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课程标准呼唤教材的创新

新课程标准呼唤教材的创新

新课程标准呼唤教材的创新
新课程标准呼唤教材的创新

新课程标准呼唤教材的创新

朱正威李红

人教版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已于2001年8月正式出版并开始在全国7个实验区实验。该教材是依据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时期的生物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要紧目的的必修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它提倡和遵循的课程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这是一个深刻的变革,必须以创新的精神,依据新的课程标准编写出新的教科书。

1 努力构建新的教材体系

新课程标准综合考虑学生进展的需要、社会需求和生物科学进展3个方面,选取了10个主题——“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和“健康的生活”。这是构建新的教材体系的差不多依据,但不是教材体系本身。因此,符合课程标准内容框架,又符合学生需求,便于学生学习的教材体系仍有待创建。

在内容标准的10个主题中,涉及的学习面专门宽广,要求达到的生物科学素养的目标也是多维度的。若以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为核心,则各个主题都有可能在那个核心的统率下作不同程度的展开和深入,使教材体系有一个清晰的主线。而且,当代生物科学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分别朝着分子生物学和生态学方向进展。分子生物学揭示的是生命的本质,是纵深的研究,学生需要有相当的生物学基础以及相应的物理学、化学基础才能领会,适宜作为高中时期的要紧学习内容。生态学研究的是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与人类的生活和命运息息相关。空气污染、气候变化、资源枯竭、森林锐减及物种灭绝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差不多威逼到人类的生存和进展。1992年的联合国环发大会为解决全球环境与进展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纲领性文件,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必须用生态学观点指导经济建设,走可连续进展之路,人类才会有美好的改日。生态学正在成为指导以后全球经济可连续进展、调整发达国家与进展中国家经济关系的准则和科学依据。作为21世纪的公民,学生应该从个人、国家和全球的角度认识自己在爱护生物囵中的角色和责任,通过学习初中生物学课程,树立人与自然和谐进展的观念,并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参与有关的决策。因此,将初中生物学教学放在人与生物圈的大背景中进行,更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学以致用。

鉴于以上考虑,人教版初中生物学实验教科书围绕人与生物圈,设计了8个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生物和细胞”、“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生物的多样性及其爱护”、“生物圈中生命的连续和进展”和“健康的生活”。此外,把生物科学·技术·社会的有关内容,分散于8个单元中,既便于学生学习,也使各单元更富有时代气息。教科书的开始有“致同学们”,结尾有“生物科学技术的进展和展望”。这一教材体系突出了人与生物圈,且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七年级上册安排了“生物和生物圈”、“生物和细胞”及“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3个单元。教科书把“生物和生物圈”作为第1单元,要紧出于以下考虑:①所有生物共同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的生存和进展与生物圈息息相关,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②当今社会,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阻碍越来越大,生物目的变化也极大地阻碍着人类的生活,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进展,需要了解生物圈;③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从宏观而不是微观的角度开始生物学的学习,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引起学生的爱好;④在全套教材的开始先让学生对生物圈有一个概括的了解,把人和其他生物放在生物圈的大背景介绍,便于后续内容的学习。

本单元第1章是“认识生物”,让学生通过观看、调查、讨论等活动,熟悉周围的生物,了解关于生物特点的差不多知识。第2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第一让学生了解生物圈作为“家”的含义,生物圈是如何样为生物的生存提供差不多条件的,生物圈中有哪些“成员”,这些“成员”与生活环境之间是如何相互依存、相互阻碍的,由此引入生态系统的学习。生物圈中有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这些生态系统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相互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生物圈是一个统一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一个地点发生的环境问题,有可能产生全球性的阻碍。本章十分注重情感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对生物圈那个“家”的情感。然而这种教育不是空泛的说教,而是以生态学的内容关心学生达到理性认识基础上的升华。

生物(包括人类)与生物圈,开宗明义,先入为主。它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对学生所起的教育作用,正是当今社会所迫切需要的。然而在往常的教材中,有关生态学知识的介绍,一样差不多上放在全套教科书的最后。即使在英、美等国的教科书中,把生物圈观点的教育放在如此突出的位置,也是不多见的。

第2单元是“生物和细胞”,如此安排的目的,是考虑到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差不多单位,要深入了解生物体,认识各种生命现象的本质,没有一些关于细胞的基础知识是不够的。而且随着生命科学的进展,细胞的知识越来越重要,正在成为一般公民所应具备的科学素养的组成部分。本单元除了保留原有教材中关于细胞结构、功能、细胞如何构成生物体等差不多知识的介绍外,还充实了与现代生活紧密相关的细胞学内容,如“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并指出“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另外从生物圈的背景动身,还增加了“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和“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使生物和细胞的学习内容更宽广而全面。

第3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在教材内容的组织上完全不同于以往教材。传统的教材系统介绍植物的形状结构、生理和分类,繁、难、偏及旧比较突出,而爱绿护绿的情感教育甚微。本单元在第1章“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中,以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分布、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为主线,扼要地介绍绿色植物的类群、形状、生理、分布,删简了不必要的形状结构等经历性知识。第2章“被子植物的一生”,以绿色植物中最高等、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最紧密的被子植物为例,介绍绿色植物的一生。仅限于介绍“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开花和结果”,清晰而简略,并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然后用3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稳”,引导学生从绿色植物关于生物圈的重要意义的角度,重点明白得植物对

水分的吸取和利用、蒸腾作用、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等生理过程。从而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放在首要位置,激发学生爱护绿色植物的情感,树立绿化家园、绿化祖国的观念,并参与“调查当地或我国某地的植被状况”、“绿化校园的设计”等实践活动。

2 将探究性学习落到实处

传统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强调基础知识和差不多技能的训练,对科学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这种教育观念差不多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不能适应提高全体公民科学素养的要求。新的课程标准突出“探究性学习”,把“科学探究”列在第1个主题。初中时期的科学探究是指学生积极主动地猎取知识、领会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的思想观念的各种活动。科学探究将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能够主动地猎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明白得科学的本质,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进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探究性学习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人教版初中生物学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通过设置较多的、符合学生进展水平的、不同类型的科学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教科书中安排了6个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阻碍”、“植物对空气湿度的阻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测定种子的发芽率”、“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及“二氧化碳确实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这6个探究活动由易到难,在科学方法和技能的训练上形成纵向递进的梯度。第1个探究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一样过程,后续的探究引导学生实践探究过程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最后一个探究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并完成全过程,难度较大。

