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师教学用书专题二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师教学用书专题二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师教学用书专题二

主编朱汉国副主编马世力编委王子今刘军郝瑞庭本册主编王子今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专题教学总体设计思路

古代中国曾经有许多发明创造,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宝库。“四大发明”等贡献,在世界科学技术史上放射着永久的光辉,在一定意义上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丰富多彩、成就辉煌的中国古代文化,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领域都创造出灿烂的精品。本专题的教学,应当让学生认识古代中国的科技进步,领略古代中国的文化成就,在初步了解中国科技史和文化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科技和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也应当启发学生思考中国科学技术后来发展滞后的原因。

本专题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于突出说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的主要成就,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特别注重文物资料的利用。

难点:是涉及范围比较宽阔,如对于古代文化的介绍,既要涉及先秦散文、《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时代特征的区别,又要关照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以及建筑艺术、工艺美术等艺术门类的不同.

■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知识与能力]

掌握中国古代科技进步的基础知识,了解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了解纸、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史。了解、认识科学领域中的其他相关知识.

了解科学技术进步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

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等资源,发展学生收集和处理资料信息和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科学的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相关材料,进行判断分析,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学会运用阅读法、观察法、讨论法、推理法、概括法、实验法等来学习了解相关问题。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向学生展示大量历史材料的同时,要利用相关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资料。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深入体验,主动探究,独立思考。能运用已学的知识和掌握的材料解释相关的现象,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的想法和自己的观点。教师应随时关注并予以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科技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通过对科技知识的了解,及积极主动的观察、感受、体验,学习到坚韧刻苦的精神,踏实细致的作风。培养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科学的思想。

(二)教学内容分析

◆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科学技术发展曾经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教材介绍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展示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揭示了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课文通过大量的考古材料、文献资料等概述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变化的历程。

◆首先,教材从总体上概括了古代科学技术发展情况,指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接下来,教材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几方面介绍了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

[纸的发明]

东汉元兴元年(105年),蔡伦在前人的基础上,改革和推广了造纸技术。新的造纸术使旧的不便书写的麻纸变成了至今大致结构没有改变的良纸工艺.在蔡伦造纸术出现之前,商代用甲骨,西周用青铜器,春秋时用竹简、木牍、缣帛作为记事材料。汉代,笨重的竹简和昂贵的缣帛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造纸术就因此应运而生。据20世纪中叶以来在新疆、陕西、甘肃等地出土的麻质古纸,专家确认为西汉麻纸的片状纤维物,说明造纸术可能出现在蔡伦之前,而且可能与人们对纺织用麻的处理过程有关。但这些西汉麻质古纸上都没有发现可以辨识的书写文字,加上对化验分析结果解释不同,对西汉是否已出现了造纸术学术界尚有很大争议。《后汉书•宦者列传•蔡伦》对蔡伦发明造纸术的记载,是迄今为止最早的准确记载造纸术发明的文献记录,有比较大的影响。《后汉书•宦者列传•蔡伦》记载:蔡伦造纸之前,书写记事的纸实际上是丝织物(缣帛),蔡伦用树皮、麻头、破布、渔网,经过挫、捣、抄、烘等一系列的工艺加工,制造出植物纤维纸。蔡伦造的纸被称为“蔡侯纸"。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也是人类文明史上一项最杰出的成就.八世纪左右,阿拉伯人才开始用中国的技术和设备造纸。

[指南针和方向测定技术]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利用磁铁在地球磁场中的南北指极性而制成的一种指向仪器,

有多种形体。

战国时期,已发现磁石吸铁的现象,并用天然磁石制造“其柄指南"的“司南之勺”。

此后,经过长期的实践,人们发明了人工磁化的方法,造成了更高一级的磁性指向仪器。沈括在《梦溪笔谈》卷二四《杂志一》中留下了历史上对指南针的最早记载:“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偏东,不全南也。”这是世界上关于地磁偏角的最早记录。西方直到1492年哥伦布第一次航行美洲的时候才发现了地磁偏角,比沈括的发现晚了四百年。沈括

在《梦溪笔谈》的《补笔谈》第三卷的《药议》中又记载道:“以磁石磨针锋,则锐处常指南,亦有指北者,恐石性亦不同。”沈括不仅记载了指南针的制作方法,而且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出了四种放置指南针的方法:第一种是“水浮法”,就是把灯芯草剪成几小段,横穿在

指南针上,让指南针浮在水面上。第二种是把指南针放在指甲上,叫做“指甲旋定法”。第三种是把指南针放在碗边上,叫做“碗唇旋定法”。第四种是把指南针用线吊起来,叫做“缕旋法”。此外还有所谓“指南鱼”,就是把人造磁铁片做成鱼形,放在水面上指示方向。至晚在北宋后期,指南针已用于航海,南宋时,使用“针盘"导航。这种针盘还使用“浮针”,元朝发展成磁针和方位盘联成一体的罗经盘。由于宋代期间与阿拉伯地区海上往来频繁,指南针很快就传到阿拉伯地区,其后又传到了欧洲。欧洲关于指南针的记载最早见于1190年.

[火药的发明和使用]

火药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发明。据史书记载,中国古代的炼丹家在长期的炼制丹药过程中,发现硝、硫磺和木炭的混合物能够燃烧爆炸,由此诞生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唐代大医药学家孙思邈(581—682)在《孙真人丹经》中,记载了世界上最早的火药配方。

人类最早使用的火药是黑火药,黑火药主要是硝酸钾、硫磺、木炭三种粉末的混合物。

这种混合物遇火易燃,燃烧起来相当激烈。燃烧时发生的主要反应是:2KNO3+S+3C=N2↑+3CO2↑+K2S。体积很小的火药点燃后,由于氧化还原反应迅猛进行,在短时间内放出的热量,使产生的大量气体体积迅速膨胀,增至几千倍,假如反应发生在密封的容器中,就会发生爆炸。易燃烧能爆炸的混合物为什么又称为“药”呢?这是由于它的主要成分硝石(硝酸钾)、硫磺是古代中医治病用的重要药材,火药在发明之后亦被列为治湿气、避瘟疫、治皮肤病的药类,更重要的是火药的发明来自长期炼丹制药的实践,因而被称为药是十分自然的.

人们发明了火药,很快在军事上发挥了它的作用。在北宋初年火药技术已较完备,并开

始使用在军事方面。最初研制推广了火箭、火球、火蒺藜等火药武器。稍后,曾公亮、丁度等人编著的《武经总要》中记录了多个制造火药的处方,根据不同的军事需要,配制不同的火药。比如有所谓毒药烟球火药法,蒺藜火球火药法,火炮火药法等等。这些处方非常具体、详尽、实用,这些处方与后世黑火药的处方已十分接近。

自宋初开始,火药应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许多史料都有关于火炮的记载.北宋末年,在宋、金战争中发明了“霹雳炮"、“震天雷”等杀伤力较大的火炮。据《金史》记载,“震天雷”威力很大,火药发作声如雷震,热力达半亩之上,人与牛皮皆“碎迸无迹,甲铁皆透”。到了元初,出现了铜铸火铳。这种武器具备了炮的雏形,有较大威力。中国历史博物馆珍藏的元朝至顺三年(1332年)铜火铳是已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铜铳。明代以后,火药兵器有

了更大发展,出现了具有手榴弹、地雷、水雷等现代武器雏形的兵器,以火药作为推进动力运送火药至敌方爆炸的火箭也出现了。火药及其武器最初是被宋兵使用,稍后,金兵也研制发展了自己的火药武器。蒙古人在同金兵的战争中俘虏了金国工匠之后也掌握了火药及其武器,并且在西征时把火药传到阿拉伯地区。大约在8、9世纪时,中国火药的主要原料——硝石传到了阿拉伯、波斯等地。在12世纪后,阿拉伯等国的书上才提到硝石。阿拉伯人叫它为“中国雪",波斯人则叫“中国盐"。欧洲人是在13世纪从阿拉伯人那里知道了火药,他们学会制造火药是在14世纪中期以后的事。

火药的发明开始了军事方面的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技术和战术革命,各种各样的火器被制造出来了,火器的强大威力改变了战争的面貌,改变了军队的编制、战法和整个指挥系统。火药的发明对经济、社会生产和文化娱乐也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印刷术的进步]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又一伟大发明.印刷术的发明对于文化、教育、科技的宣传普及,对世界的文明和进步,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人们在进行文化学习时首先要互相传抄教材,这样做费时费力,而且容易出错。为了提高效率,避免抄错,汉灵帝的大臣蔡邕借图章的办法,把文章刻在石上,再涂上墨,然后用纸拓印就成为书了。这是最早的印刷术。但是,拓印有很大局限性,不仅费时费力,且难以存放保管。到了隋唐时期,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等的迅猛发展,对印刷品的需求越来越大,石版拓印根本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当时的印刷品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宗教宣传品.隋唐时期佛教盛行,佛像、佛经需求量很大。二是刻印诗集、音韵书和教学图书。唐代诗歌盛行,流传甚广,男女老少十分喜爱。三是历法、医药等书籍的印刷。唐代农业已有很大发展,各地农村出于掌握农时的需要,民间刊印的历法书十分盛行。医药在唐代也得到发展,有关书籍也大量刊印发售。另外科举考试已制度化,社会对书籍需求量非常大。造纸和制墨等生产技术出现之后,逐渐发明了“刻版印刷术”(亦称“雕版印刷术")。这种技术是把图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

