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商管理学院平台(大类)招生专业分流

工商管理学院平台(大类)招生专业分流

工商管理学院平台(大类)招生专业分流
工商管理学院平台(大类)招生专业分流

工商管理学院平台(大类)招生专业分流以及院内学生在校期间转换专业的实施办法(试行)

根据学校统一安排,工商管理学院2012年起实施“工商管理平台(大类)招生”,工商管理类的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管理等3个专业统一招生。为便利平台(大类)招生学生进校后选择和调整专业,同时,为贯彻浙江省教育厅相关文件精神,给每一个学生一次转换专业的机会,特制订平台(大类)招生专业分流以及院内学生在校期间转换专业的实施办法。

一、及时修订并发布相关专业培养方案

根据教育部对于相关专业培养目标等方面的要求,结合浙江省关于本科高校教学业绩评价的相关指标以及以往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以学生和社会满意度为导向,认真研究和及时修改培养方案,便于学生深入了解各个专业。

要明确各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基本学分,完善中英文版的核心课程描述以及主讲教师介绍,规范课程教学大纲,协调核心课程间的内容交叉和进度衔接,重视核心能力的培养,并注意专业核心课程与通识课程之间的关系。

二、相对稳定专业结构和学生规模

根据以往毕业生就业状况,结合学生分类培养以及学院国际化发展的需要,确定专业规模和结构。从2012级开始,学院工商管理平台每年大致分流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各2个班(可以

根据学生意愿作适当调整),平台外招收和保留工程管理2个班、国际商务1个班(接受院外转专业学生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国际商务1个班),每个班人数大体控制在30至40人,以中文授课为主,主要面向和适应学生毕业后就业的需要,并适当兼顾考研和出国交流。

另外,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时机,探索弹性管理模式、部分课程混合的工商管理实验班或者国际商务实验班培养模式,挑选一部分学生,在某些课程上与留学生混合编班,以全英文或双语授课为主,主要面向和适应学生考研和出国交流的需要。要求申报的学生具有较好的英语水平,并通过学院组织的测试,能够适应双语或全英语授课,并且有意向考研和出国交流。

三、充分尊重学生个人意愿

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在不突破规划的专业结构和班级规模的前提下,允许学生在学院内部多次选择和转换专业(包括工商管理平台外的专业),并给予学院内学生一次申请转换院外专业的机会。同时,为了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体现公平的原则,限制享受学院资助出国交流的学生转出学院。

经过“三位一体”考试方式录取的学生在专业分流时,如果选择报考时的专业可以优先考虑。

在同等的申报情况下,平台(大类)招生的学生向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3个专业分流要优先于工程管理和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申请转换到这3个专业。

在同样申请转换专业的情况下,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以及国际商务专业的省外考生在目前情况下优先于国际商务专业的省内考生。

在极端的情况下(选择某个专业的学生大幅少于30人,或者每个班大幅超过40人),将根据拟选专业学生所修相关课程的学分数以及加权平均分数来排序(比如说某个学生拟选工商管理专业,就将其所修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的相关课程的学分数以及加权平均分数列入这个专业的学生中进行排序),并参考其第二志愿专业进行调整。

四、工作安排

工商管理平台(大类)招生的学生向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3个专业的分流工作安排在进校第二个学期末。

学院自行组织的院内学生在校期间转换专业一般在进校一年后的每个学期末安排一次。考虑到工程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只在进校一年后的那个学期末安排一次转换工程管理专业的工作。

学校组织的院内外学生在校期间转换专业一般在第一学期末和第一学年末各安排一次。

五、操作流程

1.公布平台(大类)招生专业分流以及院内学生在校期间转换专业的实施办法以及各专业培养方案;

2.公布各专业班级设置及大致规模;

3.公布平台招生学生的平台综合测评成绩排名;

4.学生填报平台(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志愿表,或者转换专业申

请表,并核对申请转换专业的学生已修相关课程学分及成绩;

5.分流志愿统计及人员调整;

6.必要的测试;

