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宋才发: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土地权益保护的法律探讨

宋才发: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土地权益保护的法律探讨

宋才发: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土地权益保护的法律探讨
宋才发: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土地权益保护的法律探讨

宋才发: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土地权益保护的法律探讨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土地权益

保护的法律探讨

宋才发*

(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北京100081)

摘要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城镇体系,必须合理地确定城市化的发展规模。大量农用地在城市化过程中被转变为非农建设用地,农民失去土地就等于失去了最根本的生存基础。必须依法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实施管理,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完善耕地保护和土地管理的责任制度,构建和谐社会发展要求的法制模式,完善对失地农民的征地补偿和安置制度,运用物权法来保护失地农民的土地权益。

关键词农村城市化;耕地保护;征地补偿;土地权益

城市和乡村代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文化类型。城市化意味着经济形态由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向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的嬗变与发展。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方向和实质,就是要把庞大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这也是当代农民追求和分享现代文明的迫切愿望。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经历了一个较快增长的过程。据统计资料显示,1978—1999年总人口以每年1.29%的速度增长,相应的城市增长率却是3.79%,几乎是前者3倍。1978—2004年间城市化水平增加了23.84个百分点,近几年城市化水平一直以年均1个多百分点的速度增长。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新增加的城市(城镇)人口就约有1500万,也就是说我国平均每年都有超过1000万的人口被城市化。我国现有城市的承载能力还无法接纳如此众多的农村人口,因而推进城市化、现代化的关键在于,既要消除农民进城的各种制度性障碍,又要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城乡协调发展的和谐社会之路。我国城市化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农村和农民的利益为代价,不能出现西方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曾经出现过的城镇繁荣而农村败落的局面。

必须合理地确定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规模。城市(城镇)规模过大易于导致人口拥挤、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社会治安差等“城市病”。但如果城镇达不到或者根本就没有一定的规模,又会造成重复投资、重复建设、公用设施利用率低、公共资源浪费等问题。因此,控制适度的城镇发展规模对于城市化是至关重要的。城市的发展一定不能通过粗放用地换取一时增长,城市要走节地型发展道路,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经国土资源部督促申报和加强会审,完成2008年84个城市申报用地审查工作后,国务院批准其全部用地。共批准84个城市建设用地28816.97公顷,其中,新增建设用地21642.85公顷,农用地转用20215.28公顷,占用耕地14539.72公顷。批准用地中,近八成用于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和居住项目建设;居住用地中,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简称“三类住房”)用地面积占79.64%[1]。部分城市的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不占用新增建设用地,主要通过存量建设用地和收购改造已建的住宅项目安排解决。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及其相关配套文件规

*作者简介宋才发(1953—),湖北武穴人,法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原法学院院长、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民族法学研究。

基金项目:论文为本人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4年度重大研究项目(项目批准号:

05JJD850009),国家“985工程”二期建设项目(项目批准号:教重办[2004]1号)的研究成果。

定,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按照“从严从紧、有保有压”的土地调控政策和节约集约用地原则,国土资源部对城市申报用地进行了审查。严格控制城市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合理安排经济社会发展必需用地,确保城市基础设施用地及关系民生的居住用地,尤其是“三类住房”用地占居住用地的比例不低于70%。在审查中发现,部分城市申报用地规模偏大或部分超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共核减申报用地2730.05公顷,其中核减新增建设用地2342.46公顷(核减占用耕地面积达1450.51公顷),分别占申报用地和申报新增建设用地的8.65%和9.77%。2008年84个城市申报用地与2007年基本相当,但批准用地增幅较大。城市化发展是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方向,节约集约用地是进行城市化建设的用地原则,改进审批不等于取消审批。

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城镇体系。譬如,1980年全国只有223座城市,其中15座城市人口超过100万;到1999年就发展到667座城市,其中,37座城市人口超过100万。同期建制镇由3200个增加到1.8万个,增长了4.6倍。到2003年全国有174座城市人口超过100万;同期建制镇也增加到20226个,比1978年的2173个增长了9.3倍。但我国的城镇化尤其是小城镇发展,在规模与地域分布上仍然存在着许多亟待改进的问题:(1)小城镇数量多,规模布局不合理。据统计,在我国5万个小城镇(其中1.8万个建制镇和4万多个乡政府所在地及部分农村集镇)中,有相当一部分镇区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人口不到1万人。(2)小城市比例过大,规模分散,集中度较低。1978—1999年我国增加了472个建制市,其中,人口在30万的中小城市占新建制市的75.84%;人口在30万以下的中小城市占建制市的比重从1978年的62.83%上升到1999年的72.01%,而人口在10万以下的小城市所占比重从1978年的15.18%一度上升到27.56%,至今仍然高于1978年的水平[2](P79-80)。这些数据仅仅是对建制市的统计,事实上我国的小城市还包括大量不属于建制市的县城甚至行政级别更低的镇。(3)小城镇对农村的辐射面和力度有限,对农村产业带动力不足。(4)小城镇人均占地数量大,人地矛盾进一步加剧。(5)小城镇环境污染仍然相当严重,集中治理难度较大。选择和确定一个合适的城镇化发展规模,关键在于正确的统筹人地关系,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土地资源的最大效益。小城镇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但又不能忽视小城镇本身的局限性,不能把大力发展小城镇作为我国城市化的发展目标和主要途径,发展小城镇只能是城市化的辅助方式。

大量农用地在城市化过程中被转变为非农建设用地。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耕地资源相对稀缺的国家,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0%。20世纪90年代我国大中城市建设用地扩展速度非常快,年增长率接近4%,远远高于世界发达地区平均1.2%的城市扩张速度。城市扩张占用耕地的比例大,平均达到70%左右,西部地区甚至高达80.9%[3]。据权威统计资料显示,从1996—2003年全国耕地从19.51亿亩减少到18.51亿亩,7年之内净减少1亿亩。现在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有 1.43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4](P5)。2004年全国耕地12244.43万公顷(18.37亿亩),与2003年相比净减少80.03万公顷;2004年全国共出让土地面积17.87万公顷,出让价款5894.14亿元。其中,招拍挂出让面积和出让款分别为5.21万公顷和3253.68亿元,分别占出让总面积和总价款的29.2%和55.2%。更为严峻的是有限的耕地资源还在继续大量的减少。我国耕地后备资源也严重不足,60%以上分布在水源缺乏或者水土流失、沙化、盐碱化严重的地区,通过开发补充耕地的潜力十分有限。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国政府一件头等重要的大事。所以,温家宝总理在2004年10月28日“全国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中痛心地指出:“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不可避免地要占用一些土地。但近年来乱占滥用耕地、严重浪费土地的问题,已经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地步。一些地方不具备条件,不经批准,盲目兴建开发区。到今年8月,全国清

理出各类开发区(园区)6866个,规划面积3.86万平方公里,超过全国现有城镇建设用地总面积。一些城市建设盲目铺摊子,建宽马路、大广场,大量占用城郊良田。不少企业盲目圈占耕地,搞‘花园式’厂区,厂房该建多层的却建单层,占地过多,有的企业甚至圈占上千亩、几千亩土地搞园区。一些地方为了满足投资商提出的多占土地的不合理要求,压低地价、甚至‘零地价’招商。这些问题导致耕地越占越多,土地利用效率越来越低。有的地方近几年来建设用地成倍增长,占地增长速度大大高于经济增长速度。有的地方在今后几年之内,就将用完除基本农田以外的全部耕地,面临无地可用的局面。照这样下去,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将难以为继。”[5](P6)按照《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的规划,从2000—2030年的30年间,我国城市建设占用耕地将超过5450万亩,即是说有5450万亩耕地由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变为国家所有,将有更多的农民失去赖以生存和养老的土地。究其原因,我国农地大量流失就在于没有长效的保护农地的机制,保护农地长效机制的核心在于依法界定并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农民土地权益的缺失是导致耕地大量流失的根本原因。

