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硅酸盐岩石的分析 课程设计

硅酸盐岩石的分析 课程设计

工业分析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硅酸盐岩石分析

系部:化工系

专业:工业分析与检验

学生姓名: 学号:

起迄日期:2014年4月25日~ 2014年5月25日指导教师:

目录

引言 (4)

第一章硅酸盐分析 (5)

1.1 岩石全分析的意义 (5)

1.2 硅酸盐岩石的组成和分析项目 (5)

1.3 硅酸盐岩石全分析的试样分解方法 (5)

1.3.1 酸分解法 (6)

1.3.2熔融法 (6)

1.3.3 烧碱法 (6)

1.4 硅酸盐岩石的分析系统 (6)

1.4.1 经典分析系统 (6)

1.4.2 快速分析系统 (7)

第二章采样 (8)

2.1 采样的重要性 (8)

2.2 硅酸盐岩石试样的采集方法及取样量 (8)

2.2.1 采样方法 (8)

2.2.2 取样量 (8)

2.2.3取样方式 (9)

第三章制样 (12)

3.1 制样的重要性 (12)

3.2 制样的基本程序 (12)

3.3 确定缩分次数及分析试样量 (13)

第四章测定过程及原理 (15)

4.1二氧化硅含量的测定 (15)

4.2 三氧化二铁含量测定 (16)

4.3 三氧化二铝含量测定 (17)

4.4 二氧化钛含量测定 (19)

4.5 CaO含量测定 (20)

4.6 MgO含量测定 (20)

4.7 灼烧减量的测定(用分析天平) (21)

第五章数据处理 (22)

第六章设计小结(体会和建议) (23)

参考文献 (24)

引言

硅酸盐是有二氧化硅和金属氧化物所形成的盐类,是硅酸中的氢被Al ,Fe,Ca,Mg,K,Na 及其他金属离子取代而形成的盐。硅酸是2SiO 的水合物,它有多种组成,如偏硅酸32SiO H ,正硅酸44SiO H ,焦硅酸726O Si H 等,可用O yH xSiO 22 表示,习惯上常用简单的偏硅酸表示硅酸。因为x ,y 的比例不同,而形成元素不同,含量也有很大差异,所以很多种硅酸盐。硅酸盐在自然界的分布很广,种类繁多,硅酸盐约占地壳组成的3/4,是构成地壳,岩石,土壤和许多矿物的主要成分。

第一章硅酸盐分析

1.1 岩石全分析的意义

岩石,是固态矿物或矿物的混合物,其中海面下的岩石称为礁、暗礁及暗沙,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构造的集合体,也有少数包含有生物的遗骸或遗迹(即化石)。岩石有三态:固态、气态(如天然气)、液态(如石油),但主要是固态物质,是组成地壳的物质之一,是构成地球岩石圈的主要成分。

硅酸盐岩石矿物是非常重要的工业原料。水泥、玻璃、陶瓷等均是硅酸盐制品,许多有用元素如Li、Be、B、Zr、Rb、Cs等也大多取之于硅酸盐矿物中。1.2 硅酸盐岩石的组成和分析项目

硅酸盐岩石的组成

所谓硅酸盐指的是硅、氧与其它化学元素(主要是铝、铁、钙、镁、钾、钠等)结合而成的化合物的总称。它在地壳中分布极广,是构成多数岩石(如花岗岩)和土壤的主要成分。

硅酸盐岩石的分析项目

13项: SiO2、Al2O3、Fe2O3、FeO、CaO、MgO、 Na2O、K2O、MnO、P2O5、H2O-和烧失量。

16项:上述13项去掉烧失量,加H2O+、CO2、S和C。

依据组成和需要:F、C l、V2O5、Cr2O3、BaO及其它各种微量元素。

硅酸盐全分析的测定结果,要求各项的百分含量总和~100%:

Ⅰ:99.3~100.7%;

Ⅱ:98.7~101.3%。

1.3 硅酸盐岩石全分析的试样分解方法

1.3.1 酸分解法

硅酸盐能否被酸分解,主要取决于其中二氧化硅含量和碱性氧化物含量之

比。其比值越大,越不易被酸分解。相反,碱性氧化物含量越高,则越易被酸分解,甚至可溶于水。例如,碱金属的硅酸盐易溶于水,碱金属的硅酸盐溶于水,铝的硅酸盐则不易不能被酸分解完全。

1.3.2 熔融法

将试样与酸性或碱性熔剂混合,利用高温下试样与熔剂发生的多相反应,使

试样组分转化为易溶与水或酸的化合物。该法是一种高效的分解方法。但要注意,熔融时,需加入大量的熔剂(一般为试样的6~12倍)而会引入干扰。另外,熔融时,由于坩埚材料的腐蚀,也会引入其它组分。根据所用熔剂的性质和操作条件,可将熔融法分为酸熔、碱熔和半熔法。

1.3.3 烧碱法

烧碱法又称半熔法,是使试样与固体试剂在低于熔点温度下进行反应,达到

分解试样的目的。因为加热温度低,时间长,但不易腐蚀干锅,通常可以在瓷干锅中进行。

1.4 硅酸盐岩石的分析系统

硅酸盐试样的系统分析,已有100多年历史。从20世纪40年代以来。由于

式样分解方法和新的测试方法与测试仪器的应用,至今已有多种分析系统,可粗略分为经典分析系统和快速分析系统两大类。

1.4.1 经典分析系统

硅酸盐经典分析系统基本上是建立在沉淀分离和重量法的基础上,是定性分

析化学中元素分组法的定量发展,是有关岩石全分析中出现最早,在一般情况下可获得准确分析结果的多元素分析流程。在经典分析系统中,一份称样只能测定2SiO 、32O Fe 、2TiO 、CaO 、MgO 和32O Al 等六项,而O Na 2、O K 2、MnO 、52O P 需另取试样测定,故不是一个完善的分析系统

1.4.2 快速分析系统

硅酸盐经典分析系统的主要特点是具有显著的连续性。但是,由于测定各个

组分时,需要反复沉淀,过滤分离,再结合灼烧、称量等重量法操作,难以满足快速分析的要求。直到60年代后。出现了很多以仪器分析方法为主、完成整个分析流程所需时间越来越短的新的快速分析系统。这些快速分析系统依据试样分解的手段可分为碱熔、酸溶、锂硼酸盐熔融三类。

1. 碱熔快速分析系统

碱熔快速分析系统的特征是:以32CO Na 、22O Na 或NaOH 等碱性溶剂与试

样混合,在高温下熔融分解,熔融物一热水提取后用盐酸酸化,不必进过复杂的分离手续,即可直接分液进行硅、锰、钙、镁、磷的测定。钾和钠另外取样测定。

2. 酸溶快速分析系统

酸溶快速分析系统的特点是:试样在铂坩埚或四氟乙烯烧杯中用HF 或HF —

HCIO 4、HF —H 2SO 4分解,驱除HF ,制成盐酸、硝酸或盐酸—硼酸溶液。硅可用硅

钼蓝光度法,氟硅酸钾滴定法测定;铝可用EDTA 滴定法、原子吸收法、分光光度法测定;铁,钙,镁常用EDTA 滴定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锰多用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钛和磷多用光度法,钠和钾多用火焰光度法、原子吸收光度法测定。

3.锂盐熔融分解快速分析系统

锂盐熔融分解快速分析系统的特点是:在热解石墨坩埚或用石墨粉做内衬的

瓷坩埚中用偏锂酸锂、碳酸锂—硼酸酐(8:1)或四硼酸锂于850~900C o 熔融分解试样,熔块经盐酸提取后以CTMAB 凝聚重量法测定硅,以EDTA 滴定法测定铝,二安替比林甲烷法和磷钼蓝光度法分别测定钛和磷,原子吸收光度法测定钛、钙、锰、镁、钾、钠。

第二章采样

2.1 采样的重要性

重要性采样算法就是在有限的采样次数内,尽量让采样点覆盖对积分贡献很大的点。

其目标是用一种受控的方式改变仿真,以便增加稀少事件的数目,同时还能正确地确定解调差错概率。常规重要性采样(CIS)是一种降方差的仿真方法,它通过提供有偏噪声来实现,等效于使系统工作在一个较低的信噪比环境下。

2.2硅酸盐岩石试样的采集方法及取样量

2.2.1 采样方法

采样方法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根据气体压力的不同可分为常压取样,正压取样和负压取样;根据不同采样时间可份顺时分解和平均试样采取。

在煤试样中的采样方法可分为在煤流中采样、运煤火车中采样和在煤堆上采样。

水样的采集方法:用硬质玻璃瓶、聚乙烯瓶采集时可将采样器浸入水中,使采样瓶口位于水面以下20~30cm然后打开瓶塞,使水进入瓶中;用单层采样器采样时,将其沉降至所需深度,上提提绳打开瓶塞,带水充满采样瓶后提出;急流采样器采样前塞紧橡胶塞,然后将采样器垂直沉至要求的水深处,打开上部橡胶夹,水样即沿长玻璃管流入样品瓶中,瓶内空气由短玻璃管沿橡胶管排出。所采集的水样也可用于测定水中溶解性气体,因为它是与空气隔绝的;双层采样器采集时,将采样器沉至要求的水深处,打开上部橡皮管夹,水样进入小瓶并将空气驱入大瓶,从链接大瓶短玻璃管排出,直到大瓶中充满水样,提出水面后迅速密封。

