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产养殖—池塘养殖中氨氮的危害及其控制方法

水产养殖—池塘养殖中氨氮的危害及其控制方法

水产养殖—池塘养殖中氨氮的危害及其控制方法
水产养殖—池塘养殖中氨氮的危害及其控制方法

水产养殖—池塘养殖中氨氮的危害及其控制方法

相关专题:水产养殖

时间:2012-03-13 15:25 来源:阿里巴巴农业频道

【阿里巴巴农业】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我们经常碰到池塘中氨氮过高的问题,在高密度精养池塘中这个问题更加严重,给养殖造成了一定的危害。下面,我们就池塘中氨氮的形成、氨氮的危害、氨氮的消除途径以及氨氮的控制方法一一加以阐述。

一、池塘中氨氮的形成

池塘中的氨氮主要来源于三种途径,即水生动物的排泄物、施加的肥料和被微生物菌分解的饲料、粪便及动植物尸体。鱼类可通过鳃和尿液、甲壳类能通过鳃和触角腺向水中排出体内的氨氮,以免发生体内氨中毒。水生动物的粪便及动植物尸体中含有大量蛋白质,被池塘中的微生物菌分解后形成氨基酸,再进?步分解成氨氮。

二、氨氮对水生动物的危害

1.氨氮的中毒机理氨氮以两种形式存在于水中,一种是氨(NH3),又叫非离子氨,对水生生物有毒,极易溶于水。另一种是铵(NH4+),又叫离子氨,对水生生物无毒。当氨(NH3)通过鳃进入水生生物体内时,会直接增加水生生物氨氮排泄的负担,氨氮在血液中的浓度升高,血液pH随之相应上升,水生生物体内的多种酶活性受到抑制,并可降低血液的输氧能力,破坏鳃表皮组织,降低血液的携氧能力,导致氧气和废物交换不畅而窒息。此外,水中氨浓度高也影响水对水生生物的渗透性,降低内部离子浓度。

2. 氨氮对水生动物的危害氨氮对水生动物的危害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慢性氨氮中毒危害为:摄食降低,生长减慢;组织损伤,降低氧在组织问的输送;鱼和虾均需要与水体进行离子交换(钠,钙等),氨氮过高会增加鳃的通透性,损害鳃的离子交换功能;使水生生物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增加动物对疾病的易感性,降低生长速度;降低生殖能力,减少怀卵量,降低卵的存活力,延迟产卵繁殖。急性氨氮中毒危害为:水生生物表现为亢奋、在水中丧失平衡、抽搐,严重者甚至死亡。

三、氨氮的消除途径

1.硝化和脱氮铵(NH3)被亚硝化细菌氧化成亚硝酸,亚硝酸再被硝化细菌氧化成硝酸,称为硝化作用,硝化作用需要消耗氧气,当水中溶氧浓度低于1~2毫

克/升时硝化作用速度明显降低。在水中溶氧缺乏的情况下,反硝化细菌能将硝酸还原为亚硝酸、次硝酸、羟胺或氮时,这种过程称为硝酸还原,当形成的气态氮作为代谢物释放并从系统中流失时,就称之为脱氮作用。

2.藻类和植物的吸收因为藻类和水生植物能利用铵(NH4+)合成氨基酸,所以藻类对氨氮的吸收是池塘中氨氮去除的主要方法,冬天藻类的减少和死亡会使水中的氨氮含量明显上升。

3.挥发及底泥吸收在池塘中氨氮浓度高、高pH值、采取增氧措施、有风浪、搅动水流等情况下,都会有利于氨氮的挥发。底泥土壤中的阴离子可以结合铵离予(NH4+),在拉网或发生类似的引起底部搅动的操作时,池底沉积物会暂时悬浮在水中,铵离子(NH4+)就会被释放出来。

4.矿化及回到生物体内所谓矿化,即部分氨氮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于池底土壤中,这些有机物质分解后又回到水中,分解速度依赖于温度、pH、溶氧以及有机物质的数量和质量。进入水生动物体内即当水中氨氮浓度高时,氨(NH3而不是NH4+)能通过鳃进入水生生物体内。

四、氨氮的控制方法

1. 清淤、干塘每年养殖结束后,进行清淤、干塘,曝晒池底,使用生石灰、强氯精、漂白粉等对池底彻底消毒,可去除氨氮,增强水体对pH的缓冲能力,保持水体微碱性。

2.加换新水换水是最快速、有效的途径,要求加入的新水水质良好,新水的温度、盐度等尽可能与原来的池水相近。

3. 增加池塘中的溶氧在池塘中使用“长效粒粒氧”、“富氧”或“固粒氧”等池塘底部增氧剂,可保持池塘中的溶氧充足,加快硝化反应,降低氨氮的毒性。

4. 加强投饲管理选用优质蛋白原料,使用具有更高氨基酸消化率的饲料,避免过量投喂,提高饲料的能量、蛋白比,并在饲料中定期添加“乳酸益菌王”或“虾乐康”,可调整水生生物肠道菌群平衡,产生乳酸菌素,通过改善水生生物对饲料的利用率而间接降低水中氨氮等有害化学物质的含量。

5.在池塘中定期施用水体用微生态制剂在养殖过程中定期使用“活化利生素”、“特效活菌净水王”、“复合利生素”、“益菌王”、“活水素”等富含硝化细菌、亚硝化细菌、芽孢杆菌等有益微生物菌的水体用微生态制剂,并配合抛洒“长效粒粒氧”、“富氧”或“固粒氧”等池塘底部增氧剂,增加池

底溶氧,直接参与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等的去除过程,将有害的氨氮氧化成藻类可吸收利用的硝酸盐。

6. 其他措施种植某些水生植物,其根须可吸收水体或淤泥中的有机物质;使用磷肥来刺激藻类生长,吸收氨氮;控制水体pH,不让池塘的pH值过高;在池塘中混养少许以有机碎屑为食的滤食性鱼类,如花白鲢等,减少池塘中有机碎屑的含量。

