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融危机背后的文化危机

金融危机背后的文化危机

金融危机背后的文化危机
金融危机背后的文化危机

金融危机背后的文化危机

陈国信陈润深邓虹龚学勤郭婉莹郭奕豆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

摘要:资本主义体系在创造巨额财富的同时,却也引发了周期性的金融危机。人们一直在寻找该经济体系的制度缺陷,但是否思考过制度背后的人性所带来的危害?本文将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角度展开美国文化中导致金融危机的深层机理,反思消费主义社会、物质主义价值观念影响下出现的道德危机和信用风险,而后总结以美国为研究案例文化危机产生的制度与社会根源。最后,利用文化与制度的相互联系,完善社会信用制度建设,将法律制度约束”与“道德操守自律”有机统一,尝试提出挽救文化价值缺陷和解决当前文化危机的措施。

关键词:金融危机文化危机道德风险信任危机资本主义精神

0 引言

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大规模金融危机,但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让人们感到其破坏力之大,影响之广和持续之久,同时也萌生探究其根源的念头。这场金融危机,不应该仅仅被视作“黑天鹅”现象,同时也提醒人们这次金融危机根源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我们不仅要像以往那样探究金融管制乏力尤其是对金融创新监管缺乏的问题,也要重新思考构建资本主义体系需要的文化氛围与人性本身是否存在矛盾,还有资本主义社会在深入发展后的文化变迁带来的影响,也即金融危机背后的文化危机。

所谓文化危机,就是市场上的诚信道德危机。我们将以人性本身固有的自私与贪婪作为引发金融危机的文化根源,来关注此次危机的起源地——美国在发展过程中的文化改变。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国,曾经盛行马克思·韦伯所说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以上帝的名义勤奋工作积累财富同时约束自身的欲望,对资本的积累起了促进作用。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发展,这种思想日渐式微,与此同时,物质主义特别是关注个人物质享乐的消费主义开始盛行并逐渐发展到极端。并且,在金融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权力制约的缺乏以及对于金融产品监管的法律盲区这些条件之下,人们丧失道德自律,导致道德风险和信任

危机的产生,这成为金融危机的文化诱因。

对于这种文化危机,短期内试图改变人们的思想文化来改善境况的方式存在困难,但是社会制度的建设与经济法规的改进可以尽量降低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的可能性。大风始于青萍之末,一些生活方式的改变或经济行为的规范也许能对文化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目录

1.金融危机的背景、影响与产生原因--------------------------------------------- 3

2.金融危机的文化诱因--------------------------------------------------------- 4

2.1导致金融危机的深层次文化诱因----------------------------------------- 4

2.2 文化危机的定义与具体表现--------------------------------------------- 5

3.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6

3.1 “天职”------------------------------------------------------------- 6

3.2 新教伦理产生现代资本主义--------------------------------------------- 6

3.3 奢侈与资本主义------------------------------------------------------- 7

4.物质主义——消费主义主导的现代美国文化------------------------------------- 7

4.1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7

4.2 物质主义与消费主义--------------------------------------------------- 8

4.3 物质主义对人们心理及行为模式的影响----------------------------------- 8

4.4 消费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9

5.道德危机产生的制度与社会根源---------------------------------------------- 10

5.1发生“异化”的金融业------------------------------------------------ 10

5.2 过度自由化造成的监管漏洞-------------------------------------------- 11

5.3 “大而不倒”造成的道德困境------------------------------------------ 12

6.观念与制度——解决文化危机的措施------------------------------------------ 13

6.1 思想观念的改造------------------------------------------------------ 13

6.2 监管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14

1.金融危机的背景、影响与产生原因

2008年金融危机是自20世纪经济大萧条以来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危机,具有典型性。危机起源于2007年6月美国贝尔斯登公司(Bear Stearns Cos.)的两只次级房贷对冲基金出现巨额亏损,其后愈演愈烈美国第十大抵押贷款服务提供商美国住宅抵押贷款投资公司((American Home Mortgage Investment Corp.)破产,直至2008年9月美国五大投行或破产或被收购,再或转为银行控股公司。金融海啸冲击了美国金融体系,并给实体经济产生负面影响,恶性影响蔓延至包括欧盟、日本等各大经济体,使各国经济增长急剧下滑(见图1和图2),造成全球性范围的金融危机。故而,此次金融危机扩散范围和规模巨大,带来的危害和影响深刻,值得分析其产生原因,探讨这次萧条带给社会未来如何发展的经验借鉴。

[1]

图一

图二

一般研究,主要从经济因素方面总结导致危机的原因,如金融监管缺乏、风险控制不力、宏观调控不到位等等。第一,人们受到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的激励,打破了风险约束机制,将金融产品创新变为更大的资产泡沫,导致风险在整个金融体系内累积,放大了复杂金融市场的缺陷,最终一发不可收拾。第二,为了追求高利益,公司过度运用高杠杠率在金融危机到来后其损失即被放大,纷纷走向破产。第三,政府的不适当调控措施干预了金融市场的正常运作,降低了其分散风险的能力,同时不适当的货币政策刺激了市场上的投机活动。

金融危机的爆发是许多矛盾聚集导致结果。金融危机虽然是经济现象,但除了经济因素之外,更深层次的文化因素对其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文化的力量通过作用于社会中的每一个自由活动的独立主体“人”,而人是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故而文化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次危机的发源地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金融运作体系和监管制度,成熟的经济政策手段,但还是在次贷危机中遭受巨大损失并将影响扩散到了全球规模的范围,这启示我们经济制度的进步不能完全弥补社会文化不足的缺陷。故而,本文将立足于美国文化探究资本扩张过程中道德风险产生过程、现代个人主义与消费主义如何导致危机,从而做出有效预测降低经济危机产生的风险。[2]

2.金融危机的文化诱因

2.1导致金融危机的深层次文化诱因

杳尔斯·R·莫里斯所著的《金钱、贪婪、欲望:金融危机的起因》中曾通过回顾美国金融发展史长河中典型的真实故事,剖析了人对金钱的贪婪和欲望这种人性中的组成部分与以往危机的关系,同时研究当今美国金融市场的风险。这种凭借分析历史和当代金融事件的

过程及其主导因素,以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来洞穴金融动荡的成因亦是本文探讨金融危机起因的思路。金融危机同时也是一场文化危机,需要反思整个文化、价值系统来探究其本质。

首先,美国的次贷、透支、分期付款等消费模式得到了政府的政策推崇和消费者的普遍认同,刺激了消费欲望膨胀。人们在“上帝已死”的“虚无主义”影响下摒弃了节俭、诚信、勤劳的传统文化,消费者习惯消费未来钱,把消费理解为当代生活的本质。

第二,当代法国哲学中欲望语义学充分肯定欲望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的基础性作用,对生存欲望给予重要地位,开启了当代消费者的潜在消费欲望。

第三,当今消费主义将人们引入“当下幸福”的陷阱,强调当前个人需求、个人自由的满足通过消费实现,次级人们对物质的逐利追求以加强消费能力,在这样的过程中丧失了信任、诚信、互惠等信念,加剧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3]

2.2 文化危机的定义与具体表现

金融危机的出现是社会文化根源出现问题的体现,从根本上说这是一个从个人到企业到国家的文化建设问题。一个民族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制约和影响着生产方式、社会结构和发展水平。精神信仰支撑的社会文化结构不能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便造成社会危机的出现。在本文中,文化危机指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对物质或财富的过度迷恋、并热衷崇拜奢华消费的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观念对社会价值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导致人们之间信任与诚信缺失,贪欲膨胀、监管责任推卸、过度追求资本扩张等问题。

具体来说,文化危机的体现是多方面的。比如,利润最大化的价值观使金融业从业人员滋生贪婪心态,而考核机制功利化将关注点放在个人最优业绩上使得职业道德受到挑战。乔斯蒂芬斯发表《安然文化导致毁灭》提到“赢者获得一切”的文化诱使员工为了保证业绩虚报收入和隐瞒越来越多的债务,其次,主观过程被轻视只注重客观结果的“压力锅”使得风险和威胁在暗中积累。这样,曾经值得信赖的专业人员信奉的行为道德准则在这样的功利氛围中遭到严重的破坏。

现代“经理人中心主义”的企业管理方式,导致管理者追求自身利益滥权,如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前主席伯纳德麦道夫的买空卖空欺诈案例。

再比如,文化危机还体现在知识者集体渎职,许多专家学者成了商业合谋者,与金融从业者结合起来制造带有高风险的金融衍生品向缺乏专业知识的普通老百姓兜售,而不说明其带有的风险,不提前制定风险规避制度。[4]

3.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3.1 “天职”

美国的文化的源头,除了土著印第安人之外,便是“五月花”号上搭载的清教徒了。在刚上岸时,他们艰苦奋斗,与与天斗与地斗,与土著人斗,但是在恶劣的环境下,他们仍然遵守规则,遵守契约,将劳作并创造财富作为他们的“天职”。[5]这种“天职”驱使着他们努力奋斗,并开创出一番事业,无数个这样的人聚在一起,造就了美国早期的迅速发展和繁荣。

那究竟何为“天职”呢?,在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韦伯将之归因为由于新教伦理带来的资本主义精神,在书中,韦伯描绘了一个关于基督教与资本主义理想国般的世界。他提出,由于新教伦理对人的影响,经济伦理发生了转变,人们乐于创造财富,因此他们遵守契约,坚守交易成本,以求得利益的最大化。而与此同时,人们又是禁欲的,因为这种“天职”的目的仅仅在于增加资本。这种描述是类似于共产主义社会的,是理想化的。[6]

