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度

高度

高度
高度

高度的新闻自由是否有利于司法公正?

在英国,如果在判决之前媒体播报,那么这是不允许滴,要封杀加判刑1962 年,511 名孕妇服用一种叫作萨利多米达的**,。他们立即起诉出卖**的公司,要求其赔偿损失。到了1974 年,该公司仍未赔偿损失。《星期日时报》就此发表了一篇谴责药剂师的文章。为此,该报纸以藐视法庭罪被送上了法庭。

英国上议院专门宣布了一项新规则,即报纸不应发表评论和文章“预先判断那些尚未了结的案件”

在1966年“谢帕德”案,媒体报道司法活动与刑事案件嫌疑人的公正受审权在美国第一次发生正面的冲突,

我觉得您理解的新闻自由太狭隘了,你所举得例子当然不可以!比如说有一官员贪污,法庭审判之后,大家都觉得太轻,媒体可以通过曝光来举证,这会不会有利于重新量刑?会不会有利于司法公平?

其实你这个观点带有感性色彩,掉入了塔西佗陷阱当中了,你这个观点就类似判刘勇应该判死刑,但在法律界并不认可他应该被判死刑。梁治平就说过法律人跟社会人就是两群人,法律人所关心滴,社会人不关心。审判轻了,有检察院上诉,再审等救济程序,并不一定要高度新闻自由

:再说了何谓司法公平?程序公平跟实质公平永远都不能完全统一和谐。美国遵照的是程序保障说,辛普森案件就是因为程序错误,被判无罪。那么你认为这个司法公平么?可是美国人都尊重了这个判决结果。

此为伪命题,何为高度,何为高度的新闻自由?实际上应该是舆论和司法独立的关系。正解应该是舆论应该在司法独立的前提下活动,是否合法应该为司法裁决。

美国处理新闻自由与司法公正冲突的简要介绍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规定:“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宗教或禁止信仰自由;剥夺人民言论或出版的自由;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及向政府请愿的权利。”[3]其中对公民“言论和出版的自由”的保护就是新闻自由的来源和依据。当然,言论与出版自由的内容并不局限于可以接近法庭并对刑事案件进行报道和评论,而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而现在所面临的问题是,如果新闻媒体通过非同寻常的、过于详细、甚至是不妥当的报道(例如包括含有严重倾向性的报道、只对某一方的观点及证据进行报道,对审判过程或者审判结果进行强烈的、不合适或者不正确的批评,等等),可能甚至已经严重影响到法庭对刑事案件被告人的定罪与量刑时,那么就可能会损害被告人的合法权利,导致法院无法做出公正的裁判,从而严重影响到被告人的合法权利。这不仅是对刑事案件被告人的权利造成损害的问题,可能也会严重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司法制度。对于刑事案件被告人应当得到公正的审判,美国宪法第六修正案也做出了明确而肯定的规定:“在一切刑事诉讼中,被告人应享受下列权利:由发生罪案之州或区域的公正陪审团予以迅速的公开审判,……。”[4]该条明确规定了刑事案件被告人享有公正审判的权利,而公正审判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包括防止新闻媒体对案件

的不适当报道从而影响到陪审团在审理案件时对案件的认识与看法,从而做出不利于被告人的裁判。

法庭会不会适用藐视法庭的罪名来对新闻媒体介入刑事案件的审判进行控制或者制裁呢?从公开审判的法庭中获得的案件信息予以客观、真实及准确的报道当然不会存在藐视法庭的问题,而且从一些非政府渠道合法取得的公开信息也不受“司法限制言论令”的约束,不过新闻媒体并没有权利拒绝向法院或大陪审团披露这些信息的来源。[5]实践中,不论是在刑事案件的审判中还是刑事案件审理完毕后,通过对新闻媒体处以藐视法庭罪来限制新闻媒体对刑事案件相关信息的报道与评论也是较为少见的。所以也有人指出,“对于媒介向公众通告审判事宜的能力而言,事后刑事惩罚或许和事前约束或‘司法限制言论令’一样危险。”

[6]

英国处理新闻自由与司法公正冲突的简要介绍

在英国,对司法活动进行不适当的报道可能会产生两种形式的藐视法庭罪:严格责任的藐视法庭罪和故意藐视法庭罪,[10]严格责任的藐视法庭罪的主要依据为《1981年禁止藐视法庭法》,适用于正在进行的或者将要进行的民事或刑事诉讼的报道。而故意藐视法庭罪则适用于普通法领域。“禁止藐视法庭法规定,对相关诉讼带来严重损害的实质性风险的声明的公开行为构成藐视法庭的刑事犯罪。”而且,“无论相关出版者是否存在干扰司法的故意,其行为都构成犯罪。这被称为‘严格责任规则’。”[11] 有学者介绍,对严格责任规则的适用也受到三个主要的限制,分别为: 1、“严格责任规则仅适用于针对公众的一般公开行为或针对一部分公众的公开行为。” 2、“对于严格责任的适用,相关评论所指向的诉讼程序必须是‘正在进行的’。” 3、“该规则仅仅适用于:能够产生实质性风险,从而使相关司法程序受到严重阻碍和损害的相关公开行为。这是一具有双重要求的测试,而且两个要求都必须得到满足。”[12]为了适用严格责任规则,法院还制定了一些指南来指导对每个受到藐视法庭罪指控的案件进行分析和处理。同时,禁止藐视法庭法也针对严格责任规则规定了一些抗辩理由,例如无辜(已经尽到合理的注意仍未能避免),对诉讼程序进行善意的、公平的、准确的现时报道,以及善意的附带性的讨论,等等,以保护新闻媒体自由报道的权利。在普通法中的藐视法庭罪中,检控方必须证明新闻报道行为对公正审判具有“现实可能性的损害风险”,而且还必须证明行为者对“阻碍或损害某一审判具有特定故意(这也是与严格责任规则下的藐视法庭罪的主要区别之一)。”由于普通法中的藐视法庭罪并不要求进行相关指控时诉讼程序已经开始(例如审判前或审判后的某一阶段),因此既使尚未启动诉讼程序,新闻报道的某些行为仍然可能会构成藐视法庭罪。例如在司法程序进行前,新闻媒

体对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前科进行详细报道,导致人们对犯罪嫌疑人产生有罪的结论或效果,等等。所以在英国,发表暗示某一犯罪嫌疑人有罪推定的报道是极其危险的。

既然审判公开作为一项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审判原则,那么法庭能否以不公开审理的方式来避免新闻媒体介入呢?英国的一些制定法做出了一些明确而具体的规定,例如英国民事诉讼规则第39·2条便做出如下规定:“(1)公开审理为审理的一般原则;(2)公开审理之要件,并不要求法院为便利社会公众旁听而进行特殊安排;(3)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审理程序或审理程序的一部分,可不公开审理进行——(a)公开审理将违背审理程序自身目标的;(b)审理程序涉及国家安全事务的;(c)审理程序涉及保密信息(包括个人财务信息),公开审理将损害保密特权的;(d)为保护未成年人或精神病人之利益,有必要不公开审理的;(e)对无需送达通知书的申请举行审理程序,如公开审理将对被申请人显失公平的;(f)有关信托管理或因死者遗产管理所产生的无争议事项,或者(g)法院认为,为司法利益有必要不公开审理的。(4)法院如认为有必要不披露当事人或证人身份,为保护有关当事人或证人的利益的,则可责令不披露任何当事人或证人的身份。”[13]在刑事诉讼中,除具有非常说服力的理由外,一般都不得将公众排除在外进行不公开审理。但是,如果“关于正在进行的诉讼程序或任何其他处于未决或迫近状态下的诉讼程序,当似乎有必要采取措施以避免对相关司法程序造成损害的时候,法院可以命令,在其认为有必要的一段时间之内,推迟对相关诉讼程序或诉讼程序某一部分所作的报道。”[14]而且,英国还对性犯罪中的被害人、以及儿童和青少年的报道采取了限制性规定,例如《1992年性犯罪(修正)法》第1条就明确规定:“(1)如果某人成为被指控的本法规定之罪的被害人,且以下做法很可能导致公众成员认出该人就是被指控之罪的被害人,那么,在该人有生之年,其姓名、住址以及其静态的影像不得:(a)出现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公众可获得的书面出版物中;或者(b)在英格兰和威尔士供收听收看的有关节目中播出。(2)如果某人被控犯有本法规定之罪,则任何可能导致公众成员认出某人是被指控犯罪之被害人(‘原告’)的资料,都不得在原告有生之年:(a)出现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公众可获得的书面出版物中;或者(b)在英格兰和威尔士供收听收看的有关节目中播出。”[15]《1933年儿童和青少年法》第39条也对涉及到诉讼中的儿童和青少年进行一些特殊的保护。当然,英国还通过立法对其他情况下的诉讼参与人提供特殊的保护,例如限制媒体对证人的有关报道从而对证人提供相当全面的保护。

对于媒体而言,被法庭以藐视法庭罪进行处罚时也会根据各种具体情节来进行加重或者是减轻处罚,例如是否具有藐视法庭罪前科、做出报道行为时的心理状态是故意还是过失、

所使用的犯罪的手段、是否采取适当的措施来避免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甚至是否向法庭做出道歉,等等,都可以作为加重或减轻处罚的理由。

有些新闻媒体打着“为人民代言”的旗号来对案件进行报道、评论、批评甚至是责难,我不知道这些新闻媒体究竟代表着哪几个或者哪一些“人民”,而且如何来判断他们的真正目的就是为了这个“崇高”的目的而没有其他不当目的或者企图。对于每一个具体的刑事犯罪案件而言,事后追究犯罪者的刑事责任无疑于证明此前所发生的一段“历史”,而“历史”的真实内容目前也是无法能够得到完全证实的,所以也就当然会出现一个事实上实施了犯罪行为的人由于没有足够的证据而无法使他受到应有的惩罚,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认法律的公正性,这也是事实的公正与法律的公正之间的一个区别。我们可以宽恕甚至放纵一个犯罪嫌疑人,但绝不能冤枉一个事实上没有犯罪的人。否则,将会严重影响到人们对法治的信赖,并丧失法律对每一个公民基本人身权利的保障。