工厂化水产养殖中的水处理技术

工厂化水产养殖中的水处理技术 工厂化水产养殖是应用工程技术、水处理技术和高密度水产养殖技术进行渔业工业化生产的技术模式。随着水产养殖业向现代化水平的发展,工厂化水产养殖技术作为我国水产养殖业现代化的支撑技术,受到科学研究者和渔业生产部门的高度重视,在相关的养殖工艺、水质控制、净化处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有些技术已经在生产中获得应用。其中养殖水体的处理技术,作为工厂化养殖技术的关键技术之一,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获得较快发展,形成了机械、化学、生物和综合处理等多项技术,为工厂化水产养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工厂化水产养殖水体的处理主要包括几个方面,即:增氧、分离(分离固体物和悬浮物)、生物过滤(降低BOD、氨氮和亚硝酸盐)和暴气(去除二氧化碳等)、消毒、脱氮等处理过程,其中悬浮物和氨氮去除是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难点。 本文根据近年的研究进展和国内外研究资料,对养殖水处理技术及其应用进行了总结和归纳,为工厂化养殖的设计和管理提供必要的技术资料,并期望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先进技术和处理方法、开发出相关的高效养殖工程设施和设备。 1. 增氧技术 养殖水体的溶解氧是养殖鱼类赖以生存和处理设备中的微生物生长的必备条件。在工厂化养殖系统中,鱼类正常生长的溶解氧应该达到饱和溶解度的60%,或者在5mg/l以上;溶解氧低于2mg/l,用于工厂化养殖水体处理的硝化细菌就失去硝化氨氮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工厂化养殖系统溶解氧消耗主要来自养殖鱼类代谢、代谢物的分解、微生物氨氮处理等,系统所需溶解氧根据所养鱼类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并随着养殖密度和投饵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在工厂化水产养殖的工艺设计中,要根据养殖对象、养殖密度、水体循环量等因素来确定增氧方式。 1.1空气增氧 由于各种增氧机械设备在工厂化养殖池很难应用,因此,空气增氧多采用风机加充气器的办法,以小气泡的形式增氧。这种办法虽然具有使用方便、投资小的特点,但是增氧效率低,一般在1.3kg O2/kW-h(20 C温度),28 C时仅为0.455kg

水产养殖—池塘养殖中氨氮的危害及其控制方法

水产养殖—池塘养殖中氨氮的危害及其控制方法 相关专题:水产养殖 时间:2012-03-13 15:25 来源:阿里巴巴农业频道 【阿里巴巴农业】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我们经常碰到池塘中氨氮过高的问题,在高密度精养池塘中这个问题更加严重,给养殖造成了一定的危害。下面,我们就池塘中氨氮的形成、氨氮的危害、氨氮的消除途径以及氨氮的控制方法一一加以阐述。 一、池塘中氨氮的形成 池塘中的氨氮主要来源于三种途径,即水生动物的排泄物、施加的肥料和被微生物菌分解的饲料、粪便及动植物尸体。鱼类可通过鳃和尿液、甲壳类能通过鳃和触角腺向水中排出体内的氨氮,以免发生体内氨中毒。水生动物的粪便及动植物尸体中含有大量蛋白质,被池塘中的微生物菌分解后形成氨基酸,再进?步分解成氨氮。 二、氨氮对水生动物的危害 1.氨氮的中毒机理氨氮以两种形式存在于水中,一种是氨(NH3),又叫非离子氨,对水生生物有毒,极易溶于水。另一种是铵(NH4+),又叫离子氨,对水生生物无毒。当氨(NH3)通过鳃进入水生生物体内时,会直接增加水生生物氨氮排泄的负担,氨氮在血液中的浓度升高,血液pH随之相应上升,水生生物体内的多种酶活性受到抑制,并可降低血液的输氧能力,破坏鳃表皮组织,降低血液的携氧能力,导致氧气和废物交换不畅而窒息。此外,水中氨浓度高也影响水对水生生物的渗透性,降低内部离子浓度。 2. 氨氮对水生动物的危害氨氮对水生动物的危害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慢性氨氮中毒危害为:摄食降低,生长减慢;组织损伤,降低氧在组织问的输送;鱼和虾均需要与水体进行离子交换(钠,钙等),氨氮过高会增加鳃的通透性,损害鳃的离子交换功能;使水生生物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增加动物对疾病的易感性,降低生长速度;降低生殖能力,减少怀卵量,降低卵的存活力,延迟产卵繁殖。急性氨氮中毒危害为:水生生物表现为亢奋、在水中丧失平衡、抽搐,严重者甚至死亡。 三、氨氮的消除途径 1.硝化和脱氮铵(NH3)被亚硝化细菌氧化成亚硝酸,亚硝酸再被硝化细菌氧化成硝酸,称为硝化作用,硝化作用需要消耗氧气,当水中溶氧浓度低于1~2毫

水产品养殖场管理制度

水产品养殖场规章制度 为了本公司能够稳步健康的发展,员工能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工作环境,特制定如下规章制度。 一、考勤制度 公司员工必须自觉遵守劳动纪律,按时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工作时间不得擅自离开工作岗位,离岗外出须经本部门负责人同意。如有特殊情况不能上班需提前请假。住宿人员晚间不得擅自外出,如因此发生的各种事故,后果自负。 二、保管制度 建立物资进出库明细帐。物资、工具的出入库必须经保管人员批准,工具使用后必须入库,公司的物资不得外借和挪用,如有特殊情况需经领导批准,方可借用。 三、车间制度 1.育苗车间禁止吸烟、乱扔杂物、吃零食、工作时手上禁止擦化妆品,保持车间卫生。 2.必须做到安全生产,正确使用电器,地沟板要摆放定位。 3.进入车间必须穿靴子,不得穿拖鞋工作,以防出现事故。 4.值班人员必须坚守岗位,定时检查池内水位、充氧状态,不得脱岗。因脱岗造成的损失,当事人要负相应的责任。 5.不得在车间内接打聊天电话、大声喧哗、疯闹。 内检员职责 1、负责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目标与保证声明、质量安全管理手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和生产过程记录档案。 2、指导本单位工作人员具体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文件和制度。 3、组织实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内部检查、对不符合要求的项目及时整改、完善、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4、按有关规定及规程要求、组织相关的附报材料向有关单位进行申报。 5、配合各级农产品管理部门对本单位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及标志使用等活动将进行监督管理。 产品追溯制度 一、生产部门负责产品标识与追溯的归口管理; 二、综合管理部负责检验状态的标识; 三、仓管人员负责对物资进货与贮存的标识; 四、各生产环节人员负责实施生产过程辖区内产品的标识与追溯; 五、出厂包装人员负责对成品的标识与追溯; 六、销售人员负责对客户所有信息进行将记录。 水产养殖科学用药制度 按照农业部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的有关规定执行本制度。 1、加强科学养殖,“以防为主,防治结合”,从健康养殖角度预防疾病的发生。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安全用药。 2、遵循国家和有关部门的规定,严禁购买和使用“三无”渔药。 3、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或具有三致毒性(致癌、致畸、致突变)的渔药。 4、严禁使用对水环境有严重破坏而又难以修复的渔药。

水产养殖―池塘养殖中氨氮的危害及其控制方法

水产养殖—池塘养殖中氨氮的危害及其控制方法相关专题: 水产养殖 时间:2012-03-13 15:25 阿里巴巴农业频道 【阿里巴巴农业】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我们经常碰到池塘中氨氮过高的问题,在高密度精养池塘中这个问题更加严重,给养殖造成了一定的危害。下面,我们就池塘中氨氮的形成、氨氮的危害、氨氮的消除途径以及氨氮的控制方法一一加以阐述。 一、xxxx氨氮的形成 池塘中的氨氮主要来源于三种途径,即水生动物的排泄物、施加的肥料和被微生物菌分解的饲料、粪便及动植物尸体。鱼类可通过鳃和尿液、甲壳类能通过鳃和触角腺向水中排出体内的氨氮,以免发生体内氨中毒。水生动物的粪便及动植物尸体中含有大量蛋白质,被池塘中的微生物菌分解后形成氨基酸,再进?步分解成氨氮。 二、氨氮对水生动物的危害 1.氨氮的中毒机理氨氮以两种形式存在于水中,一种是氨(NH3),又叫非离子氨,对水生生物有毒,极易溶于水。另一种是铵(NH4+),又叫离子氨,对水生生物无毒。当氨(NH3)通过鳃进入水生生物体内时,会直接增加水生生物氨氮排泄的负担,氨氮在血液中的浓度升高,血液pH随之相应上升,水生生物体内的多种酶活性受到抑制,并可降低血液的输氧能力,破坏鳃表皮组织,降低血液的携氧能力,导致氧气和废物交换不畅而窒息。此外,水中氨浓度高也影响水对水生生物的渗透性,降低内部离子浓度。 2.氨氮对水生动物的危害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慢性氨氮中毒危害为:

摄食降低,生长减慢;组织损伤,降低氧在组织问的输送;鱼和虾均需要与水体进行离子交换(钠,钙等),氨氮过高会增加鳃的通透性,损害鳃的离子交换功能;使水生生物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增加动物对疾病的易感性,降低生长速度;降低生殖能力,减少怀卵量,降低卵的存活力,延迟产卵繁殖。急性氨氮中毒危害为: 水生生物表现为亢奋、在水中丧失平衡、抽搐,严重者甚至死亡。 三、氨氮的消除途径 1.硝化和脱氮铵(NH3)被亚硝化细菌氧化成亚硝酸,亚硝酸再被硝化细菌氧化成硝酸,称为硝化作用,硝化作用需要消耗氧气,当水中溶氧浓度低于1~2毫克/升时硝化作用速度明显降低。在水中溶氧缺乏的情况下,反硝化细菌能将硝酸还原为亚硝酸、次硝酸、羟胺或氮时,这种过程称为硝酸还原,当形成的气态氮作为代谢物释放并从系统中流失时,就称之为脱氮作用。 2.藻类和植物的吸收因为藻类和水生植物能利用铵(NH4+)合成氨基酸,所以藻类对氨氮的吸收是池塘中氨氮去除的主要方法,冬天藻类的减少和死亡会使水中的氨氮含量明显上升。 3.挥发及底泥吸收在池塘中氨氮浓度高、高pH值、采取增氧措施、有风浪、搅动水流等情况下,都会有利于氨氮的挥发。底泥土壤中的阴离子可以结合铵离予(NH4+),在拉网或发生类似的引起底部搅动的操作时,池底沉积物会暂时悬浮在水中,铵离子(NH4+)就会被释放出来。 4.矿化及回到生物体内所谓矿化,即部分氨氮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于池底土壤中,这些有机物质分解后又回到水中,分解速度依赖于温度、pH、溶氧以及有机物质的数量和质量。进入水生动物体内即当水中氨氮浓度高时,氨(NH3而不是NH4+)能通过鳃进入水生生物体内。 四、氨氮的控制方法 1.清淤、干塘每年养殖结束后,进行清淤、干塘,曝晒池底,使用生石灰、强氯精、漂白粉等对池底彻底消毒,可去除氨氮,增强水体对pH的缓冲能力,保持水体微碱性。

水质指标在水产养殖中检测意义

水质指标在水产养殖中 检测意义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水质检测指标 每个养殖户都知道,pH、融氧、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养虾的还需要关注总碱度。可是说归说,往往水质有问题不会是只有一个指标有问题,养殖户也没办法真的判断出是因为具体哪些因素导致,因此用药也只能单纯的根据表象来用,用药失误导致的严重后果也只能由自己来承担。因此,整理了水质的十一大指标,只有了解这些指标及会造成的后果,才能准确的根据功效来调水,避免半知不解造成的严重后果。 pH 淡水,海水pH值的日正常变化范围为1~2,若超出此范围,表明此水体有异常情况。通常pH值低于,鱼类死亡率可达7%~20%,低于4%以下,全部死亡;pH值高于,死亡率可达20%~89%,pH高于时,可引起全部死亡。 症状: 1.鱼类碱中毒:体色明显发白,狂游乱窜;体表大量粘液甚至可拉成丝;鳃盖腐蚀损伤、鳃部大量分泌凝结物;水体存在许多死藻和濒死的藻细胞。对虾易发生黑腮病,继而演变为烂腮病、黄腮病和红腮病,致使呼吸机能发生障碍,窒息死亡。 值低于时:降低载氧能力,引起鱼组织内缺氧、造成缺氧症状,尽管水体中溶氧量正常,鱼也有浮头现象,pH值过低新陈代谢强度降低,减少摄食量,生长缓慢,也会引起鱼鳃组织凝血性坏死,粘液增多,腹部充血发炎等。 溶解氧 连续24小时中,16小时以上必须大于5mg/L,其余任何时候不得低于3mg/L,对于鲑科鱼类栖息水域冰封期其余任何时候不得低于4mg/L。溶氧高于12mg/L,表明水中氧已过量,此时鱼虾易得气泡病。 症状: 水体中的溶解氧的高低对鱼类的生存和发育都有直接的影响,当溶氧低于1mg/L时,鱼就会浮头,如果不采取增氧措施就会使鱼窒息死亡,同时也给致病菌创造了有利条件而降低鱼的抗病能力引起鱼病;足够的溶氧可抑制生成有毒物质的化学反应,转化或降低有毒物质(如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的含量,同时还可以提高饵料转化率对养殖具有重要的意义。 水体溶氧不足的成因: 1.养殖密度过大; 2.养殖水体过肥; 3.水体细菌大量分解有机物,导致氧耗; 4.水体文档升高,溶氧降低; 5.水中的还原性物质如硫化氢、氨、亚硝酸盐等较多时,其氧化作用也会造成溶氧降低。 氨氮 我国渔业水质标准规定氨氮浓度应小于L,氨氮含量超过毫克/升(mg/l)时,鱼类会出现氨氮中毒症状。目前专家普遍认为,养殖中氨氮的含量应严格控制在毫克/升以下。当氨氮浓度一定时,能否引起鱼类中毒死亡,还受池水pH值、水温高低的影响。 氨氮在水中以游离氨和离子氨形式存在,分子氨对鱼类是极毒的,可使鱼类产生毒血症。 分子氨和离子铵在水中可以相互转化,它们的数量取决于养殖水体的pH和水温。 pH越小,水温越低,水体总铵中分子氨的比例也越小,其毒性越低。 pH越大,水温越高,分子氨的比例越大,其毒性也就大大增加。 另外一个影响氨氮含量的因素,就是底泥。若底泥过厚,清塘不彻底,高温季节夜晚,水温较高时,底泥当中的有毒气体就会被释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氧气的消耗量会加倍,于是造成池水缺氧,氨氮含量也超标,鱼类大量浮头甚至泛塘。 因此,养鱼先养水,调节好水质是保证鱼类健康成长的前提。 氨氮中毒的特点:

水产养殖中的主要安全危害及其来源

水产养殖中的主要安全危害及其来源 一、化学危害 1. 渔用药品和农药 杀虫剂、杀菌剂、杀藻剂、除草剂、消毒剂、防腐剂和抗氧化剂等污染水体后,可在养殖水产品中富集。可以富集的化学物质至少具备3个特性:不溶于水;在食物链的生物体内稳定存在;对生物体的毒性较低。这些特性使化学物质在食物链中不会断裂并形成逐级积累。一些很难代谢分解并直接排出生物体的化学物质,其富集作用的危害是不能低估的[1]。 2. 抗菌药 水产养殖业中越来越多地使用兽用或渔用抗菌药,它们的残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已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治疗剂抗菌药(包括抗菌素)在水产养殖业中使用会对水环境产生潜在的影响,同时也会对人类健康产生潜在危害。 3. 激素 我国是大规模使用催产剂对鱼类进行人工繁殖的国家。近些年来,大量的团头鲂、异育银鲫、彭泽鲫、鲤鱼、鳜鱼、黄颡鱼在催产以后直接作食用鱼在市场上出售。也有用避孕药喂养黄鳝的报道。为了获得全雄或全雌鱼,用激素进行性转变,常用的有己烯雌酚、甲基睾酮、去甲睾酮等。食品中激素类药物残留会使正常人的生理功能发生紊乱,使儿童患肥胖症或性早熟。水产品中激素残留的潜在危害需要进一步研究。 4. 重金属与有害元素 水是一种高效溶剂,源于自然界和人类活动的大量化学物质都会溶入水中,其中重金属对水产养殖动物的毒性一般以汞最大,银、铜、镉、铅、锌次之。从食品安全考虑,重金属对人类健康危害是很大的。重金属污染以镉(Cd)最为严重,其次是汞(Hg)、铅(Pb)和非金属砷(As)。在水产养殖产品中主要有:镉、汞、铅、砷和酚类物质的残留。 5. 环境激素污染物 环境激素污染物是特指具有干扰人类和其他动物内分泌、免疫和神经系统的有毒污染物。2001年5月22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中国及其他90个国家的环境部长签署了与难降解有机物相关的控制公约,规定禁止或限制使用12种有机物:艾氏剂、氯丹、狄氏剂、异狄氏剂、七氯、毒杀酚、灭蚊灵、滴滴涕、六氯苯、多氯联苯、多氯二苯并对二噁英和多氯二苯并呋喃。前8种属农药类;后4种为工业副产物和燃烧产物。这12种物质在环境中不易降解,不仅破坏生态环境,而且干扰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内分泌系统,影响生育能力,均属于环境激素类污染物。 二、生物危害 1. 寄生虫类 寄生虫类的生物危害主要包括吸虫、绦虫、线虫等,它一般以螺类、鱼类或甲壳类作为中间寄主,并以人和一些哺乳动物是它的最终寄主,并引起人类疾病。 2. 细菌 病原菌对养殖产品的污染程度取决于环境以及养殖水体中细菌的种类,引起水产品污染的细菌主要有2大类:本地区微生物区系;由环境污染所带来的细菌。主要种类有嗜水气单胞菌、肉毒杆菌、副溶血弧菌、霍乱弧菌、沙门氏菌、贺氏菌、大肠杆菌等。 3. 病毒 病毒是一类体积微小、能通过滤菌器,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增殖的非细胞形态的微生物。病毒对水产动物造成的危害很大,目前已确定的病毒性疾病至少在23种以上,如草鱼出血病、对虾杆状病毒病、三角帆蚌瘟病等。病毒只对特定动物的特定细胞产生感染作用。 因此,食品安全只需考虑对人类有致病作用的病毒。很少量的病毒就可致人生病。病毒

新型水产养殖循环水处理

水产养殖循环水处理系统设备 西安言信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生产养殖循环水处理设备能有效除去水体中有机物和氨氮、亚硝酸盐等有毒化合物;消毒主要采用紫外消毒或光催化消毒工艺,消毒效率高,无药物残留。该工艺适用于精养模式水产养殖、工厂化养殖、水产育苗和大规模塘鱼暂养等领域。 水环境污染是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业所面临的最为严重挑战,水质恶化使养殖和育苗成本增高,成功率降低、风险增高、效益下降,产生的药残、食品安全问题,影响水产品品质和国际贸易;水产养殖污水排放加剧了我国水环境污染,是我国水环境污染、特别是近岸海域污染的重要污染源。 原水水质对水产养殖和育苗十分重要,养殖原水中农药、除草剂等难降解小分子有毒有机化合物(简称环境激素),虽然浓度低(多在μg/L水平),对育苗毒害很大。环境激素通过排污、倾废、渗漏、径流等多种方式进入渔业水域,对渔业生态环境和水产品质量产生明显的影响,其潜在威胁日趋严重,特别是针对育苗产业,由于种苗对环境毒素特别敏感,环境激素危害已成为该行业发展的最重要技术瓶颈,目前沿海对虾育苗成活率还不到10%,其主要原因就是环境激素。养鱼先养水,最好的水产养殖方式是实现循环水养殖,循环水养殖模式能减少养殖过程对周边水环境依赖,降低养殖过程中污水排放,提高成活率、降低养殖风险、提高产量和品质,实现绿色养殖,对水产养殖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目前,我国发展设施渔业水处理技术水平低,设备简陋,大多数只停留在简单沉淀-过滤-气浮-消毒阶段,没有高效生化处理措施,不能实现循环水养殖,更加缺乏对养殖原水中农药、除草剂等小分子有毒化合物解毒处理措施,这是限制我国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公司水产养殖循环水处理工艺: 设备特点 1、系统成熟稳定,即可单独用于景观水体的净化,又可结合生态净化措施,处理工艺即高效,快捷、确保水质清澈,生态环保,节能降耗,。 2、精滤系统独创的内置自动曝气溶氧装置,渗井精滤装置、生化处理(生物膜)、消毒装置等一系列技术集成于一体,相辅相成,不仅对藻类、SS、TP、TN、悬浮物、固体颗粒都有很好的去除效果,而且对有机物(CODcr、BODs)和NH3-N 有较好的去除作用,全面改善水质。

