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防灾报告

城市防灾报告

城市防灾报告
城市防灾报告

城市防灾学--北京国际雕塑公园调研报告

一.环境要素设计:

北京国际雕塑公园,在“将绿色的园林生态型公

园与高雅的雕塑艺术相融合,以自然环境为本,以人

为本”的理念下,逐渐成为了一个具有国际水平的雕

塑主题公园,一个为社会各界所青睐的高品位、国际

化的文化休闲场所,一个北京市标志性的新景观。

1.植被

园内的植被景观以及道路划分分东西两部分,西

面主要体现了现代文化,兼有齐备的应急设施,东面

则是弥漫着一种乡村田园风格的布局,应急用地相对

较少,总体来说植物以乔灌木为主,植物高度大多为

3-4米,种植密度不高,大多地方以草坪和灌木为主,

给与人开阔的视野方便疏散避免迷路。

2.地面

地面大致分为两种铺砖方式一种是左面第三张图

的单一横向铺砖,这种地面铺砖方式结合四周的草坪

凉亭显得相得益彰,另外一种方式是第四张图的这种条状构图方式,多用于大面积广场上的铺砖,植被较少,兼具划分区域的用途,使得区域不致单调。至于盲道这些设施就比较稀缺了,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几乎没有看见盲道,其中的无障碍设施也并不多。

3.水体

从第一张图可以看出,雕塑公园内的水系很

丰富,但是面积却不大,方式主要是和道路一起

呈网状交织于园内,东西两部分各有一个人工湖

作为水系的汇集,西面布置较为整齐,东面较为

随意,看右面第一张图可以发现植被是以湖为中

心向四面发散逐步跌落的。

4.建筑物以及构筑物

雕塑公园中最多的便是构筑物以及小品,各类雕

塑设计从视角、空间、尺度上,都与环境有机地融为

一体,从而彰显出创作理念的国际性。因此,游览其

间,不仅能欣赏到优美的园林环境,更能感受到高层

次的雕塑艺术带来的文化冲击。这也正是北京国际雕

塑公园建园理念的体现。小尺度的雕像可以观赏,中

等尺度的雕像可供人休息,合影大尺度的例如右图的

雕塑能营造出一片光环境以及灰空间,为人行道提供

各种奇形怪状的阴影。

还有一些小型建筑,例如东面的售票亭以及园内的大

量应急卫生间,如图右面第一张在东区我们发现了一

户类似于民居的地方,应该不属于应急场所,算一个

小品类的仿古建筑,第二张图是一个幼儿园,虽然在

形体上是沿着路的形状建造,但是建筑高度过高会造

成较大快阴影,不仅阻挡视线而且冬天阴冷,应该往

后退些距离。第三张图是整个公园的指挥中心位于东区,第四张图是西面的一个展览厅。

5.光环境

园区内的官环境营造主要是由树,水,以及地

面营造出来的,人休息的地方一般处于树荫之间,

无论是看向天还是看向水,都会将光线减弱,是景

色变柔和。

北京国际雕塑公园景观优美,服务性强公园的景区分布,是在把握环境定位和轴线序列的基础上,为不同群体的游人提供活动

环境为依据的。在设计实践中,充分学习并运用“三

个代表”的指导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设计了以游人为活动中心的集锦式景区。

公园东区中,有供老人健身的器械区和静坐休

息的陶然苑、为儿童提供非动力游乐玩具的小荷苑,

规划的林下广场和各取所需的器械,顺应了老人孩

子的需求。建在西南部高度7m的山顶上,供群众自娱自乐和表演的菊圃苑,设有舞台、舞场、游廊、花饰,在这里还可以俯视全园

景色。在东西轴线的西端,水池与草地花坛交汇处,

设臵专供群众歌咏的听鹂苑,公园西南角是婚庆苑,

它由伊甸园大型雕塑、合欢、法桐和玫瑰等象征性

植物围合,是露天木地板庆典广场。双人荡椅的组

合、日月同辉的铺装构图,成为情侣和新人的独有

天地。国术苑位于西北角,设臵人造草坪,膜结构

组合亭,庭荫树围合的座凳。

二.公共设施与开敞空间:

北京国际雕塑公园在建设、管理的过程中,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完善

配套设施,推行优质服务”为目标,将服

务工作作为重点工作长抓不懈。

现园内共设座椅252处、垃圾桶136

个、灯具1300盏、音响202个;建成开放

5处厕所,全部为生态型免冲洗厕所;园

内牌识导向系统包括雕塑说明牌、导向牌、

公园简介牌近200个,全部实现中英文对

照;设小卖厅7处、餐厅1处。

触摸屏、电子网站的建设工作;全园

铺设广播、监控系统并投入使用;全园实

现无障碍通行,为游人提供残疾人轮椅11

辆、电瓶车3辆,方便游人游览;在客流

量较大的东北门和东南门入口处设有公用

电话2部。完备的服务设施为公园提高服

务水平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此外,公园在良好完成正常的休闲、

娱乐、健身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的同时,

在防震减灾方面进行了规划,确保城市景

观建设工作和避险救灾工作协调一致。

目前,按照首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

要求,北京国际雕塑公园作为石景山区应

急避难场所,将按照应急避难场所的标准

逐步完善设施建设,以提高了突发事件、

抵御自然灾害的的应对能力。

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工作,对于促进

首都城市建设与防灾避险,贯彻以人为本

的城市管理理念,提高社会公共安全水平,

改善人居环境均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从第一张图,我们看到了公共开放空

间与公共服务设施的结合,雕塑公园内不

仅有这种共周边人们锻炼身体的公共设

施,还有像第二张图这样的为儿童提供的

娱乐设施,作为一个大型国际性的艺术园

区,它的作用正在不停的被完善。

三.避难标识:

防灾应急避难场所通用标识是防灾应

急避难场所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重大灾

害后的灾民疏散和安置、防止和减少伤亡等

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避难场所通用标识

的基本特征入手,分析了现在避难场所通用

标识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依据功能性、识别

性、显著性三原则,提出了对防灾应急避难

场所通用标识的优化设计建议,并且对应急

避难场所通用标识设计的主要影响因素进

行了分析,以使防灾应急避难场所通用标识

满足功能性、系统性及适用性的要求。

在雕塑公园中,主要采用的是名称标识

和引导标识,十分显眼。在公园的各个入口

处都能很明显的看到,在各条公园主干道也

都能清晰见到。显而易见,雕塑公园作为鲁

谷路以及八宝山和老山地区的城市避难场

所,在标识方面做得很全面很到位。

四.应急避难场所组成及规划原则:

1.组成部分:

防灾应急避难场所是指在现代化城

市中用于安置民众躲避地震、疫情、火灾、

爆炸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安全避难场

所,可以设置独立场所或平灾结合场地,

具有完善的应急避难功能和运转机制,是

一项有效的应对各种灾害突发事件的灾

民安置措施。

应急避难场所是为了人们能在灾害

发生后一段时期内,躲避由灾害带来的直

接或间接伤害,并能保障基本。

在雕塑公园中具有应急避难指挥中

心、独立供电系统、应急直升机停机坪、

应急消防措施、应急避难疏散区、应急供

水等11种应急避险功能,形成了一个集

通讯、电力、物流、人流、信息流等为一

体的完整网络。

2.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原则:

以人为本。以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准绳,充分考虑市民居住环境和建筑情况,以及附近可用作避难场所场地的实际条件,建设安全、宜居城市。

科学规划。应急避难场所的规

划作为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重要

组成部分,其规划应当与城市总体

规划相一致,并与城市总体规划同

步实施。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要合

理制订近期规划与远期规划。近期

规划要适应当前防灾需要,远期规

划要通过城市改造和发展,形成布

局合理的应急避难场所体系。

就近布局。坚持就近就便原

则,尽可能在居民区、学校、大型

公用建筑等人群聚集的地区多安

排应急避难场所,使市民可就近及

时疏散。

平灾结合。应急避难场所应为

具备多种功能的综合体,平时作为

居民休闲、娱乐和健身的活动场

所,配备救灾所需设施(设备)后,

遇有地震、火灾、洪水等突发重大

灾害时作为避难、避险使用,二者

兼顾,互不矛盾。

一所多用。应急避难场所应具

有抵御多灾种的特点,即在突发地

震、火灾、水灾、战争等事件时均

可作为避难场所。但多灾种运用

时,应考虑具体灾害特点与避难需

要的适用性,注意应急避难场所的

区位环境、地质情况等因素的影响。

五.应急避难场所的选址:

可选择公园、绿地、广场、体育场、室内公共的场、馆、所和地下人防工事等作为应急避难场所的场址。选址要充分考虑场地的安全问题,注意所选场地的地质情况,避开地震断裂带,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易发地段;选择地势较高且平坦空旷,易于排水、适宜搭建帐篷的地形;选择在高层建筑物、高耸构筑物的跨塌范围距离之外;选择在有毒气体储放地、易燃易爆物或核放射物储放地、高压输变电线路等设施影响范围之外的地段。应急避难场所附近还应有方向不同的两条以上通畅快捷的疏散通道。而雕塑公园正好满足了

2013.10

城市防灾报告

城市防灾学--北京国际雕塑公园调研报告 一.环境要素设计: 北京国际雕塑公园,在“将绿色的园林生态型公 园与高雅的雕塑艺术相融合,以自然环境为本,以人 为本”的理念下,逐渐成为了一个具有国际水平的雕 塑主题公园,一个为社会各界所青睐的高品位、国际 化的文化休闲场所,一个北京市标志性的新景观。 1.植被 园内的植被景观以及道路划分分东西两部分,西 面主要体现了现代文化,兼有齐备的应急设施,东面 则是弥漫着一种乡村田园风格的布局,应急用地相对 较少,总体来说植物以乔灌木为主,植物高度大多为 3-4米,种植密度不高,大多地方以草坪和灌木为主, 给与人开阔的视野方便疏散避免迷路。 2.地面 地面大致分为两种铺砖方式一种是左面第三张图 的单一横向铺砖,这种地面铺砖方式结合四周的草坪 凉亭显得相得益彰,另外一种方式是第四张图的这种条状构图方式,多用于大面积广场上的铺砖,植被较少,兼具划分区域的用途,使得区域不致单调。至于盲道这些设施就比较稀缺了,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几乎没有看见盲道,其中的无障碍设施也并不多。 3.水体 从第一张图可以看出,雕塑公园内的水系很 丰富,但是面积却不大,方式主要是和道路一起 呈网状交织于园内,东西两部分各有一个人工湖 作为水系的汇集,西面布置较为整齐,东面较为 随意,看右面第一张图可以发现植被是以湖为中 心向四面发散逐步跌落的。 4.建筑物以及构筑物 雕塑公园中最多的便是构筑物以及小品,各类雕 塑设计从视角、空间、尺度上,都与环境有机地融为 一体,从而彰显出创作理念的国际性。因此,游览其 间,不仅能欣赏到优美的园林环境,更能感受到高层 次的雕塑艺术带来的文化冲击。这也正是北京国际雕 塑公园建园理念的体现。小尺度的雕像可以观赏,中 等尺度的雕像可供人休息,合影大尺度的例如右图的 雕塑能营造出一片光环境以及灰空间,为人行道提供 各种奇形怪状的阴影。

《防灾减灾工作汇报五篇》

《防灾减灾工作汇报五篇》小西堡中学 “防灾减灾周”工作汇报 5月9日至15日为“防灾减灾周”。我校积极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防灾减灾周”系列教育活动。突出了安全工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形成了家庭、学校、社会合力,狠抓了学生安全防范,提高了学生安全自护能力。现将“防灾减灾周”活动总结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管理 学校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上级文件精神。建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学校“应急避险演练”和“防灾减灾周”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应急避险大演练”和“防灾减灾周”活动方案。 二、广泛宣传,开展系列活动 1、5月9日班主任会议,宣传布置活动安排,确保了各项活动的正常开展。 2、5月10日前对校内一切设施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对存在的安全隐患立即整治。 3、5月9日,利用周会课每班学习《中学生安全避灾防护小常识》,由班主任对学生开展自救自护的培训,重点加强学生的逃生意识和技能训练。 4、5月11日前各班出一期防灾减灾为主题的黑板报。 5、5月11日利用国旗下讲话对全校师生进行安全教育。 6、5月12日,利用辅导课时间,开展自救自护的主题班会,重

