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简版马原

精简版马原

精简版马原
精简版马原

北京工业大学201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复习提纲

绪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答:从不同角度,作出不同回答。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1)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并产生生产过剩的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

(3)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一系列重大成就、特别是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和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对自然规律的揭示及对新的世界观的需要,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科学基础。

3.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答:(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现实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的社会理想。

4.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基本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章

1.哲学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精神和物质的关系

2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技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印象。意识的作用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物质、运动及相互关系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是在基础和承担者

唯物辩证法包括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实质和核心)、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总特征:客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3实践及其基本特征,如何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

实践是人类能动性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时间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时间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联系与发展,如何理解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联系特征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2)发展

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旧事物: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5. 如何理解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一个过程儿向前发展的,世界不是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实践上的持续性和在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6.何谓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相互关系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者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者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连接,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相对性。

7.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向各有不同的性质。

矛盾的普遍性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第二章

1.什么是认识的本质?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摹写性和创造性。

2.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离开的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3.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及其条件

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第一: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有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有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具备的两个基本的条件是: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费感性材料。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第二,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现有理论到实践飞跃的条件: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第三,理论到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4.真理具有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

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第三章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问题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辨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②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错误的社会意识会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正确的社会意识会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与社会存在的发展有时不同步。与经济发展有时不平衡。和宗教等相互作用。历史继承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反作用。

2.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是什么?

历史唯心主义有两个根本缺陷:第一,只看到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物质根源;第二,不承认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及其辩证关系(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最基础)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②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即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辨证统一的: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四章

1.商品二因素、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及其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2.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及其变化

⑴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4.价值规律的内容、作用形式及其作用

⑵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⑶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⑷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5.货币的本质及其职能

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商品的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货币具有五项基本职能:价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6.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7.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怎样实现的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需要降低劳动力价值,而劳动力价值是由工人及其家庭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所构成的,因而就需要降低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也就是要提高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资本家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通过改进生产技术等手段,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它的社会价值。个别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是暂时的。其他资本家为了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也必然采用新技术和新工艺,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于是超额剩余价值消失,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价值下降,劳动力价值也便下降,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便会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从而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

8.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对工人阶级的影响

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v来表示。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一种趋势,这是由资本的本性决定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动机和直接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便要通过改进技术等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生产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条件下,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和资本总额的扩大,不变资本部分增多,可变资本在资本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下降,从而资本有机构成得以不断提高。由于可变资本的相对量的减少,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地减少,其结果,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大批工人失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第五章

1.垄断及形成的原因

⑴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⑵垄断的产生有以下原因:第一,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第二,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第三,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自由竞争到垄断!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首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资产阶级国家凌驾于私人垄断资本之上,代表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调节经济过程和经济活动,这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

最后,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工业商业通信及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和社会面貌改观,加快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第一种是国营,第二种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第三种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再生产。第四种: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4.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实质及其后果

⑴动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发展。各国经济体制改革。

⑴表现:一是生产的全球化。二是贸易的全球化。三是金融的全球化。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⑵后果: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进程,它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主要表现是:其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其二,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其三,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其四,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变成一种全球行为,它既为一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存在着对别国形成依赖的危险。

第六章

1.“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历史贡献和局限性

基本特征:

经济方面,由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两部分构成,经济战略方面,主要以高速发展国民经济为首要任务,以工业为发展重点,实现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经济体制方面,形成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排斥市场机制,,形成了过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

政治方面:主要表现为过度集中党和国家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软弱而低效的监督体制。

历史贡献:

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确保了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的发展,为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和人员保障。

局限性:

主要是集中过多,管得过死,否定市场作用,严重束缚企业和劳动力者的积极性,缺乏动力和竞争机制;发展方面粗放经营,科技进步缓慢;结构方面比例失衡,产业落后。

2.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具有多样性的必然性

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各国国情的特殊性,即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差异性,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无产阶级政党自身成熟程度的不同,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的构成状况的不同,革命传统不同,以及历史和现实的、国内和国际的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必然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3.为什么说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

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的甚至落后很远。

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由于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胜利,发展公有经济,改造小农经济,建立、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就成为无产阶级政权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以后,社会主义国家就处于强大的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中,受到资本主义列强的遏制和扼杀,面临异常严峻的国际环境。

第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第七章

1.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2.为什么说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1)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是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上这里的社会发展目标,而且,共产主义的实现靠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靠人民群众的实践。

(2)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为依据的。马克思论证了资本主义的暂时性,社会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经过长期发展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和不断发展,已经并正在用事实证明着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

2、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5、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6、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相互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7、真理:是指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8、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11、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12、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13、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16、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18、辩证的否定观: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向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③否定是新旧事

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9、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20、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一种垄断资本。

二、辨析题

1. 有用的就是真理。

答:错误。判断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关键看他是否符合实际,是否正确反映了事物的本质

及发展规律,如果以“有用”、“无用”作为标准,实际是以主观意志为标准,抹杀了判断真理的客观标准。

2、生产绝对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

答:错误。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但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绝对过剩.