宋代的雕版印刷术更加发达。宋代刻工技术优良,纸墨装潢精美,后世藏书家对宋版书十分珍视.宋初,最艰巨的雕版工程是太祖开宝四年(971年)于成都开始版印全部《大藏经》,计1076部,5048卷,历时12年才雕印完工,雕版有13万块。可见,雕版印刷虽然是印刷

术中一项重大的技术发展,但仍然是费工费时.大部分书往往要花几年时间才能完工,存放版片又要占用大量地方。印量少又不重印的书,版片印完后便成废物,造成了人力、物力、时间浪费。

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平民毕升创造了活字印刷术,从根本上解决了雕版印刷的缺点。据宋代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北宋仁宗庆历年间,毕升曾采用泥活字排版印书,这是现知活字印刷的最早记载.因此,史学界都把毕升当作活字印刷的发明人,庆历年间为中国(也是世界)活字印刷之始。毕升用胶泥制成泥活字,一粒胶泥刻一个字,经过火烧处理使之变硬,成为供排版用的活字粒。毕升的活字印刷术以边上有框的铁板为版,铁板上放入松香、蜡以及纸灰的混合物。排版时字粒就排放在铁板上,排满一版即在火上加热。松香、蜡等遇热融化,然后用手板将排好的活字粒压平,冷却后便成为可供印刷之用的字版。印完后,松香、蜡再加热融化,将活字取出以备再用。从沈括记载的毕升泥活字印刷工艺看,毕升采用的泥活字印刷,从活字制作、拣字排版、印刷,到拆版还字,工艺相当成熟。毕升活字印刷术的基本原理与二十世纪盛行的铅字排印方法完全相同.它较之雕版印刷既能节省费用,又能缩短印刷时间,非常经济方便。不仅在中国,在世界印刷技术史上也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影响十分深远。

本课重点:培养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运用科技解决实际问题.

本课难点:科学技术领域中的知识、资料等内容,科学技术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哪些因素起了重要作用,都需要逐步引导学生理解;还要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发展的双重性问题(如核技术正负两方面的作用)。

(三)问题解答

[议一议]

1.鲁迅在《电的利弊》一文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他在《随感录》中还写道:“火药除了做鞭爆,罗盘除了看风水,还有什么用处么?"我们在了解中国古代科技发明的时候,应当怎样理解鲁迅的话?

答案提示: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虽然曾经创造过辉煌的成就,但是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却阻碍了科技推广和进一步的发展,使近现代中国的科技落后于先进国家。

2.有哪些原因促使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曾经取得领先于世界的重大成就?

答案提示:国家的统一;日常生产生活的需要;文化传播的需要;教育的进步;个人对科技的探究等.

[自我测评]简要总结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科学成就和文化教育.

答案提示:以纸的发明为例,从现有资料看,纸的发明和普及是在汉代.应当启发学生通过课外阅读,重视纸向世界其他地区普及的历史过程。有关指南针和方向测定技术,应当提示学生注意相关发明对世界航海技术进步的意义。关于火药的发明和使用,可以引导学生理解鲁迅的有关论述.对于印刷术的发明,应启发学生通过相关课外资料说明问题.

[材料阅读与分析] 应该怎样理解李约瑟的这段话?

答案提示:儒家重道轻器的传统观念阻碍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推广。

[知识链接]建议启发学生发现其他类似的资料.

(四)教学评价建议

[评价目标]

评价学生对科学技术史领域中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

重点评价学生参与的过程。学习科学技术史的兴趣、技能、思维水平和活动能力;要注意对学生的个性差异、智能表现差异进行观察和评价,发挥每位学生的优势。

评价学生在学习和各种活动中表现出的态度、精神、价值观、方法。如:评价学生学习的兴趣;相互学习,相互合作,积极竞争的精神;崇尚科学,观察、实验的方法;发展科技、推动社会进步的使命感等。

[评价方法] 观察法、活动法、问答法、个人作品档案法、测验法、学生自我评价法、课堂教学评估记录法等。

[评价过程]

通过观察评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浓厚,学习动力是否强烈;能否尊重事实尊重证据,能否大胆想像勇于创新;是不是乐于合作与交流,乐于采纳别人的意见,乐于改进自己的学习或研究;能不能关心科学技术,热心参与有关活动,发展对自然和社会的关怀和责任感。

通过活动评价学生参与科学学习活动是否主动积极,是否实事求是;观察是否全面,提问是否恰当,设计是否合理,表达是否清晰,交流是否通畅;搜集、整理信息、进行合理解释的能力、动手能力、同伴之间交往合作的能力如何;要注意鼓励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理解科学探究过程,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逐步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通过让学生回答课后材料阅读与思考中的问题,评价学生阅读和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

通过让学生实践活动,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科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价总结]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情况自行选择评价的方法和过程,要综合采用观察、记录、调查、访问、讨论、作业、测验、考试、评议、档案、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等多种方法进行评价。尤其要注意对过程的评价,评价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学生,以便及时改进学生的学习。

(五)历史问题注释

[蔡伦]

蔡伦(62—121),字敬仲,桂阳(今湖南郴州)人,东汉明帝永平十八年(75年)入宫为宦。章帝章和元年(87年)任尚方令,掌管宫廷手工作坊。和帝元兴元年(105年)发明造纸术。安帝元初元年(114年)封龙亭侯。安帝建光元年(121年)去世,葬在封地.

[放马滩纸]

1986年在甘肃天水放马滩一座古墓中出土了一幅纸质地图。这幅纸质地图的纸质薄且软,纸面平整光滑,用黑色线条勾绘出山脉、河流、道路图形。因墓内积水受潮,已残破成为有规则的碎片,现碎片长5.6厘米,宽2.6厘米.放马滩出土的麻纸是目前所知较早的实物纸张,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目前,史学界、科技界的争论已经尘埃落定,大家一致认为,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纸张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纸张实物,这比蔡伦造纸要早300多年。

[宋水浮法指南针]

据有关资料记载,指南针的发明年代很早,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北宋著名的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关于指南针的用法,他曾经做过关于指南针的4种试验,其中就有水浮法(即把指南针放在有水的碗里,使它浮在水面上,指示方向)。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的记载可以说是世界上指南针使用方法最早的详细论述。北宋晚期的寇宗爽所编的《本草衍义》中详细地讲到在指南针上穿几根灯草,就可以浮在水面上了.

水浮法,在中国指南针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已经发现的古代文献和地下出土文

物可以看出,中国从两宋起,历元、明到清初,水浮法指南针在航海上和堪舆上都一直使用,有的还使用到清代的中后期。沈括的方法,仍然为近代罗盘和地磁测量仪所采用,就世界范围来说,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为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和麦哲伦环球航行提供了条件。这大大加速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进程,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而现在航空和航海使用的罗盘,就多以水浮磁针作为基本装置。

[多闻阙疑,慎言其余]

这是记录在《论语•为政》中的孔子的话。全句是:“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大意是说,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加以保留;其余足以自信的部分,谨慎地说出,就能减少错误.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加以保留;其余足以自信的部分,谨慎地施行,就能减少懊悔。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是孔子对他的学生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说的话,见于《论语•为政》。原文是:“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大意是说,由啊,我告诉你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

[中国古代农学]

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中农业科学技术理论是最丰富的,农业科学技术始终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唐代光是关于畜牧兽医、园艺、经济作物、农具的著述就有20多种。明清两代的农学著述更是空前,共有250多种.中国古代有些农书的影响是世界性的,例如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就得到达尔文的高度评价,他在《物种起源》一书中说:“如果以为选择原理是近代的发现,那就未免和事实相差太远,……在一部古代的中国百科全书(指《齐民要术》)中已经有关于选择原理的明确记述。”至于农业科学技术实践也是最丰富的,实践的领域是最宽广的,实践的社会效应是最大的.

[中国古代医学]

成书于战国晚期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理论的经典,为中医学理论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奠定了基础,其后各代的医书都是沿着这一方向和道路发展的。成书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此后很多朝代都有医学家对中医药学进行科学的总结。明代李时珍是集大成者,他的《本草纲目》对世界医药学和生物学都作出了重大贡献,达尔文在自己的名著《人类的由来》中也引用了李时珍《本草纲目》的材料.中医学的医疗技术更为世所称道,历代名家辈出。例如汉代的华佗以精巧的外科手术和先进的麻醉术而闻名历史,他还精于针灸,提倡体育锻炼防病治病,为中医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后世各朝代也相继产生了一些突出的医家,他们为中医学的发展都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二中国古代艺术■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知识与能力]以文字、画面及有关声像资料,使学生得到有关古代中国文化艺术的基

础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应当比较全面地体验古代艺术的各种形式,认识其丰富内涵。相互之间要加强交流合作,取长补短。

教师应注重直观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把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及综合媒体结合起来展示古代中国的精美艺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的情绪.

