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语在构建和谐人格中地位与作用

汉语在构建和谐人格中地位与作用

汉语在构建和谐人格中地位与作用
汉语在构建和谐人格中地位与作用

汉语在构建和谐人格中地位与作用

论文关键词:汉语价值观身份人格完善

论文摘要: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和价值观的载体。汉语是汉民族身份的标识,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汉语学习是个人提高人文素养,完善和谐人格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和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重要手段。本文就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现代阐释学大师伽达默尔有这样一个论断:“谁拥有语言,谁就拥有世界”。语言深深地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记录着各个民族独特的民族传统,承载着其特有的文化模式。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史也证明:语言是治理天下,教化人论的基础。古人对语言在一个社会组织中的维系作用有着深刻的理解。《易》曰:“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词。”因此“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成为春秋时代一种社会警醒意识。

在各种与民族群体有关的人文社会现象中,只有语言是“与生俱来”的。当代新洪堡特学派的代表,德国语言学家威斯格贝尔对语言的民族性有高度的评价。他认为从群体来说,语言是一个群体的文化财富和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决定了人类历史的发展。从个体来说一

个孩子从出生之日起进入了民族语言流,他的母语决定了他一生的精神格局和语言行为。[1]由此可见,“语言不只是一种表达工具,它跟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密切相关,它记录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踪迹,成为延续历史与未来的血脉。要认识一种文化,只能从语言出发,那么,保护语言其实就是保护文化,放弃母语其实意味着放弃自己的传统和历史,放弃自己赖以生存的文化基因”。所以身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能时时牢记自己的身份的,除了身体发肤之外,就该是我们的母语汉语了。

一、当前汉语的生存现状

当前社会上的现象是从社会、学校到家庭对英语的学习趋之若鹜。人们已经失去了对汉语汉字的敬畏感,日常表达日益粗鄙化,以及公众对汉语优雅品质的普遍漠视,这都反映出当代中国人与自身文明之间出现了难以弥合的裂痕。文化的西化、本国语言、文化的式微,导致学生母语水平不高,涵养不深,人生态度无所依归,君子之风渐行渐远。许多青少年表现为行为失常,思维和逻辑混乱,语言粗鄙。因此,在人际交往中,就会为只言片语的不入耳而大动干戈,造成人际关系紧张,丧失了应有的礼仪风范,与我们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的国人形象相去甚远。这些与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

的文化主旨背道而驰。语言是人类精神的家园,语言的危机潜藏的是民族文明的危机。因此,要拯救那些粗鄙的心灵,只有用我们优雅的汉语和传统文化进行浸润,才能使大家成为明礼守信之人,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富有成效的构建。

二、汉字的基础地位

要学习汉语必须从学习和了解汉字开始。汉字是世界上蕴含最丰富的文字。汉字包含了中国古老的哲学、美学与中国人全部的智慧与思维。作家王蒙认为,“汉语,特别是汉字,讲求审美,讲求联想,讲求灵性与神性的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是植根于民族灵魂和血液的文化符号,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和社会文明的表现形式。她不仅是一种表达与交流的工具,同时也跟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紧密相关。

其实,正是这方方正正的汉字,道出了中国人的骨气与伟岸,是在告诫我们方正做人,更何况,每一个汉字都是一幅至情至美的图画。汉字里有诗、有画,有情、有意,是任何语言文字都比不了的。它的点画是那么灵动、飘逸、流畅和呼应,那二十几个字母无论如何书写也达不到这样的效果。我们从方块字里可以了解“千古湖山人物,百年翰墨文章”,可以推本春秋,考信六艺。通过汉字“知先祖,识亲疏,须长幼,辨繁衍。”可以吟李

杜诗篇、诵韩柳华章。由于汉字的结构匀称,形体优美,由此产生了一门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都能共同欣赏的艺术──书法。书写文字而成艺术,这在世界众多文字中,汉字是唯一膺此殊荣的。在我国,书画常为一家,书者能画,画者能书,成为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大景观。作文从来就有“字好一半文”之说;品人,自古就有“字如其人”、“字是人的招牌”的说法;做事做学问,历来就有“一字千金”之地位。汉语的影响已经深深地渗透到我们的思维、哲学、艺术、审美情趣和社会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由此构成了一个自成一体而又独立的文化体系。由此可见,我们与古人通过共同的媒介——文字,使得传统与现代顺利接榫,民族精神得以延续。

三、汉语的诗兴与美丽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它的精炼、优雅和丰盈,为世人所公认。瑞典着名汉学家高本汉曾经形象地把汉字比作典雅的贵夫人。汉语是一种心灵的语言,一种诗的语言,它具有诗意和韵味,这便是为什么即使是古代中国人的一种散文体短信,读起来也像一首诗的缘故。所以,要想懂得书面汉语,尤其是高度优雅的汉语,你就必须使你的全部天赋——心灵和大脑,灵魂和智慧的发展齐头并进。汉语的历史意识和天然的诗

性特征,导致它乃是诗性语言,它有效地保存着人们对大地的记忆,保存着人类精神与古代世界的联系。”在无数中国人心里,古老优雅的汉语是我们五千年文明最美丽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之成为我们的文化标记。横平竖直的方块字将我们民族胸中的丘壑山水化为不尽的纸上烟云。音分四声,律有平仄,构成了汉语诗文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千百年来,隽永有致的汉语承载着我们民族独特的思维,我们依靠它倾诉,运用它思想,通过它记载,凭借它穿越五千年历史文化隧道。[3]

中国的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文化几千年绵延不绝,使四方志归附得益于此。读古文常有庙堂之高远、宿星之郎烁之感,此即汉文化的神圣的大一统精神。儒家的经典着作,如《论语》、《诗经》、《易经》、《春秋》等,是汉语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典范,表达之简约、精微、深奥是所有西方文字语言难以企及的。文言文短小精悍、语言凝练,大都是文质兼美的范文,讲究对偶、排比、互文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品味文言语言,仿写文言语言,能够丰富读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品情感。很多文言作品中往往蕴含丰富的情感、体现崇高的理想、展现美好的情操,这些正是读者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所以要提高个人人文涵养,就要阅读本民族的经典文学。文学的阅读可以给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美好的愉悦感和宁静、充实的诗意感,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心理沟通、传递人生经验,从而最终提高一个人甚至一个民族的文化教养,改变其精神气质,这就是文学的作用和价值.