3、社会形态是指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答:错误。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4、只有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意识才具有能动作用。

答:错误。所有意识都具有能动作用,只是不同的意识会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产生不同的影响。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意识推动世界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世界的发展。

5、生产力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答:错误。区分社会形态的标志是当前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

6、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是相等的。

答:错误。剩余价值率等于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等于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二者的比率是不相等的。

7、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不同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答:正确。因为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又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

8、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是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答:错误。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9、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成反比。

答:其他因素不变,生产单位劳动产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短,劳动生产率越高;商品价值量越低。所以,其他条件不变,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成正比。

10、商品的价格与商品的价值成正比,与货币的价值成反比。

答:错误。价格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成正相关,不成正比例。11、贱卖贱卖是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源泉。

答:错误。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12、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是劳动者创造新的使用价值。

答:错误。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是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和指挥下进行劳动,他们的劳动归属于资本家;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1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是政党制度。

答: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是国家制度。

14、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民主共和制。

答:错误。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三、简答题

3.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认识的低级形式,是对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和片断的反映;理性认识是认

识的高级形式,是对事物本质、内部联系和整体的反映。

(2)辩证关系:①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②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③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互相渗透,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4. 如何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及其关系?

答:“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总结不同时期工人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两个出名论断。“两个必然”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马克思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得出的结论。“两个绝不会”是指,无论哪个社会形态,在他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

(1)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实践看,两个必然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前进性趋势。两个绝不会指明了揭示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曲折过程,二者体现了社会发展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

(2)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看,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相互包容相互补充。一方面两个必然指明了两个绝不会的最终前途,从一定意义上讲两个绝不会与两个必然间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高度统一。两个绝不会和两个必然可以相互转化,促进社会向两个必然发展。另一方面两个绝不会体现了两个必然的应有之义。两个必然必须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物质生产条件的科学分析基础之上,其中蕴含两个绝不会的灵魂,是对两个绝不会规律的展示,(3)从对两个必然两个绝不会论断的认识过程上看,马克思恩格斯始终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进行自我批评和创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一是体现在马克思恩格斯对空想社会主义历史条件的评述上。二是体现在随着实践的发展科学的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上。

6、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其他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围的“钥匙”。

③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0、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答: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1生产力高度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必要条件;是共产主义社会本身的一个重要特征;○2适应高度发展的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将实现社会直接占有。

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3.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12、垄断和竞争的关系?

答:1、垄断的形成是由生产的发展和资本的扩张性决定的,是市场激烈竞争的结果。垄断的进一步发展也是竞争推动的结果。垄断虽然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物而产生的,但垄断没有也不可能消除竞争,而是与竞争并存。

2、竞争引起垄断,但垄断的形成并不会完全消除竞争,而只是改变了竞争的具体目的、手

段、形式和后果。具体地说,垄断条件下的竞争具有特殊性。

(1)竞争的目的不同。自由竞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平均利润或超额利润,而垄断时期竞争的目的则是为了获取高额的垄断利润。

(2)竞争的手段有了新的变化。自由竞争的手段主要是通过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方法,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商品的生产成本。而到了垄断时期,竞争的手段更加多样化,除了上述手段外,更重要的是凭借垄断组织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政治上的统治力量打垮对手。

(3)竞争的程度和后果不同。自由竞争时期企业规模较小,力量单薄,彼此分散。而垄断时期竞争的双方是实力雄厚、势均力敌的垄断组织,这就使得竞争特别激烈,更具有持久性。

(4)竞争的范围不同。在自由竞争时期,竞争的场所主要是在国内市场。而垄断竞争的范围则由国内扩展到国外,并扩张到了政治、军事、文化各个领域。

13、列宁对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是怎么概括的?

答:○1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2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

○3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4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5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

15、既然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商品生产者为什么还要提高劳动生产率?答:这里说的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是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也就是与同行业中的平均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没有关系。在社会劳动生产率一定的情况下,商品生产者提高自己的个别劳动生产率,会使他的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此时,他仍然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交换,势必会获得更多的收益。另外,如果所有的生产者都提高了个别劳动生产率,意味着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此时会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商品。

16、货币是怎样产生的,它有哪些职能?

答: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

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18、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答: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以后,在消费它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收回他在购买这种商品时支付的价值,还能得到一个增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而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

20、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哲学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重大指导意义?

