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998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基本走势及亚洲金融风暴之后的影响与对策

1998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基本走势及亚洲金融风暴之后的影响与对策

1998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基本走势及亚洲金融风暴之后的影响与对策
1998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基本走势及亚洲金融风暴之后的影响与对策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王建今年夏季以来,在亚洲发生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金融风暴,风暴所至,各国经济一片混乱和凋敝。我国经济虽未受到这场金融风暴的影响,但社会各经济层面,在市场低迷及内部金融风险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情况下,仍忧心忡忡,不敢掉以轻心。我国在未来年份的经济走势究竟如何?这场横扫亚洲的金融危机到底会对我国造成何种影响,以及应采取怎样的对策,是各方面都高度关心的问题。我在此谈一些个人认识,供大家批评。一在整个八十年代,我国经济是处在由消费需求所主导的轻型化产业主导增长时期,从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由于居民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我国经济增长阶段发生重大变化,进入到由储蓄和投资需求所主导的重化工业阶段。从1993年以来,我国的国民总储蓄率始终高踞在40%以上的水平,经济增长率九十年代以来平均也在11%以上。根据日本和“亚洲四小”的经验,在进入到由储蓄和投资所主导的重化工业阶段后,经济增长有可能在20年左右的长时期内经济增长率维持在10%左右。我国的情况也是如此,在八十年代我国所经历的1984~1985年和1987~1988年两个增长高峰中,由于能源、交通、原材料和外汇等增长瓶颈的限制,经济增长率在10%以上的水平只能维持两年左右就必须被迫进行宏观紧缩,而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平均增长率高达11%,目前能源和原材料工业却在限产压库,在铁路的南北大通道上几乎没有任何限制口,国家外汇储备到目前为止已逾1400亿美元,这种显著异于八十年代增长特征的变化,就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带来的。九十年代以来国民储蓄率的急剧提升,使我国经济运行中的资金剩余不断增加。1991年我国国家银行体系开始出现“存差”,到1996年我国银行体系当年形成的存差高达7740亿元,这就给以资本市场为核心的要素市场发育提供了条件,也相应使我国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进入到要素市场发育阶段。但是,由于政府对这一改革阶段的到来缺乏必要的认识和政策准备,1992年以来要素市场的强劲发育势头首先是以“炒股热”、“炒汇热”、“集资热”,和“房地产热”、“开发区热”等自发而无序的形式出现的,由此在工农业生产和外贸及国家重点建设方面造成了一系列混乱,扰乱了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迫使国家必须以整顿要素市场为目标,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国民经济由此在1993年6月以后进入了一个紧缩期。导致这次紧缩的原因虽然也有增长速度过高和物价方面的问题,但是与八十年代的两次“过热”相比,1992、1993年的短线制约并不明显,例如这两年每年的钢材库存量都增加了2000万吨以上,国家外汇储备即使在最低点仍高达183亿美元,比八十年代两次过热期间高出5~12倍。1993年通胀率也明显低于1988年的水平。显然,导致1993年以来宏观紧缩的主要原因已与八十年代有了明显区别,即不是由于增长瓶颈的限制,而是由于要素市场的混乱,这也是我国在1993年实施宏观紧缩以来,仍可以使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保持在9%以上的重要原因。经历了长达4年的宏观紧缩,我国已经顺利完成了经济“软着陆”的任务。同比的通货膨胀率10月份以来已出现负值,1997年全年可能只有1%。由于在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的同时持续严格控制需求,到目前为止已出现了供给总量大于需求的格局,并形成了丰厚的物质储备。近年来,能源和主要原材料的增长率始终在低位徘徊,到今年底国家外汇储备将超过1500亿美元。与此同时,长时期的需求紧缩也使企业效益递减,倒闭企业和失业、下岗工人的数量不断增多,在局部地区甚至已形成社会隐患。因此,适当放宽需求已应成为下一阶段宏观调控政策的主题。由于我国实际上在目前已不存在任何制约经济增长的物质方面的瓶颈,而唯一限制增长的瓶颈只有宏观需求政策,所以,一旦在1998年对宏观需求政策进行某种程度的调整,就必定会看到经济增长率的明显反弹,因此我估计明年的经济增长率有可能达到11%,而且这一轮经济增长热潮必定会持续3~5年。现在有许多人怀疑,政府放松需求后,经济增长速度是否真的会出现明显回升。他们的理由有两个:一个是认为1990年以来在上一次经济紧缩的低谷区,政府也曾想用放松需求的政策引导经济回升,但真正的景气恢复直到1991年下半年才出现,其间间隔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另一个是认为,虽然目前不乏有钱的投

资者,但市场普遍感觉没有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成为启动下一轮经济的严重障碍。关于前一个问题,应当看到,1990年启动经济的背景是,1988年经济增长的潜能已接近枯竭,即使是采取刺激经济复苏的措施,由于原有的增长瓶颈不可能马上消除,经济增长也不可能反弹。而目前的情况是,已不存在任何制约增长的物质瓶颈,唯一的瓶颈是宏观需求政策,所以随着需求政策转向,经济增长率就有可能显著上升。实际上,自10月份以来我们已经可以看到放松需求政策所产生的影响。目前对需求变动影响程度最大的是投资,1997年1~10月累计增长率只有12·2%,比去年同期约下降了6个百分点。虽然今年出口需求有较多上升,但是由于投资需求在总需求中所占的比重比出口要大得多,投资需求的下降仍然导致了总需求增长的低迷。但是10月当月投资银根显著松动,1~10月中长期贷款的增加额是902亿元,而10月当月是136亿元。由于中长期贷款大幅度增加,10月当月的投资增长率相应上升到17·8%,而投资需求的上升又使当月的工业增长速度明显提升。今年头9个月工业增加值的平均增长率是11%,10月份则上升到11·8%,11月是11·6%。所以,只要政府放松投资需求,经济增长速度就会回升。第二个问题涉及到结构调整问题。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基本路向,1979~1984年是农业主导增长时期,1984~1988年则是以彩电、冰箱和洗衣机为代表的新一代耐用轻工产品主导增长时期,1989~1991年在宏观紧缩中出现市场低迷,则是我国经济增长从“轻型化”阶段转向重化工业阶段的信号。经过“八五”期间的建设,我国的基础产业得到极大充实,基本上消除了80年代制约经济增长的瓶颈,这前三个阶段的变化,都是与产业经济学理论所描述的工业化过程的结构变化阶段,以及各工业化先行国家的历史经验极为吻合的。按照产业发展的普遍规律,在重化工业阶段中越过基础产业发展阶段后,应进入重加工业发展阶段,就是日本人常讲的“以设备投资带动经济增长时期”。从我国情况看,在主要工业产品中,目前增长率大大高于平均增长水平的,几乎都是重加工业产品。例如,1997年1~10月工业增长率为13·2%,同期在国家统计局所统计的150种主要工业品产量中,有38种产品的增长率在17%以上,而在这38种产品中只有3种是消费品,有7种是重基础工业品,其他近四分之三都是重加工业产品。但这些产品的国产化程度一般都很低,大量的中间产品,如机电产品的元、器件、化工产品的中间体,或是生产这些产品的设备,以及制造这些设备的设备等都需要进口。这样,虽然对重加工业的最终需求增长很快,却难以拉动与其相关的一系列中间产业的发展,也不能充分吸纳90年代以来国内基础产业所新形成的巨大产出,而只能拉动相关的进口产品增长。1991年我国机电产品进口的比重还只有30%,1996年已上升到40%。重加工业发展不足的根本原因是投资不足。从机械电子部门看,日本在五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中期的重加工业发展阶段,对这一部门的投资比重一般年份在四分之一左右,最高年份接近30%,我国近年来对机电部门的投资比重却一直在5%以下。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重加工业以准备打仗为目标,曾长时期超前发展,但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国有企业高度集中在这一部门,缺乏内部积累机制,而国家又长时期未对这一部门进行倾斜性投资,导致我国原有的重加工业长期得不到改造,因此虽然存量规模庞大,却极不适应目前以高技术、高知识附加值为特征的重加工业中间产品需求,由此造成目前我国重加工业的产品市场低迷。而重基础工业由于其前向关联产业的增长停滞,也陷入了市场低迷状态。显然,目前市场低迷的现象,与1989~1991年期间出现的“市场疲软”,反映的都是同一类情况,即我国经济又进入到一个结构升级阶段,1989~1991年是从轻型产业阶段向重型产业阶段过渡,而目前则是到了要从重基础工业向重加工业过渡。这标志着我国的工业化已经进入到中后期阶段,而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即高附加值化,则有赖于大批重加工产业的极大发展。只有如此,在未来15年左右时间里,才有可能实现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反过来说,当我国经济发展迈过重基础工业阶段后,由于它的前向关联产业严重发展不足,不能充分吸收基础工业的产出,基础产业部门就很难出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在我国,由于大批基础产业的兴建是

