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梳理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情感态度变化

梳理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情感态度变化

梳理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情感态度变化
梳理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情感态度变化

梳理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情感态度变化梳理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情感态度变化

【专题说明】

高考小说阅读中分析和括人物形象是重要考点,分析小说中人物心理、情感态度变化是高考常见题型之一。对考生来说这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这类试题是对人物形的局部考查,通常就某一细节探求人物心理,或者就某一事件理人物心的变化过程。

小说说中人物的感态度,是在特定的情节和细节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梳理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情感态度,是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人物的情感态度蕴含在情节发展的各个过程之中,因此作为读懂小说的一个切入点,梳理小说中人物情感度的变化,也就成了一个重要考点。

【典型例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寻访“画儿韩”

邓友梅

望着陶然亭的湖水,甘子千着实犯愁——上哪儿去找“画儿韩”呢?画儿韩是搞“四化”用得着的人,自己不在有生之年把他找回来,闭不上眼呀。

甘子千跟画儿韩有过节儿,那是三十多年前的事。那日画儿韩作寿,请甘子千赴宴。酒过三巡,画儿韩吆喝两学徒捧来一幅画,作了个揖对众人说:“今天惊动各位,可不单为兄弟的寿日,兄弟我六百大洋收了幅假画。”甘子千一看画,心中大惊,那竟是自己一时兴起,用一张宋纸、半块古墨仿张择端的画而作的《寒食图》。

众人齐说:“造假能这样乱真,也算开眼了。”画儿韩说:“大家别叫它吓住,还是先挑毛病,好从这里学点道眼。”他一眼扫在甘子千身上,笑道:“子千眼力不凡,你先挑挑破绽,让大家开开窍!”

甘子千脸早已红了,幸亏有酒盖着。他走到画前,看看左下角,找到一个淡淡的拇指指纹印,确认是自己的作品,但承认笔力终究不如真品,就说:“还是腕子软些;纸是宋纸,墨是宋墨,难怪连韩先生也蒙过去了!”画儿韩爽朗地笑了两声说:“今天我要劝诸位的就是人万不可忘了谨慎二字。这画看来维妙维肖,其实只要细心审视,破绽还是挺明显的。《寒食图》画的自然是清明时节,中州的清明该穿夹袄了,画中这小孩居然还戴捂耳风帽!再细看,这小孩在张择端的《瑞雪图》见过。《瑞雪图》画年关景象,自然要戴风帽。所以单看小孩,单看背景,都是张择端的;可放一块,就不是张择端画的了。”

大家一片惊叹,甘子千心中也暗自佩服。言毕,画儿韩往画上泼了杯酒,划了根火,当场点着,笑道:“把它烧了罢,省得留在世上害人!”

甘子千越想越不安。那日没有阻止那个不长进的那五把自己仿的画儿拿去作旧、又拿去画儿韩处当了,才落下今日这场无声的奚落。他决定明天一早去访画儿韩,把事儿说破。

第二天甘子千到了画儿韩处。画儿韩才把他让到屋里,却见账房先生满脸慌张地跑进来说:“出事了!有人赎画儿来了!要赎昨天烧的那幅《寒食图》!”

甘子千顾不上规矩礼节,跟着画儿韩到了前柜。只听见那五细声细气地说:“有画儿拿画儿,没画儿呢,咱们找个地方说说……”

甘子千正想找句合适的话劝那五罢手,画儿韩往前一挤说道:“您急呀,我比您还急呢!我算计着一开门你就该来的,怎么到这钟点才来呀,不是赎画吗?拿走!”

那五两手哆哆嗦嗦去接包,“画儿昨天不是烧了吗?”

画儿韩说:“昨天不烧你今天能来赎吗?你想要,今晚上我再给你作一幅!”

甘子千不敢相信眼前的奇迹。他把视线投在画的左下角,那个拇指印端端印在那里,跟

昨天烧的那画一模一样。

甘子千从此处处躲着画儿韩。

北平解放后,甘子千因出身清白贫苦,学习积极,思想进步,当上了书画业领导小组成员。文物书画业要整顿领导班子,有人提出调画儿韩,向甘子千征询意见:“听说他挺有本事,你看咱们用不用他好?”甘子千思忖:当初自己本没有坑骗他之意,却弄得无法解释;他如果来了,要是说出来……于是他说:“画儿韩做假画出身,还是领导上决定,我没把握。”画儿韩终于没被调用。

一晃三十多年,甘子千也快七十了。当他当选为人民代表时,他给自己算了算账,算算这一辈子对人民对国家做过哪些亏心事,算来算去,算到了画儿韩头上。如今国际市场文物涨价,但文物业的老手死的死、病的病,人手荒成了要害症。而若论识别古画,画儿韩可谓身怀绝技,怎么能不让他发挥才干呢?当初只要自己说“这个人有用”,画儿韩就留下了,可是自己没说。

他决心把画儿韩找回来,把欠债还上。

这一动手找,才发现北京城之大,人口之多,寻人之难!先听说画儿韩在天桥的茶馆烧过锅炉,到那儿一看,茶馆早黄了。又听说画儿韩在金鱼池附近养金鱼,去那儿一问,房子全拆了。找了半个月,走了八处地方,终于听说画儿韩确实健在,有时还到陶然亭附近去。

一清早,甘子千就拄着棍来到了陶然亭。雾蒙蒙的湖园里有跑步的,喊嗓的,遛弯的。他见人就打听,终于找到了画儿韩的好友并被告知,画儿韩脑血栓前天进医院了。

“唉……”甘子千连连叹气。

“他呀,累的,去年检查出脑血管硬化,医生叫他多休息,他反而忙起来了,说祖传识别古画很有点诀窍,想赶紧把它写下来,免得失传。他说,这两年党中央政策好,目前搞‘四化’,他这点本事对国家是有用处的。”那人说,“你是他什么人?能帮帮他吗?”

“能!”

甘子千振作起来。他想应当派人去帮他整理材料;应当在人代会上提一个抢救老人们身上保存的绝技的提案;他还想把自己的存款移到画儿韩的名下,给他治病。他觉着生活总算给了他一个机会,让他在向这个世界告别时,可以于心无愧了。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开眼”“喊嗓”“遛弯”等方言俚语的使用,和对以画儿韩、那五为代表的旧北平城各色人等的描绘,使小说具有了明显的地域色彩。

B.小说开篇设置“上哪儿去找‘画儿韩’”的悬念,后文却不急于叙述找寻的过程,而是插叙两人的“过节儿”,巧妙地解开悬念,构思精妙。

C.仿作的《寒食图》上“淡淡的拇指指纹印”是一处精巧的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甘子千的心理状态,将“烧画”“赎画”两个情节贯穿一气。

D.小说叙述故事的手法高超,例如明写甘子千四处寻访韩画儿,打听到他曾烧过锅炉、养过金鱼,实则将画儿韩一段穷困潦倒的经历补写完整。

【答案】B(“巧妙地解开悬念”不当,后面部分才解开“找寻画儿韩”的悬念。)

2.小说中以仿作的《寒食图》连接情节和人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6分)一幅仿作的画连接起小说中三个人物的恩怨,推动横跨三十多年的故事情节展开,既凸显了故事的背景,本身也具有极强的戏剧性;围绕这幅画三个人物的性格展现充分,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仿作的画展现了画儿韩家传识画技艺的高超,是甘子千为“四化”寻人才以保存传统绝技的直接原因,丰富了小说主题。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物象的作用。解答本题时,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结合情节,人物、主题作

答。

情节上,以仿作的《寒食图》交代人物之间的过节,是故事的背景,推动横跨三十多年的故事情节展开,使文章具有较强的戏剧性。

人物塑造上,围绕这幅画三个人的性格展现充分,甘子千在画儿韩识破了他的仿作画后,既佩服画儿韩识画技艺的高超,又深感不安,总是躲他;解放后,他没有支持画儿韩入书画组:“四化建设的需要,使甘子千意识到画儿韩对于国家建设对于传统技艺的传承十分重要,于是努力寻坊他,这幅画使人物形更丰满。

主题上,画儿韩识破了他仿作画,展现了儿韩家传识技艺的离超,是甘子千为四化人才以保存传统绝技的直接原因,丰富了小说的主题。

3.甘子千对画儿韩态度的三次转变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答案】(6分)甘子千在画儿韩识破了他仿作画后,既佩服画儿韩识画技艺的高超,又深感不安,总是躲着他;解放后,他没有支持画儿韩调入书画组;“四化”建设的需要,使甘子千意识到画儿韩对于国家建设、对于传统技艺的传承十分重要,于是努力寻访他。通过描绘甘子千对画儿韩的态度的变化,赞美了善良的人性,反映了新时代、新社会对人的深刻影响,突显小说主题。

[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主旨的把握力,解答本题时,需要从人物、情节来解读文本情节,整理作答。

情节方面,“子千心中越想越不安”画儿韩做假画出身,还是领导上决定,“我没把握这两年党中央政策好,目前搞四化”,他这点本事对国家是有用处的,三次转变是甘子千在画儿韩识破了他仿作画后,既佩服又深感不安;解放后,他没有支持画儿韩入书画组;四化建设的需要,努力寻访他,通过描绘甘子千对画儿韩的态度三次变化,赞美了善良的人性,反映了新时代新社会对人的深刻影响,凸显了小说的主题。

【精要总结】

理解人物的情感态度变化“三入手”:一是从情节入手,二是从细节入手,三是从环境描写入手。

梳理人物的心理变化“三注意”:在整体把握情节的前提下细读所给文字,分清是哪类描写(语言/动作/肖像等),理清其中的层次,抓住关键词语。瞻前顾后,联系上下文,看看这一片段之前或之后发生了什么,哪些情节与这些描写有关系,从而揣摩出人物的内心活动。充分析人物内心活动的复杂性和情感的丰富性。如某人为什要这样做,这样说,这样想?是在什么情态下做的?

