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原训练的利与弊

高原训练的利与弊

高原训练的利与弊
高原训练的利与弊

高原训练的利与弊

为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教练员和体育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发现高原缺氧训练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高原训练是指在一定的海拔高度上进行的强度刺激的训练,其理论依据是,人体在高原低压缺氧环境下训练,利用高原缺氧和运动负荷的双重刺激,使运动员达到和突破自己的生理极限,产生一系列抗缺氧生理反应,充分调动身体的机能潜力,从而提高运动能力和比赛成绩。

高原环境中的大气压、气温、湿度、太阳辐射、气流等都对运动员有影响,但主要的影响因素为大气中氧气压的下降。高原训练对运动员产生的积极生理效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心肺系统功能的改善、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增加,使机体携带、运送氧气的能力提高;二是机体利用氧气的能力增加;三是组织细胞在缺氧条件下的分解供能能力增强,肌肉具有更高的耐酸能力和氧利用效率;四是肌肉中糖元等能量物质的含量和储备增加;五是提高大脑对低氧的适应性和稳定性,提高机体对缺氧的耐受力;六是可以提高运动员的心理韧性,对运动员的自信心、耐受能力、拼搏精神等方面的培养有积极的作用。

但是,高原训练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长期的高原缺氧刺激无疑对机体有不利的影响。首先,高原缺氧训练可引起体重下降,骨骼肌组织丢失、肌肉萎缩,其在运动能力上的表现是肌肉力量的丢失。如高原缺氧环境引起红细胞和血红蛋白过度增加,使血液的粘滞性增高,

进而引起体循环、肺循环、微循环的改变,导致血流变慢,循环阻力增加,甚至导致血栓的形成,从而对组织的氧供应不利。另外,运动员在高原训练期间,运动强度降低,绝对运动量也比平原训练少,这又使平原训练所获得的肌肉神经应激性减退,甚至消失的可能。高原训练中产生的疲劳不宜完全恢复,易造成过度疲劳和运动损伤。另外由于客观环境和训练的影响,在高原训练中更易发生感冒、肠胃功能紊乱,甚至出现受伤、血尿、心电图紊乱等现象。

运动员对高原缺氧在适应能力上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而这种个体差异决定了高原训练效果的好坏。如何预测运动员对高原缺氧的个体适应能力、制定个体化训练方案、合理地安排高原训练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高原也只能从增加机体运输和利用氧气能力、骨骼肌代谢能力及心肺功能等几个方面为运动能力的提高打下生物学基础。而运动能力,特别是比赛能力远远不是这几个因素所决定的,包括技术、战术、甚至心理等多方面的决定因素。因此,建议教练员们一定要摆正高原训练在正常训练中位置,认识到高原训练只能作为一种训练的辅助手段应用于日常训练中。

高原训练心得体会

高原训练心得体会 篇一:高原训练的研究综述 高原训练的研究综述 摘要:从生理生化角度和高原环境对人体产生的生物学效应出发,阐述了高原训练的概念、发展和研究现状,对机体产生的效应,以及对人体运动能力的影响,并介绍了高原训练在方法和器材上的进展。 关键字:高原训练;缺氧;方法 现代运动训练是为提高专项运动成绩而组成的一种综合系统教育工程,要达到训练的目的就必须开发和运用新的、更有效的科学训练方法和手段,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体育科学理沦研究的深入,使运动技术得到迅速的发展, 这就更需要有科学的训练方法,高原训练就是在这种要求下产生了。 1.高原训练 高原的概念 高原是指在海拔较高,一般是3000m以上的大片起伏较小的平地。大多数人在到达3000m这个高度以后都会出现明显的症状和体征, 超过这个高度, 生理、生化和形态等方面的适应性改变就会变得愈来愈明显, 并具有明显的生物学特征。 高原训练的概念和研究现状

高原训练即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将运动员组织到具有适宜海拔高度的地区,进行定期的专项运动训练的方法。在高原低压缺氧的环境下进行训练,通过高原缺氧和训练负荷双重刺激,可以使训练者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调动体内的机能潜力,从而使机体产生一系列抗缺氧的生理适应变化。 近年来,在查看和总结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可以看出国际上已基本认同世居平原的运动员高原训练的最佳高度应为XX-2500m,低于XXm,低压缺氧刺激过小,不能充分挖掘身体潜力,而海拔高于2500m,机体难以承受较大的运动负荷,不利于训练后的身体恢复。同时发现对于世居在高原的运动员的最佳训练高度是缺乏相关的研究的。最近的文献研究还表明,高原训练最佳的持续时间应为4-6周,而对于高原训练后最佳的比赛时间一般认为是下平原后的4-5天,中长距离项目10-14天,短距离项目20-26天。 高原训练的发展过程 高原训练应该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人提出了,当时就发现在较低海拔的高原上,人体的最大心率会逐渐下降,这或许是高原训练研究的萌芽。 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原苏联的研究人员提出了在高原环境下人体可以产生缺氧适应。而在高原上同时进行运动训练获得的适应,更有利于使人体呼吸和心血管系统功能得到加强,对提高有氧代谢运动能力,促进运动成绩特别是耐