3.2 新教伦理产生现代资本主义

这种资本主义精神滥觞于新教伦理的想法,从历史上讲,无疑是正确的,在教会统治的中世纪,毫无疑问是无法孕育出资本主义的萌芽的,当新教崛起时,资本主义的萌芽就可以借之战胜传统主义,以获取自己应有的地位。在工业资本主义形成的初期阶段,这种一致性是明显的。新教伦理笃信的是“自助者天助之”,倡导“恪尽职守、努力工作”的敬业精神。职业活动不仅是有效的禁欲手段,同时也是上帝规定的生活目的。“不劳动者不食”这一宗教箴言无条件地适用于每一个人,无论穷人还是富人,都必须完成上帝授予的“天职”。这同资本主义精神对那些尽职勤奋、埋头于工作的劳动者推崇的是完全一致的。资本主义社会所必须的原始资本积累,必有一部分来自于这种辛勤的劳动。在对于财富与实践的态度上,这两者也有共通之处,对于财富,新教伦理认为只要财富的获得途径合法,使用的方法合乎道德,那么创造财富就是理所当然的。在工业资本主义的早期,人们无疑会将自己的收入进行再次投资,以获得利益的最大化。在这一点上,理性经济人的行为无疑是符合新教伦理的。对于时间的态度,二者都认为它们是珍贵的,不应浪费虚度的。从某种角度上说,新教伦理孕育出了一种经济伦理,而这种以经济理性为显著特征的经济伦理,促成了资本主义精神的诞生。因此新教徒们,不自觉地就成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开拓者。

3.3 奢侈与资本主义

但是,资本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新教伦理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尽管我们看到现代资本主义滥觞于新教伦理之中,但随着时间推移,资本主义并不能用新教伦理完全解释。早基督教诞生之前,商人就活跃在社会中了;同样的,在新教伦理出现之前,商业资本主义的萌芽就出现了,在意大利的城邦中,这种萌芽时时在黑暗的中世纪中给我们带来一抹亮色。从这些惊艳中我们发现,“奢侈”事实上对着商业资本主义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商人的动机自然是增加自己的财富,同时,他们也确实能够使全社会的效用增加,但是他们似乎很少真正创造出财富,他们只是将资源合理分配了,这一点和代表现代资本主义截然不同。在中世纪,对于普通商品没有需求上的改变,也就不能促进生产力的提升,于是造就了人们对于奢侈品的向往和追求,这种追求和向往来自于宫廷,传播到民众中,促成了“新贵族”与中产阶级,可以说,奢侈创造了市场这一资本主义发展的要素。城市、甚至细化到女人,对于奢侈的追求,斗对资本主义的发展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城市的兴起带来了商品的集散贸易,降低了交易成本,商贸的流通自然催生商业资本主义。另一方面,妇女的解放以及女人固有的天性对于闪闪发光以及新奇事物的追求也对这一趋势推波助澜。禁欲主义近乎成为笑话。在十五十六世纪陆续的思想变革中,对于生产力的需求提升了,但是资本主义与奢侈的联系一直存在,而且从未消亡。这为资本主义的嬗变提供了历史上的基石。

韦伯有一位同时代人尼采,说过一句话“上帝死了”,这代表了当时对上帝信仰的缺失。这体现了人们对于新教伦理的背离。人们不再禁欲,不再单纯为创造财富而劳作,而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尽管摩西最被人所知的神迹是分开红海,但是,是五饼二鱼以食数千人的的手段,才让羔羊笃信上帝。几千年后,或许仍是如此。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会让对于奢侈和享乐的倾向再次抬头,这时,还有谁记得上帝呢?

4.物质主义——消费主义主导的现代美国文化

4.1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发展,财富不断积累,曾经象征勤劳节俭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也渐渐式微了。

正如马克思·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最后所说,“今天,宗教禁欲主义的精神虽已逃出这牢笼(有谁知道这是不是最终的结局?),但是,大获全胜的资本主义,依赖于机器的基础,已不再需要这种精神的支持了。启蒙主义——宗教禁欲主义那大笑着的继承者——脸上的玫瑰色红晕似乎也在无可挽回地褪去。天职责任的观念,在我们的生活中

也像死去的宗教信仰一样只是,只是幽灵般地徘徊着。当竭尽天职已不再与精神的和文化的最高价值发生直接联系的时候,或者,从另一方面说,当天职观念已转化为经济冲动,从而也就不再感受到了的时候,一般地讲,个人也就根本不会再试图找什么理由为之辩护了。在其获得最高发展的地方——美国,财富的追求已被剥除了其原有的宗教与伦理含义,而趋于和纯粹世俗的情欲相关联......‘专家没有灵魂,纵欲者没有心肝;这个废物幻想着它自己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文明程度。’”[7]

4.2 物质主义与消费主义

继承“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正是物质主义以及其显著代表——消费主义。物质主义,即是强调以拥有金钱和财物来追求快乐及彰显社会地位晋升的价值观,而高物质主义者会以消费购物来表达自己的与众不同,以此赢得他人的注目、尊敬及自身精神上的满足与快乐。[8]根据牛津字典的解释,物质主义为:“全心沉迷于追求物质的需求与欲望,导致忽视精神层面的生活方式,对物质的兴趣完全表现在生活方式、意见及行为上”。

消费主义指相信持续及增加消费活动有助于经济的意识形态,创造出在生活态度上对商品的可欲及需求(多消费是好事)让资本主义可以提高工资及提高消费。[9]消费主义也是态度,相信每个问题都有解决方法,也就是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专家或专门技术人才设计好的特别物件或方法,而个别消费者要做的就是找到它。这也意谓所有问题都有解决方案,而该方案是可购得的,也就是可以用金钱交换的,购物即是一种获得解决方案的方式。在“消费者”(consumer)一词出现以前,“顾客”(customer)在字面上,指涉相对于供给一方的需求者,而供需双方的互动是建立在实际的需求上的:“顾客”(customer)的需求是出于自我选择的,而供应商则是满足需求。但在消费主义兴起后,“消费者”取代了“顾客”,成为一种去个体化的抽象形体,其本质是大众,而大众的需求是由满足他们需求的一方所创造的。

4.3 物质主义对人们心理及行为模式的影响

物质主义追求更多的物质生活,但物极必反,过高的物质主义倾向反而带来幸福感的下降。在心理学、经济学、消费者行为领域的研究发现,物质主义与积极情绪、自尊、自我实现、主观幸福感、生活质量及生活满意度呈负相关,因为“人们离自己的物质目标,往往比离其他大多数目标更加遥远”。在消费者研究领域,大多数研究表明,物质主义会让人不满意自己的财务状况——即使是来自富裕社会的人,从而破坏个人财务状况,是导致信用卡滥

用的重要因素,并常常引发强迫性购物。[10]当人们的心理和行为模式呈现如此状况的时候,社会上消费主义走向极端也就不足为奇了。

4.4 消费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那么消费主义社会又具有哪些社会特征呢?首先便是马克思曾经说过的“物化”或者“商品化”:在消费社会中,任何关系都可以被物化或者商品化,也就是以主观的交换价值来论断一人、一物或一件事情的价值。社会文化也为商品所改变,商品成为了文化的主体,人的重要性退居其次;量产商品背后的意义被掏空了,而广告或大众传播媒介上的节目内容塑造了商品的形象,赋予商品新的意义,甚至是具有人性的特质,让产品神秘化,转而为崇拜对象,而且可以借由购买而得到物品上的特质。另外,个人也用商品人性化的特质,来建构自己的个性。

其次是过度制造、商品过剩。马克思主义中,消费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过度制造的必然产物。而资本主义要维持运作,就必须将工人转化为消费者,才能将大笔钱花在大量生产的货品上。消费主义之所以成为资本主义主要的意识形态之一,就是因为只有消费大量超过需求而生产的货品,才有可能维持资本主义的运作。鲍曼也认为,在泰勒主义下的工人是“藏于生产者中的消费者”,被期待在消费中获得个人的自由。

其三是观念符号化。商品的意义被广告重新塑造,一个商品可能是神秘或性感的,具有人类的特质,而个人可以透过消费购买这些特质。后现代主义学者尚·布希亚称之为“物”的体系,描述物品被大量生产后,因为被赋予各种不同的意义与精神,商品仿佛有自己的生命一般,自行衍生而成为体系。而布希亚也认为对物品的消费是一种狂欢与释放,具有游戏的特质,可以借由购买符号而获得满足与愉悦,依此逃离日常例行工作的机制。

在消费主义的主宰下,人们趋向于成为“单向度的人”:人被看作一种资本而不是人本身;机器化;缺乏反思,在高层次的价值方面没有发展,只有在纯粹的物质层面有发展。波兹曼的名著《娱乐至死》中写道:“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强行禁书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失去任何禁书的理由,因为再也没有人愿意读书;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剥夺我们信息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人们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奥威尔害怕的是真理被隐瞒,赫胥黎担心的是真理被淹没在无聊烦琐的世事中;奥威尔害怕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11]当人们没有高层次的精神价值追求又沉浸在庸俗文化的时候,便更不知约束自身人性中固有的或多