7.结果公示

8.学生到相关专业和班级报到,并确认已修相关课程学分及成绩。

本办法由工商管理学院负责解释。

工商管理学院

2013年5月3日

广西大学大类招生专业分流管理规定

广西大学大类招生专业分流管理规定 西大教字2005〕37号 经自治区教育厅、招生考试院批准,广西大学在部分本科专业实行按大类招生,宽口径培养,两年后分流到专业学习的培养方案,即按大类招收学生,学生进校后,前两年修读大类基础平台课程,后两年分流到该大类所属的各专业学习。分流是我校实行大类招生宽口径培养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为做好此项工作,特制定本规定。 一、分流的原则 第一条社会需要原则。为了让学生更能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来选择自己的专业,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学生学完大类专业基础平台的课程后再进行专业分流。 第二条尊重个性发展原则。在一定条件下允许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特长在大类招生范围(或所涵盖的专业)内选择专业和专业方向,尊重学生的志愿。 第三条专业布局合理原则。在尊重学生志愿的同时,要考虑专业的布局是否合理,要从广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合理调整专业人数。 第四条自主性、鼓励性、指令性相结合原则。在尊重学生志愿的同时,为避免修读方向人数严重失衡,保证艰苦专业和冷门专业有适量的学生报读,采取鼓励性政策和指令性措施,引导学生报读艰苦专业和冷门专业。 二、分流的模式 第五条大类招生宽口径培养是一种宽基础、多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大类招生专业的学生修完前两年基础平台的课程后在大类内进行分流。分流采取2+2的模式,即学生用两年的时间修完规定的基础平台课程后,于第五学期分流到相应专业或专业方向继续学习。 三、分流的依据 第六条学生的成绩。这是主要的依据,即按第一至第三学期教学计划规定修读的课程平均学分绩点(或加权平均成绩)排序,以此确定学生对专业或专业方向的选择权。 第七条专业或专业方向指标。原则上按招生时确定的专业或专业方向指标数分流。招生时已确定专业或专业方向的学生,原则上不再进行分流。 第八条学生的志愿。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满足学生的个人志愿。 第九条专业的特殊要求。某些专业和专业方向对相应课程有特别要求的,学院应在学生填报《分流志愿表》前提出并公布,供学生填报志愿时参考。 四、分流的条件 第十条学生修完前两年基础平台的课程之后,取得教学计划规定的最低要求学分以上,方可参加专业和专业方向分流。具体规定为:取得应当修读基础平台课程学分的70%(含70%)以上者,参加专业或专业方向分流;未取得应当修读基础平台课程学分的70%者,不能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编入下一年级按修读学分缴纳学费试读。学生编入下一年级试读一年后,仍未取得教学计划规定修读学分数的70%者,作直接退学处理。 第十一条分流限定在就读的大类所含专业和专业方向内。 五、分流的程序与办法 第十二条各学院在第四学期开学后根据各方面实际情况提出大类内专业和专业方向的修读名额、条件及分流细则(办法),报学校审批后于第六周向学生公布并指导学生填报志愿。 第十三条学生在第七周根据分流条件填报《分流志愿表》,并将《分流志愿表》交回学院。 第十四条各学院根据学生平均学分绩点(或加权平均成绩)高低排序,参照学生志愿依次挑选,直至选满专业和专业方向名额;对未能满足所填志愿者,由学院调整到还有空额的专业或专业方向修读。学院最迟在第九周前向学生公布分流结果,并报教务处备案。 第十五条各学院于第五学期开学前审核分流学生前四个学期所取得的学分是否达到参加分流的条件

大数据实验室建设方案

高校大数据实验室建设方案 一、建设目标 xx大数据实验室的建设目的是作为大数据教学实验及科研平台,包括数据挖掘与大数据分析平台。实验室的设计全面落实“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思想和模式,从教学、实践、科研和使用多方面注重专业人才和特色人才的培养。 利用虚拟化教学资源,搭建教学系统和集群平台,将理论学习、实践教学和大数据项目实战融为一体,由难而易、循序渐进,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技能和实践水平,提高“学”的质量和成效。利用大数据分析主流软件框架,搭建与业界主要用户一致的实验与科研环境,将理论课程中学到的数据挖掘算法运用到实际的数据分析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和项目实践能力。使得学生所学与企业项目人才需求无缝衔接,与教师的科研工作紧密配合。 通过专业的大数据分析计算资源搭建的开放式大数据分析平台,可以充分的融合教师的科研需求,教师可以在开放的平台环境下开展大数据科研工作,提升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充分提高“研”的成效。 二、产品优势

?交互式学习模式 提供体系完整、简单易用的在线教学课堂;以基础知识学习、在线视频教学、习题、线上测试、评估等为主线的一系列方法,确保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数据虚拟仿真实验、分析部署技能。 ?真机实验训练 实验训练体系设计成各模块相对独立的形式,各模块交互式的实验任务、大数据实验机、实际项目上机操作,通过多方位的训练,最终灵活的、渐进式地掌握大数据生态体系。 ?大数据实战及案例分析 提供实验数据,包括网站流量数据、租房及二手房数据、电商商品交易数据、搜索引擎访问等多种行业数据,数据内容超过20TB,同时周期更新数据内容。 ?充分支撑科研工作 提供行业数据及案例解剖用于基础研究,提供数据分析方案及流程,提供数据更新接口,

电信学院大类招生分专业初步文件

黑龙江科技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按学科大类招生专业分流流程及实施方案 一、分流流程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专业分流工作从第三个学期开始,流程如下: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2014级大类招生学生 专业分流实施方案(修订) 为拓宽专业口径,厚理论基础,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同时尽量减少学生填报志愿时的盲目性,我院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三个专业实施专业大类招生。按照大类招生的学生,入学一年后进行专业分流工作。为做好按大类招生学生的专业分流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推进宽口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专业教学资源,让更多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选择专业。鼓励高分考生报考我校,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激发学习热情,培养竞争意识,促进学风建设,提高人才质量。 二、分流对象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注册在籍的按大类招生的学生(不含学籍异动的学生)。 三、分流原则 1.学生只能在大类范围内进行专业分流。 2.坚持“遵循志愿,成绩优先”的原则,申报学生人数如超出预设专业招生总量,则学生第一学年后的综合成绩将是专业分流的重要依据。 3.坚持公平、公开、公正原则,增强专业分流工作的透明度。 4.充分考虑专业布局,合理调配教学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四、组织机构 学院成立专业分流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院专业分流工作的计划、组织、实施及宣传工作,并受理学生的书面申诉。 组长:赵金宪、王立云 副组长:江晓林、杨庆江 成员:各专业负责人、主管学生工作科室负责人、各系主任、教务科工作人员等组成。 秘书:杨志秋 五、分流工作实施要点 1.分流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划分各专业人数上线,原则上按照专业人数上限确定各专业人数。

工学结合培养方案

长顺县中等职业学校 护理专业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长顺县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

护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 一、人才培养理念 1.坚持中职教育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学校“提升内涵,努力提高人才培养工作的水平和质量,以把我校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中职改革示范学校”为奋斗目标。 2.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中职教育办学方针,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3.坚持“政府主导、行业支持、医疗卫生系统参与、学校承办”的专业办学模式,适应周边医疗卫生系统科学发展的需要,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形成“校企融合、工学结合、政府买单”人才培养模式。 4.推行“校企共建、产学一体”,探索模块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模式紧贴市场需求。 5.实行理论、实践、素质一体化教学,使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达到同步提高。 二、专业人才需求 (一)专业人才需求情况 2002-2003年,卫生部护理人才需求预测研究课题组,基于1985-2001年我国医护人力17年的资料,经过专家论证提出,到2015年我国的医护比例应基本接近国际的平均水平达到1:1。按照这个比例进行预测和规划,医护人数均将达到232.3万人,医护比例均为1.5,其中护士数量在2001年128.7万人的基础上,净增加103.6万人,平均年净增加11.5万人。加上自然减员和人