农民失去土地就等于失去了最根本的生存基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赋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土地所有权中,就包含着农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农地不仅是农民一种长久而稳定的农业生产资料、生存保障资料,而且是一种持续稳定的发展资料,因为农民享有依法将农地耕作方式改为最佳利用方式和途径的权利。一旦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对多数失地农民及其家庭来说,就意味着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某些新建城市(城镇)失地农民成了新的贫困阶层;在有些地方失地农民成为种地无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人员”。据统计目前全国失地农民约有4000万人,而且正在以每年超过250万人的速度增长,失地农民的生存问题已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失地农民向非农转移的过程中,除了少数人能够利用城区发展带来的商机经商办企业之外,大多数失地农民由于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普遍很低,在土地以外的其他工作岗位竞争中处于劣势,特别是年龄在40岁以上的农民,一经失去土地就陷入失业、难于创业的困难境地。国家统计局通过对全国2942个失地农户的调查表明,这些失地农户共有7187名劳动力,其中征地时安置就业197人,仅约占劳动力总数的2.7%;外出务工1784人,约占24.8%;经营二三产业1965人,约占27.3%;从事农业1087人,约占25.2%;闲居在家1434人,约占20%[6](P48)。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一定要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城市对农村的带动机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取决于“三农”问题解决的程度。而统筹城乡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又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路径选择。

现行的征地制度和保护农民利益的法律仍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现实。现行的土地征用制度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主要特征是政府运用行政命令手段代替市场机制,由集体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过程不是一个平等的产权交易过程,基本上是一个行政性的强制征收过程;再加上农民失去了依法保障的土地权益,低价征收、征用农民土地是当前农民利益流失最为严重的问题。一个公认的估计是政府通过对农地的“征用制+批租制”,可以获得土地出让金的60—80%。据陈锡文2004年的估算,改革开放以来在土地农转非的过程中,政府获得了2万亿元以上的收益,这个数额远远高于因长期实行“剪刀差”给农民造成的6000—8000亿元的经济损失[7](P38)。现行法律规定对失地农民和集体经济组织的补偿是根据土地产值确定的,其主要依据是该土地在作为农业用地时的价值。《土地管理法》第47条规定:“征收土地的,按照被征收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征收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6—10倍。征收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按照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计算。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按照被征收的耕地数量除以征地前被征单位平均每人占有耕地的数量计算。每一个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为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4—6倍。”[8](P1315)这就意味着政府在给农民支付补偿的时候,只承认农民把土地作为农用地时的产值,而当土地作为

非农用地以后巨大的级差地租则与农民无关。失地农民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不断加剧,直接的因素就是目前的土地征用制度存在着重大缺陷。要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的利益问题,迫切需要新的立法规范来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依据现行法律规定,农村所有土地属于集体所有,农民只有承包经营权,土地的买卖、地价的确定农民基本没有发言权;政府不管是为了公共利益的国家重点工程建设,还是搞土地储备或者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开发,或者作为“以地招商”吸引外资,征地基本都是政府低价向农民强制性的征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非农建设用地实际上不能出租、转让和抵押,等等。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认真总结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实践经验,修改和完善那些不适应农村城市化建设和农民致富奔小康需要的法规政策。要进一步从法律条文上明确“国家为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对集体所有的土地实行“征收”和“征用”的具体内涵;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国家征用农地的具体程序,保证在城市(城镇)建设征用农民土地的过程中,土地权利人有充分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依法允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非农建设用地直接进入土地市场流转,只要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并在国家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之下,可以通过市场开发商和土地所有者进行平等的交易谈判,实现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同样用途、同等价格、同等收益的目标;依法允许和鼓励农民以租赁、参股等办法参与土地收益的二次分配,让农民真正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如果法规和政策继续允许政府一如既往的强行低价征用农地,继续禁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地的市场流转,农民只能获得土地收入的利益而无土地上权利的享有,那么农民土地权益就被事实上虚拟化,立法者的善意就可能不自觉地成就了又一种事实上的不平等。

必须依法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实施管理。为了切实保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广大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土地管理法》第19条规定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原则:(1)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2)提高土地利用率;(3)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4)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5)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地相平衡[9](P1312)。《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则明确规定,只有当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时才能够动用征地权,任何一级政府不得利用

“农用地转用的年度计划实行指令性管国家的强制力去为一般营利企业牟取农民手中的土地。

理,跨年度结转使用计划指标必须严格规范。改用农用地转用年度计划下达和考核办法,对国家批准的能源、交通、水利、矿山、军事设施等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和城、镇、村的建设用地实行分类下达,并按照定额指标、利用效益等分别考核。”“凡不符合规划、没有农用地转用年度计划指标的,不得批准用地。”“凡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没有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的建设项目,不得通过项目用地预审。”“要按照控制总量、合理布局、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则,编制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明确小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的数量、布局和规模。鼓励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要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10](P12-13)为依法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引导集约用地,切实保护耕地,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国土资源部制订了《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办法》,第4条规定的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包括:(1)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分为城镇村建设占用农用地指标和能源、交通、水利等独立选址的重点建设项目占用农地指标。(2)土地开发整理计划指标。分为土地开发补充耕地指标和土地整理复垦补充耕地指标。(3)耕地保有量计划指标。各地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在上述分类的基础上增设控制指标[11](P27)。为防止政府滥用“公共目的”征地,立法还应当对政府强制性取得土地的权力进行严格的限制性规定,对征收农地的目的和范围做出严格的界定。通过立法界定土地征收过程中的“公共利益”范畴,是完善失地农民土地权益保护机制的首要问题。即使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也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并纳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凡占用农用地的必须依法办理审批手续。

必须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12](P5)为此就要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1)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审批土地。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的审批权在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不得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下放土地审批权;严禁规避法定审批权限,将单个建设项目用地拆分审批权。各类用地建设项目在审批前必须进行严格的预审。(2)严格执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各类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建设单位必须补充数量、质量相当的耕地,补充耕地的数量、质量实行按照等级折算,防止占多补少、占优补劣。不能自行补充的,必须按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耕地开垦费要列入专户管理,不得减免和挪作他用,政府投资的建设项目也必须将补充耕地费用列入工程概算。(3)禁止非法压低地价招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依照基准地价制定并公布协议出让土地最低价标准。协议出让土地除必须严格执行规定程序外,出让价格不得低于最低价标准,违反规定出让土地造成国有土地资产流失的,要依法追究责任;情节严重的,依照刑法的规定,以非法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罪追究刑事责任。(4)严格依法查处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当前要着力查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和滥用行政权力侵犯农民合法权益的问题。要加大土地管理执法力度,严肃查处非法批地、占地等违法案件。对用而不批、少批多用、批而不用等乱占耕地的现象,除了责令其退还非法占有的耕地外,还必须对其责任人在经济、行政方面予以处罚,情节严重者要追究其法律责任;对于非法批准占用土地、征收土地和非法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要依照《监察部国土资源部关于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行政处分暂行办法》给予行政处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土地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渎职犯罪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对于非法批准征收、使用土地,给当事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还必须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必须建立和完善耕地保护和土地管理的责任制度。要依法健全政府征地程序,维护农村集体的土地所有权和农民的土地承包权。今后凡征用农村土地必须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确认,征地的过程要公开透明。不得随意大面积、成建制地把农村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变为城市建设和工业用地。要长期坚持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工业建设和城镇建设用地的占用规模,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做到面积和产能的双平衡。无论是土地承包,还是农地流转、征收、征用,都要充分运用法律手段管好土地,切实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具体地说就是要做到如下几点:(1)明确土地管理的权力和责任。调控新增建设用地总量的权力和责任在中央,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的权力和利益在地方,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的责任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负主要责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本行政区域内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负责,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2)强化对土地执法行为的监督。要建立公开的土地违法立案标准,对于有案不查、执法不严的,上级国土资源部门要责令其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或者直接给予行政处分。要坚决纠正违法用地只通过罚款就补办合法手续的行为,对违法用地及其建筑物和其他设施,按照法律规定应当拆除或者没收的,不得以罚款、补办手续取代;确实需要补办手续的依法处罚后,从新从高进行征地补偿和收取土地出让金及有关费用。(3)加强土地管理行政能力建设。市、县人民政府要保证基层国土资源管理所机构、编制、经费到位,切实发挥基层国土资源管理所在土地管理执法中的作用。国土资源部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建立和完善统一的土地分类、调查、登记和统计制度,启动新一轮土地调查,保证土地数据的真实性。(4)严格土地管理责任追究制度。对于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擅自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

