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组织行为学86492资料讲解

组织行为学86492资料讲解

组织行为学86492资料讲解
组织行为学86492资料讲解

一、

1.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一个组织中人的心理及其行为反应规律,从而提高组织中管理人员解释、预测和控制人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目标的科学。

2.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反应规律的基础上,提高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1)解释:组织行为学的一个目标是解释组织血红所发生的事情。一方面,人在组织中很多行为有很多原因,如果能意识到什么是主要的因素,就非常利于管理者采取措施避免和减少这些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对组织中某些现象的解释会随时间或环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密切注意当前的劳动力市场变化情况,也可以帮助管理者找到员工离职原因的某些线索。

2)预测:无论是在组织内部还是组织外部,我们日常工作与生活中都可能或多或少地去预测他人的行为。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力图通过对组织行为全面和系统的研究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以降低组织中行为的不确定性,增强组织中管理者的工作绩效。3)控制:组织行为学的第三个目标是对组织中发生的行为进行控制。目的在于提高管理者们的观察分析技能,具体而言,组织行为学实践中,引导的是一些积极组织行为,避免和减少的往往是一些消极组织行为。

3.模型:就是对某种现实事物的抽象,是对事物的简化表示。目的是为了便于更清楚的了解事物的真实情况。

模型的结构:

1)目标:编制和使用模型,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即这个模型是干什么用的

2)变量:是事物在幅度、强度和程度上的变化的特征,关于人的行为变量通常在两个维度上变化即定性和定量。

在组织行为学中的变量主要包括自变量,因变量,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

a)自变量:也被称为预测因素,它是影响因变量的变量;

b)因变量也被称为校标,受自变量影响,在组织行为学中就是所要测量的行为反应;

c)中介变量也称为中间变量,是自变量影响因变量的中介机制;

d)调节变量,也称为干扰变量,它会影响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和强度。

3)关系:在确定了目标及影响目标的各种变量之后,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4.人际关系学说与霍桑实验?

人际关系学说被认为是行为科学的开端,梅奥是人际关系运动的带头人,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的重要贡献有两个方面:一是发现了霍桑效应,二四创立了人际关系学说。从霍桑实验中梅奥认为影响生产效率的根本因素不是工作条件,而是工人本身。工人不是被动的,鼓励的个体,他们的行为不仅仅是受工资的刺激,影响生产效率最重要的因素不是待遇和工作条件,而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据此,梅奥提出自己的观点:

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单纯追求金钱收入的“经纪人”

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它是企业成员在共同工作的过程中,由于具有共同的社会情感而形成的非正式团体

3)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意度,由此提高士气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二、

1.人格:是我们用以描述这个人所具备的独特心理特质的总和,它是影响个体行为的、相对稳定的一系列个人的特征。

2.气质:是人格中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是心理活动的动力。

3.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是个性心理特征的突出表现,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集中体现。

4.霍兰德模型

心理学家约翰霍兰德提出了人格-----工作适应性理论,个体的人格特点和职业环境的匹配程

度,决定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和流动的倾向性。

霍兰德的人格类型与职业范围

类型人格特点职业范围

现实型(R):喜欢从事技术

活动,体力活动

腼腆,诚实,有耐心,情绪稳定,顺

从,实际

机械操作师,装配工,农民

研究型(I):喜欢思考,从事

组织和理解的脑力活动

善于分析,创新,喜探索,善于独

立思考

生物学家,经济学家,数学家,新

闻撰稿人

社会型(S):喜交往,乐助人喜社交,友善,合群,善解人意社会工作者,教师,咨询人员,临

床心理学家

传统型(C):照规章办事,照

规章办事.喜欢从事有条有理,

任务明确的活动

服从,讲究效率,缺乏想象力,缺

乏灵活性

会计,公司部门经理,银行出纳,

档案保管员

企业型(E):喜欢说服别人,

影响别人,获取权力

自信,进取,精力充沛,盛气凌人律师,房地产经纪人公关专业

人员,小型商场经理

艺术型(A):喜欢模糊的,无

秩序的活动,有创造性的表达

能力

富于想象力,无序,杂乱,理想化,

情绪化,不实际

画家,音乐家,作家,室内装饰家

5.大五人格模型

将五种一般人格特质置于人格特质层级的顶层,即外向性、神经质、随和性、责任意识和开放性,每项人格特质都是由各种具体的特制构成。

1)外向性:反映的是个体对外部世界的积极投入程度。

2)神经质:反映了个体体验消极情感的倾向。

3)随和性:反映的是个体在合作与社会和谐性方面的差异。

4)责任意识:反映了人们控制,管理和调节自身冲动的方式。

5)经验开放性:反映的是个体本来就具备的,对各种刺激保持开放性的程度,也反映一个人

的兴趣广泛程度,以及愿意冒险与思想闭塞,谨慎相对立的程度。

6.影响组织行为的主要人格特质:

1)控制点:即个体认为内部原因或外部原因决定结果的一般性信念。

外控型的人更容易将自己的失败归于外因,因此更容易产生抱怨,对工作的满意度较低,对工作环境较为疏远,工作的卷入度也相对较低;而内控型的人在同样情况下往往将自己的成绩归为自己的作为,对工作投入度较高,满意度也较高。

2)自尊:是个体对自我价值的一般性认识;

从管理角度来看,低自尊者更注重取悦别人,因此,他们很少站在不受欢迎的立场上,且在培训中低自尊者也更容易受益;而高自尊者往往在不利的工作条件下,如高工作压力、冲突等环境下,能够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工作满意度更高。

3)马基雅维利主义:即为了成功不择手段,讲求现实,对人保持着感情的距离,相信结果

能替手段辩护

4)冒险倾向:是指趋近或回避风险的倾向性,冒险性对管理者作决策所用的时间以及作决

策之前需要的信息量都有影响;

5)A、B、C型人格:A型的人总是不断驱动自己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干最多的事,并对阻碍

自己努力的其他人或事进行攻击;B型的人很少因为要从事不断增多的工作或要无休止地提高工作效率而感到焦虑;C型的人性格内向,带人过度友善,极力避免发生任何人际冲突,容易长期处于消极的情绪之中,造成神经功能和内分泌功能的失调,最终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

6)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于自己能否完成任务的信念,这种信念影响着个体的感知、动

机和绩效。

当面对工作难题时,高自我效能者会加倍努力,积极迎接挑战;而低自我效能者则可能会减少或者放弃自己的努力水平。相关研究也证实,相较低自我效能者来说,高自我效能在可能会更好的完成工作任务,效率也更高些。

7)自我控制:是指个体根据外部情境因素调整自己行为的能力。

高自我监控者比低自我监控者更倾向于关注他人活动,行为也更具灵活性,因此也能更好的适应工作生活中的不同角色要求,避免角色的冲突。低自我监控者则很难调节自己的行为,他们倾向于在各种情境下都表现出自己真实的性情和态度。

8)自恋:这种人自我优越感强,坚信自己值得别人无条件的关注和帮助,受挫折又会倍感

抑郁和绝望。

自恋者过分强调他人对自己的关注和帮助,导致他们往往要求被爱,而不懂得为他人付出,与人相处方面存在障碍。虽然自恋者认为自己是比同事更优秀的领导,但他们的上司往往对他们工作效果的评价往往比较低,尤其是在乐于助人方面。

