫,其疫源地面积为10572 平方公里,疫源地动物间疫情持续猛烈流行,随时可能在人间发生疫情。同时,我市结核病、乙肝等传染病发病率还处在较高的水平,尤其是移民地区和部分边远乡镇,发现率低,传播率高。此外,随着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流动性的日益频繁,人禽流感、艾滋

卫生资源配置1

任课教师授课教案 课程名称《卫生经济学》授课时间11 月14 日—11月18日授课班级15级会计班任课教师周蓉 课题第七章卫生资源配置第1节 课型新授课教学时数 2 教学方法 与手段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目标1掌握卫生资源的相关概念 2掌握卫生资源配置的必要性 3掌握卫生资源配置的原则 4了解我国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主要教学内容 卫生资源配置 一、基本概念 卫生资源:用于提供卫生服务过程中占用或者消耗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总称。 硬件:人力、物力、财力 软件:技术、卫生信息 (公共产品) 卫生人力资源:卫生人力数量和质量的集合,体现卫生领域劳动者的智力、知识、经验和技能、体质等。 卫生物力资源:医疗卫生部门的基本建设、卫生装备、药品与卫生材料等。 卫生财力资源:以货币形式表现出来的用于医疗卫生事业的经济资源,通常用卫生费用来表示。卫生信息与技术:运用与医疗卫生领域的信息资源和技术,既是卫生服务的要素,也是制定规划和拟订政策及决策的重要依据。 卫生资源配置:是决定在何处筹集、组织和消耗卫生资源的一种决策过程。 三个要素: 什么方式筹资 什么要素组合 多大水平产出 二、卫生资源配置的必要性 经济学的基本问题是资源分配问题 决定社会有限资源分配和使用的问题 卫生资源配置应回答三个问题 经济学的基本问题是资源分配问题 资源是稀缺的 资源有各种不同的用途 人有各种不同的需要 三、我国卫生资源配置面临的问题 卫生资源布局不均衡 卫生资源结构不合理

卫生资源配置缺乏宏观调控和科学依据 资源存量规模不小,资源总体质量不高 四、卫生资源配置的原则 卫生资源优化配置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原则 效率与公平兼顾的原则 以健康需要和卫生服务需求为依据原则 重点倾斜兼顾全局的原则 成本效益原则 效率与公平兼顾的原则 效率(efficiency):投入产出比例 公平(equity):每人对同一事物有相同的选择权(过程、机会) 平等(equality):每人对同一事物拥有相同数量(结果) 什么是卫生领域的效率: 关于效率的理解,最早的经济学书籍采用的是生产效率这一概念,它的涵义是多投入多产出,有投入才能有产出。 到20世纪30年代后,人们感到生产效率的观点不够了,于是出现第二种效率观念,即资源配置效率。它是指投入不变,配置得好效率就会增长。 什么是卫生领域的公平: 1、卫生资源的配置 2、服务的可及性 3、卫生设施的提供(营养、清洁饮用水、教育、环境) 以需要和需求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 什么是需要和需求 卫生保健需要限定: 卫生保健的特殊性 特有物种功能 公平的机会均等性 应在社会所有大背景下来考虑卫生保健的产出和分配问题,以及卫生保健需要的问题。 卫生资源配置状况的测量 教学重点 1卫生资源的相关概念 2卫生资源配置的必要性 3卫生资源配置的原则 教学难点 卫生资源配置的原则 作业布置

陕西省卫生资源配置标准(2011-2015)

陕西省卫生资源配置标准(2011-2015年) (讨论稿) 内容梗概 一、总则 本《标准》所指的卫生资源包括: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疗养院、门诊部、诊所、村卫生室、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妇幼保健机构、精神卫生机构、急救中心、健康教育机构、医学科研和培训机构等。 原则: 满足需要与需求。 全面协调发展。 体现前瞻性。 体现公益性。 分类指导。 二、医疗卫生机构设置 医疗卫生机构的设置应遵循按服务类别和医疗服务圈设置,按省、市、县、乡、村五级分层次设置,不要求层层对口等原则。注重资源结构调整和内涵建设的加强,以逐步调整现有医疗卫生资源的布局和结构为主,严格控制机构规模,重点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 城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 省级设立若干所综合医院和承担疑难病症诊治的专科医院,一所中医药研究和诊疗机构,一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若干所传染病、地方病防治专科机构,一所卫生监督机构、一所职业病防治专业机构,

一所妇幼保健机构,一所健康教育机构,一所精神卫生机构(可依托建设在省会城市所属相应机构)和一所采供血机构(可依托建设在省会城市所属相应机构)。 各设区市在市区内原则上设置一所有相当规模和能级的中心医院、一所中医医院,同时按照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特色突出的原则,设置若干所不同等级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设置一所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一所市级卫生监督机构,一所妇幼保健机构。设置一所市级精神卫生机构,一所市级采供血机构、一所急救中心和一所市级健康教育基地。西安市作为国际旅游城市和关中天水经济区核心城市,应建设若干所传染病防治专科机构。 城市市区(省、设区市政府所在地)以街道办事处辖区为单位或每3-10万人设置一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距离中心较远的居民小区可适当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服务人口一般在1万人左右。将符合区域卫生规划的公立一级、部分二级医院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所属医疗机构等基层医疗单位转型或改造为本居住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农村医疗卫生机构设置 县级原则上设置综合医院、中医院、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各一所。距离市中心血站较远的边远县可设置中心血库或供血点一个。乡镇设置一所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乡镇卫生院包括一般卫生院和中心卫生院。原则上每个行政村设置一所村卫生室。3000人以上的村可增设一个,500人以下的村可以多个村联合设置一所村卫生室。

促进医疗卫生资源均衡化发展建议

促进医疗卫生资源均衡化发展建议 李守才 科学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完善医药卫生体系,建立覆盖城乡、优质高效、公平可及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建立高效卫生服务体系的根本要求。加强卫生资源配置和利用的宏观管理,已成为当前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课题。为加快全县医疗卫生资源整合步伐,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科教文卫体委对全县医疗卫生资源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形成了此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全力推进医疗卫生各项工作,全县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格局,群众就医环境不断改善,基本满足了蒙阴城乡居民对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有效提升了城乡居民的健康水平。 (一)、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近年来,全县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不断加强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医院基础设施和医疗设备大为改善。在完成224处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的基础上,2014年又争取了94处标准化卫生室建设项目(现已完成70处,11处在建,13处正在进行开工前准备)。(岱崮、桃墟、联城、高都)4处卫生院门诊病房楼完成并投入

使用;特别是2014年10月县人民医院搬迁新院后,以前在老院区就医难、住院难、停车难等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城乡居民就医环境进一步优化。 (二)、基本药物制度稳步实施。2010年4月和2012年1月,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相继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所需药品全部参加省统一招标采购,统一定价、统一配送,严格零差率销售。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药品价格分别下降45.6%和47.8%,群众就医负担明显减轻。 (三)、医疗质量管理全面加强。加强医疗服务过程中重点环节、重点科室、重点人员、重点时段的质量控制,强化日常监管与检查考核,落实奖惩措施。以培训提高服务技能,加大医务人员“三基”(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三严”(严格要求、严谨态度、严肃作风)培训,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技能水平,营造对病人高度负责、对技术精益求精的氛围。 (四)、公共卫生服务扎实推进。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工作方针,认真履行公共卫生职责,加强卫生健康宣传教育,构建了县、镇、村三级服务网络。进一步规范健康档案等各个项目工作的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进一步细化,服务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 (五)、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按时启动。按照省、市安排部署,我县人民医院、中医医院按时启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