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性能计算机发展历程及现状

高性能计算机发展历程及现状

高性能计算机发展历程及现状
高性能计算机发展历程及现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29844101.html,

高性能计算机发展历程及现状

作者:陈红梅等

来源:《软件导刊》2015年第03期

摘要:高性能计算已被公认为继理论科学和实验科学之后的第三大科学研究方法,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高性能计算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经历了向量机、MPP、集群等几个阶段,我国高性能计算机的研制和应用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国内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纷纷构建高性能计算平台,江汉大学也构建了自己的高性能计算平台。对高性能计算机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并分析了其现状,重点介绍了江汉大学高性能计算平台。

关键词:高性能计算机;向量机;MPP;集群;中国TOP100;国际TOP500

中图分类号:TP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5)003-0007-02

0 引言

目前,高性能计算科学与技术已成为世界各国竞相争夺的战略制高点[1]。一些发达国家

和发展中国家纷纷制定战略计划,投入大量资金,加速研究开发步伐。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起就实施了一系列推动计算科学发展的国家计划,包括“战略计算机计划”(SCP)、“高性能计算和通讯计划”(HPCC)、“加速战略计算计划”(ASCI)、“先进计算设施伙伴计划”(PACI)等。

1 高性能计算机发展历程

从20世纪70年代产生第一代高性能计算机开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高性能计算机经历了向量机、MPP、集群等几个发展阶段。

1.1 向量机

1974年,控制数据公司(Control Data Corporation,CDC)推出了CDC STAR-100,它是首先使用向量处理器(Vector Processor)的计算机,被认为是第一台向量机。1982年,克雷公司生产的Cray X-MP/2诞生,它是世界上第一部并行向量计算机。Cray X-MP系列计算机基于并行向量处理机结构,并行向量处理机是将向量处理器直接并行的一种体系结构。

当时的并行向量机占领高性能计算市场达20年之久,并行向量机处理器数目的增加,使得定制费用和维护费用越来越昂贵,性价比越来越低,已难以满足高性能计算机市场化的要求。

高性能计算机发展历程及现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29844101.html, 高性能计算机发展历程及现状 作者:陈红梅等 来源:《软件导刊》2015年第03期 摘要:高性能计算已被公认为继理论科学和实验科学之后的第三大科学研究方法,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高性能计算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经历了向量机、MPP、集群等几个阶段,我国高性能计算机的研制和应用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国内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纷纷构建高性能计算平台,江汉大学也构建了自己的高性能计算平台。对高性能计算机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并分析了其现状,重点介绍了江汉大学高性能计算平台。 关键词:高性能计算机;向量机;MPP;集群;中国TOP100;国际TOP500 中图分类号:TP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5)003-0007-02 0 引言 目前,高性能计算科学与技术已成为世界各国竞相争夺的战略制高点[1]。一些发达国家 和发展中国家纷纷制定战略计划,投入大量资金,加速研究开发步伐。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起就实施了一系列推动计算科学发展的国家计划,包括“战略计算机计划”(SCP)、“高性能计算和通讯计划”(HPCC)、“加速战略计算计划”(ASCI)、“先进计算设施伙伴计划”(PACI)等。 1 高性能计算机发展历程 从20世纪70年代产生第一代高性能计算机开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高性能计算机经历了向量机、MPP、集群等几个发展阶段。 1.1 向量机 1974年,控制数据公司(Control Data Corporation,CDC)推出了CDC STAR-100,它是首先使用向量处理器(Vector Processor)的计算机,被认为是第一台向量机。1982年,克雷公司生产的Cray X-MP/2诞生,它是世界上第一部并行向量计算机。Cray X-MP系列计算机基于并行向量处理机结构,并行向量处理机是将向量处理器直接并行的一种体系结构。 当时的并行向量机占领高性能计算市场达20年之久,并行向量机处理器数目的增加,使得定制费用和维护费用越来越昂贵,性价比越来越低,已难以满足高性能计算机市场化的要求。

