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冰心散文艺术风格

论冰心散文艺术风格

论冰心散文艺术风格
论冰心散文艺术风格

真心、真情、真爱,营造美的精神乐园

-----论冰心散文的艺术风格

王永军

(张家口教育学院,河北张家口 075000)

摘要:文坛巨匠冰心用真心、真情、真爱,书写散文,创造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清丽典雅、隽永雅致、富于哲理和抒情韵味,为我们营造一方美的精神乐园。它们带来的不仅有美感上的享受,更有思想上的启迪和心灵上的净化。

关键词:冰心散文、艺术风格,真心、真情、真爱,美感

在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位用爱的真情、美的笔触讴歌大自然、母爱与童心以及人世间一切美好事物的女性,她就是可亲、可爱、可敬的冰心老人。冰心在小说、散文、诗歌和翻译工作上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特别是其散文,取材广泛,其中以回忆往事、描写自然和爱的哲学最具特色。她以柔美细腻的笔调,委婉含蓄的手法和清丽的语言,营造出属于她独有的美的精神乐园。

下面我们就从冰心散文的题材上来进一步探讨她作品的艺术风格。

一、心的灵动

郁达夫曾评论说:“意在言外,文必己出,哀而不伤,动中法度,是女士的生平,亦即女士文章的极致。”从冰心的散文作品中,可见这位世纪同龄人与时俱进,蜿蜒起伏的心路历程。早年的《往事》、《寄小读者》和《山中杂记》等,在“五四”新思潮尤其是人道主义的影响下,以“爱的哲学”领悟人生,讴歌亲情、友爱、童真和自然美,寻味人生的乐趣和慰藉,探求生命的奥秘和意义,营造了一方和霭温柔的精神乐园。步入中年后,她涉世渐深,在《平绥沿线旅行记》、《默庐试笔》和《关于女人》等作品里,拓宽了取材面,增强了现实感,也巩固和深化了她原有的精神信念。从海外回到新中国后,她年过半百而青春焕发,以《归来以后》、《樱花赞》和《拾穗小记》诸多篇章,反映祖国的新生气象和世界人民的友好交往,表达了一位跨时代老作家的热情和忠诚。度过十年浩劫的冰心老人依然拥有一颗年轻的心,而且磨练得相当坚韧、清澈、睿智和老练,爆发出旺盛的创作活力,所作《晚晴集》、《我的故乡》、《关于男人》、

《冰心九旬文选》等,竟有450余篇至多,超过了前60年的数量,其中既有抒怀言志,醇厚老到的散文小品,又有仗义执言,犀利老辣的杂感随笔,抵达了刚柔相济,炉火纯青的境地。

《往事》中大部分为回忆性的作品,清新绚丽,跌宕多姿的《往事》(一)之七便是这组散文中的佳作,充分表现了冰心灵巧的艺术构思。文章中最精彩的要数红莲与白莲的对比描写,同样经过一夜风雨,红莲由于有荷叶的保护安然无恙,开出了无比鲜艳的花,白莲却早已凋谢。作者通过对莲花的观察,很自然的联想到了母亲对自己的爱就如同荷叶保护莲花一样无私,对母亲的无限热爱也因此表露无疑,“母亲呵!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以纤细的心灵触觉1讴歌了母爱的伟大。

冰心曾在国外留学,对于身在国外的冰心来说,对故乡的思念,对亲情的牵挂便是最为深刻的。这一切在《往事》(二)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情的律动

冰心散文主情,以抒情见长。在她的文字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对片段的情思,以及那些晶莹美丽的回忆的抒写。因为她曾说她喜欢做“埋存与发掘”的事。她的那些最精彩,最富灵气,最自然的散文,几乎都是她用饱蘸真挚的情感之笔,对昔日“埋存”的令人难以忘怀的生活进行艺术的“发掘”所得。在她感情的天地里,没有大海的壮阔,也没有长江的奔涌。那是山间流出的溪水,平平稳稳:那是地心流出的清泉,汩汩淙淙。她抒发感情的文笔,永远也激不起大波大澜,却能给读者带来一种细泉似的脉脉温情。在抒情的章法上,冰心有自己的风格。她善于在绵绵密密的抒情里,轻巧地插入场景的描绘,人物的刻画或哲理的思索,使文章一波三折,摇曳多姿。例如在她的早期散文《笑》中,作者勾勒了三个场景、三个笑容,在不施藻饰,不加雕琢的含而不露的叙述中,表达了自己对“爱的调和”的理想生活的向往之情

其中,《往事》(二)之五中,真切的写出了作者去美国的路上,坐船经过太平洋,在大海的颠摇中反映出的感情世界。整篇文章巧妙的运用了渲染烘托的手法,通过描写周围人们对海浪的态度和热闹的氛围,渲染了一种期待的心里,对海浪的期待,对陌生国家的期待,进而升华到对人生的期待。如文章开头写不知从哪听来的消息说,风浪来

了,于是“大家不住的记念着,又报告佳音似的彼此谈说着。在这好奇活泼的心绪里,与其说是防备着,不如说是希望着罢。”还有我的一次次抑制不住的微笑,烘托出了内心深处希望这风浪快点来的心里。踏上一块陌生的土地,怀着一种好奇的心情,同时也包含着作者对那个陌生国家的一种期待。通过描写大海的强盛威武,显现出了我乐于挑战的精神和坦然面对将来一切挑战的心理。尤其是文章最后所写的“青年心中希冀惊笑的风浪,比海洋中的实况,大得多了!”更是表明了作者准备好迎接前程中更大困难的决心和信心,烘托与渲染的手法将这种决心和信心表现得更加的坚定,预示着未来人生道路的绚丽多姿。

《往事》(二)之八是作者对自己心愿的回忆,它围绕着父女对“灯塔守望者”的对话来展开。除夕夜,女儿要去看守灯塔,她提出自己的理由:看守灯塔是种伟大,高尚又有诗意的生活。文章的结尾又将回忆拉回了现实,作者航行海上,再一次看到了灯塔,不禁又勾起了回忆。“无希望的永古不失望,不希冀那不可希冀的,永古无悲哀!”作者虽无法实现自己的梦,但却化遗憾为祝福,献给了灯塔的守护者,这也表达了作者对献身精神的敬仰之情,及对真善美的追求。

三、爱的涌动

“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是冰心的名言,在她的作品里到处都充满了真诚的爱,包括爱老师、亲人以及少年儿童等,她把一生都献给了孩子、祖国和人民,献给全社会和全人类。她的作品高雅、脱俗,体现出爱的基调。

茅盾曾经这样评论冰心的作品:“冰心女士把社会现象看得非常单纯,她以为人事纷纭无非是两根线交织而成;这两根线便是“爱”和“憎”。她以为“爱”或“憎”二者之间必有一者是人生的指针。她这思想,完全是“唯心论”的立场。可是产生了她这样单纯的社会观的,却不是“心”,而是“境”。因为她在家庭生活小范围里看到了“爱”,而在社会生活这大范围里却看见了“憎”。于是就发生了她的社会现象的“二元论”。

