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实意义

现实意义

现实意义
现实意义

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

如何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发挥应有作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而且报告中明确要求,要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把大学生就业工作写进党的文件之中,应该说大学生就业工作已经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并且上升到了政治高度加以认识。大学生的就业不仅仅关系其本人,而且直接关系着家庭、学校、社会的稳定。大学生就业工作成为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意义

1.大学生就业工作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最近,教育部周济部长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建设与发展的宝贵人才资源,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需要一批又一批的高校毕业生通过就业及时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同时,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高质量和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必然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十分关心、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要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因此说,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本质要求,是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直接体现,

2.大学生就业工作关系我国高等教育的形象和地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逐步扩大,社会大众对高等教育的期望将会越来越高,在家庭对于高等教育投资不断增大的同时,社会大众普遍关心高等教育能否有合理的投资回报和投资效益。因而接受高等教育培养的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也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形象和地位,关系到社会大众投资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并进而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战略目标能否顺利实现。而就业指导则是实现教育的投入与效益产出之间的桥梁,是实现教育回报的前提条件。

3.大学生就业工作关系到高校的生存和发展。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将成为衡量一个学校办学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志。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好坏、就业率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一个学校的招生形势和生源质量,从长远来看,也关系到一个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因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4.大学生就业工作是做好各项工作的终极目标和关键。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主要任务,学生就业工作是高校诸多工作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就业率是衡量办学质量与水平的重要标志,抓住就业这个工作节点,可以带动其他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

面临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竞争局面,做为高等学校的各级领导干部,都应该重新审视大学生就业工作,进一步提高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认识,把大学生就业工作真正作为一把手工程抓好做实。

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等院校的就业工作对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满足社会需要等方面,起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然而,由于历史和观念等方面的原因,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的就业工作,尚不尽如人意,不但同发达国家相比相去甚远,就是距离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有较大差距,难以满足青年学生成才和发展的需要。由于我国高校真正意义上的就业指导工作尚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生的需求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1.在就业指导的功能与内容上: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围绕当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而展开的,开展就业指导的时间基本上限于毕业生“双选”期间,就业指导的内容也仅停留在对就业形势的一般介绍和就业政策、规定的诠释。由于缺乏对就业指导工作的

全局考虑和总体安排,就业指导工作功能单一,内容狭窄,在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在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着力较少,难以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要求。

2.在就业指导的方法和手段上: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较为常见的方法是通过大会“灌输”,即召开“毕业生就业动员会”和“就业形势报告会”,而缺乏针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同时由于缺乏对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趋势的了解,加之高校就业部门尚未实现从“等米下锅”到“找米下锅”的信息搜集方式的转变,因信息来源分散致使就业指导工作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

3.在就业指导的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上:尽管目前我国大学的组织体制中,专门设立了毕业生工作的机构,但这些机构很难代替就业指导的职能,事实上目前高校毕业生工作机构由于忙于应付大量的与就业有关的事务性工作,难以有固定时间和精力来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而且由于缺乏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无论是在占有信息方面,还是在知识储备方面均难以达到就业指导应有的效果。

三.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1.转变观念,真正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做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作为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除了具有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职业,并进而实现“充分就业”的功能之外,还应具有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等作用。同时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对职业和社会的了解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具有教育过程的长效性和对象的全员性等特点,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之中。同时还要改变家长的不正确就业观念问题,因为家长的不正确择业观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帮助家长分析就业形势,积极倡导学校、家庭、学生共同承担大学生就业的责任,呼吁家长积极参与学生的就业工作。

2.狠抓落实,强化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各项建设,促进就业指导工作向专业化、正规化迈进。首先应建立和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各项职能,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充分发挥信息采集、就业政策与职业咨询、择业技术、技巧指导等功能作用;其次应当加强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与基层的院系及相关专业人员的联系与沟通,在高校内部组成上下贯通的指导网络。同时应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软硬件建设,当前尤其是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就业指导专兼职人员队伍。同时做到形式与政策宣传到位,信息传达及时到位,就业服务到位。3.加强研究,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作为一门学科加以建设,在把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的同时,加强就业指导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在借鉴国外先进理论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适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高校就业指导理论体系。

4.主动架桥,强化高校与地方劳动人事部门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联系与沟通,促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与社会职业指导工作的有机结合,为毕业生择业提供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现代高科技手段,逐步实现高校毕业生供给与人才市场需求的信息联通。

四.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体会

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实现大学生顺利就业既要提高自身能力与素质,同时又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通过多方位、多层次的就业指导,推进大学生形成自身特色素质及核心竞争力。

1.加强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为大学生增强自身就业能力。高校必须围绕市场需求,完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深化教学改革,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联系,及时了解用人需求和技术需求。不断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积极探索专业实习、见习基地建设。改革和丰富小学期内容,增加综合实践环节。筹建创新实践平台,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挑战杯”、“数学建模”、“电子大赛”等竞赛活动。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2.开展系列就业指导讲座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指明方向。大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下,应争取更多地汲取社会需求的信息,培养一些适应社会需要的实际应用能力。以学生为本,以市场为导向,开展成体系、成规模的就业讲座是较为完善的就业指导形势。系列讲座内容应精心规划、精心设计,侧重就业观念指导和综合信息传递,以三、四年级学生为重点指导对象。系列讲座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分别邀请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法律、礼仪、心理学等方面的专家从不同角度开展指导,为学生的职业定位提供指引作用。

3.依据职业测评的一对一“诊断式”就业辅导,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细化目标。在“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教学内容逐渐引入课堂后,越来越多的学生需要学校提供更加具体化和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依托职业测评和一对一“诊断式”就业辅导,即首先积极推广网上职业测评,然后在测评报告的基础上,为学生个体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分析咨询。指导学生了解个人特质,澄清价值观,细化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并帮助学生规划适合自己个性特征的“职业发展方案”。