看高性能计算系统中常用的几种内部互联网络

看高性能计算系统中常用的几种内部互联网络 在大规模并行计算和机群等高性能计算系统中,处理器之间或计算节点之间的快速互联网络的重要程度并不亚于处理器本身。在早期的大型计算系统中,处理器之间的通信一直被所采用的互联网络(通常是以太网)延时 大、带宽不足等因素所牵制;如今,Myrinet、QsNet、SCI以及刚刚兴起的Infiniband等多种专用高速互联网络的成功应用,使得这种状况发生很大改观的同时,也使得高性能计算系统内部互联网络的选择成了一门学问。 高性能计算系统的互联方式有很多种,最初的机群系统是基于LAN技术的,也就是以最普通的以太网(Ethernet)作为数据交换媒介。其优势在于可以方便地增加计算节点到集群系统中,但是其缺点也很多,传输速度较慢,复杂的协议造成非常高的延时,并且限制了扩展性。各种各样的专用高速互联网络应运而生,最为典型的有Myrinet、QsNet,以及最近几年兴起的Infiniband,它们为集群系统提供了构建高带宽、低延时数据交换环境的可行条件。 广为应用的Myrinet Myrinet是目前机群系统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互联网络。Myricom公司从1994年就开始销售第一代Myrinet产品,当时只是作为以太网络的第二选择来实现机群系统中的节点互联,除了100MB/s 的高带宽外,它的主要优势是小数据量延时,只有10m~15ms,这与当时Convex、IBM、SGI等公司在并行系统中使用的专有网络的高延迟形成鲜明对比。此后随着软硬件的不断升级,Myrinet更是成为了机群制造商的第一选择,直到今天这种优势依然存在。 同Infiniband一样,Myrinet使用全双工链路,并且通过远程内存存取(Remote Direct Memory Access,RDMA)对其他主适配器卡(称为Lanai)的远程内存进行读/写操作,这些卡以与之连接的主机PCI-X总线为接口界面。 最新一代的Myrinet使用了光纤作为信号传输通道,这不仅在连接方面有了很大的灵活性,而且也给信号高速传输提供了足够空间。但同时不可忽略的是,由于光纤电缆和连接器都很“娇气”,很容易在机群节点维护的过程中受损,可靠性方面值得关注。 目前Myrinet已经有8~128口交换机提供。从Myricom自己提供的最新测试数据来看,使用业界惯用的MPI Ping-Pong测试方法,其带宽为230MB/s,MPI延时为10ms。 快速可靠的QsNet QsNet是Quadrics公司的产品,该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早期一家德国公司Meiko,它专门研制称号为CS-1、CS-2的并行计算系统,在当时的CS-2系统中就包括了一种很好的对数网络,在Meiko公司倒闭的时候,这种网络作为单独的产品保留并被一家意大利公司Alenia接手,放置在一个独立的公司Quadrics中运营。后来由于Digital/Compaq公司选择了QsNet作为其AlphaServer SC 系列高性能计算机的互联网络而一举成功。不过事实也证明,QsNet是一种快速、可靠的网络系统。从两年前开始,该技术也逐渐在机群系统中得到应用。

25台庞然大物鉴证超级计算机发展史

25台庞然大物鉴证超级计算机发展史 你以为旧式的巨型计算机现在就应该躺在博物馆里?当我们开始学习电脑的时候,它们已经比那些巨大的前辈缩小了N 多倍。不过到今天为止,仍旧有许多旧式巨型计算机还在做各种疯狂的工作。今天我们就给大家列举25台可以充满房间的巨型计算机。 1、台风:它现在仍旧在RCA实验室服役,它是一台典型的1950年代的大家伙,控制面板就像一堵墙,使用了数千只电子管和几英里长的电线。 超级计算机“台风”(图片来自牛丸街,下同) 2、1958年11月,在伦敦召开的国际计算研讨会上,一台巨型计算机:自动计算引擎,展示了计算机房同样可以成为建筑学上的奇迹。

3、在掌上电脑以及智能电话出现很久之前,我们仍旧使用计算机辅助通信的工作,1967年,英国的kdf9通信计算机被放置在在爱丁堡第一区域计算中心。 4、世界上第一台工程机械辅助设计计算机被安装在克利夫兰,俄亥俄州的路易斯飞行动力实验室,现在改名叫做约翰格伦研究中心。

5、当年,航空设计领域也使用超大型计算机:如电子数据处理704型,1957在兰利研究中心服役。 6、同样,当年在运输领域,也采用超级计算机。这是一台运行于1968年伦敦机场的计算机,博阿迪西亚,用它来处理货物及机票信息。

7、电子计算机的发明来源于战争,所以军方是早期大型计算机最大用户。这是在二战期间,弹道研究实验室中的,电子数字积分器计算机。 8、一些年之后,在1969年,计算机帮助我们进入空间领域。IBM公司的”选择性序列电子计算机“用于计算阿波罗登月的路线。

9、这是一张巨型计算机电影成名照。霍尼韦尔计算机和迈克尔凯恩一起在1967年的一部电影中出演角色:Billion Dollar Brain。 10、除了一些非常重要的工作,计算机也担任一些让人乏味的工作。在约翰格伦研究中心,微分分析计算机帮助技术员准备数据报告。

我国高性能计算机的应用前景及发展中的问题

我国高性能计算机的应用前景及发展中的问题 摘要:高性能计算机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高性能计算机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根本保证。发展高性能计算机,可以带动科学技术的进步,解决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进步、国防建设与国家安全等方面一系列的挑战性问题,促进我国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文章总结了国内外高性能计算机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并总结了我国目前发展高性能计算机面临的问题,最后作者提出了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看法。 关键词:高性能计算机;计算速度;高端计算 1、高性能计算机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 1.1对制造业的推动:我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高性能计算在制造业的广泛使用,不仅可以帮助工程师在设计阶段更科学地计算材料强度,更合理地选择和使用材料,设计出更符合空气和流体动力学原理和人体工程的产品结构和外形,而且可以在仿真基础上全面规划整个制造过程,有效提高产品制造的质量和产量。高性能计算的全数字化设计制造环境在缩短产品设计周期、节能降耗、降低污染、提高产品质量