四、汉语是汉民族身分的标记

语言最能表现一个人。美国人约翰?布鲁克斯在《格调》一书中精辟地总结了人的言谈在揭露我们的成长秘密:“一个人的言谈永远是他的家庭背景和社会地位的告示牌。”哲学家葛拉西安在他的《智慧书》中危言警告:“没有一种人类活动像说话一样需要谨慎小心,因为没有一种活动比说话更频繁、更普遍,甚至我们的成败输赢都取决于此。”我们中国的先人也含蓄地告诉我们:“听其言,知其人。”通常人们能从交谈中了解你的思想脉络和个人修养,不论你有多大的成就,你的财富有多少,你的教育有多高,你的言谈有声有色地描述着你的故事,一笔一笔地勾画着你的形象。[4]

语言还是一个民族形成、发展及其记录的重要条件。人类历史上所有伟大的爱国者和文化巨匠都极其热爱自己的母语。但丁对意大利语的形成和发展所做的贡献是举世闻名的,以至于成为文艺复兴时代的标志性成就之一。屠格涅夫有一段着名的散文诗,是专门写俄语的:啊,俄语!在国外流浪奔波的日子里,在令人不安地忧郁地注视着祖国命运的日子里,只有你才是我的支持,才是我心灵的慰藉。语言的民族性一览无遗。语言文字从根本上说是一个身份认同的问题,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思维特征及其掌握世界的方式。语言不仅是一种交流的符号,而且还是文化身份及国格的体现。2006 年7 月,俄罗斯前国防部长谢尔盖.伊万诺夫在回答一位记者的提问时说,“我可以用英语回答您的问题,但这是在俄罗斯联邦,所以,我要用俄语作答?”他的行为彰显的不仅是一种语言文化身份,更是在维护国家的尊严。1976 年,在斯德哥尔摩的诺贝尔奖颁奖台上,美籍华人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用汉语,而不是用英语发表获奖感言,他那令人尊敬的母语情怀和民族文化身份不仅感动了华人,也感动了世界。

五、汉语学习是构建和谐的文化人格的根本

圣哲先师孔子说:“在教育过程中,是以《诗》进行情感教育,以《礼》进行是非教育,以《乐》完善人的品性。”学校通过教人以诗文,唤醒和激发人心中那活泼的情感,使之服从道德行为法则。我们的现代教育,不仅能够使我们的子弟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而且还要能够促使现代世界向着更美好的方向发展。孔子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也就是发现人们自身所固有的辨别道德的能力,这就是教育的目的。我们自身的发展必须使自己成为一个为社会所推崇的人,成为一个聪慧的人。

语言素质是人的最基本的素质,是个体综合素质发展的基础。语言不仅是交际的工具,同样也是思维的工具,可以说,人们学习的绝大多数知识是以汉语形式进行编码,储存在大脑中的,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掌握汉语是人们学习其他知识和技能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一个驾驭不了母语的人,也很难在其他学科上有突出的成就。语言从直观上看是交流的工具,信息的载体。汉语掌握不好,即便你能学好外语,在跨文化交流中,即使你能够听得懂对方的意思,也不能用准确、生动、高雅的汉语表述出来,仍然做不好翻译。语言还是思维的工具,汉语基础差,思维就不清晰,不够精微,人就缺乏智慧,也很难学好外语。语言的精髓是文化,是价值观。没有很好的汉语基础,在文化层面上缺乏自信或过于自信,都不能好好地与人家交流。所以说学好外语的前提是学好汉语。对有志于从事跨文化交流工作的莘莘学子,更应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没有母语文化的根基作基础,跨文化能力的学习和培养将成为一句空话。

正如着名学者金开诚所言:“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还在于它特有的语言渗透力,这种渗透力主要来自凝结在我们民族语言上的深厚的历史文化意味。任何思维经验不通过社会历史的传播都不会具有文化的意义,而无论是横向的展布与纵向的传承都离不开民族语言。”儒家文化是传统文化中道德伦理的主体,孔孟的许多言论早已深深扎根于民族心灵的土壤,代代相传,形成一种思维经验,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这些经验所形成的语言渗透力,直至今天也未被更为高深的理论所取代。对其顽强的道德生命力我们应予以充分的重视。

汉语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智力,还能陶冶情操,培养文学鉴赏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从而培养学生们的民族精神,对个人修养和人格发育起到积极的作用。个人的优秀品德是在良好的文化氛围的熏染、陶冶、涵养中不知不觉形成的。任何想要成为某个领域杰出的专家或优秀的人才,那么就必须学好母语,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全面、深刻和充分的了解。

结束语

汉语是民族文化的根基,是民族身份的标志。对语言文字使用能力的培养和健康人格的塑造是汉语学习和教育的基本任务,又因为母语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所以母语教育必然肩负着神圣的文化使命。重视汉语应当首先从提高全民族对母语的认识做起,应该认识到汉语是我们华夏民族的立身之本、生存之源、文化之基,失去了母语无异于失去了精神支柱。要向包括学生在内的全体中国人强调学好母语的重要性,反对并纠正各种轻视、排斥以至亵渎母语的行为,切实恢复并保持汉语的崇高地位,在全体国民中形成热爱母语、尊重母语、使用母语的良好风气。

参考文献:

[1]申小龙, 汉语与中国文化[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8.

[2]朱竞, 汉语的危机[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7.

[3]潘文国, 危机下的中文[M].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8.1.

[4]辜鸿铭, 中国人的精神[M]. 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7.6.

[5][加]英格丽?张你的形象价值百万[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4.8 .

[6]孙占林, 让汉语鼎其新而守其正[J]解放日报, 2007.12.