高原训练

1.高原对身体的影响 高原如此神秘,从运动员下飞机的那一刻起,就可以观察到身体内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血液中的氧容量、血浆、总血量、每搏输出量和每分输出量下降,而肺通气量、体液损失、安静时脉搏和基础代谢率增加。 这些变化是因为高原的大气压下降而引起的。在练习时,这种现象加重,此时身体对氧气的需求更大。在这些变化中,值得注意的是,增大了的肺通气量降低了血液中二氧化碳的局部压力,同时提高了PH值浓度。为适应这种呼吸碱中毒,肾脏通过分泌重碳酸盐来降低血液中PH值浓度,使其恢复到正常生理水平,从而得到代偿(称为肾代偿)。不论高度如何,空气中氧分子是恒定的,高度的增加及伴随着的大气压的下降将降低空气中氧量。 除此之外,高原还降低了肺内氧气的局部压力,从而减小了肺脏和血液之间的压力倾斜度。由于分子是从高压力区域向低压力区域移动的,较小的压力倾斜度降低了进入血液的氧气量。 对运动能力来说,最明显的现象是,心脏和骨骼肌肉的氧供应量减少,从而降低了在较高有氧强度下练习的能力。 2.1968年墨西哥城 人们对高原训练表现出浓厚科学兴趣并相信它对运动成绩能产生影响,首先是受1968年墨西哥城(高度为2286米)夏季奥运会的启发。在高原地区进行的比赛,短跑和力量运动员的成绩好于以往奥运会的比赛成绩,而耐力性项目运动员的成绩则略微下降。跳远运动员比蒙和400米跑运动员埃文斯的优异成绩大部分应归功于高原地区空气阻力的下降,这里的空气要比海平面稀薄和干燥。 在高原,耐力项目(1500米或更长)成绩的下降,主要归因于最大有氧能力或最大吸氧量的降低。最大吸氧量代表肌肉每分钟消耗的最大氧量,它经常作为有氧素质的指标。 由于在高原地区,肌肉可利用的氧气减少,最大吸氧量低于海平面地区的数值。不仅如此,对身体素质出色的个体,最大吸氧量下降更大,因为他们血色素中的氧饱和度下降较大。换言之,开始时,运动员血色素越高,则失氧越多。 运动员对高原的耐受性,存在着很大差异。对那些不能更好忍耐高原的运动员,从中等到极端高度可能导致急性高原反应,即以头疼、恶心、没有胃口和疲乏为特征的现象。练习会加重急性高原反应,而随着氧气的供应、药物以及返回较低高度,这种症状通常将得到缓解。 3.利用高原训练提高运动成绩 高原训练在提高运动成绩方面有许多玄妙之处,许多短跑和力量项目运动员来高原进行比赛,目的是在较稀薄的空气下跑得更快和跳得更远。许多长距离选手来高原是为了在缺氧状态下训练,以便返回平原后,在氧气充足的环境下,提高运动成绩。 目前的理论主张,在缺氧状态下的训练可导致适应性刺激反应,使身体产生更多的血红细胞,以便运送氧气到练习的肌肉群。当返回平原时,长跑运动员体内会留有更多的血红细胞,使氧气运输能力提高。然而,如果运动员在高原生活和训练的时间过长,则随着高原训练强度的降低,也许破坏作用会超过心血管的积极性适应。 我们有理由认为,长期在高原使用较低速度的训练会使运动员的跑动速度更慢,尽管心血管系统对高原环境产生了适应性。这种观点已经导致了更多的新研究,并使我们对高原训练的问题看得更清楚。对耐力性项目的运动员来说,在高

高原地区员工职业健康劳动保护注意事项

高原地区员工职业健康劳动保护注意事项 一、初到高原 (1)刚到高原,每个人都会感到不同程度的气短、胸闷、呼吸困难等缺氧症状。但这并不说明你不适应高原,如果能够正确地保护自己, 2~4天后,一般都可使上述症状好转或消失。 (2)如果是坐飞机上高原,一般高山反应的症状会在12~14小时左右产生。所以,刚刚到高原的时候一定不要剧烈运力,而要立刻卧床休息。否则,一旦感觉到反应就需要更多的时间来适应了。 (3)人们常常用唾吸氧来缓解除胸闷不适。当然,吸氧能暂时解除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但停止吸氧后症状又会重新出现,延缓了适应高原的时间。假若你上述症状不很严重的话,建议最好不要吸氧,这样可以使你更快适应高原环境。轻微的高原反应,会不治自愈,不要动辄吸氧,以免形成依赖性。 (4)到高原后要多吃碳水化合物、易消化的食品;多喝水,使体内保持充分的水分晚餐不宜过饱。最好不要饮酒和吸烟。要多食水果、蔬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5)注意避免过度疲劳,饮食起居有规律。初到高原的前几天,不要频频洗浴,以免受凉引起感冒。感冒常常是急性高原肺水肿的主要诱因(在缺氧状态下不易痊愈) (6)身体负荷不宜过重。初到高原的时候,不可急速行走,更不能跑步,也不能做体力劳动。一周后,才可逐渐增加一定的活动量。

(7)必须注意,如果进入高原后,反应的症状愈来愈重,特别是静息时也十分明显,应该立即吸氧,并到医院就诊。极少出现的高原肺水肿和高原脑水肿的病人须大量吸氧,并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迅速转送海拔低的地区。 二、高山气候即使是夏季也是早晚凉、中午热,因此保暖问题就很重要。秋季应带毛衣裤、棉衣,冬季应穿皮大衣、毛皮靴等,预防感冒和上呼吸道感染。 三、初入高原者应多食米食。尤其是加糖的甜粥可抑制恶心、呕吐,供给酸性饮料可利于纠正碱中毒、补充能量和水分。因气候干燥,肌体对水分的需求十分迫切,可常饮些茶水或原汁饮料。每次可饮1-2口,多饮几次。还应多吃蔬菜、水果、瘦肉、巧克力糖等富含维生素、蛋白质和高热能的食物。 四、高原太阳直射,紫外线非常强烈,对视神经可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初入高原者还应准备防风沙和日光的墨镜,也可防“雪盲”。 五、罹患高原适应不全者,睡眠应采用半卧位,以减少右心的静脉回流和肺毛细血管充血。若觉心肺不适量好先吸氧,预备氧气袋在身边,高山反应夜间加重。可预备些强心、利尿、扩张血管的药,还可准备一些安眠、止疼、晕车等类药,最好是中药。 六、其他健康事项 (一)注意保暖,青藏高原的昼夜温差非常大,而且早、晚气温偏低。一般海拔每升1000米,温度降低6℃,所以一定要注意保暖,即使在夏季也

高原训练的利与弊

高原训练的利与弊 为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教练员和体育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发现高原缺氧训练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高原训练是指在一定的海拔高度上进行的强度刺激的训练,其理论依据是,人体在高原低压缺氧环境下训练,利用高原缺氧和运动负荷的双重刺激,使运动员达到和突破自己的生理极限,产生一系列抗缺氧生理反应,充分调动身体的机能潜力,从而提高运动能力和比赛成绩。 高原环境中的大气压、气温、湿度、太阳辐射、气流等都对运动员有影响,但主要的影响因素为大气中氧气压的下降。高原训练对运动员产生的积极生理效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心肺系统功能的改善、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增加,使机体携带、运送氧气的能力提高;二是机体利用氧气的能力增加;三是组织细胞在缺氧条件下的分解供能能力增强,肌肉具有更高的耐酸能力和氧利用效率;四是肌肉中糖元等能量物质的含量和储备增加;五是提高大脑对低氧的适应性和稳定性,提高机体对缺氧的耐受力;六是可以提高运动员的心理韧性,对运动员的自信心、耐受能力、拼搏精神等方面的培养有积极的作用。 但是,高原训练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长期的高原缺氧刺激无疑对机体有不利的影响。首先,高原缺氧训练可引起体重下降,骨骼肌组织丢失、肌肉萎缩,其在运动能力上的表现是肌肉力量的丢失。如高原缺氧环境引起红细胞和血红蛋白过度增加,使血液的粘滞性增高,