可利用多元智能理论,充分发挥学生艺术方面的潜力,利用讨论、分组表演、自由创作等形式,给学生提供发挥和展示才华的平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同时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国古代艺术多姿多彩的风貌,培养学生体验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丰富生活内容,培养内心的艺术情操。

通过对中国古代艺术的学习,观察,体验,提高学生自身的艺术修养,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增强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分析

◆中国古代艺术种类繁多,名家辈出,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从传统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杂技、到书法、篆刻、绘画、雕塑,艺术门类齐全。这些艺术门类既各自独立发展又相互借鉴、融合、吸收,不断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

◆教材展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主要门类,着重介绍了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戏曲等方面的内容,勾画出中国古代艺术发展的总体脉络.

[“出鬼入神”的书法艺术]

中国书法是一种独特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也是世界艺术殿堂中的一朵奇葩。中国的书法艺术不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影响深远。

甲骨文,是殷商时代刻于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书法已经开始用抽象、简化的线条描述事物,具备了运笔和结构的意趣,初步确立了汉字书法空间的结构美,与绘画拉开了距离,决定了书法艺术发展的方向。比甲骨文稍晚出现的是金文,是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起源于商代,盛行于周代。金文字体整齐遒丽,古朴厚重,形体较甲骨文方正整齐,笔画也更加均匀对称。金文的线条能较多地体现书法笔意。

战国最有代表性的篆书作品是体势方整、笔画圆活、雄浑古朴的石鼓文。石鼓文是刻在唐代初年在陕西凤翔南发现的10个鼓形石上的书法作品。石鼓文在书法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对后来小篆的出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石鼓文的书写者在字形结构各部分之间的组合规律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使它成为书法艺术空间塑造在早期的第一批理性成果,其审美指向至少决定了往后数百年的秦汉书法发展的轨迹。

小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经过整理规范后推行全国的文字,所以也称秦篆。小篆是在大篆基础上发展简化而成。其结体圆长、笔画粗细匀称、藏头护尾、不露锋芒。线条非常美观。代表作有秦李斯所书《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等。

隶书盛行于汉代。隶书有古隶和今隶之分,古隶即汉以前的隶书,又称秦隶。今隶即汉以后的隶书,亦称为“汉隶".隶书打破篆书屈曲圆转的形体结构,变纵势为横势,成宽扁状,左右舒展,笔画讲求波磔,横画为蚕头燕尾形状,是一种具有浓重装饰趣味的字体。隶书艺术以两汉成就为最高,今遗存有不少这一时期的碑刻和简牍书作品.《张迁碑》、《曹全碑》为其代表.汉代书法的雄强朴茂之风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汉代隶书蕴涵着一种博大的气势,充溢而涌动着雄健的力量。精美绝妙的汉隶至今仍然散发着无穷无尽的艺术魅力.隶书的产生,是汉字书体发展史上的转折点。

楷书又称正书、真书,属隶书的变体.其形体方正,笔画有严格的法度,点画、钩弋、撇捺构成长短正斜、俯仰照应,比篆隶更富变化.楷书名家有曹魏的钟繇,东晋王羲之、王献之。钟繇擅长隶、楷、行各体,尤以楷书影响最大.他的楷书承袭了东汉隶书的遗风,八分开张,左右波挑,势巧形密,自然古雅。他写的《贺捷表》颇有鸿鹄飞张姿态,被梁武帝萧衍评为“群鸿戏海,舞鹤游天”。在他的楷书中,还有隶书的笔意。王羲之世称王右军,

其楷书师法钟繇,草书学张芝,也学李斯、蔡邕等,博采众长。他的书法被誉为“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给人以静美之感,恰与钟繇书形成对比.他的书法圆转凝重,易翻为曲,用笔内厌,全然突破了隶书的笔意,创立了妍美流便的今体书风,被后代尊为“书圣”。王羲之作品的真迹已难得见,我们所看到的都是摹本。王羲之楷、行、草、飞白等体皆能,其《乐毅论》、《黄庭经》等,是楷书杰作。

唐代是楷书的鼎盛时期。唐代书法,各体皆备,名手辈出,是书法史上的一个高峰,完全可以和辉煌的唐诗相媲美。欧阳询(557—641)是唐初十分重要的书法家。他的书法用笔峭刻劲绝,法度森严,笔画瘦硬,结体平正而险绝,端庄严整而不呆板,所以,他的字为后来学书者所重视。他与当时著名的书法家虞世南、褚遂良和薛稷并称为初唐四大家.他们的字都深受王羲之的影响,风格偏于瘦硬.

盛、中唐之际,书风发生了改变,代表人物是颜真卿。颜真卿-改先前书风,开创了深厚雄健、气势磅礴的书体。他的用笔以中锋铺毫,沉稳厚重,点画刚峻丰满,如浇如铸。挫折方笔峭劲,捺画力运奋拔。字的结体左右向内抱合,劲力内充而气象开阔,以拙为巧,风格雍容大度,宽博雄伟,称为颜体.颜真卿是唐代的史臣,为国捐躯.后人评他的字时,以为同他的人格一样,正直忠烈,刚胜于柔,内美外溢.

唐代后期的柳公权创瘦硬挺拔、结体遒媚的柳体。柳公权出于颜体,但避开颜体的肥壮,而变为瘦硬森挺,多方笔而斩钉截铁,中宫收紧,四维开放,使人感到既紧峭,又舒和.于是,柳公权又开了新体。唐代楷书,特别颜体和柳体,世称为颜筋柳骨,是对王羲之书体的一种突破,它的最大特点是充盈其中的力量感和外在形式上表现的峻峭严谨、刚劲果断。

宋代楷书名家有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此外,宋徽宗赵佶独树一帜,亦堪称道.元代赵孟fu用笔圆转秀劲,风神妍媚,一变宋代书法风尚,后世称为赵体。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和赵孟fu并称为中国古代“楷书四大家”。

草书独立成体是在汉代,其发展可分为章草、今草和狂草三个阶段。章草产生于隶书盛行的汉代,横画和捺笔保持隶的波磔,它是由隶书简率的写法演化而来,所以又称为“隶草”。章草结体简约,一字之中笔画牵引相连,但字字之间彼此独立,章法取直行纵势。章草名家西晋有陆机,其代表作是《平复帖》。著名刻帖有三国时的《急就章》、西晋的《月仪帖》等.

今草又称小草,是在章草基础上,采用楷书体势笔意发展形成。历史上很多人认为,今

草为后汉张芝所创,尊他为“草圣"。事实上,今草于魏晋发展至东晋趋于成熟,东晋王献之在继承他父亲王羲之草书基础上,创造了今草的新风格,且流传至今。王羲之的《十七帖》和王献之的《鸭头丸帖》都是今草的传世名作.今草的明显特征是:以圆转的笔势取代章草的方折;脱去含有隶意的章草波磔,加强点画之间、上下字之间的笔势牵连引带,连绵不断.

狂草又称大草,始于唐代,较今草更为狂放,其用笔大起大落、连绵不断、一气呵成。

狂草的成就,是唐代书法高峰的另一方面的表现。代表人物是张旭和怀素。张旭的狂草左驰右骛,千变万化,极诡异变幻之能事。张旭的草书虽狂虽草,但不失法度,一点一画,皆有规矩,他的楷书亦有相当高的成就.张旭传世的作品不多,可见到的有《肚痛帖》、《古诗四帖》等.怀素的书法热情奔放、豪迈恣肆,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当时的诗人李白、钱起等都有赞美他书法的诗篇.把他的字与张旭的字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笔画偏肥而前者偏瘦.

行书介于楷、草之间,书写时简易、流畅.行书的结体有的近于楷书,有的近于草书,

近于楷书成分多的称为行楷,近于草书成分多的称为行草。行书的点画常常强调游丝引带,而笔锋使转遒丽明快,活泼自然,好像行云流水一般。行书经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变革,使其达到非常完美的境界。王羲之的行书最能表现雄逸流动的特色,他的代表作品有《兰亭序》。历代书法家都推它为“天下第一行书”。通篇写得从容不迫,章法自然,气韵生动。《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风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被元代鲜于枢评为天下第二行书的是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此帖本是稿本,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但正因为无意作书,所以使此幅字写得神采飞动,笔势雄奇,姿态横生,得自然之妙。在此帖真迹中,所有的渴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能让人看出行笔的过程和笔锋变换之妙,对于学习行草书有很大的益处。宋代四大家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都擅长行书,并往往在行书中流露自己的感情和意趣.元代赵孟fu的行书风格温文尔雅。明代董其昌的行书则章法疏朗、风格淡雅秀逸。

[画中有诗]

中国绘画艺术历史悠久,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丰富多彩的形式手法,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绘画(即中国画)。中国绘画的最早遗迹可上溯到远古的岩画和繁荣于新石器时代彩陶器上的非常丰富的装饰纹样。如在西安半坡村遗址发掘出的人面鱼纹盆。

夏、商、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绘画已有了相当的进步。湖南长沙战国楚墓中发现的一幅《人物龙凤图》帛画,是中国早期绘画作品中的杰作。后来又在附近的一座墓葬中发现了另一幅帛画,即《人物御龙图》.可以说这一时期的绘画大致确立了中国工笔画的基本表现手法。

秦汉王朝,绘画艺术走向繁荣.汉代宫廷官署及政治性建筑物上多有壁画,用以宣扬礼教,褒扬功臣,如西汉麒麟阁,东汉云台画功臣像、鲁灵光殿壁画包括天地神灵历史人物等。汉代墓室壁画及画像石、画像砖,特别是陆续出土的帛画,对了解此一时期的绘画面貌提供了丰富的形象资料.

