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摘要】随着国内越来越多上市公司造假案件的披露,使得投资者和政府部分对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要求越来越高,企业的盈余管理也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公司治理和盈余管理都是基于委托代理关系而产生的,前者是委托代理问题的解决途径,后者是委托代理关系所产生的后果。因此,本文从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出发来探讨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关键词】盈余管理治理结构委托代理理论信息真实性

一、盈余管理概念及产生原因分析

1、盈余管理概念

对于盈余管理这一概念,不同的学者对其的定义也各不相同,Scott(1999)在其发表的《财务会计理论》一书中认为:“盈余管理是会计政策的选择具有经济后果的一种具体表现。”他认为,只要企业的管理人员具有选择不同会计政策的自由,他们一定会选择使其效用最大化或者使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这就是会计盈余。Davison在其所著的《会计:商业语言》中,给盈余管理下了一个比较具体而相对狭义的定义:在公认会计准则限制范围内,为了把报告盈利调整到满意水平而采取有计划行动步骤的过程。目前对于盈余管理概念普遍认同的是,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获取一定的利益而进行的蓄意行为。企业管理当局通过选择或变更会计政策和方法、安排交易的时间和方式、利用会计估计等方式来修改会计盈余信息,这些手段能够改变企业的真实盈利在不同期间上的分布。

2、盈余管理产生原因分析

会计政策选择的自由与空间。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企业的业务通常都是复杂、多样以及不确定的。在处理业务和编制财务报告的过程中,企业管理当局可以对各种不同会计政策和方法进行判断并加以选择,只要处理方式符合《企业会计政策及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并且不违反会计准则,甚至还可以使用不同的会计政策或估计去影响或改变财务报告。对于财务报告中存在的很多未来经济事项,管理者必须作出判断。另外,对于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和净残值、预收或递延账款、坏账损失等等,管理者都有其操作空间。会计准则的这种灵活性和不完全性为企业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可能,企业管理层可以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会计政策和处理方法,以使报表中的盈余信息达到期望目的。

Scott在其《财务管理理论》一书中指出,代理方出于奖励动机、税收动机、契约动机、更换首席执行官、政治动机、新股动机都会进行盈余管理行为。从股份制公司制度建立以来,随着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股份制公司本身存在的缺陷也逐渐暴露,即信息不对称以及造成的委托代理问题。由于委托方和代理方的

效用函数不一致,委托人追求的是自己的财富更大,而代理人追求自己的工资津贴收入、奢侈消费和闲暇时间最大化,这必然导致两者的利益冲突。在双方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相互博弈过程中,产生了通过签订薪酬契约的方式来促使管理层为了股东的利益服务,这些契约中薪酬奖励的条款往往和企业的经营业绩相挂钩,而衡量经营业绩是否达到或超出预期,又要靠财务数据说话。于是,另一个问题也随之产生:管理层为了提高薪酬或者谋求行政级别的晋升,当企业的经营业绩没有达到预期水平时,他们出于自身利益会产生强烈的盈余管理要求。在没有有效制度安排的情况下,代理人的行为很可能最终损害委托人的利益。这时,代理人便有动机采取盈余管理行为。

为了降低委托代理成本,国际上通常的做法是将公司治理结构与经理人股票期权相结合来约束和规范代理人的行为,以降低代理成本,提高公司的经营效率,更好地满足委托人的利益。

二、公司治理结构

1、公司治理结构概念

如前一节所说,自股份制公司制度建立以来,所有权和经营权发生了分离。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经营者不同集团之间的利益关系比个体企业或合伙制企业要复杂得多。所有者为了保障自身的利益,必须建立起一套相应的规范来监督经营者的行为保障企业的效率和业绩,公司治理结构理论便应运而生。然而由于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国内外学者对于公司治理结构的概念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

Olive Hart(1995)认为,公司治理机制存在的条件是委托代理问题的存在。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状态下,必须设计相应的制度安排以解决委托代理问题,解决信息的不对称,从而减少代理成本。这种制度安排就是公司治理机制。

吴敬琏(2000)认为,公司治理结构是由所有者、监事会和高层经理人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三者之间构成一定的制衡关系。在这种结构中,所有者将自己的资产交由董事会托管;公司董事会是公司的决策机构,拥有对高层经理人的聘用、奖惩以及解雇权;高层经理人受雇于董事会,在董事会的授权范围内经营企业。

虽然国内外学者对于公司治理结构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是基本都认同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所有者为了监督、制约管理层的行为,降低委托代理成本,提高企业经营效率,从而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结构性制度安排。

2、公司治理结构的组成

《公司法》指出,我国公司治理结构是采用“三权分立”制度,即决策权、经营管理权、监督权分属股东大会、董事会及经理层、监事会。通过权利的制衡,使三大机关各司其职,又相互制约,保证公司顺利运行。

(1)股东大会。股东大会是一种非常设的由全体股东所组成的公司制企业的最高权力机关,由全体股东组成,对公司财产享有管理权,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关,也是治理结构的主体。企业一切重大的人事任免和重大的经营决策一般都得股东大会认可和批准方才有效。股东大会有权选举和更换董事和监事(职工代表除外),有权对公司的重大事项进行决策。但是股东和股东大会一般不会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而是委托职业经理人代表他们去组织生产活动。

(2)董事会及经理层。由于两权分离,股东不能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这就需要股东及股东大会选出少数股东作为全体股东的代表,为了全体股东的利益来负责公司的具体经营管理,这些代表就是公司的董事,这些董事就组成了董事会。董事会是公司最高决策机构和领导机构。经理层属于公司执行机构,包括总经理、副总经理、常务董事等。经理层人员由董事会聘任,在董事会授权范围内拥有对公司事务的管理权和代理权,负责处理公司的日常经营事务。因此,在公司的治理结构中,经理层是公司的经营者,和董事会之间也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3)监事会。监事会是公司的常设机构,负责监督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以及对董事、经理等人员违反法律、章程的行为予以指正。为更好地履行监事会的职能,赋予其召集股东大会的请求权是合理的。

