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比较文学概论的复习资料作业及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概论的复习资料作业及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概论》作业(1)

一、填空题

1.比较文学是一门开放性,多方位的动态性学科。

2.比较文学除研究文学间的种种现象外,还研究文学与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诸方面的联系,这种研究叫比较文学研究。

3.与国别文学和比较文学相并列的,还有总体文学。

4.早在1872年,歌德提出了“世界文学”这个名称。

5. 20世纪后半叶,人类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文化转型时期。促进这种文化转型的原因有三:首先是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变;其次是殖民体系瓦解和冷战结束根本上改变了世界格局;再次是人类思维方式的发展开辟了新视野;

6.比较文学是在19世纪末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它的形成是以1877年世界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1886年第一本比较文学专著的出版以及1897年第一次比较文学讲座的设立为标志的。

7.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是1877匈牙利的梅茨尔创办的《比较文学学报》,以“比较文学”直接命名的第一本比较文学专著的作者是波斯奈特,

8.1897年,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在法国设立。

9.1931年,梵?第根的《比较文学论》对比较文学的历史、方法、成果都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当时法国学者的观点,但其观点有很大的局限性。10.俄国形式主义学派对苏俄比较文学具有深远的影响,他们强调形式是艺术特征的重要载体。

11.西德当代比较文学的集大成者是吕迪格,他被誉为西德“比较文学之父”。

12.文化发展总是通过认同和离异两者作用来进行的

二、在正确的说法后面打“∨”,错误的说法后面打“,并简要说明理由或举例说明自己的观点。

1.“和而不同”是研究比较文学的重要原则。(∨)

正确。“和而不同”中首先是“不同”,没有不同就很难有发展,“和”的主要精神就是协调不同,达到新的和谐统一。这种承认差别,不断追求新的和谐的精神,正是比较文学的精神。比较文学就是一方面要在不同文化的文学里,从诸多差别中,寻求内在的一致,也就是“和”,另一方面,又要从已有的、已然呈现的和谐中,分解出其差别和不同。

2.在现代小说中题材就是指客观的具体事件。(╳)

在现代小说中,题材不只是客观的具体事件,主观的意象、象征、某种行为、心理也可以构成题材。

3.主题往往由一个题旨构成。(╳)

主题有时由一个题旨构成,如鲁迅的《药》;有时由几个或更多的题旨构成,如歌德的《浮士德》。如果说题旨更依赖于客观的素材,那么,主题则更是与作家的主观思想联系在一起。

三、简答。

1、假如对李白和杜甫的创作进行比较研究,这类研究属于比较文学的学科范围吗?为什么?不属于。正如雷马克所说:“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艺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和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所以,李白与杜甫同属于一国范围之内,他们的比较不具有跨国研究的意义。

这种研究一国之内的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的研究,尽管使用了比较的方法,但只属于国别文学研究。

2、请简述比较文学的“互补”功能。

比较文学工作者一方面深入了解他种文化的文学,一方面又从他种文学的比照中进一步了解自己的特色,并在这个过程中,按照自己的需要,从他者吸收营养,谋求新的发展,这就是比较文学的“互补”功能。

它表现在首先在与“他者”的对比中,更清楚地了解自身的特点。其次,“互补”是相互吸收,取长补短,但决不是把自己变得和对方一样。再次,“互补”还表现为以原来存在于一种文化中的思维方式去解读(或误读)另一种文化的文本。最后,“互补”还包括一种文化的文本在进入另一种文化之后得到了新的生长和发展。以上几方面的“互补”显然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生长点。

3、简述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中的主要观点。

第一、比较文学是一种没有语言、种族和政治界限的文学研究;

第二、对比较文学来说,比较历史上毫无关系的语言和风格方面的现象,同研究从阅读中可能发现的相互影响和平行现象一样很有价值;

第三、比较文学不能只用来研究文学史(渊源和影响),而且也要用来研究评论和当代文学;第四、比较文学从国际的角度来研究一切文学的,一切文学创作和经验都有统一的一面,因而存在着从国际的角度来展望建立全球文学史和文学学术这一遥远的理想;

第五、比较文学的性质和对象决定了不可能只局限于运用单纯的比较方法,在比较文学的论述过程中,“描绘、特性刻画、阐释、叙述、解说、评价等方法都同‘比较’一样经常运用”。

四、论述题。

1、谈谈学习比较文学的必要性和意义,请举例说明。

(1)比较文学有助于多元文化的发展。遏止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割据主义危机的关键之一就在于沟通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民,通过对话使他们能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以至互相欣赏。比较文学就是促使人们进行沟通的方法。

(2)比较文学有助于扩展人们的精神世界。我们生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充满着高科技杀人武器和无处不在的恐怖活动的世界。在这种情况下,扩展人们的精神世界,使之恢复丰富和美,实在是当务之急。比较文学注重在多元之化中欣赏不同的文化之美,它可以提供给我们多种多样的欣赏的快乐。

(3)比较文学有助于从他人观点更好地了解自己。比较文学提供了一种用别人的眼光来审视文学自我的可能,当我们发现西方人对中国文学的特殊诠释,或西方发现我们对于西方文学的不同理解,往往都会形成一种启发和惊喜。

(4)比较文学是参与和更新世界文学建构的重要途径。比较文学在与他种文学的交往中,以“互为主观”、“互为语境”、“互相参照”、“互相照亮”为已任,是沟通各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2、为什么说将比较文学历史的前半段概括为“法国学派”、“影响研究”是不科学的?

法国的比较文学不仅十分丰富,而且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任何企图将复杂的现象勉强纳入一个“法国学派”或“影响研究”来概括,都是不科学的。

1897年,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在法国里昂设立,由戴克斯特担任第一位比较文学教授。他曾做了“文艺复兴以来日耳曼文学对法国文学的影响”讲座。

后来,戴克斯特的同学倍兹撰写了《比较文学书目集》,并且在《海涅在法国》、《比较文学诸研究》中特别强调文学与美学、历史学、心理学诸方面的关系,开拓了法国比较文学的领域。

戴克斯特逝世后,巴登斯贝格接任了里昂比较文学讲座的职位。他是第一个系统地采用严密的考证方法研究外国文学对法国文学影响的学者。他创办了《比较文学评论》以及现代比较文学研究所,使巴黎成为世界比较文学的中心。他特别反对仅仅对两个不同对象同时看上一眼就作比较,他总是用充分的实际材料来支持他的结论。其主要著作有:《歌德在法国》、《文

学史研究》、《巴尔扎克所受的外来影响》等。

此后,法国不少大学相继开设了正式的比较文学讲座。

梵·第根的《比较文学论》从比较文学的历史到方法和成果都作了系统论述。他的观点代表了当时法国学派的观点,但服以欧洲为中心来讨论比较文学的性质和任务,有很大的局限性。1968年,热纳著《总体文学和比较文学》认为,比较文学不应该排斥文学理论和美学问题。后来,一些法国学者意识到比较文学应该重视欧洲以外文化传统的文学,如艾伯格、基亚等。综上所述,法国比较文学是发展与复杂的,不能简单化。

《比较文学概论》作业(2)

一、填空题

1. 素材指的是原始材料,它往往是触发作家思考的实际生活现象、人物、传闻、轶事。当作家采用这一原始材料,经剪裁,并将它写入作品时,它就成了题材。

2.题材所显示的信号和意义就是题旨或称“母题”。

3.如果说题旨更依赖于客观的素材,那么,主题则更是与作家的主观思想联系在一起。

4. 象征是以外在的、可见的事物,暗示一种抽象的、普遍性的意义。它所强调的不是直接的、具体的物象,而是它所暗示的普遍意义。

5. 原型一般是指世界文学中反复出现的一些基本现象,包括题材、题旨、主题、意象等等。

6.通过原型批评,比较文学的主题研究进一步与心理学、人类学、神话学、社会学结合在一起而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7.不同文化体系的读者显然有不同的“接受屏幕”,这种不同,反应着他们不同的文化心态和心理结构,这正是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8.在比较文学的研究中,我们说一个作家受到另一个外国作家的影响,首先是指一些外来的东西被证明曾在这位作家身上或他的作品中产生作用,这种作用在他自己国家的文学传统里和他自己的个人发展中过去是找不到的,也不会产生的;同时这是一个有生命的移植过程,并通过艺术作品表达出来。

9.我国三次大规模的文学冲突,一次发生在魏晋时期印度佛教大规模传入之时;一次发生在五四时期,西方民主、科学思潮引进前后;一次发生在马克思主义逐渐取得统治地位的20世纪20年代后。

10.“启发→促进→认同→消化变形→艺术表现”,这是文学影响的全过程。文学影响,有时表现为全过程,有时表现为其中的某些环节。

11.目前我国比较文学研究中最常见的接受和影响的模式是X作家和Y作家,或X作家在Y国。

12.在差别的相互作用中求得发展有各种复杂的途径,其中特别重要的就是“他者原则”和“互动原则”。

三、正确的说法后面打“∨”,错误的说法后面打“╳”,并简要说明理由或举例说明自己的观点。

1.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人们在不同文学作品中可以找到和利用共同的题材。(V )