三、

1.能力:是人们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影响组织绩效的关键性因素。

2.学习:是指个体因经验而使行为或行为潜能产生较为持久的改变的过程,这一定义包含如下几个要点:一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是学习发生的基本标志,二这种变化应该是相对持久的,三经验是使学习发生的基本条件。

3.强化理论:以美国心理强化理论是以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激励理论,通过控制住人的外部环境中的两个条件,就可以控制盒改变人的行为。这两个条件分别为:一是人的行为的外在目标,二是对行为结果的奖惩。

4.强化理论的基本内容:

1)正强化:是想要的行为发生后提供令人快乐的结果。即管理者按照组织目标的程度的程度来奖励员工想要的行为。

2)负强化:当想要的行为发生时,先于员工行为的不快事件就被消除。负强化是增加想要行为的频次。

3)惩罚:当某种不良行为出现后,给予其某种带有强制性,威胁性的不利后果,以减少和消除某种行为的方法。跟随为之后以减少该行为频次的一个不快事件。

4)衰减:指撤出对某种行为积极强化,以终止该行为或降低该行为出现可能性的方法。

四、

1.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2.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定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只有在两种情况下人们才会归因,一事发生出乎意料的事情,二是有令人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五、

1.价值观:

1)从信念角度:价值观是引导个体或这回认为某些具体的行为操守或人生终极追求,比与之相反的行为操守或人生终极追求更可取的某种持久信念。

2)从态度角度:价值观是后天形成的,并通过社会化培养起来的,对世界上存在的万事万物的认识以及对其所持有的对万事万物的态度。

2.态度:指个体对客观事物,人或事件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里倾向。

主要有三个要素构成,即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意向成分。

1)认知成分:指个体对对态度对象的认知知觉、理解信念和评价,即包括对态度的认识,也包括对态度对象的评论与选择。

2)情感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情绪,情感性体验,即人或事物的好恶情感反应的程度。3)行为意向:指个体由认知因素、情感因素所决定的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是行为的直接准备状态即个体对态度对象做出何种反应。

3.公民行为:个体的行为是自主的,并非直接或外显的由组织的正式奖惩制度引发,这种行为的不断积累能够增加组织运作的有效性。

六、

1.情绪: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的需要而产生的短暂而强烈的反应,是一种主观感受、生理反应与认知的互动,并表达出特定的行为。

2.情绪和情感的界定:情绪和情感是两个密切相关的概念,西方心理学著作中常常把无限纷繁的情绪和情感概称为感情。

3.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1)情绪是指那些与某种机体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的体验;情感则是指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

中产生的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体验,是人类所特有的,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2)情绪多由情境引发,也随情境消失而淡去,一般不太稳定,且常常随情境的改变而改变;

而情感则是比较稳定,深刻的内心体验。

3)情绪在强度上要比情感强一些,常常带有冲动性,并伴随机体生理上的变化;情感是长

年累月积淀的结果,受理智支配,表达往往比较含蓄,且不会有太明显的外部表现。

4.情绪智力(情商):

(一)萨洛维和梅耶将情绪智力定义为:“情绪智力是社会智力的一部分,包括觉察自我和他人情感的能力;识别情绪并使用情绪信息引导思维和行为的能力。”

(二)戈尔曼将他的情绪智力研究内容划分为五个方面,包括自我意识、自我管理、自我激励、移情、处理人际关系,也称五因素理论。

5.压力:指人们在面临无法应对情况时所产生的情绪和身体上的异常反应。它源于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机体的一种内部状态,是焦虑,强烈的情绪和生理上的唤醒以及挫折等各种情感和反映。

七.

1.需要:是一种心理状态,它是指人在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感到欠缺某种条件而又力求满足时的主观感受。包含两种成分:一是定性的,方向性的成分,反映了需要对特定目标的指向性,二是定量的,活性的成分,代表了指向该目标意愿的强烈程度。

2.动机:是在需要的刺激下,直接导致个体产生行为的原因,它促使该行为朝某一目标进行。动机本身不属于行为,它只是行为的原因。

3.激励:是行动的一种导向和持续,即涉及人们为什么选择一种行为以及为什么即使在面对困难的情况下仍会持续其行动。

八.

1.正式群体:是组织为了某个特定的目的而由官方正式设立,有明确的组织目标,正式的组织结构,成员具有具体的角色规定的群体。

2.非正式群体:指人们在互动中自发形成的,未经任何权利机构承认或批准而形成的群体,是伴随着正式群体的运转而形成的。

3.群体:两个以上相互交往、相互依赖的个体为了达到特别的目的而结合在一起的组织。

九.

1.沟通:指人际沟通。人际沟通也叫意见沟通或信息沟通,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团体,通过一定的联结渠道,传递和交换各自的意见,观点,思想,情感和愿望,从而达到互相了解,互相认知的过程。

2.沟通的类型

1)按照沟通的表现形式来分,沟通可以分为语言沟通(口头和书面)和非语言沟通。

a)口头沟通

●优点:传递快捷、反馈及时,沟通双方可以形成较为密切的情感关联。

●缺点:口头表达随机性较强、信息难于保存和复现、容易歪曲原意。

b)书面沟通

●优点:规范、严肃,具有较强的权威性,不易被歪曲,可以复查,利于保存,易于

深入领会。

●缺点:书面沟通缺乏及时反馈,一般需要更长的时间,并且这种形式不够灵活。

c)非语言沟通

●是语言沟通的重要补充形式;

●在成功的面对面沟通中,38%与语音语调有关,55%与非语言系统有关, 7%与沟通的

内容有关。

2)按照沟通的方向来分,沟通可以分为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和平行沟通。

a)上行沟通

●优点:方便上级了解下属需求;员工有机会表达意见、释放情绪。

●缺点:沉默效应;信息过滤。

b)下行沟通

●优点:增强组织结构。

●缺点:影响下级发挥积极性;信息损失。

c)平行沟通

●优点:加强成员相互了解;提高工作兴趣和改善工作态度。

●缺点:破坏了统一指挥的原则。

3)按照组织的结构特征来分,沟通可以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a)正式沟通:是通过组织明文规定的信息通道进行的与工作相关的信息传递和交流。

●优点:沟通效果好,信息量大,强约束力强,易于保密,具有权威性。

●缺点:必须依靠组织系统层次传递,沟通速度一般较慢,且不够灵活。

b)非正式沟通:在正式沟通渠道之外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

●优点:操作简便、内容广泛、方式灵活、信息传播速度较快。

●缺点:散播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欠缺,容易造成歪曲。

4)根据沟通过程中是否有反馈,沟通可以分为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

a)单向沟通:是信息发送者主动发送信息,接收者被动接受和理解信息的沟通形式。

●优点:沟通速度较快,信息具有权威性。

●缺点:准确性较差。

b)双向沟通:是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不断相互交换角色,信息在双方之间反复流动的沟通形式。

●优点:准确性较高,反馈信息有利于增进沟通双方的了解,加深感情,建立良好的

人际关系。

●缺点: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沟通过程中信息发送者必须承担更大的心理压力。

3.沟通的模式:

1)拉斯韦尔提出了沟通研究中最有名的命题: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了什么效果。这一命题成为主宰过去数十年沟通研究的经典模式,并揭示了沟通研究的各种类型。

2)香农和韦弗所提出的“数学模式”。

3)利维特通过实验对正式沟通的网络模型进行了全面研究,他提出了五种不同的人际沟通网络模型:轮式沟通网络、Y式沟通网络、链式沟通网络、全通道式沟通网络、环式沟通网络。

4)美国心理学家戴维斯对典型的非正式沟通进行了研究,他提出了单线式、流言式、偶然式、集束式四种非正式沟通的网络模型。

4. 群体决策:环境信息、个人偏好、方案评价方法是一个决策好坏的关键。而这些又与个人的经验和对问题的理解有关,特别是对于复杂的决策问题,不仅涉及到多目标、不确定性、时间动态性、竞争性,而且个人的能力已远远达不到要求,为此需要发挥集体的智慧,由多人参与决策分析,这些参与决策的人,我们称之为决策群体,群体成员制订决策的整个过程就称为群体决策。

5.有效沟通障碍:任何信息在沟通过程中都可能被有意或无意扭曲、遗漏,从而使其准确性和完整性收到影响,出现失真现象。总结阻碍有效沟通的因素,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沟通者的因素(内部因素)和沟通环境的因素(外部因素)

1)沟通者自身的障碍:

a.过滤。指故意操纵信息,使信息显得更容易得到接受

b.选择性知觉。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经验和态度而有选择地去解释所看或所听的信息。

c.情绪。不同的情绪使信息发送者的信息传递方式、内容和接收者对信息的解释大为不同。

d.防卫。具有防卫心理,而降低沟通效果。

e.语言障碍。语音差异;语义差异;专业术语。

f.个体差异。人与人的差别主要包括个性心理特征差异(能力、气质和性格)和个性倾向性差异(需要、动机、爱好、兴趣、态度、价值观等)。

2)沟通环境障碍:

a.沟通距离。沟通双方占有一定的空间,并且需要保持一定的沟通距离,沟通距离一般可以分为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

b.沟通渠道选择。选择什么样的沟通渠道,要综合考虑沟通的目的、沟通对象的特点和技术条件等。

c.信息超载。每个人在有限时间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当我们面对的信息量超过我们能够处理的信息量时,就会出现信息超载

d.文化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沟通方式也是不同的。

6.解决有效沟通障碍的途径:

1)调整信息流

2)利用反馈

3)简化用语

4)积极倾听

5)控制情绪

6)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

组织行为学资料(二) (2)

组织行为学资料(二) 组织结构同组织的行为规则密切相关,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组织结构:是指各种职位之间、各种职工之间网络关系的模型及其安排体系,是指组织机构的横向分工关系及纵向隶属关系的总称。 三级管理层次:监督(基层)管理层、中间管理层、高级管理层。 组织结构要素:指组织结构设计时,就组织内部而言,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或主要方面。包括:部门划分、工作专门化、管理跨度、指挥链、集权和分权、正规化、职位界定、职位描述。 部门划分:是建立组织的基础,是指按照不同的工作任务离别将组织中的人员进行分工的过程。 1按职能划分。职能是指企业所从事的各种活动。分为:生产部门、营销部门、财务部门、人事部门、研发部门、质监部门等。 2按产品划分。企业生产经营多种产品可按此划分。如食品加工部、服装加工部、机电产品部、家用电器部等。 3按顾客划分。企业位多种类型的客户提供服务可按此划分。如妇女用品部、儿童用品部、老年用品部。 4按地区划分。企业在地理位置是分散可按此划分。如亚太公司、欧洲公司、北美公司。 5以利润中心划分。是以独立核算或者半独立核算单位为标准对组织进行划分。某厂下设3家分厂,如分厂收支全部集中在总厂核算,只有一个利润中心;分厂独立核算,就有4个利润中心。 组织机构的类型:组织机构是企业组织的基本构成单位,是组织行为的载体。按从事的活动及其间的关系不同,分为: 1业务经营机构。指直接从事实体业务的机构,又称直线机构。如供产销、储运等。从事人员称为直线型人员。 2职能管理机构。指直接从事指导和监督企业业务经营活动的机构,又称参谋机构或职能机构。如财会、统计、物价、质检、技管、市调、人事等。参谋人员。 3行政事务机构。指从事行政事务活动、以提供服务为宗旨的机构,又称服务机构。如安保、后勤等。服务人员。 4领导决策机构。指决定企业政策方针的机构,又称企业的指挥中心,又企业的一级领导组成。 工作专门化:就是进行劳动分工,使不同的人从事不同职位类型的工作。其实质指每个人从事工作活动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活动。 管理层次:又称组织层次,指组织中建立的授权级别的数量,指企业纵向管理的等级层次,又称等级制结构。通常分三个管理层次:最高管理层、中间管理层、基层(作业)管理层。扁平结构:组织机构只有较少管理层次,管理幅度较大;高瘦型结构:管理层次较多,管理跨度较小。简化管理层次是一种趋势。 管理跨度:又称管理幅度或控制跨度,指一个上级直接监控的下级人员的数量。管理者受自身知识、能力、经验的限制,能有效管理下属的人数是有限的。 管理跨度的影响因素:1管理者的能力。能力强,跨度大;2被管理者的水平。能力强、素质高,跨度大。3工作性质。工作复杂多变,监管工作量大,跨度小;4沟通的有效性。沟通渠道通畅、准确,跨度大;5监管手段。手段先进,跨度大;6管理层次高低。高层管理跨度较小,低层较大。 管理跨度与管理层次的关系:管理跨度与管理层次是反相关关系。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管理跨度大,管理层次少;管理跨度小,管理层次多。管理跨度上窄下宽。组织层次越高管理跨度越小;组织层次越低管理跨度越大。 指挥链:又称命令链,指一种不间断的权力路线,是以管理层次为基础,由高到低的层层指令所形成的链条。该链条回答了上级向谁发布指令及下级向谁报告工作的问题。 权威是进行有效指挥的基础,指管理职位所固有的发布命令并期望命令被执行的权力,又称职权。 命令统一性是有效指挥的条件,其基本含义是一个下级只能服从一个上级的指挥,否则会出现多头领导。 集权组织:指决策的制定和权威集中于总部或某个高层管理者的组织。特点:权力的责任高度集中,各种决策均由最高层作出,下属部门没有处理权,必须逐级请示。典型形式是直线制。

组织行为学资料

第一章 组织行为学的对象与性质 ●人的行为的特点:适应性、多样性、动态性、可控性,人的行为实 质是人的生理,心理因素与客观环境作用的结果。 ●研究对象: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反应规律性。组织行为学是把人的 心理和行为作为一个统一体来研究的。 ●研究范围: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性。 ●研究方法;系统分析的方法。 ●研究目的:在了解和掌握组织中人员的心理与行为规律性的基础 上,提高各级领导者和各类管理者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能力,特别是在准确预测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相适应的措施和方法,把消极行为诱导转变为积极行为,保持和发扬积极行为,从而提高组织中各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工作绩效,更好的地实现组织目标。 ●研究组织行为学的意义 1,可以提高管理者知人善任,合理使用人才的水平;2,使管理者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3使管理者提高领导素质,改进领导行为,增强领导的有效性;4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5研究组织行为学中的组织