2.2.2 取样量

取样量是根据某些规律.或按照一定的规则,选取一定数量具有所研究总体

代表性的样品,分析工作中取样则是在大批物料巾采取一小部分(即所谓试样),并作进一步分析,由此确定大批物料中某一组分的含量。由于目的、要求不同以及取样方式方法的区别,取样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分析检验样品不仅要考虑样品的代表性,也要考虑其均匀性。取样的代表性是指所采取的样品与被评价的总体的一致性程度。取样的均匀性是指试验样品中某些成分的一致性程度。从“一致性’上代表性和均匀性两者有内在联系;从“程序”上两者均是相对的概念,但又有区别。例如含金黄铁矿,其矿物组成,含金的品位等与总体是一致的,具有代表性。假如就每个单矿物微粒月电镜扫描,就发现其含金粒级、形状、含量均有很大差别,因此金在黄铁矿中的分布是极不均匀的。

2.2.3取样方式

矿山常用的人工取样方法

目前矿山多数采用人工取样法,最常用的人工取样法有:目力取样法、环锥一四分法、分部取样法、手钻取样法等。

金属及合金的取样方法

大多数金属及合金不能研磨.要用钻、锉、锯、车或铣等方法得到金属屑或粉末试样.若是熔融态金属,可舀取并进行粒化,如采用铸锭取样应先除去表面的熔渣。

A取样点的选择取样点有以下几种选择:

(1)方格布点法。在金属锭的顶面或底面上划出大体与边缘平行、距离相等、互相垂直的线而成为方格,就以线的交点为取样点。

(2)对角线布点法。若金属锭矩形顶面或底面上,在画出的一条对角线上取距离相等的奇数点为取样点。

(3)同心圆布点法。对圆形状或圆柱状的金属锭取样,可将顶面划分成间隔大致相等的同心圆,在每个圆周上布点,使各点间弧长相等,相邻两个同心圆的布点位置应该交错。

B取样方法

(1)切屑法切理论上十分准确的样品,只有将铸件上有代表性的一段全部进行切屑才能得到,这必须选出一个与其截面相关的中心角。如截面为矩形可取四分之一切割,正方形取八分之一切削.截面为圆形可取30度角切割。但这种方法因切削金属取样浪费很大,故在实践中很少应用。

(2)截片法。截片法是实践中推荐的方法,可与纵轴相垂直,并以一定距离从试样中锯、铣或车床上加工得许多片并收集起来,这可以从偏折合金中取出有代表性的样品,这种薄片再用钻的方式取样。

(3)压延法。在贵金属铸锭的前期、中期和后期浇铸小型样锭.经洗涤、干燥后,在压延机上压成薄片,再剪碎后,经磁铁处理并混匀。

(4)水淬法。水淬法要从数量不多的金属中取样,最好是将金属熔化、搅拌、舀取熔融态金属注人冷水槽中,使其急速冷却而分散为细拉,干燥后再加工缩分为送验试样。水悴可使金属几乎是在瞬间内凝固,因而能防止偏析,常用于含杂质多和偏析可能严重的铸锭上,还必须是不与水反应且不易氧化的金属才能应用这种方法,因此,仅限于金、银等几种金属的取样。

贵金属熔融状态的取样方法

贵金属熔融状态的取样方法有以下几种:

(1)铸片法

(2)水悴法

(3)真空管取样

(4)浸41取样。

贵金属粉末样品的取样方法有以下几种:

(1)四分法。四分法是一种常用的手工缩分方法。将已破碎的试样充分混匀,堆成圆锥形,然后将g压成圆饼状,再通过中心按十字形将其切为四等分,弃去任意对角的两份。由于试样幕本上分布均匀,故留下的一半试样仍有代表性。如

有必要.可对留下的试样继续采用四分法,直至得到合适数量和拉度的分析样品。

(2)抽签法。抽签法是将采集来的各个样品进行编号。用抽签的办法任意选出所需检验的试样。

(3)平均法,平均法是从采集来的各个样品中,分别取出一定量进行混合,然后对这个混合样进行分析。

第三章制样

3.1 制样的重要性

从大量的煤中取出代表性很强的一小部分煤样的过程叫煤样的编制,也就是制样。所以制样和采集同等重要,是煤质分析的基础性工作,是保证分析精度的第一道关口。

谈到制样首先必须充分认识煤是一种有机和无机物的混合物这一特点,不仅无机物质有不同数量和不同成分的矿物组成。例如,粘土矿物石英、方解石、黄铁矿等。而煤的有机物性质和组成也大相径庭。例如,不同的煤岩显微组分,不同的变质程序的煤油不同的性质等,由于煤样数量要比煤炭数量少得多,人们能改变煤样的现有状态。(如块大的可以破碎,不均匀的可以混合,太湿的可以干燥)因此,制样误差比采样误差要小得多。但必须注意,若操作不当制样误差并不亚于采样误差。因为这任然是从较大数量的煤中抽取一小部分煤样的过程。也可以认为是再一次采样的过程或又进行几次采样。要去的可靠地化验结果,在重视采样的同时,必须重视制样的各个环节,必须认识到采样和制样具有同样的重要性。

3.2 制样的基本程序

制样的流程一般要经过破碎,过筛,混匀和缩分四个程序。

破碎

试样的破碎过程有初碎、中碎、细碎和粉碎,根据分析项目的不同要求,使用不同的设备和方法不同的粒度。

①初碎:用颚式破碎机将d<40mm的样品碎至d<4mm。

②中碎:用磨盘式破碎机或对辊式破碎机将初碎后的样品碎至d<0.92mm(通过20号筛)。

③细碎:用磨盘式碎样机将中碎样品碎至d<0.196nm(通过80号筛)。

④粉碎:用球(棒)磨机或密封式化验碎样机完成,最终样品粒度d<0.080(通过180号筛)。用球(棒)磨机或密封式化验碎样机粉碎样品时,控制不同的制样时间,可得到不同细度的样品。

注:将200kg样品经粗碎、中碎后获得粒径较小且均匀的样品。混匀后随机提取若干克样品进行细碎、粉碎、缩分等处理获得粒径d=0.079的送检样。

⑵过筛

试样加工过程中,样品的粒度变化很大。为了较少重复劳动,避免浪费,在破碎之前进行过筛,对于筛下部分可不必破碎,不必破碎筛上部分。为了保证样品加工的细度,在破碎之后要进行检查过筛。进行检查过筛中若有少量筛上部分,不能强制过筛或抛弃,必须继续破碎至能通过为止。

⑶混匀

对于一个均匀的固体试样来说,其中包含的不同组分,由于其物理性质不同,分布也可能不均匀,在破碎之前若要缩分,则需进行混匀。

图锥法:破碎至一定力度的试样,用铁铲在钢板(或橡皮垫)上堆成一个图锥。然后围绕试样堆,由图锥体底部一铲一铲地将试样铲起在距离图锥一定距离的部位对其一个图锥。如此反复三次以上。

⑷缩分

缩分方法采用四分法,将已经混匀的样品压缩成平坦的正方形成图形,用十字形分样铲或双对角线法将样品分割成四等分,取其相对的两份,如此反复多次,直到得到所需的试样量。

3.3 确定缩分次数及分析试样量

缩分的依据是理查—切乔特公式

①中碎

1=240kg

Qˊ,令d=0.91mm,则

101222401932.120.150.91

Q kd ==≥?ˊ 2102400.23442

Q kg ==ˊ ②细碎 20.2344Q kg =ˊ,令d=0.195mm , 5222

0.234441.120.150.195Q kd ==≥?ˊ

350.23440.0073252Q kg ==ˊ ③粉碎

30.007325Q kg =ˊ,令d=0.079mm ,则 22220.007325

7.8220.150.079Q kd ==≥?ˊ

3420.007325

1.8313102Q kg -==?ˊ

共缩分了17次

第四章测定过程及原理4.1二氧化硅含量的测定

动物胶凝聚重量法

1、原理

试样用无水Na

2CO

3

烧结,使不溶的硅酸盐转化为可溶性的硅酸钠,用盐酸分

解熔融块。

Na

2SiO

3

+2HCl=H

2

SiO

3

+2NaCl

在沸水浴上加热蒸发至湿盐状,使硅酸脱水,在70-80度的8M盐酸溶液中,加入动物胶,使硅酸凝聚析出,沉淀用滤纸过滤后,灼烧,得到含有铁、铝等杂

质的不纯二氧化硅。用HF处理沉淀,使其中的SiO

2以SiF

4

形式挥发,失去的质

量即为纯SiO

2

的质量。

SiO

2 + 6HF = H

2

SiF

6

+ 2H

2

O

H 2SiF

6

= SiF

4

↑ + 2HF,

2、测定步骤

(1)SiO

2

的测定

称取1.0000g试样,置于提前放入6-8克无水碳酸钠的铂金坩埚中,搅匀,再盖一层,放入700℃的马弗炉中,继续升温在950 ~1000℃下熔融50min,冷却。将坩埚放入250毫升的烧杯中,盖好表面皿,加1+1的沸腾的盐酸40毫升,加热,待熔块溶解,洗出坩埚,在用玻璃棒仔细压碎块状物,在水浴上蒸至湿盐状,加20毫升浓盐酸,放置过夜。在70-80度时加1%的动物胶10毫升,充分搅拌,放冷,稀释至40-50毫升,用中速定量滤纸过滤,滤液用250毫升容量瓶承接,用2%的热盐酸洗涤烧杯和沉淀各五次,擦净烧杯和玻璃棒,水洗8-10次,无氯离子为止。将沉淀连同滤纸一并移入坩埚中,低温炭化后在1000℃灼烧直至恒