英美两国的法院在防止新闻媒体对审判活动产生不利影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特有的陪审制度,因为如果新闻媒体对案件进行不当的报道时可能会影响到陪审员对证据和案件的看法,从而无法做出公正的裁判。但是,由于我国并未实行陪审制度(尽管我国也有人民陪审员制度,但与英美两国的陪审制度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制度),而主要是由法官来对案件进行全面的审理(包括证据和事实的认定、法律的适用、判决结果的做出,等等),因此,似乎可以认为新闻媒体对案件审理的影响并不像英美两国那样强烈。但事实上,由于我国并没有法治的传统,公民的法治意识并不健全,特别是缺乏一个新闻媒体报道司法程序的基本准则,导致新闻媒体严重影响甚至控制案件审判的况时常发生,根本无法让案件的当事人得到公正的审判。这也是我国目前司法活动所面临的一大难题。由于我国目前没有规定藐视法庭罪,也没有统一的法律法规或者司法解释来规范新闻媒体对司法程序的报道,使得法院在处理此类事件时完全无法可依,从而导致某些案件几乎就是在新闻媒体的意见下进行裁判,严重损害了案件当事人的合法权利,也影响了法律的权威和人民对法院应有的尊敬。还有一些公安机关,在某一些案件侦破后就立即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这些犯罪嫌疑人的某些“罪行”,展示某些证据,甚至还让犯罪嫌疑人游街示众,造成此人已经是犯罪无疑的现象,等等,使法院根本无法做出公正审判。[16]当然,我们也看到一些法院以不适当的理由和方式拒绝公众和新闻媒体对司法程序的接近,损害了案件当事人、公众以及新闻媒体的合法权利。

一、新闻自由对司法公正的积极作用

就目前我国社会的需要看,人们更关注的是媒体是如何对司法产生作用的。我们认为,媒体对司法的正面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媒体对司法权滥用的制约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如何有效地防止权力的滥用是任何政治制度都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有学者将权力的约束机制概括为三种形式,即:通过权力制约权力、通过道德制约权力、通过权利制约权力。在一个民主的社会中,这三种形式是并存的,其中以权利制约权力是民主社会所特有的。它通过合理地配置公民的权利,使权力得到限制,防止权力的滥用。

可以发挥积极作用的公民权至少有:选举权、言论自由权、参与权、结社权、知情权等。其中,言论自由权主要是指公民享有的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形之于外,并传播给其他公民的权利,包括揭露有关政府机构或官员滥用权力行为的权利以及对他们加以评论和提出改革建议的权利。而知情权是指了解政府的某些行为或政府所掌握的某些信息的权利。”

媒体作为信息的载体,是公民行使言论自由权和知情权的最重要工具。公民通过媒体表达自己对司法的意见、看法,了解司法活动的运作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遏制滥用司法权。

( l )传媒为社会公众评说司法行为并间接地参与司法提供了条件,从而降低了司法专横和司法武断的可能性。

( 2 )更重要的是目前中国正处在司法改革的关键性阶段,司法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社会公众的认同,因而司法改革必须要考虑社会公众的要求与希望。而媒体以社会代言人的身份表达了这种希望与要求,从而使我国司法改革更能与社会公众的要求相符,增强了司法的民主性。

( 3 )对司法的报道有助于增加司法过程的公开性和透明性,实现公民的知情权。在这种情况下,司法人员由于担心他们滥用权力的情况被迫向公众公开就会有所收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司法腐败的发生。但是这种限制与制约仅是从传媒的社会效果来说,并不是从国家权力的基本构造上来说的。

(二)媒体对司法改革的促进作用

“法治并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国家权力的制约,即防止滥用权力和出现错误,制约的同时也是引导和支持这种权力的行使,是社会权力正当行使和合法化的一个机制和过程。”而我们要建立一个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体系,就更需要国家的各种支持和引导。司法改革也不仅仅是遏制司法腐败,其最终目标是要建立一个权威、公正、高效的司法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国家的引导和支持是非常重要的。而利用媒体的力量创造出一个符合现代司法体制要求的社会意识环境是十分重要的。

固然,如前所述,司法需要了解社会的需要与要求,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的法治是外发后生型的,内生的法治因子很少,而人们对司法的认识缺乏深厚的法治文化传统做基础,所以人们对司法的误解多多,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过分地强调司法的教化功能和实现实质公平的任务;二是让司法越出自己的界限,去承担本应由其他社会机制所应承担的管理社会的任务。而司法在被公众关注论说的过程中往往处在两难境地:坚持自己司法理念的结果是成为社会批评的对象,而顺应民意的结果是悖离了法治的初衷。久而久之,法院不仅会失去对具体案件的评判的权力,也逐渐失去了作为制度的权威性。在这种情况下,改变人们对司法的认识就尤为重要。

现代社会中传媒的力量对社会公众的影响日益强大,传媒所宣扬的观点往往在不知不觉塑造或改变人的认识。如果国家有意识地寻求与媒体的合作,宣传现代的司法理念,社会公众的司法观念、司法意识就会被潜移默化;而社会公众理性的增强无疑会减少司法的尴尬和困境,同时司法改革的阻力也会逐渐减少。

(三)疏导与减压的作用

司法过程所蕴涵的内容以及司法本身所显示的刺激性,使司法成为了大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而目前我国的司法不公和司法腐败问题又比较严重,使人们容易因某一个司法事件就对司法产生不满和抵触。这种情绪如果不能得到宣泄,就会成为社会稳定的隐忧。所谓防民之言,甚于防川。如果媒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把这种不满表达出来,不但有助于司法机构了解公众的态度,而且司法机构接受批评的态度,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抚慰公众的情绪,使得公众能够平和、宽容地接受司法的某些不足甚至失误。

(四)新闻媒体的监督形式

1.事先披露

在案件移送法院审判之前对案件的起因、过程、事件的真相等进行报道。此时的新闻报道所针对的是案件本身,并不是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但是对案件的渲染性报道往往能引起公众甚至上层领导的关注。社会舆论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对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可以形成一种舆论压力,促使法院及时、公正审判。新闻媒体对案件的报道,使公众在案件的审判前了解案件的真相。在某一案件的真相已被公众所知晓的情况下,法官一般不至于玩忽职守,也不敢询私枉法。

2.对庭审过程及生效判决进行报道

公开审判的标志就是允许公众旁听庭审,允许新闻单位对审判过程进行采访报道。公开审判和公开宣判使法庭的审判活动和判决结果处于公众的监督下。尤其是这几年,人民法院对审判方式进行改革,突出庭审功能,强调当庭举证、当庭质证、当庭认证、当庭宣判。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主要是在法庭上进行,为新闻媒体监督司法提供了便利条件。新闻媒体的介入对于保证我国诉讼法所确认的诉讼制度和原则的贯彻落实、实现司法程序公正、防止“暗箱操作”,具有积极作用。

3.对生效判决进行评判

一般认为新闻媒体和其他国家机关及其官员对于人民法院的生效判决,不得随意抨击和评论。但是不得随意评论并不等于不能评论,对生效判决从法理上进行讨论、分析,对判决适用法律是否准确、是否符合立法本意进行评价,甚至对裁判文书的文理是否通顺、是否符合逻辑进行评判,应该是允许的。事实上也有不少大众媒体(主要是一些学术期刊)以案例评析的方式对人民法院的生效判决进行评判,其中合法合理的评判不仅对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具有指导意义,而且还可能引起对那些确实存在错误的案件的再审,从而实现监督审判的功能。

4.对法官法庭外行为及进行披露

从司法实践的现状来看,法官的职务行为除了在法庭上主持庭审、作出判决以外,在法庭外的调解、调查取证、立案、执行等都属于法官的职务行为,法律对此亦规定了相应的程序和制度。如果法官法庭外的职务行为违反法定程序,必然损害司法的公正性。法官接受当事人的贿赂不仅有损于法官的公正、清廉形象,

而且是导致司法不公的主要原因。新闻媒体对法官在审判活动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和不良行为进行披露和曝光,对于促进司法机关改进作风、遏制司法腐败,具有积极作用。

二、新闻自由对司法公正的消极作用

虽然说,在实践中媒体对司法的促进作用不可低估,但是由于媒体的自身利益和传媒技术素质的影响,传媒不可避免地对司法产生负面影响。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存在,传媒本质上亦是公共选择理论上的经济人,所以媒体在任何时候都有着自己特定的利益(无论是经济的还是政治的利益),并依据这种利益基点表达自己的社会见解,传播信息。纯客观的、完全超脱或中立的传媒仅仅是一种道德虚构。

另一方面,传媒的话语立场是道德化的,因而传媒很难理解司法机构依据法律事实所做的与道德情感或公众情绪不尽一致的判定或处置。而且,相对司法而言,传媒在表述某种认识和见解时,更缺乏事实基础、程序性制约、技术性证实或证伪手段。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把媒体和司法的关系定义为媒体监督司法并赋予其实质性的监督权力,无疑会对司法的公正与独立造成破坏,在个案中往往会对当事人的合法权利造成损害。在实践中,媒体已经被理解为有这种权力。在中文中,“监督”通常是一种“上级”对“下级”的行为,通常伴随着制裁的措施。而在英文中采用的是‘从上往下,看的监督,是一种权力的表现。社会公众对此基本认同。公众在寻求自己的利益保护的过程中,对媒体的信赖是远远超过司法的,这从“舆论监督就是管用”的题目时常见于报端就可以窥见。而司法的权威也会在媒体的地位被不恰当地拔高中而被破坏殆尽。

