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概念的界定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概念的界定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概念的界定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概念的界定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概念的界定

高校布衣

1、校园文化的概念

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予以界定,首先要对校园文化进行界定和阐释。由于研究的视角不同,人们对校园文化的理解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基本的界定。

“课外活动说”:校园文化是指学生为主体开展的课外活动,其作用是娱乐和调剂学生的文化生活。

“第二课堂说”:校园文化是学生接受道德及艺术教育的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补充和完善。

“文化氛围说”:校园文化既非课内活动,也非课外活动,而是通过特定的文化氛围使置身其中的大学生受到熏陶和启发,从而获得全面发展的文化形态。

“学校准文化说”:校园文化是区别于学校主文化范畴,以学生为主体的准文化(亚文化)。

“规范说”: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以师生所认同的价值观为核心的群体意识和群体行为规范。

“校园精神说”:校园文化是在大学这一特定的环境范围内生活的全体成员所共同拥有的校园价值观在物质上、意识上的具体化。

“文化集合体说”:校园文化是智能型知识文化、素质型心理文化、情感型审美文化、协同型文体文化、技术型物质文化建构而成的文化集合体。

上述对校园的内涵的界定分别从某个角度和侧面揭示了校园文化的基本特征,对于正确理解校园文化的内涵具有较大的启迪作用。但是,上述界定仍有不足之处:

一是片面强调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其他亚文化的差异,忽略了它们之间的同一性,而且也没有反映出社会主流文化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互动关系。

二是过分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教师和员工的主体地位存在模糊认识和忽略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否认了教师与员工在校园文化创建活动中的主体地

位,也忽略了他们的主导作用。

三是片面强调校园精神文化,轻视校园物质文化、行为文化与制度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如果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有效的载体和外在的表现形式,那么校园文化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四是只立足于校园文化的性质、特征层面,将校园文化的基本内容与主要形式作了分类,但是它存在片面性,排除了非智能型知识文化、规范型制度文化、角色型职业文化、生活型休闲文化。

对校园文化的多种界定,可归纳为“狭义的校园文化”和“广义的校园文化”两种解释。从狭义的角度理解校园文化,虽然可以使研究更为具体、更有针对性、更容易深入,但是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和把握校园文化的内涵,而且容易产生校园文化就是学生或师生的课外问题活动的片面的理解,使校园文化在教育实践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此外,从校园文化研究的历史来看,校园文化的概念的发展趋势基本上是由“狭义”向“广义”拓展的。

因此,对校园文化进行界定时必须考虑以下三条原则:第一,要揭示校园文化的内涵;第二,要明确校园文化的外延;第三,要对校园文化各方面的性质特征和基本关系给以准确的界定。

2、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概念

综上所述,我们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概念内涵作出这样的界定: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指以社会先进文化为主导,以师生文化活动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底蕴,由高职院校校园中所有成员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得到师生员工普遍认同的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总和。

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做如此的界定,是基于以下几点原因:

(1)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一种亚文化。作为亚文化,校园文化必然以社会大环境为背景,并受到社会主流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与社会主流文化的基本倾向保持一致。作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一部分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由于其主体的高层次性,它也属于高层次的文化,因而具有批判性和超前性的特征,对社会的主流文化起着先导和推动作用。

(2)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有一定的空间界限。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必须植根于高职院校校园之中。离开了高职院校校园环境,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就失去了生存

和发展的土壤。但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并非仅仅局限于高职院校校园中,特别是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信息化社会,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正通过各种媒介和渠道,走出校园,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

(3)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学校的全体成员。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是以学校的师生员工这一特殊群体为基础的,是学校所有成员公共劳动的成果。因此,仅将学生或教师看做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主体,只能称为“学生文化”或“教师文化”,而非真正意义上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

(4)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一个上位概念。作为广义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应该涵盖高职院校的全体成员为实现学校的各项职能而开展的各种活动。如教育、教学、科研、后勤服务、基础建设、文体活动、学术交流、产学合作等等,以及这些活动所创造的所有的物质和精神产品。

(5)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一个动态的系统。一方面,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如果仅仅将校园环境、教学设施、图书资料、成文的规章制度、教学科研成果以及措辞讲究、高度凝练的校风、校训等理解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而忽视了学校全体成员创造校园文化的活动和过程,那么校园文化就是僵硬的,没有生命力的。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有诸多要素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系统,它具有系统所拥有的整体性、关联性、稳定性、开放性、协调性等。

2020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方案

2020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方案 校园文化具有文化传承、价值导向、人格塑造及文化激励等综合性育人功能。下面是有20xx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方案,欢迎参阅。 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对于推进我校改革与发展、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办学品位、提高办学质量的必然要求。 校园文化,是指以校园为地理环境圈,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学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员工组成的校园人为主体,以群体价值观念为核心的一种亚文化,它既反映文化的一般性,又有自己的特殊性。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环境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个性特征的重要标志,也是学校的精神和灵魂。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根据 ___、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___》(教社政[20xx]16号)的要求,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以党的“xx大”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精神文化建设

为核心,以先进的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优良的环境文化为载体,传承“厚德博学,和而不同”的校训精神,坚持“民族性,区域性,国际性”的办学理念,塑造民大精神,提高学校品位,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 进一步强化办学理念,明确办学思路,创建校园文化精品,强化道德养成功能,提高学校文化品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遵循文化发展规律,以人文修养培育为底蕴,以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传承优秀大学文化,加强内涵丰富的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氛围,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建设有民族特色的和谐校园文化,使校园文化成为激励全校师生工作、学习热情和促进素质教育开展的有效载体,同时对社会起到示范作用。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充分挖掘学校办学 ___优秀精神品质。充分吸收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与思想精华,充分发挥师生继承和弘扬学校精神的主体作用,树立 ___世界