因为有些题材往往在许多国都的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

2.文学间的互相影响就是指文学活动中模仿、同源、借用、流行。(X )

模仿、同源、借用、流行都和影响有关,但都不完全等同于影响

3.目前我国比较文学研究中,接受和影响的模式只有X作家和Y作家以及X作家在Y国两种。(X )

X作家和Y作家以及X作家在Y国两种模式是目前我国比较文学研究中最常见的,但接受和影响的模式远不止这两种,是十分繁复的、

三、简答。

1、举例说明外国文学和西方思潮在中国传统题材和主题流变中的表现。

五四时期,外国思想、外国文学大量渗入中国,传统的主题和题材由于引进了新的观念,新的文学形式而获得了新的生命。如昭君的故事传统主题有写红颜薄命的,有写爱情与政治矛盾的,有写恶人恶报的等等,而真正使其发生根本改变的是五四时期郭沫若的历史剧《三个叛逆的女性》之一的《王昭君》。这个剧本里,首先突出了反封建的主题,同时还有对个人价值和对于人性的承认。这些观念无不代表着大量从西方引进的民主自由思想。

2、简述中西诗学比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必要性在于:世界进入信息时代,人们眼界日益开阔,交往日益频繁,世界文化正在趋向综合,人们已不再满足于自己的理论只适用于地球一隅,而要求它能解释全球各种不同体系的文学现象。一种文学理论,如果它是普遍的,不仅要能解释西方文学现象,而且要能解释东方文学现象。

可能性在于:首先,文学创作是统一的,因为人类有着共同的体验形式,如欢乐与悲伤,希望与绝望,离别与聚会等,也有共同的生命形式,如个人与社会,男人与女人,人与自然,人与历史等。尽管内容千变万化,但这些共同形式却反复。其次,文学经验是统一的,任何文学都得回答“文学是什么”、文学存在的价值、文学存在的特殊形式以及诗人的感受方式、诗意等等,所以从全球角度探索文学共同特点与规律才成为可能。

3、简述《管锥篇》的主要内容。

中国比较文学的复兴是因为《管锥篇》等文章的发表为标志的。钱钟书首先指出“人文科学的各个对象彼此系连。交互渗透,不但跨越国界,衔接时代,而且贯串着不同的学科。”于是寻找这些对象的规律就成了可能的。在《管锥篇》中钱钟书就总结了许多文艺共同规律。另外,《管锥篇》对西方文艺理论阐明中国文艺现象和以中国文艺理论阐发西方作品的双向阐发研究。在跨学科研究和译介学方面,也做出了相应的阐发。

四、论述题。

1、为什么说接受研究弥补了影响研究的不足,为拓宽比较文学的研究空间奠定了基础。

过去有人认为,影响研究有两个致命的弱点;一是影响研究与文学内的文学性无关,似乎是只研究作家与作家之间或作家与思想家之间的交往,属于外缘研究的范围;二是文学发展主要决定于文学本身的内部规律,似乎与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不大。

接受理论的应用从根本上解决了以上两个问题。接受理论首先从一个崭新的角度,突破了孤立研究作品本文,强调作品本身文学性形成的就包含了作品所处的“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相互制约的背景。在接受理论看来,研究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正是研究内在的文学性形成的重要方面。其次,既然文学作品总是在一个相互关系这网中向前发展的,文学关系发展的历史就不是可有可无的次要现象,而是研究文学历史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接受和影响是同一过程的两面,接受研究改变了影响研究的单向性,对比较文学而言,拓宽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意义重大。

首先,由于“接受屏幕”的不同,一部作品在本国和在外国被接受的状况也肯定不同。通过外来作品中某种成分拒绝或接受或改造的复杂过程,我们不仅可以充分发掘出作品的潜能,而且也可以了解不同文化体系的特点。

其次,对外国作品的接受往往可以作为一面镜子,反映出接受者的不同个性。

再次,通过关于接受的研究可以考察时代的变化。(要求举例说明)另外,关于接受的“反射”现象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研究项目。

最后,接受理论为比较文学研究者提供了编写完全不同于过去体制的新型文学史的可能。2、从互动认知和双向诠释的角度看,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为什么比较文学学科必将获得空前发展。

从一种封闭的环境来认识自我,很难避免其局限性,人们要更充分认识自己就需要跳出自身,

营造一个距离的空间。比较文学正是提供了这样一种用别人眼光来审查文学自我的可能。自全球化时代提出文化多元问题以来,如何推进不同文化间的宽容和理解成为学术界十分关注的热点问号。重视从“他者”反观自身的理论逐渐为广大理论界所接受,并为多元文化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这种互动认知的思维方式使西方的汉学研究有了很大变化和进一步发展。如,比较文学由过多多局限于希腊和希伯来文化为基础的西方文化体系内,对非西方文化采取征服或蔑视的态度,而在多元化的今天,比较文学迅速突破了封闭的西方文化体系,进入西方文化与非西方文化相互参照的范围。

《比较文学概论》作业(3)

一、填空题

1.从诗歌的历史传统来看,西方最早的诗篇是叙事诗,其诗学观念强调并着重冲突、结构、情节与人物个性的描写,而中国诗歌的传统是以抒情诗为主,其相应的诗学观念特别注重抒情和韵律等问题,始终强调“情景交融”、“神与物游”、“物我合一”、“物我两忘”等问题。

2.中国古典戏曲接近抒情文体,欧洲传统戏剧重心是动作。中国戏曲结构崇尚单纯,因此其结构往往是线状结构,而西方戏剧的结构则不同,其结构往往是网状的。

3.在中国传统戏剧中,与欧洲传统戏剧中追求的“真实感”相对的是其“涵虚性”。

4.西方文论与中国文论一样,都把文学的根本性,或文学的“存在方式”归结为以有限的客观具体形象表达无限的主观的抽象情思

5.欧洲浪漫主义的传入中国当从鲁迅算起。1907年,这位作家在日本写作长篇论文《摩罗诗力说》,系统地追寻了“摩罗”诗人在欧洲各国的踪迹。

6.田汉是“五四”时期谈论和提倡浪漫主义的主义代表人物之一。他接受厨川白村的比喻性说法,认为浪漫主义是青春现象。

7.很能反映中国新文学创始者们如果理解和接受现实主义文学思想的是1922年左右《小说月报》开展的关于“自然主义”的讨论,而中国新文学初期的“问题剧”与“问题小说”的创作热潮正是现实主义创作观在创作实践中的具体表现。

8.西方现代主义传入中国的第一个象征性标志就是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所引起的普遍共鸣。

9.20世纪30年代前后,翻译研究已发展为比较文学中一个自成体系的被称为“译介学”或“媒介学”的不可或缺的分支。

二、在正确的说法后面打“∨”,错误的说法后面打“╳”,并简要说明理由或举例说明自己的观点。

1.“在远东国家中,迄今为止还没有按照类属对文学现象进行过系统的分类!”(╳)

答:这种说法不够确切的。在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成书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已经对诗歌进行了风、雅、颂的分类,后来,班固、曹丕、陆机、挚虞等都进行过分类。特别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以“功能”为标准,建立了三十四种文类的系统,同时,他在这个系统之外,创造性的提出了“体性”的新的研究层面。因此上述说法是不确切的。

2.只有在同一文化系统中,才能找出那些有意无意共同支持着的共同元素,在不同文化体系中进行文学理论的比较是不可能的。(╳)

由于术语、概念、欣赏习惯、心理结构、哲学体系的不同,不同文化系统中的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是比较文学中最困难的课题,但是困难并不等于不可能。目前,已有关于中西文学理论关于文学存在方式、文学存在理由等各方面的比较研究。

3.中西文论都承认文学有模仿或反映世界,提高人们认识的功能。因此,中西诗学在文学的存在理由方面取得了完全的一致。(╳)

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尽管中西文论中都承认文学有模仿或反映世界,提高人们认识的功能,

但这里的“世界”有客观世界、主观世界、理念世界、道德世界的区别,西方文论中谈得最多的是一个具体存在的实体的世界,而中国文论所强调的则是一个形而上的、总体的、偏重于道德风尚和抽象关系的虚实相生的世界。而且西方的模仿多少带有人为的、自觉的去仿照和创造的意思,而中国文论则强调是自然的流露。

三、简答。

1、简述中西诗歌比较研究的范围和应注意的事项。

中西诗歌比较研究的范围既包括英、法、德、意、俄、西班牙等欧美各国的诗歌,也包括了中国的汉、藏、蒙、维吾尔等各族的诗歌,还包括了与诗歌有关的语言学、心理学、哲学、民俗学、历史学与艺术等众多学科领域。