设计与组织变革的理论和方法,可使管理者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进行组织变革,增强活力提高绩效;6有利于管理者调适心理平衡,提高身心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工作绩效。 ●领导问题是影响一个部门或一个组织人力资源能否得到充分发挥 的重要因素,是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领导的实质是处理人与人的关系。 ●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 边缘性:多学科相交叉性和多层次相交切性(个体,群体,组织,外部环境,其中个体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 两重性:多学科性,人本身的两重性和管理的两重性 应用性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 最先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美国 工业心理学:是用心理学原理与方法来分析工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领域中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 ●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是一个投入与产出的大系统,它从人力的 投入开始,通过依次的对个体心理与行为的研究,群体心理与行为的研究,组织心理与行为的研究这四个层次,最终到人力的产出为止。

组织行为学86492资料讲解

一、 1.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一个组织中人的心理及其行为反应规律,从而提高组织中管理人员解释、预测和控制人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目标的科学。 2.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反应规律的基础上,提高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1)解释:组织行为学的一个目标是解释组织血红所发生的事情。一方面,人在组织中很多行为有很多原因,如果能意识到什么是主要的因素,就非常利于管理者采取措施避免和减少这些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对组织中某些现象的解释会随时间或环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密切注意当前的劳动力市场变化情况,也可以帮助管理者找到员工离职原因的某些线索。 2)预测:无论是在组织内部还是组织外部,我们日常工作与生活中都可能或多或少地去预测他人的行为。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力图通过对组织行为全面和系统的研究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以降低组织中行为的不确定性,增强组织中管理者的工作绩效。3)控制:组织行为学的第三个目标是对组织中发生的行为进行控制。目的在于提高管理者们的观察分析技能,具体而言,组织行为学实践中,引导的是一些积极组织行为,避免和减少的往往是一些消极组织行为。 3.模型:就是对某种现实事物的抽象,是对事物的简化表示。目的是为了便于更清楚的了解事物的真实情况。 模型的结构: 1)目标:编制和使用模型,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即这个模型是干什么用的 2)变量:是事物在幅度、强度和程度上的变化的特征,关于人的行为变量通常在两个维度上变化即定性和定量。 在组织行为学中的变量主要包括自变量,因变量,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 a)自变量:也被称为预测因素,它是影响因变量的变量; b)因变量也被称为校标,受自变量影响,在组织行为学中就是所要测量的行为反应; c)中介变量也称为中间变量,是自变量影响因变量的中介机制; d)调节变量,也称为干扰变量,它会影响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和强度。 3)关系:在确定了目标及影响目标的各种变量之后,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4.人际关系学说与霍桑实验? 人际关系学说被认为是行为科学的开端,梅奥是人际关系运动的带头人,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的重要贡献有两个方面:一是发现了霍桑效应,二四创立了人际关系学说。从霍桑实验中梅奥认为影响生产效率的根本因素不是工作条件,而是工人本身。工人不是被动的,鼓励的个体,他们的行为不仅仅是受工资的刺激,影响生产效率最重要的因素不是待遇和工作条件,而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据此,梅奥提出自己的观点: 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单纯追求金钱收入的“经纪人” 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它是企业成员在共同工作的过程中,由于具有共同的社会情感而形成的非正式团体 3)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意度,由此提高士气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二、 1.人格:是我们用以描述这个人所具备的独特心理特质的总和,它是影响个体行为的、相对稳定的一系列个人的特征。

00152组织行为学-最新复习资料

00152组织行为学最新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2.人的行为:是指人这种主体对所处环境这种客体所作的反应。 3.行为:行为又可分为广义与狭义。狭义的行为是指人受其生理、心理支配或客观环境的刺激而表现出能被观察到的一切外显的活动。广义的行为除上述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外,还包括内隐的心理活动。 4.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5.案例研究法:就是对组织内的个体、群体或组织的一个或几个以至更多变量之间的关系作出描述和说明。 6.观察法:是一种主要依靠研究者的感官,如人的视觉、听觉、嗅觉来收集资料的调查研究方法。 7.心理测验法:是通过观察人的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依据一定的原则,对人的个性、动机、价值观等心理特征进行分析的过程。 8.问卷调查法:是以一组问题获得相关、有效信息的一种方法。 9.信度:指的是可靠性程度,通过某项测试所得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10.测验的效度:是指心理测验的有效性。 11.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所产生的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特点:只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12.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所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各种个别属性联系起来,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该事物各种属性的综合整体反映(特点:比感觉高一级,比感觉更全面深刻)。 13.社会知觉:是指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人的知觉。包括对个人、群体和组织特征的知觉。 14.自我知觉:是指主体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从而使自己的行为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要求。 15.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在满足主观需要方面的有用性、重要性、有效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这是人们的一种观点和信念,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价值观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 16.态度:是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17.工作态度:是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18.组织认同感:是员工对其组织认同的程度。 19.工作参与度:也是一种重要的工作态度,是指员工对自己工作的认可程度、投入程度,以及认为工作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程度。 20.个性:是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性和意识倾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结合。 21.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性。

组织行为学讲义第十六章

第十六章团队建设与群体决策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重点掌握团队及其特点,以及团队与群体的异同。掌握团队的三种主要类型。掌握影响团队绩效的主要因素。掌握采用团队形式的好处和团队组织的适用范围,掌握高即席团队的主要特征。掌握群体决策的性质。重点掌握群体决策的利弊,以及群体决策中的主要问题。掌握提高群体决策有效性的基本方法。 1.团队的概念及其特点 2.团队与群体区别 3.团队的类型 4.影响团队绩效的因素 5.采用团队形式的好处 6.高绩效团队的特征 7.团队组织的适用范围 8.群体决策的性质 9.群体决策的利弊 10.小集团意识对群体决策的影响 11.极端性转移对群体决策的影响 12.群体决策的有效性 ********************************************************* 第一节团队与群体 一、团队及其特点 二、团队与群体比较 三、团队的类型 四、影响团队绩效的因素 ********************************************************* 一、团队及其特点 一、团队及其特点 团队是由一群不同背景、不同技能、不同知识的人所组成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群体,它以成员高度的互补性、知识技能的跨职能性和信息的差异性为特征。首先,团队成员之间有高度的相互依赖性,往往是处于复杂的互动之中。其次,一个团队内应具有执行不同职能的成员,从而