旅游的概念、定义与基本属性

绪论 1 旅游活动(现象)的发生,主要来自于和 的结果。 2 流放活动现象在古代就已产生。() 第一节旅游与旅游业 1 大众旅游时代的出现是在() A 一战前 B 二战前 C 一战后 D 二战后 2 旅游供给体系在近代才开始形成。() 3 自古至今的旅游都离不开社会的供给。() 4 英国人托马斯.库克于19世纪40年代开创了旅游业的先河。() 5 旅游素有“民间外交”之誉,是因为旅游者都是来自平民百姓。() 6 旅游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人类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 7 旅游发生在先,旅游业形成在后,但二者都是在战后才得到迅速发展的。() 8 旅游是人类各种活动形式中最具的一种活动。 9 自古至今的旅游活动都离不开。到近代,由于和 ,导致的发生,这正标志者的形成。 10 世纪年代,英国人开创旅游业的先河。 11 年,全世界的国际、国内旅游总收入已超过老牌的石油、钢铁、汽车工业,一 跃成为世界第大产业。 12 和、一起成为国际贸易的三大支柱。 13 从经济学的观点看,旅游活动必须建立在之上。 14 大众性的旅游活动必须有强大的做后盾。 15 由于先进的和的不断更新,使跨国和洲际旅游成为可能。 16 带来的至今持久不衰的旅游热,说明人类的旅游活动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 然产物。

17 旅游与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影响有哪些? 第二节旅游学与旅游概论 1 旅游学 2 由于旅游是的一种社会活动,所以,人们一直把旅游作为来研究。 3 旅游是一种的社会活动,与之相对应的旅游业必然是一项的产业。 4 旅游学的产生有其曲折的孕育过程,即对、、 。它是研究人类认识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 学科。 5 及同一种文化属下的各具特色的是最具吸引魅力的旅游资源。 6 旅游活动的综合性所决定的旅游业运营模式也具有高度的和的特征。 7 旅游是人类和而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 8 观察和研究旅游问题必须在上着眼。 9 旅游学定义中“”,旨在标志着旅游是一个世界性的概念。 10 旅游学既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学科,是整个旅游科学理论体系中的核心部分。 11 旅游概论是旅游学的,并以为研究领域,以 为主要研究对象的。 12 与是旅游概论的主要研究对象,与前二者相比较作为旅游概论的主要研究对象 之一,是处于从属地位的。 13 是旅游的主体,是旅游的客体,二者对立统一。 14 旅游的基本属性包括、、和。 15 和之间的矛盾,是旅游活动过程中的主要矛盾。 16 当和普遍存在时,就自然地形成了,标志着旅游业的诞生。 17 旅游业的直接影响到旅游活动的整体质量。

关于高职院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关于高职院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摘要:先进的文化和价值观念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文化是高等教育的本质,有特色的文化建设可以帮助高等院校克服类同和平庸,增强高等院校的“软实力”。高职院校应该培育和建设属于自己的大学精神,并用这种精神去统领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关键词: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大学精神 如果从广义的文化概念来理解,和谐校园建设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建设,因为无论是办学、教育和管理,还是校园软硬件建设,都具有文化的意义,“和谐”本身便是一种文化的目标。如果从狭义的文化概念来理解,文化建设则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先进的文化和价值观念是和谐校园建设的核心,对和谐校园建设具有引领和指导的作用。本文想从实践的角度谈谈笔者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些思考。 一、高职院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和意义 1走出专业技术和职业教育“工具化”的误区,回归高等教育的文化本质 高等教育的本质在于通过文化的传承和教育把个体从自在、自发的生存状态提升到自由自觉的生存状态,同时再以自觉的文化创新去推动社会文化的进步乃至社会各方面的进步。在现代社会中,高等教育是每一自然主体“社会化”的必由之路,高等教育培养出的人不但应具有专业知识,而且还应是具有一定文化层次的社会公民。所以,在高等教育中,人文教育和文化启蒙占有重要地位。 我国社会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在这个特定的时期。人们急功近利的思想使高等教育出现了严重的“工具化”倾向,高校培养出的人才基本上是“专门人才”而不是有人文素养的人才,以至于有人惊呼,目前大学生的素质已严重下降,大学因而失去了它曾经具有的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风采。走出高等教育“工具化”的误区,使之回归高校的文化本质,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 高等职业院校是我国新发展起来的职业技术型大学。高等职业院校以培养生产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普通大学有显著的区别。正因为如此,高等职业院校轻视文化建设、放任素质教育流于形式的“工具化”倾向便更为严重。我国高职院校大部分都是世纪之交由原来的重点中等专业学校升格或合并而组建起来的,本来就有一个由中专文化向大学文化转变的过程,但其大学文化精神至今尚未完全形成。所以,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努力培养具有自己的个性特色的文化精神对于高职院校就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2克服类同和平庸,构建具有自己个性文化特色的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概念的界定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概念的界定 高校布衣 1、校园文化的概念 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予以界定,首先要对校园文化进行界定和阐释。由于研究的视角不同,人们对校园文化的理解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基本的界定。 “课外活动说”:校园文化是指学生为主体开展的课外活动,其作用是娱乐和调剂学生的文化生活。 “第二课堂说”:校园文化是学生接受道德及艺术教育的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补充和完善。 “文化氛围说”:校园文化既非课内活动,也非课外活动,而是通过特定的文化氛围使置身其中的大学生受到熏陶和启发,从而获得全面发展的文化形态。 “学校准文化说”:校园文化是区别于学校主文化范畴,以学生为主体的准文化(亚文化)。 “规范说”: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以师生所认同的价值观为核心的群体意识和群体行为规范。 “校园精神说”:校园文化是在大学这一特定的环境范围内生活的全体成员所共同拥有的校园价值观在物质上、意识上的具体化。 “文化集合体说”:校园文化是智能型知识文化、素质型心理文化、情感型审美文化、协同型文体文化、技术型物质文化建构而成的文化集合体。 上述对校园的内涵的界定分别从某个角度和侧面揭示了校园文化的基本特征,对于正确理解校园文化的内涵具有较大的启迪作用。但是,上述界定仍有不足之处: 一是片面强调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其他亚文化的差异,忽略了它们之间的同一性,而且也没有反映出社会主流文化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互动关系。 二是过分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教师和员工的主体地位存在模糊认识和忽略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否认了教师与员工在校园文化创建活动中的主体地

