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物理考点总复习测试-实验题

中考物理考点总复习测试-实验题

中考物理考点总复习测试-实验题
中考物理考点总复习测试-实验题

题型复习(三)实验题

题型之一光学实验

1.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小明将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纸板EN F放置在平面镜上,如图所示。

(1)使用可绕ON转动的纸板的目的是①显示光路;②探究三线是否共面。

(2)实验中使一束光贴着纸板EON沿某一角度入射到O点,在纸板F ON上观察反射光线,并在纸板上记录每次光的径迹。取下纸板,接下来进行的操作测量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并比较反射角和入射角。

(3)当光线沿ON方向入射平面镜时。反射角为0度。

2.(广安)如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明明同学设计了下列实验步骤:

a. 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纸上竖立一块玻璃板,在纸上记录玻璃板的位置.

b. 拿另一支完全相同的没有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后方,移动到某一位置时,发现该蜡烛与被点燃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在纸上记下该蜡烛的位置.

c. 改变玻璃板前蜡烛的位置,重复以上实验,在纸上记录物与像的位置.

d. 点燃蜡烛放在玻璃板前,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在纸上记录蜡烛的位置.

(1)以上实验步骤,合理的顺序是adbc(填写实验步骤前的字母);

(2)步骤c的实验目的是为了避免实验的偶然性,从而得到普遍规律.

3.(枣庄)小峰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之后,又对凸透镜的焦距与其凸起程度的关系进行了探究:

(1)小峰第一次选取一个凸起程度较小的凸透镜,测量焦距的实验如图甲所示,测得的焦距为10.0cm。(2)第二次他又选用一个凸起程度较大的凸透镜,测得的焦距为8cm,由这两次实验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的凸透镜,凸面程度越大其焦距越小。

(3)小峰回想起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如图乙所示),受此启发,于是他选取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用红光和蓝光来进行图甲的实验,实验结论:对同一凸透

镜,红的焦距大些。

(4)在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探究成“等大实像”的实验时,老师发现有两个小组所测像距分别为17.5cm 和22cm,与理论像距20cm相比偏差较大。若不是因为长度测量方法错误和测量误差导致的,请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光屏上还没有出现清晰的像时就测出了像距。

4.(赤峰)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如图1所示,在桌面上铺一张图象纸,在纸的中间沿横线竖直放置一块较薄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可看到它在玻璃板后的像,再拿一只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移动位置,使B跟A的像重合。

(1)通过图象纸,可方便准确地得出结论,像距等于(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物距。

(2)蜡烛B与A的像重合,说明像与物大小相等(“相等”成“不相等”)。

(3)玻璃板后不点燃的蜡烛B,却好象点燃了。说明像是虚(填“虚“或“实”)像,若在像的位置放一光屏,光屏不能(填“能“或“不能”)承接到像。

(4)如图2所示,如果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实验中会出现的情况是蜡烛B与蜡烛A的像不能完全重合。5.(南京)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

(1)如图甲所示,凸透镜位置固定,发光的小灯泡放在40cm刻度线位置时,移动光屏发现光屏上始终能呈现一个面积大小不变的光斑,则该透镜的焦距为10cm。

(2)小明用蜡烛代替小灯泡继续做实验,烛焰在图乙所示位置能在光屏上成一清晰的像,则该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填“放大”、“等大”或“缩小”)。

(3)若想使光屏上烛焰的像变得再大一些,在不改变凸透镜位置的情况下,应将蜡烛向右(填“左”或“右”)适当移动一段距离,再调整光屏的位置。

(4)在图乙中,小明借来物理老师的眼镜,并将其靠近凸透镜左侧,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淸晰变模糊,向右移动光屏又发观清晰的像,说明老师所戴眼镜的镜片是凹透镜,老师的视力缺陷是近视(填“近视”或“远视”)。

题型之二热学实验

1.(黔东南州)如图甲是探究“冰在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实验,图乙是根据实验数据画出的图象。

(1)由图可知,冰在熔化过程吸热(填“吸热”或“放热”),温度不变(填“升高”、“不变”或“降低”),冰是晶体(填“晶体”或“非晶体”)。

(2)由图乙可知,冰的熔点是0℃,第6分钟时冰处于固液共存态(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

2.(2016·湘潭) 在“探究晶体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中,绘制出了如图所示的图象。

(1)图中,海波的熔化过程是BC段(用图中字母表示),此过程中海波吸热(填“吸”或“放”)。(2)图中,海波在D点是液态,在G点是固态(均填“固”或“液”)。

(3)为了探究不同晶体熔化时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在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上80g的冰和萘,用相同的酒精灯加热(填“相同”或“不同”),测出它们熔化过程所用的时间如表。由此可知,质量相同的不同晶体熔化时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填“相同”或“不同”)。

物质熔化时间/min

冰9

萘 4

3.(百色)小明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时采用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水沸腾时,杯口附近出现大量“白气”,“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2)根据实验数据,小是出了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象,如图乙所示,由此可知,实验时水的沸点是98℃,此时的大气压小于(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标准大气压。

(3)若烧杯内水的质量为0.2kg,则实验中0~3min内烧杯内的水吸收的热量是5.04×103J。若酒精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有30%被烧杯中的水吸收,则至少要消耗0.45×10-3kg酒精。[已知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酒精的热值为3.7×107J/kg]。

4。(绥化)在探究“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的实验中,用铁夹将温度传感器及分别盛有水和色拉油的两个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温度传感器的探头部分与试管内的水和色拉油良好接触,两只温度传感器通过数据采集线与计算机相连接,如图所示。

(1)试管中加入

的水和色拉油除初温相同外,还应保证质量相同。(填“体积”或“质量”)

(2)实验中物质吸热的多少是通过加热时间来反映的。

(3)由于没有直接测量比热容的仪器,因此这个实验是通过观察温度的变化来比较比热容的大小。

物质质量/g 初始温度

/℃

加热时间/mi

n

末温/℃

水200 20 6 45

色拉油200 20 6 75

(4)根据表中数据算出加热6min水吸收的热量为2.1×104J。

(5)色拉油的比热容是1.9×103J/(kg?℃)。(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并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5。(2015·莆田)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

(1)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自上而下(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2)水沸腾时,准确测量的温度计示数如图甲所示,则水的沸点为98℃,当时的大气压低于(填“高于”、“等于”或“低于”)标准大气压.

(3)a、b两组同学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由图象可得:水在沸腾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通过图象可知,b组加热到沸腾所用时间较长,请写出一个可能原因:水的质量较大(或:酒精灯火焰较小,答案不唯一).

题型之三力学实验

1.(岳阳)探究“压力作用效果”的实验如甲、乙、丙所示。

(1)甲、乙、丙实验中,根据海绵的凹陷程度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

(2)通过甲、乙实验能够得到的结论是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3)由实验乙、丙可知:“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请举出生活中应用此知识的一个实例书包背带做得扁而宽可以减小对肩膀的压强。

(4)将该小桌和砝码放在如图丁所示的木板上,比较图丙中海绵受到的压强P丙和图丁中木板受到的压强P P丙=P丁(填“>”“<“或“=”)

丁的大小关系为

2.(2014·乐山)徐亮同学在“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在弹簧测力计下悬挂一圆柱体,

当圆柱体下表面与水面相平时开始缓慢下降,直到与烧杯底接触为止,如图甲所示.

(1)圆柱体的重力G= 6 N;

(2)圆柱体浸没在水中后所受浮力F浮= 5 N;

(3)比较(b)、(c)两图可得:浸在同一种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4)比较 c、d 图可得:当圆柱体浸没在水中继续下沉的过程中,受到的浮力不变;

(5)徐亮完成如图甲所示的实验后,把水换成另一种液体重复上述实验,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如图乙所示的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与物体下降高度h的F-h图象.那么物体浸没在这种液体中受到的浮力F浮′= 4 N.实验表明,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还跟液体密度有关.另一种液体的密度ρ液= 0.8×103 kg/m3.

3。(德州)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中,小强有如下猜想:

A。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有关

B。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为此小强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实验数据如表

序号压力/N 接触面种弹簧测力

类计示数/N

1 6 木板 1.5

2 6 毛巾 2.8

3 12 毛巾 5.6

4 12 毛巾?