(一)新闻自由冲击司法独立,损害司法公正

司法独立是建立在近代分权理论基础之上的,是权力分立与制衡的基本要求,是司法公正的前提。关于司法独立,西方有学者将它概括为八个方面:独立于国家和社会间各种势力;独立于上级官署;独立于政府;独立于政党;独立于新闻舆论;独立于国民时尚与时好;独立于自我偏好、偏见与激情。可见司法独立的内容之一就是要摆脱新闻舆论的干涉。当新闻自由与司法独立发生冲突时,新闻自由必须为司法独立让路。从我国目前的司法现状来看,一方面由于司法活动向舆论界公开的程度不够,使得新闻舆论对司法的监督力度和广度不足;另一

方面由于司法体制不顺和新闻监督失范等原因,使得有限的新闻监督对司法独立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引发另一种形式的司法不公。其主要原因如下:

人民法院在体制上的不独立是审判独立容易受到新闻自由冲击的重要因素。虽然我国宪法规定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在国家机构的设置上是人民代表大会下的“一府两院’, 但法院和检察院的级别要低于同级政府,且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的人、财、物均受制于地方政府。这种体制下的人民法院,在审判中要完全做到“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是不现实的。此外,由于地方各级法院的法官由地方权力机关任命,不能摆脱地方政府的干预,当人民法院和法官面对属于“领导’层的新闻媒体时,要求其在审判中不受这种新闻媒体的影响是勉为其难的。司法机构和法官的地方化,使得人民法院和法官在代表地方利益的舆论面前无法保持中立的态度。司法权的地方化,使地方保护主义成为国家司法权运作过程中无法克服的通病。在实际生活中,法官因开罪地方政府而被免职、调离,或者地方政府迫于舆论压力而对法官进行处分的事例大量发生。当前我国新闻媒体的特点决定了它往往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主动干预审判活动。其一,我国的新闻媒体是以“机关报’为主流,新闻媒体一般隶属于某一部门或地方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部门利益、地方利益之间必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冲突,当这些冲突或纠纷被诉至法院时,这些部门往往利用自己控制的新闻媒体来制造有利于自己的舆论,对法院施加某种影响,从而使法院作出有利于自己的判决。其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媒体本身也已形成一个利益层,当他们的利益和其他社会利益发生冲突而诉至法院时,他们也是司法机关的当事人之一。如法院受理的绝大部分侵犯隐私权、名誉权的案件,侵权者就是新闻媒体。新闻媒体一旦涉讼,从维护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自然会利用自身的优势制造有利于他们的舆论,对法院施加压力。其三,我国目前尚无规范新闻监督的相关法律,新闻监督基本上无法可循,加剧了新闻自由对司法独立冲击的负面作用。有些新闻媒体是以某一级政府的“喉舌”的身份出现,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该级政府的意见和看法,这种意见和看法对当地法院来说是一个不可轻视的信号。因此,在当代中国,新闻传媒很容易被扭曲,新闻监督也很容易变为一种权力干预、一股破坏司法独立的力量。此外,由于目前我国法官的素质普遍偏低,缺乏独立精神,再加上我国目前又没有法官与媒体的隔离制度,而媒体对有些案件在审判前大加炒作,法官在审判过程中极易受舆论的左右。

(二)新闻自由与司法公正相冲突

新闻和司法虽然都以追求客观公正为目标,但是新闻记者的调查采访和法官的审理判决,无论是在立场上还是所遵循的规则上都存在重大差别,因此新闻自由和司法公正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新闻自由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它使得报纸、电视台、电台等新闻媒体能够对国家司法权的运作过程作公开的报道和评述,使国家权力的行使处于公众的监督之下,这对促进司法公正无疑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新闻媒体又有着自己的目标和利益,当新闻自由权被不当行使时,往往会损害司法公正。我们认为,辩证地看待新闻自由与司法公正的关系,妥善处理二者之间的冲突,是保证司法公正和新闻自由的关键。新闻自由与司法公正的冲突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新闻舆论监督与维护司法权威的关系问题。新闻舆论由于注重新闻的轰动效应,往往遵循“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的规则,热衷于揭短和曝光。有些媒体为了制造轰动效应,往往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甚至不惜使用一些煽情语句。《工人日报》就曾使用过这样的标题:《腐败阴影笼罩法院》、《四年告倒两级法院―普通职工邓成和依法维权实录》。腐败分子在法官队伍中毕竟只是少数,上述报道的内容也是针对某些法院的少数干警,但这些报道的标题则给人们一种人民法院一片黑暗的印象。这样的舆论必然会极大地损害人民法院的形象。“四年告倒两级法院”的说法在文学修辞上可能效果不错,但这种说法不符合事实。这两级法院不可能因为一件案件被上级法院改判而“倒”;这种说法也不符合审判权运作的内在规律。审判是法官运用个人理性,根据现有证据和法律进行推理的过程。因法官认识角度的不同,导致案件处理结果不同是正常的。只要在审判过程中,法官没有重大过失或徇私枉法、徇情枉法行为,就不应该对该法官和审判结果妄加评论。上级法院可以对下级法院的判决进行改判,是基于法律对审级的设定。案件经过二审或再审改判形成终审判决,只是在程序上说明该案的审理到此终结,并不说明终审判决的绝对正确。西方有位著名法官曾说过一句名言,大意是:最高法院的法官并非由于裁判正确而享有终审权,相反,是因为享有终审权才裁判正确。邻任没有证据证明法官本人有重大过失或者有违法办案行为的情况下,仅仅根据二审或再审改判就对法官进行抨击显然是不妥的。舆论的不良导向,破坏了公众对司法机关的信任,导致司法机关的威信降低,动摇了法律的权威。在我国公民法律意识还不够强、法律至上性经常受到权力压制的情况下,司法机关威信的破坏,对于法律的实施和遵守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当前人民法院大量已决案件得不到执行,可以说是司法权威受到挑战的标志。当公民对司法机关失去信任后,就不可能相信司法机关的裁判是公正的,自动履行

这一判决的可能性就会大打折扣。当他们涉讼时,往往会想方设法通过一些非正当手段去影响法官,以求得有利于自己的判决,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司法腐败。公民在有了纠纷或者矛盾的时候,不是通过司法途径去解决,而是寄希望于某个领导出面甚至寄希望于新闻媒体的仗义执言。民间就有“有冤屈找法院不如找电视台、找记者更有效”的说法。这种情况在一个法治国家显然是很不正常的。

新闻监督与其他形式的监督的关系问题。对司法机关的工作进行监督,除了新闻监督以外,还有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检察机关的监督、党的监督等。新闻舆论监督和其他形式的监督相比,具有自身的优势,如它能涉及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不受时空的限制,贴近公民个人,具有及时性和公开化的特点,但是新闻监督也有自身的缺点。其一,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所关注的往往是那些能引起公众兴趣的大案、要案、奇案、特案等。而人民法院所审理的绝大部分是普通案件,再加上司法程序的相对封闭性,能够受到新闻媒体关注和监督的案件只是人民法院审理案件中的极少数。因而舆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是极其有限的。其二,新闻舆论监督是一种外部监督,其监督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相对不足。新闻媒体对案件事实和证据的调查与分析不受法定程序和证据规则的限制,容易受个人情绪和偏见的影响,其调查结果的客观性相对较差。舆论监督由于不具有强制力的保障,是一种软监督,舆论压力只是一种外在的力量,其监督是否有效还取决于司法机关及其领导的是否重视。其三,新闻媒体容易受到利益驱动,不能完全以中立的监督者的角色出现。现实生活中个别记者和媒体搞有偿新闻、徇私新闻的问题也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因此,新闻舆论监督对于维护司法公正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新闻舆论监督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又是有限的,司法公正的主要保障来自于国家权力机关监督和司法机关内部监督制约机制的加强与完善。

新闻自由与司法独立的冲突。新闻自由是公民的基本自由,而司法独立则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最基本要求,也是我国宪法的一大原则。我国宪法规定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当新闻自由有损于司法独立,妨碍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时,就必须受到限制。新闻自由在什么情况下会妨碍司法独立?目前还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对此,西方国家一般赋予法官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如美国著名的? J ? 辛普森民事赔偿案在加州圣塔莫尼卡民事法院审理时,法官希诺诗? 富基萨肯在审判一开始就禁止电视记者们在法庭拍摄,并作出裁定,限制双方代理律师就案件公开发表言论,从而将案件置于相对独立、平静的审理气氛中,和该案的刑事审判形成鲜明的对比,

而且判决结果与刑事判决大相迁庭,但美国法学教授和公众对此反映却非常平静,其实也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他们对法官有权对新闻媒体的采访报道作出限制的认可。目前我国法律除了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涉及个人隐私及商业秘密的案件,媒体不得报道庭审过程和案情外(报道判决结果不在此限),对媒体报道、评论审判活动应遵守什么样的规则以免妨碍司法独立都还没有具体规定。

三、司法公正与新闻自由的合理构造

在我国的司法改革过程中,媒体的参与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媒体的角色既不是司法的传声筒,也不是司法的对立、对抗面。它只是通过自己的独立的运作对司法起着潜在的间接的作用。为了能够使这种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正面的影响,相关的制度设计就必须要保持两者之间的紧张中的和谐关系。