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精编WORD版

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精编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实施步骤。 ·本课题的关键问题和拟创新点。 (限3000字内) 1.1核心概念的界定 "优化合作教研,促进青年教师主动发展"。合作教研是指教师为完成共同的教研任务,达到共同的教研目标而分工协作展开专业性的教研活动,"优化合作教研"是在合作教研的基础上,以目标共同性、智慧共享性、过程协同性、个体独创性为基本特征,运用小组合作、资源积累等组织形式,通过研讨式教研、案例式教研、沙龙式教研、课题式教研和网络教研等具体操作方式,提高合作教研的有效性,从而促进青年教师的主动发展。 1.2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目前的合作大多是指本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的"学习合作",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学者劳蒂(Lortie)曾经对教师文化作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教师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个人主义,即是指教师羞于与同事合作共事和不愿意接受同事的批评,教师之间并没有合作共事的要求与习惯(劳蒂,1975),并从教师工作与环境、教师的心理品质两方面对导致的原因作了分析。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加拿大学者哈格里夫斯(Hargreaves)对教师文化进行了颇有价值的研究,提出了具有开放的、相互合作和支持的"流动的马赛克"(the moving mosaic)教师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师文化的一种发展。这为合作教研提供了理论依据。

建高职院校和谐校园文化 促办学品位提高

建高职院校和谐校园文化促办学品位提高 摘要:建设高职院校和谐校园文化,对高职院校办学品位的提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方向和方法,以期对高职院校办学品位的提升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建高职院校和谐校园文化,建高职院校和谐校园。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办学品位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3-0019-02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精神和文化气氛。校园文化既包括物质形态的内容,如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校园绿化美化等;校园文化也包含精神形态的内容,如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以及学校师生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种全校师生认同的、精神价值观念共享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实现深层融合的标志,也是校园和谐体系的核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营造校园人文氛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育人环境。 一、高职院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随着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重视和大力支持,高职教育在

整个高等教育中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高职教育占据了整个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的规模日益扩大。高职教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院校的内涵式建设,尤其是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也被提上了日程。因此,加强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成为了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的主要议题。建设高职院校和谐校园文化可以让师生沐浴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有利于教师在此氛围中更好地培养高职创新人才,有助于高职院校办学品位的提高。对于高职院校来讲,建设高职院校和谐校园文化,对高职院校办学品位的提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高职院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1.高职院校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尚未完全形成。高职院校是从中专升级而来,传统文化被遗弃了,新的文化尚未完全形成。高职院校在扩展规模的同时,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尚未完全形成,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职院校办学品位的提升。因此,高职院校要想提升自己的办学品位并在高等教育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就必须形成自己个性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 2.认识上的误区使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基本保障。有些高职院校把校园文化建设简单的理解为校园物质形态的建设,如校园环境的美化和学生业余生活的丰富,一味地强调发展校园环境和娱乐文化,离开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研究

高职院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研究 【摘要】本文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依托安全文化、校园文化、校园安全等维度作为分析平台,力求探索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形式与途径,为建设和谐校园、安全校园出谋献策。 【关键词】校园安全文化高职院校安全文化建设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的数量越来越多,办学规模越来越大,与此同时,高职院校所面临的安全压力日渐增大。这不仅表现为由于师生人数增加对院校的安全管理基础设施和安全保卫队伍建设的基本需求,还表现为不断增强的外部环境不安全因素对这些院校的影响,以及高职院校师生个体面临的安全压力,同时也表现为高职院校要不断加强内部危险源的管理,创设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环境。为此,可以说,加强高职院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已经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一、校园安全文化的内涵 校园安全文化是安全文化和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安全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上文已对文化与安全文化的定义结构进行详尽的阐述,由此可见,校园安全文化是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所创造和形成的使师生个体和学校整体免受侵害和破坏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

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就是要在校园内部营造一种安全气氛,将全体师生员工的安全需要转化为具体的奋斗目标、信条和行为准则,形成师生员工建设校园安全文化的精神动力,并为建设平安校园与和谐校园的目标而努力;通过建立校园内部的管理机制,利用安全文化的功能,转变师生员工的安全价值观、安全理念,从而提高师生员工的安全科技知识与应对突发事件和灾害的自救水平,提高安全文化素质,增强安全意识,并使之成为一种自觉心理,不断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以保障师生员工生命安全与健康,促进校园正常生活秩序的稳定运行和学校健康、协调、持续地发展。 二、高职院校安全文化建设的特点与现状 高职院校跟一般高等院校既有共同点,又存在自身的特点。作为教育实施和学生求知的场所,高职院校的校园与其他大学校园一样,是人员密集、活动频繁的场所。特别近年来,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职业院校办学规模越来越大,校园对外开放的程度日益加大,职业院校安全形势也越来越严峻。 同时,由于高职院校生源既有单考单招学生,又有自主招生的学生,学生来源层次多样性,安全知识和意识参差不齐;另外,高职院校学生实习实训的教学较多,校外实习时间较长,在此过程中产生的安全隐患较多,安全事故出现

