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华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全套教案

华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全套教案

华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全套教案
华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全套教案

第一章水第一节水在哪里

1. 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

2. 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

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小循环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

5.水的循环: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

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 a蒸发 b水汽输送 c降水d地表径流 e下渗 (地下径流)

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 a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

b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科学探究]

一、地球上水的组成和分布

1.地球上的水主要以液态形式存在,也有少量的水以固态和气态形式存在。

2、海洋水是地球水的主体,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5%。它覆盖了地球大约71%的表面。

3. 陆地淡水尽管只占总水量的 2.5%,但水体的种类却非常多,与人类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为我们提供了几乎全部的生活和生产用水。

4.地球上各种状态的水,在温度等条件的改变下,会发生变化,因此地球上各种水体是相互联系的。

[讨论] 你能用学过的知识来证明我们周围的空气中也有水吗?

[答] 可以利用水蒸气遇冷能液化成液态水的知识来回答。例如,在夏天,当我们从冰箱里拿出一瓶饮料,刚拿出时,瓶子外面是干而冷的,过一会儿,瓶子外壁会有水珠出现,这些水珠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从而可以证明空气中存在着水蒸气。

二、水的重要性

1.水是生物生存所需的最基本物质之一。人和所有的动植物都需要水。如果生物体内缺水到一定程度,生命就会停止。

2.水和生命的关系。

(1)水是地球生命有机体的组成之一。

人体中含水量占人体总重的2/3以上,一般动物含水量占体重的 70%~80%,其中水母占98%,草本植物中约占70%~85%。

(2)水参与地球生物体的活动过程,即生物的生命活动也离不开水。例如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之一就是要有充足水分。

(3)长期生存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生命体,为了适应当地水分供给特点,往往会形成特定的行为特点和生理结构特点。例如生活在沙漠地区的仙人掌,为了得到并保证充足的水分,茎、叶的形态都发生了变化,能有效防止水分的蒸发,而根却非常发达,可达几十米深。

(4)总之,水对生命活动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对人来说,水比食物更重要。

[讨论] 生活在沙漠地区的骆驼,是不是不需要水?

[答] 生活在沙漠地区的骆驼,与其他生物一样需要水。它为了能适应沙漠地区的生活,可以通过关闭汗腺从而可以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体内的水分,并且通过嗅觉系统可以在数千米以外“闻到”水源。

三、水的循环

2.水循环的涵义: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地球上的水体、土壤和植物叶面的水分通过蒸发和蒸腾进入大气。

通过气流被输送到其他地方,在一定条件下,水汽遇冷凝结成云而降水,又回到地面。在重力的作用下,降落到地表的水经流动汇集到江河湖海。在运动过程中,水又会重新经历蒸发、输送、凝结、降水和径流等变化。

3.水循环的领域。

(1)海陆间循环。可以表示如下:

海洋和陆地之间的水循环是水循环中最重要的,它能使陆地上的水资源得以再生和补充。

(2)陆上内循环。

(3)海上内循环。

[典型例题解析]

[例1] 地球上有丰富的水,为什么我们还要提倡节约用水?

[解析]本题的解答要从三个方面考虑:(1)地球上水体总量确实不少,但有96.53%是海洋水,淡水只占2.53%,且淡水的主体又是目前尚无法利用的冰川,可利用的淡水只占淡水资源总量的0.3%;(2)淡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不均匀,世界上各个地方水资源不同;同一地方,在不同季节相差也很大;(3)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污染十分严重,所以我们要提倡节约用水。

[课内练习]

1.地球上储量最大的水体是 ( ) A海洋水 D.陆地水 C.冰川水 D.湖泊水

2.陆地水是人们生产、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而人类较易利用的只占淡水总储量的0.3%,它主要包括 ( ) A.河水、湖泊水、地下水 B.陆地水、冰川、江河水

C.江河水、淡水湖泊水、冰川 D江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3.下列生物体中含水量最多的是 ( ) A.青蛙 B水母 C.人体 D.植物种子

4.地球上的水呈固态、液态和气态,分布于海洋、陆地和大气中,形成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大气水主要是由海洋表面水蒸发而来。

5.分布在地球各处的水通过、、、,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等一系列环节和过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在进行着持续不断的循环。

6.水是生物生存所需的最基本的物质之一,因为水不仅是生命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生物的生命活动也离不开水,所以我们每个同学都要做到节约用水且保护水资源。[课时小结]

重点:1.地球上主要水体的名称和分布。

2.水的循环和水体的运动。

难点:水循环的过程。

课外同步训练

[基础过关]

1.地球上水的状态呈 ( )A.液态和固态 B.液态和气态 C.气态和固态 D固态、液态和气态

2.目前人类活动可以对水循环施加影响的是 ( )

A.全球大气的水汽输送

B.全球大气的降水

C.全球陆地地表径流输送 D局部地区的地表径流输送

3.大气中的水蒸气,主要来自于 ()

A.湖泊水的蒸发

B.江河水的蒸发 C海洋水的蒸发 D.植物的蒸腾作用

4.关于水循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循环只发生在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B.水循环只发生在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

C.水循环只发生在海洋上空与陆地上空之间

D水循环发生在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5.能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的水循环存在于 ( )

A海洋与陆地之间 B.陆地与陆地之间C.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D.地表面与地下之间

6.下列人类活动中有利于淡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的是 ( )

A.工业废物的任意排放 B植树造林,修建水库

C.大量推广使用农药和化肥

D.生活垃圾和污水任意倾倒

7.地球上的陆地水是人类生产、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大气水占地球上水储量的比例极少,但它在水循环中的作用却很大。

8.陆地水主要指江河水、湖泊水、地下水和冰川等。

[深化提高]

9.完成下面空格。

(1)海洋水通过蒸发,形成大气水,大气水通过降水重新落到海洋上,海洋

上空的大气水通过水汽输送到达陆地上空,再通过降水落到陆地上,陆地上的水通过河流或地下河流人海洋中,也可以通过蒸发形成大气。

(2)地球上的水循环是指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之间的相互转换和运动

第二节水的三态变化

1.汽化及汽化的两种方式

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vaporization).汽化有蒸发(evaporation)和沸腾(boiling)两种方式.

2.蒸发

在液体_ 进行的汽化现象称为蒸发.

蒸发时液体分子由于运动加快从液面运动到空气中变成自由分子。

说明蒸发可在任何温度下发生.

3.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控制变量法)

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如下图中b比a蒸发快.

4.蒸发过程要吸热

液体蒸发时,液面上部分液体分子克服其他分子作用离开液面,液体的温度降低,液体吸收周围环境的热.这就是通常所说“蒸发制冷”的原因.

5.沸腾

在液体_________和_________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称为沸腾.液体沸腾时,分子运动剧烈,大量分子克服分子作用运动到空气中变成自由分子

6.水沸腾前和沸腾时的特征

(1)水中气泡在沸腾前、沸腾时情况如图1.4-6;

(2)水的声音在沸腾前响,沸腾时不响.这是因为容器底层水先升至100℃变成水蒸气向上升,上层水温仍不足100℃,当蒸汽的小气泡升至低于100℃的水层时,就迅速变为水滴,这种先膨胀又再收缩的过程,就引起了水的振动,当大量的小气泡从杯底上升时,就发出嘶嘶的鸣声;

(3)沸腾前,对水加热,水的温度升高;沸腾时,继续对水加热,水的温度不变.水沸腾需要吸热.

7.沸点

液体开始沸腾的温度叫该液体的沸点(boiling point).

说明

(1)不同液体沸点不同;

(2)液体的沸点随液面气压增大升高,沸点还与液体纯度有关;

(3)液体沸腾时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液体的温度达到沸点;二是液体要不断吸热保持其沸腾.

8.蒸发和沸腾的区别

1.液化

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称为液化(liquefaction).

2.液化的方法

(1)降低气体温度.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金属片,放热降温变成了水,如图

(2)在一定温度下,压缩气体体积可使气体液化,如图液化石油气、火箭使用的液态氢氧燃料,均采用压缩气体体积的方法液化的.

凡是具有如下字样的相关物态变化都是液化现象:雾、露、“白气”、“冒汗”、“出汗”、“冒气”等。水蒸气是一种气体,凭我们的肉眼是看不到的,我们看到的“白气”实质上是一些小水滴。

液化:定义:叫液化。

方法:⑴;⑵。

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作用:液化热

模拟大自然中的雨的形成

(1)在烧瓶中注入适量的水,用酒精灯加热.液态的水变成水蒸气从烧瓶口部冒出.仔细观察瓶内和瓶口的上方,你看到的现象是。

(2)在瓶口上方倾斜地放置一个金属盘,仔细观察金属盘的底面.你看到的现象是

思考:在实验中,水的状态由气态变为液态,这样的变化需要条件是遇冷。大自然中雨的形成过程与这个实验类似:水蒸气与热空气一起上升,在高空遇(冷/热)时,水蒸气就凝结成.

归纳: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液化时气体会放热.

提问:还有其他方法可以使气体液化吗?

