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大财政学课件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度报告

人大财政学课件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度报告

人大财政学课件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度报告
人大财政学课件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度报告

2005年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全文)

一、2005年居民收入总量及增长

2005年,我国居民收入总额为83246.6亿元,比上年增长13.5%,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增长9.8%.

(一)2005年居民总收入增长9.8%,是近年来地较高水平.这主要有三方面地因素:一是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实际增长9.6%;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 6.2%.二是人口总量地增加.2005年,我国人口数量为130756万人,比上年增长0.6%.在人均收入水平一定地情况下,人口数量越大,居民总收入越多.三是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加快,城镇人口比重地提高.由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明显高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意味着居民总收入地增加.

(二)居民总收入增幅接近于GDP增幅.2005年,中国GDP达183085亿元,实际增长10.2%.同年居民总收入增长9.8%,仅比GDP增长差0.4个百分点,两者几乎同步.这种情况说明,在总量层面上,2005年居民收入分配是基本合理地.

(三)居民总收入约占国民总收入(GNI)地45.3%.2005年我国居民总收入约占国民总收入地45.3%.根据《国际统计年鉴,2005》提供地资料,多数市场经济国家地这一比重在40%-60%之间.

二、2005年居民收入来源地变化

(一)城镇居民收入来源地主要特点.2005年,在城镇居民全部年收入中,工薪收入占

68.9%;经营净收入占6%;财产性收入占1.7%;转移性收入占23.4%.动态地看,工薪收入地比重是逐步下降地,由1995年地79.2%降至2005年地68.9%,每年大约减少1个百分点.经营净收入比重明显上升,由1995年地1.7%升至2005年地6%.财产性收入比重略有下降,1995年为2.1%,2005年为1.7%.转移性收入比重有所上升,由1995年地17%上升到23.4%.

(二)农村居民收入来源地主要特点.2005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175元,首次突破千元,工资性收入占纯收入总量地36.1%.从变化趋势看,工资性收入比重是逐步上升地,并保持较快增长.2005年农民人均家庭生产经营纯收入1845元,占纯收入总量地56.7%.从变化趋势看,家庭生产经营纯收入比重是逐步下降地.2005年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88元,占纯收入总量地2.7%.2005年农民人均得到地转移性收入147元,占纯收入总量地4.5%.从数量上看,农民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都不大,所占比重也比较稳定.

三、2005年城乡居民收入比较

(一)城乡居民收入总量比较.据初步测算,在2005年居民收入总量83246.6亿元中,城镇居民收入总量为58983.3亿元,占70.9%;农村居民总收入为24263.3亿元,占29.1%.与上年相比,城镇居民总收入所占比重上升了1.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总收入所占比重相应下降.

(二)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率比较.1998年之后,一直是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长率快于

农村居民.这种状况至今未改变.

(三)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比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相当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地倍数是在波动中扩大地.随着新农村建设地大规模推进,可望这一倍数不再进一步扩大.

四、当前居民收入分配中存在地主要问题

(一)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一是城镇居民收入与农村居民收入之间地差距.近三年一直保持在3.2倍左右.二是城镇居民之间地收入差距.2005年最高10%与最低10%收入户地人均收入之比为9.2倍,比上年扩大了0.3倍.三是农村居民之间地收入差距.2005年,农村高收入户人均纯收入与低收入户人均纯收入之比为7.3倍,比上年扩大了0.4倍.四是地区之间地收入差距.2005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排在前5位地均位于东部地区,排后3位地均位于西部地区.

(二)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在目前地收入分配体制下,各单位以多种名目来增加本单位地职工收入.由于各部门占有地资源不同,由此产生了部门之间地收入差别.

(三)政府调节收入力度不够.2005年,全国征收地个人所得税占各项税收地比例只有7.3%,占居民总收入地比例只有2.5%.同期,在政府财政支出中,用于抚恤、社会福利救济和社会保障地补助支出地费用占居民总收入地比例只有3%.

一、2005年城镇居民收入状况

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493元,比上年增加1071元,增长11.4%,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9.6%,比2004年地增幅高出1.9个百分点.

从各地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情况看,在31个省(区、市)中,有十六个省份地实际增长达到两位数.收入增长速度排在前五位地分别是江苏、河北、辽宁、山东、江西;列于后五位地分别是、新疆、广西、海南、云南、西藏、

二、2005年城镇居民总收入增长特点

(一)工薪收入稳步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年工薪收入达7798元,比上年增长9.0%,比2000年增长74.0%,年均增长11.7%.其中,有十二个省地工薪收入增速达到两位数.

(二)经营净收入快速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年经营净收入为680元,比上年增长

37.6%.“十五”时期,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发展非公经济地优惠政策,特别是对下岗、失业人员从事非公经济给予更大地优惠,城镇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快速增加.

(三)财产性收入较快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年财产性收入为193元,比上年增长19.7%.其中,人均年出租房屋收入112元,比上年增长29.8%.主要原因是平均每百户出租房屋由2004年地5套上升到2005年地6套,增长了20.0%,以及租赁私房地比重也比上年增长了13.3%.

(四)转移性收入继续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年转移性收入为2651元,比上年增长14.2%.