口老龄化、社区服务扩大等因素带来的人力需求增加,我国实际需要的护理人员应比预测的数量更多一些(专家建议应为预测数量的1.25倍)。因此,2003-2010年我国护理教育的年平均招生数量应大于15万人。 2004年,教育部与卫生部等六部委首先确定在护理等四个专业领域培养技能型紧缺人才,并在全国组织实施“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旨在使护理教育更好地适应我国卫生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卫生服务的需求。 (二)政策导向 为进一步提高我校对初中级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力,由长顺县政府带头、长顺县多家医院相结合与有关部门的配合,并加大了对我校实习实训场地及设备的规划与投入,及校外实训基地的完善,预计到明年崭新的长顺职校将屹立在人们的眼前。 (三)职业面向 1.职业岗位 护理专业的职业岗位,包括了临床护理、老年护理、社区护理、康复护理、临终护理。具体包括以下岗位: (1)医院从事临床护理工作; (2)在老人院从事护工工作; (3)社区医院从事护理工作; (4)在疗养院从事康复护理工作; (5)在相关临终护理机构从事临终护理工作。

关于高校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工作的探讨

关于高校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工作的探讨 本文通过研究我国高校大类招生专业分流的发展现状,揭示了分流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总结了西安科技大学机械学院2016级机械类专业分流工作的基本经验,这就是:做好前期摸底和专业宣讲;制定分流依据及原则;按照程序具体分流操作。 标签:高校;大类招生;机械类专业;分流模式 一、我國高校大类招生专业分流的发展现状 我国高校大类招生最早于2001年北京大学引入通识教育,实施“元培计划”,制定一年级不分专业,学生来校后充分了解专业的情况下在第四学期前确定分专业。随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部分高校也相继出现了大类招生培养。大类招生主要是以“厚基础、宽口径”为原则,通常采用1+3或者2+2的模式进行培养,培养计划主要倾向于一年到两年的通识教育再进行专业教育,从而成为专业人才。各高校专业分流时间各不相同,培养模式也各有差异,但是其人才培养主要还是为了适应多元化发展的社会需求。随着全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断被我国高校采用,“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成为教育改革趋势,自“元培计划”后,2002年武汉大学设立部分学院设立大类招生,2007年北大设立3个跨学科专业,2011年复旦大学展开跨院系大类招生,截止目前,“211工程”院校中综合性大学40所,理工类大学32所,其中12所实施了大类招生培养。 “大类招生、分流培养”作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高校人才教育发展的新措施,尽管部分重点高校已进入相应改革实践,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其模式现阶段还处在实践、探索、发展阶段。“大类招生,分类培养”机制还未形成完善、成熟的具体体系,并且不可避免的在学生分流实践中出现问题。因此,本文便是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以西安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016级机械类专业分流实际操作为例,总结分析出更为合理科学的大类招生下专业分流的模式,促进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 二、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选择“一边倒”现象严重 由于学生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受家长、学长引导以及影响不同,大类招生模式下造成了所谓的“热门专业”“冷门专业”,“热门专业”人满为患,“冷门专业”无人问津,最后造成专业选择“一边倒”现象严重。任何一个学校专业的发展务必存在特色专业、优势专业、冷门专业、新设专业,如果完全按照志愿进行专业选择,就会导致专业发展的失衡,从而造成师资力量与教学资源的不平等发展。 2、部分学生专业认同感不高

大类招生实施方案

大类招生实施方案

湖州师范学院关于按大类招生专业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 大类招生指高校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按一个大类招生,学生入校后,经过1-2年的基础培养,再根据兴趣和双向选择原则进行专业分流的招生模式。按大类招生是根据我校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做出的教学改革,是涉及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方法的一次深刻改革,是我校教学改革的深化和发展,也是我校进行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为做好按大类招生专业培养工作,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学生为本”和“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进一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激发学习热情,培养竞争意识,促进学风建设,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基本原则 1.稳步推进原则 拥有相对齐全的学科,文、理、医、工各领域完备的师资以及相配套的教学计划是实施大类招生的一个基本要求。当前我校大类培养基础薄弱、经验欠缺。学校将根据各学院自身学科建设、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稳步推进大类招生,切忌无视办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盲目扩大招生口径,从而影响办学水平和人才培

养质量。 2.“专业招生”与“大类招生”并举原则 当前我校一方面专业发展极不平衡,优势特色专业较少;另一方面艺体类、部分师范类专业对学生的特殊要求较多,不适宜进行大类招生。因此我校将在较长时间内实行“专业招生”与“大类招生”双轨制,这也是国内大部分高校采用的招生模式。各学院在努力进行大类招生培养的同时,也要继续强化专业招生培养,保持本院专业优势特色。 3.整体优化原则 实施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是经过有效地利用学校内部多学科优势,实现多专业的整体优化组合。各学院应从提升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整体水平出发,建立更为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不断地优化整合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招生工作 经过与各学院以及相关行政部门协商,初步确定级按学科大类招生的专业类别12个,涵盖全校42个专业,具体名称见附件。 四、培养模式 学校对按专业大类招生的学生采取“1+3(4)”的培养模式,实行宽口径培养。学生在完成大类基础课程学习后,根据自身的专业发展目标、兴趣特长和相关专业成绩等,于第二学期参加本

构建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政课程新体系(一)