实验:用注射器吸人一些乙醚,用橡皮塞堵住注射孔.先向外拉动活塞,当针筒中的乙醚液体消失时,再推压活塞.观察注射器中是(是/否)又出现了液态乙醚.熔化:

1.熔化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

2.熔化现象:①春天“冰雪消融”②炼钢炉中将铁化成“铁水”

3.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

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萘、各种金属都是晶体。

松香、玻璃、蜂蜡、沥青都是非晶体。

晶体和非晶体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非晶体没有。晶体还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而且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

4.熔化规律:

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且温度不断上升。

5.晶体熔化必要条件:

温度达到熔点、不断吸热。

6. 有关晶体熔点(凝固点)知识:

①萘的熔点为80.50C 。当温度为790C 时,萘为固态。 当温度为810C 时,

萘为液态。 当温度为80.50C 时,萘是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都有可能。

②下过雪后,为了加快雪熔化,常用洒水车在路上洒盐水。(降低雪的熔点)

③在北方,冬天温度常低于-390C ,因此测气温采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水银凝

固点是-390C ,在北方冬天气温常低于-390C ,此时水银已凝固; 而酒精的凝固点是-1170C ,此

时保持液态,所以用酒精温度计)

7. 熔化吸热的应用:

①夏天,在饭菜的上面放冰块可防止饭菜变馊。(冰熔化吸热,冷空

气下沉)

②化雪的天气有时比下雪时还冷。(雪熔化吸热)

③鲜鱼保鲜,用00C 的冰比00C 的水效果好。(冰熔化吸热)

④“温室效应”使极地冰川吸热熔化,引起海平面上升。凝固:

1. 凝固现象:①“滴水成冰” ②“铜水”浇入模子铸成铜件

2. 凝固规律:

① 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 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且温度不断下降。

3. 晶体凝固必要条件:

温度达到凝固点、不断放热。

4. 凝固放热:

①北方冬天的菜窖里,通常要放几桶水。(利用水凝固时放热,防止菜冻坏)

②炼钢厂,“钢水”冷却变成钢,车间人员很易中暑。(钢水凝固放出大量热) 熔化和凝固的区别

①物体从 变成液态叫熔化,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

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② 固体

相同点 不同点 熔点(凝固点) 温度变化 晶体

熔化吸热 凝固放热

有固定的 熔化或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非晶体 没有固定的 熔化过程温度上升,凝固过程温度下降 a.. 熔化图象:

时间/min

时间/min

图1 晶体熔化曲线 图2 非晶体熔化曲线

b. 凝固图象:

温度/℃ 温度℃

温度/℃温度/℃

时间/min时间/min

图3 晶体凝固曲线图4 非晶体凝固曲线

③判断晶体、非晶体的方法

a. 从有无固定的熔点来判断

b. 从熔化过程中的现象来判断,晶体熔化过程:固态→固液共存态→液态;非晶体熔化过程:固态→软→稀→液态

c. 从熔化图像来判断,看是否存在一段平行于时间轴的线段,有则为晶体。升华:

①加热碘,可以看到有紫红色的碘蒸气出现。

②衣柜中防虫用的樟脑片,会慢慢变小,最后不见了。

③冬天,湿衣服放在户外会结冰,但最后也会晾干。(冰升华成水蒸气)

升华吸热:干冰可用来冷藏物品。(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升华成气态时,吸收大量热)

凝华:

凝华现象:

①霜和雪的形成(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

②冬天看到树上的“雾凇”

③冬天,外界温度极低,窗户内侧可看见“冰花”(室内水蒸气凝华)

凝华放热:略

附录:①电冰箱原理:利用制冷剂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②南极地区以冰雪为水源。先将冰雪放入壶中加热熔化成水,至水沸腾,可看到

汽化出的水蒸气在壶嘴上方液化成雾状小水珠,俗称“白气”。

③用久了的灯泡会发黑?钨丝受热,发生升华现象,由固态变为气态;钨丝冷却,钨蒸气又在灯泡内壁上凝华。

④干冰“人工降雨”:干冰进入云层升华成气体,从周围吸收大量热量,使空气的温度急剧下降,高空水蒸气凝华成小冰粒。小冰粒逐渐变大而下降,遇到暖气流就熔化成雨滴落到地面上。

例题展示:

例1.北方建筑工人在秋冬季节和泥时,常用食盐水代替自来水,这是因为食盐水的凝固点_____________.

例2、海波的熔点是 48℃,那么 48℃的海波是()

A.固态B.液态C.固液共存D.以上三种状态都有可能

例3、如图所示,正确描述水沸腾的是()。

例4、下列能使蒸发变慢的措施是()。

A.用瓶子装酒精时一定要加盖

B.夏天,人们使用电风扇扇风

C.把湿衣服展开晾在通风处

D. 把湿衣服展开晾在向阳处例4、烧开水时,从开水壶嘴中冒出的“白气”是()。

A.水蒸气 B.小水珠 C.热空气 D.以上说法都不对

例5、下列各种现象中,属于升华现象的是:()。

A.早晨有浓雾

B.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干了

C.屋顶上的瓦上结了一层霜

D.水结成了冰

例6、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凝华的是:()。

A.铁水被浇铸成工件

B.冰冻的衣服也会干

C.冬天寒冷的早晨,室外物体上常常挂着一层霜

D.冬天用湿手摸室外的铁器时,觉得粘手

例7、在舞台上喷洒干冰(固态CO2)可以产生白雾,形成所需的效果,这种雾气是:()。

A.二氧化碳气体迅速液化而形成的小液滴

B.干冰迅速熔化后再蒸发形成的气体

C.干冰迅速升华变成的气体

D.干冰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及凝固形成的小冰晶

例8、用久的灯泡会发黑,是因为钨丝发生了下列哪种现象:()。

A.凝固

B.升华

C.凝华

D.先升华后凝华

例9、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属于升华现象的是:()。

A.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变小

B.花盆里的潮湿泥土变干

C.夏天,冷饮杯子的外壁有小水珠

D.秋天,屋顶瓦上结霜

师生互动,夯实基础:

1.物态变化现象在一年四季中随处可见,下列关于这些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A.春天的早晨经常出现大雾,这是汽化现象,要吸收热量

B.夏天用干冰给运输中的食品降温,这是应用干冰熔化吸热

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的小露珠,这是液化现象,要吸收热量

D.初冬的早晨地面上会出现白白的一层霜,这是凝华现象

2.下列现象属于液化的是()

A.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的鸡蛋会“冒汗” B.寒冷的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也会干

C.盘子里的水,过一段时间会变少 D.杯子中的冰块,过一段时间也会变成水

3.下列现象不可能出现的是()

A.冰不经过熔化也可以变成水蒸气 B.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啤酒瓶上会出现小水珠

B.给冰加热,冰的温度不一定升高D.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室内走到室外,眼镜上会出现小水珠

二、填空题

1.夏天对着开水杯“吹气”,能使开水变凉,这是因为________,使水温下降。冬天对着手“哈气”,使手变暖,这是因为水气遇冷________,使手表面温度升高。

2.在卫生间里洗热水澡时,室内的玻璃镜面变得模糊不清,过了一段时间镜面又变得清晰起来,镜面上发生的两种现象对应的物态变化分别是和。

3.水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通常情况下,水在结冰时温度为℃;水在沸腾时温度将(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水汽化时需要热量(选填:吸收或放出)。

4.请将与下列自然现象所对应的物态变化的名称填在相应的横线上:初春的早晨大雾弥漫;

炎热的夏天积水干涸;寒冷的冬天滴水成冰。

5.我国民间有句谚语叫“霜前冷、雪后寒。”霜是由于气温较低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__________现象而形成的;雪在熔化时需要_______热。

6.气体打火机中的液态丁烷。通常情况下是气体,人们是用的方法将其变为液态的。

7.晾晒衣服时,我们用衣架把衣服晾干,是为了增大液体的____ ____,放在太阳下,是为了提高液体的_____ ___,再放在通风处,是为了加快________________使衣服尽快晒干。

8.为了确定风向,把手臂浸入水中,然后向上举起,手臂朝南的一面感到凉,则可以确定风从面吹来。

三、实验题

1.如图所示是某同学做“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的实验,他在两块相同的玻璃片上分别滴上一滴大小相同的水,然后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图中的情景可知,该同学研究蒸发快慢的因素是( )

A.水的温度 B.水的表面积 C.水上方空气流动的快慢 D.上述三个因素

2.如图所示,是锡的熔化和凝固的图象,根据图象回答:

锡的熔点是______,凝固点是______。

(1)

(2) 在BC段,锡处于____________状态;在DE段,锡处于________状态。

(3) 锡的熔化用了______min,它熔化过程中要______热,但温度_______。

(4) 锡从10min到12min这段时间间隔内处于___________状态。

5.在“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某实验小组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的上升情况不同,如图所示。则图是水在沸腾前的情况

四、探究题

1.夏季闷热的夜晚,紧闭门窗,开启卧室空凋,由于室内外温差大,第二天早晨,玻璃窗上常常会出现一层水雾。这层水雾是在室内一侧,还是在室外一侧?请写出你的猜想及你猜想的依据。我的猜想:呈在______________侧(选填“室内”或“室外”)。

猜想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欣小组的同学们在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时,对水加热了很长时间后水才沸腾;

他们记录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时间

… 3 4 5 6 7 8 9 10

/min

水温

…94 95 96 97 98 99 99 99

/℃

(1).本次实验中水沸腾时的温度为_____℃

(2).实验中发现,水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这段时间过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给出一种原因即可)

3.请运用你所学物理知识指出“特异功能”的真相:现象:表演者从沸腾的油锅中取物,手却未被烫伤。

真相:锅中除了植物油,还有下列三种物质中的___ 。

4.如图是小红利用小瓶、橡皮塞和玻璃管自制的液体温度计。该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规律来工作的。实际使用中发现该温度计玻璃管中液柱变化不明显,导致示数不准确。对此,请你提出一条改进的建议:。

物质醋酒精植物油

沸点(℃)约35 75 约280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水是常见的溶剂)

1. 溶液: (1)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如水、酒精等物质)

(2)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剂。

(3) 溶液:由溶质溶解于溶剂后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属于混合物。

4. 常用的溶剂: 水、酒精、汽油、丙酮等。【思考】衣服上沾上了油怎么办?――用汽油擦洗

[科学探究]

一、溶液

[实验] 1.深紫色的高锰酸钾晶体放入水中,你能看到什么?

将高锰酸钾晶体放入水中,可以看到沉在杯底部的高锰酸钾晶体周围出现一圈紫红色液体,紫红色慢慢扩大,隔了一段时间,杯中的液体变为均一透明的紫红色。

[思考] 可以用什么办法使上面实验中的高锰酸钾溶解得快些?

①可以用热水;②加热;③玻璃棒搅拌;④晶体研成粉末等。

2.紫色碘放到盛有酒精的烧杯里,你又能看到什么?