依靠贷款来完成的,这种情况的结果就更为严重,将会使许多基础产业企业陷入还贷的困境。

所以,我国下一阶段的产业发展重点是重加工业,这是我国经济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启

动下一阶段经济的投资热点。目前的问题在于,我们虽然已经认识到了当前

最主要的经济任务是结构调整,但重点似乎是放在了压缩原有的长线产业方面,例如提出明

年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压缩棉纺工业,而对如何振兴重加工业仍缺乏必要的认识和具体的政策。

所以,在未来几年中,急需尽快出台类似于日本在产业结构高度化时期出台的“机械工业振

兴法”那样的政策,以引导投资结构的转向。但这并不是说明年就不可能出

现由投资需求所带动经济增长率反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存在着工业化超前而城市化

滞后的现象,在城市化建设方面存在着大量基础设施欠帐,据估计,到2010年,我国在城市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需要大约40~60万亿元的投入,而这方面的投入仍是由各级政府所主

导。所以下一轮经济增长热潮的出现,很可能首先是受到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带动,然后逐

步过渡到由对机电产业投资的带动。明年经济增长的加速力,还将来自于微

观层面的变化。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起步以来,始终没有触及到国有及集体企业的产权制

度这个核心问题,而党的“十五大”终于肯定了“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都是公有制的实现形

式”,由此我国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到了产权制度改革时期。我们都不会忘记,当在

1979年以后的农村改革时期,由于农村生产关系适应了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曾经呼

唤出巨大的农业生产力,以至于在1979~1984年间,出现了长达6年的农业“超常规增长”。

今天,城市产权制度改革正在全国迅速推开,对这场社会大变革的影响和后果,我们怎样估

计都不会过分,它必将成为我国今后乃至未来推动工业化增长的强大动力。

[!--empirenews.page--] 另外,推动1998年我国经济增长加速的动力还有一个重要的外部条件,这就是今年以来首先

袭击泰国,然后席卷整个亚洲的金融危机。二

描述亚洲金融风暴过程的文章已经很多,无庸赘述,重要的是分析其原因及影响,特别是对

我国经济的影响。关于亚洲金融风暴的原因目前有许多观点,例如亚洲各国

的泡沫经济、国际金融制度的缺陷、国际大炒家的出现,以及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与政治格

局的变化等。而我认为,更为重要的本质原因是,世界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以主导产业转

向服务业为完成工业化的标志,在本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率先进入到“后工业化社会”,到

70年代中期,英、法、德、意、日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也完成了工业化任务。在70年

代中期以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未完成工业化任务的时候,资本运动与有形的生产和物质流通

过程结合的还是比较紧密的。例如70年代初期全世界每年的货币交易量还不到10万亿美元,

其中约五分之一左右与现实的生产和流通有关。但是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越过工业化阶段后,

其资本运动脱离有形物质生产运动的问题就越来越突出了。从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

世界生产量的增长还不到4倍,但是世界每年的货币交易量却增长了40倍,目前已超过每年

400万亿美元,而其中只有0·02%与现实的生产和流通有关。正是由于有越来越多资本日益

脱离物质生产过程,而到这以外的领域牟利,才给货币的投机活动提供了如此巨大的规模和

市场,才促使主要服务于货币投机活动的金融衍生工具,自70年代以来有了令人眼花缭乱的

发展,以至于199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是授予了两位以期权和衍生证券理论为主要贡献的

美国经济学家。所以,亚洲金融风暴说明,世界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在这

个时代,由于世界经济一体性的发展,和国际投机性货币交易达到如此的规模,任何国家背

离市场要求所制定的政策以及所导致的不均衡状态,都有可能成为被国际游资投机所利用的

机会。另一方面,巨大的国际剩余资本,也给发展中的各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所

以,在今天的时代,为了防止国际金融风暴的波及而因噎废食,闭关锁国以求自保,只会被

国际社会所淘汰,只有坚持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方向,才能在未来的国际经济环境中,趋利避

害,求得最快的发展。许多人指出,由于在亚洲金融风暴打击下,我国周边

国家的货币都显著贬值,将对我国经济在未来的发展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甚至会降低我国未来的经济增长率。这种判断在1997年7~10月间东南亚国家发生金融危机的时候是有道理的,因为这些国家与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相同,经济结构比较接近,一旦货币贬值,的确会对我国的出口行成冲击。但是10月份以后,发生了东北亚金融危机,韩国和日本被卷了进来,这场金融危机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首先,韩国,尤其是日本,是对亚洲地区输出资本的最主要国家,90年代以来,东盟国家所得到的外资,有60%以上是从日本流入的。而日本经济自8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泡沫经济成灾,及政府对金融机构监管不力,在金融系统内形成大量不良债权。据有关资料,日本金融机构仅摆在账面上的不良债权就达40万亿日元之巨,而类似山一证券20多亿美元以上的账外不良贷款,估计也有20~40万亿日元,这些不良债权合计,可能占到日本金融系统资产总额的15~20%。10月份以来日本出现的一系列金融机构和大企业倒闭现象,只是冰山之一角,估计金融机构和企业的倒闭风潮还会持续一段时间。日本国力雄厚,有可能自己走出这潭泥沼,但据估计,日本金融机构要想消化掉几十万亿日元之巨的银行不良债权,可能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在基本上消化完这些不良债权之前,日本金融体系必将而且已经进入了一个通货紧缩过程,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不会有能力继续向东南亚地区大规模输出资本。也不会出现一个理想的经济增长速度。东盟诸国陷入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国家的出口结构过于单一,都是以电子产品为主要出口商品。1995年以来,国际市场电子产品严重供过于求,导致这些国家的国际收支显著失衡,又不切实际地维持高汇率,就为索罗斯等国际大炒家有机可乘。这些国家要想恢复国际竞争力,必须对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进行调整,而在金融风暴打击下,国内金融机构已普遍失去了融资能力,日本又陷入了国内的麻烦,难以向东盟国家输出资金。所以,虽然东南亚国家的长远前景仍然看好,但是在未来3~5年内,却有可能因为失去结构调整动力而进入一个低速增长区。韩国陷入金融危机的原因与日本有类似之处,都是由于政府对金融机构监管不力,以至于形成了巨额的不良债权。韩国要想摆脱这场麻烦,恢复正常的经济增长,可能比日本需要的时间更长。由于韩国是世界第十一大经济实体,摆脱金融危机需要国际社会注入的资金比东盟诸国要大得多。目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已承诺为韩国提供570亿美元的紧急援助,但据估计可能800亿美元也不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承诺了为印尼提供400亿美元,为泰国提供170亿美元,以及为菲律宾提供10亿美元。这部分资金总量已超过了1000亿美元,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目前所有的全部资金也只有760亿美元。目前国际套头基金估计有1·2万亿美元之巨,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资本只有不足800亿美元,这是对抗国际金融投机力量的唯一主力军,对付东南亚几个小国所发生的金融危机尚可,在韩国这样的大经济实体也卷进来后,就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了,这也必然要减低亚洲国家走出金融危机的速度。所以,在东北亚金融危机发生后,亚洲金融危机就出现了长期化的趋势。可以预计,在未来3~5年内,亚洲国家将进入一个相对低速增长区,亚洲主要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将可能在5%以下的区间内运行,日本和韩国则还要低得多。1998年以至以后两年亚洲国家将进入经济增长的低谷区,而我国在今后三年内则有可能出现两位数以上的经济增长率,这种一低一高的明显对比,将可能构成对我国经济发展极为有利的态势,因为国际上仍有很多游资需要找出路,过去东亚地区是最好的投资场所,但是在目前的情形下都不敢再来,而在世界其他地区又找不到更好的投资机会,所以他们一定会高度关注中国的经济情况,并被我国两位数以上的经济增长率强有力地吸引过来,而外资的大量进入,将会成为推动我国1998年经济增长的又一重要推动力。香港是在此次亚洲金融风暴中唯一本币没有贬值的地区,但为了捍卫港币不得不大幅度提高利率,由此导致香港股市和房地产的大幅度下跌。由于港币严重高估,不仅港股和房地产受到打击,香港的贸易和旅游收入在未来也会受到严重影响,并将导致香港国际收支的进一步不平衡。90年代以来,香港的贸易收支逆差始终呈不断加大趋