冰心是我国的第一代儿童文学作家,她的儿童文学作品充满着对儿童的爱和希望。在《寄小读者·通讯十五》里,作者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感受着几个孩子的苦,表达了她对儿童一种爱惜、关爱的心。她写M的娇憨凄苦,她写E的渴望与隐忍,她写D的失意与希冀,写A的寂寞、无奈与感伤……都形神兼具,使人不禁动容。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冰心创作风格如此异常鲜明,也得益于她的语言功底。郁达夫曾说:“冰心女士散文的清丽,文字的典雅,思想的纯洁,在中国好算是独一无二的作家

了。”冰心以她的丰姿绰约、轻倩灵动的彩笔,抒写了一曲曲心的歌、情的歌、爱的歌,那疏朗的笔致,丰腴的神采,醇厚的情味,都给读者留下了极为难忘的印象。

重温冰心的散文,对我们的散文写作,甚至其它文学体裁的写作是不无裨益的!

参考文献

[1]卓如.二十世纪文学泰斗——冰心[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8.

[2]茅盾.冰心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5.

[3]党秀臣著:《中国现当代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年

[4]周彦文著:《世界华文散文精品》广州出版社 1997年3月

[5]冰心著:《繁星春水》人民出版社 2000年7月

论冰心散文艺术风格

真心、真情、真爱,营造美的精神乐园 -----论冰心散文的艺术风格 王永军 (张家口教育学院,河北张家口 075000) 摘要:文坛巨匠冰心用真心、真情、真爱,书写散文,创造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清丽典雅、隽永雅致、富于哲理和抒情韵味,为我们营造一方美的精神乐园。它们带来的不仅有美感上的享受,更有思想上的启迪和心灵上的净化。 关键词:冰心散文、艺术风格,真心、真情、真爱,美感 在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位用爱的真情、美的笔触讴歌大自然、母爱与童心以及人世间一切美好事物的女性,她就是可亲、可爱、可敬的冰心老人。冰心在小说、散文、诗歌和翻译工作上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特别是其散文,取材广泛,其中以回忆往事、描写自然和爱的哲学最具特色。她以柔美细腻的笔调,委婉含蓄的手法和清丽的语言,营造出属于她独有的美的精神乐园。 下面我们就从冰心散文的题材上来进一步探讨她作品的艺术风格。 一、心的灵动 郁达夫曾评论说:“意在言外,文必己出,哀而不伤,动中法度,是女士的生平,亦即女士文章的极致。”从冰心的散文作品中,可见这位世纪同龄人与时俱进,蜿蜒起伏的心路历程。早年的《往事》、《寄小读者》和《山中杂记》等,在“五四”新思潮尤其是人道主义的影响下,以“爱的哲学”领悟人生,讴歌亲情、友爱、童真和自然美,寻味人生的乐趣和慰藉,探求生命的奥秘和意义,营造了一方和霭温柔的精神乐园。步入中年后,她涉世渐深,在《平绥沿线旅行记》、《默庐试笔》和《关于女人》等作品里,拓宽了取材面,增强了现实感,也巩固和深化了她原有的精神信念。从海外回到新中国后,她年过半百而青春焕发,以《归来以后》、《樱花赞》和《拾穗小记》诸多篇章,反映祖国的新生气象和世界人民的友好交往,表达了一位跨时代老作家的热情和忠诚。度过十年浩劫的冰心老人依然拥有一颗年轻的心,而且磨练得相当坚韧、清澈、睿智和老练,爆发出旺盛的创作活力,所作《晚晴集》、《我的故乡》、《关于男人》、

1什么是艺术风格

1什么是艺术风格?简述其特性。2简述艺术批评在形态上的分类。3简述艺术构思的内涵。4简述形象思维的特性。5简述艺术作品的三个层次。6试结合某一文艺流派的产生,发展,分析艺术发展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7联系实际文艺作品,谈—下艺术作品是如何实现再现与表现统一的? 8简述艺术活动的构成。9简述艺术作品的层次。10简述艺术鉴赏的性质和特点。11简述艺术批评的作用和功用。12怎样正确看待文学创作中的灵感现象?13结合某艺术作品,论述审美想像的特征。14联系实际,论述艺术刨作主体与客体的关系。15简述三种以上关于艺术起源的重要学说。16简述审美想像的特征。17简述艺术作品中感性与理性的关系。18简述一下艺术鉴赏中的主体性。19简述摄影艺术的基本特征。20请结合某—门具体艺术,谈谈你对郑板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创作过程的理解。21什么是典型?-试结合某一具体作品阐述一下你对艺术典型的个性与共性特征加认识。22简述什么是审美期待? 23简述艺术意蕴的含义。24简述美育活动的内涵和途径。 25 简述三种主要的艺术作品分类方法及内容。26简述绘画艺术的基本特征。27结合某部作品,试分析艺术与哲学之间的关系。28就某一门类艺术来分析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的关系。29简述活动的功能。30简述审美想像与联想的关系。31简述艺术意境的特征。32简述艺术活动中的三二种审美效应。33简述雕塑艺术的基本特征。34联系实际论述艺术鉴赏中的主体性特征。35结合具体艺术作品论述艺术形象的特征。36简述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37简述艺术思潮和艺术流派之间含义的不同。38简述艺术与科学的关系。39简述艺术批评的内涵和功能。40简述审美理解的内涵。41以具体作品为例,试论艺术作品的三个层次。42结合艺术实践,谈谈艺术发展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43社会主义文艺为什么要提倡风格的多样性?44为什么说艺术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45简述艺术鉴赏的涵义。46简述形象思维的内涵及特征。47举例说明生产劳动是艺术产生的根本动力。48试论艺术创造的基本过程及各个环节的主要特点。49为什么说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50