三、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从股份制公司制度建立以来,随着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股份制公司本身存在的缺陷也逐渐暴露,即信息不对称以及造成的委托代理问题。由于委托、代理双方存在信息不对称,一方面,由于代理方负责编制和提供会计信息,所以代理方比委托方掌握更多有关公司当前经营状况和未来盈利前景的信息,代理方可能通过其信息优势来损害投资者的利益,即“逆向选择”问题。另一方面,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使得委托方不可能完全观察到代理方的努力程度和工作效率,代理人就有可能利用环境因素为自己的经营不善找借口或者利用信息不对称来隐瞒自己的偷懒行为,甚至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为自己谋取私利和损害股东的利益,即“道德风险”问题。为了降低委托代理成本,国际上通常的做法是将公司治理结构与经理人股票期权相结合来约束和规范代理人的行为,以降低代理成本,提高公司的经营效率,更好地满足委托人的利益。无论是管理人员在会计政策和交易安排选择的空间自由度,还是对重大事项拥有决策权,一个无效或者薄弱的治理机制必然会放大这种自由度和决策权范围,而一个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是可以在事前、事中和事后对其决策的内容和执行的结果实施有效监督。

以董事会为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董事会具备独立性和有效性,这样一来董事会就可以对经理层的行为进行有效的控制,特别是对公司财务报告过程中管理层行为的控制,可以有效制约经理人员的盈余管理等机会主义行为,从而防止产生“内部人控制”的情况并且缩小所有者和管理层双方的效用函数之间的差距。只要经理人员的行为违反了契约规定,董事会就会对其进行惩罚,甚至解聘。这样就加大了经理人员进行盈余管理的成本,如果经理人员判断该项成本会大于实行盈余管理所带来的收益,那么其就会选择放弃盈余管理。

以监事会为例,监事会是和董事会并列的向股东大会负责的机构。《公司法》第126条规定,监事会行使下列职权:检查公司的财务;对董事、经理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行为进行监督;当董事和经理的行为损害公司的利益时,要求董事和经理予以纠正;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职权。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主要有对收入、费用、会计政策变更、关联方交易、资产减值准备、非经常性损益这六个方面,从而达到粉饰报表实现管理目标和业绩。而《公司法》赋予监事会的第一项职权便是检查公司财务,即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在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下,管理层很难对公司会计信息进行粉饰,而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有助于股东对经营业绩的了解,可以使他们作出正确的判断,有效监督管理者行为,也有利于优化企业资源配置。

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通过权力分配、权力制衡和信息披露机制迫使管理层释放信息,以缓解委托代理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有效的监督和控制管理层的日常经营行为,防止管理层为了实现自我的效用函数而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进行操纵。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整体上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而这种改善也确实带来了盈余管理程度的降低,但降低的程度有限,其原因是公司治理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愈演愈烈的现象,就必须从公司治理结构入手,从各个方面完善我国的公司治理机制。

【参考文献】

[1] 蔡昌:盈余管理[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2] 向凯、陈胜蓝:财务会计信息、公司治理与投资者保护[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3] 王兵:治理机制、盈余质量与资源配置——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4] 吴敬琏:现代公司与企业改革[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5] 张宗益:公司治理热点透视与实证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6] 陆宇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及其治理对策研究[J].管理科学,2003(8).

[7] 张逸杰、王艳、唐元虎、蔡来兴:上市公司董事会特征和盈余管理关系的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2006(3).

[8] 石水平、林斌:上市公司监事会特征及其经营绩效实证分析[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7(4).

[9] 王新汉: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研究——基于股权结构、董事会

特征和外部审计的实证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0] 张兆国、刘晓霞、邢道勇:公司治理结构与盈余管理——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国软科学,2009(1).

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

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 在公司金融领域,盈余管理和公司治理是两个重要的主题。本文将探讨盈余管理的定义、意义,以及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本文将总结其主要观点,并提出新的思考方向或研究问题。 盈余管理是指公司在会计准则和法规允许的范围内,通过调整财务报告,以达到特定的财务目标或结果。这种调整可能涉及改变收入、成本、费用等方面的报告,从而影响公司的盈利水平和财务状况。盈余管理的主要意义在于,它可以帮助公司实现平滑收益、增资扩股、避免退市等目标。然而,过度的盈余管理可能导致财务报告的不真实,从而对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产生误导。 公司治理是指一系列机制和程序的安排,用以规范公司内部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以确保公司的经营决策和战略目标的合理性、公平性和透明度。公司治理结构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等组成部分,它们分别代表了公司的不同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其权力来源于股东。在某种程度上,股东大会的监督可以抑制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2、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它负责制定公司的战略目标,并对高级管理层的决策进行监督。董事会的独立性和监管力度对盈余管理程度具有积极的影响。 3、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负责监督公司的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监事会的监督作用可以抑制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4、高级管理层是公司的执行机构,负责公司的日常管理和决策。他们的激励措施有时候会促使他们进行盈余管理,以实现公司的短期目标或个人利益。 在探讨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的关系时,我们可以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一方面,公司治理结构会对盈余管理产生影响,如上文所述。另一方面,盈余管理也会对公司的治理结构产生影响。例如,过度的盈余管理可能会导致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失衡,从而影响公司治理的效率和效果。此外,盈余管理可能会影响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从而影响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决策。 综上所述,盈余管理和公司治理是两个相互的主题。它们之间的关系表明,要实现公司的长期稳定发展,需要同时盈余管理和公司治理的完善。为了进一步研究这个话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影响的研究_商业银行论文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影响的研究_商业银行论文 关于《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影响的研究_商业银行论文》,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引言 会计信息是代理人向委托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传递信息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评价管理者经营业绩、确定激励水平的直接依据。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者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在遵守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对向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的行为。虽然并不是所有的盈余管理都是不利的,但信息的扭曲必然加大信息不对称程度,利益相关者依据有偏的盈余信息进行决策,造成决策效率下降,最终导致利益相关者总收益低于最优水平。已有研究对盈余管理的制约机制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和分析,但收效甚微,究竟如何才能有效抑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与既有研究不同,本文将探索盈余管理的内在形成机理,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寻求抑制盈余管理的有效措施,就如何抑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发掘更为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造成盈余管理的两大成因。由于代理问题的存在,管理者可能出于个人私利造成机会主义偏误,有意操纵公司报告的盈余水平,以最大化个人利益;由于控制失误的存在,相关部门和人员的技术性错误难以有效地防止和避免,导致非意愿性盈余信息计算偏差和真实活动执行偏误,同时由于业务流程不合理、缺乏有效制衡,为管理者意愿性盈余管理打开“方便之门”。 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是备受关注的两大机制,公司治理能够缓解代理问题造成的机会主义偏误,内部控制能够降低控制失误造成的技术性错误(方红星、金玉娜,2013)[1]。公司治理应该可以通过降低代理成本,抑制管理者机会主义偏误造成的意愿性盈余管理;内部控制应该可以降低控制失误,合理保证财务报告质量,抑制技术性错误造成的非意愿性盈余管理,并提高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的成本和风险,抑制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的意愿。然而,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究竟能否有效抑制盈余管理,迄今为止还是未解之谜。此外,相比于空间较小的应计盈余管理,越来越多的公司在盈余管理方式上更加青睐于具有实质性损害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Roychowdhury,2006)[2],如何有效抑制盈余管理,特别是抑制不易被察觉、实质性损害公司价值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研究尤为重要。基于以上考虑,为丰富对盈余管理影响因

