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27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第27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第27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导学案

莆田砺青中学郑菲菲

学校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学生____________

★课标要求: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考情分析:从社会热点看,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对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有着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课前自主学习

一、两弹一星(国防科技领域)

二、“东方魔稻”(农业科技领域)

三、“银河”系列计算机(计算机领域)

★课前准备

第5组准备中国“神舟”号飞船相关资料

第6组准备钱学森相关资料

第7组准备邓稼先相关资料

★展示

课前,请第1,2,3,4组的派代表上来完成自主学习部分

★合作探究

第一篇章:我们的骄傲

一、两弹一星

1.要不要研究核武器?

一种意见认为:中国是热爱和平的国家,而原子弹、氢弹等是非常可怕的杀人武器,研制核武器难道不是和我们热爱和平的初衷相违背吗?何况,如果那时把研究核武器所耗费的巨大的财力、物力用于发展经济,也许我们的父辈那时候不至于那么贫困。

2.发展“两弹一星”战略决策的原因及其研制成功的意义

①高科技成果能反映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影响它的国际地位;

②美国等西方国家敌视中国,为了反对核威胁,打破核垄断,维护国家安全,必须加强国防建设;

③近代百年的惨痛教训,让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军事力量的加强。

二、“东方魔稻”

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为什么这么说三、“银河”系列计算机

意义:

四、“神舟”号飞船

第5组派学生代表简介中国“神舟”系列号飞船发展情况

★20世纪80年代以前和以后中国发展高科技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阅读以下材料,分析新中国科学技术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的100多年里,全世界几乎一切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中国,强迫中国签订屈辱的不平等条约。1963年9月,毛泽东在分析这段历史时曾明确指出:造成这种结局的根本原因,“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

材料二:1956年,中国制定《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把发展以原子弹、导弹为代表的尖端科技放在突出位置。1978年,中共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制订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材料三:20世纪中期以后,以航天技术、原子能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的世界性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到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超过了以往任何历史时期。

为适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自力更生,取得“两弹一星”的重大成就。

第二篇章:我们的精神

第6组派学生代表简介钱学森

第7组派学生代表简介邓稼先

★学史感悟

学习完本课之后,同学们有什么感悟?

★对点训练

1.1965年5月《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刊载的一篇文章认为美国的战略过时了,中国在尖端科学上取得的某种突破,势必迫使美国修改它的全球战略。这是因为中国()

A.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

B.试爆了第一颗氢弹

C.发射了“东方红一号”

D.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2.“两弹一星”研制成功,对当时中国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

A 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B 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

C 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D 中国科技水平世界领先

3.袁隆平培育出的杂交稻产生的影响,最主要是()

A 他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B 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C 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也有助于解决世界粮食问题

D 多次获得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4.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电子计算机、大规模集成电路、现代通信设备等产量增长迅速。这反映了()

A.新兴产业成为经济主导

B.传统产业出现较大退步

C.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

D.“科教兴国”战略贯彻实施

5.技创新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只有建立有效的科技奖励机制,才能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古代的科技奖励形式多种多样。为纪念李冰,唐代时人们在导江县(今都江堰市)建起了李冰祠,并为他树碑塑像。宋代科学家沈括,活着时屡次获得赏赐,“迁太子中允,检正中书刑房,提举司天监”等,后来,《宋史》为他列传,以褒扬和纪念他的贡献。明代许绅,曾在御药房供事,历加工部尚书、太子太保、礼部尚书等,赐赉甚厚,他死后,赐谥恭僖,并提升一儿子为官。

——摘编自《中国科学技术奖励制度研究》材料二1898年7月,中国第一个科技奖励法规《振兴工艺给奖章程》诞生。它规定:“……二、凡能制造出外国旧时所没有之机器或日用之物,授工部郎中实职,许以专利30年……凡有著新书,发明专门学问并切实可用于今世者,可授以官职,所著之书有专售权20年……六、以上各种创造发明,均应由政府部门、地方当局考核认可后,方能发奖。”

材料三1955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的暂行条例》,条例规定,一等奖奖金为1万元人民币。1963年11月,国务院发布了《发明奖励条例》和《技术改进条例》,到1966年5月,批准了发明奖励297项,当时仅对获奖者颁发发明证书,未颁发奖章和奖金。200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正式设立,每年评审一次,每次授予不超过两名科技成就卓著、社会贡献巨大的个人,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荣誉证书和500万元高额奖金。

(1)依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古代的科技奖励形式。

(2)依据材料二,概括清末科技奖励的新变化,指出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与新中国初期科技奖励相比,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有何突出特点,并指出该奖项的设立所反映的时代要求。

参考答案:1-4:ABCD

5:(1)形式:树碑立传;赐官进爵;赏赐钱物;惠及家人;赐予谥号等。

(2)变化:科技奖励走向制度化;引进西方的专利制度;奖励技术同时奖励科学理论。

原因:西方先进工业文明的传入;维护清朝统治的需要;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影响。

(3)特点:奖励层次更高,奖金数额更大。

代要求:改革开放的深入;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知识经济的发展;国际竞争的加剧。)

★课外拓展

★两弹一星元勋

两弹一星元勋是指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学家。

两弹一星,是对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简称。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初几十年科技实力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两弹一星也时常被用来泛指中国近代在科技、军事等领域独立自主、团结协作、创业发展的成果。两弹一星年代中国在导弹、人造卫星、遥感与制控等方面的成就,也为以后中国航天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事实上,两弹一星最初指的是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后来随着中子弹等核武器的相继诞生,前一弹逐渐演变为核武器的合称,即核弹。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999年9月18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并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以上排名按姓氏笔画为序)。