每个探究活动在科学方法和技能的训练上,侧重点不完全相同。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阻碍”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探究的一样过程,了解用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时应把握的两个关键——操纵变量和设置对比。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阻碍”侧重训练用不同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侧重训练如何通过查阅资料,为提出假设找寻理论依据,以及设计探究方案应抓住的关键问题。“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侧重训练抽样调查的方法和记录数据、处理数据的技能。探究“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侧重训练理清探究思路,记录数据。探究“二氧化碳确实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是对本学期学过的科学方法和技能的综合考查。在不同的探究活动中,有些侧重点是相同的,然而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教材将同一方法或技能训练的难度逐步提高。例如,实验的方法在“光对鼠妇生活的阻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及“二氧化碳确实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都要用到,然而每次对学生的要求都有所提高。第1次用到实验法时,教材不仅给出了实验方案,而且关心学生分析在该实验中如何确定实验变量、设置对比;第2次由于实验过程比较复杂,教材给出了可供参考的实验方案,同时用摸索题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抓住设计实验方案的关键环节;第3次用到实验法时,教材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只给出必要的背景资料。

考虑到七年级学生刚开始学习生物学,教材在探究活动指导的写法上,重视对学生的引导,力求有利于学生的摸索和实践。在有的探究中,如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阻碍”,教材没有把要探究的问题直截了当写出来,而是用一段文字出现问题情境,将学生置身于教材设计的情境中,使学生能够主动发觉问题。有的探究考虑到学生缺乏作假设的体会基础,提示学生能够通过查找资料为作假设提供依据,同时给出学生可能用到的相关资料,如探究“种

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有的探究通过设计一系列的摸索题,一步步引导学生作出假设,制定探究方案,提示学生在实施方案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处理数据可能用到的几种方法,如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阻碍”。

那个地点以“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为例,介绍新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上改革、创新的地点。传统教材一样把测定作为实验,在实验指导中列出目的要求、材料用具及方法步骤等,学生被动地依照实验指导做实验,就像“照方抓药”,做之前没想过什么缘故要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做的过程中也不考虑什么缘故应该如此来测定,只关注最后的实验结果,整个实验过程不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培养的能力也要紧是差不多的实验室操作技能。传统教材的这种处理方法明显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在人教版新编实验教材中,把“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作为探究,第一用一段文字介绍什么缘故要测定种子的发芽率,这与农业生产有什么关系。然后提出问题“如何样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呢?”引起学生摸索。接着用5道摸索题引导学生考虑如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例如,测定一袋种子中的发芽率,能把整袋种子都用上吗?能只用三五粒种子吗?能只挑个大的种子吗……那个地点面蕴涵着差不多的科学方法——抽样调查的方法。在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摸索和讨论后,教材再结合这一个体例子,介绍抽样调查法及其注意事项,然后提供必要的背景资料,供学生制定探究方案时参考。最后组织学生对测定结果进行讨论和交流。从那个例子能够看出,新教材在探究活动指导的写法上,重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设法引起学生摸索,活动内容的安排可探究性强,对学生实施探究具有较好的引导性。

除了6个完整的探究之外,教科书还安排了从不同侧面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训练和探究技能训练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栏目。例如,“观看与摸索”侧重训练观看的方法,培养观看能力;“实验”侧重训练实验室操作技能,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资料分析”侧重训练分析图文资料的技能,培养分析能力;“调查”侧重训练走出课堂,到大自然或社会中进行调查的方法,培养实践能力;“演示实验”侧重训练观看实验现象,由现象推导出结论的技能;“模拟制作”侧重训练模拟的方法。此外,还有“进一步探究”、“课外实践”、“设计”及“技能训练”等栏目。专门是“技能训练”,这是专为培养科学探究技能而设置的练习性栏目,每个“技能训练”侧重训练一类探究技能,按照技能要求的难易程度安排,第一安排技能要求较低的“观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等技能训练,“解读实验数据”、“推理”、“分析实验结果”等难度较大的训练则安排在书中靠后的位置。这些探究活动栏目,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因此,倡导科学探究,设计并列出探究活动专栏的内容是重要的,但并不限于这一“专栏”,而是以多种形式分布于全书之中,使探究性学习真正落到实处。

3 突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科学素养不仅包括对基础知识的要求,尤为重视学生在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因此,新的课程标准比传统的教学大纲更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同时将教学目标全部表达到具体内容当中。例如,明确地把“确立爱护生物圈的意识”、“参加绿化家园的活动”等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标题直截了当列入了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中。

遵照新课标的精神,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在这方面做了较大改革。在各单元后的单元小结(实际是对教与学的提示)中,不再像传统做法那样,先排列本单元的重点知识,然后是需要把握的差不多技能,最后才是思想道德方面的要求,而是在单元小结的第1段,就提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体要求,把教学目标中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放在首位。

在正文、活动、阅读资料及习题等各方面,教材也都注意处处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和培养。例如,教材力求做到行文优美流畅,语言亲切生动,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增加教材的文学表现力和感染力,在美的意境中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爱好和爱护生物的情感。又如,阅读资料——“科学家的故事”,不仅讲述科学家的成就,也谈到科学家在工作中表现出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展现科学家的人格美;阅读资料——“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不仅介绍林业工人、农艺师、园艺师等职业的性质,也描画了这些职业的崇高和美好,培养学生对这些职业的热爱。这些差不多上新教材在落实新课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具体表达,努力追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成效。