方面的作用不可限量。 1.2 对网络信息服务的影响:在网络日益普及的今天,我们已经渐渐习惯于从网上获得信息和服务,但是同时也经常为服务响应速度的迟缓而烦恼。要面对数千万、数亿用户的访问请求,服务器必须有强大的数据吞吐和处理能力。这又是高性能计算机发挥作用的舞台。高性能服务器每秒种可以处理数千万乃至数亿次服务请求,及时提供用户所需要的信息和服务,保证服务质量。 2、国内外高端计算发展现状 2.1国内高端计算机发展现状:根据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数学软件分会2003年11月份公开发布的2003年中国高性能计算机TOP100排行榜最新统计,我国高端计算机系统的总计算能力在19.56TF/s峰值左右。我国高端计算机系统研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大体经历了3个主要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70年代中后期到80年代中期,主要以研制大型向量系统为主(以银河I为代表);第二阶段从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末,主要以研制大规模并行系统为主(以神威I为代表);第三阶段从90年代中期起,主要以研制大规模机群系统为主(以曙光机为代表)。目前,参与高端计算机研制的单位已经从科研院所发展到企业界。

计算机发展史简介

第一章计算机发展史简介 一.先驱者的贡献 帕斯卡(Biaise Pascal,1623~1662) ↖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 ↖19 岁受机械时钟的启发发明第一个齿轮式机械计算器(1642 年),只能做加、减法 巴贝奇(C.Babbage,1791~1871) ↖英国数学家 ↖公认的计算机之父 ↖研制出差分机和分析机 ↖提出程序控制的思想 ↖提出了完整的通用计算机的设计方案,已经有许多的现代计算机的元素在里面,最终100 年后由艾肯实现 爱达.拜伦(Ada Augusts Lovelace,1815~1852) ↖英国数学家 ↖为巴贝奇的分析机编制程序 ↖虽然还没出现?°循环?±,?°子程序?±的概念,但其中已经蕴含了现在程序的思想。 ↖被称为世界上第一位程序员 艾肯(Howard Aiken,1900~1973) ↖美国数学教授 ↖制造出第一台机电式计算机MarkI ,后又制造出MarkII ↖MarkI 的一些参数: 以机电的方法代替机械的方法实现分析机,1944 年完成,在哈佛大学用了15 年 15.5米,高2.4米,75万个零部件 乘法速度是3 秒 图灵(Alan Turing,1912~1954) ↖英国科学家 ↖现代计算机诞生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 人物之一,另一个是冯. 诺依曼 ↖他对现代计算机的贡献有两个: 建立图灵机理论模型 提出定义机器智能的图灵测试 冯.诺依曼(Von.Neumann,1903~1957) ↖美国数学教授 ↖现代计算机之父 ↖两个方面的重要贡献 提出了存储程序的思想 在EDVAC设计中提出的计算机结构奠定了现代 计算机体系结构框架,被称为冯.诺依曼结构 二.现代计算机的诞生 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电子计算机ENIAC的诞生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 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注: 参考相关资料《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Windows7 Office 2010》 百度百科,维基百科,网上相关图片,希望赵老师可以认真批阅, 如有错误地方希望指导更正。

一、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我 们现在的社会越来越离不开电脑,各种社会人员,总是 时不时的打开电脑。在我们感受计算机带给我们的方便时候,我们也更要了解计算机的历程,下面就一一地介绍我们的先辈如何通过努力将我们带进一个信息数字化的时代。 1946年2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了一台被称为ENIAC的庞然大物,从此便开启了计算机时代的大门。从此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20世纪发展最快的一门学科,尤其是微型计算机的出现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计算机的应用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有力地推动了信息社会的发展。一直以为,人们都以计算机物理器件的变革作为标志,故而把计算机的发展分为四代。 1.第一代(1946—1958年);电子管计算机时代

第一代计算机的内部元件使 用的是电子管。世界上第一台电 子数字积分式计算机--埃尼克 (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 学莫尔学院诞生。ENIAC犹如一 个庞然大物,它重达30吨,占地 170平方米,内装18000个电子 管, 但其运算速度比当时最好的机电式计算机快1000倍。1949年,第一台存储程序计算机--EDSAC在剑桥大学投入运行,NIAC和EDSAC均属于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电子管计算机采用磁鼓作存储器。磁鼓是一种高速运转的鼓形圆筒,表面涂有磁性材料,根据每一点的磁化方向来确定该点的信息。第一代计算机由于采用电子管,因而体积大、耗电多、运算速度较低、故障率较高而且价格极贵。本阶段,计算机软件尚处于初始发展期,符号语言已经出现并被使用,主要用于科学计算方面。

高性能计算机排行榜简析

TOP100和TOP500 高性能计算机排行榜简析袁国兴研究员 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

高性能计算(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 /数值计算/数值模拟实验 利用先进的计算能力去理解和解决复杂问题 理论、实验难以解决 或无法解决的科学问题大型、复杂、甚至不可重复和危险的工程设计和实验安全(如核电)通过计算能评测、预测、预报核电运行和安全情况