4.通过学生社团组织开展的职业素质拓展活动,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提供平台。努力影响和引导更多的学生关注就业,关注职业发展,学校要组建学生就业社团,开展各类职业拓展的活动,帮助在校大学生更多地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从而“对己下药”,实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的目的。学生社团的优势在于从“朋辈教育”角度为学生的就业提供帮助,使大学生之间通过活动和接触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社团活动把在校大学生普遍关注的成才和就业问题转化为各类形式的活动,让同学们在参与的同时萌发职业规划意识,树立危机意识,激发潜能和自信,为未来就业和职业发展尽早做好充分的准备和积累。

今天的大学生就业工作比以往更具挑战性,工作难度逐年加大。就业工作不仅仅是解决岗位问题,而是触及诸多方面的复杂工作,抓好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治标,更需要治本。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毕业生进入社会的前提和基础,是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决定性因素。做好就业工作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高校必须有目标有重点地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自觉承担起人才培养与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重任,千方百计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真正促成学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服务社会。

试述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关系及其对人们实践活动的指导意义

试述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关系及其对人们实践活动的指导意义 可能性意味着还未发生的一切事物的未来趋向性,对于人们来说可能意味着希望,而希望正是人类能够传承至今的最大依仗,可能性有两方面的结果而人们总愿意把坏的一方面放在第一位,为什么,只是因为现在的人们迷失在了安逸的生活里忘记了祖辈在与自然和恶劣生活条件相抗争时所面对的一切。在人们走投无路的时候往往会把可能看做是希望而不是一个可能失败的结果。 现实性是对现实生活的具象反应,是现实世界在精神世界的投影,是实践的具象反应,现实性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是理性的思维充分反映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现实具有的性质是稳定的,但却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现实性更加要求人的理性思维。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感性和理性的区别,感性支撑着人类进步的飞跃,而理性支撑起人类稳定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却又缺一不可。可能意味着冒险,诱使人类不断尝试不断进步;现实意味着稳定,指导人类过更加稳健的生活。与我而言,感性先于理性,欧洲的发展历程恰恰可以佐证我这一观点,先有文艺复兴促使人类思想的解放后才有启蒙运动不致人们思想太过于狂热,以理性约束感性,这正是我的观点。 纯粹的感性往往会使人误入歧途。正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德国和日本,狂热的民族复仇情绪和法西斯的疯狂宣传使民众陷入法西斯的沼泽无法自拨,没有理性约束的感性是一种极端恐怖和疯狂的情绪,正如我开篇曾言可能性有两个方面,法西斯的宣传目的无疑是让人们在极端狂热的情绪下忘记坏的那种可能,然而事实上法西斯是注定消亡的,可见感性需要理性的支撑之后才能发挥其最大作用。 实践更加注重的是现实性思维,实践能够检验真理,辨识世界的变化,了解你我生活的状况,但可能性应该成为我们实践过程中的先决条件,先以可能性为我们所做的事定下基调,而后才以现实性思维指导实践活动的过程。这样我们的·处事才能符合感性的认知和理性的思辨,思而后动,三思方可后行,所以说哲学是人类行为处事的先导此言不假。而感性和理性,正是哲学两个很重要的方面,因此我们的生活需要科学的哲学的指导。 实践活动是立足于现实性的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出真知,真理是立足于实践的基础上的,理性的现实性无疑是真理的具象反应,而可能性立足于感性之上犹如一双翅膀带领人类飞翔,开拓这个世界。以可能性打开未来的窗户,为未来定下基调,辅之以现实性的踏实肯干,相辅相成才能开创美好的未来。以未来为基,以现实存在作为前进的道路,用可能性发现未来,用现实性开创未来。 世界很简单,很单纯,有志者事竟成。有想象力的才能突破现在的局限性,走到另外一片天空,世界很大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当然物质世界不能完全和精神世界相重合,毕竟两者的相差还是很大的,所以更加需要结合的分析的去看问题,两者缺一不可正如那双生的并蒂莲同生同长难分彼此,没有未来见不到明天的曙光,没有脚踏实地的奋斗得不到明天的荣耀,黎明在黑暗之后,在曾经看到明日的辉煌,今日才有信心坚持奋斗,才会不惧昨日的落魄,勇往直前,百折不挠,成为一名斗士越战越勇,越战越疯狂,战到最后见证昔日所见之辉煌,幕幕重现,人生不枉。 剑只有拿到手中才能成为攻击的利器,盾只有握在手中才能抵御进攻,一切的理论只有在实践的考验下才能成为手中的力量,成为人类开拓进取的精神武器,所以必须要在充分了解可能性与现实性的基础之上才能加以利用,剑与盾就立在地上只是苦于无人赏识,沉默于无声处,成为吃螃蟹的人,走一条无人探索的小径,风光旖旎的景色未必不能找寻,再多的可能性都需要现实的支撑,而现实的发展更加需要可能性作为前提,环环相扣,严谨的如同多米诺骨牌容不得半点马虎,哲学非是古板而是严谨较之数学可谓更高一筹。现实与未来构成了生活的今日,感性和理性成就了生活的五彩。

