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2章第1节感觉世界教案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2章第1节感觉世界教案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2章第1节感觉世界教案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2章第1节感觉世界教案

第1节感觉世界

1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人的皮肤的中有四种感受器,分别具有:触觉、热觉、冷觉、痛觉等功能。

2、让学生知道人体的鼻具有嗅觉功能及嗅觉的形成过程,及人嗅觉的特点

3、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对人体对环境的各种感觉的事实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懂得用实验和归纳的方法来研究人体的各种感觉

2学情分析

本节是本章第一节内容,结合本章内容来看,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认识人类的各种感觉,感知周围的运动和变化环境。学生能够说出各种感觉器官对应感受到的不同环境刺激,从人的感觉为主线展开学习,便于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加深学习记忆。

3重点难点

1.如何设计实验让学生认识皮肤的四种感受器及四种感觉的形成

2.让学生理解鼻腔不是形成嗅的器官,形成嗅觉的部位是在大脑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人的皮肤的中有四种感受器,分别具有:触觉、热觉、冷觉、痛觉等功能。

学时重点

认识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和对应的感觉,了解人的皮肤的中有四种感受器,分别具有:触觉、热觉、冷觉、痛觉等功能。

学时难点

认识到人多感觉不是在感觉器官中形成的,而是在大脑中形成。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以导激活学】

一、人体对环境的感觉

【问】你现在坐在教室里面感觉到了什么呢?是用什么来感觉的?

【答】声音、光线、温度、呼吸、空间位置……

走近一个学生,做要打他的姿势,他躲避了。

自然环境在不停地发生着变化,我们要不停地感觉这个世界,然后做出反应,以至于能更好地生存下去:如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感知温度,增减衣服。

讨论: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讨论人体还具有哪些感觉?是用身体的哪些结构来感觉的?

看图讨论:出示教材图1-1“人的感觉”让学生分组讨论

图片中的人感觉到了什么?

分别是用人体的哪一结构或器官来感觉的?

如果图中的人是你,你会有什么相应的反应?

可能的答案:1、听音乐的人感觉到优美的音乐,是用耳来感觉的,我的反应是:心情舒畅……

2、闻花的人能感觉到花的香味,是用鼻来感觉的。我的反应是:花真香,开心……

总结:人体能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或感受器去感觉外界的各种刺激,并作出相应在的反应。

思考1:以吃棒棒糖的人为例:是不是任何人都会有与你一样的感觉?是不是你吃什么东西都会有相同的感觉?

2、以听音乐的人为例:是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同一首歌?你是不是喜欢每一种类型的歌曲?

3、不同的人对同一种环境刺激的感觉是否完全一样?

4、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下,对同一种刺激是否会产生相同的感觉和反应?请你举例说明。讨论:1、你最喜欢和最讨厌的环境刺激分别是什么?

2、你认为图中的小明戴着耳欣赏音乐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音乐可以听得更清楚;可能会影响别人的学生和生活。

总结:人类有各种不同的感官和感受器,能感受各种刺激,产生各种不同的感觉。

活动2【讲授】【多元立体学】

二,皮肤的感觉功能

回顾皮肤的结构:表皮、真皮、皮下组织。各层分别分布有哪些组织?有些什么功能?(上皮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肌肉组织)

思考:图中拿冰块的人,感觉冷觉的结构是皮肤的什么结构?

设问:你是否知道冷觉是怎么形成的呢?根据皮肤你结构你认为人的皮肤还具有哪些感觉功能?分别由什么结构来完成?

可能的答案:热觉、触觉、痛觉……

,皮肤的触觉

活动3【活动】实验

实验一:

以同桌为实验小组,其中一生闭上又眼,将双手往后放,另一生拿出事先准备的:玻璃球、金属块、木块、橡皮等物品,让同桌同学摸,通过手的触摸,让对方同学说出此物体的:形状、大小、表面粗糙程度、物品材料、物体冷热程度等一些物品的特点。

思考一:实验时,你是用手的哪一部位去触摸物体的?为什么不用其它部位?由此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手指与手背、身体背部等人体不同部位的触觉的敏感度的差异。

实验二:

分别用一支铅笔,用同样大小的力试触对方同学的手背、手指的指尖、手掌、身体背部等处,让对方感觉各部位对铅笔的感觉的敏感度的差异。

交流合作:请同学们将两个实验的现象,加以分析比较,得出皮肤具有什么功能?哪一部位皮肤最敏感?

结论:人的皮肤具有触觉、痛觉。手指的指尖触觉较敏感。

图片欣赏:出示教材图1-2“盲人用触觉阅读盲文”。

思考:你现在观察这幅图靠的是哪一个感觉器官,根据你观察到的现象你认为此图告诉了你人的皮肤具有什么功能?你知道他为什么用手指去触摸盲文吗?

活动4【活动】皮肤的冷、热觉

小实验:请你用简单的方法,测试你的同桌体温是否正常?

上台表演:让几个同学上台表演:用手测试额头体温的方法,并指明正确的测试方法:用手背测试体温。

思考:你认为用手背而不用手心测试体温的原因是什么?

实验结论:手背上热敏感的神经末梢比较丰富。

小实验:教师出示一个玻璃球和一块小木块。让一位学生分别用左右手摸两个物体,然后说出两手对物体冷热程度的感觉。

学生的可能答案:玻璃球比较冷,棉花比较热

演示并设问:将两物体取回放到讲台桌上,问,两个物体所处的环境是否一样,温度是否有高低?

学生的可能回答:都放置在同一个教室的讲台桌上,应该与室温相同,因此两物体的温度相同。

思考:由此实验请你分析,皮肤对外界物体感觉的是热的还是冷的,是不是物体本身的温度的高低?

学生可能答案:皮肤对外界物体冷热觉的感觉并不是物体本身温度的高低。

设问:你认为皮肤对外界物体冷热觉的感觉应该是什么因素?