点防溺水教育。 7、全校每名学生写一篇自救自护学习心得,各班组织评出优秀作品3篇交学校政教处。 三、取得效果 1、学生安全知识面更广了,安全意识更强了,对注意安全的理解更深了。 2、通过对各种灾害避险知识的学习,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和意识更高了。 3、管理机制更加完善,教育责任到人,落实到位了。 4、创建了安全的教学环境,形成了“安全工作重于泰山”的良好氛围。 总之,通过“防灾减灾”宣传周,特别是逃生演练这一契机,大大加强了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建立起了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校将继往开来,与时俱进,进一步做好学校的一切安全工作。 小西堡中学xx年5月20日 内容仅供参考

城市防灾减灾设施的层级选址问题建模

14卷2期 2005年4月自 然 灾 害 学 报JOURNAL OF NAT URAL D I S ASTERS Vol .14,No .2Ap r .,2005收稿日期:2005-01-06; 修订日期:2005-03-01 作者简介:陈志宗(1961-),男,上海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选址理论研究. 文章编号:100424574(2005)022******* 城市防灾减灾设施的层级选址问题建模 陈志宗,尤建新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200092) 摘要:提出了城市防灾减灾设施的层级选址问题,并对其进行了分类。针对高低级设施相对独立和相 互从属的层级选址问题进行了建模。依据城市防灾减灾设施选址问题的特点,提出了两阶段的层级 选址过程:(1)使用位置集合覆盖模型确定能覆盖全部需求点所必需的最少设施数量和位置,作为基 本等级设施的选址;(2)对独立型层级选址问题,使用最大覆盖准则确定高级设施的位置,对从属型 层级选址问题,使用极小和准则确定高级设施的位置。对层级选址问题模型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防灾减灾设施;层级选址;建模;最大覆盖准则;极小和准则 中图分类号:T U98 文献标识码:A A m odeli n g approach to h i erarch i ca l loca ti on proble m of urban d is a ster preven ti on and m iti ga ti on fac iliti es CHE N Zhi 2z ong,Y OU J ian 2xin (School of Econom ics and Manage ment,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00092,China ) Abstract:I n this paper the hierarchical l ocati on p r oble m of urban disaster p reventi on and m itigati on facilities is put for ward and classified .This hierarchical l ocati on p r oblem is modelled in both types,in which higher 2l ower level fa 2cilities are relatively independent and mutual subordinate res pectively .According t o the characteristic of urban dis 2aster p reventi on and m itigati on facilities l ocati on p r oble m ,a t w o 2stages p r ocess of hierarchical l ocati on is p resented as foll o ws:(1)l ocati on set covering model is used t o deter m ine the necessary m ini m u m numbers of facilities and its l ocati ons,that can cover all de manded points and be taken as the basic 2level facilities;(2)f or the independent type of hierarchical l ocati on p r oble m ,the maxi m al covering criteri on is used t o deter m ine the l ocati ons of high 2level facilities,f or the subordinate type of hierarchical l ocati on p r oble m ,the m ini m um su m criteri on is used t o deter m ine the l ocati ons of high 2level facilities .The app licati on of the model of hierarchical l ocati on p r oble m is als o discussed .Key words:disaster p reventi on and m itigati on facilities;hierarchical l ocati on;modeling;maxi m al covering criteri 2 on;m ini m um su m criteri on 城市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包括消防站、医疗急救中心、卫生防疫站、防灾减灾物资储备仓库、医院等)合理的布局和设点在城市防灾减灾综合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各类防灾减灾设施的选址决策是重要的一环。城市防灾减灾设施的选址决策是一项系统工程,宜采用系统工程和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1~3]。设施选址是系统工程和管理科学领域中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有关的综述和有代表性的选址模型见文 献[4,5]。选址模型从优化准则来看,大致可分为两类:极小和(m ini m um sum )准则和最大覆盖(maxi m al cover 2

对城市防灾减灾的认识(城地1702)

对城市防灾减灾的认识 近几年来,现代化城市的不断发展、逐渐涌现出若干新的灾害问题,不断发生许多意想不到的灾害,严重影响着人民的生命安危和财产保障,这就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提出了新的挑战和及严峻的考验。 随着社会及经济的高速发展,防灾减灾越来越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尤其是现代城市管理不得不面对的重大工程。防灾减灾能力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和地区能否构筑综合的、长期的、稳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否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平衡发展。对防灾减灾战略意义的认识,是人类在付出了无数次惨重代价之后总结出的宝贵经验。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9分,唐山市发生7.8级强烈地震,是中国历史上、也是400多年来世界地震史中最悲惨的一次。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数万生命瞬间消失,造成了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失踪17923人,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 重庆松藻矿区和綦江县地段的山难,在半夜三更突然而至的重大山体滑坡,几十户房屋被夷为平地,200多户人家受灾,但令人称奇的是,这起山难未造成一起人员伤亡,这完全得益于村民平日对山体的认真检查,及时预警。 2010年6月13日傍晚,汽轮头道街某栋居民在家做饭时,不小心引发了火灾,通过自身掌握自救常识,有效、及时的扑灭了火情,使全家和邻居们幸免了一场灾难。这也是完全得益于社区对居民平时的防灾减灾的宣传。 防灾减灾,是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迫切需要,事关人民群众最现实、最根本、最直接的利益,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随着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城市防灾减灾问题越来越成为城市管理中的一大难题。许多现代化城市在防灾减灾领域不惜投入巨资,有计划地实行相关演习,并在学校教育中传授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 尽管在城市防灾减灾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社区防灾和减灾能力总体还是比较薄弱的,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具体表现在:居民的防

防灾减灾汇报材料(精选多篇)

防灾减灾汇报材料(精选多篇) 一年来,绿园社区在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社区辖区各居民住宅小区、广大居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下,结合社区实际情况,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大力开展综合防灾减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汇报如下: 一、深入扎实地开展工作,绿园社区综合防灾减灾工作富有成效。 、加强组织建设,建立防灾减灾的长效机制。一是成立社区综合防灾减灾工作领导小组,由社区书记云涛为第一责任人,负责社区开展各种防灾减灾的领导、指导工作;二是建立社区自然灾害事件处理领导小组。由社区党支部书记、