势,1995年已达190亿美元,国际金融风暴后国际收支逆差将会进一步扩大,对港币投机压

力就会始终存在。所以,香港股市在1998年有可能再次走低,房地产价格也有可能进一步下

跌,这就使国际资本对通过香港资本市场始终持警惕的态度。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进入到国

内的外国投资有六成以上来自香港,而香港投资者的资金,主要是通过国际资本在香港资本

市场购买“中国概念股”筹集。香港资本市场前途不明,国际资本进入中国的渠道就有可能

发生变化,采取直接进入中国的方式,特别是通过上海资本市场进入中国,这就给中国资本

市场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也给上海加速成为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带来了前所未有

的机会。1992年以后,我国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从国际贷款转向外商直接

投资,但最大量的国际资本是掌握在各类基金的手中,而基金投资的主要形式是通过资本市

场购买债券进入到一个国家。我国要想利用周边国家经济增长低迷的时机更多吸引外资,就

要尽快考虑加大国内资本市场的开放速度,AB股并轨,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等问题。由于国际

游资的动向目前还难以看清楚,对开放国内资本市场还需要持谨慎推进的态度,在初期阶段

可以采取开放部分A股市场的作法,即把外资购买A股的额度控制在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以

内。而在开放资本市场的初期,更要严格限制各类金融衍生工具的使用。中

国改革开放以来,香港经济越来越成为中国经济的一部分。今后三年在中国经济“一花独放”,

亚洲经济持续走低的过程中,由于香港经济“中国概念”的特点,在中国经济景气恢复的带

动下,香港上市公司的经营效益情况将普遍好转,这就会使香港经济相比较率亚洲其他国家,

率先走出经济增长的低谷,逐步与内地经济上扬的态势取得一致,这个“拐点”变化可能是

在1998年末或1999年初到来。三

有许多人怀疑,中国是否已经逃过了亚州金融风暴冲击?因此怀疑在亚洲金融风暴“余韵未

消”的时候开放中国的资本市场是否是明智之举。应当看到,亚洲国家发生金融危机的内在

原因是国内的“泡沫经济”、国际收支失衡,以及经济结构及政策方面的问题。我国自1992

年以来虽然也出现了泡沫经济现象,但是由于醒悟即时及治理得力,在金融、股票及房地产

方面的问题不能说完全解决了,也可以说不良势头已经得到了扭转。近年来,我国贸易结构

不仅实现了多元化,而且保持了很高的增长率,到目前为止,我国外汇储备已接近1500亿美

元,是世界第二大外汇储备国,我国的外债是以中长期外债为主,这些都与发生金融危机的

亚洲其他国际有很大不同。但是,我国目前仍蕴含着极大的金融风险,主要

表现为我国金融机构中的不良债权比例太高,大约在三分之一左右。而我国银行体系不良债

权的形成原因与亚洲各国有着显著差别,主要不是产生与股票和房地产投资方面的“泡沫经

济”,而是产生于国家长期以来为维持国有经济的运转,不断向大批生产经营不善的国有企业

注入资金。所以,那些经营不善的国有企业是才是中国经济中最大的“泡沫”。这些泡沫近年

来已经开始被“吹破”了,由此在近两年突然出现了近600万失业工人和1500万下岗职工,

并使我国的经济运行中的金融风险突然增长。因此我国如果发生金融危机,诱因一定不是产

生在外部,而是产生在内部;诱发问题的主要领域也一定不是象亚洲其他国家那样,是在股

票、房地产等第三产业,而是在国有经济最集中的第二产业。化解我国金融

风险最主要的办法,是降低现有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比例。目前主要市场国家企业的资产负

债比例一般为50%,而我国目前国有工业企业则平均在75%以上的高水平。要想把现有国有

企业的资产负债比例降低到正常水平,就意味着要消化约2万亿元人民币的不良债务,如果

能做到这一点,银行体系的危机也可同时化解,因为银行的不良债权,主要是由国有企业的

不良债务构成的。按照“三年搞活国有企业”的要求,从今后三年国家对企业改革的安排看,

化解不良债务大约有三个途径,一是每年安排300亿元的技术改造资金,三年大约有1000

亿元;二是每年400亿的破产准备金,三年也是1000亿元出头;三是每年300亿

[!--empirenews.page--] 元的上市新股,按目前到二级市场的平均溢价比例1:6计算,三年约6000亿元;三项合计

三年内可向企业注入的资金不会超过一万亿元,还有一万亿元在那里呢?90年代以来,香港作为中国实际上的国际金融中心,为搞活国有企业筹集资金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H股和“红筹股”在香港股市上的市值已经超过5500亿港元,已近香港股市市值的六分之一,到1997年末为止,已筹资近1500亿港元。在亚洲金融风暴发生前,继续把更多的国有企业推上香港股市筹资,原是国有企业实现增资减债的重要途径,但在目前的形势下,这种可能性已大大减少了,这就突出了尽快进一步开放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意义。以上分析说明,国际资本想大批流入我国寻找出路的态势,从1998年开始大约只会维持3年左右的时间,在这之后随着亚洲经济的逐步复苏,势头将会减弱。所以,今后三年是我国利用亚洲金融危机化解我国内部金融危机的极好机会,应当充分利用国际资本,达到为国有企业增资减债的目的,当然,这还必须与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造相结合。如果因害怕国际金融危机的袭扰,反而采取缩小资本市场开放度的政策,就会错过这一千载难逢的好时机。开放国内资本市场是否会引起国内资本市场的失衡,一个重要的前提是人民币的走势如何?如果开放后是象许多人猜测的那样,会导致人民币的显著贬值,其结果也可能与东南亚国家殊途同归。人民币的走势主要取决于未来时间内我国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收支和资本项目收支的变化。从贸易收支看,近年的经验证明,当我国经济增长率在11%左右水平时,进出口大体上都会在12%左右的同步增长水平,由于目前出口基数大于进口,同步增长条件下仍会有顺差,估计不会低于100亿美元;而在目前形势下,由于外资可能出现大量流入的态势,资本项下的顺差就有可能进一步扩大。如果经常项目收支和资本项目收支在未来几年内都是顺差,就没有理由认为人民币会贬值。在周边国家的货币都大幅度贬值条件下,我国的出口是会受到冲击,但也要具体分析。前面说过,东盟国家由于缺乏结构调整动力,马上实现出口结构的多元化是不可能的,而我国电子类产品的出口总额也不超过100亿美元,虽然会受到影响,但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不过只有5%左右。对纺织品出口而言,主要是受到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挑战,这两个国家的纺织品出口是以两纱两布为主,而我国的同类产品出口只有不足50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更低。更何况,近年来我国经济加工型贸易格局的形成愈加明显,在目前的进口总额中已有50%以上是为了再出口,人民币坚挺虽不有利于出口,但却有利于进口,不见得都是坏事。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至今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关注。从1994年起,我国中、西部一些省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以至于1996年第一次出现了中部地区增长率高于东部地区1个百分点的情况,东南沿海地区相对滞后。我国经济增长极向北向西移动的情况,是由90年代以来在中、西部地区出现农业增长高峰,在此基础上掀起了农村工业化高潮所引发的,这几乎是在重复80年代在沿海地区农村所发生的情况。在整个80年代,港台地区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外向型产业向沿海地区的转移,也是推动沿海地区出现工业化高潮的强大动力。在90年代初期新一轮的工业增长高潮中,沿海地区的生产要素价格明显上升,这就导致了港台投资以及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向中、西部地区移动的趋势。例如,1991年中、西部地区国有直接投资所占的比重分别为4%和1·6%,1995年上升到7·5%和2·1%,1997年上半年又进一步上升到9·9%和3·1%。中国不仅幅员广大,而且地区间存在着很大的经济增长差距,由于中西部地区的生产要素价格只是东部地区的一半甚至更低,所以当我国周边国家货币贬值的时候,由于我国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的生产基地向中西部的转移,生产这些出口产品的生产要素价格也在相应贬值,这就相应抵销了周边国家货币贬值所造成的不利影响。而这种情况,只有在我国这样一个存在着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才能出现。由于在中国的沿海地区只有3亿人口较为富裕,而在中西部地区还有9亿不太富裕的人口,这也预示着中国将有可能在未来很长时期内,向国际市场源源不断地提供价格低廉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并由此在这一领域中长期保持很强的国际竞争力。★★★★综上所述,中国经