中西诗歌的比较研究,是包含了众多对象与众多层次的复杂的研究工程,这就要求我们科学地、辩证地、宏观与微观结合地从事这一研究。与此同时,还应调动多种研究方法,采取多种研究视觉,同时紧紧围绕文学研究这个中心。对中西诗歌比较研究来说,更为重要的是既要用宏观的比较文学眼力把握研究对象,又要用微观的细究来扎实的处理中外诗歌现象。与此同时,还应当平等和综合地运用中外各家理论之长来推陈出新,避免陷入欧洲中心主义模式的窠臼。唯此,才能符合浩瀚悠久而又自成体系并丰富多彩的中外诗歌实际,也才能发扬比较文学之长去获得更加全面与可信的科学知识。

2、简述中西小说结构方面的不同。

从整体结构看,中国古典小说结构布局的目的,是把生活中复杂错综发生着的事件整理为头绪分明的线索,以期明确而饱满地表现主题。要求脉络分明,层次井然,不管情节如何复杂,小说结构有必要使之线索清楚。

西方小说结构布局则信笺于将生活中普通的事加以组合,突出情节的吸引力,满足读者的好奇心,吸引读者对主题的与想象,作者喜欢将种种线索交错在一起,忽隐忽现。结构的手段不是使矛盾显明,而是使之隐蔽,读者必须各个发掘,才能明白主题的全部内涵。

3、比较文学视野中的中西戏剧结构有什么不同。

中国戏剧结构崇尚单纯,线索以明白简单为主,矛盾随起随结,不牵枝蔓,不存暗线。即多采用线状结构。

西方戏剧多采用网状结构,即便是脉络很简单的事件也可以构成网状的矛盾冲突。

四、论述题。

1、看以下的故事,其中反映了什么样的比较文学原理。

从前在水下有一只青蛙和一条鱼,他们常在一起玩,是好朋友。一天,青蛙跳出水面,看到了许多新鲜事物,回去向好友鱼报告说,外面的世界真精彩,他看到了人,他们身穿衣服,头戴帽子,手握拐杖,足履靴子;这时,鱼的头脑中就把人想象成一条鱼,身穿衣服,头戴帽子,鱼鳍握拐杖,尾翅上吊着两只靴子。青蛙说,鸟有翅膀可以在天上飞,于是鱼的头脑中又出现了一条腾飞的鱼。青蛙又说有车,带着四个轮子,于是在鱼在脑中便出现了一条带四个轮子的鱼。

本故事反映了比较文学起源于了解他人的兴趣。

本故事反映了由于“接受屏幕”的不同,对于事物的接受会有不同的结果。这正是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接受屏幕不同,期待视野也不同。所谓“期待视野”是作者在“接受屏幕”所构成的接受前提下对作品向纵深发展的理解和期待。在读者将作者所提供的各种场景和人物发展的可能性加经“整合”的过程中,“期待视野”起着很大的作用。

“期待视野”因读者的不同文化体系而不同,而且也随着时代精神和风尚的变化而变化。2、试述西方现代主义的传入及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到20年代中期,笼罩思想界、文化界的是沉闷的政治低压和思想低压。苦闷与彷徨成为一

种流行病,西方现代主义迅速在中国流行。第一个象征性的标志是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所引起的普遍共鸣。在翻译此作时,鲁迅的《野草》相继问世,稍后创造社中年轻一代开始转向法国象征派,后来的李金发与戴望舒成了代表。

综合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可以发现当时中国新文学创始时期的共同特点就是丧失目标、意义和价值标准的苦闷,和返回个人内心甚至潜意识。

《比较文学概论》作业(4)

一、填空题

1.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正在出现一种整一化的趋势,这种趋势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是研究的综合性;其二是研究的整体性。

2.自然科学研究的是自然(包括自然人体),人文科学研究的是人文现象。

3.从方法论上来说,系统论的特点是数学化,也就是量化。

4.弗洛伊德把人的意识分为三个层面,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5.精神分析学表现在文学思潮方面,首先是超现实主义的兴起。1924年,布勒东起草第一篇《超现实主义宣言》,要求把人的意识从逻辑和理性解放出来。

6. 弗洛伊德的心理学说在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方面也引起了很大的革新,如将“情意结”的观念引入了文学批评。

7. 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关系。文学与其他艺术之间的关系首先表现为各种艺术之间的相互参与和配合,同时也表现为互相孕育和启发。

8.关于各门艺术间的差别,西方艺术理论作了很多探索,最著名的是莱辛的《拉奥孔---论绘画和诗的界限》。

9.“跃出”一种艺术载体,要求在另一种载体中得到表现的现象,钱钟书称之为“出位之思”。

二、在正确的说法后面打“∨”,错误的说法后面打“╳”,并简要说明理由或举例说明自己的观点。

1.将作者───作品───读者这一以作品为中介、构成作者与读者交流的复杂过程作为一个具有多向关系的总的系统来考察,与只限于考察某一局部或局部关系其实是相同的。(╳)

错误。从系统论的角度看,作者在特定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制约下写出了作品,作品作为一个符合系统,将作者意识到的或尚未意识到的信息传递给读者,读者并不是消极地接受这些信息,而是在特定的主观和客观的条件的制约下根据这些信息来进行再创造。系统论这种把文学作为一个有普遍联系的整体来进行研究,开阔了研究的视野,也往往能得出有意思的不同于局部或者局部关系考察的新结论。

2.哲学思想可以离开文学而存在,文学却不可能完全离开哲学思想而独立。(∨)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文学家是人,是思考着的人,他必然受到某一时代的哲学思想的影响,他也必然对遭遇的一切进行思考。好的作品必然在某些方面包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

3.作家的阶级出身固然对他的创作有一定的影响,但不一定就真正打上了“不可磨灭的阶级烙印”。(V )

许多作家背叛了自己出身的阶级,为另一阶级服务,作家的出身背景与他在作品中所表现的思想倾向,有时有联系,有时也并无多大联系。

三、简答。

1、简述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性。

跨学科研究也就是关于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比较的研究。长期以来,人们为了认识世界,不得不将各科对象从原来整体和联系中孤立出来,从而建立起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三大类和各小类。分门别类的研究促进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但也在某些方面失去了事物本来的面貌特性。

由于现代科学的深入发展,人们不断发展不同领域具有的共同属性,现代科学提供了手段(如电脑)使对这些共同属性和朴素关系的研究成为可能。

2、美国新批评派强调研究本文(text)的文学性。这种研究方式有什么局限性,为什么。

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新批评派强调研究本文,试图把文学研究和周围社会的联系与影响割裂开来。这样做,不仅大大缩小了文学的研究范围而且也难得出合乎实际的结论。因为文学与社会存在着各方面的联系。首先,从“可由文学符号再现”的“世界”,到“作为文字符号储存库的世界”的改变,就是作品产生、形成,并作用于世界的过程,这是一个从社会到社会的过程。另一方面,作者与读者通过语言进行沟通的过程来看,也离不开作者和读者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像新批评派那样把作品从它赖以存在的“世界”中孤立出来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

3、举例说明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的技巧渗透现象。

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技巧渗透的现象在中外文艺活动中是较多见的。在西方艺术中,一种艺术技巧向另一种艺术渗透,如绘画进行诗歌,叙事进入音乐等更是常见。

美国的艾肯就是成功的利用了音乐的象征和技巧的小说家和诗人。艾肯在他的诗中“让我们听见这种缥缈飞逝的心灵的音乐的全部协美”。众所周知,T·S·艾略特更是在他的诗中,自觉地、积极地引进了音乐的技巧。海伦·加德纳认为艾略特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名诗《四个四重奏》由四首诗组成,每一首诗都分成五个部分,可以看成是“都有自己结构的五个乐章”。由此可以看出,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技巧渗透的现象还是比较多的。

四、论述题。

1、以西方文学中的结构主义为例,试述系统论中的结构观念对文学研究的意义。

文学研究作为一门科学也可以引进系统论的和方法。60年代西方文学结构主义的盛行,可以说也是将自然科学领域中的系统论引入文学研究的结果。在系统论之间,人类认识世界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建立在相似类比的基础上,另一种是建立在差异分类的基础上,系统论与这两种方法不同,它把对象看作一个大系统而力图从中找出把各部分联结在一起、构成统一体的密码,正是这种密码才使符号具有意义。

结构主义者认为人类文化本身就是一组符号系统,而个体的特别行动本身是不会有符号意义的,它必然按照某种“密码”组织在某个符号系统中,结构主义者就是要发现隐藏在各个系统中的这些密码,找出其深层结构。系统论所提供的这种结构的观念为文学研究打开了新局面。

2、举例论述弗洛伊德的心理学说对文学批评革新所起的作用。

文学与心理学在20世纪被认为是最有血缘关系的学科。弗洛伊德的心理学说不仅在文学创作方面引起了质的变化,在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方面也引起了很大的革新。例如将“情意结”的观念引入文学批评。所谓“情意结”(亦称情结)就是一种“潜意识的复合体”,是潜意识丛集,并多次表现出来的集结。按照弗洛伊德的学生荣格的说法,这就是人类世世代代普遍性心理经验的长期积累的一种沉淀。艺术创作本身就是一个“自主情结”是一种长期积累的创作欲。要求疏道和发泄潜意识中受压抑的、无法实现的“本我”。在文学批评中谈论最多的是“杀父恋母”情结。