【提升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远山

张世勤

莽莽苍苍,四面青山。孤独的牛车,远远望去像一个小黑点,在大山深处移动。

父亲刚逝,连着下了数天的雨,他的心情低沉而忧郁。

今天天气放晴,雨后的阳光格外明媚,山谷间升起薄薄的雾霭,有一处山头上还挂着几道炫炫的彩虹、今天他该出山了,但他只能一个人驾着牛车出山了。他和父亲在这深山里已经二十多年,早已习惯了每天植树、护林、砍柴、卖柴这一套步调,从未感觉到日子丝毫的单调,因为一切都有父亲在。

父亲不在了,从今天开始他得习惯一个人出山。

山路崎岖,牛车不住地颠簸、一个转弯,转过弯去就是一个长长的缓坡,然后再转弯。

他不觉得这些弯有什么不好,转一个弯,就换一种风景,换一片不一样的树,换一群不一样的鸟,换一壁不一样的花。对这条通往山外的路他早已烂熟于心。他回过头,只看见一车的柴,并没有看见父亲。他再次深切地感受到,父亲的确是不在了。

不知什么时候,车竟然停下了,停在了一个转弯处。这种情况原来还从未有过,牛同他一样,熟悉这条山路,相信不用他跟着,牛也会自己沿着这条山路悠悠地走出去。

他用一根绵软的枝条轻轻抽在牛身上。他说,响们赶路吧。牛却仍然未动。他抚着牛,竟看到牛眼里闪着迷惘。他想,牛对父亲看来也有感情了。他也再次想起父亲,叹口气,自言自语地说,哎,爹,转弯了。

没想到,这一说牛迈开步子,很熟练地转过弯去,然后走上了那条长长的缓坡。走完缓坡,又要转弯了,牛却又无缘无故地停了下来。他心里想,父亲没有了,不和父亲在一起,就是不顺。这么想着,再次叹口气,把心里的话说了出来:爹,转弯了。这一说,牛竟然熟练地转过了弯儿。

他终于明白,数年来,每到转弯处的提醒,不单是提醒了父亲,也提醒了牛)现在到了转弯,他一言不发,牛就有些慌,不知该怎么办。

接下来的路,他和牛就顺畅得多了。

过了些日子,他再次从山外回来的时候,牛车上不再像原来那么空荡荡的了,而是坐着一个年轻的女人。年轻的女人穿着蓝裤,红红的上衣,两眼充满着对大山的新奇)过去,出山进山,远远看去都是一个小黑点,而现在却是一抹鲜艳的红。

年轻的女人是他在山外认识的,每次他把木柴装车后,都要带上一点山货,常带的是一种小山果,红红的,既有点甜,又有点酸。口感好,很开胃。这些小红山果都是他打柴时顺手摘下的,带着不为卖钱,而是到山外后,摊在木柴一边,供人品尝。

后来年轻的女人就来了,在摊子前转过来又转过去,盯着红红的山果,问他,卖的?他说,不是,随便让人吃的,他看着她,大方地抓起一把,塞到她手里。女人的脸红了一下,就像天又亮了一层。

第二天,年轻女人又来了。她说,你怎么不卖呢?他说,这个不稀罕,山里有的是,摘都摘不过来,不值钱。她说,山里好吗?他说,很好,什么好吃的都有,红山果不过是其中的一种,你不觉得枯燥吗?不枯燥,山里有鸟、山鸡、野兔,山溪里还有小鱼小虾小螃蟹,山树上樱桃、葡萄、山检、石榴……

红苗决计要跟着青树进山了,她坐在空空的牛车上向大山深处走去。红苗说,我想告诉我爹,于是红苗面对群山,两手打个弧放在嘴边:爹,我转弯了。

牛听了红苗的话,先是一愣,然后就要转弯。青树抚着牛头,轻声说:不是喊你,是喊她爹的,牛似乎明白了青树的意思,不好意思地吧嗒了几下眼皮。

第二天,青树要去打柴,红苗说今天不打柴了。青树说不打明天就没法出山了。红苗说今后也不打柴了。青树不解,红苗说我们可以卖山果,山果是山树自己结的,摘下来,是顺手的事,怎么可以拿去卖呢?红苗说树不也是自己长的吗?那可不是。过去我和爹每年都要种下不少树呢!红苗说那山果咱们也可以自己种啊。

青树第一次驾着空空的牛车出山了,一路上,他不断地跟牛说转弯了,也给自己说,转弯,转弯。父亲走后,他什么也没想,就沿着父亲的路走下去,像大山里来来回回移动的一块石头,结结实实过着自己的日子而现在,红苗让他到山外的小镇上采买各种种子:树种,瓜果种,蔬菜种。

一年后,青树栽培种植的各色山果和蔬菜都成了小镇上的抢手货。红苗像做窝的小鸟一样勤快,开发出的品种有二三十个之多。青树出山的牛车上,不再像过去那样单调,只是一些硬邦邦的木柴,而是瓜果梨枣,色彩缤纷去一趟山外,青树就会装回一袋子钱。

这天青树从山外回来,说我想给我爹说说青树对着群山,高声大喊:爹。房前的老牛便

“哞”一声。青树喊:爹,我转弯了。房前的老牛便“哞”一声。

(选自《洛阳晚报》)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孤独的牛”像“一个小黑点”与后文对红苗“一抹鲜艳的红”的描写形成鲜明的对比,暗示主人公心境的变化和生活的转变。

B.文中下划线句子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在技巧上是语带双关,既可以理解为牛在青树提醒下顺畅地走山路,也可以理解为青树人生道路逐渐开始变化。

C.作者用勤恳的牛在熟悉的路上需要提醒才知转弯,意在表达:在熟悉的生活中,人往往也需要外在的提醒和引导,才可能打破僵化思维,走出新路。

D.老牛可看作远山人的象征,它身上既有老一辈勤恳坚韧而顽固保守的性格特征,又有像青树这样年轻一辈人勤劳踏实而主动进取的精神品质。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D项,青树勤劳踏实可以在文章中看出,但是并不能看到他怎么“主动进取”,相反“早已习惯了每天植树、护林、砍柴、卖柴这一套步调”“父亲走后,他什么也没想,就沿着父亲的路走下去,像大山里来来回回移动的一块石头,结结实实过着自己的日子”,后来的变化也不是主动变化,而是红苗的提醒和指点,才让自己的生活发生改变。另外,文章也没有明显的交代或暗示老一辈“顽固保守”。

故选D。

2.文章除了刻画青树这一形象外,还写了姑娘红苗,请结合文章内容,试着分析红苗这一形象特征。(6分)

答案:红苗是一名有思想的姑娘。勤劳能干。“红苗像做窝的小鸟一样勤快,开发出的品种有二三十个之多”;头脑灵活,对外界事物有着强烈好奇心。看到青树带的山果萌生了卖山果的想法,面对青树的不解,她的解释是可以“卖山果”“种果树”,把山里常见的山果运往山外使之成为可以赚钱的商品;有眼光有主见。面对山里人习以为常的山果,她看出潜在的赚钱机会,她还“决计要跟着青树进山”,主动选择“我转弯了”,并因此也找到自己的幸福。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题干问的是“请结合文章内容,试着分析红苗这一形象特征”,此题从主要性格“聪慧”“勤劳”“灵活”“有主见”的角度概括人物红苗的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结合“一年后,青树栽培种植的各色山果和蔬菜都成了小镇上的抢手货。红苗像做窝的小鸟一样勤快,开发出的品种有二三十个之多”分析,说明红苗勤劳,有眼光。结合“红苗说今后也不打柴了。青树不解,红苗说我们可以卖山果,山果是山树自己结的,摘下来,是顺手的事,怎么可以拿去卖呢?红苗说树不也是自己长的吗?那可不是。过去我和爹每年都要种下不少树呢!红苗说那山果咱们也可以自己种啊”等分析,说明红苗头脑灵活,对外界事物有着强烈好奇心。红苗主动与青树交往,看重青树的朴实,决计要跟着青树进山了,说明她有眼光,有主见。先概括红苗的形象特点,再结合小说的情节,分点回答。

