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乘法运算定律教材分析

乘法运算定律教材分析

乘法运算定律教材分析
乘法运算定律教材分析

一、复习引入

问题:

1. 我们已经研究了乘法的哪些运算定律?

2. 对于运算定律的研究,我们已经积累了哪些经验?

教材说明

本节教学乘法运算的交换律、结合律以及乘法对于加法的分配律。

在数学基础理论中,自然数乘法的定义有多种方式。用“同数连加”定义乘法,相对于其他各种定义,比较直观,容易描述,所以一直被小学数学教材所采用。既然是同数连加,那么“相同加数”与“相同加数的个数”就是客观存在的,非人为的,至于分别叫做被乘数、乘数,还是统称为乘数或因数,则是人为的,它们的书写位置也是人为的。因此,尽管我们在引进乘法时,不再规定两个乘数的书写位置,但同数连加的定义本身与其他定义一样,都没有包含乘法的交换律,所以教材在这里正式概括乘法交换律还是有必要的。

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除了从形式上抽象地加以证明之外,也可以依据“同数连加”的定义,借助直观作出说明。例如对于乘法交换律,可以通过直观说明b个

a连加与a个b连加的结果相等。又如关于乘法分配律,可用a个c加b个c等于(a+b)个c加以解释。

在五条运算定律中,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与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一样,都是同一种运算的规律。只有乘法分配律,沟通了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因此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教材以学生参加植树活动的情境为载体设置主题图,由图引出例1、例2和例3,为概括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提供具体的事例。这样编排,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发现、感悟、描述规律。

三个例题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与教学加法运算定律的两个例题类似。

例题后的“做一做”和练习六的习题基本上是针对三条乘法运算定律的理解、巩固和应用设计的。

这一节,虽然没有专设例题讲解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但在得出乘法运算定律的例题中已有所孕伏,在练习中也有所体现,使学生初步体验乘法运算定律的运用。到下一节,再集中学习运算定律在解决实际问题和计算中的应用。

教学建议

1.可以参照第1节的教学建议。只是在概括规律的过程中和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过程中,注意利用学生在上节内容的学习中所获得的经验,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本节内容可以用3课时进行教学。

具体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1.主题图。

编写意图

这幅图以植树为背景,展示了植树过程中同学们挖坑、种树、抬水、浇树等活动的情境。

教学建议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看主题图,说说图中给了我们哪些信息,学生可以按自己看到的说,也可以把图中的两段说明文字复述一遍。再根据这些信息引导学生发现可解决的一些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多个问题,其中有些问题,如“每组有几人?”可直接解决。学生们提出的问题都可展示,为后面的例题教学做准备。

2.例1。

编写意图

例1是在主题图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解答这个问题所需要的条件,都在主题图中。

教学建议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解答,学生一般都能说出4×25和25×4两个算式。接着提问:这两个算式得数是否相等?都表示什么?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然后让学生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再提问:看看从中能发现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你发现的规律吗?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对乘法交换律已有初步的认识,这里通过具体例子,采用不完全归纳的方法,使学生发现任意两个数相乘都有同样的性质。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自己给这个规律命名,由于学生刚学了加法交换律,所以一般都能自己说出乘法交换律的名称。

然后,启发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试一试,用你喜欢的符号表示两个因数,你能用式子表示乘法交换律吗?看看谁的表示方法既简单又清楚?得出

a×b=b×a之后,应让学生说一说:这里的a、b可以是哪些数?从而促使学生体会用字母表示数,能把运算规律非常简单明了地表示出来。

进一步,可让学生在主题图中,找出可用乘法交换律解决的其他问题,并列出算式。

3.例2及“做一做”。

编写意图

(1)例2仍然是利用主题图提出问题“一共要浇多少桶水?”从解决这个问题的两种算法中,可以得到乘法结合律的一个实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得出乘法结合律,其教学的安排与例1大致相同。

(2)第35页“做一做”的两道题分别是乘法交换律在计算中的应用与乘法结合律在

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目的在于通过应用加以巩固,加深印象,并使学生初步看到乘法

交换律与乘法结合律的作用。

教学建议

(1)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根据问题试着从主题图中找到所需的条件,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并计算。通常,根据不同的解题思路会有学生列出(25×5)×2与

25×(5×2)两种算式,可以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比较两种算法的异同:计

算顺序不同,但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计算结果也相同,所以能用等号把这两个算式连起来。这里,还可让学生通过比较,初步体会到两个算式虽然结果相同,但后一个算式计算

起来更简便。接着,可以让学生再自己编出几个类似例2这样的算式,以积累更丰富的感

性认识。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概括:先把前两个数相乘,与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结果相等,

再让学生用字母表示。这一教学过程,也可以通过让学生完成第35页上填空的方式进行。而后的教学与例1基本相似,但可以比教学例1时更放手些。

(2)小结时,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小精灵提出的问题:“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发现了什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明确:交换律是

两数相加、相乘的规律,即交换加(因)数的位置,和(积)不变;结合律是三数相加、

相乘的规律,既可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先相加(乘),和(积)不变。在这一活动中,应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自己的发现。

(3)“做一做”的两道题可以让学生各自独立尝试,再作交流。第1题的右边一题,

交换位置验算时出现了三位数的乘法。由于百位上是1,多数学生有能力类推。对于有困

难的学生,教师可给予指导,或者请会算的学生介绍,由学生教学生。第2题学生容易想

到的算式是2×24×5或24×2×5,这里可以允许学生按运算顺序算,因为后面第3节的

例4还会专门讨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当然也可以启发学生依据所学运算定律使

计算简便,即2×24×5=24×(2×5)。如果有学生直接列出24×(2×5)或2×5×24之

类的算式,应予以肯定。因为其中有的学生在列式时就考虑到了怎样使计算简便。

4.例3及“做一做”。

编写意图

(1)例3继续由主题图引出新的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解决

这个问题可以用每组的人数乘组数,即(4+2)×25;也可以分别算出挖坑、种树的人数

与抬水、浇树的人数,再相加,即4×25+2×25。两种算法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因而计