对李约瑟悖论的理解并探讨其现实意义

对李约瑟悖论的理解并探讨其现实意义 李约瑟悖论的涵义: 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博士曾对中国古代科技发达而近代中国科技却落后于西方的问题进行过研究论述这一问题被称为“李约瑟难题”或“李约瑟悖论”。李约瑟在《科学与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一文中阐述了中国古代大量的科学技术成就之后对学术界长期存在的三种论点中国无科论制度抑制发明论和中国文明停滞论进行了有力的驳斥。该文结论部分提出的三个“悖论”本意就是对这三个似是而非的观点进行分析与反驳结果使关于中国近代科学为什么落后的问题深化了故从积极意义上称之为“李约瑟悖论”。这表明李约瑟本人对自己所提出的问题既在不断求解又在不断修正和深化。对于“李约瑟悖论”现在我们可以更为明确地加以表述它具有渐次递深的三重内涵或者说包括三个悖论。 一、李约瑟第一悖论与中国无科学论 该文引述了冯友兰先生《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1936一文的观点注意到“中国无科学论”的症结就在于人们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上。科学作为一个整体包括经验、实用、思辨形态的占典科学和以数学、实验、假说形态为基础的近代科学。如果科学仅仅被定义为近代科学那么从严格意义上讲文艺复兴以前的欧洲也不存在。就科学整体而言从5 世纪到15 世纪中国科学技术成果辉煌并领先于欧洲当然整体领先并非什么都领先。这样中国科学近代落后的问题既不是从来就落后更不是从来就没有科学技术也不是古代科学技术与近代科学设有关系而是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是近代科学落后。因此可以将李约瑟第一悖论表述为古代科学技术产生那么多成就的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近代科学或者反过来说近代科学为什么发源于中世纪科学技术滞后于中国的欧洲。 二、李约瑟第二悖论与制度抑制发明论 针对关于中国科学近代落后的原因被简单地归于官僚封建制度压制科学应用与技术发明的通常说法李约瑟引用有说服力的例证加以否定认为公元前5世纪到15世纪中国官僚封建制度在自然知识应用方面比欧洲军事贵族封建制度或奴隶制古代文明有效得多。例如汉朝用地动仪为宫廷提供地震发生的消息并确定地震的方位唐朝派出过考察队测量从印度支那到蒙古1500 多英里长的子午线弧度及绘制从爪哇到南天极200 之内的星图宋朝建立了雨雪计量站的网络。因此如果说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是官僚封建制度抑制的结果那么为什么汉唐以来封建朝廷在许多方面鼓励应用科学这显然是一悖论。在我看来这个悖论值得人们探究的含义可以表述为曾经在许多方面鼓励应用科学的中国封建制度为什么没有引起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产生。 三、李约瑟第三悖论与中国文明停滞论 早在19世纪法国大作家雨果1802--1885曾在其作品《笑面人》中说过一段话“象印刷术、火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一有一种发明就生气勃勃地发展成为一种奇妙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旧停留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这似乎是对中国社会停滞不前的辛辣讽刺至此之后这便成为中外人士比较中西文化的惯用手法使人们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中国为永恒停滞的文明西方是永久大变动的文明。李约瑟严肃地指出“所有这些奇异的对照可以证明在历史土全是虚假的。中国人的发现和发明大都进行了很大的广泛的应用但只是在一种相对稳定的标准的社会控制之下。”他不赞成关于中国文明停滞的看法认为“由西方误解所引起的有关停滞的陈词滥调从来就不真正适用于中国中国只是缓慢而稳步的进展而被在文艺复兴以后近代科学的按指数的发展及其一切成果所超越。”所以中国只是相对落后。而且中国的发现和发明特别是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传到欧洲成为摧毁西方社会结构的定时炸弹。因此他认为这是一个“悖论中的悖论”。

教育戏剧观念及其现实意义

教育戏剧观念及其现实意义 3 内容摘要:20世纪初期,张伯苓先生把戏剧活动引入学校的教育领域,借之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为人处世能力,其对戏剧教育功能的认识不但指引着南开戏剧活动的路向,也给当时的戏剧方式社会教育思潮提供了很好的宣传和注释。他所倡导的教育戏剧理念和实践超前于英美等国,在当时的中国起到了有效的范导作用,并给我们今天的教育戏剧活动以启示和参照。 关键词:张伯苓;教育戏剧;人格教育;精神教育 近年来,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倡行,戏剧在中小学艺术教育中的加入,以及对英美等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介绍,教育戏剧(Drama in Education)、教育剧场(Theatre in Edcation)等概念被人们越来越熟悉,戏剧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也逐渐引起国内学者的注意和重视。但论者多把探索和借鉴的目光投向国外的教育戏剧理论和实践。其实,对戏剧的教育功能的探索与实践早在我国上个世纪初期就已轰轰烈烈,如张伯苓在南开学校倡行教育性戏剧活动;陶行知、晏阳初、卢作孚等教育家利用戏剧普及民众教育;

1915年7月,当时的教育部所设立的“通俗教育研究会”,下设有小说、戏曲、讲演三股,“以研究通俗教育事项、改良社会、普及教育为宗旨”[1](《教育部公布通俗教育研究会章程》),这些都是对戏剧的教育功能的有效探索,并给我们留下了诸多有形的参照和可贵的经验。本文试探析南开新剧运动的倡行者、南开学校校长张伯苓先生,在南开学校以育才救国为目的的教育戏剧观念及其前导性和现实意义。 一 教育戏剧的理念不以戏剧知识和表演技能的学习为目的,而是注重通过戏剧方式对学生进行一些认识社会、思考人生、选择生活及增强自身素质修养的培训,它是一种教育性质的戏剧活动,或说是戏剧方式的教育活动,目的是把戏剧活动引入教育领域,利用戏剧的情境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在此,戏剧活动成为一种教育媒介、平台。按其参加人和面向对象的不同,它有形形色色的实践形式,如儿童教育戏剧、校园教育戏剧、民众教育戏剧等。张伯苓所倡导、推行的南开戏剧活动以其参加人员、活动范围和面向的观众来看,属于校园戏剧,是教育戏剧整体概念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他对南开戏剧活动的理解和指导原则从属于他的教育目的,明确指向于学生的道德、人格、精神教育。