实验:教师分别三杯水,一杯冷水,一杯热水(约60℃),一杯温水。

让两位学生上台实验:一学生先将一手指浸入冷水中,再将手反映取出浸入温水中,说出浸入温水后,手指的感觉

让另一位学生先将手指浸入热水中一会儿,再取出浸入温水中,说出浸入温水中后手指的感觉。

实验现象:二位学生的感觉不同:一个形成冷觉,一个形成热觉

实验证明:皮肤形成的冷、热觉并非物体的温度高低。(因为同一杯水的温度应该是相同的。)

实验解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

先浸入热水再浸入温水的学生的手指皮肤,浸入温水后,手指在散热,散热越快,感觉物体越冷,先浸入冷水,再浸入温水的学生的手指在吸热,吸热越快感觉物体越热。

皮肤感觉到的冷觉和热觉是皮肤散热或吸热速率的快慢程度。

实验结论:皮肤具有散热和吸热功能,散热和吸热速率随环可以变化,冷觉和热觉的形成是散热或吸热的结果。

举例说明:

冬天,由于外界温度低,人体皮肤与外界之间温差大,人体皮肤散热快,人感觉到冷。夏天,由于外界温度高,人体皮肤与外界之间温差小,皮肤散热慢,感觉到热。

请你解释:①图1-1中拿冰块的人的手为什么会感觉到冷。

②冬天的晚上,脚能感觉到絷水袋很烫

③皮肤对冷觉、热觉的形成是皮肤中的什么结构完成的?

结论:皮肤具有冷觉和热觉,是皮肤真皮中的絷敏小体和冷敏小体接受刺激的。皮肤的冷觉、热觉并不是物体温度的高低,而是皮肤散热的速率快慢。

设问:皮肤中除了冷敏小体、热敏小体、触觉小体以外还有什么感受器?

活动5【讲授】皮肤的痛觉

让学生说出自己平时出现过哪些痛觉?

讨论:皮肤的触觉、冷觉、热觉、痛觉中,你认为哪一种感觉对人体具有保护作用?你判断的理由是什么?

设问:当皮肤中的这些感觉器接受刺激后,神经将兴奋传到哪儿?在哪儿形成这些感觉的呢?

课堂小结:

出示图1-1,让学生判断图中的每一种感觉的形成,哪几种感觉的形成是由器官来感觉外界刺激的?分别是什么器官?

1、人体内有各种感觉器官或感受器,感觉外界世界

2、人的皮肤具有:触觉、冷觉、热觉、痛觉

4.2 第二学时

教学目标

深刻认识感觉形成的过程,明确感觉是在大脑形成的。

学时重点

深刻认识感觉形成的过程,明确感觉是在大脑形成的。

学时难点

深刻认识感觉形成的过程,明确感觉是在大脑形成的。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鼻和嗅觉

【问】你能用鼻子闻到什么样的气味?——香、臭、酸

【问】那这些气体我们为什么能分辨出呢?嗅觉怎么形成的呢?——进入鼻腔―>刺激嗅觉感受器->嗅神经将气味传入大脑->嗅觉

【问】如果一种气味很淡,我们怎么仔细的来辨别呢?——做频繁而短促的呼吸

1、嗅觉的特点

(1)嗅觉的适应性

数秒到数分钟即可适应

(2)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差异很大

狗比人高1200倍

(3)随着人的成长,嗅觉灵敏度越来越低

婴儿的嗅觉灵敏度比成人高

(4)动物对不同物质气味的敏感程度不同

猫—老鼠、鱼狗—……

【实验】在几个棕色的瓶子里装入:酱油,食醋,黄酒,自来水,让几组学生上来判断:

说明:不同的人嗅觉的敏感程度也有所不同。

【思考】我们可以把气味收集和保存起来吗?

活动2【讲授】舌和味觉

1.舌上有味觉感受器,能感受各种食物的刺激。

观察:让每位同学准备一面小镜子,仔细观察自己的舌尖的表面形态特征。

2.舌的表面布满许多小凸点。

这些小凸点叫舌乳头,舌乳头内藏有味蕾。味蕾内有许多味觉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尤其对液态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

3.舌头表面约有一万个微小的味蕾。

分析:舌头的结构舌乳头>味蕾>味觉细胞

【问】吃糖的时候,为什么越嚼越甜?

因为溶解在唾液中的糖越来越多,说明舌对液态的刺激特别敏感。

【看图P5】味觉是如何产生的?

4.味觉的形成过程。

食物进入口腔内,食物中的一些化学物质便溶于唾液中,刺激味觉细胞,使其产生信息,再通过味觉神经传到大脑,经大脑分析,就知道食物的味道了。

活动3【活动】实验探究:问题:舌不同区域的各种味觉敏感度一样吗?

猜想:舌上不同区域对不同的味觉敏感程度不一样。

1.器材:4只盛有少量清水的干净小玻璃杯,少量的盐、糖、咖啡、食醋,4根吸管。

2.设计实验探究舌的哪些部位对甜、酸、苦、咸最为敏感。

3.实验步骤:

(1)将少量的盐、糖、咖啡、食醋分别放入4只盛有清水的小玻璃杯中使其溶解。

(2)用吸管分别慢慢地吸入不同液体从舌尖到舌根流动,将感觉到的味道分别填入图中。(注意:一次完成后必须漱口。)

注意:(1)每次实验前必须漱口,以防止前次实验的干扰。

(2)器具的清洁卫生。

结果:舌根:苦舌尖:甜舌侧(中):

酸舌侧(前):咸

其他如麻、辣、涩等味觉,是多种刺激

综合后产生的感觉。

【PS】感觉的互通性,互相干扰性,互补性

人在感冒时……P6

活动4【活动】小结

课堂小结:

1.了解了人有哪些感受器,有哪几种感觉、

2.具体认识了触觉、嗅觉、味觉的形成原因和一些特征。

活动5【导入】做种拓展学

课堂反馈:

1.通过感知天气变化,通过感知周围肯定有正在开花的桂花树。

2.盲人是怎样辨认人民币的?

3.公安警察破案时为何要带上一只警犬?

课堂练习:第6页:1、2

作业布置:预习实验“舌不同部位对不同味道的敏感程度不同”设计好实验方法,并准备好有关实验材料。写好探究过程

活动6【讲授】小科普:味觉可以示警吗?