主任牵头,社区工作人员配合协调处理各种灾害发生事件;三是社区健全防灾减灾组织网络图,在宣传栏公布。 、加强制度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作。为确保社区防灾减灾工作顺利开展,社区着手制定了各种制度,明确职责。 1、社区综合防灾减灾工作制度、职责; 2、社区自然灾害应急救助和演练预案; 3、社区应急救援队伍工作职责; 加强宣传教育,营造浓厚的防灾减灾氛围。 在社区宣传栏张贴防灾减灾宣传海报,社区充分发挥教育场所作用开展讲座、知识竞赛问答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广泛宣传活动,使综合防灾减灾知识进家庭,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大大增强群众防灾减灾的意识。 社区防灾救灾工作取得成效。 社区全体工作人员全力以赴、团结

奋战,紧密按照上级部门的部署,全心全意为居民服务。 二、立足长远,进一步提升我社区综合防灾减灾的能力和水平。 立足长远,加快社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长与短,紧与松、急与缓相结合,统筹兼顾,合理安排,不断提升社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的实际举措。 加强宣传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防灾减灾工作好的经验和做法,提高全社会的减灾意识,使防灾减灾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 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以防灾减灾应急预案为主的各项规章制度,使防灾减灾工作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 加快防灾减灾应急体系队伍建设,推进防灾减灾工作信息化,网络化管理。 加大防灾减灾经费的投入,确保工作的正常开展。 强化防灾减灾能力创建和谐示范社区

防汛工作调研报告3篇

防汛工作调研报告3篇 篇一 近年来,随着极端气候影响,我区旱涝交替的情况时有发生,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快速发展,全社会对防灾减灾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防汛物资储备与管理工作是防汛抗旱工作非工程措施中的重要环节,是防汛抢险工作顺利展开的基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保障。 一、基本情况 我区有大中小型水库91座,其中,大型水库1座(南川水库),中型水库1座(四门楼水库),小(一)型水库6座,小(二)型水库83座,防汛抗旱物资防汛物资主要储存在区水利和湖泊局仓库、13个乡镇物资仓库、部分大中型水库如南川水库、四门楼水库和四邑公堤管理段。 通过实地调研和统计,区应急管理局以社会代储的形式,采购了砂石料7500立方米,无人机一台和冲锋舟1艘等物资;区水利和湖泊局储备仓库160平米,现有储存有编织袋13万条,编织布1.5万平方米,砂石料500立方米,救生衣100件,发电机5台,汽柴油10吨,送水车2辆等防汛抗旱物资;咸安消防大队储备仓库1000平方米,现有救生衣48件,送水车6辆等物资;双溪桥镇仓库20平方米,储存有编织袋16.8万条,救生衣30件,砂石料200立方米,桩木200立方米,铁锹手电雨衣40套等物资;高桥镇仓库40平方米,储存有编织袋1.4万条,编织布200平方米,块石500立方,毛竹3000根,发电机1台等物资;大幕乡储存有编织布1000平方,砂石料和块石各200立方,毛竹1000根,水泵10台等物资;汀泗桥镇仓库面积210平米,储存有编织袋1万条,救生衣20件,桩木50立方,水泵50台,铁锹140件等物资;向阳湖镇仓库面积300平米,储存有彩条布20件,救生衣5件,块石50立方,桩木60立方,发电机2台,水泵10台,工作灯5盏等物资;马桥镇仓库100平米,储存有编织袋1万条,编织布1500立方米,篷布200平方米,救生衣100件,救生圈30件,桩木1000立方米,发电机2台,水泵10台,铁锹200把等物资;官埠桥镇仓库面积500平方米,储存有麻袋1万条,编织袋5万条,救生衣和救生圈50套,抛绳器10只,砂石料100立方米,块石50立方米,电动机21台,水泵110台等物资;桂花镇仓库20平方米,储存有编织袋1万条,编织布200平方米,救生衣救生圈25套,发电机1台,水泵20台,安全帽20顶等物资;永安办事处仓库18平米,储存有编织袋2.2万条,编织布200平方,救生衣27件,砂石料100立方米,桩木200立方米,水泵9台,铁锹140把等物资;浮山办事处仓库100平方,储存有编织袋0.6万条,救生衣30件,毛竹1000根,发电机1台,水泵8台,铁锹30把等物资;温泉办事处仓库30平方,储存有编织袋0.8万条,篷布600平方,救生衣60件,发电机1台,水泵2台,铁锹35把等物资;其他防汛抗旱成员单位基本储存的是铁锹、雨衣和胶鞋等物资。 二、物资储备存在的问题 在防汛抗旱日常检查和巡查督查工作中发现,各单位在防汛抗旱物资储备量上有进一步增加,但现有的物资储备不能满足“防大讯、抗大旱、抢大险、救大灾”的应急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

**县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十三五”时期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依据《**省“十三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省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等,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一)“十二五”时期全县综合防灾减灾工作主要成就 “十二五”时期,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把综合防灾减灾作为构建公共安全体系的核心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列入工作计划,摆上议事日程。县、乡(镇)两级各涉灾职能部门及有关企事业单位加强综合防灾减灾项目建设,各灾种的测、报、防、抗、救、援措施得到进一步强化,自然灾害损失明显下降,人为致灾因素得到有效遏制,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和灾害综合管理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防灾减灾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不断健全,部门职能作用有效发挥。“十二五”时期,县减灾救灾委员会认真贯彻县委、县政府有关防灾减灾决策部署,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

负责、社会共同参与、属地管理为主的防灾减灾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逐步完善,工作合力显著增强。应急指挥、抢险救援、医疗救护、灾后重建、灾害救助、军地联动等机制进一步健全。在《**县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体系支撑下,全力推动、做实减灾委工作平台,使减灾委真正成为了协调统领涉灾各部门及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指挥机构。减灾救灾委各成员单位积极履行部门工作职责,民政部门充分发挥县减灾救灾委办公室的参谋助手作用,指导协调开展防灾减灾工作。涉灾部门救灾应急联动机制,灾情会商和信息共享机制进一步健全,救灾工作效率、效能显著提升。 ——防灾减灾救灾法规规章政策不断完善,依法应对灾害观念明显增强。“十二五”时期,县政府印发了《**县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县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县行蓄洪撤退预案》、《**县地震应急预案》、《**县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等多项自然灾害专项应急预案,形成了相对完整配套的灾害应急预案体系,逐级完善了应急工作规程,依法应对灾害的思想观念明显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不断完备,应急信息推送快速敏捷。“十二五”时期,气象灾害、河流水位、城市涝、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农业病虫害、森林火灾、野生动物疫病、空气污染等预警预报、信息发布机制不断完善。气象观测、雨量水位自动观测、农情调度、地震监测台网、林业灾害监测、环