探讨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

探讨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 21世纪是科技生产力时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高校是大学生成才的摇篮,高校的校园文化会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巨大影响。毋庸置疑,特色的、健康的、和谐的校园文化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进而使之养成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因此,高校方面应该以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为己任,弘扬高校办学理念,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新风气,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夯实基础。 一、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意义 高校校园文化具备广义含义和狭义含义,广义的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生存方式的总和,包括校园内的师生、管理者以及基于校园环境而形成的具备特殊文化属性的活动方式;狭义的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区别于其他团体的价值、思维、行为以及氛围等,是凝聚高校的精神力量。从全局角度看来,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意义主要包括如下几点:第一,能够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基于人本理念,能够营造出重视知识、重视人才的良好文化氛围。也因此,教育工作者应重视教学工作,能够有意识地从德、智、体、美、劳等等方面发展学生,学生也能够在潜移默化影响下遵循学习规律,针对性地提高发展自身。第二,有利于提高师生素质,升华校园精神。文化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人的性格,和谐的校园文化能够逐步提高师生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理念,进而使之养成诚实守信、知法守法、勇于创新的优良品格。第三,能够提高高校的凝聚力,为高校发展夯实基础。校园文化是一种具备凝聚力的文化,能够基于一致追求将师生行为有机结合,一旦具备共同性的文化精神体系得以构建,那么高校的管理作用能够充分发挥、高校的各项制度能够得以落实、高校师生的交流得以强化、教育的主动性以及学习的积极性都能夠大幅度提升。如此一来,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得以增强,长久稳健的发展也能够得到保证。第四,有利于维护校园安定。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复杂了社会环境,社会各界的矛盾冲突日益激烈,不安定因素也越来越多。良好的、和谐的校园文化能够有效地解决高校发展过程中的各类问题,科学、民主、法制的问题解决办法能够有效地协调各方关系,进而促使校园安定、和谐。 二、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内容 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的载体,不仅能够反映出大学的精神面貌、校内师生的精神面貌,还能够集中地体现大学的文化底蕴。校园文化是基于高校教学目标形成的与教学、活动相关的价值形态,是高校在落实教学实践过程中积累的精神、物质财富总和。具体来说,应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第一,物质文化。高校校园物质文化是高校的硬件文化,包括学校的教育设施、学校的教学环境等。高校的校园物质文化能够美化环境,还能够体现出高校的办学思想和教育价值、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高校师生,提高师生素质,净化师生心灵、陶冶师生情操。第二,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相对,精神文化是一种相对抽象的,基于高校全体成员的精神总和。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更是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政治信仰、求知风气、理想氛围、道德关系等无一不是校园的精神状态折射。虽然精神文化

文化旅游定义

文化旅游定义:通过旅游实现感知、了解、体察人类文化具体内容之目的的行为过程。泛指以鉴赏异国异地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遗踪或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为目的的旅游。寻求文化享受已成为当前旅游者的一种风尚。 文化旅游既不是一种产品,又与旅游文化大不相同,所谓文化旅游,关键在文化,旅游只是形式。文化旅游之"文化"应解释为对旅游之效用及旅游之目的所作的定性。 文化旅游定义1:是以旅游文化的地域差异性为诱因,以文化的碰撞与互动为过程,以文化的相互融洽为结果的,它具有民族性、艺术性、神秘性、多样性、互动性等特征。文化旅游的过程就是旅游者对旅游资源文化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这也是文化旅游的主要功能之一,它给人一种超然的文化感受,这种文化感受以饱含文化内涵的旅游景点为载体,体现了审美情趣激发功能、教育启示功能和民族、宗教情感寄托功能。 文化旅游定义2:泛指以鉴赏异国异地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遗迹或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为目的的旅游。寻求文化享受成为当前旅游业出现的新时尚。文化旅游产业是一种特殊的综合性产业,因其关联性高、涉及面广、辐射性强、带动性强而成为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具有活力的新兴产业。文化旅游包括历史遗迹、建筑、民族艺术、宗教等内容。其涵盖性强,几乎可以囊括所有相关的产业。 文化旅游,是最近几年才出现并流行的一个名词,它的出现与游客需求的转变密切相关。因此,较为流行的定义是"那些以人文资源

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包括历史遗迹、建筑、民族艺术和民俗、宗教等方面"。还有说法认为文化旅游属于专项旅游的一种,是集政治、经济、教育、科技等于一体的大旅游活动。 综上所述,文化旅游就是以旅游经营者创造的观赏对象和休闲娱乐方式为消费内容,使旅游者获得富有文化内涵和深度参与旅游体验的旅游活动的集合。

课题研究中核心概念界定

课题研究中“核心概念及界定”的写法 令狐采学 课题核心概念的写作 一、什么是核心概念 一般来说,我们经常把以下三种情况作为课题的核心概念。㈠课题名称中的特定概念 比如《“我能行”教育评价策略与方法的研究》,其中的“我能行”就是一个教育中的特定概念。 ㈡课题名称中的关键词 比如《小学童话教学中提高阅读效率的策略研究》,其中的“提高阅读效率”就是关键词组。再如《以“规范草稿”促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养成的探究》课题中的“规范草稿”。 ㈢课题名称中公众表述不清的词组 比如《小学科学以探查促进学生交流的实践研究》探查是从外国引进的一个词组,也是没能成为公众理解的,他就是一个核心概念。 只有把握了核心概念,课题研究才能确保课题研究的方向更加准确科学。 三、怎样给核心概念下操作定义?