研究徽文化的现实意义

研究徽文化的现实意义 5月3号,我去参观了徽文化博物馆,可以说这次之行真的让我终身难忘。因为我在这里亲身体会到了古老的徽文化。 下面向大家介绍一下徽文化以及研究它的现实意义。 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深切透露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全息包容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学术界对其的研究,至少经历了大半个世纪,80年代以后更趋火热,逐渐形成了一门相对独立的地方学--"徽学",被誉为是并列与敦煌学和藏学的中国三大走向世界的地方显学之一。 我认为徽州文化虽然是地域文化,但它代表着中华文化在南宋以后的发展,在一定历史时期具有主流文化的特征。如今,研究徽州文化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明清时期的徽州,呈现出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面貌,认真研究和总结,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会有所启迪:一、徽州保存了大量的契约文书,这些契约文书反映了徽州人所具有的契约精神。无论是土地买卖,过继子女,遗产分割,乃至演戏酬神,徽州人都要立字为据,这些契约文书,显示了民间百姓们明确的契约意识和法制观念。法律手段和儒家伦理精神相辅相成,使这个处于山区的民间社会保持着良好的和谐状态。二、徽州村落建设注重“风水”,依山傍水的徽州村落,鳞次栉比的房

屋,纵横交错的巷道,既考虑到取水、排污、防火、防盗等多重因素,又考虑到生活起居的方便实用,体现出人与自然的谐和,追求的是适合生存、布局合理、富有美感的人居环境。这是注重“风水”的积极意义。三、徽州的宗族是保证社会稳定的非行政组织。它提倡封建伦理,需要批判,但是它也发挥着调节社会的功能,例如重视族中子弟的教育,接济贫弱,禁止赌博等不良行为,禁止滥砍滥伐,提倡爱山护林等等。从实施手段上看,它也不是行政命令式的强制执行,而是以宗族或村民公约的方式,让族众和村民自觉参与、自觉执行。这些民间主张和实施途径,有助于社会更加和谐。 另外,徽州文化从根本上体现出中华文化的本质特征,儒家文化的命脉贯穿在徽州文化的各个方面,是中华文化的典型和标本。扬弃其糟粕,继承和汲取其精华,对于团结全球华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积极的意义。徽州人重视宗族,重视血缘宗亲。明清两代,徽州及其邻近地区的许多名族大姓的子弟因为经商迁徙到全国各地,进而遍布全球,现代文化名人胡适、陶行知等都是从徽州文化圈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挖掘、研究和宣传徽州文化,发挥徽州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对于联络海外华人的民族感情,增强民族凝聚力,团结广大海外侨胞共襄复兴中华民族的大业,也有着不可低估的积极意义。 总之,徽州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的内涵极其丰富。虽然徽州文化不可避免地也有着许多封建性的糟粕,但只要我们

现实意义

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 如何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发挥应有作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而且报告中明确要求,要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把大学生就业工作写进党的文件之中,应该说大学生就业工作已经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并且上升到了政治高度加以认识。大学生的就业不仅仅关系其本人,而且直接关系着家庭、学校、社会的稳定。大学生就业工作成为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意义 1.大学生就业工作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最近,教育部周济部长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建设与发展的宝贵人才资源,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需要一批又一批的高校毕业生通过就业及时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同时,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高质量和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必然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十分关心、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要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因此说,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本质要求,是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直接体现, 2.大学生就业工作关系我国高等教育的形象和地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逐步扩大,社会大众对高等教育的期望将会越来越高,在家庭对于高等教育投资不断增大的同时,社会大众普遍关心高等教育能否有合理的投资回报和投资效益。因而接受高等教育培养的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也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形象和地位,关系到社会大众投资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并进而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战略目标能否顺利实现。而就业指导则是实现教育的投入与效益产出之间的桥梁,是实现教育回报的前提条件。 3.大学生就业工作关系到高校的生存和发展。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将成为衡量一个学校办学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志。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好坏、就业率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一个学校的招生形势和生源质量,从长远来看,也关系到一个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因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4.大学生就业工作是做好各项工作的终极目标和关键。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主要任务,学生就业工作是高校诸多工作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就业率是衡量办学质量与水平的重要标志,抓住就业这个工作节点,可以带动其他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 面临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竞争局面,做为高等学校的各级领导干部,都应该重新审视大学生就业工作,进一步提高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认识,把大学生就业工作真正作为一把手工程抓好做实。 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等院校的就业工作对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满足社会需要等方面,起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然而,由于历史和观念等方面的原因,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的就业工作,尚不尽如人意,不但同发达国家相比相去甚远,就是距离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有较大差距,难以满足青年学生成才和发展的需要。由于我国高校真正意义上的就业指导工作尚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生的需求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1.在就业指导的功能与内容上: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围绕当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而展开的,开展就业指导的时间基本上限于毕业生“双选”期间,就业指导的内容也仅停留在对就业形势的一般介绍和就业政策、规定的诠释。由于缺乏对就业指导工作的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很好)