划的、发生非法占用基本农田的、未完成耕地保护责任考核目标的、征地侵害农民合法权益引发群体性事件且未能及时解决的、减免和欠缴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的、未按期完成基本农田图件备案工作的,要严格追究责任,对于有关责任人员由上级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依法定权限给予行政处分。同时上级政府要责令限期整改,整改期间暂停农用地转用和征地审批。(5)建立耕地保护责任的考核体系。国务院定期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下达耕地保护责任考核目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向国务院报告耕地保护责任目标的履行情况;实行耕地保护责任考核的动态监测和预警制度[13](P15-16)。2005年10月28日下达的《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第4条规定:“从2006年起,每五年为一个规划期,在每个规划期的期中和期末,国务院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考核一次。考核的标准是:(1)省级行政区域内的耕地保有量不得低于国务院下达的耕地保有量考核指标。(2)省级行政区域内的农田保护面积不得低于国务院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考核指标。(3)省级行政区域内各类非农建设经依法批准占用耕地和基本农田后,补充的耕地和基本农田的面积与质量不得低于已用的面积与质量。同时符合上述三项要求的,考核认定为合格;否则,考核认定为不合格。”第8条、第9条还规定:“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结果,列为省级人民政府第一责任人工作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对考核确定为不合格的地区,由监察部、国土资源部对其审批用地情况进行全面检查,按程序依纪依法处理直接责任人,并追究有关人员的领导责任。”“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办法,结合本行政区域实际情况,制定对下一级人民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14](P45\46)

必须构建和谐社会发展要求的法制模式。在农地立法过程中,为了使农地法律制度的功能得以充分的发挥,更充分地保护农民的土地权利,应当结合我国农村社会的发展趋势,确立我国农地法律制度的价值目标,从而更好地指导农民的土地权利实现机制的完善。根据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和制度环境,我比较倾向于建立这样的农地立法功能模式:一是政治功能。农村土地法律制度的政治功能,首先就是要通过权利的体系化设计,在不触动当前的所有制关系前提下,实现农地权利的归属,凸现其高效运行,并强化其保障。二是社会功能。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是我国发展的理想前景,这样一种社会蓝图的实现无疑需要秩序的扶正,农地法律制度的建构正是这样一种秩序要求下的规则模式。“以人为本”表现为农地权利配置构成、权利运行和保障体系之完善,以及通过农民土地权益的赋予及保障,提升农民的社会地位,保障农民的幸福生活。三是经济功能。应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精神,承认农民集体及其成员的物质利益,保护他们对财产的进取心,同时确认和保护农民集体及其成员享有合法土地权益,鼓励他们为提高经济效益而占有、使用或转让土地权利。为了给实现农地立法的价值目标充分创造条件,在我国应以农地法律制度的政治功能为前提,以经济功能为基础,以社会功能为保障。我国现行法关于农地权利的规定比较散乱,《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物权法》等法律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各自为政的规定,前者侧重于行政管理,后两者则侧重于私法保护。不完善的农地权利体系极有可能导致立法资源的浪费,并影响农地权利在社会生活中的正常运行和农民土地权利的实现。因此,建构体系化的农地权利,其意义不仅在于各个权利内容上的协调统一,还在于促使农地经济效能之最大限度地发挥,最终保障农民土地权利的完全实现。农地权利体系应包含以下层次的内容:集体土地所有权为原权利,其是第一层次的权利,是农地权利体系的核心。在集体土地所有权之上派生出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两种。这是第二层次的权利,是农地权利体系的基础。同时,为保证上述实体性权利的顺利实现,还必须辅之以相关程序性权利。这些程序性权利,实质上是土地权利的救济权,处于农地权利体系的第三层次。国家作为宏观调控的主体,出于平衡多元主体之间的利益及发展社会经济之考量,拥有限制集体土地所有权及其派生之权利的农村土地征收权、土地用途管制权以及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权。农地权利体系的建构应当关注权利的保障和救济,对农地权

利进行救济的权利本身也应当属于农地权利体系的范畴。在农地权利体系建构过程中,应从程序和实体两个角度展开,既要注重一般权利救济机制在农地权利制度中的运用,又要注重具有特别性质的农地权利的救济机制的选择和创造;既注重规范化的救济机制,也要注重农民在意思自治指导之下的自主纠纷解决机制。

必须完善对失地农民的征地补偿和安置制度。我国目前并不是按照土地的实际价格对失地农民进行补偿的,而是按照被征用土地的原来的用途及以征地前若干年的产值标准进行计算的。如2002年西部民族地区一些城市的土地补偿和安置费最高标准为1.8万元/人(不含青苗和地上附着物补偿),仅相当于同年当地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1.5倍。按照2002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计算,只能维持7年左右的生活;按照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计算,仅能够维持2年多的生活。这种偏低的补偿费不仅严重的损害了农民和集体经济组织的利益,而且践踏了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对耕地的保护权。为了保护失地农民的土地权益,必须通过立法规定征地补偿以市场价值为依据,不能以侵害农民利益为代价去降低城镇建设成本;尽快提高征地补偿标准,采取多种办法和途径,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在内的社会保障问题。为此就要依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的要求,认真做好如下五个方面的法规完善工作:(1)完善征地补偿办法。县级以上地方政府要采取切实措施,使被征地农民的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要保证依法足额和及时支付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依照现行法律规定支付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尚不能使被征地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不足以支付因征地而导致无地农民社会保障费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批准增加安置补助费。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达到法定上限,尚不足以使被征地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当地人民政府可以用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予以补贴。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制定并公布各市县征地的统一年产值标准或者区片综合地价,征地补偿做到同地同价,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必须将征地费用足额列入概算。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的补偿费标准和移民安置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2)妥善安置被征地农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具体办法,使被征地农民的长远生计有切实保障。“对有稳定收益的项目,农民可以经依法批准的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入股。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当地人民政府应当将因征地而导致无地的农民,纳入城镇就业体系,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在城市规划区外,征收农民集体所有土地时,当地人民政府要在本行政区域内为被征地农民留有必要的耕作土地或者安排相应的工作岗位;对不具备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无地农民,应当异地移民安置。”(3)健全征地操作程序。在征地过程中,要维护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益。在征地依法报批前,要将拟征地的用途、位置、补偿费标准、安置途径等告知被征地农民;对于拟征地现状的调查结果须经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确认;确有必要的,国土资源部门应当依照有关规定组织听证。要将被征地农民知情、确认的有关材料作为征地报批的必备材料。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征地补偿安置争议的协调和裁决机制,维护被征地农民和用地者的合法权益。(4)加强对征地实施过程的监管。征地补偿安置不落实的,不得强行使用被征土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土地补偿费主要用于被征地农户的原则,制定土地补偿费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分配办法。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将征地补偿费用的收支和分配情况,向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公布并接受监督。农业、民政等部门要加强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征地补偿费用分配和使用的监督[15](P43-14)。(5)要加快清理拖欠和挤占挪用农民征地补偿安置费问题。要设立统一的土地征用补偿金专用银行账户,村民凭银行支票直接领取,征迁工作人员不得经手现金。要形成由政府牵头、监察机关、审计机关、村民代表多方参与、齐抓共管、通力合作的监督机制,对土地征管部门、乡(镇)政府、村委会、村民小组进行跟踪监督,落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民主理财、村务公开和财务审计制度,确保土地征用补偿金规范使用,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把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要加强对农村集

体内部征地补偿费分配和使用的监督,坚持土地补偿费主要用于被征地农户的原则,制订土地补偿费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分配办法。