(1)实验1、2、3中,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使其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二力平衡知识可知滑动摩擦力大小等于拉力大小。

(2)由实验1、2可验证猜想B(填“A”或“B”)正确,并可得到的结论是: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

摩擦力越大。

(3)接着小强在毛巾表面上,进行第4次实验,如图4所示,使木块水平匀速直线移动了15cm,则绳子自由端水平移动的距离为30cm,若此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80%,则表中序号4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3.5N(不计滑轮组重力)。

4.(包头)某同学准备用弾簧测力计、烧杯、水、吸盘、滑轮、细线来测量木块(不吸水)的密度。

(1)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长。

(2)如图甲所示,木块所受的重力为0.6N。

(3)如图乙所示,将滑轮的轴固定在吸盘的挂钧上,挤出吸盘内部的空气,吸盘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被紧紧压在烧杯底部。如图丙所示,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用细线将木块栓住,通过弹簧测力计将木块全部拉入水中,此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 0.4N,如果不计摩擦和细线重,木块受到的浮力为 1.0N,木块的密度为0.6×103kg/m3。(ρ水=1.0×103kg/m3)

(4)如果将图丙烧杯中的水换成另一种液体,重复上述实验,此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0.2N,则该液体的密度为0.8×103kg/m3。

5.(广元)某校物理学习小组同学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压力大小有关”,于是他们选用了重10N 的物体完成了如图1所示的三次实验:

(1)通过比较甲、乙

两图,可以验证他们的猜想

,得出的结论是: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压力越大,滑动摩

擦力越大.

(2)好动脑筋的同学们在甲装置木板右端又垫了一个木块,来“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实验前他们分析得出:“由于斜面不是光滑的,沿斜面向上拉物体,必定要克服摩擦力做额外功,斜面的机械效率一定受摩擦力影响.然后他们又做了如图2所示的实验:在光滑程度一样而倾斜程度不同的斜面上匀速直线拉动物体,设计表格记录实验数据如下:

实验次数斜面倾斜

程度

物重

G/N

上升高度

h/m

拉力

F/N

移动距离

s/m

有用功

W有/J

总功

W总/J

机械效率

η

1 较缓 5.0 0.10 1.6 0.50 0.50 0.80 63%

2 较陡 5.0 0.15 2.2 0.50 0.75 1.10 68%

3 最陡 5.0 0.25 3.2 0.50 1.25 1.60 78%

①分析表中的数据可得出:斜面越缓越省力(填“省”或“费”).

②对实验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你对斜面机械效率问题可获得的初步结论是: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或光滑程度相同)时,斜面越陡,机械效率越高.

6.(聊城)在“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中,小丽用如图所示的同一滑轮组提升不同钩码的方法,分别做了甲、乙、丙3次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表:

(1)实验中要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升高。

(2)表格中编号①处数据应为2.4,编号②处数据应为83.3%。

(3)分析以上实验数据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同一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主要与提起物体受到的重力有关。(4)若将此滑轮组换一种绕绳方法,不计摩擦及绳重,提升相同的物体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不变(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7.(河南)实验小组的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速度的关系”。将钢球从某一离度由静止释放,钢球摆到竖直位置时,撞击水平木板上的木块,将木块撞出一段距离。

(1)本实验使钢球获得动能的操作方法是将钢球从某一高度由静止释放,钢球动能的大小是通过观察

木块

运动的距离来判断的。

实验次数钢球

质量/g

钢球下摆

高度/cm

木块滑行

距离/cm

1 20 20 30

2 40 20 58

3 60 20

(2)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使钢球到达竖直位置的速度相同,从而探究动能与质量的关系。

(3)在第3次实验中,木块被撞后滑出木板,需要重做第3次实验,甲同学建议换用同样较长的木板,乙同学建议换一个较大的木块,丙同学建议降低钢球下摆的高度。你认为应当采用甲同学的建议。

(4)由上述实验数据和现象可得出结论:在速度一定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8.(自贡)某小组同学在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提出了一些猜想并对猜想进行验证。

(1)如果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有A、B、C多个,要研究其与B因素的关系,需要先控制其他几个因素不变,而改变B因素,从而进行研究。

(2)下列A、B是同学提出的两个猜想:

猜想一:两个相同滑轮组成的滑轮组,其机械效率与滑轮组细线的绕法有关;

猜想二:两个相同滑轮组成的滑轮组,其机械效率与滑轮组提升的物重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同学们准备分别按图1、图2、图3和图4的滑轮组进行实验。

验证猜想一的小组应按图1、3或2、4所示的两个滑轮组进行实验,若实验测得两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大小相等

(相等/不相等),则可初步判断猜想一是错误的;验证猜想二的小组应按图1、2或3、4所示的两个滑轮组进行实验,若实验测得两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大小不相等,则可初步判断猜想二是正确(正确/错误)的。

(3)请你为该班同学提出一种提高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方法:尽量让滑轮组满负荷工作(提升可以提升的最大物重)、在转轴上加润滑油、减轻动滑轮的自重等。

9.(钦州)某学习小组进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

(1)实验前,发现杠杆左高右低,这时应将平衡螺母向左(填“左”或“右”)调节,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2)调节杠杆平衡后,在不同的位置挂不同数量的钩码,使杠杆重新平衡,得到如表中的实验数据:

次数动力F1/N 动力臂l1/cm 阻力F2/N 阻力臂l2/cm

1 6 5 5 6

2 5 10 10 5

3 4 15 6 10

4 2 20 8

分析实验数据得到两种结论:①F1+l1=F2+l2;②F1l1=F2l2。你认为正确的是第②(填“①”或“②”)种结论,实验4中的阻力臂是5cm。

(3)如图甲所示,在杠杆的左端20cm处挂2个50g的钩码,而在杠杆的右端10cm处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往下拉,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时测力计的读数F=2N;如果测力计沿图中虚线方向向下拉,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则测力计读数F′>F(填“>”、“<”、“=”),g取10N/kg。

(4)杠杆在图乙的水平位置平衡后,用手使杠杆缓慢地转过一个角度(如图丙)后松手,杠杆能(填“能”或“不能”)保持静止。

10.(2015·重庆)小冉在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用到如下器材:分度值为0.1N的弹簧测力计,底面积为5cm2、高度为6cm的实心圆柱体铜块,相同的大烧杯若干,水,密度未知的某种液体,细线等.

(1)小冉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A步骤所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7 N;用弹簧测力计挂着铜块缓慢地浸入液体中不同深度,步骤如图B、C、D、E、F所示(液体均未溢出),并将其示数记录在下表中:

实验步骤 B C D E F

弹簧测力计示数/N 2.6 2.5 2.4 2.4 2.3

(2)在实验步骤B中铜块所受浮力F浮= 0.1N.

(3)分析实验步骤A、B、C、D,可以说明浮力大小跟物体排开液体体积有关;分析实验步骤A、E、F,可以说明浮力大小跟液体密度有关.

(4)小冉用表格中的数据算出了某种液体的密度是1.3×103kg/m3(结果保留一位小数),还算出了步骤B 中铜块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是200P a,并发现步骤B、C、D中铜块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增大(填“增大”或“减小”).

(5)小冉在步骤B的基础上继续探究:保持铜块下表面所处的位置不变,把弹簧测力计的拉环固定在铁架台上,缓慢向烧杯内加水,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减小(填“增大”或“减小”);当所加水使铜块刚好浸没时(水未溢出),烧杯底部受到水的压强增加了420P a.(已知在一定范围内,弹簧受到的拉力每减少0.1N,弹簧的长度就缩短0.1cm)

11.(2014?眉山)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他在水平台面上分别铺上不同材料,让同一小车从斜面上的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在小车停下的位置分别做上标记a、b、c。

(1)用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是为了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小车的初速度相同。(2)若水平面上铺的材料种类是毛巾、木板、棉布,则标记c是小车在木板表面下停下的位置。(3)对上述实验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推理:如果运动的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将做匀速直线运动。(4)若在水平面铺上同种材料,让同一小车从不同高度由静止滑下,则还可以探究小车②④的关系(填下列选项的序号)。

①重力势能与质量;②重力势能与高度;③动能与质量;④动能与速度。

(5)上述所有探究实验中都用到的科学研究方法有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

12.(2015·枣庄)为了探究物体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同学们设计了如图甲、乙所示的实验装置来进行实验.

(1) 图甲是让不同质量的小球沿同一光滑斜面从B处由静止自由释放,然后分别撞击到放在同一水平面上的同一木块,木块在水平面运动一段距离后静止时的情景.据此你能得出的结论是速度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越大,(或动能与物体质量有关,动能与质量成正比);

(2)图乙是让质量相同的小球沿同一光滑斜面分别从A、B处由静止自由释放,然后分别撞击到放在同一水平面上的同一木块,木块在水平面运动一段距离后静止时的情景.

据此你能得出的结论是质量相同时,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动能越大(或动能与速度有关,速度越大,动能越

大);

(3)本实验装置的水平面如果绝对光滑,还能得出结论吗?不能;

理由;木块将会一直运动下去.

(4)实验后,同学们联想到在许多公交事故中,造成安全隐患的因素有汽车的“超载”与“超速”,进一步想知道,在影响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中,哪个对动能影响更大?于是利用上述器材进行了实验测定,得到的数据如下表:

(a)为了探究“超载”安全隐患,应选择(a)和3两个序号的实验进行比较

(b)为了探究“超速”安全隐患,应选择(b)和2两个序号的实验进行比较.分析表格中对应的实验数据可知:速度对物体的动能影响更大,当发生交通事故时,由此造成的危害更严重.

