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屈原及其开创的楚辞对后世的影响

浅谈屈原及其开创的楚辞对后世的影响

浅谈屈原及其开创的楚辞对后世的影响
浅谈屈原及其开创的楚辞对后世的影响

浅谈屈原及其开创的楚辞对后世的影响。

学号:12106049 姓名:黄智霞班级:12语教(1)班摘要:楚辞的代表作家屈原,起作品的爱国主义情感深厚而真挚。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诗人,是一座跨越时空的丰碑,也是一个丰富、复杂的“模式”载体。屈原的爱国情感是十分强烈,两千多年来一直给后世重大的鼓励和鼓舞,屈原也因此成为不朽的爱国典范。楚辞卓越的艺术成就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开始,它的出现,大大丰富了我国文学创作的艺术表现力,尤其是对诗歌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关键词:楚辞诗歌浪漫主义屈原

“楚辞”一词,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说明这一名称形成于西汉初年。《楚辞》一书,既非出自一人之手,也非出于一个时代。楚辞是由屈原宋玉等一方文学人士所创造的,它开创了我国诗歌史方面的成就辉煌,为世人瞩目。屈原是楚辞创作的第一人,其辞是楚地的歌辞,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其中以《离骚》为代表,骚体的意韵更加显著,之后又著有《九歌》、《问天》、《九章》等作品。楚辞及其作者因思想内容的深刻和艺术表现上的巨大成就,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极其重要地位。

一、楚辞对汉赋的影响

楚辞发展到汉代时已经基本定型了,屈原辞赋以及宋玉以下汉人的伤悼屈原,以事名篇的拟骚辞赋已经发展成了完整的楚辞体。风、骚并称,由来已久,是诗歌创作的典范。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感,其爱国思想虽有其时代局限性,但两千年来一直给后世以巨大的启发和鼓舞。汉初,遭遇与屈原极相似的贾谊在赴长沙任太傅途中经过湘水,凭吊屈原自沉殉国的地方,怀古伤今,写下了《吊屈原赋》,对屈原的不幸遭遇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和无尽的哀思。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引用刘安语称誉屈原“与日月争光,可也”,并以“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的精神自勉,在身心受到巨大摧残的情况下,隐忍苟活,发奋著书,几十年的心血终于结晶成为传世名作《史记》;被鲁迅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从司马迁艰辛的写作过程和苦难的生活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屈原灵魂的再现,精神的闪光。

汉初的赋,受楚辞影响较多,如楚辞的华美辞藻、放射性思维方式、反复的铺陈的艺术手法、设喻问答的篇章构筑形式,尤其是楚语方言“兮”字句的使用等,因而我们称汉初的赋为骚体赋。汉代的赋不光是抒发作者政治见解和身世感慨的骚体赋,还是从描写都邑繁华、物产丰饶、汉天子的声色犬马来歌颂在国威势,专以铺采为能事的散体大赋,以及反映现实、讥讽时事、咏物抒怀的抒情小赋,赋在汉代四百余年间十分兴盛,产生了大批作家和大量作品,经历了从骚体赋到骚体大赋到咏物抒情小赋的发展变化过程。汉赋不论从内容到形式,还是表现手法都继承楚辞风格的拟骚之作。如贾谊的《吊屈原赋》《鹏鸟赋》,班固的《两京赋》、张衡的《二京赋》《归田赋》、扬雄的《甘泉赋》《羽猎赋》等等,无不与楚辞一脉相承。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对楚辞的接受情况

1、楚辞对建安文学的影响

楚辞不仅对汉赋影响深刻,对建安诗赋也有一定的影响。位居“建安七子”之首的王粲,他的《登楼赋》情景交融,具有浓郁诗意,在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上颇具楚、汉辞赋之遗风。另外,楚辞中的浪漫手法和幻想仙境的表现手法也影响曹植的创作,他的《洛神赋》是最佳的代表,作者以浪漫的手法,通过幻想境界,描写了一个神人相恋而又无法结合,最终含恨分离的悲剧故事,充满神奇色彩,具有浓厚的抒情气氛;此外,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美化女神的形象,华丽的语言中充满生气,给人没得享受。

2、楚辞在楚辞在两晋时期的发展情况

如果说建安文坛力主“文虚质实”,大体依然延续汉代质朴文风的话,那么从两晋开始,提倡“丽美”之文的观点逐渐成为主流。张华的作品讲究对偶、用典、注重词藻,正如钟嵘所说的“其体华艳,兴托不奇”。陆机多才善文,工于诗赋,在其作品《文赋》中就系统的提出了言贵妍、澡欲丽、诗绮靡的文学主张。潘岳的辞赋长于抒情,其作品《秋兴赋》写得精美而婉约,表现一种清丽的风格。

3、楚辞对南朝的诗歌影响

随着文学创作的繁荣、文学理论的发展和声律说的出现,南朝文人大多自觉地追求艺术表现的精美,讲求声韵格律、排比对偶、辞采典故,注意体制的精巧创作,风格浮华轻艳,在诗歌内容和形式上都作了新的拓展。南朝有许多著名的

诗人,如谢灵运、鲍照、李煜等,他们的风格各有不同,共同创造了南朝的文学,对后世影响深远,为唐诗的繁荣做全面准备。

三、楚辞对唐代的影响

楚辞对唐代诗歌的创作影响很大,许多的唐代的著名诗人都继承了屈原所开创的楚辞韵味。李白曾说:“屈原词赋悬明,楚王台榭空山丘”,他认为屈原是永远不朽、流芳百代的。诗人杜甫继承了屈原强烈的爱国思想,他的诗歌总是渗透着忧国忧民的情怀。“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诗人的喜怒哀乐全都系于祖国命运的盛衰起伏,著名的“三吏”、“三别”也是其爱国诗篇,在唐代中,杜甫是屈原精神的真正继承者。

四、结束语

《文心雕龙·辨骚篇》概括楚辞对后世的影响:“故才高者菀其鸿裁,中巧者猎其艳辞。吟讽者衔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屈原诗歌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熔神话与现实于一炉,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他所开创的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开端,楚辞的出现大大丰富了我国文学创作的艺术表现力,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南北文化多层次地相互交融的文化结晶,是丰富前代典籍和绚丽的宗教文化会聚而成的结晶。屈原和其开创的楚辞对后代有深刻的影响,给予后代巨大的文学能量。

参考文献:

[1]郭兴良,周建忠;中国古代文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

[2]钟嵘;《文心雕龙·辨骚篇》。

[3]鲁迅;《汉文学史纲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20。

浅谈屈原及其开创的楚辞对后世的影响

浅谈屈原及其开创的楚辞对后世的影响。 学号:12106049 姓名:黄智霞班级:12语教(1)班摘要:楚辞的代表作家屈原,起作品的爱国主义情感深厚而真挚。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诗人,是一座跨越时空的丰碑,也是一个丰富、复杂的“模式”载体。屈原的爱国情感是十分强烈,两千多年来一直给后世重大的鼓励和鼓舞,屈原也因此成为不朽的爱国典范。楚辞卓越的艺术成就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开始,它的出现,大大丰富了我国文学创作的艺术表现力,尤其是对诗歌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关键词:楚辞诗歌浪漫主义屈原 “楚辞”一词,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说明这一名称形成于西汉初年。《楚辞》一书,既非出自一人之手,也非出于一个时代。楚辞是由屈原宋玉等一方文学人士所创造的,它开创了我国诗歌史方面的成就辉煌,为世人瞩目。屈原是楚辞创作的第一人,其辞是楚地的歌辞,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其中以《离骚》为代表,骚体的意韵更加显著,之后又著有《九歌》、《问天》、《九章》等作品。楚辞及其作者因思想内容的深刻和艺术表现上的巨大成就,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极其重要地位。 一、楚辞对汉赋的影响 楚辞发展到汉代时已经基本定型了,屈原辞赋以及宋玉以下汉人的伤悼屈原,以事名篇的拟骚辞赋已经发展成了完整的楚辞体。风、骚并称,由来已久,是诗歌创作的典范。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感,其爱国思想虽有其时代局限性,但两千年来一直给后世以巨大的启发和鼓舞。汉初,遭遇与屈原极相似的贾谊在赴长沙任太傅途中经过湘水,凭吊屈原自沉殉国的地方,怀古伤今,写下了《吊屈原赋》,对屈原的不幸遭遇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和无尽的哀思。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引用刘安语称誉屈原“与日月争光,可也”,并以“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的精神自勉,在身心受到巨大摧残的情况下,隐忍苟活,发奋著书,几十年的心血终于结晶成为传世名作《史记》;被鲁迅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从司马迁艰辛的写作过程和苦难的生活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屈原灵魂的再现,精神的闪光。

论屈原爱国情感与楚辞爱国主义理想

论屈原爱国情感与楚辞爱国主义理想 中国历代以来,文人往往因其忠君忧国的高尚品德而提升其文学作品的价值含量及受欢迎的程度。相反奸臣的文学造诣就难免因其道德品质受到的非议而为人所不齿。这里不妨举一二例作为佐证。 曹操在文学上的作为在东汉末年鲜有人能及,很多诗句至今也耳熟能详。“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在这里我们不能否认曹操这些诗词写的也很美,可是这种文学上的美感因后人对他道德行为的评价而打了折扣。“挟天子以令诸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这些处世的准则与国人褒扬的忠义二字背道而驰。“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伶仃洋里叹伶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作品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这首《过零丁洋》,这首诗流传之广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作者自身的气节与高尚的爱国情感。因此可以说高尚的品德往往赋予文学作品在文学之外的更多光辉,而道德卑劣的人即使写得一手好文章,也难免少有读者。我们对屈原的熟知首先便是出于对他气节上的尊崇,其次便源于对他文学作品的喜爱与赞赏。在下文中将着重分析屈原的爱国情感与《楚辞》审美意象相得益彰的关联。 屈原的事迹,主要见载于司马迁的《史记》。根据《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可推定屈原出生于楚威王元年正月十四日(公元前340年12月21日)。屈原于是年正月十四诞生于楚国丹阳,屈原生活的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朝廷一切政策、文告,皆出于其手。 屈原为实现振兴楚国的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上官大夫靳尚出于妒忌,趁屈原为楚怀王拟订宪令之时,在怀王面前诬陷屈原,怀王于是“怒而疏屈平”。 屈原被免去左徒之职后,转任三闾大夫,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负责宗庙祭祀和贵族子弟的教育。 怀王十五年(公元前314年),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于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楚怀王大怒,派大将军屈丐率军攻秦。秦惠文王派庶长魏章及樗里疾、甘茂率军迎战,韩国也派兵相助。两军于丹阳交战。秦施计离间楚将关系,使其互不配合,大败楚军,俘屈丐及裨将逢侯丑等70余将领,斩首8万人。随后,秦又遣军攻取楚地汉中(今陕西汉中)600里地,置汉中郡。楚怀王十分愤怒,就动用国内全部兵力又一次袭击秦国。两军在蓝田交战,楚军又大败。韩国、魏国听到楚国受困,就都南下袭击楚国,一直打到邓。楚国听到消息后,就率军撤出秦国。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屈原的著作《国殇》即是对这场战争中楚国阵亡将士“封尸”而作的追悼词。 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屈原力劝不可,然而怀王的小儿子子兰等却力主怀王入秦,怀王亦不听屈原等人劝告,结果会盟之日即被秦扣留,两年后客死异国。 在怀王被扣后,顷襄王接位,子兰任令尹(相当于宰相),楚秦邦交一度断绝。但顷襄王在接位的第七年,竟然与秦结为婚姻,以求暂时苟安。由于屈原反对他们的可耻立场,并