关于“潜本文”的研究也是将精神分析学引入文学批评的一种尝试。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生活太艰难了,充满了太多的痛苦,太多的失望,不能没有减轻这些痛苦的办法。这就“利比多转移”,即把本能的冲动,“本我”的欲求转移到不会被外界挫败的方向上去。艺术就是拒绝

欲望的现实与满足欲望的幻想之间的缓冲地带。艺术家则是能借助于他的创作使自己的“利比多压抑”,即“本我的压抑”转移到创作中去的人。

比较文学概论思考题及参考答案(一)

《比较文学概论》思考题及参考答案(一) 第一章文学研究的新途径——比较文学 1、三个概念:(1)文学理论,(2)文学批评,(3)文学史。 2、什么是比较文学 3、比较文学的起源是什么 4、举例说明比较文学寻求的是他种文化的应和。 5、比较文学的互补功能包括哪些内容 6、什么是总体文学 7、什么是世界文学 答:1、(1)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有它的个别特征,同时又具有作为艺术作品的共同之点,正如每一个人都有他的个性,同时又有同民族、同职业的共同特征以至人类的通性一样。一件文学作品既是特殊的,又是普通的;既是个别的,又是一般的。任何“特殊”和“个别”,只要是文学的,就包含着文学的共同原则,就可以用这种原则来加以解释,这种原则就是文学理论。(2)文学批评指的是对某一具体文学作品的研究,它要求对具体文学现象作出分析和评价。(3)文学史主要研究文学的发展和演变。它不仅由对各个作品的分析和评价积累而成,同时受到不同时代的社会经济状况、风习和心态的制约。 2、研究存在于不同文化中的不同文学之间的各种现象,以及其间的各种关系,这就是比较文学。 3、比较文学起源于了解他人的兴趣。人们的相互接触多了。就会产生相互了解、相互认识的愿望。如果没有相互认识的兴趣就谈不上比较文学。比较文学的根本价值就在于它为文学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层面。当文学被封闭在某一个别民族文化体系之中时,它就不可能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来接受新鲜事物。只有认识了他人,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这就是比较文学的重要功能之一,“互识”。 4、比较文学寻求他种文化的应和。举例来说,人们在文学方面遭遇的共同问题首先碰到的就是“什么是文学”。中国传统文学的主体最早是抒情诗,中国文论对文学的界定首先是强调人类内在的“志”和“情”,“志”和“情”不是凭空产生的,“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 5、比较文学的“互补”功能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在与“他者”(指他种文化中的文学)的对比中,更清楚地了解并突出了自身的特点。其次,“互补”是指相互吸引,取长补短,但决不是把对方变得和自己一样,也不是把自己变得和对方一样。再次,“互补”还表现为以原来存在于一种文化中的思维方式去解读(或误读)另一种文化的文本,因而获得对该文本全新的诠释和理解。最后,“互补”还包括一种文化的文本在进入另一种文化之后得到了新的生长和发展。 6、总体文学研究超越国家、民族、语言界限的那些文学运动、文学题材、文体和技巧,例如浪漫主义几乎在各民族文学中都有自己独特反映,总体文学着重研究其在多种文学中的传播、发展和流变。正如比较文学必须以国别文学为基础一样,总体文学也必然与国别文学、比较文学密切结合。 7、“世界文学”可以解释为世界各民族最优秀的,具有世界意义和世界水平的文学宝藏的总和。 第二章为什么要学习比较文学 1、从六个方面系统阐述为什么要学习比较文学。 答:(1)我们所处的时代——文化转型。所谓文化转型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文化发展明显产生危机和断裂,同时又进行急剧的重组与更新。(2)文化转型与文化多元。(3)

0046《比较文学概论》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0046《比较文学概论》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一、考试说明 比较文学日益成为一门显学,在最近几十年获得了迅猛发展,而“比较文学概论”也已经成为高校中文院系的必修课,成为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中最活跃、最引人注目的学科之一。它和外国文学也就是东西方文学以及中国古代、现代和当代文学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本门课程的教学对象是高等学校文科的学生,本课的教学力求通过系统的学习,向学生全面介绍比较文学这一学科,介绍有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学生应该在学习之后,能够初步运用有关理论并结合具体作品作出具有比较性眼光的学术研究,能够运用相关理论分析世界范围内有联系的文学现象,并对当前比较文学研究的现状有个大致的了解。 该课程的考试题由四种题型组成,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闭卷考试。 题型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空,总计10分 题型二: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4题,总计20分 题型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题,总计30分 题型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2题,总计40分 说明:本考试指导只适用于201303学期6月期末考试使用,包括正考和重修内容。指导中的章节知识点涵盖考试所有内容,给出的习题为考试类型题,习题答案要点只作为参考,详见课程讲义或笔记。如果在复习中有疑难问题请到课程答疑区提问。最后祝大家考试顺利! 三、知识点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 1、掌握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比较文学中的“四跨”以及“各种文学关系”。 2、理解并掌握比较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 3、重点掌握“比较文学”一词的产生,特别是在一些重要国家的出现和提出者;掌握比较文学的定义以及相关的争论,要熟悉并掌握比较文学学科诞生以来对比较文学下的最有代表性的定义,如法国学派的著名定义及其提出者、亨利·雷马克的定义,韦斯坦因的定义和日尔蒙斯基的定义等,要熟悉他们定义的内容、出处以及相互之间的区别。 1816年,两位编辑家努尔和拉普拉斯从法语、英语、意大利语和拉丁语的文学中选出一部分作品,编成《比较文学教程》出版,首次运用了“比较文学”(Littérature Comparée)这一名称。 在英国,comparative literature最早出现在马修·阿诺德Matthew Arnold(1822-1888)在1848年一封私人信件中,但传播开来却是在19世纪末和二十世纪。 最早对比较文学提出一个明确定义的是法国学者基亚。他在《比较文学》一书中这样写道:“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比较文学家驻足于语言的或民族的疆界,研究两国或几国文学之间主题、思想、著作或情感的交流。” 法国比较学者卡雷在为基亚这本《比较文学》第一版写的序中,这样界定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国际间的精神关系,研究拜伦和普希金、歌德和卡莱尔、司各特和维尼之间的事实联系,研究不同文学的作家之间的作品、灵感甚至生平方面的事实联

比较文学概论作业答案

08春本科《比较文学概论作业答案(选修课) 通知1、本材料为作业参考答案,学员可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删减,不必完全照抄;没有作业册的科目学员自备16k横格本抄写作业,并写清你的姓名、学号、专业和年级等信息 2、交作业时间11月30日前; 3、辅导和交作业期间交学费,具体如下: ⑴08春汉文本科交第三年学费1500元⑶08秋小教交第二次学费及考试费1100元,订书者教书费300元。 ⑵09春汉文本科交第二次学费1500元、书费350元;09春汉文专科交第二次学费1000元、书费300元。 ★各年级学员欠学费请一并交上! 作业一 一、解释下列名词(每个5分,共20分) 1、意象 2、翻译 3、管锥篇 4、文化割据主义 二、简答题(每个10分,共40分) 1、简述比较文学的功能。 2、概述美国比较文学发展历史。 3、鲁迅、田汉、郭沫若在接受西方浪漫主义思潮方面分别表现出哪些不同特点。 4、“八体”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以孟姜女哭长城为例,谈谈比较文学中主题和题材的流变。 2、为什么说接受和影响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如何理解这一双向过程。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20分) 1、意象: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象征:是以外在的、少见的事物,暗示一种抽象的普遍性的意义。 2、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作品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创造性劳动。 3、管锥篇:作者钱钟书。写于“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之间,出版于1979.8全书七百八十一则,围绕《周易正义》《毛诗正义》等古籍十种,引用八百多位外国学者的一千几百种著作,结合中外作家三千多人,阐发自己读书心得体会。《管锥篇》是中国比较文学复兴的标志之一。 4、文化割据主义:是指有些人深恐受到外来影响,极力鼓吹“纯而又纯”的本土文化排斥一切外来文化,拒绝交往,拒绝改变甚至为此镇压内部改革求新的势力。 二、简答题(每个10分,共40分) 1、(1)、互识;比较文学的根本价值就在于它为文学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层面。当文学被封闭在某一个别民族文化体系之中时,它就不可能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来接受新鲜事物。只有认识了他人,才能更好的认识自己。 (2)、互证:就是要在互相参证中找到共同问题,证实其共同性,同时反证其不同性就,以达到进一步的沟通和理解。(3)、互补:比较文学工作者一方面深入了解他种文化的文学,一方面又从与他种文学的比照中进一步了解自己的特色,并在这个过程中,按照自己的需要,从他者吸收营养,某求新的发展。 2、美国的比较文学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70年代1871年,沙克福在康奈尔大学作了“总体文学还是比较文学”的学术报告,(第一位涉足比较文学)。 1877——1889年间,盖利曾在密执安大学开设以“文学批评的比较”为内容的专题讲座。(先驱) 1890——1891年间,哈佛大学开设比较文学讲座 1903年,美国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创刊 1899年,美国第一个比较文学系创立于歌伦比亚大学。 1910年,萧菲尔创办《哈佛比较文学研究》杂志 1942年,哥伦比亚大学比较文学教授克里斯蒂,倡导下产生了“比较文学委员会”,创办《比较文学通讯》 1952年,《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年鉴》问世 1953年,韦勒克发表《比较文学概念》 1962年,雷马克发表《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 1969年,艾德礼发表《比较文学论文选集》提出“平行研究”的主张。 3、鲁迅极力突出的是浪漫主义中的革命与反抗精神,“忤万众不慑”的战斗勇气。 田汉更接近经典的浪漫派,热烈乐观,对人生意义的追求,浪漫人道主义的同情心,使命感以及对自然的热爱和崇拜,对爱的力量的膜拜,都闪耀着浪漫主义的光彩。 郭沫若则是典型的浪漫主义,他有“天狗吞宇宙”式的自我肯定与夸张,有横溢的激情,乐于从历史和神话中吸取灵感并且创造新的神话和新的理想世界。 4、刘勰把文学中复杂多样的风格归纳简约为“八体”,即: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又可以分为相对的四组: (1)典雅和新奇。典雅指引经据典,风雅蕴藉;新奇指“槟古竞今”,标新立异。这是以继承传统和创新的程度为标准来划分的。 (2)壮丽和轻靡。壮丽指立论卓越,体制宏伟,文采辉煌;轻靡指“浮文弱植,飘渺附俗”,也就是文辞浮华,飘忽无根。这是从内容与表达方式的结合来考虑分类。 (3)远奥和显附。远奥指文章深沉不露,内容玄思深奥;显附指情理浅显,易于接受。这也是从内容和表达方式的结合来考虑分类的。 (4)繁缛和精约。繁缛指喻众辞多,文采华丽;精约指“核字省句,剖析毫厘”。这一组着重于形式,但“博喻”“剖析”仍与内容有关。 三、论述题:(40分) 1、答案要点:主题和题材的流变既牵涉到“传统继承”也牵涉到“引进”,应是构成文学史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这项研究可以纵向地考察某一主题或题材的历史发展。也要以横向把考察某一主题和题材如何被他种文化体系引进,或如何接受了他种