济在目前已经再次来到了一个大转折关头,不论是在改革还是在发展,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方面都面临着很多机会,同时也有很多难题,而当前与以往任何时候相比,是走向成功还是遭致挫折,都更加取决于宏观政策的摆布,都更加需要领导者的大智大勇,及果断和决心。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论文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由企稳回升走向全面恢复的关键阶段,应努力保持来之不易的经济成果,妥善处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与困难,为下一阶段经济平稳运行打好基础。宏观调控应根据新形势新情况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 一、国民经济全面恢复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1.消费增长保持稳定 (1)推动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政策因素将继续成为支持消费增长的重要动力。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二季度家电、汽车、节能产品消费政策将继续完善,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收入的措施将进一步落实,“万村千乡”和“双百”工程建设将深入推进,政策对消费的推动作用依然较强。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将提高社会消费意愿。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同比增长9.2%,比上年同期加快0.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同比增长7.5%。根据一季度人民银行储户问卷调查,城镇居民判断收入增加的占比从2009年二季度的12.6%回升到2010年一季度的21.3%,实际收入与收入预期的改善将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与意愿。三是世博会召开刺激消费增长。二季度世博会在上海举行,届时周边地区旅游、会展等生活性与生产性服务消费将大幅增加。四是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将促使消费名义增速走高。2009年二季度CPI同比负增长1.3%,而今年二季度CPI呈明显上行趋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将提高。 (2)抑制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国家近期连续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效果在二季度显现,与住房相关的家具、建材消费增长将趋缓。而且,前期房价涨幅过大,对已买房居民下一阶段的其他消费形成一定制约。二是干旱、地震等自然灾害将减少当地居民收入,降低居民生活水平,导致局部地区消费能力下降。三是近期粮食、蔬菜、水果价格涨幅较高,成品油价格调整,不利于居民实际购买能力提高。 总体而言,消费需求将保持稳定,初步预计,二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9%。 2.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一是翘尾因素提高二季度物价涨幅。经计算,二季度CPI翘尾因素为1.6个百分点,PPI为4.4个百分点,分别处于全年翘尾值次高和最高水平,即使不考虑新涨价因素,二季度CPI与PPI也将呈现一定幅度上升。二是输入型物价上涨动力增强。世界经济复苏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国

魏杰教授: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深度好文)

魏杰教授: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深度好文) 10月9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经济学家魏杰,用了一整天的时间为第二期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经营管理培训班(EMT)60名学员精彩解读了中国宏观经济形势。 魏杰教授的核心观点:1.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主要把握好两个问题:一是风险在哪里,二是增长动力在哪里? 2.风险在哪里?主要是防范金融风险。防范金融风险,主要抓好六个方面重点工作:抑制资产泡沫;稳住外汇;稳住债务;治理金融秩序;调整货币政策;稳住实体经济。 3.增长动力在哪里?就是推动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调整经济结构;二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三是调整开放战略;四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下根据魏杰教授的讲课整理: 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主要把握好两个问题:一是风险在哪里,二是增长动力在哪里?风险在哪里?主要是防范金融风险。增长动力在哪里?就是推动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一、防范金融风险(一)抑制资产泡沫什么是资产泡沫?就是资产价格涨得太快太高。资产泡沫主要集中在股市和房市。从中国目前情况来看,股票不太可能,主要基于三点判断:一是证监会目前主要职能是加强监管;二是证券部门对

场外资金配置极度关注;三是IPO速度快规模大。预期未来五年内,股市将呈现慢牛态势。目前来看,资产泡沫主要在房市。房市是否存在泡沫,重点关注住房供给与刚性需求的关系。房产具有两种属性,即居住需求和投资需求。日本在1985年就是因为住房供给大大超过刚性需求,加上美国的剪羊毛,从而导致房市泡沫破裂,直到今天仍然没有走出泥潭。房产超过刚性需求后,一旦没有居住功能,也就没有了投机功能与投资功能。抑制房市泡沫的对策就是:中短期对策与长效机制相结合。中短期对策主要是两个立足点:一是严格约束投机和投资性需求。采取严格的限购政策;二是约束开发商的行为。今年以来两个手段很见效,一个是控制融资通道;另一个就是让面粉超过面包价格(地价高于房价)。长效机制,主要包括租售同权、共有产权、调整空间布局等手段。关于调整空间布局,是前段时间的热点问题。突然冒了一个雄安新区,有的人很吃惊,我说不用吃惊。我们几年前就在讨论调整空间布局。北京三大体系已经逐渐进入负面层面所以有必要调整,调整方向,把北京非首都功能剥离出去,找一个地方来承接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哪里承载啊?这个地点选择很重要,讨论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后公布的是雄安新区,承载北京的非首都功能。什么叫非首都功能呢?首都功能就是四件事,第一个就是政治中心,第二个国际交往中心,第三个文化中心,第四个科学创新中心。这四项最后

对目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进行分析

对目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进行分析,根据分析对证券市场的价格变动趋势做出判断 在多重因素叠加的作用下,2012 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在持续回落中呈现出加速性和逐步内生性等特点,迫使政府进行宏观经济政策再定位,“稳增长”成为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各类刺激政策开始重返。在现有政策框架和利益激励格局中,“稳增长”将演化为“扩投资”,“微调性”的政策调整将演化为“扩张性”的放松,地方政府将大幅度放大“扩投资”的刺激效应,从而带动投资和消费出现较为强劲的反弹,中国宏观经济将快速扭转2012 年1 —2 季度加速下滑的态势,并于 2 季度末出现触底反弹。但由于外部环境持续疲软、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以及深层次结构问题更为严峻等原因,这种反弹不会十分强劲并面临严重的不确定。2012年GDP 增速将呈现“前低后扬”运行态势。 2012年,政府主动把经济增长速度放缓。2012年第一季度全国的GDP增速为8.1%,创3年来新低。可以看出,中国将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产业结构,未来5—10年发展新兴能源产业,这与“十二五规划纲要”所提及的“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谋而合。由此我们可以初步得出结论:对于过去高耗能上市公司存在不好预期,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导致产业结构出现的问题不利于其证券市场价格的上扬。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拉开序幕,世界经济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伴随着愈演愈烈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严重冲击,中国经济开始陷入了一种四面楚歌的困境,受到了相当大的冲击。为此,政府制定出台了十大措施以及两年4万亿元的刺激经济方案,而这一切逐渐拉开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投资建设的序幕。虽然4万亿元的计划让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金融危机造成的巨大影响,但造成的通货膨胀却仍然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经济滞涨,不利于证券市场价格的上扬 自2011年末开始至今,央行三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从当前经济形势来看,央行仍会继续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以刺激流动性,不过下调幅度有限。就货币供应量而言,2008年的4万亿刺激经济计划已然导致市场货币供应过剩,并进一步引发通货膨胀,可推断近期不会再度出台类似政策。因此,对于近期货币政策,投资者不宜过分乐观。 美国经济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仍然存在。虽然我国金融市场并未全面开放,但我国的经济目前对外依存度百分比高达一半以上,而国内出口最大的地区就是欧洲、美国等发达国家。我国对外出口国家的经济出现大幅下滑,其需求也会大幅下降,因而势必影响到我国出口,而国内月度出口数据正说明了这一点。外国经济不景气,尤其影响了我国出口企业。由此,不利于我国证券市场价格的整体上扬 综上,未来几年,我们国家股市不具备整体上扬的条件。然而,我们应注意到,国家为了保证经济的正常发展及证券市场的稳定,是不会让证券价格进行大幅度的涨跌。同时,随着“十八大”这一里程碑的日益临近,最终将导致我国证券价格涨不了又不能跌,即在狭小空间振荡(2200点—2400点)。 意见建议:由于以上的若干陈述分析,笔者建议股市“中长线投资者”应该稍作休息,而“短线投资者”要活跃起来,因为未来几年很有可能会是“短线投资者”的“黄金时间”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 2010 年,我国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势头,工业生产强力反弹,国内需求强劲,出口快速增长,三大动力协调性增强。 ● 2011 年,我国经济将由回升转入增长与通胀并行阶段,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世界经济殊途同归于“滞胀”;“三驾马车”均有放缓,经济景气小幅回落;通胀压力上升,价格调节面临“二难选择”。 ● 2011 年,我国经济将由政策刺激下的较快增长转为结构调整中的稳定增长阶段,全年 GDP 增长呈现“前低后高”走势,与 2010 年正好相反,增长 9.5%左右,比 2010 年回落 0.5 个百分点,CPI 增长在 4%左右,高于 2010年 0.7个百分点。 ● 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重在“调结构”和“控物价”;财政政策重在“调结构”“稳增长”;货币政策转向“稳健”,更加注重对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运用,货币信贷回归常态。2010年,中国经济延续了2009 年以来的回升向好态势,工业生产强力反弹,国内需求强劲,出口恢复性较快增长,三大动力协调性明显增强。由于发达经济体复苏进程艰难曲折、新兴经济体增长动力减弱,2011 年世界经济形势谨慎乐观。作为“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在外需乏力、货币政策收紧和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下,预计 2011 年我国 GDP 增长9.5%左右,比 2010年回落约 0.5个百分点;CPI 上涨 4%左右,高于2010 年 0.7个