㈠着眼过程 例如在《自探性课堂学习小事件生成研究》中对核心概念“自探性课堂学习小事件生成”是从生成的过程角度来下操作定义的。 自探性课堂学习小事件生成是把学习的本质定位在立足个体资源,确保课堂整体交往的层面,学习中,教师采取积极配合的态度指导学生在小活动中展开自主探索行为,以获得生命潜能的不断开发与生长。 要能准确地理解这个概念,我们认为必须分析清楚以下几点:⑴生长点是什么? 学生的“原知识、经验(包含体验)与优势”是自探性学习小事件得以有效生成的生长点。 ⑵生成的动力是什么?“课堂矛盾与个体需求”是自探性课堂学习小事件生成的动力。 ⑶生成的过程是什么?“整体交往”是自探性课堂学习小事件生成过程的本质特征。 ⑷生成的终点是什么?“提升生命质量”是课堂学习小事件生成的最终目的。 ㈡着眼内容 例如在《基于统整理念的低年级数学计算教学策略研究》课题中,给统整概念下操作定义是从统整所包含的范围(内容)出发的。 统整

和谐校园视野下高职院校管理模式的探索

和谐校园视野下高职院校管理模式的探索 摘要:管理和谐是构建和谐校园、实现高职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提。目前高职院校管理模式中普遍存在诸多问题,为此,应借鉴国外相对较成熟的高职教育管理模式,探索构建“权力共享”型的高职院校管理模式。构建这种理想的管理模式,就要进一步深化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 关键词:和谐校园;高职院校;管理模式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基本上沿袭普通高校的管理模式,还有部分由中职升格而来的高职院校仍沿袭中职学校的科层制管理模式,造成了现有的管理模式难以匹配高等职业教育既定的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因此,正确分析我国高职院校现有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树立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管理理念,探索符合我国高职教育特色的管理模式,是构建和谐校园、实现高职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提。 一、我国高职院校的管理现状 近年来,随着政府一系列鼓励职业教育发展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政策的出台,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出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但是,高职教育的超速发展,使高职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难题。这个难题就是外延拓展与内涵提升的不平衡。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规模扩张与管理水平的不平衡,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要求与教学理念更新的不平衡,师资数量与质量的不平衡,科学发展的要求与人才培养规格的不平衡。 现阶段高职院校在管理模式上大致有以下两种:一是“直接管理”,即沿袭中专办学的管理模式,管理工作依靠院党委和行政领导的指令,部门负责人则按要求完成指令性任务。这种体制难以调动部门负责人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遇事不承担责任,有了矛盾就上交,结果是院领导整天忙于事务工作,无暇考虑学院的发展大事,导致行政效率低下。二是套用高校管理模式,即院、系两级管理。目前,由于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采用这种管理模式,因而出现运转不灵、政令不畅和管理“空档”的现象。 目前高职院校的管理组织结构大多是金字塔式的,它的典型特征是管理幅度小,管理层次多,权力过于集中,缺乏横向联系,对变化反应慢,科层化倾向严重,管理重心难以下移。其主要问题通常表现在学校对以下三组关系的处理不够妥当。一是学院和系部的关系。作为宏观调控的学院有意或无意地覆盖了系部的微观管理权,使作为具体教学承办者的系部缺乏相应事务的决策权。二是学院和职能部门的关系。负责学院全局发展建设的学院领导很难从诸如教学日常管理、科学研究工作和专项经费的使用管理等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三是职能部门和系部的关系。通常是系部和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缺乏沟通,职能部门对系部也往往处于居高临下的状态。

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构建途径探析

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构建途径探析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高校管理的重要内容,在高等教育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至关重要。本文分析了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具体的建设途径。 标签:校园文化;和谐社会;人文关怀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是和谐文化的建设。党的十八大工作报告中也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调整发展为“四位一体”??,即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提出要更加自觉地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高校作为技术研发、文明创新的文化机构,起着传承传统文化、开发创新新技术、全面服务社会、源源不断为社会发展输送高层次人才的作用。构建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和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对社会的和谐发展能起到具强的辐射和指示引导范作用。建设和谐校园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是更好地迎接机遇和挑战的需要。当前,高校迎来了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良好机遇,同时也必须应对高速的发展所带来的更激烈挑战和竞争。处于如此多变复杂的环境中,各高校必须认清形势,彰显自己的办学特色,注重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这样才能在同类大学中脱颖而出。 一、和谐校园文化的特征 和谐校园是指构成这样一种状态或氛围:校园内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间形成良好的人际氛围;人与自然环境的诸事物间、人与社会的诸多要素之间均处于相对稳定、均衡发展的状态。和谐校园文化包括良好的学术氛围、融洽的人际关系、多彩的文化生活。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特征:规范性、开放性、系统性、超前性。 1.和谐校园文化的教育规范性 人类创造了文化是,人又受文化的影响、规范和束缚。高校的人才培养有其计划性和目的性,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必须符合社会需要,能够承担社会建设的重任。明确的培养目标和社会要求决定高校的和谐校园文化必须具有鲜明的教育规范性。 2.和谐校园文化在传承基础上的开放性 校园文化的传承性体现在校园文化从历史中来,通过一代一代的校园人传承接力,并不断开拓创新,从而使校园文化发扬光大。若校园文化只注重传承,忽视社会的发展进步,将失去活力。社会文化与高校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高校文化处处体现社会文化的理念与思想,高校的校园文化也为社会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