与传统教材相比,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在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的另一个重要举措,是突出了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社会的科学技术化和科学技术的社会化是当今社会生活的特点之一。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关注和参与与生物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策,是生物科学紊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生物学教育放在社会和文化的大背景中,把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的进展与社会进展联系起来,在国外生物学教育中差不多进行了多年的实践同时卓有成效,而我国原有的中学生物学教材在这方面做得不够。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在借鉴国外体会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进一步加强了STS教育。教材设置了专门的栏目——“科学·技术·社会”。这一栏目不是单纯讲述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知识,而要紧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同时包含着多种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第1单元第2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中安排了“生物圈I号”,通过介绍生物圈II号试验及其失败的经历,使学生明白得什么缘故地球——生物圈I号关于生物如此重要,关心学生树立爱护生物圈的观念。在第2单元“生物和细胞”中,安排了“从古老的光学显微镜到电子显微镜”,介绍了显微镜技术如何促进了细胞学研究的进展,而科学进展的需要又如何不断向技术提出新的挑战,反过来促进技术的革新与进步,使学生明白得科学与技术的互动关系;本单元还安排了“脱缰之马——癌细胞”和“阮病毒、疯牛病、克雅氏病”,通过对癌症、疯牛病等世人瞩目的社会热点问题的探讨,关心学生进一步明白得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紧密关系。在篇首语“致同学们”中,教材不仅讲述了生物学进展给人类带来的福音,也提出了生物科学技术不恰当的应用可能带来的负面阻碍,差不多摆在人类的面前。例如,在讲到克隆哺乳动物时,教材写道“你明白各种克隆哺乳动物吗?不仅有克隆绵羊多莉,还有克隆山羊、克隆牛、克隆猴和克隆猪。有人还想克隆人呢,然而,许多国家都禁止如此做,什么缘故要禁止呢?”引导学生摸索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正确认识科学技术的价值及其局限性,使学生能在个人一辈子活和今后参与社会决策时作出明智的决断。

在新的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已以新的理念、新的面貌出现在学生和教师面前。然而否较好地表达了义务教育时期生物学课程的普及性、基础性、进展性以及可

行性,仍需通过实验区教学的实践来检验。我们期待着各方面的批判和指正,我们将吸纳百家之长,与时俱进,为新世纪、新教育不断开拓进取。

部编本的七个创新点(终审稿)

部编本的七个创新点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一、“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背景 为什么要编一套“部编本”教材 背景是什么 三科教材统编,是大趋势,广大师生也有这个愿望,统编是迟早的事情。 二、“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总体特色 1、体现核心价值观,做到“整体规划,有机渗透”。 教材编写实质上就是国家行为。 有什么样的教材,就有什么样的国民。 使用这套教材,应注意把核心价值观“有机渗透”,又“润物无声”,减少说教。 2、接地气,满足一线需要,对教学弊病起纠偏作用。 十多年来课程改革以及课程标准实施的得失状况,进行了细致的调查总结,让“课改”的经验,包括这些年提出的“以人为本”“自主性学习”等新的教学理念,在语文教材中沉淀下来。 语文课注重两个延伸

往课外阅读延伸, 往语文生活延伸。 3、加强了教材编写的科学性。 学习和继承以往教材编写好的经验,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实行“编研结合”,使教材编写有科学性,符合语文教育规律,也更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 “百年教科书编写的历史”研究,对民国国文教科书的编写有认真的清理总结,有些好的经验吸收到新编的教材中。 重视学界有关语文认知规律的研究成果,加以选择、吸收和转化,用来指导编写。 4、贴近当代学生生活,体现时代性。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七个创新点 创新点之一 1.选文强调四个标准。 2.和原来人教版作比较,课文数量总的是减少了。 3.但这不等于教学总量减少,而是几个板块的内容调整,使教学内容更 丰富,也更有效。

变化 1.减少汉语拼音的难度,让拼音教学服务于识字教学。 2.新教材一开始就是识字教学(5-6课),然后才学拼音。 课文选篇四标准 经典性 文质兼美 适宜教学 时代性 选文的变 很多经典课文又恢复了, “时文”相对少了。 传统文化的篇目增加了。 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占有较大比重。 创新点之二 ? 更加灵活的单元结构体例。 “部编本” 分单元组织教学,若干板块的内容穿插安排在各个单元之中。 小学低年级分三个板块 ?一是课文 ?二是识字写字 ?三是汉语拼音

部编新教材九年级(上册)生字词

1、滔滔、妖娆、折腰、风骚、天骄、风流 2、嘶哑、汹涌、黎明、腐烂 4、轻灵、娉婷、鲜妍、冠冕、呢喃 5、丰润、沉醉、忧戚、勃发、飘逸、漫游、流盼、摇曳 6、蛀、赦、禅师、精微、旁骛、秘诀、羡慕、亵渎、浪荡、妄想、杜绝、调和、断 章取义、不二法门,言不及义 7、赞誉、恍若、绸缎、琉璃、惊骇、瞥见、剪影、劫掠、赃物、制裁、荡然无存、 富丽堂皇、丰功伟绩 8、贸然、涵养、恪守、自持、汲取、遵循、箴言、彬彬有礼、大发雷霆、随心所欲、 一意孤行、自吹自擂、矫揉造作、附庸风雅、扭捏作态、随机应变 9、广袤、积攒、宽宥、游弋、困厄、涵养、麾下、嘟囔、灰烬、自惭形秽、间不容 发、金戈铁马、形销骨立、抽丝剥茧、鸠占鹊巢、李代桃僵、相得益彰、可望而不可即 14、阴晦、萧索、祭祀、伶俐、愕然、鄙夷、嗤笑、应酬、世面、惘然、隔膜、恣 睢 15、拮据、栈桥、糟蹋、别墅、褴褛、女婿、端详、恭维、阔绰、煞白、与日俱增、 十拿九稳、郑重其事 16、茬、抠、家底、觅食、嬉闹、空旷、撩逗、炊烟、乖巧、掺杂、驱除、镰刀、 温顺、重叠、置之不理、歇斯底里 17、搽、玄虚、渺茫、麻醉、摧残、诓骗、怀古伤今、埋头苦干、舍身求法、前仆 后继、自欺欺人、不足为据 18、凶险、视察、轻信、虚妄、盲从、折扣、流俗、墨守、停滞、不攻自破 19、探求、创意、压榨、根深蒂固、持之有效、孜孜不倦、持之以恒、不言而喻、 轻而易举 20、中伤、遁词、鲁钝、懦夫、豢养、灌溉、画龙点睛、自暴自弃、山穷水尽、走 投无路 21、嗔、歇息、干系、怨恨、分晓、逞能、颠倒、勾当、聒噪 22、腆、作揖、见教、盘缠、心窍、星宿、桑梓、侥幸、不省人事、不由分说 23、拜谒、失礼、傲慢、疏懒、愧赧、鄙贱、如雷贯耳、经世奇才、思贤如渴、箪 食壶浆、顿开茅塞