百分点左右。在经济减速、通胀增压的大背景下,宏观经济政策转向积极稳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注重稳定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和促进社会和谐;货币政策转向稳健,更加强调审慎灵活,把稳定物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保持信贷规模适度增长,加强利率和汇率调节。 一、2010年我国经济运行“前高后低”,协调性显著增强 2010 年,我国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势头,工业生产强力反弹,国内需求强劲,出口快速增长,三大动力协调性增强。 1.受政策效应衰减和基数两大因素的影响,GDP增长“前高后低”在外部环境改善、政策刺激和低基数等因素的影响下,2010 年我国经济延续了2009年以来的回升向好态势。前三季度,GDP 增长 10.6%,比上年同期加快了 2.5 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长 4.0%,与去年同期持平;第二产业增长 12.6%,比上年同期加快 4.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长 9.5%,比去年同期加快0.4个百分点。但分季度看,经济增长则呈逐季放缓态势。第一、二、三季度 GDP 分别增长 11.9%、10.3%和 9.6%,预计四季度经济增长还将有所放缓。今年季度之间经济增长逐季放缓,前高后低,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基数不断抬高。去年全年经济运行呈现“前低后高”,对今年经济走势的影响明显。二是政策主动调控。今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两次房地产“新政”、规范地方融资平台和加大节能减排等政策对经济增长起到了明显的抑制作用。尽管 2010 年前 11个月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

案例 亚洲金融危机始末-马晓东

案例亚洲金融危机始末 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前,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已经连续10年高速增长。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这些国家的银行信贷额以更快的速度增加,短期外债也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主要投资于房地产)。此外,缺乏弹性的汇率制度也没有考虑到汇率风险。这些都为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1994年以来,泰国经济出现疲软,出口能力减弱,国家外汇储备持续减少,房地产市场由繁荣走向衰退,这些因素使对泰国觊觎许久的国际投机资本蠢蠢欲动。吃柿子挑软的拿,泰国,成了首当其冲的目标。1997年5月,以索罗斯为代表的国际货币投机商开始大举沽售泰铢,泰铢兑美元汇率大幅下跌。面对投机商气势汹汹的进攻,泰国央行与新加坡央行联手入市,三管齐下,企图捍卫泰铢阵地,他们动用了120亿美元吸纳泰铢;禁止本地银行拆借泰铢给离岸投机者;大幅提高息率。一番短兵相接之后,泰铢的地位暂时性保住了。但此时兴奋未免为时过早,国际投机商进行了强有力的反击。他们的招数只有一个:筹集资金,狠抛泰铢。索罗斯开始节节挺进。与此同时,泰铢贬值的浪潮一浪接着一浪,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屡创新低。泰政府临阵换将,原财政部长庵雷·威拉旺被迫交出帅印,然而他的黯然离去却未能阻止泰铢的节节失利。6月份,投机商开始出售美国国债,筹集资金,再度向泰铢发起致命一击。泰央行奋起还击。为了稳定军心,6 月30日,泰国总理差厄利发表电视讲话:“我再次重申,泰铢不会贬值,我们将让那些投机分子血本无归。”发誓归发誓,偏偏泰国金融市场像个扶不起的阿斗。此时的泰国央行已弹尽粮绝,仅有的3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消耗殆尽。就在泰总理讲话两天之后,泰国央行被迫宣布实行浮动汇率制,放弃长达13年之久的泰铢与美元挂钩的汇率制。当天,泰铢重挫20%。7月29日,泰国央行行长伦差·马拉甲宣布辞职。8月5日,泰央行决定关闭42家金融机构,至此,泰铢终于失守。泰铢的大幅贬值,进一步的拖累了泰国的经济,在野党、反对党纷纷指责执政党在防范金融风险和挽救经济上的无能,时任政府在强大的压力被迫下台,泰国的经济危机演化为政治危机。 与此同时,菲律宾比索的软弱可欺使它成为国际投机商的另一狙击目标,菲央行曾尝试一周之内4次加息,并宣布扩宽比索兑换美元汇率的波幅,竭力对抗索罗斯。但大势已去,无力回天。7月11日,菲央行宣布允许菲律宾比索在更宽的幅度内波动,一时间,比索贬值惨不忍睹。实际上,这标志着比索保卫战的全面失守。 但此时的索罗斯显然并未心满意足,他四下出动,寻找可捕猎的下一个目标,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进入了他的视线之内。马来西亚央行曾试图拉高马来西亚林吉特的成本来阻止投机商的兴风作浪,印度尼西亚政府也积极入市稳定印尼盾。但国际投机商强有力的进攻终使两国俯首称臣,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金融危机爆发。尤其是印度尼西亚,金融危机引发其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然而,在这个经济萧条时期,印尼政府却宣布取消粮食补贴政策。此项政策一经发布,舆论哗然。一直贪恋经济红利而忍受暴政的公众再也不愿沉默了,各地区尤其是购物场所出现大规模示威游行活动和骚乱,学生运动也风起云涌,整个社会动荡不安。1998年5月21日,苏哈托总统被迫辞职,印尼政府垮台。至此,印尼的金融危机衍化为一场广泛的社会政治危机。

商业市场报告宏观经济环境简要分析报告

第一部分宏观经济环境简要分析 经过二十五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已经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好成绩。党的十六大又产生了新一届领导人,顺利完成了新老交替,绘就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入世以后,中国加速了开放的步伐。2002全年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人民币,经济增长率达8%,进出口总额高达620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超过500亿美元,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2003年中国虽然遭受了SARS的影响,但投资与出口依然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内需也有稳步的增长,上半年经济仍然取得了百分之八点二的增长速度。据预测2003年中国GDP增长将超过百分之八点二的增长,2004年中国经济继续向好,经济增长率将达到百分之八点四。中国宏观经济的良性发展,体现了政府立足长远、高起点、高规划的战略,为今后几年、几十年的可持续发展确立了广阔的空间。可以预见的是,2005年的探月计划,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将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又一个里程碑。 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运动更是方兴未艾。政府的大力倡导与支持,国内外各方面专业人才的不断汇聚,吸引了大量的海内外资金的投入,使城市的投资环境日益改善,消费市

场的巨大潜力得以不断地被挖掘,这进一步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切实地提高了广大民众的生活水平,保证了社会生活的繁荣与稳定。 本项目地处上海这个得天独厚的发展环境,我们有必要对上海的经济发展程度、市场消费能力、商业与房地产发展等影响本项目未来运作的关键方面作一个全面、系统的研究。