3.文章中多次出现“爹,(我)转弯了”,请结合文本试着概述“转弯”的几层意思。(6

分)

答案:故事情节的“转弯”。情节发展变化——父亲在世,青树在后边提醒父亲,父亲去世青树在牛后边提醒。在山里赶路,需要转弯,人也需要转弯。文中人物生活的“转弯”。青树在红苗的提醒和帮助下,完成了从“大山里来来回回移动”打柴为生的生活向种果树、卖水果赚钱的生活的转变。红苗经济头脑的灵活,引起青树生活的变化。思想的转弯,升华主题。人生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往往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自己做岀主动选择,而在自己还不具备主动选择的条件下,能善于听从别人的提醒,并付诸行动。能做到这两点,往往就能走岀人生新天地,开创人生新境界。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及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请结合文本试着概述‘转弯’的几层意思”,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上意义之外,文章还赋予了它一种深刻的内涵,甚至还有第三种更深刻、更深远的内涵。这句话是青树与父亲一起驾车遇到转弯时养成的习惯,然而父亲已经不在,青树仍习惯性地喊,既表现出青树对父亲的依赖,也写出青树失去父亲后的悲伤孤寂;这句话同时联系了老牛的反应,借青树与老牛相依为命的孤寂,来引出后文情感的变化。在山里赶路,需要转弯,人也需要转弯。结合“青树第一次驾着空空的牛车出山了,一路上,他不断地跟牛说转弯了,也给自己说,转弯,转弯。父亲走后,他什么也没想,就沿着父亲的路走下去……树种,瓜果种,蔬菜种”分析,本文写的青树命运从失去父亲的孤寂到红苗走到他身边,给他的生活带来巨大变化,正是人生的转弯。它既是道路的转弯,又象征着生活方式和心态的转变,更符合主题,青树和红苗因观念上的转变走向了更美好的生活。青树的人生转弯不仅具有个人意义,也让人思考其他大山住人的生活该如何转变。

【点睛】

本题做法即通读全文,把握与人物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人物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把握人物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把握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与评价;把握人物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筛选归纳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特质、与众不同之处等)。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的要先概括然后结合文章的列举出能表现该种性格的事例。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风雪日月山

李迪

李老师,我七年前从西北师大毕业,当时有好多地方能签约工作:云南、贵州、宁夏、青海……我挑了又挑,选了青海。

接受我采访、称我李老师的人,名字有点儿怪,叫赵程皇。一个胖胖的甘肃姑娘,老家在张掖。她说自己喝凉水都长肉,说是“胜天半子”拆开重组。我没听明白,她豪爽一笑,天生胖子啊!

我俩谈话的地方叫日月山。这里是青海通往西藏的门户。山之青海这边儿,屹立着中石油的汇源加油站,胖姑娘就在这里当上了一名加油员。

李老师,你可不知道,刚进十月,这里就下雪了。我第一天晚上在站里值班,门外似乎有鬼哭狼嚎,嗷,嗷!我从没有听过这种声音,太恐怖了。老员工说,山口风大,吹到玻璃上就是这声。外面来车了,赶紧出去加油。一推门,风把人往里刮。眼看着离加油机就几步远,愣是过不去。噎一口,喘半天。

我们这里是换界区,车进藏,油就贵了,司机们都铆足劲儿在这儿把油加满。人可老多了。一摸油枪,寒气直接钉进骨头,上牙打下牙,张开嘴都说不出话。宿舍里没火,冻得睡

不着。站里的被子又小,盖得了脚,盖不住头;一盖头,脚又露出来。哪儿都冷,哪儿都不舒服。

这时候,我特别想家,想妈,就给妈打电话,说冷,说被子小。妈说,那么多人都在站上干着,你赵程皇不比别人差。你要好好的,坚持就是胜利!

话是这样说,妈不知道,坚持下来有多难啊!

又是一个风雪天,我身上包得跟粽子一样,哆嗦着两手加油。我站在最外面的机子旁,油枪插进油箱里,两眼不由得看看远山,看看雪。老家离青海太远了,得翻过一座大坂山,海拔六千多米。山路崎岖,弯儿又急,开车要走八九个小时,路上能摸到云……

正想着,忽然感觉有人在看我。是的,我能感觉到这个人在看我。

我抬眼望去,不远处有一个身影。

啊,这身影好熟悉!

是谁,是谁?

是妈妈啊!

我顾不上跟司机打招呼就飞奔过去。

妈站在雪地里看着我,佝偻的背上,背着一个打成豆腐块的大号被子!山风吹乱了她过早飘白的头发。

妈妈,妈!

我大声叫着。在奔过去的一瞬间,我发现妈已经把脸上的泪擦干了,只剩下红红的两眼。

妈,您怎么来了?

我想你了,丫头!

妈说完,一把把我抱过来,搂在怀里。我感觉妈的身子在往下沉。让被子压得往下沉。

我的眼泪一下子冲出来!

我放声大哭。忘记了这是在加油站,忘记了周围还有人。

妈啊,妈,您来了怎么不跟我说一声,就那么在雪地里站着……

妈说,丫头别哭了,去好好加油,人家等着呢!

妈刚退休,可我觉得她已经老得不行了。我不知道她在风雪里站了多久,身上的衣服全湿了。她本来可以寄钱给我,让我在这儿买被子。可是,她没有寄,也没有打电话说要来送被子,就这样不声不响,在风雪中,翻过大板山,把被子从张掖背了过来。

后来,我才知道,妈从没来过青海,也不知道日月山。从张掖来的客车,都是白天开,晚上到。她为了能在白天赶到加油站,就坐了一辆私家车,本来八九个小时的路,因为风雪,整整走了二十多个小时!

妈跟我说,丫头,我们已经陪伴你二十多年,你长大了,从不会走路到会跑,以后的路你要自已走了。有些苦,有些难,是你这辈子必须要经历的。爸妈只能在旁边给你鼓鼓劲儿,就像这样给你送床被子,让你感受到我们永远在你身后。无论遇到什么,你都不能放弃。人生所有的事都是这样,只要放弃了就归零,就要重新开始!

妈在站里待一天就走了,说怕影响我工作。

跟她分手的时候,我不敢回头,怕回头发现她在看我,我受不了。

打那以后,我换了个人,每天迎着开来的车,离老远就把手高高地举起--

您好,欢迎光临!九十三号油加满吗?九十七号油加满吗?

再苦,再累,我永远微笑着。为了妈妈背来的被子,为了赶路的人能到达他们想去的地方!

说到这儿,程皇停了下来,眼里闪着泪,遥望日月山。

我知道,她又想起家,想起了妈妈。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交代了小说的主要人物甘肃姑娘赵程皇,并通过写赵程皇笑谈自己“胜天半子”,突出了赵程皇豪爽乐观的性格。

B.小说善于安排伏笔。如前文写“老家离青海太远”,车行八九个小时,下文写母亲“整整走了二十多个小时”,前呼后应,突出了母亲此行的艰难等。

C.小说语言口语化,富有表现力。如“门外似乎有鬼哭狼嚎,嗷,嗷!”,突出山风之大,写出心中的恐惧。“路上能摸到云”突出了山路高险。

D.小说构思巧妙。文章采用对话体,既写“我”(李老师)与赵程皇的问答,也写赵程皇与她妈妈的对话,叙事简洁,笔墨集中,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学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涉及人物形象、情节、语言等。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目要求,其次认真阅读文本,通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的主旨,然后结合选项鉴赏文章在写作手法上的特点,根据文章在写作上的特点判断选项的正误,最后根据题目要求选出恰当的答案。“采用对话体”错,文章主体部分主要是赵程皇自己的叙述,并非“对话”。故答案为D。

5、“被子”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6分)

答案:

站里被子小,突出条件差、天气冷、困难大,是赵程皇打电话回家的原因,推动情节发展;母亲不声不响、历尽艰辛送被子,是故事的高潮,突出关心、怜惜女儿的母亲形象;小说结尾,被子成了父母的鼓励、支持的象征,是赵程皇的精神动力,升华了小说主旨。

解析:本题考查小说中物象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考虑物象本身的作用,然后考虑对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的作用,最后还要加上艺术手法的作用。本题“被子”在情节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正因为被子短小,才引起了后面赵程皇打电话、妈妈送被子的情节,因此被子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在人物塑造方面,送被子的艰辛体现了母亲对赵程皇的爱和关心,也借以表现赵程皇的成长。在主题反面,被子在母亲走后成了赵程皇的精神支持,被子的意义得到升华。

【点评】“物象”的基本作用有哪些:

1.对人物的作用:交代人物背景,烘托人物情感,烘托人物性格,衬托人物形象,暗示人物命运;