重(m1)。向坩埚中加入数滴水润湿沉淀,加5滴硫酸(1+1)和10mL HF,电热板上加热至白烟冒尽,在1000℃的马弗炉中灼烧直至恒重(m2)。在上述处理后得到的残渣中加入2g焦硫酸钾,熔融,熔块用热的10%盐酸溶解,溶液并入分离SiO

2

后得到的滤液中(容量瓶),加水稀释到刻度。此溶液用来测定可溶性SiO2、

Fe

2O

3

、Al

2

O

3

、CaO、MgO、TiO

2

等。

3、结果计算

W(SiO

2)%12100%

m m

m

-

=?

m1----灼烧后未经HF处理的沉淀及坩埚的质量,g;

m2----经HF处理后的沉淀及坩埚的质量,g;

m----试样的质量,g。

4、备注

1.蒸发时不能太干,否则三价金属的碱式盐可能析出,容易污染硅酸沉淀。如果蒸发太干,可以加少许浓盐酸,煮沸10分钟。

2.灰化时升温不要太快,半开炉门,防止二氧化硅包裹C,HF处理后,再灼烧时,C被烧跑,造成结果偏高。

4.2 三氧化二铁含量测定

Fe

2O

3

含量的测定方法有EDTA滴定法、重铬酸钾滴定法、磺基水杨酸法、原

子吸收分光光度法、邻菲罗啉分光光度法等。

一、磺基水杨酸法

1、原理

三价铁离子与磺基水杨酸在氨性溶液中形成黄色络合物,借此比色。在PH1.8-2.5生成褐红络阳离子,在PH4-8生成褐色络合物,在PH8-11.5生成稳定的黄色络合物。

2、试剂

2.1 磺基水杨酸溶液 25%。

2.2 氨水比重0.90

2.3铁标准溶液ρ(Fe2O3)=100μg/ml

3、测定步骤

3.1标准曲线

分别分取铁标准溶液ρ(Fe2O3)=100μg/ml,0,10,50,100,150,200,250,300,400微克于50毫升比色管中,加水10毫升,25%磺基水杨酸溶液3毫升,用1+1氨水中和到黄色并过量2毫升,水定容,摇匀。在430纳米处测定吸光度。

3.2待测溶液中吸取2-5mL放入50毫升比色管中,加水10毫升,25%磺基水杨酸溶液5毫升,用1+1氨水中和到黄色并过量2毫升,水定容,摇匀。在430纳米处测定吸光度。

4、注意事项

(1) 锰高时,溶液棕色,可在未加氨水前加盐酸羟胺还原,但应及时比色。

4.3 三氧化二铝含量测定

铝含量的测定方法有重量法、滴定法、分光光度法、等离子发射光谱法。硅酸盐中的铝多用滴定分析法,如铝含量很低,可用铬天青S光度法测定。

一、KF取代-锌盐回滴法

1、原理

在溶液中加过量的EDTA,使铝铁钛等全部络合,在PH=6时,用二甲酚橙做指示剂,用醋酸锌标准溶液滴定过剩的EDTA。加KF取代与铝钛络合的EDTA,再用醋酸锌标准溶液滴定释放出来的EDTA,结果为铝钛合量。

2、试剂

2.1醋酸-醋酸钠缓冲溶液,PH=6,称取204克结晶醋酸钠溶于少量水,加9毫升冰乙酸,水稀释至1000毫升。

2.2二甲酚橙指示剂0.2%

2.3EDTA标准溶液0.02mol/L.称取7.5克EDTA溶于1000毫升水,用0.02000 mol/L的基准氧化锌标准溶液标定。

吸取25.00毫升的0.02000mol/L的基准氧化锌标准溶液于250毫升的烧杯中滴加氨水产生沉淀,再滴加氨水至沉淀溶解,加铬黑T指示剂1滴,用配制的EDTA溶液滴定到蓝色为终点。

C(EDTA)mol/L=(C(ZnO)*V ZnO)/V EDTA

2.4氧化锌标准溶液,0.02000 mol/L,称取经600度灼烧的基准氧化锌

3.2552克于烧杯中加盐酸10毫升,移入2000毫升的容量瓶,稀释刻度,摇匀。

2.5醋酸锌标准溶液0.02 mol/L,称取4.4克结晶乙酸锌用水溶解,加2滴醋酸,稀释至1000毫升。

用EDTA标准溶液标定,吸取25毫升EDTA标准溶液于250毫升的烧杯中,加1滴二甲酚橙指示剂,用20%的氨水调到紫色,再用2%的盐酸调到黄色,加PH=6醋酸-醋酸钠缓冲溶液10毫升,用醋酸锌溶液滴定至紫红色为终点。

C(Zn(Ac))mol/L=(C(EDTA)*V EDTA)/V Zn(Ac)

2.6KF溶液20%

3、测定步骤

吸取25毫升滤液于250的烧杯中,加0.04 mol/L的EDTA20毫升(根据铝含量而定,EDTA是过量的),加2滴二甲酚橙指示剂,用1+1的氨水调溶液由黄色刚变紫色,再用1+1的盐酸溶液滴至黄色过量1-2滴,加PH=6的缓冲溶液10毫升,盖好表面皿,电热板煮沸15分钟,取下放冷,加1滴二甲酚橙指示剂,用0.02mol/L的醋酸锌标准溶液滴定至红色(不计读数),加20%KF10毫升,煮沸放冷,加1滴二甲酚橙指示剂,用醋酸锌标准溶液滴定由黄色变红色为终点。

W(Al2O3)%= (C(Zn(Ac))* V Zn(Ac)*0.05098*100/G1)-0.6381*%TiO2

4、注意事项

4.1如果EDTA的量不够,调酸度时,加二甲酚橙即显紫色,补加适量的EDTA。

4.2两次锌盐滴定的终点保持一致。

4.4 二氧化钛含量测定

钛的测定方法通常有返滴定法和分光光度法两种。本章只介绍二安替比林甲烷分光光度法。

1、原理

在盐酸介质中,二安替比林甲烷(DAMP)与TiO2+生成稳定的1:3的黄色络合物,在波长420nm处测定吸光度。

TiO2+ + 3DAMP + 2H+= [Ti(DAMP)3]4+ + H2O

2、试剂

2.1二安替比林甲烷溶液1%,称取1克试剂于100毫升2mol/L的盐酸溶液中。

2.2 TiO2 标准溶液的配制:称取0.1000g高纯TiO2,置于铂坩埚中,加入2g焦硫酸钾,在在500 ~600℃下熔融至透明,熔块用硫酸(1+9)浸取,加热使熔块完全溶解,冷却后移入1000mL容量瓶中,用上述硫酸稀释至刻度。该溶液浓度为0.1000mg/mL TiO2。

3、测定步骤

3.1 工作曲线的绘制:吸取0.1000mg/mL TiO2的溶液0、0.5、1、2、3、4、5.00mL分别放入50mL容量瓶中,各加5ml抗坏血酸(20g/L),摇匀,放置数分钟。加20mL二安替比林溶液(10g/L),用水稀释至刻度。放置50min,以水为参比,于430nm处测定吸光度,绘制工作曲线。

3.2样品测定:从待测液中吸取5-10mL放入50mL容量瓶中,按照与绘制工作曲线相同的处理方法测定吸光度,求出TiO2的含量。

4.5 CaO含量测定

一、CaO含量的测定--EDTA滴定法

1、原理

在pH>13的强碱性溶液中,以三乙醇胺为掩蔽剂,用钙黄绿素-酚酞络合指示剂,用EDTA 标液滴定。

2、试剂

2.1三乙醇胺1+4

2.2 氢氧化钾30%

2.3 EDTA标准溶液0.02M

2.4钙黄绿素-酚酞络合指示剂-氯化钾0.5:0.1:50

2、测定步骤

从待测液中吸取25.00mL放入烧杯中,用水稀释至约150毫升,在不断搅拌下加10mL三乙醇胺,15mLKOH,加少许指示剂,用EDTA标液滴定至溶液绿色荧光消失出现红色为终点。