必须运用物权法来保护失地农民的土地权益。要从根本上保护失地农民的土地权益,需要把政府征收农民土地的行为纳入司法审查范围,需要有新的立法和政策出台,以保证在征收、征用农民土地的过程中,土地权利人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申诉权。政府在提出用地申请时一定要事先进行公告,让土地权利人对其合理性和合法性提出质疑;在批准用地后要再次公告,并就赔偿、补偿等问题与土地权利人进行协商,如有争议应当允许当事人申诉和申请仲裁。2007年3月16日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就是一部失地农民土地权益保护的基本法。譬如,《物权法》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确定为物权,它对于依法保护农民土地权益,具有如下几点实实在在的作用:(1)根据物权法定原则,权利的内容、效力与公示办法等都必须由法律确定,而不应当由发包人通过承包合同约定的方式加以排除。因此,《物权法》实际上限制了发包人通过任意制定承包合同条款来剥夺承包人合法权益的情形,从权利维护上保护了集体农民土地承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2)《物权法》将土地明确为物权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期限只能由法律规定,从而使农民的土地权利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这就有利于保护农民对所经营的土地进行长期投资与改良,有利于促进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3)《物权法》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确定为物权,实际上就是确立了农民对于土地的直接利益主体的法律地位,使农民行使权利参加集体土地的管理有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从而有利于限制一些乡村干部擅自非法转让土地,有利于防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耕地资源的流失。(4)《物权法》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确定为物权之后,权利人可以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对所承包的土地行使充分占有、使用、收益以及依法处分的权利。通过对承包权进行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分割等各种形式的处分,从而促进农村土地的合法流转,提高农地的经营效率。但是也应当明确,承包人有权处分的只是土地承包的经营权,而不是土地所有权本身。(5)《物权法》在保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上的一个重大制度创新就是确立成员制度。在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中,不仅涵盖了农民的生存权、发展权,而且包含了集体所有权中的成员权。根据成员权制度的规定,农民的土地被征收后,土地补偿费的使用与分配办法必须经过村民委员会讨论,并以超过2/3的村民代表多数同意后作出决议,这样就可以减少甚至杜绝过去那种由村干部(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擅自转让集体土地的情况发生。即使发生了损害农民土地权益的行为,失地农民也可以依据《物权法》赋予的成员权以及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追究乡村干部的民事责任,任何法院都不得对此拒绝立案。

参考文献:

[1]记者王永红.今年84个城市建设用地获国务院批准[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08-05(1).

[2] 董大敏.城市化战略中的城镇规模问题研究[J].云南社会科学,2005(4).

[3]刘英楠.城市化进程蚕食耕地惊人[N].科学时报,2005-01-10(1).

[4][5]温家宝.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依法切实加强土地管理[J].国务院公报,2005年第(4).

[6]韩俊.聚焦失地农民[J].金色通道,2005年(10).

[7]王海全.我国农地制度改革路向的产权经济学分析[J].天府新论,2005(6).

[8][9]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常用法律大全[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10][13][15]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J].国务院公报,2004(35).

[11]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办法[J].国务院公报,2005(23).

[1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J].求是,2005(20).

[14]国务院办公厅.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J].国务院公报,2005(35).

(《商丘学院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2011年10月宋才发教授在出访美国期间,深入到美国农庄访问农业工人

2011年10月宋才发教授在出访美国期间,深入到美国有关公园实地考察访问

2011年10月宋才发教授在出访美国期间,深入到美国有关街区进行实地考察访问

2011年10月宋才发教授在出访美国期间,实地考察访问美国好莱坞电影城

农民权益保护

失地农民法律保障问题研究——从社会公正视域 摘要:失地农民法律保障问题的产生是任何一个国家从不发达状态向发达状态迈进的必然结果。现代社会中, 挂会公正基本规则要求对失地农民问题进行新的诠释。针对失地农民构建确保扛会公正的土地利益分享法律机制、 劳动就业利益分享法律机制、劳动利益保护法律机制、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农村土地的市场化补偿机制,是当下失地农 民问题的初步解央之道。 关键词:失地农民;社会公正;弱势群体;社会保障法;社会法 失地农民问题的产生是任何一个国家从不发达状态向发达状态迈进的必然结果,或者说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只要考察一下当今世界较发达国家走过的社会发展轨迹,我们就可以毫无疑义地得出上述结论。所以,社会各界大可不必为失地农民问题的产生而?莫名惊诧?,在研究此问题时,需要一些真正意义上的?大历史观?。其实,细致考察我国失地农民问题的产生和发展轨迹,就可以发现该问题也是符合上述规律的。因为我国失地农民问题的真正产生是在20世纪80一90年代,而其最初发源地也是在江苏、浙江以及广东等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只是后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在十三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以来,失地农民问题几乎成为全国都在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本文试图从社会公正的视域来对失地农民法律保障闯题进行相关的研究。以期抛砖引玉。 ~、社会公正基本规则与失地农民问题 现代社会中社会公正基本规则的完整体系包括但不限于平等、自由、社会合作的理念依据和现代化进程以及市场经济的现实依据。【1p6其中,平等理念要求政府应将失地农民问题作为一个主要的社会问题看待。应该充分重视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充分重视失地农民为国家和社会做出的特殊贡献和牺牲,并通过诸如失地农民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的增强、对失地农民的就业歧视的消除、面向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政府作用的充分发挥以及社区管理的转变等印姻诸多方面来保障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自由理念要求尊重失地农民对于国家所做的贡献和牺牲,并要求国家在土地征用和征收过程中应在法律及政策制定上,体现出对失地农民的特殊照顾。详言之,就是要改革目前征地补偿费分配机制混乱、补偿机制单一、差别待遇明显、产值计算不准确以及实现角色转换的各种机制缺失等弊端,日】充分尊重和保障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社会合作理念要求失地农民在主张自己合法权益的同时,应充分认识到社会发展必须靠相互的合作和沟通始能完成。?个体人只有在社会中进行有效的社会合作,才有可能实现自身的价值。竹【啦!失地农民亦应适当理解和包容政府,并积极支持政府合法合理的社会发展规划。社会公正的基本规则包括基本权利的保证规则、机会平等的规则、按贡献进行分配的规则以及社会调剂的规则。【lp2瑾基本权利的保障规则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现代社会所讲的基本人权亦即生存权的规则。 显然,保障失地农民的基本生存权,就像马斯洛在其著名的?需求五层次论喇中所讲的第一层次亦即?生理需求?~样不可或缺。机会,?实际上是指社会成员发展的可能性空问和余地?。{113,对于失地农民而言,保障其失去土地之后的基本发展机会,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只有这样的保障才有可能使其拥有基本发展的权利,不至于因为国家的?土地征收?或者?土地征用?的公权行为而阻隔或者?断裂?。按贡献进行分配的规则和社会调剂的规则,显然要求由国家对失地农民因做出了特殊贡献和牺牲而进行符合其比例的分配。这种分配不仅体现在初次分配中,还包括在第二次分配中,甚至也包括在最后的?结果公平?条件下不遗余力的照顾失地农民的权益。从某种程度而言,失地农民问题的产生从社会公正的视

农民工权益保障制度

津歧公路东风大桥工程农民工权益保障制度 编制: 审核: 批准: 津歧公路东风大桥工程 设计施工总承包项目经理部 二零一二年一月三十日

农民工权益保障制度 农民工的劳动保障权益是指在劳动权基础上享有的各种权益,具体包括农民工的工资报酬、劳动保护、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的权益。农民工往往具有文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生活条件差、社会保障低等特征,是典型的弱势群体。他们这种既非农民又非城市工人的特殊身份使他们既有别于中国传统城镇劳动者,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农民的身份阻碍着他们真正融人城镇社会和工业劳动者群体,并被面向城镇居民的相关制度所排斥,同时,长期在城市“打工”又形成了他们与真正意义上的农民群体日益加深的隔阂,以至于他们在社会上处于一种边缘地位。弱势性和边缘性的社会地位使他们的各项权益(包括劳动保障权益)常常受到侵犯或者得不到有效维护;另一方面,农民工群体的弱势性的核心就是其劳动权利实现的艰难,从而衍生出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格权利的不平等。因此,制定农民工劳动保障权益制度对于本工程建设具有非常人性化的意义。现制定保护制度如下: 1、农民工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尊重社会公德,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 2、农民工认为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有权向管理员或者项目部投诉。施工队伍管理人员对农民工的投诉,应当及时处理,不得拖延、推诿。

3、施工队伍招用的农民工,不得向其收取或者变相收取抵押金、抵押物、保证金及其他不合理费用和物品,不得扣押居民身份证、暂住证、驾驶证、资格证等证件。 4、施工队伍应当与招用的农民工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如实告知并在劳动合同中明确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职业技能培训,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合同终止条件、违反合同的责任等内容。劳动合同约定的试用期,不得超过1个月。 5、用人单位与招用的农民工未以书面形式签订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人单位用工之日起确立;在发生劳动争议时,应当视为双方已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6、用人单位解除与农民工签订的劳动合同,应当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和程序。 7、对未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用人单位不得以农民工不能胜任工作为由解除劳动合同。 8、用人单位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农民工,离岗前未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的,不得解除劳动合同。 9、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有关农民工的劳动用工、工资发放、考核奖惩等内容的规章制度。 10、农民工与本单位其他职工实行同工同酬。农民工工资的确定和增长与本单位其他职工同等对待。 11、农民工提供正常劳动后,当月收入除延长工作时间工资,在中班、夜班、高温、低温、井下、有毒有害等特殊工作环境、条