进而引起体循环、肺循环、微循环的改变,导致血流变慢,循环阻力增加,甚至导致血栓的形成,从而对组织的氧供应不利。另外,运动员在高原训练期间,运动强度降低,绝对运动量也比平原训练少,这又使平原训练所获得的肌肉神经应激性减退,甚至消失的可能。高原训练中产生的疲劳不宜完全恢复,易造成过度疲劳和运动损伤。另外由于客观环境和训练的影响,在高原训练中更易发生感冒、肠胃功能紊乱,甚至出现受伤、血尿、心电图紊乱等现象。 运动员对高原缺氧在适应能力上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而这种个体差异决定了高原训练效果的好坏。如何预测运动员对高原缺氧的个体适应能力、制定个体化训练方案、合理地安排高原训练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高原也只能从增加机体运输和利用氧气能力、骨骼肌代谢能力及心肺功能等几个方面为运动能力的提高打下生物学基础。而运动能力,特别是比赛能力远远不是这几个因素所决定的,包括技术、战术、甚至心理等多方面的决定因素。因此,建议教练员们一定要摆正高原训练在正常训练中位置,认识到高原训练只能作为一种训练的辅助手段应用于日常训练中。

高原训练的原理及利弊

高原训练的原理及利弊 高海拔训练可以促进红细胞生成,而红细胞内含有一种蛋白质负责将氧气结合,叫做血红蛋白,就是说血液内的血红细胞含量决定了血液的携氧能力,然后通过血液流动向身体各个部位和机体提供氧气,这对于竞技体育来说几乎就是合法的兴奋剂。专业运动员基本上至少都要在高海拔地区练两周以上。当然,其实哪怕你练一周,回到正常海拔后都能让你受益好几周的。 除了血液方面,在高海拔地区那种相对缺氧的环境下,训练会变得异常艰难,也就逼迫你不得不付出更多的努力来应付这种额外的不适和压力,而你的肌肉和关节在这个过程中会得到更大的强化,也就是无氧能力,这对四百运动员非常重要,鄙人原来就是练四百的。 其实,哪怕非运动员去了高海拔地区训练也会受到很好的效果,事实上,非运动员正因为血红蛋白数量较少,所以提升速度和提升量都会高于耐力型运动员。 不过,高海拔训练结束后,最好在赛前两三周回去,要不然过劲了就失效了。其次,血红蛋白的生成需要铁,所以在去高原前后要多摄入富铁制品,比如:红肉、豆类、绿叶菜。当然,补水也是必需的。而且,高原训练会对免疫系统和红细胞再生能力有一定损害,所以前期的训练量大概也就正常量的四分之一吧,循序渐进的加量。 高原训练对运动员产生的积极生理效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心肺系统功能的改善、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增加,使机体携带、运送氧气的能力提高; 二是机体利用氧气的能力增加; 三是组织细胞在缺氧条件下的分解供能能力增强,肌肉具有更高的耐酸能力和氧利用效率; 四是肌肉中糖元等能量物质的含量和储备增加; 五是提高大脑对低氧的适应性和稳定性,提高机体对缺氧的耐受力; 六是可以提高运动员的心理韧性,对运动员的自信心、耐受能力、拼搏精神等方面的培养有积极的作用。

西藏旅游注意事项讲解

西藏旅游注意事项 由于青藏高原的特殊地区环境,许多人对这里的情况很不了解,在去旅游之前有一些心理负担。本站整理出以下西藏旅游注意事项,希望对准备来西藏旅游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首先由于西藏特殊的高原高海拔环境,对身体会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到西藏旅游之前一定要去医院作身体检查,在肯定自己心肺等主要脏器没有毛病的前提下,才能启程。以下将为大家介绍一些高原的基本保健常识。 1、不适宜到西藏旅行的人 心、肺、脑、肝、肾有明显的病变,以及严重贫血或高血压的病人,切勿肓目进入高原。你如果从未进过高原,那么建议你在进入高原之前,进行严格的体格检查。 患有器质性疾病、严重贫血或重症高血压的游客对高原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他们在进入高原的初期,发生急性高原病的危险性明显高于其他人;若在高原停留时间过长,也较其他人易患各种慢性高原病。同时由于机体要适应高原环境,肝、肺、心、肾等重要脏器的代偿活动增强,使这些脏器的负担加重。一旦这些脏器出现疾患,便会使病情进一步加重。 如果你不清楚自己是否能参与西藏的旅行活动,建议你向有经验的医生请教,并且尽量本着稳健的原则。 2、进入高原之前的准备 (1).进入高原前,可向有高原生活经历的人咨询注意事项,做到心中有数,避免无谓紧张。 (2).进入高原之前,禁止烟酒,防止上呼吸道感染。避免过于劳累,要养精蓄锐充分休息好。适当服西洋参等,以增强机体的抗缺氧能力。如有呼吸道感染,应治愈后再进入高原。 (3).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克服和战胜高原反应的灵丹妙药。大量事例证明,保持豁达乐观的情绪,树立坚强的自信心,能够减弱高原反应带的身体不适。反之,忧心忡忡、思虑过度,稍有不适便高原紧张的庆,反而会加大脑组织的耗氧量,从而使身体不适加剧,使自愈时间延长。 (4).如果你从未进过高原,在进入高原之前,一定要进行严格的体格检查。严重贫血或高血压病人,切勿肓目进入高原。 3、进入高原途中注意事项 (1).应尽可能预备氧气和防治急性高原病的药物,如硝苯吡啶(又名心痛定)、

关于高原训练的地理学分析

关于高原训练的地理学分析 高原训练以提高运动员的身体机能和运动成绩为目的。在大赛前,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为改善和提高运动员的呼吸系统机能、血液运氧机能、骨骼肌代谢等机能能力,而在海拔1000~3000 m范围内 起伏较小的大片完整高地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氧不足和负荷缺氧的专 项训练方法。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之前,由于墨西哥城处于海拔2240 m的高原,许多国家的参赛选手为适应高原的低压低氧环境,纷纷提前到墨西哥城进行适应性训练,由此出现了一个高原训练的兴起热潮。70年代以来,非洲世居高原的中长跑选手崛起,高原训练也就引起 世人的瞩目和关注。许多国家的研究人员先后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索研究。随着对高原训练理论的研究和深入,高原训练作为一种提高有氧代谢能力,提高速度耐力的专门训练途径,在现代运动训练中发挥着更大和更普遍的作用。 1 高原训练的生理学基础 高原训练的生理学机制通常被认为是机体对氧不足引起的血氧 过少的适应结果是因为空气中的氧分压作用。运动员进行高原训练时要承受两个方面的缺氧刺激,一个是由于高原大气压低、空气稀薄、含氧量低而引起的低氧环境的刺激;另一个大运动量训练造成的体内缺氧。体能随着氧分压的降低而衰减的规律是氧分压越低,最大摄氧量减少越明显。空气中氧分压降低,使动脉血液中的氧分压下降,以至引起血氧过少动脉缺氧是高原的基本特征。运动员的机体所承受的是两种相互加强的影响中的缺氧机制,即高原氧不足缺氧和负荷缺氧