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 《诗经》之后三百余年,中国古典诗歌大抵处于消歇状态,至战国后期,一种“奇文”由楚国挺拔而起,那便是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它是屈原在深厚的楚文化基础上,并吸收中原文化的营养开创的一种新诗体。它以其美妙的歌声、突发的异彩,使沉寂已久的诗坛重新活跃起来,开创了我国诗歌史上第二个重要时期。它的出现,表明我国古典诗歌实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双峰并峙的发展道路,标志着我国古典诗歌由简短的抒情短章向叙事抒情长篇的发展,也标志着我国古典诗歌由集体创作向个人创作的转变的基本完成。 第一节《楚辞》的含义、渊源及特点 “楚辞”的名称,始见于《史记·酷吏列传》。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今存最早的注本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 “楚辞”具有鲜明的特点。它采用楚国方言,运用楚地声调,记载的是楚国的地理,描写的是楚国的风物,因而富有楚国的地方特色。它构思奇特,想象丰富,善于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和神话故事,表现思想感情,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句子参差不齐,形式活泼自由,多用“兮”字,语句曼长流利,灵活多变,有停顿、有延伸,委婉而多情致。比起《诗经》更富有表现力,既能曲尽缠绵宛转之情,又增强了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更富有文彩。 《楚辞》是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相融合的产物。楚民族在殷商时代已接受了中原文化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楚国的强大、兼并战争的日益加剧和列国间交往聘问之事的增多,它进一步吸收了中原文化,儒、法、墨、名、阴阳等思想及经典都传入楚国并产生影响。屈原曾多次使齐,身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如他诗歌中的“举贤授能”、“修明法度”的思想和大量的比兴手法,就是直接继承和发扬了儒法思想与《诗经》的传统。但对《楚辞》产生最直接影响的还是楚文化。首先是楚地民歌。楚地民歌渊源甚古,《诗经》里的“二南”中已有一些带有楚地风物和语言特点的民歌。之后,春秋末有《越人歌》(《说苑》)、《接舆歌》(《论语》),战国时有《孺子歌》(《孟子》)。这些楚地民歌,句子参差灵活,多用“兮”字来加强节奏、舒缓语气,有的还用了兴句和双关语,已开楚辞体格。其次,巫风文化的熏陶。楚国一直盛行着殷商时代一种迷信色彩浓厚的巫风文化,在郢都以南的沅、湘之间,老百姓有崇信鬼神的风俗,喜欢举行祭祀活动。祭祀时要奏乐、歌唱、跳舞以娱神。这种巫术风俗的熏陶,培养了人们丰富的幻想力,滋长着美丽的歌辞和舞蹈,给楚辞提供了养料。其他如楚国的地理风物、方言声调等也给《楚辞》提供了直接营养。 第二节屈原的生平、思想及创作 屈原(前343?----前278?),名平,字原,又名正则,字灵均。战国后期楚国丹阳(今湖 北秭归县)人,楚王宗室。他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卓越的才能和丰富的政治历史、天文地理、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年青时,曾任楚怀王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史记·屈原列传》),很受赏识重用。后怀王听信上官大夫靳尚等人的谗言,疏远了他,让他做三闾大夫,失去了政治地位。怀王在被秦国欺骗下,与齐国断交,兵败 失地之后,一度又起用他,派他使齐修好。怀王24年,再次背齐合秦,不久把屈原流放到汉北。 楚国因此先被“合纵”联盟攻击,又被秦国夹击,再次丧失国土。这种情况下,屈原再次被召回,在他的努力下齐楚联盟恢复。怀王死后,顷襄王即位,屈原被流放到江南。流亡中,他“行吟泽 畔,颜色憔悴,”却仍然心系祖国安危,哀叹民生多艰,写下了大量的诗篇。顷襄王21年(前278)

(完整word版)屈原与楚辞

第五讲 屈原与楚辞 第五讲屈原与楚辞 学习要点: ?楚辞的产生、涵义与特点 ?屈原的生平、思想及创作 ?《离骚》及作品的艺术成就 ?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思考课后习题 第五讲屈原与楚辞 一楚辞的产生、涵义及特点 一楚辞的产生、涵义及特点 (一)楚辞体的产生 首先,“楚辞”的产生与楚地的民间文学有直接关系。 其次,楚地民间“巫歌”,对“楚辞”体的形成有较大影响。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战国之世,?-?-在韵言则有屈原起于楚,被谗放逐,乃作《离骚》。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后人惊其文采,相率仿效,以原楚产,故称?°楚辞?±。 ?宋黄伯思《校定楚辞?¤序》云: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一楚辞的产生、涵义及特点 (二)楚辞的涵义 1、楚辞是一种诗体 ?楚辞是既《诗经》产生在中国南部楚国地方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 ?梁启超《要籍解题及其读法》: 吾以为凡为中国人者,须获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 2、“楚辞”是一批作品 3、“楚辞”是一部书名 一楚辞的产生、涵义及特点 (三)楚辞的特点 ?楚辞规范化地突出一个“兮”字,用以协调音节。 ?在语言上吸收大量楚地民间口语和方言,句法参差灵活,大体两句一联,形成唱叹。?感情奔放,想象力丰富,文采华美,风格绚烂。 句法参差灵活,大体两句一联 ?六言句: 惟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离骚》 ?五言或六言:

帝子降兮北渚,目渺渺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湘夫人》 ?四言句: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绿叶素华,纷其可喜兮。《九章·橘颂》 第五讲屈原与楚辞 二屈原的生平、思想及创作 (一)生平 ?屈原(前340?—278?),名平,楚国贵族。博闻强志,娴于辞令。前期为楚怀王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后期被疏,长期流亡,最终自沉汨罗江而死。 二屈原的生平、思想及创作 (二)思想 ?忠君爱国 ?独立不迁 ?上下求索 ?好修为常 ?戴叔伦《三闾庙》: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潇潇枫树林。 二屈原的生平、思想及创作 (三)屈原的创作 屈原的作品据《汉书·艺文志》是25篇,但没有开列具体篇目。据王逸《楚辞章句》是:《离骚》、《九歌》(11)、《天问》、《九章》(9)、《远游》、《卜居》、《渔父》25篇。《史记》把《招魂》一篇也算作屈原作品。《远游》、《卜居》、《渔父》3篇是否屈原所作,后人有怀疑,所以现在基本可肯定为屈原作品的是23篇。 屈原的作品 ?《离骚》 ?《九章》: 《九章》是屈原所作的一组抒情诗歌的总称,包括《惜颂》、《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9篇作品,主要是诗人自叙身世和遭遇。 《橘颂》:一首四言诗,以桔喻人。早期的作品。 《涉江》:被流放时的作品。其诗结尾比喻之用。 《哀郢》:国破家亡,其诗为最。其诗结尾象征手法的运用。 屈原的作品 ?《九歌》: 《九歌》是屈原被放逐到江南期间根据南方民间流行的祭祀乐歌加工润色而成的一组抒情诗,