比较文学概论笔记

比较文学概论的考研笔记 飞氘有话说:本笔记适用于所有以《比较文学概论(修订版)》(陈惇刘象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为比较文学考试部分指定参考书的考试,根据我的猜测,师大今年考试明显涉及此部分的内容应该还是以名词解释为主吧,这个笔记应该能满足所有的名词解释吧。 内容可靠,可以放心使用,免费发放,吐血推荐,不求真情回报,但求看贴回复……(BK) 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形成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形成和进一步发展的中心在法国(梵.第根等人)。 法国学派:将比较文学看作“文学史”的一支,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家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方法。 教堂山会议(06年名词解释):比较文学发展史的一个转折点,会上,传统的比较文学观点受到批评,韦勒克宣读了《比较文学的危机》,阐述了美国学派的观点,从而引起了国际上历时十余年的辩论,导致比较文学在理论上更趋成熟,促进学科的健康发展。 美国学派:将比较文学看作一种文学研究,涵盖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三个方面。既包括“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研究,也包括无事实联系的跨国界文学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的比较研究。 比较文学: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界限和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 跨民族意味着:一,把比较文学与民族文学的研究加以区别,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跨民族的根本意义在跨文化。二,一个多民族国家之内的各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也在比较文学范围之内。 各种文学关系: 包括事实联系(实际存在于两个或多个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价值关系(有些文学现象,虽不存在实际的联系,但其相同和相异具有某种可比性和研究价值,它们之间的内在价值联系) 交叉关系(文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包括相互影响、互相阐发等关系) 比较文学的性质: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单纯是一种研究方法。它具有特定的研究领域,一种强烈的自觉的比较意识,研究工作中的比较的立场,超越各种界限,在不同参照系中考察文学现象,贯穿始终的、须臾不可缺少的比较的方法。 比较文学的特征:开放性、宏观性。 开放性:比较文学最根本的特征。比较文学是一个巨大的、不断运动的开放体系,它的开放性有三层意思: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考试归纳版)

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19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得以诞生。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成立的一个标志是法国学派强调影响研究的国际文学关系史理论的提出。 2.比较文学的代表性人物及其著作: ●最早使用比较文学这一术语的是英国批评家马修阿诺德。 ●最早使比较文学一词进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是波斯奈特,1886年,他出版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比较文学》。 ●在意大利,1871年,桑克蒂斯开始主持比较文学的讲座。 ●1827年,最早提出“世界文学”观念的是歌德. ●1877年,世界上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创刊于匈牙利的克劳森堡,名为《世界比较文学报》. ●1887年,德国学者马克斯·科赫创办《比较文学杂志》,1901年创办《比较文学史研究》. ●意大利学者克罗齐对比较文学的学科和理性发起挑战。 ●1937年,戴望舒译梵•第根《比较文学论》. ●我国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卢康华、孙景尧的《比较文学导论》,也是内地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 ●在西方著名的比较文学学者中,巴斯奈特是宣判比较文学夭折的第一人. ●翻译文本研究:勒菲弗尔“操控理论" 3. 法国学派的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他们提出了要去掉比较文学的随意性,加强实证性;放弃无影响关系的平行比较,而集中研究各国的关系史;摆脱不确定的美学意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含义(关键所在) 4.法国文学批评家布吕奈尔最早把实证主义用于文学研究,强调把一部作品对另一部作品的影响提到首位。 5.影响研究的本质特性实证性。法国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本质特性实证性的文学关系研究。6.基亚在《比较文学》一书中专设形象学研究——“人们眼中的异国”一章,这是对形象学研究进行确认的最早的一部概论性专著. 7.1960年美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标志着美国学派的正式登场.代表人物有雷马克、艾德礼、勃洛克。 8.美国学派将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相结合,典型代表——韦斯坦因的专著《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 9.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与互补性。 10.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跨越性(跨国、跨学科、跨文明);四大研究领域:实证性的文学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总体文学研究。 11.文学变异研究的四个层面:语言层面变异研究、民族国家形象变异研究、文学文本变异研究、文化变异研究。 12.平行研究包括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平行研究主要有类比与对比两种方法构成。。 13。渊源学的研究对象和方式:印象的渊源、口传的渊源、笔述的渊源、孤立的渊源和集体的渊源。 14.媒介学的理论与方法包括:个体媒介、团体媒介、文字资料媒介。 15.翻译领域的常见现象有直译、转译;常见形式有直译、意译。 16.引起文学变异的第一大要素是文化过滤。 17.译介学的研究范畴:翻译理论研究、翻译文本研究、翻译文学史研究 18.平行研究的种类:类型学、主题学、文体学、跨学科研究 19.类型学的基本研究范畴:内容题材的类型学相似、人物形象的类型学相似、思潮流派 的类型学相似 20.用西方文论阐发中国文学的做法被台湾学者总结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阐发研究".

《比较文学概论》综合练习

《比较文学概论》综合练习 一、填空填 1.传统文学研究是通过、、三种途径来进行的。 2.比较文学是研究以 及的学科。 3.研究一国之内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被称为研究。 4.比较文学具有、、的特点。 5.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是指比较文学除研究之外,还研 究的联系。 6.“世界文学”的概念,最早是由提出的。马克思、恩格斯也在中 提出了这个概念。 7.“需要了解是比较诗学之母”,这句话是国学者提出的。 8、文化的发展,总是通过和两种作用来进行的。 9、20世纪后半叶,人类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文化转型时期。促进这种文化转型的原因有三:首先是;其次是;再次是。 10、“文化离异”作用占主导地位的阶段是时期,它以为特征。 11、20世纪后半叶,人类经历着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大转型,即在逻辑学范式之外,学范式也得到了发展。 12、遏止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割据主义的关键之一就是。 13、日本“月亮诗人”是指,他写月亮只是动情地表达与月亮的亲密,而我国诗人写“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苍天夜夜心”,则是表现追求永恒与孤独寂寞之间的哲理。 14、“啊!我多么希望有什么神明能赐我们一种才能,可使我们能以别人的眼光来审查自我!”这段话出自英国著名诗人。 15、注重从反观自身的理论已逐渐为广大理论界所接受,并为多元文化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16、“互为主观”、“互为语境”、“互相参照”、“互相明亮”的思维方式,是一种的思维方式。 17、1886年英国学者第一次用“比较文学”命名他的专著。 18、年,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 19、《比较文学史》的作者是(国家)的洛里哀。 20、《中西文化比较》是英国哲学家在1922年发表的文章。 21、阿尔蒙多·尼兹是(国家)的著名比较文学家,他针对洛里哀的“大混合体”文学趋势的观点,写了一文。22、过去常有人把比较文学的法国学派简化为研究,把美国学派简化 为研究。 23、早在世纪初期,法国就有人使用“比较文学”这个词。 24、比较文学是在世纪末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它的形成是以年世界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年第一本比较文学专著的出版以及年第一次比较文学讲座的设立为标志的。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是匈牙利的梅茨尔创办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整理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整理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整理 一、总论 1、诞生时间 19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 2、三个学派填空 法国学派、美国学派、中国学派 比较文学的三大学派及其基本特征 法国学派,主张影响研究。影响研究包括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形象学等研究。美国学派,主张平行研究,指研究那些没有明确直接的影响关系的两个或多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现象。平行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如哲学、宗教、心理学等之间的比较研究。中国学派:以跨异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主张双向阐发研究。 3、可比性名词解释 可比性就是比较研究对象中存在的一种研究文学规律的内在价值,是提供比较研究的可能,并保证比较研究得以有效进行的前提。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指的是在跨国家、跨学科和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寻求同的学理依据,是比较文学研究赖以存在的逻辑上的可能性。在比较文学发展的不同时期,这种学理依据是不断拓展的。 4、基本特征 跨越性(跨国、跨学科、跨文明) 5、四大研究领域 实证性的文学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语言、民族国家形象、文学文本、文化)、平行研究、总体文学研究 二、文学关系与相互影响 1、辩证关系 科学性与审美性,实证性与非实证性,同源性与变异性 2、流传学(起点到终点): 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个方