农村出嫁女土地权益问题调研报告

农村出嫁女土地权益问题调研报告 农村出嫁女土地权益问题主要是指农村妇女因婚嫁而导致的土地承包权和相关经济权益受侵害的现象,主要集中表现在农嫁非农、嫁入外村但户口仍留在本村的妇女及她们的子女不能享受与其他村民同等的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及村民待遇。还有离婚或丧偶妇女也要丧失她们所拥有的一份土地。为深入了解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状况,更有针对性的做好妇女维权工作,区妇联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等不同形式,对全区农村妇女土地权益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有关情况如下: 一、此次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725份,收回有效问卷661份,回收率91%。调查结果显示,鼎城区农村妇女的生活状况整体上是比较平稳的,在土地初次分配中不存在明显的性别歧视,都能坚持男女平等的原则,但由于婚嫁、移居等不同原因,有些村不同程度地存在妇女失地情况,在失地妇女中,90%以上都是已婚妇女。 二、当前侵害出嫁女土地承包权益的几种形式 1、结婚妇女可能首先失去娘家村的土地承包权。按照传统习惯,一般要“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妇女结婚后都将户

籍从娘家迁移到婆家村,因此,出嫁女面临一次不可回避的土地权利流失。受传统习俗的影响,绝大多数出嫁女并不依法主张自己的继承权。她们中的许多人甘愿在出嫁或离婚后将属于自己的一份土地留给父兄、前夫或前夫的家庭。本次调研中,有超过90%的出嫁女在婚后自愿放弃,这说明大部分人仍然被禁锢在封建传统的思想之下,极少有通过法律获取自己应有的土地权益者,即或有这样的妇女也很难得到社会习惯的支持。 2、嫁入婆家村的新媳妇可能得不到承包耕地。“按户籍分地原则”赋予了合法婚姻关系而迁入的新媳妇获得承包耕地的平等权利,但是有的村庄认为嫁入的新媳妇是外姓人,不予以承认,有的村庄没有足够的“机动地”可以随时用来补充新增人口的承包耕地,更有的村庄按照土地承包三十年不变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土地承包政策一成不变,新媳妇以及其他新增人口都只能“排队”等待。在鼎城区农村妇女中,有过一成的妇女并未将户口从娘家迁出,这或许也是因为知道新媳妇可能得不到承包耕地而想出来的一种解决捷径。 3、离婚或者丧偶妇女土地权利也面临一次裂变。在一些地方,土地被看成夫家的财产,离婚妇女不敢提出要土地的要求,由于怕失去土地而失去生活来源,所以有些破碎的

试析物权法中的农民土地权益保护

试析物权法中的农民土地权益保护 [论文关键词]物权法权益土地承包经营权 [论文摘要]新出台的物权法关注农民土地权益,特别是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等确立为物权,是一大进步。通过对物权法中相关内容的介绍可以看出,物权法对于农民土地权益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新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分五编十九章二百四十七条,专门针对农民权益设置的条文有21条,与农民权益密切相关的条文有22条。其中更是把与农民土地权益息息相关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单独列为两章(第十一章和第十三章)。由此可看出,对农民土地权益的保护是物权法重要内容之一。民法学家王利明教授更是将物权法看作是“农民土地权益保护的基本法。” 一、物权的确立是物权法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基础 物权法第二条规定:“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也就是说,权利人不需要借助他人的帮助,就能够依据ft己的意志依法直接占有、使用其“特定的物”,或采取其他支配方式。比如转让物权时,不需要征得他人同意,他人也不得进行干涉,即使是政府及其官员,否则就是违法。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国家利益至高无上,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冲突时,个人只能无条件服从”的传统观念,体现出物权法最大的亮点平等保护国家、集体和私人的物权。 土地不仅是农民的经济收入来源,也是其最后的社会保障。土地权力问题是物权特别是不动产物权最核心的问题。土地承包经营权又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关系到农民安身立命的基本权利,将其写入物权法,从法律上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性质,就是把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纳入到物权保护的范畴中。 如果说《农村土地承包法》是第一次把农村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剥离,那么《物权法》就是将农村土地使用权作为物权给予法律明确。虽然物权法中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条款与农村土地承包法中的内容似乎并没有多少变化。但是物权法却大大提升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地位。“尤其是根据这一法律规定,承包人可以在司法上获得保护其权利的更多途径:他可以基于物权行使物权请求权,基于承包合同行使违约责任请求权,基于法律规定行使侵权行为请求权或不当得利请求权。”打个比方,如果你以前承包一个果园,但是后来发包方嫌承包费太低,他就可以收回,而最多只支付一下违约费用。而现在明确为物权,作为绝对权,发包方没有权利随意撤回发包。 土地承包经营权确定为物权后可以更好地保护农民的合法土地权益,增强农民抵御来自他人,包括发包方、地方政府不正当干涉和侵害的能力。一旦出现对承包权的侵犯,无论这种侵犯是来自于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或者外部,承包人都可以以自己的名义提起诉讼,获得法律保护。像承包人因承包土地获得丰厚报酬而受到集体内部打压的情况,其维权将有法可依,而不再仅仅局限于道

2016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实施细则

2016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 一、《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仅限于规范为了公共利益用地需要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活动。非公共利益用地需要的国有土地上房屋拆迁与补偿活动不适用本条例。 非公共利益用地需要的国有土地上房屋拆迁与补偿活动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由拆迁人与被拆迁人依法平等协商解决。不得采用行政征收方式。 二、新征收条例第四条,市、县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的房屋征收与补偿工作;并负责本行政区域非公共利益需要的房屋拆迁与补偿的管理工作,严格做到“拆管分离”。 三、国务院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财政、国土资源、发展改革等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关于加强对房屋征收与补偿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 四、严禁任何组织和个人打击、报复、追害举报人。严禁任何组织和个人将举报材料转给被举报单位或个人。 第二章征收决定

五、为了明确区分新征收条例第八条“公共利益的需要”与“非公共利益的需要”用地的情形,应当以所列六项情形房屋征收拆迁后土地使用权的取得方式予以认定。 凡以国家划拨用地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属“公共利益需要” 的情形;凡以招标、拍卖等公开竟价方式购买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属“非公共利益需要”的情形。 其中第八条第(五)项规定的旧城区改建,不得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用于建高档住宅、别墅、富豪庄园、高档会所等建筑设施;在确保用于建设被征收拆迁人就地安置的安置房的原则基础上,只能建设中、低档住宅。否则,市、县级人民政府不得作出房屋征收决定。 六、依照本条例第八条规定,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旧城区改建,纳入市、县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之前,应当广泛征求被征收范围的公民及社会公众意见,应当组织召开公开听证会,经过科学论证。 七、依照本条例第十二条,市、县级人民政府作出房屋征收决定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防止征收分配不公、社会两极分化、突发事件等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房屋征收决定涉及被征收人数量较多的及旧城区改建的,应当广泛征求被征收人的意见,经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决定。

怎样维护农民土地的合法权益(土流网)

怎样维护农民土地的合法权益 第一,明确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具体归属。 按照物权理论,土地所有权是一种完全的物权,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四个方面的权能,只有真正的权利主体才拥有完整的所有权。我国现行法律规定的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没有明确规定农民集体作为土地所有权主体的构成要素和运行原则,没有明确产权代表和执行主体的界限和地位,没有解决农民集体和农民个人的利益关系,这种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并不完整。由于权利界定是土地产权交易的基本前提,也是权利人获得利益的基本前提,只有真正拥有土地所有权及其相应的使用权、处置权,农民才有可能真正拥有土地征用过程中的知情权和参与权,防止随意征地侵权行为的发生,其合法利益才能得到真正保障。因此,必须对农民集体经济组织主体地位进行明确界定,承认农民集体与其他社会法人具有同等的市场主体地位。通过修改相关法律,明确规定农民集体土地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财产,强化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和处置权,从根本上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 第二,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 通过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现行土地承包法没有提供以承包权进行抵押的法律基础。允许抵押将能使农民更充分并有保障地享有土地权利,有利于实现农村土地与城市土地享有同等的权利,因此应赋予农民的承包地在承包期内的抵押权。同时,应修改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法》,对土地重新调整予以清晰和明确的限制,详细列出哪些是属于可以视为土地调整依据的“特殊情况”;设计和颁发统一的土地承包合同和土地证书,将其纳入《农村土地承包法》的核心条款;出台土地登记监管条例,建立农村土地登记系统;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法》即将出台之际,继续完善有关解决土地承包纠纷仲裁的实施细则和规定,着手建立仲裁委员会。2008年2月1日起实施的新《土地登记办法》突出了对城镇和农村土地权利一视同仁的物权保护,明确规定了依法登记的国有土地使用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土