养殖水体中PH值、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的变化对鱼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酸碱度(即pH值) 对鱼的影响 池水是鱼类的生活环境,其酸碱度(即pH值)是鱼池水质的主要指标,它对鱼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 鱼类最适宜在中性或微碱性的水体中生长,其pH值为7.8~8.5。但在pH 值6~9时,仍属于安全范围。不过,如果pH值低于6或高于9,就会对鱼类造成不良影响。 鱼类在养殖过程中,如果pH过高或过低,不仅会引起水中一些化学物质的含量发生变化,甚至会使化学物质转变成有毒物质,对鱼类的生长和浮游生物的繁殖不利,还会抑制光合作用,影响水中的溶氧状况,妨碍鱼类呼吸。如果pH 值过高,鱼类生活在酸性环境中,水体中磷酸盐溶解度受到影响,有机物分解率减慢,物质循环强度降低,使细菌、藻类、浮游生物的繁殖受到影响,而且鱼鳃会受到腐蚀,使鱼的血液酸性增强,降低耗氧能力,尽管水体中的含氧量较高,但鱼会浮头,造成缺氧症,还会使鱼不爱活动,新陈代谢急剧减慢,摄食量减少,消化能力差,不利于鱼的生长发育。同时,偏酸性水体会引发鱼病,导致由原生动物引起的鱼病大量发生,如鞭毛虫病、根足虫病、孢子虫病、纤毛虫病、吸管虫病等。如果pH值过低,在5~6.5之间,又极易导致甲藻大量繁殖,对鱼的危害也较大。 pH值对鱼类繁殖也有影响。pH值不适宜,亲鱼性腺发育不良,妨碍胚胎发育。若pH值在6.4以下或9.4以上,则不能孵出鱼苗。若pH值过低,可使鱼卵卵膜软化,卵球扁塌,失去弹性,在孵化时极易提前破膜。若pH值在5~6.5之间,又遇适宜的温度条件(22℃~32℃),饲养的鱼种还极易得“打粉病”。 由于池水酸碱度对鱼类的生长、发育和繁殖都有密切关系,所以,要经常对

池水作pH值检测,并根据检测的结果,采取必要的相应措施,以保证池水的pH 值正常。 水的硬度对养鱼的影响 硬度作为一项水质指标对水草的生长有很重要的影响,但总是弄不明白什么是软水和硬水?什么是GH和KH?硬度是如何分级的?对水草有何影响? 水怎么会有软硬之分呢?这裡所说的软硬并不是物理性能上的软硬,而是根据水中所溶解的矿物质多寡来划分的,多了水就“硬”,少了水就“软”,硬水有许多缺点,使用时有不少麻烦。例如,在烧开水时易产生锅垢,又如硬水用来洗涤衣服时,消耗肥皂会比较多等。 因此,硬度可以用来描述水的软硬程度,其定义是指能使肥皂沉淀之量。这是因为肥皂是硬脂酸的钠或钾盐,遇到水中的钙、镁离子,易生成不溶性的硬脂酸钙和硬脂酸镁,使肥皂失去洗涤衣服的作用。除了钙、镁离子外,肥皂还能被铁、锰、铜…离子所沉淀,所以在化学上定义︰凡是水体存在能被肥皂产生沉淀的矿物质离子,都称为「硬度离子」,这裡指金属阳离子而言,主要包括钙、镁、铁、锰、铜离子等,而象钠、钾离子都不属于。但在一般的自然水(包括自来水)中,除了钙、镁离子外,其馀硬度离子存量很少,它们的总含量可能不到3%,因此水的硬度可以说主要表现为钙和镁离子,又称为“钙硬度”或“镁硬度”两者之和,称为“总硬度”,简称“硬度”,这其中钙硬度平均约占85%,镁硬度约占15%。 硬水又依加热之后是否可以发生矿物质沉淀,而分为“暂时硬水”和“永久硬水”两种。其中的部分金属离子可因加热而析出,故称为暂时硬水,主要是指那些含有酸式碳酸盐(例如,碳酸氢钙、碳酸氢镁、碳酸氢锰…等);所谓永久

无公害水产养殖方法

无公害水产养殖方法 目前,常用的无公害水产品池塘养殖法主要有5种: 1 人工生态养殖法 人工生态养殖法即通过在池塘中营造出针对性的生态环境,来养殖相应的水产品。该方法养殖成本较低,获得的经济效益较高,是目前农村地区采用的主要的水产品池塘养殖法。例如,在兰州市永登龙泉恒竹养殖场养殖虾蟹时,就会在池塘较浅的区域种植适当的水草,供虾蟹食用。 2多品种立体养殖法 多品种立体养殖法即根据多种鱼虾的生活特性,适当搭配共同养殖的方法,从而达到构建平衡的池塘养殖环境,降低污染,提高养殖效率的效果[1]。例如,草鱼、鲢鳙、鲤鱼、鲫鱼等可在同一个池塘中进行养殖,草鱼的养殖有助于池塘内部浮游生物的生长,这对鲢鳙的养殖十分有利,而饲料的残渣可供鲤鱼、鲫鱼食用,有助于净化池塘水质,相对于分开养殖节约了大量的成本,从而起到良好的连环作用效果,兰州市永登县福水生态养殖场就采用类似的方法进行无公害水产品的养殖。 3 开放式流水养殖法 开放式流水养殖法即根据自然水流环境的特征,选择合适的地理位置圈建池塘,及时为池塘提供良好的流动水,如湖水、河水、水库等。该方面只需要注重饲料投放与水质监测即可,可节省大量的人工清理池塘时间,同时也有着较好的养殖效果。兰州市永登丹霞科技养殖有限公司就利用当地丹霞地貌及水库的优势,完成了无公害水产品和产地的双认证。 4 全封闭式循环水养殖法

全封闭式扦环水养殖法即采用科学方法对水质进行杀菌消毒,防止鱼病出现。该方法能够增大养殖容量达到良好的养殖效果,也能够大大降低养殖人员的工作量,但养殖成本较高,对于小农户经营来说较为不利,需要政府部分的大力支持,因此兰州市永登水产站拟引进集装箱养殖技术,目前正在技术落地试验阶段。 5 微生物制剂养殖法 微生物制剂养殖法即通过向池塘中增加微生物来达到净化水质、促进鱼虾生长的效果,主要采用的微生物制剂包括益生菌、乳酸菌等,可及时分解池塘中的有机物,提高水质,同时也能够增强鱼类的消化功能,加快鱼虾生长,提高水产养殖的经济效益。

水产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水产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篇一:水产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水产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佛山市顺德区英顺兽医药械有限公司业务员姜碧霞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眨眼己从事水产专业工作已十几年多了,对这十多年工作,我一直是敬业乐业,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工作,为水产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对这十几年工作也总结不少,主要有如下: 一,认真工作,遵守自己基本做事原则 本人在日常工作中一直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管理规定,加強法制观念;按照技术操作规范从事水产专业工作等有关活动;遵守职业道德,履行职责;倡导生态,宣扬环保,综合预防为主,提高养殖生产效益为目的。在过往的日子里,本人经常参加一些宣扬水产的活动及讲座,通过这些来加深,加强自己的水产法律法规知识并严格要求自己,并在日常中经常运用听学知识,通过面淡或海报等形式,向广大水产养殖户作宣扬,解读,其中包括有关水产法律法规,水产养殖规范及有关环保意识,力使养殖户做到科学养殖,提高养殖效益。二,掌握好基本功,探索深层次在工作中我一直反复牢记以前学习过的、、、、,等学科为工作理论基础,深入了解和掌握各学科似的精华要点,平时多与广大水产专业方面工作者多进行交流,学习,探讨,有