可以看到加入的碘很快溶解,液体变成橙色(或棕色)。

上述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高锰酸钾能溶解在水中,碘能溶解在酒精中。

1.溶质、溶剂和溶液。

(1) 被溶解的物质称为溶质;

(2)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称为溶剂;

(3) 溶解后所得到的物质叫溶液。

2.溶液的特征。

溶液是一种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1)均一是指溶液内部各处性质相同;

(2)稳定是指外界条件不变,溶质和溶剂不会分离;

(3)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故是混合物。

3.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判定。

(1)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溶质是固体、气体,溶剂是液体;

(2)两种液体互溶时,一般情况下量多者为溶剂,量少者为溶质;但有水时,不论水的多少,水是溶剂。

4.水是最常见的、也是较好的溶剂。日常生活中除水外,常用的溶剂有酒精、汽油、丙酮等。[思考] 1.果汁能溶于水中,果汁是溶质吗?

[答] 不是。

2.河水可以养鱼,说明河水中溶解了什么物质?它是溶质吗?

[答] 鱼要呼吸,说明水中溶有氧气。氧气是溶质。

二、悬浊液、乳浊液

1.悬浊液是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而形成的物质,又叫悬浮液,如泥水就是悬浊液。

2.乳浊液是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物质,又叫乳状液,如牛奶就是乳浊液。

3.悬浊液和乳浊液合称浊液,它们的特点是不均一、不稳定。

[课内练习]

1.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故溶液的质量等于溶质和溶剂质量之和。

溶液的体积小于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溶质和溶剂体积之和,这是因为分子间存在着间隔。

2.悬浊液、乳浊液和溶液的相同点是 ()

A.都是浑浊的

B.都是均一的

C. 都是稳定的 D都是混合物

3.溶液区别于悬浊液、乳浊液的根本之处是 ( )

A. 溶液五色透明 B溶液稳定、均一 C. 溶液可能有颜色 D.溶液没有气味

4.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不同的物质分散在水里,结果是不一样的。 ( )

(2)泥水是一种溶液,其中泥是溶质,水是溶剂。 ( )

(3)凡是均一、稳定、透明的液体都是溶剂。 ( )

(4)生产和科学实验里,常用的是水溶液,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 )

(5)动植物所需的养料必须成为溶液状态后才能被吸收。 ( )

5.下列属于溶液的是 ()

A.黄河浑浊水

B.植物油和水混合形成的混合物

C. 液态氧 D酒精溶于水所得的混合物

课外同步训练

[基础过关]

1.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久置后,其中各成分不会自动分离

B.溶液是由固体溶于水后形成的混合物

C. 溶液是一种混合物,所以混合物都是溶液

D.溶液中的溶剂一定是水

2.一杯食盐水在温度保持不变时,敞口放置较长时间,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食盐会慢慢沉到杯底

B.杯中食盐水一定下部分较浓,上部分较淡

C食盐既不沉到杯底,更不会上浮到液面上

D.上述说法都是错误的

3.现有一组物质:海水、盐酸、酒精溶液,下列物质中,可以和这组物质归为同一类的是 ( )

A. 冰水

B.泥水 C 氨水 D.原油

振荡后,其中形成悬浊液,形成乳浊液,形成溶液。(填编号)

6.某液体如果是溶液,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 )

A.一种固体物质分散在一种液体里

B至少有两种物质存在,并形成一个均一、稳定的体系

C长时间放置不会有固体物质析出

D.只能是两种物质相混合

[深化提高]

7.某温度下,将40克食盐放到100克水中,充分搅拌后溶解掉36克食盐,得到136克食盐水。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食盐水中溶质是,溶剂是;

(2)得到的溶液中,溶质质量为;

(3)将上述溶液等分为四份,则每一份溶液中溶质质量为。8.有时衣服上不小心沾上油污,而用水却不易将它洗掉,用汽油洗却很容易洗去油污。这是为什么?请分析原因。

[答] 这是由于油污不容易溶解在水中,而易溶解在汽油中。一种物质能否用水将其洗去,考虑到的就是能否溶于水。

9.按下列要求各举出一个实例。

(1)溶质是液体,溶剂是水:白酒等;

(2)溶质是固体,溶剂是水: 食盐水等;

(3)溶质是固体,溶剂是酒精: 碘酒等;

(4)溶质是气体,溶剂是液体: 氨水等。

10.小李同学买了一瓶雪碧,他看到雪碧瓶外说明中写着:体积350毫升;配料:蔗糖、柠檬酸、香料、苯甲酸钾、蒸馏水、碳酸;生产日期:2004年5月6日;保质期:6个月。

小李同学马上联系科学上学过的知识,说出许多与科学有关的知识。你能吗?请说说看,也可以与同学讨论,合作交流。

[答] 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来回答:

(1)雪碧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2)它是一种溶液,其中的蔗糖、柠檬酸、香料、苯甲酸钾、碳酸都是溶质,溶剂是水;

(3)打开瓶盖,看到有气泡产生;

(4)喝时有甜味;

(5)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味道会变淡。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一)

[课前练习]

1.指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1)高锰酸钾溶液,溶质是,溶剂是;

(2)碘酒溶液,溶质是,溶剂是;

(3)食盐水,溶质是,溶剂是;

(4)油脂的汽油溶液,溶质是,溶剂是。

2.溶液和浊液的根本区别是溶液具有性和性。

3.将一些泥沙放入水中,用玻璃棒搅拌,得到的体系中溶质是泥沙,溶剂是水。这种说法对

不对?为什么?

[科学探究]

[实验] 在烧杯中加约20毫升水,用酒精灯加热约至70℃,往烧杯中加硫酸铜晶体,每次加一匙,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结果看到加到一定时间硫酸铜晶体不能再溶解了。

[讨论] 上述实验说明什么问题?能得出什么结论?

上述实验中看到的现象可以说明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溶解物质的能力是有限的,即溶

解可以达到一个最大值。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涵义: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在描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时候,一定要强调:

(1) 一定温度; (2) 一定量的溶剂; (3) 某种溶质。

[讨论] 为什么要强调上述条件?你能设计实验来说明这一问题吗?

强调一定量的溶剂,可以在上述烧杯中再加水,原来不能溶解的又能继续溶解;强调一定的,温度,可以给上述烧杯再加热,原来不能溶解的又溶解了,说明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间在

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加硫酸铜晶体不能再溶解,如果再加少量食盐还会继续溶解。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间的相互转化。(对大多数固体物质而言)

二、浓溶液和稀溶液

1.人们常把溶有较多溶质的溶液称为浓溶液,溶有较少溶质的溶液称为稀溶液。

2.溶液的浓和稀是溶质在溶液中含量的多少,它与温度的变化、溶剂量的多少无关,不受条

件的限制。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则是指溶质的溶解是否达到最大程度,要受温度和溶剂量

两个条件的制约。那么浓溶液、稀溶液与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间的关系如何呢?

[实验] 在两支试管中各盛约10毫升的水,分别加人10克蔗糖和0.2克熟石灰,可以看到蔗糖在水中全部溶解(浓度较大)却未达到饱和,而熟石灰却溶解极少(浑浊)已达到饱和。

从实验中可以得出溶液的浓稀和是否饱和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它们间的关系是:

(1)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2)对于同一种溶质和溶剂的溶液来说,在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一些。[课内练习]

1.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在一定条件下饱和溶液可以变成不饱和溶液

B.饱和溶液肯定是较浓的溶液

C. 饱和溶液肯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一些

D.在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饱和溶液

2.要使固体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一定可行的方法是 ( )

A.增大压强

B.降低温度

C.升高温度 D增加溶质或蒸发溶剂

3.现有一瓶接近饱和的硫酸铜溶液,你能用什么方法使其成为饱和溶液?

[答] 要使一瓶接近饱和的硫酸铜溶液成为饱和溶液,可以采用:

①加溶质硫酸铜晶体;②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蒸发溶剂水;③降低适当的温度。

课外同步训练

[基础过关]

1.现有一杯底部尚有少量未溶解的硝酸钾溶液,在给烧杯加热或加水的条件下,原来未溶解

的硝酸钾继续溶解,这时溶液由饱和变为不饱和。这说明,在改变条件的情况下,饱

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间可以相互转化。因此我们在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涵义时,应强调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两个条件,否则就会失去意义。

2.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溶液是均一、稳定、无色透明的混合物

B.某温度下,在硫酸铜饱和溶液中不能再溶解任何溶质

C某温度下,从一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取出一半,则这半杯溶液仍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D.有一杯无色透明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3.下列方法中,可用来检验某种溶质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的是 ( )

A.将溶液适当加热

B.将溶液适当冷却

C.再加少量溶剂 D添加溶液的溶质

4.下列有关饱和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B.某固体溶质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后一定会变成不饱和溶液

C析出晶体后的溶液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一定还是饱和的

D.某溶液冷却到一定温度,能析出晶体,就可证明原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深化提高]

5.一定温度下,欲使一接近饱和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分别采取下列措施:①降低温度;②升高温度;③增加溶剂;④增加溶质。其中一定能达到目的的是 ( )

A.只有① B只有④ C.①④ D.③④

6.实验室现有相同体积且无污染的饱和食盐水和蒸馏水各一瓶,你能将他们区别出来吗?请设计你的实验方案。

[答] 区别饱和食盐水和蒸馏水的方法很多,根据学过的知识可以设计以下一些实验方

案:

方案一:尝一下味道,咸味的是食盐水,无味的是蒸馏水;

方案二:测密度,或比较同体积液体的质量大小或同质量液体体积的多少,因为食盐水的密度比蒸馏水的密度要大;

方案三:加少量食盐,观察食盐是否能够溶解,能溶解者为蒸馏水,不能溶解者为饱和食盐水;方案四:测液体的沸点(盐水沸点比水要高)或测液体的凝固点(盐水的凝固点比水要低);

方案五:加热蒸发,有固体析出者为食盐水,不能析出固体者为蒸馏水。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二)

[课前练习]

1.在一定的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饱和

溶液,还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

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同一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它的不饱和溶液要浓一些。

一、溶解性

1.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大小叫溶解性。溶解性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一般地,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里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能力也是不同的。可见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里的溶解能力的大小主要是由溶质和溶剂的性质决定的。例如,食盐容易溶解在水中,而不易溶解在汽油中;而油脂容易溶解在汽油中,而不易溶解在水中。

