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1结构主义、符号学与叙事学讲解

11结构主义、符号学与叙事学讲解

11结构主义、符号学与叙事学讲解
11结构主义、符号学与叙事学讲解

0177、结构主义文论的理论背景和主要特征:

(1)结构主义文论的理论背景:

①索绪尔语言学理论带来的革命性范式转换。

②维柯试图找出人文现象的普遍公式建立“人的物理学”。

③“深度模式”的寻求与人的主体性的消释。

(2)主要特征:

①寻求批评的恒定模式。结构主义文论要求以相对稳定的模式来把握文学,以达到有理性、

有深度的认识。

②强调文学研究的整体观。结构主义文论把文学看成一个整体,强调文学系统和外在于文学

的文化系统对具体作品解读的重要性。

③追踪文学的深层结构。结构主义主张凭借思想模式对事物内部的复杂而不可直观的关联进

行考察、挖掘和建构,从而得到文学的深层结构。

④在文学符号学和叙事学上有深入研究。结构主义注重对作品的结构作客观分析,被分析出

的作品元素往往用某些符号来表示,这就使之在文学符号学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结构主

义认为叙事作品的结构比抒情作品复杂,因而较多对神话、史诗、民间故事等叙事作品进行

研究,因此叙事学的研究在结构主义中占据一定分量。

0178、法国结构主义理论概述:

(1)从文论史上看,法国结构主义文论是俄国形式主义和布拉格结构主义文论的逻辑延伸。(2)列维—斯特劳斯出版《野性的思维》一书标志着结构主义取代了存在主义在法国确立了

思想主流地位,也标志着结构主义思想的中心已经迁移到了法国。

(3)主要代表是前后“四子”和“五巨头”:前四子是列维—斯特劳斯、福柯、阿尔都塞和

拉康;后四子是巴尔特、格雷马斯、托多洛夫和博瑞蒙。前四子加上巴尔特被称作结构主义

五巨头。

(4)评价影响:

①拓宽了批评的功能,增强了文学批评的可操作性。

②结构主义文论对文学自主性和整体性的过分强调,切断了社会、作者与文学之间的关系,

实际上切断了文学之根,导致了后来解构主义文论从内部对其进行颠覆。

0179、路易斯?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论是什么?

(1)意识形态理论背景:

①意识形态最早出自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思想家特拉西,是指与科学平行的为社会进步服务的

有关思想意识的人文学科。

②马克思在其学说中融入了“意识形态”的概念,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意识形态”是

与“物化”相联系的“虚假意识”,强调其否定性的含义。

(2)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是对个体与其现实存在条件的想象性关系的再现,也多少

承认了它的虚幻而非科学的性质,但更为重要的是又提出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概念。

(3)他认为,正是“意识形态”提供了国家秩序的合法性和每一个个体在国家机器中的位

置,意识形态给人描绘了一种具有抚慰人心作用的关于社会的想象性幻景。

(4)阿尔都塞认为,我们关于社会正义、公正和人的权利义务等信念,看起来是有法学、伦理学、宗教、哲学等理论提供支撑,但其实是为了满足人的想象需要而拟造的体系(意识形态)。

评价: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概念提出了意识形态的生产和再生产的性质问

题,对于后工业社会文化传播尤其是大众传媒的研究具有深远影响。

0180、罗兰?巴尔特的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文论是什么?

(1)60年代末到70年代结构主义思潮由盛转衰,巴尔特的文学理论也经历了由结构主义向

后结构主义的转变。

(2)巴尔特的早期思想:

①《写作的零度》是巴尔特的成名作。在该书中他提出了写作时“零度”介入的观点。

②巴尔特的零度介入或零度写作的观点是指零度风格,它体现为对作者主体性的遮蔽,即以

一种超越了个人的结构来凌驾于个人之上的状况。

③巴尔特认为零度风格本身就是一种风格,没有倾向的写作风格是不存在的;他还认为写作是一种判决,是一种与权力相关的活动。这一观点可以说是福柯权力话语说的先行者。

④巴尔特的“叙事学三层级”说:

一是功能级。功能是文学作品最小的叙述单位。

二是行动级。行动级主要处理人物关系的结构,作品中所有的行动者无论是主角还是陪衬都

是基本人物,是事件的参与者而不是有生命的人。

三是叙述级。巴尔特认为在作品中说话的人不是在现实中从事写作的人,写作者的角色也不

同于作家在实际生活中的角色;他认为叙述者和人物都是纸头上的生命,应该作为被分析的

对象而不是分析的出发点;巴尔特还认为语境是叙事作品赖以完成其表达的全部规定。

⑤评价:巴尔特前期的结构主义忽视了叙事文学丰富多样的结构关系,在方法论上有机械划

一的缺陷。

(3)巴尔特的后期思想。

①巴尔特在《文本的快乐中》指出了有两种阅读文本时的愉悦感——快乐与极乐。

a所谓快乐的文本就是阅读感受与读者所处文化背景之间的融洽状况。

b所谓极乐的文本就是阅读时读者会感到煎熬的痛苦经历,但这种经历扩宽了读者的精神境

界,从而产生一种涅槃新生的极乐。

②巴尔特约在60年代后半期到70年代经历了由结构主义向后结构主义的转向,其标志是代

表作《S/Z》的诞生。

③巴尔特认为能指与所指之间并无直接必然的关系,他指出能指是由五种不同的符码所支配

的,这五种符码分别是:阐释性符码、语义素或能指符码、象征符码、行动性符码、文化性

符码。

④巴尔特将上述五种符码作为分解文本的力量,这五种因素在文本中交织成一张“网”,这

张网把作品的各个部分分割开,使其裂缝丛生。他认为,重复阅读同一文本,是看到了文本的不同侧面,而不是在最初的印象上得到什么更深的体会。

(4)评价:巴尔特后期的后结构主义文论完全否定文学文本有相对稳定的内涵和意义,具有

明显的片面性甚至有虚无主义的倾向。

0181、茨维坦?托多洛夫的叙事理论是什么?

(1)关于叙事学定义:

①他认为叙事学应该是对叙述本质和叙述分析的几条原则提出几点一般性的结论,其研究对

象是叙事的本质、表现、功能等叙事文本的普遍特征,而不考虑叙事的媒介。

②托多洛夫认为叙事作品就是一个陈述句的扩大,从文学研究科学性的角度来看,文学只是

一种中介,一种语言,诗学用它来表现自己。

(2)理论主张:

①关于叙事时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压缩和延伸。是指文学作品讲述的时间对事件时间的压缩和延伸,例如一年过去了是压缩,说时迟那时快是延伸。

二是连贯。是指并列几个不同故事,上一个故事结束下一个故事开始。

三是交替。是指同时叙述的两个故事,一个未讲完就开始了第二个,第二个未讲完又回到了

第一个,二者交替进行。

四是插入。是指把一个故事插入到另一个故事之中去,形成故事嵌套的解构。

②关于叙事体态,是指作品中人物和叙事者的关系。托多洛夫将之分为三种:

一是叙事者大于人物(从后面进行观察)。

二是叙事者等于人物(“同时”进行观察)。

三是叙事者小于人物(从“外部”进行观察)。

③关于叙事语式:描写、叙述及描写与叙述。

(3)关于“叙事转化”理论:

①托多洛夫认为小说的基本结构与陈述句的语法可以类比。同理,各类小说中也有常见的谓语。小说谓语可以随着情节演化而有连结或转化,动词谓语的转化使得小说由原来情节的平

衡转为不平衡,以后又转化为新的平衡,他将此称之为叙事转化。

②他认为,转化的实质存在于某些项目向它的对立或矛盾的方面转变。他还将转化分为了简单转化和复杂转化。

③简单转化的六种模式:

一是语态的转化。涉及事件发展的或然与必然等。(可能、必定、应该)

二是意向的转化。涉及发出谓语动作的人的意图。(试图、设想)

三是结果的转化。标明意向在实施之后的结果。(终于、毕竟)

四是方式的转化。这是谓语动作的修饰成分,指明谓语动词实施的方式。(急于、努力)

五是语势的转化。(正在、刚刚、已经)

六是状况的转化。代表对某一状况的否定。(不曾、并未)

④复杂转化的六种模式:

首先是外形的转化。一个动词取代另一个动词,后一动词显示外形但实际上是虚假的。如

“他假装昨晚没有出门”。

其次是认识转化,描述转化,假定转化,主观转化和态度转化。在这些转化中两个动词之间

各有其不同的关系。

(4)评价:

①托多洛夫对从某些角度揭示了叙事文学的客观规律,有一定的合理性。

②但托多洛夫的“语法研究”也存在把丰富复杂的文学现象简单化的毛病,其局限性也是显

而易见的。

0182、苏珊?朗格的符号学是什么?