甜、酸、苦、辣、咸,构成了各种不相同的味觉感。有趣的是,人们的味觉感受差异很大。1932年,美国科学家阿瑟·福克朗博士和助手诺勒,在实验里配制了一种叫苯硫脲的有机化合物。诺勒忍受不了这种化合物散发出来的苦味,但是,福克斯却若无其事。两人为此争执不休。原来,他俩对苦的味觉截然不同。人们的味觉还会受到外来影响的干扰和欺骗。比如,同是一罐猪肉,在青藏高原食用,就比在青岛海边上食用味道来得鲜美,因为味觉在低气压情况下最灵敏。在非洲西部及我国海南岛热带森林里,有一种叫“神秘果”的植物,只要尝一点这种果肉,4小时之内,不论你再吃酸的还是苦的,嘴里总是甜滋滋的;而另一种叫做毒林匙羹藤的植物,在品尝它叶子后的24小时内,纵然再吃蜜糖,人们也一点感觉不到甜了。

七年级科学下册2.1感觉世界2同步测试无答案新版浙教版

2.1感觉世界(2) 1.感受味道的感觉器官是舌,其感受器是____,其上有许多______细胞,能感受各种刺激,尤其对______的刺激特别敏感。 2.《论语》记载的“子在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中的“闻韶音”和“知肉味”分别属于人的 ( ) A.嗅觉和听觉 B.听觉和视觉 C.听觉和味觉 D.味觉和触觉 3.古人说:“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从科学观点来看,这种现象说明 ( ) A.人的嗅觉中枢不发达 B.人的嗅觉中枢易适应 C.人的嗅觉中枢不敏感 D.人的嗅觉中枢易破坏 4.公安部门通常利用警犬破案,这是利用了狗 ( ) A.敏锐的目光 B.敏捷的动作 C.发达的味觉 D.发达的嗅觉 5. 2012年“五一”期间,远在上海的表哥来做客,家里做了许多好吃的,特别是红烧肉,让小明闻了直流口水。嗅觉的形成部位是在 ( ) A.鼻腔 B.嗅神经 C.嗅觉感受器 D.大脑皮层的嗅觉中枢 6.煤气是生活中常用的一种燃料,它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为了安全,在煤气中添加一种有特殊气味的气体,一旦发生煤气泄漏,人很快就能闻到这种气味,及时排除危险,这是利用了人的 ( ) A.嗅觉 B.触觉 C.味觉 D.痛觉 7.酒鬼干不了品酒师的职业,是因为 ( ) A.酒鬼经常酗酒,味觉灵敏度降低了 B.酒鬼易喝醉而耽误工作 C.酒鬼贪酒从而会浪费酒 D.酒鬼醉酒后喜欢闹事 8.小明同学在家里喝汤时,舌头不小心被烫了一下,后来吃饭时感觉到饭菜一点味道也没有,其原因是 ( ) A.小明同学喜欢喝汤,不喜欢吃饭 B.小明同学在喝汤时烫伤了味蕾 C.这顿饭没有什么味道 D.汤味道太浓了 9.吃完糖以后马上吃橘子,可能会觉得只有酸味而没有甜味,下列解释较合理的是( ) A.吃了糖后各种味觉的灵敏度降低了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物质的构成 教案

第1节物质的构成 一、目标导航 1.让学生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让学生确认分子比细胞小得多; 3.确认不同的物质,分子的大小并不相同。 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使学生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并能列举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的现象。 通过学习,知道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空隙大得多。 了解扩散现象。 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发现知识,在做中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探究精神;确认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生扩散,能列举反映固体、液体、气体扩散的现象和事实,能用分子的运动解释扩散现象。理解扩散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能叙述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二、要点扫描 《物质的构成》这一节课比较抽象,讲的是物质构成的微观领域,比如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之间有空隙;分子处于不停地运动之中以及物态变化的微观解释。要讲好这一节课,关键是要化抽象为具体,做好各种演示实验。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发现知识,在做中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探究精神。 《物质的构成》是初中科学7年级第4章第1节的内容,讲的是物质构成的微观领域,比如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之间有空隙;分子处于不停地运动之中以及物态变化的微观解释。要讲好这一节课,关键是要化抽象为具体,做好各种演示实验。 在讲“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时,要从观察方型蔗糖、观察碾碎的蔗糖到观察糖水,来引出蔗糖分子,并且强调分子只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很小,要通过比喻的方法告诉学生。 “分子之间有空隙”,要做好主实验和辅助实验。酒精和水的混合实验要用有刻度的小试管,比如50毫升水和50毫升红色酒精混合后的体积会明显小于水和酒精的体积之和。黄豆和芝麻的辅助实验很明显,要用黑芝麻。

当前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当前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现状及 未来趋势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312-E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当前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21世纪是科学技术全面发展和科学理性充分发展的世纪,世界科技革命开 始向更高的阶段迈进,新的科技浪潮正迎着新世纪的曙光蓄势待发。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特别是高技术的不断创新及其产业化,将对全球化的竞争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对世界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更加巨大而深刻的影响。社会产业结构、生产工具、劳动者素质等生产力要素和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都将发生新的革命性变化。 一、信息技术成为率先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各领域的先导技术,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时代 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将是信息密集程度的增加,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的发展,费用的迅速下降。计算机与通讯的结合,互联网,移动电话与卫星网络的发展,对人类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将产生极为巨大的影响。在信息储存方面,储存容量将稳定增长,集成技术将进一步发展。微机电系统技术对未来全球通讯系统的发展将可能有重大影响。 信息技术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是网络化。互联网的发展与计算机的发展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网络化与计算机对未来的教育(远程教育)、经济(如电子商务)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发展的另一趋势是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将来的发展趋势是每一项设备或用具中都安装有计算机,这些计算机是互联的,因此可以设想一个人在外面可以控制他的家用设备。 随着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比重将大大增加,也将促进以物质生产、物质服务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向以信息生产、信息服务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二、基因技术、蛋白质工程、空间利用、海洋开发以及新材料、新能源的发展将产生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 与生物学相关的技术将成为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生物技术是有生命物质的工业应用技术,用于制造食物、药品或其他产品。生物技术中包括了传统生物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传统生物技术是人类应用发酵技术制造酱油,醋及酒等传统产品。而现代生物技术中的基因工程,或重组DNA(脱氧核糖核酸)技术,则可以广泛地用于药物及农业方面。人类基因组序列工作框架图的绘就,直接引发了基因革命的新冲击波。基因革命在21世纪有望通过改变物质生产方式而重塑全球经济。 在21世纪,绿色科技成为未来科技为社会服务的基本方向,也是人类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绿色科技强调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综合利用、保护和增值,强调发展清洁生产技术和无污染的绿色产品,提倡文明、科学的消费和生活方式。 国际能源技术发展的趋势将较少地依靠单一能源而更多地依靠多种能源。影响未来能源结构的最大不确定因素是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氧化氮,臭氧、甲烷)所造成的全球气温的升高。长期能源战略侧重于能源结构的调整。未来的能源结构将主要依靠二种不含碳的一次能源结构。能源技术发展方向的第二个方面是节能。节能技术的发展反映在各个领域,一是改进结构,比如在房屋建筑中使用绝缘材料以促进电力的有效利用,二是改进使用油及天然气的机器以提高燃料的使用效率。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2章第1节感觉世界教案