二、溶解度——物质溶解能力的定量表示方法

1.固体溶解度的涵义。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 100 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溶解度数值越大,表明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能力越强。如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就表示在20℃时, 100克水中最多(即达到饱和状态)能溶解食盐36克。

2.对固体溶解度涵义理解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强调在一定的温度下,因为温度变化对溶解度大小有一定影响;

(2)各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需要对溶剂量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涵义中以100克溶剂作为标准;

(3)因为每一种溶质,在一定量溶剂里达到饱和和不饱和状态时溶解溶质的量是不同的,所以应规定达到饱和状态;

(4)这里指的质量用克作单位,与溶剂单位一致。

3.溶解性等级的划分。

(1)溶解性等级的划分依据: 室温(20℃)时的溶解度。

三、探究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以硝酸钾为例)

1.提出探究的问题: 影响硝酸钾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有哪些?(等)

2.建立假设: 温度可能是影响硝酸钾溶解度大小的因素(等) 。

3.设计实验:

(1)在室温下配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2)给饱和溶液加热后再加入硝酸钾,现象: 硝酸钾又溶解了,一直加到硝酸钾不能再溶解为止;

(3)将上述饱和溶液冷却到室温,现象: 有较多的硝酸钾固体析出。

4.得出结论: 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温度是影响硝酸钾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5.合作交流。

四、溶解度曲线

1.通过实验测出物质在各个不同温度的溶解度,运用数学方法可以绘制出溶解度曲线。溶解度曲线表示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1)曲线上每个点表示某温度下某溶质的溶解度;

(2)溶解度曲线表示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不同溶解度数值;

(3)曲线表示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数值;

(4)曲线表示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大小的情况;

(5)两条曲线的交点,表示在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6)曲线上每个点所配制的溶液是该温度下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曲线下方的点表示对应温度下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从p.35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图中可以看出:

(1)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钾;

(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如氯化钠;

(3)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

[课内练习]

1.下列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1)100克水中最多溶解36克氯化钠,所以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是36克;

(2)50℃时,烧杯中的水最多溶有30克氯化钠,所以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是30克;

(3)在60℃时,100克水中溶有75克硝酸钾,所以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75克;

(4)60℃时,100克水中最多溶解110克硝酸钾,所以硝酸钾在这温度下的溶解度是110。[答] 以上四种说法都是错误的,因为在每种描述中都忽略了溶解度概念中的某一要素。(1)中忽略了在一定的温度下这一条件;(2)中忽略了应在100克溶剂即一定量溶剂这一条件;(3)中忽略了溶液应达到饱和状态这一条件;(4)中忽略了固体溶解度的单位这一条件。

课外同步训练

[基础过关]

1.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克,这表示。

2,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5克某固体物质,该物质的溶解性等级应是()

A.易溶 B可溶 C.微溶 D.难溶

3.10℃时硝酸铵的溶解度是140克,若将100克硝酸铵放到100克水中充分溶解后,能得

的硝酸铵溶液,还需加入硝酸铵才能刚好成为10℃时的硝酸铵饱和溶液。

4.20℃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20克,40℃时B物质的溶解度为40克,则30℃时,A、B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 ( )

A.A大

B.B大

C. A、B一样大 D无法判断

[深化提高]

5.如何使一瓶接近饱和的氢氧化钙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答] 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法使其成为饱和溶液:

(1)加少量溶质氢氧化钙粉末;

(2)恒温下蒸发部分溶剂水;

(3)升高温度(因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反而减小)。

6.根据图1—36所示的物质溶解度曲线图,回答以下问题:

(1)当温度高于t

℃时,A、B、C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2

(2)P点表示;

(3)A、B、C的溶解度为B>A>C的温度范围是;

(4)Q点表示t

℃时在克,此时的溶液是A物质的

2

溶液。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溶解度)

课前练习]

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在100 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

溶解溶质的质量,单位是克

2.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大小主要由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决定,还与温度有关,与溶质和溶剂的多少无关。

3.M、N固体的溶解度曲线见图1—37。

现有两杯各盛20℃饱和M溶液和固体N溶液的烧杯,杯底各有少量未溶解的固体M和固体N,现将两杯溶液升温到40℃,杯中情况判断正确的是 ( )

A.溶液中M减少,N增加 B杯底固体M减少,N增加

C. 溶液中M、N均减少

D.溶液中M、N均增加

[科学探究]

一、探究硝酸钾的溶解度大小与温度的定量关系

1.提出问题:温度与硝酸钾的溶解度大小定量关系怎样?

2,设计实验:

(1)实验器材:托盘天平、大试管、玻璃棒、大烧杯、蒸发皿、铁架台、酒精灯、硝酸钾、蒸馏水等。

(2)实验时注意:

①为保持温度恒定,应该用水浴加热;

②为便于计算,水可定量为10毫升(可看成10克);

③加入KNO

3

粉末的质量应精确称量。

(3)为测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可分别选择20℃、40℃、60℃等。

3.根据实验所得的数据,可计算出硝酸钾在某一温度时的溶解度。

如果用S表示溶解度,m

质表示溶液中溶质质量,m

表示溶液中溶剂质量,则有:

二、根据溶解度的计算

1.根据溶解度的概念可知,要计算物质的溶解度,溶液一定要是饱和的。

2.由于在饱和溶液中,溶液、溶剂和饱和溶液的质量比是确定的,因此溶解度跟饱和溶液中的溶质、溶剂和溶液质量之间存在着对应的定量关系:

3.根据上述关系式,可以进行有关溶解度的计算。但计算时还应注意格式的规范化。

[典型例题解析]

[例1] 10℃时,将50克氯化铵溶于水,正好制成200克饱和溶液,求此温度下氯化铵的溶解度。

[解析] 根据题中已知条件可知:m

质=50克,m

=200克

所以m

剂=m

—m

=200克—50克=150克

[答] 略

[例2] 已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克,求此温度下的40克水溶解多少克硝酸

钾才能得到饱和溶液。

[例3] 20℃时,硝酸铵的溶解度是192克,现要配制此温度下的硝酸铵饱和溶液500

克,需要硝酸铵和水各多少克?

[例4] 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克,现有20℃时100克氯化钠溶液,其中已溶解氯化钠20克,问此溶液是否饱和?如果不饱和,可以采取什么方法使其成为20℃时的饱和溶液?

练习

1.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克,回答下列问题:

(1)60℃时,把30克硝酸钾加到50克水里,能得到溶液;

(2)60℃时,把30克硝酸钾加到20克水里,能得到溶液;

(3)60℃时,84克硝酸钾饱和溶液里含有。

2.5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是50克,50℃时氯化铵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和溶液之间的质量比为 ( )

A 1:2:3 B.2:3:1 C.3:2:1 D.1:3:2

3.将15.8克硝酸钾加到60克水中全部溶解,若在20℃时,恒温蒸发10克水后溶液恰好饱和,则20℃硝酸钾的溶解度是多少?

课外同步训练

[基础过关),

1.20℃时,将9克食盐溶于25克水中,刚好制得饱和溶液34克,则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 )

A.36 B36克 C.26.5 D.26.5克

2.20℃时,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液的质量比为2:7,则20℃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 )

A.28.6克

B.28.6% C40克 D.40%

3.在20℃时,将某物质w克完全溶解,制成V毫升饱和溶液,若饱和溶液的密度为ρ克/厘米3,则该物质在20℃时的溶解度为( )

4.在20℃时,下列四种物质分别溶解在水里,恰好制成饱和溶液,溶解度最大的是 ( )

A.3克物质溶解在30克水里

B.100克溶液中含有溶质20克

C.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1:2的溶液

D.1.2克物质溶解在1.5克水里

5.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克,要配制2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计算:

(1)40克硝酸钾应溶解在多少克水中刚好饱和?

(2)40克水里最多能溶解硝酸钾多少?

(3)配制40克硝酸钾饱和溶液需硝酸钾和水各多少?

6.在20℃时,蔗糖的溶解度是204克,现有20℃时蔗糖溶液100克,其中已溶解蔗糖50克,问此溶液在20℃时是否饱和?若不饱和,应再加多少克蔗糖才能饱和?

[深化提高]

7.20℃时,A物质的不饱和溶液100克,要使其成为20℃的饱和溶液,可以恒温蒸发20克水或加入8克溶质,求20℃时A物质的溶解度。

华师大七年级科学期中考试试卷

201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七年级科学试卷 命题学校:信懋学校命题人:杭喜 一、选择题(选择题每小题2分且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40分) 1、凭你的生活经验,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某中学生的100米赛跑成绩为15秒 B.我们上课用的课桌高为米 C.两只鸡蛋的质量是500克 D.某地区今年夏天的最高气温接近40℃ 2、下列关于生物和非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溶洞里的石笋能长粗长高,是生物 B.上课时,屏幕上出现一只公鸡,会走会飞还会叫,这只“鸡”是生物 C.点击电脑键盘,屏幕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电脑能对刺激作出反应,所以电脑是生物 D.不能从生长、运动、或应激性等单一特征就确认一个物体是不是生物 3、水和无机盐能进入细胞,而有害物质不能进入细胞,这主要是由于()的作用。 A.细胞壁 B.细胞核 C.细胞质 D.细胞膜 4、下列不属于果实的是() A.香蕉 B.西瓜 C.银杏的白果 D.荔枝 5、运动会上,小李的跳远成绩是米,裁判员使用的卷尺的最小刻度是() A.1厘米 B.1毫米 C.1米 D.1分米 6、托盘天平调节好以后,在称量时发现指针偏在标尺中央的左边,这时应()

A.把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右旋出一些 B.把左端的平衡螺母向左旋出一些 C.向天平右盘中增加砝码或将游码向右移动 D.将天平右盘中砝码减少 7、人体受精卵发育成胎儿的结构层次是() A.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 B.人体→系统→器官→组织→细胞 C.组织→细胞→器官→系统→人体 D.细胞→组织→系统→器官→人体8、松树和狗这两种生物大家都知道一种是植物一种是动物,下列四个答案中你能选出它们之间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吗() A.松树固定生活,狗能运动 B.狗能发出声音,松树不能 C.狗能繁殖生小狗,松树不能 D.狗通过摄取食物获得营养,松树自己制造营养 9、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下列哪项措施最有效() A.将濒危物种迁出原地 B.将动物领回家 C.建立自然保护区 D.建立种子库 10、下列不能用种子进行繁殖的植物是() A.马尾松 B.胎生狗脊 C.法国梧桐 D.银杏 11、关于实验室中常用的温度计和生活中使用的体温计,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都可以测量人的体温 B.都可以离开被测物读数 C.都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D.刻度范围一样 12、对哺乳动物进行分类,小科将“羊、牛、马”分成一组,将“虎、狮、狼”