三国两晋南北朝处于长期分裂混乱之中,绘画艺术仍在曲折中得到发展.佛教美术勃然兴盛,遍及南北。中原地区寺庙壁画现虽已荡然无存,但石窟壁画如新疆克孜尔石窟,吐峪沟石窟,甘肃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特别是敦煌莫高窟都保存有大量的这一时期的壁画,展示出高超的艺术造诣。这一时期,山水画和花鸟画开始萌芽。而人物形象塑造方面追求精神状态的刻画及气质的表现,突出体现了这一时期绘画的水平。这一时期的绘画以被尊为“画祖”的顾恺之最具有代表性。顾恺之是中国著名画家和绘画理论家。顾恺之的作品现在能看到的只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列女仁智图》三幅卷轴画摹本了。它们是迄今所知最早的卷轴画。

隋代画家展子虔以《游春图》这-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幅山水画卷而被载入史册。《游春图》的出现,对唐代青绿山水画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被视为“开青山绿水之源”,在山水画发展上具有奠基意义。唐代是中国画走向成熟的时期。唐代绘画体裁仍以人物画为主,宫廷衙署及寺观壁画占相当比重,褒扬功勋的功臣画仍在继续,石窟及寺观壁画较南北朝有着更大的发展,佛寺壁画中流行大型的经变题材,在佛教壁画中西域画风仍有流行。但具有鲜明中原画风的作品占了绝对的优势,对后世影响更为深远。人物画家吴道子,是盛唐时期中国最负盛名的画家,被历代誉为“画圣”。《送子天王图》是宋人对他作品的临摹本。继吴道子之后,在唐代中期又产生了两位重要的人物画家,这就是擅长描绘宫廷女性的张萱和周方.

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是描绘天宝年间杨贵妃的妹妹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带随从出游的场面.周方绘画曾受张萱影响.他的肖像画颇能传神,善于抓取对象的神态特征。《簪花仕女图》、《纨扇仕女图》、《调琴啜茗图》都是他的代表性作品。萌芽于东晋南北朝的山水画至此时有了明显的进步,富丽精工而富于装饰性的青绿山水得到社会的欣赏,水墨山水也相继开始抬头。

宋代绘画是继唐以后中国绘画史上的又一座艺术高峰,可以说宋代是中国画艺术的鼎盛时期.宋代有国立画院,是全国绘画创作的中心。宋代绘画在内容、形式、技巧诸方面都出现群彩纷呈、多方发展的局面。最有建树的是广泛表现社会生活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和《千里江山图》的作者王希孟就是宋代画院的画师。《清明上河图》是一幅绢本设色长卷,图中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京在清明时节的繁华热闹的景象。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内容丰富,为历代古画中所罕见,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艺术修养和表现能力.同《清明上河图》一样气势宏大的还有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五代两宋时期山水画发展最为显著,宋代山水画家辈出,各有专长和创造。以赵佶为代表的院体花鸟画都具有高度水平.南宋梁楷、法常的花鸟画已开水墨写意之先导。文人学士中流行的墨竹、墨梅、墨花、墨禽更着重表现主观情趣,与民间画工及宫廷花鸟画的高度写实、刻画入微的画凤迥然不同。与宋王朝先后并立的辽、西夏、金等王朝统治下的多民族聚居的中国北部地区,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涌现出一批少数民族画家。辽金地区的文人土大夫绘画在北宋文人画传统基础上加以发展,对元代文人画有着直接的影响.

元代山水花鸟画则有较大的发展,其中著名的书法家赵孟fu是一个代表.他重视神韵,追求清雅朴素的画风。他还强调书画同源,书法入画,这是中国画在形式美方面的重要开拓。他在这方面的提倡,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元代中、晚期具有影响力的是所谓的“元四家",即黄公望、倪瓒、吴镇和王蒙。他们的山水画代表了中国山水画史上的一个高峰。“元四家”的作品更注重笔墨技巧,更讲究意境神韵,使山水画的美学价值更加提高。他们的作品偏于淡远、萧疏、幽深,对后来的明清山水画发生了巨大的影响。

明代画家中最强大的画派是吴门画派,即苏州画派。吴门画派的领袖沈周同他的学生文征明、唐寅,再加上仇英,合称“吴门四家"。沈周的大幅画如《庐山高图》,长林巨壑,一气呵成。唐寅字伯虎,是沈周的学生。他多才多艺,疏狂放任,不墨守成规,山水、花鸟、

人物皆精,工笔写意俱佳。他留下的作品较多,如《孟蜀宫妓图》、《桐阴清梦图》等。吴门画派的笔墨技巧和表现手法,以及对意境的创造,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清代前期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是朱耷和石涛。朱耷又名八大山人,是一位极富个性的画家,他画的鱼、鸟等动物个个桀骜不驯,他画的景物也都是荒山怪石,松枝败叶,表现了他孤高冷傲和对现实不满的情绪。石涛自称苦瓜和尚,在山水画方面成就卓著。清代曾经崛起一个革新画派-—“扬州八怪"。所以称他们为怪,是因为他们在作画时不守墨矩,离经叛道,而且大都孤傲清高,行为狂放,所以称之为“八怪”。“扬州八怪”中最有名的是郑燮。郑燮,号板桥,擅画竹、兰、石。“扬州八怪”的艺术大都取材花鸟,以写意为主要表现方式。他们在创作中重视个性,力求创新,不同程度地突破传统美学规范,带有某些反传统的意义,作品具有较强的主观色彩,令人耳目一新。

明清绘画中另一值得瞩目的发展是民间绘画的书籍版画插图和年画的繁荣兴盛。书籍刻印精益求精,借插图以吸引读者,绘形写景,备极生动.年画则由于雕版套色技术的成熟得以进步推广普及.明清年画继承了宋代绘画的传统,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手法,描绘社会生活,表现神话传奇及英雄人物,反映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手法活泼自由,色彩红火热烈,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金声玉振]

中国是世界上音乐文化发展最早的国家之—.当最早的人类开始制造原始工具和进行集体劳动时,原始音乐便在他们的劳动节奏和劳动呼声中萌发.原始时代的古乐表演形式常是诗歌、音乐、舞蹈不同程度的结合体。

传说中夏代的代表性乐舞是《大夏》,又称《夏八佾》。夏代的乐舞还有《九招》和《九歌》。《招》即《韶》,可以说《九招》就是《韶》在夏代的发展形式.传说夏的末代王桀有歌舞伎三万余人.

商代的代表性乐舞名大huo又称《韶huo》或huo。商代另一乐舞是在“桑林之社"中用的《桑林》。“桑林之社"既是祭祀祖先,也是男女聚会结交的活动.此外,商代还有一种求雨的舞蹈,称《雩》。雩(yu),是古代求雨的一种祭祀仪式。

周代的代表性乐舞有《武》和《象》。《武》又称《大武》,歌颂周武王伐纣战争的胜利和国家在周、召二公辅佐下得到有效治理的情形.《象》又称《三象》,歌颂周成王讨伐殷人叛乱的胜利。西周这些与礼仪结合的音乐,被称为雅乐,其基本风格特征为庄严肃穆。周王朝已建立了庞大的音乐机构—-大司乐。

春秋时期,教育家孔子编定《诗经》。其中300篇是可唱的民间歌曲,流传于民间。战国时期在南方出现了《楚辞》中的《九歌》,是中国古代大型的声乐作品。《九歌》里的湘君、河伯、水鬼等都是神的名字,是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祭神宗教歌曲。

秦朝设置了管理国家音乐文化的机构——乐府.这一机构在汉武帝时又得到加强。汉高祖刘邦和汉武帝刘彻都曾经亲自作歌。乐器进一步发展是秦、汉时期音乐的又一特点。

西晋时形成南北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与民族的融合。5世纪末,南方的清商乐流入北朝;6世纪初,南方的鼓角横吹曲被称为“北歌"。

383年,前秦的吕光征龟兹,龟兹乐被带到凉州,与中原音乐结合成“秦汉乐"(后称“西凉乐”)。4世纪中叶更有天竺国(印度)音乐传入,高丽音乐等也于5世纪中叶陆续传入。频繁的音乐文化交流,对当时的音乐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们甚至将音乐看成为精神寄托的避难所.三国阮籍的古琴曲《酒狂》即是一例。清商乐与琴曲占主导地位,音乐文化交流进一步扩大.