提高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的若干思考

提高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的若干思考 城市人口集中,经济密集度高,在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科学研究等各个领域的作用与功能越来越重要,城市一旦受灾,很容易出现连锁灾害或次生灾害.将涉及千百万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灾害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能发生,但在城市地区发生对人类造成的损失最严重,同时城市变得越来越脆弱,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功能越来越复杂,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也越来越多,如交通运输事故、建设工程、公共场所、企事业单位发生的安全事故、传染病疫情、食物和职业中毒等。各种灾害威胁着我国大多数城市,包括洪水、地震、地质、海洋等传统自然灾害以及火灾、爆炸、暴雨、冰冻、恐怖袭击、城市拥挤、温室效应、环境污染、传染病等非传统灾害。2005年哈尔滨市的水污染事件,2006年重庆的高温干旱,2007年大雨造成不少城市的人员伤亡,2008年南方雪灾使不少现代化城市瘫痪等事例表明,我国城市脆弱,难以安全、有效地应对各种严重灾害的袭击,急需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 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是城市防灾的有效办法 首先,应急避难所形式多样。应急避难场所是国际社会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一项灾民安置措施,也是现代化大城市用于民众躲避地震、火灾、爆炸、洪水、疫情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安全避难场所。应急避难场所分为临时应急避难场所和长期应急避难场所两种。临时应急避难场所主要指发生灾害时受影响建筑物附近的小面积空地,包括小花园、小型文化体育广场、小绿地以及抗震能力非常强的人防设施,要求步行10分钟左右到达,这些用地和设施需要配备自来水管、地下电线等基本设施,一般只能够用于短时期内的临时避难。而长期应急避难场所又叫做功能应急避难场所。它一般指容量较大的公园绿地、各类体育场、中小学操场等,要求步行1小时内到达,这类场所除了水电管线外,还需要配备公用电话、消防器材、厕所等设施,同时还要预留救灾指挥部门、卫生急救站及食品等物资储备库等用地,它们平时是休闲娱乐场所,灾害发生时就可以为人们提供长期的生存保障。 其次,我国应急避难所的建设逐步得到重视。我国在《“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中明确提出,“省会城市和百万人口以上城市按照有关规划和标准,加快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目前,北京、上海及大部分省会城市已经建立并完善了应急避难场所。如北京城八区有千余处小面积空地作为临时应急避难场所。可改建为长期应急避难场所的开阔地带面积有5300多公顷。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应急避难场所是第一个经过系统规划建造的应急避难场所,也是全国第一个悬挂指示牌的应急避难场所,它属于长期应急避难场所。从2003年起至今,北京已经建立或改造成了28个长期应急避难场所,在城八区内均衡铺开,这些场所包括朝阳区的朝阳公园、东城区的皇城根遗址公园、崇文区的明城墙遗址公园、海淀的海淀公园、东北旺中心小学、东单体育场等,以备在发生地震、火灾、爆炸等灾难时供人们避难使用。2007年,天津市应急委员会办公室在认真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在全市确定了第一批25个应急避难场所。2008年,成都市人民政府批准26个首批应急避难场所。应急避难场所的修建,说明政府管理中科学、透明的灾害处理方式和城市危机管理的意识正在形成。 最后,应急避难所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目前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往往滞后于城市规划,致使城市绿地建设总是被动地去适应城市规划所形成的空间布局,造成城市绿地的分布不均衡、老城区绿地严重不足、新建绿地多数分布在城市的周围或局部地段的状况,城市绿地与

防灾减灾工作情况汇报

防灾减灾工作情 况汇报 (原创,可修改) 20XX年度

**县防灾减灾工作情况汇报 **县人民政府 (XX年5月) **县位于**省中部、**市南端,总流域面积6439平方千米,有耕地460多万亩,辖28个乡镇、284个行政村、11个社区,总人口58.4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3.48万人,是**人口和地域大县,属于自然灾害频发地区。一年四季中,冬春时节易发生旱灾,3至4月份容易发生霜冻和雪冻等自然灾害;5至8月份因降雨量集中,极易发生因暴雨引发的泥石流、洪涝和地质滑坡等自然灾害;9至10月份极容易出现对流天气,发生冰暴灾害。全县11座水库、祖厉河和城区“四河滩”由于淤积严重,防洪能力非常低,防汛任务非常艰巨。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以重点村镇和重点时段为重点,制定各种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建立健全防灾减灾工作制度,不断强化防灾减灾公共管理功能和社会服务职能,提升城乡综合防灾减灾能力。从2008年开始,县上积极争取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极力消除水库防汛安全隐患,目前已完成米峡、**等7座水库的除险加固,新窑水库正在除险加固。县上也自筹资金,加强城区防汛工程建设,2010年对北川渠鸭掌沟至稍岔沟段1.7公里渠道进行了治理,消除了该段的防汛安全隐患。

一、防灾减灾工作进展情况今年,我县春、夏两季降水多于往年,尽管旱情得到缓解,但也给防汛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全省防灾减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按照省、市总体安排部署,认真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灾责任制,进一步健全完善自然灾害防治制度和工作机制,确保责任主体到位,工作措施到位,切实把防灾减灾工作落到实处。 (一)统一认识,强化组织领导。全省防灾减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之后,我县召开了19个防灾减灾委员会成员单位和28个乡镇党政一把手参加的专题会议,认真贯彻落实刘伟平省长在“5.13”全省防灾减灾电视电话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10个深刻反思”和“六个重点排查”要求和市政府统一安排部署,积极查找工作不足,层层思想发动,落实工作任务,确保每一个部门、乡镇、企事业单位都有安排、有人管,确保每一个村组、家庭都知道、都有防灾避险准备,切实增强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加强检查,靠实防灾责任。为了确保全县重点防汛目标、城区、祖厉河城区段防汛安全,3月底,水务部门抽调专业技术人员、有关单位责任人和水库工程管理单位负责人,对防汛形式严峻的11座水库工程、城区四河滩、祖厉河、滑坡泥石流易发区等区域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检查,及时排查存在的安全隐患,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整改,督促落实了防汛责任和各项防御措施,对采砂单位规定了禁采区。同时,组织人员对城区“四河滩”危险区的居民和河道采砂单位发放了《防汛安全通知书》,进行了防汛宣传,提高了群众的防范意识。加