使这个团队成为跨职能的群体。最后,由于成员间在背景、训练、能力、所接近的资源方面的差异,一个团队的成员在技能、知识、专长及信息的分配上是不平均的。 团队与传统的部门结构或其他形式的稳定性群体相比所具有的优点主要在于: (1)它可以使不同的职能并行进行,而不是顺序进行,从而大大地节省了完成组织任务的时间; (2)它可以迅速地组合、重组和解散; (3)它可以由团队成员自我调节、相互约束,促进员工参与决策过程,增强组织的民主气氛,并且削减组织中的某些中层管理职能。 ********************************************************* 二、团队与群体比较 团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群体,所有影响群体的因素都会影响团队。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群体都是团队,团队的绩效还受其他类型的群体所不具有的因素的影响。团队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群体,与其他类型的群体相比,主要的区别在于: (1)目标不同。前者是为了获得协同效应,即团队追求的是大于个体成员绩效总和的绩效,而后者只是个体成员绩效的简单加总。 (2)互动性质不同。前者的各成员之间是一种积极的、有创造性的互动配合,而后者的配合只是例行公事性的配合。 (3)责任不同。前者的责任既是具体化到每个成员身上的,又是团队共同的责任,而后者的责任是个体化的。 (4)技能不同。前者的各成员的技能是高度互补的,而后者是随机的。因此,仅仅把工作群体换一种称呼,改称团队,而不从深层次上对组织进行改造,并不能自动提高组织的绩效。 ********************************************************* 三、团队的类型 根据团队的存在目的,可以对它们进行分类。在组织中比较常见的团队类型有三种:问题解决型团队、自我管理型团队、多功能型团队,如图16-1所示。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1 一、名词解释 1.群体 2.沟通 3.领导力 4.态度 5.价值观 二、简答题 1.动机理论包括哪些? 2.群体发展有哪些阶段? 3.人为什么要加入群体? 三、分析说明题 1.霍兰德人格-工作适应性理论的意义是什么?根据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分析下你的职业人格类型和适合的职业。 2.什么是激励?利用激励的三要素分析一下你自己目前的激励水平。

答案1 一、名词解释 1.群体:指为实现特定目标,两个或更多的人相互影响、互相依赖而形成的组合。可分为正式的和非正式的。 2.沟通:对意思的传达和理解 3.领导力:领导力就是影响一个群体实现目标的能力。 4.态度:是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5.价值观: 代表着基本的信念:“个人和社会接受一种特定的行为或终极存在方式,而摒弃与其相反的行为或终极存在的方式。” 二、简答题 1. 动机理论包括:早期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麦戈雷格的X理论Y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戴维麦克莱兰的需要理论。当代动机理论:认知评价理论、目标设置理论、自我效能理论、公平理论、期望理论。 2.群体发展阶段:形成阶段-震荡阶段-规范阶段-执行阶段-解体阶段 3.人为什么要加入群体? 安全需要-地位需要-自尊需要-归属需要-权力需要-目标实现的需要 三、分析说明题 1.霍兰德人格-工作适应性理论的意义是什么?根据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分析一下你的职业人格类型和适合的职业。 人职匹配可以提高工作满意度、降低离职率。人格可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六种类型。适合的职业 2.什么是激励?利用激励的三要素分析一下你自己目前的激励水平。 动机是一种过程,它体现了个体为实现目标而付出的努力的强度、方向和持续性。强度:个体试图付出多大的努力。方向:指向有利于组织的目标坚持性:个体的努力可能维持多长时间。自己目前的激励水平。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导论 组织 定义: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 特征:目标资源环境制度 行为 定义:人或动物表现的与生理、心理活动紧密相连的外显的运动、动作或活动。 规律:目标律本我律动机率强化律遗传律环境律发展律差异律 组织行为 涵义:组织的内部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及组织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行动和作为。组织行为包括成员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 组织行为学发展阶段 产生 1.工业革命时期欧文在企业中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实验 2. “管理运动”潮流找那个人力资源管理的萌芽

3. 工业心理学的创建 4. “霍桑试验”、“劳动宪章”与“人群关系运动” 发展 1.人力资源学派的出现 2.权变观点进入管理领域—组织行为学的形成 3.组织文化研究的兴起——组织行为学的深入 “新组织”的兴起与组织过程的研究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访谈调查法:指访问者与被访问者直接进行交流的定性研究方法,探讨、思辨某一问题。 问卷法:通过由一系列问题构成的调查表收集资料以测量人的行为和态度的心理学基本研究方法之一。 实验法和心理测试法:根据已标准化的实验工具如量表,引发和刺激被测试者的反应,所引发的反应结果由被测试者自己或他人记录,然后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处理,予以量化,描绘行为的轨迹,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 个案分析法 模型法:通过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一般用在物理实验上。 第一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关于人的理论 中:儒家法家道家 西:人啊,认识你自己 关于人性的认识 自然人:人是动物,具有动物有本能情欲、学习能力、求生本能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讲义

第二章个体行为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个体行为规律,从需要与动机、气质、情绪、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掌握个体差异及管理,了解五种性格特征。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个体行为规律 2.个体差异及管理 难点:1.个体行为的几种解释 2.有关情绪的理论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多媒体展示 学时安排:4学时 教学内容: 一、首先利用案例引入认识研究组织成员个体行为的重要性。 案例:用人的艺术 某家电子计算机集团公司,几年前,通过公开招聘,招收了两名刚刚从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张某和李某,人事经理决定让他们从事计算机的推销工作。从工作申报表和面试等人事资料看,张某和李某虽然都想从事这项推销工作,但他们之间明显地表现出个体差异来。张某很显然是外倾性格,热情、开朗、善交际、积极主动;而李某则表现出内倾性格,爱思考,不愿与人说话,喜欢独处。一年后,张某看起来很快适应了销售工作,得心应手,成绩出色,工作局面已经打开,不久将提升为部门经理。李某虽然也能完成交给的任务,但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后不久,李某就找人事经理谈话,说他不想干了,准备辞职。人事经理让他说出理由,李某也说不出个原因来,其中有一点,人事经理已经悟出来,那就是李某对销售工作已经不感兴趣了。私下里,人事经理了解到,李某有很强的钻研精神,很善于搞些发明创造。据说,他在中学时代,还获得过少年科技发明奖,这种创造意识他一直保持着。这样,人事经理与总经理商谈之后,把李某单独请到家里,吃完饭后与他谈了一次,最后决定调李某到研究开发部。在李某调动到调研开发部的那年年底,他的两项发明已为公司创收了十几万元。 由案例引发的同学们的思考: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本)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本科) 一、单项选择题 1.被誉为管理心理学之父的是( )。 A.梅奥 B.莱维特 C.维卡 D.斯克伯兹 2.最早发现工作群体的重要性的是( )。 A.霍桑试验 B.莱维特的研究 C.维卡的研究 D.马斯洛的研究 3.管理者角色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 A.泰勒 B.韦伯 C.勒温 D.明兹伯格 4..领导的权力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资源控制权、专长权和( )。 A.指挥权 B.奖惩权 C.决策权 D.人事权 5.在组织变革理论中,提出适应循环学说的学者是()。 A.卢因(Kurt Lewin) B.卡斯特(E.Kast) C.沙恩(H.Sehein) D.唐纳利(H.Donnelly) 6.在激励理论类型中,重点研究动机形成和行为目标选择的理论是()。 A.内容型激励理论 B.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C.过程型激励理论 D.综合型激励理论 7.在组织中,有效的领导者的权力影响力与非权力影响力的关系表现为()。 A.正比关系 B.反比关系 C.负相关关系 D.无相关关系 8.组织行为学中把企业家不断地调整既定的目标、方针、策略和管理方式以适应发生变化的 环境的能力称为()。 A.决策能力 B.创新能力 C.应变能力 D.协调能力 9.倡导“胡萝卜加大棒”式的管理方式的理论是( )。 A.X理论 B.Y理论 C.超Y理论 D.Z理论 10.组织文化的核心是( ) A.组织作风与传统习惯 B.组织目标与宗旨 C.组织的规章制度 D.组织共同的价值观 二、名词解释 1、价值观 2、群体规范 3、工作态度 4、人格 5、领导 三、简答题 1、简述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的区别与联系? 2、公平理论的内容及意义是什么? 四、论述题 1、论述古典组织理论的基本特点。 2、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双因素理论的理解