第1节感觉世界 1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人的皮肤的中有四种感受器,分别具有:触觉、热觉、冷觉、痛觉等功能。 2、让学生知道人体的鼻具有嗅觉功能及嗅觉的形成过程,及人嗅觉的特点 3、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对人体对环境的各种感觉的事实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懂得用实验和归纳的方法来研究人体的各种感觉 2学情分析 本节是本章第一节内容,结合本章内容来看,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认识人类的各种感觉,感知周围的运动和变化环境。学生能够说出各种感觉器官对应感受到的不同环境刺激,从人的感觉为主线展开学习,便于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加深学习记忆。 3重点难点 1.如何设计实验让学生认识皮肤的四种感受器及四种感觉的形成 2.让学生理解鼻腔不是形成嗅的器官,形成嗅觉的部位是在大脑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人的皮肤的中有四种感受器,分别具有:触觉、热觉、冷觉、痛觉等功能。 学时重点 认识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和对应的感觉,了解人的皮肤的中有四种感受器,分别具有:触觉、热觉、冷觉、痛觉等功能。 学时难点 认识到人多感觉不是在感觉器官中形成的,而是在大脑中形成。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以导激活学】 一、人体对环境的感觉 【问】你现在坐在教室里面感觉到了什么呢?是用什么来感觉的? 【答】声音、光线、温度、呼吸、空间位置…… 走近一个学生,做要打他的姿势,他躲避了。 自然环境在不停地发生着变化,我们要不停地感觉这个世界,然后做出反应,以至于能更好地生存下去:如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感知温度,增减衣服。

讨论: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讨论人体还具有哪些感觉?是用身体的哪些结构来感觉的? 看图讨论:出示教材图1-1“人的感觉”让学生分组讨论 图片中的人感觉到了什么? 分别是用人体的哪一结构或器官来感觉的? 如果图中的人是你,你会有什么相应的反应? 可能的答案:1、听音乐的人感觉到优美的音乐,是用耳来感觉的,我的反应是:心情舒畅…… 2、闻花的人能感觉到花的香味,是用鼻来感觉的。我的反应是:花真香,开心…… 总结:人体能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或感受器去感觉外界的各种刺激,并作出相应在的反应。 思考1:以吃棒棒糖的人为例:是不是任何人都会有与你一样的感觉?是不是你吃什么东西都会有相同的感觉? 2、以听音乐的人为例:是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同一首歌?你是不是喜欢每一种类型的歌曲? 3、不同的人对同一种环境刺激的感觉是否完全一样? 4、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下,对同一种刺激是否会产生相同的感觉和反应?请你举例说明。讨论:1、你最喜欢和最讨厌的环境刺激分别是什么? 2、你认为图中的小明戴着耳欣赏音乐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音乐可以听得更清楚;可能会影响别人的学生和生活。 总结:人类有各种不同的感官和感受器,能感受各种刺激,产生各种不同的感觉。 活动2【讲授】【多元立体学】 二,皮肤的感觉功能 回顾皮肤的结构:表皮、真皮、皮下组织。各层分别分布有哪些组织?有些什么功能?(上皮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肌肉组织) 思考:图中拿冰块的人,感觉冷觉的结构是皮肤的什么结构? 设问:你是否知道冷觉是怎么形成的呢?根据皮肤你结构你认为人的皮肤还具有哪些感觉功能?分别由什么结构来完成? 可能的答案:热觉、触觉、痛觉…… ,皮肤的触觉

初中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2.2细胞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细胞发现的过程; 2.掌握细胞学说的内容; 3.知道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及功能的基本单位; 4.掌握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及其功能; 5.识别动植物细胞; 2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但对于细胞如何维持正常的生活、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些微观的话题,学生一时难以理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动植物的细胞的结构和各结构对应的功能有一个深入的认识,建立起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理念。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及其功能; 动植物细胞的区别; 教学难点: 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及其功能;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故事开篇】从前有座山,山中有座庙,庙里有个小和尚很爱思考科学的问题。那么现在他有几个科学的问题请同学们帮忙解答一下。他看到身边的石头、树木、还有他这个人,他就在想三者石头、树、人有什么区别? 【学生可能回答】石头是非生物,树和人是生物,树是植物,人是动物··· 【教师升华问题】那么请你说出生物有哪些特征。 【学生回答生物的一些基本特征】····· 【教师总结】我们能够用生物的特征来区别生物与非生物 【教师继续提问】人是动物,树是植物,那么动物和植物形态各异,但是它们所表现出来生命活动的特征都大同小异。为什么千差万别的生物会表现出相似的生命活动特征呢? 【教师提示】我们可以从结构上思考来下动物和植物有什么共同的联系。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动物和植物属于生物,生物基本特征中的一点:具有严谨的结构,一般都有构成。 活动2【讲授】2、深入学习探索新知 【教师导入】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的学习——细胞,首先是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 【教师讲解】人类很早之前就对动物和植物进行观察和研究了。在十七世纪之前人们试图回答动物和植物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但是受到观察条件和工具的限制,研究主要集中在动植物的形态、内部结构和生活方式等方面。 【教师提问】同学们可以查阅下课文,最早用工具发现了细胞。 【教师结合多媒体讲解】1655年英国科学家胡克最先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了软木塞的切片,发现了蜂窝状的小室,并把它绘制成这张显微图,他把这些小室成为“细胞”,后来科学家们发现这些所谓的细胞其实只是细胞壁。 在胡克发现细胞后的两百年间,科学家用显微镜广泛观察和研究了各种生物。