简析张爱玲作品的艺术特色

简析张爱玲作品的艺术特色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她的作品,与政治无关、与民族无关,是大上海一个世纪的喧嚣华丽风流云散的寓言,是人性中最让人绝望的那一层窗户纸。她的这种写作姿态成为以后小资们竞相效仿的范本,在小资写作中你永远看不到政治、国家那些大命题。她成名在一个特殊的环境里。她以自己特殊的现代性体验来展现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呈现出的人生世态。吴福辉充分肯定了张爱玲对旧家族在大都会的际遇命运的精细表现,认为她的都市最接近上海的真面目,把中国都市文学深入到“现代都市哲理”的层面。 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一文里这样写道:“我的作品,旧派的人看了觉得还轻松,可是嫌它不够舒服。新派的人看了觉得还有些意思,可是嫌它不够严肃。但我只能做到这样,而且自信也并非折衷派。我只求自己能够写得真实些。还有,因为我用的是参差的对照的写法,不喜欢采取善与恶,灵与肉的斩钉截铁的冲突那种古典的写法,所以我的作品有时候主题欠分明。但我认为,文学的主题论或者是可以改进一下。写小说应当是个故事,让故事自身去说明,比拟定了主题去编故事要好些。许多留到现在的伟大的作品,原来的主题往往不再被读者注意,因为事过境迁之后,原来的主题早已不使我们感觉兴趣,倒是随时从故事本身发现了新的启示,使那作品成为永生的。” 很多的人给予张爱玲的作品以很高的评价,其艺术特色是值得人们借鉴的。 1、华美的语言和缤纷的意象——天才之翼 (1)、纷繁的意象和出色的描写技巧 院子正中生了一棵树,一树的枯枝高高印在淡青的天上,像瓷上的冰纹。长安静静的跟在他后面送了出来。她的藏青长袖旗袍上有着浅黄色的雏菊。” (《金锁记》) 时至今日,我们应当承认,从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就描写城市生活、人生情感的当代小说作家,很少有人像张爱玲那样能够以其完美圆熟的技术、文字的功力、深刻的人生观、犀利的观察与丰富的想像力,即,是以炽烈迸发的才情成就于文坛。在那个垦荒与洪流的时代,许多作家的文学语言尚处在胡适之、郭沫若自五四时期创造的直抒胸臆的白话诗体,对创作技巧抱着鄙夷的态度,而象张爱玲这样优美畅达、厚积薄发的文字是很少见的。应当说,张爱玲是避于我们文学发展的潮流之下,向我们展示了文学的另外一些层面的。 文字表达中,对意象的扑捉,精当的描写,用比喻通感来写情状物以推进情节和烘托人物心理是张爱玲作品最突出的方面。这其中,包融了她对生活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像力以及对作品写作背景、人物塑造上的经验和总体把握。这在她的中短篇作品中得到了出色的表现。如在《沉香屑·第二炉香》中的一段情景描写:“……墙里的春天延烧到墙外去,满山轰轰烈烈开着野杜鹃,那灼灼的红色一路摧枯拉朽烧下山坡子去了。杜鹃外面,就是那浓蓝的海,海里泊着白色的大船。” 这里不单是色彩的强烈对照给予观者一种眩晕的不真实的感觉——处处是对照,各种不调和的地方背景,时代气氛,全是硬生生地给搀揉在一起,造成

论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1

论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摘要 张爱玲的小说表现的是衰颓时代所独有的悲凉和深刻的苍凉感,她描写了一系列女性的生存悲剧,心理分析出神入化,同时还能巧妙运用意象手法,她以清贞绝决的生活态度,苍凉华丽的末世视野,奇崛冷艳的雅俗之美,凄婉的笔调,带我们走进苍凉的小说世界,本篇论文联系作家生平小说,对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进行简要分析,从而较为完整地展示张爱玲小说艺术世界的特征。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苍凉艺术特色 一概述 张爱玲的作品,从短篇到长篇始终把自已时代已经发生和正要发生的破坏作为大背景,由此开掘个人的情感世界,特别是乱世男女孤注一掷的爱情和注定要被现实所嘲弄的欲求,纵观她的小说,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是《金锁记》、《倾城之恋》、《传奇》、《流言》、《红玫瑰与白玫瑰》等。我们细读张爱玲的文字,不难看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非常独特,在主题思想上,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在选材上,张爱玲的作品以言情为主,张爱玲对人物塑造以及人物之间种种微妙复杂的关系,也把握得极为准确和深入,张爱玲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十分吸引人,总体结构独特,这与她娴熟的写作技巧有关,以奇秀精当四字形容她无疑是相宜的。 二平民化的叙事视角 张爱玲出生在一个动荡的时代,然而引起她极大关注的不是历史中那些英雄人物、重大事件以及历史变化中的强烈的民族意识,也不是传统的才子佳人故事,而是日常生活中那些琐屑的人物、琐碎的事件,也就是世俗人生里饮食男女的生存状态、婚恋生活等世俗化生活。张爱玲在《传奇》初版扉页上曾说过,我“目的是在传奇里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也强调在自己的小说中多是写不彻底的人物,“他们不是英雄,他们可是这时代的广大负荷者,因为他们虽不彻底,究竟是认真的。”不仅如此,在潜意识里,张爱玲认为历史是由无数凡人的生存组成的历史,“他们虽然不过是软弱的凡人,不及英雄的有力,但正是这些凡人比英雄更能代表时代的总量。”因此,在她的作品里满是俗庸的普通人的男女私情、家长里短。《倾城之恋》里白流苏迫于无奈与寄人篱下,以妖媚的身姿赢取了妹妹的恋爱目标范柳原的青睐,以逃离那个已容不下她的家。 纵观张爱玲小说的人物,无不是平凡尘世中的普通人。对普通人物的描绘透视出了张爱玲对生活的特别理解,“生命即是麻烦”,[1](P12)因为现实生活中总是充满了形形色色的大大小小的烦恼,不如意。同时也传达了张爱玲在时代变动

论余秋雨散文艺术风格

高师函授毕业论文 题目论余秋雨散文艺术风格 作者唐玉琳 2011 级汉语言文学专业选题专业方向 指导教师职称 完成时间年月日

目录 摘要┈┈┈┈┈┈┈┈┈┈┈┈┈┈┈┈┈┈┈┈3 正文目录┈┈┈┈┈┈┈┈┈┈┈┈┈┈┈┈┈┈┈3 一、艺术特色 (一)、对传统观念的突破—————————————————3 (二)、关注中国传统文人的人格精神————————————5 (三)、寻找隐藏于山水古迹的文化意蕴———————————5 (四)、将散文与小说结合追求小说化效果——————————6 二、美学特色 (一)、对传统了历史文化的探讨——————————————8 (二)、开创了新型散文典范———————————————9 注释┈┈┈┈┈┈┈┈┈┈┈┈┈———————————————10 参考文献┈┈┈┈┈┈┈┈┈┈┈┈┈┈┈┈┈┈┈┈┈┈—— 11