(1)她把艺术定义为“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有力地反驳了克罗齐的“艺术即直

觉”的观点。

(2)她认为艺术首先是符号体系,其次是一种特殊的符号体系。所谓艺术符号,也就是表现

性形式,它并不完全等同于我们所熟悉的那种符号。

(3)一般符号是指向自身之外的意义,而艺术符号虽然也涉及外在事物,但艺术系统作为一

种整体的符号体系,是留驻在符号内部供人体验的。因此,艺术符号和艺术中的符号是不同的。

(4)艺术符号不能像纯粹符号那样以自身去取代另一件事物,也不能与存在于它本身之外的

其他事物发生联系,据此按照一般的符号定义,一件艺术作品就不能被称之为符号。

(5)评价影响:她的美学的哲学基础是唯心主义的,她的美学理论存在一个内在矛盾,即一

方面把艺术看成符号,一方面又认为艺术以自身为目的,这一观点体现出艺术自律的唯美主

义倾向。

0183、艾柯的文学符号学是什么?

(1)艾柯指出,人的文化记号系统具有不同的确定性,其中自然语言的确定性很强,而“发

明型”记号和诸多临时定下的某个记忆符号则确定性很弱,另外则有大量处在中间性质的代

码。

(2)艾柯根据符号的不确定性理论来阐释文学作品尤其是现代派文学的问题,认为文学作品肯定是一种“表达”,但表达与相应的语义模型的关系是难以界定的。

(3)他认为,当代美学研究应对文学作品的意指过程本身进行结构性分析。他还对古典作品

与现代创作之间的差异作了勾描,认为古典作品固然也可以因为读者差异而有不同解释,但

变化幅度相对较小。

(4)相反,像卡夫卡的现代派作品则可以从存在主义和精神分析学等不同角度来解释,这样就使得解释者的信念掺入作品之后,并不与作者的表达发生冲突。

0184、洛特曼的文学符号学是什么?

(1)洛特曼既分析文学文本的内在结构,又分析文本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外部关系,试图填平文学的接受研究以及文学的社会学研究同新批评的自主解释和内在解释之间的鸿沟。

(2)洛特曼致力于文化史的符号学研究,认为存在着两类历史结构,即中世纪结构和启蒙型

结构,它们的文化代码分别是不同时期的主代码。

(3)中世纪型文化有自己的语言但无言语,即有观念而无行动;启蒙型文化则将语言和言语

的文化代码对立起来,即他们倡导的行动缺乏在文化中的正当地位;而在现代,这种对立更

为严重。

(4)评价:是俄国形式主义与布拉格学派传统在新时代下的复苏,意味着符号的自主性与符

号的意识形态性的研究结合起来。

0185、A?J?格雷马斯的文学符号学是什么?

(1)格雷马斯将符号学运用于叙事学研究,他在《结构语义学》中提出了一个包括六个行动

位的模型。

(2)这六个行动位分别是:主体、客体、发者、受者、对手、助者,他们在具体事件中构成两个轴系:发者—客体—受者助者—主体—对手

(3)格雷马斯指出古典哲学家在认知行为图式中的六个相关的行动位是:

主体—哲学家发者—上帝对手—物质客体—世界受者—人类助者—精神

并指出这是六个行动位的经典图式,还可应用于对其他理论的解释中形成不同的变体。

(4)格雷马斯文学符号学理论中最著名的是“符号矩阵”理论,它源于对亚里士多德逻辑学中命题与反命题的诠释。在格雷马斯看来,文学故事起源于X与反X之间的对立,但在故事进程中又引入了新的因素,因而有了非X和非反X,这些因素都得以展开的时候故事也就完成了。即

X ——反X

非X ——非反X

0186、文学叙事学简述。

(1)理论渊源:

①亚里士多德《诗学》就有对文学六要素的研究,其中情节居首位,而情节就是“叙事”的“事”。

②人们逐渐发现小说可以有不同视角,逐渐认识到小说作为虚构的文体,可以写成各种故

事,并且还可以写成我们无法一一述说到的其它情形。

(2)叙事学的界定:

①叙事学是以小说为主的叙事文学的理论,主要研究作者与叙事人之间的关系、叙事人与作

品人物的关系,作品的人物特性和叙事视点以及叙事方式和结构、作品叙事与外部世界的相

关性等等,

②其中叙事视点与结构占有突出地位,是当代叙事学理论关注的重心。

(3)文学叙事的视点:

①所谓叙事视点是指叙事人是站在何种角度以何种方式来叙事的着眼点,是指叙述故事的方法,及作者所采用的表现方式或观点,读者由此得知构成一部虚构小说的叙述里的人物、行动、情境和事件。

②叙事人的人称:即叙事人在小说中是以旁观者的姿态来叙事,还是用作品中人物“我”来

叙事的问题。

③叙述的语法:即从什么角度叙事,是具体的表现意识的方式。

④同样通过“我”或“他”来叙述作品中的事,可以有三种不同的聚焦方式:

一是可采用站在人物后面的方式,它大于人物的视野——这是全知全能的聚焦角度。

二是可以站在人物的位置,只见到人物的所见所思,等于人物的视野。

三是可以站在人物前面,只写出人物所见的客观状况,小于人物的视野。

(4)文学叙事的模式:

①叙事模式是通过对诸多文学作品的比较分析,找到其中暗藏的统一的情节发展脉络。

②他提出了民间故事的四个基本法则:

一是人物的功能是故事里固定不变的部分,不受谁和如何完成的限制。

二是对神话故事来说,功能有数量上的限制。

三是功能的顺序永远不变。

四是就结构而论,所有的神话都属于同一个类型。

③评价:普洛普对民间故事叙事模式的把握具有全局性的眼光,但他只是在俄罗斯民间故事

的范围内论证上述规律,就不能涵盖了民间故事的全部规律性。

0187、巴赫金的复调理论

(1)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是在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分析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复调小说特征界定:

①复调小说的主人公不只是作者描写的客体或对象,还是表现自我意识的主体。

②复调小说中并不存在着一个至高无上的作者的统一意识,而是展现有相同价值的不同意识

的世界。

③复调小说由不相容的各种独立意识、各具完整价值的多重声音组成。

(3)独白型小说与复调小说:

①巴赫金认为托尔斯泰等人所创作的小说结构属于独白型。独白型小说取决于作者意识对描

写对象的单方面规定,作品中只有作者的声音在说话。

②复调小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首创的,他所描写的是众多意识在思想观点方面的相互作用,

各个独立的意识平列地、共时地写出来,这样主人公的每一想法或每一感受都拥有内在的对

话性机辩论色彩,是充满对立的斗争。

(4)评价: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为小说形式研究开拓了一条新的途径,丰富了人类的艺术思维。

0188、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是什么?

(1)狂欢化的渊源是狂欢节本身。狂欢节的主要特点就是:无等级性,宣泄性,颠覆性,大

众性。

(2)巴赫金认为文艺复兴实质上是狂欢的古希腊罗马精神的复兴,复调小说的历史渊源是狂

欢化的文化传统。

(3)狂欢化诗学理论:

①重视人类的笑文学。主张从狂欢化的角度来考察文学创作体裁和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②提倡平等对待一切文学体裁、语言和风格等,否定或动摇文学艺术创作形式中的一切权威性,反对传统诗学理论重“高雅”文学轻“低俗”文学的美学立场。

③消除诗学研究的封闭性,加大文学内容和形式的开放性,寻求各种纷繁复杂的文学因素的

融合。

④打破逻各斯中心主义,以狂欢化思维方式来颠覆理性化思维结构。

⑤发掘人类的创造性思维潜力,用狂欢化的享乐哲学来重新审视世界,反对永恒不变的绝对精神,主张世界的可变、价值的相对。

(4)评价:

①巴赫金的理论与方法拓展了诗学研究的视野,促进了文学研究方法的多样化,丰富了当代

西方文学批评理论。

②巴赫金过分夸大了复调结构的独立作用和狂欢化文学的价值,回避了许多不应该回避也无

法回避的理论问题。

0189、俄罗斯历史诗学批评是什么?