治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论文3篇

治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论文3篇 第一篇 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 (一)会计手段 1.利用准备金项目实行盈余管理资产减值准备有较大的盈余管理空间,根据自身需求高估或低估坏账准备计提金额;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和长 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可收回金额难以确定,使上市公司计 提减值准备具有主观性,会计人员能够在追溯调整的年度或者其后的 年度多计提减值准备,从而相对应减少当期利润,而在以后年度处置 该项资产时,能够冲回所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以增加相对应年度利润。 2.利用营运资金项目实行盈余管理为避免摘牌停止上市,很多上市公 司通过其他应收应付款实行盈余管理。在正常情况下,其他应收应付 款的期末余额不应过大,不过有些公司这两个科目的余额巨大,往往 和应收应付款不相上下,显然这种现象和管理者实行盈余管理密切相关。 3.利用“线下项目”实行盈余管理利润表中的“线下项目”具体指投 资收益、营业外收支及补贴收入等项目。很多上市公司管理者正是成 功地利用了涉及“线下项目”的交易以达到监管部门对指标收益的要求。为达到配股资格,处于配股边缘的上市公司会利用这些非经营性 项目增加收益。同时,前一年度发生亏损的公司往往通过涉及这些项 目的交易在当年度扭亏为盈,而当年亏损的公司则利用交易的方式进 一步降低报告期利润。 4.利用资本利息化调节利润利用利息资本化更隐蔽的做法是利用自有 资金和借入资金难以界定的事实,通过人为划定资金来源和资金用途,将用于非资本性支出的利息资本化。

5.利用多种形式的“利润存储器”部分企业会作出不切实际的估计, 对如退货、贷款损失、保修费用等或有事项实行盈余管理,在业绩良 好时多计提准备,以调节利润。 (二)非会计手段 1.关联交易因为关联方之间存有控制关系,往往不以公平交易实行盈 余管理的主要方式有虚构经济业务,人为抬高上市公司业务水平和效益;采用大大高于或低于市场价格的方式实行购销活动;以低息或高 息发生资金往来,调节财务费用;以收取或支付管理费,或分摊共同 费用调节利润等。 2.会计处理的时间差部分上市公司为在年度结束时能给股东丰厚的报酬,往往借助跨年度调节利润。传统做法是:在本年12月份虚开发票,次年再以不合格为由冲回;或者先与第三方签订“买断”收益权的协议,然后通过租赁方式向第三方支付定额利润。 3.利用生产经营活动部分上市公司管理当局为提升报告盈余,往往通 过日常经营活动实行调节,如推迟固定资产的购入时间,以减少折旧 费用;对存货水平的估计、存货发出和采购时间实行人为操作;调整 收款政策等。 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防范对策 1.规范公司治理公司结构,建立强有力的监管机制和激励机制要健全 公司的治理结构,首先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对国有股减持,改变股权结 构严重失衡的局面;其次要健全和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充分发挥独立 董事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制衡作用;再次要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使管理者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挂钩,是股东目标成为管理目标,消除 管理者的利益障碍。 2.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企业会计准则,缩小盈余管理空间一方面,准则 制定部门应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企业会计准则,尽量减少会计准则中的 模糊性语言和概念,减少准则中可供选择的会计准则和方法,如会计

股权结构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

股权结构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 ——以中字头企业为例 摘要: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是全球资本市场的主要问题,严重影响了资本市场财务披露的规范性从而影响投资者的决策。本文从股权结构的角度出发,研究股权结构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选取A股上市公司中的中字头企业为样本,通过建立回归模型的方式来分别研究股权属性中的股权属性、股权集中度和董事会独立性同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得出如下结论:①高管持股和盈余管理呈负相关,机构持股和盈余管理呈正相关;②股权集中度与盈余管理呈正相关;③董事会独立性与盈余管理呈负相关。 关键词:股权集中度;股权属性;董事会独立性;盈余管理 Study of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In The Case Of State Owned Listed Companies Abstract: The financial reporting is one of the main problems of global capital market, and it seriously influence the standard of financial reporting thus influence investors’decisions. This paper study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from the point of ownership structure.It select state owned companies as sample to create a regression model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wnership concentration, equity attributes ,board independence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We conclude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①managerial ownership presents a negative relationship to earnings management but institutional ownership is positive; ②ownership concentration presents a