的双重刺激,使运动员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调动体内的机能潜力,促进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心血管和血液系统等缺氧补偿机制的发展,进而形成一系列有利于提高运动能力的抗缺氧的生理反应,提高了机体的结构与功能的潜力,从而提高运动能力。 2 高原训练环境的要求 从地理上的分类法与运动训练方面的角度来看,海拔在1000~3000 m的大部分地区称为中度高原。在高原地区,随着地面高度的增加,大气压也随之变化,地区越高,空气愈稀薄,氧气减少,气压越低,因此高原地区处于低压、低氧的环境。同时高原地区的昼夜温差较大,太阳对人体的幅射量也较大。海拔高度不同,其产生相应的气压、氧分压、空气密度、含氧量等数值都不同。不同高度地区气压等数值的变化见表1。 2.1 海拔高度对人体的影响 在气温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大气压就下降,从而造成对生物体极为不利的低氧现象。人体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就会引起肺通量增大,心输出量和红细胞增加等以呼吸循环系统为中心的适应现象。 2.2 气温对人体的影响 气温随着高原高度的升高而发生变化。每当海拔高度增加150 m 时,气温下降约1 ℃。而高原的低温环境会造成心输出量显著增大、肺动脉血压升高及右心室功率对左心室的比例增高而引起右心室肥 大等一系列对气温变化的形态学适应。然而这种适应现象是有一定界

浅谈高原训练的营养和运动营养补给

浅谈高原训练的营养和运动营养补给 摘要:高原训练作为一种外在的负荷刺激,配合适当的训练方法与手段,可以达到增强运动员训练效果的目地。有必要对高原训练中的营养代谢特点、营养物质补给以及针对性的运动营养补给进行研究,以期为高原训练的实践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关键词:高原训练营养补给运动营养补给 应该认识到,高原环境的外在刺激容易导致多种问题,比如身体反应较大;训练负荷不易控制,训练强度较难提高,力量、速度素质容易丢失;易出现疲劳、伤病、个体不易恢复等。运动营养是指运动员所采用的具有提高运动能力、促进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改善由于运动训练所引起的身体机能的紊乱以及预防某些运动性疾病等功能的物质。合理的营养补充能够加快机体的恢复,适应组织代谢的变化,促进运动训练的实施,从而承受大负荷的训练,不断提高运动竟技状态和运动成绩。 1、高原训练的营养补充 1.1合理均匀的热量补充 德国人认为在高原训练中应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在膳食结构中占61% ,蛋白质占13%,脂肪占13%。[1]在缺氧的高原环境中,含脂肪较多的食物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和降低运动强度、延长运动时间才能转化为热能,且不易消化吸收,因此,高原地区运动员膳食应以糖和蛋白质的摄入为主。高原训练运动员需消耗的糖主要从食物及饮用含糖的饮料中获取,食用的物质必须含有高浓度的糖,并且很容易被人体吸收。糖的补充应以低聚糖为主。同时建议多食用易消化的食物,改一日三餐为一日多餐制((5次),以促进消化和吸收。一般情况下,补糖的浓度应在5%-10%之间,一般要控制在8%为佳。训练后补糖的浓度可以稍高一点在10%-35%之间。[2]就蛋白质的补充而言,缺氧时氮的代谢处于负氮平衡。研究报道,一定量的蛋白质对高原适应比较重要。因此,应及时补充优质蛋白质,如蛋、奶、鱼、肉以及动物肝脏。补充蛋白质可选择优质蛋白质、游离氨基酸、蛋白质水解产物等形式补充。高脂肪膳食容易引起厌食,且缺氧严重时,脂肪氧化不全,酮体增加,对急性缺氧的适应不利。因此高原训练时应采用低脂肪膳食。 2.2水和矿物质的补充 一般认为,在高原训练时每天至少比平原时同等情况下多饮1L以上的水,补液的原则仍是少量多次。德国的一份资料表明,在平原每跑1h要补充水分2L;美国的著名篮球运动员乔丹在一场比赛当中及稍后,按规定及习惯一般补液3L (记300mL一瓶的含碱性、低糖、含丰富电解质钾钠的佳得乐的运动饮料共10瓶)。1995年英国人尼莫建议,在高原运动时可选用矿泉水,最好再加入(每升)

练习中的“高原现象”及克服方法

练习中的“高原现象”及克服方法 “高原现象”本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在学习或技能的形成过程中,练习的中后期往往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或下降的现象。在曲线上表现为保持一定的水平而不上升,或者甚至有所下降,其主要表现是:上课无精打彩,思想常开小差;作业马虎,常看错数字或抄错符号;对一些典型的题目屡做屡错,不思改正。但在“高原现象”之后,又可以看到曲线的继续上升。学习中的“高原现象”是造成许多同学本来成绩不错而考试成绩欠佳的重要原因之一。 那么,“高原现象”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 一是知识上存在盲点。 在现代教学中,由于学生数量众多和其它方面条件的限制,老师往往很难照顾到每一位学生,整个教学只能按照“机会均等”的方式进行。有些同学自身缺乏自主学习的习惯,满足于完成作业。这就使得本来掌握得较好的知识点和能力点不断被重复,其结果必然是一方面做着大量的无效劳动,另一方面自己的“弱点”却又难以得到强化,从而最终导致总成绩的徘徊不前。 二是心理上压力过大。 学生面对着诸多的功课、家庭的厚望以及自身对未来美好前途的强烈憧憬,学习压力因而不同程度地产生。学习压力与考试焦虑往往结伴而行。考试焦虑是学生中常见的一种以担心、紧张或忧虑为特点的复杂而延续的情绪状态。尽管不能说“一考定终身”,但考试对学生具有某种潜在威胁或重要意义,所以学生往往会产生焦虑的心理体验。耶基斯——多得林定律表明,高焦虑和紧张又会使学习效率降低,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深刻性得不到最好发挥。 三、身体疲劳。 由于长时间的苦读熬夜,又缺乏体育锻炼,使人的身体机能减弱。有的孩子睡眠不足,出现了情绪倦怠、食欲不旺,记忆力衰退、思维迟钝等现象,学习的效率明显下降,必然会产生“今不如昔”的停止感和倒退感,这是原因之三。 针对上述原因我们应该从以下两方面寻求突破: 一、走出认识误区,强化目标意识,消灭知识上的盲点和弱点 目前,有些教师对班级学生实际水平估计不足,常常用优生的标准来要求所有学生,一味强调多练,盲目加大作业量,学生疲于应付,使得一部分中、差生提早进入“高原期”或使“高原期”延长。因此,要克服“高原现象”,家长在指导孩子学习时要有目标意识,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孩子的实际,在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孩子认知结构的结合点上花力气、下功夫。消灭知识上的盲点和弱点。 要突破知识上的盲点和弱点,首先就要找出自己的“弱点”。为此,可对平时每次检测的得分情况分项进行详细记录,然后对所统计的数据逐项加以整理,将其中明显偏高或偏低的数据去掉,计算出其余数据的平均值,就可看出自己对知识点和能力点的掌握情况,从而将自己的“弱点”找出来。准确性是这一步的关键。一般来说,统计的次数越多,反映的情况就愈加准确,所以要尽可能增加统计的次数。 其次,针对自己的“弱点”,准备一定数量的质量较高的针对性资料或训练材料。确保质量是这一步的关键。为此,要尽可能广泛地收集资料,仔细分析,认真筛选,择优录用。在这方面,可多求助于老师,因为老师手里的资料一般都