“ 高性能计算可以做很多极其困难的事情: 可以提升研究能力、缩短研究进程、节约研究经费 下面举个例子来说明

“ 下面我们以中国高性能计算机性能排行榜TO P100和世界高性能计算机排行榜TO P500,来讨论中国高性能计算的发展

2018年10月中国TOP100前三名计算机神威? 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 1 2 3 4 5 6研制厂商: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要参数 部署单位: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 部署时间:2016年-2018年 测试性能:93.015 PFLOPS 系统峰值:125.436 PFLOPS 40机柜/160超级节点/40960个计算节点 40960颗SW26010 260C 1.45G H z C P U 单节点32G B内存,全系统1.31P B内存 自主高速网络 国产申威睿智操作系统(Ra ise O S)2.0.5 整机功耗15.371MW

关于神威?太湖之光 真正意义上的自主超级计算机系统 优异的性能功耗比 ?93.0 PFLOPS/15.37MW (33.86PFLOPS/17.8MW) ?Green500 第4名(其他前10系统规模不足太湖之光1/10) 出色的应用表现: 在盐湖城召开的2016全球超算大会上,中科院软件所杨超 团队(中科软+清华+北师大+国家无锡超算中心)联合开发 的“千万核可扩展大气动力学全隐式模拟”,获得国际高性能 计算应用领域最高奖—戈登贝尔奖(2016.11.17)

(最新)智能手机的发展特点和发展趋势

(最新)智能手机的发展特点和发展趋势目录 第一章智能手机概述 .................................... 1 1.1何为智能手 机 ..................................................................... .. (1) 1.2智能手机与普通手机的区 别 ..................................................................... (1) 1.3主要的智能手机操作系 统 ..................................................................... . (1) 1.3.1 iOS (1) 1.3.2 Android (1) 1.3.3 Symbian OS (1) 1.3.4 Windows Mobile (2) 第二章发展历程 ........................................... 3 2.1智能手机的发展历 程 ..................................................................... (3) 第三章智能手机硬件和软件的发展特点 .......................... 4 3.1 硬

件...................................................................... . (4) 3.1.1 屏幕 (4) 3.1.2 CPU (6) 3.1.3 RAM和ROM: (8) 3.2 操作系 统 ..................................................................... (8) 3.2.1 Android 与 iOS 系统架构对比 (8) 3.3 市场竞争...................................................................... (12) 总结智能手机未来的发展趋势 ............................... 12 附录:专业英语 ........................................... 15 What Makes a Smartphone Smart? ................................................................. . (15) 中文释义:是什么使智能手机如此智 能, (16) 内容摘要 本文主要分析的是智能手机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以及对未来的预测。纵观智能手机的发展历程,和软硬件的发特点和。展趋势分析智能手机的市场现状和技术特点以及各大操作系统的架构,其中着重对Android和ios的系统架构做了对比和

回顾中国超级计算机研发历程 美国人总是震惊

“天河二号”获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三连冠 2014年06月24日09:51:47 新华信息化 新华网华盛顿6月23日电(记者林小春)国际TOP500组织23日公布了最新的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排行榜,中国的“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以比第二名美国“泰坦”超级计算机快近一倍的速度,连续第三次获得冠军。 TOP500榜单每半年发布一次。自去年6月以来,“天河二号”就以每秒33.86千万亿次的浮点运算速度稳居榜首。除了芯片技术外,这一系统大多由中国自主研发。美国能源部下属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泰坦”则连续3次屈居亚军,其浮点运算速度为每秒17.59千万亿次。 第三名至第五名分别是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的“红杉”、日本理化研究所的“京”和美国阿尔贡国家实验室的“米拉”,这一排名与上一期榜单无异。与上一期相比,前十名的唯一变化是第十名,新入选的是隶属于美国政府的“克雷”XC30超级计算机,其运算速度不到“天河二号”的十分之一。 国际TOP500组织在一份声明中说,从榜单看,“超级计算机的整体性能提升速度已降至历史最低点”。例如,在1994年至2008年间,榜单最后一名的计算性能平均每年提升90%,而过去5年每年只提升了55%。 从整个榜单来看,美国进入前500强的超级计算机从上一期的265个下降至本期的233个,但优势依然明显。第二名中国大陆则从63个增至76个。日本和英国分别以30台并列第三。 超级计算机是国家科研的重要基础工具,在地质、气象、石油勘探等领域的研究中发挥关键作用,也是汽车、航空、化工、制药等行业的重要科研工具。TOP500榜是对全球已安装的超级计算机“排座次”的最知名排行榜。从1993年起,由国际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综述

.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 关键词:中国计算机晶体管 . 大型电子计算机集成电路“银河I”巨型计算机 微处理器(CPU)遭重创龙芯 一中国的计算机事业起步与发展 .. 中国电子计算机的科研、生产和应用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开始的。1956年,周总理亲自主持制定的《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就把计算机列为发展科学技术的重点之一,并筹建了中国第一个计算技术研究所 以逻辑电路器件作为标志,到目前为止的电子计算机可以分为四代。每一代计算机,都比前一代更小、更快,技术工艺要求更高,价钱也更便宜。 . 第一代计算机采用电子管。美国研制出第一代计算机用了4年,而中国通过学习苏联的技术,仅用3年就完成了,并生产了50台左右 . . 第二代计算机采用晶体管。美国从第一代计算机进入第二代计算机花了9年时间生产了约200台 . . 第三代计算机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这段发展过程美国用了11年中国用了7年时间我国研制的第三代计算机品种非常多。例如,北京大学、北京有线电厂和燃化部等单位联合研制的150机于1973