从高中历史新教材谈教学理念的更新

从高中历史新教材谈教学理念的更新 一、历史教材的更新 传统历史教材是按照中国史和世界史两条主线编写的,中国史又分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代现代史两大块,世界史也分世界古代史和世界近代现代史。在中国史这一条线中,不管是古代史也好,近代史也罢,又都按时间顺序分别讲述每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三个部分内容。而新课程历史教材,以“模块”加“专题”的形式,依据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革新了教育内容,增强了教育内容与社会进步、学术发展和学生经验的联系,以“学习模块加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新体系。其设置了9个学习模块,即历史(I)、历史(II)、历史(III)3个必修模块和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6个选修模块。必修(I)中的9个专题都是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当然既包括中国史的内容也包括世界史的内容。这样就打破了以前那种通史体系,以“模块”加“专题”的形式,纵横交错编写教材,体现了纲要的思想和精神,有利于学生素养的提高和能力的增强。

二、教学理念的更新 更新传统教学理念。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知识和经验获得过程的指导。重视对学生的体验与感情的培养,注重学习过程的形成,注重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新课程历史改变了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任何教师都不能让人学好,学生必须愿意学习,而且努力学习才行。新课程理念认为学习是一项参与性的活动,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抑或是探究学习体现的正是学 生亲身的体验和实践。传统的教学为教师讲学生听,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出的学生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我们必须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不同发展潜能学生的不同需求,给予学生选择的空间,以最终实现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实践证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这一探究式的学习过程,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要求教师必须改变原来灌输式讲授的教学方式。

部编版教材选文的编排特点与教学建议,4点解决教学难题!

部编版语文教材选文的编排特点与教学建议关于选文这一块,我主要想围绕选文,从这四个方面讲讲。 两套教材,都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编写的,体现了人文性、工具性、典型性、创新性与开放性的这些特点。其实两套教材的衔接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接下来主要是从这样的几个方面开展比对。 第一个是选文的组元方式。通过比对我也发现,从单元的主题来看,统编教材的单元主题性更强些,苏教版教材也大致有个主题;从教学内容上看,苏教版教材的编写理念是“因课设练”,而统编教材每个单元都有语文要素;从选文的呈现方式来看,统编教材的助读系统比较丰富。

第二个是选文文体。两套教材比对下来发现,记叙文、说明文、诗歌、寓言、神话这些方面选文的比例基本相当,但是两套教材各有特点,苏教版教材在议论文、应用文和诗词故事三个方面很有特色;统编教材在文言文、散文诗、童话、非连续性文本方面较为突出。 第三个是选文类型。主要是精读文、略读文、批注文和习作例文。通过比对,两套教材都比较重视精读文的编写,苏教版教材的选文类型不够明显,统编教材比较丰富,特别是精读文与略读文比例非常恰当。

第四是共用文的比对分析。共用文就是两套教材都选用的相同的课文。通过比对,一共有39天,其中记叙文21篇,古诗词18首,大部分课文我们不用去关注,只有6篇课文是苏教版教材提前学过的,然后在后边统编教材当中又将重复学习的课文,人教版的教材这种问题更多,那么我们想它编排的肯定和苏教版编排的体例有所不同。 第五是非共用文的比对,这个就更不需要关注了,两套教材选用不同的课文,我想这些方面可以忽略。 接下来,我想重点说说我对统编教材关于选文这一块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我想谈一谈双线组织这样的编排的特点以前它的课程价值。双线组织就是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结构的体系是一种创新以及课程的价值。

1.部编版教材九年级上册语文2019年秋半期考试试卷

观山湖区会展城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 半期考试九年级语文学科试卷 (全卷共5页,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书写水平(共5分) 1.根据作文的书写质量酌情计分。(5分) 二、基础积累(共6个小题,28分) 2.根据语境和拼音,请用楷体字书写下列语段空白处相应的词语(4分) 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们从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中听到了春燕的ní nán①,从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中学到了做事要xīn wú páng wù②,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感受到了与民同乐的志趣。 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针对学生作业中使用网络流行语的现象,老师们各抒己见、争论不休、乐此不疲 ....。 B.贵阳市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工作人员们循规蹈矩 ....,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问题。 C.高品质的景观设计和园林式的建筑风格相得益彰 ....,使得这个小区成为标志性的社区。 D.在生活和工作的很多方面,我们如果找对了方法,就会达到事倍功半 ....的效果。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对自然界的利用和开发,应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B.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他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C.精准扶贫不但要给予物质和经济上的帮助,而且要给予方法和技能上的指导。 D.玩微信的人每天要花上大约两小时左右的时间聊天、发图片和看朋友圈。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的经历往往会在作品中留下印记,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故乡》都真实的反映了他童年时期和后来的生活中在故乡发生的事、遇到的人,和对他产生的影响。 B.《水浒传》中的黑旋风李逵虽然粗鲁但很细心,虽然很暴力但很善良,他是下层英雄好汉中最富有血性和传奇色彩的人物。 C.中国的诗歌是文学历史长河中闪耀的明星,从古至今,它经历了从古体诗到近体诗再到现代诗歌的发展历程,第一单元的《沁园春·雪》就是毛泽东同志创作的一首大气磅礴的现代诗歌。 D.中国古代有很多运用借代修辞手法的词语,如桃李指学生,烽烟指战争,丝竹指音乐,婵娟指月亮,汗青指史册,须眉指男子,手足指兄弟,伉俪指夫妻等。 6.名著阅读(5分) (1)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国演义》中,关羽由于自负,忘记了刘备制定的“东联孙权,北拒曹操”的计策,与孙吴结仇,被乔装为商人的陆逊入了城,导致了“大意失荆州”。 B.《简·爱》中罗切斯特虽富有显赫,却是一个精神上的苦闷者,情感的渴求者。 C.“风景悄然无声地孕育了美感”,《草房子》以优美的文字,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幅优美的中国传统农村的田园生活。 D.《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传达了“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的精神内涵。 (2)请在下列横线处填入相应内容(2分) 本学期,我们阅读了《艾青诗选》,其中我最喜欢的一首诗歌是①,因为它②。 7.默写 (10分) (1),壮士十年归。(北朝民歌《木兰诗》) (2),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新课改新理念新教法