2.对情节的作用:预示情节走势,推动情节发展;显示线索,作铺垫,构成对比,(开头)引起下文,(结尾)总结上文,前后呼应;

3.对环境的作用:营造氛围,创造美感,创造意境,衬托环境,暗示社会环境;

4.对主题的作用:暗示主题,揭示主题,深化主题,触发情思,寄托感情,象征意义。

6、小说两次写到赵程皇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6分)

答案:第一次是“我的眼泪一下子冲出来”,突然看见送被子来的母亲,充满惊喜与激动,见到亲人尽情释放心中的思念与委屈;第二次是“眼里闪着泪”,是对母亲、家乡的思念,对母亲风雪中送来温暖与慰藉的感激,为自己的成长感到欣慰。

效果:丰富了赵程皇的人物形象;表现了赵程皇的成长,凸显了困难、磨难(鼓励、支持)使人成长的主题。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从文中找到该情节所在的位置,然后联系上下文找到这个情节发生的特定情境以及当时人物的心理,要结合所在的矛盾冲突、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等角度进行分析。效果可从对人物的作用和对主题的作用两方面来答。

本题第一次流泪是在突然看到母亲出现,“妈妈,妈!我大声叫着”可知她心中惊喜、

激动,由“我放声大哭。忘记了这是在加油站,忘记了周围还有人”可知又有这段时间受苦的委屈以及对母亲的思念。第二次流泪是在文章末尾,由后面的“遥望日月山”可知流泪的原因有对家乡、母亲的思念;由“为了妈妈背来的被子”可知有对母亲送被子的感激;由“打那以后,我换了个人”可知有对自己成长的自豪。效果就是表现赵程皇的成长以及凸显关于成长的主题。

梳理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情感态度变化

梳理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情感态度变化梳理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情感态度变化 【专题说明】 高考小说阅读中分析和括人物形象是重要考点,分析小说中人物心理、情感态度变化是高考常见题型之一。对考生来说这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这类试题是对人物形的局部考查,通常就某一细节探求人物心理,或者就某一事件理人物心的变化过程。 小说说中人物的感态度,是在特定的情节和细节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梳理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情感态度,是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人物的情感态度蕴含在情节发展的各个过程之中,因此作为读懂小说的一个切入点,梳理小说中人物情感度的变化,也就成了一个重要考点。 【典型例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寻访“画儿韩” 邓友梅 望着陶然亭的湖水,甘子千着实犯愁——上哪儿去找“画儿韩”呢?画儿韩是搞“四化”用得着的人,自己不在有生之年把他找回来,闭不上眼呀。 甘子千跟画儿韩有过节儿,那是三十多年前的事。那日画儿韩作寿,请甘子千赴宴。酒过三巡,画儿韩吆喝两学徒捧来一幅画,作了个揖对众人说:“今天惊动各位,可不单为兄弟的寿日,兄弟我六百大洋收了幅假画。”甘子千一看画,心中大惊,那竟是自己一时兴起,用一张宋纸、半块古墨仿张择端的画而作的《寒食图》。 众人齐说:“造假能这样乱真,也算开眼了。”画儿韩说:“大家别叫它吓住,还是先挑毛病,好从这里学点道眼。”他一眼扫在甘子千身上,笑道:“子千眼力不凡,你先挑挑破绽,让大家开开窍!” 甘子千脸早已红了,幸亏有酒盖着。他走到画前,看看左下角,找到一个淡淡的拇指指纹印,确认是自己的作品,但承认笔力终究不如真品,就说:“还是腕子软些;纸是宋纸,墨是宋墨,难怪连韩先生也蒙过去了!”画儿韩爽朗地笑了两声说:“今天我要劝诸位的就是人万不可忘了谨慎二字。这画看来维妙维肖,其实只要细心审视,破绽还是挺明显的。《寒食图》画的自然是清明时节,中州的清明该穿夹袄了,画中这小孩居然还戴捂耳风帽!再细看,这小孩在张择端的《瑞雪图》见过。《瑞雪图》画年关景象,自然要戴风帽。所以单看小孩,单看背景,都是张择端的;可放一块,就不是张择端画的了。” 大家一片惊叹,甘子千心中也暗自佩服。言毕,画儿韩往画上泼了杯酒,划了根火,当场点着,笑道:“把它烧了罢,省得留在世上害人!” 甘子千越想越不安。那日没有阻止那个不长进的那五把自己仿的画儿拿去作旧、又拿去画儿韩处当了,才落下今日这场无声的奚落。他决定明天一早去访画儿韩,把事儿说破。 第二天甘子千到了画儿韩处。画儿韩才把他让到屋里,却见账房先生满脸慌张地跑进来说:“出事了!有人赎画儿来了!要赎昨天烧的那幅《寒食图》!” 甘子千顾不上规矩礼节,跟着画儿韩到了前柜。只听见那五细声细气地说:“有画儿拿画儿,没画儿呢,咱们找个地方说说……” 甘子千正想找句合适的话劝那五罢手,画儿韩往前一挤说道:“您急呀,我比您还急呢!我算计着一开门你就该来的,怎么到这钟点才来呀,不是赎画吗?拿走!” 那五两手哆哆嗦嗦去接包,“画儿昨天不是烧了吗?” 画儿韩说:“昨天不烧你今天能来赎吗?你想要,今晚上我再给你作一幅!” 甘子千不敢相信眼前的奇迹。他把视线投在画的左下角,那个拇指印端端印在那里,跟

人物题人物心理情感的变化

人物题:人物心理情感的变化 Preview of the class 1.人物心理、情感的梳理 2.人物形象的概括 人物心理、情感的梳理 1.阅读《抽打心中的樱桃花》,联系文章主旨,在第8段的横线上填出你总结出的道理。 抽打心中的樱桃花 ①年少时家中的院子里种了两棵樱桃树。每年春天,樱桃树上总会挂满红得晶莹透亮 的樱桃。摘一颗放到嘴里,令人唇齿留香、心旷神怡! ②有一年的春天,樱桃树开满了花,开得比以往哪一年都要多。蜂蝶在樱桃花间飞舞, 馋嘴的我似乎已经闻到了樱桃那种特有的香甜味,就连在睡梦中,都是满树的樱桃在冲我微笑。 ③一天早晨,我还躺在床上,就听到院子里传来“噼里啪啦”的树枝摇晃的声响。我 赶快爬起来,冲到院子里。竟看到母亲正拿着一根竹竿在樱桃花间抽打,其中的一棵好像已经抽打完了,樱桃花像下雨一样落了一地。她正准备抽打另一棵樱桃树呢! ④我赶忙跑过去一把抱住了母亲。任凭母亲如何解释,我都紧紧抱住她的双臂不放手。 母亲无奈之下只能住手,她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也好,到了樱桃成熟的时候,你就知道我抽打樱桃花的用意了!” ⑤转眼间,樱桃花落了,两棵樱桃树都结满了青青的樱桃。尤其是我从母亲手中保护 下来的那一棵,樱桃结得密密麻麻,数也数不清。我炫耀似的指给母亲看,她笑了笑,摇了摇头。 ⑥到了樱桃成熟的季节,那棵经母亲抽打的樱桃树硕果累累,一颗颗樱桃仿佛一盏盏 挂在树上的小灯笼。而那棵未经抽打的樱桃树上的果实仍然是一片青绿。我坚持不吃已经成熟了的樱桃,静候着那片青绿变成点点唇红。 ⑦但结果令我失望,已经成熟的樱桃被吃光了,我保护的那棵樱桃树仍是满树青黄, 并且树上的樱桃开始干瘪、变黑、脱落,渐渐的树干上的绿色也退去,变得干枯,毫无生机。 母亲告诉一脸失望的我:这棵樱桃树由于在春天花开得太多,又未经抽打,所以结的樱桃也太多。由于水分、营养供应不上,它累死了! ⑧母亲用牺牲一棵樱桃树的代价告诉了我一个道理:。 ⑨人活在世上是不能太贪心的,要学会取舍。心中贪念太多,只取不舍的结果,就像 那棵未经抽打的樱桃树,最终导致你不堪重负、两手空空;而适当的舍弃,看似是一种失去,但在不久的将来,就会获得更加丰厚的给予和回报! 人物心理、情感的梳理 2.浏览全文,画出表现人物心理和情感的词。 然后将“我”的情感脉络梳理出来,填在括号里。 ()()()(失望)给原文分段!