唐朝政府设立了庞大的音乐机构,同时执政者也曾致力于制订雅乐.燕乐又称宴乐,即宴饮之乐。是隋、唐时期汇集在宫廷里的俗乐的总称,它包括汉族、少数民族、中国和外国的音乐。从隋初的七部乐到唐贞观时的十部乐,包括燕乐、清商乐、西凉乐、高昌乐、龟兹乐、疏勒乐、康国乐、安国乐、天竺乐和高丽乐。不入十部乐的还有扶南、百济等和属于鼓吹系统的鲜卑、吐谷浑等多种伎乐,十分丰富多彩。燕乐包括各种声乐、器乐、舞蹈乃至散乐、百戏等多种体裁、形式,而其主体则是歌舞音乐.歌舞音乐中,当时的雅乐,实际已受燕乐颇大影响,具有多种成分交融的特点.像《秦王破阵乐》等著名乐曲,既用于燕乐,也用于雅乐。

宋元时期主要的说唱音乐是鼓子词、诸宫调。鼓子词的音乐是用一首曲子反复咏唱,中

间插入散文讲说,以说唱故事。诸宫调是用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子联成一个套数,把不同宫调的若干套数或单曲连接起来,用以说唱长篇故事。如董解元作词的《西厢记诸宫调》。诸宫调的形成和发展,为戏曲音乐准备了重要的条件。

宋元时期的音乐,形成了以杂剧、南戏为中心的南北曲音乐系统,成为影响到歌舞、说唱、以至器乐等多种音乐体裁的巨流。

明清两个朝代是中国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期,明中叶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成了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催化剂。这一时期,民歌、说唱音乐、器乐等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明清时期曾有许多杰出的音乐理论家。他们宝贵的音乐艺术论著为音乐艺术和音乐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尤其是朱载育的十二平均律理论,在世界音乐史上记录了光辉一页.

[宫廷舞和民间舞]

中国古代的舞蹈与音乐往往结合在一起。音乐、舞蹈最早产生于生产劳动之中.但远古

的乐舞和巫术也有密切的关系,远古人以为通过乐舞可以得到神灵的庇护和赐福。在甲骨文中“舞”和“巫”是一个字。殷商尊神,祭祀是头等大事。巫师也就是职业的音乐家、舞蹈家,地位显赫。他们对中国远古的音乐、舞蹈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周朝建立与宗法制相一致的礼乐制度,确立宫廷雅乐体制和乐舞的教育体制,以强化其统治.西周制定了十分严格的乐舞制度,如对参加祭祀乐舞的人数,也明确规定了各方面的区别和限制,如“天子八佾,诸公六佾,诸侯四佾”。如有违反就是“僭越”或是“非礼”,要受到谴责和制裁。但是到了东周“礼崩乐坏”,“雅乐"逐渐丧失了活力,民间乐舞以其清新活泼,富有生命力的锐气,取代了僵化了的雅乐。

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崩乐坏"给民间舞蹈带来了无限的生机,民间群众舞蹈和贵族士大

夫家女乐(专业艺人)的兴盛,使舞蹈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诗经》中的《国风》绝大多数是北方的民歌.南方的民歌,则保存在伟大的诗人屈原整理的楚国的《九歌》中.

这些民歌在演出时,据说有舞蹈相伴.

秦始皇创设乐府,并首倡“角抵”之戏。角抵的起源为原始社会的格斗游戏——武舞,反映了黄河流域黄帝领导的氏族与蚩尤领导的氏族间的一场激烈战争.汉代宫廷乐舞汲取了民间乐舞鲜活生动的风格,有很显著的发展。武帝时,专门设立官署乐府机构。乐府的工作人员和歌舞艺人达800余人,负责收集和改编散见于民间的歌舞.由秦的“角抵”发展而来的“百戏"是汉代盛行的大型歌舞,集中体现了汉代音乐、舞蹈艺术的高度发展的水平。

三国时代,曹操统治的北方,杂技百戏仍盛行不衰,曹丕设立了“清商署”。此后魏晋、南朝的俗乐总称之为《清商乐》。

两晋南北朝继承了汉魏乐舞贴近社会生活的传统,西曲、吴歌、杂舞等盛行一时.

唐代设立了专门的乐舞机构,如太常寺、梨园院、教坊司等,以培养高层次的人才。舞蹈家公孙大娘、杨贵妃、梅妃、谢阿蛮、李可及等如群星丽天.唐代宫廷伎乐除《清商伎》为汉族乐舞外,《西凉伎》则为西域乐舞和中原汉族乐舞的混合体,其他如《龟兹》、《安国》、《疏勒》、《康国》,都是少数民族乐舞。外国乐舞则有《天竺》、《高丽》两部。西域少数民族乐舞中以《龟兹乐》最为重要,《龟兹乐》指今新疆库车一带的乐舞,至今库车仍被赞之为“歌舞之乡"。唐代乐舞最著名的是歌颂帝王功德业绩的《秦王破阵乐》、《庆善乐》、《上元乐》等。唐代用于宫廷宴会的乐舞称燕舞,分堂下(立部伎)和堂上(坐部伎)两种。燕舞要比雅乐有更多的娱乐成分和更高的观赏性。其大曲,是最辉煌的部分,代表了燕舞的最高艺术成就,把中国宫廷乐舞推向了顶峰。其中《霓裳羽衣曲》,把传统的清商乐和印度佛曲糅合在一起,集中了唐代和前代的音乐舞蹈精华,令人叹为观止.

宋代的宫廷乐舞为诗歌、舞蹈、大曲结合起来表演的“队舞”,有72人表演的《小儿队舞》和153人表演的《女弟子队舞》。元明清各代虽也有燕舞,尽管规模可观,但是已无昔日辉煌.宫廷演出,逐渐让位于戏曲了。

[戏曲]

中国戏曲有久远的起源。

有的学者认为,戏曲最初的源头,可能与汉代的一些民间“百戏”表演节目有关。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师教学用书专题二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师教学用书专题二 主编朱汉国副主编马世力编委王子今刘军郝瑞庭本册主编王子今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专题教学总体设计思路 古代中国曾经有许多发明创造,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宝库。“四大发明”等贡献,在世界科学技术史上放射着永久的光辉,在一定意义上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丰富多彩、成就辉煌的中国古代文化,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领域都创造出灿烂的精品。本专题的教学,应当让学生认识古代中国的科技进步,领略古代中国的文化成就,在初步了解中国科技史和文化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科技和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也应当启发学生思考中国科学技术后来发展滞后的原因。 本专题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于突出说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的主要成就,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特别注重文物资料的利用。 难点:是涉及范围比较宽阔,如对于古代文化的介绍,既要涉及先秦散文、《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时代特征的区别,又要关照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以及建筑艺术、工艺美术等艺术门类的不同. ■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知识与能力] 掌握中国古代科技进步的基础知识,了解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了解纸、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史。了解、认识科学领域中的其他相关知识.

了解科学技术进步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 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等资源,发展学生收集和处理资料信息和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科学的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相关材料,进行判断分析,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学会运用阅读法、观察法、讨论法、推理法、概括法、实验法等来学习了解相关问题。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向学生展示大量历史材料的同时,要利用相关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资料。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深入体验,主动探究,独立思考。能运用已学的知识和掌握的材料解释相关的现象,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的想法和自己的观点。教师应随时关注并予以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科技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通过对科技知识的了解,及积极主动的观察、感受、体验,学习到坚韧刻苦的精神,踏实细致的作风。培养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科学的思想。 (二)教学内容分析 ◆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科学技术发展曾经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教材介绍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展示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揭示了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课文通过大量的考古材料、文献资料等概述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变化的历程。

2019-2020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教学案:专题三 二 新文化运动(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教学案:专题三二新文化运 动(含答案) 一、《新青年》与新觉醒 1.背景 (1)直接原因: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里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2)思想基础: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3)阶级基础:接受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队伍日益壮大。 2.兴起 (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拉开序幕。 (2)代表人物: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批接受了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知识分子。 (3)指导思想:民主与科学成为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 (4)中心:蔡元培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北京大学逐渐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二、高扬科学民主大旗 1.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 (1)陈独秀: ①指出只有科学与民主才能改变中国的现状。 ②希望青年要解放思想,成为自主的、进步的、科学的新青年。 (2)李大钊: ①指出民与君势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能并存。 ②批判尊孔复古思潮,其实就是反对复辟帝制。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1)陈独秀指出“三纲五常”完全违反了自由、平等、独立的原则,都是“奴隶之道德”。 (2)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指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呼吁推翻旧制度。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1)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改良的八项主张,要求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2)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 (3)“文学革命”口号的提出和白话文的使用,成为推动新文化运动的有力武器。 三、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1.性质: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2.积极作用 (1)全面攻击了封建专制思想,传统的权威被打倒,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第2课)及答案