W(CaO)%= (C(EDTA))* V EDTA*0.05608*100/G1)

4.6 MgO含量测定

一、MgO含量的测定--EDTA滴定法

1、原理

在pH=10的溶液中,用三乙醇胺、为掩蔽剂,用EDTA标准溶液滴定(百

电气14级四个班级虚拟仪器课程设计题目2015秋季2016.1.18-22

12级《虚拟仪器》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题目及任务 学生按分组组别从以下对应题目号中选择一题进行设计。 1.粮仓管理系统设计(利用labVIEW)(3-4人) 1)一个粮仓系统有五个独立的粮仓,假设粮仓中各有一个控制节点,用来测量其内部温度及湿度,并有两个执行机构,分别用于打开通气窗口及打开风扇。 2)假设五个粮仓的数据都汇聚在一个集中节点,该节点将数据传至上位监控计算机(串行口)。(数据协议自定,要将五个节点区分开) 3)设计一个监控界面,用于实时监控五个粮仓的实时数据。并保留每天的数据。可以按日期及指定的粮仓来查询数据,并显示历史曲线。 4)用户可以设置报警线,当温度超过报警线时,要求下传数据,启动相应的执行机构。 并在控制面板中有所显示。 5)要求用实际串口完成。(可以在另一个电脑上用串口调试助手,模拟集中节点) 2.利用声卡的数据采集与输出(LabVIEW)(3-4人) 1)通过话筒,利用声卡采集一段声音 2)显示该段声音的频率分析,分析特点,并存储起来。 3)试着根据存储的声音特色,区别不同的人。 4)存储不同的声音,利用声卡实现回放。 3.虚拟仪器的网络控制(3-4人) 1)设计一个程序控制8个外设小灯的点亮方式,要求两种方式A:每个小灯间隔时间T,依次亮,时间T可调,并循环。B:先1.3.5.7.9亮隔时间T,2.4.6.8.10亮,并循环,T 可调。 2)要求主面板与硬件的8个小灯同步。 3)通过网络在另一台计算机上控制此程序的运行(利用LabVIEW的DateSocket技术) 4.基于NI数据采集卡的虚拟示波器(3-4人) 1):波形来自外来的信号发生器(可以外接,也可以仿真) 2:通过采集此信号(波形采集) 3):主界面要求为一个典型的示波器界面,各个调节按钮的功能应该均具备。 4):要求显示波形的特征量。 5:)存储并回放波形。 5.动态分析仪(3-4人) 1):设计一个典型系统的动态响应的过度过程的分析仪。 2):输入为:单位阶跃、单位斜坡、单位加速度、脉冲输入、正弦。 3):系统为典型的一阶系统和二阶系统。相关参数可调 4):当用户在主界面输入不同的输入及系统时,要求输出其动态响应的时域及频域分析。 5):如果在上述系统中加入延时环节(延时时间可调),对应的动态响应应如何? 6.基于NI数据采集卡的虚拟信号放生器(3-4人)

工作分析课程设计

姓名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名称工作分析与岗位设计 题目武科大城市学院后勤集团综合办主任岗位分析学部经济与管理学部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班级 2011级人力2班 姓名漏斗户主 指导教师廖宇 2013 年12 月12 日

一、需求分析 (2) (一)课程设计题目 (2) (二)课程设计任务及要求 (2) (三)课程设计思想 (2) 二、企业背景 (2) (一)企业简介 (3) (二)、面对的问题 (3) 三、工作分析的流程 (3) (一)工作分析的必要性 (3) (二)工作分析的目的 (4) (三)、工作分析的方法 (4) (四)、信息的收集 (5) (五)访谈记录表 (5) (六)、问卷调查表 (9) (七)、工作信息的分析 (11) (八)工作分析结果—工作说明书 (13) 四、应用—招聘 (15) (一)招聘广告 (15) (二)招聘结构化问题 (16) (三)人员测评评定表 (18) 五、心得 (20)

一、需求分析 (一)课程设计题目 工作分析的基础性方法在武科大城市学院的应用 (二)课程设计任务及要求 使学生在掌握工作分析基本理论和主要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工作分析问卷的设计制作以及工作说明书的编制,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创新与探究意识。 实验要求: ⑴熟练使用工作分析的基础性方法工具; ⑵掌握工作分析的工作流程设计的基本操作; ⑶掌握工作分析的基础性方法运用; ⑷掌握设计并编制职位说明书的方法; ⑸掌握工作分析在定编定员、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管理中的应用。 (三)课程设计思想 收集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后勤集团的组织结构相关资料绘制组织结构图进行分析,确定进行工作分析的必要性;然后,设计访谈提纲、调查问卷等对组织岗位进行调查,编制职位说明书:最后将编制的职位说明书在人力资源规划、人员招聘录用、培训计划、绩效管理、薪酬设计等方面投入应用。 二、企业背景

(完整版)高等岩石力学试题答案(2012)汇总

1..简述岩石的强度特性和强度理论,并就岩石的强度理 论进行简要评述。 答:岩石作为一种天然工程材料的时候,它具有不均匀性、各向异性、不连续等特点,并且受水力学作用显著。在地表部分,岩石的破坏为脆性破坏,随着赋存深度的增加,其破坏向延性发展。 岩石强度理论是判断岩石试样或岩石工程在什么应力、应变条件下破坏。当然岩石的破坏与诸多因素有关,如温度、应变率、湿度、应变梯度等。但目前岩石强度理论大多只考虑应力的影响,其他因素影响研究并不深入,故未予考虑。 (1). 剪切强度准则 a.Coulomb-Navier准则 Coulomb-Navier准则认为岩石的破坏属于在正应力作用下的剪切破坏,它不仅与该剪切面上剪应力有关,而且与该面上的正应力有关。岩石并不沿着最大剪切应力作用面产生破坏,而是沿其剪切应力和正应力最不利组合的某一面产生破裂。即:? τtan σ =C +

式中?为岩石材料的内摩擦角,σ为正应力,C为岩石粘聚力。 b. Mohr破坏准则 根据实验证明:在低围压下最大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关系接近于线性关系。但随着围压的增大,与关系明显呈现非线性。为了体现这一特点,莫尔准则在压剪和三轴破坏实验的基础上确定破坏准则方程,即:()σ τf = 此方程可以具体简化为斜直线、双曲线、抛物线、摆线以及双斜直线等各种曲线形式,具体视实验结果而定。 虽然从形式上看,库仑准则和莫尔准则区别只是在于后者把直线推广到曲线,但莫尔准则把包络线扩大或延伸至拉应力区。 c. 双剪的强度准则 Mohr强度准则是典型的单剪强度准则,没有考虑第二主应力的作用。我国学者俞茂宏从正交八面体的三个主应力出发,提出了双剪强度理论和适用于岩土介质的广义双剪强度理论,并得到了双剪统一强度理论:

电子电路设计与制作教学大纲

《电子电路设计与制作》教学大纲1.课程中文名称:电子电路设计与制作 2.课程代码: 3.课程类别:实践教学环节 4.课程性质:必修课 5.课程属性:独立设课 6.电子技术课程理论课总学时:256总学分:16 电子电路设计与制作学时:3周课程设计学分:3 7.适用专业:电子信息类各专业 8.先修课程: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PCB电路设计一、课程设计简介 实验课、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是大学阶段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三大实践性教学环节。实验课是着眼于实验验证课程的基本理论,培养学生的初步实验技能;毕业设计是针对本专业的要求所进行的全面的综合训练;而课程设计则是针对某几门课程构成的课程群的要求,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训练,培养学生运用课程群中所学到的理论学以致用,独立地解决实际问题。电子电路设计与制作是电子信息类各专业必不可少的重要实践环节,它包括设计方案的选择、设计方案的论证、方案的电路原理图设计、印制板电路(即PCB)设计、元器件的选型、元器件在PCB板上的安装与焊接,电路的调试,撰写设计报告等实践内容。电子电路设计与制作的全过程是以学生自学为主,实践操作为主,教师的讲授、指导、讨论和研究相结合为辅的方式进行,着重就设计题目的要求对设计思路、设计方案的形成、电路调试和参数测量等展开讨论。 由指导教师下达设计任务书(学生自选题目需要通过指导教师和教研室共同审核批准),讲解示范的案例,指导学生各自对自己考虑到的多种可行的设计方案进行