算结果相同,所以可用等号连接两算式。有了前面几次类似的学习经历,教材通过比较、

概括得出乘法分配律的过程就相对简略一些。

为促进学习的迁移,教材在得出

(4+2)×25=4×25+2×25

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类推出

25×(4+2)=25×4+25×2

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也有这样的安排。但不要误认为这两种形式出全,才是完整(a+b)×c=a×c+b×c

a×(b+c)=a×b+a×c

的乘法分配律。由于乘法交换律建立在前,因此只要得出两种形式之一,就可以依据乘法交换律得出另一种形式,所以不必要求让学生同时记忆两种形式。

(2)例3下面的“做一做”,安排了三道判断题,都是学生的典型错例,旨在通过判断,引起学生重视,避免类似问题出现。

教学建议

(1)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带着问题去看主题图,找出图中相关的信息,再独立列式并交流不同算法的解题思路。在理解的基础上用等号连接两个算式,并引导学生比较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完成“想一想”后,可以让他们再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然后引导学生先尝试用自己的话来总结规律,再来看书,与教科书上的语言作比较,体会怎样说比较简洁,并让学生知道这就是乘法分配律。

教学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时,可让学生完成教科书的填空,包括“想一想”。

(2)小结时,教师有必要指出乘法分配律与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最大区别,在于乘法分配律是乘、加这两种运算之间的一种规律,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只是乘法一种运算内部的规律。

(3)“做一做”的三道题可以让学生先独立判断,再集体交流,说一说错在哪儿。学生可以根据乘法分配律的字母式子,从形式上作判断;也可根据乘法分配律的含义,联系乘法运算意义来进行判断。如56×(19+28),从形式上判断,56应当与19、28分别相乘再相加,从意义上判断,56×(19+28)应当等于19个56加28个56的和,而不是19

个56加28。

5.关于练习六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是为后面学习简便运算做准备的,可以让学生直接把得数填在算式后,再让学生说一说这些题有什么特点,即它们的积都是整十、整百、整千数。

第2题,可让学生先独立填写,再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各题分别运用了乘法的什么运算定律。与前面阐述三个、四个数连加时所指出的类似,三个、四个数连乘,后面的两个因数交换位置,准确地说,既用了交换律,又用了结合律。与前面的处理意见一样,例如第2小题有两种填法,25×4和4×25,学生认为都只用了乘法交换律,应给予肯定。本题完成后可让学生比较等式的两边,想一想计算时用哪边的方法更简便一些,让学生初步体会到运用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时,要看清楚算式的特点与数据的特点。这实际上也是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时的审题意识和策略选择意识。

第3题和第4题是乘法运算定律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第4题除了文字提供的信息外,还要引导学生从图中获得解决问题所必需的信息,即新教学楼有4层。这里,可以引导学生比较怎样算比较简便。如第3题,先算一个来回游了多少米,再乘7;第4题先算

25×4(可解释为4层,每层各取一个教室需配多少套课桌椅)再乘7。从而使学生初步体会运算定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第5题,其中的第1、3小题运用了乘法分配律;第2小题只是按运算顺序计算,没有运用运算定律;第4小题运用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通过本题的比较、辨析,有助于避免相关运算定律的混淆。

第6题是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的练习。教学时,要启发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使

较复杂的计算转化为简单的口算。比如,第1小题103×12,把它看成求103个12,那么转化为求100个12与3个12的和,计算比较简便。也就是把103改写成(100+3),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由于初学,这三小题对学生来说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师不要着急,因为这里只是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练习,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在后面第3节教材中还将进一步学习。

第7题,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每一组算式,判断上下两个算式是否得数相等,并说一说理由。在确信每组得数都相等的基础上,再让学生选择每组中自己认为能算得快一些的算式,算出得数,并说一说这样选择的理由。

第8题是一道可用乘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学生会以“角”为单位,列出5×45或

45×5的算式,计算时再用乘法分配律。也会有学生这样算:

(4元+5角)×5

学生如果直接口算或列竖式算出结果,都是可以的。

第9*题安排在这里,仅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因为后面第3节教材中的例5,主要讨论的就是类似的简便计算。这里可以从算式的意义上帮助学生理解。如:

167×2+176×3+167×5可以理解为2个167加上3个167再加上5个167等于10个167,故方框里填10。

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是一节典型的利用旧知识迁移新知识的内容,主要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学生对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掌握得很好了,但是这些运算定律到底是否适合小数乘法,学生并不知道。因此,这是本节课要探究的主要内容。 首先我引导学生回顾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复习简便计算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先观察每组算式有什么特点,实际上这三组算式分别运用的是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但是这三组算式都是小数乘法,也符合吗?因此,我让学生猜测以后,再进行验证。通过验证,学生发现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确实适用。先猜测再验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科学的世间观养成的基础。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作用只是引导点拨,而不是把规律强加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猜测、发现、验证。 知道了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乘法这一知识后,就要运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接着我出示:0.25×4.78×4 0.65×201 最后通过课堂练习,“在括号里填上数,使计算简便”这一习题的设计,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把整节课推向了高潮。让学生在简算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名医诊断”,帮助学生分析了错误的原因,加深了学生的记忆,起到了防患于未然的作用。总的来说,这一节课还是上得比较顺利,感觉上课学生的配合比较融洽,而且难点学生们都暴露出来了,上课中也及时的得到了解决。 其实小数的计算是以整数计算为基础的,而运算的定律也是如此。我想,如果学生能很好地掌握整数的计算,小数的计算也相对容易,因为它们的算理是一样的。只不过数的形式不同而已,应用整数运算定律是凑成整十、整百,而小数中就是凑成整数,但这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数感,要有扎实的数学计算基本功。因此,我认为,加强口算训练十分必要,也很关键,学生口算能力强,水平高的话,计算定律的运用也就不在话下,他们可以很自觉地想到口算,即会很自然地应用计算定律来解决问题了。因为简便运算的本质就是口算,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应用一些方法和技巧而已。 总之,要使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得靠平时的训练一点一点的积累.当然,我也会朝着这方面继续努力!