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引言: 公司治理结构是指组织中不同层级之间的权力和决策分配方式,直接影响着企 业的运营和发展。其中,盈余管理是指公司通过会计手段来影响财务报表中的盈余,以满足特定的目标或需求。本文将探讨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以及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后果。 一、1. 董事会成员的角色和权力分配: 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结构中最重要的决策机构,其成员的背景和经验对公司盈余 管理产生直接影响。如果董事会成员过于关注短期利益,并且缺乏相关业务知识和经验,很可能导致盈余管理的滥用和失控。 2. 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性: 公司内部控制系统是有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盈余管理的合规性 和可靠性。如果内部控制系统存在漏洞或不完善,就容易导致管理层滥用权力,隐瞒财务信息或进行虚假报告,进而影响盈余管理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3. 薪酬激励机制的设计: 公司薪酬激励机制对盈余管理也有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如果薪酬机制过于关注 短期利益和盈余水平,忽视了长期价值创造和风险管理,就容易导致盈余管理的预测偏差和不合理行为。 4. 大股东的影响力: 大股东在公司治理结构中拥有较大的权力,其行为和意愿对盈余管理产生重要 影响。如果大股东追求短期利益或个人利益最大化,就可能通过盈余管理来控制公司财务报告,进而损害小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利益。

二、可能带来的负面后果 1. 信息不对称和投资者信任缺失: 盈余管理的滥用和失控会导致财务信息的不准确和不真实,进而导致信息不对 称和投资者对公司的信任缺失。投资者可能由于对公司财务状况的不确定性而减少对公司的投资,从而影响公司的融资能力和成长潜力。 2. 法律风险和违规处罚: 盈余管理的不当行为往往违反了相关法律和规定,会面临法律风险和违规处罚。如果公司治理结构不够规范和监管力度不够,就可能导致盈余管理行为长期存在而不被发现,给公司带来不可估量的法律风险和声誉损失。 3. 经营决策偏差和长期价值缺失: 盈余管理往往会导致公司经营决策偏向短期利益,忽视了长期价值的创造和可 持续发展。过度追求盈余管理可能使公司错失市场机会,丧失竞争力,最终导致企业长期价值的缺失。 结论: 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具有重要影响,一个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应该保证盈 余管理的合规性和可靠性,避免滥用和失控。通过加强内部控制系统的建设,制定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增加小股东和利益相关方的监管力度,可以有效促进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正面影响,并减少可能带来的负面后果。只有在规范和透明的治理环境下,企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创造长期价值。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一个文献综述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一个文献综述引言 盈余管理是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涉及到公司如何通过会计手段来 管理盈余水平,以达到特定的目标。盈余管理可以是合法的,也可以是不合法的,合法的 盈余管理可以使公司更加透明、公正,帮助公司规避一些风险,提高盈余质量,而不合法 的盈余管理则可能会误导投资者,损害公司利益。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研究具有重 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研究进行文献综述,介绍国内外学者对该问题的研 究现状和成果,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为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一、盈余管理的理论基础 盈余管理是公司通过会计手段调整盈余水平,以达到特定目的的行为。它源于信息不 对称、合约成本等理论基础。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公司的管理者拥有更多的内部信息, 而投资者只能依靠公开的财务报告来进行投资决策。公司会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称来实施盈 余管理,以提高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合约成本理论认为,公司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存 在着各种合约关系,公司会通过盈余管理来满足外部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减少合约成本。 二、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现状 (一)研究方法 目前,国内学者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研究主要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如多元回归 分析、面板数据分析等。通过收集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数据,建立数学模型,检验盈余管 理与公司特征、市场环境等因素的相关性,从而揭示盈余管理的规律性和影响因素。 (二)影响因素 研究发现,盈余管理受到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制度、市场竞争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可能会导致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而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有效 约束盈余管理。市场竞争环境的激烈程度也会影响盈余管理的程度。公司规模、盈余水平、成长性等因素也被证实与盈余管理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三)盈余管理与公司绩效 在盈余管理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方面,研究结果并不一致。有研究认为,一定程度 的盈余管理对公司绩效有积极的影响,它能够减少不稳定性,提高盈余质量,从而提高公 司价值;但也有研究认为,盈余管理会误导投资者、损害公司利益,最终对公司绩效产生 负面影响。

盈余管理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盈余管理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公司治理是一个重要的议题,涉及到公司的管理、运营和监管等方面。在公司 治理中,盈余管理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它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决策和稳定性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盈余管理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一、盈余管理对公司信誉的影响 盈余管理往往是为了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吸引投资者的关注,但若盈余管理 严重导致公司的财务数据失真,这将对公司的信誉产生负面影响。一旦外界发现公司存在严重的盈余管理行为,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可能会对公司失去信心,进而减少对公司的投资和支持。信誉的损失会牵连公司的声誉,甚至会使公司陷入金融危机。因此,盈余管理对公司的信誉至关重要,它直接反映了公司治理的透明度和诚信度。 二、盈余管理对公司决策的影响 盈余管理可能会对公司的决策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过度的盈余管理可能导 致管理层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了公司的长期发展。他们可能通过各种手段抬高盈余,如延迟追溯费用、夸大收入等,以此迅速提高公司的财务指标,并使股价得到短期的提升。然而,这种行为往往会陷入墨菲定律的陷阱,导致公司在未来面临更大的困境。 另一方面,盈余管理还可能对公司的投资决策产生影响。如果公司过于关注短 期盈利,可能会导致低风险、低回报的投资选择,而忽视了长期增长潜力较大的项目。盈余管理往往会压制公司的创新和发展潜力,使公司无法实现长期持续的增长。 三、盈余管理对公司稳定性的影响 盈余管理可能会降低公司的稳定性。通过盈余管理,公司可以暂时掩盖财务困 境或提高盈利表现,但一旦盈余管理被揭穿,可能会导致公司的财务危机。过于激