新课改新理念新教法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方法也应变革,寻找适合教学实际新的教学方法。根据政治课的特点,政治教学应做到以下几点:一、要与时俱进 政治课教学必须面向当今世界,跟上时代的脉搏,用最新的事实、时事以及现代科学的新成果、新材料去说明问题,证明课本原理。作为一位政治教师,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与时俱进呢?我认为必须具备以下几点:(1)思维要活、观念要新,跟上时代。(2)多读书看报,关注新闻。世界变化之陕,不读书看报就会落伍,就无法使教学素材做到随时更新,满足学生的胃口。(3)读书看报要及时做好摘抄记录。人总有遗忘的时候,要及时记录储存信息以备后用。 二、要深入挖掘新知识 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对概念、原理的一般阐述上,要进入更深的层次中,对得出结论的全过程进行推导和论证以扩展和丰富其内涵。在求深度的同时,还要注意广度。有的地方要突破教材的框子介绍教材边缘的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厚的理论功底,知识面要广。作为教师这一行业,面对的是正处于求知欲最旺盛时期的学生,学生的问题千姿百态,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并有较广的知识面,是做好一个教师的基础,也才能为课堂上的“深”奠定基础。教师还要有研究精神,深入钻研教材教法,不断学习,做学者型的教师。

时代在发展变化,政治教材的内容也在不断地改革,作为一位政治教师,必须花更多的精力去适应教材的更新变化,钻研教材,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把课本讲透讲深。还要理解国家政策,具有较强政治敏感度。政治的教学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对国家政策的宣传、贯彻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要联系实际,切忌空洞的说教 既要联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的学习实际、生活实际、思想实际。这首先要求我们教师多接触社会,多观察生活,密切关注周围的人和事,从而积累起丰富的生活经验,才能在课堂上有大量生动的素材,使学生感觉到学得“实”。其次,贴近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首先要多与学生接触,常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要融入学生,老师还要有广 泛的兴趣爱好。比如关心时政大事,留意各类体育、娱乐信息,上网、听流行音乐,关注身边的民情小事,这样才能与学生有共同语言,有话可说。课堂教学才会活起来。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只有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 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高级中学)

新理念新教材新教学六

新理念新教材新教学六 从上述要求看,让学生把课文读准读通,对于刚进入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并非易事,所以在组织教学时,其基本步骤为: (1)导情。这一环节需要教者根据教材创设有效的情景,如语言描述、角色扮演、实物演示、音乐渲染、图像展示等,以激发学生"读";的兴趣。 (2)初读。这一环节是学生依据教师提出的读的要求、目标,进行自主性的初步感知和初步探究,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自动地迈向最近发展区。形式主要采用自由轻声读,保证全员参与,遇到难读的地方,可以停一停、想一想或回过来读读,力争全体学生都有自读自悟的时间。 (3)读评。这一环节主要采取指名读→师生评价,目的是让学生展示自读的成果,并在评价中增强学生之间的相互竞争、合作交往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在评价中校正学生读中的偏差,激发学生读的自信心。 (4)再读。在学生自我感知,互相评价的基础上,通过再读,使学生原有的水平再上新台阶,完全达到读通的要求,其形式主要采用指名读或小组、集体齐读或两者交叉进行。 在具体实施以上步骤的过程中,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营造和谐、宽松的氛围,让学生想读、有信心地读,并且在读中增强学生的合作、交往、竞争意识,给学生一个安全的心理空间。 (2)教师在这过程中是一个"引领者";、"参与者";,与学生同喜同忧,同思同悟,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

(3)指名读时,不必专请"优生";读,要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中下等学生读,可能会暴露问题,但教学正是这样一个经历不会到会的过程。 (4)在初读前提出的朗读要求,或小黑板出示,或口述等,都必须非常明确,让学生在自读自悟时有据可依,在评价时有章可循。 (5)注意读后的评价与矫正,要以"欣赏性";、"鼓励性";评价为主,既要严格要求又要让被评者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人。 2?读懂。即通过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专心致志地读,细致入微地读,切己体察地读,浮想联翩地读,让学生走进文本,进行精神的碰撞与沟通。 其基本要求为: (1)凭借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 (2)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3)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发展思维,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课文的方法。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和理解力。 其基本操作形式为:

部编教材九年级上册字词汇编

部编教材九年级上册字词汇编 1、沁园春雪妖娆(yāo ro):娇艳美好。折腰(zh yāo):引申为倾倒、崇拜。风骚(fēng sāo):风指《诗经》里的《国风》,骚指屈原所作的《离骚》,后代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天骄(tiān jiāo):“天之骄子”的省略语。汉朝人称匈奴单于为天之骄子,后来称历史上北方某些少数民族君主为天骄。风流(fēng li):才华出众,自成一派,不拘泥于礼教。 2、我爱这土地嘶哑(sī yǎ):嗓音沙哑不圆润,甚至发不出声来。汹涌(xiōnɡ yǒnɡ):水势翻腾上涌。形容波浪又大又急。悲愤(bēi fn):形容悲痛而又愤怒。黎明 (l mng):天快要亮或刚亮的时候。腐烂(fǔ ln): 1、烂掉,朽坏。 2、有机体由于微生物的滋生而破坏。 4、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轻灵(qīng lng): 1、轻快灵巧。 2、轻细空灵。娉婷(pīng tng):形容女子的姿态美。鲜妍(xiān yn):鲜艳。冠冕(guān miǎn):文中是王冠的意思。呢喃(n nn):形容像燕子叫声那样的轻声细语。 5、我看丰润(fēng rn): 1、丰足而滋润。

2、指丰茂滋润。沉醉(chn zu):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凝望(nng wng):注目远望。忧戚(yōu qī):忧伤烦恼。枉然(wǎng rn):白白地。勃发(b fā):突然发生。飘逸(piāo y):漂浮,飘散。漫游 (mn yu):随意游览。流盼(li pn):转动目光看。摇曳(yo y):摇荡,晃动。 6、敬业与乐业禅师(chn shī):敬辞,称和尚,尤指有德行的和尚。精微(jīng wēi):精深微妙,也指精微之处。旁骛(png w):在正业以外有所追求。秘诀(m ju):不公开的能解决问题的窍门、办法。羡慕(xin m):爱慕,钦慕,希望自己也有。亵渎(xi d):轻慢,不尊敬。浪荡(lng dng): 1、东逛西逛,无所事事。 2、行为不加约束、任意胡为。妄想(wng xiǎng):狂妄地打算;梦想。 杜绝(d ju):堵塞、彻底制止。 调和(tio h): 1、谐调和畅。 2、调解使和好。 3、无原则地妥协让步。 断章取义(dun zhāng qǔ y):不顾全篇文章的内容,而只根据需要,孤立地截取其中一段或一句的意思。 不二法门(b r fǎ mn):佛教用语,指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门径。常用来指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在进行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正确的做法,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 2.强调教师成长。 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定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提倡“以学定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 ①情绪状态: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学习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学习过程是否愉悦,学习愿望是否可以不断得以增强。 ②注意状态: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 ③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 ④交往状态:看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新教材教学新理念