年完成;借鉴美国IBM公司16位小型机技术的DJS-100机也于该年(1973)研制成功,它的硬件为自行设计,软件兼容;1976年11月,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研制成功1000万次大型电子计算机“013机” . 第四代计算机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今天的计算机都属于第四代计算机。这个过程美国用了9年研制的ILLIAC-IV中国用了8年。77型机是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研制的,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的16位微型计算机。另外,参照美国Intel8008机型的国产DJS-050微机,也于该年(1977)由清华大学等单位仿制成功并通过鉴定。 .. 二.中国掌握了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 . . 1965年,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块集成电路在上海诞生,仅比美国晚了5年。在此后的岁月里,尽管国外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但这一领域的广大科研工作者和工人阶级,发扬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起了中国早期的半导体工业,掌握了从拉单晶、设备制造,再到集成电路制造全过程,积累了大量的人才和丰富的知识,相继研制并生产了DTL、TTL、ECL等各种类型的中小规模双极型数字逻辑电路,支持了国内计算机行业。当时具备这种能力的国家除中国外,只有美国、日本和苏联 . . 中国从小规模集成电路经过中规模集成电路,再发展到大规模集成电路,仅用了7年时间,这以1972年四川永川半导体研究所。研制成功的我国第一块PMOS型大规模集成电路为标志,而美国用了8年 .

高性能计算机的关键技术和发展趋势

2001年6月中国工程科学Jun.2001第3卷第6期EngineeringScienceV01.3No.6 一毒;i髓j;{撤i誊 高性能计算机的关键技术和发展趋势 金怡濂,黄永勤,陈左宁,桂亚东,漆锋滨 (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100080) [摘要]介绍高性能计算机的关键技术和发展趋势。简要回顾高性能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和当前形势,重点讨论大规模并行处理(MPP)所面临的挑战,包括可扩展性、友善性和可用性。介绍神威高性能计算机及其应用情况,并对如何发展我国高性能计算机提出一些初浅的看法。 [关键词]大规模并行处理;系统软件;并行编译;系统效率;可扩展性;可用性 1引言 高性能计算机自诞生以来已走过了漫长的历程,在1964--2000年的36年中,运算速度从1Mflo/s提高到12Tflo/S,高性能计算机不仅在运行速度上提高了7个数量级,而且在体系结构、软硬件技术、算法和应用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科学技术没有哪一项像计算机发展如此迅猛,更新换代如此迅速。由于科学和工程计算需求的牵引,以及正在发展的知识经济的驱动,高性能计算机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提高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是计算机发展中永恒的主题。如今,计算机科学家和工程师们计划在2005~2010年把高性能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提高到拍次每秒。实现这样的宏伟目标,决不是一帆风顺的。当前,高性能计算机突破了太量级以后,正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挑战。 2举世瞩目的30年 在过去的30多年中,高性能计算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萌芽阶段、向量机鼎盛阶段和大规模并行处理机(MPP)蓬勃发展阶段。 2.1萌芽阶段(1964—1975年) 萌芽阶段有代表性的计算机包括1964年的CDC6600、70年代初的ASC和STAR一100向量机、1974年的ILLIAC一Ⅳ并行机。CDC6600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台巨型机,运算速度1Mflo/s。STAR一100是世界上最早的向量机,由于研制周期长,所采用的技术如磁芯存储器等在机器研制完成时已落后,未能进入市场。ILLIAC一Ⅳ是最早的SIMD阵列计算机,原计划由4个象限共256个处理单元组成,实际只安装了一个象限,由于其编程模式与当时使用的大型机大相径庭,程序员必须考虑问题的规模如何与固定的机器规模相适应,加上机器稳定性差,使该机未能得到推广。 2.2向量机鼎盛阶段(1976--1990年) 1976年Cray公司推出Cray一1向量机,开始了向量机的发展阶段。在短短10多年中,相继出现了Cray一2、Cray—XMP、Cray—YMP和Cray—C90,DEC公司的VAX9000,Convex公司的C3800系列,NEC公司的SX系列,富士通公司的VPP系列等。向量机得以发展的原因是向量处理对提高机器运算速度十分有利,主要表现在:1)有利于流水线的充分利用,可以缩短周期,提高主频; [收稿日期]2001一01—18;修回日期2001—03—03 [作者简介]金怡濂(1929一),男,天津市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手机发展历程简要

二战刚刚结束,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在1947年率先提出了手机的概念,1973年4月3日摩托罗拉公司前高管马蒂.库珀在曼哈顿的试验网络上测试了他的一台电话,他把电话打给了竞争对手──贝尔实验室的一名科学家。这种电话勉强算是便携式的,它重约 1.13 公斤,靠电池运转,体积庞大,用它总共可以通话十分钟。这是世界上的第一台手机。 DynaTAC 8000X 1983年10月13日,Ameritech 公司的高管鲍伯?巴内特把车停在了芝加哥Soldier Field 体育场外,拨通了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商用手机电话,它的型号为DynaTAC 8000X是由摩托罗拉生产的,重2磅,通话时间半小时,销售价格为3995美元,是名副其实的最贵重的砖头,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哥大”的雏形。 第一台进入中国市场的手机:摩托罗拉 3200 第一台手机进入中国市场是在1987年,其型号为摩托罗拉3200,当时的造型设计和上面说过的摩托罗拉DynaTAC 8000X基本一致。也就是当时非常流行的“大哥大”。 第一款揭盖式手机:摩托罗拉 8900 摩托罗拉8900俗称“大砖头”,80年代末移动通讯开始进入中国市场的第一代手机新贵,在中国人称“大哥大”,亦可作防身之用,虽然其貌不扬,但它是第一款揭盖式手机。由于带翻盖,放在口袋里不会因为不小心碰了某个键而开机发出信号稍后,摩托罗拉公司又于90年代初推出了8900的后继产品9900,因其体积小、轻便耐用,曾是白领女性的专