三年级科学集体备课

三年级下册科学单元集体备课 第一单元常见的力 一、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本单元学习,让学生明白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它存在于我们周围,有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万有引力;有物体之间相互接触而形成的摩擦力;有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弹力;有基本粒子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核力……这些无处不在的力,每时每刻都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和关注。 2、让学生能根据自己日常生活的经验,对各种力的现象进行解释,但是他们还不能通过比较科学地、积极地探究各种力的现象来认识力。 3、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物质世界中的具体内容标准:知道推和拉可以使物体的运动发生变化,推和拉都是力,力有大小和方向;知道弹力、摩擦力等生活中常见的力;探究怎样才能让天平和杠杆保持平衡;探究磁铁的方向特性,磁铁的两极,以及磁铁间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规律 二、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对生活中有关力的现象进行探究,让他们对力的各种现象有一个亲历的活动,探究科学的秘密,体验成功的乐趣。 2、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 3、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绘制简单图表;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的结果与假设相比较。 三、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本册科学教科书的第一单元,学生在第一册《科学》学习的基础上,转承到本册教学内容上。小学生经历了第一册《科学》学习,对科学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本单元在“制作能力”、“猜想与假设”、“表达与交流”等科学探究方面,延续了第一册教科书的培养要素,进行了有效的深入。在“利用证据、逻辑推理及想象建立假设”、“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等科学探究方面,本单元给学生搭建一个操作的平台,在科学探究的构建逻辑上,体现了一个上升的趋势。因此本单元的总体地位体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目的使学生逐步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四、主要内容: 本单元包括六课内容,分别是《小车的运动》、《玩滑梯的启示》、《跷跷板》、《指南针》《弹簧的学问》、《有趣的磁铁》。主要研究推力和拉力、摩擦力、弹力、磁力等有关力的内容。 五、教学建议: 本单元的科学探究主要侧重于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制作简易科学模型;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侧重于养成想知道、爱提问的好习惯,培养乐于与他人合作与交流的情感。 本单元课与课之间存在着紧密地联系,《小车的运动》主要让学生通过设计控制变量的探究实验,体会生活中的推力和拉力,理解力的大小和方向,以此为生发点和生长基演化出探究摩擦力的《玩滑梯的启示》,探究弹力的《弹簧的学问》,探究磁力的《有趣的磁铁》等课题。同时,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根据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把本单元的各课活动内容定位在“游戏”的范畴之内,因此又衍化出《跷跷板》、《指南针》两个课例,引导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发现各种力的显著特征,通过设计改变变量的探究实验寻找各种力规律性的变化。 六、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小车的运动》 第二课时《鞋底花纹的启示》 第三课时《跷跷板》 第四课时《弹簧里的学问》 第五课时《有趣的磁铁》

最新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感觉世界 1、人的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其中冷觉和热觉又 可统称为冷热觉。 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4、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 嗅觉的特点:①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5、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 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6 7。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2、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3、在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 第三节耳和听觉 1、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 ②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咽鼓管; ③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2、耳的主要功能:听觉和保持身体平衡。位觉感受器在前庭和半规管中(解释晕船、晕车现象)。 3、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听小骨(将声波扩大并传导)→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听神经(传导信息)→大脑(产生听觉)。 4、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迅速张嘴,捂紧双耳是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响度--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 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有关) 6、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人的发声频率大约在65赫兹到1100赫兹之间;听觉频率大约在20赫兹到20000赫兹之间。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叫做超声波,低于20赫兹的声波叫做次声波。 第四节光和颜色 1、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如太阳、燃烧着的蜡烛、开着的电视的屏幕、萤火虫等。 2、光的传播特点: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①小孔成像 ②影子的形成③月食、日食④步枪瞄准、列队排整齐)。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3×108m/s),空气中次之。光年是长度单位。1光年=3×108米/秒×365×24×3600秒=9.4608×1015米。 3、光的色散:白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彩色光带中颜色的顺序:红、橙、黄、绿、蓝、靛、紫。其中紫色光的折射角最大,红光最小。所以白光是复色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单色光混合而成。

最新整理初中科学教案浙教版七年级

科学上册《科学 测量》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科学测量》教案 教学课题: 1.4科学测量(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长度的概念及长度的单位;了解长度的测量工具及正确选择刻度尺。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培养学生估测能力和正确细致的实验习惯,提高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 教学 重难点: 正确使用刻度尺。 使用刻度尺时做到选、放、看、读、记、五正确。 微小物体的测量 教学辅助:

米尺,木块,最小刻度为厘米的甲刻度尺,最小刻度为毫米的乙刻度尺(以上学生、教师每人各一套),皮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投影片,录像片。 教学设 计思想: 长度的测量这部分基本的技能学生非常熟悉,但如果从科学的要求上来看,学生掌握不科学也不系统。本节课旨在从科学的角度更加精细、标准的来学习长度的测量,将学生生活中的技能上升到科学的高度。另外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特殊的测量方法以及单位的换算,特别是单位的换算和科学计数法是学生比较薄弱的环节,教学中一定将这部分知识落实。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随堂记录 3分钟 新课引入 学生估计并测量,对比自己的估计是否准确。 让学生估计教室的门窗、书本等的长度 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也能真正体会测量的重要性。 2分钟 测量的定义

学生倾听、思考并理解速记 提出问题:什么叫测量? 学生不知道测量是一个比较的过程。 20分钟 单位的换算,科学计数法。 学生倾听并进行练习 教师讲授 单位的换算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要学生比较熟练的掌握还需进一步的练习。过程中学生表现的比较好。 13分钟 测量工具的使用 学生根据老师讲解进行练习使用刻度尺 老师巡视并及时纠正学生操作中的错误。 学生对读数和记数还有一定的困难。 2分钟 课堂小结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小结 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学生基本能小结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日志与反思 总体感觉

近代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 学案

[循框图——理清主要史实] [背术语——规范答题用语] 1.文艺复兴时期,哥白尼提出“日心说”,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伽利略开创了近代科学,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17世纪,牛顿创立的经典力学体系,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20世纪,量子论和相对论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2.19世纪中叶,达尔文进化论的提出,打破了神学禁锢,使生物学走上了科学的道路。 3.随着世界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世界文学艺术空前繁荣。不同领域的文学艺术家们用各自独特的表现形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宝贵财富,表达了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课题四十三近代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 一、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一)经典力学 1.背景 (1)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也对科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2)伽利略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等物理学定律,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为后来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标志:1687年,牛顿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提出了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等。 3.意义:形成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的经典力学体系。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性意义。 (二)相对论和量子论

项目相对论量子论 背景19世纪,经典力学面临挑战(1)人们对物质的认识深入到原子内部 (2)微观的粒子运动不能用经典力学的理论来说明 标志20世纪初,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提出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 成就包括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1)爱因斯坦利用量子理论成功解释光电效应 (2)玻尔提出有关原子的量子理论 意义(1)否定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深刻揭 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2)将经典力学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 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高度 (1)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 命性的进步。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 代物理学的基础 (2)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认识 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联] 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推翻了教会神学的理论基础“地心说”,改变了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开创了自然科学向前迈进的新时代。 [注]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基本属性。 [辩] 相对论与牛顿力学的关系 相对论只否定了绝对时空观,没有否定整个牛顿力学。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力学在低速状态下的一个特例。牛顿力学是整个力学的基础,牛顿所创造的概念,至今仍指导着我们的物理学思想。 二、生物进化论 1.背景 (1)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冲击了基督教神学。 (2)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相继发生,拓宽了人们的视野。 (3)细胞学说、拉马克早期生物进化思想等生物学知识的积累。 2.标志: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一书。 3.内容