(1)历史诗学批评是当代俄罗斯文论三大主要流派之一,由俄罗斯科学院院士维谢洛夫斯基于19世纪末提出。《文学问题》

(2)60年代出现了历史诗学发展的小高峰,90年代之后历史诗学批评进一步深化,该学派目前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梅列金斯基、米哈伊洛夫、马恩等。

(3)维谢洛夫斯基认为,历史诗学的任务在于从诗歌的历史发展中抽象出诗歌创作的规律和

评论这一创作的标准。

(4)主要特征:

①由对具体作家创作的艺术形式的具体分析,逐渐转向对文学创作题材演变做历史的宏观研

究。

②在研究过程中拓展了研究范围,增加了对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文学艺术形式发展的研究。

③在借鉴和运用当代人文科学研究的许多新方法例如语言分析方法时,仍然注意从历史和社会变化的背景中去考察。

④创作体裁、叙述结构、人物关系、艺术风格等在历史诗学批评那里都与历史环境有着密切

的联系,这种联系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复杂的多向关系。

0190、俄罗斯宗教批评是什么?

(1)是当代俄罗斯文论三大主要流派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叶萨乌洛夫。

(2)主要主张:

①理论家们把尘世现实看做彼岸世界的一种反映,认为文学的功能在于帮助人们摆脱世俗的

羁绊,去接近永恒的彼岸世界。

②在这一点上宗教批评与象征主义批评是一致的,但宗教批评直接揭示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的宗教底蕴,强调文艺创作以宗教活动为目的。

0191、结构主义与文化主义的关系是什么?

(1)在葛兰西霸权理论风行之前,文化研究主要是结构主义和文化主义两分天下。

(2)就核心范畴来说:

①文化主义的核心范畴是意义,将意义视为社会生活中人文活动的产物。

②结构主义的核心则是生成意义的指意实践,它不带有任何个人色彩。

(3)就大众文化来说:

①文化主义赞扬大众文化真实表达了社会受支配阶级的兴趣和价值观,趋向于在历史学和社会学内部对工人阶级生活方式的研究。

②结构主义批判大众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机器,趋向于对电影电视和通俗文学的研究。50、0192、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神话学是什么?

(1)列维—斯特劳斯的研究领域是人类学,其中对神话和土著人文化仪式的研究与文艺理论的课题密切相关,剖析了仪式文化与其社会等级制度间的结构关系。

(2)其对俄狄浦斯神话的分析尤为著名,鲜明的体现了结构主义以二元对立关系来研究问题的特色,对此后的结构主义文论产生了重要的示范影响。

0193、让?皮亚杰对“结构”有三个基本概括:

一是整体性。指结构整体中各个元素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各元素在整体中的性质不同于它

在单独时或在其他结构中的性质。

二是转换功能。指结构内部存在着具有构成作用的规律、法则等,各个词汇可以组成不同的

语句,人能用语言来表达意思并使他人理解。

三是自我调节功能。指在结构执行转换程序时,它有自身的调节机制而无需求助于结构之外

的某物,即结构是相对地封闭和独立的。

0194、符号学与结构主义的区别与联系:

(1)符号学是一门学科,而结构主义是一种方法,二者性质不同。

(2)结构主义所涉及的范围远不止符号学,同时符号学研究也可以不采用结构主义方法。

(3)符号学与结构主义有着很深的联系,在外延上常常可以交叉起来,以至于有时人们会将二者混同。

(4)在法国结构主义的前后四子中,多数人都在符号学上有过理论贡献。

0195、恩斯特?卡西尔的符号学是什么?

(1)卡西尔代表作是《符号形式的哲学》、《人论》等。

(2)他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并把人类文化的各种形式包括语言、神话、寓言、宗教、艺术、科学、历史等都看作符号形式。

(3)他认为这些符号形式从不同层次上历史的展开了人的生命,实现了人的本质,是人的本

质的客观化。

(4)他认为艺术是一个直觉或观照的客观化过程,而语言和科学则是概念的客观化。

(5)评价:开辟了美学研究的新方向,是西方现代美学的重大成果之一。

0196、塔尔图—莫斯科符号学派是什么?

(1)塔尔图—莫斯科符号学派是当代俄罗斯文论三大主要流派之一,在60年代兴起,洛特曼是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

(2)主要特征:

①语言、文学、文化等学科研究的交叉。

②由对语言符号体系的研究转向文化符号体系的研究。

③宗教符号学研究的深化。

(3)影响评价:从俄罗斯当代文论的发展来看,洛特曼及其追随者在努力与传统纯认识论方

法对立以揭示艺术符号体系的结构方面做出了贡献。

0197、结构主义

(1)是科学主义的结构理论在文学批评方面的运用。

(2)它以索绪尔结构语言学理论为基础,继承布拉格学派的思想,企图以语言的结构揭示文

学普遍系统的内在结构,建立文学体系模式。

0198、语言:

(1)语言是能指和所指的结合,能指和所指在语言中发生关系,二者同时存在。

(2)能指和所指的关系是约定俗成的,同一概念可以有不同的词表达,反之同一语词也可以

表达不同的概念。

0199、言语:

(1)言语是受制于作为系统、体制或规范的语言,语言的本质超出并支配着言语的每一种表

现的本质。

(2)人们所说的和所听的都只是言语,它之所以能形成交流,就在于它体现了语言的规定性,是人们共同认可也都明了的规约。

(3)人的言语行为尽管千差万别,但都有共同的内在结构即语言。这成为了结构主义文论家寻求文本内在结构的出发点。

0200、中世纪结构:

(1)中世纪的文化结构具有高度的符号学性,把各种事物都看成是表达某种更重要的东西的

记号,甚至连人本身也成为上帝的符号。

(2)这种文化蔑视物质,重视记号及它所表征的东西。

0201、启蒙型结构:

启蒙性文化重视实在的物质,而代表物质的东西如金钱、名誉等则被斥为虚构物。

0202、普洛普论民间故事的31种功能和四个基本法则:

(1)“功能”即“人物的行为,服从人物行动意义的行为”;各种神话和民间故事内容上有差异,但可以找出共同的功能。普洛普归纳出31种功能,并认为任何一个故事都会有31种功能中的某几种。

(2)四个基本法则:a人物的功能是故事里固定不变的成分,构成故事的基本要素;b对民间故事来说,功能有数量上的限制;c功能的顺序永远不变;d就结构而论,所有的民间故事都属同一种类型。

0203、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神话学》、《结构人类学》;

巴尔特《写作的零度》、《论拉辛》、《符号学原理》、《s/z》、《恋人絮语》;

托多洛夫《〈十日谈〉的语法》;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艺术问题》;

阿尔都塞被认为是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其理论与文学关联紧密的是对“意识形态”的阐说。《保卫马克思》格雷马斯在《结构语义学》中提出了一个包括六个行动位的模型:主体、客体、发者、受者、对手、助者。普洛普《民间故事的形态学》;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拉伯雷的创作以及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的民间文化》。

0204、索绪尔认为符号学是一门研究社会中符号生命的科学,语言学是这门科学的一部分,

符号学的发展规律可以应用于语言学。

0205、艾柯根据符号的不确定性理论来阐释文学作品尤其是现代派文学的问题,认为文学作

品肯定是一种“表达”,但表达与相应的语义模型的关系是难以界定的。

0206、洛特曼致力于文化史的符号学研究,认为存在着两类历史结构,即中世纪结构和启蒙型结构。

0207、复调小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首创的,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是在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分析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地理学发展趋势

地理学发展趋势 ——着重以人文地理为例 一、人文地理学取得的重要进展 1、人地关系论作为人文地理学研究核心的地位进一步得到提升 (1)以全新视角研究人地关系,从哲学思辨转向理性升华,是近年来人地关系研究出现的新动向。 (2)新型人地关系理论不断出现,正在逐步形成理论体系。 (3)人地系统研究的新方法与新手段广泛应用于解决国家及区域发展问题。 2、文化地理研究视野更为开阔,并在向新文化地理学转化 (1)开始进一步挖掘文化景观背后的多重意义。 (2)尝试解读电影、小说、建筑等“文本”所表征的地方文化特征。 (3)开始关注小尺度文化空间及文化生产的研究。 (4)开展一系列地域文化认同的研究。近年来文化地理学界对许多地方文化特征的研究,既包括对区域内单个文化特质的研究,也包括对地区文化综合体的研究。 (5)探索运用GIS技术等新技术手段研究文化地理学问题。 3、行为地理学进入了重要的研究转向与繁荣发展阶段 (1)消费者行为仍然是行为地理学研究的核心。 (2)重点从微观角度分析了不同类型城市居民的动态迁居特征、影响机理、居住郊区化、季节性郊区化与第二住宅等现象,深入探讨了迁居行为与社会转型、空间重构的相互关系。 (3)认知地图与城市意象迎来了新的发展势头。 (4)空间行为与行为空间的研究推动了“时间地理学”时代的到来。 4、政治地理学顺应地缘政治战略需要逐步由低迷状态走向回暖迹象 (1)地缘政治战略需求推动形成了一些以地缘政治为主导的研究成果。 (2)部分经典的西方地缘政治学著作被翻译和介绍到国内。 (3)相关学科开始“讲政治”,普遍重视“政治”因素的研究。 5、社会地理学伴随城市社会空间异化与和谐社会建设蓬勃发展 (1)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与社会区是社会地理学研究的主阵地。 (2)质性与趣味性研究方法在微观社会空间研究中开始应用。 二、人文地理学发展趋势及研究展望