信息检索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信息检索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现代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依赖越来越大,人才被赋予新的内涵。检验人才的标准除具有良好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较宽厚的专业知识、较合理的知识结构外,是否具备较强的信息素质已成为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指标。面对信息社会,只有具备信息素质的人,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也只有接受过良好信息素质教育的人,才能在信息社会中表现出极大的潜力和创造力,在社会竞争中处于优势。 德国柏林图书馆门前有这样一段话:“这里是知识的宝库,你若掌握了它的钥匙,这里的全部知识都是属于你的。”这里所说的“钥匙”即是指信息检索的方法。 信息检索顾名思义就是把你想要知道的、了解的信息通过某种途径把它搜索出来。在百度词条中可以查到,信息检索的释义是信息按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并根据信息用户的需要找出相关的信息的过程和技术。 信息检索起源于图书馆的参考咨询和文摘索引工作。而在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和数据库技术的推动下,信息检索在教育、军事和商业等各个领域高速发展,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现代社会,各种文化和知识不断充斥着我们的大脑,我们对各式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多,可是有时候面对太过复杂而且繁多的信息量时,我们会感到无所适从。我们要找到符合自己需要的信息时,就必须运用信息检索这一重要的信息查询手段,因而学会信息检索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 学习如何利用信息检索搜索有用信息,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信息的习惯,并使其认识到信息检索的重要性,提高信息检索的速度,使用信息检索这一工具也更加熟练。这特别对我们来说,信息检索是我们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学会之后,有利于增强我们的专业知识,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 信息检索对每一个现代人都是十分必要的,你总会在某些时候需要它,因此它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当我们遇到学识上的困难时,以往我们会通过去图书馆翻阅资料来解决问题。但现代社会是一个高科技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因此现如今我们经常使用网络上的搜索工具来帮助我们,如谷歌、百度、维基,在未学习信息检索之前,我只知道这些,学习之后,我知道了有比百度之类的更具有专业性的信息检索网站,如中国知网、万方、维普。老师说这些网站对于我们写毕业论文、研究生论文等都具有非常强大的作用的,因为它们这里面有很多书籍是在一般门户网站里找不到的,具有很高的专业性。 我们掌握了信息检索的方法和步骤后,我们可以以最快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内容提要】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以无意识为基础的人格理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核 心。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人格结构、人格发展动力、人格适应及人格发展阶段。弗洛伊德的人格理 论是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它包含着许多合理的成分,也包含许多谬误。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是奥地利著名的医生和心理学家,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把心理学 的研究带进了人的深层精神世界,为现代心理学展现出一个全新的领域。就影响而言,弗洛伊德超过了其他任何 心理学家,他开创的精神分析学冲击了现代西方社会意识和社会生活的儿乎每一个侧面。其中以无意识为基础的 人格理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弗洛伊德的人格学说涉及范围极广。本文拟从以下儿方面对弗洛伊德 的人格理论作以介绍,并略作评价,供读者分析研究。 按弗洛伊德的看法,人格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之内包含着彼此关联且相互作用的部分。早期,弗洛伊德 提出了“二部人格结构”说,即无意识和意识的结构说,实际上他把人的心理机制视为山意识、询意识和潜意识 三个系统所构成。 潜意识是弗洛伊德论述最多的部分,也是他的早期人格结构的核心。究竟什么是潜意识呢,弗洛伊德认为潜

意识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和出生后所形成的与本能有关的欲望。这些冲动和欲望不见容于人类的风俗习 惯、伦理道德和宗教法律,而被排斥或压抑在意识之外,但它们并没有被消灭,仍在不自觉地积极活动,追求满 足。潜意识是心理的深层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它决定着人的全部有意识的生活,人的言行无不受其影响。 前意识是指没有浮现出意识表面的心理现象,它是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它处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担 负着“检查员”的任务,严把关口,不准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随便侵入意识之中。但是,当'‘检查员”丧失警惕 时,被压抑的本能或欲望也会通过伪装而迂回地渗入意识。 意识是人清醒知觉的思想和情绪等,是随时可以观察到的心理现象。它负责调节进入意识的各种印象,压抑 心理中那些先天的、兽性的本能和欲望。 在弗洛伊德看来,意识仅仅是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中位于表层的一个很小的部分,只代表人格的外表方面;无 意识才是人的精神主体,处于心理深层。他认为只用意识来解释人的精神活动是不完整的,只有假定人们精神过 程中有无意识领域存在,才能合理地解释人们的精神生活。弗洛伊德宣 称:“精神 分析的第一个令人不快的命题 是: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注:,奥,弗 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8页)

和谐的人格究竟有多重要

和谐的人格究竟有多重要 当一个人的人格分裂时,他是没法获取幸福的。当一个人的人格不和谐不健全时,他是没法实现自由的。 ——题记 作为健全的人,自由的人,我们应该明确自己理性上应该相信什么,决定哪些应该做,而哪些不应该做。同样,一个人格分裂不健全的人,他会压制自己良好而深刻的情绪,削弱理性带给我们的友谊和仁爱,以及对事业的献身精神。 和谐的人格培育人健全发展,促使我们的理性趋向光明。具备这些的人,在对世界的观察和分析时,在运用自己的力量取得外部认可时,都会更容易成功。反之,我们就会变得呆滞和迟钝,对世界麻木而顺从。 那些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恰恰是人格不健全的表现。他们满足了自己的一时痛快,却不管别人的感受。理性和爱人的心在哪里呢?很显然,照看他人以便让

自己获得幸福和快乐的想法已经被他们抛弃了。他们只想着自己,只想着获取,而忘记了人的高贵和同理心。 那么如何获取和谐人格呢?有位英国哲学家总结了三个要点,一起来了解下。 和谐人格必备条件1:幸福的家庭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幸福的最好源泉。但遗憾的是,很多父母没有给予孩子正确和及时的爱,造成了孩子们童年性格的偏执发展。如果成年人想与自己的孩子维持一种快乐关系,或者给予孩子一种幸福的生活,那他就得思考如何做出好的行为。 幸福的家庭大都相同,而不幸的家庭却各个不同。托尔斯泰的这句话放到现代,依然管用。 以前女子很保守,认为婚姻以外的性行为是可耻的,是一种罪恶,但现在呢?看看多少女子因为金钱和物质的引诱,而红杏出墙,不以为耻。这样的女人他们从一开始就没有培养其对家庭的责任感和正确的思想认知。 很多家庭的烦恼来自经济方面,这是个不可忽略的事实,由此造成婚姻的破裂,结果就是孩子的情爱无法得到满足。如此情况下,要想获得纯朴而自然的幸福,对于还未长大的孩子来说,就变得异常困难。

汉语在构建和谐人格中地位与作用

汉语在构建和谐人格中地位与作用

论文关键词:汉语价值观身份人格完善 论文摘要: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和价值观的载体。汉语是汉民族身份的标识,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汉语学习是个人提高人文素养,完善和谐人格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和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重要手段。本文就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现代阐释学大师伽达默尔有这样一个论断:“谁拥有语言,谁就拥有世界”。语言深深地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记录着各个民族独特的民族传统,承载着其特有的文化模式。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史也证明:语言是治理天下,教化人论的基础。古人对语言在一个社会组织中的维系作用有着深刻的理解。《易》曰:“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词。”因此“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成为春秋时代一种社会警醒意识。 在各种与民族群体有关的人文社会现象中,只有语言是“与生俱来”的。当代新洪堡特学派的代表,德国语言学家威斯格贝尔对语言的民族性有高度的评价。他认为从群体来说,语言是一个群体的文化财富和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决定了人类历史的发展。从个体来说一