华师版科学七下第1章测试卷 含答案

第1章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形成溶液的溶质都是固态物质 B.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大 C.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 D.所有物质溶于水形成溶液都要吸收热量 2.下列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热现象,对这些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用冰袋给高烧病人降温,是因为冰熔化时从人体吸热 B.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变干了,是因为冰汽化为水蒸气 C.刚从泳池中出来的人感觉冷,是因为人身上的水蒸发吸热 D.冬天的早晨辽河边出现美丽的雾凇,是因为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 3.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办的第九届世界城市论坛上,常德分享了“海绵城市”建设——水治理的成功经验。下列与水有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A.淡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B.为减少水体污染,农药、化肥要合理使用 C.工业上应该对废水做处理,使之符合标准后再排放 D.为节约用水,农业、园林浇灌改大水漫灌为喷灌、滴灌 4.用滴管从瓶中吸取酒精,滴在手上,感觉凉凉的,小明就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两种猜想,猜想1:酒精的温度低于手的温度;猜想2:酒精蒸发时吸热,有致冷作用。随后,他在烧杯中倒入适量酒精,用相同的温度计分别测量手的温度t1和烧杯中酒精的温度t2,并重复多次,均发现t1>t2,由此,他认为此实验() A.只能验证猜想1 B.只能验证猜想2 C.既能验证猜想1,也能验证猜想2 D.既不能验证猜想1,也不能验证猜想2 5.夏天,人们站在吊扇下吹风有凉爽的感觉,如果把一支表面干燥的温度计放在吊扇下吹风,温度计的示数将()

A.先降低后升高B.不变C.降低D.升高 6.舞台上常用干冰制造白雾,以渲染气氛。这种白雾是() A.二氧化碳B.小水滴C.空气D.水蒸气 7.将冰块放进外壁干燥的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约半分钟,可以看到易拉罐外壁出现了白霜。白霜形成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凝固B.凝华C.液化D.升华 8.冬季,通常可以看到教室的窗玻璃上附着有一层小水珠,当室外气温更低时,还会看到窗玻璃上结有冰花。下列关于水珠、冰花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A.它们均是水蒸气凝华形成B.它们均附着在窗玻璃的室外一侧C.它们均是水蒸气液化形成D.它们均附着在窗玻璃的室内一侧9.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中的溶质一定是固体B.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C.溶液中上层浓度小,下层浓度大D.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 10.下列场景与所蕴含的物理知识,对应完全正确的是() A.春季,小明体育训练后满头大汗,回到教室不停扇风——提高液体温度加快蒸发 B.夏季,小明手拿着一瓶冰冻矿泉水,冰减少,手感到凉——熔化吸热 C.秋季,小明发现操场上的双杠上铺满了一层霜——霜是非晶体 D.冬季,戴眼镜的小明从教室外走进教室内,镜片模糊不清——液化吸热11.水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循环。下列关于地球上的水循环的说法正确的是() A.海水吸热,汽化形成水蒸气 B.水蒸气与冷空气接触,熔化形成小水滴 C.小水滴遇到更寒冷的气流,凝华形成小冰珠 D.小冰珠在降落过程中,液化形成雨水 12.夏天,晾在阳光下的湿衣服会变干,此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熔化B.汽化C.升华D.液化 13.现有100 g 20%的蔗糖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溶液含溶质20 g

华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全套教案

第一章水第一节水在哪里 1. 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 2. 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 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小循环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 5.水的循环: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 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 a蒸发 b水汽输送 c降水d地表径流 e下渗 (地下径流) 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 a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 b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科学探究] 一、地球上水的组成和分布 1.地球上的水主要以液态形式存在,也有少量的水以固态和气态形式存在。 2、海洋水是地球水的主体,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5%。它覆盖了地球大约71%的表面。 3. 陆地淡水尽管只占总水量的 2.5%,但水体的种类却非常多,与人类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为我们提供了几乎全部的生活和生产用水。 4.地球上各种状态的水,在温度等条件的改变下,会发生变化,因此地球上各种水体是相互联系的。 [讨论] 你能用学过的知识来证明我们周围的空气中也有水吗? [答] 可以利用水蒸气遇冷能液化成液态水的知识来回答。例如,在夏天,当我们从冰箱里拿出一瓶饮料,刚拿出时,瓶子外面是干而冷的,过一会儿,瓶子外壁会有水珠出现,这些水珠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从而可以证明空气中存在着水蒸气。 二、水的重要性 1.水是生物生存所需的最基本物质之一。人和所有的动植物都需要水。如果生物体内缺水到一定程度,生命就会停止。 2.水和生命的关系。 (1)水是地球生命有机体的组成之一。 人体中含水量占人体总重的2/3以上,一般动物含水量占体重的 70%~80%,其中水母占98%,草本植物中约占70%~85%。 (2)水参与地球生物体的活动过程,即生物的生命活动也离不开水。例如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之一就是要有充足水分。 (3)长期生存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生命体,为了适应当地水分供给特点,往往会形成特定的行为特点和生理结构特点。例如生活在沙漠地区的仙人掌,为了得到并保证充足的水分,茎、叶的形态都发生了变化,能有效防止水分的蒸发,而根却非常发达,可达几十米深。 (4)总之,水对生命活动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对人来说,水比食物更重要。 [讨论] 生活在沙漠地区的骆驼,是不是不需要水? [答] 生活在沙漠地区的骆驼,与其他生物一样需要水。它为了能适应沙漠地区的生活,可以通过关闭汗腺从而可以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体内的水分,并且通过嗅觉系统可以在数千米以外“闻到”水源。 三、水的循环

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0-1、探索奇妙的自然界 §0-2、什么是科学探究 1、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实验又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 2、科学探究需要观察和提出问题,收集证据和处理数据,建立假设,检验假设,应用科学原理进行解释。也可以总结为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发现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得出结论→检验假设。 §0-3、建立你的健康信息档案 1、健康信息档案基本包括身高、体重、体温、心率等内容。 2、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m), 其他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106微米=109纳米 (2)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直尺、米尺、卷尺、皮尺等) (3)认识刻度尺:①观察零刻度线是否有磨损 ②量程:测量的最大范围 ③最小刻度值:每一最小格所表示的长度。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是由刻度尺的最小刻 度值决定的 (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 ①放正确: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刻度尺的刻度要紧贴被测物体。(倾斜造成读数偏大) ②看正确: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视线偏左读数偏大,视线偏右读数偏小) ③读正确:先读被测物体的准确值,即读到最小刻度值,再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即估计值。(一定要估读) ④记正确:记录数值 = 准确值 + 估计值 + 单位(无单位的记录是没有意义的) ⑤零刻度线磨损的尺可以从尺的某一清晰刻线量起。但一定要注意读数时减去起点长度。 (5)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 1)积累取平均值法:利用积少成多,测多求少的方法来间接地测量。如:测量一张纸的厚度,、一枚邮票的质量、细铁细的直径等。(注意:页数和张数的区别) 2)滚轮法:测较长曲线的长度时,可以先测出一个轮子的周长。当轮子沿着曲线从一端滚到另一端时,记下轮子滚动的圈数。长度=周长×圈数。 3)化曲为直法:测量一段较短曲线的长度,可用一根没有弹性不大的柔软棉线一端放在曲线的一端处,逐步沿着曲线放置,让它与曲线完全重合,在棉线上做出终点记号。用刻度尺量出两点间的距离,即为曲线的长度。如:测理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 4)组合法:用直尺和三角尺测量物体直径。如:硬币的直径,乒乓球直径等。 (6)测量误差: ①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②可以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减小由于估计不准确造成的误差。 3、温度的测量 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用符号℃表示, 它的规定是: 把冰水混合物的 温度规定为0℃, 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规定为100℃, 在0℃到100℃之间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就表示1℃。 2、实验室中常用的有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等 温度计原理: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液体温度计的使用: (1)使用前,要先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选用合适的温度计) (2)测量时,手要握温度计的上端, 要使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没在液体中, 跟被测物体充分接触。(但不要接触容器壁和底部) (3)测量时,要等到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读数时温度计玻璃泡继续留在待测液体中(不能拿开读数),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液拄上表面相平. (4)记录读数时, 数字和单位要写完整, 并注意是否漏写了单位.37℃读作:三十七摄氏度(不读成摄氏三十七度);—20℃读作:零下二十摄氏度或负二十摄氏度 4、体温计的量程:35℃— 42℃,最小刻度:0.1℃, 特点:玻璃泡上方有很细的玻璃弯管,用前需甩,离开人体读数。 人的正常体温大约是37℃ 4、时间的测量: 1、心率是心脏或者脉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测量心率需要使用计时工具。 2、时间单位:秒(s). 常用的还有分、时、天、月、年等 换算关系是:1天=24小时,1小时=60分=3600秒 3、测量工具:钟、表 §0-4、几个主要的科学概念

(完整word版)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纯知识点(最新)