题型之四电学实验

1。(2014?内江)在“探究金属丝电阻大小的因素”的实验中,需要:

(1)测量金属丝的长度:把金属丝拉直,用米尺测量金属丝的长度三次,然后求出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小误差。

(2)测量金属丝的直径:将金属丝紧密的并排绕制成一个线圈,由图1可知,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0001 m,金属丝的直径为7.3×10﹣4m,进而算出它的横截面积。

(3)测量金属丝的电阻:在实验室提供了一下器材:

A。待测金属丝R x(阻值约20Ω); B。电流表A1(量程0~150mA,内阻为10Ω);

C。电流表A2(量程0~20mA,内阻30Ω); D。电压表V(量程0~3V,内阻10kΩ);

E。定值电阻R0,阻值100Ω;F。滑动变阻器R1,(阻值0~100Ω,额定电流0.2A);

G。滑动变阻器R2(阻值0~5Ω,额定电流1.0A);H。学生电源的电压U=6V;

I。单刀单掷开关s一个,导线若干。

①为了尽可能使测量结果精确,测量时电表的示数不得小于其量程的。那么,实验中应选用的电流表是A1,滑动变阻器是R1。

②根据所选择的实验器材,在图2虚线方框内,画出该实验的最佳电路图,并标明元件符号。

解:

③根据所画的电路图将图3实物图连接起来(没有选用的器材就不要连接)。

解:

2。(2016·厦门)磁感应强度B用来描述磁场的强弱,国际单位是特斯拉,符号是“T”,为了探究磁铁外轴线上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小鹭设计了如图21所示的电路,图甲电源电压6V,R为磁感电阻.其阻值随磁感应强度变化的关系图线如图22.

(1)当图乙S2断开,图甲S1闭合时,电流表的示数为 60 mA.闭合S1和S2,图乙中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移动,图甲中电流表的时速逐渐减小,说明磁感电阻R处的磁感应强度B逐渐增大 .

(2)闭合S1和S2,滑片P不动,沿电磁铁轴线向左移动磁感电阻R,测出R离电磁铁左端的距离x与对应的电流表示数I,算出R处磁感应强度B的数值如下表.请计算x=5cm时,B=0.4 T

x/cm 1 2 3 4 5 6

I/mA 10 12 15 20 30 46

B/T 0.68 0.65 0.60 0.51 0.20

)综合以上实验可以得出:电磁铁外轴线上磁感应强度随电磁铁电流增大而增大;离电磁铁越远,磁感应强度越小.

3.(重庆)同学们在“探究小灯泡的亮度与功率的关系”实验中,所用电源电压为6V,灯泡的额定电压U0=3.8V,额定功率在1﹣1.5W的范围内。

(1)按图甲所示的电路图,请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乙的电路补充完整。

(2)小杜同学在实验过程中,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缓慢向B端移动,小灯泡的实际功率将变大(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同时观察到小灯泡的亮度将变亮(填“亮”或“暗”)。

(3)另一组的小张同学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电流表、电压表示数如图丙所示,此时电流表的示数是0.2A,电压表的示数是10V,经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电压表量程接错,应该接0~15V,实际接了0~3V。

(4)小张同学重新调整电路连接后,继续探究小灯泡在额定功率时的亮度,但发现无法准确读出额定电压,他用第(3)小问中所测得数据先算出灯泡的电阻R L,再根据P0=计算灯泡的额定功率。按此方案算出灯的额定功率比真实值偏大(填“大”或“小”),原因是灯泡电阻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题中所求电阻值R L 与灯泡正常发光时的阻值不相等。

4.(2015·攀枝花)甲乙两小组探究“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实验室提供的实验器材有:电源(电压恒为4.5V),电流表、电压表各一个,开关一个,四个定值电阻(5Ω、10Ω、15Ω、20Ω),两只滑动变阻器(规格分别为“20Ω 2A”、“50Ω 1A”),小灯泡一只(额定电压为2.5V),导线若干.

(1)甲小组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①请你根据图甲的电路图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乙中的实物电路连接完整.

解:

②他们将5Ω的电阻接入电路,检查无误后闭合开关,发现电压表无示数,电流表有示数,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电压表短路(或电压表断路、或定值电阻短路)(写出一条即可).

③排除故障后进行实验得到的数据如下表,由此可得到的实验结论是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成正比 .

电压U/V 1.0 1.5 3.0

电流I/A 0.2 0.3 0.6

(2

①将5Ω的电阻接入电路,检查无误后闭合开关,移动滑片,使电压表的示数为1.5V,并记下相应的电流值.再用10Ω的电阻替代5Ω的电阻,此时滑片应向右(填“左”或“右”)端移动直到电压表的示数为1.5 V,读出电流表的示数.

②为了完成用四个定值电阻进行实验,应选择滑动变阻器的规格是50Ω 1A .

③他们用小灯泡替换定值电阻,移动滑片,使小灯泡正常发光,电流表示数如图丙所示,则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是0.85 W.

5.(2015·雅安)某同学在研究“电流跟电阻的关系”的实验时,设计了记录该实验的表格,实验要进行4次测量,该同学已完成了前3次,此时实验器材的连接情况如图1所示.按设计的实验顺序,现在把电路中4Ω的定值电阻取下,换上一个1Ω的电阻.

图1 图2

(1)闭合开关S,观察到电流表指针偏转过大,电压表的示数低于 2V(填“高于”、“低于”或“等于”),应立即断开开关 ,再把滑片移到最大阻值处 .

(2)再闭合开关S,应该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 ,使电压表的示数2V .

(3)此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2所示,把它记录在表格内.

电压U=2V

实验次数 1 2 3 4

电阻R/Ω 10 5 4 1

电流I/A 0.2 0.4 0.5 2

(4)根据实验数据,你得到的结论是电压一定时,通过电阻的电流与电阻成反比 .

6.(河南)小海和小梅一起做“探究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实验。

(1)图甲是他们设计的电路图,图乙是他们测量电流时连接的实验电路,此时电流表测量的是 C(填“A”“B”或“C”)处的电流。

(2)请在图乙中移动一根导线,测量另外一处的电流。在移动的导钱上画“×”,并用笔画线代替导线连接正确的电路。移动后电流表测量的是 A或B (填“A”“B”或“C”)处的电流。

解:

(3)测出A、B、C三处的电流如表所示,由此得出初步结论:I C=I A+I B(只写表达式)。小梅指出:为了得出更普遍的规律,应当进行多次实验。操作方法是:换上规格不同的灯泡多次实验。

(4)小海利用原有的实验器材,添加一个开关,又设计了一个电路。利用这个电路,不用更换电流表的位置,就可直接测出A、B、C三处的电流,同样可得出三处电流的关系。请在图丙中的虚线框中画出电路图。

解:

7.(南宁)如图所示,甲是用“伏安法”测量未知电阻R x的实物电路图。

(1)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甲中的实物电路连接完整。

解:

(2)闭合开关前,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到阻值最大处;闭合开关,发现电流表几乎无示数,电压表指针明显偏转,则出现的故障可能是R x断路。

(3)排除故障后,闭合开关,当滑片移动到某位置时,电压表示数为2.4V,电流表示数如图乙所示,其读数为0.24 A,则未知电阻R x= 10Ω。

(4)若实验中电压表损坏,利用其它的原有器材也能测出未知电阻R x的阻值。实验电路如果丙所示(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为R0,电源电压未知且不变),请将下列相关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①闭合开关S,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移到a端,记录电流表示数为I1;

②闭合开关S,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移到b端 ,记录电流表示数I2;

③写出待测电阻的表达式,R x=R0.(用已知量和测量量符号表示)

8.小明和小华同学为了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阻的关系”,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电路。两个烧瓶A、B中盛有质量、初温相等的煤油,R A与R B是阻值不同的电热丝。

(1)R A与R B采用串联的连接方式,其目的是为了控制通电时间、电流相等。

(2)小明同学为比较R A与R B阻值的大小,用电压表分别测出R A与R B两端电压大小。发现U A<U B,则R A<R B (填“>”、“<”或“=”)。

(3)在相同时间内,可通过观察温度计的示数变化来比较电流通过电热丝产生的热量多少;为了升温较快,实验液体选用煤油而不选用水,主要是水的比热容比煤油大。

(4)小华想改装实验装置用来“测量煤油的比热容大小”,则他们应将烧瓶A中煤油换成与其质量(填“质量”或“体积”)相等的水,并将电热丝R A换成阻值和R B相等的电热丝。测量时,水和煤油的初温均为t0,通电一段时间后,水和煤油的末温分别为t水、t煤油,请写出煤油比热容的表达式:c煤油=。(已知水

的比热容为c水)