进的盈余管理行为往往是不可持续的,它会扰乱公司的经营和财务状况,可能会引起投资者的恐慌和股价的暴跌。此外,一些合法的盈余管理行为,如合理的税收规划和成本节约,也需要谨慎把握,以避免对公司的稳定性造成不利影响。 结论 综上所述,盈余管理对公司治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它不仅会对公司的信誉产生 影响,还可能扭曲公司的决策和损害公司的稳定性。为了构建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应该重视透明度和诚信度,避免过度追求短期利益,注重长期发展和可持续增长。此外,监管机构和内部审计部门也应该加强监督和约束,保障公司治理的公平与公正。只有在良好的公司治理环境下,才能实现公司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探究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探究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问题备受关注。盈余管理是指企业为了达到某种目标而对其盈余进行人为干预的行为,目的是为了使公司的财务状况和业绩看起来更好。盈余管理既可以是合法的,也可以是不当的,其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公司内部,还会对投资者、监管机构和市场产生影响。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影响因素以及监管措施,以期为相关利益相关方提供参考。 一、盈余管理的现状 盈余管理在上市公司中并不鲜见,尤其是在年末财报公布之前,一些公司为了符合市场预期或者激励自己的管理层,可能会通过一些手段来管理自己的盈余。盈余管理的手段多种多样,涉及到会计准则的选择、资产负债表的调整、收入确认的时机把握等方面。 会计准则的选择是盈余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根据不同的会计准则,企业可以选择不同的计量方法和会计政策,从而影响到财务报表的呈现。比如针对某一项长期投资,企业可以选择以成本模型计量或公允价值计量,如果选择后者,可能会带来更多的盈余。一些上市公司可能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不同的会计准则,从而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资产负债表的调整也是盈余管理的一种手段。企业可以通过改变资产负债表的结构或者调整资产和负债的价值来影响盈余的呈现。比如对于应收账款的坏账准备,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提高或者降低坏账准备的比例,从而影响到盈余的水平。 收入确认的时机把握也是盈余管理的一种手段。企业可以选择提前确认收入或者推迟收入确认,从而影响盈余的呈现。比如一些公司可能会在年末临近的时候提前确认一些订单的收入,以提升当期的盈余水平。 在实践中,这些手段可能会给企业带来短期的利益,但是在长期来看却可能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产生负面影响。上市公司应当警惕盈余管理行为,并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管。 二、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 盈余管理行为的产生离不开多种多样的因素,如市场预期、公司治理结构、监管环境等。这些因素可能会对盈余管理行为的产生和程度产生影响。 市场预期是盈余管理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由于上市公司需要向投资者公布财务报表,而投资者则会根据这些财务报表来评价公司的财务状况和业绩。一些上市公司可能会通过盈余管理手段来符合市场的预期,以使投资者获得对企业更为积极的评价。

股权结构对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研究

股权结构对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研究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会计信息尤其是盈余信息在公司治理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财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愈来愈重视会计信息的透明和公正。经济业务的不断发展和日益复杂化,使得盈余管理对于投资者利益和资本市场的影响日益彰显,已经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盈余管理会影响企业对外报告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必须得到控制;而产生盈余管理的根源就是内部公司治理结构,内部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就是股权结构;因此,我认为,股权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国内外学者对股权结构与盈余管理关系的实证研究,大多是围绕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管理层持股比例以及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等各方面展开,但有关股权性质与盈余管理关系的影响的文献较少。 本文为弥补这一缺陷,将我国上市公司区分为国有控股样本与非国有控股样本,对比研究两种类型的上市公司中,股权结构对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有无差异,希望从新的视角丰富股权结构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并对我国上市公司建立合理的股权结构有所帮助。本文采用的是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相互说明、相互印证。在理论研究部分,本文分别阐述了盈余管理基础理论和股权结构基础理论,并总结了不同股权结构类型下盈余管理模式的特点。盈余管理基础理论主要包括盈余管理的涵义、影响、分类以及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理论根源层面上有委托—代理理论、契约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制度层面上有企业会计准则的灵活性和会计监管的不健全,企业主观动机层面上有契约动机、政治动机、推卸责任动机和资本市场动机。 股权结构基础理论主要包括股权结构的涵义,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特点,并重点阐述了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特点。我们通常认为有股权集中型和股权分散型两种典型的股权结构类型。股权集中型结构下,控股股东对公司有绝对的控制权,盈余管理的真正主体是企业管理层背后的绝对控股大股东,实施盈余管理的 目的往往是提高企业的整体价值而非管理层的个人利益。股权分散型结构下,股东的权力和利益被分散和稀释了,管理层对公司具有实质上的经营管理权,会为 了私人利益而进行盈余管理,甚至会不惜损害股东的利益。 在理论研究部分的基础上,对股权性质、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和机构投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实证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实证研究 作者:李艳 来源:《经营者》 2019年第12期 李艳 一、研究综述 Healy(1985)在《奖金计划对会计决策的影响》中对管理层如何进行盈余管理作出了预测。Beasly(1996)、Leuz(2002)等证明了当公司的控制权和收益权高度分离时,控股大股东常 常通过盈余管理来隐瞒控制权的私人收益,盈余管理的程度与控制权的私人收益呈正相关关系。La Porta(1999)等、Dechow (1996)、Claessens(1998)通过研究发现股权集中度与盈余 质量呈负相关关系,缺少非执行大股东的公司盈余管理较多,对中小股东的侵害程度深。 陆建桥(1999)以沪市亏损公司为研究样本,发现在亏损年度之前的一年上市公司进行了 盈余调增处理以推迟出现亏损的时间。孙铮、王跃堂(1999)对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分布 进行分析,得出了上市公司在微利、严重亏损时确实存在操纵盈余的行为。李东平(2001)研 究了终极控制权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得出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基本特征是大股东控制下的盈 余管理的结论。刘凤委、汪辉、孙铮(2005)发现,法人控股的上市公司比国家控股的上市公 司存在更多的盈余管理。公司控制权由国家转至法人后,在会计利润提高的同时,盈余管理程 度也相应提升(陈晓,王棍,2005)。 二、股权集中度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行为分析 笔者认为影响企业会计行为和盈余管理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是企业的股权结构。国内 学者相关实证研究结果也表明股权结构影响公司的治理效率,进而对盈余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股权结构的实质是股东控制权力的一种制度安排,股东的属性决定了股东行为的取向,股权集 中程度又决定了股东对公司控制力的强弱,决定了股东干预会计行为能力的大小,从而决定了 影响盈余管理行为的能力强弱。 股权集中使大股东有动机去参与公司治理、监督管理层,大股东对公司有实际控制权,就 会有强烈的动机进行盈余管理;但当股权比较过高后,拥有的控制权超过了股份所赋予的权力时,会通过内部控制交易侵害中小股东的利益。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现状是股权集中在单 个国有股东身上或掌握在少数几个股东手中,形成了“一股独大”的现象,形成“内部人控制”,进而引起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由此提出假设:股权集中度与盈余管理正相关。第一大 股东持股比例越高,盈余管理程度越大。 三、统计分析与结论 (一)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13—2017年这4年期间的上证和深证1526家上市公司作为初选样本,剔除金 融保险行业和被ST的上市公司,剔除当年首发上市的公司,保留控制权比例大于等于10%的样本,在此基础上得到1031家上市公司样本。 (二)模型的选择