个孩子从出生之日起进入了民族语言流,他的母语决定了他一生的精神格局和语言行为。[1]由此可见,“语言不只是一种表达工具,它跟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密切相关,它记录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踪迹,成为延续历史与未来的血脉。要认识一种文化,只能从语言出发,那么,保护语言其实就是保护文化,放弃母语其实意味着放弃自己的传统和历史,放弃自己赖以生存的文化基因”。所以身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能时时牢记自己的身份的,除了身体发肤之外,就该是我们的母语汉语了。 一、当前汉语的生存现状 当前社会上的现象是从社会、学校到家庭对英语的学习趋之若鹜。人们已经失去了对汉语汉字的敬畏感,日常表达日益粗鄙化,以及公众对汉语优雅品质的普遍漠视,这都反映出当代中国人与自身文明之间出现了难以弥合的裂痕。文化的西化、本国语言、文化的式微,导致学生母语水平不高,涵养不深,人生态度无所依归,君子之风渐行渐远。许多青少年表现为行为失常,思维和逻辑混乱,语言粗鄙。因此,在人际交往中,就会为只言片语的不入耳而大动干戈,造成人际关系紧张,丧失了应有的礼仪风范,与我们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的国人形象相去甚远。这些与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

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特征、类型及因素

大学之道(十六):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特征、类型及因素 -------------------------------------------------------------------------------- 发布单位:宣传部信息来源:《中国高等教育》作者:北京工业大学校长郭广生点击率:368 发表日期:2011-08-05 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时代的迫切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因此,贯彻和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努力促进各类创新人才的竞相涌现,全力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各级各类高校的主要任务。而要实现创新人才培养,首先明确和加深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特征等理论或观念方面的认识,不仅必要,而且需先行。 一、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内涵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位学生身上都蕴藏着丰富的创新潜能,这是潜藏于学生大脑结构和功能中的一种心理潜能。可见,从理论上讲,人人均可创新,事事均能创新。不论是谁,也不管从事何种职业,只要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都可以称得上是创新人才。事实上,现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很大程度上就是人类社会众多小发明、小创造的累积效应使然。所以,创新并非高不可攀,更非少数人的专利。然而,社会实践也表明,创新确实又远非人人可以做到。究其原因,在于人人的创新潜质并非都能被激发出来,进而内化为个人的创新素质。这样看来,所谓创新人才培养的本质内涵即是要将每位学生的这种创新潜能激发出来。 那么,什么是创新素质呢?简而言之,创新素质即为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人格的合金。其中,创造性思维是认知系统,创造性人格是动力系统。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人思维的最高形式,其中新颖性和独创性是其核心特征。针对当前我们教育过程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以下四个方面当是我们需要勇敢面对与着重改革的: 一是独立思考、自由表达的思维习惯。创新人才培养首先就要培养学生具有“自由的意志,独立的人格”,要有敢于质疑和辩论的信心,还要有“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科学精神与勇气。教育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充分保护甚至捍卫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性。 二是丰富的想像力。想像力是创新的翅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据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在2009年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结果,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能力排名倒数第一,创新能力排名倒数第五。这从某种程度上表明,想像力的贫乏已成为当前阻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因素。“最危险的莫过于我们的想法是我们唯一的想法”,如何让我们的教育教学变得能够充分展开学生想像的翅膀,让学生敢于想像,善于想像呢? 三是科学方法和学会学习。科技持续发展与进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方法的不断创新,有赖于人类学习能力的不断增强;创新思维的关键在于用新的方法去思考已知的东西,去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四是广阔的知识背景。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往往在某个时候会组合起来形成新想法、新思路。创造性人格是人的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和高度发展,是创新人才表现出来的整体精神风貌。如果创造性人格欠缺,人的创造性活动就会陷入困境,而且不可持续。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曾对800名男性的成才问题进行了几十年的追踪研究,对被试中成就最大的与成就最小的各20%进行了比较,发现这两组人中最明显的差别在于他们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和自我意识等方面的不同;成就最大的一组,在责任心、进取心、求知欲、自信

创新思维的重要作用及其意义.

创新思维之二 加入时间:2008-1-22 创新是人类的希望,民族的希望。从钻木取火到蒸汽机的发明,从烽火台的狼烟到现代互联网技术,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不断超越、不断创新的历史。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也是一个人在工作乃至事业上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源泉。实践告诉我们—— 在学习上,谁善于创新思维,谁的脑子就灵; 在工作上,谁善于创新思维,谁的办法就多; 在事业上,谁善于创新思维,谁的天地就宽; 在修养上,谁善于创新思维,谁的形象就好。 具体说来,创新思维对我们个人的直接影响、重要作用、乃至积极意义,可归纳以下几点。

1、创新思维能力的有与无,将决定一个人的发展前途。 两个大学毕业生同时被分配到一个公司。两年过后,A大学生被提拔为副科长。B大学生对此心理很不平衡,他找到公司老总说:“我们两个不是一块来的吗?工作上我们都非常努力,怎么提拔了他,没提拔我啊?”老总非常有耐心,说:“小B,那好吧,我要给你说清楚了。但是,你来了这么久,你帮我干一件事吧。现在是下午四点整,你到街上隔壁的自由市场去一趟,看有什么东西卖的没有,回来跟我说一声。”小B说,“那好,我去看一下。”说完咚咚下楼了,不一会回来说:“老总,市场上有个农民推着手推车,正在卖土豆(马铃薯)。”老总问:“这一车土豆大概有多少斤啊?”“老总,我没问,我去问一下。”小B又转身跑下楼去,回来后说:“老总,这车土豆300多斤。”老总问,“大概多少钱一斤呢?”“噢,我还真没问,我再去问一下吧。”不一会回来说,“老总,八角钱一斤。”老总又问:“要是全部都买了,能便宜点不?”“老总,您等一会,让我再去问一下吧。”过有一会工夫,小B气喘吁吁地上楼说:“老总,我问好了,6角钱一斤就卖的。”老总看小B前后跑了四趟,汗水出来了,端一杯热茶过去,说:“小B你先坐下,休息一会,”于是,又把提了副科长的小A叫了过来,说:“小A,你到隔壁市场去看一下,有什么东西要卖没有,回来给我讲一下。”小A既稳重又迅速地下楼了。不一会儿回来了,对老总汇报说:“有个农民推着一车土豆在卖。”“大约有多少斤 啊?”“我顺便打听了一下,300斤多一点。”“那多少钱一斤呢?”“我还真问了一下,8角钱一斤。”“要是全部包了都买呢,他能不能少一点啊?”“我也问那位老农啦,他说6角钱一斤就卖。”老总说:“叫他进院里来吧,我们都买了。”小A紧接答道,“我已经叫到门口了,老总,就等您一句话啦。”……小B一看到这个过程和结果,心里明白啦,气消了,走人了。 不言而喻,由于创新思维能力上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结果或结局,踏实肯干固然重要,但从某种意义说来,有无创新思维能力,即应变思维的能力,超前