浅谈高原训练对自行车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影响

浅谈高原训练对自行车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9-09-23T15:20:02.890Z 来源:《医师在线》2019年5月10期作者:郭欢 [导读]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自行车运动员通过高原训练来提高运动成绩。 郭欢 (成都体育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自行车运动员通过高原训练来提高运动成绩。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分析高原地理环境、气候特征及高原训练对运动员生理机能的影响,旨在为自行车运动员通过进行高原训练来提高运动成绩提供更加可靠地理论依据。 关键词:高原训练;自行车运动员;身体机能 1前言 高原训练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90年代后得到快速发展。高原训练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将运动员组织到海拔1500-2500m的地区进行定期专项训练的方法。由于高原性缺氧负荷和运动本身所产生的缺氧负荷,使得运动员所承受的负荷比平原更加深刻,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训练,能最大程度的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和运动成绩。 自行车运动是一项下肢沿圆周登踏,综合耐力、力量、速度素质的体能类周期性运动,它要求运动员要具有较高的速度、耐力、力量、灵敏等身体素质。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研究高原训练对自行车运动员生理机能的影响,旨在为自行车运动员提供高原训练对身体机能影响的理论依据,以求在比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2高原训练对自行车运动员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张洁等[1]通过对比高原训练不同时期运动员心电图发现,高原训练期间及返回平原后右心室电压均比上高原显著增加,这是心脏代偿适应的结果,高原训练时,运动员承受的负荷比平时要大得多,心输出量也会代偿性的增加。他们还发现,初到高原时,运动员心率加快,但是从高原返回平原后,再完成同样负荷后心率较上高原前相对更低,这表明在经过高原训练后运动员的心率储备有所增加,这有利于运动能力及运动成绩的提高。 3高原训练对自行车运动员血液系统的影响 马国强等[2]通过检测了7名运动员在高原上进行4周的场地爆发力、公路有氧、身体力量、场地最大速度训练前后的静脉血。发现在高原训练后Hb提高了7.4%,促进了血液携带氧气的能力,有助于提高了运动员的有氧耐力水平;邹飞等[3]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了8名进行了5周高原训练的自行车运动员血常规指标,发现运动员RBC在上高原后就开始增多,第3周出现巅峰期,第4周开始呈现下降趋势;HGB在上高原的4周中一直呈上升趋势,HCT保持升高到第3周开始下降,在高原训练期间,由于低氧和训练的刺激,SpO2降低直接刺激到到组织细胞,产生大量EPO,EPO对RBC的生成有特异的刺激作用,所以高原训练可以改善机体对氧的运输能力,从而提高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但也有研究报道,在一定浓度内,Hb过高会导致HCT和血液粘稠度上升,降低运氧能力。当运动员处在过度训练状态时,Hb 水平会开始下降,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各项指标都会开始下降,回到平原,下降趋势越加明显。 4高原训练对自行车运动员运动系统的影响 骨骼肌对氧的利用能力是有氧能力的重要决定因素,运动时机体会出现氧供给与消耗的失衡,进而导致肌氧含量发生变化,其变化可以反映运动状态下肌肉生理特征。马国东等[4]测了11名优秀自行车运动员常氧和急性低氧下进行递增负荷运动时氧肌含量的变化,发现低氧时无氧阈和最大摄氧量出现时所对应的心率和SpO2、均显著低于常氧运动时,而在低氧环境下,在四个不同功率等级下低氧训练HbO2均显著高于常氧对应值、HHb均显著低于常氧所对应值。因此,提高自行车运动员在高原训练时的低氧通气反应有利于提高其有氧能力可以一定程度的改善运动员氧转运机制以及骨骼肌对氧的摄取、利用能力从而提高运动成绩。 5高原训练对自行车运动员无氧代谢能力的影响 自行车场地短距离项目除了需要极强的力量和速度素质外,对运动员的体能储备、消除疲劳能力也有较高要求。研究指出,短距离自行车运动员通过两个月的高原训练,爆发力、最大速度和速度耐力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5]。马国强[2]通过对7名短距离自行车运动员进行为期4周1900m高原训练,分别在高原训练前、结束后和结束2周后采静脉血测试血常规。结果显示高原训练后Hb和红细胞压积分别提高了7.4%和6.9%而睾酮提高了22.9%,各组间血乳酸分别降低了11.2%、21.2%和9.5%,而20min间歇期内的乳酸消除率明显提高。提示高原训练未对自行车运动员的最大频率和最大功率产生显著影响,但以糖酵解代谢供能为主的重复做功和做功维持能力,以及疲劳消除能力均有所提高。 6结论 高原训练能有效提高自行车运动员的心输出量,心率储备;提高自行车运动员血液携氧以及机体对氧的运输能力;改善骨骼肌对氧的摄取、利用能力加速疲劳的恢复从而提高运动成绩。 参考文献 [1] 张洁. 高原训练对自行车运动员心率变异性的影响及果糖的营养效果观察[J]. 福建体育科技, 2010, 29(5): 9-11. [2] 马国强. 4周1900m高原训练对男子短距离自行车运动员无氧代谢能力的影响[J]. 中国体育科技, 2013, 49(4): 60-67. [3] 邹飞. 5周高原训练对自行车运动员WBC、RBC、HGB和HCT影响的研究[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9, 9( 25): 38-40. [4] 郑建国. 低氧训练对中长项目自行车运动员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14, 4( 28) : 124-127. [5] 马国东. 急性低氧对优秀男子自行车运动员递增负荷运动时肌氧含量的影响[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1, 27(6): 51-55.