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及治理对策

论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及治理对策 【摘要】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当局在不违背现有法律法规、不违背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等职业判断或“构造”规划交易事项等经营手段向企业外部一切会计信息使用者传递非真实的会计信息,以实现企业经营者自身利益最大化,以及影响其他以会计数字为依据的有关契约的履行结果的行为。文章从分析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原因、影响出发,揭示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治理盈余管理的策略。 【关键词】 盈余管理;上市公司;治理对策 一、引言 盈余管理问题是西方国家会计研究的重点之一,迄今已有20多年的研究历史了。而在我国,对盈余管理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资本市场的日渐发展,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日益严重,近年来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因此,对盈余管理的研究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会计学理论界所关注的焦点。 由于盈余管理是一种不通过实际业务经营而通过人为调节会计 信息来改变财务报告业绩的机会主义行为,它导致会计信息失去客观性、相关性、可比性和一贯性,从而影响投资者、债权人等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行为,甚至还可能影响到政府的宏观决策,

不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盈余管理作为一种会计行为,其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与会计作假、利润操纵相比,更难以发现和限制。 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 盈余管理是指在会计准则许可的范围之内,经理人通过一定的会计政策选择对会计盈余进行有意的调节,以达到其特定的目的。(一)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治理结构不完善是盈余管理产生的根源 上市公司两权分离的机制,形成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三会共存的组织结构,而经理层由董事会聘任,在这样的管理体制下,没有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就无法抑制盈余管理。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很不完善,存在着“一股独大”和“内部人控股”现象,虽然经过近几年的治理有所改观,但股权集中、董事会人员构成不合理、监事会监督功能不强、独立董事的职责难以发挥的现象依然存在,并严重制约着上市公司的发展,也为其进行盈余管理提供着土壤。 (二)上市制度的相关规定是盈余管理产生的诱因 为了规范公司上市行为,我国的《公司法》、《证券法》及证监会某些条例对上市公司的上市资格、配股、特别处理及停牌等都作了相应规定。比如按照我国《证券法》的规定,公司上市的条件之一是必须在近三年内连续盈利,在企业盈余无法达到这一要求,又为了实现上市的目的,企业便只好进行财务包装,以取得上市资格,

上市公司出现盈余管理问题的案例

上市公司出现盈余管理问题的案例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一、盈余管理的概念 会计信息是具有经济后果的,自从会计信息作为由企业内部向外部传 递经济讯号的媒介以来,盈余管理就与之形影相随。盈余管理是现实中存 在的一种具有重大经济后果,并会给会计信息使用者带来误导的会计问题,但它又不完全只是一个会计问题,它是由众多因素导致的,包括经济社会 环境、公司治理结构等。会计准则也只是影响盈余管理的因素之一。 就企业而言,利益相关者,如投资者、经营管理者等,要尽可能签订 完善的契约,企业管理当局要尽可能对投资者负责,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就会计准则制订而言,原则导向和规则导向,都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 消除盈余管理。准则制订者与盈余管理者之间永远存在博弈的关系,出台 新准则在某些方面是为了对盈余管理进行制约,但是在新准则的基础上, 新的盈余管理方式和方法又会产生,会计准则也会在与盈余管理的博弈中 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正确看待盈余管理还要转变收益观念。因此,上市 公司的利益相关者在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时,不要只看到公司的盈余增加 还是减少,更要分析资产和负债价值是否,分析资产和负债的质量和结构,了解企业未来的发展潜力,减轻盈余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主导作用,降低 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这样才能为投资决策提供正确的支持。 二、盈余管理的制约因素 由于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存在,盈余管理无法从根本上消除,但我们可 以通过外部审计及公司治理结构和会计准则等因素来制约企业管理当局进 行盈余管理的能力。