或少的贪婪,从而加剧了上述的对物质生活的永不满足,于是更加急切地逐利、希望拥有更高的消费能力。

这些文化心理状态,都能顺理成章地引出过度超前消费而信用下降、信用风险增加、人们将大量收入投入虚拟经济中希望赢取暴利、金融创新泛滥等典型的金融危机直接行为诱因。

5.道德危机产生的制度与社会根源

对于金融危机本质是一场什么危机,一直众说纷纭,而正如美国《新闻周刊》国际版主编法里德·扎卡里亚所言:“这是一场金融危机、民主危机、全球化危机,从根本上说是道德危机。”但是,道德的问题不是孤立的存在,文化危机的产生往往是历史长期积累的过程,有着深厚的制度和社会背景,简而言之,“好的制度能让坏人变好,而坏的风气能使好人变坏”,而金融危机的爆发确实暴露了我们目前的一整套体系存在诸多问题,不能让贪婪、自私等人性的弱点得到很好克服,反而令其不断扩大、恶化。笔者认为,发生异化的金融业本质、过度自由化造成的监管漏洞以及“大而不倒”造成的道德困境,是这一切问题的三大根源,而这也是之后全球社会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5.1发生“异化”的金融业

金融的本质,即“资金融通”,是指“对现有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之后,实现价值和利润的等效流通”[12]。金融本身并不创造价值,但是它可以通过广泛吸取筹措社会资金,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因此,金融机构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的是“助推器”和“润滑剂”的作用,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实体经济创造价值,换言之,金融家理应做好实业家的“配角”。

但是现实却远非如此,随着金融业掌握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它逐渐将经济发展的命脉和趋势掌控和玩弄在自己手中。一方面,大量的实体企业要开展收购、上市、发债等业务,都严重依赖于金融机构,有时不得不受其控制。而另一方面,由于70年代以来出现了世界性的资本过剩,金融机构借机吸纳了丰厚的资金,得以迅速壮大。借助金融杠杆的力量,金融大鳄可以轻而易举地在国际市场上兴风作浪,操纵利率、汇率、股票、期货,让资产价格剧烈波动,甚至制造一场席卷全亚洲的金融风暴,让数个新兴国家几十年积累的财富瞬间化为乌有……最终,金融机构赚得盘满钵满,而众多实体企业却因此倒下。在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金融资本成了‘主角’,本来应该是‘主角’的实业(产业)资本倒成了被操作的一方,成了‘资本家的奴隶’。”[13]

马克思曾提出劳动的“异化”,是指人通过劳动创造的机器、产品和生产工具变为异己力量,反过来奴役和统治人。从这个角度讲,金融业相对于实体产业也是发生了这样的“异化”:创造出金融业的实体经济如今成了金融业的“附庸”。而很多金融机构的商业目的,早已从“长期价值投资”,转变为“短期资本投机”,不再是致力于为实业提供服务,而是把实业当作为自己牟取暴利的工具。

不合理的薪酬激励制度更是助长了金融家对贪欲永无止境地追求,公然把个人利益置于股东、企业甚至社会利益之上。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在2012年达沃斯论坛年会上指出:“放任无度的高薪福利严重败坏了经理人的从业风气”。在危机发生后,“股东蒙受巨大损失,两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两人却总共拿到了约2亿美元的退职金。”

[14]

这体现了职业经理人的角色也在发生深刻的“异化”或者“扭曲”。“最初的资本主义体系中分工明确:企业家承担投资风险并享有收益;经理人确保企业在长远的未来能为所有利益相关者带来利益。而如今,过度的红利体系使得经理人的收入与资本拥有者的利益紧密挂钩,从而颠倒了正常的分工体系。”[15]

5.2 过度自由化造成的监管漏洞

美国作为一个号称“金融市场最发达和金融监管制度最健全”的国度,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是各国效仿的对象。但是本世纪最大的一场金融危机的到来,却恰恰暴露了美国在监管方面的诸多漏洞,不得不引人深思。而这主要是过度发展金融自由化带来的后果。

在历史上,美国也曾经对过度自由竞争的金融市场设置了很多限制和约束。上世界30年代大萧条后,《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等一系列法案严格分离了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银行、保险、证券也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但是从80年代开始,金融管制放松的进程开始逐步推进,比如《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开始允许商业银行以金融控股公司形式从事包括证券和保险业务在内的全面金融服务,实行混业经营。快速发展的金融自由化,一方面确实提高了美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也为疯狂的金融创新和高风险投资打开了大门,而面对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监管层和金融界开始盲目自负,过度鼓吹和扩大自由化进程,为后来的危机埋下了隐患。

在监管层,美国2008年前实行的是“双重多头”金融监管体制框架:双重是指联邦和各州均有金融监管的权力,“多头”是指在一个国家有多个履行金融监管职能的机构。这种

制度的问题,首先是各部门权责不清、相互重叠导致监管效率低下,而权力的分散更是导致了监管出现各种盲区和真空地带。“1998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简称LTCM)突然濒临破产,如此大规模、如此广泛参与外汇市场、期货市场、货币市场和证券市场的金融机构,竟然没有一个机构宣称对它实施过监管。”[16]在金融界,各大机构设计了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一方面是为了对冲风险,提高收益,另一方面也充分利用了法律上的漏洞。他们将普通的住房、学生和汽车贷款证券化成为ABS,通过再证券化变出了CDO、CBO、CLO等,又添加了五花八门的衍生产品,层层包装形成一个个资产组合,最后才到投资者手中。对这一些让人眼花缭乱的“新名词”,传统的法律本身就没有明确的定义,而一部新的法律,哪怕是一项新的条例诞生都需要经过反复讨论、国会审批等漫长的程序,因此制度上的调整根本就无法跟上金融产品的日新月异,对它们的监管可谓形同虚设。

法律上的空白让金融家更加的有恃无恐,“他们认为‘合法’就是雇很多律师使自己看起来似乎是遵纪守法的,在这个前提下就可以肆无忌惮了。”“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只要在法律上没有被指控为‘偷盗’,那么在上帝面前便也不能算‘偷盗’。”他们唯一的想法就是:在法律管不到的地方,不择手段实现个人利润最大化。如此一来,金融家的铤而走险逐步加剧,金融危机的爆发也只是时日问题了。

5.3 “大而不倒”造成的道德困境

60年代以来,金融机构规模的不断扩大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这些“富可敌国”的大财团对国家社会而言是福是祸,在金融危机中可见一斑。当一个机构出现问题时,政府应该选择救还是不救,或许并非一个太难作出的决定,但是,这次危机破坏力如此之大,涉及面如此之广的一个关键原因正是在于“这个机构太大了,像这样的机构数量太多了,而他们却同时出现了严重问题。”

当贝尔斯登成为第一家濒临破产的机构的时候,美国政府成功说服了摩根大通开展收购,这似乎已将危机解除。但是在所有银行委员会的成员中,有强烈自由市场偏好的邦宁是最反对这笔交易的,他说:“贝尔斯登的失败让我感到非常不安,可我并不赞成美联储插手救援……据我所知那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他还不安地问道:“接下来怎么办呢?如果美林、雷曼或是其他这类公司也面临倒闭呢?难道政府接着出手救援?”[17]而之后发生的一切都验证了他的担忧。

在这里,政府面临的道德困境在于:如果不救,公司倒闭,危机扩大引发市场恐慌和骨牌效应,又会导致更多机构倒下,造成恶性循环;如果拯救,相当于动用国家资源为私人的投资行为甚至是违法交易买单,这已经超越了政府的权限和法理的界限,也变相纵容了金融机构在日后更加大胆地如法炮制,威胁国家和公众,同样是一个恶性循环。

其实,也正是因为“太大了”,机构十分自信国家会不惜一切代价出手干预,因此愈加肆无忌惮,道德危机和逆向选择由此而产生,并最终酿成大祸。作为一个保险公司,AIG竟然在危机前出售了超过5000亿美元的CDS!然而,考虑到AIG的破产很可能会让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重演,美联储和财政部不得不动用了超过180亿美元来为其支付担保债务,这是史上最大规模的紧急财政援助。

如今,“大而不倒”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美国前四大银行资产超过GDP一半,英国皇家银行占英国GDP93%,他们属于“太大了以至于不能倒”,瑞银占到瑞士GDP238%,这是“太大以至于国家救不了”的问题,而冰岛前三大银行的总资产竟达到了GDP14倍,这已经到了“太大以至于整个金融体系和国家都会倒下”的地步,这也最终导致了国家破产。所以,如果政府放任金融机构无限地膨胀又无法对其行为实现有效监管,最终只会将自己陷于无法摆脱的两难境地,把整个经济和国家推向深渊。

6.观念与制度——解决文化危机的措施

金融危机背后的文化危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买方或者说消费者的过度消费主义,二是包括华尔街在内的卖方在物质主义引导下的无限贪婪。前者引发了超前消费和信用风险,使得贷款需求过分膨胀;后者则使得贷款供给方不择手段地兜售金融产品,纵容并扩散原来就存在的风险。如此,超借和超贷碰在一起,危机的发生、泡沫的破裂便是必然。