文学常识楚辞

楚辞 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造的一种新诗。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等。 《离骚》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抒情诗。全篇自述身世、遭遇,反映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以及他热爱祖国愿为之效力而不可得的悲痛心情,同时也抒发了自己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哀怨。屈原的形象在《离骚》中十分突出,他那傲岸的人格和不屈的斗争精神,激励了后世无数的文人,并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象征。《九章》共9首,思想内容大体与《离骚》相同,但创作上较多采用现实主义手法。《九歌》共11首,是屈原对民间祭神曲的再创造。在人物感情的抒发和环境氛围的描述上,瑰丽多彩,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与《诗经》相比,楚辞在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首先,它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这种诗歌形式较之《诗经》更为自由且富于变化,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塑造艺术形象和抒发复杂、丰富的感情。其次,楚辞突出地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这种浪漫精神主要表现为感情的热烈奔放、对理想的追求、抒情主人公的凸显、想象的奇幻等。楚辞中另一种浪漫特征表现在它通过幻想、神话等创造了一幅幅雄伟壮丽的图景。再次,楚辞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重大影响。楚辞中典型的象征性意象可以概括为香草美人,它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内涵更加丰富,也更有艺术魅力。 《楚辞》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诗经》与《楚辞》并称为

“风、骚”。风指十五国风,代表《诗经》,充满现实主义精神;骚指《离骚》,代表《楚辞》,充满着浪漫主义气息。“风、骚”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的两大源头。

屈原与楚辞教案

屈原与楚辞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2、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 3、屈原的爱国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 2、《离骚》艺术成就 教学方法: 讲授 课时安排:8课时 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第一课时 本节讲授楚辞含义、结集及楚辞产生的原因 一、楚辞的含义 “楚辞”一词,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说明这一名称形成于西汉初年。在漫长的传播过程中,它已具有三重涵义: 第一,诗体。指出现在战国时代、楚国地区的一种新的诗体。 第二,作品。指战国时代一些楚国人以及后来一些汉人用上述诗体所创作的一批作品。 第三,书名。指汉人对楚国人、汉人所写诗歌辑选而成的一部书。 二、《楚辞》的结集 《楚辞》一书,既非出自一人之手,也不出于一个时代,它是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人们逐渐纂辑增补而成的,自战国至东汉,历三、四百年,共分五个阶段: 一、先秦 离骚第一屈原 九辩第二宋玉 纂辑者可能是宋玉。此为《楚辞》雏形。 二、西汉武帝时(前140前后)。增辑作品七篇: 九歌第三屈原 天问第四屈原 九章第五屈原 远游第六屈原 卜居第七屈原 渔父第八屈原 招隐士第九淮南小山 增辑者为淮南王宾客淮南小山,或即淮南王刘安本人。以上九篇作品的合集,

是淮南王刘安以后、刘向以前的《楚辞》通行本。 三、西汉元帝、成帝时(前48~前8年间),增辑作品四篇: 招魂第十宋玉 九怀第十一王褒 七谏第十二东方朔 九叹第十三刘向 增辑者为刘向。 四、班固以后、王逸以前(100年前后),增辑作品三篇: 哀时命第十四严忌 惜誓第十五贾谊 大招第十六屈原或景差 增辑者已不可考,既不出于一人之手,也不在一个时期,而是在较长的时期里由不同的人一篇一篇地陆续增辑而成。以上十六篇作品的合集,就是王逸作《楚辞章句》时所据的十六卷《楚辞》本。 五、东汉后期(100~150年左右),增辑作品一篇: 九思第十七王逸 增辑者为王逸。王逸撰《楚辞章句》,并附入自己的作品《九思》,成十七卷,即后世流传的十七卷本《楚辞》。 逮及宋代,因其篇第混併,乃考其人之先后,重定其篇第,即: 离骚第一屈原 九歌第二屈原 天问第三屈原 九章第四屈原 远游第五屈原 卜居第六屈原 渔父第七屈原 九辩第八宋玉 招魂第九宋玉 大招第十屈原或景差 惜誓第十一贾谊 招隐士第十二淮南小山 七谏第十三东方朔 哀时命第十四严忌 九怀第十五王褒 九叹第十六刘向 九思第十七王逸 这就是宋代以后通行的《楚辞》版本。而《楚辞》一书的纂辑过程与篇目内容,也透露了“楚辞”二字的意义:即屈原辞赋以及宋玉以下汉人的伤悼屈原、以事名篇的拟骚辞赋(或骚体赋)。 三、楚辞产生的原因 楚辞,是战国时以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这种诗体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做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东观

第五章 屈原和楚辞

第五章屈原和楚辞 《楚辞》参考书: 《楚辞补注》,宋洪兴祖补注,先录王逸注(《楚辞章句》),又采取晋郭璞一派方法,增加了许多新奇的材料. 《山带阁注楚辞》,清蒋骥注,中华书局版. 《楚辞校注》,闻一多校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有独到见解.古籍出版社 《屈原赋校注》,姜亮夫校注, 常用甲骨文金文材料解说文句词语.人民文学出版社 《楚辞注疏长编》,游国恩主编,这套书共分《离骚纂义》,《天问》,《九歌》,《九章》,《招魂》五编.中华书局 《楚辞选》,马茂元选注,为楚辞入门之善本,人民文学出版社 《屈骚探微》,赵逵夫著,博采慎辨古代文献,利用考古出土资料,解千古疑案,为国内外学术界所推重.甘肃人民出版社. 《楚辞诗学》,杨义著,挖掘楚文化背景,深入探究诗人心灵世界,颇多理论创新.人民文学出版社. 一,楚辞的名称 楚辞:产生于楚地的新诗体. 《楚辞》楚辞作品集,集部之首. 楚辞作家,主要是屈原,其次还有宋玉,唐勒,景差等. 二,楚辞的文体特征 在形式上的明显标志是每隔一句,都有个"兮"缀于句末,篇幅较诗长,文辞繁丽,感情丰富,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与悲剧特征,有不歌而诵的发展趋势.名楚物,纪楚地,作楚声. 第一节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 三,楚辞产生的文化背景 (一)多种文化的交融 1.楚国民歌和地方音乐是"楚辞"产生的直接源头. 早在周初,江,汉,汝水之间的民歌如《诗经》中的《汉广》(周南),《江有汜》(召南)等都产生于楚国,其他一些文献也保留了不少楚国的民歌,如《论语·微子》中的《接舆歌》:"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孟子·离娄上·沧浪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这一特点不仅在《楚辞》中很普遍,而且还影响到后世的一些文学作品. 2.楚国民间巫歌的影响 "楚人信巫鬼,重淫犯".民间祭祀时,必使巫觋(男巫)"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充满了原始的宗教气氛.如《楚辞》中的《九歌》,就是根据楚国各地民间祭神的歌曲加工创作的.《离骚》中的巫咸降神,《招魂》中巫阳下招,以及《楚辞》中凡属诗人自我形象的塑造和高贵品质的象征,如峨冠博带,荷衣蕙缃,乃至丰富的神话故事,都是受巫风影响而带有原始宗教色彩的具体表现. (二)战国晚期楚国的政治形势 战国后期,七雄逐鹿,秦,齐,楚呈西,东,南鼎足三强,连横与合纵两大势力此消彼长,时有"横成则秦帝,纵成则楚王"之说.楚国内部以屈原为代表的革新派难敌亲秦的保守贵族集团的明枪暗