①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②指导意义: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供给全世界以衣食等等社会物质生活资料,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以其实践活动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取之不尽的源泉,而且以其千百万创造者的伟大的力量和智慧,为人类社会提供不可胜计的精神财富的成品。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类社会经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演变,都必须通过人民群众自觉的革命斗争,劳动人民是革命斗争的主力军。总之,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

造者

21、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科学本身不是现实的生产力,而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它渗透到生产力其他要素中转化成为现实的生产力。(2)科学在现代生产过程中越来越成为先导的.超前的力量。19世纪以前,在生产.技术和科学三者关系中,生产推动技术进步,技术促进科学发展,其次序是生产-技术-科学。19世纪以来,三者关系越来越呈现出科学-技术-生产的趋势,即科学理论上的重大发现带动技术进步,新技术带动新兴产业的形成。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发展的先导的和超前的力量。

四、论述及材料分析题

1、试论述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①党的群众观点的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②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原理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语用到党的全部活动中,即群众观点贯彻到具体工作中去。它的内容包括: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论述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答:1、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意识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2、二者的辩证关系:A、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B、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C、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3、意义:A、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反对唯心论和形而上学错误思想的武器。否认客观规律性,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会陷入形而上学的泥坑,其表现为“精神万能论”。夸大尊重客观规律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机械论的错误。

B、它对四化建设的指导意义: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尊重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才能开创新的局面,加速我国四化建设。既要反对不尊重客观规律的唯心主义、精神万能论,又要发挥人民群众主动性、创造性。

3、当代资本主义出现哪些新变化,如何正确看待这些新变化

新变化:①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②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③社会阶层和阶级结构的变化④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⑤政治制度的变化如何正确看待这些变化:

①是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②变化实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变化③是对待资本主义既要批判又要借鉴。

4、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是什么?如何运用价值规律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答:①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进行。

②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

③价值规律的作用:第一,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④如何正确运用:我国当前建立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价值规律作为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在我国社会也必然起作用,我们也必须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但是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时,必然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可能出现比例失调,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等。所以,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既要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又要利用政府宏观调控来克服价值规律的消极后果,以便更好地刺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5.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1)所谓剩余价值规律,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的规律。剩余价值的生产的规律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②剩余价值不是在流通中产生的,但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

③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因为劳动力的价值有特殊性,它不但能创造出新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劳动力价值更大的剩余价值。

(2)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这是因为:①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增殖。资本家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执行资本的职能。

②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各环节。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各环节都是为生产剩余价值服务的,并且是由获得剩余价值的多少决定的。

③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发展的全过程。对于剩余价值的追求驱使资本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这就使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加剧和扩大,再生产比例遭到破坏,产品价值的实现出现困难,引发经济危机,最终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灭亡。

总之,由于剩余价值规律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手段,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发展和灭亡,因此它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6、马克思平均利润学说及其意义?

答:平均利润是由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的。这一理论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①平均利润产生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对其资本拥有完全独立的支配和使用权。②平均利润产生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沃土,因而资本家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完全靠市场价格机制来调节。价值规律、竞争机制存在于其生产过程的自始至终,各部门资本家平等竞争,不存在任何垄断行为,因而资本在各部门之间转移成为可能。③信用制度的广泛发展为部门之间的竞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使各部门之间转移更为容易。因为部门之间资本转移,不仅包括原有资本的流出或流入,而且还包括新增资本(包括银行信贷、发行股票、筹集分散资本),直接投入到利润率较高的部门。④劳动力已成为商品,相对过剩人口经常存在,为其投资转移提供了更为方便的条件。第五,交通运输、通讯设施的现代化发展,为资本转移形成有利的物质技术基础。

马克思平均利润学说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1)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发展了劳动价值论,解决了政治经济学理论上的一个重大问题,即价值规律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在形式上的矛盾。马克思阐明了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并未违反价值规律,相反,它是以价值为基础形成的。这就解决了从价值、剩余价值上升到平均利润、生产价格这些更接近资本主义经济外部表现出来的经济范畴时遇的难题,使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得到进一步的论证和深化。(2)这一学说也具有重大的革命意义。它一方面揭示了各个资本家集团在基本利益上的一致性和特殊利益上的矛盾性;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它揭露了整个资产阶级对整个无产阶级的剥削关系,阐明了这两个阶级之间整体上的对抗性。平均利润率实质上就是全体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在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结果,每个资本家所得利润的多少,不仅取决于其本身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还取决于整个社会全体资本家对整个工人阶级的剥削程度。因此,工人与资本家的对立是整个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工人阶级为了摆脱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必须联合起来,团结一致地反抗整个资产阶级的统治和剥削。7、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的原理,说明当前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答:①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的内容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运动是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过程,生产关系的反作用归根到底取决于和服从于生产力的客观要求。