(完整)小学四年级乘法运算定律知识要点及练习

小学四年级乘法运算定律知识要点及练习 一、乘法交换律: 1、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用字母表示为:a ×b =b ×a 2 、多个数相乘,任意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如a ×b ×c ×d =b ×d ×a × c 二、乘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用字母表示为:( a ×b )×c =a ×( b × c ) 运用: 1、在乘法算式中,如果其中两个因数的积为整十、整百、整千数时,可以运用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来改变运算顺序,从而简化运算。通常利用的算式是:2 ×5 =10 ;4 ×25 =100 ;8 ×125 =1000 ;625 ×16 =10000 ;25 ×8 =200 ;75 ×4 =300 ;375 ×8 =3000 如:125 ×25 ×8 ×4 =125 ×8 ×25 ×4---------------------------- 乘法交换律 =(125 ×8 )×(25 ×4 )----------------- 乘法结合律 =1000 ×100 =100000 2、在乘法算式中,当因数中有25 、125 等因数,而另外的因数没有4 或8 时,可以考虑将另外的因数分解为两个因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为4 或8 的形式,从而利用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使运算简化。 如:25 ×32 ×125 =25 ×(4 ×8) ×125 =(25 ×4 )×(8 ×12 5 ) =100 ×1000 =100000 三、乘法分配律 1、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他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用字母表示为:( a + b )× c = a × c +b ×c 2、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减。用字母表示为:(a - b )×c = a × c - b × c 3、以上几个算式均可以逆用,即: a ×c + b × c =(a +b )×c a ×c - b × c =(a -b )×c 4、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以上几个算式应注意利用乘法的意义进行理解:a + b 个 c 等于 a 个c 加上 b 个 c ,而不能单纯地依靠记忆,只有这样才能在运算中熟练运用,减少失误。 5、乘法分配律的实质与特点: 实质:利用乘法的意义将算式转化为整十、整百数的乘法运算。 特点:两个积的和或差,其中两个积的因数中有一个因数相同;或两数的和或差,乘同一个数。 6、当算式中没有相同的因数时,考虑利用倍数关系找到相同因数。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的意义和乘法交换律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的意义和乘法交换律 教案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这一节主要讲乘法的意义和3个运算定律.通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对乘法的计算方法已经掌握,对乘法的意义也有了初步理解,知道几个相同的数连加,可以用比较简便的形式乘法来计算.这一节是在已学的基础上,以定义的形式给出乘法的确切意义,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并能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学习了乘法意义之后,教材又通过具体的例子概括出乘法的运算定律,并且进一步用字母式子表示,这为以后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本小节中学生参与推导乘法运算定律的过程是教学重点.另外,在这3种运算定律中只有乘法分配律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它不仅涉及到加法运算,而且学生对乘法分配律与乘法结合律的应用又容易混淆,所以学习和掌握乘法分配律成为了本小节的教学难点. 教师不仅使学生学会本节的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法建议 在复习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师生比赛看谁算得快的形式来调

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例如:在讲解乘法结合律前通过几道计算结果是10,100,1000 的口算题,让学生找出5和2,25和4,125和8三对好朋友,为学习乘法结合律做了铺垫.同时也可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在教学乘法的意义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把旧知与新知联系在一起. 结合例1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其次再让学生采用观察、分析的方法比较哪种算法简便?最后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 的意义. 教学乘法的运算定律时,教师可以出示几组数目不同的算式,让学生先计算,再观察每组算式有什么关系,然后再通过学生的讨论(小组、同桌、集体)、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总结出乘法的运算定律.这样安排可以让学生参与运算定律的推导过程,使自己成为主体.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并能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并能运用它进行验算.3.借助视察、比较、综合、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及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培训讲学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新知识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都有相应的认知基础,反过来,学了本节的新知识又可以促进学生,更深入认识原来学过的知识和方法。教学时,充分利用了主题图的故事性,逐步形成连贯的情境、后续的问题,使本节的教学形成一个连贯的整体。 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规律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用学生身边事情引入新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交流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为下而面的探究呈现素材。 2、在例举中验证规律 教师充分让学生自主活动,规律发现的过程。一方面组织学生写出类似的等式,帮助了学生积累感性材料,另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表象,进一步感知了加法交换律。学生在充分感知个性创造的基础上,构建了简单的数学模型,从用符号表示规律和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规律,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 整个探索过程与“交换律”相似,唯一不同的是由于学生已有了探索前面例子的经验,在这里教师可以完全放手,稍加点拨便于引导学生完成探索过程。抓住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内在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把加法交换律的学习,迁移类推到加法结合律的学习中来。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下,逐步从观察——感知——理解,充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里主要通过学生讨论、交流、汇报等环节,给学生一个自主的空间。由于“运算律”属于理性的总结和