比较,选择其中的最佳方案并进行论证,制作出满足设计要求的电子产品,撰写设计报告。需要注意是,设计方案的原理图须经Proteus软件仿真确信无误后,才能进行印刷电路图的制作,硬件电路的制作,以避免造成覆铜板、元器件等材料的浪费。电路系统经反复调试,完全达到(或超过)设计要求后,再完善设计报告。设计的整个过程在创新实验室或电子工艺实验室中完成。 二、电子电路设计与制作的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教学目标: 1、通过课程设计巩固、深化和扩展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逐步提升从事工程设计的能力。 2、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工程设计思想,掌握工程设计的思路、内容、步骤和方法。使学生能根据设计要求和性能参数,查阅文献资料,收集、分析类似电路的性能,并通过设计、安装、焊接、调试等实践过程,使电子产品达到设计任务书中要求的性能指标的能力。 3、为后续的毕业设计打好基础。课程设计的着眼点是让学生开始从理论学习的轨道上逐渐转向实际运用,从已学过的定性分析、定量计算的方法,逐步掌握工程设计的步骤和方法,了解工程设计的程序和实施方法;通过课程设计的训练,可以给毕业设计提供坚实的铺垫。 4、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协调工作能力。课程设计报告的撰写,为今后从事技术工作撰写科技报告和技术文件打下基础。 5、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其基本工程素质。 基本要求: 1、能够根据设计任务和指标要求,综合运用电路分析、电子技术课程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独立完成一个设计课题的工程设计能力。 2、会根据课题需要选择参考书籍,查阅手册、图表等有关文献资料。能独立思考、深入钻研课程设计中所遇到的问题,培养自己分析问韪、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新实习-工作分析课程设计

工商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2008级 2009—2010第二学期 工作分析课程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新宏昌重工业集团大区经理工作分析小组成员:成员—张艺蓝学号:021******* 刘伟伟学号:0812080209 刘岩021******* 杨婷婷0812080221 严志玮0812080118 (小组成员按姓氏排列) 目录

企业背景与存在问题分析 (3) 一、企业背景: (3) 二、存在的问题: (3) 大区经理工作分析的流程 (4) 一、工作分析前的准备工作 (4) 二,工作信息的收集 (5) 三、工作信息的分析 (17) 四、工作分析的结果 (19) 大区经理工作说明书 (20) 应用及反馈总结 (22) 一、工作说明书的使用培训 (23) 二、工作说明书在绩效方面的反馈 (23) 三、启发与总结 (24)

企业背景与存在问题分析 一、企业背景: 新宏昌重工集团是一家集专用车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规模化经营的现代化企业。总部位于京、津、唐黄金三角地带的河北省三河市,现有三河市新宏昌专用车有限公司、河北宏昌天马专用车有限公司、三河市新宏昌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云南宏昌天马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和三河市新宏昌重型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五家分公司,集团现有员工近3000名,年产值逾20亿元。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国机械500强”和“河北省交通运输业10强”企业,现已成为华北地区最具规模和市场影响力的专用车生产企业,是中国专用车行业名副其实的排头兵。 新宏昌重工集团坚持以“用人品打造精品,用精品铸就品牌”为企业信条,以“为用户创造价值,为社会创造财富”为企业使命,坚持“干才、人才、将才、帅才”的用人理念,吸引、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不断实施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工艺创新和营销创新。建立了完善的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和领先的质量管理体系。同时树立了新宏昌重工集团特有的“快乐服务”的服务理念,努力让用户从购买到使用享受一个快乐的过程。 二、存在的问题: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新宏昌重工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蒋晓冬紧紧围绕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与时俱进的创新勇气、真抓实干的务实精神,带领着新宏昌人为“建成中国最大的改装车生产基地,打造中国改装行业第一品牌”而不懈奋斗。 作为中小型企业,尤其是新宏昌这一类的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企业,为了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并且迎接新的挑战,销售部门关乎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是企业的重要工作,是企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且销售的成败还影响着企业运行的效率,甚至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及发展。 新宏昌重工集团把销售部门作为重中之重,市场销售部下设职位的岗位有销售总监、销售经理、销售经理助理、大区经理、办事处经理、店面经理、渠道经理、销售代表、销售统计员等,环环相扣,相互协作。本质上,按照区域的分支机构大区经理是销售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行使该地区的销售职能。在隶属关系上,大区经理对总销售部负责,受销售经理的直接领导和监督。大区经理由销售经理提名并报批后任命,向销售经理报告工作并受其监督。区域分支机构主要从事当地市场的产品销售、网络建设、市场调研、促销等各种市场营销活动,是厂家与当地市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但是新宏昌集团的区域分支机构存在以一些问题,大区经理对工作职责缺乏全面了解,导致销售缺乏计划性和策略性,表现在不同地区公司层面反应程度不同,缺乏对区域市场的灵活操作,体制上没有活力,运作模式全国一盘棋,没有针对不同一市场采取不同策略等等。现在就这些问题进行工作分析。

高等岩石力学试题答案1

1. 简述岩石的强度特性和强度理论,并就岩石的强度理论进行简要评述。 答:岩石作为一种天然工程材料的时候,它具有不均匀性、各向异性、不连续等特点,并且受水力学作用显著。在地表部分,岩石的破坏为脆性破坏,随着赋存深度的增加,其破坏向延性发展。 岩石强度理论是判断岩石试样或岩石工程在什么应力、应变条件下破坏。当然岩石的破坏与诸多因素有关,如温度、应变率、湿度、应变梯度等。但目前岩石强度理论大多只考虑应力的影响,其他因素影响研究并不深入,故未予考虑。 (1). 剪切强度准则 a. Coulomb-Navier 准则 Coulomb-Navier 准则认为岩石的破坏属于在正应力作用下的剪切破坏,它不仅与该剪切面上剪应力有关,而且与该面上的正应力有关。岩石并不沿着最大剪切应力作用面产生破坏,而是沿其剪切应力和正应力最不利组合的某一面产生破裂。即: ?στtan +=C 式中?为岩石材料的内摩擦角,σ为正应力,C 为岩石粘聚力。 b. Mohr 破坏准则 根据实验证明:在低围压下最大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关系接近于线性关系。但随着围压的增大,与关系明显呈现非线性。为了体现这一特点,莫尔准则在压剪和三轴破坏实验的基础上确定破坏准则方程,即: ()στf = 此方程可以具体简化为斜直线、双曲线、抛物线、摆线以及双斜直线等各种曲线形式,具体视实验结果而定。 虽然从形式上看,库仑准则和莫尔准则区别只是在于后者把直线推广到曲线,但莫尔准则把包络线扩大或延伸至拉应力区。 c. 双剪的强度准则 Mohr 强度准则是典型的单剪强度准则,没有考虑第二主应力的作用。我国学者俞茂宏从正交八面体的三个主应力出发,提出了双剪强度理论和适用于岩土介质的广义双剪强度理论,并得到了双剪统一强度理论: () 3211t b b σσσασ=+--α ασσσ++≤1312 ()t b b σασσσ=-++31211 αασσσ++≥1312 式中α和b 为两个材料常数,是岩石单轴抗拉强度。在主应力空间里,上式代表一个以静水应力轴为中心轴具有不等边十二边形截面的锥体表面。 (2). 屈服强度准则 a. Tresca 屈服准则

用结点电压法求解含源网络-电路分析基础课程设计

用结点电压法求解含源网络 周全(5030309773) 结点电压法是一种运用范围较广的分析方法,用结点电压法分析含源网络时需要注意的是: 1.列方程前,应把实际电压源模型等效变换为实际电流模型; 2.理想电压源去路中的电流不能忽略 3.与理想电流源串联的元件应看成短路; 4.将受控源按独立源处理,并用结点电压表示其控制量 一、常规题: 例:列出图中电路的结点电压方程 解:取与理想电压源去路所连的两个结点之一的①为参考结点,这时结点②的 电压=1V ,可作为已知量,因此不必列写结点②的结点电压方程,对结点③,④的结点电压方程为: 2322341(11)330.5111(11)30.50.20.51n n n n n n u u u u u u ?+++=+??++++=???????? 2?4 补充方程 2n u u =? 把 u 2=1V 和 u 2=-u n4 代入方程组,整理即得 3434293 n n n n u u u u +=???+=??