山西旅游注意事项

山西旅游注意事项 1用餐:山西饮食以面食为主,口味较重,喜欢饮醋。山西水土碱性大,建议一日三餐前喝一小勺山西陈醋,可综合咸性、防止肠道疲病。饮食要注意得当(切勿吃的太饱,增加肠胃负担,为适应高原气候,可多吃些蔬菜、水果、多喝水,最好不吸烟、不喝酒)。 2住宿:山西地区酒店与用车同沿海发达城市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各项基础设施及接待条件比发达地区还有差距,请不要以国际大都市的心态来衡量。酒店为双人标准间,洗澡时请放好卫生间里的地巾,以防滑倒,房间里的酒水、小食品也不是免费品,退房时一定检查好房间的物品,房间钥匙交于导游。 3用车:山西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山路较多,在山路上行驶时,为了保证行驶速度司机会关掉车内空调。乘车时间较长,请客人务必准备好晕车药。 4气候:山西早晚温差较大。注意保暖。 5购物:山西土特产品:山西老陈醋、山西大红枣、杏花村汾酒、竹叶青等,五台山土特产品:台蘑、台参。(我社在线路安排中不超过三个购物点,请团友配合旅行社安排)。 6娱乐:请客人注意安全,切记不要私自脱离团队或改变行程;晚上出去游玩请结伴同行,贵重财物请寄在宾馆前台,不可放在房间,务必在晚上12:00点之前回宾馆,以免影响第二天的行程。 7提示:旅游人数较多,会出现景点人多、交通拥堵、住宿紧张、餐厅排队等情况请客人谅解。览时间,请注意集合时间,不要单独活动,出行时一定随身保管好贵重物品及有关证件, 并注意人身安全,最好不要佩戴黄金等贵重首饰,在旅游繁华地带要注意自身安全。请 您在山西当地不要随意算褂,以免上当受骗。祝旅途愉快! ※随身物品:黄土高原,早晚温差大,需准备长袖衣裤,同时带好墨镜、太阳帽、防晒霜、润唇膏、感冒药、肠胃药、阿斯匹林等物品。出行前购买足够的胶卷、相机电池、现金、全球通手机、湿纸巾、个人卫生用品。 ※特别备注: 1、在不减少景点和标准前提下,我社可对行程进行调整。 2、如出现自然单间,我社将安排入住三人间或客人补单间差。 3、如遇不可抗拒的因素造成团队受阻,延误等问题及政策性调价所产生的费用由客人自理。

高原常见军事训练伤

高原常见军事训练的防治原则 军事训练是部队平时的中心任务,由于我们部队长期驻在平原,在突然进驻在高原地区,生活、训练等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实施训练过程中,一些官兵由于缺乏对高原地区的认识,防护意识不强,防护措施可能落实不倒位,组织训练方法不科学及心理素质欠佳等因素,容易导致训练伤的发生。为了保障和提高部队的训练效果,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措施,降低训练伤发生率,提高部队战斗力。我们医务人员要结合基层连队的训练情况,对常见军事训练伤的发病原因要进行分析,为他们有针对性的指导及提出防治措施。 一.军事训练伤的发生和影响因素 1.训练科目:训练伤的发生与训练的强度、频率、难度有直接关系,强度、频率、难度越高,训练伤的发生率越高。训练科目太集中及安排不合理超过机体生理阈值为训练伤的致伤因素。不同的科目发生不同的训练伤:夜行军易致踝关节扭伤,投掷手榴弹训练易致肩关节扭伤和肱骨骨折,双杠倒立的跌伤易产生胸颈部的外伤,倒功训练易致颅脑损伤等。 2.训练环境训练场地是否符合要求; 场地过硬、过滑、不整洁等,都会增加下肢承受应力,地面过硬也是造成颈椎损伤最常见原因。场地凹凸不平,易致扭伤或跌倒损伤,而过于柔软的场地虽能减少冲击力,却易致膝踝关节扭伤。训练器材是否完好无损,如单双杠、独木桥等的牢固性与稳定性,受训人员着装、鞋的保护作用是否起效等。 3.训练的准备活动是否充分:准备活动可提高肌肉组织的神经兴奋性,加强肌肉韧带的伸展与柔韧性,并促进思维活动,有利于身体处于良好状态,以提高训练成绩并预防训练伤发生。心理是否平衡心理因素是训练伤发生的重要因素,心理上的不适应会引发整生理和精神状态的失调,尤其是新兵缺乏训练基础,部分受训人员有畏惧、焦虑的情绪,影响其身心的放松,肌肉韧带关节僵硬,动作不协调,易导致训练伤的发生。 二.军事训练伤的分类;军事训练伤是由于军事训练直接导致参训人员组织器官功能障碍。 1.软组织损伤; 主要包括擦伤、挫伤、撕裂撕脱伤、急性腰扭伤、慢性腰肌劳损、腰椎间盘脱出、腱炎及腱鞘炎、肌筋膜炎、滑膜炎。 2.骨关节损伤:主要包括骨折、关节脱位、关节扭伤。 3.器官损伤; 主要包括头、胸、腹内脏器以及眼、耳等的损伤。 4.训练部位; 训练伤发生的部位与主要受训部位相一致。训练伤损伤部位见四肢,尤其好发于下肢,如急性创伤性损伤与过劳性损伤。通过研究发现,对于男性与女性来说,膝盖都是最易受伤的部位,尤以其前交叉韧带为最。训练中,下肢承受的负荷最重,应力长期作用于下肢,增加了下肢受伤机会 5.容易发生的训练伤:通过调查发现,过劳性损伤中应力性骨折最常见,次为滑膜炎和跟键炎。急性创伤性损伤中,以关节扭伤最为常见,次为挫伤、急性腰扭伤和擦伤;环境伤则以冻伤和冻疮多见。按单病种发生率前五位依次为:冻伤和冻疮、关节扭伤、软组织擦伤,急性腰扭伤、应力性骨折,以上5种军事伤累计占总伤率的67.75 % 。 三.军事训练伤的预防措施: 预防军事训练伤要从“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角度出发,根据部队官兵的特点和部队训练大纲的要求,因势利导,最大限度地预防训练伤的发生。 1.训练管理加强科学性;科学合理地安排军事训练是预防训练伤发生的重要环节之一。科学制订训练计划和严密组织实施,不仅可以有效地克服训练中容易致伤的内外因素,而且能降低训练伤发生率,从而提高训练质量和效果。 2.加强军事训练安全和防护知识; 认真贯彻军队军事训练健康保护的相关要求和规定,要使全体参训人员充分认识预防训练损伤的重要性,普及训练伤的防护知识,了解器械训练