如何降低危机发生的可能和其破坏力,文化方面的挽救不可忽视。综合上述对买方、卖方的分析,我们认为解决文化危机主要有思想观念改造和制度建设这两个切入点。

6.1 思想观念的改造

美国精神强调个人追求幸福的自由,但幸福不能简单地用物质衡量,一味地消费并不能带来理性的快乐和满足。回顾资本主义和经济的发展历史,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渐渐为消费主义、极端化的物质主义所代替,这其中的原因极有深意。当物质上的财富在不断积累的时候,人们理性的发展并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脚步。在这种状况下,富裕的人凭着财富的

优势挤占贫穷人的生存空间,却而不懂得相互扶持,社会也任由富人这种行为。如此现象导致两极分化愈演愈烈,反过来又加剧了富人与穷人的竞争。在金钱具有最大话语权的社会里,人们很难不被物化,物质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所有包括人性、道德、社会责任等价值都可以用金钱来量化,消费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便自然而然。因此,思想文化的改造需要从人理性的培养开始。拿美国来说,实用主义和个人主义有其特有的优势和价值,但这对人理性的发展来说远远不够,因为这些美国价值淡化了责任和团体利益,在某些方面忽视了长远利益而专注于短期所得。所以,美国文化有必要吸纳群体文化的精髓,而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正是以“天下为公”为思想核心。这并不意味着东方文化的优越性,东方文明的集体主义强调了个人对集体、社会的责任,强调了公共价值的至高无上,但同时也压抑了个人的发展,削弱了个人追求的自由,两者的极端化和单一化都会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极大的危害。因此,东西两者应当立足于自身的长短板,相互取长补短,以避免价值取向的极端化。

6.2 监管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尽管如此,道德的逆向选择是不可能被根除的,话句话说人性总是会存在缺陷,思想观念的改造不可能彻底,也不可能完全解决文化危机。因此,制度上的完善和建设就更加现实和重要。卖方的无限贪婪何以实现?正是因为政府在监管上存在漏洞,这种逆向选择才得以肆无忌惮。《国际金融危机深处的文化危机》里提到,道德逆向选择发生的情况主要有以下三种:1.金融链条资讯信息完全不透明 2.信息可能较为透明,但是权力无法对此予以制约3.资讯信息较为透明但是法律有所规定可以做或者没有规定不可以做,完全依据自身的道德做选择。[18]

金融创新拉长了金融链条,使得链条源头的风险和信息被掩盖,而格林斯潘并没有对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现象进行干预,认为自由政策永远是对的。这使得金融家在做损害投资人利益的时候并不会很快收到惩罚,加剧了道德风险。如今美联储意识到自由主义并不是万能的,所以有必要建立强制透明的体制以加强监管,降低逆向选择发生的可能。

对权力的约束则可能存在一些争议。财阀政治在东方比较突出,而在美国问题可能集中在美联储独立自主的权力和美联储主席的权力上。独立的美联储有利于实行独立的货币政策,避免政府用人民的财富为自己的消费和债务埋单,所以在限制美联储的独立性上我们先不做考虑。但是美联储主席的权力则在某种程度上需要收到限制,有质疑称格林斯潘早已预料到金融危机的发生,但是为了在这场金融膨胀中获得利益他并没有出手阻断危机的潜伏发展。

事实是他确实在2008年担任鲍尔森基金顾问,2007年担任太平洋管理顾问,而这两家公司在金融危机期间确实赚了不少钱。我们不能就此论断格林斯潘确实为了私利损害国家利益,但是我们确实不能给予个人过大的权力,这样做风险太大。

市场自由主义并不会因金融危机消亡,但是市场仍然需要政府机构的引导和监督,建立市场和“干预”之间的平衡,是从制度缓解文化危机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周小丽, & 吕疆红. (2010). 透视金融危机反思国家文化. 大陆桥视野, 3, 26-27.

[2]李茂. (2011). 文化基因与金融风暴. 吉林财经大学.

[3]俞吾金《反思金融危机背后的文化病症》

[4]汪荣有, & 段建斌. (2010). 金融危机的伦理反思.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3, 5, 195-199.

张雄. (2010). 财富幻象:金融危机的精神现象学解读. 中国社会科学, 5, 29-43.

周中之. (2010).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伦理文化建设.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9, 3, 29-35.

[5]《普利茅斯开拓史》

[6]《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7]摘自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8]摘自百度百科“物质主义”

[9]摘自维基百科“消费主义”

[10]摘自田科武《物质主义者为什么不幸福》

[11]摘自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

[12]百度百科《金融》

[13]神谷秀树《贪婪的资本主义:华尔街的自我毁灭》2009.2-3

[14]神谷秀树《贪婪的资本主义:华尔街的自我毁灭》2009.20-28

[15]神谷秀树《贪婪的资本主义:华尔街的自我毁灭》

[16]陈柳钦《金融危机背景下美国金融监管改革剖析》

[17]安德鲁?罗斯?索尔金《大而不倒》

[18]《科技智囊》杂志社“在国际金融危机深处”联合课题组;主笔李勇锋易建湘课题组成员刘立君高颖张志雄张军高艳春;科技智囊2009年3月;页数12-14

2018年到底会不会发生全球性经济危机中美这两位老人说了算

2018年到底会不会发生全球性经济危机中美这两位老人说 了算 成功的人只需具备两种能力:预测危机的能力和前瞻趋势的洞察力! 012018年会发生全球性经济危机吗? 最近针对2018到2019年会出现全球性经济危机的预言越来越多。这些预言最主要的依据是,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缘起,导致整个世界经济进入危机。2008年因为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导致全球经济危机发生。离我们最近的这两次全球经济危机都是10年为一个周期,到2018年正好又是10年,这些预言者据此推理,全球经济危机在2018年或者是2019年会再次爆发。全球性经济危机一旦爆发,可以说世界上每一个人的幸福生活都会受到影响,对有些人甚至是毁灭性打击。但是,我个人认为按照周期来预测危机并不精准,不过,我也知道有极少数人他们凭接自己独特的技能,的确能提前预知经济危机的发生,并且采取措施在经济危机中独善其身,公司和个人的财富迅速增长到达了顶峰。02这两个人凭什么成功预测全球经济危机 在中国和美国就有这么两个人,他们成功预测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并且采取了有效的措施,不仅化解了危机给公司和自己带来的影响,而且“转危为机”成为各自领域的世界

第一。 这位美国人叫瑞·达利欧,是美国对冲基金公司桥水创始人。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很多公司遭受重创,甚至倒闭,但是,桥水因为瑞·达利欧成功预测金融危机,并且及时采取措施,在其它公司亏损的时候,反而盈利不断增加。现在桥水管理资金超过1 500亿美元,年盈利超过450亿美元。经过42年的发展,桥水位列美国最重要的私营公司榜单第五位。瑞·达利欧也入选《时代周刊》世界10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并跻身《福布斯》世界前100名富豪行列。另外一位是中国人,叫曹德旺。曹德旺是福耀玻璃集团创始人、董事长。目前公司不仅是中国第一也是世界第一大汽车玻璃供应商。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之后,美国为首的汽车业也受到重创。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因为曹德旺成功预测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而且采取积极应对措施,汽车不行了,但是福耀的汽车玻璃却非常热销。2009年5月30日,曹德旺获得有企业界奥斯卡之称的“安永全球企业家大奖”,这也是该奖项设立以来首位华人企业家获此殊荣。 中美两位企业家都成功预测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他们能不能成功预测下一次全球经济危机呢?2018年到底会不会 发生全球经济危机呢? 要找到这个答案,我们先看这两位企业家是如何预测出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03瑞·达利欧:“原则”让我预测出世

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东南亚国家所受影响及应对措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c3814477.html, 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东南亚国家所受影响及应对措施 作者:杨心远 来源:《中国经贸》2017年第24期 【摘要】世界金融危机对全世界各领域的金融市场形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东南亚国家 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首先对世界金融危机发生之后东南亚国家所受到了具体影响实施了分析研究,并对东南亚国家有效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策略进行了制定,对提升东南亚国家的金融危机优化处置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金融危机;东南亚;优化措施 世界金融危机对各领域经济发展具备较大的破坏力,东南亚国家正处在市场经济体系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对这一领域实施有效的金融危机因素研究分析,并制定相关问题的应对策略,是目前经济工作领域很多人士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东南亚国家所受影响 1.虚拟经济所受的影响 虚拟经济手段是目前东南亚国家优化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随着虚拟经济技术和相关国际金融保障体系建设状态的完善,很多金融机构都已经将虚拟经济的发展作为优化融资水平的一项关键性业务,尤其在东南亚市场经济体系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金融业的快速成熟很大程度上依赖虚拟经济体系的建设。 可使用公式:C+CFr=Ywr一Twr+pwr 进行虚拟经济影响性特征核算。C为虚拟经济指数,当指数为0.05>C时,金融危机严重性较高,当Twr较高时,C值不足0.05,金融危机严重性较高。并研讨东南亚国家受到的具体影响。东南亚国家在虚拟经济发展过程中,与美国的债券管理体系存在很大程度的业务交集,在这样的情况下,抵押贷款业务办理体系的建设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虚拟经济体系的稳定水平。在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之后,东南亚金融机构在虚拟经济层面共涉及美国债券453亿美元,如果北美经济得不到缓解,将会造成资产市场估值状态的持续恶化,使东南亚的经济危机在虚拟经济体制较为薄弱的情况下,出现更为严重的危机。 2.国家外汇储备所受的影响 外汇储备的管理工作是应对金融危机较为有效的因素,东南亚虽然在金融危机开始之前具备对外汇储备管理工作的理解,但社会体制的状态决定了东南亚国家的外汇管理工作机制很难