二、用结点电压分析法求解电路时碰到的非常规情况: 用结点电压分析法求解的常规情况很多书上都有相应的题目,但我在做题时发现了一道用节点电压法解。 例:用结点电压法求解图示电路u 和u 3 解:选结点③为参考结点,对①,②列方程 121211(21)2(11)5n n n n n u u u u u u +?=???++=??=? 1u 0 整理以上方程可得 12123262n n n n u u u u ?=???+=? 可以看出,该方程无解,此题说明,当电路中含有受控源时,有可能解不存在,而对一个实际的物理系统来说,解应该是存在的,这道题当时做时很容易想为什么解不出,却没想到这题模型本来就是不合实际电路的,而答案正是要我们发现这一点,所以我觉得这道题还是很巧妙的。

工作设计说明书

工作分析课程设计说明书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及意义 1.1 目的 《工作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本次工作分析课程设计目的通过学习再明确了工作分析的原则、内容、工作分析的流程、工作分析的方法、工作设计与评价、工作分析的结果以及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所学知识与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安排了此次课程设计。通过此课程设计,使学生巩固所学工作分析的理论知识,检验工作分析学习的效果,锻炼和提高社会调研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中小企业在工作分析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的能力。 1.2意义 1、工作分析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活动提供依据 1)工作分析为人力资源规划提供了必要的信息; 2)工作分析为人员的招聘录用提供了明确的标准; 3)工作分析为人员的培训开发提供了明确的依据; 4)工作分析为科学的绩效管理提供了帮助; 5)工作分析为制定公平合理的薪酬政策奠定了基础; 2、工作分析为组织职能的实现奠定基础 1)通过工作分析,有助于员工本人反省和审查自己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行为,以帮助员工自觉主动地寻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圆满实现职位对于组织的贡献; 2)在工作分析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能够充分地了解组织经营的各个重要业务环节和业务流程,从而有助于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真正上升到战略地位; 3)借助于工作分析,组织的最高经营管理层能够充分了解每一个工作岗位上的人目前所做的工作,可以发现职位之间的职责交叉和职责空缺现象,并通过职位及时调整,提高组织的协同效应。 二企业存在设计工作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工作分析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规范化的一个重要起点,也是现代企业开展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基石,几乎所有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模块都要以工作分析作为为基础和前提。只有做好了职位分析,才能为职位设计、人力资源规划、人员招募甄选、培训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乃至组织结构诊断等提供有力的依据。但是,我们却不得不承认,在中小企业中实施工作分析往往不像在大企业中那样顺理成章,而是会遇到在相对成熟的大企业中不存在或者是表现不那么明显的很多问题,这就使得在中小企业中实施工作分析工作,可能要比在大企业中遭遇更多的难题, 2.1工作分析在招聘与录用中的问题 2.1.1.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和人员的设置不到位 我国目前大部分中小企业在部门设置的时候并没有单独设置人力资源部,而是由办公室或行政部等部门兼任。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工作的重视性不够,忽略了人力资源部是现代企业架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企业正常、有序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没有配备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即使有,其日常工作也仅仅局限于管管档案、工资和劳保等,按照“静态”的、以“事”为中心的传统人事管理模式进行工作,没有行使到人力资源管理应尽的职责。 2.1.2 对招聘工作不够重视 相当多的中小企业对人员的招聘较为随意,更多时候是在人手紧缺或者员工大规模流失的情况下仓促进行招聘,缺乏人力资源计划做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对招聘结果产生了不良影响。对他们而言,

《岩石力学》考博真题-秋及答案

重庆大学二零零七年博士生(秋季)入学考试试题 科目代码:248 (共 1 页)

重庆大学博士生入学考试试题答案

则将破裂表述为侵入破裂,当检查图(a)情况中的破裂面时,它们中的一些部分有剪切破裂的状态。而其他一些部分显然是拉伸破裂。岩石破裂中,注意力还将集中于重要的扩容现象,它发生于岩石试件的单轴和三轴受压期间.通常,在三轴试验中,围压是由流体通过一个刚度可忽略不计的不渗透膜来施加的,在这样的试验中,试件的径间膨胀和扩容显然不会由于围压的增加而被局部或均匀地阻挡;如果试件被更多的岩石包围,象实际情形中听发生的那样,那就将是这种情况,不管围岩是否破坏,预料它所提供的阻力会有增加最小主应力值的效应,因此趋于阻止破坏和集中破裂于有限的体积内。 三. 论述影响岩石力学性质的主要因素 回答要点: 论述影响岩石力学性质的因素很多,如水、温度、风化程度、加荷速度、围压的大小、各向异性等等,对岩石的力学性质都有影响。现分述如下: 1、 水对岩石力学性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连接作用、润滑作用、水楔作用、孔隙压力作用、溶蚀及 潜蚀作用; 2、 温度对岩石力学性质的影响。随着温度的增高,岩石的延性加大,屈服点降低,强度也降低; 3、 加荷速度对岩石力学性质的影响。随着加荷速度的降低,岩石的延性加大,屈服点降低,强度也 降低; 4、 围压对岩石力学性质的影响。随着温度的增高,岩石的延性加大,屈服点降低,强度也降低; 5、 风化对岩石力学性质的影响。产生新的裂隙、矿物成分发生变化、结构和构造发生变化。 四. 试述岩石的水理性 答:岩石遇水作用后,会引起某些物理、化学和力学等性质的改变,水对岩石的这种作用特性称为岩石的水理性。岩石的水理性包括吸水性、抗冻性和软化系数三方面,现分述如下: 所谓吸水性是指岩石吸收水分的性能,可以采用吸水率、饱水率和饱水系数来表示,即: 吸 水 率: %10011?= d W W V 饱 水 率: %10022?= d W W V 饱水系数: 2 1V V K s = 其中,W 1为岩石在标准大气压下吸入水的重量,W 2为岩石150个大气压或真空条件下吸入水的重量,W d 为岩石的干重量。 所谓抗冻性就是指岩石抵抗冻融破坏的性能,它是评价岩石抗风化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可以采用

实验报告总结(15篇汇总)

实验报告总结第1篇 课程学习和实验的操作诚然是一门专业课必须要去做的,能够使很多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上桌面GIS的功能与菜单操作以及对地形分析等等的实验操作的提升,同时又是一门辩思课,给我很多思,给我莫大的空间。同时,设计专题地图和数据处理让我感触很深。使我对抽象的.理论有具体的认识。经过这次课程实验学习,我掌握专业软件件的简单运用;掌握地图专题制作的不一样方法,地图匹配,属性修改,数据处理,地形分析,缓冲区分析和网络分析以及如何提高地图质量,地图美观,也掌握制图方法和技术,也懂得很多的专业术语和知识。 地理信息系统分析与应用的实验资料主要包括专题地图的制作,GIS的矢量化分析,数据误差校正,GIS数据格式转换,空间内插等等。每一步都需要大家仔细的揣摩研究,并且需要有清晰的思路,思路确定,也就在整体上把握住方向,接下来,就是把它细化,一步一步完成每一个实验模块。可是这个过程曲折可谓一言难尽。整个半天都是对着电脑,不然就是翻阅书本。再此期间我失落过,因为自我不懂的地方还很多。在做GIS实验的点点滴滴让我回味无穷,好多数据都是一边做一边为后面的操作打基础的,如果出现误差或者错误,就会导致后面的一些实验操作无法正常的开展和完成,这更是使我体会到仅有耐心细心和恒心,才能做好事情。本次的这些实验加强我们动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本事,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我对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和方法的理解,提高 综合运用本课程所学的知识和对知识的加强理解。培养我查阅资料的本事和

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本事。经过实际操作,应用软件的分析方法,并培养严认真的工作作风,在制作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有些问题不是很理解,但当我做完这些实验后,有些问题就迎刃而解。操作时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错误,有的是因为粗心造成的,也有的是用错方法,总之就是实现不。同时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自我的不足之处,对以前所学的知识点理解得不够透彻,掌握得不牢固。 我认为,在这学期的GIS实验中,不仅仅培养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的本事,在各种其它本事上也都有提高。更重要的是,在实验课上,我们学会很多学习的方法。而这也是日后最实用的,真的是受益匪浅。要应对社会的挑战,仅有不断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这对于我们的将来也有很大的帮忙。以后,不管有多苦,我想我们都能变苦为乐,找寻趣味的事情,发现其中珍贵的事情。就像中国提倡的艰苦奋斗一样,我们都能够在实验结束之后变的更加成熟,会应对需要应对的事情。 实验报告总结第2篇 回顾起此课程设计,感慨颇多,从理论到实践,在这学期的学习中,能够说得是苦多于甜,累,可是能够学到很多很多的东西,不仅仅巩固以前所学过的知识,也学到很多在书本上所没有学到过的知识。在实验操作与设计的过程中遇到问题也颇多,但可喜的是最终都得到解决。 此次课程实验学习给自我最大的感触是,不管什么样的软件,懂的也好不懂

用矩阵方法使网孔分析法通解-电路分析基础课程设计

用矩阵方法使网孔分析法通解 黄明康 5030309754 F0303025 在网络电路的学习中,我们一般使用结点分析法与网孔分析法。我们知道他们有各自的用途,但其实如果使用得当,只用其中的一个方法就可以解所有目前已经可解得网络电路。而在我看来这得当的使用就是巧妙运用数学。之所以如此,我认为是因为结点分析法的基础KCL与网孔分析法的基础KVL是相容的,即可以用结点分析法的地方就可以用网孔分析法解题。 先来看个例子,从网孔分析法说起,如图(1)所示,是一个非常适合用结点分析法与网孔分析法解题的网络。 正如上课时所做的,我们用网孔分析法解之,以im1、im2、im3为支路电流列出回路的矩阵方程,方程如式(2)。