(一)新闻媒体对司法公正的监督原则

1.对法庭审判过程的报道的客观性

即报道应该符合客观事实,不能凭主观臆想进行推理、判断或随意夸大。司法作为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在法治国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司法是实现社会正义的最有力的救济手段。不公正的立法固然是一种弊害,但是在未经最终适用于具体个案的处理之前,那弊害还只是潜在的或者是表现在一种符号意义上。而一个以追求社会正义为存在基础的司法可以将立法上的弊害降至可能的最低限度,或者不公正的执法固然造成一种伤害,但受害者毕竟还可以举起司法之剑及时地得到矫正或补偿救济。但是司法本身的不公正对于一个法治社会更为有害。诚如培根所言:“一次不公的(司法)判决比多次不平的举动为祸犹烈,因为这些不公平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源,多次不公的判决则把水源败坏了。”

2.对法庭审判活动的批评必须的善意性

所谓善意,是指批评的目的是出于维护正义,即通过披露法庭及法官个人在审判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敦促法庭改正缺点,对有关违法违纪人员进行查处。对于故意贬损法院及法官个人形象的新闻应当予以制止。

3.赋予法官较大的自由裁量权

法官有权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对新闻媒体的报道作出某些限制。如法官从保护证人或者防止干扰证人作证的角度考虑,禁止新闻记者在法庭上拍照、摄影;为保证法庭的庄严肃穆,禁止记者使用闪光灯拍照等。在判决作出以前,对有可能影响公正判决的言论,法官有权予以禁止。

当今我国的法治建设的重点由立法转向司法的时候,我们突然发现,现有的司法体系离我们的预期是那么的遥远,司法根本无力承担维护社会正义最后一道防线的重任。司法不公、司法腐败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甚至有人认为目前司法的权威在中国已经降到了历史最低点因而,如何建立一个公正、独立、权威、高效的司法就成了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但是,司法改革仅有其内部的努力是不够的。媒体以其强大的社会影响力,成为人们普遍期待的促进司法改革的外在动力和遏制司法腐败的有效的工具。而对司法的媒体监督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中提出来的。

纵观近几年司法和媒体的关系,我们所预期的理想的结果并未出现,相反媒体和司法之间的冲突不断。这就促使重新审视媒体和司法的关系,对媒体对司法的影响和作用作出全面的分析,对媒体与司法的关系作出合理的安排。其实,媒体和司法都是主流政治制度的统治工具。美国记者、政治家道? 凯特在其《政府的第四个部门》一书中指出:华盛顿的新闻记者集团其实并不是对另外三权起到了什么制衡作用,而是与法政、立法、司法并存的“政府的第四个部门”,它与政府、国会和最高法院配合行动,为推行当权者的现行政策服务。国家即可以将其两者共同作为推行自己政策的工具,也可以利用其中的一种对另一种进行有效的控制、引导和促进,从而实现自己一定的政治目标。

(二)新闻自由与司法公正制度的合理建构

相对司法而言,传媒有着相对独立的立场,有依据自身立场论说和评价司法行为及司法过程的权能。传媒的地位既不在于代表某一方利益对司法持简单地批判态度,也不应完全遵从司法机构的意志,简单地传译司法机构的声音。但是这种紧张仅是为司法设定一种外在的平衡制约力量。鼓励媒体对司法的评价和论说最终的目的是促进司法的公正。为达到这一目标,我们的制度设计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赋予传媒独立的地位

较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社会中传媒和司法保持着高度的统一和一致,传媒所负担的重要使命是直接地传译司法所确定的基调,认同并宣扬司法所作出的一切结论。改革开放以来,情况发生了变化。一方面,民主化的进程为媒体提供了较大的自由度,另一方面,意识形态的多元化也使得传媒的政治负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传媒亦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因此,传媒获得了成为论说和评价媒体的最起码的条件。但是长期以来中国的传媒一直被视做政府的喉舌,在很大程度上,传媒缺乏独立的身份和立场,往往只是政府代言人的角色。传媒对事件的实质影响力往往取决与其背后行政权力的大小。传媒一旦获得行政权力的支持,其威力就会倍增;而没有行政权力支持,其声音又很微弱。所以,传媒对司法的批评往往体现的是行政权对司法的评价,有些时候传媒甚至成为了行政权向司法施压的一种方式。传媒缺乏从自己独特的立场解说和评价司法的资格和能力,因而对司法的积极作用也不能有效的发挥。所以赋予传媒独立的论说资格就十分重要。

在符合主流政治制度要求的情况下,媒体和司法尤其是行政权要保持相当的距离。媒体可以根据自己的立场、见解对司法进行报道、评价和论说。无论这种论说的基点是与公众的愿望一致,还是与行政机关的倾向更吻合,或者是与司法的立场相同,传媒始终应是从自己的立场、角度作出的,不代表任何一方的利益。为此,应当取消一些对传媒的不恰当的限制,法院公开审理的案件一律允许报道,依法可以公开的法律文书都应允许媒体进行查阅和报道。

2 、适当限制媒体对司法的影响

适当限制媒体对司法的言论范围诚然,司法是应当经得起舆论的评说的。只有经得起舆论评说并能保持独立、公正的司法,才能获得社会公众的信任、尊敬与服从,才会获得真正的权威。但是,这需要一个完善的司法体系和成熟的社会心理环境作为基本的条件。考察其他国家这一问题的处理,我们会发现,或多或少媒体会受到一些限制,虽然这种限制在逐步放宽。以美国为例,虽然美国媒体对司法的评论自由度非常高,但是这也是随着美国社会的发展和美国司法制度的不断完善而逐步形成的。而从美国的焚烧国旗一案中,也可以看到美国公众对本国司法制度的尊敬与信仰。目前中国的司法还处于成长期。社会文化传统造成对司法的误读和司法权威不足,我们也无法期待受众能够对媒体所发布的信息进行成熟的、理性的分辨,并理智地克制由这些信息所激发的情绪反应。在这种情况下,适当地限制媒体的行为空间应当是一种理智的、现实的选择。在这方面谭世

贵先生提出的建议很有价值。他提出:在诉讼过程中,新闻媒体应保持中立立场,对行使知情权所获得的诉讼文书,只做如实的报道,而不发表任何评论或意见;在审判过程中,新闻媒体对案件的审理情况只做转播或客观地介绍,而不能发表任何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更不能对案件的处理定调子、下结论,误导公众,从而对司法人员产生压力;在任何时候,新闻媒体均不得刊载或播出对司法人员有人身攻击或人身侮辱内容的报道或评论,以保护司法人员的人格尊严。另外,一些国家为了避免过于激烈的舆论会对当事人的诉讼权利造成侵害所实行的异地审理和不间断审理原则也是值得借鉴的。

3 、实施一定的传媒政策,引导传媒为我国的司法改革做好宣传

虽然我们不主张政府直接干预传媒的传播内容,但并不意味着国家不可以推行某些传媒政策,为自己一定时期的工作任务服务。实际上,利用传媒为一定时期的国家任务服务在国内外都是司空见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政府通过宣传使妇女传统观念发生了重大转变。战争爆发期间,政府意识到为了保持必需的战争产品,需要大量的妇女进入到劳动大军中,问题是要激励公众改变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政府寻求家庭及妇女杂志的合作。战争期间,这些杂志中充斥着旨在影响妇女对一系列问题态度的文章,从鼓励定量配给到反映妇女作为爱国者的行为、她们为国家工作和服务的积极方面。这些努力是如此成功,以至于到战争结束后同样需要强大的宣传攻势来强调妇女的家庭主妇角色,因为妇女们从事的工作要转移给从战场上归来的士兵们。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媒体在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方面的巨大作用。因而,国家应当有意识地推行一定的传媒政策,鼓励传媒通过各种形式把国家对司法改革的认识、设想表现出来,从而影响社会公众,为司法的改革减少意识上的阻力和障碍。所以说对于现代自由公正社会而言,司法公正和新闻自由都是不可或缺的,并且不存在着根本性冲突,如果简单依据扬此抑彼思路进行制度设计,则可能使一种基本价值限制甚至扼杀另一种基本价值。因此良好的社会制度设计应在新闻自由与司法公正之间保持一种合理的平衡,尽可能减少或避免司法公正与新闻自由这两种价值之间的冲突,对于我们从法律制度等各个方面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消防管道支架设置的高度和间距

寸和型式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支架上孔眼应采用钻床进行开孔,严禁使用电、气焊进行开孔。支架上孔眼的孔径比所穿螺栓直径大1~2mm为宜;支架上飞边毛刺要及时打磨掉,其端头要进行倒角处理。 支架上焊缝要饱满且无夹渣,除埋入砼中的部分外,应及时刷防锈漆做好防护处理。 支架安装时,成排支架一定要先放线后安装,并确保同层支架高度一致。立管支架一般要求以1.5~1.8m为宜。层高5m以上,平均设置两个管卡。 对干、立管支架安装定位,应考虑布置美观,管道支架的最大间距应符合下表的要求。 公称直径(mm) DN25 DN32 DN40 DN50 DN80 DN100 DN150 支架最大间距(m) 保温管道2.0 2.5 3.0 3.0 4.0 4.5 6.0 不保温管道3.5 4.0 4.5 5.0 6.0 6.5 8.0 管道支架在梁上安装时,膨胀螺栓位置应处于梁的中线以上,这样可以使管道对梁的外力,不落在梁弯矩最大的地方,管子与支架抱箍必须牢固美观,且接触紧密. 其实算支架是个施工经验活,管道不同的连接方式、不同的安装位置那么支架的样式会不同,安装间距也不同。 1、支架的样式:支架主要的样式有"门"型或“U”支架,也叫防晃支架(多用在DN100及以上的管径)、“L”型或“角尺”支架(多用在小管径及贴墙立管上)。