专题二第2课 1.《西厢记》中说:“这的堪为字史,当为款识,有柳骨颜筋,张旭张颠,羲之献之。”对文中的“柳骨颜筋”及其代表字体解释错误的是() A.“柳”指柳公权,“颜”指颜真卿 B.是书法中楷书的著名字体 C.这种字体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 D.是宋元时期书法的杰出代表 【答案】 D 【解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柳公权和颜真卿是唐代的书法家,而非宋代,故选D项。 2.下列反映十二世纪中国城市生活面貌的绘画作品是() A.《清明上河图》B.《颧鱼石斧图》 C.《墨梅图》D.《步辇图》 【答案】 A 【解析】宋代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北宋都城东京的繁华景象,属风俗画,符合题意,故选A项。 3.郑板桥赞美黄慎的绘画说:“爱看古庙破苔痕,惯写荒崖乱树根。画到精神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这一评价反映黄慎的绘画属于() A.山水画B.写意画 C.宗教画D.风俗画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题时注意后两句“画到精神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的含义,与写意画相符合。 4.下列关于宫廷舞的表述,错误的是() A.产生于夏商时代 B.隋唐时期发展到鼎盛阶段 C.宋元时期取得了卓越成就 D.明清时期,宫廷燕乐舞蹈达到顶峰 【答案】 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宫廷舞的发展历程。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D项表述错误,明清时期宫廷燕乐舞蹈开始趋于衰落。 5.如图是品牌中国产业联盟(BCIU)的标志。从中国古代艺术的角度看,其创意主要取自() A.篆刻B.书法 C.山水画D.戏剧脸谱 【答案】 D 【解析】根据标志分析可知其创意取自戏剧脸谱。 6.法国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在《新史学》中称:“历史不仅是政治史、军事史和外交史,而且还是经济史、人口史、技术史和习俗史;不仅是君主和大人物的历史,而且还是所有人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东京)街南桑家瓦子,……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材料二梨园演戏,……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例蓄花、雅两部、以备演唱,雅部即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班。 ——[清]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二材料三金阊(今苏州城西南)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戏馆数十处,每日演剧。 ——[清]顾公燮《肖夏闲记摘抄》卷上材料四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引证格言、历史无异。 ——高劳《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卷十四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瓦子”又名“瓦肆”,它指的是什么? (2)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戏曲发展的主要原因。 (3)材料二中的“花、雅两部”不断融合兼收,最终导致哪一剧种的形成?依据材料三、四概括戏曲的主要社会功能。 (4)在新史学理念的影响下,商人、戏曲及民间生活进入史学家的视野,这表明史学研究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1)娱乐演艺场所。

2021版高考历史(人民版专题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二 3 第7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Word版含答案

第7讲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一、太平天国运动 (一)背景 1.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2.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 3.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组织。 (二)过程 爆发1851年年初,金田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 定都1853年,定都天京,建立与清王朝对峙的革命政权 全盛北伐、西征、天京突围的战斗,进入军事全盛时期 转折1856年,天京事变成为太平天国由鼎盛走向衰微的转折点 失败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前期:《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 (1)内容: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每户留足口粮、其余产品归国库。 (2)评价: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是农民平均主义的空想。 2.后期:《资政新篇》(1859年)。 (1)目的:振兴太平天国。 (2)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和文化教育等方面。 (3)评价: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加之当时处于战争环境,未能真正推行。 (四)评价 1.作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和外国侵略者。 2.教训:农民阶级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 洪秀全试图建立的宗教天国难以实现 洪秀全出身儒生,深受儒学的影响,自称“天王”,宣扬王权天授,建立君主专制政体,推行一套封建礼制和各种封建政策,设计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向往大同之世。这些不合时代潮流,甚至违背历史方向,带有落后性。他试图建立的宗教天国难以实现,迟早会使人民

失望。 ——摘编自崔之清、胡臣友《洪秀全评传》核心论点:由于洪秀全的阶级局限性,其试图建立的宗教天国难以实现。 二、辛亥革命 (一)武昌起义 1.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严重。《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反动卖国的本质逐渐暴露无遗。 2.条件 (1)经济基础: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2)组织基础:1894年成立兴中会,1905年成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 (3)军事基础:同盟会发动黄花岗等一系列武装起义,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 (4)群众条件:1911年5月的保路运动为起义提供了有利时机。 (5)思想宣传:湖北革命团体共进会和文学社在新军和知识分子中发展革命力量。 3.爆发: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发动起义,次日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4.影响: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概况: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采用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年。 2.性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是一个以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3.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内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 性质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意义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民国共和政体的失败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据。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纳散尼尔·佩弗核心论点:中国建立共和政体要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不能简单照搬、模仿。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课前导入教师用

必修三导入: 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展示一组孔林、孔庙、孔府的图片,问学生有没有去过山东的“三孔”?主要祭奠是谁?他在我国历史发展中有何重要地位呢?请学生说出孔子与其对孔子的了解。“大家说的都非常好,老师对孔子及其思想也很有兴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孔子及他同时代的许多学派的思想。”…… 老师:大家看必修三封面上的两位伟人分别是谁?学生:(回答)老师: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出示课件,展示孔子的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学生:(齐读)老师:易中天说“一个人如果同时具有孔子提倡的爱心、孟子的正义、墨子的实践、韩非子的直面人生、老子的智、庄子的慧、荀子的自强,就一定能成为杰出的人”。下面我们就来看儒家思想是如何产生并发展的?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师: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三教九流,各种学派相互批驳,又相互融合,形成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想一想如家思想自产生到西汉初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由此导入。 展示董仲舒画像,问题:在了解了春秋战国土家思想形成一户,有一个人对儒家思想的发展起到非常重大的作用,他就是董仲舒,请学生来介绍他所了解的关于的董仲舒的情况,他的名字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分不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3、宋明理学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从此儒学便深入中国人的骨髓与血液,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国人。历史的长河滚滚而流,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进,儒学的权威会不会受到挑战呢?答案是肯定的!儒学的信徒们是如何应对挑战的呢?儒学又如何保持它的主流地位呢?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和完善自己的学说!儒学之所以能够保持它在中国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儒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思想体系。宋明时期,儒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宋明理学阶段。理学在宋代兴起,在明代掀起一个高潮,将儒家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什么是理学?宋明理学为什么会兴起?他们的主张有哪些?我们应该怎么看待宋明理学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内容 利用白鹿洞与岳麓、睢阳、石鼓四大书院,重点讲解白鹿洞书院引入人物朱熹,从而导入本课。 4、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明清两朝,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进入后期。那时,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并且在封建专制层层重压下,不断缓慢地发展。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的社会因素产生,如同世界各国的规律一样,首先在思想界里被敏感地反映出来。于是,在明清时期思想界里一批反对传统儒家思想,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腐朽统治的思想家,便成为这一时期文化中新的潮流。他们批判继承了传统的儒学体系,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今天我们将学习第四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老师给大家四个关键词,请同学们猜一个让你:文化明星、学术超女、百家讲坛、《论语》心得——于丹,自2006年央视百家讲坛播出了于丹《论语》心得以后,受观众一致好评,在中华大地上掀起一股儒学热。前几节,我们学习了明清以前儒家文化大战里程,到明清,社会动荡,儒家思想发生了叛逆性的变化,那么是什么促使的呢?叛逆又如何表现呢? 5、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人从那里来,自然界为什么有变幻莫测的无穷力量?古人无从知道,于是,他们寄托于神,

【金版学案】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民版) 练习:专题三二新文化运动 Word版含答案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二新文化运动 1.对新文化运动,毛泽东曾做出这样的评价:“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物,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所谓坏就是绝对坏,一切皆坏;所谓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皆好。”这段话指出了新文化运动存在的缺陷是() A.对中西方文化的认识存在绝对化的倾向 B.尚未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 C.没有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D.矫枉过正是文化改革运动的通病 答案:A 2.在中国近代的某个时期,激进的知识分子及青年学生认为,拯救中国之道在于全面否定传统。为此,他们提倡() A.“中体西用” B.“师夷长技以制夷” C.“民主和科学”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案:C 3.陈独秀说:“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与以上材料相关的事件是()

A.戊戌变法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D.五四运动 答案:C 4.新文化运动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相比,就其作用而言主要“新”在() A.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民权平等思想 B.较为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 C.深入研究和宣传了马克思主义 D.与现实的政治斗争密切结合 答案:B 5.康有为撰写《孔子改制考》,托古改制,传播西学,宣传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则树起“打倒孔家店”的大旗。他们的共同点是() A.提倡民主共和,反对专制统治 B.抨击封建思想,学习西方探寻强国之路 C.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D.推动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 答案:B 6.新文化运动除了宣传“德先生”和“赛先生”,还开始了一场道德伦理革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吾国今日道德之根本问题,乃在革除昔日一本不易旧道德之观念,而建设今日因时制宜新道德之标准。就目前之情势观之,应规定者约有三事:(一)注重人道主义,以平等博爱诸德实行之;(二)发达个人之制己心;(三)主张极端之自由思想。 ——吴康《论吾国今日道德之根本问题》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16)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属于新课标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二课,是中国思想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的标志性事件。在必修三中,本节内容是讲述近代中国思想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紧密联系必修1和必修2相关内容,在近代中国史的知识体系中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在所在专题三中,本节内容是对前一节内容的延续和后节内容的铺垫,在这一主题的知识体系中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及高二学生的特点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史料解读,通过提供史料资料,解读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等相关史实;历史比较法,比较各领导人的思想主张;归纳概括,让学生自主的阅读课本及其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概括;分析评价,引导学生对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悟历史的进步离不开思想文化的进步;历史的进步是大势所趋,但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代代人不断的探索、努力。 根据新《课标准》要求、学业水平要求和《考试大纲》要求及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 3、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4、教学难点: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二、说教法: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应该充分利用历史学科蕴含丰富图片、史料资料的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理解知识,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动态的有机的整体。使学习过程成为“感知-理解-运用”的过程,更是掌握方法、积累经验、发展能力、生成情感的过程。 三、说学法(观察学习法,思辨学习法) 1、学情分析:高二学生经过必修一和必修二的学习,对本课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已基本适 应专题式学习,具备一定的社会观察、分析能力,他们思维活跃,自学能力较强归纳、演绎、思辨、交流,表达能力有很大的进步,有敢于表现,乐于展示,这些都有利于本课开展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但由于大多数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储备有限,备课时应注意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让学生学会挖掘本课中有价值的历史信息的方法。 2、学法指导(导读法) (1)课前预习过程中做到自学-质疑-总结。 (2)课堂中要做到合作-讨论-对话。 四、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请同学们看幻灯片上近代三位大师的名言: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蔡元培。