概括,比较抽象,学生并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多引导学生独立发现,思考、解答,有利于学生概括出相应的运算律。 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和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抽象、概括出运算律。 本节课的教学,应该说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反思的过程,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有了充分的认识和自己的理解。关于两种运算定律的特点,虽然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了观察和描述,但并未将两者放在一起对比,致使一部分学生在运用时出现模糊现象。在学完两种运算定律后,应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比较两种运算定律的区别,加深学生的理性认识,促进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发展。 《加法运算律》教学反思2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应引导学生进行探寻,自己去推论,对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一些,而引导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发现应该尽量多一些。”对于这句话,我深感体会。在教学《加法运算律》这节课,我的感想如下。 1、自主学习时,让学生举例验证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出现学生直接写等式而实际并未真正进行有效的验证,这就反映出学生对“什么是猜想?怎样去验证?”这一问题的模糊。该怎样让学生明确呢?可不可以在猜想提出后,就问学生“你打算怎样验证呢?”让学生充分地呈现自己的验证构想,可能会有学生说写一个加法算式,再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加上等号;也会有学生意识到应该先算一算两个算式的和是否相等,才能添上这一等号。教师在让学生

四年级下册乘法运算定律专项练习题

四年级下册乘法运算定律专项练习 姓名: 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1、乘法交换律: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用字母表示为:a ×b =b ×a 2 、多个数相乘,任意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如a ×b ×c ×d =b ×d ×a ×c 3 、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永宁字母表示为:(a × b )× c = a ×( b × c ) 4 、在乘法算式中,如果其中两个因数的积为整十、整百、整千数时,可以运用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来改变运算顺序,从而简化运算。 如:125 ×25 ×8 × 4 =125 ×8 ×25 ×4---------------------------- 乘法交换律 =(125 ×8 )×(25 × 4 )----------------- 乘法结合律 =1000 ×100 =100000 4 、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结合运用 8 ×(30 ×125 ) 5 ×(63 ×2 )25 ×(26 ×4 ) (25 ×125 )×8 × 4 78 ×125 ×8 × 3 25 ×125 ×8 × 4 125 ×19 ×8 ×3 (125 ×12 )×8 (25 ×3 )×4 12 ×125 ×5 ×8 5 、运用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简化运算的实质与算式特点实质:把其中相乘结果为整十、

2 ×5 =10 ;4 ×25 =100 ;8 ×125 =1000 ;625 ×16 =10000 ;25 ×8 =200 ;75 ×4 =300 ;375 ×8 =3000. 特点:连乘‘ 6 、在乘法算式中,当因数中有25 、125 等因数,而另外的因数没有4 或8 时,可以考虑将另外的因数分解为两个因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为 4 或8 的形式,从而利用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使运算简化。 如:25 ×32 ×125 =25 ×(4 ×8) ×125 =(25 × 4 )×(8 ×12 5 ) =100 ×1000 =100000 4 、将因数分解 48 ×125 125 ×32 125 ×88 75 ×32 ×125 65 ×16 ×125 36 ×25 25 ×32 25 ×44 35 ×22 75 ×32 ×125 4 ×55 ×125 25 ×125 ×32 25 ×64 ×125 32 ×25 ×125 125 ×64 ×25 125 ×88 48 ×5 ×125 25 ×18 125 ×24

(完整版)四年级《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四年级《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四年级《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xxxx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P24--P26例5、例6、例7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经历探索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理解乘法分配律,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成立条件,能初步应用乘法分配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学会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体验运算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灵活选用计算方法的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运算定律,并会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含义。 教法与学法: 本课主要采用情境创设法和启发式谈话法,并辅

以练习法等,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习新知,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加法的哪些运算定律?下列等式应用了什么定律? 80+A=A+80 +52=+36 321+28+79+172=+ 2、口算抢答比赛 12×525×435×2125×845×425×8 师:同学们看一看这些积有什么特点?(引导发现:当两个数相乘等于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时会使计算更加简便。) 师:再看这道题。57×12+43×12 你还能快速算出结果吗?要想快速算出结果需要用一样数学法宝,那就是“乘法运算定律”。板书课题:乘法运算定律 今天我们就借助于植树活动探究乘法运算定律。 【分析:一组口算看似简单,其用意则不凡。前几题学生能很快说出得数,正在学生兴奋之时,出示

乘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

乘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 教学内容:教材第59页-60页例1、例2做一做及练习十三1-5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并能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2.进一步认识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明确1和0在乘法中的特殊性。 3.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并能运用它进行验算。 (二)能力训练点 借助观察、比较、综合、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抽象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认识知识间的相互关系、内在联系性及发展性。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运用加法的意义及其运算定律──交换律。 教学难点:乘法交换律的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卡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 1.口算:14×350×302×5015×412×722×430×12 2.导入:以前我们学习了一些乘法计算的知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乘法的有关知识。乘法的意义、乘法的交换律(板书课题) 二、探求新知 1.教学乘法意义 (1)出示例1(投影)指名读题,引导学生分析,横着看,每排放几个,一共有几排?要求盘里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可怎样解答?还可以怎样解答?引导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用加法计算:5+5+5+5+5+5=30(个) 用乘法计算:5×6=30(个) (2)引导学生比较两种算法。 盘中这样摆放鸡蛋,求一共有多少个,我们用了这两种方法算出了结果,同学们想:你们发现了什么?