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描绘出“经过路线”。流传学是站在“放送者”的角度,来对某个民族文学的作家、作品、文体,甚至是整个民族文学在国外的声誉、反响或影响,进行研究。其研究的重点往往是放送者对接受者的影响。 3、渊源学(终点到起点,实证性、渊源性与文本性): 渊源学是从接受的角度来研究某一文学作品的外来影响,研究它的题材、主题、思想、风格乃至艺术技巧等的来源。研究者追根溯源,精心考证,探求它们的放送者,揭示其间的因果关系。 4、媒介学(路线与途径,可见性、实证性、流动性) 不同国家之间所发生文学关系的中介过程的研究。 三、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 1、比较文学视野中的翻译名词解释 是比较文学变异学中研究语言层面的变异的分支学科,它关注的是跨语际翻译过程中发生的种种语言变异现象,并探讨产生这些变异的社会、历史以及文化根源。最初是从比较文学中媒介学的角度出发,目前则越来越多是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出发,强调研究翻译过程中产生的“叛逆”也就是“变异”现象;传统翻译学始终强调原文和译文之间的等值关系。 2、创造性叛逆名词解释 将外国名著的内容和形式改编得完全适合本国国情和读者的接受习惯。创造性叛逆经过三次变异即译者、读者及环境(举例:庞德)(错误文本深入人心有一定影响力) 3、文化意象的失落与变异论述 现象: 独特语言现象,智慧和历史文化结晶,有了相对固定、独特的文化内涵,很容易达到思想的沟通;放到跨语言、跨文化的背景中去就会形成跨语言传递中文化形象的错位,带来原先文化内涵的失落、扭曲和变形 举例: 扬州被John Turner漏译

0046《比较文学概论》2014年12月期末考试指导

0046《比较文学概论》2014年12月期末考试指导 一、考试说明 比较文学日益成为一门显学,在最近几十年获得了迅猛发展,而“比较文学概论”也已经成为高校中文院系的必修课,成为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中最活跃、最引人注目的学科之一。它和外国文学也就是东西方文学以及中国古代、现代和当代文学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本门课程的教学对象是高等学校文科的学生,本课的教学力求通过系统的学习,向学生全面介绍比较文学这一学科,介绍有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学生应该在学习之后,能够初步运用有关理论并结合具体作品作出具有比较性眼光的学术研究,能够运用相关理论分析世界范围内有联系的文学现象,并对当前比较文学研究的现状有个大致的了解。 该课程的考试题由四种题型组成,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闭卷考试。 题型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空,总计10分 题型二: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4题,总计20分 题型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题,总计30分 题型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2题,总计40分 说明:本考试指导只适用于201409学期期末考试使用,包括正考和重修内容。指导中的章节知识点涵盖考试所有内容,给出的习题为考试类型题,习题答案要点只作为参考,详见课程讲义或笔记。如果在复习中有疑难问题请到课程答疑区提问。最后祝大家考试顺利! 二、复习重点内容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 1、掌握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比较文学中的“四跨”以及“各种文学关系”。 “跨文化”有两个涵义:其一是跨民族文化。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在此文化土壤上产生的文学各有不同。比较文学研究以不同民族文化为参照,以此来解释文学的差异性。第二个涵义是“跨文化体系”,比如,西方各国具有相同的文化渊源,同属基督教文化体系,在这一范围内的各民族文学之间进行比较研究得出的传统,不一定符合非基督教文化体系的各民族文学的实际,因而也就缺乏普遍意义。为了推进比较文学的发展,就要进行跨文化体系的研究。比较文学中的跨文化不仅意味着超越民族文化,更意味着超越文化体系。 进入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文学关系。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实际存在于两个或多个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从接受的角度来研究A民族文学中的外来因素,或者从放送的角度来研究A民族文学对B民族或其他民族的文学的影响。这种文学间的相互关系,可以称之谓“亲缘关系”。其次,在两个或多个民族文学之间,有些文学现象虽然并不存在亲缘关系,却在一定意义上具有某些相关之处,其中的相同和相异,都存在比较研究的价值。这种文学关系可以称之谓“类同关系”。第三,是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的互相孕育、互相阐发、互相影响、互相借鉴、互相渗透等关系。我们称之谓“交叉关系”。以上三种关系,即亲缘关系、类同关系和交叉关系,构成了比较文学对象的客观基础。 2、理解并掌握比较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 比较文学代表一种文学的哲学,一种新的人文主义。它的基本原则是相信文学现象的整体性,否定文化经济中的闭关自守,并且由此认识到一个新的价值观的必要。随着全球化进

比较文学复习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1.法国学派:比较文学的主要学派之一。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其代表人物有巴登斯贝格、梵?第根、卡雷、基亚等。早期的法国比较文学家比较注重研究具体的文学事实,把不同国家的文学和作家之间的互相影响作为研究的重点。梵?第根在《比较文学论》中指出比较文学的对象是本质地研究各国文学作品的之间的事实联系。法国学派的比较文学研究注重的是“影响研究”,其方式是通过历史追踪和实证考据,考察一个作家、一部作品、一种文体、一国文学在外国的影响,或探讨作家和作品的源流受到哪些外国文学的影响,或研究产生影响的媒介。法国学派忽视对作品审美价值的分析,表现出了狭隘的民族主义色彩和保守倾向。 2.教堂山会议:1958年9月,国际比较文学协会在美国的北卡罗来州教堂山举行第二届年会,中心议题是欧美文学关系。美籍捷克裔学者,时任耶鲁大学教授的韦勒克在会上做了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的书面发言,即所谓美国学派挑战性的宣言。阐述了美国学派的观点,对传统的比较文学观点进行了批评,从而引起了国际上历时十余年的辩论,导致比较文学在理论上更趋成熟,促进了学科的健康发展。教堂山会议成为比较文学发展史的一个转折点。 3.笔述渊源:渊源学研究类型之一,渊源学是从接受者即终点出发,溯源而上,去寻找影响源,确认放送者。渊源学研究注重资料证据的搜集、整理和考核,基本上是一种以考据为主的实证研究。笔述的渊源指的是见之于文字的渊源。渊源关系的探究须要以作品产生的条件、创作过程的资料、作家的情况如接受者或接受国文学中的传记、感想、评论、序、跋等来补充。 4.比较视域:比较文学汇通性研究的本体。当比较文学研究者对两种民族文学或文学与其它相关学科进行跨越研究时,以自己的学术思考对双方进行内在的透视,以寻找两者之间的关系,形成一种多元观察的、多视点透视的开放性的研究视野。即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内涵,把“三种关系”(材料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学科交叉关系)作为研究客体。比较视域是比较文学这一学科安身立命的本体。当优秀的比较文学研究者对两种民族文学或文学与其它相关学科进行跨越研究时,就是以自己学贯中西与学贯古今的学术修养对双方进行内在的透视,最终在汇通及体系化中寻求两者之间的“三种关系”。 5.译介学的研究对象:(1)从比较文学的媒介学的角度出发,从比较文学的视野,来对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进行的研究。(2)它不关注语言层面上出发语和目的语之间进行转换的实际问题,也不关注翻译技巧或翻译训练问题,也不对翻译方法、翻译水平、不同的译文做高下优劣的价值判断。(3)它关注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在转换过程中文化信息的失落、变形、扩展、增生等的问题。关注文学翻译在人类跨文化的交流实践中特殊的价值意义。 6.美国学派的主要观点:(1)主要观点:提倡平行研究的新方法;提倡跨学科研究;重视作品的“文学性”和“美学价值”;反对“欧洲中心论”;反对“总体文学”的提法(2)评价:优点:美国学派突破了法国学派的机械保守的实证对比较文学的束缚,使比较文学获得了生机;美国学派扩大了比较文学的范围,不仅使跨学科研究成为可能,也使中西文学比较成为可能;美国学派重视作品的文学性,更接近“文学内核”。缺点:美国学派的理论不够严密,容易产生牵强附会的比附。跨学科比较有可能使思想史、文化交流史的研究也成为比较文学,最终使比较文学的独立性消亡。 7.试阐述形象学研究的“他者”理论: 他者:异国异族形象。 他者与自我相对,自我即作者、作者所属的国度或民族; (1)“他者”(the other)和“自我”(Self)是一对相对的概念。他者是针对自我提出来的,自我要确证自己,必须借助于外界参照物。“他者”就是自我反观自身的参照物,通过“他