35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考点解析】“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指要解释的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现出来的、具体而动态的、和字典义有着某种联系的意义。“文中”是指具体的语言环境,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整体文章的词语理解,二是具体语言环境的词义。一个概念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受上下文的影响,会有一定的临时的具体的意义。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 【方法导引】 1、做这类题目要首先阅读全文,把握全文要点,然后认真阅读题干,明确答题方向,弄清题目的限制与提示,确定有效的阅读区间,将题干、材料、选项三者对照,将选项与原文对照,排除干扰项。 2、辨别清楚题干中的“正确”与“最为准确”。“正确”是指该选项所表述的内容没有知识上、事理上的错误;“最为准确”是指对重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特征与作用等作出了科学、规范而周密的解说。 3、辨别清楚题干中的“不符合文意”与“不属于”。“不符合文意”是指该选项与本文信息有不相吻合的地方;“不属于”则是指不管该选项所表述的内容是否正确,只要它不属于该重要概念的范畴之内,就应选定它为“不属于”。 4、对于选项,要注意选项中范围扩缩、扭曲文意、混淆文意、胡乱组合等。所谓范围扩缩,是指选项故意漏掉限制性词语或混淆某些范围的界限,造成概念范围的扩大或缩小。所谓扭曲文意,是指选项故意扭曲阅读材料的意思,把考生的思维朝背离文本的方向引领。所谓混淆时空,是指事物的发展总有先后,但不符合文意的选项故意混淆时空的先后顺序,以迷惑考生。所谓胡乱组合,是指文章在解释某一个概念或说明某一对象时,会使用比较多的事例,选项就故意把这几个事例的内容加以组合,并且故意使组合后的信息与文本信息相左,以迷惑考生。 【2012高考江西卷】 二、9分,每小题三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联觉,是指各种感觉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是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联觉最常见的现象时通过温度、形状、气味、声音或味道感知色彩。比如,红、橙、黄。类似于太阳和烈火的颜色,往往引起温暖感,是一种暖色。蓝、青、紫,类似于碧空和寒水的颜色,常常引起寒冷感,是一种冷色。前者是进色,给人向前方突出的感觉;后者是退色,给人向后方退让的感觉。色调的浓淡也使人产生远近之感:深色调使人感到近些,浅色调让人感到远些。语文新高考(微博)博客 联觉是一种真实稳定的感受。最初,人们认为联觉不过是对儿时的认知记忆和联想。也有人认为,当一个人说数字5是红色、数字6是绿色的时候,这种联觉描述是一种比喻形式。但是,都无法解释为什么只有一部分人拥有联觉能力。于是,科学家开始提出也许这种现象可以从生物学上得到解释。有研究者认为,这种紊乱现象是由大脑中最原始的边缘系统,或者说主管情绪的大脑区域造成的异常活动。这是一种所有人都会产生的现象,只不过一些人对此有意识。西班牙实验心理学研究员阿莉西亚·卡列哈斯说:“建立在客观数据基础上的所有理论都认为,联觉现象是因大脑不同区域之间存在额外联系而造成的。 利用磁共振进行的研究似乎可以证实以下的假设:对于正常人来说,当看到数字和字母是,大脑中与形状处理相关的平层区域就会被激活。但如果是一位拥有联觉恩呢管理的人,除了上述区域外,与颜色认知相关的V4区域也同时被激活。科学家们认为,联觉者的大脑区域间可能存在更加广泛的联系,毗邻区域间的互相沟通比正常人更加活跃。这种互相联系可能存在于所有人的大脑中,但只有联觉者的被激活。

开题报告现实意义

开题报告现实意义 篇一:开题报告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开题报告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学术 XX-04-08 09:58:02 阅读127 评论0字号:大中小订阅开题报告,就是当课题确定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批准的选题计划。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研究方案,就是课题确定之后,研究人员在正式开展研究之前制订的整个课题研究的工作计划,它初步规定了课题研究各方面的具体内容和步骤。研究方案对整个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尤其是对于我们科研经验较少的人来讲,一个好的方案,可以使我们避免无从下手,或者进行一段时间后不知道下一步干什么的情况,保证整个研究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可以说,研究方案水平的高低,是一个课题质量与水平的重要反映。二、写好研究方案应做的基础性工作写好研究方案要了解它的基本结构与写法。写好开题报告和研究方案重要还是要做好很多基础性工作。首先,我们要了解别人在这一领域研究的基本情况,研究工作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要有创造性,熟悉了别人在这方面的研究情况,才不会在别人已经研究很多、很

成熟的情况下,重复别人走过的路,而会站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事更高层次、更有价值的东西去研究;其次,要掌握与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理论基础扎实,研究工作才能有一个坚实的基础,否则,没有理论基础,你就很难研究深入进去,很难有真正的创造。因此,进行科学研究,一定要多方面地收集资料,要加强理论学习,这样我们写报告和方案的时候,才能更有把握一些,制定出的报告和方案才能更科学、更完善。三、课题研究方案的结构与写法课题研究方案主要包括:(一)课题名称课题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这看起来是个小问题,但实际上很多人写课题名称时,往往写的不准确、不恰当,从而影响整个课题的形象与质量。那么,如何给课题起名称呢?1、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课题的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比如有一个课题名称叫“许昌市教育现代化进程研究”,这里面研究对象就是许昌市,研究的问题就是教育现代化问题。课题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似是而非的词不能用,口号式、结论式的句型不要用。因为我们是在进行科学研究,要用科学的、规范的语言去表述我们的思想和观点。有一个课题名称叫“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实践指导意义