如何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如何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作品主题思想服务的。阅读时只有了解了人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下列几方面入手。 1.从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写入手。 人物直接描写(也叫正面描写),就是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的主题。 肖像描写(也叫外貌描写) 它的作用不只在于勾画出这个人物的外部特征,而是为了以“形”来传“神”,因此分析人物外貌可以揭示人物性格特征。例如《故乡》中对闰土的描写:“十一二岁,紫色圆脸,项带银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这是一个活泼、勇敢、英俊的少年。而中年闰土却变成:“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有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只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这是一个饱经忧患,受尽劳累、饥寒交迫、麻木迟钝而又自卑的人了。鲁迅先生通过闰土的肖像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他性格的巨大变化,从而揭示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给人民造成了苦难。 行动描写和语言描写 人物行动最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体现着人物的思想性格,例如《范进中举》中写胡屠户的贪婪相:……即便包了两锭,叫胡屠户进来,递与他道:“方才费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钱来。这六两多银子,老爹拿了去”。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这里通过胡屠户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暴露了这个市侩嗜钱如命的本性。

梳理人物情感态度的变化中考小说

梳理人物情感态度的变化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归纳梳理人物情感态度的变化的方法及规律;掌握答题的方法与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练习归纳梳理人物情感态度的变化的方法及规律;掌握答题的方法与技巧,并通过配套练习巩固答题的方法与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茫茫宇宙之间,“人”是“至尊王者”。人,高于动物之处,或许就在于人有情感。动物当然也有情感,但动物的情感远不及人类丰富和复杂! “情郁于中而发于外!”情感堆积在心里,不吐不快,由此有了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的出现。 阅读一篇文学作品,把握人物的情感、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有助于我们读懂一篇文章,还引领我们走进作者内心,与作者的心灵对话,获得一种“心有灵犀”的快感。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文字迷宫里走一圈,探访几位作者的心路历程吧! 二、中考链接一 阅读作品《歪儿》,一起来完成练习第1题:随着事件的发展,“我”对歪儿的感情发生了变化,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来,填写表格。(4分)

通过练习归纳答题规律:1、准确读题 2、梳理情节 3、寻找原词 4、准确概括 三、中考链接二 阅读《旧餐桌上的美好时光》,完成练习第1题。 围绕“一条银色的裤子”,母亲对安东尼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在空格里填上恰当的词语。(3分) 口口——口口——口口 提示:先概括情节。 情节:要裤子——————做裤子——————穿裤子 态度:拒绝(反对)——参与(支持)——自豪(赞赏) 通过练习归纳:如何快速梳理情节:1、找准线索 2、看看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有没有变化 3、从分值出发,确定故事情节大概分为几个部分 如何准确概括人物的情感、态度:1、特别关注描写人物情感、态度的语句,看看有没有可以利用的原词。 2、注意读题,用表示“感情”“态度”的词语进行概括。3、几个词语之间要有梯度感,要能体现“变化”。 四、学以致用:请阅读作品《淡淡的深情》,完成练习第1题:文中

把握文章的情感变化

把握文章的情感变化 教学目标 1.在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变化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物情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 题型设置 1.考查文章中人物的情感(心理)变化 2.考查作者的情感(心理)变化 把握情感(心理)变化的过程,首先要理清文章行文思路。行文思路分类: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1.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 2.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 3.按故事发展的阶段分析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1.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 2.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 3.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环境)分析 答题技巧 1.注意标志性词句,抓住关键句。 关键句:带有感情色彩的句子,可从此句中判断人物的感情(心理)变化,或者有表现作者情感的词句,比如赞美,崇敬,敬佩,鄙视等。 2.抓住文章中的心理描写。 法国作家雨果说过:“有一种比海更大的景象,是天空;还有一种比天空更大的景象, 那就是人的内心世界。”心理描写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常见的 有以下几种: ⑴内心独白。一般使用第一人称。 例:“轮到我背书了。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节选自《最后一课》) ⑵动作暗示。 例:眨眼很简单的一个动作,但是它却代表你心里的所思所想。 眨眼频率快且轻巧,也就是眼睛“扑闪扑闪”的,则是感兴趣的标志,说明他的大脑正在积极思考。因此,如果发言时讲得精彩,那么你会观察到,听众们的眼睛都是亮闪闪的。 此外,一个人说谎时,他的眨眼频率首先会下降,因为他想保持冷静,使自己看上去“不留痕迹”,以便“睁着眼说瞎话”;然而,只要说谎,人就会控制不住地感到焦虑、担心,这种情绪下,又会情不自禁地引起快速眨眼。因此,眨眼频率先慢后快,是典型的说谎标志。 ⑶景物烘托。通过景物渗透人物特定的心情。 例:阴霾的天空里,没有一丝安慰,没有太阳的日子,少了些许温暖;寒风凛冽的袭来,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 分析人 物心理情感及变化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分析人物心理情感及变化 分析小说中人物心理情感及情感变化题是高考常见题型之一,它是对人物形象的一种局部考查。对于这类微题型,我们也要高度重视。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①画线的句子体现了人物怎样的情感(或心理)?如(2014·辽宁卷)《数学家的爱情》就是这种考查方式。 ②小说写××人物先用“××(词)”再用“××(词)”,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如(2014·浙江卷)《走眼》就是这种考查方式。 ③梳理××人物的感情变化过程。 [准确审题] 审清考查方式,①②是结合语句表现人物心理,③是结合小说的情节来表现心理的变化。 [规范答题] (1)在整体把握情节的前提下细读所给文字,要分清是哪类(些)描写(语言/动作/肖像/侧面描写),理清其中的层次,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语。 (2)瞻前顾后,联系上下文,看看人物的这一片段言行举止之前或之后发生了什么,哪些情节与这些描写有关系,从而揣测出人物的内心活动。 (3)要设身处地地替小说中的人物想想,此时此刻,他做出了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说,这样想?是在什么情态下做的?答题时你就是一位心理分析大师,要做好对小说人物内心的具体分析工作。 (4)充分估计到人物内心活动的复杂性和情感的丰富性。因为命题者的“题材”都是包含人物复杂内心的“这一点”。

(2015·西工大附中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正 直 (美)罗林斯 在卡罗来纳的山地里,有一座孤儿院坐落在高处。隆冬时节,风雪交加,有时候积雪堆得老高,将孤儿院与山下的村庄乃至整个外界完全隔断。云雾遮蔽了重重峰峦,雪花飞旋着冲入山谷。在呼啸的寒风中,孤儿院的男孩们将一份份牛奶端到育婴房去,一天得跑两趟呢。当他们走到育婴房门口的时候,手指冻得僵硬,一点儿都不听使唤了。 我秋天就到了那里。我需要安静,与世隔绝,好从事艰辛的创作。我需要山里的清风,把久居亚热带地区染上的疟疾吹散。我还想起家来,老惦着那十月间的枫叶如火,那一垛垛玉米秫秸,南瓜成堆,黑胡桃林子,还有隆起的山丘。我住在孤儿院的一间小屋里,距院农场有半英里,这一切尽收眼底。我住进去的时候,要求派个男孩或男人帮我劈柴烧壁炉。头几天还算暖和,我在小屋的四周捡了点木柴,没见人来,也就把这话给忘了。 一个傍晚,我正在打字,猛抬头不禁吃了一惊:有个男孩站在房门口,而跟我作伴的猎狗竟在他身边默默呆着,连个招呼也没跟我打一声。这孩子大概有十二岁,不过个子没那么大。他穿着一条工装裤,一件破旧的衬衣,光着两脚。 他说:“我今天可以劈点儿木柴。” 我说:“可我请了孤儿院的孩子来劈。” “我就是。” “是你!可你还小呢。” “劈柴禾可不论个头儿。”他说,“有的大孩子还劈不好呢。我在

人物心理描写的方法

人物心理描写的方法 所谓心理描写,就是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活动、情感活动进行描写。心理描写能反映人物的思想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恰当的人物心理活动描写能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人物的思想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文章的主题等。 使用心理描写注意事项: 第一、要抓住人物的本质特征,使心理描写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 第二、要做到恰如其分,实事求是。不可主观臆造,无限制扩大。冗长繁琐的心理描写往往令人生厌。 第三、需要和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等多种写作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心理描写常用的方法 说明:由于例子内容太多,单独收录在一起,另成一文,可以打开对照阅读。看例子前请先动脑思考。心理描写例题与评析

一、直接描写。 简析:这种方法最常见。常以“想”等字眼为标志,有的还使用逗号或冒号作提醒。 二、抒情独白式。这是用抒情的笔法展示人物的内心矛盾和思想斗争。 三、梦境描绘式。这是容易忽略的心理描写法。梦境是人所想的集中表现,它同样能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深化文章的主题等。梦境描绘的文字一般较多。 四、心理分析式。即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来展现人物 的内心世界,让读者对人物的所思所想更加明了。这种心理描写的方法在西方的一些小说中很常见。 五、神态显示式。这通过写人物的神情来显示人物内心的感情。

六、行动表现式。即在小说、戏剧、记叙文中恰当的描写人物富有鲜明个性的动作,传神地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 七、环境衬托式。在小说、戏剧、散文和记叙文中,环境描写是不可缺少的。恰当的环境描写既对刻画人物、反映主题起到很好的作用,又能增添文章的美感。同时,还能衬托出人物的心理。 八、幻觉展现式。这种人物心理的描写,是通过对人物幻觉的展示,来刻画人物的心理,能揭示文章的主题 以描写一名学生在老师宣布考试成绩时的心理活动为例,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 例一:内心独白 我不停地在心里念叨:阿弥陀佛,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保佑我吧!我再也不踢球了,不看电视,不打游戏机了。唉!都怪我自己,老想着打游戏机,考试前一天还趁父母不在家偷看了一个小时的电视。老师