论余秋雨散文艺术风格 唐玉琳 内容提要:余秋雨的散文,跨越了纯文学的界线,走向文化领域。其散文美学型态迥异于前一切散文文本。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本文拟就其散文艺术特色与美学风格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艺术美学特色 “余秋雨散文的特色,即:追寻文化是根,表达民族情感是茎,描述生活点滴是叶,这三者共同浇灌了茂盛而充满活力的秋雨散文之树。当代文坛,谈到散文不能不谈余秋雨。余秋雨散文,最有价值之处是其丰厚的文化意蕴,余秋雨结集出版的《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等,都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据说,单他的《文化苦旅》在台湾一年就重印了11次,可见其散文的魅力。”[1] 一、艺术特色 余秋雨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打破了传统散文的束缚,创造了新的意与思结合的文化散文,借山水风物,寻求中国文化意蕴与人生真谛,探寻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与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 (一)、对传统散文观念的突破。 1、本世纪末期散文作家们在意图呈示时总体上存在着一种隐匿化倾向;研读余秋雨散文,我们发现,这一特征在这位作家的文本中体现得更为明显、集中与频繁,并且不仅将这一追求运用于状物散文,而且运用于写景散文。“从而导致其散文中所出现的某种景观、物象总是处于时代、社会、历史、文化、道德等多元视角的透视之中,或在一种多元开放的发散式显示中凸现出所写对象宽广、丰富的涵义,比如其《白发苏州》是一篇写景散文,按照传统的写法,无非是先介绍苏州有哪些美好的景点,这些景点的美学特征,然后再抒发一点主体的感怀完事。”[2]然而,《白发苏州》的写法全不是这样。作者并没有介绍人们已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苏州美景,“苏州”在作品中就是一个已经综括了全部苏州

浅谈古希腊的艺术风格以及代表作品

浅谈古希腊的艺术风格以及代表作品 古希腊是西方历史的开源,持续了约650年(公元前800年- 公元前146年)。位于欧洲南部,地中海的东北部,包括今巴尔干半岛南部、小亚细亚半岛西岸和爱琴海中的许多小岛。爱琴海中最大的岛是克里特岛。克里特岛是古代爱琴文化发源地。“亚什”是“日出之地”的意思,即东方;“欧列伯”是“日没之地”的意思,即西方。亚细亚洲和欧罗巴洲的名称,由此转化而来。公元前5、6世纪,特别是希波战争以后,经济生活高度繁荣,产生了光辉灿烂的希腊文化,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古希腊人在哲学思想、历史、建筑、文学、戏剧、雕塑等诸多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这一文明遗产在古希腊灭亡后,被古罗马人破坏性的延续下去,从而成为整个西方文明的精神源泉。 希腊艺术风格 希腊艺术风格大致可分为五个时期: 爱琴文化时期是古希腊文化产生的前奏和序曲,除此外可分荷马时期,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希腊化时期。此外,希腊艺术包含了建筑雕塑绘画等多个领域,每个领域都有其风格和特点。 古希腊雕塑 在整个西方美术传统中,古希腊雕塑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西方美术崇尚的典范模式,庄重的艺术品格和严谨的写实精神,可以说都是从古希腊开始的。多年来,这种艺术精髓曾滋润着西方美术生生不息。古希腊悠久的神话传说是古希腊雕塑艺术的源泉。希腊神话是希腊人对自然与社会的美丽幻想,他们相信神与人具有同样的形体与性格,因此,古希腊雕塑参照人的形象来塑造神的形象,并赋予其更为理想更为完美的艺术形式。 古希腊雕塑的特点总体特征:希腊艺术是理想主义的、简朴的、强调共性的、典雅精致的,一句话概括是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 古希腊建筑 古代希腊是欧洲文化的摇篮,同样也是西欧建筑的开拓者,但毕竟还处在萌芽和胚胎的时期,它们的类型还少,形制很简单,结构比较幼稚,这是因为它的艺术的完美所致。古希腊的纪念性建筑在公元前8世纪大致形成,公元前5世纪已成熟,公元前4世纪进入一个形制和技术更广阔的发展时期。由于宗教在古代社会据有重要的地位,因而古代国家的神庙往往是这一国家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的代表,希腊亦不例外。古希腊是个泛神论国家,人们把每个城邦,每个自然现象都认为受一位神灵支配着,因此希腊人祀奉各种神灵建造神庙。希腊神庙不仅是宗教活动中心,也是城邦公民社会活动和商业活动的场所,还是储存公共财富的地方。这样神庙就成了希腊崇拜的圣地,围绕圣地又建起竞技场、会堂旅舍等公共建筑。 古希腊建筑的特点 根据所遗留下来的希腊建筑,我们可以归纳出古希腊建筑的几大特点。 第一特点是平面构成为1:1.618或1:2的矩形,中央是厅堂,大殿,周围是柱子,可统称为环柱式建筑。这样的造型结构,使得古希腊建筑更具艺术感。因为在阳光的照耀下,各建筑产生出丰富的光影效果和虚实变化,与其他封闭的建筑相比,阳光的照耀消除了封闭墙面的沉闷之感,加强了希腊建筑的雕刻艺术的特色。第二特点是:柱式的定型。共有四种柱式:1 多利克柱式:朴素挺拔。无柱基,柱身粗壮,向上逐渐缩小,刻有凹糟,糟之间为棱角,在阳光下,柱身因此产生明朗的起伏转换及阴影效果,使建筑物与天空平面分开。柱头无装饰,是一圆盘形柱颈。2 爱奥尼亚柱式:匀称轻巧,有柱基,柱身细长,上下变化不显著,凹糟较深,糟之间无棱角。柱头为涡卷形装饰,卷下饰以图案。

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 学生姓名 学号 类型网络教育 专业汉语言文学 层次专升本 指导教师

日期 目录 摘要 (3) 一、绪论 (4) 二、研究目的和现实意义 (4) (一)人物创造 (6) (二)语言描写 (12) (三)意象象征 (14) 三、结论 (17) 四、参考文献 (18) 六、致谢 (19)

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 摘要 张爱玲是现代小说史上的重要作家。本文从人物创造、语言描写、意象象征三个角度去谈这个问题。第一人物创造,小说的成就,是以人物为准,不仗着事实。”张爱玲在创造意境时, 达到了天衣无缝的地步, 当她用意象来形容人物及各种各样的场景时, 亦同样处处妙笔生花。作者创造的这些众多人物形象群像,组合在一起,完全就是作者的形象——作者通过作品再塑了自身。第二语言描写,她的思想与语言,都在古典与现代之间架设起了一座桥,同时留下了成熟的写作技巧,可供参考与学习。第三意象象征,张爱玲营造的意象,既有层出不穷的创新,又有不厌其烦的袭旧,在新旧雅俗之间游刃有余,而且,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月亮”、“镜子”,还是“墙”和“乌壳虫”,都是与作品"苍凉"的主调是一致的。 关键词:张爱玲;人物创造;语言描写;意象象征