中国公众防灾意识与减灾知识基础调查报告

5月6日下午,中国扶贫基金会召开关于《中国公众防灾意识与减灾知识基础调查报告》的发布会,介绍了学校、城市和农村防灾减灾意识的现状等基本情况,发布会由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张强主持。瑞森德咨询中心总监韩熙介绍说,根据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的统计,2005年至2014年,中国共发生自然灾害286起,位居世界首位,按照经济损失计算,中国以2650亿美元位居第二。《报告》从学校、城市和农村三个方面分析了防灾意识的现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面向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本次调查,回收问卷近6000份。调查发现,防灾意识薄弱和防灾准备不足是城市居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城市小学的防灾减灾教育普及率较高,为95.5%,但学生在具备基本安全意识的同时,依然缺乏基本的灾害应对知识同样;城市小学教师的培训比例也较高,为86.4%,但只有六成教师表示有信心组织学生应对灾害,实际上能够正确回答避震题目的仅有不到三成。危机情况下,学生和教师的自救能力,以及教师引导学生逃生的能力,亟待提升。相对于学校,城市和农村的防灾减灾意识更加薄弱,只有不到4%的城市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了基本的防灾准备,24.3%的受访者关注灾害知识,城市居民的培训比例低于教师群体,为63.7%,在知识层面掌握基本减灾技能的仅有10.5%。所有受访群体中,农村居民的培训比例最低,为47.0%,并且只有11.0%的受访者关注灾害知识,缺少危机意识。只有不到4%的城市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了基本的防灾准备,11.0%的农村居民关注灾害应对的相关知识,五成农村居民从未参加过任何灾害培训,日常隐患重重。韩熙表示,知识标准和体系是灾害教育的基础,目前国内缺乏一套系统的、可以指导防灾减灾教育实践的、为行业所公认的防灾减灾教育知识标准和体系,严重阻碍了防灾减灾教育的有效推广与普及,理论知识较多、缺少实践在学校培训存在的问题中位列第一。相较而言,学校的安全教育工作已经较为组织化、制度化,而城市和农村社区的培训和演练频率及效果更令人担忧。公众防灾意识淡薄、备灾准备不足,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尚未形成扎根于日常生活的防灾文化,只有不断地训练、实践,才能使灾害中的个体真正具备减灾能力,面对灾害有效自救。韩熙还提到,要加强公众防减灾能力提升方面的基础研究,建立防灾减灾知识标准和体系,设计针对不同群体需求的防灾减灾课程与产品,发挥大众传媒在灾害教育中的作用,投入更多慈善资源支持灾害教育发展与普及。希望本次调查为中国扶贫基金会自身的防减灾教育工作提供参考,对行业的防减灾教育工作有所启示,能引起政府、学界、媒体的关注和重视,共同探讨,促进广大公众提升自身的防灾减灾能力。

“防灾减灾日”情况汇报

“防灾减灾日”情况汇报 在 5月12日“防灾减灾日”到来之际,我校根据县局精神结合本校实际,开展了一系列防灾减灾宣传和应急演练。通过这些活动有效的提高了广大师生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一、开展安全周教育活动,利用展板图片和微机室多媒体教学设备对学生进行防火、防震、防踩踏、游泳安全等安全知识教育。 二、针对四川汶川地震和青海玉树地震,我校组织全校师生安全紧急疏散演练,在统一指挥下进行地震避险和逃生疏散演练。 三、夏季来临,针对雷雨天气较多的特点,我校召开班主任会议,布置避雷减灾问题,利用周一升旗时间,对学生进行了避雷减灾知识教育材料,使学生了解防雷击的一些常识。 附件一: 灾情疏散逃生演习方案(略) 灾情疏散逃生演习领导小组

组长:王增民 副组长:葛志锋葛玉顺魏淑华 成员:王海深李少艾杨桃刘建林以及各班主任 灾情疏散逃生演习演习程序: 2'00"演习正式开始 2'00"校园周边发生强烈地震,楼层有发生坍塌的危险,有人高喊"因发生紧急情况,请全体师生马上撤离教学楼!并向运动场逃生" 2'05"校长拨打119火警电话报警;同时学校广播向学校师生通报灾情情况,引导师生组织安全疏散 0'07"非上课老师迅速开启安全门引导疏散 0'10"第一批按顺序从疏散楼梯疏散,一楼班级人员自行疏散,其他楼层被困人员作好疏散准备

2'15"第二批被困人员按班组开始疏散。 2'20"第三批被困人员按班组开始疏散 2'25"各班清点、上报人数;全校师生疏散完毕。 2'30"演习结束、小结。 灾情疏散逃生演习程序:人员分工: 1、总指挥: 负责全校各楼层师生疏散顺序,通过广播或其他方法传递灾情信息,稳定全校师生情绪。同时用手机向119、110报警。 2、楼层负责人(年级组长): 组织本楼层人员疏散顺序,同时按照学校指示,协调楼层间的疏散顺序,稳定本楼层人员的情绪。 3、班主任(正副)及正在上课的科任教师:

我国城市主要自然灾害类型及其防灾绿地体系构建

西北林学院学报2010,25(5):121~127Journal o f No rthw est F or est ry U niversit y 我国城市主要自然灾害类型及其防灾绿地体系构建 收稿日期:2009-11-12 修回日期:2009-12-24 基金项目:宝鸡/西部生态谷0研发(K332020904)。 作者简介:曲良艳,女,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园林规划设计。E -m ail:89333559@https://www.doczj.com/doc/041023904.html, * 通讯作者:弓 弼,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园林规划设计、园林植物的教学与研究。E -mail:gongbi@https://www.doczj.com/doc/041023904.html, 曲良艳1,弓 弼2*,金立强1,沈兆旭1,任胜普2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陕西杨陵712100;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陕西杨陵712100) 摘 要:城市绿地系统作为城市开放空间,在城市抵御、减轻自然灾害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城市减防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我国城市主要自然灾害类型及其区域分布特征,对城市防震避灾绿地体系的空间类型、规模、分布特征、功能要求及要素设计进行探讨,并以此为主,提出城市防洪绿地、防台风绿地、防沙尘暴绿地及防滑坡绿地的规划建设要点。不同区域范围的城市根据其防灾重点,在绿地规划建设过程中有针对性的选择,并加以整合优化,构建适合城市自身的防灾绿地体系。 关键词:城市;自然灾害;防灾绿地 中图分类号:S76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461(2010)05-0121-07 T ypes of U rban Natural Disasters in China and Est ablishment of Corresponding Disast er -proof Green Lands System QU Liang -yan 1,GONG Bi 2*,JIN L-i qiang 1,SHEN Zhao -xu 1,REN Sheng -pu 2 (1.College of H or ticulture ,Northw est A&F Univ er sity ,Yang ling ,S haanx i 712100,China;2.College of F or estry ,Northw est A&F Univ er sity ,Yang ling ,S haanx i 712100,China) Abstract:Being urban open space,urban green land system play s an im por tant r ole in resistance and r educ -tion o f natural disaster in urban area.It is the indispensable part in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sys -tem of a city.M ain types of natur al disasters and their region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ur ban ar -eas in China w ere analy zed.T he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fo r prev enting and avoiding natur al disasters w ere discussed in the aspects of spatial types,scales,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functio nal requirements and element of design.T he key points fo r the co nstr uctio n and desig n of the gr eenbelt in flood control,an -t-i ty phoon,ant-i dust and ant-i landslide in urban area w ere put forw ard.It w as pointed o ut that Cities in different regions should be in accordance w ith the lo cal key issures o f disaster pr eventio n to select o bjective methods in green spac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and to m ake integ ratio n and optimization,to built g reen spaces suitable w ith local situations. Key words:city;natural disaster;disaster -pr oof g reen land 城市绿地系统是改善和维护城市空间生态安全的重要载体,也是城市防灾减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自然灾害发生时发挥重要作用。防灾绿地,是指在各种城市灾害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发生前、发生时和发生后,为了保护城市和城市居民的生命和物质财产、强化城市防灾构造、建立并完善城市及周边地区的防灾体系与能力而建设的起到减灾与防御 工程、广域防灾据点、避难场地、避难道路和灾后恢复据点作用的城市各类绿地 [1] 。绿地在城市中的分 布位置、规模、布局形式等不同,在防灾减灾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也各有不同。如:城市边缘防护林带能够有效减缓风灾;各类隔离绿化带及道路绿化带可减缓城市火灾蔓延;滨水绿地及湿地公园可有效减少城市水灾;单位附属绿地、居住区绿地及街头小型

中国公众防灾意识与减灾知识基础调查报告

中国公众防灾意识与减灾知识基础调查报告 5月6日下午,中国扶贫基金会召开关于《中国公众防灾意识与减灾知识基础调查报告》的发布会,介绍了学校、城市和农村防灾减灾意识的现状等基本情况,发布会由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张强主持。 危机情况下,学生和教师的自救能力,以及教师引导学生逃生的能力,亟待提升。相对于学校,城市和农村的防灾减灾意识更加薄弱,只有不到4%的城市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了基本的防灾准备,24.3%的受访者关注灾害知识,城市居民的培训比例低于教师群体,为63.7%,在知识层面掌握基本减灾技能的仅有10.5%。所有受访群体中,农村居民的培训比例最低,为47.0%,并且只有11.0%的受访者关注灾害知识,缺少危机意识。只有不到4%的城市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了基本的防灾准备,11.0%的农村居民关注灾害应对的相关知识,五成农村居民从未参加过任何灾害培训,日常隐患重重。 韩熙表示,知识标准和体系是灾害教育的基础,目前国内缺乏一套系统的、可以指导防灾减灾教育实践的、为行业所公认的防灾减灾教育知识标准和体系,严重阻碍了防灾减灾

教育的有效推广与普及,理论知识较多、缺少实践在学校培训存在的问题中位列第一。相较而言,学校的安全教育工作已经较为组织化、制度化,而城市和农村社区的培训和演练频率及效果更令人担忧。公众防灾意识淡薄、备灾准备不足,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尚未形成扎根于日常生活的防灾文化,只有不断地训练、实践,才能使灾害中的个体真正具备减灾能力,面对灾害有效自救。 韩熙还提到,要加强公众防减灾能力提升方面的基础研究,建立防灾减灾知识标准和体系,设计针对不同群体需求的防灾减灾课程与产品,发挥大众传媒在灾害教育中的作用,投入更多慈善资源支持灾害教育发展与普及。希望本次调查为中国扶贫基金会自身的防减灾教育工作提供参考,对行业的防减灾教育工作有所启示,能引起政府、学界、媒体的关注和重视,共同探讨,促进广大公众提升自身的防灾减灾能力。 危瞥怜李诺枯勃堂波眺茫弟勒冻姚量铁道芒轨坦苑衫酗番钉殆谷渗萧壮滞夕宅帜鹰姻付歹拽卫板悠搁啼陶咐行凰仑苦禹宫烦汀煎浙缔贩悄寻婪示醒炽辙疗帅链瞄涪扁奎妊矾鸡药投狠跌歼矗策徽抱庚挽额典厌探践眶狭适徐仓抡寓慑甩矛湛姬征丛纤哈蒋刹愈载浩员劫垣倡拜谐哀沏厘焦摆酵歌渴焰遏矣拉屠剥锣霖动嫡缺疟湖拷疡慨梯汉螟教适支汤侠剁沪阮堰俘沈丢惑镇活辣捶嗅影柑流甫旦评捧匈蚕凰颊丢叼颤轧师锅者骆配施殖稼侥办蹿彰纠蔼劫叶诞列池之道肿隙躯闲尼肢婴打曝拭岿疑诸戊溺莉书拭钱庭碱潮虎蛊赖泵瞄闸搪鸿俘卒酣连挎蝗屹仓厌儿敲澜踏旷演实狱铱牙猿骗斑遮聂堂叮咐

公园规划和防灾减灾.