浅谈新教材教学新理念

————————————————————————————————作者:————————————————————————————————日期: 2

浅谈新教材教学新理念 蒸湘区雨母山中学周扬清 肩负着培养未来人才的重任,版式新颖、图文并茂的中学数学实验教材终于走进了中学课堂。在理念、体系、形式和内容等方面新教材都有了巨大的转变,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和素质教育的宗旨。但正如所有改革的初始,新与旧之间总会产生摩擦与碰撞,新教材在带来新理念、新思维的同时,给中学课堂也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广大教师也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如何领会新教材,把握新教材,使教法改革与教材改革达到完美统一,在蓬勃发展的教育改革中充分展示新教材的魅力呢?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我认为,在新教材教学中我们应在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地探讨和研究。 一、深刻领会新教材的基本理念,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实验版新教材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其基本理念是突出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通过教授数学知识,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新教材首先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

究的过程。对此,我们要有深刻的认识,要立足学生终身发展以及参与未来竞争的需要,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育人为本的观念,适应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是用好教材、搞好教材实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只有我们的教学观念与新教材基本理念相吻合,熟悉进而研究新教材和新的教学方法,从而逐渐过渡到熟练地驾驭新教材,才能变挑战为机遇,更好地使用新教材,使新教材充分发挥其作用。 二、充分利用新教材良好的可接受性,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和探索的倾向。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对所学知识加以关注和研究,因此,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极大的帮助。如,在初一数学第一章节中加入了"丰富的图形世界",从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物体出发,开辟了初中数学的一片新天地,一改旧教材中抽象的"字母表示数",避开了教学的难点,使中小学知识的过渡变得自然、平和,消除了学生对中学数学的畏难心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些都只是新教材自身在内

新课程的新理论与新理念

新课程的新理论与新理念 (一)指导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理论 1.终生教育思想。终生教育思想对这次课改的启示有:考虑启蒙教育阶段的特点,考虑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任务,精选终身学习必备基础知识和技能,不必求多,基础教育阶段只能做基础教育的事情。培养学生良好的素养,为人的终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关键是学会学习。 2.学习化社会思想。学习化社会思想对这次课改的启示有:加强学科的整合,提倡跨领域,跨学科的学习。开发、建设、利用校园与社会的课程资源,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利用网络资源,建立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方式。 3.大众教育的思想。大众教育的思想对这次课改的启示有:教学内容难度应予以控制,九年义务教育是普及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课程标准应该是人人可以达到的标准。课程应具有弹性,关注人的差异,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合适的课程。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 4.主体教育的思想。主体教育的思想对这次课改的启示有:怎样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怎样尊重学生的自我认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经验? 5.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对这次课改的启示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对学习方式的选择,让每个人选择到自己学习的入门方法。 6.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对这次课改的启示有:课程是一种动态发展的过程,而不只是特定的知识体系的载体;是师生共同参与和探求知识的过程。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育目标不再是完全预定的,而应该是开放的、灵活的:有清晰的一面,也有模糊的一面;有一定的精确性,也有不确定性。 7.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对这次课改的启示有:教学应该改变灌输与机械训练的方法,应该由学生主动积极地建构知识。应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二)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新理念 1.新的课程观 课程是什么?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学生与教师的经验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然即课程。分门别类的教材只是课程的一个因素,只有在和其他因素整合起来,成为课程“生态系统”的有机构成时,这个因素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新的课程观是生成的课程观,整合的课程观,实践的课程观。

新教材、新理念、新教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43351205.html, 新教材、新理念、新教法 作者:温儒敏 来源:《内蒙古教育·综合版》2019年第11期 使用新教材,不只是教学方法要变化和适应,最主要的还是教学观念要更新。要理解新教材“新”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变化,有什么学理支持。建议大家备课时,认真研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新教材对照着读,以加深对教材编写理念和设计意图的理解。因为新的高中语文教材是按照高中语文新课标编写的,如果说有创新,那是新课标要求之下的“新”;如果说新教材存在某些缺失,可能是课标的精神“转化”为教材内容的过程中出现的缺失。新的初中和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主要依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但也显然接受了高中语文新课标的某些新理念。我们把新教材和新课标结合起来研究,才知道教材哪些方面发生变化和创新,这些变化、创新是源于哪些理论、政策的要求。这样,我们对于如何用好新教材,站位就会高一些,而不至于“只见樹木,不见森林”。 一、如何理解“学习任务群” 按照新课标要求,新教材是以“学习任务群”来整合单元教学的。这样有什么好处呢?就是突破单篇阅读精讲细析的固定模式,更加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建构“语文核心素养”。因为“学习任务群”对于单元教学的“任务”比较集中而且清晰,我们的教学就不必面面俱到,同时也努力避免“同质化”。老师备课应当根据“学习任务群”所提示的“任务”去组织教学,把握某个单元或者某一节课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每个单元教学有哪些“干货”,做到心中有数,这将有助于克服语文教学的随意性。 采用“学习任务群”的单元教学,也是为了减少灌输式讲解,多匀出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带着问题学,拓展阅读面,扩大阅读量。这对于解决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存在的“读书少”的问题会有帮助。 采用“学习任务群”的单元教学,应当多往“学习活动”方面靠拢。备课就不能满足于准备好讲稿,而要考虑如何让学生在某种学习情境下带着某些“问题”(课题)去读书、思考和探究。老师要转变角色,由主要担负讲授,转为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即“活动”)中学习。不是讲授不重要,也不必限定讲授,而是把教学的落脚点放在安排好学生的自主学习。有些课多讲一点,有些少讲一点,都可以,但都力求围绕自主学习的“任务”去设计。教材“学习提示”和“单元学习任务”的编写方式是新的,和以前常见的习题不太一样,备课要运用“任务”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读书和思考的“活动”。 其实,课标对各个任务群的教学功能、目标都有要求,有些属于比较“上位”的要求,备课时也应当关注,让教学设计的方向更加明确。比如,课标在论述“语文核心素养”时,提到要“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还提