最新版自考组织行为学第六章章节真题及答案

第六章 一、单项选择题 (201510)14、属于解决冲突的技术的是( D )6 A、任命批评家 B、引进外人 C、重构组织 D、资源开发(201604)11、区分冲突是功能正常还是失调的指标是群体的( C )6 A、合作程度 B、竞争程度 C、工作绩效 D、凝聚力(201610)13、托马斯提出了冲突管理二维模式,即坚持己见性和( D )6 A、竞争性 B、回避性 C、妥协性 D、合作性(201704)12、管理者应当接纳冲突,适当控制和利用冲突,这种观念属于( C )6 A、传统观念 B、相互作用观念 C、人际关系观念 D、经济人观念(201704)13、在正式组织中,按照指挥链和职权关系,上级在运用职位权利命令和控制下级的活动和行为时所发生的垂直方向的冲突,这是( D )6 A、冲突的讨价还价模式 B、冲突的社会模式 C、冲突的关系模式 D、冲突的官僚模式 (201710)12、管理者应当使组织保持适当的冲突水平,限制破坏性冲突,促进建设性冲突,这种观念属于( C )6 A、传统观念 B、人际关系观念 C、相互作用观念 D、经济人观念 (201710)13、正式组织内部行使不同职能的主体之间所发生的冲突,这是( C )6 A、冲突的讨价还价模式B、冲突的官僚模式 C、冲突的系统模式 D、冲突的社会模式 (201710)14、社会系统学派把组织中人们的相互关系看作是一种(A )6 A、协作的社会系统 B、封闭的社会系统 C、开放的社会系统 D、复杂的社会系统 二、多项选择题 无 三、名词解释 (201504)31、冲突6 答:冲突是一种过程,这种过程始于一方感觉到另一方对自己关心的事情产生消极影响或将要产生消极影响。 (201610)33、建设性冲突6 答:建设性冲突也称为正常的冲突,是指对组织有积极影响的冲突。 四、简答题 (201610)38、简述冲突的相互作用观念的主要内容。6 答:冲突的相互作用观念盛行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是当前冲突理论的主流学派。

组织行为学专科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试题 一、判断改错题(先判断对错,对错误的要加以改正,每小题3分,共15分) 1.任何一种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都是针对一定的情况提出来的,都不能绝对地说哪种好、哪种坏,不能把管理方法僵化。( ) 2.麦克利兰认为可以通过教育和培养造就高成就需要的人,所以,无论是企业还是国家都要注意发现、培训有成就需要的人。() 3.群体规模越大,工作绩效越高。( ) 4.在紧急的情况下,民主的领导方式最有效。() 5.组织结构是要将组织的个体和群体以分散的方式去完成任务。( )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并将答案题号填入题后的括号内) 1.谈话法属于组织行为学的哪种研究方法?( ) A.观察法?????B.调查法 C.实验法??D.测验法 2.具有高水平的专长,善于在活动中进行创造性思维,引发灵感,活动成果突出而优异的人属于()。 A.能力低下?????B.一般能力 C.天才???D.才能 3.通过社会知觉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这种知觉属于()。 4.当一个和在爱情问题上受到挫折后并未消沉,而是更加努力学习和工作,使工作做出了显著的成绩。这种行为反应是( )。 A.坚持原有目标的行为反应 B.升华的行为反应 C.反向的行为反应?? D.放弃的行为反应 5.当群体目标和组织目标协调一致时,凝聚力与生产率就会出现如下关系()。 A.高凝聚力高生产率???B.高凝聚力低生产率 C.低凝聚力高生产率??? D.低凝聚力低生产率 6.工作比较单纯,不需要复杂的知识和技能,完成一项工作需要大家的配合,或从事连锁性的工作,( )可能达到最高的工作绩效。 A.同质群体????B.异质群体 C.混合群体????D.简单群体 7.在管理方格图中“乡村俱乐部式的管理”是哪种领导方式?( ) A、1.1型????B、1.9型 C、5. 5型?????D、9.9型 8、大型组织拥有的成员一般在多少人左右?() A、3—30人? B、30—1000人 C、1000—45000人??? D、45000人以上 9、以人为中心的变革措施主要包括哪些?( ) A、调查反馈、群体建议、咨询活动B、群体决策、激励 C、调查研究、集体活动??D、集体活动、激励 10、下面哪一项正确描述了组织变革的基本内容?() A、组织的人员、组织的任务及技术、组织的结构 B、组织的任务及技术、组织的结构、组织职能 C、组织的结构、组织的任务及技术、组织职能、组织环境 D、组织的环境、组织的任务及技术、组织的结构、组织的人员 五、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根据所学组织行为学理论简明扼要地回答题中所提问题) 1、我国学术界按组织的性质把组织为哪几种类型? 2、组织管理活动中的个体行为特有哪些? 3、有效激励的手段与方法有哪些? 4、内聚力有何作用? 5、组织发展战略措施有哪些? 参考答案 一、判断改错题(判断错者不得分;如需要改正的题,判断正确得1分,将错误改正后再得2分,每小题3分,共15分) 1.对。 2.对。 3.错。改为:只有群体规模适中,工作绩效才高。 4.错,改为:在紧急的情况下,独裁的领导方式最有效。 5.错,改为:组织结构是要将组织的个体和群体结合起来去完成工作任务。 二、单项选择题(每选对一小题给1分,共10分,不选、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B 2.C3.B 4.B 5.A 6. A 7.B 8.C 9.A10.D 五、简答题(每小题答全要点者得6分,共30分;未答或漏答要点者,由评卷人依每个要点在该题中的得分比例来扣分) 1.答案要点: 我国学术界按组织的性质分类,把一般组织分为:经济组织;政治组织;文化组织;群众组织;宗教组织五种类型。 2.答案要点: 尽管个体行为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我们子也应该认识到,个体的行为也是带有一些普遍的特征的,这些特征表现为: 错误!行为的自发性。

组织行为学讲义第十五章

组织行为学讲义第十五 章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第十五章沟通管理 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重点掌握沟通的概念及其过程,掌握沟通的主要类型、各自的特点及适用情况,掌握沟通的功能。掌握阻碍沟通有效进行的主要障碍有哪些,以及改善沟通的主要方法。 知识要点: 1.沟通的基本过程模式 3.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4.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 5.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 6.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 7.沟通的功能 8.沟通的障碍 9.改善沟通的方法 ********************************************************* 第一节沟通及其分类 一、沟通及其过程 二、沟通的类型 ********************************************************* 一、沟通及其过程 沟通对于组织来讲,就像神经系统对于人体一样不可或缺,它是人们之间传递思想和交流信息的过程。 在组织行为中,沟通可以定位为通过一套公共符号系统进行思想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信息的发送者、信息的接收者、所传递的信息。需要被传递的思想首先被信息的发送者进行编码(转化为信号形式),然后通过媒介物(或称信道)传送给信息的接收者,又接收者对收到的信号进行解码(转译回可理解的形式),并作出反应反馈给信息的发送者。在信息的编码、解码和传递过程中,会受到人的知识、技能、态度和社会文化系统的影响,所有的影响因素可以被统称为噪声。信息沟通的基本过程如图15-1所示。 ********************************************************* 二、沟通的类型 沟通,可以是通讯工具之间的沟通,也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沟通的形式或类型很多,可以按照不同的依据即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1.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正式沟通指通过组织明文规定的渠道进行的与工作相关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其优点是:效果较好,有较强的约束力,易于保密,重要的信息一般都采用这种沟通方式。其缺点是:因为依靠组织系统层层传递,因而速度较慢,而且不够灵活。