旅游综合体的概念界定和规划要点(上)_谢雯;

中国旅游报/2011年/10月/26日/第011版 视野 旅游综合体的概念界定和规划要点(上) 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谢雯 2008年杭州市委十届四次全会明确提出修建100个城市综合体的战略规划,首次推出了多个以旅游为主题的综合体构建。“旅游综合体”应势而生,并在全国范围内变得炙手可热,成为地方政府、开发商和规划咨询机构关注的亮点和卖点。 三方界定,明确旅游综合体概念 1.旅游综合体的由来 通过观察国际化城市的发展轨迹可以发现,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单一功能建筑对城市功能需求的适应性就会显得不足,汇集城市多元价值的建筑类型就会随之出现并迅速发展。这种在城市漫长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由多个使用功能不同的空间通过叠加和组合而成的建筑,称为建筑综合体。建筑综合体进一步发展就会形成超大规模的建筑群落,即城市综合体。它是城市发展与城市功能高度聚集的产物,是多种城市物业功能复合和文化意识形态高度集约的街区群体,如纽约之心曼哈顿、东京之核六本木都。游憩要素在城市综合体建设中的融入,则衍生出了旅游综合体。 2.旅游综合体概念界定 目前,旅游综合体的概念界定尚不明确,已有概念多源于城市综合体定义,从土地空间理论和土地价值链的角度进行阐释,强调土地的综合开发,没有突出旅游综合体的关键要素——旅游要素。 本文在对国际上大量相关案例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大型旅游聚集区的特点,给出旅游综合体的定义如下: 旅游综合体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尺度范围内,依托旅游吸引物,将用于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体、学、疗、悟”等旅游需求的旅游与生活空间进行有机结合,达到旅游服务要素的高效聚集与整合,各服务要素之间相互依存、功能呼应,形成具有一定空间规模和较高旅游服务质量的综合体。 概念的界定明晰了以下三点: 首先,旅游综合体要有适当的空间尺度,根据对国内外相关案例的研究得出,旅游综合体占地面积应大于1平方公里,旅游服务要素之间的服务半径在15-20分钟步行圈内。空间尺度过小难以保证旅游要素在综合体内完整配备,而尺度过大则违背了旅游服务设施高效集成布局和土地集约利用的初衷,也就失去了综合体的意义。 其次,旅游综合体以“旅游吸引物”的概念取代了传统旅游中的“旅游资源观”。除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外,任何可以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有形、无形要素均是旅游综合体可以依托的吸引物。对资源观的改善进一步拓宽了旅游业的产业构成。 最后,旅游综合体是旅游要素的高效聚集与整合,它围绕旅游服务这一核心功能在区域内形成产业链。旅游要素的聚集与整合,需依据产业链的完备性和旅游消费能力,在空间布局、建筑规模等方面得到有效的控制。 三个辨析,明晰旅游综合体的本质 旅游综合体不仅是一种综合物业形态,更重要的是一种经济形态,一种适应旅游未来发展的科学模式。它与旅游集群、旅游地产、旅游区概念等密切相关。 1.旅游综合体与旅游产业集群