三年级科学长作业

三年级科学长作业计划 双沟中心小学白慧芳一、指导思想: 教会学生如何观察、实验,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勇于探究的意识和科学探究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作业目的: 知识: 1、了解植物和动物的生命特征。 2、了解不同物资材料的不同特性。 3、了解空气和水的不同特性。 能力: 1、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分析能力。 2、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等 3、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搜集资料的能力。 三、作业类型: 观察报告、实验设计、动手操作,资料收集。 四、作业次数: 7次. 五、作业安排 六、作业具体内容:

一、走近植物世界。 (一)观察报告。 1、观察大树。 观察要求: (1)写出观察时间、地点。 (2)要按照观察的顺序来记录。 (3)最好能贴上收集到的实物标本。 2、观察狗尾巴草。 (1)用简笔画画出它的样子。 (2)比较你观察到的大树和小草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记录在维恩图中。)3、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 (1)用简图把它们画出来。 (2)比较水葫芦和金鱼藻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记录在维恩图中。) 4、观察树叶。 (1)捡拾同一棵树上的落叶和新鲜树叶各一个。 (2)画出它们相同的结构。 (3)比较新鲜的叶和落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4)用测量的方法比较同一种树的树叶,观察记录植物发生的变化。 5、教室的周围生长了哪些植物?详细描述其中的一种自己感兴趣的植物。(二)资料收集: 世界上有很多奇特的植物,你能说出两种吗?并介绍一下它们哪些方面比较奇特。 二、走近动物世界。 (一)关于蜗牛的观察报告。 1、每小组饲养蜗牛两只。 2、借助放大镜观察蜗牛的身体。 (1)、画下来,并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2)、用小棒或铅笔轻触蜗牛的身体,观察蜗牛会有怎么样的反应。

当前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当前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21世纪是科学技术全面发展和科学理性充分发展的世纪,世界科技革命开始向更高的阶段迈进,新的科技浪潮正迎着新世纪的曙光蓄势待发。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特别是高技术的不断创新及其产业化,将对全球化的竞争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对世界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更加巨大而深刻的影响。社会产业结构、生产工具、劳动者素质等生产力要素和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都将发生新的革命性变化。 一、信息技术成为率先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各领域的先导技术,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时代 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将是信息密集程度的增加,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的发展,费用的迅速下降。计算机与通讯的结合,互联网,移动电话与卫星网络的发展,对人类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将产生极为巨大的影响。在信息储存方面,储存容量将稳定增长,集成技术将进一步发展。微机电系统技术对未来全球通讯系统的发展将可能有重大影响。 信息技术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是网络化。互联网的发展与计算机的发展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网络化与计算机对未来的教育(远程教育)、经济(如电子商务)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发展的另一趋势是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将来的发展趋势是每一项设备或用具中都安装有计算机,这些计算机是互联的,因此可以设想一个人在外面可以控制他的家用设备。 随着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比重将大大增加,也将促进以物质生产、物质服务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向以信息生产、信息服务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二、基因技术、蛋白质工程、空间利用、海洋开发以及新材料、新能源的发展将产生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 与生物学相关的技术将成为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生物技术是有生命物质的工业应 用技术,用于制造食物、药品或其他产品。生物技术中包括了传统生物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传统生物技术是人类应用发酵技术制造酱油,醋及酒等传统产品。而现代生物技术中的基因工程,或重组DNA(脱氧核糖核酸)技术,则可以广泛地用于药物及农业方面。人类基因组 序列工作框架图的绘就,直接引发了基因革命的新冲击波。基因革命在21世纪有望通过改 变物质生产方式而重塑全球经济。 在21世纪,绿色科技成为未来科技为社会服务的基本方向,也是人类走向可持续发展 道路的必然选择。绿色科技强调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综合利用、保护和增值,强调发展清洁生产技术和无污染的绿色产品,提倡文明、科学的消费和生活方式。 国际能源技术发展的趋势将较少地依靠单一能源而更多地依靠多种能源。影响未来能源结构的最大不确定因素是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氧化氮,臭氧、甲烷)所造成的全球气温的升高。长期能源战略侧重于能源结构的调整。未来的能源结构将主要依靠二种不含碳的一次能源结构。能源技术发展方向的第二个方面是节能。节能技术的发展反映在各个领域,一是改进结构,比如在房屋建筑中使用绝缘材料以促进电力的有效利用,二是改进使用油及天然气的机器以提高燃料的使用效率。 纳米技术具有彻底改变物质生产方式的巨大潜能。它有可能在新世纪引发一场新的产业革命。同时,柔性生产正以全球规模兴起。柔性生产系统不仅具有硬件生产系统的特征,更主要的是具有软件组织系统的特征。 三、科学技术一体化以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日益交融成为科技发展主流 科学技术发展具有交叉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特征。学科间、门类间的交叉与融合是普遍现象;科学技术系统、人类社会系统、全球经济系统、生态系统、生命系统、脑与神经系统,地球系统等都是多元化、多层次、综合的复杂大系统;科学技术研究的对象,理论与方法、应用目标与转化形式等均呈现多样化特征。在21世纪,科学技术有能力逐渐攻克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一系列极其复杂的难题。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目录 摘要 (3) 1.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 (4) 1.1科学技术成为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的主导力量 (4) 1.2科学技术向应用转化速度不断加快,科 技成果产业化周期大大缩短 (4) 1.3科学的交叉融合和技术的集成,导致重 大的创新突破,孕育了新的科学和技术革命 (5) 1.4科技全球化深刻改变了科学研究的传统 组织结构和方式,使得科技资源在全球范围 内的融合和有效配置 (5) 2.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新趋势 (5) 2.1信息技术成为先导技术,世界正在进入 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时代 (5) 2.2高新技术成为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最 重要的因素 (6) 2.3科学发展的综合化趋势 (6) 2.4科技交流的国际化 (7) 3.结束语 (8)