构建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政课程新体系(一) 摘要]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整个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与发展已经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作为公共课程的思政课也应该努力构建适应这种变化的新体系:教学内容既要强调人的思想素质又要突出学生的职业素质;教学计划要适应企业的生产特点;教学方法要体现多样性,注重实践教学;考核方法注重综合性,突出实效。 关键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思政课;新体系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意见》(教高2006)14号)强调指出:示范院校建设的核心是内涵建设,内涵建设的重点是建立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各院校尤其是示范院校,都紧紧围绕这一问题重点开展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积极探索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建设。由于专业课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具有天然的重要性,很容易受到各个院校的重视,在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方面往往成果比较多。但是,作为公共课程的思政课往往不像专业课程那么受重视。这样一来,思政课的改革往往落后于专业课程的改革。思政课是一门塑造人的灵魂的课程,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确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形势下要提高思政课在育人中的作用与效果,就必须积极探索并构建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政课程新体系。 一、教学内容既要强调人的思想素质又要突出学生的职业素质 思政课的要旨在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其教学内容都有很明确的规定,比较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成才观教育,爱国主义与理想信念教育,人生观、价值观与道德观教育,法制观教育等。这些教学内容中央和教育部是有明文规定的,所以,这些内容不能删减,必须按照规定讲好、讲深、讲透。但是,在组织和讲解这些内容的时候必须明确两点,一是这些教育的内容落脚点是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会不断完善自我的能力;二是这些教育的内容落脚点必须在学生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与岗位上。只有这样,这些教育内容才有针对性,才可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实现两个落脚点,就必须注重三个方面的研究: (一)要注重研究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普遍存在信心不足的问题,这主要来源于高考的失利。他们有一种无奈但又不甘心,希望在技能方面学习一些本领,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基础。这种既自卑又期盼成功的复杂心理是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的典型心理特征。研究和掌握了这些心理特征,在进行“成才观教育”的时候就可以有的放矢。“成才观教育”的核心是激发学生自我成材的内在动力,让学生树立成才的理想和成功的信心并教会学生从一人校门就开始进行职业规划。要从中国快速发展的工业化进程和高技能人才的高就业率、高收入的角度让高职的学生看到美好的未来。 (二)要研究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成功经验与发展规律。思政课的教师不能仅仅是政策与法律的传声筒,更应该努力成为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研究大家。要善于从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成功经验与发展规律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还要善于从身边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中挖掘爱国主义的本质与核心的东西。比如面对汶川地震和南方雪灾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所表现出来的团结一心共赴时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以及众多志愿者的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这些都是最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这些感人的事迹所包含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光辉就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民族之魂,这些感人事迹就是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的最好的教材。 (三)要注重进行职业岗位的研究。职业岗位的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专业课,思政课也要进行职业岗位的研究与分析,其目的是提高思政课教育的有效性。思政课的职业岗位分析与专业课的岗位分析不同,后者侧重于深度与精确,目的是构建合理的技能要点,前者则比较宽泛,主要是了解行业和岗位的基本特点,尤其是岗位所必须遵守的纪律与职业道德规范。专业课

高校大类招生与按专业招生的区别

高校大类招生与按专业招生的区别 大类招生是以同一学科和相近学科专业通识教育为基础,按照专业类进行招生的形式,是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全国“211工程”院校中大部分已实行按大类招生的模式。 什么是“大类招生”? 大类招生是在本科教育中,按专业大类进行招生工作及培养工作,也按照一级学科(群)或二级学科(群)进行招生,学生进校后按院(系)统一管理,以学科大类的基础制定教学计划,在学科或学科群范围里实施基础性课程的教学,在前二至三年按学科大类培养之后,由学生根据本人意愿、专业兴趣、就业去向等因素,以及社会需求和自主择业的实际情况,选择具体专业方向再攻读一至二年毕业。 这种按照学科大类招生和培养学生的办法,打破了按专业招生的传统模式,不少高校纷纷采取或正在采取此种模式进行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践。 大类招生是在高校公布的招生计划中,大多以“类”为命名方式的那种,比如经济学类、机械类、中国语言文学类、计算机类等。但并不是所有按照大类培养的都以“类”来命名,有些以XX学院、XX班进行招生的,往往采取的也是大类培养的模式。比如厦门大学的人文科学试验班,包含了中国语言文学类、历史学类、哲学和人类学4个专业(类)。具体到北京工业大学,例如大家可以看到今年我们新增了计算机类,被录取到计算机类的考生在低年级的公共基础必修课和部分学科基础必修课是完全一样的,分流的时候,根据个人的学习情况、专业兴趣、教学资源等因素,学生可以选择今后所学的具体专业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或信息安全。这样做可以给学生更宽泛的专业基础和更灵活的选择机会,在报考的时候也不必马上纠结我是学物联网好还是学信息安全好呢。到了学校以后,通过一系列的新生研讨课、专业导航等的了解,大家会在分流的时候对专业有更清晰的认识。 大类招生与专业招生的区别 1、与专业招生相比,按类招生的专业类名称没有专业名称划分得详细,一般是某一学科领域内的一级学科或者二级学科。比如北京工业大学今年的招生计划里面大家就可以看到土木类、能源动力类、环境科学与工程类、数学类、计算机类、社会学类、设计学类、美术学类这些类别。这些都是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校专业目录里面的专业类,每个专业类里面包含了我校正式在教育部备案的多个具体专业。例如,能源动力类包括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社会学类包含社会学、社会工作专业;设计学类包含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和工艺美术五个专业。除了上述按类招生的类别以外,其余的专业我们今年仍按具体专业招生,例如,电子信息工程、金融学、建筑学等等。 2、对于按类招生的学院,学校招生计划数不再按专业划分,而是下达到按当年计划招生的专业类,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只需填报相应的大类,不需要选择确定自己就读的具体专业。 3、不同的高校在按类招生的过程中结合本校的教学资源、学科建设、专业布局、院系建制、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毕业派遣等问题制定相应的培养模式,彼此之间也不尽相同。即便是统一高校内,不同类别的培养模式、分流时间等也会有所区别。 4、在培养期间,同一专业类招生录取的考生第一或前两个学年在同一个教学平台上进行本专业类的通识课程学习。之后,学生会结合个人的爱好、特长,考虑自身的条件、学校教学资源情况及就业状况,积极接受导师的指导,再根据学生志愿和学校有关规定,由学生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而进入相应的专业学习。 1、大类名称相同,包含专业有可能不同。 比较一些高校,在招生计划中采用相同的大类名称招生,其中包含的专业、具体的专业分流方式因高校不同,会存在较大的差异。比如上海交通大学的经济学类,包含了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经济学三个专业;南京大学的经济学类,则包含的是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保险学、金融工程和财政学六个专业;武汉大学的经济学类,包含的是国际