启发学生交流这两种方法的相同和不同点。 在这个加法算式中,5叫做加数,这些加数都是5,加数相同,即相同 乘法算式5×6表示6个5相加,乘法算式中的被乘数5是加法算式中相同的加数,乘法算式中的乘数6是加法算式中的相同加数的个数。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用加法计算,也可用乘法计算,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得出结论: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反馈练习: ①下列算式能否改成乘法算式,为什么? 120+120+120+12080+90+70 15+15+15+20 ②判断:(投影出示) 求几个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乘法() 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运算叫乘法() (3)在乘法算式中,乘号前面的数叫什么数?表示什么?乘号后面的数叫什么数?表示什么?乘得的结果叫什么?被乘数和乘数又叫什么数呢?教师强调:我们学过因数以后,计算时一般不再区分被乘数和乘数。 (4)教学1和0的乘法特点 我们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乘法。如5×6表示的是几个相同加数?1×3呢(教师板书)0×3呢?依据1×3=3 0×3启发学生说出:3×1=3 1×1=1 3×0=0 0×0=0(教师板书) 我们看这几个算式都和哪个数有关系(都和1、0有关系)这些数和1相乘,得到的积都是什么数?和0相乘呢? 说明一个数和1相乘,仍得原数: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2.教学乘法交换律: (1)根据题中条件,要求一共有多少个鸡蛋,还可以怎样想,(引导学生竖着看图,可看成每行放6个,5行共多少个?)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求出结果,把答案写在本上(指名2人板演)集体订正。 这里的乘法算式与例1的乘法算式比较一下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呢? 引导学生交流并明确:这两个算式都是两个数相乘,只是因数的位置交换了,但是结果却是相同的。板书:5×6=6×5 是不是所有象这样的式子都具有这些特点呢?引导学生互相讨论,自己举例说明,

(完整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下册 运算定律及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王朝敏 本节课是《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它把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运算定律放在了一起,学生在学习了加法运算定律后,随后学习了乘法运算定律,这样,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学生更容易理解。在简便计算这一部分中,除了应用“加法和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以外,还安排了减法和除法的简便计算。可以说简便计算的方法,在这一册中全部出现了。如何让学生把这些简便运算都掌握,并且能融会贯通的运用,这是我们每位老师所思考的首要问题。在教学中我认为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会寻找题目的特点。 (1)看到数字5、25、125想到数字2、4、8。将他们相乘,凑成整数。 例如:25、36,把36写成4×9。变成25×4×9,使计算简便。 (2)把接近整数的写成整数和一个一位数相加减。 例如:202×32,把202写成200+2,变成200×32+2×32,使计算简便。 (3)寻找能凑成整数的数,把它们相加减。 例如:126×5+5×74,发现126+74=200,就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5×200,使计算简便。 例如:357-64-57,发现357和57,都有一个57,相减正好是整数,可以运用数字搬家的方法:357-57-64,使计算简便。 二、巧妙运用简便计算。 简便方法的目的是通过用整数来参与计算,达到使计算化难为易的目的。题目的简便计算是千变万化的,主要是要让学生看懂根据题目特点,灵活选用简便计算。例如:28×25的计算方法可以是(A)(20+8)×25=20×25+8×25(B)(7×4)×25=7×(4×25)(C)28×(100÷4)=28×100÷4 三、注重题目的对比。 有些学生对于简便计算,你出10题,他做下来可能是题题错。学生很难掌握简便计算的一个原因就是将题目混淆,故就不知道该题该用哪种简便计算。教学中,教师要加强类似题目间的对比。例如:(25×20)×4与(25+20)×4的比较,前者是运用乘法结合律,后者是运用乘法分配律例如:125×88和88×102的比较,前者是拆88,把88拆成8×11或88拆成80+8,后者是拆102,把102拆成100+2。 总之,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探究方法,才能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意识,才能唤醒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才能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更新、深化、突破和超越

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它把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运算定律放在了一起,学生在学习了加法运算定律后,随后学习了乘法运算定律,这样,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学生更容易理解。在简便计算这一部分中,除了应用“加法和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以外,还安排了减法和除法的简便计算。可以说简便计算的方法,在这一册中全部出现了。如何让学生把这些简便运算都掌握,并且能融会贯通的运用,这是我们每位老师所思考的首要问题。在教学中我认为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会寻找题目的特点。 《1》看到数字5、25、125想到数字2、4、8。将他们相乘,凑成整数。 例如:25、36,把36写成4×9。变成25×4×9,使计算简便。 《2》把接近整数的写成整数和一个一位数相加减。 例如:202×32,把202写成200+2,变成200×32+2×32,使计算简便。 《3》寻找能凑成整数的数,把它们相加减。 例如:126×5+5×74,发现126+74=200,就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5×200,使计算简便。 例如:357-64-57,发现357和57,都有一个57,相减正好是整数,可以运用数字搬家的方法:357-57-64,使计算简便。 二、巧妙运用简便计算。 简便方法的目的是通过用整数来参与计算,达到使计算化难为易的目的。题目的简便计算是千变万化的,主要是要让学生看懂根据题目特点,灵活选用简便计算。例如:28×25的计算方法可以是《A》《20+8》×25=20×25+8×25《B》《7×4》×25=7×《4×25》《C》28×《100÷4》=28×100÷4 三、注重题目的对比。 有些学生对于简便计算,你出10题,他做下来可能是题题错。学生很难掌握简便计算的一个原因就是将题目混淆,故就不知道该题该用哪种简便计算。教学中,教师要加强类似题目间的对比。例如:《25×20》×4与《25+20》×4的比较,前者是运用乘法结合律,后者是运用乘法分配律例如:125×88和88×102的比较,前者是拆88,把88拆成8×11或88拆成80+8,后者是拆102,把 102拆成100+2。 总之,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探究方法,才能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意识,才能唤醒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才能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更新、深化、突破和超越 1 / 1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 全部 教学反思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运算教学反思 这一单元的目标是这样定的:1.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从教参的教学目标定位来看,应该是既注重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又要重视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然而结合我们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来看,两样都已初步的感受过,但又不是很深入,如: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包括带括号的计算顺序都在平时的练习中曾经碰到过,但不是很多(但有的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对于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了然于胸了)。所以是不是把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作为重点来教我真的曾不止一次的怀疑过。让我怀疑动摇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太差,新课程一线教师都清楚现在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欠缺。所以,这一次四则运算知识的教学也正是加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训练的一次好机会,与我有这种相同想法的教师还真不少,认为还是有必要侧重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 学生错误: 不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四则运算的顺序有错误。 差生理解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差生简单的计算发生不必要的错误。 提高空间: 教学生明白综合算式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应更形象化!把抽象的、明理的东西搞得的尽可能的形象,从而更接近于小学生的实际。更容易接受。如简单的“画顺序线”,即可增强形象感。 《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 这一单元要求学生建立比较形象具体的方位感,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体会到“学习活动是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所进行的必要活动”,从中认识数学学习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情感体验。 内容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紧密相关,难点是要准确把握方向,要量出方向所偏离的角度,还要确定单位长度标出距离。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创设大量的活动情景,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合作交流,从中观察、分析,然后独立思考完成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同时,还要及时抓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理,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主动地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注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合作、思考、讨论,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或发现的规律运用到实际中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其中根据所给的条件画平面示意图是这个单元的教学难点,因为学生的作图能力普遍