庄子和谐观及对人格培养的价值

黄炎培故居,刘绍棠故居,田间故居,白涤洲故居(青塔胡同17号),曹锟故居,裘盛戎故居;第Ⅲ类:肖龙友故居,张伯驹故居,陈寅恪故居,曹雪芹故居,陈半丁故居,鲁迅故居(砖塔胡同84号),萧军故居,侯宝林故居,李莲英故居(姚家胡同7号、9号),曾国藩故居,袁复礼、袁敦礼故居,高盛麟故居,刘宝全故居,叶盛兰故居,杨宝森故居,奚啸伯故居,阎岚秋故居,张君秋故居,童芷苓故居,新凤霞故居,言菊朋、言慧珠故居,孙毓堃故居,金少山故居,李渔故居,吴佩孚故居(保安寺街17号),言慧珠故居,程长庚故居,程砚秋故居,袁世海故居,吴晓铃故居,徐凌霄故居,杨深秀故居,林旭故居,杨锐故居,李少春故居。 对聚类结果进行对比,发现以下特征:(1)两城区现存非文物保护项目名人故居分布存在显著聚类差异。东城区该类故居主要分布在第Ⅰ类,分布在第Ⅲ类的故居数量次之,分布在第Ⅱ类的故居数量最少。西城区该类故居主要分布在第Ⅲ类,分布在第Ⅱ类的故居数量次之,分布在第Ⅰ类的故居最少。(2)两城区现存非文物保护项目名人故居特征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对聚类结果进行分析,发现两城区第Ⅰ类故居的整体特征是保护现状较好,周边环境比较和谐,但故居的历史文化价值有待挖掘。第Ⅱ类故居的特 征是遗存建筑价值最大、目前保护状况和利 用状况最好。第Ⅲ类故居具有建筑遗存价值 低,目前保护状况和利用状况较差的特点。 四、结论与讨论 1.两城区现存非文物保护项目名人故 居在数量、分布、类型、保护状况、利用状况 等方面各具特征,同时也存在一些共性。 2.两城区现存非文物保护项目名人故 居在历史文化价值、保护现状、利用现状等 方面存在显著聚类特征。选取聚类的6个变 量,把两城区该类故居聚为3类,发现东城 区、西城区该类故居不仅在每类型存在显著 的本区域集聚特征,而且,在区域间也存在 显著的集聚特征。 3.两城区现存非文物保护项目名人故 居的保护及利用措施应该具有差异和针对 性。东城区该类故居的保护应该主要针对第 Ⅰ类故居进行,目前应该监督和督促故居的 利用者和责任者继续保护好故居,维护好故 居的建筑风格,以免对周边和谐的环境造成 破坏,但没有必要把其辟为故居博物馆,对 其内部应该灵活运用,一方面可以筹集保护 维修的资金,另一方面,利用是最好的保护 手段。目前还应该深入挖掘这些故居的历史 文化价值。区别于东城区该类故居的分布, 西城区分布在第Ⅰ类的故居最少。西城区该 类故居的保护应该主要针对第Ⅲ类故居进 行,目前应适当对故居进行维修,根据需求 采取合适的利用方式,但需要挂牌说明该处 曾为谁的故居,故居说明牌将会成为一种特 殊的文化符号,成为研究名人史以及北京历 史文化的要素,成为教育青少年的示范牌。 4.两城区相同类型的非文物保护项目 名人故居的保护与利用措施具有可借鉴性。 从各个聚类类型的角度来看,两城区相同类 型的该类故居的保护与利用措施可以相互 借鉴。对于第Ⅰ、Ⅲ类故居的保护措施如上 所述。对于第Ⅱ类故居,应该将其公布为保 护院落或者文物普查项目,然后升级为文物 保护单位。并应该对外开放,满足人们缅怀 先贤、鼓励自我、教育自我的作用,也可开展 故居游,带来一定的外部效益。 参考文献 [1]王玲.对名人故居开发利用的思考[J].江南论坛,2009(9). [2]周振宇,周公宁.杭州名人故居保护利用研究[J]. 建筑学报,2003(4). [3]丁超,张秀娟.北京名人故居的三重属性及其认 定与保护原则[J].北京社会科学,2006(4). [4]沈实现.地域景观·城市记忆—— —杭城名人故居 的景观特质与保护开发[J].城市规划,2005(9). [5]蔡礼彬,王莹.关于青岛市名人故居现状的调查 与思考[J].兰台世界,2006(11). ★基金项目:本文为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 点项目(05BJDCS024)的后续成果。 ★作者简介:成志芬,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 所助理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张宝秀,博 士,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院长,教授。 和谐,一直是中华民族追求的生活目标,因为中华民族地域辽阔及多民族构成的特征,所以和谐也是中华民族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从舜帝的“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的古老诗句里,从老子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治国方略里,从孔子的“和为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人性准则里,再到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理论认知中,无不流露出中华民族的“和谐”意识,体现 着中华民族对和谐社会的热爱与向往。 战国思想家庄子是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思想体系从老子传承而来,老庄历来崇尚自然,崇尚自由,所以庄子的理论中充满了对和谐理念的认知和评价。庄子又作为中国浪漫主义风格的源头,他以博大恢宏的气势与壮丽的想象,再加上行云流水的文字表现着古代知识分子的胸襟,也表现出庄子醉心于逍遥世界、试图超越自然到 达无极限的追求。因此,本文在研读了庄学 理论的基础上,综合了庄子对和谐观的论 述,并试从如下三个方面论证其价值。 一、庄子和谐观的理论基础 首先,庄子和谐观的产生有着深广的社 会背景,庄子生活于战国中期,正是中国奴 隶制度转变为封建制度的社会转型期,随着 周王朝势力的衰微和新兴的地主阶级、自耕 农阶层和士阶层的产生,社会成分构成更加 复杂,社会矛盾增加,很多人因为社会阶层 的变动而难以找到心理的平衡与生活的稳 定,而对社会发出恨恨之声,使整个社会显 示出日益动荡的趋势。庄子所看到的是“争 地所战,杀人盈野,争城所战,杀人盈城”的 现实,感受着生灵涂炭的悲惨人生,在这种 客观现实之下,生存于这个乱世中的思想家 们感到了和谐的缺失和追求和谐的迫切意 义,于是庄子站在哲学的高度,开始了对于 抹平社会矛盾,和谐人与人的关系、国与国 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天地之间的关系的思 考,试图在乱世中重建人的本来面目,为个 体生命寻求一条重建和谐的途径,同时也为 建立融宇宙观、自然观、生命观、人生观为一 体的形而上的生存哲学打下基础。 其二,庄子的思想与老子的思想一脉相 承,“天人合一”是道家的精神内核,也是老 庄宇宙观的出发点,老子思想的核心就是对 “道”的深度思考,在老子的理论体系之中, “道”是一个绝对至上的宇宙本体,曰“有物 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 台纵横兰lantaizongheng 试析庄子和谐观及对 人 格 培 养 的 价 值□郎旭庄周梦蝶图 86 兰台世界2012·11月上旬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演变