效提高自已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深层次地冲实,增值,更新提高自己的水产专业工作水平。每逢空余时间我总是从溫过往的水产养殖有关书籍,通过反复学习,反复思考,更新提高自己的水产专业知识水平,并向养殖户推广知识,但求共养殖美好蓝图。 三,掌握好水产药物的知识,做到科学准确用药 针对水产所需要药物,本人对所用到的药物包恬消毒防腐药物,抗微生物药物,抗寄生虫葯物,作用于内脏系统的药物,饲料添加剂药物,解毒药物,与抗过敏药物,抗休克的药物等等,用法与用量,制剂,注意事项等有知识,必须强化理解,吸收,充分掌握与运用。只要充分掌握好水产药物知识,才能真真正正为广大养殖户服务,其中一些已往可用,现时禁用的药物,如何合理调整药物?如何准确运用药物及贯输有关知识,已是本人近几年重点公关项目及重点宣传工作。 四,准确判断水产养殖动物所有病害,做到零误诊平时工作中我对病害的危害和特点引起非常重视,对病毒病,细菌病,真菌病,其他传染病,寄生虫病,普通病,以及一些综合症等病征,特点,细心区别,深入了解,掌握引起感染的水产动物原因,做到反复验证,反复对比过往病例,病征,做足充分依据,为求达到准确判断,使用药物时使用副作用小,残废低,疗效显著的特效防治药物。作为水产工作

水产养殖中硫化氢的危害及处理

在日常养殖中,我们经常需要检测硫化氢,那么什么才是硫化氢?对养殖有哪些危害?如何处理呢? 下面我们简单的聊聊 首先,硫化氢的来源,在缺氧条件下,含硫的有机物经厌氧细菌分解而产生;在富硫酸盐的池水中,经硫酸盐还原细菌的作用,使硫酸盐转化成硫化物,在缺氧条件下进一步生成硫化氢。 硫化物和硫化氢均具毒性。硫化氢有臭蛋味,具刺激、麻醉作用。硫化氢在有氧条件下很不稳定,可通过化学或微生物作用转化为硫酸盐。在底层水中有一定量的活性铁,可被转化为无毒的硫或硫化铁。 硫化氢对鱼类的毒害作用 水体中的硫化氢通过鱼鳃表面和粘膜可很快被吸收,与组织中的钠离子结合形成具有强烈刺激作用的硫化钠,并还可与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铁相结合,使血红素量减少,因而影响鱼类呼吸,为此H2S对鱼类具有较强毒性,检测水中的硫化氢可以使用奥克丹水产养殖水质检测仪。在养殖水体中硫化氢含量达0.1毫克/升就可影响幼鱼的生存和生长,当达到6.3毫克/升时可使鲤鱼全部死亡。中毒鱼类的主要症状为鳃呈紫红色,鳃盖、胸鳍张开、鱼体失去光泽,漂浮在水面上。 (三)控制硫化氢具体措施: 提高水中含氧量。严重的鱼池可每亩泼洒300毫升~500毫升双氧水;使用氧化铁剂每亩放入一定量的铁屑。 硫化氢一般是在缺氧条件下,含硫的有机物经厌氧细菌分解而产生的,因为水体中的硫化氢通过呼吸系统表面和粘膜可很快被吸收,与组织中的钠离子结合形成具有强烈刺激作用的硫化钠,并还可与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铁相结合,使血红素量减少,因而影响呼吸,为此H2S对小龙虾具有较强毒性,在养殖水体中硫化氢含量达0.1mg/L就可影响幼小龙虾的生存和生长。奥克丹水产养殖水质检测仪可以快速准确检测硫化氢,氨氮,亚硝酸盐等常规理化指标。 解决方法:提高水中含氧量。严重的鱼池可每亩泼洒300毫升~500毫升双氧水;使用氧化铁剂每亩放入一定量的铁屑。

氨氮对养鱼的危害、预防、解决方案

解读水中杀手“氨” 养鱼要先养水,而养水的核心是培养硝化菌来分解水中的毒素。水中毒素一般是指氨和亚硝酸盐,它们都属于剧毒,可以造成鱼的慢性中毒或者急性死亡。这两种毒素被称为水中的第一杀手,只需要极少量就会造成鱼的暴毙。鱼是病从鳃入,氨和亚硝酸盐的慢性中毒会破坏鱼体组织的免疫系统,降低抵抗力。 第一节“氨” 一、氨的产生途径: 1、鱼的呼吸:鱼通过腮部可以直接将体内产生的氨排出体外。 2、鱼的尿液:鱼的尿液中含有氨。 3、有机物被异营菌分解后的代谢产物:鱼的粪便、残饵、死鱼等有机物被异营菌分解后,其代谢产物为氨,这是氨的主要来源。 二、氨的危害: 氨对鱼类的毒害反映非常强,在很低的浓度下即可使许多鱼类产生中毒症状,甚至死亡。氨对鱼类的毒害情形根据浓度和鱼类的不同会有所差异,大致情况如下: 在较低浓度下: 鱼类可以忍受一段时间,但长此以往会慢性中毒。氨会干预鱼类渗透调节系统,破坏鱼鳃的粘膜层,减低血红素携带氧气能力。鱼类慢性中毒症状表现有:常在水面喘气,鳃转为紫色或暗红,比较容易瞌睡,食欲不振,老停留在缸底不活动,鱼鳍或体表出现异常血丝等。 在低浓度下: 氨会和其他疾病一同加速鱼类死亡。 在略高浓度下: 会直接破会鱼类皮肤和肠道粘膜,造成体表和内部器官出血,同时伤害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鱼类会因急性中毒迅速死亡。 三、氨的中毒机理: 毒素通过鱼的呼吸作用,由鳃进入血液,会使其丧失输氧能力,出现组织缺氧,窒息而死。 四、氨中毒的症状: 鱼出现窜游现象,并时而出现下沉、侧卧、痉挛等症状。 呼吸急促,大口挣扎,死前眼球突出。 鳃盖部分张开,鳃丝呈紫红色或紫黑色。 鱼鳍舒展,根基出血,体色变浅,体表粘液增多。 打开腹腔,血液不凝,血色发暗,紫而不红,肝脾肾的颜色呈紫色。 五、氨的存在形式: 水中的氨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分子形态存在的“氨”(NH3);另一种是以离子形态存在的“铵”(NH4+)。氨有剧毒,铵无毒。一般氨测试所测的是氨和铵的总浓度,有时候测试出总浓度非常高,但鱼却很健康,这是因为水中铵的比例大,而有毒的氨(NH3)的百分比很小的原因。 氨与铵在水中是根据PH来互相转化的,PH越高,水中所含有毒的氨(NH3)的百分比也越高。例如在酸性水中,有毒的氨(NH3)基本不存在;PH=7时有毒氨的含量只占总氨含量的1%;PH=9时有毒氨的含量占总氨含量的25%,所以氨的毒性会因PH升高而增加。 水体中有毒氨(NH3)在总氨氮中的比例(%):