组织行为学第六章

《组织行为学》第六章(专题6)激励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专题的学习,考生应当掌握以下内容: 1,组织中激励的性质; 2,强化激励的技巧; 3,激励方面的理论观点; 4,激励技巧的应用; 二,本章知识脉络。 第一节激励的性质 激励的定义; 基本原理; 激励理论的四种类型; 第二节激励的四大理论 需要理论; 认知理论; 强化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 第三节激励实践 如何将员工粘合在一起; 工作设计和工作满意; 第一节激励的性质 本节包括激励的定义;基本原理;激励理论的四种类型共三

个问题。 一、激励和激励理论 (~)激励的含义---重点掌握 激励有多种含义。 从静态上看,激励是指能够激发人们长期努力工作的内在的动力因素,是激发行为、指明行为方向和强调坚持某种行为的力量,即激励等于激励因素。 从动态上看,激励是指通过不断满足员工的需要来调动其积极性的方法,是启动、激发、指导和维持某种行为的内在的心理过程,即激励等于一种通过满足需要、引导员工行为,进而实现组织目标的一种管理方法。 (二)激励理论 激励理论指激发和调动员工积极性以达成企业目标的一种理论,是后期行为科学中关于个体行为研究的理论之一。 对施加激励者而言,激励是研究人的需要,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促其实现群体目标的过程。对感受激励者而言,激励是一个人感到某种行为能满足自己需要的价值,从而积极自觉地投身工作的状态。 二、激励理论的基本原理 (一)简述激励理论的基本观点---重点 激励理论是研究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1,人的行为是有一定动机的,而动机来自人的需要; 2,通过对不同需要的满足、引导或者限制,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的。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1、组织三要素:组织目标、组织机构、2个及以上的人员。(选择题) 2、组织行为学的定义: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的行为的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的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 或:是研究组织行为的特点和规律的学科,它的研究范围包括组织中的个体行为、群体行为以及组织系统的内部行为、外部行为、过程行为等。 (选择题:1、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对象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 (选择题:2、组织行为包括: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 (名词解释题:组织行为学) 3、态度的成分:具有认知、情感和意向三种成分。情感成分是指个体对于对象的体验,对其喜恶情感的反应深度。情感伴随认知过程产生,并保持态度的稳定性。 (选择题:态度一旦形成将持续一段时间不轻易改变,在这方面其突出作用的是情感) 4、气质:一般人所谓的性情、脾气是气质的通俗说法。(选择题) 5、首因效应:第一印象所产生的作用称之为首因效应。指的是个体在有效交往过程中,知觉对象给个体留下的第一印象对个体的影响作用。 (简答题:首因效应的定义,举一例子,首因效应对人们的启示) 例子:美国总统林肯也曾因为相貌偏见拒绝了朋友推荐的一位才识过人的阁员。当朋友愤怒的责怪林肯以貌取人,说任何人都无法为自己的天生脸孔负责时,林肯说:“一个人过了四十岁,就应该为自己的面孔负责。”虽然林肯以貌取人也有其可圈可点之处,我们却不能忽视第一印象的巨大影响作用,因而必须通过提高自身修养来整饰自己的形象,为将来的成功奠定基础,搭好台阶。 启示:了解首因效应的意义在于能使我们自觉地利用这一社会心理效应,为我们的现实生活和实际工作服务,帮助我们顺利进入人际交往。对管理工作者来说,更为重要,在管理活动等现实人际交往活动中,给交往对象留下好的第一印象,对于工作顺利、有效的开展起着不可低估的积极影响作用。开端不好,就是今后花上十倍的气力也很难消除其消极影响。所以在现实交往中,务必在慎初上下功夫,力争给人留下好的第一印象。 6、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它指个体看问题时,像日晕一样,由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是一种在突出特征这一晕轮或光环的影响下而产生的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的心理效应。 (选择题:“情人眼里出西施”属于晕轮效应) (启示:日常生活中对他人的知觉大多数都受着这种效应的影响。由于它使得人们仅仅根据人的某一突出特点去评价、认识和对待人,如果人一次表现好,就认为他一切皆优,犯了一次错误,就说他一贯表现差。晕轮效应是一种往往把个体引入对人知觉误区的常见的心理效应。在对人的外表特征的知觉中,如对人容貌识记起着积极作用,但也存在判断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或性格特征时容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的消极作用,影响对人的评价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7、群体的含义: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由两个或更多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成的人群集合体。

组织行为学第八、九章复习资料-三峡-市场营销-2015

第八章领导 一、领导的含义 (1)有效的领导应能完成管理的职能,即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2)领导就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个体与群体的行动来成功实现目标的过程。 ------赫塞和布兰查德(3)领导者劝导追随者为某些目标而奋斗,而这些目标体现了领导人及其追随者共同的价值观和动机、愿望和需求、抱负和理想。 ------美国政治学家伯恩斯(4)好的领导应能“鼓励人们朝着真正能给他们带来长期最大利益的方向努力,而不是把他们引向绝境 ------哈佛大学约翰?科特教授(5)领导就是影响一个群体实现目标的能力。 -----斯蒂芬?罗宾斯(6)领袖是权力的使者,是那些能够利用技巧和手段达到自己目标的人 ------意大利政治学家马基雅维利1、理解领导定义的几个切入点 (1)作为特殊社会活动的领导行为,领导行为围绕组织的目标实施并完成的整个过程就是领导过程。 (2)作为特殊社会角色的领导角色,即领导者。 (3)环境是导致领导定义的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因素。领导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领导的有效性是领导者、被领导者、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 2、赫塞和布兰查德----认为领导就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个体与群体的行动来成功实现目标的过程,领导是通过支配、控制和影响组织中个体或群体的行为来实现组织目标的组织角色。 3、领导与管理的区别: 人们常常将领导看成一门艺术,管理则更科学,更正规。 (1)职能范围不同---管理的职能比领导宽泛 (2)对象不同:管理---人和物领导—人 (3)作用不同---领导的主要作用是做正确的事管理强调的是正确地做事(4)侧重点不同---领导重在影响和引导管理重在协调和控制 4、领导者与追随者 (1)领导者与追随者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相依相生、共荣共存和相互影响制约的关系。 (2)追随者更关心自身和眼前利益的实现;领导者不仅要考虑每一个个体的利益,还必须考虑整个组织的利益和长远的利益。 (3)追随者考虑问题时一般从自身的角度考虑怎么办,而领导者则必须结合环境等组织内外面临的多种因素考虑怎么办。 5、合格的追随者