最左边的矩阵是各回路的电阻矩阵,解出此方程,再根据VCR就能得出整个网路电路的各个参数。由于篇幅所限,也由于这已是大家皆知的常规方法,对于为何使用这种方法及其可用性、使用方法等在此不再冗述。 而我关心的是,这种方法是在这么一个可以说是完美的电路网络中运用的,所以一旦电路中的某个器件变了,可能使这种方法不可用。而其实上课时已经提出了这种问题,也给出了改进了的解题方法——运用网路电路的一些性质化解电路成可用网孔分析法的电路。 但这种方法在解题中会使不熟练的我不经意中掉入“陷阱”。我更愿意用以下的方法用数学解题,这样可以使我们不必太过计较概念。 对于我的方法,也请先看一个例子,如图(3): 这样,这个电路就不能单纯的运用网孔分析法了。那么按之前所述,运用网路电路的一些性质化解电路成可用网孔分析法的电路,然后解之,正如图(4)

a 和图(4) b 中所示过程。 然后得出电阻网络矩阵方程,解出所要的量。 对于以上的例题,也有所谓的虚网孔电流法如式(5): 其实,虚网孔电流法仅仅只是根据我们在网孔分析法的引出中得出的规律重新又列出了简单的方程组,这跟我们最初想要使用结点分析法和网孔分析法的初衷不符,初衷是按给出的网络电路图直接写出矩阵方程。这样就使我们可以更好的应对复杂的网络。 当然,也正是虚网孔电流法使我想起了网孔分析法的一般矩阵解法。仍就看图(3):

工作分析实验

实验一工作分析与职位说明书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与实战,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念和动手能力,通过学生团队的协作使学生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职位分析技术和方法,学会职位说明书的编写与运用。 二、预备知识 1.不同类型组织的组织架构; 2.组织职位的性质; 3.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职能及其关联; 4.工作分析的通用方法和综合方法; 5.职位说明书的结构和常见体例。 三、实验内容 1.分析不同性质企业所处的行业背景; 2.构思工作分析的基本流程并制定工作分析程序; 3.利用工作分析方法搜集职位信息; 4.团队协作对职位工作内容进行详细描述; 5.对职位的工作内容信息进行整理、归纳并分类; 6.撰写职位说明书,包括不同层级的职位。 四、实验仪器与材料 1.表1-1工作分析计划; 2.表1-2工作分析的具体项目及要点; 3.表1-3工作日志表; 4.表1-4工作分析观察提纲; 5.工作分析调查问卷;

6.工作分析面谈样本: 7.表1-5职位信息分类汇总表; 8.职位说明书范例(一); 9.职位说明书范例(二)。 以上均为纸质材料或电子文档,一般要求每人一份。 五、实验程序和步骤 1.教师讲授实验内容及实验要求; 2.教师发放实验材料; 3.教师进行工作分析小组安排; 4.根据市场环境对模拟企业进行组织结构的构建,并对各个工作分析小组成员进行职务分工; 5.根据不同职位的性质选择与之对应的工作分析方法并展开分析; 6.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类、分析和汇总; 7.编写各层级职位的职位说明书并加以完善。 六、实验考核方法 1.实验内容:在完成实验后,考核学生填写的信息是否充分、完整,是否反映了该职位的实际工作职责与任职资格,所采取的工作分析方法是否恰当等。 2.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应包括实验目的、实验要求、实验方法、实验过程、实验结论、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实验问题的解决对策等主要内容,根据报告的撰写质量进行考核。 七、课后思考题或作业 1. 如何理解工作分析在人力管理职能体系中的基础作用? 2.你认为工作分析过程中在收集信息的环节可能会有哪些遗漏?应该如何克服? 3.如何对收集到的工作职位信息的准确性进行评判,评判的标准是什么? 八、附录 (一)工作分析计划 表1-1 工作分析计划

高等岩石力学答案

3、简述锚杆支护作用原理及不同种类锚杆的适用条件。 答:岩层和土体的锚因是一种把锚杆埋入地层进行预加应力的技术。锚杆插入预先钻凿的孔眼并固定于其底端,固定后,通常对其施加预应力。锚杆外露于地面的一端用锚头固定,一种情况是锚头直接附着在结构上,以满足结构的稳定。另一种情况是通过梁板、格构或其他部件将锚头施加的应力传递于更为宽广的岩土体表面。岩土锚固的基本原理就是依靠锚杆周围地层的抗剪强度来传递结构物的拉力或保持地层开挖面自身的稳定。岩土锚固的主要功能是: (1)提供作用于结构物上以承受外荷的抗力,其方问朝着锚杆与岩土体相接触的点。 (2)使被锚固地层产生压应力,或对被通过的地层起加筋作用(非顶应力锚杆)。

(3)加固并增加地层强度,也相应地改善了地层的其他力学性能。 (4)当锚杆通过被锚固结构时.能使结构本身产生预应力。 (5)通过锚杆,使结构与岩石连锁在一起,形成一种共同工作的复合结构,使岩石能更有效地承受拉力和剪力。 锚杆的这些功能是互相补允的。对某一特定的工程而台,也并非每一个功能都发挥作用。 若采用非预应力锚杆,则在岩土体中主要起简单的加筋作用,而且只有当岩土体表层松动变位时,才会发挥其作用。这种锚固方式的效果远不及预应力锚杆。效果最好与应用最广的锚固技术是通过锚固力能使结构与岩层连锁在一起的方法。根据静力分析,可以容易地选择锚固力的大小、方向及其荷载中心。由这些力组成的整个力系作用在结构上,从而能最经济有效地保持结构的稳定。采用这种应用方式的锚固使结构能抵抗转动倾倒、沿底脚的切向位移、沿下卧层临界面上的剪切破坏及由上举力所产生的竖向位移。 岩土的锚杆类型: (1)预应力与非预应力锚杆 对无初始变形的锚杆,要使其发挥全部承载能力则要求锚杆头有较大的位移。为了减少这种位移直至到达结构物所能容许的程度,一般是通过将早期张拉的锚杆固定在结构物、地面厚板或其他构件上,以对锚杆施加预应力,同时也在结构物和地层中产生应力,这就是预应力锚杆。 预应力锚杆除能控制结构物的位移外,还有其它有点: 1安装后能及时提供支护抗力,使岩体处于三轴应力状态。 2控制地层与结构物变形的能力强。 3按一定密度布臵锚杆,施加预应力后能在地层内形成压缩区,有利于地层稳定。 4预加应力后,能明显提高潜在滑移面或岩石软弱结构面的抗剪强度。 5张拉工序能检验锚杆的承载力,质量易保证。 6施工工艺比较复杂。 (2)拉力型与压力型锚杆 显而易见,锚杆受荷后,杆体总是处于受拉状态的。拉力型与压力型锚杆的主要区别是在锚杆受荷后其固定段内的灌浆体分别处于受拉或受压状态。拉力型锚杆的荷载是依赖其固定段杆体与灌浆体接触的界面上的剪应力(粕结应力)由顶端(固定段与自由段交界处)向底端传递的。锚杆工作时,固定段的灌浆体易出现张拉裂缝.防腐件能差。

数值分析心得体会

数值分析心得体会 篇一:学习数值分析的经验 数值分析实验的经验、感受、收获、建议班级:计算131 学号:XX014302 姓名:曾欢欢 数值分析实验主要就是学习MATLAB的使用以及对数值分析类容的应用,可以使学生更加理解和记忆数值分析学得类容,也巩固了MATLAB的学习,有利于以后这个软件我们的使用。在做实验中,我们需要具备较好的编程能力、明白MATLAB软件的使用以及掌握数值分析的思想,才能让我们独立自主的完成该作业,如果是上述能力有限的同学,需要借助MATLAB的书以及网络来完成实验。数值分析实验对于我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所以我课下先复习了MATLAB的使用方法以及编写程序的基本类容,借助互联网和同学老师资源完成了数值分析得实验的内容。在实验书写中,我复习了各种知识,所以我认为这门课程是有必要且是有用处的,特别是需要处理大量实验数据的人员,很有必要深入了解学习它,这样在以后的工作学习里面就减少了很多计算问题也提高了实验结果的精确度。 学习数值分析的经验、感受、收获、建议数值分析的内容包括插值与逼近,数值微分与数值积分,非线性方程与线性方程组的数值解法,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计算,常微分方程数值解等。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数值分析的用途。通常所学的其他数学类学科都是由公式定理开始,从研究他们的定义,性质再到证明与应用。但实际上,尤其是工程,物理,化学等其它具体的学科。往往我们拿到 手的只是通过实验得到的数据。如果是验证性试验,需要代回到公式 进行分析,验证。但往往更多面对的是研究性或试探性试验,无具体 公式定理可代。那就必须通过插值,拟合等计算方法进行数据处理以得到一个相对可用的一般公式。还有许多计算公式理论上非常复杂,在工程中不实用,所以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把它转化成多项式近似表 示。学习数值分析,不应盲目记公式,因为公事通常很长且很乏味。其次,应从公式所面临的问题以及用途出发。比如插值方法,就 是就是把实验所得的数据看成是公式的解,由这些解反推出一个近似公式,可以具有局部一般性。再比如说拟合,在插值的基础上考虑实 验误差,通过拟合能将误差尽可能缩小,之后目的也是得到一个具有 一定条件下的一般性的公式。。建议学习本门课程要结合知识与实际,比如在物理实验里面很多