案例:东南亚金融危机与香港金融保卫战

东南亚金融危机与香港金融保卫战 一、97年金融危机爆发前的东南亚经济 在1994年12月墨西哥金融危机以后,一些经济学家就指出东南亚可能发生金融危机: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克鲁格曼(P·Krugman )指出,东亚奇迹并不是来源于总生产能力的增长,而是由于过度的投入、过高的投资、过速的资本流入、过量的人工资本输出,这种模式下形成的所谓“经济奇迹”是不会长久的。 1995年9月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刘遵义(Larry·Lau)、1996年8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经济学家戈尔斯坦(M·Goldstein)都指出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可能会发生金融危机。 遗憾的是这些中肯的意见并未受到有关国家的重视,经济问题未能得到有效、及时地解决,经济不平衡现象愈演愈烈。 因美元对日元升值不已,使得与美元挂钩的泰铢强劲,导致泰国贸易账户恶化。同时,被地产市场泡沫掩盖的泰国银行体制坏账问题十分严重。泰国经济高度依靠外资特别是日本资本的大量流入,刺激了股市和地产市场上扬。日本经济衰退,亦严重影响到泰国。一方面日资大量撤出泰国,另一方面,泰国对日本的贸易出口大幅减少,贸易账户更趋恶化。外贸赤字持续上升。其他东南亚国家也大致相同,

Development Economes(TOKYO):EIU Country Report,1996年、1997年为预测数。 1996年时,光在曼谷就有相当于200亿美元的房子卖不出去,房地产价格的崩溃其实无可避免。令人担忧的是,房地产相关的贷款占据银行业贷款总额的50%。到1997年,一半以上的房地产相关贷款是坏账!银行的房地产贷款坏账从1990年的770亿铢猛增到1996年的1420亿铢。马来西亚吉隆坡的办公楼宇的空置率达 25%,还有大量的在建项目。 同时,东南亚各国的外债迅猛增长,短期外债比重过大。 二、金融危机的爆发 1997年5月,国际货币投机商(主要是对冲基金及跨国银行)开始大举沽空泰铢。炒家沽空泰铢,分为三个步骤:(1)以泰铢利率借入泰铢;(2)在现汇市场卖出泰铢,换入美元;(3)将换入的美元以美元利率借出。当泰铢贬值或泰铢与美元利率差扩大时,炒家将获利。 一开始,泰国央行与新加坡央行联手入市干预,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动用120亿美元吸纳泰铢、禁止本地银行拆借泰铢给投机商、大幅调高利率以提高炒家资金借贷成本,等等。但对泰铢汇率的攻击潮水般地袭来,货币投机商狂沽泰铢,泰铢兑美元的远期汇率屡创新低。1997年6月19日,坚决反对泰铢贬值的

金融危机对中国就业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中国就业的影响 孙建信息与计算科学信计1 38号 摘要2008年由美国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不仅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冲击,而且使中国社会稳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金融危机向社会蔓延,要经过一系列传导和反向传导过程。在此过程中,失业,城市迅速发展是经济危机导向社会危机的传导机制。维护社会稳定,必须解决失业城市迅速发展问题,而在金融危机时期解决就业城市迅速发展问题,必须将短期应急和长远战略综合起来寻找对策。因此,保持经济增长、促进劳资合作、发展社区服务、推动科技创新、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金融危机城市就业 引言: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美林"委身"美银、AIG告急等一系列突如其来 的"变故"使得世界各国都为美国金融危机而震惊。当前的世界金融危机不仅波及面广,影响度深,更严重的是目前仍处在不确定的动荡之中。此次金融危机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并迅速演变为世界性的金融危机,这个过程发展之快,数量之大,影响之巨,可以说是人们始料不及的,它不仅波及到了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同时对部分新兴的发展中国家也有巨大的影响。在我国,经济发展同样出现了困顿的局面,金融危机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经济、社会、产业、市场和消费趋势,特别是抗风险能力差的中小企业,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而IT业更是不断传出公司裁员、倒闭的消息……由此也就必然对就业特别是对应届毕业生的就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针对这次金融危机,政府和学校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来缓解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但收效却不尽如人意。 一、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影响 1金融危机对城市就业的影响。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就业影响初现端倪。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已经演化为全球经济危机,这次危机冲击的广度、深度及其严重性值得高度重视。随着全球协调采取措施减轻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但走出这次危机冲击所产生的经济周期至少需要2-3年时间,甚至更长。受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和外商投资的影响,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不可避免受到冲击。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等青年劳动者是受影响最严重的就业群体。同时,外贸形势的变化使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城市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被迫在更大范围内进行,由此引起城市结构性失业人数进一步上升,城市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面临大量职工就业与再就业的沉重压力。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全国88个城市收集的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我们看到,劳动力市场求人倍率(岗位供给数与岗位需求数之比)从2001年的0.75大幅度逐年回升,并持续到2007年的0.98。但是,到2008年的第四季度,求人倍率急剧下降到0.85,系2002年以来的最低点。可见,中国实体经济增长显著减缓的后果,主要表现为就业增长的减速,以及失业率的上升。首先遭受冲击的是东部沿海城市出口企业和产业部门就业。2007年,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比重60%左右,出口比重占91%。而且,2001年以来出口高速增长,也主要来自东部地区。这样,在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和金融危机等多重影响冲击下,东部地区的出口企业和产业部门就最容易受到影响。以广东省为例,它的经济总量占全国1/10以上,出口占全国的1/3。由于它的外向型程度高,加工贸易企业占制造业很大比例,企业的利润率很薄,在人民币升值和金融危机等因素作用下,广东加工贸易企业拉动的新增就业人数从2005年的76万人下降到

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摘要?道教是我国 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自他产生已经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若从它的前身方仙道?黄老道算起时间久更长了?它 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对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音乐、化学、医学、养身学、气功学、以及民族关系、民族心理和社会习俗等各个方面都曾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此外?我国的传统文化主要包括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 这两个方面?道教对此影响颇深。关键词?道教传统文化影响道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宗教,在其创建和 发展过程中吸收、融合了不少传统文化,使这些文化成为它思想源泉的一部分。道教与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表现在它的思想来源上多样性它对我国古代的传统文化都采取了兼收 并蓄的态度?所以道教留下来的思想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 大集合、大杂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道教在发展过程中又对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过巨大而又复杂的影响。第一对古代政治历史的影响。在我国漫长的封建历史中有许多封建王朝大力提倡道教?用道教的教义作为封建统治的思想武 器?所以道教与我国封建社会的封建统治者关系是十分密

切的。许多古代的农民起义也是与道教的思想密切相关?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就是利用道教经典中的某些思想作为他们的思想武器?来指导农民起义?此后利用道教的教义起义的农民战争也有很多。所以道教对我们国家下层社会中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十分广泛和深远的。第二对我国古代学术思想方面的影响。我国的许多道教学者?例如南北朝的陶弘景?唐代的成玄英等这些都为我国古代文化思想方面具有一定的贡献?特别是道教长期与佛教思想?儒家思想之间的碰撞?排斥到最后的不断融合?兼容并须的发展过程?从而促进了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发展?而且道教的许多劝善书以及大量戒律都包含了许多伦理道德的思想?而这些思想是为我国古代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意义。第三对我国文学艺术的影响。我国古代的许多文学艺术著作中都有道教的影子?道教的主要目的在于羽化成仙?而这种思想也反映在我国古代的许多文学著作中?成为文学著作的重要题材之一?古代以这种思想而创作的诗、词、赋、小说等题材的作品数量众多?伟大的唐代诗人李白就是这其中的主要代表?其部分诗也被称为神仙诗。此外有关道教的雕塑、石刻、建筑都各具特色?由此可见都道教对我国古代艺术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同时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第四对我国医学发展的影响。道教为了实现长生不死?从一开始便十分重视炼

中美关系分析

中美关系分析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中美关系分析 回眸中美建交30年,两国关系发展可谓沐雨经风、曲折迂回、恩怨交加。既饱含相互斗争、坎坷蜿蜒的一面,也有相互借重、相对平稳的一面。中美两国关系发展深受世界总体形势、各自国内政治文化因素以及台湾、人权、经贸等问题的牵制和影响。中美之间也存在许多共同的利益,只要中美双方共同努力、高度重视、采取措施,中美是可以找到智慧和途径,推动双方关系平稳向前发展的。在美国新政府任内,中美关系总体趋势仍可望是积极的,中美关系的基础日益牢固。 就如何看待当前中美关系的问题,中美关系虽然有合有分,有聚有散,但和则两利,斗则两伤。维系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终归有利于两国人民的福祉,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缔造新的中美关系,需要登高望远,着眼大局,以图开创新的局面。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中美关系,似乎是一种既简单又复杂,既割舍不开又带有一定排斥性的关系。这种关系很独特,它不同于昔日的英美关系,也不同于冷战时代的美苏关系,它体现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要求,更是中国倡导和平图强理念的必然产物。中美两国的关系,直接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发展。中美无论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推动恢复世界经济增长方面,还是在处理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方面,都拥有更加广泛的共同利益。当前中美关系正站在新的起点上,面临重要发展机遇。 虽然两国社会制度、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发展阶段不同,但双方都应该以积极的眼光看待对方,用积极的行动推进各领域对话和合作。双方应该携手应对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各种复杂棘手的挑战和问题,实现互利合作、共同发展。双方不仅应该深化经济、反恐、防扩散、执法、能源、气候变化、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交流合作,推动两军交往,还要加强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以及全球性问题上的沟通和协调,不断充实两国关系战略内涵。