(5)小明认为这样测量煤油的比热容会有较大的误差,原因主要有:水与煤油的散热程度不同(或水和煤油吸热、导热不同)。(只要写出一条即可)

9.(自贡)实验室购买了一捆长度为100m的铜导线,某同学想通过实验测其实际长度。该同学首先测得导线横截面积为1.0mm2,查得铜的电阻率为1.7×10﹣8Ωm,再利用图甲所示电路测出铜导线的电阻R x,从而确定导线的实际长度。

可供使用的器材有:电流表:(0~0.6A)、电压表(0~3V)、滑动变阻器R1(5Ω,1A)、滑动变阻器R2:(20Ω,1A)、电源:(电压为6V),开关、导线若干。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滑动变阻器应选R2(填“R1”或“R2”),闭合开关S前应将滑片移至 a 端(填“a”或“b”)。

(2)在实物图中,已正确连接了部分导线,请根据图甲电路完成剩余部分的连接。

(3)调节滑动变阻器,当电流表的读数为0.50A时,电压表示数如图乙所示,读数为0.8 V。

(4)导线实际长度为94.1 m(保留1位小数)。

10.(丹东)小勇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他将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下表中。

次数开关磁场方向导体AB的

运动方向

电流表指针的

偏转方向

1 断开上N下S向右运动不偏转

2 闭合上N下S向右运动向左偏转

3 闭合上N下S向左运动向右偏转

4 闭合上N下S向上运动不偏转

5 闭合上S下N 向下运动不偏转

6 闭合上S下N 向右运动向右偏转

7 闭合上S下N 向左运动向左偏转

(1)分析得出:闭合电路中的部分导体在磁场里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

(2)比较实验2和3(或6和7)可知:在磁场方向一定时,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方向(导体运动方向)有关。

(3)比较实验2和6(或3和7)可知:在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方向不变时,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场方向有关。

(4)这个现象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是发电机。

(5)针对这个实验,小勇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究,他提出了“感应电流的大小可能与导体切割磁感线的运动速度有关”的猜想,于是他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

①保持磁场强弱不变,让导体AB以相同(填“相同”或“不同”)的速度沿相同方向做切割磁感线运动,观察电流表指针偏转幅度大小。

②如果电流表指针偏转幅度不同,说明感应电流的大小与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速度有关(填“有关”或“无关”)。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方案1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一、实验课题名称:惯性定律演示仪 二、实验设计思路: 运用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不受任何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总保持原有在运动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为止) 三、实验或实验器材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该实验是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二节内容,在已经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上,研究所有物体都具有惯性,对于学生理解、学习、运用牛顿第一定律以及惯性的知识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这个实验是探究物体惯性的核心演示实验,一旦学生通过观察本实验仪的演示,必定会十分深刻在理解和掌握惯性在相关知识。 四、实验器材: 长木板、小车、弹簧、直塑料细管、漏斗、橡皮筋、细线、弹珠、铁钉 五、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传统的实验方法是使用控制变量法,使两种物质的质量相等,吸收的热量相同,通过观察温度计上示数的变化,得出结论:温度计示数上升较快的物质,升高1℃所需的热量较少,吸收热量的能力较小(即比热容较小)。它的不足之处: ⑴水和食用油吸收相同的热量用这套实验装置有较大的误差,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如风向、石棉网的初温、两个酒精等的火焰有大小等)不便于控制; ⑵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吸热能力的大小与温度的变化成反比,学生要多转动一下思维才能理解,结论没有改进后的直接; ⑶所需要的实验器材也比较多,不利于实验的准备与操作。 ⑷所用烧杯体积过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过大,所以散热过多,造成实验测量误差过大。 (如图) 六、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⑴将两套装置合二为一,减少了小组实验时对器材的需要;

⑵便于控制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这个变量,误差更小; ⑶两试管与空气的接触面更小,散热较少,误差较小; ⑷将烧杯较大的吸热面改为试管底部较小的吸热点(两试管型号相同、质量相等),就保证了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 ⑸实验中,将原实验观察温度计示数变化改为观察并记录两物质升高相同温度时的时间,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实验结论更直接; (如图) 七、实验原理: 通过控制两物质质量相等、吸收热量相同、升高相同的温度等因素,来观察手中的秒表。升高相同温度时,所用时间较长的物质吸收的热量自然多一些,单位质量吸收热量的能力更强(即比热容更大一些)。 说明:完成实验时需控制的几个量 ⑴两试管型号相同、质量相等; ⑵试管中的水和食用油质量相等; ⑶试管中的水和食用油初温相同(可将两试管放入装有冷水的同一烧杯中1~2分钟); ⑷相同时间内两试管吸收的热量相等; ⑸两试管中的液体升高相同的温度; 改变的量: ⑴升高相同温度时所需要加热的时间不同; ⑵升高相同温度时所吸收的热量不同。 八、实验操作步骤: ⑴将装有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的试管插入事先准备好的同一烧杯的冷水中1~2分钟,保证两试管中液体的初温相同; ⑵将初温相同的两试管从冷水中拿出来同时放入正在加热的石棉网上,并放入温度计(同时按下秒表开始计时),观察通过热传递获得热量的两试管中温度计的变化; ⑶在温度计达到70℃时分别记下所用的时间; ⑷比较升高相同温度时所用时间的不同; ⑸得出结论:升高相同温度时,所用时间较长的物质吸收的热量较多,吸收热量的能力较强(比热容较大)。

中考物理实验题专题复习.doc

中考物理实验题专题复习 实验题在中考中分值约占25%左右。同学们可以参照《中考说明》第五页的17个实验逐个复习。本讲义列举了一些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 一、平面镜成像实验 1、图表示小明和小丽在做平面镜成像的实验,结果表明点燃的蜡烛所在位置A点与它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位置B点到平面镜的距离_________________,且A点与B点的连线与镜面_______________。 2、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在玻璃板的一侧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在玻璃板的另一侧放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B,当寻找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________蜡烛这一侧观察(选填“A”或“B”)。在得到像的位置后,应该用__________分别测量物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然后归纳得出结论。 二、凸透镜成像实验 在“研究凸透镜成像条件”的实验中, 1、做“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放好仪器、点燃蜡烛后,调整__________和__________ 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跟烛焰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2、某同学拿着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用一张白纸在透镜的另一侧来回移动,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测得此时光斑到透镜光心的距离是6cm,试问:此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cm。 3、如图所示在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的像,,由 此可以判断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所在的范围 是。利用凸透镜的这一原理可制 成。 三、观察水的沸腾 在“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 (1)请指出他们在实验中两个错误之处: (2)实验过程中主要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节约能源适当缩短实验时间,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写出

中考物理复习 计算公式汇总

初三物理计算公式汇总

杠杆的平衡条件:

杠杆平衡条件公式的变形: 要熟练运用的公式: 1.密度公式: 密度相关运算中,“kg”“m3”“kg/m3”是国际单位,而“g”“cm3”“g/cm3”是另一常用单位。要注意当中的换算。记住水的密度为ρ水=1×103 kg/m3 或 1g/cm3。 1000 kg/m3 =1g/cm3 密度公式的变形: V m? =ρρm V= 对于同一物体,在知道了m、ρ、V当中的任意两个后,就可以求出第三个。 2.速度公式: 速度的相关运算中,“m”“s”“m/s”是国际单位,而交通运输上常用“km”“h”“km/h”为单位。要注意当中的换算。1km=1000m 1h=3600s 1m/s=3.6km/h 记住光速 c=3×108 m/s 声速v=340m/s 速度公式的变形: t v S? =v S t= 对于同一物体,在知道了“S”“v”“t”中的任意两个后,就可以求出第三个。3.重力公式:

变形公式: g G m = m G g = 利用这几个公式,知道了质量就可以求出物体所受的重力,反之知道了所受的重力也就可以求出物体的质量。 4.杠杆的平衡条件: 知道其中的任意三个物理量,就可以求出第四个。有些时候,F 1、F 2或L 1、L 2也可能给出比例,这时也一样可以求出余下的那个物理量。 杠杆平衡条件公式的变形:12 2 1L L F F = 例:已知某杠杆平衡时,动力也阻力的比为3:4,若动力臂为40cm ,求阻力臂。 解:因为杠杆平衡所以:221 1L F L F = cm cm L F F L 304043 1212=?== 5.压强计算公式: (1Pa=1N/m 2 ) 在压强计算公式中,所采用的单位都是国际单位,如果题目所提供的单位是其它单位,那就要先进行单位换算。常用的转换为:1m 2 =10000cm 2 1cm 2 =1×10-4m 2 压强公式的变形: S P F ?= P F S = 对于某一受力过程,知道了“P ”“F ”“S ”当中的任意两个物理量,我们就可以求出第 三个量了。 6.液体压强计算公式:

中考物理复习实验专题归类复习

中考复习物理实验专题归类复习 1、如图1所示,用尺子作乐器探究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把钢尺紧按 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 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使钢 尺每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实验发现:○1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 越长振动越 ,发出声音的音调越 ;尺子伸出 桌面的长度越短振动越 ,发出声音的音调越 。 由此可得出结论:音调的高低与 有关 2、为了验证“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小华设计了一套巧妙的实验装置: 在广口瓶内用细线吊起爸爸的手机,线的末端固定在瓶口的软木塞 上,瓶内的空气可由瓶口的玻璃管抽出,如图2所示。 (1)在没有抽气时,小华用家里的电话拨打手机,他 (选填“能” 或“不能”)听见手机铃声。 (2)当小华尽量抽尽瓶中的空气后,再拨打手机,他听到的手机铃声 的情况是: 。 (3)通过以上两次实验的对比,小华得出的结论是 。 3、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小明进行了如图3所示的实验。 ⑴请在图中标出反射角的度数。 ⑵小明想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他应如何操 作? ⑶如果让光线逆着OF 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 方向射出,这表明: 4、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 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 和B ,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 , 进行观察,如图4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 (2)所用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________关系. (3)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__________关系. (4)移去后面的蜡烛B ,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_________接收到蜡烛烛 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 所成的像是__________像(填“虚”或“实”). (5)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__________ (填“变大”、“变小”或“不 变”). 5、某实验小组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将光从空气分别射入水和玻璃,测得数据如下表: 玻璃中的折射角 图1 图2 图3 图4

中考物理实验题专项练习教科版

实验题 一、杠杆平衡条件 1、 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应先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 使杠杆在 位置平衡,这样做是为了使杠杆的 在支点上;挂上钩码后再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目的是 ; 如发现杠杆左端偏高,则可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 调节,或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 调节. 上图是小明同学三次实验的情景,实验时所用的每个钩码重0.5N ,杠杆上每一格长5cm ,部分实验数据已记录在下表中. (1) 将表格中的实验数据补充完整. (2) 小明的第3次实验存在错误,其错误是 ___ (3)实验中多次测量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测机械效率 2、在“探究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某实验小组采用A 、B 两种绕线方式不同的滑轮组进行实验,发现了一些实际问题。 实验 次数 滑 轮 组 物块重 G /N 物块上升 的高度 h /m 有用功 W 有/J 拉力 F /N 弹簧测力 计移动的 距离s /m 总功 W 总/J 机械 效率 1 A 0.50 0.2 0.10 0.20 0.4 0.08 125% 2 A 1.90 0.2 0.38 0.95 0.4 0.38 100% 3 B 0.50 0.2 0.40 0.25 0.6 4 B 1.90 0.2 0.38 0.75 0.6 0.45 84.4% (2)实际中机械效率_______ 1(选填“>”、“=”或“<”),而表格中1、2两次实验的机械效 实验次数 动力F 1 / N 动力臂L 1 / cm 阻力F 2 / N 阻力臂L 2 / cm 1 1.5 10 1 2 1 20 10 3 1 20 1.5 10

中考物理专题、实验设计--力学

1、(2016和平结课)新疆和田玉籽料是名贵的玉石品种,是白色软玉的特定名称,其主要矿物质是透闪石和阳起石,正常密度约为2.95kg/m3.由于玉器市场流通的和田玉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假货,小明需要测出家里的一小块白色软玉挂件(简称“挂件”)的密度,从而鉴别真假。他在家中找到的器材还有:电子天平,玻璃杯,蒸馏水,细线。要求: (1)请你阅读电子天平说明书,帮助小明设计最简便最精确的测量方案,写出实验步骤; (2)利用已知量和测量量,写出挂件的密度的表达式。 2、(2011天津)某校地质小组的同学们,需测量一种矿石的密度。现有器材:小矿石块、天平(含砝码)、一个烧杯、足量的水、细线。请你利用上述器材帮助他们设计出两种测量该矿石密度的实验方案。 要求: 1)写出其中一种方案的实验步骤及矿石密度的表达式(用测量量和已知量表示) 2)简述另一种方案的步骤; 3)对两种方案的可操作性或误差进行简单评估,写出一条即可。

3、(2014南开一模)何进同学爬盘山时捡到了一块 儿漂亮的小石头(形状不规则)。他想知道这块儿小石头的密度。回到家,他利用刻度尺、塑料小碗、圆柱形玻璃筒和适量的水测量这块儿小石头的密度。请你帮他设计测量这块儿小石头密度的实验。要求:写出实验步骤和小石头密度的表达式。 4、(2013和平二模)叶子姐姐买了一瓶饮料,她想知道饮料的密度。但身边只有一根弹簧、一个重为G0的小桶、一把刻度尺、水。已知: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请你帮她测出这种饮料的密度。 要求:⑴写出测量的步骤(以上配图说明);⑵推导出测量饮料密度的数学表达式。 5、(2015河北一模)小泽选用了如图中的质量约为600g的金属皇冠模型,现有足量的水和图中的各种可选器材,要测出模型的密度。 (1)写出根据实验要求从器材A、B、C、D、E、F 中选出的实验所必需的器材; (2)写出测模型密度的实验步骤及密度表达式。

中考物理常考公式汇总复习过程

中考物理常考公式汇 总

四、安徽中考近6年常考公式汇总(涉及单位换 算) 1.速度公式(必考) v =s t ????? ? ?????????s 单位是m t 单位是s v 单位是m/s ? ????????? s 单位是km t 单位是h v 单位是km/h 注:应根据速度的单位对路程、时间进行单位换算. 单位换算:路程:1 km =103 m ,1 cm =0.01 m 时间:1 h =60 min ,1 min =60 s ,1 h =3 600 s 速度:1 m/s =3.6 km/h 2.密度公式(6年4考) ρ=m V ???????????????m 单位是kg V 单位是m 3 ρ单位是kg/m 3?????????? m 单位是g V 单位是cm 3 ρ单位是g/cm 3 注:应根据密度的单位对质量、体积进行单位换算. 单位换算:质量:1 t =103 kg ,1 kg =103 g 体积:1 L =10-3 m 3,1 mL =1 cm 3=10- 6 m 3 密度:1 g/cm 3=1×103 kg/m 3 3.重力公式(6年3考) G =mg ??????????m 单位必是kg g 为常量,单位是N/kg G 单位是N

p =F S ?????? ????F 单位是N S 单位必是m 2 p 单位是Pa 注:①物体在水平面上时对水平面的压力等于物体的重力,即F =G . ②受力面积是两物体相互接触并挤压的面积,单位必须是m 2. 单位换算:1 cm 2=10- 4 m 2 5.液体压强公式(每年必考) p =ρ液gh ?????? ????ρ液单位必是kg/m 3g 单位是N/kg h 单位必是m p 单位是Pa 注:h 是液面到该点竖直方向的距离.

2018全国中考物理专题分类——实验探究题

21.(2018·贵阳)如图甲所示,是科技迷小明制作的“真空炮”模型:在一根两端开口、内壁光滑、水平放置的透明塑料管左端管口处,放置一枚弹丸;管口两端各有一块可自由开合的挡板;靠近管口右端连接一抽气机。抽气一段时间后,迅速将挡板1打开,弹丸便可冲开挡板2从管右端射出。 弹丸从管口射出的出口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小明提出了如下猜想: A:与弹丸的形状有关 B:与弹丸的直径有关 C:与塑料管的长度有关 小明在塑料管壁两侧安装了多套光电传感计时器,用于测量弹丸在管中不同位置的运动速度。 请完成下列各实验步骤的填空: (1)抽出挡板1时,弹丸受到的动力来自于其两端气体的气压差。 (2)探究猜想A时,控制其他因素相同,分别用球形与弹头形弹丸进行实验,测得弹丸速度大小随运动位置变化关系的图象(如图乙所示),则出口速度较大的是弹头形弹丸。 (3)探究猜想B时,小明仅换用底面直径不同的两枚弹头形弹丸重复上述实验,发现直径越小的弹丸,出口速度越小。你认为直径小的弹丸出口速度小的原因可能是直径越小,质量越小,惯性越小,运动状态越容易改变,速度减小的快。 【解答】解:(1)抽气机将透明塑料管内的气体抽出,管内气体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大于里面的大气压,里外气压差将弹丸压出; (2)由图乙知,弹头形弹丸的出口速度大; (3)探究猜想B即探究弹丸从管口射出的出口速度与弹丸的直径的关系时,需要控制弹丸的质量一定,改变弹丸的直径,而小明仅换用底面直径不同的两枚