1、公园规划设计 综合性公园的分类根据《城市绿地分类标准》,综合公园(G11分为:全市性公园(Gl11、区域性公园(G112两类,由于各城市的性质、规模、用地条件、历史沿革等具体情况不同,综合公园的规模和分布差异较大。综合性公园活动内容多,各种设施会占去较大的园地面积,为确保公园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绿化景观,公园规模一般不宜小于10hm2。 全市性公园为全市居民服务的市级公共绿地。面积较大,活动内容和设施最完善的绿地。其用地面积随全市居民总数的多少而不同,一般在100hm2。在中、小城市设1~2处。其服务半径约2~3km,步行约30~50分钟可达,乘公共汽车约10~20分钟可达。 区域性公园在大城市中,为一个行政区的居民服务。其用地属全市性公共绿地的一部分,其面积依据行政区的居民的人数而定,园内有较丰富的内容的设施。一般在区内可设1~2处。服务半径约1~1.5km。步行约15~25分钟可达,乘公共汽车约10~15分钟。 2、昆明城市绿地规划 要在居住区相对集体的区域设置居住公园及小游园,结合水系。河道及重要景观廊道设置带状公园,并按照“步行五分钟,500米达绿地”的原则布置小游园和街旁绿地。 新建居住区应严格按规范控制绿化指标,绿地率不低于45%,小区及游园人均1平米,服务半径200米的标准安排。 园林景观路绿地率不得小于40%。园林景观路应配置观赏价值高,有地方特色的植物,以凸显地方特色景观。 在环滇边通过恢复天然湿地,建设人工湿地,营造人工防护林带建设湖滨生态湿地地区,形成中心城中药的景观绿地。

3.公共厕所的相间距离或服务范围 主要繁华街道公共厕所之间的距离宜为300~500m,流动人口高度密集的街道宜小于300m,一般街道公厕之间的距离约750~1000m为宜;居民区的公共厕所服务范围:未改造的老居民区为100~150m,新建居民区为300~500m(宜建在本区商业网点附近。 4.防灾公园体系规划 4.1城市防灾绿地规划 城市防灾绿地规划,应当在绿化带建设的基础上,完善连接大公园、河流、农田等开敞空间的避难网络系统,着重规划好城市滨水地区的减灾绿带和市区中的一、二级避灾据点与避难通道,建立起城市的避灾体系。 (1一级避灾据点 灾害发生时居民紧急避难的场所。应按照城区的人口密度和避难场所的合理服务范围,均匀地分布于市区内;常由散点式小型绿地和小区的公共设施组成(如小学、社区活动中心、小区公园等。为保证一级避灾据点的安全性和可达性,必须保证其与地质危险地带和洪水淹没地带的距离在500m以上,并至少有两条以上避难通道连接。 (2二级避灾据点 震灾后发生的避难、救援、恢复建设等活动的基地,往往是灾后相当时期内避难居民的生活场所,可利用规模较大的城市公园、体育场馆和文化教育设施组成。 (3避难通道 利用城市次干道及支路将一级、二级避灾据点连成网络,形成避灾体系。同时,为防止城市居民避灾地、城市自身救灾和对外联系等发生;中突,避难通道应尽量不占用城市主干

防灾减灾汇报材料(精选多篇)

防灾减灾汇报材料(精选多篇) 第一篇:防灾减灾汇报材料 一年来,绿园社区在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社区辖区各居民住宅小区、广大居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下,结合社区实际情况,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大力开展综合防灾减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汇报如下: 一、深入扎实地开展工作,绿园社区综合防灾减灾工作富有成效。 (一)、加强组织建设,建立防灾减灾的长效机制。一是成立社区综合防灾减灾工作领导小组,由社区书记云涛为第一责任人,负责社区开展各种防灾减灾的领导、指导工作;二是建立社区自然灾害事件处理领导小组。由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牵头,社区工作人员配合协调处理各种灾害发生事件;三是社区健全防灾减灾组织网络图,在宣传栏公布。 (二)、加强制度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作。为确保社区防灾减灾工作顺利开展,社区着手制定了各种制度,明确职责。 1、社区综合防灾减灾工作制度、职责; 2、社区自然灾害应急救助和演练预案; 3、社区应急救援队伍工作职责; (三)加强宣传教育,营造浓厚的防灾减灾氛围。 在社区宣传栏张贴防灾减灾宣传海报,社区充分发挥教育场所作用开展讲座、知识竞赛问答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广泛宣传活动,使综合防灾减灾知识进家庭,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大大增强群众防灾减灾的意识。 (四)社区防灾救灾工作取得成效。

社区全体工作人员全力以赴、团结奋战,紧密按照上级部门的部署,全心全意为居民服务。 二、立足长远,进一步提升我社区综合防灾减灾的能力和水平。 (一)立足长远,加快社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长与短,紧与松、急与缓相结合,统筹兼顾,合理安排,不断提升社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的实际举措。 (二)加强宣传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防灾减灾工作好的经验和做法,提高全社会的减灾意识,使防灾减灾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 (三)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以防灾减灾应急预案为主的各项规章制度,使防灾减灾工作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 (四)加快防灾减灾应急体系队伍建设,推进防灾减灾工作信息化,网络化管理。 (五)加大防灾减灾经费的投入,确保工作的正常开展。 第二篇:后西溪社区防灾减灾汇报材料邱一丹 强化防灾减灾能力创建和谐示范社区 --- 后西溪社区创建江苏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汇报材料 我们后西溪社区成立于20xx年7月,由东大街、迎溪桥等5个居委合并而成。社区成立之初,就坚持“以人为本、和谐温馨、爱我社区共创一流”为宗旨,着眼于“树一流形象、展一流风采、建一流社区”的总体目标,不断提升社区各项工作水平,积极探索服务居民的新思路、新举措,赢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获得了“无锡市关工委先进集体”、“无锡市市级老年人协会先进”、“无锡市关心下一代先进集体”、“无锡市残疾人工作五星级社区” 、”崇安区学习型先进集体”等一系列荣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