组织行为学资料终极版

名词解释:5题*3分 1、归因: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亦即把他人或自己的行为加以解释和推测。 2、从众行为: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趋向于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3、社会助长(社会促进):指个体与别人一起活动或有其他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4、工作满意度:源自对个体的工作或者工作经历的评估的一种快乐或积极的情绪状态。P77 5、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为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 6、小集团思想(又称群体思想):参与一个统一群体中的人的一种思想作风,在这个群体中, 认为追求思想一致比现实地评价各种可能行动方案更为重要。P174 7、情绪智力:以自我意识为基础的包括乐观、同情心、情绪自制、情绪伪装等的一种社会智能。它包括情绪知觉、有效调节、自我激励、换位思考和情绪促进五方面内容结构,它影响和支配着人的决策和行为,对人的成就具有决定性意义。p113 8、组织承诺:也为“组织归属感”、“组织忠诚”,指的是员工对于特定的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并且希望维持组织成员身份的一种状态。P76 9、认知失调:指个体可能感受到的两个或多个态度之间或其他的行为和态度之间的任何不和谐。 10、晕轮效应:是指在知觉过程中,通过获得知觉对象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而将扩大成为 整体行为特征的认知活动。P67 简答题:5题*6分 1.三种可控性的研究方法p25(要稍作解释) 案例分析、现场研究(现场调查、现场观察、现场实验)、实验室调查 2、能力差异对管理有什么启示?P113 研究个体的能力结构和能力差异,有助于管理者发现人才,量才用人,合理分工,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理想境界,提高组织活动的绩效。为此,组织活动中要注意处理好下列问题: 第一,制定与业务发展相匹配的人力资源规划,合理招聘人才,量才录用 第二,制定准确的人才评估和选拔标准,实现能力与工作相匹配。 第三,团队和领导班子的能力互补。 第四,有效地加强员工能力培训是组织管理的重要内容。 第五,建立有效的业绩评估和人才选拔制度。 A、合理招聘人才,量才录用。 B、人的能力与职务相匹配。 C、人的能力要互补。 D、有效地加强员工能力培养是组织管理的重要内容。 E、用人的艺术的关键是发挥人的能力。 F、建立有效的人才竞争选拔制度。)3、性格在管理中有什么作用?P90 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即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它对组织管理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首先,注重培养良好的职业性格。其次,人事管理中的选人、用人要注意性格适应的合理性。再次,做人的思想工作时,要针对不同性格的人,运用不同的方式才能奏效。 4、组织承诺有那些构成因素?p129 外国学者认为组织承诺的三因素具体包括情感承诺、连续承诺以及规范承诺。我国学者认为组织承诺由情感承诺、规范承诺、理想承诺、经济承诺和机会承诺五个因素构成。 5、影响组织承诺的因素有哪些?P136 (1)影响组织承诺的八大类因素:激励、工作满意度、工作绩效、个人变量、工作压力、工作特征变量、团队和领导关系、组织特征变量。 (2)影响组织承诺的前因变量如下:a影响情感承诺的因素:工作特征、领导/成员关系、角色特征、组织结

组织行为学资料

组织行为学资料 组织行动学的对象与性质 ●人的行动的特点:适应性、多样性、动态性、可控性,人的行动 本质是人的心理,心理身分与客不雅情况感化的成果。 ●研究对象:人的心理活动与行动反响规律性。组织行动学是把人 的心理和行动作为一个同一体来研究的。 ●研究范围:必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动的规律性。 ●研究办法;体系分析的办法。 ●研究目标:在懂得和控制组织中人员的心理与行动规律性的基本 上,进步各级引导者和各类治理者对人的行动的猜测,引导和控制才能,特别是在精确猜测的基本上,采取有针对性的相适应的办法和办法,把消极行动引诱改变为积极行动,保持和发扬积极行动,从而进步组织中各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工作绩效,更好的地实现组织目标。 ●研究组织行动学的意义 1,可以进步治理者知人善任,合理应用人才的程度;2,使治理者改夫君际关系,加强群体的凝集力和向心力;3使治理者进步引导本质,改进引导行动,加强引导的有效性;4加强以工资中间的治理,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5研究组织行动学中的组织设计与组织变革的理论和办法,可使治理者更好的适应情况的变更,进行组织变革,加强活力进步绩效;6有利于治理者调适心理均衡,进步身心健康程度,进一步进步工作绩效。

●引导问题是影响一个部分或一个组织人力资本可否获得充分发挥 的重要身分,是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引导的本质是处理人与人的关系。 ●组织行动学的学科性质 边沿性:多学科订交叉性和多层次订交切性(个别,群体,组织,外部情况,个中个别是组织行动学研究的基本和出发点) 两重性:多学科性,人本身的两重性和治理的两重性 应用性 ●组织行动学的产生与成长 最先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美国 工业心理学:是居心理学道理与办法来分析工业临盆、分派、交换和花费等范畴中人的心理与行动规律的科学。 ●组织行动学的理论体系:是一个投入与产出的大年夜体系,它从 人力的投入开端,经由过程依次的对个别心理与行动的研究,群体心理与行动的研究,组织心理与行动的研究这四个层次,最终到人力的产出为止。 第二章 组织行动学的研究办法 ●研究办法的重要特点:1、研究法度榜样的公开性2、收集材 料的客不雅性3、不雅察和实验前提的可控性4、分析办法的 体系性5、所得结论的再现性6、对将来的预感性 ●研究的根本过程1、不雅察和实验2、分析和评价3、猜测和

组织行为学86487资料讲解

绪论 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特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提高预测、引导及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提升工作绩效和员工满意度。 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跨学科性、系统性、权变形、实用性、科学性。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个体心理与行为研究、群体心理与行为研究、组织行为研究、领导 行为研究。 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是在组织管理学和人事管理学的基础产生和发展而来 组织行为学的演变过程:早期的科学管理理论(泰勒)工业心理学(闵斯特博格)工工业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莱维特)组织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产生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以泰勒、韦伯、法约尔等为代表,把组织看成一个封闭的理性模式。 第二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以梅奥、麦格雷戈等为代表,把组织看成一个封闭的社会性模式。 第三阶段: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以费德勒等为代表,把组织看成一个开放模式,从原来的封闭观念转向开放观念是一大进步。 第四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综合前三阶段之所长,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性模式要求吧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转变到社会文化这一更深的层次上。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参与观察法与非参与观察法)、调查法(访谈法与问卷法)、个案分析法、实验法(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心理测验法、情景模拟法。 第一章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 名词解释: 行为:是指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包括人的欲望、动机、情感、态度及意志在行为上的表现。 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它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意志: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行动,并努力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过程。 个性心理:又称人格,是个体带有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倾向性:是指个体在和客观现实交互作用过程中,对事物所持有的看法、态度和倾向。 基于“经济人”假设的管理:(亚当斯密) 1、采用任务管理的方式进行管理; 2、管理工作只是少数人的事情,与工人无关; 3、实施明确的奖惩制度。“社会人”假设的基本含义:(梅奥) 1、人是“社会人”; 2、管理工作要“以人为中心”; 3、组织中存在“非正式群体”; 4、建立新型的领导方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