高校大数据专业教学科研平台建设方案

高校大数据专业教学科研平台建设方案 一、项目建设的意义及目的 芝诺数据自主研发的高校大数据教学科研平台以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为手段,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机制,让企业、行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逐步实现校企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把控培养质量,全面提升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该平台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定位,在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的前提下,使培养的学生有更宽广和跨学科的知识视野,注重知识的实用性,有创新精神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具有在创新中应用、在应用中创新的能力,让学生真正学会大数据行业各个岗位真正的职业技能。 二、功能模块和建设思路 芝诺大数据教学科研平台构建总体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平台硬件,二是教学与实验支撑系统(包括:芝诺数据综合分析ZDM平台、芝诺数据教学实训平台),三是产品服务体系。 具体如下:

教学与实验支撑系统由芝诺数据综合分析ZDM平台和芝诺数据教学实训平台构成,教学与实验支撑系统部署在大数据教学科研一体机中。 二、项目建设的目标及内容 1、项目建设目标 1)平台的建设能让高校大数据专业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能够培养实用性人才所需的专业能力,提升教学效果与就业率,为“大数据时代”的创新人才培养做出贡献。 2)平台的建设将支撑大数据去冗降噪、大数据融合、大数据可视化等关键技术研究,能够服务于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有助于大数据方向发展和自主创新,有利于创新团队培育和高水平研究成果积累,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推动教学和科研团队建设。 3)平台的建设搭建可以发挥学校的行业优势,体现学校办学特色,推进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间的产学研合作,开展项目合作研究和人才培养,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 4)平台的建设有利于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

浅谈高校按学科大类招生的优势

浅谈高校按学科大类招生的优势 【摘要】我国恢复高考制度30多年来,招生录取工作也经过了不断的改革,目前按学科大类招生的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已被越来越多的高校和广大考生所认可。按大类招生有利于高校教学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教育资源的配置,促进高校学科专业和课程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有利于高校招生计划的编制和录取,有利于考生志愿的填报,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学科大类招生优势 自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已有30多年的历史,招生录取工作也经过了不断的改革,目前招生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传统意义上的按专业招生,另一种是按学科大类招生。所谓按学科大类招生就是指高校在二级学科类内的专业(或部分专业)实行统一招生,前期对学生按大科类方向培养,后一阶段再进行具体专业教育的招生模式。学生入学后,学校对同一专业大类学生实行通识教育,在同一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平台进行培养,学生在前两年(或一年)统一学习基础课,二年(或一年)末根据社会需求、个人兴趣、专长、发展方向和志愿以及学校教学资源等,本着双向选择的原则进行专业分流,学生可在同一学科大类所涵盖的专业范围内选择具体专业,这样可以使专业选择离学生志愿和社会需求更接近。从目前按大类招生的实践看,按大类招生有利于高校教学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教育资源的配置,促进高校学科专业和课程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有利于高校招生计划的编制和录取;有利于考生志愿的填报;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正由于按学科大类招生具有如此优势,这种招生摸式已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所采纳。 一、按学科大类招生有利于高校教学体制改革的深化 按大类招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在计划经济体制的管理模式下,我国的高等教育模式是严格意义上的专业教育,即对同一专业的学生,采用同一种培养方案、同一种教学计划、同一种学习要求,培养成具有一样或是大体一样的知识结构、能力的人。学生过早进入专业学习导致知识面偏窄,学文科的不懂数理化,学理科的人文素养欠缺,难以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竞争力弱。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要求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背景,更需要学生具备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知识,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和扩展知识领域的潜力。按大类招生正是高等教育由专业教育向基础教育转化的具体体现,是高校教育逐渐与国际接轨的表现。按大类招生不是简单地将几个专业合并在一起招生,而是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模式,这就要求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根据社会需求对现行人才培养目标、知识结构、培养方案和培养途径进行重新构建和组合,由单一的人才培养规格向多元规格转变。注重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科学性、合理性、适应性、发展性和社会性。加强课程与教学体系改革,改进教学制度、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课程设置、专业结构及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贯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创新的思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化和通识化,使人才培养质量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从目前按大类招生的实践经验看,按大类招生有利于高校学科结构的调整和教学体制改革的深化。

林学院本科生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实施细则【模板】

林学院本科生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实施细则为了贯彻落实“本科教育质量40条”,深化通识教育基础上宽口径专业教育模式探索实践,建立人才培养新型模式,我院从2015级开始实施本科生按林学大类招生制度改革,为做好大类学生专业分流工作,根据学校《**大学本科生大类招生、培养专业分流指导意见》(校教发〔2015〕226号)文件精神及学院人才教育教学实际,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强化基础、拓宽专业、尊重个性、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竞争机制为主导,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分流培养机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热情,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基本原则 1.机会公平、程序公开、结果公正; 2.志愿优先、成绩排序、兼顾特长; 3.立足专业布局与教学资源配置实际,培养优秀人才。 二、专业分流工作组织 (一)专业分流领导小组 由学院党政领导和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组成。 (二)专业分流工作组 1.专业分流工作组 组长:主管教学工作副院长,主管学生工作副书记