②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长期以来,我们对这一规律缺乏正确的认识,在所有制方面,以为公有化程度越高越好,是所有制形式单一化,在分配方面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等等。这些都阻碍和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较低,多层次、社会化程度不高,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按照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调动了一切积极因素,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实践证明,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完全正确的。

8、运用上层建筑一定要经济基础状况规律的原理,说明当前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

答: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革;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体现为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过程。

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是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客观依据。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和法律,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但是,原有的政治体制,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进行,逐渐暴露出一些弊端,如官僚主义、权利过分集中、家长制、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等现象,又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矛盾的,只要改革原有的政治体制,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原有政治体制是适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起来的,存在着党政不分、政企不分,权利、决策高度集中,法制不健全等现象,严重妨碍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只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才

能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扫清道路,才能巩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果。

1、材料:恩格斯说:“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给它而它便又以出发的特定的思想资料作为前提。因此,经济上的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亲:十八世纪的法国对英国(而英国哲学是法国人引为依据的)来说是如此,后来的德国对英法两国来说也是如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页。

请回答:上述材料中蕴含的哲学原理是什么?该原理包括哪些内容?

答:材料中蕴含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原理。社会意识的相对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具体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第二,社会意识发展水平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第四,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必须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才能得以实现。

2、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孟子?公孙丑上》

请回答:揠苗助长的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忽视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盲目追求发展进度,是一种错误行为。其道理用发展观点来理解,应该是,必须认清事物发展的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矛盾为何,从而从矛盾的主要方面去寻求问题的解决办法,而不是忽视矛盾本身,想通过邪道歪门或者捷径取得成功。

如果再深入分析,揠苗助长其实无可避免。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是无法认清究竟属于哪个阶段的,究竟应该停止还是前进,往往难以分辨,因此,任何事物都是发展结果出来之后,才能分清楚究竟当初有无犯了“揠苗助长”的毛病。

精简版马原

北京工业大学201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复习提纲 绪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答:从不同角度,作出不同回答。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1)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并产生生产过剩的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 (3)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一系列重大成就、特别是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和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对自然规律的揭示及对新的世界观的需要,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科学基础。 3.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答:(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现实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

2016马原答案第四章

习题题目总数:21答题正确:20答题错误:1待回答:0锁定:1 ?习题1(单选题)答题正确 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o使用价值 o价格 o交换价值 o价值 ?习题2(单选题)答题正确 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o创造新价值 o创造必要价值 o创造使用价值 o创造剩余价值 ?习题3(单选题)答题正确 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表明() o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对它的购买消费者而言的 o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o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o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 ?习题4(单选题)答题正确

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 o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 o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 o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 o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 ?习题5(单选题)答题正确 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 o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对立 o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o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 o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 ?习题6(单选题)答题正确 在商品经济中,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于() o剩余劳动 o商品的生产形式 o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o具体劳动 ?习题7(单选题)答题正确 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 o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o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o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o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倍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习题8(单选题)答题正确 正确认识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的关系,关键是运用() o劳动二重性学说 o平均利润学说 o资本有机构成学 o剩余价值学说 ?习题9(单选题)答题正确 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 o它具有计量单位 o它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 o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 o它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习题10(单选题)答题正确 商品生产者十分重视产品质量,这是因为() o产品质量决定其经济效益 o质量好的产品都能获得额外的收益 o产品质量决定其产品价值大小 o质量好的产品有利于顺利实现其价值 ?习题11(单选题)答题正确

马原选择题(按章节)

一、单项选择题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每个人的认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D.书本上的知识不是从实践中得来的2.“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句话包含的认识论道理是 A.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3.当代自然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从根本上说,这是由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B.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 C.环境和资源状况决定的 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 4.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主体头脑中固有的 D.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显现 5.感性认识的形式是. 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C.分析和综合D.总结和概括 6.理性认识的形式是 A.感觉、知觉、表象 B.感觉、分析、综合 C.概念、判断、推理 D.识记、联想、判断 7.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各项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 B.深人思考,形成理论 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 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8.一个认识的完整过程是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B.实践—认识—实践 C.认识—实践—认识 D.概念—判断—推理 9.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整个人类的认识是 A.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B.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C.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D.正确与错误的统一 10.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D.能动的反映论与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11.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 A.指出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 B.指出感性认识可以上升到理论认识 C.指出人的认识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D.指出社会实践可以证明人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 12.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A.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B.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 C.相互依存的关系 D.相互作用的关系