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语言学派是20世纪30年代在欧美形成和发展的一种语言学派。这一学派是在索绪尔语言学说的基础上形成的,一般公认索绪尔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开创者。结构主义语言学派有四个支派:(1)以特鲁别茨柯依、雅谷布森为代表的捷克布拉格学派;(2)以布隆达尔、叶尔姆斯列夫为代表的丹麦哥本哈根学派;(3)以弗斯为代表的英国伦敦学派;(4)以布龙菲尔德等为代表的描写语言学派。 无论是欧洲结构主义语言学派,还是北美结构主义语言学派,它们都接受索绪尔的基本观点与理论,如区分语言和言语、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认为语言是形式而不是实体,对语言学家来说,重要的不是声音、文字等实体,而是内在结构,研究语言是研究其结构,即语言系统中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正如象棋中重要的不是棋子的材料,而是棋子的位置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的基本原则是:语言中的每一个成分只是由于它跟系统巾的其他成分的关系而存在;在语言系统的框架结构中关系统驭成分,因此,可以采用形式分析和数学方法来研究语言。这种结构主义观点影响了人类学、社会学、文学评论等其他学科研究。其哲学基础是逻辑实证主义。 结构主义语言学有三个流派: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描写语言学派。 布拉格学派也称功能语言学派。该学派创立于1926年10月,以布拉格语言学会成立为标志,其创始人为马泰休斯,他担任这个学会的首任会长。马泰休斯是布拉格学派的早期理论家,他深刻地分析了新语法学派的缺陷,强调以共时观指导语言研究。 特鲁别茨柯依是布拉格学派的杰出代表,他的《音位学原理》是现代音位学的经典著作。另一位成就卓著的代表人物是雅柯布逊,他提出的“区别性特征”的学说对现代语言学具有重大意义。法国著名语言学家马丁内虽然没有正式参加布拉格语言学会,但由于他的语言观体现了布拉格学派的学术思想,所以有的学者把他作为布拉格学派的代表人物。 布拉格学派自称结构-功能学派,他们的语言观是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的结合。他们提出语言是多功能的结构体系,由多个相互依存的次系统构成;建立了音位学说;提出了“语言联盟”的理论和“句子的实际切分”的学说。 布拉格学派主要以音位研究著称,其主要贡献是首次系统地阐明了音位学的任务、原理和研究方法,使它在结构主义语言学诸领域中居于领先地位。美国语言学家鲍林格评价说:“欧洲任何其他语言学团体都没有象布拉格语言学会那样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 哥本哈根学派也称丹麦学派,又叫语符学派,创立于1931年,以哥本哈根语言学会成立为标志。代表人物为叶尔姆斯列夫、布龙达尔、乌尔达尔。代表著作有叶尔姆斯列夫的《语

11结构主义、符号学与叙事学讲解

0177、结构主义文论的理论背景和主要特征: (1)结构主义文论的理论背景: ①索绪尔语言学理论带来的革命性范式转换。 ②维柯试图找出人文现象的普遍公式建立“人的物理学”。 ③“深度模式”的寻求与人的主体性的消释。 (2)主要特征: ①寻求批评的恒定模式。结构主义文论要求以相对稳定的模式来把握文学,以达到有理性、 有深度的认识。 ②强调文学研究的整体观。结构主义文论把文学看成一个整体,强调文学系统和外在于文学 的文化系统对具体作品解读的重要性。 ③追踪文学的深层结构。结构主义主张凭借思想模式对事物内部的复杂而不可直观的关联进 行考察、挖掘和建构,从而得到文学的深层结构。 ④在文学符号学和叙事学上有深入研究。结构主义注重对作品的结构作客观分析,被分析出 的作品元素往往用某些符号来表示,这就使之在文学符号学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结构主 义认为叙事作品的结构比抒情作品复杂,因而较多对神话、史诗、民间故事等叙事作品进行 研究,因此叙事学的研究在结构主义中占据一定分量。 0178、法国结构主义理论概述: (1)从文论史上看,法国结构主义文论是俄国形式主义和布拉格结构主义文论的逻辑延伸。(2)列维—斯特劳斯出版《野性的思维》一书标志着结构主义取代了存在主义在法国确立了 思想主流地位,也标志着结构主义思想的中心已经迁移到了法国。 (3)主要代表是前后“四子”和“五巨头”:前四子是列维—斯特劳斯、福柯、阿尔都塞和 拉康;后四子是巴尔特、格雷马斯、托多洛夫和博瑞蒙。前四子加上巴尔特被称作结构主义 五巨头。 (4)评价影响: ①拓宽了批评的功能,增强了文学批评的可操作性。 ②结构主义文论对文学自主性和整体性的过分强调,切断了社会、作者与文学之间的关系, 实际上切断了文学之根,导致了后来解构主义文论从内部对其进行颠覆。 0179、路易斯?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论是什么? (1)意识形态理论背景: ①意识形态最早出自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思想家特拉西,是指与科学平行的为社会进步服务的 有关思想意识的人文学科。 ②马克思在其学说中融入了“意识形态”的概念,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意识形态”是 与“物化”相联系的“虚假意识”,强调其否定性的含义。 (2)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是对个体与其现实存在条件的想象性关系的再现,也多少

“叙事学”(Narratology)

“叙事学”(Narratology) 叙事学(Narratology法文中的“叙述学 ”(narratology),是由拉丁文词根narrato(叙述)加上希腊文词尾logie(科学)而构成的。七卷本的《大拉霍斯法语词典》是这样解释“叙述学”一词的:“人们有时用它来指称关于文学作品结构的科学研究。”新版《罗伯特法语词典》对该词所下的定义则是:“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述性的理论。”两种定义颇有出入,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它们都重视对文本的叙述结构的研究。简单说来,叙述学就是关于叙述本文的理论,它着重对叙事文本作技术分析。 尽管“叙事学”一词在1969年才由托多罗夫(T.Todorov)正式提出,但人们对叙事的讨论却早就开始了。柏拉图对叙事进行的模仿(mimesis)/叙事(diegesis)的著名二分说可以被看成是这些讨论的发端。李斯特(Thomas Lister)于1832年就利用“叙述视点”来分析小说作品,同时期的另一位学者洛克哈特(John Gibson Lockhart)更是使用这一术语来探讨如何使作者与自己的作品保持恰当的 “距离”。殷企平等:《英国小说批评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78页。 后来经过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的全面讨论,福斯

特(E.M.Forster)和马克.肖尔(M.Schorer)等的深入发挥,叙述视点成为小说批评(自然也包括叙事学)中最为重要的术语之一。 托多罗夫首次提出叙事学一词时,给"Narratology"的定义是:叙事学:关于叙事结构的理论。为了发现结构或描写结构,叙事学研究者将叙事现象分解成组件,然后努力确定它们的功能和相互关系。Todorov,T.Grammaire du Decameron[M].Mouton:The Hague,1969.p69。 托多罗夫综合各家论述,借用语言学中的关键术语,对最小叙事单元、序列和文本进行了描述。他认为,叙事中的最小单位是一些基本命题,可以是表示行动元的命题,如:“X是国王”,也可以是表示动作的命题,如 “X娶了Y”。五个命题构成一个序列:表示初始平衡的命题——表示外力侵入的命题——表示失去平衡 的命题——表示恢复平衡力量的命题——表示新平衡的命题。而序列按照嵌入、接续、交替等方式结合起来就构成完整的叙事文本。Selden,R.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M].Kentucky: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1986.p60-61. 法国人类学家兼结构主义者列维-斯特劳斯(L.Strauss)对神话进行研究之后,发现在浩如烟海的神话底下隐藏着某些永恒的普遍结构,任何特定的神话都可以被浓缩成这些结