久居高原中长跑运动员高原训练适宜海拔高度研究

第34卷总第89期2013年3月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 ournal of N onhw嚣t U ni ve r si t y f or N at i onali t i es(N at ur al Sc i ence) V01.34.N o.1 M ar ch,2013 久居高原中长跑运动员高原训练适宜海拔高度研究 李明清 (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30) [摘要]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对久居或世居高原中长跑和马拉松运动员高原训练的最佳海拔高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久居或世居高原中长跑和马拉松运动员应当选择至少高于久居地或世居地342m作为训练地,其升高幅度为久居地或世居地的19.93n5,所选择的训练地至少使运动员的相对最大摄氧量下降1.59493m12kg r ai n,即比久居地或世居地下降2.75%,这为高原训练选择训练地点的方法学指标标准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世居;高原;中长跑;马拉松;海拔高度 [中图分类号]G8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102{2013)01—0087—05 O前言 由于影响高原训练的主要因素有高原训练的适宜高度、训练的时间、训练负荷、比赛的时间间隔等.而适宜海拔高度是影响高原训练效果的首要因素,是研究高原训练的逻辑起点,所以它一直是高原训练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国际上已基本认同世居平原的运动员高原训练的最佳海拔高度为2000--2500ITI.而对于久居或世居高原运动员高原训练的最佳海拔高度的研究,尚欠深入.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久居或世居高原的运动员,由于长期受到轻度或中度缺氧刺激,产生了代偿性反应,从而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的机能都较低海拔地区人群强,为了使久居或世居高原运动员在高原获得有效的缺氧刺激,必须选择不同于世居平原运动员的适宜的海拔高度.究竟怎样确定海拔高度,就要考虑到运动项目不同其训练负荷特点的不同,所以为了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基于我国的训练实践经验和研究积累,我们把中长跑和马拉松从众多运动项目中分离出来,对我国久居或世居高原中长跑和马拉松运动员高原训练的最佳海拔高度进行研究,以期能为我国中长跑和马拉松训练界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为我国久居或世居高原的中长跑和马拉松运动员高原训练的海拔高度. 1.2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对久居或世居高原中长跑和马拉松运动员高原训练的最佳海拔高度进行研究. 2讨论 2.1久居或世居特点是选择高原训练海拔高度的出发点 “最佳海拔高度”的选择,是高原训练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认为,高原训练是在特定环境下的 [收稿日期]2013—01—20 [作者简介]李明清(1968一),男,甘肃定西人,副教授,主要从事田径训练和运动训练学面的研究 一87—

高原训练安排

高原训练安排 赛强训练,准备期周三,山上训练四周,下山离比赛三周,共十周组成高原训练周期。 准备周期,具体的方法,、手段、准备期水上以有氧为主,自由泳,混合泳为60%,手、腿基本功为10%,主项为30%,三周水上总量20万—22万,强度、血乳酸在十毫摩尔以上的有四堂课,4—6毫摩尔10堂课,其它课都在1—3毫摩尔左右,陆上14小时。 山上训练,三天适应,三周大练,三天调整,总量在18万—20万,短距离,14—16万,本人经验一定要有3—5堂强度课,运动员完成的成绩,是教练员满意的,血乳酸在12毫摩尔以上,6—8堂课血乳酸在5毫摩尔以上,其它有氧,因为有氧运动是游泳比赛致胜的最关键因素。高原训练对老运动员有更多的好处;高原训练对青少年运动员的心血管有增强的作用;特别对女运动员的影响更大;对速耐性查的运动员有提高的作用,高原训练的注意的问题,要注意运动员的身体恢复,还要注意:1、高原上的绝对力量,2、体重下降,3、生命指标的测量,4、各种身体的不良反应。陆上力量以山下力量的80%为标准(为了保证水上课的质量)。 下山三周,调整三天,十天有氧加速度,两堂模拟强度课,总量12—15万,调整比赛 。。。。。。。。。。。。。。。。。。。。。 把六百米分成两组,再把三百米分成六段五十米,如果想在一分钟内完成一百米,就把它分成两个五十米,每个五十米都用三十秒来完成,一组完成以后就是三百米。中间有九分钟左右的过渡时间,然后开始第二组,这两组加起来就是六百米。三个两百要求从三十米内全力冲刺,后面的一百七十米就在三分钟三十秒内完成,下一个组的前五十米在一分三十秒内完成,接下来的两百米要在三分钟内完成,或者把两百米分成四个五十米,每个五十米中的前三十五米用一分钟完成,然后经过七八分钟的过渡时间开始第二组。此方法对强度要求非常高。 两百米项目,就把它分成四个五十加一个一百米,然后又三组,加载一起就是九百米,一组要在一分三十秒到五分钟内完成。

高原训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机制探析(一)