2、支架的间距:支架的最大间距是有规范的,这个你可以百度的,但实际安装时支架间距比规范要小,法兰连接、螺纹连接时的支架间距要比沟槽连接时大。以消防中最常见的沟槽为例:DN65~DN150的支架间距一般在4~4.5米左右(支架间距设置时跟梁的间跨有关,因支架经常贴梁边安装),DN25~DN50的支架间距一般在3~3.5米左右。 3、支架的选材:单根DN100、单根DN150的管道一般会选5#角钢或5#槽钢或6#槽钢;两根共用支架时会选8#或10#槽钢;三根管共用时会选10#或12#槽钢;DN50~DN80在喷淋中用量较小,DN65在消火栓中用量较多,一般按5#角钢考虑;DN25~DN40一般按3#或4#角钢考虑。 4、支架计算:支架计算时吊臂长度的确实是关键,所以要确定管道标高与楼板底标高(因消防管一般按贴梁底安装考虑,所以梁高很关键),一般地下室支架吊臂较长,楼层内稍短。 所以喷淋管支架大致估算:150 100 管按5#槽钢间距4.5米,“U”型支架,单个支架用材1.5米计,80 65 50 管按5#角钢间距4.5米,“U”型支架,单个支架用材1.5米计,40 32 25管按4#角钢间距3.5米,“L”型支架,单个支架用材1.2米

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应用教案

课题 第5讲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第二课时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变化规律及应用 计划课3 时教学目标 1、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3、昼夜长短的变化; 4、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5、四季更替和五带 教学重点 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应用 2、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和应用 教学难点 1、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与分布规律 2、正午太阳高度规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图示法读图分析法综合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容及教学过程 导入:出示思维导图, 第2课时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应用 考点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纬度)变化规律

2.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规律 回归线 之间 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为90°,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即一年中有 两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 回归 线上 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为90°,一年中只有一次太阳直射现象,即一年 中只有一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 回归线 至极点 之间 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小于90°,一年中只有一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

(2018·大连联考)下图为6月22日与12月22日地球表面四地正午太阳高度。四地自北向南排列,依次是() A.甲、乙、丙、丁 B.甲、丙、丁、乙 C.丁、乙、丙、甲 D.甲、丙、乙、丁 解析图中丙地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说明丙地在23°26′N上;乙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大于夏至日,且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接近90°,推断出乙地在0°~23°26′S之间且接近23°26′S;甲地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大于冬至日,且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很小(低于10°),得出甲地在23°26′N以北,66°34′N以南,且距离66°34′N较近;同理推出丁地在23°26′S以南,66°34′S以北,且距离66°34′S较近。所以四地自北向南依次为:甲、丙、乙、丁。 答案 D 正午太阳高度的三点特殊规律 (1)同线相等规律: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2)对称规律:以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为对称轴南北对称的两条纬线,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3)近大远小规律:距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反之越小。 考法一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与分布规律判断 1.(2014·课标Ⅱ,4)总部位于江苏徐州(约34°N,117°E)的某企业承接了甲国(下图)价值7.446亿美元的工程机械订单。据此完成下题。

从历史发展阶段更替的高度理解和评价改革开放三十年

从历史发展阶段更替的高度理解 和评价改革开放三十年 胡承槐 [摘要]改革开放30年,已将中国带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轨道,这一历史轨道是现代的世界性的走向人类自由和解放的历史轨道,亦是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固有的传统力量所无法抗拒的历史潮流。进而,从中国3000多年历史发展阶段更替的高度来看,我们完全有理由说,现今的改革开放是中国3000多年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伟大历史事件。 [关键词]改革开放;历史趋势;理解和评价 [中图分类号]K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08(2009)02-0016-04 如何理解和评价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巨大进步?在看到广大民众已摆脱饥不裹腹的饥饿状态,人民开始过上小康或富裕的物质生活;看到快速增长的经济总量使中国在全球的GDP 排位前进到第三、四位的水平,极大地加强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看到社会已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意识形态0生活方式中解放出来,,,在看到这一系列巨大历史性成就的同时,还需我们透过这些感性的表象,将这30年的经历放置在2000年、3000年中国历史发展的大框架中,从整个中国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更替的高度来理解和评价改革开放的30年,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把握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历史本质性意义,明了我们从哪里来、现在怎么样、将会去哪里? 一、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属性及对近现代的影响 认知和评价改革开放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其首要的一项学理工作是要对这一特定时期的前历史时期有一种科学和理性的认知。通俗地说,就是说先搞清楚我们从哪里来。如果说短暂的秦皇朝终结了远古中国的封建(封土地、建诸侯)社会而开启了2000多年的官僚帝国历史阶段,那么,我们完全有理由说,改革开放30年,最为本质的历史性意义可能就在于它将引领我们真正告别传统中国的/官治0社会,而走向现代法治社会。所谓官治社会是这样一个社会,即自秦以来的2000余年中国社会的基本属性,既不是封建主义社会,亦不是人治社会,更不是法治社会,而是/官治主义0的官治社会或官僚帝国社会。首先,相对于封建主义是以贵族领主为首和资本主义是以资本家阶级为领导阶级的社会,相对于法治社会是以公民社会为社会基础的社会而言,官治社会是以官僚集团为首的仍旧保有身份等级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是/官)))民0二元结构,官治民、民从官是全部社会关系中最为本质和核心的关系,其他社会关系都应从这一关系出发来予以说明和解释;其次,透过天下为公的意识形态动员的表象,官僚集团以国家的名义垄断和控制整个国家主要的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决定着这些资源的具体分配,操控整个社会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乃至个人生活的私领域(比如,官僚集团的利益和偏好成为

中国各地海拔高度分布图(通过经纬度查找)

中国各地海拔高度分布图 (单位:米) 56 北 纬 ( 度 ) 54 917 1000 958 52 1000 982 893 542 50 1000 1000 1000 982 900 568 507 500 48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982 894 516 284 440 489 500 500 500 46 1000 1000 982 964 982 1000 1000 1000 946 556 147 97 266 479 500 500 500 44 1000 1000 982 911 643 893 929 946 1000 1000 1000 982 893 485 95 91 416 489 500 500 42 1000 982 911 589 536 554 571 607 946 1054 1036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982 911 579 431 99 200 447 500 500 40 2083 2500 1357 1071 964 661 589 643 750 750 768 982 1786 1214 1036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936 569 434 212 105 133 38 2917 2607 1429 1268 1232 1214 1357 2429 1964 1893 2482 2554 1893 1214 1107 1036 1000 982 946 839 302 92 39 8 36 2167 2833 2750 2714 2714 2714 2786 2893 2821 2250 2250 2250 2143 2000 1786 1107 1000 946 611 471 156 34 16 34 2893 3000 3000 3000 3000 3000 2964 2893 2857 2857 2857 2750 1964 1143 1000 929 529 186 103 31 18 32 2833 2964 3000 3000 3000 3000 3000 3000 3000 3000 3000 2821 1900 1021 914 886 486 143 89 38 32 17 30 2833 2893 2964 3000 3000 2964 2893 2857 2857 2857 2643 1264 521 486 843 300 171 149 110 174 46 28 2833 2857 2857 2833 2143 2143 1964 1150 914 886 829 500 443 440 423 355 43 26 2000 2000 1857 1143 1000 911 393 439 457 486 450 118 24 2000 2000 1839 1089 929 819 224 134 172 400 382 118 75 22 1875 1625 460 96 28 10 20 31 3 18 东 经 ( 度 ) 072 074 076 078 080 082 084 086 088 090 092 094 096 098 100 102 104 106 108 110 112 114 116 118 120 122 124 126 128 130 132 134 136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和变化规律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和变化导学 ---找规律 昼夜长短的分布和变化规律 (昼长+夜长=24小时昼长=日落时刻-日出时刻) 一、读课本P19页三图填写下表数据 1、找出各纬度最长昼长和最短昼长的日期,在表中圈出来 2、记住各纬度最长昼长的时间长短 二、按下表分析所填数据,找出有关昼夜长短的分布及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相互关系的规律

三、根据两表格内容,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1、赤道全年昼夜长短的特点是?春秋分日全球昼夜长短状况呢? 2、北半球夏半年昼夜长短的状况是?此时段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在哪个半球?冬半年呢? 3、北半球昼长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增长的?此时段太阳直射点朝哪个半球移动?北半球昼长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缩短的?此时段太阳直射点朝哪个半球移动? 4、北半球各地昼长什么时候达一年中最长?最短呢? 5、你能讨论出南半球的昼夜长短的分布和变化特点吗? 6、总结:昼夜长短的分布和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的关系 太阳直射的半球: 太阳直射点移向的半球: 7、你还发现了什么现象了吗?

正午太阳高度角(H)的分布和变化规律 (H=90°-两地纬度差两地纬度差为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纬度差) 读P19页三图,按要求填写下表 一、根据所填内容探讨以下问题: 1、四个节气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特点 2、同一纬度四个节气的正午太阳高度的特点 3、判断以下各地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时间(用节气表示): 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 北极圈南极圈40°N 40°S 总结:各地一年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的时间 4.同纬度地区(H)相等吗?夏季昼长大于冬季的昼长,正午太阳高度是不是也比冬季高?