成员:系主任、教研室主任、专业负责人、教学秘书及干事、学工秘书及相关辅导员。 2.专业分流工作组职责 负责统筹组织开展专业分流工作,系主任和专业负责人负责专业宣传工作,学生工作办公室负责学生指导工作,教学办公室负责专业分流具体实施。 三、分流对象和专业规模 (一)分流对象 按专业大类招生培养的林业工程类、林学类本科生。 (二)分流专业及规模 1.林学类专业包括林学专业和森林保护专业两个专业; 2.林业工程类专业包括林产化工专业和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两个专业; 3.林学类的森林保护专业按2个教学班规模接收学生,林学专业按4个教学班规模接收学生;林业工程类的林产化工专业按2个教学班规模接收学生,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按3个教学班规模接收学生,每个教学班规模为33人; 4.各专业可根据现有教学资源和学生志愿情况,经专业分流领导小组研究,可对各专业接收的学生人数进行适度调整。 四、分流办法 (一)分流方法 1.专业分流遵循“志愿优先,成绩排序”的原则。 2.每名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职业规划对2个专业进行选择。

按学科大类招生:利弊得失颇费思量

按学科大类招生:利弊得失颇费思量 中国江苏网5月2日讯(通讯员李荣国记者袁涛)按学科大类招生是近年来国内许多高校正在尝试的招生录 取新办法,其基本做法是:高校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的几个(甚至更多)专业按一个专业大类招生,考生按大类填报志愿,考生入学后前1~2年打通培养,统一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大二或大三年级时再按照一定程序和标准具体选择专业、分流培养。此举一经推出,就受到社会尤其是广大考生及其家长的广泛欢迎,一些高校也因此而吸引了不少关注的目光。 然而,记者从近日在南京财经大学举行的全国地方财经类院校招生工作研讨会上了解到,按学科大类招生并非如公众想象的那么简单,在高校内部,不同的声音始终不绝于耳,甚至一些高校按学科大类招生的试点已经“半途而废”。一些招生专家甚至指出,按学科大类招生“看起来很美”,实际上只是少数高校招生中为了吸引眼球的噱头,其真正的利弊得失颇费思量。 大类招生好处多 “客观地讲,按学科大类招生的初衷并不错,是高校办学理念的一种创新,如果能够在操作层面将这一举措真正落实到位,其对高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意义还是十分明显的。”

南京财经大学学生处长姚学峰认为。 姚学峰解释,首先,按学科大类招生扩大了学生的专业选择空间。过去,考生在选择专业时,每所院校一般只能填报六个专业志愿,限制了考生对专业的选择,实际投档中,由于专业志愿级差的存在,排序靠后的专业志愿基本上属于“填了也白填”,最后只能服从调剂。而在按学科大类招生的情况下,学生填报的志愿并非具体专业而是学科大类,每个学科大类包含了若干个专业,这样考生志愿涵盖的专业数就会远远超过六个,有时可能包括了几十个专业。 其次,有助于学生理性选择专业。考生填报高考志愿时,对所报专业的学习内容、专业特点、就业方向等并不十分清楚,专业选择上往往存在一定盲目性,甚至还有不少考生把填报志愿的事完全交给了家长。而在按学科大类招生的情况下,学生可以根据前1~2年的学习情况并结合社会需求和自身的爱好与专长重新选择专业,让高考专业志愿不再“一报定终身”。 第三,有利于培养“厚基础、宽口径”人才。高校人才培养正在经历从“专才”到“通才”的转变,“厚基础、宽口径”成为一种潮流。按学科大类招生,学生在大一大二年级主要学习通识课程和大类基础课程,在专业分流后才进入各自专业领域的知识学习,有助于为学生打下宽厚的学科知识基础,奠定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基石。一所高校的教务处