四年级数学下册 乘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乘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乘法交换律,并会用乘法交换律进行乘法验算。 2.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结合律,并会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3.情感目标:通过对乘法结合律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推导能力。 教学过程: 一、新授。 1.教学乘法交换律。 出示例2。 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12×5○5×12 400×20○20×400 你从上面的例子发现了什么规律? 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 这叫做乘法交换律。板书:(上面这句话) 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吗? 以前你用过乘法交换律?我们学过用交换因数的位置再乘一遍的方法验算方法,就是应用了这个运算定律。 巩固练习 做P60的“做一做” 2.教学例3。 观察下面每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15×4)×10○15×(4×10) (125×8)×5○125×(8×5) (7×4)×20○7×(4×20) 学生经观察计算后明确:每组两个算式是相等关系,应该填“=”。 每组的两个算式的数一样吗?运算顺序一样吗? 它们每个等式左右两边运算顺序不一样,那它们的积呢?(积是一样的) 教师概括:通过刚才的计算、讨论,看来我们的发现是有规律性的。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概括并出示: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用字母公式表示定律。 启发学生用a、b、c分别表示3个因数,乘法结合律的字母公式是:(a×b)×c=a×(b×c)教师概括:我们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它可以改变乘法中因数的位置。又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可以改变乘法运算中的运算顺序,它们的积都是不变的。 练习。完成第61页的“做一做”。 订正时说明根据。 3.乘法运算定律的运用。 例3:计算43×25×4 想一想,这道题的数据有什么特点?能否用运算定律简算? 在讨论的基础上明确:25×4可凑成整百,所以先算25×4,再和第一个数相乘。板书(略) 这是运用了乘法结合律。 例4:计算25×43×4 讨论,明确运用了什么定律。 比较例3、例4在运用乘法定律理有什么不同? 在讨论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总结出:例3只用乘法结合律把后两个数相乘,可以使计算简便,例4先要用乘法交换律把4和43交换,25使与4相乘;或把25放在后面,使25与4相乘,再用乘法结合律计算。 教师概括: 用乘法结合律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单独运用乘法结合律。另一处是两个定律结合使用。关键是要掌握运算定律的内容,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运用运算定律。 二、练习。 完成第61页下面的“做一做”。第3小题12×25。稍加提示。 三、作业。 练习十三第3~7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试题-乘法运算定律(含答案)人教版

…○……___班级:__…○……绝密★启用前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乘法运算定律 课时练习 考试时间:4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 1.下面的计算应用了乘法分配律的是( ) A .25×9×4=(25×4)×9 B .23×35=35×23 C .36×19+36=36×(19+1) D .99×70=(100﹣1)×70 2.与28×49得数相同的算式是( )。 A .28×50-28 B .28×50+28 C .28×40+9 3.101×76的简便算法是( ) A .100×76+1 B .100×76+100 C .100×76+76 4.用简便方法计算76×96是根据( ). A .乘法交换律 B .乘法结合律 C .乘法分配 律 D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5.小军把5×(□+3)错算成了5×□+3,他得到的结果与正确的结果相差( )。 A .12 B .5 C .10 D.15 二、填空题 6.32×4×25=32×(4× 25)运用的运算律叫____。 7.几个数连乘时,改变它们原来的运算顺序,它们的积_________。 8.44×125=125×40+125×4这是运用了乘法 _____ 律。 9.根据运算定律,请你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运算符号或数。 (1)2000÷125÷8=2000÷(125________8) (2)347-(47+196)=347________47________196 (3)25× 15×6×4=(25________4)________(15________6) (4)102× 34=(100________2)________34=100________34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34 10.一个游泳池长50m ,若小林游了2个来回,则小林一共游了_____m 。 三、判断题 11.56×17+43×17+17的简便算法是(56+43+l)×17。 ( )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练习题计算题及答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练习题计算题及答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练习题计算题一 一、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9+9+9+9改写成乘法算式是4×9。() 2.7×25×4=7×(25×4)只用了乘法结合律。() 3.求和只能用加法计算。() 4.2×3=6这个算式中2和3分别叫做积6的因数。() 5.几个数相乘,改变它们原来的运算顺序它们的积不变。() 二、运用乘法的交换律或结合律,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数。 53×19=19×___98×85=___×98 53×85=___×___73×___=85×___ 三、下面哪些等式应用了乘法交换律 1.25×5=5×25 2.a×b=b+a 3.76×0=0×76 4.9×8×5=9×5×8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练习题计算题参考答案 一、1.×2.√ 3.×4.√ 5.√ 二、53 85 85×53 85 73 三、1.应用2.没应用3.应用4.应用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练习题计算题二 一、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28+25)×4=□×4+□×4 9×(7+6)=9×□+□×□ (33+25) ×2= □×□+□×□ 15×24+12×15=□×(□+□) (32+47)×9=32×□+□×9 6×47+6×53=□×(□+□) (13+□)×10=□×10+7×□ 3×7+7×7=□×(□+□) 二、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08×75 101×83 99×83 7×75-7×25 88×27+27×12 87×53+87×47 150×45-45×50 三、应用题 1.一件毛衣95元,一件呢大衣325元。现在各买4件。买毛衣和呢大衣共用多元?(用两种方法解答) 2.一个服装店一天卖出70件运动服,上午卖出20件,每件运动服78元。照这样计算,下午比上午多卖多少元?(用不同方法解答)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练习题计算题参考答案 一、28×4+25×4 9×7+9×6 33×2+25×2 15×(24+12) 32×9+47×9 6×(47+53) (13+7)×10=13×10+7×10 7×(3+7) 二、原式=(100+8)×75=100×75+8×75=8100 原式=(100+1)×83=100×83+1×83=8383 原式=(100-1)×83=100×83-1×83=8217 原式=7×(75-25)=350 原式=(88+12)×27=2700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梁杰 四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是《运算定律》。它把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运算定律放在了一起,学生在学习了加法运算定律后,随后学习了乘法运算定律,这样,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学生更容易理解。在简便计算这一部分中,除了应用“加法和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以外,还安排了减法和除法的简便计算。可以说简便计算的方法,在这一册中全部出现了。如何让学生把这些简便运算都掌握,并且能融会贯通的运用,这是我们每位老师所思考的首要问题。在教学中我认为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会寻找题目的特点。 (1)看到数字5、25、125想到数字2、4、8。将他们相乘,凑成整数。 例如:25、36,把36写成4×9。变成25×4×9,使计算简便。(2)把接近整数的写成整数和一个一位数相加减。 例如:202×32,把202写成200+2,变成200×32+2×32,使计算简便。 (3)寻找能凑成整数的数,把它们相加减。 例如:126×5+5×74,发现126+74=200,就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5×200,使计算简便。 例如:357-64-57,发现357和57,都有一个57,相减正好是整数,可以运用数字搬家的方法:357-57-64,使计算简便。二、巧妙运用简便计算。