农民工权益保障的现状分析与法制完善[1]

我国农民工权益保障的现状、成因及其对策 摘要: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迅速,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从事产业劳动,由于城乡的而元户籍制度等一系列法律及制度方面的原因,农民工的劳动权遭到了极大的侵害,生存状况令人担忧,因此有必要分析农民工失权的原因,并从法律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方法,力求从某种程度上解决或者缓解农民工问题,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农民工现状权益保障现状成因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材料一、据《华商报》报道,数日前有30多名农民工来到西安市的一家邮政局,将一张张的贺卡投进了邮筒。这些贺卡并不是寄给他们的亲人,而是寄给拖欠他们30余万元工资的建筑工程公司。有人认为可能会指责农民工不懂法,不知道如何利用权利维权。而显而易见的是,农民工是被逼无奈才会想这种讨薪方法。相信只要有一点的法律上的可能的方法,农民工都会千方百计地去尝试。因此一味指责农民工或者讨论农民工以何种方式讨薪,都是悖论。如何防止欠薪行为的频频发生,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材料二、农民工最急需什么。建设部日前表示,将扩大住房公积金制度的覆盖范围,并逐渐扩大到包括城市有固定工作的农民工在内的城镇各类就业群体。2007年实现全国住房公积金实际缴存人数比上年增长5%以上的目标。“住房公积金覆盖农民工”,看来确实是一个不错的福利。可是,众所皆知住房公积金的提取是有前提条件的。目前多数城市规定,只有购买住房才能提取住房公积金。可是多农民工来说在城市购买一套住房又谈何容易企业能不欠薪,老板能按时将工资发放倒手,这就是对农民最好的生活保障,而从目前农民的实际生活状况来看,农民的医疗、养老、失业保障都没有落实,这才是他们急需的…… 材料三、2007年2月新学期伊始,上海某学校的一项收费规定让农民工子女的家长们心里变的有些不是滋味。学校规定,只有具备“五证”的学生才能免交借读费,否则学生就要需

关于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的调研报告示范文本_1

关于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的调研报告示范文本 After completing the work or task, record the overall process and results, including the overall situation, progress and achievements, and summarize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utur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关于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的调研报告示范 文本 使用指引:此报告资料应用在完成工作或任务后,对整体过程以及结果进行记录,内容包含整体情况,进度和所取得的的成果,并总结存在的问题,未来的对应策略与解决方案。,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和生活资料,是农民 发展和实现其它权利的重要基础。虽然《农村土地承包 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对农村妇女土地权益进 行了立法保护,但是,侵害妇女土地权益的现象还时有发 生,妇女在这方面的咨询与投诉也一直不断。此类问题不 仅事关农村妇女生存与发展,而且事关社会的稳定与和 谐。因此,为了给解决好这类问题提供依据,海伦市妇联 组织力量,采取问卷调查、走访等形式,对海伦市农村妇 女土地权益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存在的问题及危害 这次调查面向23个乡(镇)。在查阅了海伦市妇联3年

来妇女土地权益案卷的基础上,结合这次调查结果,认为《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妇女权益保障法》在海伦市农村贯彻落实情况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妇女结婚后的土地权益缺乏保障。由于实行了“三十年不变”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土地承包政策,加之绝大多数乡村在土地承包或延包过程中都没有预留机动地、也没有新开垦地和村民自愿交回的承包地,所以妇女结婚后在新居住地很难取得承包地。结婚妇女在新居住地未取得土地承包权的情况下,原居住地虽为其保留了承包地,但实际上,这些妇女很难去其娘家从事耕种或向娘家索要其承包地的收益,妇女的土地权益在妇女结婚后实际上就变相丧失了。 二是妇女离婚或丧偶后土地权益缺乏保障。妇女离婚或丧偶改嫁的,因为土地的不可移动性,即使保留了自己的土地,很多妇女仍不能继续行使自己的承包权。

论农民土地权益保护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75020543.html, 论农民土地权益保护 作者:王心怡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17期 【摘要】农民土地权益问题在当今中国显得日益重要,处理好农民的土地问题才能为建 设和谐社会打号基础。针对目前所体现出来的种种问题,农民土地权益争议另一方的特殊地位,传统意义上单纯依靠现有法律的做法就显得力不从心。为了更好的实现法律与现实的结合,提高法律的执行力,结合国外的经验,在我国建设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农民协会是十分有必要的,这也为农民权益问题的解决引出了一个新视角。 【关键词】农民;土地权益;农民协会 一、我国农民权益保护主要问题 根据上述内容指出的我国法律的相关规定以及学者态度,除了现有法律制定上的一个漏洞原因之外。法律的执行力角度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方向。 (一)法律的制定与现实的脱节。我国现有法律对农民土地权益保护罪具可行性的便是《物权法》相关内容的规定,物权具有保护的绝对性的特点,即物权属于可以要求一切人对其标的物的支配状态予以尊重的权利,是一种绝对权或者对世权。近年来,在一些地方,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时常受到侵害,发包方、基层干部等组织或个人,常以种种方法侵犯承包方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承包方享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性质和具体内容不够明确,承包方到底享有哪些具体的权利,在权利受到侵害时以何种方式获得救济,在法律上都不是很清楚。此外,在实践中,并不是所有的利益受损的农民都能够申请撤销决定。有些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或者其负责人做出的决定即使会造成农民权益的损害但是是完全遵照国家或者上级政府的相关指导规定,那么其便相当于披上了合法化的外衣,然而多数现实中发生的问题都很少是赤裸裸的违法侵权,都或多或少的披上了合法化的外衣,在此之下,权利受损农民需要经历繁杂的收集证据过程,然而面对这类在中国受教育程度偏低的农民阶级来说便如登天之难,那么此时法律的操控便如同一纸空文,完完全全的脱离于现实,变的束手无策。 (二)司法机构执行力度上态度消极。基于我国的现实,司法和政治是没有形成完全的独立,司法机关在很多情况下便如被掐着手腕写字一般的不自如,特别是当其面对的诉讼一方是非平等的当事人。农民土地权益受损的案件绝大多数都涉及与村民委员会和党支部委员会以及地方政府,法院如果判农民方胜诉,那么其就等于认定政府行为违反,便认定该政府的行为与国务院的相关法律法规有冲突,这边上升到了地方法院法官的权限问题的层面,我们不得不担忧另一个洛阳种子案的悲剧结局出现。

《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之解读概述.