比较文学概论第1-4次作业-参考答案

《比较文学概论》作业(1) 一、填空题 1.比较文学是一门开放性,多方位的动态性学科。 2.比较文学除研究文学间的种种现象外,还研究文学与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诸方面的联系,这种研究叫比较文学研究。 3.与国别文学和比较文学相并列的,还有总体文学。 4.早在1872年,歌德提出了“世界文学”这个名称。 5. 20世纪后半叶,人类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文化转型时期。促进这种文化转型的原因有三:首先是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变;其次是殖民体系瓦解和冷战结束根本上改变了世界格局;再次是人类思维方式的发展开辟了新视野; 6.比较文学是在19世纪末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它的形成是以1877年世界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1886年第一本比较文学专著的出版以及1897年第一次比较文学讲座的设立为标志的。 7.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是1877匈牙利的梅茨尔创办的《比较文学学报》,以“比较文学”直接命名的第一本比较文学专著的作者是波斯奈特, 8.1897年,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在法国设立。 9.1931年,梵?第根的《比较文学论》对比较文学的历史、方法、成果都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当时法国学者的观点,但其观点有很大的局限性。 10.俄国形式主义学派对苏俄比较文学具有深远的影响,他们强调形式是艺术特征的重要载体。 11.西德当代比较文学的集大成者是吕迪格,他被誉为西德“ 比较文学之父”。 12.文化发展总是通过认同和离异两者作用来进行的 二、在正确的说法后面打“∨”,错误的说法后面打“,并简要说明理由或举例说明自己的观点。 1.“和而不同”是研究比较文学的重要原则。(∨) 正确。“和而不同”中首先是“不同”,没有不同就很难有发展,“和”的主要精神就是协调不同,达到新的和谐统一。这种承认差别,不断追求新的和谐的精神,正是比较文学的精神。比较文学就是一方面要在不同文化的文学里,从诸多差别中,寻求内在的一致,也就是“和”,另一方面,又要从已有的、已然呈现的和谐中,分解出其差别和不同。 2.在现代小说中题材就是指客观的具体事件。(╳) 在现代小说中,题材不只是客观的具体事件,主观的意象、象征、某种行为、心理也可以构成题材。 3.主题往往由一个题旨构成。(╳)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 在看资料前,请在心里大声默念:康哥必过。明解和简答按PPT 图片搞得,论述题按老师录音搞得,有大概主线,觉得不够请自己补充。O(∩_∩)O 1.影响研究 以历史方法处理不同民族文学间存在的实际联系的研究,其根基在于各民族文学的相互接触交流。强调实证和事实联系,缺乏事实依据的推测不属于影响研究范围。比较文学领域最早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法国学派确立。A对B发生作用,B的反应,比较文学研究中的影响外来,外来因素的进入。影响研究的范围:线路:放送(流传学)——传播(媒介学)——接受(渊源学)。文学关系两个内容:作家作品和思潮运动。影响研究的局限:重心在资料发掘考证,忽视审美分析。强调实证,研究范围狭隘。不平衡的权力关系。 2.平行研究。 用逻辑推理的方式对相互间没有直接关联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民族文学的研究。范围很广,可以从各个方面对不同民族的文学进行研究,注重文学性,比如主题,题材、问题、人物、风格等进行研究。美国学派的确立。可行性:文化、文学的普遍性与差异性(绝对等同或绝不相干都不用比。类型:类比,对比,交叉。 3.阐发研究。 最早由台湾学者古添洪1978年提出:利用西方有系统的文学批评来阐发中国文学及中国文学理论。用一种恰当的外来理论模式解释本民族文学中的某些作品或文学现象,或者反过来。不同民族文学的观点、理论、和方法相互印证,阐释。以别的学科对文学做出阐发,或利用别的学科理论来解释文学中的各种问题。 4.接受研究。 广义的影响研究,传统的影响研究: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事实联系。接受研究:作家作品被不同民族的读者的接受、效应和成因。 5.主题学。

主题学主要指研究同一主题、题材、母题、人物典型等跨民族跨国界的流传和演变,研究不同的作家对它的不同处理,进而探讨这种流变的文学、文化和民族心理等方面的原因。6.译介学。 译介学学乃今年兴起不久的新兴科学,它拓展了比较文学、翻译学乃至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领域,展示出极大的学术研究空间。译介学最初是从比较文学中媒介学角度出发、目前则越来越多是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出发对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进行的研究。该学科主要针对文学翻译、翻译文学及其文化层面上的翻译研究。在中国学界,该学科主要由谢天辰先生提出,其核心是“文学翻译”与“翻译文学”的研究。 7.媒介学 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学间发声练习和影响的途径手段,其重心是作品交流的中间环节,即研究异国文学如何传到另一国去的。传媒的变迁:口头(歌谣、神话、传说)——文字(熟记、报纸、杂志)——视像(影视)——网络。研究领域(传播方式):翻译(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译介学。)、改编(按一定原则对外国原著内容、形式加以改写,使之符合本国阅读习惯,借用、仿效)、评价。 8.流传学。 流传学研究的是某个作家、作品、某国文学或文艺运动等在国外的声誉、成就和影响,是从放送者(起点)出发,旨在寻找其流传终点(接受者)及其接受影响与变异创新的研究。流传学与渊源学同属影响研究,因此其研究手段与方法是相同的。流传学的研究范围:流传学从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家、作品及文学思潮等对他国文学、文学创造者的影响。 9.渊源学。 渊源学也称源流学,主要研究文学作品的主题、题材、思想、人物、情节、语言、风格以及艺术技巧等因素的来源。渊源学按照其表现形态又可分为多种:“印象”的渊源、口头的渊源、书面的渊源、孤立的源流、集体的源流等等。 10.形象学。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题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教堂山会议——是比较文学发展史的一个转折点;1958年9月,国际比较文学协会在美国北卡大学所在地教堂山举行第二届学术年会;会上,传统的比较文学观点受到批评,韦勒克宣读了比较文学的危机,阐述了美国学派的观点,从而引起了国际上历时十余年的辩论,导致比较文学在理论上更趋成熟,促进了学科的健康发展; 2、格义——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产生的一种研究法,就是以老庄等各家学说来解释佛家的教义,说得更明确一点,格义的方法即是用汉学来解释和比附外来学说,是比较文学中“阐发研究”的最初形态;它是中国比较文学的渊源; 3、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中最重要的研究方式之一,它是对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有事实联系的、相互影响的文学现象进行研究,具有外来性和隐含性的特点; 4、圆形的研究——由于作家所受的影响常常不是单一的,很可能是多元的,因此深入的影响研究往往不是从一个角度,而是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来研究一个作家所受到的外来影响;梵·第根将这种方法称之为“圆形的研究”;它是影响研究中较好的方法,它能使人们对作家的创作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 5、阐发研究——是比较文学中的一种研究类型,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是由中国学者首先提出来的,适用于文化系统迥异的诸民族文学的比较研究;它包括用外来的本民族的文学理论来阐发本民族的外来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不同民族文学理论的相互阐发和以别的学科及理论来对文学进行阐发、解释文学中的各种问题,是一种双向的、相互的阐发; 6、接受理论——又称为接受美学、接受研究、文学的接受与作用论等,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德国学者尧斯和伊塞尔提出的;其要点是把读者和作品的关系作为研究的主体,探讨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反应,以及阅读过程对创作过程的积极干预,并研究产生各种不同反应的社会的、历史的和个人的原因; 2、期待视野——是指对作品的某种“先入之见”或先入为主的见解,即读者在阅读作品之先就已存在的一种“意向”,这种预先存在的意向会决定读者在阅读作品时的判断和取舍,构成了阅读和理解的个人色彩,产生了因人而异的理解和解释;如古典小说读者对“金榜题名”等大团圆结局的期待; 8、民间文学——是通过人民大众口头流传的一切民间创作形式的总称,包括神话、传说、民歌、民谣、民间故事、寓言、童话、谚语、谜语等各种类型; 9、雷雨神话说——是德国神话学派学者库恩等民俗学者建立的;库恩对许多年印度和欧洲神话作了深入的比较,认为印欧神话中的主要部分是把雷、电、雨、云