江西省赣州市宁都中学2021届高二上学期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二节汉代儒学导学案

宁都中学2018级高二历史必修三导学案 (专题一第二节汉代儒学) [课标要求]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难点: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分析法、归纳法、讲述法 预习案(自主学习) 知识点一背景(春秋战国——秦朝儒家思想的地位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经过孔子、孟子、荀子的创立和发展,早期儒学在社会上很有影响,称为显学。2.秦朝,“”,使儒学受到压制,儒学走向低潮。 思考:战国和秦朝文化氛围有何不同?原因何在? 战国:百家争鸣:各国纷争,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学术氛围较宽松 秦朝:国家完成统一,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巩固统一,必须加强思想控制 (1)原因: ①秦朝统一后,并建立了制度,文化成为的附庸 ②儒生,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圣贤言论,批评时政,不利于秦朝的统治。 ③导火线:关于与之争。 (2)概况 ①焚书:焚书的范围:六国的历史记载+私人收藏的书+严禁私下谈论+严禁私藏禁书 不焚的书: ②坑儒:警告文化人 (3)评价: ①实质:文化专制政策 ②积极:在当时是必要的,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一定程度上维护统治 ③消极:a b、使儒学走向低潮 C、受到主流文化的批判 知识点二兴起的表现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1.原因: (1)现实的需要:汉武帝时期,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2)用人政策: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生,担任官职,以备咨询治国方略 (3)个人发挥: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新儒学,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建议得到采纳。 、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和“” b、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与“” c、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发挥“”:轻徭薄赋 d、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 心态:既要维护君主的权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限制君主暴政。 思想根源: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收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 特点:外儒内法 2.影响: (1)确立了儒家思想的地位(2)结束各学派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彻底结束),扼制了(3)起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4)政府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推动了的进步。 B、汉代的教育体制——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1.教育体制: (1)中央:汉武帝时创办太学: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2)地方:郡国学校,初建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 (1)对教育:,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2)对社会风气:带动民间的风气,有利于 (3)对统治基础:打破,出身中下层的人,也能进入仕途,扩大统治基础。(4)对政坛:东汉太学生的,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C、科举制——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强化 1.选官制度的变化:—————— 2.确立:完善:唐朝发展:北宋强化:明清 3.特点:①以作为选官依据②考试内容;主要是 4.影响: ①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稳固:儒生成为专制政治的仆从;儒学成为统治臣民的思想工具 ②促成持久的,有利于社会风气的形成,文化的发展 ③选官方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的原则 ④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⑤导致古代的人才力量薄弱,影响的发展。 ★拓展延伸 1.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1)从思想内涵来看,融合了儒家、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兼采百家; (2)其核心是“天人感应”说,强调王权的合理性;但以神权来限制王权; (3)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最终目的,完全变为官方统治哲学。 2.汉代儒学怎样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专题一 第二课 汉代儒学教案 2021-2022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三册

第二课汉代儒学教案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教师要予以适当的指导与及时而准确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路程的认识,弘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 新课导入:汉武帝时代,是中国古代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在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是秦代“焚书坑儒”后大受限制的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时代儒学地位得以提升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新课讲授 一、“焚书坑儒”批判 1.背景 (1)秦朝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建立。

(2)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批评时政。 2.过程 (1)焚书: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除《秦记》、医药、卜筮、种树等书外,其余全部烧毁。 (2)坑儒:秦始皇疑心儒生散布反对自己的言论,坑杀四百六十余人。 3.评价 (1)“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 (2)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儒学发展进入低潮。对思想文化的传播造成了恶劣影响。 二、罢黜百家 1.背景 (1)汉武帝时代,中国的“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需要用思想的统一来维护政治上的统一。 (2)董仲舒主张确立儒学独尊的地位。 2.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完成了罢黜百家、提升儒学地位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 3.影响 (1)积极:汉王朝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2)消极: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三、太学的出现 1.创立:汉武帝时期在中央创建太学,并将儒家经典列为官方教材。 2.发展 (1)汉武帝时令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自汉昭帝时代起,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到东汉中期,太学生已达到三万多人。 3.影响

高中历史 专题3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2 辛亥革命教师用书 人民版必修1-人民版高中必修1历史试题

二辛亥革命 学习目标: 1.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2.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1.重点: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建立及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难点: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原因。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辛亥革命中占据领导地位的表现。 教材整理1武昌起义 1.背景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反动卖国的本质逐渐暴露无遗。 (2)清政府打出了“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幌子,为资产阶级某某革命准备了条件。 2.条件 (1)经济条件: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2)组织条件:1894年后,兴中会等革命团体建立。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 (3)军事条件:同盟会发动黄花岗等一系列武装起义。 (4)思想宣传:某某革命团体共进会和文学社在新军和知识分子中的努力。 (5)有利条件:1911年保路运动兴起,清政府派某某新军镇压某某的保路运动,为起义提供了机会。 3.过程 (1)爆发: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发动起义。 (2)结果:成立某某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4.影响 各省纷纷响应,十几个省区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50“学习思考”,孙某某为什么说自己不是清朝人?

【提示】清朝是当时中国的政府,中国是一个国家,因此清朝与中国的关系是政府与国家的关系。孙某某说自己不是清朝人,是因为他立志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图解示意] 辛亥革命时期的漫画《葫芦尚未捺下,瓢儿又起来了》,图中的寓意是什么? 漫画中的“葫芦”喻指某某保路运动,“瓢”喻指某某武昌起义,它预示着清朝统治面临崩溃,革命的时机已经成熟。 教材整理2中华民国的建立 1.建立 (1)时间:1912年1月1日,孙某某在某某宣誓就职,采用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 (2)性质:是一个以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3)措施:移风易俗和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内容 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②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③实行责任内阁制。 (2)性质: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3)意义: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某某某某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某某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深度点拨] 清王朝与中华民国政权的本质区别 清王朝是封建君主专制政权,中华民国是资产阶级某某某某国。中华民国的建立体现了从专制到某某、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某某化进程。 教材整理3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1.结果: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1)原因 ①帝国主义的支持。

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三

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三 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三精选篇1 一、指导思想: 新高中课程标准在明确高中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促进教学方式转变等方面作 了改革,在教学中我们应紧跟高中课程改革的步伐前进。为适应这一新形势,确保高中 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我们的教学要切实有利于广大学生的自主发展。对我们教师来讲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只有认真研究,深入思考,努力实践才能适应新课程需要。在接下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本着拓展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技能、放宽教学视野的指导精神,积极摸索和总结教学规律,提升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认知能力 和求知兴趣,实现历史教学的新突破。 二、教材分析 历史必修一呈现的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内容包括中国和世界的,涉及古代、近 代和现代不同历史时期。本书内容可分为四个方面:(1)中国和外国政治制度及发展特点;(2)重大的政治事件;(3)政治文明发展过程中涌现出重要政治人物;(4)重要的历史 现象。 通过了解这些历史内容,我们能够正确认识历史上出现的重大政治斗争,把握人类 社会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 对历史的回顾,还能更清醒的把握当今中国和世界政治特点及未来走向。 三、学生现状分析 今年任教高一历史教学工作。通过初步接触和了解发现学生历史学科基础相当薄弱,缺乏学习兴趣,基本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没有养成,而且对历史学科一惯当作“副科”,非常不重视。 四、本学期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 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五、重点工作及具体措施: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二第1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二第1课中国古 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选择题 《韩束五行志》记录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黑子的发生过程,“河平元年,三月乙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到明末,中国共记录了太阳黑子出现达一百多次。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古代 A. 常将天象附会于人事 B. 科技服务于农业生产 C. 天文学领域成就突出 D. 重视科技的理论研究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中国共记录了太阳黑子出现达一百多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天文学领域成就突出,太阳黑子的记录就是一个典型表现,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中国古代将天象附会于人事,故A项错误;材料也未涉及科技服务于农业生产的问题,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也没有重视科技的理论研究,科技的理论研究属于近代西方

科学的特点,故D项错误。故选C。 选择题 雨果曾说:“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地发展成为一种奇妙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作者旨在说明中国古代的发明 A. 促进了西欧社会制度的转型 B. 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 C. 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古国的地位 D. 未推进中国社会的根本性变革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作者认为西欧的科技发明很快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社会的变革,而中国的科技发明却始终停留在胎儿状态,即没有推动社会的变革,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国古代发明对西欧社会的影响,A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没有涉及中国科技对世界的影响,排除B。C项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古国的地位与材料信息“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不符,排除。

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03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师用书