网络游戏七大特点浅析

网络游戏七大特点浅析 作为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和互联网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游戏的发展研究一直颇受关注。尽管网络游戏迅猛发展,其最基本特点一直未曾改变。本文将以传播学角度出发点,浅析网络游戏的七大特点。 一、超时空性 网络文化的时空压缩性是其特征之一。时空压缩性指的是在网上,没有自然空间的地理限制,人们足不出户却可以轻而易举地驰骋于任意不同的自然地域空间和文化空间中。而时间成为一种可以选择和操作的路径,人们可以自由的在现在和过去间切换。时间与空间凝结在一点:电脑的显示器。 网络游戏作为以网络为基础的一种内容产品,也具有时空压缩性。但网络游戏不仅仅将真实时空压缩在某一个网络终端,其更多的是创造了空间和时间,表现出独特的“超越时空性”,我们把这种特点称为网络游戏的超时空性。 二、隐匿性 在网络这个现实社会之外的“虚拟社会”空间里,网络技术使人们的身份变成了电脑上的一串字符,任何人都可以随便用不同的名字、性别、年龄与人交流。在网络游戏中,当人们相互交往时,现实社会中的一切自然和非自然特征都省去了。在网络游戏中,玩家运用文字符号、声音符号、色彩符号来扩大或超越现实世界的界限。符号化思维和活动赋予玩家以一种新的能力,这种能力改变着虚拟世界创造了一个崭新的网络游戏文化世界。 三、平等性 网络赋予了人有史以来最大的自由,在这个代码的世界中没有中心,没有现实生活中的条条款款。在游戏中人们不仅可以在虚拟世界中自由地追求自己的目标,也可以放心大胆的评论和表达,张扬个性、展示才华,追逐内心深处的理想,哪怕是黑暗的。 四、无限接近真实的虚拟性 网络空间是由比特()构成的。无数比特通过一定规律的排列,最终在网上形成了一个几乎可以找到现实社会一切的虚拟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一切都只是代码的存在方式,或者叫做信息的存在方式。这一特点就是网络游戏的虚拟性。 尽管网络游戏不是真实的,但凭借日新月异的技术,我们已经能仅仅通过视觉和听觉创造一个和现实几无二致的虚拟世界,从中得到强烈的感官刺激。值得

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和采取的政策

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 一.金融危机的前世今生 含义: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The Financial) ,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类型: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次贷危机等类型。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其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美国金融危机的演变过程:从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华尔街风暴,最终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这个过程发展之快,数量之大,影响之巨,可以说是人们始料不及的。大体上说,可以划成三个阶段:一是债务危机,借了住房贷款人,不能按时还本付息引起的问题。第二个阶段是流动性的危机。这些金融机构由于债务危机导致的一些有关金融机构不能够及时有一个足够的流动性对付债权人变现的要求。第三个阶段,信用危机。就是说,人们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金融活动产生怀疑,造成这样的危机。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从2007年上半年开始,美国抵押贷款风险开始浮出水面,随后,次贷危机全面爆发,并迅速席卷整个世界,成为全球性金融危机。 关于对我国的影响大致如下: 第一,次贷危机主要影响我国出口。次贷危机引起美国经济及全球经济增长的放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而这其中最主要是对出口的影响。2007年,由于美国和欧洲的进口需求疲软,我国月度出口增长率已从2007年2月的51.6%下降至12月的21.7%。美国次贷危机造成我国出口增长下降,一方面将引起我国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放缓,同时,由于我国经济增长放缓,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小于劳动力的供给,将使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增加。 其次,我国将面临经济增长趋缓和严峻就业形势的双重压力。我国已经截止到目前我国CPI已连续两个月低于4% ,分别为10月4.0% ,11月2.4% ,而PPI为10月3.2% ,11月2% ,经济形势非常严峻,第三季度的GDP增长率只有9% ,11月份的工业企业的利润率只有4.9%,实体经济尤其是工业面临巨大压力。而大量的中小型加工企业的倒闭,也加剧

儒道互补与中国传统文化

儒家道家之比较谈儒道互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主要内容:中国文化概括的特点:天人合一、内圣外王、儒道互补。天人合一强调人的行为,最高的是天道;内圣外王强调人生理想,人生道路的选择与设计,内圣即如何做人,外王泛指建功立业,内圣是基础,外王是扩展;儒道互补是从中国文化的内容和结构来概括的。 儒为主导,道为民间。几千年来,儒道两家思想决定中国人的思想、道德、价值理念。儒家的建树在于伦理道德,道家在于哲学思维。儒家主张刚强有为,道家主张柔弱不争;儒家主张热情豪情,道家主张沉静低调;儒家具有忧患意识,道家具有反思精神。二者无所谓优劣高下,见人见智,形成了相反相成的文化机制,这种文化机制就是儒道互补。儒道作为中国两大主干,儒道互补可以作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 一、儒道文化差异 儒道有差异,才能形成互补。1、儒道在理论上各有偏重。老子偏重自然,进行形而上学的哲学思考,老子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道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最高概念。 孔子偏重社会,着重于人与人的关系思考,建立伦理学。孔子以“仁”为儒家最高范畴,以“仁”改善日益紧张的人际关系,破解社会危机。孔子的思想对社会伦理思想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2、价值观念不同。孔子是人文主义取向,追求道德完善,强调积极进取,儒家倡导积极人生,主张用世,也有超然心态和矛盾心态;

老子以自然主义为取向,超越世俗;道家倡导超然通达,也有使命感和责任感,但更多是以批评者形象出现。 儒家的超然和道家的入世情怀慢慢被人遗忘了,孔孟和老庄的本来面目被窜改了。长期以来,人们对儒道的误解: 儒家积极有为,道家消极无为? 实际上,老子、孔子都有治国安邦的理想,只不过在治国的理念上不同。孔子主张发挥政府和领导人的意志和作用,老子主张淡化政府和领导人的作用,以无事的态度作大事。这并非消极,“不争”是顺其自然,仍是积极有为,只不过方式呢不同而已。孔子是直线思维,老子是逆向思维。 道家是逃避现实。很多人把道家等同于隐士,把隐士等同与逃避现实的人。此说不妥。实际上,他只是喜欢低调,不张扬。老子主张退出是在功成名就之后。隐士之隐是为求志,并没有放下天下。庄子即隐士,隐士待时,存身之道。 道家不关注现实,没有忧患意识。儒家有强烈的忧患意识,道家也有忧患意识。二者关注的方面不同。道家追求自然,崇尚自然主义的价值观,对人文明进步的有着清醒的认识和反思,也是忧患意识。对人类有着终极关怀。在人类文明的早期就看到文明发展的负面,不得不令人惊叹。 二、儒道互补的历史演进

我看中美关系现状及未来

我看中美关系现状及未来 中美两国,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明显的成本优势,广阔的市场和无可限量的发展潜力;另一个是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经济,科技实力的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两国的关系,直接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发展。就中美当前的关系来说,是处于一个蜜月期,但问题与冲突同样存在。因为在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就中美目前的情况来看,还在意识形态,政治影响,经贸摩擦等方面存在问题。 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美关系取得良好开局。当前,国际形势正处在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之中,国际金融危机继续蔓延和深化,各种全球性挑战明显增多。中美无论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推动恢复世界经济增长方面,还是在处理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方面,都拥有更加广泛的共同利益。当前中美关系正站在新的起点上,面临重要发展机遇。两国应该而且能够携手努力,共同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 记不清到底是从哪里看到的一种观点:所谓国家关系,主要是指政府间关系,尤其涉及介入外交关系的某些人士:领袖人物、政府官员、外交人士,以及非官方的幕僚(主要是学术界人士)和新闻记者。两国间关系越多,相互依赖也就越深。然而不管深到何等程度,两国关系的实际发展总是无法预测的。于是自己也开始思考中美关系的种种现象与其背后的原因。经过在网上进行的有关资料的查找,我对中美关系的现状有了一些了解,并开始思索中美关系的未来。 从历史记载以及当今国际政坛的风云变幻来看,中美关系在近几十年内的确有了飞速的发展,但总体来说,双边关系仍然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在这个前提下,中美关系的现状更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的姿态。那么中美关系的现状究竟是什么情况呢?我认为,中美双方始终是一种既相互合作,又相互斗争的关系。 我国正处于经济相对快速发展的时期,因此我们渴望拥有一个和平的,繁荣的国际环境与经济环境,所以我们真诚地希望能够发展好中美关系,以展开更多经济,军事,文化,教育上的合作,以便发展自己。相比之下,美国处于一个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其政府更关心维护国家利益和他的霸主地位,美国现阶段的对华战略方针应该在大体上维持现状,尽量将中国融入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轨道,同时防止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崛起。 事实上,美国从来也没有放松对中国的监视,震惊中外的中美撞机事件还令我记忆犹新,但更令我吃惊的是,美国事实上已经多次秘密派遣侦察机侵入我国领海上空进行间谍侦察,这些飞机利用先进的装备,在别国的阻截机达不到的高空飞行,并偷窥我国的重大机密。那架EP-3军事侦察机上竟然安装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监听设备,能够根据监听到的人的声音判断说话人的身份。据说甚至能够分辨出是谁打的喷嚏。 以现实政治的观点来说,不管一国的意识形态如何,只要其国家实力强大,都会追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追求其国家安全的最大化,而中国也不会例外。所以从国家利益至上的角度考虑,中美之间的国家战略是有结构性矛盾的,也就是说中美关系在合作中会有对抗,在竞争中又相互合作,但前提是中美均不打破目前的国际体系,中国也只有在当今的国际体系下才能够和平发展。 从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中国社会内部面临的问题才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挑战和巨大考验,如国内的产业升级,贫富差距,腐败,环境,政治改革等。中国只有处理好这些问题,才能维护国内的稳定,发展,而中共也只有处理好这些问题才能证明自身的合法性。外交是一国实力的体现,中国只有把眼前事情做好,同时兼顾长远的发展,中华民族的复兴才有望实现。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曾说:“新加坡在短时间内从第三世界发展为第一世界,但新加坡国土小,人口也少,这样的成就不算伟大,但当中国能从第三世界发展成第一世界的时