设计阶段与出图深度

设计阶段与出图深度 内容提要:1.设计阶段的划分 2.初步设计深度的有关规定 3.施工图设计深度的有关规定 4.设计说明的编制方法 5.实例讲解 6.关于施工配合 7.自由提问 一、设计阶段的划分 (一)建筑工程设计阶段的划分 1.建筑工程设计应按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三个阶段进行。 2.小型或技术简单的建筑工程,经有关主管部门同意,可按方案设计审批后直接转入施工图设计的两阶段进行。 (二)与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有关规范和规定 1.建设部[1992]102号文版发的行业技术管理标准《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的规定》(中南建筑设计院主编)

2.上海市标准DBJ 08-64-97《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上海市勘察设计协会主编) (三)设计文件编制原则 设计文件编制必须贯彻国家和地方有关工程建设的政策和法令,应符合国家和地方建筑工程建设标准、设计规范(规程)和制图标准,遵守设计工作程序。 各阶段的设计文件应是完整齐全,内容深度要符合规定,文字说明和图纸均应表达清晰、准确,整个文件必须经严格校审,减少各种差错。 1、方案设计 方案设计(概念设计)是投资决策之后,由咨询单位将可行性研究提出意见和问题,经与业主协商认可后提出的具体开展建设的设计文件、其深度应当满足编制初步设计文件和控制概算的需要。 二、初步设计图纸深度 初步设计(基础设计)的内容依项目的类型不同而有所变化,一般来说,它是项目的宏观设计、即项目的总体设计、布局设计、主要的工艺流程、设备的选型和安装设计、土建工程量及费用的估算等。初步设计文件应当满足编制施工招标文件、主要设备材料订货和编制施工图设计文件的需要,是下一阶段施工图设计的基础。 (一)区域位置图 1.地形和地物; 2.城市坐标网、坐标值;

中国各地海拔高度分布图

中国各地海拔高度分布图(单位:米) 56 北纬(度) 54 917 1000 958 52 1000 982 893 542 50 1000 1000 1000 982 900 568 507 500 48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982 894 516 284 440 489 500 500 500 46 1000 1000 982 964 982 1000 1000 1000 946 556 147 97 266 479 500 500 500 44 1000 1000 982 911 643 893 929 946 1000 1000 1000 982 893 485 95 91 416 489 500 500 42 1000 982 911 589 536 554 571 607 946 1054 1036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982 911 579 431 99 200 447 500 500 40 2083 2500 1357 1071 964 661 589 643 750 750 768 982 1786 1214 1036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936 569 434 212 105 133 38 2917 2607 1429 1268 1232 1214 1357 2429 1964 1893 2482 2554 1893 1214 1107 1036 1000 982 946 839 302 92 39 8 36 2167 2833 2750 2714 2714 2714 2786 2893 2821 2250 2250 2250 2143 2000 1786 1107 1000 946 611 471 156 34 16 34 2893 3000 3000 3000 3000 3000 2964 2893 2857 2857 2857 2750 1964 1143 1000 929 529 186 103 31 18 32 2833 2964 3000 3000 3000 3000 3000 3000 3000 3000 3000 2821 1900 1021 914 886 486 143 89 38 32 17 30 2833 2893 2964 3000 3000 2964 2893 2857 2857 2857 2643 1264 521 486 843 300 171 149 110 174 46 28 2833 2857 2857 2833 2143 2143 1964 1150 914 886 829 500 443 440 423 355 43 26 2000 2000 1857 1143 1000 911 393 439 457 486 450 118 24 2000 2000 1839 1089 929 819 224 134 172 400 382 118 75 22 1875 1625 460 96 28 10 20 31 3 18 东经(度) 072 074 076 078 080 082 084 086 088 090 092 094 096 098 100 102 104 106 108 110 112 114 116 118 120 122 124 126 128 130 132 134 136

脚手架搭设高度要求

规范中脚手架搭设高度要求 单排脚手架搭设高度不应超过24m 双排脚手架搭设高度不宜超过50m 悬挑脚手架的搭设高度不宜超过20m 满堂脚手架的搭设高度不宜超过36m 满堂支撑架搭设高度不宜超过30m 当满堂支撑架小于4跨时,不宜超过 盘扣式模板支架搭设高度不宜超过24m 脚手架杆件构造要求 1 立杆搭设要求 是脚手架的关键部件,主要受力杆件,负责传递和承受力的部件。立杆间距应均匀设置,不能大于设计间距,否则降低立杆承载能力。立杆的搭设应符合以下要求: 1)每根立杆底部宜设置底座或垫板(当脚手架搭设在永久性建筑结构混凝土基面时,立杆下底座或垫板可根据情况不设置)。 2)脚手架必须设置纵横向扫地杆。纵向扫地杆宜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距钢管底端不大于200mm处的立杆上。横向扫地杆亦应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紧靠纵向扫地杆下方的立杆上。 3)立杆必须用连墙件与建筑物可靠连接。

4)当立杆基础不在同一高度上时,必须将高处的纵向扫地杆向低处延长两跨与立杆固定,高低差不应大于lm。靠边坡上方的立杆轴线到边坡的距离不应小于500mm,脚手架底层步距不应大于2m。 5)立杆接长除顶层顶步可采用搭接外,其余各层各步接头必须采用对接扣件连接。对接可提高承载能力,一个对接接头的承载能力比搭接的承载能力大倍。因此在竖立杆时,要注意杆件的长短搭配使用。顶层顶步立杆指顶层栏杆立杆6)立杆上部应始终高出操作层,并进行安全防护。立杆顶端宜高出女儿墙上皮lm,高出檐口上皮。 7)脚手架立杆接长、对接应满足以下要求: ①立杆上的对接扣件应交错布置;两根相邻立杆的接头不应设置在同步内,同步内隔一根立杆的两个相隔接头在高度方向错开的距离不宜小于500mm;各接头中心至主节点的距离不宜大于步距的1/3。 ②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m,应采用不少于2个旋转扣件固定,端部扣件盖板的边缘至杆端距离不应小于100mm。 2 纵向水平杆搭设要求 1)纵向水平杆步距不大于; 2)应设置在立杆内侧,其长度不应小于3跨; 3)纵向水平杆接长应采用对接扣件连接或搭接。

设计阶段与出图深度(一)

设计阶段与出图深度(一) 摘要:1.设计阶段的划分2.初步设计深度的有关规定3.施工图设计深度的有关规定4.设计说明的编制方法5.实例讲解6.关于施工配合7.自由提问 关键词:设计阶段出图深度设计说明施工配合 一、设计阶段的划分 (一)建筑工程设计阶段的划分 1.建筑工程设计应按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三个阶段进行。 2.小型或技术简单的建筑工程,经有关主管部门同意,可按方案设计审批后直接转入施工图设计的两阶段进行。 (二)与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有关规范和规定 1.建设部1992]102号文版发的行业技术管理标准《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的规定》(中南建筑设计院主编) 2.上海市标准DBJ08-64-97《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上海市勘察设计协会主编)(三)设计文件编制原则 设计文件编制必须贯彻国家和地方有关工程建设的政策和法令,应符合国家和地方建筑工程建设标准、设计规范(规程)和制图标准,遵守设计工作程序。 各阶段的设计文件应是完整齐全,内容深度要符合规定,文字说明和图纸均应表达清晰、准确,整个文件必须经严格校审,减少各种差错。 二、初步设计图纸深度 (一)区域位置图 1.地形和地物; 2.城市坐标网、坐标值; 3.工程场地范围的测量座标或尺寸; 4.场地附近原有或规划的交通线路及公用设施,本工程道路、铁路接线点及进入场地的位置、坐标和标高; 5.场地附近河道、水库的名称、位置、主要高程; 6.场地附近大型公共建筑的位置和名称; 7.指北针、风玫瑰图; 8.区域位置图可视工程规模等情况与总平面图合并; 分析中国电信、金融大厦区域位置图。 (二)总平面图 1.地形和地物; 2.测量坐标网、坐标值,场地施工坐标网、坐标值(或标注尺寸),规划红线; 3.建筑物、构筑物、出入口、围墙位置,其中主要建筑物、构筑物的坐标(或相关尺寸); 4.废旧建筑物的拆除范围、相邻建筑物的名称和层数与相邻建筑物的距离、日照阴影图; 5.道路、铁路和排水沟的主要坐标(或相关尺寸); 6.停车库(场)的车位布置、消防登高场地、绿化及美化设施的布置示意; 7.指北针、风玫瑰; 8.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和工程量表; 9.说明栏内应有尺寸单位、比例、场地施工座标和测量座标的关系、补充图例及必要的说明等。 分析中国电信通信总平面图。 (三)竖向布置图 1.场地施工坐标网、坐标值(或尺寸);

建筑高度设计规范

11层:7层以上就要有载人电梯,11层以上就要有消防电梯,防火门达到乙级。因此能赚得多又花得少的就是造11层(电梯都没有的7层多是学校宿舍楼层) 18层:11层以上开始需要安全出口,18层以上就要两个了,且11-18层楼梯间还要设计封闭的。因此赚钱又少花钱少麻烦的的就是18层 26层:19层开始就是一类防火建筑类型了(之前都是二类),两部防火电梯(也有说三部电梯一部防火)和两个防烟楼梯的节奏。 现下很多发展快的城市会有住宅高度限制,比如80米(机场高度限制,微波通道,城市的天际线控制,城市的规划要求神马的)。80/3=26层,于是就是同时满足住宅限制与利益最大化的层数 33层:那没有上述限制的呢?再往上呢?算一层3米,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规定:建筑高度超过100m时,不论住宅及公共建筑均为超高层建筑。(国外还要满足40层以上),33层再往上超100米了,无论从规范还是安全性都是另一个标准了。因此赚钱多又少麻烦的就是33层了。(我的叔叔住在一个没有机场的小城市,33层妥妥的~) 这是一个好问题。 做建筑设计,除非甲方提要求,设计人员是按照规范允许的极限来做的。这样的好处是,在满足规范的条件下,最大程度的降低甲方的成本。毕竟,拿人设计费,替人多赚钱。 住宅的层数设定,往往也是卡着规范的允许上限来做。这样可以最小化建筑占地面积,相应减小基坑开挖面积/减少打桩数量;扩大绿化或者广场的面积;扩大楼间距;优化日照条件,等等。 当然层数上限做不满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原因可能会奇葩到因为设计之前面积算错了,结果设计好的层数,硬是砍掉一层不建了,也有一些相对常规的原因,比如日照不满足、规划限高、风水、地方法规等等。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中3.1.2条根据层数进行了住宅分类: 一层至三层为低层住宅, 四层至六层为多层住宅, 七层至九层为中高层住宅, 十层及十层以上为高层住宅; 几乎所有的规范对住宅这种建筑类型的各种限定,都是基于这个划分标准来制定的。 比如: 《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 5.1.5条 六层及六层以下住宅的阳台栏杆净高不应低于1.05m,七层及七层以上住宅的阳台栏杆净高不应低于1.10m。 5.3.3条 七层及七层以上住宅建筑入口平台宽度不应小于2.00m。 像以上这些细碎的规定太多,不一一例举。但是,对建安成本来说,这些是可以忽略的,根本不产生影响。 正真的对建安成本、得房率这些关乎各方利益的指标影响较大的,主要是电梯和楼梯间:

什么是高度

什么是高度?一个人能达到怎样的“高度”?怎样面对自己的极限?怎样才能达到自己的高度? 文章可论对自我“高度”这一问题的看法,也可记叙某人在自己能力及客观条件范围下创造出自己的成绩,达到了自己的“最高度”的事迹。“高度”要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要客观,只有正视自己,才可尽自己的能力达到自己奋斗的最高点。我们还可以这样立意:每个人都要尽自己的能力以达到自己奋斗的最高点,而不能以某种情况为借口,不愿迎难而上,不愿为奋斗付出牺牲,这样的人是平庸的。当然我们也可以这样立意:虽然在比赛中跳高运动员总是以失败告终,总有一个高度无法逾越,但正是这种向自己“高度”——极限挑战,才能超越自己,创造出一个新的高度。 【题目设计】(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人类的追求中,“高度”历来是个焕发着魅力的词。央视有段经典的广告词:“高度决定视野,角度改变观念,尺度把握人生。”一位著名企业家也说过:“世界上最难以征服的是自己,每前进一步,都是一个新的高度。” 请以“高度”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 【作文题目】(二)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云雀见麻雀整天在树枝上跳来跳去,就问:“麻雀太太,你为什么不飞得高一点呢?” 麻雀斜着眼睛瞟了它一眼,说:“难道我还非得不高吗?你瞧瞧公鸡!” “公鸡伯伯,你为什么不飞得高一点呢?”公鸡骄傲地在屋顶上迈着八字步,反问:“难道我还飞得不高吗?你瞧瞧鹌鹑!” “你为什么不能飞得高一点呢?鹌鹑姐姐?”鹌鹑奋力从草尖上飞过去,得意地对云雀说:“难道我还飞得不高吗?你瞧瞧癞蛤蟆!” 后来,云雀遇见雄鹰,向雄鹰请教:“雄鹰叔叔,你为什么飞得那么高呢?”“不,不!”雄鹰谦虚的说:“离蓝天,我还差得远呢!” 这则寓言故事中的麻雀、鹌鹑、雄鹰对所飞的高度有着不同的认识,你对“高度”又有怎样的认识呢?请以“高度”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 【写作导引】(一) 什么是高度?一个人能达到怎样的“高度”?怎样面对自己的极限?怎样才能达到自己的高度?文章可论对自我“高度”这一问题的看法,也可记叙某人在自己能力及客观条件范围下创造出自己的成绩,达到了自己的“最高度”的事迹。“高度”要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要客观,只有正视自己,才可尽自己的能力达到自己奋斗的最高点。我们还可以这样立意:每个人都要尽自己的能力以达到自己奋斗的最高点,而不能以某种情况为借口,不愿迎难而上,不愿为奋斗付出牺牲,这样的人是平庸的。当然我们也可以这样立意:虽然在比赛中跳高运动员总是以失败告终,总有一个高度无法逾越,但正是这种向自己“高度”——极限挑战,才能超越自己,创造出一个新的高度。 【审题指导】(二) 这是一篇带材料的话题作文,审题时应紧扣材料。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麻雀、公鸡、鹌鹑是一种类型,它们以不如自己的对象为参照高度,目光短浅,孤芳自赏,不思进取;而雄赢属于另一种类型,它以蓝天为高度,胸怀大志,永不满足,积极进取。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多种立意。也可以从整体寓意着手,立意为“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飞得高才能看得远”等。 【审题指导】(三) 这是一篇带材料的话题作文,审题时应紧扣材料。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麻雀、公鸡、鹌鹑是一种类型,它们以不如自己的对象为参照高度,目光短浅,孤芳自赏,不思进取;而雄赢属于另一种类型,它以蓝天为高度,胸怀大志,永不满足,积极进取。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多种立意。也可以从整体寓意着手,立意为“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飞得高才能看得远”等。 一、对本次作文审题的分析 从所给的材料我们可以提炼出两则关键性的东西:以麻雀为代表的鸟类象征的是当下社会中那些目光短浅、比低不比高的人;而以云雀为代表的鸟类象征的是当下社会中那些目光远大、志当存高远的人。所以,可以看出两类鸟象征了社会中的两类人,他们的境界截然不同的原因在于他们对人生的定位差异决定的。 二、本次作文的立意方向 1、批判低矮的人生高度,倡导高远的人生高度。 2、赞扬高远的人生高度。 3、不管是低矮的人生高度还是高远的人生高度,不直接表态,得出适合自己的人生高度就是最美的结论。 4、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对矮和高的人生态度进行客观的评述。 三、如何在作文中应用好材料 材料型话题作文,所给的材料是有用的,它除了引出话题之外,还决定着文意的指向,在为文时我们不能把材料撂在一边不管,而是在行文过程中时时扣一下材料,点一下题。 横式分解法(并列结构) 示例A、 中心论点:与蓝天搏击,与白云共舞。 分论点一:你的目标决定你的高度 分论点二:你的态度决定你的高度 分论点三:你的学识决定你的高度 示例B:

坡向与自然带分布高度的关系(精.选)

坡向与自然带分布高度的关系 曾经有一道牵涉到坡向与自然带分布高度关系的试题,引起了长时间的争论。它便是 2004年北京春季高考的文科综合的一道试题,为了方便大家讨论现将原题摘录如下: 下面两幅图中, 上图表示我国主要地形区中某山自然带的垂直分布, 下图是该地形区中某城市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读图,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该地形区的名称。 (2) 指出导致图中山地两坡的自然带分布高度差异的主要因素 争论焦点是第二小题。 许多考生对第二小题的参考答案产生疑惑:如果说东西两坡的自然带分布的差异,主要是由水分(或降水、湿度)因素造成的。那么东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水分条件较好,植被应该长得更好才是。为何自然带的高度反而低些?而如果说东西两坡的自然带分布的差异主要是由热量或温度因素造成的,也不对。因为两侧纬度相同,辐射热量相近。虽然西坡是夏季风的背风坡,但西坡是冬季风的迎风坡,冬天西坡温度比东坡低。所以仅凭西坡是夏季风的背风坡而说西坡热量条件优于东坡是不准确的。 那么此题的正确答案是什么?又该如何来理解呢?究竟降水与热量与植被的分布高度有着怎样的关系。 通过大量的查阅资料与调研, 我们发现降水与热量与植被的分布高度有着如下的关系: 一、在基带热量盈余区,水分是决定自然带高低的主要因素 我们都知道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水分和热量,并且不同的植物需求不同,同一种植物所需的水、热有一定的比例范围。在热量盈余的地区,随着海拔的升高,空气中的水分逐渐减少,降水较少的坡向总是首先因缺水而不能满足植物的需要。从而造成同一植被在背风坡的分布高度低于迎风坡。 如下图所示

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位于赤道以南,热量充足,南坡是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条件优于北坡,相同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南坡高于北坡。 二、在基带热量非盈余区,土壤的水热状况是决定植被分布高度的重要因素。 1.在水分充足,两坡热量有明显差异的山区,同一植被在热量较好的坡向海拔较高。 阳坡的热量条件优于阴坡,在水分充足时。相同的自然带分布上限高度,阳坡高于阴坡。阿尔卑斯山地处西欧,为受西风影响降水充足。南坡为阳坡,热量条件优于北坡,相同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南坡高于北坡。 2、在水分充足,两坡的热量差异不大的山区。降水较少的背风坡的植被分布比多雨迎风坡高。在热量非盈余区的山区,降水满足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下。随着海拔的进一步升高,气温降低,当该地热量条件就会接近某种植物生长的下限,由于气温降低,蒸发减弱,降水较多的迎风坡就会在某个高度,首先出现土壤中水分含量过多,土壤温度下降,土壤缺氧,影响某类植物生长的现象。于是这个高度就成了此类植物在此迎风坡的分布上限。而在背风坡相同的高度上,由于降水较少,土壤中的水分没有过多,土壤供给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能力较好,植物生长状况良好,反而没有达到该类植物的分布上限。也就是说,在热量非盈余区同一种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就会出现降水较少的背风坡比多雨迎风坡高的现象。实例,其实此类现象并不鲜见。 “从东南湿润地区到西部干旱区,随干旱程度加大,植被土壤分布带的高度逐渐升高,带谱的结构趋于简化”(《中国自然地理》) 3、水分短缺的地方,水分是制约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降水的多坡向能够较好的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植被分布的高度要高些。 例新疆天山北坡的森林带高于南坡。 三、在热量严重短缺地区,由于气温随者海拔的升高而下降的缘故,因此在热量严重短缺不能满足植物需要的地区,不论哪个高度都不会不会出现适应植被生长的情况,也就不需考虑坡向的差别。 现在我们再来解题 由材料可知该地为温带季风气候,属中纬度地区,结合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图可知,该地属于热量收入小于支出的非盈余地区;山脉为南北走向,东西两坡热量差异不大。降水多的东坡,首先出现土壤中水分含量过多,土壤温度下降,土壤缺氧,影响某类植物生长的现象。相同自然带的分布海拔东坡比西坡要低。