一、绪论 张爱玲是一个天才的作家,天才的作家往往是孤独的。张爱玲的小说很少写英雄豪杰之类的大主题,更不会涉及敏感的政治,她只写城市小资男女的日常生活,主要是恋爱与婚姻生活。她善于在平常生活中细腻地描写人物的心理变化,却又能保持清醒,不陷入小说人物的情感中。她的文字优雅而舒畅,看起来是一种享受。读她的小说,你仿佛看到一个优雅的小资女人在冷冷地看着这个世界,嘴角挂着淡淡的嘲笑味道。可就是这样一个前半生异常成功的女人,后半生却是沉寂的,连死都是静悄悄的,不惊动身边任何人。 二、研究目的和现实意义 1920年,张爱玲降生于一个望族世家。贵族的出身使她的血液里不可避免的闪着贵族的色彩。张爱玲的父亲好吸大烟,嗜赌,浪荡成性,是个典型的纨绔子弟;而母亲却是一个时代女性,受五四影响,向往自由。两人的巨大差异最终导致家庭的破裂。这给她一个残破的童年回忆。而在她十七岁时,因与后母争吵,被父毒打并被囚禁达半年之久。这对张爱玲的影响可以说是一生的。她后来在文章中这样回忆到“我希望有炸弹摔在我们家,就是同他们死在一起我也愿意。”(见散文《私语》)

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一)、长袖善舞——高超的写作技巧 “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屑,听我说一支战前香港的故事。您这一炉沉香屑点完了,我的故事也该完了。” (《沉香屑—第一炉香》) 1、华美的语言和缤纷的意象——天才之翼 (1)、纷繁的意象和出色的描写技巧 “卷着云头的花梨炕,冰凉的黄藤心子,柚子的寒香……姨奶奶添了孩子了。这是他所怀念的古中国…… 院子正中生了一棵树,一树的枯枝高高印在淡青的天上,像瓷上的冰纹。长安静静的跟在他后面送了出来。她的藏青长袖旗袍上有着浅黄色的雏菊。” (《金锁记》) 时至今日,我们应当承认,从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就描写城市生活、人生情感的当代小说作家,很少有人像张爱玲那样能够以其完美圆熟的技术、文字的功力、深刻的人生观、犀利的观察与丰富的想像力,即是以炽烈迸发的才情成就于文坛。在那个垦荒与洪流的时代,许多作家的文学语言尚处在胡适之、郭沫若自五四时期创造的直抒胸臆的白话诗体,对创作技巧抱着鄙夷的态度,而象张爱玲这样优美畅达、厚积薄发的文字是很少见的。应当说,张爱玲是避于我们文学发展的潮流之下,向我们展示了文学的另外一些层面的。上述特点可以说是张爱玲作品呈现的最主要特征,在四十年代即被评论家所承认。 文字表达中,对意象的扑捉,精当的描写,用比喻通感来写情状物以推进情节和烘托人物心理是张爱玲作品最突出的方面。这其中,包融了她对生活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像力以及对作品写作背景、人物塑造上的经验和总体把握。这在她的中短篇作品中得到了出色的表现。如在《沉香屑·第二炉香》中的一段情景描写: “……墙里的春天延烧到墙外去,满山轰轰烈烈开着野杜鹃,那灼灼的红色一路摧枯拉朽烧下山坡子去了。杜鹃外面,就是那浓蓝的海,海里泊着白色的大船。” 这里不单是色彩的强烈对照给予观者一种眩晕的不真实的感觉——处处是对照,各种不调和的地方背景,时代气氛,全是硬生生地给搀揉在一起,造成一处奇幻的境界。这不是客观性的描摹,而是以主观意识和想像加入其中,来对作品主题和人物进行环境映衬和心理烘托,表现出主人公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时模糊的意识和恐惧的心理。它完全是与作品融为一体,不但起了烘托,而且用于行文的转折(这是主人公在路上的一段情景描写),起到提示和暗示作用。做为作者初期的创作,象《沉香屑·第二炉香》这一时期的作品显然在意象的扑捉、情景的烘托和情节的暗示上过于看重和强调,有些吵,有较重的刀爷痕迹,但另一方面,却显示出了作者在这一方面过人的能力。有些描写于细微处见精神,却又起伏跌荡,如虹飞碧落,给人目不瑕接之感。如《倾城之恋》中一段风的描写: “只有那莽莽的寒风,三个不同的音阶……三条骈行的灰色的龙,一直线向前飞……叫唤到后来,索性连苍龙也没有了,只是三条虚无的气,真空的桥梁,通入黑暗,通入虚空的虚空。 ……风停了下来,像三条灰色的龙,蟠在墙头,月光中闪着银鳞。” (2)、深刻的心理刻划和充满灵性的通感运用

冰心诗歌的思想与艺术特色

冰心诗歌的思想与艺术特色 冰心和陈衡哲一样,重视女性自身特质和母职价值存在。郁达夫说:“读了冰心女士的作品,就能够了解中国一切历史上的才女的心情;意在言外,文必己出,哀而不伤,动中法度,是女士的生平,亦即是女士的文章之极致。”(《中国新文学大系·现代散文导论》)冰心确实一贯追逐“人”的本真,艺术的本真,她不压抑遏止天赋的性别特征,又向往有个性的文学,因而,作品思想和艺术均具女性表征。当然,冰心作品的女性意识因其裹挟着“时代风云”而不同于封建时代的闺阁文学,呈现的是新旧文化嬗变时期,中国知识女性向往现代文明的“真我”形象;冰心作品的审美方式因其以心为文、交织“古今”、融汇“中外”,而不同于古代女作家翠楼吟稿般的封闭纤弱,其文体、风度集人类和民族审美的甘露,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关键词}女性意识;感伤主义;个性化文章;冰心体 一、诗歌散文的思想——现代的女性意识 冰心的女性意识,首先表现在她东方式的性别自认方面。她视母性为授予、牺牲、仁爱和温柔,认为“女儿情性”应娴静温和,女人是真善美的象征,女人的力量在于用爱“温柔了世界”。

除真善美,冰心作品中所表现的女性意识,其中心当然是“爱的哲学”。从“五四”到20年代末,冰心全身心地投入对母亲、儿童和大自然的眷爱和礼赞中,而其中三分之二涉及母亲。如沈从文所述:“冰心女士所写的爱,乃离去情欲的爱,一种母性的怜悯,一种儿童的纯洁,在作者作品中,是一个道德的基本,一个和平的欲求。”(《论中国现代创作小说》)对冰心“爱的哲学”虽历来有些争议,但其本质是积极健康的,内涵也很丰富,并总在发展。 假如说,母性是人类的创造之源、人格之源、和平之源的话,那么,冰心“爱的哲学”是她对人类最真诚的奉献;她在现代文学史上开 创的母爱文学,呈现了女作家独特的精神创造力。 冰心“爱的哲学”和母爱文学,从文化意义上说,其显现的是女性意识,但究其根本,是人类性的表现。特点有三。其一,爱的内容相当普泛,并始终同祖国、人民、家庭、兄弟姊妹、朋友邻居、贫弱劳苦、生命和大自然联系在一起,充满人道、民主和博爱精神。其二,爱的期待既理性又幻想,一方面看到人世间存在着战争、杀戮、欺凌、贫困、愚昧诸种非人道现象,一方面则期待用“母亲的爱光”来消弥世上的罪恶和解决社会的矛盾,使“贫富贵贱”和“人造的制度阶级”得以融化或消解。这样的期待富于人性,但在文化背景尚未成熟情况下,颇具浪漫、空想色彩。其三,爱的价值偏胜于人道主义,因而,它文