在弗洛伊德的学说中,人格被视为从内部控制行为的一种心理机制,这种内部心理机制决定着一个人在一切给定情境中的行为特征或行为模式。弗洛伊德认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三大部分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所谓本我,就是本能的我,完全处于潜意识之中。本我是一个混饨的世界,它容纳一团杂乱无章、很不稳定的、本能性的被压抑的欲望,隐匿着各种为现代人类社会伦理道德和法律规范所不容的、未开发的本能冲动。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它完全不懂什么是价值,什么是善恶和什么是道德,只知道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不惜付出一切代价。自我是面对现实的我,它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环境的接触发展起来的,是意识结构的部分,自我是本我和外界环境的调节者,它奉行现实原则,它既要满足本我的需要,又要制止违反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法律的行为。 超我,是道德化了的我,它也是从自我中分化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人在儿童时代对父母道德行为的认同,对社会典范的效仿,是接受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社会理想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它由道德理想和良心构成,是人格结构中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是一切道德限制的代表,是人类生活较高尚行动的动力,它遵循理想原则,它通过自我典范(即良心和自我理想)确定道德行为的标准,通过良心惩罚违反道德标准的行为,使人产生内疚感。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本我不顾现实,只要求满足欲望,寻求快乐;超我按照道德准则对人的欲望和行为多加限制,而自我则活动于本我和超我之间,它以现实条件实行本我的欲望,又要服从超我的强制规则,它不仅必须寻找满足本我需要的事物,而且还必须考虑到所寻找的事物不能违反超我的价值观。因此,在人格的三方面中,自我扮演着难当的角色,一方面设法满足本我对快乐的追求;另一方面必须使行为符合超我的要求。所以,自我的力量必须强大能够协调它们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否则,人格结构就处于失衡状态,导致不健全人格的形成。 弗洛伊德思想发展的早期,他把地形学的概念和方法运用于心理学,将人的心理活动及其构造划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部分,广义的潜意识可以涵括前意识,并注重描述心理的不同深度层次和研究潜意识活动的规律。在他看来,人的心理犹如大海中漂浮的冰山,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是意识,隐没在水面之下的大部分则是潜意识,潜意识是意识的基础,不仅个人的行为动机,而且整个人类的活动和文明的发展,都可以在潜意识中找到根源。在弗洛伊德思想发展的后期,通过与不同学派和观点之间的长期论争,他已经不再满足于早期运用心理地形学的观点去描述心理活动的不同层次或不同水平之间的联系;逐步修正和发展自己的学说,侧重于心理活动的动力系统和建立一种新的人格结构模式。 弗洛伊德认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三大系统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对一个心智健全的人而言,这三大系统是和谐统一的整体,它们的密切配合使人能够卓有成效地展开与外界环境的各种交往,以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和欲望,实现人的崇高理想与目的。反之,如果人格的三大系统难以协调、相互冲突,人就会处于失常状态,内外交困,活动效率也随之降低,甚至危及到人的生存和发展。 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靠遗传获得,是人体结构中内在的东西,并有一种精神表达的本能。本我通过冲动性行为和形成意象得以表现,它追求快乐原则。在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的精神领域就是自我,它是在本我的基础上分化发展起来的,是在幼儿时期通过父母的

研究大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

研究大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每个大学生是非常必要的。据专家们估计,人类知识的总量每隔7~10年就要翻上一番,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涌现,使大学生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后,必然会遇到不熟悉的新知识与新技术。那时他们便不得不独立地、迅速地理解它、掌握它、运用它。因此,大学生从现在起就应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独立的自学能力和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 一、大学学习方法与初高中学习方法的差别 经过高中三年的学习与高考的历练后,怀揣梦想的高中生终于步入了大学校园,一个全新的学习生活即将从这里开始。初入大学校园的同学很快就会发现这样一些现象:大学里没有了高中时唠唠叨叨督促自己学习的班主任;很多同学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奋斗目标感到模糊;没有人给他们制订具体的学习计划;每个学生都必须独立地面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许多大学生入校之初,都在学习上遇到问题甚至是挫折。在这个阶段,科学的学习方法对学习结果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而大学的学习方法又与初高中的学习方法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所以许多同学一时难以适应。例如,一些学生反映,觉得自己上课有些听不懂,一些知识不容易消化,做作业也会遇到问题,学习成绩总上不去,尤其是对一些专业基础课感到难于理解。过去在读高中时,很多同学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自己能控制、掌握自己,通过努力,将学习成绩提高上去,但是上了大学,这种方法就很难发挥其以前的功效和作用了。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沿用过去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方法,即使勤奋用功可能也难以获得能力的全面提高,这在大学新生里是相当普遍的现象。

在这里很多同学可能会有少许疑问,高中的学习方法是自己从小学到初中直至高中的学习生活中积累总结出来的,用这样的学习方法自己曾多次在考试中获得不错的成绩,怎么到了大学这种学习方法就不灵了呢?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从初高中的教学目标来入手分析。在传统的初高中教学中,考试是检验同学们学习效果的最主要标准,一张试卷、一个分数和一个班级排名对同学们来说是在熟悉不过的了,这也就决定了初高中学习的最主要目的便是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这也就是我们常常所提起的“应试教育”。虽然近年来教育改革逐步深入,但总体来说,应试教育的模式并没有实质改变。导致其十几年的学习,是在外界强大压力下的一种被动的、非自主的学习。如此,同学们长期以来总结出来的学习方法便也烙印上了“应试”的印迹。说到这里,很多同学的脑海里马上会浮现出在初高中我们常常是为了提高成绩而 去大量做题的情景。以“应试”为核心的学习方法并非是一种错误的学习方法,它的存在是有其特殊必然性的,但进入了大学之后,展现在同学们面前的学习环境、教学模式等发生了较大变化,而过去应试教育下形成的学习方式,则无法应对大学的学习了。 大学的学习与初高中学习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其学习目的的不同,大学学习的是一种能力,培养的是一种素质,这也就是我们常常提起的“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大学学习效果检验的重要标准,是同学们能否将自己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是同学们能否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之中,这其中没有人会给你出一套试卷或一道题来考你,也不会有什么“分数”来评判你,因此在大学里继续沿用初高中的学习方法