10.(2018?湖州)小华和小丽在观摩一次自行车比赛中,看到运动员在转弯时,身体和自行车都是向弯道内侧倾斜的,如图甲所示。 (1)骑自行车转弯时,身体为什么要向弯道内侧倾斜呢?小华提出了疑问,一旁的小丽说:“要想转弯,必须受力,身体倾斜是为了给自行车一个向内侧转弯的力,”小华觉得小丽“要想转弯,必须受力”的观点很有道理,因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我们平时骑自行车转弯时,身体的倾斜没有这么明显,可为什么比赛时选手倾斜得这么明显呢?且靠近内道的选手转弯时比外道选手倾斜得更明显,使骑行的自行车转弯的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小华和小提出了两种猜想。 猜想一:可能与骑行的速度有关; 猜想二:可能与圆弧形跑道的半径有关。 (3)接着,小华和小丽一起设计实验,并在实验室里通过实验验证猜想一。 把半径为0.5米的半圆轨道(左端连着横杆)通过横杆在O点与墙壁活动连接(能绕O点在竖直方向自由转动),轨道置于压力传感器上时,传感器示数为1牛,让质量为30克的同一小钢球分别从距离传感器表面不同高度的弧面A、B、C三处自由滚下,如图乙所示,观察、记录每次压力传感器达到的最大示数(注:小钢球到达最低点时的示数最大),记录如下表。 小钢球初始位置 A B C 0.5 0.4 0.3 距压力传感器 高度/米 1.90 1.78 1.66 压力传感器 达到的最大示数/牛 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其它条件相同时,使自行车转弯所需要的力随速度的增加而 增大。

初三物理年中考,三大类型实验题解题技巧

初三物理年中考,三大类型实验题解题技巧 初中物理重点实验你总结了吗?物理作为实验学科,实验题目必定不会少,在测量型实验,探究型实验,开放、设计型实验这三大类型实验题目中,如何才能拿到高分呢?下面为考生准备了三大类型实验题解题技巧。 ㈠测量型实验 初中物理测量型实验主要有直接测量型和间接测量型两种,共15个实验,这些是中考物理实验测试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1.直接测量型实验共10个实验: ⑴用刻度尺测长度, ⑵用秒表测时间, ⑶用量筒测固、液体的体积, ⑷用水表测家庭自来水使用量, ⑸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 ⑹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 ⑺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大小, ⑻用电流表测电流, ⑼用电压表测电压, ⑽用电能表测电功的大小。 直接测量型实验主要针对一些常用物理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读数方法等,而这些知识和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已逐步渗

入,常用物理测量工具的共性都需要看量程、分清分度值。所以只要掌握好其一,便可基本无碍。 2. 间接测量型实验共5个实验: ⑴用刻度尺、秒表测平均速度, ⑵用天平、量筒测物质密度, ⑶用刻度尺、弹簧测力计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⑷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 ⑸用电流表、电压表测小灯泡的电功率。 这五种实验都涉及到诸多的物理测量工具的使用,也同时具有相应的实验原理: ⑴物体通过的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的平均速度测量实验原理是v=s/t, ⑵测物质密度的实验原理是ρ=m/v和排水法, ⑶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原理主要是η=W有/W总、W=F·S及二力平衡, ⑷测电阻的实验原理是欧姆定律I=U/R的推导式R=U/I, ⑸测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的原理有两种,①伏安法的实验原理即为P=U·I,②电能表、秒表测电功率实验的原理即为P =W/ t。 解决此类题时,一定要细心,确保基本的物理测量工具的使用、读数不出错。同时还应注意题意的局部拓展性变化。近年来各地的中考物理测量型实验在这类题中变化较多,要格

中考物理 实验设计题

实验设计题 学习了弹力知识后,小萱发现:给弹簧施加拉力,当拉力越大时,弹簧的伸长量就越大。于是小萱提出猜想:弹簧的伸长量跟所受拉力成正比。实验桌上已经备有如下器材:一个满足实验要求的弹簧、一个铁架台、一个刻度尺、六个质量均为50g的钩码。请你利用上述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弹簧的伸长量(ΔL)跟所受拉力(F)是否成正比”。 要求:(1)请写出实验步骤(可画示意图辅助说明); (2)画出实验数据记录表。 答案 (1)实验步骤:(4分) ①将弹簧悬挂在铁架台的支架上,用刻度尺测量弹簧的长度L0,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②将一个钩码挂在弹簧下面的挂钩上,用刻度尺测量弹簧此时的长度L,将钩码的质量m和弹簧的长度L记录在表格中。 ③仿照步骤②,依次在弹簧下面挂2个、3个、4个、5个、6个钩码,每次用刻度尺测量弹簧的长度L,并将每次钩码的总质量m和相应的弹簧长度L记录在表格中。 ④利用公式F=G=mg,分别计算出6次弹簧所受拉力F,分别记录在表格中。 利用公式ΔL=L-L0,分别计算出6次弹簧的伸长量ΔL,分别记录在表格中。 L0/m m/kg L/m F/N ΔL/m 符合实验要求的可以变换输出电压的学生电源,多个阻值不同的定值电阻,一块已经调零的电压表,开关一个,导线若干。请你利用上述器材,设计实验证明“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个电阻两端电压之和”。 要求:(1)画出实验电路图; (2)写出实验步骤; (3)画出实验数据记录表。 答案:(1)电路图见图;(1分) (2)实验步骤:(3分) ①按照电路图连接电路。 ②闭合开关S,用电压表测量电阻R1两端的电压U1; 断开开关S,把电压表并联在电阻R2两端,闭合开关S,用电压表测量电阻R2两端的电压U2;断开开关S,把电压表并联在电源两端,闭合开关S,用电压表测量电源两端的电压U;把U1、 U2和U记录在表格中。

完整初中中考物理公式汇总

R U I =t Q I = 1 热传递 Q = c m △t 燃料燃烧时放热 Q 放= mq 炉子的效率:热机效率 η=Q 有效/ Q 总 = cm(t-t 0)/ qm ′(燃烧m ′的燃料给水m 加热) 2、电流定义式 3、欧姆定律: 4、电功(电能): W = U I t W = Pt W = U I t 结合U = I R →→W = I 2Rt W = U I t 结合I =U /R →→W = t 两套单位(w --Kw.h,p --kw, t --h ;w--J,p --w,t --s) 5、焦耳定律:Q= I 2 Rt (电流热效应) 如果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则:Q=W 如电热器。 如果电能只有部份转化为内能,则:Q <W 如电风扇、电动机。 电热器的效率:η=W 有效/ W 总,其中W 有效= Q 吸= c m △t ;W 总 = Pt= UI t 6、电功率公式: P =W /t P = I U 7、串联电路的特点: 电流:在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都相等。表达式:I =I 1=I 2 电压: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表达式:U =U 1+U 2 电阻:总电阻等于各电阻之和。R=R 1+R 2 串联分压原理:2 1 21R R U U = 串联电路中,电流在电路中做的总功等于电流在各部分电路所做的电功之和。W = W 1+ W 2 串联电路的总功率等于各串联用电器的电功率之和。表达式:P = P 1+ P 2 串联电路中,各部分电路的电功与其电阻成正比,用电器的电功率与电阻成正比。 2 1 2121212121R R Q Q W W P P R R U U ===== 8、并联电路的特点: 电流:在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表达式:I =I 1+I 2 电压: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表达式:U =U 1=U 2 电阻: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电阻的倒数之和。1/R=1/R 1+1/R 2 分流原理:12 21R R I I = 提示: 如果是气体燃料可应用Q 放 = Vq ; 物理量 单位 P ——电功率 W I ——电流 A U ——电压 V P =R U 2 P =I 2R 物理量 单位 单位 P ——电功率 W kW W ——电功 J kWh t ——通电时间 s h 只能用于:纯电阻电路。

2017中考物理实验题专题及答案(完整)

2017中考物理实验题专题训练 一、中考物理实验题型及解法分析: 1、测量型实验题 这种实验主要包括直接测量型实验和间接测量型实验。(如测密度,测电阻,测电功率) 2、探究型实验题 这种实验一般是要求通过实验得出某些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或某些物理规律。 常用探究的方法:“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类比法”等方法。 3、开放型实验题 有许多物理实验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做,用不同的实验方法、不同的验仪器能得出相同的实验结果,也就是说物理实验具有开放性。 4、设计型实验题 设计型实验让我们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能考查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题大部分没有惟一答案,只要求写出其中的一种或几种,还有就是贴近生产、生活,常把日用品作为实验仪器来验证物理规律,考查知识的迁移能力与运用能力。 二、初中物理实验常用的科学探究方法 1.控制变量法:规律:被探究的因素不同,其它因素在要控制相同。 2. 转换法:对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不好直接认识它,根据它们表现出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来间接认识它们;或者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用容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如探究电热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通过温度计的示数反映电热的多少) 3. 实验推理法(理想实验法):例如:牛顿第一定律。 4.建立模型法:例如:研究磁现象时用到磁感线模型,引入光线来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等等。 5.类比法:例如:将原子结构模型与太阳系的结构类比;电压与水压类比;电流与水流类比等。 6.等效替代法:例如: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用未点燃的蜡烛去代替点燃蜡烛的像. 三、初中物理实验题的解题方法: (1)解探究实验题目应抓住探究的目的思考,应怎样操作才能验证某个猜想或得出想要的规律、关系。 (2)解测量实验题目应抓住实验的目的和原理思考,要测出某个物理量要知道那些物理量,然后根据题目给出的器材怎样才能测出这些物理量,思考清楚后再去解答 三、初中物理实验清单(加粗字体的为重点,年份是指广东中考已考) 声学 1、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探究声音的单调、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光学 1、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2、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2013)(2016) 3、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2012)(2014)(2015) 热学 1、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2、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规律 3、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本领(比热容) 4、观察水的沸腾实验。(2015) 力学 1、用天平量筒测密度(原理:ρ=m/v) 2、探究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