试论威廉·布莱克的诗歌风格及艺术特色

论文关键词:诗歌浪漫主义论文摘要:威廉·布莱克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驱,是英国诗歌史上成就巨大,影响深远的诗人,本文着重介绍了他的主要诗歌风格及艺术特色。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于1757年11月28日出生于伦敦一个小商人家庭,是英国18-19世纪最富有天才的诗人和艺术家,是浪漫主义诗歌的先驱。布莱克从小就与众不同,他个性极强,想象力丰富他一生没有受过什么正规教育,却精通刻字、雕版、绘画及写诗,以诗、画、小说等形式揭露和讽刺虚伪傲慢的上流社会二他生活在英国产业革命和法国革命交接的历史时刻,对于法国革命的意义,他有着正反两方面的深刻了解:一方面,他歌颂革命在摧毁旧制度时所表现出来的猛烈力量,把革命志士看成是天国派来的使者加以欢迎;另一方面,他对于替这场革命铺平了道路的崇理性、重智慧的哲学思想又深感厌恶;他称实验科学的哲学家培根的话为“魔鬼的劝合,,,并且把卢梭和伏尔泰这两位启蒙主义者看成是嘲笑真理的人,把他们所宣扬的理性主义看成是迷住人们眼睛的沙子二布莱克是个需要用辩证法来加以研究的诗人,因为在他的诗作中他就用了“羔羊”(lamb)同“老虎”( tiger)对照,“天真之歌”(Songs of Innocence)同“经验之歌”(Songs of Experience)对照,甚至还用同一题目如《耶稣升天节》(Holy Thursday),((扫烟囱的孩种(The ChimneySweeper)等,写两首内容完全不同的诗,描写两种截然不同的场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两面,也象征了人身上本能与理性,纯真与世故,想象力与现实感等一系列的矛盾。用布莱克自己的话说,就是“表现人的灵魂的两种相反状态”布莱克自己也倾向于辩证地看问题:他早就看出人生里充满矛盾,但又认识到矛盾不是坏事,“没有相反就没有进程”他擅长用异常朴素的语言以最形象的方式说明最深刻的道理。布莱克的诗句里没有中古时代的“诗意词藻”(PoeticDiction)。他的诗一点儿也不复杂,相反,是惊人的简单:文字简单,全是基本词汇;形式简单,不是儿歌,便是歌谣;音乐性极强,多是迭句和重唱,朗朗上口,富于乐感;就连形象多数也是简单的,或明亮如金阳,或沉郁如黑夜,但都是来自大自然的所谓原始性根本性形象: 他还擅长运用形象来营造特别的艺术氛围。如在《伦敦》一诗中,他刻画的每个形象都是阴暗的,这正准确而人神地描绘了当时伦敦的凄惨夜景和泰晤士河畔夜行人的沉重心情。而在《弥尔顿》序中,诗人又运用了鲜明而闪亮的形象来描写喜悦的心情以及诗人自己向邪恶势力的斗争二不仅如此,在形象的对比和叠嵌上,布莱克甚至比后世的现代主义诗人还要大胆。在意境及诗风方面,布莱克的诗是发展着的,变化着的。早期作品中明快的特点已为后期的神秘和沉闷所取代。怪验之歌》远比早几年的袄真之黝深刻沉重,书中讲述的主题不再是天真而是邪恶。袄真之黝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充满博爱、仁慈、怜悯和快乐的世界。诗人用孩子般的“天真眼光”来看世界,用空想欢乐主义来理解社会:鲜明有力的诗句中处处渗透出诗人对生活与自然的孩子般的率直而欣悦的感受,以及对宇宙和谐的领悟:这里充满着欢快乐观的情调和对神圣爱情的信念。而在(}_验之黝创作与刻印期间,诗人的思想受到法国革命的巨大冲击,他对革命寄予了深切的同情。那时的英国由于连年对法国用兵,民穷财尽,诗人清楚地理解了英国人民的苦难,他不再“天真”,己对社会有了深刻的“经验,’:在这本诗集中,诗人引导读者进入恐怖而阴暗的伦敦街巷、教堂与学校,目睹政府与教会毒害与摧残青少年的情景。人民的贫困生活,不幸遭遇与愁苦心绪在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描叙。这里到处充满着阴郁悲观的情调以及对邪恶势力的忧虑。[!--empirenews.page--][1][2]下一页不仅如此,到了后期,诗人的诗风亦大变,在形式上,他放弃了惯用的格律而采用无韵的自由诗体内容上,他以歌颂人性的解放与精神的自由,歌颂革命,反对传统的理性主义及英国封建专制以及追求崇高而神圣的理想为主。他不再写儿歌似的短诗了,而开始写几百行,上千行的长诗。诗行本身也突然伸长,过去是七八个音节一行,后来则是十四五个音节一行,形成大江洪流般的气势.汹涌向前,而韵律也已经自由得像后世的自由诗((free verse)了。一种壮阔雄伟的新风格出现了。对于18世纪的浪漫主义诗人来说,布莱克的作品最具独创性和原创性。纵观布莱克的一生,我们会发现,他是一位非常具有激情和灵性的诗人。他特

古代诗人的作品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

部分古代诗人的作品 所体现的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李白(701--762),字太白,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艺术特色。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让人感到的却是高度的真实。在读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些诗句时,读者不能不被诗人绵长的忧思和不绝的愁绪所感染。李白的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李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韵致的原因所在。他的语言正如他的两句诗所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明朗、活泼、隽永。 杜甫(712--770),字子美,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杜甫诗风多变,但总体来看,可以概括为沉郁顿挫。这里的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杜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诗人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例如《丽人行》中,诗人并没有直接去斥责杨氏兄妹的荒淫,然而从对他们服饰、饮食等方面的具体描述中,作者的爱憎态度已显露无遗。杜诗语言平易朴素、通俗、写实,但却极见功力。他还常用人物独白和俗语来突出人物性格的个性化。杜诗在刻画人物时,特别善于抓住细节的描写,如《北征》中关于妻子儿女的一段文字就是非常突出的例子。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有《刘梦得文集》。刘禹锡的咏史诗十分为人称道。这些诗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表现他阅尽沧桑变化之后的沉思,其中蕴涵了很深的感慨,如《西塞山怀古》、《乌衣巷》、《石头城》、《蜀先主庙》等都是名篇。“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西塞山怀古》)“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前一首是诗人站在西塞山远眺的感慨,在他心中,是一种永恒与短暂的强烈对比:千帆竞发、铁锁沉江,无论是战降治乱、分裂统一,这一切比起默默无言的大自然来,都不过是过眼烟云,瞬间即逝。后一首则通过王谢这些士族的旧迹变为寻常百姓家的历史