(一)外部审计和公司治理结构等因素 外部审计通过外部人,主要是专业的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进行 检验,使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尽可能真实的反应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企业是所有者、债权人、职业经理等各产权主体通过一系列契约组合而形 成的契约连结体。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经济利益,只有平等对待并处理好 这些利益关系,企业才能得到长远发展,各产权主体的利益才能得到根本 保障。而为契约的鉴定和执行服务的注册会计师,只有做到经济上和人事 上独立于各利益集团,不受任何一方左右,才能承担这一责任。注册会计 师只有公正的承担了社会责任,才能公平的保护各方的产权利益。近年来,经济学者对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广泛,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 研究课题。公司内部治理结构首先是一种相互制衡机制,通过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的权利义务及其关系,以保证经理人员的行 为能够符合全体股东的利益要求。公司治理结构的健全,可以对公司管理 者拥有的实际控制权形成一定的约束,同时也可以减轻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从而可以对盈余管理起到制约作用。 (二)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是规范财务会计信息产生和披露的标准,是从技术角度对 会计实务处理提出的要求,它是企业进行会计核算的标准,也是注册会计 师审计执业时的重要依据。会计准则对国内所有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编制 具有约束力,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必须在不违反会计准则的前提下进行的。会计准则的漏洞或尚未规范的业务是上市公司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 的依据。因此,可以通过会计准则的建设,防范盈余管理的误导作用。在 盈余管理的制约因素中,公司治理结构和外部审计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是个 别的,不同公司有不同的治理结构,对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程度也不同,

公司治理对并购中盈余管理影响的研究3500字

公司治理对并购中盈余管理影响的研究3500字 摘要:文章分别对企业并购和盈余管理的目的和动机进行分析,奠定了本文的理论基础;选取公司治理的有关变量对并购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进行回归分析;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根据结论提出改善我国上市公司并购中盈余管理行为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合理并购;盈余管理;对策分析 1 理论基础 1.1 并购的目的和动机 1.1.1 宏观上的并购动因 第一,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改善我国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从而出现"大鱼吃小鱼";的企业并购现象。 第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为了实现我国的所有制结构能够适应国家社会生产力发挥的需要,从而出现改善我国所有制结构性质的企业并购。 1.1.2 微观上的并购动因 第一,通过并购的形式,企业能够有效利用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的资源,实现企业的规模效益,同时也能够合理分散企业风险。 第二,企业通过并购,能够快速使用被并购优秀的人才、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同时提高整体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效益。 第三,目前,市场的竞争就是科技的竞争。企业通过并购可以获得更多的先进技术,进而实现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第四,上市融资的目的。目前,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条件进行的严格的限制,特别是企业的资产等方面,因此并购就成为很多企业进行上市融资的手段之一。通过并购,并购企业不仅可以扩大自己的资产规模实现上市融资的目的,同时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从而获得额外收益。 第五,并购是亏损上市公司避免退市和失去配股权的手段。我国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退市和配股有着严格的规定。为了保住上市公司的资格和配股权,亏损企业大多会通过并购的方式来改善公司的经营状况。 1.2 企业盈余管理主要目的和动机 1.2.1 企业的利润和高管的薪酬 高管的薪酬似乎与企业的利润呈反比,但高管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意味着高管会获得更高的业绩评价,高管的薪酬也就越高。因此,高管会努力提高企业的利润,以此来获得更高的报酬。盈余管理是上市公司实现其利润的一种重要手段。 1.2.2 融资和配股的需要 资金是企业的重要资源。大多数企业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都需要满足自身资金的需要。融资和配股是上市公司获取资金的重要途径。不管是融资还是配股的过程中都需要考核上市公司的盈利状况。一些上市公司为了融资和配股的目的,通过盈余管理的方式粉饰企业不良的业绩。 1.2.3 企业的上市和股票价格 企业在进行上市时以及成为上市公司以后,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利润状况有着严格的要求,一旦企业的利润即将不能或者不能满足证监会的要求,就会面临着特别处理和退市的危险。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企业的利润。当

基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下的盈余管理研究

基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下的盈余管理研究 摘要:盈余管理是现代会计学界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然而,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滥用盈余管理、披露虚假信息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影响了公司长远利益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是盈余管理行为存在的主要原因,如何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规范盈余管理行为就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公司治理结构 Abstract:Earnings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area in the academic study of modern accounting. However, in recent years, the phenomenon of the abuse of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disclosure of false information become more serious, It affect the company's long-term interest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apital markets, causing concerns of the community. Flawed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 i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presence of earnings management behavior. How to improve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 and standardize earnings management behavior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Keyword:Listed Companies; Earnings management;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 1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1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 我国证券市场上的连接出现的银广夏、琼民源、郑百文、蓝田股份等事件,再到近几年的绿大地、万福生科等事件可见,我国上市公司在着出于各种动机进行的盈余管理甚至盈余造假行为。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资本市场环境与国外不同,我国的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具有相当明显的机会主义特征和政治形式色彩:首先,资本市场动机鲜明。在我国,由于证监会对公司上市、发行股票、增股、配股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因此为了迎合上市需求,很多公司更是不遗余力的进行盈余管理。其次,契约动机强烈,包括报酬动机和债务动机。管理层报酬与公司业绩挂钩,公司也为了满足债权人的要求,就会进行盈余管理。最后,政治动机色彩浓厚。我国经理人一般兼有政府官员的身份,且公司业绩经常与官员地位相联系,这就导致我国的盈余管理具有政治色彩。 1.2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变更 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变更主要包括折旧政策的变更、存货计价政策的变更、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的变更、无形资产摊销期限的变更等。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规定,企业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但企业在下列情形中可以变更会计政策:但是,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变更会计政策: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家统一的会计