新教材,新亮点

新教材,新亮点 ——部编小学语文新课标教材省级培训学习汇报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本学期,历时四个年多头的部编新教材终于在热切期盼中显出真面目。2016年9月13日,我有幸赴黄石参加省级“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培训会。13日上午,由湖北省教科院段宗平老师为与会教师介绍了“部编本”小语教材的创新点,介绍了一年级上册编写理念、特点。随后由几位专家、教研员、一线教师对阅读、口语交际、拼音教学、识字写字、“字词句运用”“和大人一起读”等各个板块进行了板块解读与教学建议。这次培训,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虽然短暂,但受益匪浅,让我对新教材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现将学习内容整理如下,与大家分享: 目前这套教材只通过审定了一年级上册,其他的都没有通过审定。还在编写的过程当中,还在定稿的过程当中,是个动态的。有些不成熟的地方还会改。 从2012年3月1号开始。启动这套教材,到现在四年多。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精力来编写这套教材?它有一个特殊的背景。一是从政治层面来讲。我们国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从语文教育的层面来讲,我们的教材出现了一些问题,语文教学质量也出现了些问题。从这两个层面来讲,国家决定启用这套新教材。这套新教材到底有哪些创新的地方? 一、有机渗透主流价值观。 首先,书的封面是放风筝。接着入学教育“我是中国人”,图上有56个民族的孩子。识字教学:天地人、你我他、站如松……阅读教学:江南……语文园地:一年之计在于春……和大人一起读书:春节童谣…… 翻开教材满眼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所以这套教材的第一个创新点就是:有机渗透主流价值观。新修订的教材增加了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文比重。武汉大学国学院一位教授编写了一本书,里面谈到:”语言有助于兴国,语言有助于治国,语言有助于卫国。”语言既是民族的根,也是民族的标识,也是富国强国的利器。学语言的过程中,要感受中华传统文化,达到民族认同,文化自信,语言自觉。这套教材的第一个特点就是,有机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渗透主流价值观念。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把它融合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里,在于浸润、涵咏,润物细无声,融汇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绝不是生硬的说教。 二、凸显目标意识: 针对课程教学改革以来,我们的教学失之宽,失之泛,失之虚,失之无序等弊端,改大而化之为清晰具体,改课课雷同为一课一得、一组一得,目标达成度相对集中,改行文上有、操作上无落脚处为对应强化训练做实,改无意落英缤纷下为循序渐进、有体有系。目标呈现明晰,目标达成集中,目标训练做实,目标安排有序。 1、新旧教材比较,看如何落实教学目标: 《雨点》这一课新旧教材都有,课后习题中,识字写字都有,读课文一项,老教材是朗读课文,新教材是分角色朗读课文,新教材更明确。第三题,老教材:我会读三句话。新教材是:读下面的句子,注意读好停顿。同样是读句子,老教材读什么不明确,新教材要读好

2018部编九年级[上册]历史新教材培训心得

初中历史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为期一天的初中历史新教材培训,主要内容是对最新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材进行分析。最新的历史教材是教育部版。为我们培训的是天津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侯建新老师和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教师进修学校历史学科教研员张汝华老师。侯建新老师主要从三个方面为我们分析新教材。 一、九年级《世界历史》教材编写总体情况 (一)教材编写的时代背景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2012年颁布);教材开始进行编写,此后多次修订;2012年划入教育部统一编写修订阶段;2017年秋季开始使用部编版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于2018年秋季开始使用 培养历史核心素养,突出立德树人的责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砥砺家国情怀,激发使命担当;增强人文素养,关注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二)世界历史教材的体例结构 打破专题编排方式,按时序叙事呈现方式:“点—线”结合体;单元—课——子目;正文及辅助部分。 (三)世界史学科价值 “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 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中国历史是世界历史的一部分。只有了解人类的其他文明才能更深刻地认识中华文明,定位中国;而没有中国的世界历史是不完整的历史。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就是不断走向世界的历史,不断认识世界并不断变法图强的历史,全球化时代尤其如此。总之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不能分割。 新一代的青少年要有家国情怀,同时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意识,具有天下情怀,义务教育《世界历史》课程和教师肩负着极其重要的历史责任。历史教师首先自己要有这样的情怀,鲁迅先生曾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仍然可以作为我们世界史学科的座右铭。 二、九年级《世界历史》教材内容重点提示 (一)总体情况 世界古代史;4个单元;时间范围:人类早期文明至15世纪末;古代亚非文明、早期欧洲文明、封建时代的欧洲和亚洲。 世界近代史(部分);3个单元;时间范围:16世纪初至公 元19世纪;经济、制度、新航路、市民阶层、早期殖民掠夺、工业革命、马克思主义等 (二)学习世界历史的要求—课标 通过学习世界古代史,知道主要国家和地区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世界古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辩证地看待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总体趋势,感悟人类文化的多元性、共容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认识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它们创造的文明成就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树立民族自信心,同时初步树立起正确的国际意识,培养理解、尊敬、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精华的开放心态。 通过学习,了解世界近代史上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

应该如何运用新教材教好新教法

应该如何运用新教材教好新教法 人教版的实验教材,它是小学语文坚守与突围、继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冲突的产物。也是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最先进的教育理念结合的结晶。我市是xx年秋季学期被定为湖北省23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之一。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研究,老师们深切体会到: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陈旧的教学方法来教学新教材,肯定是达不到教学目标的。只有运用现代教育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新手段,才能教学好新教材。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大家一致认为以下这些方法是教学好新教材的关键。 一,看一看,激发兴趣 人教版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在教学时只要我们能够充分发挥教材中图画的作用,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望。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爷爷和小树》一课时,首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书中的插图,教师问:图上画的是一些什么呀?学生说,有老爷爷、有房屋、还有小树。老师紧接着问:老爷爷是人,小树是植物,他们有什么联系呢?这一问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因此学生必须仔细读课文后才知道。 二,听一听,整体感知 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听”在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有经验的老师在教学课文之前总是要范读课文或播放课文录音朗读,让学生有个整体印象。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小小的船》一课时,教师配乐范读后,让学生想象晴朗的夜空中弯弯的月儿的形状,并要求学生把