论网络文化的法律调整(一)

论网络文化的法律调整(一) 【论文关键词】网络文化法律调整民法 【论文摘要】网络文化的发展,需要法律的规制和保障。正当的网上言论自由,必须受到充分和有效的保护。目前法无明文禁止和许可的特殊社区,其合法与否,需加以探讨。网上政务公开,应当成为政府的法定义务。法律难以阻碍网络文化扩张。法律要制止对网络文化的不当干预。 网络文化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这一新生事物,法律的调整当然不可或缺,却也不可避免地有些手足无措。法律对网络文化的作为和规制,自然成为法学领域一个崭新的课题,“网络文化法”作为法学学科1个子部门步入前台,也呈必然之势。 在互联网兴起之初,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就已经被发觉,比如网际欺诈、信息滥发和网上狂言等现象1]。目前,针对一些具体问题也有所关注,比如就网络政务公开,有论者指出政府网站的“网八股”问题,实际上是装腔作势,借以吓人;无的放矢,不看对象;不负责任,到处害人2]。在法学领域,学界对网络文化的法律规制进行了研究,有论者提出法律规制是保障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主导型路径3]。 一、网络文化法的内涵和定位 网络文化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物质基础,以信息交流为核心。它以计算机及其连结网络作为物质载体,以上网者(网民)为主体,以虚拟的赛博空间为主要传播领域,以数字技术为基本技术手段,为人类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生存方式、活动领域和思维理念。网络文化比较全面地体现了信息时代的文化特征,将成为信息时代的核心文化4]。 网络文化缘起于黑客文化和吉布森等人的赛博朋克科幻小说。黑客最初是一群无组织的编程迷。大约在1959年左右,MIT(MassachusettsInstituteofTechnology)就出现了第1批黑客,还提出了所谓“黑客伦理”:反对集权和权威主义,强调人们拥有绝对的信息自由和使用计算机的权利,主张利用计算机过上更好的生活。1970后随着微机的出现,黑客多为通过个人计算机与互联网入侵和破坏计算机与网络的个人,黑客文化被视为反文化。在吉布森等人的科幻小说中,赛博朋克、电子人和能够形成交感幻觉的网络空间等假想物本用于反讽信息技术的发展,但却对网络空间和网络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然而,网络文化的内涵早已超越了黑客文化和科幻小说中的赛博朋克的范畴,发展为一种与计算机媒介通信和在线交流相关的文化形式。网络文化不仅包括与网际行为有关的规范、习俗、礼仪和特殊的语言符号形式,还包括网际欺诈、信息滥发和网上狂言等现象1]。网络文化见之于客观的具体表现主要有:网上新闻、电子邮件、网上视听、网络游戏、网上社区、网上聊天和网络学堂等。与许多新生事物类似,网络经历了爆炒之后的衰落,迷茫之中的探寻之后,终于以相对冷静的姿态占据或者搭建了社会舞台中不可或缺之1景。网络文化也从数年前“新人类”的时尚休闲方式,演变成为民众日常工作、学习和交往中不可或缺的资源和载体,乃至许多政界人士重视的传播平台。 网络空间的出现改变着社会生活,它同时也对作为人类社会维系规则之一的法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面对着具有虚拟性、全球性和即时性的全新网络空间,旧的法律已经不能有效地解决其间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一种新的法律制度——网络法律开始应运而生5]。具体到文化视域考察,学界已认识到网络文化在带来新的机遇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由于传统过滤技术的弊端、一些网络行为的危害以及网络相关法律的缺失等原因,有必要对网络文化加以法律规制3],网络文化法日渐成为1种社会需要。所谓网络文化法,就是指调整网络文化的传播、运营和调控的一切法律规范的总和。它不是指以此冠名的法典,而是学理上的1个统称,其在事实上是散见于其他有名法律的。与其他法律并无二致:网络文化法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网络文化的蓬勃发展,客观上当然需要法律的调整,但不仅仅是规制,更重要的是促进、支持和保障,这是时代赋予网络文化法的历史使命。网

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亚洲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 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强行管制并非能将金融危机完全屏蔽于国门之外,危机对大陆的外部帐户和某些国际金融指标的负面影响是显著的。就外部帐户而言主要表现为出口的下降,外资流入的减缓。 (一)金融危机对出口的影响 对出口增长给予充分的重视,是由于外贸出口在1997年已占GDP的20.3% ,如果外贸出口下滑,外需减少,对总需求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就较为严重1。亚洲经济危机导致中国出口的下降,可以从价格效应和收入效应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人民币对周边国家货币的升值,抑制了这些国家对国内商品的进口,削弱了中国国内产品在第三方市场上的竞争力;其次,周边国家经济的衰退所产生的财富效应会直接降低对中国产品的需求。消费需求除了受价格水平的影响外,还决定于该国的人均收入和财富水平,股市和房地产泡沫破裂、经济的衰退无疑会降低个人的财富及其对未来收入增长的预期,同时经济萧条也抑制了企业的投资需求。 图2:中国出口和进口的月度同比增长率(%) 资料来源:海关统计,1997-1999年各期。 从1998年第二季度开始,中国的进出口增长率同时出现下滑(见图2)。1998年的出口基本上没有增长,而负增长的趋势在1999年的头两个季度之中 1 1990-1997年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到了年均7.5%(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宏观课题组,1999)。

仍未得到缓解。出口的结构方面,1998年对欧洲和北美的出口仍然保持了增长的势头,在亚洲市场上却全面败退2(见图3)。对东亚国家或地区外贸出口增长幅度的下降主要是源于收入效应和价格效应的双重作用,但对欧美国家的出口增长却可以说明,1998年出口增长率的下滑并不主要是由于东亚国家的汇率贬值提升了这些国家外贸出口竞争力,挤占了我国的出口市场而引起的。 汇率贬值在短期内并未给这些国家的出口竞争力带来好处。东亚国家的出口产品中绝大多数是“来料加工”型的,进口成本约占这些国家出口总值的百分六十。货币贬值会引起进口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抵消了出口价格下跌所带来的利益。而且,由于金融秩序的混乱,许多企业根本借不到资金,甚至连这些国家的中央银行开出的信用状,外国银行都不愿接受,因此,企业缺乏流动资金,无法进口原材料进行生产。对于外国购买者来说,按时交货的因素至少和货品价格的因素同等重要。即使汇率贬值使东亚国家出口产品的价格稍微下降,许多外国购买者因担心不能按时收到货而不敢把订单下给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的企业。因此,东亚国家在金融危机时的大幅贬值并未给我国在1998年对欧美的出口上造成直接的威胁。 图3:1998年中国对亚洲和其他主要国家的出口增长率 数据来源:海闻,钟凯锋(1999)。 从1999年5月以来,中国的出口形势开始趋于好转,尽管1-8月的累计 出口额仍为负增长。负增长的原因主要是对第一大的贸易伙伴亚洲和第三大的贸易伙伴欧洲的出口同比增长率为负(见表5)。东亚经济的复苏无疑会导致其进口需求的增加,中国对东亚各国的出口恢复程度各异,其中对日本、印尼和韩国的出口尤为显著,对亚洲其它国家则仍旧低迷。对欧洲的出口比去年相对下滑,一个直接的原因是欧洲1999年经济增长的放缓和欧元的贬值3。相对于中国而言,东亚国家的货币贬值使这些国家出口产品的价格下降了20%- 2 除了菲律宾之外,1998年中国对东亚主要国家的出口都下降了。然而到1997年为止,亚洲市场占到了中国出口市场的40%,到1999年8月这一比例进一步上升到52.35%。 3 1999年,欧元相对于美元贬值了12%,而欧盟的经济增长率也从98年的2.8%下降到99年的 1.8%(IMF,1999)。 -40.0% -30.0% -20.0% -10.0% 0.0% 10.0% 20.0% 30.0% J a p a n I n d o n e s i a M a l a y s i a S i n g a p o r e T h a i l a n d K o r e a P h i l i p p i n e s U K G e r m a n y F r a n c e R u s s i a C a n a d a U S A A u s t r a l i a