硅酸盐水泥的分析实验报告

硅酸盐水泥中的SiO2,Fe2O3,Al2O3,CaO 和MgO含量的测定 摘要 硅酸是一种很弱的无机酸,在水溶液中绝大部分以溶胶状态存在在用浓酸和加热蒸干等方法处理后,能使绝大部分硅酸水溶胶脱水成水凝胶析出,因此可以利用沉淀分离的方法把硅酸与水泥中的铁、铝、钙、镁等其他组分分开重量法测定SiO2 的含量,Fe2O3 、Al2O3 、CaO和MgO的含量以EDTA配位滴定法测定。 关键词:SiO2、Fe2O3 、Al2O3 、CaO和MgO、EDTA Abstract Silicate is a weak inorganic acid , it exists in aqueous solution in most in the form of the gel .When heated with concentrated acid and evvaporated ,dehydration can make most of the acid water sol gel precipition into water . Therefore,the method can be used to precipition of iron silicate and cement ,aluminum,calcium and other components separately from the content of the weight determination of SiO2,Fe2O3,Al2O3,CaO,and MgO content of the weight determination of SiO2,Fe2O3,Al2O3,CaO,and MgO content of the EDTA titrimetric method. Keywords: SiO2, Fe2O3, Al2O3, CaO and MgO, EDTA

电子课程设计报告书写要求

电子课程设计报告书写要 求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电子课程设计报告书写要求 (以数字电子钟为例) 1、封面(按以前的封面格式) 2、任务书 3、正文 一、数字电子钟总体设计方案 依据数字电子钟的任务要求,设计的总体方案如图1-1所示 图1-1 数字电子钟总体方案 (下面对总体原理进行说明)。。。。。。 二、各模块原理设计和分析 1、时基电路模块设计 本设计的时基电路模块由两个独立分模块组成,一个是由555定时器和RC 构成的秒脉冲电路;另一个是由的晶振和CD4060构成的振荡器,分频器构成的2Hz时基电路。 (1)555构成的秒脉冲电路 设计的555秒脉冲电路如图2-1所示 (电路工作原理阐述。。。。。。) (画出555振荡波形参考课件,给图标2-2) 参数计算 (列出振荡周期表达式,给定R80、R81和C10参数计 算周期) (2)晶振和CD4060构成的振荡分频电路 本设计采用频率为的晶振和CD4060构成精确的时基电路,见图2-3。 电路原理。。。。。。

由于晶振的频率为=215Hz,通过CD4060的14级分频输出为2Hz,必须再经过一次2分频才能实现秒脉冲,设计的2分频电路如图2-4所示。。。。。。。 图 2-4 晶振秒脉冲时基电 路 2、计时电路模块设计 该模块分别由” 秒”计数电路、”分”计 数电路和”小时”计数电路构成;秒和分都是60进制,小时是24进制,设计采用CD4518做计数器。 (1) CD4518计数器分析 CD4518是双8421-BCD编码同步加法计数 器如图2-5所示。 。。。。。。 列出CD4518的功能表和时序图(2-6)和 文字说明 (2)60进制电路设计 分和秒都是60进制,电路原理和 结构相同。60进制电路如图2-7所示。 电路原理。。。。。。 (3)24进制电路设计

岩石力学模拟题汇总

《岩石力学》模拟题(补) 一.名词解释 1.冲击地压(岩爆):是坚硬围岩中积累了很大的弹性变形能,并以突然爆发的形式释放出的压力。 2.边坡安全系数:沿着最危险破坏面作用的最大抗滑力(或力矩)与下滑力(或力矩)的比值。即:F = 抗滑力/下滑力 3.“让压”支护:就是允许井巷在一定范围内变形,使围岩内部储存的弹性能释放,从而减少支架的支护抗力。 4.蠕变:岩石在受力大小和方向不变的条件下,其变形随时间的变化而增加的现象。 5.全应力应变曲线: 反映岩石在受压后的应力应变关系,包括岩石破坏后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 6.应力集中系数:K = 开挖巷道后围岩的应力/开挖巷道前围岩的应力= 次生应力/原岩应 7.松弛:是指介质的变形(应变)保持不变,内部应力随时间变化而降低的现象。 8.准岩体抗压强度:用室内岩石的抗压强度与岩体的龟裂系数之积为岩体的准岩体抗压强度。 9.边坡稳定性系数:稳定系数F (安全系数)的定义为沿着最危险破坏面作用的最大抗滑力(或力矩)与下滑力(或力矩)的比值。即:F = 抗滑力/下滑力 10.岩石质量指标(RQD ):RQD= %1001010 钻孔长度 )岩芯累积长度以上(含cm cm 11.全应力-应变曲线:全应力应变曲线:能显示岩石在受压破坏过程中的应力、变形特性,特别是破坏后的强度与力学性质的变化规律。 12.岩石的完整性系数:反映岩石节理裂隙发育的指标,用声波在岩体中的传播速度与岩石块中的传播速度之比的平方表示。 二.问答题 1. 岩石的流变模型的基本元件有哪几种?分别写出其本构关系。 答:流变模型有三个基本元件: 弹性元件、塑性元件和粘性元件 (1) 弹性元件:是一种理想的弹性体,其应力应变关系为:

硅酸盐水泥的分析实验报告

硅酸盐水泥的分析实验 报告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硅酸盐水泥中的SiO2,Fe2O3,Al2O3,CaO 和M g O含量的测定 摘要 硅酸是一种很弱的无机酸,在水溶液中绝大部分以溶胶状态存在在用浓酸和加热蒸干等方法处理后,能使绝大部分硅酸水溶胶脱水成水凝胶析出,因此可以利用沉淀分离的方法把硅酸与水泥中的铁、铝、钙、镁等其他组分分开重量法测定 SiO2 的含量, Fe2O3 、Al2O3 、CaO和 MgO的含量以EDTA配位滴定法测定。 关键词:SiO2、 Fe2O3 、Al2O3 、CaO和 MgO、EDTA Abstract Silicate is a weak inorganic acid , it exists in aqueous solution in most in the form of the gel .When heated with concentrated acid and evvaporated ,dehydration can make most of the acid water sol gel precipition into water . Therefore,the method can be used to precipition of iron silicate and cement ,aluminum,calcium and other components separately from the content of the weight determination of SiO2,Fe2O3,Al2O3,CaO,and MgO content of the weight determination of SiO2,Fe2O3,Al2O3,CaO,and MgO content of the EDTA titrimetric method. Keywords: SiO2, Fe2O3, Al2O3, CaO and MgO, EDTA 目录

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设计

2014-2015学年第1学期《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设计 项目名称:南阳理工学院学生学籍管理系统 指导教师:李倩 班级:12软工移动2班 学生名单:

目录 一绪论 (1) 1系统简介 (1) 2设计目的 (1) 3设计内容 (1) 二需求分析 (2) 1. 系统目标 (2) 信息系统目标 (2) 目标说明 (2) 2 系统结构 (2) 信息系统需求结构 (2) 需求结构的说明 (3) 3 功能用例模型 (3) 4 系统性能需求 (7) 三系统分析 (7) 1 创建类图的步骤 (7) 2 系统类图 (8) 3 序列图和协作图 (10) 4 活动图 (18)

四系统设计 (21) 1 逻辑体系结构设计 (21) 2 系统数据库设计 (22) 概念模型设计 (22) 逻辑模型设计 (22) 3.系统流程图 (24) 五数据库的概念结构设计 (25) 六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27) 七输入输出设计 (31) 八系统界面设计 (31) 九总结 (33) 十小组分工 (34)

一绪论 1系统简介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是针对学校人事处的大量业务处理工作而开发的管理软件,主要用于学校学生信息管理,总体任务是实现学生信息关系的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和自动化,其主要任务是用计算机对学生各种信息进行日常管理,如查询、修改、增加、删除,另外还考虑到学生选课,针对这些要求设计了学生信息管理系统。 2设计目的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是高校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或及时升级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是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的必然要求。本设计是对该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一个总体的把握,以便在后续的进一步开发过程中更好的控制总体进度,系统主要面向的对象是在校的学生。 3设计内容 本系统主要用于学校学生信息管理,总体任务是实现学生信息关系的系统化、规范化和自动化,其主要任务是用计算机对学生各种信息进行日常管理,如查询、修改、增加、删除,针对这些要求设计了学生管理信息系统。本设计主要解决与学生信息管理相关的问题,设计一个功能齐全的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学生档案信息的增删查改以及学生选课及课程的增删查改、学生成绩的录入和对学生成绩的分析等主要功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