马原复习资料

马原复习资料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马原复习资料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定义,马克思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作用) 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物质的存在形式 1.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2.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 3.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三,世界统一于物质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首先体现在:意识统一与物质,其次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 2.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

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物质的永恒发展) 四.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统一的实质: ①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 ③对立统一规律规定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④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根本分歧的焦点. 五,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矛盾简单的表述: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2.矛盾的特殊性:(1.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有不同特点 3.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个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3.矛盾的普遍性(共性,无条件,绝对的)和特殊性(个性,有条件,相对的)是辩证统一关系,即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六.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马原学习心得体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学习心得 通过这一段时间对于马克思原理的学习,我明白了许多,领会了许多,收获了许多,改变了许多…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他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老师给我们讲解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前四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现先将我学习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的内容简单介绍下。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的实践需要,在总结当时的自然科学的最高成果、批判地吸取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它同一切旧哲学相比,具有科学性、阶级性、实践性三个本质特征。它包含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哲学内容。 1.世界观与方法论——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通过方法论表现出来。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表现在: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即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2.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思维和存在的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物质和意识哪一个是世界的本源问题,它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唯一标准。(2)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在认识论上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因为:(1)它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2)它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3)它是划分哲学中基本问题的依据。(4)它也是人们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4.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两者的对立表现在四个方面:(1)唯物辩证法主张普遍联系的观点,形而上学则认为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或只承认事物的外部联系而否认其内部联系。(2)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而形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演讲稿》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叫是临床9班的一名学生,今天非常荣幸能够代表临床9班站在这里演讲。首先在演讲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初中教材就说实现人生价值,高中也说,大学继续说,但是在座各位真真正正知道如何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同学请举手。今天我仍然要谈的是人生价值,大家一定要坚持听下去,希望能让大家更好地知道如何在平凡之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通过学习我明白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风向标,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公民个人层面来看就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第一,爱国是对每个公民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精髓。我们马原老师不是说过嘛,走到哪里都不能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人要懂得寻根,不能忘本。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引多少英雄在国家危难时刻挺深而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鞭笞着多少仁人志士舍身报国。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需要我们往前冲,但是我们仍需要有我们爱国的方式,那就是:努力学习,用切实的行动将自己的爱国情怀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与工作中。不断强化自己,从而使祖国变得更加强大。 第二,敬业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感动中国人物中的山区教师格桑德吉,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她大学毕业后,选择到山区做一名

普通的小学老师。十三年来,在她的努力下,门巴族孩子从失学率30%变成为入学率95%。而她自己的女儿却留在了拉萨的爷爷家,一年才能见到一次面。。她用一颗心,脉动了山区一群人的心,用一点光,点亮了山间更多的灯火。用一份爱将山区不为人知的感人故事带给大家,诠释着,无论做什么工作,不管条件有多艰苦,又多累,都要有持之以恒,都要有甘于奉献的精神,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最大体现。 第三,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人无信不立,古语云。为官者诚信,则国泰民安;为民者诚信,则和谐发展;为商者诚信,则商机无限;为友者诚信,则高朋满座。如今我们为什么会吃到地沟油,苏丹红,喝着被污染的水,呼吸着不干净的空气。就因为那些为了钱可以出卖一切的人,他们不懂得诚信,但是我们,必须懂。在将来,整个社会都将会被我们90后占据,在这里我想问大家,但是我们能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我想有点你跟我都可以做到的是不要变坏,不要变成我们年轻时最讨厌的那种坏人。如果有一天我们在路边摆摊,你就不要卖地沟油,缺斤少两。如果有一天我们开了工厂,当了老板,你就不要偷工减料,生产次品。如果有一天你当了官,你就不要搞形式主义,贪污腐败。 第四,友善是公民的基本道德素养。它就像春风化雨般丝丝渗进人的心里,使弱者感受到能量,使悲哀者感受到温暖,使有缺点的人不断地向前进步。在座的大家都是医学生,如果有一天我们当了医生,我们对病人多一点关怀与呵护,让他们少一点疼痛,脸上多一点微笑,

马原选择题库全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 l、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木观点和基木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在19 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B)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B、英国宪章运动 C.芝加哥工人起义 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C)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B)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7、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C) A、辩证法B、历史观C、劳动价值论D、剩余价值论 8、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A) A、合理内核 B、基本内核 C、精髓D核心 9、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D) A、德国B.奥地利C.中国D.俄国 10、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A)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马克思主义的存在方式是精神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11. 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12、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C)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13、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C)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D、实事求是 二、多项选择题