(完整版)关于课题概念的界定

关于课题概念的界定 课题概念界定就是对课题的关键词做一个解释。在日常生活中,有些概念或词语我们看起来很熟悉,但要说出确切的意思又说不清楚。概念界定就是要把这些看起来熟悉又说不清楚的词语说清楚,讲明白。课题中的核心概念和关键词,不仅对于课题的清晰表述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课题的实践操作具有重要作用。如果研究者对所研究课题基本概念的理解含糊不清、似是而非的话,那这个课题就无法研究,因为,科学性是选题与研究的基本前提。因而,做研究要实实在在地把课题研究涉及到概念、术语弄懂弄透。 (1)界定的内容 ①研究范围的界定 对研究总体范围的界定既关系到研究对象(研究样本)如何选取,也关系到研究成果的适用范围。如果研究对象的总体不同,那么,同一个研究课题所得到的结论就很可能不同。课题名称如果没有对研究对象的范围进行限制的话,在研究计划里就要做一个界定。例如:“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研究”。这里的“学生”就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从学段上分,学生有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从区域上分,学生有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等;从性别上分,有男生和女生,等等。到底研究哪一类型的学生,要有一个明确的界定。 ②模糊概念的界定 在课题研究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模糊的概念,内涵不清楚,外延不确定,如“厌学生”“差生”“青年教师”“品德不良学生”等等。作为研究的对象,这些概念都没有一个统一的确切的定义。例如“学困生”这个概念,由于有多种解释,就必须加以界定。在课题“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的研究计划中,主持人对“学困生”作了如下的界定:“所谓学习困难学生是指智力正常而又长期达不到教学目标的学生”。一般来说,给这些模糊概念下定义,应尽可能使用有参考依据的、比较权威的、被大多数人所认可的说法。对概念的界定不能望文生义,生搬硬套,牵强附会,要自圆其说。 ③关键词的界定 一般情况下,关键词的涵义都很明确,无须解释。例如“高一学生”。但有些关键词的涵义不是很明晰或有多种解释。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根据研究的需要加以界定。把关键词界定清楚,可以使课题研究在确定的范围内开展,使课题研究思路明确清晰,具有可操作性,使研究内容成为一个有确切涵义的问题,具有科学性;另一方面也便于别人按照研究者规定的范围来理解研究结果和评价该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课题成果公报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课题成果公报 课题成果公报 课题名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课题批准号: 课题类别: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 学科分类:职业技术教育 课题主持人:罗军强教授湖南大众传媒职院传媒教育与职业研究所所长 主要成员:姚海涛石银燕王静君黄强马艳波马定国李盖虎刘小华胡长春 一、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地一个组成部分.高校是常为新地,高职院校地产生,就是高校创新地一种表现.常为新地高职院校,必能创造常为新地校园文化,常为新地高职院校,必将推动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本课题以创新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研究,推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为目标. (二)研究内容 第一个方面:精神文化建设,包括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地内涵、体系、研究地范围,目前地现状、存在地问题、应对地措施,与先进文化地关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地特色;第二个方面:物质文化建设,包括环境文化、图书馆文化、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等;第三个方面:制度文化建设,管理、行政、教学等;第四个方面:行为文化建设,包括教学科研、学生社团、体育科技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等. 二、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过程 一是开题前进一步查阅了最新文献综述,检索与本课题密切相关国内外研究资料;二是组织外出参观考察,学习好地经验;三是设置课题资料研究专栏;四是开展课题组研讨活动;五是与兄弟院校进行课题研究交流;六是设立校园文化建设指导机构;七是参加课题成果校园实践推广活动. (二)研究方法 按照“资料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案例实地调查—理论探索—对策研究”地思路进行.主要研究手段和方法包括:文献分析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实地考察,案例调查.本项目在研究中,运用逻辑推理进行理论解释和理论推导,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地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重点,积极研究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地主要问题,推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理论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三、结论与对策 (一)界定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地内涵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地内涵是:以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为核心,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四个方面着手,以优美地校园环境、多彩地文化生活、高雅地艺术情趣、浓厚地学术氛围、科学地人文精神,形成催人奋进、学以致用地学校精神和科学、民主、实用地价值理念,导向正确地舆论环境,使学校文化形态、师生心态内外和谐,办学实力、学校活力、动手能力、文明魅力刚柔相济,促进学校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 摘要:旅游文化因旅游活动而产生,为旅游业所整合的文化。旅游文化应重新划分为原生性旅游文化和次生性旅游文化,二者是旅游文化的组成部分。原生性旅游文化使次生性旅游文化得以实现、次生性旅游文化提高原生性旅游文化层次,二者在性质、构成、研究重点等方面有区别。 关键词:旅游文化;原生性旅游文化;次生性旅游文化 一、问题的提出 旅游文化是旅游的核心内容,是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因素,却一直没有成为研究热点。目前研究的重点是旅游文化的各种分支概念的界定和辨析,比如:旅游主体文化与旅游客体文化[1]、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2]、旅游文化与历史文化[3]、旅游文化与旅游资源文化等。笔者认为,旅游文化研究的基础应是旅游文化概念的确定。 二、旅游文化概念的研究 美国学者罗伯特·麦金托什和夏希肯特·格波特在《旅游学———要素·实践·基本原理》一书中,指出旅游文化是“在吸引和接待游客与来访者的过程中,游客、旅游设施、东道国政府和接待团体的相互影响所产生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受这种学说的影响,有的学者认为,旅游文化是以旅游活动为核心而形成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关系的总和[4];有的学者认为,旅游文化是旅游与文化的一种深层次的结合[5];有的学者认为,旅游文化是旅游者这一旅游主体借助旅游媒介等外部条件,通过对旅游客体的能动的活动,碰撞产生的各种旅游文

化现象的总和[6]。学者们对于旅游文化概念的界定,把握到了旅游文化的外延,但对旅游文化内涵的阐述却稍嫌不足。 三、旅游文化的再认识 (一)旅游文化概念界定 谢春山从“整合”的角度,认为旅游文化是因旅游活动而产生,为旅游业所整合的文化。这一概念不仅明确了旅游文化的外延,即因旅游而产生的文化和为旅游业所整合的文化,那些不被旅游业所利用的一般文化不可以统称为旅游文化,从而弥补了“总和说”的不足;而且揭示了旅游文化的特点,即旅游文化是一种动态的文化,是随着旅游活动和旅游业发展而变化的文化。本文在此观点的基础之上,将旅游文化划分为原生性旅游文化和次生性旅游文化,从而打破“碰撞说”中的三体文化和六要素文化的传统界定。 (二)原生性旅游文化 原生性旅游文化是指因旅游活动所产生的文化,它不仅是旅游活动的直接产物,也是旅游文化的核心内容。具体包括:旅游者文化(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表现出的消费文化、审美文化和休闲文化等内容);旅游产品文化(即因旅游活动而生产的旅游产品所具有的娱乐文化、愉悦文化等内容,其中主题公园文化最为突出);旅行社文化(旅行社在为旅游者组织旅游活动时所体现的服务文化、审美文化等)。因旅游活动而产生的原生性旅游文化,其文化内涵注定是由旅游活动所赋予的。虽然原生性旅游文化的形成原因唯一,但其内涵可以通过历史的传承、社会的影响以及旅游者的不断学习而得到提升。不同时代