初中物理公式大全(最新版)47669

一、 【初 中 物 理 公 式 一 览 表】 物 理 量 主 要 公 式 主要单位 长度(L ) 用刻度尺测 主单位:m 导出单位:Km 、dm 、cm 、mm 等 换算关系:1km=103m 1m=10 dm =102cm=103mm 面积(S ) 面积公式 S =ab S=a 2 换算关系:1m 2=102dm 2=104cm 2=106mm 2 1cm 2=10-4 m 2 体积(V ) (1) V 长=Sh=abh (2)用量筒或量杯 V=V 2-V 1 1m 3=103dm 3(L )=106cm 3(ML)=109mm 3 1dm 3(L )=10-3 m 3 1cm 3(ML)=10-6 m 3 时间(t ) 用钟表测量 主单位:s 1h=60min=3600s 速度(v ) (1)速度公式 :t s v = t s v = (2) 变形公式:v s t = s=υt 国际单位:1m/s=3.6km/h 交通运输单位: 1 km/h =5/18 m/s 声速υ= 340m / s 光速C = 3×108 m /s 质量(m ) 用天平测量 g G m = 主单位:kg 1t=1000kg 1kg=103g=106mg 密度(ρ) (1)密度公式:V m =ρ V m =ρ (2)变形公式: m=ρV V=m/ρ 国际单位:kg/m 3 1g/cm 3=103kg/m 3 重力 G=mg=ρVg m- kg N ;g :9.8N/kg 或者10N/kg 合力(F ) (1)同方向F=F 1+F 2 (2)反方向F= F 1-F 2(F 1>F 2) N 固体压强(p ) (1) S F p = (2)计算步骤: F=G=mg S F p = 单位:Pa 【注意】1标准大气压 = 76 cmHg 柱 = 1.01×105 Pa = 10.3 m 水柱 【注意】柱体时与液体压强与固体压强可通用 液体压强(p ) ⑵ gh p ρ= (2)计算步骤: gh p ρ= F=pS 【注意】深度是从液面开始计算 浮力(F 浮) (1) 称重法 F 浮=G -F 示 (已知弹簧称) (2) 阿基米德原理 F 浮=G 排 = m 排g (已知G 排或m 排) (3) 阿基米德原理F 浮=ρ液gV 排 (已知V 排) (4) 漂浮或悬浮法F 浮=G 物=m 物g (已知漂浮或悬浮法) 【注意】出现“物体静止时,受到浮力”这种说法时,要分别算出浮力(计算时的V 排= V 物),然后根据沉浮条件,如果F 浮> G 物,则上浮至漂浮时静止,根据漂浮条件; F 浮=G 物=m 物 g ;如果F 浮< G 物 ,则下沉至沉底时静止,此时浮 力为刚才算出的浮力。 动力、阻力 杠杆平衡条件(杠杆原理):2211l F l F = 1l 与2l 单位相同即可 机械功(W ) (1)定义W=Fs 克服重力做功W=G 物h=m 物gh ;克服摩擦力做功W=fs 【注意】先判断是否做功,再进行计算 J 机械功率(P) (1)P= t W (2) P= t W = (3)从机器的铭牌上读出 主单位:w 1Kw=103w 拉力(F ) (1)不计动滑轮和绳重及摩擦时,F =G n 1 物(理想滑轮组) (2)不计绳重及摩擦时)(1 动物G G n F += (实际滑轮组) (3)已知η:n G F η= (实际滑轮组) 机械效率(η) (1) 公式:η= 总 有W W ×100% 计算步骤:有用功:W 有=G 物h 总功:W 总=Fs ( W 总=W 有+W 额) η= 总 有W W ×100% (2) 对于滑轮组(竖直):S=nh (v s =nv h ) η= nF G (n 为在动滑轮上的绳子股数) (3)对于滑轮组(水平):S=nh (v s =nv h ) 【注意】1、由于有用功只占总功的一部分,所以η总小于1,且没有单位, 用百分比表示。 2、F 拉为直接用手拉物体的力,F 为拉绳子的力。 3、绳子的为S ,v s ;物 体的为h ,v h 。

2018年中考物理实验操作考试全集(共15个专题)

物理试题1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实验器材:带刻度的杠杆、2个细铁丝环,细线、钩码(6--8个、质量相等并标明质量大小),刻度尺、铁架台。 结论:杠杆的平衡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总得分监考教师签字 考试日期: 2018年4月日 物理试题2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1个(2.5N) 带挂钩木块1块(200g) 毛巾1块钩码1个(200g) 长木板一块(80cm) 实验记录:

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有关. 说明: 1.考生只需在表格中填写相关数据,不要求书写完整的实验报告。 2.要真实记录实验数据,捏造数据相应扣分。 物理试题2 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评分细则 实验总得分监考教师签字 考试日期: 2018年4月日物理试题3 测量石块(或蜡块)的密度 实验器材:托盘天平1架(含砝码200g) 烧杯(内装适量水)待测蜡块量筒1个(100mL)细铁丝(足够长)抹布 操作程序:

实验记录: 说明: 1.考生只需在表格中填写相关数据,不要求书写完整的实验报告。 2.要真实记录实验数据,捏造数据相应扣分。 3. 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物理试题3 测量石块(或蜡块)的密度评分细则

实验总得分监考教师签字 考试日期: 2018年4月日 物理试题4 测量盐水的密度 实验器材:托盘天平1架(含砝码200g) 烧杯(内装适量盐水)(50mL) 量筒1个(100mL) 说明: 1.考生只需在表格中填写相关数据,不要求书写完整的实验报告。 2.要真实记录实验数据,捏造数据相应扣分。 3. 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2017年中考物理实验探究题专题解析

2017年中考物理实验探究题专题解析

中考物理实验探究题专题解析 一、实验探究内容及考查点 1.课本实验探究(带※为中考的重点,带※※为中考的必考点) 考查内容考查知识点 平均速度的测量刻度尺的使用;停表的读数;平均速度公式的运用 音调和频率、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改变频率和振幅的方法(振动物体的长度和拨动的力度) 光的反射光的反射的内容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等大蜡烛的意图(便于比较物体和像的大小) 透明玻璃板的原因(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图纸信息的处理(测量各点到平面镜的距离;连接对应点观察连线与平面镜的关系)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凸透镜成像特点及应用;对焦点、焦距、物距、像距理解 实像和虚像的区分(是否呈现在光屏上) 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和高低(中间放置凸透镜;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 ※晶体的熔化和凝固晶体熔化和凝固图像和条件(温度不变,需要继续吸热/放热)熔点和凝固点 ※水的沸腾水沸腾的图像和条件(温度不变,需要继续吸热) 沸点和气压的关系(气压高,沸点高) ※物体质量和密度的测量密度的计算 天平的使用(放、移、调、称、读的要点) 量筒的使用 质量和体积测量顺序的处理(注意测量时液体的残留) 重力与质量的关 系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控制变量法的运用 匀速拉动物块运动(便于读数、拉力等于摩擦力)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控制变量法;实验加理论推导的实验思路二力平衡的条件二力平衡的条件;控制变量法 ※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 压力作用效果的呈现(观察物体的凹陷程度) 液体压强的特点压强计的使用(观察U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 控制变量法;液体压强的特点 浮力的影响因素浮力的影响因素;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浮力的求解 ※阿基米德原理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测力计的读数 浮力的求解(两次测力计的示数差) 实验的步骤(称小桶重力;空中称物重;水中称读数;称小桶和水的重力) 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平衡条件 力臂的读取(杠杆水平时读杠杆上的刻度)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机械效率的理解 有用功和总功的求解(有用功——重力做的功;总功——拉力做的功)拉力与物体重力的关系(F=(G+G 动 )/n;n——动滑轮上绳子的段数)匀速拉动绳子(便于读出拉力的示数)