屈原与《楚辞》

《楚辞》是中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它的代表作家屈原、宋玉等人都是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2年)楚国人,作品的语言和内容都具有浓厚的楚地特色,对中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 《楚辞》是诗人申述个人志向,抒发对现实不满的作品。这种具有强烈社会现实性与深刻体验的个人情感,经由文学的升华与加工,成就了《楚辞》的千古绝唱。屈原(公元前 353—前277年),名平,是跟楚王是同姓的宗室贵族,自幼禀赋聪慧,博学多闻,且通晓 治乱之道。屈原生活的时代,恰好是战国末期社会变革与动荡的时代。由于秦国实力日渐强大,各国已开始感到亡国的威胁。屈原身为楚国大臣,时刻意识到楚国面临的危机。他深知要振兴楚国,必须革除弊政,对内打破旧贵族把持朝政、因循守旧的局面,对外连齐抗秦、收复失地。可是,楚王却终日与小人为伍,疏远忠良,令忠心爱国的屈原十分痛心。后来, 楚王听信奸臣的谗言,先后把他两度放逐。《九章?惜诵》与《九章?涉江》都写于流放中,尽管历经了千辛万苦,内心痛苦彷徨,但屈原仍不失爱国的坚贞志向。公元前278年,楚国灭亡,屈原决定以死殉志。在无比的悲愤和绝望中,屈原写下了自己生命中最后一篇诗歌─《九章?怀沙》,于公元前277年夏投汨罗江(湖南湘阴东北)自杀。千百年来,屈原的作品 一直为人所吟诵和激赏不已,除却文学上的价值外,更重要的,乃是贯穿于诗篇中忠贞顽强的品格,和深厚诚挚的爱国情怀。 《楚辞》借助了许多具有隐喻性的文学手法,使诗歌充满象征性的意境,营造创造了一个个神怪百出、幻想联翩的奇幻意境。它的感情表达手法十分丰富,或表白、呼告,直抒胸臆,或咏事托物,不仅创造了深厚宽广的情感意蕴,更表现出丰富生动的人物个性。此外,《楚辞》还灵活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反复等多种修辞手法。这形成了《楚辞》独有的象征性情感结构:宏大的体制,磅礡的气势,新颖的样式,《楚辞》因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在《楚辞》出现之前,中国的诗歌大都以四言为主,而《楚辞》中的大部分作品都运用了参差不齐的“杂言”句式,打破了四言句式的束缚。《楚辞》对后世诗歌形式的最大贡献,是创造和使用了“三字顿”的节奏。这改变了中国诗只有“二字顿”的局面,使四言诗有了向五言、七言诗转化的契机。 《楚辞》是古代文学中的一朵奇葩,是世界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典范。它开创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浪漫主义流派,此后汉赋的铺叙、骈文的绮丽、唐诗的飘逸,无不受其滋润;它开创和完善了赋这一文学体裁,汉赋的大行其道,六朝骈文与唐诗的形成与发展,都深受其的影响;它发愤抒志的创作观,在历史上形成了悠久的创作传统,《史记》、《老残游记》等,

论屈原赋对后世的影响

论屈原赋对后世的影响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骑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吟诵着这一句句耳熟能详的屈原赋,我的头脑中出现的是一幅幅壮丽的楚国山河图景,萦绕在耳际的则是祭祀的乐曲,嗅到的是各种香草散发出的醉人芬芳,触摸到的是瑟瑟秋风滑过指尖的清凉。屈原——这一楚辞大家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丰厚的精神遗产。 一、爱国主义 屈原对楚国怀有深厚的感情,他是一个纯粹的爱国主义者。所以近代以来,他被人称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显然,这里所指的“国家”比较有局限性。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丹阳人,因此这里的“国家”单只楚国。可无论是广义上的还是狭义上的国家,屈原都是我们炎黄子孙学习的榜样,这个地位无人能够替代。 战国时代是个大变动的时代,全中国处于诸侯割据的状态。“在屈原的时代,中国历史上已有过夏、商、周三个统一全国的悠久王朝;而在夏朝以前,还有三皇五帝一类的古史传说。”(1)所以说,一个以九州为版图、以整个中华民族为成员,并具有悠久而稳固的共同历史文化的中国,不仅在事实上久已存在,而且成为次中国人共有得到祖国观念。从这一方面来看,此时的国家已经上升到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意义。生活在各诸侯国的人民便不能不关心本国的政治现实及其在列国中的处境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个人的切身利害与命运。因此,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情况下,真正的爱国者都必须面对现实,首先要求自己的国家富强起来,不受侵害,进而谋求全中国的统一。 “关于楚国,也有它自身的特点。由于楚国地区相对来说开发较晚,长期被中原各国称为‘荆蛮’;而所谓的‘尊王攘夷’则更是把楚国视为主要的排斥对象。”(2)屈原作为一个爱国者,他的思想感情充分体现了楚国人的特点。他所最为关心的显然是楚国的兴衰成败及其在列国中的地位与处境。但我们又应看到,在他的心目中,全中国无论从疆域、成员、历史、文化来说,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战国之世出现的分裂局面则是暂时的现象,全中国终究是要归于统一的。当然,屈原作为一个楚国人,他是很希望能够由楚国来统一全中国的。在战国七雄中,楚国是地域最大的,同时其力量也相当雄厚,它的确有统一的条件。因此,屈原迫切希望楚国能够强大起来。 屈原对楚国的深厚感情中包含着对广大楚国人命运的强烈关心,所以他的爱国主义便具有了更为具体的实质内容。在屈原的心目中,楚王朝本是代表广大楚国人的利益的;但当他意识到,这个王朝的腐败而无法保障人民的正常生活之后,便在思想感情上与之决裂了。另外,在屈原对楚国的深厚感情中,也包含着他对她对楚国乡土的深刻眷念,对楚国的历史文化以至民风习俗也怀有深情。因此在屈原的辞作中,处处流露着对故土的热爱之情。由于屈原是在楚国出生和长大的,他自然对楚国的山川风物、文化习俗最为熟悉,并在长期的熏陶感染中培育了浓郁的乡土之情。这种乡土之情对于各个时代的中华儿女来说,也都是他们那爱国主义感情的一种具体表现。 屈原的为人和他的辞作,始终是中国历史上一宗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激励中国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方面,无论是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会有深刻的影响,发挥巨大的作用 二、美学价值 “屈原的辞作富有美学价值,其价值之所在,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