张爱玲小说语言特色研究

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张爱玲的小说的语言特色研究 指导老师:赵小华 学生姓名:张火宝 学号:W361609123680001 院系:网络教育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写作批次:2011年2月

原创承诺书 我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若本论文及资料与以上承诺内容不符,本人愿意承担一切责任。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_张火宝___ 日期:2011 年3月20日

目录 摘要 (4) Abstrac (5) 导言 (6) 一、色彩的名字 (7) (一)植物色彩的名字 (7) (二)动物色彩的名字 (7) (三)矿物色彩的名字 (8) (四)其他非生物类色彩的名...字 (8) (五)客观色彩主观联想的名字 (8) 二、冷意的黑、白、灰 (9) (一)厌恶、嘲讽的白 (9) (二)静寂、悲哀的黑色 (10) (三)忧郁、苍凉的灰色 (10) 三、张爱玲小说的色彩效果 (11) (一)因人设色,色如其人 (11) (二)以色言情,情蕴色中 (12) (三)以色观心,心色相印 (15) 四、张爱玲的色彩语言的形成原因 (16) (一)受《红楼梦》等旧书的影响 (16) (二)对色彩的天分和偏爱 (17) (三)独特的人生经历 (17) 五、总结 (17) 参考文献 (18) 致谢词 (19)

摘要 张爱玲是中国近代文学上的一朵奇葩,她以女人细腻心理、奇特的语言,描写出了她看到的那个时代芸芸众生的悲哀、苍凉的人生。张爱玲的因为了解所以慈悲。本文从张爱玲小说的语言里的色彩、节奏特征,浅析张爱玲小说的语言特点。 关键词:张爱玲色彩苍凉

简析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简析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程兰兰 [摘要] 张爱玲的一生可谓是一段传奇,而她所写的小说更是一个个风格独特的“传奇”故事。张爱玲的成功,不止在她传奇的一生,也不止在她笔下的“传奇”故事,更在于她独特的小说艺术。她描写了一系列女性的生存悲剧,心理分析出神入化,同时还能巧妙地运用意象手法,展现给世人的是在那个衰颓的时代,所独有的悲凉和深刻的苍凉感。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艺术特色 Analysis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ZhangAiLing novel ChengLanLan Abstract:ZhangAiLing's life is a legend, and the novel she wrote is a unique style of "legend" story. Zhang AiLing's success, not only in her legendary life, also more than in the "legend" of the author's story, more lies in her unique novel art. She describes a series of women's survival tragedy, psychological analysis and ration, and able to skillfully use image technique, is presented to the world fail in that era, and unique to sad and deep sense of desolation. Keywords: ZhangAiling Novel Artistic Features 一、鲜明夺目的意象 (一)象征女性沉浮的月亮 在《张爱玲传》中,就记载着年轻的张爱玲曾说的:“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可是我一天都不能克服这种齿咬性的烦恼。生命是一袭华丽的袍,爬满了蚤子。”○1从这一句便可以看出她对生活对生命的独道见解。小说《金锁记》是以月亮始,以月亮终的,月亮具有非常强的结构作用。不同的环节,对月亮意象的书写也有不同,试看以下几段: “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2这是小说的开端,以月亮来写时光流转,并无新意,但将“三十年前的月亮”转到“朵云轩信笺”上的泪珠,洇得“陈旧而迷糊”,这样的意象果然带上了岁月的沧桑感。它已奠定了小说基本的调子:凄凉。 “天快亮了。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点,低一点,大一点,想赤金的脸盆,沉了下去。”○3月亮沉下去,而七巧的故事,开始了。但开始也就预示了结局。 “......窗格子里,月亮从云里出来了。墨灰的天,几点疏星,模糊的缺月,像石印的图画,下面白云蒸腾,树顶上透出街等淡淡的圆光。”○4这是七巧的女

冰心的散文有什么特点

冰心的散文有什么特点 内容简介 (1900~1999),现当代女作家,儿童作家。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女士,男士等。原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幼年时代就广泛接触了中国古典和译作。1918年入协和女子大学预科,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19年开始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相继发表了《斯人独憔悴》、《去国》等探索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同时,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为《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同年起发表《笑》和《往事》。192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文科。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在旅途和留美期间,写有散文集《寄小读者》,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炼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比小说和取得更高的成就。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作者简介 1926年,冰心获文学士学位后回国,执教于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校。此后著有散文《南归》、小说《分》、《冬儿姑娘》等,表现了更为深厚的社会内涵。抗日战争期间在昆明、重庆等地从事创作和文化救亡活动。1946年赴日本,曾任东京大学教授。1951年回国,先后任《人民文学》编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作品有散文集《归来以后》、《再寄小读者》、《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樱花赞》、《穗小札》、《晚晴集》、《三寄小读者》等,展示出多彩的生活。艺术上仍保持着她的独特风格。她的短篇小说《空巢》获1980年度优秀短篇小说奖。儿童选集《小桔灯》于同年在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获荣誉奖。冰心的作品除上面提到的外,还出版有小说集《超人》、《去国》、《冬儿姑娘》,小说散文集《往事》、《南归》,散文集《关于女人》,以及《冰心全集》、《冰心文集》、《冰心著译选集》等。她的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 散文特点 在冰心笔下,大自然具有人的灵性。景因情之融入而更美,而蕴含有丰富的情感内涵。这种融情入景,情景相生的`艺术特点,使作品具有抒的韵味和风景画的情致;而笔调的轻倩灵巧,语言的清隽流丽,既有白话通俗流畅的特点,又有古典文言精练雅致的长处,形成了冰心散文与众不同的特点。 (她是宜散文而不宜诗)她的作品有的倒是对祖国、故乡、家人的怀念。也是集母爱,童真,自然为一体。清新,隽丽,富含哲理性。其中母爱、童真之类内容仍在作品中占重要地位,但色调有了一些改变:增多了幻想破灭后的失望,探索人生意义得不到解答的苦恼,以及追忆童年生活时带有的怅惘和哀愁,间或还流露出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赞叹。这种情况预示了作者在较多地接触社会人生实际、破除空想、经历长期曲折道路之后可能会有的某种转变(后来写下的《姑姑》集里的《分》,《关于女人》集里的《张嫂》等小说,就多少