高考小说专题练习之人物心理分析【周练】

多出来的晚年 (2) 苦命人 (3) 林中遇险记 (6) 父亲 (8) 根儿 (11) 开往深圳的火车 (12) 江一鹤 (15)

多出来的晚年 李景霞 顺大娘安静地坐在屋门前的台阶上,三月的阳光软塌塌地从背后斑驳的砖墙上滑下来,薄薄地罩住了她全白的发,她整个人都轻飘飘的,仿佛落在台阶上的一件灰扑扑的旧衣服。 而这,是她多出来的晚年,因为十年前她已被疾病判了死刑。 那时,她还是拽了小脚家里地里忙碌的小老太太,住在属于她和老头子的老屋里自给自足。在实在无法忍受的频繁的发烧、憋闷之后,才从箱子底下取出两老积攒的几张钞票,央求儿子带着去县医院检查。检查结果是:高度疑似肺癌。 儿女们经过短暂的难过后便坦然接受了这个结果,医生的再去大医院确诊的建议,立刻为听说的高昂的检查确诊费所瓦解。儿女们围了圈商量:县医院说是,大约总是对的,再去市里重新花一遍钱又有啥必要呢,这种病最终都是人财两空的。老太太暗自期待地沉默一会后,便发了话:“我不看了,横竖都是死。城里的买房供孩子上大学,家里的盖房娶媳妇,哪家日子都不轻省。我不想把孩子们都害得苦哈哈的。” 然而,医生预言中的几个月之后的人生最后的谢幕却并没有如约而至。老太太倒也慢慢习惯了断断续续地发烧、憋闷和疼痛,实在不行就去诊所拿点药或输两天液,缓解她无奈等待的焦灼。 等待中,时间又过了一年,老太太仍然没有动身的意思,倒是出门打短工的结实的老头子在回家途中跌了一跤摔断了胯骨。照例是在日益剧烈的呻吟里不得已被送到医院又拉了回来。老太太倒日益矍铄起来,她不再每天准备收拾行李踏上征程,而是打起精神颠着小脚里里外外地忙乎,全力伺候起老头子来。“我不能死,老头子从小没了爸妈,一辈子没享过福,我不看着他谁看着他。” 她怜爱地看着瘫痪在床的他。转眼又是两年,这个沉默能干了一辈子的老实人,实在等不及老太太,一个人上了路。 老太太这时才抽出心思想自己的病。死刑已被判几年,那一刻却迟迟没有到来。但老儿子家拆掉老人老屋盖新房的计划却再也不能拖延搁置——房子是孙子结婚的筹码,孙子的婚事是远比无处安放的晚年更迫切隆重的事。 房子盖好后,她被暂时安置进院门处放杂物的小门房里,她虽然日日活得艰难,但似乎很有活下去的兴致,顽强的生命力又让她蹒跚走过了几年。

散文:情节与情感梳理

散文:情节与情感梳理 Preview of The Class 事件类散文——情节梳理 写景状物类散文——情感梳理 文章中有一个词反复出现,find it out! 中考真题: 味蕾上绽放的爱 黎明 记得一位老同事,每次就餐让他点菜时,他总是首点“糖醋排骨”。结果每次都是吃者甚少,唯独他吃得津津有味,这让我很不解。在一次出差的时候,我们俩不经意间聊起了这件事。他告诉我,糖醋排骨是他前女友最爱吃的菜,也是她最擅长做的菜,和她在一起的时候每个星期都能吃上几顿。分手3年了,想念她的同时,也想念她做的糖醋排骨的味道。 想必这就是味道的魔力,它不仅能烙进人的记忆里,也能渗入人的情感,甚至成为贯穿人一生的印记。 一旦触及味蕾的引线,回忆就会漫天飞舞。 喜欢吃咸花生,似乎是我天生的嗜好。小时候,家里虽然每年能收上四五担花生,但吃咸花生对我来说是件极其奢侈的事儿。因为家里穷,父母指望着能多卖点钱给我们兄妹3 个凑学费。只有在我们兄妹仨,眼巴巴地看着邻居家小孩吃咸花生馋得直流口水的时候,妈妈于心不忍才勉强给我们煮一小把。煮好后我负责分成3小堆,三兄妹各占一堆。虽然每堆只有几颗,却能让我们兄妹仨乐上好几天,因为我们都非常珍惜那来之不易的味道。 妈妈煮咸花生的量是一年比一年多,可是我们这些爱吃咸花生的孩子们却离家越来越远,有时候甚至两三年都难得回家一次。于是,妈妈每年将煮好的咸花生晒干分成3大包,分别寄到我们三兄妹的手上。每当在异地他乡吃着妈妈千里迢迢寄来的咸花生,心里总是暖洋洋的,舌尖上的味蕾也总能准确地识别那种熟悉的味道,一种被爱的味道。品着这爱的味道,也使我们更加惦念家中年迈的父母。 出门在外,也经常在街边的小摊买咸花生解馋,但我总找不到自己想要的那种味道。妈妈煮的咸花生和买来的咸花生味道确实不一样。因为这正如歌中所唱,妈妈煮的花生里夹杂着“爱的味道”。 味道通常蕴含着人生种种酸甜苦辣、悲欢离合,让人无法抗拒。味蕾上绽放出来的爱,会让我们感怀一种特别的情愫,想念一位深爱的人,抑或怀念一段难忘的往事。 考点一:找到散文的线索 2.文章中写了几件事?分别概括出来。 Tips:概括公式=谁+做了什么(喜爱什么) 考点二:散文事件的概括

指定语段分析人物的心理或性格特点教案

《指定语段分析人物的心理或性格特点》教案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我们都知道“一切的形式都是为了内容”,小说家运用各种手法其目的是为了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高考对人物形象的考查有两种命题形式:①指定语段分析人物的心理;②整体概括与分析人物形象。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指定语段分析人物的心理。首先,请大家齐读学习目标。 二、学习目标 (一)掌握分析指定语段人物心理或性格特点的方法 (二)学会规范答题 三、考点解读 (请大家认真、仔细阅读“考点解读”,明确考查重点) 这一命题角度是对人物形象的局部考查,往往结合小说中对人物的某一方面 的描写来进行,多侧重要求考生揣摩人物的心理、情感活动。 全国卷会在选择题中以选项形式考查对语段中人物心理或性格特点的分析。 四、答题方法 (一)知考什么 1、请依据画线①处的文字,简要分析小格的心理活动。(2015·安徽高考) 2、赵老板在鉴定钧瓷时,小说先用“淡淡”,后用“朗声”来描写他的 神态,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2014·浙江高考) 3、安娜投到铁轨上之后有什么样的内心活动?这样写有什么意义?(2014 江苏高考) 其他设问方式: 让学生默读以下几个题干,自己归纳此类考点有哪些关键字词; 请各别学生找出每题中的关键字词,再归纳。 (1)×××语句,可以看出人物怎样的心态? (2)小说人物×××的行为折射出人物怎样的心情?请结合文本分析。 (3)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的心理变化过程。

主要标志 (1)题干中有; 明确:语句或语段 (2)题干中有等词语。 明确:“心态”“心理”“性格” (二)知答什么 (这个环节利用微课展示) 1、准确分析指定语段人物心理或性格的“2步” 第一步,瞻前顾后,结合上下文。看看人物在这一语段之前或之后发生了什么,哪些情节与这些描写有关系,从而揣测出人物的内心活动。 第二步,抓人物描写,扣关键词。在整体把握情节的前提下,细读所给文字,要分清是哪类(些)描写(语言/动作/肖像/侧面描写),理清其中的层次,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语。 注意:要充分估计到人物内心活动的复杂性和情感的丰富性。 例:《蓝袍先生》中,“我”要杨马娃伸出手,准备抽打他时,有句这样的描写“他的眼里滑过一缕无可奈何的神色,漫不经心地瞅着对面的墙壁”。运用细节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表现杨马娃对挨打的无奈,内心对“我”有些反抗。 (三)知怎么答 以《三维设计》P193 的《蓑衣》为例,做好相关的题目。 蓑衣(节选) 张炜 秋天,刚刚收获过的土地湿润、疏松,可爱极了。稼禾的秸秆都拉走了,香气却留在田埂上。杂生在玉米和豆棵里的草叶儿显露出来,又绿又嫩。蚂蚱在草棵间蹦跳、起飞,很欢快的样子。 人们都忙着整理自己的土地,准备又一次播种。小格细心地揪掉青青的草叶,整齐地堆放在一块儿。她觉得这么嫩的草叶,扔掉怪可惜的,留着回家喂小兔子吧。那些蚂蚱碰到她手上,她就把它们逮住了;很肥大的,用一根草棒串了,别在衣襟上。 邻地里的达子走过来,搓着手上的草汁和泥巴,站在那儿笑。 小格不看他,只顾拔草。达子还是看着她笑。小格往一边看着她笑。小格往一边看了看,好像有些喘息。……达子的脚上穿了一双又结实又漂亮的胶鞋,鞋帮上好像还印了一只鹰!她瞥了一眼,禁不住又瞥了一眼。这个达子和她在小学一块读过书的,现在正用一辆轻骑贩卖葡萄,听人说去年一年就挣了五千元……一个大灰蚂蚱用生了刺的双腿猛劲儿蹬了她一下,她的手背上立刻渗出了小血珠。她使劲摔了它一下,说:“一变肥,你就浑!”达子蹲下来,吸着了一支烟说:“歇歇吧,又逮植物又逮动物,这个活儿太累。” 小格干脆仰起脸,看着笑吟吟的达子。她已经不歇气地在地里忙了三天。父亲病了,这么