《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文学编年 国学论坛

《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文学编年- 国学论 坛 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的出现,创造了我国诗歌史上的一个全新时代——诗歌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时代。屈原还创造了全新的诗歌样式——楚辞.这种以楚国民歌为基础、长于抒情与铺陈的诗歌形式,因其代表作品《离骚》的影响而被后世又称为骚体,进而又把诗人称为骚人. 楚辞或骚体是一种崭新的文学体裁。 这一新诗体比起以四言为主的《诗经》来,无论在篇幅上、句法上、表现方法上,都有了许多发展,大大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屈原正是运用这种新诗体成就其诗人伟业的。 屈原对后世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思想方面。他的爱国思想和峻洁人格一直受到后世的敬仰。汉初政治家贾谊被谪迁长沙后,凭吊屈原,写出《吊屈原赋》,引屈原为知己。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可马迁很敬佩屈原的人格,他在《屈原贾生列传》中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他遭冤受刑之后,以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报任安书》)的事迹为榜样,坚持写完了不朽的巨著《史

记》。《史记》虽是散文著作,但那种勇于正视现实、批判现实的精神和洋溢着爱憎鲜明感情激越的风格,却正是屈原精神的继承,所以鲁迅称它为无韵之《离骚》.西汉以后,屈原精神在许多作家身上得到进一步发扬。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和杜甫都敬慕屈原的为人。李白说: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他那种蔑视权贵、反抗黑暗的精神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正是屈原人格与创作的继承与发展。杜甫的爱国忧民精神,也与屈原有继承关系。他在《戏为六绝句》中说: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即以屈原的创作精神为榜样。总之,中华民族坚持理想,坚持斗争,崇尚节操的精神,固然是由无数仁人志士树立起来的民族之魂,但其开端,却可追溯到屈原身上。 屈原的爱国爱民精神,还深深影响到民间。屈原投江而死是为理想殉身,所以,传说在他死后不久,人们就因怀念而用包粽子、划龙舟的形式来纪念他。这种风俗至今仍流行于中国和亚洲的东部。古书上这样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汩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汩罗之遗风也。 ——《续齐谐记》屈原以五月五日赴汩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湖大船小,莫得济者。 乃歌曰:何由渡湖!因而鼓櫂争归,竞会亭上,习以

第五章屈原和楚辞

第五章屈原和楚辞 第一节楚文化和楚辞的产生 一、先秦楚国的发展和楚文化的特征 季羡林认为“中国古史应当重写”,缘由就在于“楚文化或者南方文化至少可以同中原文化 并驾齐驱”。《诗·商颂·殷武》记载:“维女荆楚,居国南乡,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 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被商商王朝征服后,荆楚之地正式被商王朝纳入统治 版图,成了其麾下的“南土”之地。近年来的考古发现证明,为了监管“南土”之地的民众, 确保商王朝在此区域的绝对统治,商王朝在今天的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的盘龙城建立起了一 个庞大军事重镇,一旦有人反对它的统治,它就可马上发兵攻讨。荆楚之地的楚国先民们不 堪忍受奴役,常起兵反抗。商王朝则出兵讨伐。《诗经·商颂·殷武》所记的“挞彼殷武, 奋伐荆楚,深入其阻,裒荆之旅”就是描写商高宗武丁对楚国先民进行讨伐的场景。这是史 料记载的商与荆楚最激烈的一次战争。战争的规模很大,商王朝的势力深入到了荆楚之地的 纵深地带,荆楚也竟有强兵劲旅与之抗衡。虽然通过武丁的征伐,荆楚部落又重新臣服于商。 但是,这种征服和反征服的战争一直是存在的,到了商王朝的后期,也愈演愈烈。殷墟卜辞 上多有“弗雀噩在南”和“多亡祸在南土”等的记载。楚国先民在长期的对商斗争和对外部 落冲突中建立起了一支保护部落生存的武装力量“荆之旅”,部落联盟的酋长就是这支武装 力量的首领。楚国虽然在卑事商王朝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进行反抗,但却自觉与不自觉中接 受了商文化,掌握了青铜技术,拥有了自己的武装力量,其政治经济不断向前推进。经过数 百年的发展,其力量也不断强大。商王未年,当新的势力开始在中原兴起,王朝更迭渐成定 局之时,对商怀有血海深仇的楚国先民们,义无反顾地加入到了周部落所建立的同盟中,全 身心地投入到了灭商大战之中。楚国先民成了灭商兴周运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同时, 楚国作为方国之一,他们的贵族子弟可以来到商的学校接受教育,所以楚国能够在后来在语 言、文字和物质文化方面同诸夏同步。《史记·楚世家》:“周文王之时,季连之苗裔曰鬻熊。 鬻熊子事文王,蚤卒。熊通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师也。蚤终。’”“子”周王朝给予内 附有功的异族酋长的封号,表明楚臣服于周。《楚宝》载:“鬻熊……年九十始见于文王, 王曰:‘噫,老矣’鬻曰:‘使臣捕兽逐鹿已老矣,若使坐策国事,臣年尚少’文王善之, 遂以为师。”贾谊《新书》载,文、武、成三王都曾师事鬻子,咨以国事。《汉书.艺文志》 有《鬻子》22篇,并加小注曰:“鬻子名熊,为周师,自文王以下问焉,周封为楚祖。”《史 记·楚世家》载周成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 丹阳。”始有明确的姓和都城。但据《史记.孔子世家》载令尹子西语:“楚之祖封于周, 号为子男五十里。”还有《国语·晋语八》“昔成王盟诸侯于岐阳,楚为荆蛮,置茅蕝,设 望表,与鲜卑守燎,故不与盟”;《楚世家》“楚子熊绎与鲁公伯禽、卫康叔子牟、晋侯燮、 齐太公子吕伋俱事成王”;《左传·昭十二年》“昔我先王熊绎与吕伋、王孙牟、燮父、禽父 并事康王”。西周初年周楚关系相当和睦。据说周公曾南奔楚。《左传·昭七年》追记鲁襄 公访楚前梦见周公祖而行。昭王伐楚,《竹书纪年》、《吕氏春秋》皆有明文,《左传·僖 四年》管仲更以此事作兴师问罪的借口,此事的真实性无可怀疑。西周末年楚国开始崛起。 熊渠,勇力过人,胆略非凡,是楚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国君。由于他功绩卓著,楚国后人也 是把他作为神奇人物传颂的。如《韩诗外传》说:“昔者熊渠夜行,寝石,以为伏虎,弯弓 而射之,没金殷羽,下视,知其为石。”《史记·龟策列传》甚至还说,连后羿的射技也不 及熊渠。熊渠不仅善射,在战场上勇于作战,而且在政治上也很有头脑。他向周围地区的开 拓,大致执行的是近交远攻、先礼后兵的方针。楚国发迹于丹、淅,后向睢山、荆山发展, 即沿丹水而下,逐步至汉水流域。其间广阔地带,杂居着群蛮百濮等方国部落。此外,西南 有巴人,东南还有扬越。在周王朝的压迫下,楚人一方面臣服姬周,一方面巧与周围方国部 落周旋,求得生存与发展。《史记·楚世家》称熊渠在江汉地区甚得人心,“蛮夷皆率服”,