第一章水 1.海水占地球上全部水量的96.5%。海洋中平均每1000克海水中含有盐类物质35克。所以海水不能喝,也不能灌溉庄稼。 2.地球上的水按其状态分为:固态水、液态水和气态水。水按存在空间分为陆地水、海洋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3.陆地水占地球全部水量的3.5%,其中淡水占地球全部水量的2.5%, 4.地球上最大的淡水资源是冰川水和地下水。人们容易利用的淡水是江河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占全球淡水资源的0.3%。 5.在植物中含水量最大的在水生植物,最少的是干旱环境中的苔藓植物。 6.人体的含水量占人体体重的60%左右。所以我们每天必须补充2—2.5L水。 7.标准大气压下,在冰的熔化过程中:当冰低于0℃时,冰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当温度升高到0℃时,冰开始熔化,在这个过程中,它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此时它的状态是固液并存。直到完全熔化时,,温度又继续上升。冰的熔点和水的凝固点都是0℃。 8. 物质由固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汽化。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沸腾。 9.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 10.蒸发时要吸收热量,使周围物体的温度降低。 11.蒸发和沸腾的区别:①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沸腾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②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必须在一定温度才能进行。而且在沸腾的过程中,物质还必须继续吸热。但是温度不变。 12.液化:物质由气体变成液体的过程。使气体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13.升华:物质由固体直接变成气体的过程,凝华:物质由气体变成固体的过程。 14.以上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以上放热的有凝固、液化、凝华。 开水壶嘴冒白气属于液化;冰衣服变干属于升华;湿衣服变干属于升华;樟脑丸消失属于升华;雾的形成属于液化,露水的形成属于液化;雾凇的形成属于凝华;霜的形成属于凝华;酒精挥发属于汽化。 15.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是:晶体有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6.在水循环的过程中,水的总量保持不变,它使水成为可再生的资源。 17. 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液体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水是良好的溶剂,在水中可以溶解各种固态、液态,气态的物质。天然水是溶液。 18. 一般来说取用块状的固体药品用镊子,粉末状的用药匙,也可以用纸槽。 19.不同物 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是不同,同一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度也不同。 19.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是不同,同一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度也不同。

华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新) 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水 1〉地球上的水 1)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天然物质,它覆盖了以上的地球表面,地球可以说是个,地球上的水哺育了人类和其他一切生物,为人类的文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水是一种最宝贵的自然资源。 2)海洋水占地球上全部水量的;陆地水占总水量的;还有少量的大气水等。 3)水存在于、、以及内。 4)水一般以、、三种形态存在于大自然中。 5)水的分类---------不同的物质按照不同的目的进行不同的分类。 (1)按物理性质可分为:、、。(2)按化学性质可分为:和。 (3)按对生命的作用可分为:和。(4)按存在空间可分为:、和。 6)海水占了地球上全部水量的96.5% 。海水是咸的,是因为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物质。海洋中平均每1000g海水中含盐类物质g。所以海水不能喝,也不能灌溉庄稼。目前最常用的海水淡化的方法是法提取淡水。海洋中的鱼因为鱼鳃中有一种,具有把盐分排出体外的功能。海洋中的植物在汲取水分的时候,也具有排除盐分的功能。所以我们在吃海洋生物的时候并不感到咸味。 7)陆地水占了地球上所有水量的,其中大约是咸水,咸水主要存在于大陆内部的一些湖泊中,如我国的,亚欧大陆的里海,中东地区的死海,只有剩余的才是陆地上宝贵的淡水。 8)人类较易利用的淡水只占淡水总量的,它主要包括、、。 9)大气中的水数量不多但这部分水却会成云致雨、形成复杂的天气现象。你根据哪些现象说明大气中有水。 10)地球上有丰富的水,为什么我们还要提倡节约用水?( 11)淡水资源中数量最多的是 13)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我们从哪些生活实际可以体验到植物体中有水?。 15)不同植物的含水量不同,水生植物比陆生植物含水量,生命活动旺盛不分比不旺盛部分含

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下第一章习题精选

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下第一章习题精选 汽化和液化 1.(2018?抚顺)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A.冰瀑的形成B.露珠的形成 C.白霜的形成D.铁块变铁水 2.(2018?鄂尔多斯)某种浴室内的防雾镜内部装了电热丝加热,使镜面的温度高于室温。这样做是为了防止水蒸气在镜面() A.汽化B.液化C.升华D.凝华 3.(2018?天门)下列四个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放热的是()A.早春,河面上的冰熔化了 B.夏天,洒在地上的水很快变干了 C.秋天,树叶上的露珠出现了 D.冬天,结冰的衣服变干了 4.(2018?宁夏)下列关于厨房中发生的生活现象,说法正确的是()A.烧水时,发现水温达不到100℃就沸腾了。是因为气压高于标准大气压B.打开锅盖看到“白气”,这是汽化现象 C.取出存放在冰箱中的冰糕,发现包装外层出现小水珠,这是液化现象D.把食盐放进水里,一会儿水变成了盐水,这是熔化现象5.(2018?荆门)目前家庭汽车保有量越来越高,以下跟汽车有关的热现象中说法错误的是() A.汽车玻璃起“雾”影响行车安全,是车内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B.冬天排气管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凝华成的小冰晶 C.汽车水箱中加入适量酒精降低了水的凝固点,防止水结冰胀破水箱 D.空调制冷时,制冷剂汽化吸热、液化放热,将车内的“热”“搬”到车外6.(2018?邵阳)夏天天气热,许多同学喜欢吃冰棒。哟!刚买的冰棒周围还冒着“白烟”,这“白烟”是() A.冰棒升华所致 B.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C.口里冒出的白烟 D.空气液化而成 7.(2018?威海)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雾凇的形成是升华现象B.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C.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D.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8.(2018?滨州)如图所示是小明探究水沸腾时的装置以及实验中不同时刻气泡的情形,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他可以选用量程为﹣80﹣60℃的酒精温度计 B.图甲是水沸腾前的现象 C.水沸腾时,烧杯中不停地冒出“白气”,这些“白气”是水蒸气

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期末考试卷(附答案)

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期末考试卷(附答案)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一、单选题(共25题;共50分) 1.下列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A. 学生课桌的高度是70mm B. 成年人的正常体温是39℃ C. 成年人步行的速度约是4m/s D. 初中生的质量大约是50kg 2.在科学实验中,我们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物体,用天文望远镜观测遥远的星体。你认为我们在这些科学研究中借助各种仪器是为了( ) A. 完成观察任务 B. 得到观察结果 C. 延长观察时间 D. 扩大观察范围 3.地震和火山的相同点为( ) A. 能量都来自地球的外部 B. 能量都来自地球的内部 C. 都对地形没有影响 D. 都分布在板块的内部 4.等高线地形图表示( ) A. 地形的类型 B. 地形的分布 C. 地形的起伏 D. 地形的地质构造 5.无脊椎动物中最能适应各种环境的是() A. 环节动物 B. 软体动物 C. 节肢动物 D. 线形动物 6.科学家发现,一种名为“绿叶海天牛”的动物在摄取藻类后,能够将藻类的某一细胞结构置于自己的细胞内,从而使自身也能进行光合作用。该细胞结构是() A. 细胞壁 B. 细胞膜 C. 液泡 D. 叶绿体 7.今年4月12日,浙江临安发生4.2级地震时,我市有轻微震感。下列有关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地震是地壳变动的表现 B. 现代科学技术已能准确预报地震 C. 发生地震时赶快乘电梯逃离 D. 所有的地震都会对社会造成巨大损失 8.阅读世界地图你会发现,两岸轮廓能够遥相对应的大洋是( ) A. 太平洋 B. 大西洋 C. 印度洋 D. 北冰洋 9.当你在一个陌生城市旅游时,选择的导游图应当是( ) A. 比例尺尽可能小的地图 B. 世界地图 C. 中国地图 D. 比例尺尽可能大的地图 10.关于“万有引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质量太小的物体之间不存在万有引力 B. 距离太远的物体之间不存在万有引力 C. 只有天体之间才存在万有引力 D. 任何物体之间都存在万有引力 11.“基因型身份证”主要是利用先进的DNA指纹技术,选取人体细胞中若干个固定的遗传基因作为人的身份信息,从而用以鉴定不同人的身份。这样的身份信息主要来自于人体细胞结构中的() A. 细胞膜 B. 细胞质 C. 细胞膜和细胞质 D. 细胞核 12.中医给病人诊病时讲究“望、闻、问、切”,其主要目的是为了() A. 提出问题:病人得的是什么病? B. 建立假设:病人得的可能是×××病

【推荐】华师大版七下科学复习重点

华师大版七下科学重点 1、海洋水占地球水体的绝大部分,海水的盐度是千分之三十五。 2、陆地水占地球水体的小部分,人类能利用的淡水又只占陆地水的小部分(冰川、地下水)。 3、人类能利用的主要是浅层地下水和江河湖泊水。 4、大气水的量很少,但是对水循环的作用很大,露、雾是大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后形成的。 5、常见农作物中含水最高的是玉米和小麦。 6、人体含水量约60%,每天要饮水2到2.5升。 7、密度是物体固有的一种属性,和质量体积无关。密度是单位体积的物体的质量大小。 8、纯水在4摄氏度是密度达到最大,为1.0×103千克/立方米 9、三态变化名称和对应的物态与热量变化 10、蒸发和沸腾的不同点: 种类现象发生条件发生部位 蒸发和缓的任何温度都进行液体表面 沸腾剧烈的温度达到沸点并不断加热液体表面和内部 11、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液体和空气的接触面积(表面积),液体上方空气流动速度,液体种类。 12、一种或几种物质均匀地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有水的称水溶液,无水的,含量大的称为溶剂。 13、在一定温度下,某种物质溶解到100g水里达到饱和溶液时溶解的质量,就是这种物质在该温度的溶解度。 14、黄河水是悬浊液,油加水、牛奶(胶体)是乳浊液。碘酒是碘溶解在酒精里形成的溶液。 15、水电解:通直流电,阴极产生氢气,阳极产生氧气,体积比约是2:1。加些氯化钠可以增加水的导电性。 16、氧气检验: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17、氢气检验:点燃发出淡蓝色的火焰,在火焰上方罩上一个干燥的烧杯,内壁会有水珠产生。 18、水的两种说法:宏观: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微观: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19、检验水的存在:白色的硫酸铜粉末变蓝;蓝色的氯化钴变红色。(文字表达式) 20、中国是缺水的国家。 21、空气成分:含有78%氮气,21%氧气。 22、稀有气体性质很稳定,含量很少,但用途很大。 23、工业制取氮气和氧气:用分离空气法,加压降温使空气液化后分离。 24、实验室制取氧气:原理、装置、收集方法。 25、在化学反应过程中能改变反应速度,自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的一类物质叫催化剂。 26、氧气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略大于空气(用向上排空气发收集),难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 27、氧气的助燃性(氧化性):可以和很多可燃物发生反应。