一、上海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概述 在90年代初浦东开发开放后,上海借助邓小平南巡的改革之风,不仅引起全中国的注意,亦令全世界刮目相看,许多世界著名跨国公司纷纷在上海登陆,外资的强力介入和国内企业内力的增强为上海高速稳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GDP增长率 据统计,上海2002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408.76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其中全年第一产业比上年增长3%;第二产业增长12.1%;第三产业增长10%。各大产业发展态势均呈上升趋势,上海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将不断提升。 自1992年以来上海已连续10年保持在10%以上的增长,2002年人均GDP达5000美元,稳居全国各省级地区之首,综合经济实力已达到上中等发达国家收入水平;预计未来几年,上海的经济将继续保持这一运行态势和速度。 至2010年,上海将可能成为国内人均GDP第一个突破1万美元的地区。健康的国民经济为房地产业和商业的规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运行环境。 2.外商投资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11上半年,中国的经济形势依然具有典型的“两面性”特征。短期内经济增长出现小幅波动,但整体来看经济运行将进一步趋于平稳。从上半年的主要指标数据看,尽管部分经济指标有所回落,但当前中国经济的总体运行态势良好,经济增长继续由前期政策刺激的偏快增长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首先主要的经济指标还是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2044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6%;其中,一季度增长9.7%,二季度增长9.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5700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102178亿元,增长11.0%;第三产业增加值86581亿元。可以说,国家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使我国经济在面临欧洲债务危机、世界经济增长不断放缓等不利因素的情况下取得了不错成绩,但宏观经济运行中依然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 一、上半年国内经济形势:经济增速在宏观调控下平稳回落 GDP是最受关注的宏观经济统计数据,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GDP增速越快表明经济发展越快,增速越慢表明经济发展越慢,GDP负增长表明经济陷入衰退。 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2011年上半年GDP为2044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6%,与去年同期相比降低1.5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1个百分点。经济增速在宏观调控下平稳回落,但仍保持较快增长。 经济放缓是三个因素相互叠加的结果:一是宏观调控影响。自去年以来央行已连续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5次加息,M2增速从去年底的19.7%至今年6月末的15.9%,紧缩政策导致经济增速放缓。二是要素供给冲击。二季度以来,不少省份出现“电荒”,有关测算表明,仅用电缺口就将拉低工业增加值3.6个百分点。三是企业去库存化。从去年底到今年一季度,在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带动下,企业库存增加很快,远超往年同期,而新订单增加不明显。由于库存增加超过需求,且二季度开始大宗商品价格有所回落,企业开始去库存。 二、上半年国内物价走势:价格全面上涨,通胀形势不容乐观 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变动的综合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或紧缩的重要指标。与货币供应量等其他指标数据相结合,能够更准确的判断通货膨胀或紧缩状况。 PPI主要用于衡量各种商品在不同生产阶段的价格变化情况,与CPI一样,是观察通货膨胀或紧缩的重要指标。一般认为,PPI对CPI具有一定的传导作用。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

1997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的变化 摘要:1997年我国经济进入腾飞阶段,为了适应日新月异的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变化,我国积极进行货币政策的调整变化,本文旨在浅议1997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的变化,以此来透视这一段货币政策改革的岁月 关键词:中国货币政策稳健稳中从紧适度调整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为应对当时的严峻经济形势,中国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1998年至2002年,中国面临通缩压力,那时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是增加货币供应量。 1997~2002年,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国际投机游资的虎视眈眈,中国对内实行了稳健的货币政策,对外努力稳定汇率, 2003年以来,面对经济中出现的贷款、投资、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等新变化,稳健的货币政策内涵开始发生变化,适当紧缩银根,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 2007年6月13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货币政策开始“稳中适度从紧”。 2007年12月5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2008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定为“两个防止”: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会议要求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 2003~2007,为了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灵活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实行稳中从紧货币政策 2008年7月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国内通胀压力减缓等情况,中国人民银行调整金融宏观调控措施,连续三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并引导商业银行扩大贷款总量。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根据世界经济金融危机日趋严峻的形势,要求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确定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 2009年7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要继续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日就当前全国财政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时指出,要继续坚定不移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8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此间发布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9年第二季度)》指出,下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将坚定不移地继续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国内外经济走势和价格变化,注重运用市场化手段进行动态微调。 2009年12月5日至7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0年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要密切跟踪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把握好货币信贷增长速度,加大信贷政策对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就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转移等方面的支持,有效缓解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保证重点建设项目贷款需要,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着力提高信贷质量和效益。要积极扩大直接融资,引导和规范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2010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

震撼雄文‖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深度分析(强烈推荐)

震撼雄文‖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深度分析(强烈推荐) 10月9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学者、经济学家魏杰教授,用了一整天的时间为第二期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经 营管理培训班(EMT)60名学员精彩解读了中国宏观经济形势。 魏杰教授的核心观点: 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主要把握好两个问题:一是风险在哪里,二是增长动力在哪里?风险在哪里?主要是防范金融风险。防范金融风险,主要抓好六个方面重点工作:抑制资产泡沫;稳住外汇;稳住债务;治理金融秩序;调整货币政策;稳住实体经济。增长动力在哪里?就是推动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调整经济结构;二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三是调整开放战略;四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以下根据魏杰教授的讲课整理: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主要把握好两个问题:一是风险在哪里,二是增长动力在哪里?风险在哪里?主要是防范金融风险。增长动力在哪里?就是推动供给侧结构型改革。 一、防范金融风险(一)抑制资产泡沫 什么是资产泡沫?就是资产价格涨得太快太高。资产泡

沫主要集中在股市和房市。从中国目前情况来看,股票不太可能,主要基于三点判断:一是证监会目前主要职能是加强监管;二是证券部门对场外资金配置极度关注; 三是IPO速度快规模大。 预期未来五年内,股市将呈现慢牛态势。目前来看,资产泡沫主要在房市。房市是否存在泡沫,重点关注住房供给与刚性需求的关系。房产具有两种属性,即居住需求和投资需求。日本在1985年就是因为住房供给大大超过刚性需求,加上美国的剪羊毛,从而导致房市泡沫破裂,直到今天仍然没有走出泥潭。房产超过刚性需求后,一旦没有居住功能,也就没有了投机功能与投资功能。 抑制房市泡沫的对策就是:中短期对策与长效机制相结合。中短期对策主要是两个立足点:一是严格约束投机和投资性需求。采取严格的限购政策;二是约束开发商的行为。今年以来两个手段很见效,一个是控制融资通道;另一个就是让面粉超过面包价格(地价高于房价)。长效机制,主要包括租售同权、共有产权、调整空间布局等手段。 关于调整空间布局,是前段时间的热点问题。突然冒了一个雄安新区,有的人很吃惊,我说不用吃惊。我们几年前就在讨论调整空间布局。北京三大体系已经逐渐进入负面层面所以有必要调整,调整方向,把北京非首都功能剥离出去,找一个地方来承接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哪里承载啊?这个地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及中国政府应对策略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及中国政府应对策略 【前言】 1997年夏,亚洲爆发了罕见的金融危机。在素有“金融强盗”之称的美国金融投机商索罗斯等一帮国际炒家的持续猛攻之下,自泰国始,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汇市和股市一路狂泻,一蹶不振。在东南亚得手后,索罗斯决定移师香港。 香港庆祝回归的喜庆气氛尚未消散,亚洲金融风暴便已黑云压城。在请示中央政府后,特区政府果断决策,入市干预。经过几轮“肉搏战”,国际炒家弹尽粮绝,落荒而逃。香港取得最终胜利,保住了几十年的发展成果。 而为了帮助亚洲国家摆脱金融危机,中国履行了自己的诺言不对人民币实行贬值,并通过国际机构和双边援助来支持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充分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风范。 【危机来袭】 在20世纪90年代的繁荣时期,亚洲被世界上公认为新千年的一个巨大的新兴市场。当时的泰国,和许多亚洲国家一样,开始从海外银行和金融机构中借入大量的中短期外资贷款,外债曾高达790亿美元。在一片表面繁荣之下,泰国修建起许多空无一人而锃光发亮的办公大楼,韩国建立起了年产5百万辆小汽车的生产能力,这是当时韩国国内汽车市场容量的10倍。 1997年,泰国经济疲弱、出口下降、汇率偏高并维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给国际投机资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捕猎机会。由美国“金融大鳄”索罗斯主导的量子基金乘势进军泰国,开始大量卖空泰铢,以迫使泰国放弃维持已久的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泰国政府不甘示弱,不惜血本以强硬手段进行对抗,在短短几天内耗资100多亿美元吸纳泰铢,但却徒劳无益。1997年7月2日,苟延残喘的泰铢终于崩溃。泰国宣布实行泰铢浮动汇率制。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即一路狂跌18%,外汇及其他金融市场一片混乱,泰国金融危机的正式爆发。挤垮了银行56家,泰铢贬值60%,股票市场狂泻70%,泰国人民的资产大为缩水。 泰国金融危机像瘟疫一样传染到东南亚各国,在泰铢急剧贬值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们的攻击对象。 7月11日,菲律宾对比索的大规模干预宣告破产,决定放开比索与美元的比价,比索开始大规模贬值。8月,马来西亚放弃保卫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冲击。印尼虽是受“传染”最晚的国家,但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8月23日,印尼盾贬值以历史低点,甚至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财政援助。11月中旬,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17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跌至创纪录的1008∶1。韩元危机也冲击了在韩国有大量投资的日本金融业。1997年下半年日本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于是,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报告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报告(2004 年1 季度) 出版日期:2004 年05 月编写说明 2004 年1 季度,我国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品 零售额、进出口等均呈现较快增长,经济景气依然处于扩张周期的上升阶段。但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不断突现出来,突出表现在投资过快增长,投资品价格高增长向消费品价格传导进程加快,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当前形势下,宏观趋势的把握上不应再拘于经济是否“过热”的讨论,而应想办法坚决抑制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防止经济的大起大落,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宏观政策趋向上要从扩大内需转向调节经济平稳运行的方向上来,但同时,应当注意政策实施的力度和时机,防止政策力度过大过猛。 中国行业分析报告----宏观经济 II 目录 Ⅰ 2004年1季度宏观经济形势 (1) 一、一季度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1) (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工业生产继续高增长 (1) (二)固定资产投资超高速增长 (2) (三)消费需求增长稳健 (3) (四)市场物价继续上涨 (4) (五)对外贸易增势强劲,利用外资保持较高水平 (5) (六)货币信贷增势未减 (5) (七)经济运行效益比较好,居民收入增长加快 (6) 二、一季度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7) (一)投资增长过快,盲目投资和能力扩张势头加剧 (7) (二)煤电油运紧张状况加剧 (8) (三)通胀压力加大 (8)