10.试述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关系及其对人们实践活动的指导意义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范畴。现实的可能性是指具备了充分的根据和必要的条件,目前就可以实现的可能性。抽象的可能性是指虽有一定根据,但根据还不充分,尚不具备必要条件,当前无法实现的可能性。抽象的可能性虽然当前无法实现,但随着现实的发展,条件的成熟,它可以转化为现实的可能性。 首先要对可能性有全买呢的认识。具体如下:第一,要分清可能性和不可能性。可能性是指在现实事物中有内在的根据、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变成现实的趋势。不可能性是指在现实事物中没有任何根据,在任何条件下都不会变成现实的事情。 第二,要分清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现实的可能性是指具备了充分的根据和必要的条件,目前就可以实现的可能性。抽象的可能性是指虽有一定根据,但根据还不充分,尚不具备必要条件,当前无法实现的可能性。抽象的可能性虽然当前无法实现,但随着现实的发展,条件的成熟,它可能转化为现实的可能性。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做那些具有现实可能性的事情,而不是去做只具有抽象可能性的事情。 第三,要分清两种相反的现实可能性——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在事物发展的具体过程中,由于必然性和偶然性都会起作用,存在多种现实的可能性。这些可能性从对人有利还是不利的角度看,基本上可分为两种:好莱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 第四,要分清可能性的大小。或然率(也叫“概率”、“几率”)是对可能性大小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或然率是所要测定的偶然事件的数目与全部可能发生的偶然事件总数之间的比率。把握可能性的大小,可以正确地规定自己行动的目的和任务,并创造条件使有利可能性的或然率增长,使不利可能性的或然率减小。 可能性与现实性的关系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第一,可能性与现实性是两个内容不同的范畴,具有明显的区别,我们不能把可能性与现实性混为一谈。 第二,可能性与现实性又紧密相连。可能性包含在现实之中,是没有展开的、没有实现的现实;现实性则是已经展开、已经实现的可能,同时又孕育着新的可能。所以,没有现实性也就没有可能性,反过来,没有可能也就没有现实。 第三,可能性与现实性又是相互转化的。现实的发展是不断产生可能、可能又不断变为现实的过程。可能与现实的相互转化是一个川流不息、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人类实践活动是在立足现实的基础上,对未来加以展望,也就是实现目标的可能性。事物的发展都是由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实现的,可能性向现实性不断转化过程就是事物无限发展的过程。今天的现实性是由昨天的可能性发展而来,而今天的现实性又称为明天现实的可能性,如此循环往复,事物便不断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现实性给予实践活动可以实施的范围,可能性指导实践活动朝着一定的方向运动,两者相互促进,共同结合。现实的东西不可能在可能性之外出现,没有可能性的东西永远不会变成现实,也不能从现实之外寻找可能性,可能性是包含在现实性自身之中。 发展是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矛盾的对立统一。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根源在于事物内部的固有的矛盾性。事物发展过程中,它包含有保存其存在的肯定方面和代表新事物萌芽的否定方面,它含有事物发展的根据,必然性。有了根据,事物

探究性学习的现实意义

探究性学习的现实意义 秦安县第三中学雒应太 -------------------------------------------------------------------------------- 当前,课程改革的一个共同特点是课程的未来化,即从长远利益出发,把培养适应社会、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才作为教育的基点。而倡导探究性学习实际上就是回应课程未来化的一个重要举措。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并在《基础教育课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意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能否达成,学生能否真正的学会学习,学会运用,学会创造,重要的一点就是探究性学习能否成为师生的共识,进而成为自觉的行动,能否使探究性学习成为学生经常使用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因此,能否有效倡导和实施探究性学习,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改革的成败。 长期以来,中小学教育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基本上是一种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他们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是教师和书本,因而,缺乏实践性。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被动接受式的,学习的目标是学会知识,通过学校教育,学生只获得了知识技能的单一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探究性学习被广泛倡导。从学习程序看,探究性学习能培养学生收集、综合、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他们实践能力的培养;从学习内容看,探究性学习使学生能根据自身的兴趣,自主选择内容,进行个性化的探究活动,这有利于他们差异发展,培养个性特长;从学习资源看,探究性学习把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实践和个人经验都纳入其中,这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的人格发展奠定好基础。 教育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它的内容和形式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教育传递着不同的内容,服务于不同的目的,同时也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当今社会已进入了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有两条思路,一条是高效学习即提高人的学习速度,特别重视学习方法的学习,它所追求的是掌握知识的量,而不是质。然而信息时代的现实表明,单纯追求知识的量是不可取的,关键在于学会如何处理和利用这些信息;另一条思路是探究性学习,培养人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培养人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搜集和整理,培养他们对信息处理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这种背景下,选择和实施探究性学习,就成为应对知识经济挑战,满足社会快速发展的必然之举。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它不仅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规律,并且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也提出了科学的预见。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念提出以来,学术界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解读。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也只有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出发,才能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避免陷入新自由主义的理论陷阱之中。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坚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原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在社会生产中,始终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及其对立统一关系。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过程来看,生产力的不同发展阶段决定着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但是,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下,生产关系及其具体形式对生产力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甚至决定性作用。因而,片面强调生产力的决定作用是一种庸俗机械的唯物主义观点,片面强调生产关系的反作用或决定作用则是一种唯意志论和唯心主义观点。所谓供给侧,总是相对于需求侧而言的,它主要是指社会生产这一方面。而任何社会生产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一方面必须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认识供给侧,另

一方面又必须注重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认识供给侧。分析当前中国经济所表现出来的供给侧方面存在的问题,不能停留在生产力这个层面上,而是必须深入认识生产关系这个层面存在的问题,应该更多地从完善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这个角度出发去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内容。必须高度重视已经形成的社会生产关系体系对于我国社会生产力所产生的巨大能动甚至决定性作用。仅仅从生产力角度来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 社会经济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其中既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运动这样的一般规律,同时,不同性质和阶段的社会条件下的经济发展又具有不同的特殊规律。因而,仅仅从抽象的、一般意义上去谈经济发展是没有意义的;仅仅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出发去解释和解决特殊条件下的经济发展问题则是无效的。因而,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一方面必须注重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教训,另一方面又必须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反对任何形式的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只有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运用于对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科学分析,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和原则。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能迷信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制度基础。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生产资料公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中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doc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中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本毕业论文研究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鼓励员表现出抑制性进谏行为,研究结论可以为组织管理实践提供以下三个方面的建议:第一,员工与直接上级的高质量关系能促进员工的抑制性进谏行为,那么组织管理实践中实施措施来培养员工形成与直接上级的高质量关系非常重要。从更为广泛的角度来讲,则说明工作团队的直接上级对员工抑制性进谏行为的表现有重大影响。因此,从直接上级的角度来看,本研究结论对组织管理实践的启示有三点: 首先,直接上级可以培养与员工的高质量关系(例如burrisetal.,XX),这能减少员工进谏前的顾虑,激发其表现出更多的抑制性进谏行为.其次,直接上级对进谏者的反馈也值得考量,合适的行为反馈反过来会鼓励员工的抑制性进谏行为,例如领导者即使不采纳意见也要对员工表现出进谏行为给予肯定,反之则会挫伤员工进谏的积极性。最后,组织开展面向领导者的培训课程,让领导者明白团队成员的多样性看法和观点对于团队运作的价值,使领导者养成对员工进谏的接纳态度。 第二,建立高水平的团队认同意义重大。建立员工对团队的认同感是一个长期的不能间断的任务,从员工新加入团队开始到长期在团队工作的整个过程,都要不断强调员工的认同感。尤其是当新员工加入团队时,他们经历的组织社会化(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过程对于团队认同的塑造是至关重要的(hogg,XX)。成功的组织社会化过程会让员工第一