宠。但它与8900型一样,采用镍铬电池,电量太小。在1995年之前,一直引领手机时尚,最高售价曾达2万元左右。 模拟移动电话时代手机的功能往往仅仅只是局限于通话功能,而且受到技术、材料各方面的限制,款式上相当单一,缺乏变化,大可称为手机的史前时代 第一台折叠手机:摩托罗拉 328c 掌中宝”这个词在很多国内第一代手机用户心目中可以说是拥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摩托罗拉328c是大家接触到的第一款折叠造型手机。它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大家对手机的传统印象。除了体积更加小巧之外,其多彩的颜色也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而它的出现也奠定了摩托罗拉在折叠造型手机领域不可动摇的统治地位,2000年上市的V998可以说是摩托罗拉V系列的巅峰时期。 第一款内置天线手机 上面所说的掌中宝可以说是手机在折叠造型上划时代的产品,而在直板机领域,内置天线设计也可以算得上一个里程碑。汉诺佳CH9771是第一款采用内置天线设计的直板机型,但是大家对它并不太熟悉,国内消费者真正接触到的第一款内置天线折叠机型是诺基亚3210。1999年它的出现让诺基亚直板机真正在国内站稳了脚跟,也为2000年8210的巨大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市场基础。

2018年华为手机的发展历史及现阶段分析-优秀word范文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华为手机的发展历史及现阶段分析 华为手机的发展历史及现阶段分析 华为手机的变化 华为简介:优秀的通信技术积累提起“华为”二字,人们的第一印象还是通讯设备供应商。这家1987年在深圳成立的公司,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中国高科技企业的象征。在传统运营商市场,华为给人的印象大致可以归纳为“低调”、“可靠”,这在B2B市场是很好的品质。正是这样的品质,让华为把自 己的通信设备卖到了全球上百个国家和地区,覆盖全球1/3的人口。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销售通信设备的民营通信科技公司,总部位于中国广东省 深圳市龙岗区坂田华为基地。华为的产品主要涉及通信网络中的交换网络、传 输网络、无线及有线固定接入网络和数据通信网络及无线终端产品,为世界各 地通信运营商及专业网络拥有者提供硬件设备、软件、服务和解决方案。华 为于1987年在中国深圳正式注册成立。华为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全球170多个国家,服务全球运营商50强中的45家及全球1/3的人口。 华为手机初期:还是习惯于和大企业做交易,不重视自身品牌形象 201X 年7月,成立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手机业务部华为手机展示201X年2月,作为中国 第一款WCDMA手机参加法国戛纳3GSM大会,并在大会现场进行了丰富的业务演示。不过,当一个品牌需要直接面向消费者时,“低调”就成为了一个障碍。华为开始在手机终端业务发力之后,如何从一个B2B品牌转为大众接受的 B2C品牌,成为华为终端团队面临的最大挑战。 其实华为很早就涉足终端市场,不过最初华为是依靠为运营商定制机起家,早期华为熟悉的套路是:根据运营商提出的需求,在满足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尽 量控制成本,造出尽可能低价的手机。 有些手机甚至都没有打上华为的logo,而是直接以运营商的品牌出售。本 质上说,这依然算不上B2C,因为采购方是运营商,华为依然是对运营商的需 求负责。“竭尽所能满足客户需求”,这是华为的强项,也是华为多年服务于 运营商所积累的经验。华为手机过渡期:开始走上自有品牌的道路