在平行志愿填报下按专业大类招生是趋势

在平行志愿填报下按专业大类招生是趋势 大学生就业时和所学专业不对口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一项调查显示,哲学专业毕业生70%的就业是在金融、银行等行业;药学专业毕业生在医疗卫生等机关事业单位就业的只占到40%。今天是考生向学校递交高考(论坛)志愿表的截止日期,记者注意到,今年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大学都改革了招生方案,实行了部分专业按大类招生的新政策。业内人士分析,在平行志愿下,按专业大类招生能拓宽学生的就业面,今后会有愈来愈多的高校实施按专业大类招生。找工作专业不对口现象明显 复旦大学近日披露了该校2008届上海生源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数据显示,该校去年1580人上海生源毕业生中,选择读研究生(论坛) 587人,选择就业993人。而就业去向中所谓最热门的行业(指:会计/法律/咨询/服务/金融/经贸/银行/证券/期货/投资/保险类)占了58.1%。复旦有70个学位专业,在该校招生最不热门的哲学学院29名毕业生中,有12人读研,17人就业,其中在热门行业就业的比例占到了70%,而另一大冷门药学专业的30名就业学生中,在热门行业就业的比例也占到了46%。 这一调查数据,一方面显示了实施通才教育以来,学生综合素质以及适应能力较强。另一方面,则反映出当前大学生在就业时专业不对口现象明显。据一份对2007届大学毕业生的调查显示,上海9所211工程院校近4成毕业生就业与专业不对口。 专业学习与职业理想差异大 专家指出,专业与就业不对口,能一定程度说明学生专业学习与职业理想是有差异的。据了解,目前本市各本科院校基本都已达成了共识:只要考生愿意全部服从志愿调剂,身体和思想健康,见档即取。为了进入一流大学,考生对专业一般都表示"服从志愿调剂"。考生的退档风险虽然降低了,但是要想满足专业志愿却难以两全。这也使大学生专业学习与职业理想差异增大。 去年高考的小刘最向往的是同济的景观学专业,可因为分数线的差距,小刘最终被调剂录取到医学专业。而小刘对当医生并不感兴趣。专家指出,学生志愿填报多数由家长做主,而家长往往重视学校名气,并不注重专业,导致考生个人兴趣得不到满足,不利于考生的学业,甚至会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 按专业大类招生是趋势 "在选择志愿时,多数人难免对专业的了解和选择相对盲目,未必清楚专业真正的发展前景,甚至连自己是否对这个专业感兴趣都不清楚。 "东华大学招生办负责人说。该校从2003年就开始试行按专业大类招生。按大类招生以后,同一类的几个专业被"浓缩"到一个学科大类里,考生选择一个大类,就等于选择了几个专业,相当于增加了对不同专业的选择机会。由于基础扎实,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面也增加。 目前,包括北大、清华、人大等部属院校,都纷纷实行了按大类招生的政策。今年,复旦大学在原来复旦文理学院的基础上,推出10个大类(含28个专业)的招生方案,学生后期可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专业。而上海师范大学今年也推出了17个专业按7个学科大类招生的方案,考生在学习一至两年后,可以结合学习成绩、人生规划和兴趣专长更加理性的选择专业。对此,业内人士指出,随着平行志愿在全国越来越多省市推广以及大学生就业的去向分析来看,从过去的部属院校扩至市属院校,按大类招生的学校正在逐渐增加,这将是今后高校招生的一大趋势。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建设调研报告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建设调研报告 张铮 结合数控技术专业国家示范院校建设课题——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课题组积极开展先期调研工作,目前已完成了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构策略的思考与选择的专题研究。 为深入全面了解国内工学结合人才开展情况,我们选择国内工学结合人才模式教学改先进院校——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进行调研,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的成功实践,以便吸收、借鉴与提高,使数控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起好步、走好路、从而获得成功的实践经验。 一、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工学结合开展情况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是中央地方共建的一所省属职业院校,依托国防航空国防科技企业和四川省区域经济建设,行业特征明显。 该院已实践的工学结合模式主要有: (1)“双循环工学交替”模式 与成都飞机工业(集团)公司等航空企业产学合作,在制造类专业实施了“学校(理论)—工厂(实践)—学校(理论)—工厂(实践)”“双循环工学交替”和“学校教育教学+企业顶岗实践”培养模式。 该模式于2000年荣获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2)“校企全程合作培养”模式 与四川航空公司等企业密切合作,在民航服务专业实施了“联合培养、共同考核、双向选择、企业使用”的“一条龙”式校企全程合作培养模式。 该模式于2004年荣获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3)“三方”合作模式 在计算机软件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学院与教育服务中介机构、数十家专业软件厂商“三方”合作,按照“提供优质服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利益共享、成本分担”原则,发挥各自优势,各司其职,共同实施人才培养。 该模式于2004年荣获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4)“订单式”、“定制式”合作培养模式 先后与空军5719厂、上海泰永企业有限公司、成都中海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等企业产学合作,在航空机电设备维修、模具设计与制造、物业管理等专业以“订单式”、“定制式”方式校企联合培养专门人才。 (5)“双证制”模式 依托航空企业、建筑企业、计算机公司,基于反向设计原理,在机械、建筑、计算机各个专业开发并实施了凸显高职教育特点、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融通的“双证制”和“多证书”培养模式。 集成上述各种教育模式申报的“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荣获2004年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二、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工学结合教改主要做法 通过与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长、数控专业带头人等交流,总结该院工学结合教改主要做法: 1.一专业一模式,求实效 该院推进工学结合教学改革时,专业带头人提出适合本专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努力实践,不求模式一统,注重与专业实际情况符合,所以实效较为明显,也容易获得专业教师认同。 例如双循环工学交替形式主要在制造类各专业中实践,而在航空发动机维修专业中,则结合飞机发动机不同型号,进行定制(按一

中山大学部分专业将实行大类招

2011年中山大学部分专业将实行大类招生【高校招生】 据广东省教育厅统计,目前广东省131所普通高校中,以理工科为主体的仅有31所,只占学校总数的23.66%,在校生数量也只占总数的29.85%,就广东省及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量而言,理工科人才需求量大,但从今年广东各高校的招生计划来看,各高校并没有从这方面加大招生计划,广东理工科学生将供不应求。 今年部分专业将实行大类招生 2011年中山大学将对本科招生政策进行较大的调整,其中最大的变化是招生专业名称将由2010年的116个“浓缩”为67个。 中大招办负责人表示,2011年中大将把部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的专业合并,按大类招生。目前全校有23个学科门类是按大类招生,考生填报专业志愿时,直接填报该大类名称即可。如“经济学类”就包含了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金融学、保险等5个专业,考生若心仪5个专业中的一个或几个,只需要填上“经济学类”即可。考生填报某一类专业,实际上就等于选择了好几个专业,可供选择的范围更宽,有利于满足学生选择专业志愿。 按大类招生对于不太了解大学专业的高中生来说,多了一次认清专业的机会。学生进校时不分专业,在同一公共基础课平台和专业基础课平台进行培养,一年或两年后再根据自己的兴