景观扩初设计阶段深度标准

景观扩初设计阶段深度标准 3 初步设计 3.1 一般要求 3.1.1 初步设计文件包括:封面、目录、设计说明、设计图纸、工程概算书。 3.1.2 初步设计文件编制顺序 1 总封面: 1)项目名称; 2)编制单位名称; 3)项目设计编号; 4)设计阶段; 5)编制单位法定代表人、技术总负责人、项目总负责人姓名及其签字或授权盖章; 6)编制年、月。 2 设计文件目录 1)目录应包括序号,不得空缺; 2)图号应从1开始,依次编排,不得从0开始; 3)目录一般包.括序号、图号图纸名称、图够、备注; 4)当图纸修改时,可在图号:“景初1后加abc(a 表示第一次修改版,b 为第二次修改版)。 3 设计说明书,包括设计总说明、各专业设计说明。扩 4 设计图纸(可另单独成册)。 5 概算书(可另单独成册,此概算书视具体工程情况确定或只给出工程的估算或工作量)。 注:1.对于规模较大、功能较复杂、设计文件较多的项目,设计说明书和设计图纸可按专业成册 2.另外单独成册的设计图纸应有图纸总封面和图纸目录;图纸总封面的要求见4.1.2 条; 3.各专业负责人的姓名和签署也可在本专业设计说明的首页上标明。 3.2 设计总说明 3.2.1 园林景观专业 1 设计依据及基础资料: 1)主管部门批准的规划设计文件及有关建筑初步设计文件; 2)由主管部门批准的园林景观方案设计文件及审批意见; 3)建筑设计单位提供的总平面布置图、地下建筑平面图、覆土深度、竖向设计、室外管线综合图; 4)本工程地形测量图、坐标系统、坐标值及高程系统;

5)有关气象资料、工程地质、水文资料及生态特征等。 2 场地概述: 1)本工程场地所在城市、区域、周围城市道路名称、宽度、景观设计性质、范围、规模等; 2)本工程周围环境状况、交通、能源、市献施、主要建筑、植被状况; 3)本工程所在地区的地域特征、人文环境;场地内与园林景观设计相关情况: ①保留的原有地形、地物(保留的原有建筑物、构筑物、需保留的文物、植物、古树、名木的保护等级 及保护范围、水系等); ②场地内地上建筑物性质、层数、体形、高度、外饰面材料、色彩、主要出入口位置、地下建筑的范围 及覆土厚度; ③场地内车行、人行道路系统及对外出入口位置; ④日照间距及防噪声抗污染等要求。 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3 总平面设计: 1)设计主要特点、主要组成元素及主要景点设计; 2)场地无障碍设计; 3)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情况(如能源利用等); 4)其他。 4 竖向设计: 1)竖向设计的特点; 2)场地的地表雨水排放方式及雨水收集、利用; 3)人工水体、下沉广场、台地、主要景点的高程处理,注明控制标高。 5 种植设计: 1)种植设计原则; 2)对原有古树、名木和其他植被的保护利用; 3)植物配置; 4)屋面种植特殊处理(是否符合建筑物结构允许荷载,有良好的排灌、防水系统、防冻措施、防风处 理措施)。 5)树种的选择:①主要树种;②特殊功能树种;③观赏树种。 6)种植技术指标:①种植总面积:____㎡(其中包括地下建筑物上覆土种植面积,屋顶花园种植面 积);②乔木树种及总棵树;③灌木名称及总面积:____㎡④地被名称及总面积:____㎡⑤草

各阶段设计文件的要求和深度

各阶段设计文件的要求和深度 根据建设部通知,自2003年6月1日起施行新版的《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该规定与1992年版相比,增加了方案设计的深度要求,以取代1995年版的《城市建筑方案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本书重点放在总图与建筑两个专业的设计深度要求,其他专业只作了解。 以下就是《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有关总图和建筑部分的条文。 1总则 1.0.2 本规定适用于民用建筑工程设计;对于一般工业建筑(房屋部分)工程设计,设计文件编制深度除应满足确定适应的要求外,尚应符合有关行业标准的规定。 1.0.3 民用建筑工程一般应分为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三个阶段;对于技术要求简单的民用建筑工程,经有关主管部门同意,并且合同中有不做初步设计的约定,可在方案设计审批后直接进入施工图设计。 1.0.4 各阶段设计文件编制深度应按以下原则进行(具体应执行第2、3、4章条款): (1)方案设计文件,应满足编制初步设计文件的需要; 注:对于投标方案,设计文件深度应满足标书要求;若标书

无明确要求,设计文件深度可参照本规定的有关条款。 (2)初步设计文件,应满足编制施工图设计文件的需要。 (3)施工图设计文件,应满足设备材料采购、非标准设备制作和施工的需要。对于将项目分别发包给几个设计单位或实施设计分包的情况,设计文件相互关联处的深度应当满足各承包或分包单位设计的需要。 1.0.5 在设计中宜因地制宜正确选用国家、行业和地方建筑标准设计,并在设计文件的图纸目录或施工图设计说明中注明被应用图集的名称。 重复利用其他工程的图纸时,应详细了解原图利用的条件和内容,并作必要的核算和修改,以满足新设计项目的需要。 1.0.6 当设计合同对设计文件编制深度另有要求时,设计文件编制深度应同时满足本规定和设计合同的要求。1.0.7 本规定对设计文件编制深度的要求具有通用性。对于具体的工程项目设计,执行本规定时应根据项目的内容和设计范围对本规定的条文进行合理的取舍。 1.0.8 本规定不作为各专业设计分工的依据。本规定某一专业的某项设计内容可由其他专业承担设计,但设计文件的深度应符合本规定要求。 2.方案设计 2.1 一般要求 2.1.1方案设计文件

2021年高考地理专题复习: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2021年高考地理专题复习: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一、选择题 月球与八大行星一样作自西向东公转,在地球上的观测者可以观测到月球、地内行星经过与太阳表面的天象,且前者比后者经过日面的时间短。下图为甲地观测到的正午、子夜太阳高度年内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若h为11°,则该地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 A.18° B.23.5° C.29° D.34.5° 2.若观测者在甲地某日先后观测到月球、水星经过太阳表面的天象,则第二天正午三大天体在星空中的位置可能是() A. B. C. D. 某开发商分别在北京(约40°N)和福州(约26°N)开发了两个楼盘。两楼盘户型结构相同(见图甲)。读图回答3-4题。

3.若福州楼盘每层高2.8米,共20层,南北楼距为28米,图乙中②栋10层住户一年中不能直接获得太阳照射的时间最接近( ) A.11个月 B.9个月 C.7个月 D.1个月 4.上级部门在对两地小区楼盘规划设计图(图乙)进行审批时,几乎相同的设计在北京却没有通过,被要求修改。最终修改的方案可能是( ) A.扩大南北楼的楼间距 B.缩小南北楼的楼间距 C.降低南侧楼房的高度 D.降低北侧楼房的高度 读“地球赤道面与公转轨道面示意图”,回答5-6题。 5.代表黄赤交角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若黄赤交角扩大,我国北方地区开阔平地上的新建住宅楼之间的距离与同高度的原住宅楼之间距离相比,间距应该( ) A.扩大 B.缩小 C.不变 D.随意 下图是“我国某地朝南窗户的冬、夏至和春秋分日正午阳光入射图”。据图回答7-9题。

7.阳光如①所示射入窗户,下列正确的是( ) A.冬至日 B.夏至日 C.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 D.昼最短夜最长 8.当阳光如②所示射入窗户,若此时是北京时间11时,则该地点位于( ) A.北京的北边 B.北京的西边 C.105°E D.135°E 9.当阳光如③所示射入窗户,江淮地区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是( ) A.正值一年中气温最低的月份 B.河流正处于枯水期C.水稻播种后在田中生长 D.处于梅雨季节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在湖心岛开发的观河景观宾馆示意图,分别有①②③④四种户型。读图完成10-12题。 10.在夏至日当天入住的游客想全方位观看水上落日余晖应选择的户型是A.① B.② C.③ D.④ 11.5月下旬,宾馆经营者打算给各户型配备临时制冷设备。如果以房间一天最高气温作为安装标准,你认为最应配备制冷设备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2.某游客在此地体验了“立竿无影”的景观后,对情景久久不能忘怀。此游客

多层矿床安全开采阶段高度研究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第1章绪论 . (1) 1.1 研究意义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2.1 多层矿开采研究现状 (2) 1.2.2 地下矿山阶段高度研究现状 (3) 1.3 研究内容 (6) 1.4 研究技术路线 (7) 第2章多层矿床安全开采阶段高度影响因素分析 (8) 2.1 先上层后下层安全开采阶段高度H (8) 2.2 先下层后上层安全开采阶段高度h (10) 2.3 小结 (11) 第3章安全开采阶段高度单因素影响规律分析 (12) 3.1 先上层后下层安全开采阶段高度H单因素影响规律 (12) 3.1.1 矿层间距 (12) 3.1.2 下盘矿层倾角 (14) 3.1.3 下盘岩石移动角 (14) 3.2 先下层后上层安全开采阶段高度h单因素影响规律 (16) 3.2.1 矿层间距 (16) 3.2.2 上盘矿层倾角 (18) 3.2.3 上盘岩石移动角 (19) 3.3 小结 (20) 第4章安全开采阶段高度多因素影响规律分析 (21) 4.1 先上层后下层安全开采阶段高度H多因素正交极差分析 (21) 4.1.1 正交设计 (21) 4.1.2 试验结果 (21) 4.1.3 极差分析 (22) 4.2 先下层后上层安全开采阶段高度h多因素正交极差分析 (23) 4.2.1 正交设计 (23) 4.2.2 试验结果 (2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