小说人物形象分析

小说人物形象分析 概括人物形象及其作用是常考题。概括人物形象时要“察其言、观其行”, 了解人物的职业身份,重在分析人物性格心理。人物形象的作用往往是推动情节发展,烘托或对比其他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旨。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具体说来,大致可能涉及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等方面。 常见提问方式: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中×××的形象,或×××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2)×××有哪些优秀的品质?或×××具有哪些性格特点? (3)小说中哪一个是主要人物?哪一个是次要人物? (4)小说中的次要人物和主要人物是什么关系,对塑造主要人物有什么作用? 1.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物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人物的外貌、行为、语言和心理状态,再现人物活生生的鲜明个性。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应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在一波三折的情节中展现了人物由逆来顺受到奋起反抗的变化过程。 2.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的。所以,要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就要认真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等,从而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发掘出各色人物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 辨析人物描写的方法,除了外貌(肖像、神态、服饰)描写、动作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直接描写外,还要注意其他人或景的烘托。 3.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恰当的环境描写有助于人物的刻画和主题的表达。人物的性格通过环境得以凸显,环境是为人物而设置的,小说中的人物是生活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特定的生活环境之中的,人物的思想感情总要打上时代的烙印,留下环境的痕迹。小说

描写人物心理活动大全

高兴: 1、我心里像喝了蜜一样,甜滋滋的。 2、我欣喜若狂,心里乐开了花。 紧张: 1、我的心一下子提到嗓子眼儿,我吓坏了,忐忑不安地离开了。 2、我的怀里像揣着一只小兔,七上八下地跳个不停。 3、我的心里像有一只巨鼓似的咚咚直跳。 4、我生怕xx滑掉,心突突地跳,手心里都出了汗。 5、我那颗忐忑不安的心越跳越快,我不敢往下想了。 6、望着满地的碎瓶胆片,我紧张得张开了嘴巴,呆呆地立在那儿,心里忐忑不安,万一爸爸回来发现了,准会狠狠批评我的。 难过: 1委屈、愤怒、羞辱,一股脑涌上心头,我哭了!可是那些平日的好朋友居然还在说,他们真是可恶至极! 1、我的心像被针扎了一样。 2、我心疼得像刀绞一样,眼泪不住地往下流。 3、我的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真不是滋味。

4、顿时,我好像掉进了冰窖里,从心底凉到了脚尖。 5、他们又吵架了,吵得我心烦意乱的,我独自在楼上,不停地抽泣着。 害怕: 1、我胆怯地低着头,不敢看爸爸那张阴云密布的脸。 2、“糟糕!”我心里咯噔一下:这下准要坏事! 着急: 1、我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急得团团转。 沉重: 1、我的双腿像灌了铅似的一步一挪地往前走。 内疚、懊悔: 1、内疚、懊悔敲击着我的心,翻来覆去睡不着。 害羞: 1、我的脸刷地一下红到了脖子根,真是羞愧不已。如果地上有条缝,我真想钻 进去。 如何进行心理活动描写 江苏省如东县掘港镇童店小学张爱军 生活中,每当我们耳闻目睹一些事的时候,心里总会有些想法,或赞叹,或惊喜,或厌恶,或悔恨……如果如实地把这些想法写出来,就能够展现出自己的性格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中心。如:课文《三人行》写的是红军过草地时的事情,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面对饥饿、伤痛、劳累的威胁,王吉文先是背着小周在草地中行走,然后他又轮流背着小周和黄元庆两人在草地中更艰难的行走,可王吉文最终因伤势过重、劳累过度倒下了。这时伤员小周和黄元庆一起拉着已昏迷了的王吉文在茫茫草地中行走……当王吉文苏醒过来时,他看到一行大

是谁拨动了我的心弦——梳理人物情感态度变化

是谁拨动了我的心弦 ——梳理人物情感态度的变化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归纳梳理人物情感态度的变化的方法及规律;掌握答题的方法与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练习归纳梳理人物情感态度的变化的方法及规律;掌握答题的方法与技巧,并通过配套练习巩固答题的方法与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茫茫宇宙之间,“人”是“至尊王者”。人,高于动物之处,或许就在于人有情感。动物当然也有情感,但动物的情感远不及人类丰富和复杂! “情郁于中而发于外!”情感堆积在心里,不吐不快,由此有了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的出现。 阅读一篇文学作品,把握人物的情感、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有助于我们读懂一篇文章,还引领我们走进作者内心,与作者的心灵对话,获得一种“心有灵犀”的快感。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文字迷宫里走一圈,探访几位作者的心路历程吧! 二、中考链接一 阅读作品《歪儿》,一起来完成练习第1题:随着事件的发展,“我”对歪儿的感情发生了变化,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来,填写表格。(4分)

通过练习归纳答题规律:1、准确读题 2、梳理情节 3、寻找原词 4、准确概括 三、中考链接二 阅读《旧餐桌上的美好时光》,完成练习第1题。 围绕“一条银色的裤子”,母亲对安东尼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在空格里填上恰当的词语。(3分) 口口——口口——口口 提示:先概括情节。 情节:要裤子——————做裤子——————穿裤子 态度:拒绝(反对)——参与(支持)——自豪(赞赏) 通过练习归纳:如何快速梳理情节:1、找准线索 2、看看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有没有变化 3、从分值出发,确定故事情节大概分为几个部分 如何准确概括人物的情感、态度:1、特别关注描写人物情感、态度的语句,看看有没有可以利用的原词。 2、注意读题,用表示“感情”“态度”的词语进行概括。3、几个词语之间要有梯度感,要能体现“变化”。

小说阅读系列4分析人物心理

小说阅读系列之(教师版) 四分析人物心理 答题方法: 1、结合人物活动的具体情境,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或情感变化。 2、联系上下文,结合情节发展揣摩人物的心理情感变化。 3、抓关键词,结合外部表情体会人物内心变化。 典型例题:《马兰花》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 马兰花 李德霞 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 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男人说了。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里,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

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这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 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第二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下午死在了医院里。麻婶的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 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 的女人!” 男人出门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 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马兰花只当没听见。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 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 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 日子水一样流淌。转眼,一个月过去。 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日头从西边出来啦” 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说是要犒劳你的……” 马兰花看着男人说:“到底咋回事” 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说:“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 “信里都说了些啥” 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嘛。”

概括文章情节、人物情感及心理变化

概括文章情节、人物情感及心理变化 ——高度概括法 朋友是好书,其中有些只有几页,有些却洋洋洒洒。有些是精装书,有些是袖珍本。但读到最后,总是这样或是那样一句浓缩的话,这些话足以在意志最薄弱的时候支撑人生。 1.随着事件的发展,我对××的态度发生了改变,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填写下表。2.围绕××这件事,作者的写作思路是: 3.请你根据文章内容,把下面表格填充完整。 4.请你概括一下本文的情节发展。 表格式(多见于期中、期末考试中4--5分) 高度概括 链式(多见于期中、期末、中考中2--4分) 歪儿 冯骥才 ①那个暑假,天刚擦黑,晚饭吃了一半,我的心就飞出去了。因为我又听到歪儿那尖细的召唤声:“来玩踢罐电报呀——”。 ②“踢罐电报”是那时男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先是在街中央用白粉粗粗画一个圈儿,将一个空洋铁罐儿摆在圈里,然后大家聚拢一起“手心手背”分批淘汰,最后剩下一个人坐庄。坐庄可不易,他必须极快地把伙伴们踢得远远的罐儿拾回来,放到原处,再去捉住一个乘机躲藏的孩子顶替他,才能下庄。他一边要捉人,一边还得防备罐儿再次被踢跑,这真是个苦差事。 ③然而最苦的还要算是歪儿!他站在街中央,寻着空铁罐左盼右盼,活像一个蒸熟了的小红薯。他细小,软绵绵,歪歪扭扭;眼睛总像睁不开,薄薄的嘴唇有点斜。更奇怪的是他的耳朵,明显的一大一小。由于他身子歪,跑起来就打斜,玩踢罐电报便十分吃亏。可是他太热爱这种游戏了,他宁愿坐庄,宁愿一直累得跌跌撞撞……大家玩的罐儿还是他家的呢!只有他家才有这装芦笋的长长的铁罐,立在地上很得踢,如果没有这宝贝罐儿,说不定大家 概括文章情节、 人物情感及心理变化