文化地理学

文化地理学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一、名词解释: 文化特质:是文化地理研究的基本单位。人文学者将其分为三类:技术文化、社会文化、意识形态文化,在中国也称之为生计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大众传媒:是传播中最重要的一种信息传递方式,它主要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电影、书刊等特定的形式,面向广大群众进行定时的、迅速的、不间断的信息传递。其特点是影响的广泛性和传播的直接性。 文化生态学:指用人类生存的整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生态理论研究文化产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分支学科。它不仅研究文化对于自然环境的适应,更重要的是研究文化发展的各种复杂变量间的关系,特别是科学技术、经济体制、社会组织以及社会价值观等对人的影响。 文化区:是指有相似文化特质的地理区域,它是以不同地区盛行的文化特征的差异而划分的一种空间单位,即在同一区域内,某一种或多种文化要素(语言、宗教、习俗、艺术形式、道德观念、社会组织、经济特色等)以及反映这些文化特征的景观呈现一致性的特征。 伯克利(景观)学派:指出文化景观形态学和景观研究是地理学的主题。代表人物有施吕特尔和索尔。施吕特尔认为地理学应着眼于可见景观的研究,探讨未经人类活动重大改变以前的景观转变成人类文化所创造的文化景观的整个过程。索尔则探讨人类按照其自身标准把地表改变成文化景观的问题. 刺激扩散:指一种文化事象在扩散过程中,接受者抛弃了文化的外在形式,而接受了文化的思想实质的扩散过程。如动物的驯化。

文化转型:文化转型是指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替代旧的文化形态,表现为文化的变革、进步过程。文化转型的实质是指特定时代特定民族或社会群体中主导性文化模式的新旧转换过程。 文化源地:是文化圈生长的核心,在文化形成之初,文化源地就是文化圈的核心地区。广义上文化源地通常指人类文化和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祥地。 文化创新:指一种文化的变革,它源于社会群体内部所创造的观念。创新的事物可以是一项物质技术的发明或改进,也可以是非物质形态的文化现象。 文化景观:是人类活动的成果,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地表痕迹,是文化赋予一个地区的特性,能直接反映出一个地区的文化特征。 赫克托扩散模型:美国当代社会学家赫克托认为,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发展是由于经济发达的核心地区的文化向该国家或地区扩散的结果。其扩散理论主要有文化扩散理论和社会结构扩散理论两种,文化扩散理论强调文化因素在实现国家发展中的绝对重要性;社会结构扩散理论则试图通过说明社会结构变迁来解释国家发展。 文化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文化空间组合的一门人文地理分支学科,也是文化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研究地表各种文化现象的分布、空间组合及发展演化规律,以及有关文化景观、文化的起源和传播、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环境的文化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文明冲突:是文明交流的极端化或异形方式,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不同发展水平的交流主体以对立的、不友好的、甚或是带有敌对态度的方式来使不同主体之间相互对抗,最终以文明落后的一方主体或多方主体失败而结束,其后重新构建新的交流关系的过程。

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的特征其一是“深度模式”的寻求。在西方的学术思想中,历来有着本质——现象的二元对立的认识。认为任何事物的存在,它的由来和发展,都得由它的内在本质来说明。所以,许多有代表性的学术思想,就在于它对于事物的规定性有着特殊的阐释,这种内在性质是在现象底层的具有深度的东西,并且在阐释它时又是从某一普泛的模式来立论,因此不妨称之为深度模式。例如,柏拉图思想的轴心是理念,理念的论析就成为其理论的深度模式;黑格尔的哲学以绝对精神的辩证转化作为其深度模式等等。在20世纪以来的“语言论转向”中,深度模式的建构在很大程度上遭到冷落,尤其在逻辑经验主义的派别看来,它是形而上学虚设。由此背景看,结构主义是在事物全别因素的考察中,努力建构出整体的质,再由它来考察、说明个别因素的特征。因此,结构主义尽管没有统一的深度模式,但它在方法论上是有对深度模式的追求的,在这一点看它同“语言论转向”后的总体趋势有着异趣;反过来说,正是由于对深度模式未作统一规定,使其只是为了说明问题而存在,因此,它就又与“语言论转向”后的深度模式消解趋势相吻合了。 二是当代西方人的主体性面临着消释的状况。在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思想中,神的主体性逐渐被人的主体性所取代。有时,人的主体性被强调到了几乎无以复加的程度,仿佛整个外部世界都是人所征服、所奴役的对象。在此历史进程中,科技进步无疑起到了助长人的主体力量的作用。但到19、20世纪之交时,科技进步在助长人的生产力提高的同时,它在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方面的副作用也日益显露出来。在这时,开始出现了对科技进步持怀疑和批判的观点,人的主体性的地位也逐渐受到怀疑。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第一次大规模地采用现代科技从事战争杀戮的行为,它对于否定人的主体性无疑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法国学者、早期思想中曾存在有结构主义倾向的福科曾回顾说,他的一代对生活现实的兴趣已不及对概念和系统的兴趣,如果说近代以来的思想主潮是用人来代替神的主体性,那么,福科的一代则是用无作者思想、无主体意识、无同一性理论来代替神。这里,实际上通过张扬结构系统自身的自主、自足特性来代替了人的主体能动性,体现了当代西方哲学“语言论转向”之后思想界的主体性消释趋势。 结构主义分析不仅放弃了对外在原因的求索,而且也拒绝把思维主体作为原因的解释者。自我历来是理解和统一的本源之一。人们过去可以认为,一个行为或一部文本就是一个符号,

结构主义和符号学

结构主义和符号学、叙事学 精读篇目: 《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第六章; 《文本学——文本主义文论系统研究》,第三章,附录,傅修延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当代文学理论导读》,第四章; 《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陈平原,上海人民出版社; 《为了忘却的集体记忆——解读50篇文革小说》,许子东,三联书店; 阅读书目: 《结构主义:莫斯科—布拉格—巴黎》,希洛克曼,商务印书馆; 《结构主义诗学》,卡勒,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申丹,北京大学出版社; 《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申丹,北京大学出版社; 《西方当代文学批评在中国》,第六章第二、三节,陈厚诚、王宁主编,百花文艺出版社;《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在中国》,陈晓明,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结构主义与中国文学》,周英雄编著,(台北)东大图书出版公司; 关键词: 语言/话语、能指/所指、组合/聚合、历时/共时、结构、差异性、功能、隐喻; 建议重点关注托多罗夫、热奈特、格雷马斯的文本研究方法,以及列维·施特劳斯、雅各布逊、巴特的基本观点 作业: 1、试用结构主义分析《狂人日记》,或分析《李尔王》。 例如借用格雷马斯的分析方法:1、格雷马斯概括的最常见的叙事结构:平衡—不平衡—恢复平衡。每次相似但不等同,因此也构成递进与转折。对狂人即是:旧秩序的平衡—要求打破与实践—挫败,恢复平衡。大致有几次:一到三节为第一次,拖回家关起来,恢复平衡;四到十节为第二次,诬为疯子;十一到十三节,接回小序中的“治愈”,自题“狂人日记”。到第三次,被打破的完全是内心的平衡。 2、六个行动位的模型:主体和客体、发者和受者、对手和帮手。格雷马斯在《结构语义学》里提出包括六个行动位的模型,其中前两组对立是最基本的语义结构,它们之间的相互对立和联系,可以形成故事叙述的基本结构模式。在一个简单的故事里,一个角色可以既是主体,也是发者;另一个角色既是客体,也是受者。但在相对复杂的故事里,这两组对立可以有不同的角儿分担。第三组对立关系在叙事中起到帮助或阻挠希望和目的的实现的作用。在《狂》里,“我”是主体,“月光”是发者或者赋予者,大哥是受者,也是客体,即主体试图改变者。群众是对手。那么,这就是一个失败的寓言:我试图启蒙者,是我的对手和压制者,出现启蒙与反噬的模式;赋予者与接受者对接不畅,出现启蒙的不合国情的问题;我与群众之间的对抗关系,构成“看客”、看与被看的模式。 3、以上两种勾勒出的结构型在鲁迅小说中的普遍性 2、对比《断章》、《远和近》。 共时结构与历时结构:因此意义的联想空间不同; 矩阵分析:

后结构主义地理

1、后结构主义的地理学方法论 20世纪科学的发展已经突破了绝对存在的防御,而进入到不决定论、知识局限、理性可疑等禁区,并由此引发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后结构主义思潮,其特点是解构人的理性的优越地位,反对中心权威和一元解释。后结构主义强调对结构进行建构和结构,他们认为,一切知识都是通过描述而得到的,是经过中介及被组织在话语中而得到领悟的,只通过“字”才同“物”连结起来的知识。结构不存在着终极意义,解释的任务不是去寻找意义,不存在关注它的普遍结构,而在于事物本身的阐读过程,现实必须作为一个文本来解读。因此,建构主义者认为,不存在唯一的真实或者任何客观的事实,认识者只有在依靠自己的经验建构真实或者是在解释真实的过程中,才能在心中拥有较多的真实。 德里达是被公认的后结构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将能指者与所指者和意义区分开来。原先所指者是客观对象或现实事物,所指者与意义相统一。但是,德里达认为,所指者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在许多场合与前后关系中,它再次变成了单纯的符号,其意义完全由使用者的目的、动机和使用的具体情境所决定。这种差异或延异在语言中的表现形式被德里达称为“印迹”。既然语言本质上只是一种“书写笔迹”,一种书写体系,一种具有外在性质的文本,那么久必然在它与所谓对象和意义之间存在着一道鸿沟。这条鸿沟也就意味着文本可以没有确切的意义,在其阐释或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可以把一个接一个的所谓对象带出来,但却无法获得其“终极意义”。因此,文本或语言符号的结构本身只具有一种比喻性质,类似隐喻、换喻、影射、烘托、联想等都是“文本间性”的例子。它只是一种在永无止境的复归中从一个层次指向另一个层次,接着再向下一个层次推移的无穷运动。语言系统与所指者之间不是一种直接的、现实关系,符号就是符号,不代表任何确定的事物,更不代表一个真实的世界。 后结构主义一方面肯定结构主义关于人移心化(即否定人的主体性)的观点,同时又反对结构的客观化和绝对化,主张从不同的程度去消解这种客观且绝对的结构,这也就是从结构主义转向了后结构主义了。 在人文地理学中,与文本源头更为紧密的后结构主义思想是倡导将空间的讨论与当代文学评论、女权主义以及后殖民主义的特定语言联系起来。通过运用空间隐喻的方法,如位置、区位、中心、边缘、地方、全球、间隙、边际等进行讨论。而位置、中心/边缘等空间的隐喻以及空间概念的运用是为了表示崭新的、更为开放的主体特征,并以此来创造新地点,有时被称为“第三空间”。 虽然后结构主义也受到了各种异议和反对,但毫无疑问的是在这些讨论中,提出了有关权力体制、身份特征的代表及政治的重大问题。但是这些散漫的、隐喻的空间与社会及物质空间到底关联到何种程度还处在模糊不清、模棱两可的边缘。 后结构主义方法论在当今人文地理学中有很广泛的应用,具有很强烈的“语言”、“性别”和“殖民”的特点。西方人文地理学与其他社会科学一样,共同受到“后现代语言革命”的影响,它已经在前所未有的水平上使人文地理学家反思语言形成思想的方式,通过对话,人文地理学与人文科学接待近了很多,特别是文学评论、现代哲学和各流派的心理学等。

从规范分析到结构主义分析

从规范分析到结构主义分析 ——经济地理学研究思路的转变 10110112 张晓燕地理科学 经济地理研究思路的转变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在由于社会的发展,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而造成了人文地理学研究思路即方法论的进一步完善。在人类研究的最初,自然科学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于是,人们从经验主义出发,通过归纳总结来得出人文经济地理学的一些较为肤浅的朴实规律,这就是规范分析的形象说法。。当人们慢慢发现,人对地的影响也越来越重要时,出现了实证主义方法论。关于人文地理文化历史方面的课题,人本主义方法论所带来的分析效果就是实证主义就难以企及的了。但是,在繁杂的人文地理的研究中,人地分析是无法分开的,所以,人本主义方法论又被结构主义方法论打败了。但是,由于在分析人文经济地理的时候研究方法是多元了,所以我们会采用两种以上的方法论来分析,博采众长。 规范分析: 规范分析是指根据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分析处理经济问题的标准,树立经济理论的前提,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它要回答的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但是,由于规范分析从个别推论一般,从已知推论未知,从过去推论未来,从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上看,它存在局限性和片面性,把一个个有关的肯定的和否定的经验事实都收集起来,很难提出假设,发展理论。 实证主义分析: 实证分析简言之就是分析经济问题“是什么”的研究方法.。它是当代科学哲学中,第一个比较完备的形态或学派,叫逻辑实证主义,形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计量地理学的研究是里程碑式的发展。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引进使传统人文地理学有了长足发展。 但是,实证主义也有其不足之处,过于看重经济人的联系,而忽视了人与地理的其他联系,实证主义又含有强烈的普遍性原理,实证主义所擅长的物的研究并无法在社会现象中得到很好的解释。 人本主义方法论: 针对实证主义分析忽略人的主体倾向,一些西方人文地理学者受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以人这个主体为出发点,重视了人类行为的丰富意义和社会价值观念体系中的非经济成分。而引入了人本主义方法论。 人本主义地理学弥补了实证主义研究的不足,但最大的弱点则在于它的唯心主义倾向,把一切客观存在看作为人的心理构造,事实上构成人的感应行为的基础是客观环境世界。 结构主义方法论: 结构主义思潮的兴起,反映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继自然科学的综合趋向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综合趋势。结构主义是根据诸因素之间的关系,而不是根据事物和社会事实来解释现实。它的基本原理是,可观察的事物,只有把它用一个潜在结

结构主义与叙事学

结构主义与叙事学简介一 什么是结构主义?什么是叙事学? 20世纪是一个思想的世纪。在这个世纪里,人类的思想,在哲学、政治、经济、艺术、文化等各个领域里都发生了一系列重大而深刻的变革。像走马灯一样频繁变幻的各种文艺理论和思潮也如繁星般璀璨了20世纪的文学天空。这些此起彼伏、不断翻新的文学批评流派有: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精神分析学、存在主义、现象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接受美学、女权主义……结构主义和叙事学,是文学理论的星空中颇受关注、十分耀眼的明星。 结构主义,说到底是一种方法论。正如结构主义大师列维-斯特劳斯所说:“结构主义不是一种哲学理论,而是一种方法。它对社会事实进行试验,把它们转移到实验室。在这里,它首先注意的是关系,试图以模型的形式把它们表现出来。” 叙事学,则是运用了结构主义的方法,对叙事作品、叙述、叙事结构以及叙事性的理论进行研究的科学。 下面,我们将对结构主义和叙事学的理论进行一个简明扼要的疏理和阐释。 一、结构主义 1、结构主义有什么了不起? 对于一般读者而言,结构主义似乎是离我们很远的东东。即使是一些专业的文学工作者,如果不太接触西方理论,也很可能会不以为然地说:“结构主义是什么东西?有什么了不起?” 事实上,结构主义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早已渗透进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思想方法上的一场广义的革命。结构主义诞生之后,它像一把利剑一样改变着人们看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式,并无孔不入地渗透到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各个角落:作为文化思潮,它涉及社会科学的各个部门,如语言学、人类学、心理学等;作为文艺思潮,结构主义几乎影响到文学艺术的所有领域,从理论到创作,从小说、戏剧、诗歌到电影。这一思潮还产生了相当广泛的国际影响,从60年代中期开始,它以法国为中心,迅速扩展到英、美、西德、意大利、丹麦,并对苏联、东德、波兰、捷克等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产生了影响。它是战后继英美新批评派和法国现象学派而成为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界的第三大思潮。有人认为,从60年代以后,“结构主义的人”取代了“存在主义的人”。 那么,是谁制造了结构主义这么一把无坚不摧的利剑呢? 2、谁制造了结构主义?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全版)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5分) 第一章绪论(5分) 一、名词解释 1.商业地理: 2.史志描述 3.货殖列传 4.结构主义地理学 5.经济地理的制度与文化转向 二、简答题 1.简述20世纪前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答:文献描述,知识积累。 2.简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答:(1)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从企业到区域到全球化。(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3)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规范性分析(20世纪以前)、实证主义分析(60年代)、行为伦分析(60年代末)、结构主义分析 3.简述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 答: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包括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10分) 一、名词解释 1.连接度 2.供应商园:组织原材料供应的地域综合体。 3.R&D经费:R&D经费指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 4.知识与技术的溢出效应:通过技术交流等知识共享方式,可以使相关企业从新信息的生产价值中获得相当的利润,这可以理解为技术与知识的溢出效应。 5.知识与技术的“黏性”:实物资本的增长和公共知识之间存在着一种正向的关系,私人净投资增长的直接原因是私有资本的增加,间接原因是生产活动的学习效应。 6.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指通过扩大生产规模而引起经济效益增加的现象。 7.外部经济效果 8、交通网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通常用贝塔指数表示,贝塔指数为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 9、交通网分散度: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的指标。 10、机场产业区:包括机场关联产业和与空运相关产业,空运相关产业包括空运型产业和信息关联产业。 二、填空 1.土地作为生产要素之一,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特性及其所处经济区位对经济活动发生影响的。