大学马原第一章要点整理

第一章 * (名)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 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 * (名)哲学: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也是方法论。万事万物:物质现象精神现象活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名)哲学的基本问题 : 1、物质和意识、思维和存在,谁是世界的本源(第一性) 2、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哲学研究一般、共相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为什么会成为哲学基本问题?宏观角度:世界由物质和思维这两类现象构成微观角度:个人的“精神”和“物质”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是贯穿人一生的问题. *(名)唯物主义:物质是世界的本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特征:强调外在力量的客观性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世界的本原由某种或几种“初始元素”构成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世界的本原是原子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名)唯心主义 :精神是世界的本质,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特征:强调精神力量的创造性 主观唯心主义:个人的主观精神(心灵、感觉、观念、意志)是世界的本原客观唯心主义:世界的本原是某种客观精神(理念、绝对精神、 ) 可知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不可知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心主义: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只有坚持唯物主义、辩证法,才能全面的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马义哲学的伟大变革: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实现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 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 (名)物质: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通过感觉感知,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为人感觉所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存在于人意识之外,为人意识所反映意识: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的本质看时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马义哲学基石)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名) 运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 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意义: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出发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坚持了可知论和能动反映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理论意义:唯物主义哲学的逻辑起点现实意义: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尊重客观事实、认识客观事实、利用客观事实才能达成我们的目的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函数,随物质运动的改变而改变

马原学习心得

马原学习心得 哲学的最初产生意味着人类理性思维从神话思维中和一次历史性超越,标志着人类认识视野的极大拓展和思维层次的革命性跃迁,是人类智慧负着哲理层面的一革命性提升;哲学可以说是名种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与其它科知识一道构成人类和知识体系.而哲学作为最宏观的信念、理想和价值观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起著激励和向导的作用。哲学流派中凡承认物质第一桂、精神第二性,物质是世界和本质,思維、意识、精神是物质的派生物的都是唯物主义;相反則是唯心主义。一般说来,唯物主义反映进步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唯心主义則代表保守和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就社会历史基础来看,唯物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总是自觉不自觉地依赖于社会实践和科学的状况及其发展水平,唯物主义与往往处于历史的上升和进步的阶级或集团相联系。 人类的发展总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曲折复杂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是唯物主义与辨证法在各自白全部历史以展成果之上的有机结合,人们坚持认识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的统一,遵循认识的客观规律,而这样造行往往会得出唯物主义的结论。辨证唯物主又是唯物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是对自然科学和概括,对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经验的总结,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它强调以唯物主义方式人道地,实践地改造世界。它主张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想互联系运动变化和不断发展的;应当从事物的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中去把握事物。人类的发展也需要这种种观点的支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哲学的光辉结晶,是工业发展,科学进步和哲学发展的必然产物,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是唯物主义与辨证法在各自全部历史以屐成果之上的有机结合。

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应该是每一个人的必修课,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整个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础,既是人类以往科学和实践发展的光辉结晶,也是人类哲学思维发展的一种当代形态。它荟萃了资本主义向社会转化时代的时代精神和精华,是指导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它产生的一个半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实践和社会文明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发展,不断丰富着自己的理论内容,改变着自己的理论形态,展示著自己与时倶进的理论品质。 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应该是每一个人的必修课,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整个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础,既是人类以往科学和实践发展的光辉结晶,也是人类哲学思维发展的一种当代形态。它荟萃了资本主义向社会转化时代的时代精神和精华,是指导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它产生的一个半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实践和社会文明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发展,不断丰富着自己的理论内容,改变着自己的理论形态,展示著自己与时倶进的理论品质。 从本课程的学习与研究,我了解到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看似深奥,其实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个人十分敬佩马克思先生,他不仅能用一本著作概括出现实和理论中的所有原理,发现一切事理的根源所在,而且他创造的马克思主义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全世界被压迫的人们争取解放的科学理论,这足以说明,马克思主义是属于全人类的思想成果。 在本次研究实践活动中,我还有其他两点收获: 首先是我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理解更加深入,我可以自豪地宣称,我已初步

马原复习资料精简版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4)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一生两大发现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 5、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基本原理)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第一章 第一节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第一、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问题。或者说思维和存在何者为世界的本原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义的唯一标准。

考研政治:马原第四章重点知识解答(一)