奖章直径80毫米,为99.9%黄金所制,重约515克。奖章主体图案以五星、长城、橄榄枝和光芒组成。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共授予23人,主要授予三个方面的人员,航空航天、核武开发、国防科技中有重特大贡献的人。截至2019年1月16日,健在的两弹一星元勋有3人:王希季、孙家栋、周光召。

两弹一星元勋名单

历史将永远记住他们,他们分别是:

王淦昌(1907.05.28~1998.12.10)生于江苏常熟,核物理学家,中国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的奠基者。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科学技术领导人之一。

赵九章(1907.10.15~1968.10.26)生于河南开封,地球物理学家和气象学家。是中国地球物理和空间物理的开拓者,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组织者和奠基人之一。

郭永怀(1909.04.04~1968.12.05)空气动力学家,生于山东省荣成县。他是中国大陆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力学、应用数学和航空事业方面有突出贡献。

钱学森(1911.12.11~ 2009.10.31)浙江杭州人,汉族,195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学位,中将军衔,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中国火箭之父”,“导弹之王”,2007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钱三强(1913.10.16~1992.06.28)原子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能事业的主要奠基人和组织领导者之一,浙江湖州人,在研究铀核三裂变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王大珩(1915.02.26~2011.7.21)光学专家,生于江苏吴县。中国光学界的主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开拓和推动了中国国防光学工程事业。

彭桓武(1915.10.06~2007.02.28)理论物理学家,生于吉林长春。在英国爱丁堡大学获博士学位。曾参与并领导了中国的原子弹、氢弹的研制计划。

任新民(1915.12.05~2017.02.12)航天技术和火箭发动机专家,安徽宁国人,中国导弹与航天事业开创人之一,曾任卫星工程总设计师。

陈芳允(1916.04.03~2000.04.29)无线电电子学家,浙江黄岩人。1964年至1965年,提出方案并参与研制出原子弹爆炸测试仪器,并为人造卫星上天作出了贡献。

黄纬禄(1916.12.18~ 2011.11.23)安徽省芜湖人,自动控制和导弹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曾任中国液体战略导弹控制系统的总设计师。

屠守锷(1917.12.05~2012.12.15)浙江湖州人,火箭技术和结构强度专家。曾任地空导弹型号的副总设计师,远程洲际导弹和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

吴自良(1917.12.25~2008.05.24)材料学家,生于浙江浦江县。1948年获美国卡内基理工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在分离铀235同位素方面作出突出贡献。

钱骥(1917.12.27~1983.08.28)江苏金坛人。地球物理与空间物理学家、气象学家、航天专家。是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

程开甲(1918.08.03~ 2018.11.17)江苏吴江人,核武器技术专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开拓者之一、核武器试验事业的创始人之一,核试验总体技术的设计者。[2]

杨嘉墀(1919.07~2006.06.11)江苏省吴江县人,中国航天科技专家和自动控制专家、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领导和参加了卫星总体及自动控制系统研制。

王希季(1921~ )卫星和卫星返回技术专家,生于昆明。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获硕士学位。任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

姚桐斌(1922.09.03~1968.06.08)江苏省无锡人,导弹和航天材料与工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材料、工艺技术研究所的主要创建者、领导者。

陈能宽(1923~2016.05.27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家,生于湖南慈利县。1960年以后从事原子弹、氢弹及核武器的发展研制。

邓稼先(1924.06.25~1986.07.29)安徽怀宁人,理论物理学家,核物理学家。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领导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

朱光亚(1924.12.25~ 2011.02.26)核物理学家,湖北武汉人。1957年后从事核反应堆的研究工作。1994年中国工程院成立,朱光亚出任工程院首任院长。

于敏(1926.08.16~2019.01.16)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60年底开始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热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关键问题。2015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孙家栋(1929~ )辽宁复县人,长期领导中国人造卫星事业,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上世纪60年代,孙家栋受命为卫星计划技术总负责人,2017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周光召(1929.05.15~ )湖南长沙人,理论物理、粒子物理学家。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工作,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

《百度百科》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高技术发展计划。这个计划是以政府为主导,以一些有限的领域为研究目标的一个基础研究的国家性计划。

1986年3月,面对世界高技术蓬勃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挑战,邓小平同志在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和陈芳允四位科学家提出的“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和朱光亚极力倡导下,做出“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的重要批示,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于1986年3月启动实施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旨在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坚持战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以前沿技术研究发展为重点,统筹部署高技术的集成应用和产业化示范,充分发挥高技术引领未来发展的先导作用。朱光亚是863计划的总负责人,参与了该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从科技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批重点研发专项指南已于2016年2月16日发布,这标志着整合了多项科技计划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从即日起正式启动实施。这也意味着“863计划”即将成为历史名词。

863计划经过20多年的实施,为我国高技术的起步、发展和产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1986—2005年期间,国家累计投入863计划330亿元,承担863计划研究任务的科研人员超过15万名,约有500余家研究机构,300余所大专院校,近千家企业参与了863计划的研究开发工作。据不完全统计,20年来,863计划发表论文12万多篇,获得国内外专利8000多项,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1800多项。863计划通过持续的自主创新,取得了一大批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创新性成果,特别是在高性能计算机、第三代移动通信、高速信息网络、深海机器人与工业机器人、天地观测系统、海洋观测与探测、新一代核反应堆、超级杂交水稻、抗虫棉、基因工程等方面已经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重视高技术集成创新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生物工程药物、通信设备、高性能计算机、中文信息处理平台、人工晶体、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等国际高技术竞争的热点领域,成功开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形成了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增长点;同时,围绕国防现代化建设需求,发展我国新的战略威慑手段和新概念“杀手锏”装备,取得了突出的成绩。863计划已经成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特别是高技术研究发展的一面旗帜。更为重要的是,863计划所取得的成就对于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增强民族自信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百度百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