参考文献 (7)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摘要:当今时代,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极大的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改变了人类生活的面貌。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不少学者称之为"第三次技术革命",以表明其划时代的意义或用"知识爆炸"来形容现代科技发展的高速度。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与人类社会的紧密结合,人们也开始思考关于科技发展的哲学命题:例如科学技术的本质问题、科技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科技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科技与人的自身关系问题等等。同时,科学技术本身也呈现出了超越以往时代的特点。

关键词:科学技术人类社会发展 1.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 20世纪是科学技术空前辉煌的世纪,人类创造了历史上最为巨大的科学成就和物质财富。这些成就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式及质量,同时也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思维观念和对世界的认识,改变并继续改变着世界的面貌,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纵观20世纪中叶以来50多年间,科学技术发展大致经历了6次大变革。 表1 20世纪现代科技经历的6次变革 上表显示出了20世纪总体上世界科技发展的特点: 1.1科学技术成为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量子理论促进了集成电路计算机的发展,奠定了信息产业的发展;相对论和原子核裂变原理形成了核技术和核能工业;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成就发展了生物技术和生物产业。 1.2科学技术向应用转化速度不断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周期大大缩短 19世纪贝尔发明电话,掀开了人类通讯史从此一个全新的篇章。但相比电

祝小平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2.1.1感觉世界导学案

七年级(下)科学 编号:020101 主备:祝小平 使用时间: 2014年3月11日 姓名: 1 七年级科学下册§2.1.1感觉世界 导学案 【学习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实现以下目标: 1、说出人的感觉的产生; 2、例举人体的主要感觉器官及功能; 3、了解皮肤的感觉及形成过程; 【教学重难点】例举人体的主要感觉器官及功能; 【学习感悟】你的感觉是你的大脑与你周围世界的联系。没有感觉,你就听不到音乐,也闻不到在厨房里做饭时的香味。你无法感受房间里的空气是湿热的,还是冰冷的。你也看不到这本书,甚至翻书时也感觉不到。 【课前预学、课中交流】 1、分析书本P43活动中的情境,完成书本中相关的要求,并归纳出人的感觉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感觉。这些感觉是怎么产生的?请完成下图。 刺激→ 信息经神经传送到大脑 功能: 功能: 2、分析我们所具有的各种感觉,分别运用了我们的哪些器官进行获得的呢?在我们上课的过程中,我们主要运用了哪些“感受器”来“感受”哪些信息? ★3、人的感觉会受到酒精、药物等的影响。酒精会影响人们的 ,有些药物会影响人们的 ,尤其是大脑。所以,酒后不开车;有些药物服用以后,也不能立即驾驶机动车。 请阅读《酒后不能驾车》,给我们讲讲什么是“酒后驾车”,“醉酒驾车”,举例酒喝多了,对人什么影响,对开车有什么影响,我们应该怎么做。 ★4、探究提出问题1:皮肤能感受到哪些信息?(皮肤能感受到哪些刺激?) 猜 想:冷热感、软硬感、疼痛感、压力感。 设计实验:被实验者戴上眼罩,另一同学取物品给他触摸。说出物体的形状、大小、表面的粗糙程度、材料、及物品的冷热程度等。 收集证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释) 结 论:人体皮肤上有丰富的神经细胞,能感受到丰富的感觉,如有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世界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启示

世界近现代科学技术发 展的启示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世界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启示 近代科学技术的伟大进步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将科学从宗教迷信的精神束缚中解放出来。经济发展为科技进步奠定了物质基础,经济需求成为推动科技进步的强劲动力。国家重视发展科技,政府实行科技奖励政策,为科技进步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大大激发了科技人员的创造热情。发展教育,培养人才,保证了科技的持续进步。科学家们重视实践、勇于奉献、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不断推动科技事业取得新的成果。 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1、兴起阶段:文艺复兴运动促使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实现了科学史上的一次革命。它冲破了神学与经院哲学的牢笼,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新世界观和哲学观提供了坚实的依据。波兰科学家哥白尼开创性与提出了“太阳中心说”,意大利哲学家布鲁诺发展了他的学说,伽利略用自制天文望远镜观察天体,证实并进一步发展了哥白尼的学说,因此他成为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人。17世纪近代数学建立、牛顿力学体系创立、近代化学创立等,都体现了这个阶段的特点。2、综合化阶段:19世纪前期电磁学感应现象的发现,综合了电与磁的关系,并取得了电磁关系研究的飞跃。分子—原子结构学说的确立、化学元素周期规律的发现、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提出、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创立,都是各学科发展过程中综合化的表现。3、飞跃阶段:20世纪四五十年代新技术革命兴起,科技的各个领域都有突破性的进展,而且整体化、综合化的程度更高,出现了许多新学科。

七年级科学下册《感觉世界》教案分析

七年级科学下册《感觉世界》教案分析 课题 感觉世界 课型 新授 日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根据生活经验,列举人体的主要感觉器官及产生的感觉。 通过讨论归纳,了解皮肤的触觉、冷热觉和痛觉的功能,了解具备各种复杂感觉功能有利于生物的生存和繁衍。 通过分析整个治病的过程,说出人的感觉的产生,能知道感觉是在大脑形成的。 .过程与方法: 以实验、等直观教学,培养实验、归纳的能力。 通过分析各种感觉器官和感觉,学会收集信息并能简单分析处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观察、实践、动手操作等,培养探索科学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酒精影响人的神经系统,使学生了解喝酒驾车的危害,培养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以及对生命的尊重。 重点 难点分析 重点 皮肤的感觉及功能,感觉的形成。 难点 感觉是在大脑形成的 教学准备 塑料杯、金属杯、苹果、梨、棒棒糖、纸巾 板书设计 《感觉世界》教学设计和教后反思赖仕 教 学 预 设 设计意图 一、引入 长城网6月3日讯记者6月3日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获悉,23岁患者京京因骑电动车摔伤头部8小时收入神经外科,患者伤后无意识不清,有恶心呕吐,无四肢抽搐,双眼失明,头部cT显示眼睛没有受伤,其它人体的主要感觉