屈原与楚辞

知识梳理】——屈原与楚辞 屈原与楚辞 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 一、楚文化源于中原文化,受少数民族文化影响。 二、政治思想方面和中原很一致。 三、习俗和审美趣味上“信巫鬼,重淫祀”(《汉书·地理志下》),崇尚巫风的习气受夏商文化和当地土著民族风气的影响。对楚国审美风气影响明显,使其艺术充满奇异的浪漫色彩,富有飘逸、艳丽、深邃等美学特点。 四、楚当时由盛而衰,内部政治黑暗,贵族间相互倾轧的社会现实。 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一、屈原生平及思想。 (一)两次放逐经历。一次汉北,一次江南,积聚了深厚的悲痛和思念之情。 (二)主张联横,对理想充满信心,对遭到的不公正待遇充满了哀怨、愤激。 二、楚辞。【考点1】【重要考点】【名词解释】 (一)“楚辞”之名始见于汉武帝时,这时已经成为专门学问,与“六经”并列。(二)宋黄伯思《翼骚序》云:“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楚辞”是指有楚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创作的诗赋。(三)直接渊源是《九歌》为代表的楚地民歌。祭歌的浪漫精神,影响了楚辞的表现方法及风格特征。由于楚辞和汉赋间的渊源关系,所以屈原作品又称“屈赋”。(四)西汉末,刘向辑屈原、宋玉等人作品,编成《楚辞》。《汉书·艺文志》载屈赋25篇,东汉王逸作《楚辞章句》,认为屈原所作有《离骚》、《九歌》(11篇)、《天问》、《九章》、《远游》、《卜居》共24篇。王逸《楚辞章句》目录中,除去《远游》、《卜居》、《渔父》、《大招》,屈原的作品共计23篇。 《离骚》 一、概述。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抒情诗。 (一)“离骚”解释。司马迁:遭受忧患,《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离骚》者,犹离忧也。”;王逸:离别的忧愁,《楚辞章句》云:“离,别也;骚,愁也。”【考点2】【次要考点】【填空】 (二)一般认为写于屈原离开郢都往汉北之时。 二、思想。【考点3】【重要考点】【简答】 (一)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和他热爱宗国愿为之效力而不可得的悲痛心情,也抒发了自己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哀怨,感情反复迸发,形成回旋复沓的特点。 1、大致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分到“岂余心之可惩”,自叙家世生平,认为自己具有“内美”。他坚持自我修养,希望引导君王兴盛宗国,实现“美政”理想和情操。 2、后部分幻漫诡奇,以象征性行为,突出屈原对宗国的挚爱之情。 (二)主旨是爱国和忠君。

汉赋对现代文学的影响

汉赋对现代文学的影响 赋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在中国文坛上兴起的一种新的文体。在汉末文人五言诗出现之前,它是两汉四百年间文人创作的主要文学样式。封建时代的词章家非常推崇汉赋,但他们奉为汉赋正宗的却是枚乘、司马相如、扬雄及班固、张衡等人的大赋,但也正是这些大赋,在思想和艺术形式上表现了较多的局限性。西晋的挚虞在《文章流别论》中批评说:“古诗之赋。以情义为主,以事类为佐;今之赋,以事形为本,以义正为助。”他所谓“今之赋”就是指汉代兴起的大赋。他认为它们“假象过大,则与类相远;逸词过壮,则与事相违;辩言过理,则与义相失;丽靡过美,则与情相悖”。挚虞对汉赋的社会作用以及艺术上的某些根本缺陷所作的批评,是切中要害的。 汉赋,特别是那些大赋,尽管有着如上所述的缺点,在文学史上仍然有其一定的地位。 首先,即以那些描写宫苑、田猎、都邑的大赋来说,大都是对国土的广阔,水陆物产的丰盛,宫苑建筑的华美、都市的繁荣,以及汉帝国的文治武功的描写和颂扬,这在当时并不是毫无意义的。而赋中对封建统治者的劝谕之词,也反映了这些赋作者反对帝王过分华奢淫靡的思想,表现了这些作者并非是对帝王贵族们毫无是非原则的奉承者和阿谀者。尽管这方面的思想往往表现得很委婉,收效甚微,但仍然是不应抹杀的。 其次,汉大赋虽然炫博耀奇,堆垛词藻,以至好用生词僻字,但在丰富文学作品的词汇、锻炼语言辞句、描写技巧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建安以后的很多诗文,往往在语言、辞藻和叙事状物的手法方面,从汉赋得到不少启发。 最后,从文学角度来看,汉赋改变了旧的文学观念,对中国文学观念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汉赋将“自然”作为一个独立的审美对象,开拓了文学创作的题材领域。 在先秦文学中,自然并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可供审美观照的对象,而汉代,数量众多的作品单独地将自然作为展现对象而并不附加其他理论思想条件。自汉赋开始,述景本身就具有了完全的审美意义。虽然从普遍理论讨论,自然物色只是文学艺术展示的对象之一,但对于中国文学而言,它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占有主导地位的展示对象。以集体的、大规模的行为来描绘山水,描述自然,汉赋始开风气之先。此后,每当有了一次这样的群体行为,便会形成中国抒情文学的一次高峰。 二、汉赋自觉地强调了自然外物所引起的人的内心感受,奠定了文学描述中物情关系的观念基础。 而东汉以后的景物描写,个别的具体的物往往体现出具有某种规定倾向的情思,这种相对固化的物情关系体系一直延续发展到今天。可以认为,汉赋是这一思想观念形成的缔造者。在汉赋中,自然景物不仅仅是为人们的感觉所注意的对象,也不仅仅是寓言式的比况对象,它已经带上了充分的感情依附特征。自然的变化可以引起感情的变化,一定的自然景观被赋予一定的感情特点并渐渐地观念化、程式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汉赋奠定了文学描述中物情关系的观念基础。 三、“物”作为文学创作中的重要展示对象,在汉赋中受到了高度的重视。 这最初可以从西汉的《礼记?乐记》中见到端倪,司马迁虽然不满于汉赋状物写景的夸饰之风,称其为“虚辞滥说”,但在评价《离骚》时,也强调了“志”和“物”之间的联系。至西汉末年,刘歆则直接指陈“登高能赋”,是由于“感物造端”。对汉赋“物”的描述有积极评价的是班固,《汉书?叙传》中评司马相如的赋“多识博物,有可观采。”就实际的表述效果而言,汉赋可能显得过于注重物的描摹而对“志”、“道”不够重视,但站在文学发展、演变的立场上,我们却因汉赋铺张扬厉的景物描写而赞赏它,有力地刺激了人们对“物”的感受和兴趣,从而启发了述景的文学。