(四)信贷调控难度加大 (9) Ⅱ 2004年2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9) 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将高位回落 (9) (一)制约投资增长的因素 (9) (二)促进投资继续高增长的因素 (10) 二、诸多因素将遏制物价上涨 (11) (一)农副产品价格将呈现先扬后抑的走势 (11) (二)各项控制物价上涨的行政手段将发挥一定作用 (11) (三)严控投资过快增长的政策措施有助于投资品价格回落 (11) (四)投资热、消费稳,不会出现严重通货膨胀 (12) (五)我国经济买方市场特征鲜明,不会出现需求推动型的价格轮番上涨12 三、2004年2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13) 中国行业分析报告----宏观经济 .... III Ⅲ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 (14) 一、扩张性政策应进一步向中性政策过渡 (14) 二、财政政策应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 (14) 三、实行差别化的货币信贷政策,优化信贷结构 (14) 四、统一认识,端正行为,坚决抑制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 (15) 图表目录 图表1 2003年与2004年各产业投资增长情况比较 (3) 图表2 2003-2004年投资资金来源结构变化 (3) 图表3 2003-2004年分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情况 (3) 图表4 2003-2004年生产和消费物价月涨幅一览表 (4) 图表5 2004年1季度宏观经济运行主要指标与上半年预测 (13) 本报告图表如未标明资料来源,均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中国行业分析报告----宏观经济 .... 1 Ⅰ 2004 年1 季度宏观经济形势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论文

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由企稳回升走向全面恢复的关键阶段,应努力保持来之不易的经济成果,妥善处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与困难,为下一阶段经济平稳运行打好基础。宏观调控应根据新形势新情况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 一、国民经济全面恢复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1.消费增长保持稳定 (1)推动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政策因素将继续成为支持消费增长的重要动力。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二季度家电、汽车、节能产品消费政策将继续完善,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收入的措施将进一步落实,“万村千乡”和“双百”工程建设将深入推进,政策对消费的推动作用依然较强。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将提高社会消费意愿。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同比增长9.2%,比上年同期加快0.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同比增长7.5%。根据一季度人民银行储户问卷调查,城镇居民判断收入增加的占比从2009年二季度的12.6%回升到2010年一季度的21.3%,实际收入与收入预期的改善将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与意愿。三是世博会召开刺激消费增长。二季度世博会在上海举行,届时周边地区旅游、会展等生活性与生产性服务消费将大幅增加。四是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将促使消费名义增速走高。2009年二季度CPI同比负增长1.3%,而今年二季度CPI呈明显上行趋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将提高。 (2)抑制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国家近期连续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效果在二季度显现,与住房相关的家具、建材消费增长将趋缓。而且,前期房价涨幅过大,对已买房居民下一阶段的其他消费形成一定制约。二是干旱、地震等自然灾害将减少当地居民收入,降低居民生活水平,导致局部地区消费能力下降。三是近期粮食、蔬菜、水果价格涨幅较高,成品油价格调整,不利于居民实际购买能力提高。 总体而言,消费需求将保持稳定,初步预计,二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9%。 2.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一是翘尾因素提高二季度物价涨幅。经计算,二季度CPI翘尾因素为1.6个百分点,PPI 为4.4个百分点,分别处于全年翘尾值次高和最高水平,即使不考虑新涨价因素,二季度CPI与PPI也将呈现一定幅度上升。二是输入型物价上涨动力增强。世界经济复苏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国际价格对我国物价的传导影响逐步加深。三是西南地区多年少见的干旱、华北地区普遍低温等异常天气影响农产品(16.07,0.00,0.00%)产量。四是目前较高的生产资料与原材料购入价格将向下游传导。一季度流通环节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7.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9%,上游产品价格涨势将有部分传导至下游行业。五是沿海地区通过提高工资解决“招工难”问题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品价格改革导致水、电、燃气和成品油价格上涨,这些因素客观上将加大成本推动型物价上升压力。 综上所述,二季度物价上升动力较强,初步预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 4.2%;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增长7%。 二、经济增速创危机以来新高点 1.经济并未“过热” 去年二季度以来,我国宏观经济逐季回升。今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805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1.9%,比上季度加快1.2个百分点,达到本轮经济回升新高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139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39072亿元,增长14.5%;第三产业增加值36366亿元,增长10.2%。第二产业增速明显提高,带动了经济整体快速拉升。