叙事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叙事”一词最早见于柏拉图的《理想国》,其中提出了对叙事进行的模仿(mimesis)/叙事(diegesis)的著名二分说。而“叙事学”一词最早由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托多罗夫提出。他在1969年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中写道:“……这部著作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事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 其他关于叙事学的定义还包括:1.新版《罗伯特法语词典》对“叙事学”所下的定义:“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述性的理论。”2.七卷本的《大拉鲁斯法语词典》对“叙事学”的解释是“人们有时用它来指称关于文学作品结构的科学研究。”两种定义颇有出入,但它们都重视对文本的叙述结构的研究。3.托多洛夫:叙事学研究的对象是叙事的本质、形式、功能,无论这种叙事采取的是什么媒介,无论它使用的是文字、图画、声音。它着重研究的是叙事的普遍特征。尤其是故事的语法,即故事的普遍结构。4.热奈特:叙事学研究的范围只限于叙事文学,即以语言为媒介的叙事行为,它对故事不感兴趣,也不试图去概括故事的语法,而是着重研究反映在故事与叙事文本关系上的叙事话语,包括时序、语式、语态等。简单说来,叙述学就是关于叙述本文的理论,注重对故事和文本层面的研究。同时还着重对叙事文本作技术分析。 而叙事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确立是20世纪60年代,在结构主义与俄国形式主义影响下形成。它被明确定义为:“研究所有形式叙事中的共同叙事特征和个体差异特征,旨在描述控制叙事(及叙事过程)中与叙事相关的规则系统的学科。” 二、叙事学的起源及发展过程 1. 从思想渊源看,叙事学理论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俄国形式主义及弗拉基米尔·普洛普(Vladimir Propp)所开创的结构主义叙事先河。 首先,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等人发现了“故事”和“情节”之间的差异,“故事”指的是作品叙述的按实际时间顺序的所有事件,“情节”侧重指事件在作品中出现的实际情况,这些直接影响了叙事学对叙事作品结构层次的划分。他们提出“故事”和“情节”的概念来指代叙事作品的素材内容和表达形式,大致勾勒出其后经典叙事学研究所聚焦的故事与话语两个层面,以此来突出研究叙事作品中的技巧。其次,对叙事学影响直接、贡献最大的是俄国民俗学家、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先驱普洛普。他的代表作品《民间故事形态学》是叙事学的发轫之作。他通过对俄国100个民间故事的研究分析,打破了传统按人物和主题对童话进行分类的方法,认为故事中的基本单位不是人物而是人物在故事中的“功能”,由此从众多的俄国民间故事中分析出31个“叙事功能”。后来他的观点被列维—斯特劳斯接受并传到法国。 年代,大量关于叙事作品结构分析的作品开始涌现。较著名的有:1.法国叙述符号学家格雷马斯于1966年出版的《结构语义学》一书,主要研究叙事结构和话语结构。2.法国符号学家罗兰·巴特也于1966年发表了著名的《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他在论文中提出将叙事作品分为三个描写层次,即功能层(作品系统中最小的叙述单位,是故事中以相关项面貌出现的切分成分)、行为层(人物层)、叙述层(描写叙述作品本身过程中叙述者和读者得以获取意义的代码),以此分析读者对文本的横向阅读和纵向阅读。这篇论文为之后的叙事学研究提出了纲领性的理论设想。 叙事学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自成体系并不断壮大。20世纪80年代又兴起了“后经典叙事学”即“新叙事学”,推进了叙事学的进一步开拓和发展。

叙事学理论

叙事学理论 叙事学是20世纪的一口重要学科,其发展主要有两个阶段,一是20世纪60-80年代的建立在结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经典叙事学理论。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初俄罗斯的民俗学家符拉迪米尔?普洛普(Vladimir Jakovleoic Propp)对民间故事形态的研究,他从故事中人物的功能入手分析民间故事的结构,开启了结构主义叙事研究的先河。受其影响,法国人类学家克洛德?列维一斯特劳斯运用二元对立的神话素分析神话的结构。格雷马斯在二人基础上又发展了结构主义叙事学,提出了 "符号学矩阵"学说。兹维坦?托多洛夫则构建了 "平衡一不平衡一新平衡"叙事模式。杰拉尔?热奈特将研巧对象从民间文学扩展到现代文人创作,聚焦于叙事话语的研究。罗兰?己特早期提出功能层、行动层、叙述层的结构模式分析方法,并对一切文化现象进巧结构分析,70年代后则走向了后结构主义。第二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的后经典叙事学,在对经典叙事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突破了单纯关注叙述文本的封闭研究,对结构主义叙事理论进行了解构,全面系统地揭示了叙事形式的具体性和多样性,在研巧方法上也更加多样化。涌现出了一系列代表人物及硏究分支,如大卫?赫尔曼的认知叙事学、詹姆斯?费伦的修辞性叙事学、马克?柯里的后现代叙事学等。 在民俗学领域,早期普罗普对故事形态的研究主要在于文本的分析,随着后经典叙事学的发展,对于叙事的研究突破了民间叙事文本,而向仪式、景观等方向拓展。董乃斌、程當就将民间叙事划分为言语叙事与行为叙事,又将行为叙事分为仪式叙事和游戏叙事。彭兆荣更是借用人类学仪式理论、现象学间距理论等对仪式叙事进行了研究。田兆元在研究神话时认为其是口头表述、书面表述、物态呈现及其民俗仪式展演的综合整体,应从语言、图像、民俗仪式等方面进行全面考察。继而又从民俗结构上进行了内容拓展,指出民俗也是一种叙事的形态, 并将民俗叙事分解为语言、行为、物象的H位一体的叙事构成。

2020年人文地理学试题(大学期末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试题(大学期末复习资料)一、爼词解释 1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反映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之间地关系。 2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群在空间上的分布。 3乡上文化区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认识。 4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是该文化系统实现了文化整合。 5文化景观(人文景观)是居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求,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6地理人种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有一左的影响,导致地理区范围内的人群具有一左的共性。这些人群称为地里人种。 7人口转变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髙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过度。 8民间文化(民俗)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眾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9语系分类的最大单位,是由一个共同的原始母语分化的若干具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组成。 1基督教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各教派的统称(英中包括天主教、正教、新教、和英他一些较小教派)11旅游资源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作用于旅游目的地的人口创造物。都称之为旅游资源。 12政治地理单元(政治区、政治空间组织)在一泄地理环境及社会文化条件下形成,由具体政治组织或集团支配,具有一立范囤的地理区域。有的地理学家称之为政治区,也有的称为政治空间组织。 13地理物象地理环境以及事物通过知觉、认识过程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映象)14行为空间人们活动的地域界限,它既包括人类直接活动的空间范困、也包括人们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 15适度人口是指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并带来最大社会效益的相对稳泄的人口。 1人种指具有共同起源并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17民族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