正常。 二、新 感觉器官和感觉 你认为此时的京京能完成P43活动吗? 活动1、完成p43活动并归纳 活动2、找出金属杯中的棒棒糖和橘子 材料:塑料杯、金属杯、苹果、梨、纸巾等 京京治疗期间,一人独处,妈妈告诉他只可以吃金属杯中的食物和一个梨,让我们也来体验一下。 两个学生戴上眼罩同时参与体验 师:你是怎么找出梨的?用什么感觉的? 生1:梨比较粗糙。用皮肤感觉的。 师:这是通过触摸来感觉粗糙程度,我们把它称为什么感觉? 生1:触觉 师:你认为皮肤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在哪里? 生1:指尖,因为这个部位的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 介绍盲人用触觉阅读盲文。 师:你是怎么区分金属杯和塑料杯的呢? 生2:金属杯比较光滑、金属杯比较冰 师:这说明手的皮肤有冷热觉。今天教室温度20摄氏度,请你来猜测金属杯和塑料杯的温度分别为多少?为什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教学目标:l知识与技能:1.了解并解释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能说出声源的概念;2.了解声音传播的途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3.知道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4.知道声音在不同的介质和温度下传播快慢不同,并能进行判断与比较;5.知道回音的产生原理,能够利用声波反射原理进行距离计算;l过程与方法:1.通过利用小物体发声活动,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出声音的产生原理;2.通过实验现象,推测总结出声音传播的条件;3.通过类比水波的方法,建立声波模型,生动形象地认识声音是以疏密相间的波传播;4.通过自学的方式,读图了解影响声音传播快慢的因素; 5.通过习题的练习,独立思考,提炼利用声波反射原理进行距离计算的方法;l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树立辩证的观念和批判的精神;2.通过学习,培养图片分析能力,树立良好的科学习惯;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和互相帮助的精神;l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能利用声音的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重点: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难点:能够利用声波反射原理进行距离计算;教学准备:PPT、水缸、2个铁块、电铃装置、土电话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聆听]各种声音[引入]各种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又是如何传播的呢?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板书:2.2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原因[活动]你能利用身边的物使它们发出声音吗?T:你发现正在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吗?按住后出现什么现象?S: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按住后声音就没了。T:这说明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呢?[小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体验]声带的振动发声[观察]《音叉振动》,我们听

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论文

题目:科学技术发展与人类社会进步 学生姓名:李潇 学号: 20100702295 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专业:工业工程

摘要:科技革命带来的巨大进步,在满足人类生存、保证生存安全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了人类的生存质量,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负面效应,尤其是进入20世纪,人类开始遇到了人口增长、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等诸多问题的威胁。为使人类社会能够可持续发展,人们比以往更加关注科技与自然、科技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关键词:科学技术发展,人类社会,第一生产力,进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进入21世纪,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将深刻地改变经济和社会的面貌。同时,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社会进步,对科技发展提出巨大需求,也为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又面临一系列严峻的挑战。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能源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严重;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薄弱,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经济效益有待提高。在扩大劳动就业、理顺分配关系、提供健康保障和确保国家安全等方面,有诸多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科学技术的发展会对其有很大的改善作用。 一、21 世纪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趋势之一,是从科学的发现、技术的发明,到转变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进程的速度越来越快。但并不是说,今天有了科学发现,明天就会有技术发明,后天就可以直接变成生产力。它还取决于发现和发明的性质,以及科学技术的成熟程度、市场需求、发育和发展的水平,还有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其它影响因子的制约作用,所以转化速度不完全一样。 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他指出:世界在变化,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也要随之而变。过去把自己封闭起来,自我孤立,这对社会主义有什么好处呢?历史在前进,我们却停滞不前,就落后了。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的根本问题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原则,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为此就必须开放。否则,不可能很好地坚持社会主义。拿中国来说,五十年代在技术方面与日本差距也不是那么大。但是我们封闭了二十年,没有把国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练习:第2章第1节-感觉世界

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 第1节感觉世界 人的感觉 1.人体主要的五种感觉和对应的感觉器官如下: ________——眼;听觉——耳;________——鼻;味觉——舌;冷、热等触觉——皮肤。2.感觉的产生过程 刺激―→感觉器官 感受环境中的刺 激,并发出信息 ――→ 信息经神经 传送到大脑 大脑形成感觉 3.酒精、药物等会影响人的感觉,特别是大脑。酒精会使人的反应变得迟钝,因此酒后不能驾车。 例1关于人的感觉,下列说法中错误 ..的是( ) A.感觉器官的作用是感受环境中的刺激,并发出信息 B.感觉是在感觉器官中形成的 C.刺激信息是由神经传送到大脑的 D.感觉是在大脑中形成的 皮肤和皮肤的感觉 1.皮肤感觉的类型 皮肤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它分布着多种感受器,构成一个广大的感受面,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当受到外界各种刺激时,会引起多种感觉。一般按皮肤的感觉性质将其分为触觉、痛觉和冷热觉等感觉。 2.皮肤感觉的实例及功能 (1)当你的皮肤受到针扎等损伤性刺激时,会产生痛觉。这种感觉功能对人的健康生活是有利的。 (2)盲人用触觉“阅读”盲文。 3.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 各个部位的皮肤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如触摸一般用指尖,因为这个部位的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要测试病人额上的温度,一般用手背,因为手背上神经末梢对热比

较敏感。 4.皮肤的功能:①感受刺激;②防止身体水分散失;③排汗散热;④保护身体(防止细菌入侵,痛觉可起到警示作用)。 说明①手术麻醉时有触觉而无痛觉,说明触觉感受器与痛觉感受器是分开的。 ②人体的各种感觉都在大脑中形成,如皮肤上只有感受器,并没有形成感觉的功能。 例2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我们的皮肤( ) A.能够分泌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对人体起到重要保护作用 B.如果表皮受到损伤,会导致出血 C.在真皮内分布着感觉神经末梢 D.真皮内的生发层能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 鼻和嗅觉 1.嗅觉 嗅觉是由________物质刺激嗅觉感受器所引起的感觉。 2.形成嗅觉的过程 气味→鼻腔→嗅觉神经末梢→大脑嗅觉神经中枢(形成嗅觉) 3.嗅觉的特点 (1)大脑的嗅觉中枢有适应的过程。 (2)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 (3)随着年龄的增长,嗅觉会逐渐减弱。 (4)动物对不同物质气味的敏感程度也不同。 4.嗅觉的功能 (1)闻到食物的香味。 (2)帮助人们避开危险。 例3常吃大蒜对健康有益。大蒜不仅可以食用,而且还可以治病。医生告诉我们,嚼大蒜能消灭口腔中的病菌。吃过大蒜,旁人会闻到一股“蒜”味,但是自己却闻不到这股味道,是因为( ) A.嗅觉细胞暂时失去感觉功能 B.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的缘故 C.不同人的嗅觉敏感程度不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