考研政治:马原第四章重点知识解答 (一) 1.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不是是否承认“世界的可知性”、“认识起源于经验”、“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认识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唯心主义认识论则认为意识先天就有,是意识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的先验论。简单地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而唯心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先天就有。 (2)关于“世界的可知性”命题,唯物主义者和部分唯心主义者都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承认世界的可知性。虽然比较彻底的唯心主义者,如黑格尔也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但唯心主义者把认识看作是精神活动,使认识脱离了客观现实。例如,认为知识是先天就有的,是上帝赋予的观点,虽然也承认世界是可知的,但是这种认识是脱离客观现实的。 (3)对于“认识起源于经验”这一命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接受。但对于经验来自何方,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存在着根本对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首先产生的是感性经验。在此意义上,也可以说认识起源于经验。唯心主义则认为经验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的经验和感受,或是上帝赋予的,否认经验的客观来源。 (4)“认识是辩证发展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者与部分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由不知到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辩证发展过程。有些唯心主义者如黑格尔在唯心主义基础上也论述了思维运动的辩证过程。 (5)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和一部分唯心主义者都承认世界的可知,都接受“认识起源于经验”,也都认为“认识是辩证发展的过程”,所以,以上三方面不能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 2.主体和客体是指什么? 主体指在一定社会中的、从事着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认识的主体是人,但不是抽象的纯粹的生物学上的人,而是处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现实的人,从事改造世界活动的实践的人。 客体是主体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即进入主体的实践和认识范围的对象。作为现实的认识客体,它只是整个客观世界的一部分,只有进入主体实践和认识的范围内,与主体发生联系的客观实在,才是客体。客体是个动态的概念。随着主体的实践水平和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客观事物进入主体的实践和认识范围内,成为客体。 例如,生物系的学生用青蛙等动物做实验,做实验的学生就是主体,被用来做实验的青蛙就是客体。而远在池塘里的青蛙与在实验室做实验的学生就构不成客体与主体的关系。 3.“感觉是人认识外界的天然屏障”是什么观点? 这是不可知论的观点。不可知论是否认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即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1)“感觉是人与世界之间的屏障”,这种观点把感觉看作人的意识与外部世界之间的障碍,其错误在于否认了感觉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马克思主义认为,感觉是人对世界的低

马原题库 全

马原选择题【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一切唯心主义的共同观点是【C】 A. 都认为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B.都认为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C. 都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D. 都认为世界是静止不变的 2.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自己哲学的过程中,对待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采取了全面科学的态度。这种态度是【D】 A.批判其错误观点B.吸收其合理思想C.把二者结合起来D.批判地继承 3.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D】 A.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B.从现象到本质的方法C.逻辑推理的方法 D.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4.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B】 A. 否认物质的客观性B.不懂得个性和共性的辩证关系 C.否认物质的可知性D.把可直接感知的实物当作世界的本原 5.空间是指【B】 A.物质运动的持续性B.物质运动的广延性C.物质运动的顺序性 D.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6.规律是指【A】 A.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B.事物外部表面的偶然联系 C.人们按需要制定的规则D.人们改造世界的正确方法 7.二元论的根本错误是【C】 A.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B.认为世界统一于原子 C.否认世界的统一性D.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8.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C】 A.对立统一的观点 B. 否定之否定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D.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9.矛盾的基本属性是【B】

A.普遍性和特殊性B.斗争性和同一性 C.绝对性和相对性D.变动性和稳定性 10.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体现了【B】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1.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先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这种观点属于【B】 A.因果观上的唯物主义观点B.因果观上的唯心主义观点 C.因果观上的形而上学观点D.因果观上的相对主义观点 12.真象与假象的区别在于【D】 A.真象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B.真象是内在的,假象是外在的 C.真象表现本质,假象不表现本质D.真象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13.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C】 A.交通警察维持交通秩序B. 医生给病人作手术 C.农民收割庄稼D.运动员参加体育比赛 14.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B】 A.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B.人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C.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识D.实践的成功可以证明人们对客体的认识是正确的 15.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B】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B.实践——认识——实践 C.感觉——知觉——表象D.概念——判断——推理 1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C】 A.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 B.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 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D.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17.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A】 A.实事求是B.阶级斗争理论C.社会发展理论D.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理论