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全册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上册科学第0-4章知识点汇总 第0章走近科学 1、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相应答案的学问。 2、学习科学的方法有观察、实验、思考。其中观察和实验是探索自然的重要方法。 3、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①观察,收集和处理事实依据②提出问题③作出假设④实验, 调查,收集证据⑤检验假设⑥合作交流 4、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长度的国际制单位为米,符号m ,常用的单位还有 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单位之间的换算1km=1000m 1m=10dm=100cm=1000mm 1mm=1000μm 1μm=1000nm 长度测量的步骤: (1)观察刻度尺:①零刻度线②最小刻度值③量程④单位 (2)选:选择适当量程和最小刻度值的刻度尺。 (3)放: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刻度尺的刻度要紧贴被测物体。 (4)读:视线应与刻度尺尺面垂直。 (5)记:估读到最小刻度的后一位,测量结果=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误差: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误差不可避免,减小误差的方法有:①选择精密的测量工具②改进实验方法③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 (1)积累取平均值法:利用积少成多,测多求少的方法来间接地测量。如:测量一张纸的厚度,一枚邮票的质量,细铁丝的直径等。 (2)滚轮法:测较长曲线的长度时,可以先测出一个轮子的周长,然后让轮子沿着曲线滚

动,最后记下轮子滚动的圈数,则曲线长度=轮的周长×圈数。如:测操场周长,环形跑道周长 (3)化曲为直法:测量一段较短曲线的长度,可用一根没有弹性的棉线一端放在曲线的一端处,逐步沿着曲线放置,让它与曲线完全重合,在棉线上做出终点记号,最后用刻度尺量出两点间的距离,即为曲线的长度。如:测理硬币的周长、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 (4)组合法:用直尺和三角尺测量物体直径。如:硬币的直径,乒乓球直径等。 5、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单位是摄氏度,符号℃。测量温度的常用工具温度计,测量 体温的温度计为体温计,两者的原理都是液体的热胀冷缩。 温度计的使用注意事项: ①使用前,要先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②测量时,玻璃泡充分接触被测液体 ③待温度稳定后读数,不得拿出读数。④读数不需估读。 ※体温计的构造特点:体温计最小刻度为0.1℃,测量范围为35℃-42℃ ①下端玻璃泡的容积比细管容积大得多。 ②玻璃泡与玻璃管之间有一段特别细的弯曲玻璃管 6、心率:心脏或脉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常用的计时工具为秒表,时间的国际制单位 为秒,符号s ,常用的时间单位有年(y),月,天(d),小时(h),分钟(min),毫秒(ms)。 单位换算:1天=24小时1小时=60分 1分=60秒1秒=100毫秒 7、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质量是物体本身的属性,与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和空间位置无关。质量的国际制单位为千克,符号kg,常用的单位有吨(t),克(g),毫克(mg)

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上册易错题集

第一章 1、关于温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凭手的感觉可以准确判断物体的冷热 B、20℃的铁块比20℃的木头温度低些 C、用体温计可以测冰水或沸水的温度 D、体温计横截面近似于一个三角形,对液柱有放大作用,便于读数 选:D 2、教学楼过道的消防栓箱的玻璃经常被同学不小心损坏,所以同学们下课时请不要在走廊奔跑、打闹。那么在配破损的玻璃时,用下列哪种刻度尺比较好() A、最小刻度1毫米的2米长的钢卷尺 B、最小刻度1厘米的1.5米长的皮尺 C、最小刻度1毫米的学生用三角尺 D、最小刻度1厘米的30米长的皮尺 选:A 3、某同学用毫米刻度尺测量某一物体的长度时,测得的五次数据是2.42厘米,2.43厘米, 2.42厘米,2.44厘米,2.64厘米,其中有一次测量是错误的,则正确的测量结果应该是() A、2.42厘米 B、2.428厘米 C、2.43厘米 D、2.47厘米 选C 4、为了测出细铜丝的直径,某同学把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32圈,如图所示,用分度值是1 mm的刻度尺测得这32圈的总宽度为________mm,可算出细铜丝的直径约为________mm。若在数匝数时少数了1匝,则测量值比真实值要偏;若在绕线时匝与匝之间有间隙,则测量值比真实值要偏。

5、测量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在,若是凹形液面,读数时视线要与相平。如右图,量筒的量程是mL,最小刻度为,小石块的体积为cm3。 6、判断下列测量数据:0.3260米,7.59米,759毫米,759分米,各自对应的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 A、分米、毫米、厘米、米 B、厘米、分米、毫米、米 C、毫米、厘米、分米、米 D、毫米、分米、厘米、米 选:D 7、如右图,小明同学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仰视读数,则测量的结果() A、偏大 B、偏小 C、不受影响 D、无法确定 选:B 8、小明测量烧杯中热水温度时,将很少的热水倒入另一烧杯中,然后像如图所示的那样去测量和读数,他这样做小东找出了一些错误,但有一条找的不对,请你把它挑出来()

华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水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华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下册 水单元测试卷含答案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一章水单元测试卷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水是生命之源,以下生活中的“水”能看成纯净物的是 ( ) A .矿泉水 B .食盐水 C .自来水D .部分结冰的蒸馏水 2、下列清洗方法中,利用乳化作用的是 ( ) A.用自来水洗手 B.用汽油清洗油污 C.用洗涤剂清洗油腻的餐具 D.用盐酸清除铁锈 3.有关电解水实验(如右图)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试管甲中的气体是氢气 B.试管乙中的气体是氧气 C.该实验证明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D.该实验证明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4. 2007年世界水日的主题是“应对水短缺”。下列应对水短缺的措施:①推广使用无磷洗衣粉;② 加强工业废水的达标排放;③加快生活污水净化处理的建设;④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⑤提倡节约用水,合理的的是 A .①②③ B .①②④⑤ C .②③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5、以下可供我们直接利用的水是 ( ) A 、河流水、埋藏较深的地下淡水、固体冰川 B 、河流水、固体冰川、土壤水 C 、河流水、固体冰川、淡水湖泊水 D 、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埋藏较浅的地下淡水 6、吃火锅时,我们虽然没往锅内继续放盐,但汤越吃越咸,这是因为: ( ) A 、汤的上部淡下部咸 B 、汤内盐的质量分数随着水份的蒸发而增大 C 、汤内锅底的盐没溶解 D 、其它原因 7、将一杯质量分数为26%的盐水倒去一半后,剩下的盐水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 A 、13% B 、26% C 、52% D 、不一定 8、如果一杯水全部结成冰,那么 ( ) A 、质量、体积中、密度都不变 B 、质量不变、体积与密度均变大 C 、质量不变、体积与密度均变小 D 、质量不变、体积变大、密度变小 9、我国有着悠久的制盐历史,用现在的观点来看,他们采用的结晶方法是( ) A .冷却热饱和溶液 B .蒸发溶剂 C .同时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和蒸发溶剂 D .加热冷饱和溶液的方法 10、下列常见的物质中不属于溶液的是 ( ) A .白醋 B .白酒 C .淘米水 D .雪碧 11.右图是KNO 3 和NaCl 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的溶解度不受温度的影响 10C 时 ,100g KNO 3 饱和溶液中含有20g KNO 3 2 0C 时 ,KNO 3的饱和溶液和NaCl 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一定相等 D.温度高于t 20 C 时, KNO 3的溶解度大于NaCl 的溶解度 12、在空中喷洒干冰是人工增雨的一种方法。干冰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小冰粒,冰粒下降过程中变成雨滴。水蒸气变成冰粒、冰粒变成雨滴的物态变化过程分别属于:【 】 A .凝华、熔化; B .升华、熔化; C .升华、液化; D .凝华、液化。 13、如图1 所示,烧开水时壶口要冒出“白气”, “白气”的构成是:【 】 A .水蒸气 B .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小冰晶 C .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D .小水珠和小冰晶的混合体 S/g t ℃ NaCl KNO 3 t 2 t 1 20

[全]华师大版初中科学知识点七年级下

华师大版初中科学知识点七年级下 1.海水占地球上全部水量的96.5%。海洋中平均每1000克海水中含有盐类物质35克。所以海水不能喝,也不能灌溉庄稼。 2.地球上的水按其状态分为:固态水、液态水和气态水。水按存在空间分为陆地水、海洋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3.陆地水占地球全部水量的3.5%,其中淡水占地球全部水量的2.5%。 4.地球上最大的淡水资源是冰川水和地下水。人们容易利用的淡水是江河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占全球淡水资源的0.3%。 5.在植物中含水量最大的在水生植物,最少的是干旱环境中的苔藓植物。 6.人体的含水量占人体体重的60%左右。所以我们每天必须补充2—2.5L水。 7.标准大气压下,在冰的熔化过程中:当冰低于0℃时,冰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当温度升高到0℃时,冰开始熔化,在这个过程中,它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此时它的状态是固液并存。直到完全熔化时,温度又继续上升。冰的熔点和水的凝固点都是0℃。 8.物质由固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汽化。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沸腾。 9.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 10.蒸发时要吸收热量,使周围物体的温度降低。

11.蒸发和沸腾的区别:①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沸腾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②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必须在一定温度才能进行。而且在沸腾的过程中,物质还必须继续吸热。但是温度不变。 12.液化:物质由气体变成液体的过程。使气体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13.升华:物质由固体直接变成气体的过程,凝华:物质由气体变成固体的过程。 14.以上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以上放热的有凝固、液化、凝华。 开水壶嘴冒白气属于液化;冰衣服变干属于升华;湿衣服变干属于升华;樟脑丸消失属于升华;雾的形成属于液化,露水的形成属于液化;雾凇的形成属于凝华;霜的形成属于凝华;酒精挥发属于汽化。 15.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是:晶体有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6.在水循环的过程中,水的总量保持不变,它使水成为可再生的资源。 17. 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液体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水是良好的溶剂,在水中可以溶解各种固态、液态、气态的物质。天然水是溶液。 18. 一般来说取用块状的固体药品用镊子,粉末状的用药匙,也可以用纸槽。 19.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是不同,同一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度也不同。