计算机发展史简介

一、计算机发展史简介 人类所使用的计算工具是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计算工具相继出现了如算盘、计算尺、手摇机械计算机、电动机械计算机等。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在美国诞生。这台计算机共用了18000多个电于管组成,占地170m2,总重量为30t,耗电140kw,运算速度达到每秒能进行5000次加法、 300次乘法。从计算机的发展趁势看,大约2010年前美国就可以研制出千万亿次计算机。 电子计算机在短短的50多年里经过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IC)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四个阶段的发展,使计算机的体积越来越小,功能越来越强,价格越来越低,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正朝智能化(第五代)计算机方向发展。1.第一代电子计算机 第一代电于计算机是从1946年至1958年。它们体积较大,运算速度较低,存储容量不大,而且价格昂贵。使用也不方便,为了解决一个问题,所编制的程序的复杂程度难以表述。这一代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只在重要部门或科学研究部门使用。 2.第二代电子计算机 第二代计算机是从1958年到1965年,它们全部采用晶体管作为电子器件,其运算速度比第一代计算机的速度提高了近百倍,体积为原来的几十分之一。在软件方面开始使用计算机算法语言。这一代计算机不仅用于科学计算,还用于数据处理和事务处理及工业控制。 3.第三代电子计算机 第三代计算机是从1965年到1970年。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是以中、小规模集成电路为电子器件,并且出现操作系统,使计算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它们不仅用于科学计算,还用于文字处理、企业管理、自动控制等领域,出现了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信息管理系统,可用于生产管理、交通管理、情报检索等领域。 4.第四代电子计算机 第四代计算机是指从1970年以后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LSI)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为主要电子器件制成的计算机。例如80386微处理器,在面积约为10mm X l0mm的单个芯片上,可以集成大约32万个晶体管。 第四代计算机的另一个重要分支是以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微处理器和微型计算机。 微型计算机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71~1973年,微处理器有4004、4040、8008。 1971年Intel公司研制出MCS4微型计算机(CPU为4040,四位机)。后来又推出以8008为核心的MCS-8型。 第二阶段是1973~1977年,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和改进阶段。微处理器有8080、8085、M6800、Z80。初期产品有Intel公司的MCS一80型(CPU为8080,八位机)。后期有TRS-80型(CPU为Z80)和APPLE-II型(CPU为6502),在八十年代初期曾一度风靡世界。 第三阶段是1978~1983年,十六位微型计算机的发展阶段,微处理器有8086、6、80286、M68000、Z8000。微型计算机代表产品是IBM-PC(CPU为8086)。本阶段

高性能计算机介绍

高性能计算机介绍 高性能计算机介绍 一、高性能计算简介: 高性能计算指通常使用很多处理器(作为单个机器的一部分)或者某一集群中组织的几台计算机(作为单个计算资源操作)的计算系统 和环境。有许多类型的HPC系统,其范围从标准计算机的大型集群,到高度专用的硬件。大多数基于集群的HPC系统使用高性能网络互连,比如那些来自InfiniBand或Myrinet的`网络互连。基本的网 络拓扑和组织可以使用一个简单的总线拓扑,在性能很高的环境中,网状网络系统在主机之间提供较短的潜伏期,所以可改善总体网络 性能和传输速率。 二、高性能计算机: 高性能计算机能够执行一般个人电脑无法处理的大资料量与高速运算的电脑。其基本组成组件与个人电脑的概念无太大差异,但规 格与性能则强大许多,是一种超大型电子计算机。具有很强的计算 和处理数据的能力,主要特点表现为高速度和大容量,配有多种外 部和外围设备及丰富的、高功能的软件系统。现有的超级计算机运 算速度大都可以达到每秒一太次以上。 高性能计算机是计算机中功能最强、运算速度最快、存储容量最大的一类计算机,多用于国家高科技领域和尖端技术研究,是一个 国家科研实力的体现,它对国家安全,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 重的意义。是国家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作为高科技发展的要素,高性能计算机早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和国防方面的竞争利器。经过中国科技工作者几十年不懈地努力,中 国的高性能计算机研制水平显著提高,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的第 三大高性能计算机研制生产国。中国现阶段超级计算机拥有量为22 台(中国内地19台,香港1台,台湾2台),居世界第2位,就拥有

超级计算机在中国及世界的应用

超级计算机在世界及中国的发展 一.超级计算机介绍 超级计算机是一个相对的术语,指的是其在处理能力和计算速度上领先于当时其他所有的计算机。按照美国传统词典的解释,超级计算机是在一定时期内可以得到的一种最大的、运行速度最快的、功能最强的计算机。超级计算机通常是由数百数千甚至更多的处理器(机)组成的、能计算普通PC机和服务器不能完成的大型复杂课题的计算机。自20世纪70年代,世界上第一台超级计算机诞生以来,目前的超级计算机每秒进行上千亿次加法运算已经是很普通的事情。超级计算机之所以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竞争的高技术热点,是因为从战略角度看,信息技术已经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高技术之一,而作为信息技术前沿的超级计算机,作为一种战略资源,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影响。 二.超级计算机发展历史 第一台正式被称为超级计算机的机器——IBM Naval Ordnance Research Calculator 1954年到1963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被用于计算导弹弹道。这台机器诞生于微处理器问世之前,它的逻辑和算术部分占据了一间房间整整一面墙,它们由安装在电路中的真空管、电阻、电容和晶体整流器构成,具有1微秒的时钟速度,每秒能够执行大约1.5万次计算。 在整个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超级计算机一直使用向量计算技术。这种技术对提高计算机运算速度十分有利,有利于流水线的充分利用,有利于多功能部件的充分利用。但由于时钟周期已接近物理极限,向量计算机的进一步发展已经不太可能。所以,要继续提高性能也就意味着必须投入多个CPU来同时为一个程序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全新的概念被提出来了,那就是大规模并行处理(MPP),也是从这个时候,英特尔、IBM和SGI开始成为超级计算机领域的新贵。超级计算机也开始走上了真正的商用化道路。 1992年,英特尔推出Paragon超级计算机,它成为历史上第一台突破万亿次浮点计算屏障的超级计算机。紧接着,IBM的SP2、日立公司的SR2201和SGI