无公害水产品养殖技术操作规程

无公害水产品养殖技术操作规程 一、环境条件 水源充足,排灌方便,保证“三通”(通电、通车、通讯);远离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等对渔业水质构成威胁的污染区;设臵垃圾废物收集桶,定时清理;养殖场内不得养禽畜污染池塘;建立生产、用药和用料等制度。 二、池塘 通风向阳,池形整齐,规格为长方形,南北走向;池塘面积6-15亩,水深2-3米,利用生态循环水模式进行养殖,属于标准化池塘;每个生产周期,在放鱼入池前,要适时进行池塘干底修整、清淤泥、消毒、晒塘底、肥水、增氧暴气和试水处理。 三、水质 符合国家渔业水质标准,要求水体无异色、异臭和异味,酸碱度在7.0-8.8,溶氧在5毫克/升以上,总氨氮低于0.4毫克/升,亚硝态氮低于0.01毫克/升,透明度在25-35厘米,保持水体“肥、活、嫩、爽”。 科学肥水:使用合成肥水药物及微生态制剂肥水。苗种投放前5 ~7 天,施绿肥400~450公斤/亩或有机肥200~250公斤/亩;养殖期间追肥应以无机肥和微生态制剂为主;起捕前2个月不能将有机粪肥投入池塘。 水质调控:通过科学使用增氧机及时注换新水和合理使用微生物制剂、生石灰、滑石粉等措施改善水质。 四、苗种 选择持有《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的苗种繁育场,选购外表正常、无病状、游动活泼、规格一致的优质苗种,购买前应细心检查,合格后方可放养;投放前应进行苗种常规消毒。 五、饲料 不使用无产品质量标准、无质量检验合格证、无生产许可证和产品批准文号的饲料及添加剂;不使用变质和过期的配合饲料;鲜活饲料鱼必须无病虫、无损伤,投放前进行常规消毒。 合理投饲:采用“定时、定点、定质、定量”的方法,以投喂具

水产养殖的要点

生物修复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作者:未知来源:不详发布时间:2010-10-4 19:20:00 发布人:admin 减小字体增大字体 摘要:通过生物修复技术,干预池塘底泥微生物相和水体藻相,使泥水界面有机质减少,好氧层加厚,增加水体藻类多样性,形成良好而稳定的藻相,提高池塘溶解氧水平,促进有机污染物好氧分解,减NH3、H2S、N02-等有毒物质的释放,强化池塘自净功能,提高水产品产量和品质。 关键词:生物修复;池塘自净能力;池塘生态;自净能力;藻相;微生物相 1、前言 水产养殖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水养殖作为水产养殖的支柱产业,为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海水养殖业的迅猛发展,海区污染、虾塘老化、黑臭底泥淤积、大规模灾难性病毒病的爆发和流行等问题迅速暴露出来,使人们对传统掠夺式养殖模式提出质疑[6、7].、生物修复( Bioremediation)是国内外近10年发展起来的最新环境工程技术,已被成功地应用于土壤、城市河湖、地下水,近海洋面的污染治理和农业、畜牧业、水产养殖等多个领域[1、2、3、4、5],并成为二十世纪环境科技发展最快的高新技术领域之一。和传统掠夺式养殖模式不同,生物修复技术应用于水产养殖,并不通过大量使用高营养的饵料和抗生素提高养殖产量,而主要通过生物-生态措施,修复受损的池塘生态系统,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增加水体溶氧,改善水质和池塘自净能力,提高水产养殖产量和品质,实现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2、传统水产养殖存在的主要问题 传统养殖模式,尤其是高密度养殖模式大多以消耗大量高蛋白饲料,以污染池塘自身和近岸环境为代价来维持的生产方式,加之养殖户为了防治鱼(虾)病,大量使用消毒剂、抗生素等虾药,甚至人药鱼(虾)用,用药剂量越来越高,药物的毒性越来越强,这些药物的使用,又严重破坏了已经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形成越病越治、越治越病的怪圈[6、7、8、9、10、1 1].老化池塘中,养殖残饵、粪便、死亡动植物尸体和消毒剂、抗生素等有毒化学物在池底沉积多年,形成黑色污泥,污泥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厌氧微生物占主导地位,气温升高加速了有机质的厌氧分解,消耗水中大量氧气,产生NH3、H2S、NO2-等有毒物质,影响对虾正常生长发育,而且黑色污泥中含有大量的致病菌,寄生虫和敌害生物的卵,增加了池塘病源的传播途径,使生产过程中鱼(虾)药的用量增加,水产品品质下降。如在我国沿海地区对虾养殖区,老化虾塘的底泥污染问题,已成为困扰养虾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11]. 3、池塘生态系统与水产养殖 池塘是一个人工圈养体系,其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有很大差异,其结构特点是养殖动物在生物群落中占绝对优势,这一优势是在人工扶持下形成的,由于大量人工饲料投入养殖系统,除牧食链,腐屑链外,在食物关系中又增加了饲料链,也因此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了一定改变,决定了系统的低生态缓冲能力和脆弱性,其庞大的养殖动物生物量造成系统生态金字塔畸形,系统生物多样性指数下降,水质也常常出现较大波动。

水产养殖原水循环水解决方案

水产养殖原水/循环水解决方案 水环境污染是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业所面临的最为严重挑战,水质恶化使养殖和育苗成本增高,成功率降低、风险增高、效益下降,产生的药残、食品安全问题,影响水产品品质和国际贸易;水产养殖污水排放加剧了我国水环境污染,是我国水环境污染、特别是近岸海域污染的重要污染源。 原水水质对水产养殖和育苗十分重要,养殖原水中农药、除草剂等难降解小分子有毒有机化合物(简称环境激素),虽然浓度低(多在μg/L水平),对育苗毒害很大。环境激素通过排污、倾废、渗漏、径流等多种方式进入渔业水域,对渔业生态环境和水产品质量产生明显的影响,其潜在威胁日趋严重,特别是针对育苗产业,由于种苗对环境毒素特别敏感,环境激素危害已成为该行业发展的最重要技术瓶颈,目前沿海对虾育苗成活率还不到10%,其主要原因就是环境激素。 养鱼先养水,最好的水产养殖方式是实现循环水养殖,循环水养殖模式能减少养殖过程对周边水环境依赖,降低养殖过程中污水排放,提高成活率、降低养殖风险、提高产量和品质,实现绿色养殖,对水产养殖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目前,我国发展设施渔业水处理技术水平低,设备简陋,大多数只停留在简单沉淀-过滤-气浮-消毒阶段,没有高效生化处理措施,不能实现循环水养殖,更加缺乏对养殖原水中农药、除草剂等小分子有毒化合物解毒处理措施,这是限制我国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该工艺适用于精养模式水产养殖、工厂化养殖、水产育苗和大规模塘鱼暂养等领域。 循环水处理工艺: AFF-引气气浮-MBFB-光催化消毒工艺,其中AFF直接滤除原水中直径大于5μm的悬浮物;MBFB也是一种高效生物反应器,其生化处理效率是普通生物过滤的20倍,能有效除去水体中有机物和氨氮、亚硝酸盐等有毒化合物;消毒主要采用紫外消毒或光催化消毒工艺,消毒效率高,无药物残留。 养鱼先养水,养水先养泥 传统海水原水处理工艺: 简单沉淀-过滤-气浮-消毒,其中过滤采用三级砂滤;气浮采用射流气浮工艺,主要目的是除去海水中氨氮和蛋白质,对海水中重金属没有处理效果,该工艺也只有少量苗场使用;消毒主要采用氯制剂、碘制剂等化学消毒方式,有一定药物残留,对幼苗影响大。 AFF-引气气浮- ACFF-紫外消毒海水原水处理工艺: AFF-引气气浮-ACFF-紫外消毒工艺或AFF-引气气浮- MBFB -ACFF-光催化消毒工艺,其中AFF直接滤除原水中直径大于5μm悬浮物;气浮采用引气气浮工艺,通过添加重金属捕捉剂,除去海水中重金属;MBFB和ACFF都是环境激素处理技术,能有效除去水体中难降解小分子有毒有机化合物; 消毒主要采用紫外消毒或光催化消毒工艺,消毒效率高,无药物残留。 淡水原水处理工艺和海水大同小异,只是没有气浮工段,其重金属除去手段主要是在AFF过滤时,加入重金属捕捉剂,同时也作为生物絮凝剂,将水体中分子量大于10000D的有机物絮凝,便于AFF滤除。 【任生-137********】