论欧阳修平易自然的艺术风格

论欧阳修“平易自然”的艺术风格 摘要:欧阳修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在北宋的文学革新运动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成为北宋中叶文坛的领袖。他开山劈道,自成一家,形成其特有的独特风格——平易自然。他以其独特风格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并在北宋文坛独树一帜,收到后人的推崇。 关键词:欧阳修平易自然风格原因影响 一、欧阳修平易自然的艺术风格 欧阳修作为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他在散文诗歌创作中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是他的"平易自然"的艺术风格及其内在气质。欧阳修的平易自然,指的是平和简易、平易近人;天然资质、纯朴无华。用苏轼的话说,就是“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天下翕然师尊之。”[1]欧阳修的平易自然主要还是指的他文章的语言。宋初文章仍有艰涩之味,使人难以读懂。欧阳修在《答张秀才第二书》中说:“其道易知而可法,其言易明而可行”,提倡平易自然的语言风格。同样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证实了自己的理论。宋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评道:“韩柳犹用奇重字,欧苏唯用平常轻虚字。”朱熹在《朱子语类大全》也指出欧阳修文章“好处只是平易说道理,初不曾使差异的字换却那寻常的字”。 [2] 欧阳修以其独特的风格,在北宋文坛独树一帜,受到后人的推崇。 欧阳修所作的《王彦章画像记》中,他一开始先对王彦章的忠义之节和勇敢善战进行高度赞扬,然后用“惜平旧史残略,不能备公之事”一句,自然过渡到下文的“家传”材料,突出描绘王彦章以奇取胜的战绩,对于正史中不准确的记载进行辨析,然后又用“每读其传,未尝不想见其人”一句,转到画像上,写王彦章死了百年后的今天人们对他的怀念。整个传记,由历史到现实,把史传,家传、画像三项材料融为一体,曲折变化而又自然舒畅,后人经常都会把这篇跟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序》相提并论。 欧阳修为文“务求平淡”,他叙事作论抒慨,热衷于营造风声之美,他用虚字使他的文章有语气优柔,语意含蓄的一面。他不断重复使用虚字,用以曼引声韵、舒缓语气放慢节奏,使用语言婉转、情味绵远、神志毕出而文风柔婉平和。欧公重复使用虚字,著名例子是《醉翁亭记》。其文字简洁舒畅,通俗易懂,这也直接关系到他的“与民同乐”的理想,全文连用了二十一个“也”字作句尾,也是取它浅显易懂,平易自然的艺术效果。这些虚词的使用,不但使音律舒展,而且十分自然的营造出一个轻松、和谐的审美环境,让人能从中获得那种无限惬意和欢快的美的感受。陈善说:“俗文重于今世,盖自欧公始倡之。”[3]用我们今天的话就是,他文字的简明信通,容与闲易,正是他为民考虑的艺术。虚字的重复使用,有助于其平淡、自然文风的形成,有助于他的风神美的形成。《醉翁亭记》的创作,让我们看到了欧阳修对平易自然的整体认识,这一篇是欧阳修的艺术代表作品,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在散文主张和创作实践上,欧阳修强调“必得于自然”,提倡为文平易自然,对宋代其他五大家都有很大影响。曾巩在《与王介甫第一书》就转述过欧阳修的话:“孟、韩文虽高,不必似之也。取其自然而”,可见他对欧阳修“取其自然”的教诲的重视。作为宋代文坛上广有影响的古文家,欧阳修文学理论中一个极为重要的主张就是“尚简,提倡言简而意深”,他在《论尹师鲁墓志》中曾盛赞孔子的《春秋》“简而有法”。在理论渊源上,他的这一主张来源于刘知几《史通》。刘知几针对六朝“日伤烦富”、“芜声累句”的史传,提出了尚简的主张,

西方艺术流派及其风格作品

《西方艺术流派及其风格作品》课程论文论文题目:浅谈米罗及其风格作品 学生信息: 姓名: 学号: 专业: 联系方式: 上课时间: 任课教师:潘继海

对于杰昂·米罗joan miro,大家公认的最精炼也最准确的概括便是一句:米罗,二十世纪绘画大师,超现实主义绘画的伟大天才之一。 米罗是西班牙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流派的杰出代表,与达利(Saivador Dali)并称为西班牙最著名的两大现代艺术家。他用孩子般的眼光观察世界,显现出纯真和稚气。作品画风始终如一,但不同时期又有不同的变化。 要认真的去欣赏米罗的作品,首先是应该了解他的生平,其实,大多数的画家的作品风格都与他的生活经历有关,米罗自然也是不会例外的。 杰昂·米罗( 1893-1983),出生于西班牙巴塞罗那附近的塔拉戈纳的蒙特罗伊格。那里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是产生罗马风格的摇篮,深受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影响,又是最先接受现代艺术的地方,是诞生毕加索和达利的国家。米罗14岁进巴塞罗那美术学校。22岁的年轻人不满官方学院教学,决定走自己的路。早期深受凡·高和主体派的影响,作品呈明显的具象,干巴巴的素描、生硬的分面和明亮而乏力的色彩。但是米罗的秉性、直觉,具有根本的反理性主义。他生来就是个无政府主义者,本能地反对一切传统、一切对自然和博物馆的迷信,于是他参加了达达主义艺术运动。 而关于米罗参加的达达运动介绍如下:达达主义艺术运动是1916年至1923年间出现于法国、德国和瑞士的一种绘画风格。达达主义者对一切事物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他们常常用帕斯卡尔的一句名言

来表白自己:“我甚至不愿知道在我以前还有别的人。”查拉在回顾达达主义运动时说:“目的在于设法证明这各种情况下,诗歌是一种活的力量,文字无非是诗歌的偶然的、丝毫不是非此不可的寄托;无非是诗歌这种自然性事物的表达方式,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形容词,我们只好叫它为达达。” 虽然达达主义这个流派并不成熟,它只是一种过渡状态的文艺思维,它的艺术理念只是基于对传统的否定,但是为超现实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在达达主义的基础上,于1920年的欧洲文学及艺术界中诞生了超现实主义,这便是米罗的风格所属。它的主要特征是:强调人的本能、梦幻、下意识领域是文艺创作的的源泉。认为只有这种超越现实的“无意识”世界才能摆脱一切束缚,最真实地显示客观事实的真面目认为人的头脑活动要从逻辑与理性束缚中解放出来。理性、道德、宗教、社会以及简单日常生活中的经验,都是对人的精神、对人的本质需要的一种桎梏。认为儿童和疯子的言行,才是不受任何控制的真正自由的范例。在绘画中,用混乱的线条与颜色的任意涂抹进行表现。 超现实主义绘画分为两种风格,从米罗的作品中不难看出米罗可以分类到其中的一支,甚至作为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这支超现实主义风格追求作画过程的无意识性,以致在画面上出现纯粹受心理作用支配的意象,最终结果总是充满幻觉的和具有生命形态的抽象画面。因此,它又被称为有机的超现实主义或绝对的超现实主义,这一倾向与达达主义者和某些未来主义者所从事的偶然机遇和无意识行为的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