论大学生和谐人格培育的“失和”原因

论大学生和谐人格培育的“失和”原因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要求:“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可见,高校人才培育工作的重要性不容小觑,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若干方面的内容,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培育便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黄希庭也曾指出人格培育的重要性,即“人格是决定个性心理特征和行为倾向的内部机制,是精神健康的基础,也是影响智力活动效能的关键因素”。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屡屡出现的大学生人格缺失问题也使我们认识到加强大学生和谐人格培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校是大学生和谐人格培育的主阵地和主战场,为大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奠定了基础。所以,高校理应把追求和谐人格作为教育的真义所在和价值目标,充分挖掘中国古代儒家中和理念的德育智慧,重视加强21世纪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培育。 标签:和谐人格、德育价值、“失和” 一、儒家中和理念的基本内涵与德育价值 (一)儒家中和理念的基本内涵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也就是说,中和理念是天下的根本和普遍的准则,如果达到了“中和”的境界,那么天地万物便各在其位,生长繁育了。和谐是中华文化的内核,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和谐的思想十分丰富,尤其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极为强调和推崇中和理念,其中和理念理论体系庞杂,内容丰富。理想人格的塑造和培育,自我修养的加强和追求,中庸之道的方法论要求和处事原则是儒家中和理念的三个基本内涵。儒家认为,为了实现人的身心状态的和谐,必须首先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相互协调。修身为本,欲理并重,和而不同,以和为贵,仁者爱人以及知行合一等等和谐思想都可以看作是儒家中和理念的基本内涵的展开化和具体化。和谐思想不仅是儒家思想文化的最高价值准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规范,儒家和谐人格典范的完美性和操作性使其具有重要的德育价值和积极的借鉴意义。儒家中和理念对于当今高校开展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其为当代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培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二)儒家中和理念的德育价值 千百年来,儒家中和理念一直是人们追求的普遍价值原则。中和理念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发展演进历程中,对于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培养青少年的和谐人格,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等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儒家中和理念的当代德育价值也进一步的凸显。 天人合一的终极追求塑造理想人格。天人合一的思想是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要求尊重自然,保

和谐身心 健全人格

心理健康,乃是当今人类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我们人类发展到今天的一个新课题。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更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给人们的第一印象总是青春飞扬,活力四射!是的,我们如鲜花般绚烂,但同时我们也是脆弱的。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地增加,迫使我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社会和家庭在我们身上寄托了太多太多的期望,付出了太多太多的心血!我们承受着太大的压力。 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这样一个相对宽松但有多变的环境中,极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我们经济上很难独立,掌握的只有无法转换成金钱的基础理论知识;我们情感上大都很苍白,期待着一场完美的恋爱,却又总是受伤;我们学业上很无奈,周边的氛围总是轻易把一切雄心壮志消磨殆尽。环境的剧烈变化,理想与现实的剧烈冲突,家庭的殷切期望,贫穷的困扰,于是,便产生了焦虑、抑郁、恐惧、自闭等问题。如何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心理问题不仅影响着我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我们现今的心理问题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 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伴随在我们的身边,而且时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简单举几个我们身边关于心理健康的问题(1)面对公众,人的思维几乎停滞,该怎么办?(2)失眠,该怎么办?(3)课堂神游.该怎么办?(4)某个朋友因为遇到了一些很郁闷的事,对生活失去了热情,觉得干什么都没意思,什么也不想做,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本来很开朗、工作生活都充满热情的他,现在变得郁郁寡欢了,该怎么帮助他呢?假设你身边的朋友遇见了这种情况,你该如何去给他解决啊,让TA从系里阴影中走出来。 拿破仑曾说过:“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取决于他的心理。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往往就是靠心理划分的。”所以,要想赢得成功人生,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心理。我们大学生要学会调节自我,保持心理健康。 回首大学逝去的岁月,你迷茫过吗?你孤独过吗?你颓废过吗?你放纵过吗? 在我们的身边有太多的混日子的大学生,整天沉迷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湖边的路灯下站着一对对相互依偎的情侣;逃课旷课已经成为了家常便饭……他们过着同龄人向往的潇洒生活,这好像与大学生活格格不相入的。大学里有太多的诱惑,我们需要拒绝这些诱惑,在别人眼里像苦行僧一样在大学里穿行……上天给了我们每个人一双手和一个大脑,就是要让我们去创造与思考。大学这段四年的时光是我们最佳的学习阶段,请放弃享受,努力地重塑自我,为以后的腾飞积聚力量。 欲成才,必先成人。只有时刻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工作中,才能无愧于心,无愧于父母,无愧于天地。如何摆脱心理上的困境,完善自我,达到成人成才的目的?

创新教育是以创新人格的培养为核心

如何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吉林省四平市公主岭市双龙中心小学校陈丽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科技创新领域却一直难与突破,因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成为当前教育的一个迫切任务。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创造想象力。孩子们是富于想象的,因此在小学阶段,学校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想象力,以初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是现代学校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与其他课程教学在很多方面具有共性,更具有自身的鲜明特性。她为学生创设了独有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又对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观察,思维,实现的机会,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那么如何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的呢?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和谐,突出创新观念 教育家陶行知曾指出:“创造力量最能发展的条件是民主。”课堂教学民主是培养和形成创造性思维的根本保证。师生关系融洽、和谐,互相尊重,互动学习,是形成民主平等教学氛围的主要因素。传统教育中,课堂气氛严肃,往往是“教师教,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这样一种被动局面,学生很少有自己提问的欲望和权利,根本谈不上什么创造性思维的运用。信息技术下的多媒体教学,能把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各种媒体信息都集成在一起,表现形式灵活,将教学活动变得活泼、有趣,使学习气氛变得轻松、和谐,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内化、吸收的热情,能进一步促使学生创造能力的迸发。 例如,关于数学“平行”概念的交流课,教师在引出课题时用Flash制作了一组跳水平衡木的动画,当画中的人物成功地跳入水中后,其动作引起了学生的注意,而当人物没有成功,斜插入水后,计算机即传出“啪” 的一声,学生几乎全都笑了,一片水花过后,画面上打出字幕:“他为什么没有成功呢?”所有学生几乎同时喊道:“不垂直”。教师自然而然的提出本课的主题“什么叫垂直呢?”接着教师讲解有关垂直的概念。这节课通过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演示,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的欲望,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顺利地掌握了“垂直”的概念。如果光凭教师用嘴来说就显得太空洞,其效果不言而喻。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可以促使学生产生迫切的求知欲,积极探究的认知心理,所以兴趣是培育学生创新思维的花肥,是引领学生走进科学大门的金钥匙。 二、运用信息技术质疑问难,唤醒创新意识 通常,人们只有在创新意识的引导下,才有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而创新意识则是在质疑的情况下产生的。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所以,培养创新思维要从培养质疑问难开始,教师应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注意激发学生求异思维的兴趣,引导他们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逐步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讲授《圆》这节课时,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多媒体演示,创设情境:用长方形、三角形、椭圆形、五边形和圆形分别制作成马车