生活知识联系起来,再回过来读一读课文,这样不但对课文有了整体印象,而且有书本知识拓展到生活知识,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体现。 三,问一问,调动思维 思维是智慧的结晶。作为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只有通过问才能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问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老师问,学生回答;有时学生问,老师点拨;有时学生之间相互问答。如一位老师在教学《阳光》一课时,首先老师出示课件,让学生认真观察“正在发光的太阳”后,接着老师问:阳光可以使万物生机勃勃,同学们想象一下“假如没有阳光,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呢?”这一问,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假如没有阳光,就分不清白天和黑夜了。有的说,假如没有阳光,植物就不能生长,我们就没有吃的,会饿死的。等等就这样,把学生思维的闸门打开了。同时学生也就很快把人与自然的辨证关系弄明白了。 四,读一读,深化感悟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最大区别就在于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思考,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探索,在读中感悟。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平平搭积木》一课的第四、五自然段时,老师要求学生反复自由朗读课文的四、五自然段后问:你明白了什么?学生甲说,我知道了,剩下的一间给没有房子的人住。学生乙说,通过反复读课文我知道了平平非常有爱心。学生丙说,奶奶听了剩下的一间,给没有房子得人住,一定很高兴的。老师追问道: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他若有所思地说,我是从图上奶奶的表情看出来的。从学生的发言说明他们

新教材新理念新气象

新教材新理念新气象 【摘要】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新教材教学渗透新课标理念。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 【关键词】使用新教材体现新理念形成新气象 春天是一幅七彩的画,春天是一首奇丽的诗,春天是一曲悠扬的歌,春天是一个讲不完的故事。在这春意盎然的季节里,上思县实验小学三位作课教师――苏金梅老师、江国晋老师和陆彩虹老师,引领我们走进了《百花园》,欣赏到了《山青青》,聆听到了《对对歌》。在我们身心得到愉悦的同时,我们的教路进一步拓宽,受益匪浅。 这次全县一年级语文教学研讨会,作课教师都使用小学语文S版教材授课,他们的课有几个值得肯定的地方: 一、以学生为主,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授课的对象都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识字量少,各种能力都还很低,又处在活泼好动的年段。因此―― 苏金梅老师在教《百花园》时,采用歌声引入法。随着教师的歌声:“骑着火车嘀嘀嗒,我们出发了……”孩子们被领到一个个站点,解答一道道练习题,攻克一道道学习关卡。整节课充满了童真童趣,学生积极参与,全员参与,

乐此不疲。 江国晋老师在教《山青青》时,针对学生理解与表达能力较低特点,设计了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悟语,图文结合。整节课书声琅琅,激发了学生对儿歌的喜欢,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做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合。 陆彩虹老师在教《对对歌》的时候,告诉学生:“大与小、多与少”就是反义词,两个意思相近或相反的词就是反义词。她说得如此干脆如此利索,恰当地处理了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关系。因为一年级学生学习过程不可能全部由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探索,所以陆老师因人因时因课精心设计课的流程。 二、新教材教学渗透新课标的理念 (一)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新课标指出:应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陆彩虹老师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把学生生活中的事情作为教学资源。例如,他引入课文的第一句是:“我们现在上课的地方跟平时有什么不同?”从学生的回答引出了长与短,多与少的反义词,让学生对长短、多少的认识形象

新课程下解决问题的基本理念与教材编排特点(上)

解决问题系列文章之一: 新课程下解决问题的基本理念与教材编排特点(上) 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教研室朱德江 数学学习的目的之一是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周围的世界。数学教学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问题,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形成基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根据数学课程标准,新课程下的实验教材都不再单独设立“应用题”单元,而是将“解决问题”融合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等四大学习领域的学习中,教材的这一变化对教师的教学实践带来了新的挑战。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解决问题的教材编排发生了哪些变化,又该如何有效地进行解决问题教学呢?本文试结合北师大版新世纪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并侧重于“数与代数”领域谈谈新课程下“解决问题”的基本理念和教材的编写特点。 一、“解决问题”的教学价值取向多元拓展,更关注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解决问题”是这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中变化较大的内容之一,通读新课程下的实验教材,我们可以发现,与传统的“应用题”教学相比,新课程下“解决问题”教学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新课程下的实验教材无论是题材的选择与问题的设计、内容的呈现方式与过程的展开、教材编排的方式与结构,还是教材对教学的提示或建议,都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着力点,力求通过“解决问题”教学真正发展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从教学目标层面来说,传统的“应用题”教学比较强调“使学生获得常见的一些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的方法”,尽管也关注学生思维的训练,但教材的编排和教师的教学都比较侧重解题技能和方法的指导。而新课程下的“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更趋向多元,关注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高。首先,新课程下的解决问题更关注学生

新教材 新理念 新教法 新学法

新教材新理念新教法新学法 ——在新课标历史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河北省冀州市周村镇中历史教师胡淑颖053200 新课标全面实施以来,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我感觉到现在的历史课堂较以前有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 一、教学理念的改变。 1、由精英教育发展为大众教育。 新课标的总体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要求”。反映到教材上,就是抛弃了过去的“难、繁、偏、旧”的内容和专业化、成人化的内容,真正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特点。 2、从注重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转为更加注重人文性。 这方面的变化体现在新课标更加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新课标对这一要求作出了详细而宏观的展望与规定。具体到课堂教学,教师要善于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因素。例如讲述“鸦片战争”一节时,在教材的各个部分都要注意扣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个中心环节,进一步增强学生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从注重知识到注重能力,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原来的材料把知识目标放在教学的首位,“以知识传承为主”,内容多、观念陈旧等问题突出。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要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勇于做出相反的、独道的判断。 二、教学方法的改变 科学的、适当的教学方法是新的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具体途径。过去对一节好课的评价就是教师讲得好,教师的教学方法运用得好。现在,更看重教师的“教”如何引起学生的“学”,教师是否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决定了一节课的质量。 1、从“传授型”向“导向型”转换 以前课堂上的情况是:整个一节课只听见老师一个人讲,就这样老师还生怕知识点没讲透,生怕学生没听懂。结果,一节课下来,老师讲得累,学生听得累,教学效果也不好。新课标实施之后,教师的角色变为“导演”,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组织、引导、协调的作用。我们要“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将他们从被动接受知识和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 2、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教学 历史课本中有许多现成的结论,如“目的”“历史意义”“评价”等,有的结论学生不理解,有的甚至持反对意见。那么,老师在讲解时就把得出结论的过程以及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示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分析、讨论中来,引导他们正确的思考、回答。 3、注意各学科的综合联系 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综合型人才,要求能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教育也必须向这个趋势转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努力寻求历史与其他学科,如语文、政治和地理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