盈余管理影响因素研究文献综述

盈余管理影响因素研究文献综述 盈余管理是指公司在会计报告中对盈余进行人为操纵的行为,这种行为可能涉及到收 入的操纵、费用的操纵以及资产负债表的操纵。盈余管理对公司的财务报告真实性产生负 面影响,给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带来了不确定性,因此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进行研 究对于完善公司治理,提高投资者保护,维护市场秩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多个角度 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 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是影响盈余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表明,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 有效地减少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独立董事的数量和质量、监事会的角色和职能、股权激 励政策等都可以影响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监管机构的监督力度、市场竞争程度、行业特 性等也对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产生影响。 2. 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是另一个影响盈余管理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在经济周期波动较大的时期,公司更容易出现盈余管理行为。而在经济周期稳定的时期,公司对盈余管理的需求相对较小。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通货膨胀水平、利率水平等也对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产生影 响。 3. 股东结构 股东结构是影响盈余管理行为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研究表明,存在股权集中的公司更 容易出现盈余管理行为。而在股权分散的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相对较少。外部股东的监督 程度、股东权益保护程度等也会对盈余管理行为产生影响。 4. 公司特性 公司特性也对盈余管理行为产生影响。公司规模、盈利水平、资产负债结构、行业属 性等都会影响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研究表明,规模较大、盈利水平较高、资产负债结构 较为稳健的公司更容易出现盈余管理行为。而在高风险行业、高杠杆行业,盈余管理行为 相对较多。 5. 管理层激励机制 管理层激励机制是影响盈余管理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股票期权激励、绩效奖金、促 成股票回购等都会影响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研究表明,激励机制越强,管理层越容易 出现盈余管理行为。而在缺乏激励机制的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相对较少。

盈余管理对公司治理的影响研究

盈余管理对公司治理的影响研究 近年来,盈余管理一直是公司治理的热门话题之一。盈余管理是指通过采用各 种手段和方法,将公司的财务报表显示为某种特定的形式,以从中获得潜在的利益。尽管盈余管理可能在短期内带来某些好处,但它对公司治理和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可能带来负面影响。本文将探讨盈余管理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并分析其潜在的风险和挑战。 首先,盈余管理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包括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透明度。盈余管理 可能导致财务报表失真,以使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绩效看起来更好。这种失真可能包括虚报收入、低估成本和资产价值等。这种不诚实的财务报告损害了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削弱了公司治理的基础。缺乏可靠的财务信息会导致投资者信任的缺失,并可能引发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其次,盈余管理对公司经营决策和资源配置产生了负面影响。由于盈余管理的 存在,公司管理层可能会优先考虑达到特定的盈余目标,而忽视了长期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满足短期业绩预期,管理层可能做出非理性的决策,如过度投资、不合理的收购或并购等,以达到虚假的盈余目标。这种短视行为可能会导致企业的长期价值受损,并加剧公司治理的不稳定性。 此外,盈余管理也可能导致公司治理结构的失效。当管理层通过滥用盈余管理 手段获取个人利益时,公司董事会和监管机构的监督角色可能受到削弱。管理层可能通过操纵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等决策机构来掌控公司治理,以避免被发现和问责。这种情况下,公司治理结构就变得无效,导致公司内部控制的破裂和风险的增加。 然而,要解决盈余管理对公司治理的影响,需要多方合作和改革。首先,监管 机构应当加强对公司财务报告的监管,确保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和透明度。监管机构应该制定更加严格的规定和审计标准,以减少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其次,重视公司内部治理的重要性。董事会和监审委员会等公司治理机构应当独立、有权和负责,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摘要】近年来,随着盈余管理对投资者利益和资本市场的影响日益彰显,上市 公司粉饰财务报表、操纵利润的行为屡见不鲜,盈余管理的问题也逐渐出现,成 为当前会计领域的聚焦点之一。因此,本文以公司治理结构为出发点,对上市公 司治理结构与盈余管理的关系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国内外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及治 理结构关系的相关研究,在此基础上分别阐述盈余管理和公司治理结构之间的含 义及其理论基础,还通过上市公司内部和外部治理结构,探讨公司治理结构与盈 余管理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研究得出的结论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以进 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减少盈余管理行为的产生,使资本市场能够朝着更有序、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公司治理结构盈余管理影响及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4)07-042-04 盈余管理研究是一个已在国外兴起二十余年的课题,但我国有关盈余管理的 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以及股份制 改革的深入和证券市场的发展,不少企业都希望通过获得上市资格,在证券市场 更为便利地融资。而证券监管部门和企业的投资人、债权人等利益相关方对企业 实力和发展能力的评估往往又以企业的盈余水平为基准,因此,企业尤其是上市 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想法也更为强烈。由于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要向社会公众公开,并且其会计信息所影响利益相关人的范围相当广泛。而盈余管理行为直接影 响的就是企业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因此,如果没有充足的现金流保证的真实业 绩作为支撑,盈余管理行为就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这种恶意盈余管理行为, 仅仅是管理当局虚构利润或操作数字的活动,无法保障投资者等利益相关方的长 期利益,会导致利益相关方之间财富的无序流动,甚至扰乱我国证券市场和宏观 经济的秩序。因此,本文对公司治理结构与盈余管理的关系进行系统的研究,试 图找出导致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产生的外在和内在动因,进而探讨盈余管 理的规范对策。 一、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情况 西方经济学界和会计学界对盈余管理这一重要课题的研究已有多年的历史, 他们对盈余管理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值得关注的研究成果,形 成了日益完善的基本理论,成为现代会计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Watts&Zimmerman在1990年,从财务报告中是否有管理当局的意图出发, 指出盈余管理就是管理层有限度或无约束地使用个人的一些判断和观点,对会计 数据进行策略性的调整。 Beasley在1995年研究发现,独立董事在公司董事会所占比例对盈余管理发 生率有着显著的影响,独立董事越多,盈余管理的发生率越低。随后,Beasley又指出,董事会规模与盈余管理的发生呈正相关,发生盈余管理公司的董事会和审 计委员会由独立董事所占比例显著较小,增加独立董事能较为有效地控制公司盈 余管理行为,并且公司盈余管理的可能性也会下降。 Burgstahleretal在1997年他的书中也认为鉴于高昂的成本,相关利益只能依 靠利润增长还是下降、盈利还是亏损等对与其交易的公司做出判断,因此公司也 就有动机管理盈余、保持利润增长、实现盈利以便降低交易成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