简便方法的目的是通过用整数来参与计算,达到使计算化难为易的目的。题目的简便计算是千变万化的,主要是要让学生看懂根据题目特点,灵活选用简便计算。 例如:28×25的计算方法可以是(A)(20+8)×25=20×25+8×25(B)(7×4)×25=7×(4×25)(C)28×(100÷4)=28×100÷4 三、注重题目的对比。 有些学生对于简便计算,你出10题,他做下来可能是题题错。学生很难掌握简便计算的一个原因就是将题目混淆,故就不知道该题该用哪种简便计算。教学中,教师要加强类似题目间的对比。例如:(25×20)×4与(25+20)×4的比较,前者是运用乘法结合律,后者是运用乘法分配律 例如:125×88和88×102的比较,前者是拆88,把88拆成8×11或88拆成80+8,后者是拆102,把 102拆成100+2。 总之,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探究方法,才能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意识,才能唤醒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才能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更新、深化、突破和超越。

小学四年级 运算定律: 乘法运算定律 讲义

运算定律 第 2 节乘法运算定律 【知识梳理】 1.运算定律的发现及验证 在实际的计算中,当我们对一个算式进行变形的时候,如交换算式中某两个数字的位置或者给算式添上或去掉括号,这时不影响算式的结果我们就可以提炼出一个通用的运算规律,从而使计算更加简便。我们称这样的规律为运算定律。 2.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在数学中通常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通常用小写字母a,b,c等代表代表算式中的数字,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能够达到更直观的效果。 3.乘法交换律 两个因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如果用a、b分别代表一个因数,那么乘法交换律就可以表示为:a×b=b×a。 4.乘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乘,如果后两个数相乘能使计算简便一些,就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与第一个数相乘积不变。用字母表示为(a×b)×c=a×(b×c) 5.乘法分配律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他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用字母表示为: (a+b)×c=a×c+b×c 当我们遇到求两个积的和,而这两个积中正好有相同的因数时,我们就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用相同的因数乘其他两个数的和。

【诊断自测】 一、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1.填空 (1)4×25=25×4,也就是说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后,积(),这叫(),可以用字母表示为() (2)(25×5)×2=()、25×(5×2)=(),所以(25×5)×2=25×(5×2),像这样三个数连乘时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乘法( ),用字母表示为()。 (3)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不变,这叫乘法(),用字母表示为()。 (4)三个数相乘时,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用字母表示为()。 2.根据乘法运算定律在,里填入适当的数。 (1) 15×16=16× (2) 25×7×4= ××7 (3)(60×25)× =60×(×8) (4) 125×(8×)=(125×)×14 (5) 3×4×8×5=(3×4)×(×) 3.应用题 学校有教学楼4层,每层有7间教室,每间教室要配25套双人桌椅,学校一共需要购进多少套双人桌椅? 二、乘法分配率 1.用竖式计算 105×24 28×35 108×15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钻研教材促进有效教学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材安排的顺序是“加法运算定律---乘法运算定律---简便计算”。这样安排,虽然可以按四则运算进行归类,但是对运算定律的类比推理不利。教学时,可以根据运算定律的类比进行安排教学内容,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更加有效。 一、调整教材顺序,促进有效教学 “乘法交换律”与“加法交换律”有着相似之处,都是交换数的位置进行运算,结果不变。“乘法的结合律”的教学可以与“加法的结合律”的教学安排在共一课时。 学生通过具体事例的举例说明,得出a+b=b+a,再通过讨论得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加法交换律”。然后再安排教学乘法交换律,让学生通过举例说明,得出a×b=b×a,再通过对“加法交换律”概念的类比,推理出“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再以同一课时或者前后课时,安排教学“加法结合律”与“乘法结合律”,通过举例说明得出a+b+c=a+(b+c),再通过讨论从而得出“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教学乘法结合律时,再通过具体事例得出a×b×c=a×(b×c),再对“加法结合律”的概念的类比推理,得出“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二、设计对比练习,促进有效教学 在新知识还没有完全掌握的情况下,新知识、新方法会对旧知识、旧方法产生认知障碍。因此,要设计对比练习,让学生从知识与方法的障碍中解脱出来。