专题三纳新接远——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微点1 九州贯通——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与各民族走向交融 春秋时期,华夏和戎、夷、蛮、狄等少数民族随着铁农具的普遍使用,金属货币的广泛流通,交通的发达,经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出现了“四海之内若一家”“天下定于一”的共同心理素质。这是完成民族交融,形成中华民族的先声。 2.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 秦汉时期,各种有利于统一的措施以及政府所宣扬的统一思想,为中华民族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和政治条件。由分散到统一是中华民族形成的重要步骤,汉武帝时期的一系列战争和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大规模开发,使各民族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国家统一局面得到巩固。 3.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杂居与民族交融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民族的大量内迁,中原地区民族杂居的情况大大发展。在南方,由于西晋末年以来的人口流动,民族杂居的情况也有所发展。这一时期由民族杂居而进入封建化进程的代表有匈奴、羯、氐、羌、鲜卑,民族交融趋势不断加强。 4.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隋唐时期中央政府北制突厥,西连回纥,开丝绸之路;南和吐蕃,实行和亲。唐初西夷宾服,对各民族的包容性体现出“华夷一体”思想。唐末五代藩镇割据,朝代更迭频仍,少数民族政权勃兴,契丹强大,吐蕃崛起,南诏建国,出现分立局面。经过长时间的交融,“胡”“汉”拥有同一地域的共同文化。 5.五代辽宋夏金:各民族进一步交融 公元10到13世纪,是中国历史上继魏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民族活动高峰时期,先后诞生了四个强大的北方民族政权:契丹人建立的辽、党项人建立的西夏、女真人建立的金和蒙古人建立的元。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在开拓边疆,推动民族交融和民族文化发展,活跃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起到了汉族王朝难以替代的积极作用,对中华文明的整体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6.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继续发展 元朝统一南北,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蒙古族和回族在这一时期开始形成。元朝确立行省制度,对边疆的控制较之前代更为强化。对漠北、东北、云

(部编版)2020版高中历史专题2美苏对峙__冷战局面的形成教师用书人民版选修52

二美苏对峙——冷战局面的形成 教材整理1 杜鲁门主义 1.背景 (1)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和苏联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 (2)1946年3月,丘吉尔在美国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主张遏制苏联、对抗共产主义运动。 (3)土耳其、希腊发生政治危机为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提供了契机。 2.提出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向国会发表咨文,表示要在世界各地“承担义务”,运用自己强大的实力援助“自由”国家,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 3.影响 杜鲁门主义实际上是一篇冷战宣言,它标志着美国冷战政策的开始。 教材整理2 马歇尔计划 1.背景 (1)二战使西欧遭受沉重打击,战后西欧出现严重的经济困难。 (2)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西欧各国社会动荡,而政府对此束手无策。 (3)美国意识到只有帮助欧洲恢复经济,才能稳定西欧政局,从而才能控制西欧并遏制共产主义。 2.提出 1947年6月,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援欧演讲,在演讲中提出了援助欧洲的方案。 3.实施 (1)1947年12月,杜鲁门向国会提交“美国支持西欧复兴计划”的咨文,要求拨款援助西欧,同时成立经济合作署。 (2)1948年4月,美国国会通过了《1948年对外援助法》,同意援助欧洲。 (3)西欧16国也成立了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推动成员国执行这一计划。 (4)1952年6月,计划实施完毕,美国共向西欧提供了131.5亿美元的援助。

4.影响 (1)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帮助西欧渡过了难关,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复兴,推动了西欧经济的联合。 (2)美国加强了对西欧的控制,同时扩大了美国文化在欧洲的影响。 教材整理3 北约和华约 1.北约的建立 (1)背景 ①随着美苏对峙局面的形成,欧洲的国际政治格局也在发生重大变化。 ②在美国的敦促和支持下,英、法、比、荷、卢在布鲁塞尔签订《布鲁塞尔条约》,条约表面是防范德国,其真实目标是对付苏联。 ③美国需要控制西欧,建立由自己主导的安全体系,以对付苏联。 (2)成立 ①1948年7月,美、加、英、法、比、荷、卢在华盛顿举行7国会谈,就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问题进行讨论。 ②1949年4月,以美国为首的12国外长在华盛顿正式签订《北大西洋公约》。8月,北约正式生效。 (3)影响 ①北约组织是一个军事同盟性质的组织,是马歇尔计划在军事上的发展,是美国实现以西欧为中心的全球战略的关键性一步。 ②通过北约,美国从军事上加强了对西欧的控制,建立起一道遏制苏联的屏障。 2.华约的建立 (1)背景 ①针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积极筹建共同防御体系,苏联的多次警告和抗议遭到漠视。 ②1955年,联邦德国加入北约,对苏联和东欧国家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③1954年11月,苏联和东欧国家在莫斯科召开了保障欧洲和平与安全会议。 (2)成立:1955年5月,苏联与波兰等国成立华沙条约组织,总部设在莫斯科。 (3)影响 ①华沙条约组织在反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扩张势力、维护世界和平方面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②苏联加强了对东欧各国的控制。 3.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1)使世界形成了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长期对峙的局面。 (2)在两极格局下,美苏展开了一系列争霸斗争,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与各国的发展。 [课中思考] 阅读《北大西洋公约》和《华沙条约》的相关条款,讨论分析这两个条约的实质。 【提示】北约是以美国为首的军事政治同盟,是美国称霸世界的工具。华约是为应对北约而产生的,具有军事同盟性质,主要是防御性的。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原因 政治:诸侯争霸士大夫崛起,分封制宗法制走向瓦解,王室衰微,政局动荡; 经济(根本):生产力大发展(铁器牛耕),井田制崩溃; 思想:学术下移,私学兴起(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社会阶级:“礼贤下士”形成的阶级基础,“士”受重用成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主要来源。 二、早期儒学(孔孟之道、当时不受重用) 1、孔子(春秋教育家思想家、儒学创使人、圣人、孔丘) (1)核心:仁(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谐社会)、礼(维护周礼克己复礼贵贱有序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具有保守性); (2)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把人际关系和解决实际问题放在首位); (3)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因材施教等; (4)整理文献: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2.孟子(战国) (1)继承和发展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核心)学说。契合当今的“以德治国”。 (2)提出“君轻民贵”思想,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3)伦理观:性本善 (4)道德规范:仁义礼智 (5)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易混易错]“仁”与“仁政” (1)“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即“仁者,爱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 (2)“仁政”:孟子在“仁”的基础上将其形象为“不忍之心”,建立“性善论”来对其进行论述,并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 3、荀子(战国)----现实主义代表 (1)君舟民水 (2)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 (3)人性恶----礼法并用 三、道家-----老庄之学 1、老子(春秋、老聃) (1)道:道是万物之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2)朴素辩证法:事物具有向相反方面转化的规律;方法论:以柔克刚、以弱胜强 (3)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以无为贵(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具有悲观消极的色彩)

高中历史人教浙江专用选修三教师用书:第二单元 单元学习总结 Word含答案

单元学习总结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后各国的合作 1.军事方面 (1)在北非战场和西西里岛登陆战中,英美盟军密切合作,获得重大胜利。 (2)诺曼底登陆作战,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3)盟军攻入德国境内,苏军攻克柏林,美、苏、英、法等盟军相互协作,迫使德国法西斯无条件投降。在反对日本法西斯的战争中,中、美、英、苏相互协作。 (4)苏联也参加对日作战,迫使日本法西斯无条件投降。 2.经济方面 相互支持,为了充分发挥联盟国家的经济优势,保证战争的胜利进行,联盟国家在经济上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合作,如美国《租借法案》的通过,这种经济上的联系与合作,对提高盟军的战斗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政治方面 盟国相继召开了一系列国际会议,如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协调各国对德、日法西斯的一致斗争,同时提出根除法西斯主义,实现战后的和平、民主等

一系列原则。 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 1.相同点 (1)从原因上看,都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 (2)从战争过程看,卷入国家较多,历时较长,参战国都充分运用新科技,都由德国挑起等。 (3)从战争结果看,都给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都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都给部分帝国主义国家以沉重打击并引起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 (4)从战后状况看,战后都形成了以战胜国意志为主导的新的国际秩序,建立了具有普遍性的国际组织。 2.不同点 (1)具体背景:一战爆发时世界上只有一个资本主义体系;二战爆发时,除资本主义体系外,还有一个新社会主义国家。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和英、法、美帝国主义国家都与苏联有矛盾,帝国主义国家内部也存在尖锐矛盾,德、意、日打着反对布尔什维主义旗号,英、法、美企图“祸水东引”而实行绥靖政策,苏联希望“祸水西引”中立自保。 (2)战争目的:一战时交战双方的主要目的是瓜分殖民地,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二战时,法西斯国家不仅要打败对方,而且要在战败国内建立法西斯制度,并制造一系列暴行。故二战使世界人民面临着生存问题。 (3)性质:一战从总体上看是帝国主义战争;二战从整体上看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 (4)结果:一战后以传统的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并未改变,但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二战后则冲破了传统的国际关系格局,形成分别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社会主义力量进一步壮大,世界殖民体系随之崩溃。 (5)参战国成分:一战主要是帝国主义国家及其附属国参战;二战的参加者有帝国主义国家、法西斯国家、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及社会主义国家,而且形成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实现了不同制度国家的联合作战。 1.(2017·11月浙江选考)《大西洋宪章》向世界表达了“建立和平,使所有国家能够在它们境内安然自存,并保障所有地方的所有人在免于恐惧和不虞匮乏的自由中,安度他们的一生”的决心。这反映了() A.英美苏开始联合对德意作战 B.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 C.英美对法西斯国家正式宣战 D.英美联合反对法西斯暴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