人们似乎渐渐淡忘了20世纪90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

人们似乎渐渐淡忘了20世纪90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然而,最近几年里,资产价格的大幅度波动,以及各国政府担心由此引发经济动荡而频繁实施高强度的宏观调控政策,又让人们重新反思现代经济中有关泡沫的一系列理论问题。事实上,经济学家们一直在思索:泡沫是如何形成的,又是怎样扩张的?金融危机不可避免吗?本文把泡沫问题放到现代金融经济这个大框架内来讨论,以揭示泡沫扩张向金融危机的演变过程,以及在这一演变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 一资产价格、金融不稳定假说与经济泡沫 根据《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经济中的泡沫指的是这样一种状态:某种或一系列资产在一个连续的过程中陡然涨价,使人们形成远期价格将继续上升的预期,从而吸引新的买主。这些买主中,大多属于只想通过买卖牟取利润,而对资产本身的用途及其盈利能力不感兴趣的投机者[1]。但是,资产价格上升通常伴随着预期的反向变化并带来价格的暴跌,最终导致金融危机。K·加尔布雷斯不仅详尽地描述了历史上发生过的泡沫事件,而且还将 由金融过度投机而引起的资产价格飚升,继而价格狂跌并使经济陷入大萧条的现象称之为“泡沫”[2]。 J·斯蒂格利茨在他的《关于泡沫的讨论》一文中认为,如果投资者相信某种资产能以高于他们的预期时,这种资产的现实价格就会上升。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尚未达成对泡沫状态的一致定义,但是一些基础性的解释却是共同的: (1)泡沫最直接的表现是资产价格的暴涨和暴跌; (2)泡沫期间的金融投机活动异常的盛行和猖獗; (3)基础经济因素对资产价格变动几乎不会产生影响; (4)泡沫发生的主要载体是股票和房地产市场。 费雪是最早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金融不稳定性的机制与经济泡沫进行系统性研究的经济学家。费雪认真总结了以往经济学家的观点,认为同时出现负债过度(over-indebeteness)和通货紧缩(defla-tion)现象是多种市场产生大动荡和经济泡沫的最根本原因。在“负债过度”和“通货紧缩”并存的情况下,各经济主体为减轻债务而采取的行为导致物价下跌,以致陷入实际利率上升、借款人实际负债增多的恶性循环之中。负债-通货紧缩理论对1873-1879年的美国经济不景气、1929-1933年的全球性大萧条具有很强的解释意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莫尔顿利用这一理论对上述两次危机产生时的情形作了富有说服力的详尽描述。但是,未来是不确定的、无法进行定量的测算,财富最容易受到未来不确定性的影响,因此,负债-通货紧缩理论难以解释财富效应。为了解释经济主体在不定的情况下所作出的各种选择,以及以此为基础的金融不稳定的运行机制,凯恩斯提出了“不确定性”模型[3]。 凯恩斯以前的主流经济学家认为,生产的诸要素是确定的,其他的相关情况也都是预知的,所以,对未来的预期是可以计算出来的,风险也是可以测量而不是变幻莫测的。而在凯恩斯构建起的宏观经济模型中,将市场经济中的金融交易作为不确定的、充满风险的经济行为来分析,并十分重视考察与经济主体行为密切相关的变量,诸如货币持有量、利率、资产价格、设备投资等。在凯恩斯模型中,列举出了“危机”的概念,重点关注的是在不确稳定条件下人们的预期,对风险形成的判断以及信心。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凯恩斯建立了一个在不确定前提下,投资的变化使得整个经济态势发生变化的模型:投资由资本资产的预期收益折算成现值的贴现率决定。由此推断危机的形成机制在于,在组织有序的投资市场上,如果一旦人们意识到存在“过度乐观引致抢购风潮的市场”,觉醒的力量将势不可挡,资本的边际率倘若受到冲击,则可能使经济出现泡沫。1987-1977年日本经济泡沫、以及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为凯恩斯“不确定性模型”的应用性提供了佐证。 海曼·明斯基提出的“金融不稳定假说”( thefinancial instability hpythesis)进一步完善、丰富了凯恩斯理论,特别是在下列三个方面所作的贡献,为当今理论界研究经济泡沫提供了一个实用性很强的分析框架: (1)在“以投资为中心解释经济周期”中融入“投资的金融理论”,并将金融制度、金融惯例的变革等因素一并考虑进去; (2)在资本资产的价格形成和设备投资决定方式的框架下,考察经济主体的债务结构及将来还本付息的合约内容; (3)重视预期的形成,并强调贴现率与金融市场的利率随资本资产的流动性评估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4)根据借款人金融债务派生出的本息及其实际经济活动带来的收益,将资金借方的金融理财划分为套期保值金融、投机金融和庞兹金融三种类型,并强调景气时期泡沫的扩张过程,其实就是借款人从避险金融向投机性金融的转移过程,而在金融缩水和泡沫崩溃过程中,主要的变化趋势是由套期

魏杰: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深度好文)

魏杰: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深度好文) 魏杰,男,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同方讲席教授,著名学者、经济学家。 10月9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学者、经济学家魏杰教授,用了一整天的时间为第二期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经营管 理培训班(EMT)60名学员精彩解读了中国宏观经济形势。魏杰教授的核心观点: 1.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主要把握好两个问题:一是风险在哪里,二是增长动力在哪里? 2.风险在哪里?主要是防范金融风险。防范金融风险,主要抓好六个方面重点工作:抑制资产泡沫;稳住外汇;稳住债务;治理金融秩序;调整货币政策;稳住实体经济。 3.增长动力在哪里?就是推动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调整经济结构;二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三是调整开放战略;四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下根据魏杰教授的讲课整理: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主要把握好两个问题:一是风险在哪里,二是增长动力在哪里?风险在哪里?主要是防范金融风险。增长动力在哪里?就是推动供给侧结构型改革。 一、防范金融风险(一)抑制资产泡沫什么是资产泡沫?就是资产价格涨得太快太高。资产泡沫主要集中在股市和房

市。从中国目前情况来看,股票不太可能,主要基于三点判断:一是证监会目前主要职能是加强监管;二是证券部门对场外资金配置极度关注;三是IPO速度快规模大。预期未来五年内,股市将呈现慢牛态势。目前来看,资产泡沫主要在房市。房市是否存在泡沫,重点关注住房供给与刚性需求的关系。房产具有两种属性,即居住需求和投资需求。日本在1985年就是因为住房供给大大超过刚性需求,加上美国的剪羊毛,从而导致房市泡沫破裂,直到今天仍然没有走出泥潭。房产超过刚性需求后,一旦没有居住功能,也就没有了投机功能与投资功能。抑制房市泡沫的对策就是:中短期对策与长效机制相结合。中短期对策主要是两个立足点:一是严格约束投机和投资性需求。采取严格的限购政策;二是约束开发商的行为。今年以来两个手段很见效,一个是控制融资通道;另一个就是让面粉超过面包价格(地价高于房价)。长效机制,主要包括租售同权、共有产权、调整空间布局等手段。关于调整空间布局,是前段时间的热点问题。突然冒了一个雄安新区,有的人很吃惊,我说不用吃惊。我们几年前就在讨论调整空间布局。北京三大体系已经逐渐进入负面层面所以有必要调整,调整方向,把北京非首都功能剥离出去,找一个地方来承接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哪里承载啊?这个地点选择很重要,讨论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后公布的是雄安新区,承载北京的非首都功能。什么叫非首都功能呢?首都功

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

1998:俄罗斯金融危机 一、危机的发生 现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趋势,就是各国经济和金融正加速朝着国际化、一体化的方向发展。所谓金融开放就是指在这种历史潮流推动下,各国实施对外开放的金融政策,拆除各种金融壁垒,放松外汇管制,解除对国际资本流动的限制,促使本国金融市场实现国际化。金融开放一方面加速了资本的国际流动,便利了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动的开展,为跨国公司的金融活动拓展了天地,促进了投资国和东道国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又加重了经济和金融信息的不完全性和不对称性,削弱了有关国家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自主性,降低了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增强了短期资本流动的投机性和金融业竞争的激烈性,从而威胁到各国金融体系的安全,并加剧了全球金融体系的脆弱性。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的金融开放加快了步伐,但国内金融制度和金融监管的完善却未跟上金融开放的步伐。因此,在国内宏观经济失衡和国际投机资本的内外冲击下,接连不断地发生了一系列的金融危机,如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的俄罗斯金融危机、1999年的巴西金融危机和2001年的阿根廷金融危机等。 1998年5月至8月间俄罗斯爆发的金融危机,不仅导致了俄罗斯严重的经济衰退,引起剧烈的政治动荡,还波及到了美国、东西欧、独联体甚至拉丁美洲,使这次金融危机具有了全球性的含义。问题的严重性在于,这次金融危机是在俄罗斯经济开始出现复苏的情况下发

生的。这就促使人们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强的时代背景下,不得不更多地思考国家的经济安全和金融安全战略问题。 加入WTO已经五年后的今天,中国的金融开放也进入到了一个关键的时期。由于中国一直没有完全解除对资本项目的外汇管制,所以此前尽管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和其他历次国际金融动荡的冲击,中国并没有发生金融危机,经济形势基本保持了健康稳定的发展。但今后中国将履行入世时开放服务贸易的诺言,金融开放就要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金融市场的大门会进一步打开,资本项目下人民币的自由兑换也将逐步实现,人民币升值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压力越来越大。在这种形势下,如何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保障金融体系的安全,成为中国金融开放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在这方面,由于俄罗斯与中国同属经济体制转轨的国家,俄罗斯金融危机的教训,很值得中国引以为鉴。研究俄罗斯金融危机发生的经过、原因和俄罗斯政府的对策,对于探讨中国在金融开放的进程中如何采取正确的保护策略保障自身的金融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俄罗斯金融危机爆发的全过程 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俄罗斯经济就不断发出告急和求援的信号。1998年5月,由于国家外汇储备短缺,卢布贬值的压力日益增大,俄罗斯金融局势开始发生动荡,突出表现是卢布兑美元的比价由6:1下跌到6.3:1以及短期国债收益率突破80%。但谁也没料到,俄罗斯的金融体系此时已到了濒危的边缘。1998年8月17日,俄罗斯政府由于无法支付巨额到期债务,总理基里延科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