中国功夫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功夫与中国传统文化 --再论中国功夫的理论 中国传统文化综述 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发端于战国的儒、道两大传统。中国功夫的理论也离不开于此。 儒家学说主张“济世”,倡刚健有为,以实现和谐、有序的政治理想。在维持现有秩序上,重德治与教化。到汉朝时尊儒,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铸造了中国的伦理类型文化,对于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不无现实意义。 道家主张追求与“道”的冥合,介乎“出世”与“入世”之间,强调“无为而无不为”。并注重人与天道自然的和谐。其“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对于今天的生态、人口问题,不无启发意义。并形成了中国人的注重内心的体悟的思维模式,讲求智圆行方。 儒家虽为正统,但并不排斥道家,仍注意与道家相融合,在儒家,创始人孔子就曾问礼于道家创始人老子,老子以“唇齿为喻”,说明以柔胜刚的道理。唇舌虽然不如牙齿坚硬,但唇舌要比牙齿持久。中国功夫以此演化拳术,虽不能胜人,但却可自保。刚则缺乏变化,反易被人所乘。显然道家要比儒家高一筹。用于其它方面也是如此。 到汉唐时,佛教传入我国。佛教主张“出世”否定现实,后逐步与儒、道相融合,被我国人民所接受,开始了佛教的中国化。也讲尊师重道,倡导大乘佛教。并以渡己渡众生为己任,注重清净寂定的“禅”

的心境的修炼。 宋朝时,理学家完成了儒、释、道的合流工作。建立了以儒为首,兼及佛、道三位一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结构。其实中国文化的根底仍在道家。 中国的人生哲学非常发达。 可总括为:“以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情”。既有苏子“唯江上清风,水中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成色”。“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陈抟的“于羲皇心地上驰骋,而不于周孔脚迹下盘桓。”的佛家的达观、超然。以离世的心境俯视人寰。又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以天下为己任”。“敢为天下先”的儒家的积极入世。 即道家的“庖丁解牛”,居于世,事虽杂而不累其心的高深修养。 修身上要求:“不为浮誉所惑,则养其力者厚;不为流俗相竟,则所以制其气者重。”的厚德载物,是要君子宽厚的品德修养可以承载天地万物。有“将军额头跑开马,宰相肚里能撑船。”之谓,“天为盖,地为床,千年古树为衣架,万里长江当澡盆。”的胸襟与气度的修养。 重操守、气节,坚持自己的志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即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做到“贫,气不改,达,志不改”。于是有周敦颐的《爱莲说》:“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而《隐居》,“采菊东篱

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势(形势与政策)

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势 回顾50多年来中国的对美政策和中美关系的历史,双方既有尖锐的对立,也有真诚的合作。 冷战后的中美关系也曾经出现了多次起伏和危机,但是中美关系并未破裂,反而加深了。其深刻的原因就在于,中美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的战略利益。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对亚洲和世界局势都负有重大责任。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美之间在许多全球性和区域性的重大问题上具有共同利益,存在着广泛的合作基础,中美经济合作的前景更是不可限量。 展望21世纪的中美关系,我们有理由表示审慎的乐观。当然,影响两国关系的负面因素也不容忽视,诸如人权问题、贸易问题、军售问题和台湾问题等,其中台湾问题事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影响中美关系改善和发展的最大障碍,也是最容易导致中美两国发生直接冲突的敏感问题。然而,只要中美双方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用战略的眼光来处理中美关系,在中美3个联合公报的基础上审视和处理台湾问题,中美关系就会沿着健康的轨道顺利前进。 1971年双方以乒乓外交拉开了两国建交的序幕。1979年邓小平访问美国,中美开始实质意义上的双边关系。1986年十一月,美国太平洋舰队访问中国青岛,中美双边关系有政治、经济领域向军事领域延伸。2005年八月,中美首次战略对话在北京举行,双边关系向战略高度发展。2009年美国信任总统奥巴马上任不久,新任国务卿希拉里访问中国,以密切同中国的联系。此举本外界普遍认为是中美关系新发展阶段到来的前奏。从以上发展历程来看,中美双边关系发展的总趋势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所以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双方的合作还会更加密切。但同样需要注意的是,随着中国实力的不断增强,会不可避免的被美方认为侵害美国利益或将中国视为潜在的最大威胁。这显然与美国的全球霸权战略有直接关系。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看,以后的一个时期里美国对中国的不信任将更加凸显。美国对中国是“既爱又恨”,这似乎听起来很矛盾,可如果你仔细的研究一下美国的对华政策后,就不会再感到惊讶了。事实上,美国对华的大政策没变,可中国却是在不断的变化着,变得日益强大了,而中国的强大无论以何种方式展现出来,都会不可避免的“侵害”美国利益。但另一个方面,美国和中国的依存度,以及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让美国不敢采取过于激烈的措施。由于这种“萝卜加大棒”的情况的存在,在暂时的时期内萝卜被时局推到最前沿,但也应注意的是大棒也在悄然的逐渐强硬起来。这一切决定了中美关系必须在前进与曲折的二重奏里前行。 稳定同美国关系,是中国外交的关键。近年来,中美关系中的合作关系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美关系的发展越来越和谐。美国是当今最大的发达国家,在世界舞台居于权力中心。从中国建国以来,美国一直在多方面遏止中国,企图通过经济、军事、外交等手段阻碍中国经济发展,其中的原因不难理解。尤其在近几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一直为其他国家所震惊,而中国本身所拥有的庞大的市场,又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有利的依托平台。在这样一个为诸多国家眼红的平台上,中国的经济将会持续、高速的增长将是不争的事实。而随着经济的增长,中国的军事、科技水平也在突飞猛进。这一切迫使美国不得不将中国作为阻碍其在实现全球霸权主义统治的一个强劲的对手。并且,在台湾问题上,美国虽然没有明确表态将台湾划进美日联合防御范围,但从其模糊描述

从东南亚金融危机中我们得到的启示

从东南亚金融危机中我们得到的启示 郑惠茹谢颖茵 摘要: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正是亚洲许多国家的经济腾飞之时,先后出现了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等“亚洲四小龙”,后出现了印尼、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亚洲四小虎”。他们都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借助产业转移的机遇,引进外资和技术,大力推行出口导向型,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这种所谓的“东亚模式”帮助了大多数亚洲国家实现工业化起步,吸引了世界关注。然而,这种模式虽然外表看起来激动人心,振兴了本国的民族工业,创造出令人惊叹的“东南亚奇迹”,然而却隐藏着非常大的弊端,比如过分依赖外资,汇率制缺乏弹性、严重结构性问题等,这些都为97年的经济危机埋下伏笔,以至于等到危机真正发生后,让这些亚洲国家一招打回原形,十年的经济增长成果化为泡沫。下面我们将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产生背景、原因、过程以及对中国的影响等方面深入揭开这场危机背后的面纱,以及说明中国应该从此次危机中获得的启示。 关键词:东南亚金融危机、亚洲四小虎、固定汇率制、投机家 一、东南亚金融危机的产生 东南亚经济危机的导火线是以索罗斯为首的国际金融投机家掀起的大量抛售泰铢风潮,导致泰铢贬值,引起周边国家连锁反应式的货币贬值狂潮。实际上,早在那些国际投机家们选中泰国之前,泰国经济的发展模式早已显露弊端。首先,泰国不应该实行“盯住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尤其盯住美元,一边实行盯住美元的固定制度汇率,另一边为了解决经常项目逆差,开放资本项目,利用高利率吸引外资流入,这样的做法无疑导致国家外债高筑,市场稳定岌岌可危。1997年的泰国,经济疲软,出口下降,汇率偏高,维持与美元一样固定汇率的泰铢已经严重高估,这让那些聪明的国际投机家从中看到有机可乘。他们采取的方法很简单,利用远期套汇交易借入大量泰铢,然后抛售泰铢换取美元,这样一来泰铢就会贬值,最后再购入打压完的泰铢来完成远期合同。其次,虽然泰国政府不甘示弱,坚守阵地,耗资大量美元来吸纳泰铢,但最后还是无力回天。《货币战争》的作者宋鸿兵在说到“亚洲货币绞杀战”的时候是这样形容泰国的:“泰国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死拼阵地战,战略意图完全暴露,战术缺乏灵活性和突然性,最终的失败是必然的。”泰国政府的不当干预手段反被那些国际投资家们利用,他们不断地散布谣言,说泰国政府束手无策,把泰国政府最后一丝力气都给消耗殆尽,最终泰国政府不得不于1997年7月2日当天宣布放弃盯住汇率制度,实行浮动汇率制。至此,泰国在这场货币绞杀战中成为第一个牺牲者,并且,泰国的经济危机就像瘟疫一样,迅速蔓延到亚洲各国:7月11日,菲律宾的比索开放与美元的比价,比索贬值;同一天,马来西亚也缴械投降,被迫放弃固定汇率改为浮动汇率;8月4日,印尼放弃抵抗,宣布汇率自由浮动;10月16日,中国台湾放弃与国际投机家的厮杀,台币实行自由浮动;11月,韩国经济危机爆发;98年初,国际投机家们卷土重来,再度重创印尼。最后,香港特区与投机家们上演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香港金融保卫战”,以香港胜利告终,至此东南亚金融危机才算是告一段落。这场“瘟疫”横扫了东南亚和日韩港台,所到之处,遍地哀鸿,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社会危机,事实上没有几个发展中国家能经受得住。国际投机家们的疯狂攻击,掠夺东南亚各国十多年来积累的财富,更有很多人把矛头直指索罗斯,马来西亚总统马哈蒂尔指责索罗斯就是“魔鬼”,应该把这样的“魔鬼”绳之于法! 二、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原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