中考物理公式总结最全

【热学部分】 1、吸热:Q吸=Cm(t-t0)=CmΔt 2、放热:Q放=Cm(t0-t)=CmΔt 3、热值:q=Q/m 4、炉子和热机的效率:η=Q有效利用/Q燃料 5、热平衡方程:Q放=Q吸 6、热力学温度:T=t+273K 【力学部分】 1、速度:V=S/t 2、重力:G=mg 3、密度:ρ=m/V 4、压强:p=F/S 5、液体压强:p=ρgh 6、浮力: (1)、F浮=F’-F (压力差) (2)、F浮=G-F (视重力) (3)、F浮=G (漂浮、悬浮) (4)、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ρ液gV排 7、杠杆平衡条件:F1 L1=F2 L2 8、理想斜面:F/G=h/L 9、理想滑轮:F=G/n 10、实际滑轮:F=(G+G动)/ n (竖直方向) 11、功:W=FS=Gh (把物体举高) 12、功率:P=W/t=FV 13、功的原理:W手=W机 14、实际机械:W总=W有+W额外 15、机械效率:η=W有/W总 16、滑轮组效率: (1)、η=G/ nF(竖直方向) (2)、η=G/(G+G动) (竖直方向不计摩擦) (3)、η=f / nF (水平方向) 1、速度:V=S/t 2、重力:G=mg 3、密度:ρ=m/V 4、压强:p=F/S 5、液体压强:p=ρgh 6、浮力: (1)、F浮=F’-F (压力差) (2)、F浮=G-F (视重力) (3)、F浮=G (漂浮、悬浮) (4)、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ρ液gV排7、杠杆平衡条件:F1 L1=F2 L2 8、理想斜面:F/G=h/L 9、理想滑轮:F=G/n 10、实际滑轮:F=(G+G动)/ n (竖直方向) 11、功:W=FS=Gh (把物体举高) 12、功率:P=W/t=FV 13、功的原理:W手=W机 14、实际机械:W总=W有+W额外 15、机械效率:η=W有/W总 16、滑轮组效率: (1)、η=G/ nF(竖直方向) (2)、η=G/(G+G动) (竖直方向不计摩擦) (3)、η=f / nF (水平方向) 【电学部分】 1、电流强度:I=Q电量/t 2、电阻:R=ρL/S 3、欧姆定律:I=U/R 4、焦耳定律: (1)、Q=I2Rt普适公式) (2)、Q=UIt=Pt=UQ电量=U2t/R (纯电阻公式) 5、串联电路:

初中物理设计实验题--最新版

初中物理设计实验题 第二章 1用音叉、乒乓球和细线设计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答:将正在发声的音叉靠近细线悬挂的乒乓球时,发现乒乓球被弹起,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答:向正在发出声响的鼓面上撒沙子,发现沙子在跳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 3验证“声音能在水中传播” 。答:把正在发声的防水闹钟放到水中,依然可以听到闹钟的声音,说明水可以传播声音。 第三章 1:“熔化现象存在” 。答:将一块冰放在烧杯里,10 分钟后发现杯中有水出现,这就说明了熔化现象存在。 验证:“凝固现象存在” 。答:将水放在冰箱的冷冻室里,1 小时后发现水中有冰出现,这就说明了凝固现象存在。 验证:“汽化现象存在” 。答:将一滴酒精滴在玻璃片上,过一段时间后,发现酒精消失,这就说明了汽化现象存在。 2:液体蒸发时要吸收热量。答 1:用蘸上酒精的棉花包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发现:温度计示数下降,说明:“液体蒸发时要吸收热量” 。答 2:将酒精擦在手背上,手背感觉凉,说明“液体蒸发时要吸收热量” 。 3给你一温度计、棉布、水,请你设计一个小实验,验证:“蒸发有制冷作用” 。答:将温度计的玻璃泡用蘸了水的棉布包着,发现温度计示数下降,说明:“蒸发有制冷作用” 。 4验证:“液体表面积越大,液体蒸发的越快” 。答:在两块玻璃片上各滴上一滴等量的酒 精,放在相同的环境下,将其中一滴摊开,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摊开酒精先消失,证明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5验证:“液体温度越高,液体蒸发的越快” 。答:在两块玻璃片上各滴上一滴等量的酒精, 放在相同的环境下,将其中一滴用酒精灯加热,发现加热的那滴酒精先消失,证明液体温度越高,蒸发的越快。 6.验证:“液化现象存在” 。答:从冰箱中拿出一瓶饮料,一会儿发现瓶外有水珠出现,这就说明了液化现象存在。 7.请你设计一个实验验证:“降低温度可以使气体液化” 。答 1:将水沸腾时产生的水蒸气,通入冷试管中,一段后会看到试管中有水珠出现,说明“降低温度可以使气体液化” 。答 2:冬天将玻璃片从室外拿到室内,发现它上面有一层雾,说明“降低温度可以使气体液化” 。 8(1)现有:烧瓶、酒精灯、带导管的橡皮塞、烧杯、水、温度计,请设计实验验证“液化放热。” 答:烧瓶内装水,塞好带导管的瓶塞,用酒精灯加热烧瓶,将水蒸气通入盛有凉水的烧杯中,用温度计策烧杯内水的温度。发现温度升高,说明“液化放热” 。 8.(2)验证:“液化放热” 将一壶水烧开,让水蒸气喷到冷玻璃片上,发现玻璃片上有水珠出现,且玻璃片变热。说明“液化放热” 。 9验证:“升华现象”和“凝华现象” 。答:在试管中放入少量的固态碘,塞紧塞子后放入盛热水的水槽中,发现固态碘不见了,试管中出现紫色气体,由此说明“升华现象”存在。再将试管放入凉水中,发现紫色的气体不见了,试管壁上出现黑色的固态小颗粒,由此说明“凝华现象”的存在。 第四章:光的直线传播 1.验证“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答 1:用激光手电透过烧杯外壁照射滴入几滴牛奶的水中,发现光束是直的,说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 传播” 。答 2:点燃蚊香,用透明可乐瓶收集一瓶烟雾,用激光手电照射,发现在烟雾中光束是直的,说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

中考物理设计实验专题汇总

2015-2005年中考设计实验专题汇总 2015年:实验桌上有带横杆的铁架台、刻度尺、弹簧测力计、细绳,另外还有钩码一盒,质量不等的滑轮2个,滑轮的轮与轴之间的摩擦很小,可忽略不计。请选用上述实验器材证明: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与动滑轮所受重力有关。 要求:(1)写出实验步骤;(2)画出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解析: 1、用已调零的弹簧测力计测出动滑轮的重力分别为G1、G2,如图先用重 力为G1的动滑轮组装实验器材,用弹簧测力计拉住细绳端,竖直向上匀 速缓慢拉动,使质量为m的钩码匀速上移一段距离,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 数为F1,用刻度尺测出绳端移动距离s和钩码移动距离h,记录G1、F1、 m、s、h在实验记录表格中。 2、换用另一个重力为G2的动滑轮组装实验器材,钩码质量m不变,仿 照步骤①再做一次,记录G1、F1、m、s、h在实验记录表格中。 利用公式η=W有/W总分别计算两次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G动/N m/kg F/N s/m h/m W总/J W有/Jη 2014年:实验桌上有三个完全相同的烧瓶,烧瓶内装有质量相等的煤油、型号相同的温度计和阻值相等且不变的电阻丝R,如图18所示。另外,还有满足实验要求的电源、滑动变阻器和开关各一个,电流表和停表各一块,导线若干。请利用上述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保持电阻阻值不变,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电阻的电流越大,电流通过电阻产生的热量越多”。实验设计中可用煤油升高的温度Δt的大小

图2 R S A 表示电流通过电阻丝R 产生热量的多少。请画出实验电路图,写出实验步骤,画出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解析: 实验电路图如图2所示。 实验步骤: (1)按电路图将装置甲、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等串联接入电路中,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调到 阻值最大的位置,观察并记录装置甲中温度计的示数t0。 (2)闭合开关S 的同时按下停表开始计时,观察并记录电流表的示数I ,通电3min ,停止计时的同时观察并记录温度计的示数t ,断开开关S 。 (3)用装置乙替换电路中的装置甲,改变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观察并记录装置乙中温度计的示数t0。仿照步骤(2),做一次实验。 (4)用装置丙替换电路中的装置乙,再次改变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观察并记录装置丙中温度计的示数t0。仿照步骤(2),再做一次实验。 实验数据记录表: 2013年:实验桌上有符合实验要求的橡皮筋一根、 弹簧测力计 (量程0-5N )一个、钩码(每个钩码的质量为50g )一盒、带横杆的铁架台一个、刻度尺一把、细线若干。请你选用上述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如果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F1与F2的方向相反,且F1大于F2,则F1与F2的合力F=F1-F2。请你写出实验步骤(可画示意图辅助说明),画出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解析:实验步骤: I/A t0/℃ t/℃ Δt/℃ 甲 乙 丙 图18 温度计 接线柱 R R 温度计 接线柱 R 温度计 接线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