时间把团队身份纳入到自我概念中,为员工更深入的认同团队起了锅定作用。在随后长期的团队互动过程中,管理者也不要忘记加强个体对团队的认同感。这时,开展团队集体活动、设置共同的团队目标等可以强化个体的团队认同(mael & ashforth, 1992)。 第三,自我审查会妨碍员工抑制性进谏行为的产生,现实组织中管理者应采取措施创造积极开放的氛围来提升员工的心理安全感(kahn, 1990),减少员工的自我审查。只有当个体感知到所处的工作环境中有着积极的进谏氛围时,才可能经历少的自我审查过程,从而利于进谏行为的发生。为了激发团队内的抑制性进谏行为,工作团队要努力建立支持员工"与众不同"行为的团队氛围。 本毕业论文研究的理论意义 本研究为抑制性进谏研究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实证素材,其理论意义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组织内的员工往往对周边工作环境、工作流程或者是团队内的任务分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心知肚明,虽然私底下他们总是对这种种的问题议论纷纷,但是不论是在公开场合还是在领导者面前,我们都鲜少看到员工进谏的身影(milliken et al., XX)。员工内心的想法为什么不能驱动他们形成进谏的意愿和行为?本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框架,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讨。 计划行为理论(ajzen,1991)自从提出以来,对于个体"计利"行为发生的机理表现出了强大的解释力和预测力。作为一个理性人,个体是否会做出某种行为,不仅取决于个体对于这种行为的态度,同时,个体感知

20130427网络舆论研究是一项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的全新课题

网络舆论研究是一项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的全新课题。它不仅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当今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也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学术界对于网络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还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同时对网络舆论引导与管理的相关对策研究也显得不够完善,或者说针对性相对较弱。鉴于网络舆论研究的现状,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网络舆论进行探索性的系统研究。本文力图在以下几方面有所创新:首先,试图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视角对舆论及网络舆论的定义进行全新的界定,以开拓思想政治教育学在该课题中的新领域。其次,将网络舆论与传统媒体舆论进行比较,对网络舆论的特性进行全新的界定。从网络舆论特性视角出发,分析网络舆论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同时基于这一视角研究网络舆论引导和管理的对策。本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部分,第二部分为正文部分,正文部分分为五章。导论及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 导论部分分析了选题的依据和意义,国内外网络舆论研究现状及评析,并对本文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研究的创新点和难点进行了论述。第一章对网络舆论的概念和特性进行了全新的界定。本文所指的网络舆论是一种更为广义的界定,网络舆论是指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机构通过网络对客观社会表达的意见。网络舆论具有以下特性:全民性与互动性、全球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爆炸性、虚拟性与自行性。第二章分析了网络舆论机遇。网络舆论推进了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首先,在推进对内开放方面,网络舆论有利于上情下达、下情上传以及民众之间的交往;其次,在推进对外开

放方面,网络舆论有利于中国了解世界、有利于世界了解中国,同时也有利于中外民间交流。第三章分析了网络舆论挑战。在主体地位方面:信息发布主体多元化,信息传播内容多样化;在主导作用方面:主管部门把关人作用受冲击、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受冲击。第四章探讨了网络舆论引导对策。首先,坚持“两真”。坚持披露真相,以事实为基础引导网络舆论。同时以网络为载体宣传真理,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和传统文化的网络传播;其次,公开透明。要转变“公开”观念,从“要我公开”到“我要公开”。除了要转变“公开”观念,还要做到信息公开的常态化,从“个案公布”走向“常态公开”,建立信息“公开”的长效机制;再次,以人为本。网络舆论引导的前提就是为了“人”,为了更好地实现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了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在网络舆论引导中要依靠“人”,要发挥多元主体的作用,具体来说就是提高领导干部引导舆论的能力以及组建一支专业的网络舆论引导队伍;最后,第一时间。网络舆论的即时性特性使得舆论传播速度大大提高。只有在“第一时间”及时发布信息,才能抢占舆论制高点。反之,会导致严重后果。网络舆论引导“第一时间”就是指快速知情和研判网络舆情、快速报送网络舆情和发布信息。第五章探讨了网络舆论管理对策。首先,依法管理。一方面我们要借鉴国外依法管理的经验,另一方面要完善我国法律法规体系;其次,民主管理。一是行业自律。要提高整个行业的自律水平,需要成立行业自律组织和制定相关的行业自律规范。二是企业自律。作为企业的网络媒体必然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因此,网络媒体应树立社