《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之解读 引言 《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经2011年1月19日国务院第141次常务会议通过,于2011年1月21日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为了准确把握该条例的主要内容和精神,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学会于4月3日—4日在重庆举办了《条例》专题研讨班,有关专家学者分别就《条例》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讲授。 一、立法背景、过程及意义 (一)我国房屋征收与拆迁制度主要经历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房屋拆迁制度完全依附于土地征用(收)制度的阶段(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50年代末)。 第一阶段的特点: (1)确立拆迁制度的宪法依据,明确拆迁行为的征用性质; (2)立法上确立拆迁安置补偿的公平原则,特别注意被拆迁人的居住需要; (3)特别强调节约用地,规定土地征用的必要性; (4)强调被征用人的自觉履行,没有规定强制性,而且规定可以用替代形式执行; (5)没有设置行政复议、诉讼等救济渠道。 2、第二阶段:房屋拆迁制度相对独立于土地征用(收)制度的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末) 主要特点: (1)房屋拆迁均为地方立法,且宪法、法律依据从有到无,于1982年后走向缺位; (2)房屋拆迁性质不明、目的混乱; (3)先安置后搬迁的原则逐渐弱化; (4)没有统一的拆迁补偿标准及原则; (5)普通规定了行政与司法途径的强制拆迁; (6)拆迁人与被拆迁人之间可就其拆迁争议提起民事诉讼,行政诉讼救济途径初现端倪。

3、第三阶段:房屋拆迁制度完全独立于土地征用(收)制度的阶段(20世纪90年代拆迁条例颁布至本世纪初期) 主要特点: (1)缺乏宪法依据; (2)拆迁行为的性质、目的依旧不明确; (3)先安置后搬迁的原则在制度上被废弃; (4)搬迁补偿遗漏重要的土地使用权部分; (5)行政强制搬迁已渐成司法监督空白地带; (6)既有的民事与行政诉讼救济机制因制度缺陷不能真正发挥作用,大量的拆迁纠纷的解决依赖法外解决; (7)新兴的土地储备制度,极大地影响了拆迁; (8)商业资本的介入,拆迁的正当性受到普遍质疑; (9)拆迁方式在实践中不断突破。如拆迁改搬迁,圈地保护等。 4、第四阶段:全新而又独特的房屋征收阶段(《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颁布与实施)。主要特点在后面作重点介绍。 (二)条例制定的现实背景 1、土地需求与土地供应之间矛盾加剧。 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也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时期,土地供求矛盾更加突出。据专家介绍,2010年,房地产占中国GDP的28%。根据我国现有土地法律制度,解决用地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增量供应(征收农村集体土地);二种是调量供应(毛地变净地)。 2、拆迁人与被拆迁人之间的矛盾加剧 目前的现状可以归纳为“三个并存”: ★暴力拆迁与报复拆迁并存; ★暴力执法与暴力抗法并存; ★侵害被征收人利益与个别被征收人漫天要价并存。 3、新出台的法律与原有的房屋拆迁条例发生冲突,制定新的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件已成必然。2004年《宪法》第20条、2007年3月16日《物权法》第42条、第148条,对房屋征收均作出了新的规定。

农村土地确权流程

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流程及具体操作办法包括每个村组的建设用地、农用地和未利用地,通俗的说就是包括每个村组所有的山水田林路。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证包括了“林权证”、“草原证” “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等,它相当丁身份证,其他证相当丁“工作证”。我们现在开展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就是给农村集体土地办“身份证”,每块土 地还要编号相当丁身份证号码。整个过程是个复杂而严谨的过程, 是一个依法依规 相互配合的过程,要使整个过程完成顺利,必须环环紧扣,不仅要讲究依 法依规,而且还要讲究程序到位。下面我就具体的操作程序给大家做个详细的说 明:(整个程序包括九个部分) (一)工作准备阶段。 此阶段的工作主要有:成立机构、宣传发动、组织协调、业务培训、权届资料整理,编制工作方案,收集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成立乡(镇)集体土地确权 登记及土地权届纠纷调处领导小组工作机构,备登记所需表册及设备,收集资料。 市集体土地发证办公室收集: 涉及国土部门(土地详查等资料)、林业部门(林权制度改革成果资料)、农业部门(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有关资料)、民政部门(行政勘界成果资料),水利部门(水域及水利设施的有关资料)规划部门(乡(镇)新农村规划资料和有关农村测绘成果)等等。 村小组收集:主要是权届资料: 1)土改时、“四固定”或农业合作化时期的土地所有证、资料; 2)山林所有权证; 3)土地承包合同; 4)山林纠纷调解书;

5)有关农村土地权届制度的历史资料及集体土地所有权形成和演变的其它资料 等。 (二)发布通告阶段。 市人民政府向辖区内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发布通告。通告的内容包括土地登记区的划分、土地登记的期限、收件地点、申请人应当提交的相关文件材料,以及需要通告的其他事项。这次通告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张帖; 二是直接送达申请人。 (三)提出申请及申报飞地阶段。 申请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单位,按照权届界线所封闭的宗地为基本单元申请土地登记,由村民委员会统一组织本村所辖的村民小组或自然村提出申请,其中“一村一组”或“多村一组”的以村民小组申请,“一村多组”的以联组(自然村)申请,具体操作是: (1)村民委员会根据政府通告内容向本村所辖的村民小组下发土地登记通知 书,村民小组长收到通知后,小组法人必须在通知书上签名,以示通知已收到。 ⑵ 村小组长到乡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办公室领取土地登记申请书(制作统一表格),填好后连同相关资料,一并提交到乡“三权”发证办公室,时间定在12月20日前提交。 (3)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证和农民宅基地使用权证由土地使用者申请,也就是谁使用谁申请。因省里正准备研究出台农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的有关规定,所以这块工作先放后一步,先完成集体土地所有权证的发证工作,待省里的规定出台后,再全面铺开这两个项工作。 飞地申报包括飞在本乡本村其他村小组的,飞在本乡其他村其他村小组的以及飞在

论当今农民工的权益保障与法律保护问题

论当今农民工的权益保障与法律保护问题 摘要当今中国,城市农民工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规模巨大的特殊社会群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场调节作用日益彰显。与此相反,传统管理体制仍未得到根本改革,城乡隔离模式下的许多制度仍阻碍着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充分有效的保护。这不仅严重地阻碍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也不利有“三农问题”的解决。因此,从制度上消除不合理的障碍,切实加强对农民工权益的法律保护,既是广大农民工的迫切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本文拟从当今农民工的权益保障现状、农民工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的原因、依法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现实意义以及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法律保障之思路等方面对其展开讨论。 关键词农民工问题 引言他们,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而产生的新兴社会群体,其人数已占整个产业工人的30%左右,但是他们却游离在城市和农村的边缘,得不到基本的身份认同,长期以来被无情地拒之于权益保障的大门之外。他们,为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却没有享受到与贡献对等的权利,成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关注这个特殊的群体——城市农民工。 正文 一、当今农民工的权益保障现状 对于当今农民工的权益保障现状,笔者拟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从生存意识方面看,农民工依然处在“草根”底层。当致富成为人们第一需求和追求目标的时候,城市人占有各种政策的抉择领导地位、占有意识领先的统治地位、占有生产资料转化成货币的掌控权等等,当处在两眼墨黑最封闭的乡村的农民进城务工时,自然会对他们制造出许多政策的限制,强加给一些莫须有的罪名,赋予一些带有歧视性的概念、名词。农民工所从事的职业往往是房地建筑工、绿化清洁工、钟点工或保姆、厨师、服务员等脏、累、险、差的工种。而出现这些限制和歧视的主要原因就是意识问题,换句话说就是城市文化派生出来的对乡村的政治、文化、经济的排斥而产生的人的等级观念的歧视。 从社会保障方面看,虽然农民工为城市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他们的社会保障问题却一直无人问津。失业保障方面,城市居民在失业期间有失业补助,而农民工却没有,他们在失业期间多是花费积蓄,或向他人借钱维持生计,也有一部分人不得不重回农村老家。医疗方面,很多农民工生病以后仗着年轻、身体好、硬挺着而不去医院看病;遇到不得不看的病,绝大部分也只能是自费,用工单位通常在不得已的情形下只垫付很小一部分费用。住房方面,农民工是无法享受福利分房或在政府提供补贴的情形下购买商品房的。他们一般都合伙租住于城乡结合部的农居点,建筑工人往往住在工地附近的工棚里。农民工居住点大都拥挤不堪,采光和通风条件较差,通常是城市的卫生死角。另外,像养老保险、工伤保

农民土地权益的法律保障

农民土地权益的法律保障——以集体土地所有权改革为视角 熊金才﹡ 摘要: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法律确认是集体土地流转的前提,其决定集体土地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人和利益的享有者,是农民土地权益保障的法律制度基础。由于我国现行法律对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规定不明确、集体土地所有权赋能不足以及农民土地权益法律保障缺失等,农民作为集体成员对集体土地的共有权被虚置,农民的土地利益被剥夺。破除体制机制壁垒,推进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改革,通过立法确认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资格,明晰农民在集体土地所有权中的份额,拓展集体土地所有权权能,强化农民土地利益的法律保障是农村改革和农业现代化的必然,也是城乡协同发展和社会公平公正的必然。关键词:农地;所有权;法律保障 On the Protection of Farmer’s Land Interest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llective Land Ownership Reform Abstract:The legal recognition of collective land ownership is the base of collective land transference as well as the base for the protection of farmers’ rights to collective land, which determines the beneficiaries of respective land occupation, utility, proceeds, and disposition. Farmers’ interests on collective land, however, are deprived because of the current law ambiguilty of collective land ownership and the insufficiency of the rights of collective land. To access to justice and to better protect farmers’ right to collective land and to enhanc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areas and agriculture, it is suggested that China should reform current collective land ownership by means of legal recognization of farmers’ ownership to collective land and clarifing their respective shares to the land. Key Words: farm land; ownership; legal protection