重要地位和重要性

物质财富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制造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目前,我国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为52%,其中的制造业产值约占工业总值的45%,是我国创造物质财富的最大产业。制造业一方面创造价值,生产物质财富和新的知识;另一方面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包括国防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提供各种先进的手段和装备,因此有人将制造业称之为工业经济年代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而机械工业是制造业的主体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与各行各业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主要体现在:机械工业作为一个生产机器设备、生产工具的工业部门,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担负着十分重要的任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机械工业是国民经济的装备部。无论农业、重工业、轻工业、交通运输业、邮电业、商业以及国防建设和科学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都需要机械工业提供多样的、符合需要的装备。其次,机械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改造部”。一个国家要使整个国民经济建立在现代化的基础上,就需要依靠技术进步,不断地对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进行技术改造。这就要求机械工业不断向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提供先进的现代化技术装备,以保证国民经济技术改造的需要。第三,机械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服务部。它不仅要为重工业服务,而且要为农业、轻工业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服务;不仅要为基本建设服务,而且要为现有企业的挖潜、革新、改造服务;不仅要为满足国内需要服务,而且要为扩大出口服务;不仅要为生产建设提供劳动手段,而且要为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向市场提供坚固耐用、物美价廉的消费品。 同时机械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综合体现。 例如日本由于重视机械制造业,制定“技术立国”的经济政策,在二战后的30年时间里,由一个经济萧条的战败国一跃而成世界经济大国。 而美国是一个相反的例子。二战后,美国出现了“制造业是夕阳产业”的观点,从而忽视了对制造业的重视和投入,忽略了对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最终导致第二、第三产业的比例严重失调,经济空前滑坡,物质生产基础遭到严重的破坏。这一严重形势迫使美国政府和企业界不得不重新审视美国的科学技术政策和产业政策,重新认识和评价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制定了一系列民用技术开发计划并切实加以实施,由于给予足够重视,近年来美国的机械制造业有所振兴,汽车、机床、微电子工业等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至1994年,美国汽车产量重新超过日本。 由此可见机械制造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是每一个大国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的关键行业。 机械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综合体现,担负着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生产装备以及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生产手段的重任。而制造技术是制造业的支柱,将与投资和熟练劳动力一起创造新的企业、市场和就业机会。 机械制造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占有最不可撼动的地位,技术的先进性与生产效率的高低直接挂钩。技术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每一次技术的革新给机械制造业以及整个社会所带来的巨大影响。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会带来机械制造业生产力质的飞跃,使生产力得到大大的解放。 就如18世纪60年代,瓦特改良蒸汽机,使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标志第一次工业革命兴起,实现了原始的工场手工业向大工业的过渡,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工业化大生产从此开始。 还有20世纪初,福特发明第一条生产线,它把生产工序分成一个个的环节,工人的分工变得细致,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工艺工程和产品的标准化。福特发明的汽车生产流水线以标准化、大批量生产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概述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概述 在弗洛伊德的学说中,人格被视为从内部控制行为的一种心理机制,这种内部心理机制决定着一个人在一切给定情境中的行为特征或行为模式。弗洛伊德认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三大部分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所谓本我,就是本能的我,完全处于潜意识之中。本我是一个混饨的世界,它容纳一团杂乱无章、很不稳定的、本能性的被压抑的欲望,隐匿着各种为现代人类社会伦理道德和法律规范所不容的、未开发的本能冲动。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它完全不懂什么是价值,什么是善恶和什么是道德,只知道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不惜付出一切代价。自我是面对现实的我,它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环境的接触发展起来的,是意识结构的部分,自我是本我和外界环境的调节者,它奉行现实原则,它既要满足本我的需要,又要制止违反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法律的行为。 超我,是道德化了的我,它也是从自我中分化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人在儿童时代对父母道德行为的认同,对社会典范的效仿,是接受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社会理想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它由道德理想和良心构成,是人格结构中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是一切道德限制的代表,是人类生活较高尚行动的动力,它遵循理想原则,它通过自我典范(即良心和自我理想)确定道德行为的标准,通过良心惩罚违反道德标准的行为,使人产生内疚感。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本我不顾现实,只要求满足欲望,寻求快乐;超我按照道德准则对人的欲望和行为多加限制,而自我则活动于本我和超我之间,它以现实条件实行本我的欲望,又要服从超我的强制规则,它不仅必须寻找满足本我需要的事物,而且还必须考虑到所寻找的事物不能违反超我的价值观。因此,在人格的三方面中,自我扮演着难当的角色,一方面设法满足本我对快乐的追求;另一方面必须使行为符合超我的要求。所以,自我的力量必须强大能够协调它们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否则,人格结构就处于失衡状态,导致不健全人格的形成。 弗洛伊德思想发展的早期,他把地形学的概念和方法运用于心理学,将人的心理活动及其构造划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部分,广义的潜意识可以涵括前意识,并注重描述心理的不同深度层次和研究潜意识活动的规律。在他看来,人的心理犹如大海中漂浮的冰山,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是意识,隐没在水面之下的大部分则是潜意识,潜意识是意识的基础,不仅个人的行为动机,而且整个人类的活动和文明的发展,都可以在潜意识中找到根源。在弗洛伊德思想发展的后期,通过与不同学派和观点之间的长期论争,他已经不再满足于早期运用心理地形学的观点去描述心理活动的不同层次或不同水平之间的联系;逐步修正和发展自己的学说,侧重于心理活动的动力系统和建立一种新的人格结构模式。 弗洛伊德认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三大系统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对一个心智健全的人而言,这三大系统是和谐统一的整体,它们的密切配合使人能够卓有成效地展开与外界环境的各种交往,以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和欲望,实现人的崇高理想与目的。反之,如果人格的三大系统难以协调、相互冲突,人就会处于失常状态,内外交困,活动效率也随之降低,甚至危及到人的生存和发展。 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靠遗传获得,是人体结构中内在的东西,并有一种精神表达的本能。本我通过冲动性行为和形成意象得以表现,它追求快乐原则。在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的精神领域就是自我,它是在本我的基础上分化发展起来的,是在幼儿时期通过父母的训练和与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人格结构中的“行政管理机构”,是现实化了的本我,即一方面,它接受本我趋乐避苦的的要求,力图实现本我的意图,另一方面,它必须正视外部现实世界的条件,区分主观心理世界与客观现实世界,从而能动地支配人在现实世界的活动。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是从自我中分化和发展起来的,是人格结构中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它是以“自我理想”和“良心”为尺度,它追求理想原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