看我国高性能计算机产业的发展

服务高等教育支持学术探索 曙光打造高校超算平台 随着国内高校建设校园信息化的步程越来越紧,高性能计算机在高校的应用越来越频繁。从基础建设到计算平台的搭建,高性能计算机在数字校园的建设中成为热点。 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增加,各大高校在科研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高校中的各类科研课题小组已经成为了我国科技水平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正是因为高校科研水平的提高,使得各高校对高性能计算、网络计算和虚拟机技术等方面的需求激增,尤其在如电子、机械、制造、天文物理、医药、应用物理、生物、地质、化学、核能、基因、环境科学等我国重点学科的研究方面。 华东师范大学作为国家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 211 工程”、“ 985 工程”重点建设高校,随着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深入和用户不断增加,以及海量信息处理、信息开发和科学研究对高性能计算服务的需求,华东师大用户对高性能计算能力的需求越来越大,存储系统的空间也严重不足,数字化校园系统已不堪重负。 近年来,我国的高性能服务器知名厂商曙光公司为国内各大高校建立的具有高度适应性的高性能计算平台,深受广大高校用户的青睐和认可。之前为地质大学构建的云计算——数字化校园超算平台,为提高地质大学的科研质量,保证学校各项科研工作的顺利完成等做出了重大的技术支持。 此次为解决华东大学的原有系统的不堪重负,华东师范大学与中国服务器厂商曙光公司再次深度合作,针对华东师大急需一种在高性能计算方面具有高速度、高质量、易管理的“校园超算”平台,以保障日益增加扩大的日常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迫切需求。曙光公司为华东师范大学提供了一个具有高度适应性的高性能计算平台。 经过双方技术研讨和论证,曙光公司除了为华东师范大学最终搭建了由64台内置英特

手机APP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手机APP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摘要 APP是英文Application的简称,指第三方智能手机的应用程序。正是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发展,带来了APP的繁荣。APP作为移动设备功能的扩展,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关注,甚至有将移动互联网APP化的趋势。而APP在一定程度上将碎片化信息和时间高效整合,忽略了空间地域的差异和阻隔,具有便携性、实时性、定制性、定向性的特征,使受众于媒体在接近零成本的互动中得到信息的传播。只有在APP的各个设计环节中融入用户体验设计的理念,使产品能够满足用户各种层次间的需求,并打破APP的同质化竞争,拓展并契合大众个性化的心理需求,满足APP应用的长期发展,才能使其具有市场竞争力,也是其在社会中流行的基础。

目录 摘要 (2) APP诞生背景 (4) APP发展历程..............................................................................‥4 APP发展现状..............................................................................‥5人气APP盘点..............................................................................‥6 APP发展趋势..............................................................................‥7结论 (8) 参考文献..............................................................................‥‥ (8)

计算机发展简史

计算机简史 1623年:德国科学家契克卡德(W. Schickard)制造了人类有史以来第一台机械计算机,这台机器能够进行六位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1642年:法国科学家帕斯卡(B.Pascal)发明了著名的帕斯卡机械计算机,首次确立了计算机器的概念。 1674年:莱布尼茨改进了帕斯卡的计算机,使之成为一种能够进行连续运算的机器,并且提出了“二进制”数的概念。(据说这个概念来源于中国的八卦)

1725年:法国纺织机械师布乔(B.?Bouchon)发明了“穿孔纸带”的构想。 1805年:法国机械师杰卡德(J.Jacquard)根据布乔“穿孔纸带”的构想完成了“自动提花编织机”的设计制作,在后来电子计算机开始发展的最初几年中,在多款著名计算机中我们均能找到自动提花机的身影。 1822年:英国科学家巴贝奇(C.?Babbage)制造出了第一台差分机,它可以处理3个不同的5位数,计算精度达到6位小数。

1834年:巴贝奇提出了分析机的概念,机器共分为三个部分:堆栈,运算器,控制器。他的助手,英国著名诗人拜伦的独生女阿达?奥古斯塔(Ada Augusta)为分析机编制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批计算机程序。 阿达和巴贝奇为计算机的发展创造了不朽的功勋,他们对计算机的预见起码超前了一个世纪以上,正是他们的辛勤努力,为后来计算机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847年:英国数学家布尔(G.Boole)发表著作《逻辑的数学分析》。

1852年:阿达?奥古斯塔(Ada Augusta)去世,年仅36岁。 1854年:布尔发表《思维规律的研究——逻辑与概率的数学理论基础》,并综合自己的另一篇文章《逻辑的数学分析》,从而创立了一门全新的学科-布尔代数,为百年后出现的数字计算机的开关电路设计提供了重要的数学方法和理论基础。 1868年:美国新闻工作者克里斯托夫?肖尔斯(C.Sholes)发明了沿用至今的QWERTY键盘。 1871年:为计算机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的巴贝奇(C.?Babbage)去世。他与阿达所设想的分析机最终也未能问世,但是他们却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遗产,那就是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那数十种设计方案和程序。 1873年:美国人鲍德温(F. Baldwin)利用自己过去发明的齿数可变齿轮制造了第一台手摇式计算机。 1886年:美国人Dorr E. Felt (1862-1930), 制造了第一台用按键操作的计算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