指定语段分析人物的心理或性格特点教案教学内容

指定语段分析人物的心理或性格特点教案

《指定语段分析人物的心理或性格特点》教案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我们都知道“一切的形式都是为了内容”,小说家运用各种手法其目的是为了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高考对人物形象的考查有两种命题形式:①指定语段分析人物的心理;②整体概括与分析人物形象。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指定语段分析人物的心理。首先,请大家齐读学习目标。 二、学习目标 (一)掌握分析指定语段人物心理或性格特点的方法 (二)学会规范答题 三、考点解读 (请大家认真、仔细阅读“考点解读”,明确考查重点) 这一命题角度是对人物形象的局部考查,往往结合小说中对人物的某一方面的描写来进行,多侧重要求考生揣摩人物的心理、情感活动。 全国卷会在选择题中以选项形式考查对语段中人物心理或性格特点的分析。 四、答题方法 (一)知考什么 1、请依据画线①处的文字,简要分析小格的心理活动。(2015·安徽高考) 2、赵老板在鉴定钧瓷时,小说先用“淡淡”,后用“朗声”来描写他的神态,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2014·浙江高考)

3、安娜投到铁轨上之后有什么样的内心活动?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2014江苏高考) 其他设问方式: 让学生默读以下几个题干,自己归纳此类考点有哪些关键字词; 请各别学生找出每题中的关键字词,再归纳。 (1)×××语句,可以看出人物怎样的心态? (2)小说人物×××的行为折射出人物怎样的心情?请结合文本分析。 (3)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的心理变化过程。 主要标志 (1)题干中有; 明确:语句或语段 (2)题干中有等词语。 明确:“心态”“心理”“性格” (二)知答什么 (这个环节利用微课展示) 1、准确分析指定语段人物心理或性格的“2步” 第一步,瞻前顾后,结合上下文。看看人物在这一语段之前或之后发生了什么,哪些情节与这些描写有关系,从而揣测出人物的内心活动。 第二步,抓人物描写,扣关键词。在整体把握情节的前提下,细读所给文 字,要分清是哪类(些)描写(语言/动作/肖像/侧面描写),理清其中的层次,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语。 注意:要充分估计到人物内心活动的复杂性和情感的丰富性。 例:《蓝袍先生》中,“我”要杨马娃伸出手,准备抽打他时,有句这样的描写“他的眼里滑过一缕无可奈何的神色,漫不经心地瞅着对面的墙壁”。运用细节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表现杨马娃对挨打的无奈,内心对“我”有些反抗。

情节与情感梳理(1)

散文:情节与情感理 事件类散文——情节梳理 写景状物类散文——情感梳理 文章中有一个词反复出现, 中考真题: 味蕾上绽放的爱 黎明 记得一位老同事,每次就餐让他点菜时,他总是首点“糖醋排骨”。结果每次都是吃者甚少,唯独他吃得津津有味,这让我很不解。在一次出差的时候,我们俩不经意间聊起了这件事。他告诉我,糖醋排骨是他前女友最爱吃的菜,也是她最擅长做的菜,和她在一起的时候每个星期都能吃上几顿。分手3年了,想念她的同时,也想念她做的糖醋排骨的味道。 想必这就是味道的魔力,它不仅能烙进人的记忆里,也能渗入人的情感,甚至成为贯穿人一生的印记。 一旦触及味蕾的引线,回忆就会漫天飞舞。 喜欢吃咸花生,似乎是我天生的嗜好。小时候,家里虽然每年能收上四五担花生,但吃咸花生对我来说是件极其奢侈的事儿。因为家里穷,父母指望着能多卖点钱给我们兄妹3个凑学费。只有在我们兄妹仨,眼巴巴地看着邻居家小孩吃咸花生馋得直流口水的时候,妈妈于心不忍才勉强给我们煮一小把。煮好后我负责分成3小堆,三兄妹各占一堆。虽然每堆只有几颗,却能让我们兄妹仨乐上好几天,因为我们都非常珍惜那来之不易的味道。 妈妈煮咸花生的量是一年比一年多,可是我们这些爱吃咸花生的孩子们却离家越来越远,有时候甚至两三年都难得回家一次。于是,妈妈每年将煮好的咸花生晒干分成3大包,分别寄到我们三兄妹的手上。每当在异地他乡吃着妈妈千里迢迢寄来的咸花生,心里总是暖洋洋的,舌尖上的味蕾也总能准确地识别那种熟悉的味道,一种被爱的味道。品着这爱的味道,也使我们更加惦念家中年迈的父母。 出门在外,也经常在街边的小摊买咸花生解馋,但我总找不到自己想要的那种味道。妈妈煮的咸花生和买来的咸花生味道确实不一样。因为这正如歌中所唱,妈妈煮的花生里夹杂着“爱的味道”。 味道通常蕴含着人生种种酸甜苦辣、悲欢离合,让人无法抗拒。味蕾上绽放出来的爱,会让我们感怀一种特别的情愫,想念一位深爱的人,抑或怀念一段难忘的往事。 考点一:找到散文的线索 2.文章中写了几件事?分别概括出来。 Tips:概括公式=谁+做了什么(喜爱什么) 考点二:散文事件的概括 1:大概找到散文中写了几件事; 2:使用概括公式准确概括事件。 事件概括=谁+做了什么(喜爱什么、厌恶什么等) 【小结】 事件类散文的情节梳理 考点一:找到散文的线索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1)

浅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 概念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一、小说对人物的刻画中分析人物形象 一)、正面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正面描写就是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来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从而反映作品的主题的描写。 1、语言描写 语言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对话和独白。 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获得深刻的印象。 “言为心声”,鲁迅曾说过:“如果删掉了不必要之点,只摘出各人的有特色的谈话来,我想,就可以使别人从谈话里推见每个说话的人物。”能够让读者从“各人有特色的谈话”中来“推见每个说话人”,这便是成功的语言描写 例: 1)“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 言外之意,以前还一直怀疑是不是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以前还从来没见过!这不是一般的赞美,是赞叹,再确切一点说,是惊叹,叹中有惊。而且似乎还是由衷的惊叹,因为她用了两个很有分量的词:“真”、“才”,将这惊叹表达得自然、得体,谁也不会觉得空洞肉麻。 2)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 明明是外孙女,为什么说不像?而硬要扯成嫡亲的孙女?这样说不是见外了吗?可如果我们联系到特定的语言环境,就会发现她这句话的巧妙之处了。她讲话时,周围人物除了林黛玉,还有和林黛玉同辈的迎春、探春、惜春众姐妹,还有众姐妹的祖母——贾母,如果她竭力赞美林黛玉,把黛玉捧上了天,那岂不冷落了贾府众人?而她这样表达,既高度赞美了林黛玉,又把三春摆在恰当的位置上,又讨得了贾母的欢心,因而不至于扬此失彼。可见其用尽心机,刻意恭维,八面玲珑,从而收到了一石三鸟的功效。看来她还是个心理学家,人际关系专家!她深谙如何掌握住人际关系的平衡。她的良苦心机,她的八面玲珑,由此可见一斑。

小说人物形象分析

小说人物形象分析 小说人物形象分析 概括人物形象及其作用是常考题。概括人物形象时要“察其言、观其行”,了解人物的职业身份,重在分析人物性格心理。人物形象的作用往往是推动情节发展,烘托或对比其他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旨。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具体说来,大致可能涉及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等方面。常见提问方式: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中×××的形象,或×××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2)×××有哪些优秀的品质?或×××具有哪些性格特点? (3)小说中哪一个是主要人物?哪一个是次要人物? (4)小说中的次要人物和主要人物是什么关系,对塑造主要人物有什么作用? 1.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物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人物的外貌、行为、语言和心理状态,再现人物活生生的鲜明个性。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应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在一波三折的情节中展现了人物由逆来顺受到奋起反抗的变化过程。 2.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的。所以,要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就要认真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等,从而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发掘出各色人物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辨析人物描写的方法,除了外貌(肖像、神态、服饰)描写、动作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直接描写外,还要注意其他人或景的烘托。 3.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恰当的环境描写有助于人物的刻画和主题的表达。人物的性格通过环境得以凸显,环境是为人物而设置的,小说中的人物是生活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特定的生活环境之中的,人物的思想感情总要打上时代的烙印,留下环境的痕迹。小说追求相对完整的人物形象塑造,就要着力于人物所处的环境的描绘,人与人之间所酿成的气氛和整体意境的形成,无不包含着某种真挚的思想情感。环境对人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