论庄子人生态度思想在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论庄子人生态度思想在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摘要: 审视庄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指导意义,我们就会发现它教授我们许多道理,庄子的人生哲学思想是以淡泊为大,他能使人超越功名利禄,感悟人生的至高境界;庄子思想能使我们在纷繁喧闹的世间认清自己的心灵,发现自己的本性,以淡泊自然的态度面对世间的困惑,保持一颗健康、恒久的心.庄子思想博大精深,无所不包,本文仅就庄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对个人人生发展、对社会两方面有何指导作用作出探讨。 关键词:庄子思想庄子指导人生 任何伟大的学问,都有其普遍性与指导性。作为“通天地之统,序万物之性”的《庄子》一书,是庄子思想哲学的精髓。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转型期,人类社会前途和走向,人的欲望与现实冲突,使人类陷入高文明时代下的困惑病。抑郁、焦虑、自杀等心理病态正困扰些现代人类的生活。现代人的利义观、价值观上出现了偏颇,人们时常会感到内心无法平衡,精神的压力也越来越严重。人类茫然无措,渴望一种承受这些烦恼的生存框架,让心灵解脱。而庄子"不为物役"的思想就是关于如何获得

精神解脱的,强调的是精神上的绝对自由,这对于缓解现代人们的精神压力,保持我们心境的平静有着一定的价值。 一、庄子思想对追求和谐人生的指导意义 庄子思想深邃宏阔,笼盖古今,是一部关注个体生命,指导人们发展和谐人生的处世经典。 (1)智慧人生 庄子是大智之人,他以独特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思维和智慧的魅力。他那哲学的玄思把我们带入神秘的理性思维家园。他以无比的大境界影响我们对事物的判断,让我们打破主观观念的束缚,了解事物相互转化的道理,以辩证、相对、变化的观念思考问题,让人生充满智慧。 1、《庄子`齐物论》“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至乐》)“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药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天下》)“芴漠无形,变化无常。”……庄子思想

企业员工培训的概念、内容及其重要意义

平安保险公司保险代理人培训问题研究 余志英 【摘要】21世纪是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的时代,企业员工的知识必须不停地更新换代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保险公司面临巨大的挑战,然而保险专业人才短缺,公司不仅要从外部引进专业人才,更重要的是必须加强内部员工的培训以提高公司综合竞争力。本文以平安保险公司为例,就保险代理人培训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保险代理人培训主要存在四个问题:一是漠视职业道德培养;二是培训者给代理人输入了错误的保险销售观念;三是对专业素质的培训不够全面深入;四是没有进行长期的系统性培训。对此,本人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必须加强培养正确的保险营销观念;二是加强保险专业知识的培训;三是培训过程中重视代理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四是对代理人实行“分级”培训。另外,为保证代理人培训质量,提出培训规范和措施。 【关键词】保险代理人培训职业道德业务素质 十几年前,一个理工科大学生大学四年所学的知识毕业后可以使用14年,而现在的大学生毕业后,他所学的知识却只能够用三到四年。知识的更新换代已经不仅限于高科技职业,21世纪是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的时代,市场竞争的内容已经由质量的竞争转向了速度的竞争、信息的竞争和知识的竞争,市场竞争的范围也由地区扩展到全球范围,这就要求企业能时刻关注外界变化并适时调整自身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如何能快速准确地对外界变化做出反应?关键因素就是企业员工素质。也许一家企业的全体员工当前综合素质确实很高,但如果员工们都满足于现有掌握的知识而没有进行继续教育提高自身能力,当组织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竞争对手不断进步,而你却故步自封、墨守成规,于是你便落后了。要想保证本企业在变幻莫测的经济中能屹立不倒,就必需重视企业的员工培训,提高企业竞争力。 一、企业员工培训的概念、内容及其重要意义 (一)企业员工培训的概念与内容 企业员工培训是指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促使员工在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得到提高,保证员工具备承担其工作职责的能力,以按照预期的标准完成现在或将来的工作任务的能力。员工培训内容具体包括: 知识培训:对员工所拥有的知识进行更新并提高。 技能培训:对员工所具有的能力加以培养和补充。

浅谈思维创新对企业发展的现实意义

浅谈思维创新对企业发展的意义 作者:赖震宇 班级:2012界工程硕士项目管理 【摘要】探讨、明确思维创新与企业发展进步两者之间的规律及其操作方式,促使思维创新同企业发展进步的要求相适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企业、发展、创新、意义、科学技术。 (一)企业确立强烈的思维创新意识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人类社会文明进步、民族的昌盛、国家的强大、世代的更替,都离不开思维创新。历史是公正无私的,它以胜于雄辩的事实一再证明创新思维及其密切相关的创新成果,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魂魄。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企业的发展进步更离不开创新。 1.思维创新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在原始社会,原始人“无羽毛鳞介以居寒热,无爪牙以争食也”,他们虽然“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人所)用”,原始人之所以能够制服凶猛的虎豹犀象,驾驭牛和马,在水旱风雹的险恶环境下得生存、繁衍、壮大,究其根本原因他们是人,有着其他动物不可比拟的、不断进行创新思维的大脑。 不断创新曾使中华民族是一个久负盛名的文明古国。对此,英国科学技术史学家李约瑟说。中国“在许多重要方面有一些科学技术发明走在那些创造出著名的‘希腊奇迹’的传奇式人物的前面,和拥有古代西方世界全部文化财富的阿拉伯人并驾齐驱,并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往往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在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在汉代末期,生铁冶炼、铸造、采矿等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景德镇瓷器、“丝绸之路”和郑和7次下西洋的壮举,标志着我国陶器、纺织’、造船和航海技术达到了很高的发展水平,不仅对当时中国的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而且对世界各国经济技术发展也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四大发明“预告资产阶级到来”,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最大的杠杆”。但是,到了近代,由于晚清统治者的政治腐败,同时又由于闭关锁国,因循守旧.压抑和扼杀了国民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