利益集团视野下的农民权益保护

利益集团视野下的农民权益保护 【原文出处】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原刊地名】镇江 【原刊期号】20054 【原刊页号】38~42 【分类号】D4 【分类名】中国政治 【复印期号】200604 【作者】魏福明/刘红雨 【作者简介】作者单位:东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系,江苏南京210096 【内容提要】我国农民在现阶段的利益格局中处于弱势地位,他们不能有效地维护自身基本权益,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利益集团发展的不平衡。农民在个人意愿层次、组织建制层次和社会宏观层次上都缺乏建立自主的利益集团的条件。要维护农民的基本权益,就必须允许和支持农民建立自己的维权组织,防止既得利益集团结成分利联盟并主导改革路径,政府要充当公共利益的代言人和各利益集团的仲裁者,为多元利益集团的均衡博弈提供制度平台。 【摘要题】民主与法治建设 【关键词】利益集团/农民/权益保护 【参考文献】 [1]卢周来. 制度功能·利益集团·腐败[A]. 中国农民权益保护[C]. 海口:海南人民出版社,2004. [2]李强. 当代中国的四大利益集团[J]. 南方农村,2004(3):50. [3]李成贵,赵宪军. 三农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二元结构[J]. 国际经济评论,2003(4):57. [4]张静. 法团主义[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5]谭融. 美国的利益集团理论综述[J]. 天津大学学报,2001(1):58. [6]徐大同.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 文章编号:1673-0453(2005)04-0038-05 中国社会正从单一性社会向多样性社会转型,整个社会利益结构发生了分化和组合,原有的利益格局被打破,新的利益群体和利益阶层逐渐形成,并分化组合成特定的“利益集团”,并不同程度地对政府决策施加影响。有了这样的基础,加上公民意识的觉醒和维权意识的加强,特别是“集团意识”的形成以及政治民主化、法治化和现代交通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利益集团的产生成为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但由于中国现阶段利益集团发展的极度不平衡,使得利益集团并没有行使集中和表达多元利益的功能,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利益均衡调节的作用以推动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公共决策的科学化,反而强化了本已存在的各利益集团的经济、政治和社会不平等,使得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护。三农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利益集团发展的不平衡。 寻求维护广大农民权益的根本途径,对于我们党能否切实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于社会的稳定和民主政治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着眼于从利益集团视野来分析农民权益维护的现状和成因,并探索一条维护农民权益的可靠途径。 一、中国现阶段利益格局中的农民权益状况 农民在中国现阶段利益格局中到底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呢?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阐明

农民工如何利用法律手段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农民工如何利用法律手段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摘要农民工群体是我国职工群体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国家本该为其在城市生活方面提供更多的便利,降低其在城市生存的成本,使其城市生活的质量得到提高。但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经常遭受来自用人单位的不法侵害,遭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因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问题关系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大的法律及政治意义。 关键词农民工法律手段合法权益 自1985年开始,我国各地就掀起了“民工潮”,一个介于普通农民及城市公民之间的群体,具有农民身份的产业工人---农民工。一个为我国城市的繁荣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群体,长期以来,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和其固有的经济社会制度,迫使我国农民工与主流社会脱离,他们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样一来,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便成为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必须得到解决的一个难题。在我国掀起农民工热潮这一现象产生了很多积极的影响,首先,农民进城务工就业,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其次,促进了我国城镇化的发展,促进我国城市经济和社会的繁荣。但农民工的权益却不断受到不法侵害,越来越多的的侵害农民工权益的事件为农民工权益保护问题敲响了警钟。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特别是随着我国城乡发展态势、区域发展态势客观上的极度不平衡,我国农民工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关键问题。农民工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是农民工问题的核心所于,在我国这样一个农民工规模巨大的国度里,农民工是否能过上安定的生活,不仅体现了现代法治社会对“农民工”的关爱,而且这也是切实防范和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的基本要求。 一、现状分析 2003年12月,温家宝总理为农民熊德明讨工资这一事件使得农民工合法权益保护问题迅速浮现在我们的面前,农民工的利益首次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重视,随之而来的是我国各级政府态度的转变,农民工合法权益被保护的力度不断加强,特别是商家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不断引起政府的重视。以解决拖欠工资问题为例,2003-2004年间国务院办公厅针对农民工合法权益问题发布和转发了《关于做好农民工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问题的通知》及《关于为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的通知》。与此同时,我国各地方政府针对农民工合法权益问题也纷纷成立一些指导组织,进行多种形式的活动来解决农民工合法权益问题。这表明,我国各级政府确实加强了对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护。但是由于我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和歧视农民工的政策继续存在,再加上农民工自身文化素质的偏低,法律意识淡薄,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欠缺等的存在,农民工合法权益被侵害的现象仍然广泛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现在的农民工已经成为一个弱势群体,就业被歧视的现象处处可见,工资问题和法定节假日问题等法定权利不能得到有效合理的保障,农民工的生存现状令人堪忧。这不仅影响农村和城市的社会稳定,并且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背道而驰。 二、问题分析 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之下,农民工权益方面的问题存在诸多方面的不足,第一方面,农民工劳动安全卫生状况极为不好,严重威胁着农民工健康及生命安全。我国颁布的《劳动法》第52条明文规定,用人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劳动安全卫生保障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劳动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对劳动者进行劳动安全卫生教育,防止劳动过程中的事故,减少职业危害。但在现实生活中,多数情况下,农民工的工作环境基本都是没有健全的劳动安全卫生制度,很多用人单位没有严格执行国家劳动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雇主们更没有对农民工们进行劳动安全卫生教育。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多数农民工受到来自工作场所的很多伤害,各种各样事故的不断发生,职业病便广泛存在于农民工这一群体之中。据统计,2006 年度我国

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维护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维护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农村妇女是推动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充分调动、保护、发挥她们的积极性,必须依法切实保障她们的土地权益。当前,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受到损害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婚嫁客观受损。《农村土地承包法》明文规定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党的十九大又明确提出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婚嫁后的妇女因原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难以获得新的权益,客观上导致权益受损。 二是传统观念影响。有些地方过于强调“村民自治”,忽略“依法”的轨制,常搬出传统的落后观念来作文章,主张嫁出去的姑娘到男家落户,所生子女更没有理由再到娘家争土地权益,这些“村规民约”导致侵害妇女土地权益的现象不时发生。 三是利益驱动导致。伴随着农村(尤其是城乡结合部农村)集体经济迅速壮大,农村的户口红利不断增加,经济发达村庄的有些女性出嫁时不愿意把户口带走,有的甚至不愿随丈夫将户口迁往城镇,导致农村有限资源同人口的快速增长矛盾突出,出现排斥“出嫁女”和“离异女”等人群的现象。 四是离异难以保障。土地作为不动产,无法随着人口流动而转移。在以户为单位取得土地的条件下,农村妇女离婚后,无法再享有原有的土地权益。法院判决时一般也不会把土地作为夫妻

共同财产进行分割,即使对土地进行了分割,也很难得到执行。此外,离异妇女在外打工时将户口空挂本村,村里有时会把她们当做“城里人”对待,也存在一定的隐性矛盾。 依法维护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关系社会和谐,为此建议: 一要加大政策法律的宣传。通过各种形式、多种有效载体,进一步加大对保障妇女权益宣传的广度和深度,倡导文明进步的性别平等观念,提高妇女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懂得在土地权益受到侵害时,勇于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要加大权益维护的力度。依法查处侵害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各种不法行为,政府部门建立健全土地承包仲裁机构,司法部门积极探索法律救济措施,妥善解决农村妇女合法土地权益纠纷,依法切实保护农村妇女的土地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要规范村规民约的制定。各级政府监督村民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行使自治权,建立对村规民约进行备案审查和跟踪监管的工作机制,确保村规民约与法律的一致性,举一反三对其中违反男女平等原则、侵犯妇女合法权益等内容坚决予以废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