论屈骚精神对后世的文学影响

论屈骚精神对后世的文学影响 论屈骚精神对后世的文学影响 论文摘要:自屈原起,开始出现了有人以全力来写诗,以一生的思想感情来丰富诗,并且通过诗表现了自己整个的人格,这是一种文化上的分工。从民族的角度来看,可以看到屈骚精神中民族精神与一统意识的融合,那是楚民族精神气质与战国时代的政治文化的合力作用下产生的,而这合力所产生的支点则是屈原时对南北文化的创作性吸收。这种精神和情感随着民族间的进一步融合以及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而衍生为爱国主义精神。这种抽象而稳定的情感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今社会都影响深远。 论文关键词:屈原;诗人;南北文化融合;天人关系;?我?和中国

引言: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楚辞》创作不仅仅是中国的,更是全人类的。他用全部的心力去融入的诗篇浸透了他的忧愁、他的情感、他的才思、他的志向和期待以及那?虽九死其犹不悔?的坚持。那是在悠悠岁月里对时间、对楚国,更是对自己的一份执着与承诺,是不成则以死志之的决心。这样一个对祖国对信念永恒追求如同赤子般的人,这样一份饱经忧患而凝结出的伟大的民族情感与精神,对于当今社会的我们而言,又有什么意义与影响呢?在我们思考个人命运的同时,对我们思考?我?和中国的关系又有什么影响呢?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自我与自我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与时代的关系、与悠悠岁月之间的关系呢?在本篇论文中,将细致分析屈原精神的生成、表现以及对时代的影响。 一、屈骚精神生成的文化背景 (一)楚地文化特征 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认为,文化之所以能够形成一个模式或者文化模式的本质是文化的主旋律或文化主导观念(1)。她所说的文化主旋律或文化主导观念指的就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而我们只有靠首先理解那个社会的情感上和理智上的主要动机才能理解。是被动的接受环境的制约还是主动的采取对付环境的措施,这就体现了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主体性的精神,而这种精神就是一种文化的灵魂与特质。 在对楚文化形成的影响下,应考虑的是中原文化和南方巫祭文化。楚族源于中原,其统治思想与治民思想方式里还深深受周朝统治的影响。在中原民族的历史上,也有过对鬼神的狂热崇拜,

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 一、名词解释 1、楚辞:“楚辞”的名称,始见于《史记?酷吏列传》。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2、《九歌》:是屈原在楚国民间流行的祭祀乐歌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歌,共十一篇。所祭之神,分天神、地祗、人鬼三类。天神有东皇太一、东君、云中君、大司命、小司命。有关的五首歌词,多表现对天神的敬仰和赞颂,写得庄严肃穆。地祗有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有关的四首诗歌全是恋歌,借对神的恋爱生活的描写,表现人类对纯洁爱情的赞颂,大都清新凄艳,幽渺情深。写人鬼的只有《国殇》一篇,是对卫国战争中牺牲将士的热烈礼赞,激昂悲壮,刚健质朴。 3、《天问》:屈原所作的仅次于《离骚》的长诗。它以反诘的形式,一连提出170多个问题,内容涉及天文地理、神话传说、古史传闻、社会政治、个人生活等,表现出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广博的知识,表现了诗人大胆怀疑、敢于批判旧观念和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全诗以四言为主,四句一节,通篇用反诘,参差错落,圆转活脱,被认为是“千古奇文”。 4、屈宋:先秦楚辞作家屈原和宋玉的合称。屈原是楚辞的开创者,宋玉略晚于屈原,也以楚辞著称,并对赋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后世因以屈宋合称。 二、论述题 1、简述“楚辞”的特点。 参考答案:“楚辞”具有鲜明的特点:它采用楚国方言,运用楚地声调,记载的是楚国的地理,描写的是楚国的风物,富有楚国的地方特色。它构思奇特,想象丰富,善于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和神话故事,表现思想感情,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句子参差不齐,形式活泼自由,多用“兮”字,语句曼长流利,灵活多变,有停顿、有延伸,委婉而多情致。 2、简论“楚辞”的文化渊源。 参考答案:《楚辞》是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相融合的产物。楚民族在殷商时代已接受了中原文化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楚国的强大、兼并战争的日益加剧和列国间交往聘问之事的增多,它进一步吸收了中原文化,儒、法、墨、名、阴阳等思想及经典都传入楚国并产生影响。屈原曾多次使齐,身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他诗中“举贤授能”、“修明法度”的思想和大量的比兴手法,就是直接继承和发扬了儒法思想与《诗经》的传统。但对《楚辞》产生最直接影响的还是楚文化。首先是楚地民歌。楚地民歌渊源甚古,相沿不断,其句子参差灵活,多用“兮”字来加强节奏、舒缓语气,有的还用了兴句和双关语,已开楚辞体格。其次,巫风文化的熏陶。楚国一直盛行着殷商时代一种迷信色彩浓厚的巫风文化,在郢都以南的沅、湘之间,老百姓有崇信鬼神的风俗,喜欢举行祭祀活动。祭祀时要奏乐、歌唱、跳舞以娱神。这种巫术风俗的熏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