(完整版)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

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 绪论 1.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鲜明的政治立场 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第四、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努力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基本原理及基精神实质 第二、理论联系实际 第三、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 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在批判继承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合理因素并对现代科学成果进行科学总结基础上形成的的科学理论成果,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不但为以往的实践检验所证实,且随着未来的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而深化。 第一,物质概念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列宁的物质概念及其意义。 第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它被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发展所证实和丰富,并提供了理论思维的方向原则和基本方法。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 客观规律性是指物质运动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4.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马原学习心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心得 “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邓小平就是这样一个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让我们国家的经济体制走上了类似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道路,但他又巧妙的回避了资本主义改革的问题,使我国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这样做究竟好不好?我们的国家确实富裕起来了,同时这也并没有改变我们的社会形式,这着实是一种中庸的做法,既没有激进得走上资本主义改革的道路,也没有保持发展艰难的社会主义萌芽阶段。当然这并不是本文的主题,所以这里就不多说了。 刚开始的时候,我觉得这门课对我们理科生来说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学校之所以安排这门课也不过是想让我们混个学分走走形式罢了,然而,通过这学期的学习,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让我的人生观、世界观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对我以后的人生道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我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哲学知识,同时,也为构造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正确的方向。让我开始运用哲学的两面性的观点去分析生活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找出共性和个性,处理好共性和个性,从而让自己的目光是全面的,促使自己更快更好的成长起来,并迅速成熟。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性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性发展中国家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留给我们的大量文献典籍,它涉及的众多学科门类所形成的知识海洋,不公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即使在今天也无愧地称得上是博大精深。下面就让我来谈谈我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内容的认识。 所谓马克思主义,就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以及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在我国革命以及社会建设过程中始终发展着重要作用,对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有着指导性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留给我们的大量精神财富,连同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在继承和发展的实践中创造的理论成果,构成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思想宝藏资料库。它涉及的众多学科门类所形成的知识海洋,无论在马克思与恩格斯所处的时代,还是在人类文明继续进行时的发展进步的新时代,都当之无愧地称得上博大精深。 马克思主义作为基本指导思想,在我国人民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我们更深一步的领会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内涵,这为我们在以后的实际生活,全面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还有就是懂得了什么是实践及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实践是主体在神经中枢发出的命令指挥下发生、发展和结束的行为,是主体生活的担保和根据,是主体的一种可靠的生活方式。实践反映了主体的生存需要和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表明了主体在面对生存挑战时所采取的积极态度。实践是主体对客体对自己的作用、刺激和影响做出的反作用。实践的发展不断给人们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人们去从事新的探索和研究从而使认识不断发展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实践提供认识

马原演讲稿

社会发展的动力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二、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 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马克思曾说过科学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所谓科学就是是正确反映事物本质及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系统化、理论化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总称。而狭义的技术则是指生产技术,即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与手段。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特别是极大的促进了欧洲近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革命推动了社会历史的进步。 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一,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其二,改变了劳动形式;其三,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总之,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当今世界,为了实现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我国制定了科教兴国战略,鼓励自主创新,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 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由于人们对科学技术认识不够全面,破坏了生态平衡,使土壤板结、产生太湖蓝藻现象,更严重的使人们遭受核辐射等不同程度的伤害。“全球问题”的出现,深刻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矛盾,从一定意义上说,是由于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自然而又失去控制所引起的。 为了保护我们的家园,我们应努力做到:改变观念,树立全球观念和危机意识;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增强人们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的能力和手段,为人类摆脱困境创造新的物质条件;变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等等。

马原选择题题库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 1.《百喻经》中有一则寓言,有一个愚人到别人家去做客,他嫌菜没有味道,主人就给他加了点盐。菜里加了盐以后,味道好极了,愚人就想:“菜之所以鲜美,是因为有了盐,加一点点就如此鲜美,如果加更多的盐岂不是更加好吃?”回家以后,他把一把盐放进嘴里,结果又苦又咸,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是: B A.持续的量变会引起事物发生质的变化 B.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C.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时时注意事物的自我否定 D.不可能通过一些现象而去认识某个事物的本质 2.爱迪生发明电灯之前做了两千多次试验。有个年轻记者曾经问他为什么遭遇这么多次失败。爱迪生回答:“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我发明了电灯。这只是一段经历了两千步的历程”。爱迪生之所以说“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是因为他把每一次实验都看作:B A.对事物规律的正确反映 B.整个实践过程中的一部分 C.实践中可以忽略不计的偶然挫折 D.认识中所获得的真理 3.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说,绝不会有人去组织一个“月食党”以促进或阻止月食的到来,但要进行社会革命就必须组织革命党。这是因为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有所不同,它是:A A.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B.由多数人的意志决定的 C.比自然规律更易于认识的规律 D.不具有重复性的客观规律 4.社会生产是连续不断进行的。这种连续不断重复的生产就是再生产,每次经济危机发生期间总有许多企业或因产品积压、或因订单缺乏等致使其无法继续进行再生产而被迫倒闭。那些因产品积压而倒闭的企业主要是由于无法实现其生产过程中的:B A.实物补偿 B.价值补偿 C.增殖补偿 D.劳动补偿

(完整版)马原主要知识点归纳

绪论知识点 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的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 第一章知识点 1.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派系;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两种

基本形态: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哲学理论依据?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的区别?(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所以我们必须从存在客观事实出发,也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世界是物质的。 (3)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共同点是多层运用发展都是运动观;区别:A运动变化主题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主体是物质,唯心主义运动主体是精神与意识;B运动变化根源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在于物质,唯心主义运动根源在于观念,意识。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为什么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5.实践及其特点、形式?A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B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C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和根本方法?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分析法是根本方法 7.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