《比较文学》复习题

《比较文学》复习题 填空题: 1、英文中的“比较文学”一词是1886年由波斯奈特在《比较文学》一书中给予确定并使用的。 2、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最终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 3、比较文学诞生的标志是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比较文学理论著作的问世、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正式的课程进入高等学校的课堂和比较文学学位论文与工具书的出现。 10、形象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外部研究、内部研究两方面。12、中国大陆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是1984年卢康华、孙景尧所著的《比较文学导论》。1、比较文学诞生的标志是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比较文学理论著作的问世、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正式的课程进入高等学校的课堂和比较文学学位论文与工具书的出现 2、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开始得比较早,但是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 3、渊源学分为笔述的渊源,口传的渊源,印象的渊源,孤立(直线式)的渊源和集体的渊源。 4、当代文类学把文学作品分抒情类、叙事类和戏剧类三大类。 5、比较文学的可比性由文学性、跨越性和相容性三个条件组成。 2、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开始得比较早,但是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4、中国大陆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是1984年卢康华、孙景尧所著的《比较文学导论》。5、比较文学的变异研究包括文学变异和文化过滤、译介学、形象学、接受学和文学的他国化研究

6、梵·第根的代表作是《比较文学论》。 1.比较文学是一种文学研究,它研究存在于不同文化中的不同文学之间的各种现象以及其间的各种关系。 2.研究一国之内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被称为国别文学研究. 4.文化发展是通过认同和离异两种作用来进行的。 5.比较文学是在19世纪末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以“比较文学”直 接命名的第一本书出身新西兰奥克兰大英国文学教授波斯奈特之手。这是比较文学学科的第一部专著。 6.戴克斯特最重要的贡献是使比较文学成为大学的一门学科 7.梵第根是第一个全面阐述法国学派观点的人。他的《比较文学论》对比较文学的历史到方法成果作了系统论述,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法国学派的观点。 8.“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正式出现于20年代末80年代初 9.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复兴奠定最初基础的主要人物是朱光潜和钱钟书 10.原型是一种更为宏观的研究,一般是指在世界文学中反复出现的 一些基本现象包括宏观、题材、题旨、主题、意象等等。 1.传统文学研究是通过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三种途径来进 行的。 2.“世界文学”的概念,最早是由歌德提出的。之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也同样提出的概念。 3.1985年,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在深圳成立。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题及答 比较文学概论 1.举例简要说明文学影响的一般过程。 文学影响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多样的过程,它首先往往发端于一种心理或思想的启发,某种外来的东西突然照亮作者长期思考的问题而给予一种解决的新的可能。除文学方面的启发外,对作者思想方面的启发也很重要。如果说“启发“往往是在寻求中不自觉的偶然相遇,那么影响的第二步“促进”,就是有意识地寻求、理解和加强。“促进”之后,会有一个认同的过程。“消化变形”是文学影响中必不可少的。文学影响最后要通过文学“表现”出来。因此“启发—促进—认同—消化变形—艺术表现”是文学影响的全过程。不过实际的文学影响,有时表现为全过程,有时为其中的某些环节。(要求举例说明) 以上要点得6分,举例得4分。 2.举例简要说明中西戏剧结构上的不同。 中国戏剧结构崇尚单纯,线索以明白简单为主,矛盾随起随结,不牵枝蔓,不存暗线。即多采用线状结构(要求举例说明) 西方戏剧多采用网状结构,即便是脉络很简单的事件也可以构成网状的矛盾冲突。(要求举例说明) 上述两点每点5分(要点2分,举例说明得3分)。 3.举例说明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的技巧渗透现象。 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技巧渗透的现象在中外文艺活动中是较多见的。在西方艺术中,一种艺术技巧向另一种艺术渗透,如绘画进入诗歌,叙事进入音乐等更是常见。美国的艾肯就是成功的利用了音乐的象征和技巧的小说家和诗人。艾肯在他的诗中“让我们听见这种缥缈飞逝的心灵的音乐的全部协奏”。众所周知,T?S?艾略特更是在他的诗中,自觉地、积极地引进了音乐的技巧。海伦?加德纳认为艾略特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名诗《四个四重奏》由四首诗组成,每一首诗都分成五个部分,可以看成是“都有自己结构的五个乐章”。由此可以看出,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技巧渗透的现象还是比较多的。(10分) 四、论述题(共25分) 为什么说比较文学能在不同文化的关系中为文学的发展提供新的生长点?试举例论述说明。 比较文学工作者一方面深入了解他种文化的文学,一方面又从他种文学的比照中进一步了解自己的特色,并在这个过程中,按照自己的需要,从他者中吸取营养,谋求新的发展。这实际上就是比较文学的“互补”功能。(3分) 具体的说,包括这几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在与“他者”(指他种文化的文学)的对比中,更清楚地了解并突出自身的特点。两种文化相遇,也就是进入了同一文化场,两者便都与原来不同而进入了新的性质,两者之间必然会发生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有时是明显的对比,有时是潜在的参照关系。(要求举例说明。共6分,其中举例说明得3分) 其次,“互补”是指相互吸收,取长补短,但决不是把对方变成自己一样,也不是把自己变成和对方一样。(要求举例说明。共6分,其中举例说明得3分) 再次,“互补”还表现为以原来存在于一种文化中的思维方式去解读(或“误读”)另一种文化的文本,因而获得对该文本全新的诠释和理解。(要求举例说明。共5分,其中举例说明得3分) 最后,“互补”还包括一种文化的文本在进入另一种文化之后得到了新的生长和发展。(要求举例说明。共5分,其中举例说明得3分)以上几方面的“互补”显然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生长点。

北大中文系比较文学概论笔记

比较文学概论讲义 第一章发展论 第一节全球化与比较文学多元化语境 1、广为流行的全球化概念着重描述的是一个历史过程,在些过程中各种社会因素和关系在空间上不断扩展,人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以及社会力量的作用表现出洲际(或区域之间)的特点。全球化的特征在于其共时性,具体而言就是空间上的世界压缩和地域联结。 2、比较文学将从一种国际的视域研究所有的文学,在研究中有意识地把一切文学创作与经验作为一个整体。在这种观念中,这种文学就与独立于语言学、人种学和政治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完全相等(雷纳·韦勒克)。 3、文化全球化的论题涉及到文化帝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即全球化与本土化),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文化同质与文化多元等关切到文化自身的讨论。 4、大众文化:特指进入到后工业社会时兴起于城市的,以全球化的现代(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能复制的,以市场消费为导向的,引导大众潜藏的思想意识的当代文化形态。 5、多元文化主义强调的是种族上、文化上有差异的族群的独特品质,其观点的基础是文化相对主义和历史主义。全球地方化:即所有全球范围的思想和产品都必须适应当地环境的方式,而那种洞悉全球与本土的辩证关系的思想遂被称作全球地方主义。 第二节西方比较文学发展史的渊源 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欧洲,其标志是学科理论和方法的逐渐确立,学术团体和一批专业研究队伍的涌现,以及专业学术著作和专业刊物的出版。 线索:古罗马文学模仿古希腊文学——中世纪欧洲的文化共同体以及后期各民族文学差异的对比,晚期文艺复兴运动——近代法国启蒙运动使各民族之间的接触更加活跃:伏尔泰、莱辛——格林兄弟(童话、神话)——斯达尔夫人《论德国》——歌德“世界文学”——1866英波斯奈特《比较文学》;1877德科赫《比较文学杂志》;1895法戴克斯特《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1897比较文学常设讲座“文艺复兴以来法国文学对日耳曼文学的影响”等。 2、学科发展历程:早期,法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比较文学论》)、伽列,注重影响研究。 1954年“国际比较文学协会”(ICIA)诞生。 1955年第一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在威尼斯召开。 1958年第二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在美国教堂山召开。标志比较文学的研究中心从欧洲转移到美国。 耶鲁大学教授雷纳·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指出未明确课题与方法。 (法)艾田伯《比较不是理由》;(美)勃洛克《比较文学的新动向》,强调“人文主义”。 (美)亨利·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1961),确立了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在比较文学中的地位。(荷)佛克马《比较文学和新范式》(1981),反驳雷马克,强调方法论。 ()韦斯坦因《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向哪里去?》 (美)伯恩海默《跨世纪的比较文学》:一是放弃欧洲中心论,二是研究重心由文学转向其他话语形式。(法)艾田伯《比较不是理由》、《中国之欧洲》。 第三节中国比较文学发展史溯源 1、中国古代的比较文学研究:与外来文化相接触和具备通识的眼光是中国古代学术研究的先天优势。包括《史记·大宛列传》、晋代佛经翻译、历代文论,诗与画的比较研究、诗与禅的比较研究等。内容十分丰富,但专业意识极为淡薄。 2、中国比较文学的建立:与西方学术大量传入以及深受西方学术影响的专门人才大量出现有密切的关系。梁启超“政治小说”、林纾翻译小说;王国维利用叔本华系统分析《红楼梦》;鲁迅中西诗歌比较研究;胡适、冰心、许地山中西戏剧研究;茅盾中外神话比较研究;严复、苏曼殊译介学研究。 中国比较文学的正式兴起:在20世纪的20年代到30年代。最突出的标志是比较文学讲座与课程的开设。1924年从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获硕士学位的吴宓在东南大学开设了“中西诗之比较”等讲座,这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