浅析结构主义与文学符号学

浅析结构主义与文学符号学 3.1.2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神话学列维-斯特劳斯的研究领域是人类学,其中对神话和土著人文化仪式的研究与文艺理论的课堂紧密相连。在《热带的哀伤》中,正是借助于当年亚马逊丛林的考察材料,分析了原始文化仪式的心理机制。通过对看似怪诞的仪式文化进行剖析,得出仪式文化与其社会等级制度间的结构关系。此外,列维-斯特劳斯借用数字分析俄狄浦斯神话中的元素,从而得出其中的结构。这一实例亦很鲜明地体现了结构主义方法以二元对立关系来运作的特色。 3.2罗兰·巴尔特从结构主义转向后结构主义的文论 3.2.1生平及其代表作法国最重要的文论家和批评家之一,也是结构主义向后结构主义过度的关键人物之一。1952年进入法国政府的文化部门参与社会学研究和文学批评。1976年被聘为法兰西学院教授,1980年车祸遇难。其主要著作:《写作的零度》、《神话学》、《论拉辛》、《符号学原理》、《批评与真实》、《S\Z》、《批评论文选》、《文本的快乐》、《恋人絮语》。 3.2.2巴尔特的早期思想巴尔特的思想是矛盾的,从先前的具有结构主义者的特征,至七十年代以后转到后结构主义的立场上。《写作的零度》提出了写作时“零度”介入的观点。“零度”写作也就是零度风格,它体现为对作者主体性的遮蔽,这正符合了结构主义倡导的无作者思想、无主体知识的认识,即以一种超越了个人的结构来凌驾于个人之上的状况。此外,巴尔特的《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对叙事文学作品从三个级次上作了分析,分别是:功能级;行动级;叙述级。巴尔特对叙事作品的结构分析是从作品的普遍结构上来分析叙事作品的基本要素,并以此作为文学批评的着眼点。他对结构主义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他认为结构主义在本质上只是一种重建“客体”的活动,或者说是一种精神活动。这种活动包括两个典型动作,即分割和明确表达。 3.2.3巴尔特的后期思想结构主义强调在对客体的分割与重组中,突出客体在某一方面意义,后结构主义则指出重组意义的不可能性。后结构主义认为,结构之内的各元素各说一套,它们聚在一起就是一座意义的“巴列塔”,也许结构也能体现意义,但它只是众声喧哗、杂语共存的世界,而无法简单地以某一主题将其统一起来。罗兰·巴尔特随着结构主义的由圣转衰,七十年代后也成为了典型的后结构主义者。这一段时间他的代表作《论拉辛》、《S\Z》、《批评论文选》、《文本的快乐》、《恋人絮语》都体现了将文本用各种符码分解后,再重组后会使其裂缝丛生,从而论证了结构主义思想的不可行性。这便是后结构主义思想的典型特征。四、结构主义与文学符号学符号学是一门学科,结构主义是一种方法,两者虽然性质不同,但在外延上却时常交叉起来。格雷马斯的符号学方法提出了六个行动位:主体、客体、发者、受者、对手、助者。此外,对亚里士多德逻辑学中命题与反命题进行诠释,他还提出了著名的“符号矩阵”。关于这些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进一步去理解。结构主义与文学符号学的关系相当复杂,有待于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1] T.谢拜奥克, 王祖望. 符号学的起源与发展[J]. 国外社会科学, 1981,(05) [2] 陈宏薇.符号学与文学翻译研究[J]. 外国文学研究, 2003,(01) . [3] 李彬. 传播与符号:罗兰·巴尔特思想述略[J]. 国际新闻界, 2000,(03) [4 刘丽华, Paul Coudamy. 别样结构主义盛宴[J]. 建筑知识, 2009,(01) [5] 梅园. “神话”与“书写”:罗兰·巴特后结构主义思想探

叙事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第一章叙事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叙事学 “叙事”一词最早见于柏拉图的《理想国》,其中提出了对叙事进行的模仿(mimesis)/叙事( diegesis)的著名二分说。而“叙事学”一词最早由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托多罗夫提 出。他在1969 年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中写道:“??这部著作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 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事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 其他关于叙事学的定义还包括: 1.新版《罗伯特法语词典》对“叙事学”所下的定义:“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述性的理论。”2.七卷本的《大拉鲁斯法语词典》对“叙事学”的解释是“人们有时用它来指称关于文学作品结构的科学研究。”两种定义颇有出入, 但它们都重视对文本的叙述结构的研究。 3.托多洛夫:叙事学研究的对象是叙事的本质、形 式、功能,无论这种叙事采取的是什么媒介,无论它使用的是文字、图画、声音。它着重研 究的是叙事的普遍特征。尤其是故事的语法,即故事的普遍结构。 4.热奈特:叙事学研究的 范围只限于叙事文学,即以语言为媒介的叙事行为,它对故事不感兴趣,也不试图去概括故 事的语法,而是着重研究反映在故事与叙事文本关系上的叙事话语,包括时序、语式、语态等。简单说来,叙述学就是关于叙述本文的理论,注重对故事和文本层面的研究。同时还着重对叙事文本作技术分析。 而叙事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确立是20 世纪 60 年代,在结构主义与俄国形式主义影响 下形成。它被明确定义为:“研究所有形式叙事中的共同叙事特征和个体差异特征,旨在描 述控制叙事(及叙事过程)中与叙事相关的规则系统的学科。” 二、叙事学的起源及发展过程 1. 从思想渊源看,叙事学理论起源于 20 世纪 20 年代的俄国形式主义及弗拉基米尔·普洛普( Vladimir Propp )所开创的结构主义叙事先河。 首先,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等人发现了“故事”和“情节”之间的差异,“故事”指的是作品叙述的按实际时间顺序的所有事件,“情节”侧重指事件在作品中出现的实际情况, 这些直接影响了叙事学对叙事作品结构层次的划分。他们提出“故事”和“情节”的概念来指代叙事作品的素材内容和表达形式,大致勾勒出其后经典叙事学研究所聚焦的故事与话语两个 层面,以此来突出研究叙事作品中的技巧。其次,对叙事学影响直接、贡献最大的是俄国民俗学家、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先驱普洛普。他的代表作品《民间故事形态学》是叙事学的发轫之作。他通过对俄国 100 个民间故事的研究分析,打破了传统按人物和主题对童话进行分类 的方法,认为故事中的基本单位不是人物而是人物在故事中的“功能”,由此从众多的俄国民间故事中分析出 31 个“叙事功能”。后来他的观点被列维—斯特劳斯接受并传到法国。 2.60 年代,大量关于叙事作品结构分析的作品开始涌现。较著名的有: 1.法国叙述符号学家格雷马斯于 1966 年出版的《结构语义学》一书,主要研究叙事结构和话语结构。 2.法国符号学家罗兰·巴特也于 1966年发表了著名的《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他在论文中提出将叙事作品分为三个描写层次,即功能层(作品系统中最小的叙述单位,是故事中以相关项面貌出现的切分成分)、行为层(人物层)、叙述层(描写叙述作品本身过程中叙述者和读 者得以获取意义的代码),以此分析读者对文本的横向阅读和纵向阅读。这篇论文为之后的 叙事学研究提出了纲领性的理论设想。 叙事学经过 30 多年的发展,已经自成体系并不断壮大。20 世纪 80 年代又兴起了“后经典叙事学”即“新叙事学”,推进了叙事学的进一步开拓和发展。

第四章 结构主义地理学

第四章结构主义地理学 本世纪中叶,人文地理学在一定程度上是封闭自守的学科,而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人文地理学本身却呈爆炸式的发展。其起点是50年代末60年代初对既有观点和方法的挑战,50—60年代的实证主义和空间分析受到各种非议,结构主义和人文主义思想、方法逐渐融入人文地理学,也给人文地理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英国著名的地理学家约翰斯顿在其《哲学与人文地理学》(《Philosophy and human geography》)一书中,将80年代的西方人文地理学派从哲学角度归结为实证主义、人文主义及其结构主义三大思想流派(R.J. Johnston,1986)。结构主义地理学在人文地理学中的重要程度可见一斑。 一、结构主义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哲学上的结构主义不是一个统一的哲学流派,而是一个哲学运动,是由一种结构主义方法论联系起来的一种广泛的思潮。它最初是以一个反人文主义的面目出现的。在人文地理学中,结构主义学派的形成较数学、逻辑学、心理学和语言学为晚(顾朝林,1995)。概述起来,结构主义地理学的发展演变经历以下两个阶段。 (一)第一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一直持续到80年代中期。与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一样,结构主义思想和方法论是通过其它社会科学引入到地理学中的。事实上,结构主义早在70年代之前就已经对人文地理学产生影响了,其代表人物是两位无政府主义者皮特·克鲁泡特金(Peter Kropotkin)和埃利兹·雷克白(Elisee Reclus)(R.J. Johnston,1986)。 在70年代,随着计量地理学的衰落,地理学中的实证主义方法论受到广泛的批判,与此同时,西方社会的经济等状况都使人文地理学进入连续不断的多元化发展时期。在这种历史机遇中,结构主义地理学逐渐发展起来。这一时期,单纯的结构主义对人文地理学的影响是非常有限。格里高力(D. Gregory)对列维—斯特劳斯(Levi—Strass)的著作作了概要的介绍,并将之与人文地理学联系了起来,但却未继续深入下去(D. Gregory,1978)。而更出乎意料的是,社会人类学中的结构主义对文化地理学也没有产生过任何影响。 结构主义对人文地理学产生重要影响的是皮亚杰(J. Piaget),他注重作为结构转换(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过程的知识获取的研究。他的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al psychology)中关于儿童如何学习空间几何的研究对人文地理学产生重大的影响。他发现:在人们的心理发展过程的每一阶段都与前一阶段在量上存在差异,并且在每一阶段都是新要素与已有要素合而为一,所有的要素再统一和协调起来,与“格式”(schemata)相匹配(而不是随意信息),这就是所谓的结构自律性(self—regulatory)特征。从皮亚杰的实验获得的启示是:在儿童对空间构思的发展过程中存在四个主要阶段,但该实验并未延伸到传统地理学的研究领域(J. Piaget,1971)。高尔德(P.R. Gould)提出“虽然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直接对儿童学习空间、周围环境和几何学与拓扑学概念的方式作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但他并未论及儿童所拥有的基本地理映象(Geographical images)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