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实施步骤。 ·本课题的关键问题和拟创新点。 (限3000字内) 核心概念的界定 "优化合作教研,促进青年教师主动发展"。合作教研是指教师为完成共同的教研任务,达到共同的教研目标而分工协作展开专业性的教研活动,"优化合作教研"是在合作教研的基础上,以目标共同性、智慧共享性、过程协同性、个体独创性为基本特征,运用小组合作、资源积累等组织形式,通过研讨式教研、案例式教研、沙龙式教研、课题式教研和网络教研等具体操作方式,提高合作教研的有效性,从而促进青年教师的主动发展。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目前的合作大多是指本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的"学习合作",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学者劳蒂(Lortie)曾经对教师文化作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教师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个人主义,即是指教师羞于与同事合作共事和不愿意接受同事的批评,教师之间并没有合作共事的要求与习惯(劳蒂,1975),并从教师工作与环境、教师的心理品质两方面对导致的原因作了分析。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加拿大学者哈格里夫斯(Hargreaves)对教师文化进行了颇有价值的研究,提出了具有开放的、相互合作和支持的"流动的马赛克"(the moving mosaic)

教师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师文化的一种发展。这为合作教研提供了理论依据。 国内从"合作教学"概念出发进行的教研不少,有山东教科所的"合作教学研究与实验",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系的"协同教学试验",上海市北京东路小学的互动教学模式,但是在合作教研方面,严格地依据"教研"概念进行的合作教研的系统教研尚不多,多数教学合作的探究主要是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合作,并且着眼点主要是课堂,而对教研本身,如教研活动、拟定教学计划、教材教法研究、备课等是否可以打破教师各自为战的局面采取合作的形式,以期形成学校合作教研体系和合作教研的操作系统缺少系统的研究。基于国内外对合作教研的现状,我们认为系统地开展优化合作教研具有教育价值。 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合作教研的优化模式为校本研究注入了崭新的活力,实现教师个人素质发展与群体智慧提升间的平衡,让教师在合作中学习、实践,在共同分享、提高中实现专业发展,是体现和增长教师生命价值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对改变青年教师的工作氛围、幼儿园的文化结构,真正形成"学习化组织",从而提高教学活动效果,促进孩子的发展,推动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青年教师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成为教学骨干,是深化教改,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重头戏"。关照青年教师的职业生活状态,培育群体合作精神,有利于青年教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助于良好学校文化的建设。 研究目标

浅论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浅论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 论文摘要: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提升高职院校的文化软实力,引导高职学生全面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在科学理念的指导下,统筹安排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三个方面的校园文化建设项目。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提升高职院校的文化软实力、深化内涵建设,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高职学生全面发展及成长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深入挖掘校园文化底蕴,围绕培育优秀技能人才这一根本目标,从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及环境文化建设三个方面入手,构建校企对接的、充分彰显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是与时俱进构建富有时代特征的高职院校园文化、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根本要求,也是全体高职教育工作者共同的使命。

1.我院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继续深入挖掘校园文化底蕴,围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目标,深化师生对核心价值体系和校训的认同,在校园里营造浓郁的职业氛围,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努力建设充满生机活力、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不断增强师生员工的使命感、自豪感、归属感,以及学校发展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树立学校良好的对外形象。 2.我院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思路 以培育优秀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走工学结合之路为导向,以制定校园文化建设的战略性规划为依托,以建设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保证,以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的建设为抓手,以实现与企业文化的对接为特色,按照“系统规划、整体推进、分步实施、定期更新”的原则来进行,遵循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多角度、多渠道、多方位地开展,构建起既充满活力,又有深厚文化底蕴和特色鲜明的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为实现高职院校育人目标服务。 3.我院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 统筹安排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三个方面校园文化建设项目。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不断增强师生员工的使命感、自豪感、归属感和学校发展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并内化为自觉行为规范;在行为文化建设方面,规范学校管理行为、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

论旅游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论旅游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https://www.doczj.com/doc/037821213.html, 2008-3-18 济南日报 关键词:旅游文化概念内涵 摘要:论旅游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旅游文化是旅游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是旅游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但在旅游学理论中,“旅游文化”到底指的是什么?它都包含哪些内容?长期以来,人们对此的认识一直比较模糊,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因此,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在实业界,“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这两个概常常被混为一谈,或者被不恰当的使用。这两个概念在某些词条下各有所指,而在很多情况下,它们又被用来指称同一类事情。在研究界,这种混淆也一直存在,有些论文标题为论述“文化旅游”,文章内出现的词语却是“旅游文化”,而许多文章标题上冠以论述“旅游文化”,主体内容却是论述“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问题。马波在研究中也发现,许多以旅游文化为题的著作、论文,其实只是研究人文旅游资源的形成和特性,无形中将旅游文化等同于一般社会文化。本文试图首先区别“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的侧重点和研究重点以及二者的学科归属,再在此的基础上,对“旅游文化”的概念和内涵作一些分析。 首先,二者的侧重点不同。“旅游文化”是以“旅游”为限定词,“文化”为核心词,侧重点在“文化”,是文化范畴的一部分,广义的旅游文化包括了文化在旅游中各方面各层次的体现,也指旅游与文化的所有关系,这是一个非常广谱的概念,类似于“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我国目前对于旅游文化的理解和西方对旅游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的研究属于此类;狭义的旅游文化(touristculture)是指由旅游者活动而引起的文化现象;而“文化旅游”是以“旅游”为核心 词,“文化”为限定词,侧重点在“旅游”上,是旅游活动和旅游产品中的一个重要类别,是广谱旅游文化概念系统中的一部分" 其次,二者的研究重点不同。“旅游文化”研究广义层面上关注的重心是旅游活动的基础理论,诸如旅游活动的属性、特征、影响等问题,狭义层面上关注旅游业和旅游活动中的文化;而“文化旅游”研究的重心则是旅游活动的对象物:旅游产品的开发和经营管理问题,以及文化旅游活动的特点、管理体制、文化旅游市场的需求特征问题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