大型鱼塘养殖技术

大型鱼塘养殖技术 本人有一鱼塘在山区,面积50亩左右,水深10米左右。这样的环境应该怎么养殖,需要注意什么环节。请多多指教!!! 最佳答案 首先:水质合适养殖不,符合渔业水质标准不?具体可到当地的检验检疫所或自来水厂均可检测。 其次:交通方便不?有没有电。常年水温在多少,此项决定你养殖什么样的鱼。再次:水源好不?枯水季节水位多少,发水的时候水位多少。此项决定你是否应该加高堤坝。 还有的就是你当地的消费情况与苗种来源情况。 如果是一般的山区池塘适合养殖的对象有:四大家鱼,冷水鱼类(虹鳟鱼,丁桂鱼等)不合适养殖的有对虾类,蟹,甲鱼,及热带鱼(生鱼,笋壳鱼等) 建议养殖:四大家鱼,丁桂鱼。 四大家鱼消费多,养殖技术成熟,饲料与销路都不成问题,还有就是丁桂鱼,此鱼合适水温较低的地区,饲料可使用鲤鱼饲料,目前养殖的地区不是很多,推广不太好,但是其市场前景很好,且易养殖,不易生病。 鱼塘养殖有哪些问题 6到8月份是养殖鱼类大量摄食、快速生长的最佳时期,同时又是鱼病暴发的流行季节,因此鱼塘养殖管理应立足抗灾、投喂和防病等工作。 第一、增强抗灾风险意识 每年夏季是台风暴雨集中期,各级政府要树立增强抗灾风险意识,各养鱼场则要巡查鱼塘周围的防洪排水渠,塘基进出水闸,禽畜栏舍,防止崩漏塌方,发现险情,马上抢修、加固,防患于未然。 第二、注意调节水质 用生石灰调节水体酸碱度。夏季是台风暴雨季节,山洪暴发冲下的黄泥浆水难免涌入池塘,况且天然水都是酸性水体,故要定期用生石灰调节水体pH值。一般每亩1米水深用生石灰15至20公斤化水全池泼洒,15天一次,使pH值在7.5至8.5之间。 定期用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常用的微生态制剂有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等。特别是长时

水产养殖废水处理技术及应用

水产养殖废水处理技术及应用 方圣琼1 胡雪峰2 巫和昕2 (11福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福州350002;21上海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上海200072) 摘 要 主要综述了国内外水产养殖废水的物理化学处理和生物处理2方面的技术,并总结了水产养殖废水循环使 用的水处理工艺流程和生物工程在水产养殖废水处理中的应用,表明了水产养殖废水的综合利用和无害化排放技术为今后发展方向。 关键词 水产养殖废水 废水处理 综合利用 Technology of aquaculture w aste w ater treatment and application Fang Shengqiong 1 Hu Xuefeng 2 Wu Hexin 2 (11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uzhou University ,Fuzhou 350002; 21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72) Abstract T w o treatment methods for aquaculture wastewater are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which are mainly based on the physicochemical treatment and biotreatment.The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 of bioengineering for aqua 2culture wastewater reuse treatment are als o summarized.It indicates that the com prehensive utilization and innocuous treatment of aquaculture wastewater become the main trend for the aquaculture wastewater treatment. K ey w ords aquaculture wastewater ;wastewater treatment ;com prehensive utilization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131020)收稿日期:2003-08-11;修订日期:2003-11-01 作者简介:方圣琼(1978~),男,硕士,助教,主要从事环境污染监测 与控制方向研究工作。E 2mail :fsq @https://www.doczj.com/doc/033707094.html, 1 引 言 近20年来,集约化水产养殖业在国内外迅速发展。世界水产量在1996年达到112亿t ,其中25%为人工养殖[1]。在此条件下,养殖过程中投放的饲料所含的氮、磷大约只有911%和1714%被鱼同化,其残剩饲料和鱼类排泄物形成的污染物对水体、沉积物等造成严重污染,引起浅水湖泊的退化,造成局部海域发生赤潮;水产养殖中使用的各类化学药品和抗生素的残留物也污染了水域环境,使一些生物栖息地遭到破坏,干扰了野生种群的繁衍和生存,使生物多样性减少;同时水体污染反过来制约水产养殖的发展,因此,水产养殖废水的处理和循环利用逐渐受到关注[2~5]。 2 水产养殖废水物理化学处理技术 211 机械过滤 过滤装置是从传统的砂滤池不断发展起来的, 其基本原理是阻隔吸附作用。在处理水产养殖水体中,用砂滤池能很好地去除SS ,但是去除N 和P 效果不佳[6];改用斜发沸石去可以吸附一定量的氨[7]。Palacios 等[8]在砂滤床种植植物,控制渗透率和干湿 循环时间,在水力负荷为315cm/d ,去除93%总磷;在处理鲑鱼养殖废水中,其水力负荷分别为1135、25、80~240和2000~2700cm/d ,SS 去除效果差异性 不大。 对于机械过滤装置,美国开发的一种筒状的过滤机,筒体四周附有滤网,筒体置于水中工作时,部分滤网浸没在水中,废水从开口端流入筒内,污物被留在网上,过滤过的水又回流到池中,而污物被喷头冲到漏斗内而排出。瑞典一种高度为3140~4725mm ,直径900~1910mm 的过滤机在工作时,污水由 装置的下部经过中心管和吸附污物的砂混合在一起,由升液器上升到装置上部,在此分离,污物清除后,经管道流入沉淀池,沙子靠锥形分解器的作用均匀降下,上升的水和下降的沙相遇,这样,水被净化后从另一根管道放回到鱼池。日本有一种过滤机,其工作原理是水泵将池水吸上后,经喷洒管喷入过滤池,过滤池内一层小颗粒沸石和一个特制过滤器, 第5卷第9期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V ol .5,N o .92004年9月T echniques and Equipment for Environmental P ollution C ontrol Sep .200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