学习连加、连减的简便计算后,往往会对加减混合产生方法的影响与方法上的障碍;同样,学习连乘、连除的简便计算后,也会乘除混合的计算产生影响。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加强对比练习,让学生从混淆走到清晰,让学生从障碍中走出来。 如,463+82+18,463-82-18,463-82+18 9600×25×4 9600÷25÷4 9600÷25×4 三、进行逆向训练,促进有效教学 逆向运用 加法结合律:346+(54+189)=346+54+189 乘法结合律:8×(125×982)=8×125×982 乘法分配律:89×75+89×25=89×(75+25) 减法的性质:894-(94+75)=894-94-75 连除的简便:350÷(7×2)=350÷7÷2 逆向运用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尤其对a-(b+c)=a-b-c 和 a÷(b×c)=a÷b÷c的运用在有帮助。因此逆向运用的训练,很有必要。 四、加强应用训练,促进有效教学 例1.求下列图形“L型”菜地的面积 9厘米

四年级乘法运算律及简便运算

四年级数学(第八册)导学案(编号4S-005) 导学内容:教材第17页例1、例2 导学目标: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学 会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导学重点:理解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导学难点:会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导学过程: 一、复习与铺垫: 1、想一想,填一填: a+b=b+a 这是运用了加法()律。 (a+b)+c=a+(b+c) 这是运用了加法()律。 2、小组内说说什么叫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二、自主学习: 1、独立看教材17页例1里面的情境图 (1)要求有多少个鸡蛋?可以写算式:()还可以写算()。(2)对比这两种算法,你发现了什么没有?那么9×4=()×(),你还可以写出这种规律的算式吗?请试一试:() (3)两个数相乘,()因数的位置,他们的积(),这叫做乘法(),如果用字母a、b表示两个数,那么乘法交换律可以表示为:a×b=( )×( ) (4)小组交流:什么是乘法交换律? 2、独立看书18页例2情境图(1)要求花园小区共有多少户?可以怎样列示计算? 列式为:()还可以列式为(),对这 两种算法,你发现了什么没有?因此(8×24)×6=﹍﹍﹍﹍﹍﹍﹍。你还可以 写出这种规律的算式吗?请试一试:()和()。

(2)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两个数,乘积(),这叫做乘法()。如果用字母a,b,c表示3个数,那么乘法结合律可以表示为:(a×b)×c=﹍﹍﹍﹍﹍ (3)小组交流什么是乘法结合律 三、问题交流 1、交换导学案进行批改,议一议,帮一帮 2、找一找本组存在的问题和发现派代表写在黑板上 3、全班围绕存在的问题再次讨论 4、老师引导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四、展示提升: 1、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2、提出自己的疑问 五、巩固练习: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37×32=□×37 这题运用了乘法()律 96×□=28×□这题运用了乘法()律 25×13×4=25×□×13 这题运用了乘法()律 24×125×8=24×(□×□)这题运用了乘法()律 2、把左右两边结果相等的算式用线连起来 (44+56)+28 125+88 30×16 27×(4×25) 4×27×25 16×30 88+125 44+28+56 今日表现:☆☆☆☆☆组长评价:☆☆☆☆☆ 教师寄语: 家长留言:

数学教案乘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

数学教案-乘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 4、乘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 课题一:乘法的意义和乘法交换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页的例1和第25、26页的乘法交换律,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五的第1——5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加深对乘法的意义和乘法各部分名称的认识,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能够用乘法交换律验算乘法,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乘法的意义和乘法交换律 授课类型:新授课练习课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 授课时间: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出示复习题。

1、同学们乘8辆汽车去参观,平均每辆汽车坐45人。去参观的一共有多少人? 2、同学们做纸花。第一组做了45朵,第二组做的和第一组同样多,第三组做了50朵。三个组一共做了多少朵? 3、小荣家养鸭45只,养的鸡比鸭多90只。小荣家养鸡多少只? 上面这些题哪些可以用乘法计算?为什么? 二、新课 1、教学例1。出示例1的插图,再提问:要求盘里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可以怎样求?还可以怎样求? 用加法计算:5+5+5+5+5+5=30(个) 用乘法计算:5×6=30(个) 解答这道题用乘法计算简便还是用加法计算简便?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在乘法里,乘号前面的数叫做被乘数,乘号后面的数叫做乘数,乘得的数叫做积。被乘数和乘数又叫做积的因数。 注意:一个数和1相乘,仍得原数。例如:1×3=3 3×1=3 1×1=1

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例如:0×3=0 3×0=0 0×0=0 2、教学乘法交换律。 让学生再看例1的插图,然后教师提问:要求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同乘法计算还可以这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6×5=30(个) 比较一下这两个乘法算式,有哪些相同?有哪些不同? 学生发言后,教师边说边板书: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的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a×b=b×a 三、巩固练习: 1、做第26页“做一做”的题目。先让学生独立做,然后再集体核对。 2、做练习五的第 3、4题。学生独立做完后,再集体核对。 四、作业:练习五的第1、2、5题。 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什么叫乘法的交换律? 附板书:乘法的意义和乘法交换律 用加法计算:5+5+5+5+5+5=30(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