趣、专长、发展方向和社会需求在大类所含专业中重新选择具体专业,更有利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和成长、成才。 中大今年进行的大类招生将进一步贯彻“通识教育、大类教学、复合创新”的本科人才培养教育理念,体现“厚基础、宽口径、重个性、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近年来中大注重本科课程结构的优化,按文、理、医、工相互渗透的原则构建全校性基础课、跨学科基础课、学科大类中跨专业基础课三个层次的基础教学平台。建立了通识教育中心,着重建设由中国文明、人文基础与经典阅读、全球视野、科技/经济/社会4类通识课程构成的各专业“共同基础课程”,推行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通过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和互补,增强学生对人才市场需求的适应力和就业竞争力。 据悉,2011年中山大学本科招生章程、招生专业目录及招生计划将在教育部审核通过后向社会公布。 三大学院大类招生 华南农业大学今年计划招生9500人,与去年持平,广东生源招生数也与去年持平,变化不大。该校今年将新增材料科学与工程、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两个专业,分别招生30人。招生处老师介绍,新增的两个专业贴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均为人才紧缺型的专业,华农在这两个领域都设有研究所,以前只招研究生,从今年起在本科中进行招生。 华农今年本科招生一大改革是将在经济管理学院、工程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三大学院试点大类招生模式,也就是说所有报考该学院的考生不分专业录取,大一大二共同上基础课,大三再

在平行志愿填报下按专业大类招生是

在平行志愿填报下按专业大类招生是 趋势 大学生就业时和所学专业不对口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一项调查显示,哲学专业毕业生70%的就业是在金融、银行等行业;药学专业毕业生在医疗卫生等机关事业单位就业的只占到40%。 今天是考生向学校递交高考(论坛)志愿表的截止日期,记者注意到,今年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大学都改革了招生方案,实行了部分专业按大类招生的新政策。业内人士分析,在平行志愿下,按专业大类招生能拓宽学生的就业面,今后会有愈来愈多的高校实施按专业大类招生。 找工作专业不对口现象明显 复旦大学近日披露了该校2008届上海生源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数据显示,该校去年1580人上海生源毕业生中,选择读研究生(论坛)587人,选择就业993人。而就业去向中所谓最热门的行业(指:会计/法律/咨询/服务/金融/经贸/银行/证券/期货/投资/保险类)占了58.1%。 复旦有70个学位专业,在该校招生最不热门的哲学学院29名毕业生中,有12人读研,17人就业,其中在热门行业就业的比例占到了70%,而另一大冷门药学专业的30名就业学生中,在热门行业就业的比例也占到了46%。 这一调查数据,一方面显示了实施通才教育以来,学生综合素质以及适应能力较强。另一方面,则反映出当前大学生在就业时专业不对口现象明显。据一份对2007届大学毕业生的调查显示,上海9所211工程院校近4成毕业生就业与专业不对口。 专业学习与职业理想差异大 专家指出,专业与就业不对口,能一定程度说明学生专业学习与职业理想是有差异的。据了解,目前本市各本科院校基本都已达成了共识:只要考生愿意全部服从志愿调剂,身体和思想健康,见档即取。为了进入一流大学,考生对专业一般都表示"服从志愿调剂"。考生的退档风险虽然降低了,但是要想满足专业志愿却难以两全。这也使大学生专业学习与职业理想差异增大。

[工学,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与实践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与实践 【摘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在具体的设计与执行过程中,简单地复制照搬是行不通的,必须考虑所在专业与行业企业的实际情况。本文以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的个案研究为例,阐述了在特定专业条件和行业背景下如何有效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执行过程和实施效果。 【关键词】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一专业特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背景 二工学结合的设计思路与人才培养目标 1.整体设计思路 由于古玩艺术品经营管理行业具有专业知识密集度高、从业经验积累性强、市场信息更新速度快的特点,需要从业人员不仅要打好扎实的专业基本功,还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进入工作角色以便积累经验,同时还要不断追踪热点信息,培养和保持敏锐的市场应变能力。传统的三年制人才培养路径无法充分满足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职业紧迫感,要让学生在完成专业基础学习的同时,尽快熟悉和了解职业领域以及岗位技能需要,并根据自身的特点与爱好设计一个适合自己未来发展的职业方向,仅仅依靠校园这个单一的环境是无法实现的,要让学生尽快“走出去”,就必须实现专业与企业的深度联合、共同培养。 与此同时,伴随着行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竞争的日益加剧,行业企业对人才的渴求也与日俱增,如何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储备人才成为众多有实力的企业正在思考的问题,部分具有前瞻性的企业也开始积极联系相关院校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本着共同的目标,通过充分沟通、资源共享,专业与上海聚德文化企业集团达成定向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双方约定,专业新生入校后的前两个学年为“在校学习期”,其中一至三学期本专业方向的全部学生根据专业统一的人才培养计划安排在校学习专业课程。第四学期企业将与本方向的专业学生签订定向人才培养协议书,通过协议明确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权利与义务。并派遣各企业骨干员工前来学校授课,根据企业自身的需要对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前的岗位技能强化与项目化课程的导入,并根据课程考核的结果确定进入聚德精英班实习的人选。第三学年为“入企实习期”,根据前期考核的结果,企业从中挑选已经符合要求的学生进入企业各相关岗位进行顶岗实习。其中第五学期为轮岗式实习,每位学生对全部预设岗位进行轮换式的实习,此举的目的是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轮岗过程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企业在轮岗过程中发现发掘学生的职业潜力,做到人尽其才。第六学期为定岗式实习,经过轮岗实习后根据学生的本人志愿和企业的考核结果确定学生的最终实习岗位。与此同时,暂时未被选中的学生将继续在学校进行有针对性的基础性专项技能提升,进一步锤炼和夯实专业基础技能,通过后续考核合格的学生还有机会进入企业实习。两个学期的顶岗实习过程中有规范的淘汰与奖励机制,最后一个学期,企业将与终期测评合格并符合用工需求的学生签订就业协议。 为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施,专业与企业联合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会成员由专业教师、企业高管和第三方行业专家共同组成,必要时还会增设学生代表,通过过程监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