华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整理

1〉地球上的水 1)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天然物质,它覆盖了以上的地球表面,地球可以说是个,地球上的水哺育了人类和其他一切生物,为人类的文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水是一种最宝贵的自然资源。 2)海洋水占地球上全部水量的;陆地水占总水量的;还有少量的大气水等。 3)水存在于、、以及内。 4)水一般以、、三种形态存在于大自然中。 5)水的分类---------不同的物质按照不同的目的进行不同的分类。 (1)按物理性质可分为:、、。(2)按化学性质可分为:和。 (3)按对生命的作用可分为:和。(4)按存在空间可分为:、和。 6)海水占了地球上全部水量的 % 。海水是咸的,是因为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物质。海洋中平均每1000g海水中含盐类物质 g。所以海水不能喝,也不能灌溉庄稼。目前最常用的海水淡化的方法是法提取淡水。海洋中的鱼因为鱼鳃中有一种,具有把盐分排出体外的功能。海洋中的植物在汲取水分的时候,也具有排除盐分的功能。所以我们在吃海洋生物的时候并不感到咸味。 7)陆地水占了地球上所有水量的,其中大约是咸水,咸水主要存在于大陆内部的一些湖泊中,如我国的,亚欧大陆的里海,中东地区的死海,只有剩余的才是陆地上宝贵的淡水。 8)人类较易利用的淡水只占淡水总量的,它主要包括、、。 9)大气中的水数量不多但这部分水却会成云致雨、形成复杂的天气现象。你根据哪些现象说明大气中有水。 10)地球上有丰富的水,为什么我们还要提倡节约用水( 11)淡水资源中数量最多的是 13)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我们从哪些生活实际可以体验到植物体中有水。 15)不同植物的含水量不同,水生植物比陆生植物含水量,生命活动旺盛不分比不旺盛部分含水量,如根尖、嫩梢、幼苗的含水量可达。 16)水母的含水量高达,人体中含水量约占体重的,但不同组织和器官的含水量不

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水的三态变化 教案1

第二节水的密度及三态变化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水的密度的意义,知道水的密度是水的一个重要的特性 2.记住4℃时纯水的密度值; 3.学会托盘天平、量筒的使用;学会用天平、量筒测定水的密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水密度的概念;天平.量筒的使用 难点:完成比较完整的科学实验,初步学会记录数据.根据数据描绘图象,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三、教学准备: 天平(砝码)、量筒. 大烧杯、小烧杯、滴管、水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由影片切题:自然界中到处充满了水,当湖面结冰时,为什么鱼儿还可以在水下自由地生活呢?原来啊,这跟水的密度有关。 (二)新课 教师:从前,有个秀才往一个水桶里倒了点水,他拎了拎;再倒点水,再拎一拎; 再倒点水,再拎一拎;他发现一个规律,大家说他发现了什么? 学生:水倒得越多,他拎起来越重。 教师:很好!那么水的多少我们可以用什么来表示呢? 学生1:体积 学生2:质量 教师:好!那么水的质量和体积之间有怎么样的关系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问题。那用什么仪器来测量水的质量呢? 学生:天平 教师:天平的使用还记得吗? 师生共同回忆天平的使用:(1)把天平平放在水平桌面上;(2)游码归零,调节天平平衡;(3)左物右砝进行称量;(4)称量完毕作记录,砝码回盒游码零。(媒体辅助) 教师:很好!那么水能直接放在左盘称量吗? 学生:不能!应该放在烧杯里 教师:好,水的质量的测量已经没问题了,那么水的体积用什么仪器测量呢?

个别学生:量筒 教师:对。测量液体的体积,我们一般用量筒或量杯。 教师要求学生观察自己桌面上的量筒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教师边演示边讲解量筒使用的操作要点(量筒平放在桌面上;取用液体,倾倒致接近刻度时,改用胶头滴 管)和正确的读数方式(读数时视线要与凹形液面最低处相平);并且黑板板书以示强调。同时媒体展示: 仰视和俯视对读数结果的影响; 教师:现在我们已经有能力来定量研究水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了 学生活动:研究水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学生分组) 1、调节天平平衡,用天平称出烧杯质量 2、用量筒先后量取不同体积的水 3、先后将量筒中不同体积的水倒入烧杯,称出水和烧杯的总质量 4、求出每次所取不同体积的水的质量 5、计算每次水的质量和水的体积之比,记录数据并填入表中 水的体积 (cm3) 空烧杯的质量 (g) 烧杯和水的总质量 (g) 水的质量 (g) 水的质量与水的体积 的比值(g/cm3) 6. 以体积V为横坐标,以质量M为纵坐标,在坐标系中作出水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图象. 7、实验完毕,整理仪器 8、数据分析: (1)所取的水的体积由小到大,相应的水的质量有怎样的变化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每次测量的水的质量与体积之比是否很接近?_______比值大约等于 _____g/cm3。 (3)从以上实验活动中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回答) 第二节水的密度(第二课时) (一) 引入

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科学__第0章_走进科学优秀教案

走进科学 什么是科学探究:(1)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2)理解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 建立你的健康信息档案:(1)了解水银温度计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几个重要的科学概念:(1)质量的概念; (2)质量的测量,天平的使用; 第一节《探索奇妙的自然界》 1,思考并讨论: ①为什么树上熟透的苹果会往下落,而天上的月亮既不落向地球,也不向外太空飞去?(拓展:牛顿的故事,瓦特等;总结:只要留心观察,从身边的问题着手,我们就可以进入科学世界,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②什么原因使蝙蝠在黑暗中具有高超的飞翔本领? ③什么原因使鱼类、鸟类形成了迁徙的习性? ④为什么企鹅能够在冰雪世界环境生存? 引发思考:你对以上的现象有什么感想?大自然还有哪些奇妙的现象? 昆虫蜕皮;刮风下雨;日食月食;水的蒸发和凝固等 例题1:下列现象中不属于自然现象的是() A 雨后出现的彩虹 B 神舟七号上天 C 流星划破夜空 D 大雁南飞 例题2:流星产生的原因? 解析:夜色中的天外来客陨石进入大气层后,与空气摩擦产生高温并发光,高温陨石高速下落形成流星。 例题3:夏天,把冰块放入盛有水的玻璃杯中,观察一段时间。 观察到什么现象?由此你可以提出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 解: 总结:科学的本质是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相应的答案,只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一些现象,不断探究与思考,科学是可以认识的。 观察和实验——探索自然的重要方法 观察和实验是探索自然的重要方法,也是我们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通过观察和实验可以发现许多有趣的、意想不到的现象和问题。 二,课堂小结: 观察和实验是探索自然的重要方法; 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实验时我们一定要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注意安全。 观察能使人们获得有关自然现象的信息,实验可使自然现象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再

最新华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整理

华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下册 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水 1〉地球上的水 1)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天然物质,它覆盖了以上的地球表面,地球可以说是个,地球上的水哺育了人类和其他一切生物,为人类的文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水是一种最宝贵的自然资源。 2)海洋水占地球上全部水量的;陆地水占总水量的;还有少量的大气水等。 3)水存在于、、以及内。 4)水一般以、、三种形态存在于大自然中。 5)水的分类---------不同的物质按照不同的目的进行不同的分类。 (1)按物理性质可分为:、、。(2)按化学性质可分为:和。 (3)按对生命的作用可分为:和。(4)按存在空间可分为:、和。 6)海水占了地球上全部水量的96.5% 。海水是咸的,是因为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物质。海洋中平均每1000g海水中含盐类物质g。所以海水不能喝,也不能灌溉庄稼。目前最常用的海水淡化的方法是法提取淡水。海洋中的鱼因为鱼鳃中有一种,具有把盐分排出体外的功能。海洋中的植物在汲取水分的时候,也具有排除盐分的功能。所以我们在吃海洋生物的时候并不感到咸味。 7)陆地水占了地球上所有水量的,其中大约是咸水,咸水主要存在于大陆内部的一些湖泊中,如我国的,亚欧大陆的里海,中东地区的死海,只有剩余的才是陆地上宝贵的淡水。 8)人类较易利用的淡水只占淡水总量的,它主要包括、、。 9)大气中的水数量不多但这部分水却会成云致雨、形成复杂的天气现象。你根据哪些现象说明大气中有水。 10)地球上有丰富的水,为什么我们还要提倡节约用水?(

11)淡水资源中数量最多的是 13)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我们从哪些生活实际可以体验到植物体中有水?。 15)不同植物的含水量不同,水生植物比陆生植物含水量,生命活动旺盛不分比不旺盛部分含水量,如根尖、嫩梢、幼苗的含水量可达。 16)水母的含水量高达,人体中含水量约占体重的,但不同组织和器官的含水量不同,如肌肉中含水,血液中含水,骨中含水。一般成年人每天排尿约,通过呼吸和排汗散失水分约,我们每天至少应饮水。 17)人们曾发现埋藏在地下的1000多米的莲子始终没有发芽,后来人们把这种子播种在有水的泥土里,竟然发了芽,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2〉水的三态变化 1.活动:冰的熔化过程:1、器材:; 2、在加热过程中,一旦发现有冰熔化成水,就不时地用玻璃棒搅拌,使烧杯中。 3、冰在熔化前温度逐渐上升,当温度到0C o时冰开始熔化,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直到冰全部熔化成水后,继续吸热,温上升。画出冰的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 4. 物质从的现象叫熔化。熔化时的温度叫做这种固体的。 熔化时吸热,温度保持不变。物质熔化的条件:。 物质从的现象叫凝固。凝固时的温度叫做这种液体的。 凝固时放热,温度保持不变。物质凝固的条件:。 冰变成水是冰的现象,在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是。 5.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把一杯0C o的水放到有冰水混合物的的桶中,则。用质量相同的0C o冰和0C o水冷却食品用冰的效果好,这是应为。冬季的早晨,气温为-5C o,湖面上结了一层冰,则冰的下表面与水面交界处温度为。为什么下雪不冷化雪冷。 6. 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1、2、。 7. 已知海波的熔点是48C o,则48C o的海波是什么状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