高原训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机制探析(一) 【内容提要】随着竞技体育的不断发展和运动技术水平的迅猛提高,高原训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会更加引起国内外体育界的重视。高原训练的实践经验和基础理论的研究得到了重视和完善,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本文就高原训练对生理、生化机能的影响加以研究。 【摘要题】人体运动科学 【关键词】高原训练/运动能力/机制 高原训练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将运动员组织到具有适宜海拔高度的地区,进行定期的专项运动训练的方法1]。国内外训练工作者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注意到,生活在高原地区的运动员具有较高的耐久力。因此高原训练得到国内外体育界的普遍重视2],同时高原训练的方法也不断改进,并采取了一些新的训练手段及模拟训练方法(如:高住低练训练法、间歇性低氧训练、低压氧仓训练、呼吸低氧混合气体、模拟高原训练场馆、可调氧分压式睡仓等)。参与高原训练的项目已由原来的一些主要耐力运动项目,如中长跑3]、竞走4]、自行车5]等,发展到几乎所有的奥运会项目。因此,高原训练仍是目前体育科研中的一大研究热点。 1高原训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机制 高原训练对机体产生的生理反应是极其复杂的,并且存在着不同的适应规律。一般认为,人在高原低氧条件下,红细胞生成增多,呼吸循环功能增强是机体在该条件下进行的生理性代偿的基本方式,而循环功能的增强是这种代偿反应最重要的表现,机体通过神经反射和高层次神经中枢的调节、控制作用使心输出量和循环血容量增加,补偿细胞内降低了的氧含量,从而提高耐受缺氧的能力,适应恶劣的低氧环境,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6]。 从目前的研究结果分析,高原训练对有氧代谢能力的提高有积极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高原训练可改善心脏功能及提高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水平,有利于氧的传送;同时,红细胞内2,3-二磷酸甘油酸浓度增加及骨骼肌毛细血管数量和形态的改善,有利于氧的释放和弥散,从而导致机体的V,o,2]max]增加。另外,高原训练可使骨骼肌线粒体氧化酶活性升高,导致机体利用氧的能力及氧化磷酸化能力增加。以上综合作用使机体的有氧代谢能力得到提高1]。 1.1高原训练对红细胞的影响机制 1.1.1高原训练使机体出现一系列代偿性反应 由于高原自然环境相对缺氧,导致机体出现一系列代偿性反应。首先缺氧较早的反应是红细胞生成素增加,刺激骨髓造血组织释放大量的红细胞,使血红蛋白值增加,以便携带和运送更多的氧气到体内各组织,适应机体的需氧量,所以,高原训练期间最直接最重要的指标是血红蛋白。我国中长跑、游泳、自行车、滑冰等项目多年来高原训练的实践表明,高原训练期间,运动员晨脉下降,血红蛋白增多,乳酸曲线右移值逐周递减,笔者跟随甘肃中长跑、自行车队高原训练期间对运动员主要生理指标的探测也证明了这一点。血红蛋白值的增加,并不是呈直线的,而是呈螺旋状的,总的趋势上升,但随着强度的加大而间或下降7]。 1.1.2高原训练影响红细胞的因素 研究表明,高原可导致机体红细胞(RBC)和血红蛋白(Hb)不同程度的增加。但关于高原训练期间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并不一致8]。冯连世9]等通过系统观察高原训练期间优秀中长跑运动员血清EPO、RBC、Hb、网织红细胞(RC)及血球压(HCT)的变化规律,探讨高原训练对红细胞生成的作用,为科学地进行高原训练提供参考依据。 1.1. 2.1高原训练缺氧与EPOEPO是一种调节红系祖细胞生成的激素,其血清浓度随血氧含量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改变,以维持机体在低氧或高氧环境中正常的生理功能,但当它的血氧浓度过高或过低时,会引起红细胞增多或红细胞生成不足。研究表明,只要血氧浓度下降持续4小时以上,就会刺激体内EPO合成的数量增加,继之血液中EPO浓度增加,血红蛋白

高原训练的利与弊

高原训练的利与弊 作者根据高原训练的最新研究成果,描述了高原训练是如何影响血管和心/肺系统并为在高原训练和比赛的运动员提供参考意见。 1.高原对身体的影响 高原如此神秘,从运动员下飞机的那一刻起,就可以观察到身体内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血液中的氧容量、血浆、总血量、每搏输出量和每分输出量下降,而肺通气量、体液损失、安静时脉搏和基础代谢率增加。 这些变化是因为高原的大气压下降而引起的。在练习时,这种现象加重,此时身体对氧气的需求更大。在这些变化中,值得注意的是,增大了的肺通气量降低了血液中二氧化碳的局部压力,同时提高了PH值浓度。为适应这种呼吸碱中毒,肾脏通过分泌重碳酸盐来降低血液中PH值浓度,使其恢复到正常生理水平,从而得到代偿(称为肾代偿)。不论高度如何,空气中氧分子是恒定的,高度的增加及伴随着的大气压的下降将降低空气中氧量。 除此之外,高原还降低了肺内氧气的局部压力,从而减小了肺脏和血液之间的压力倾斜度。由于分子是从高压力区域向低压力区域移动的,较小的压力倾斜度降低了进入血液的氧气量。 对运动能力来说,最明显的现象是,心脏和骨骼肌肉的氧供应量减少,从而降低了在较高有氧强度下练习的能力。 2.1968年墨西哥城 人们对高原训练表现出浓厚科学兴趣并相信它对运动成绩能产生影响,首先是受1968年墨西哥城(高度为2286米)夏季奥运会的启发。在高原地区进行的比赛,短跑和力量运动员的成绩好于以往奥运会的比赛成绩,而耐力性项目运动员的成绩则略微下降。跳远运动员比蒙和400米跑运动员埃文斯的优异成绩大部分应归功于高原地区空气阻力的下降,这里的空气要比海平面稀薄和干燥。 在高原,耐力项目(1500米或更长)成绩的下降,主要归因于最大有氧能力或最大吸氧量的降低。最大吸氧量代表肌肉每分钟消耗的最大氧量,它经常作为有氧素质的指标。 由于在高原地区,肌肉可利用的氧气减少,最大吸氧量低于海平面地区的数值。不仅如此,对身体素质出色的个体,最大吸氧量下降更大,因为他们血色素中的氧饱和度下降较大。换言之,开始时,运动员血色素越高,则失氧越多。 运动员对高原的耐受性,存在着很大差异。对那些不能更好忍耐高原的运动员,从中等到极端高度可能导致急性高原反应,即以头疼、恶心、没有胃口和疲乏为特征的现象。练习会加重急性高原反应,而随着氧气的供应、药物以及返回较低高度,这种症状通常将得到缓解。 3.利用高原训练提高运动成绩 高原训练在提高运动成绩方面有许多玄妙之处,许多短跑和力量项目运动员来高原进行比赛,目的是在较稀薄的空气下跑得更快和跳得更远。许多长距离选手来高原是为了在缺氧状态下训练,以便返回平原后,在氧气充足的环境下,提高运动成绩。 目前的理论主张,在缺氧状态下的训练可导致适应性刺激反应,使身体产生更多的血红细胞,以便运送氧气到练习的肌肉群。当返回平原时,长跑运动员体内会留有更多的血红细胞,使氧气运输能力提高。然而,如果运动员在高原生活和训练的时间过长,则随着高原训练强度的降低,也许破坏作用会超过心血管的积极性适应。 我们有理由认为,长期在高原使用较低速度的训练会使运动员的跑动速度更慢,尽管心血管系统对高原环境产生了适应性。这种观点已经导致了更多的新研究,并使我们对高原训练的问题看得更清楚。对耐力性项目的运动员来说,在高原生活和休息能更好地刺激血红细胞的生成,而在高度较低的高原进行训练,可以保持较大的训练强度。许多运动员采用生活在高原,而训练在较低高原的方法(即在专门设计的高原帐篷中休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