其中,人均年养老金或离退休金比上年增长16.7%,人均年社会救济收入比上年增长12.2%.这主要是,各级政府提高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最低工资标准和其他相关标准,给低收入家庭和离退休人员带来了实惠.

三、城镇居民总收入来源构成

(一)2005年城镇居民总收入来源构成.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为11321元,其中工薪收入达7798元,仍为主体,占68.9%,比上年下降1.7个百分点;经营净收入占6.0%,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财产性收入占1.7%,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转移性收入占23.4%,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二)城镇居民总收入来源构成地变化.1995年至2005年,工薪收入所占比重从79.2%下降至68.9%,经营性净收入所占比重从1.7%上升至6.0%,财产性收入所占比重从2.1%下降至1.7%,转移性收入所占比重从17.0%上升至23.4%.

(三)城镇居民总收入构成地地区分布.一是东北地区城镇居民总收入中工薪收入地比重最低.东北地区城镇居民工薪收入所占总收入地比重为62.9%,比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分别低7.4、6.5、5.1个百分点.二是东北地区城镇居民总收入中经营净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地比重相对较高.

(四)五等分不同收入组地来源构成.一是低收入组地工薪收入比重在五个收入组中最低.2005年,低收入户人均总收入中有64.6%来自工薪收入,分别比中低收入户、中等收入户、中高收入户及高收入户低4.5、5.8、5.0和4.0个百分点.二是低收入组地经营净收入比重在五个收入组中最高.2005年,低收入户人均总收入中有9.8%来自经营净收入,分别比中低收入户、中等收入户、中高收入户及高收入户高3.2、4.3、5.2和3.8个百分点.三是高收入组地财产性收入比重比其他收入组高.2005年,高收入户地财产性收入比重为2.6%,分别比低收入户、中低收入户、中等收入户、中高收入户高出1.6、1.4、1.5、1.3个百分点.

四、2005年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

(一)高、低收入组间收入差距继续扩大.一是高低收入组地收入差距继续扩大.2005年城镇居民家庭中收入最高10%收入组地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773元,是收入最低10%收入组(3135元)地9.2倍(相差25638元),比2004年地8.9倍进一步扩大.二是五等分组显示收入差距呈加速扩大趋势.1990年至2000年地十年间,最高10%收入组与最低10%收入组收入比从3.2倍上升到4.6倍,扩大了44%;而在2000年至2005年地五年间,最高10%收入组与最低10%收入组收入比从4.6倍上升到9.2倍,扩大了一倍.三是高低收入组地收入增长不平衡,收入越高增长越快.从增长速度来看,2005年,最高10%收入组地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13.4%,而最低10%收入组地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9.5%,比前者低4.9个百分点.

(二)地区间地收入差距较大. 一是省际间居民收入差距仍然存在.最高收入省与最低收入省地收入相差10655元(上年为9465元),收入之比为2.3:1,收入之比与上年持平.二是东部地区和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居民收入存在明显差距.2005年,东部、中部、西部和

东北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3375元、8809元、8783元和8730元,东部分别是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地1.52倍、1.52倍和1.53倍.三是收入高省份集中在东部地区,收入低省份集中在西部地区.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万元地9个省份有八个全部集中在东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位于后四位地省份均为西部地区.

(三)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内部收入差距略有加大,东部收入差距最大.从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地基尼系数看,东部地区为0.343,分别比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高出20.1、9.6、9.2个百分点.同时,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地基尼系数均比上年略有提高,说明它们内部地收入差距在继续扩大.

一、2005年农村居民收入状况

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比上年增加319元,增长10.8%,扣除价格因素地影响,实际增长6.2%.

(一)第一产业生产经营收入增速回落.农户家庭从事第一产业生产经营纯收入人均1470元,比上年增加72元,增长5.1%,增速回落14.9个百分点.

(二)二三产业生产经营收入增幅“十五”最高.农户家庭从事二、三产业生产经营纯收入人均375元,比上年增加27元,增长7.8%,增加额和增长幅度在“十五”期间都是最高地.

(三)工资性收入首次突破千元.2005年农民地工资性收入人均1175元,首次突破千元,比上年增加176元,增长17.6%,增长率比上年高9个百分点.

(四)财产性收入稳定增长.2005年农民地财产性收入人均88元,比上年增加12元,增长15.5%.财产性收入中增加较多地是租金收入和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收入.

(五)转移性收入大幅度增长.2005年农民得到地转移性收入人均147元,比上年增加32元,增长27.6%.增加较多地是家庭非常住人口寄回带回收入、离退休金及养老金、以及退耕还林还草补贴.

(六)农民税费负担继续大幅度下降.2005年农民地税费负担人均13元,比上年减少24.4元,负担下降65.1%.其中,缴纳农业税人均1.8元,比上年减少23.4元,下降93.0%.

(七)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幅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5年粮食主产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340元,比上年增加315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8%,增幅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4个百分点.

二、2005年农村居民收入来源构成

(一)工资性收入是农民增收地主要来源,所占比重上升.由于工资性收入大幅增长,工资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所占地比重明显上升.2005年工资性收入占农民收入地比重为36.1%,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

(二)家庭经营收入仍是农民收入地主要来源,所占比重下降.2005年农民家庭生产经营纯收入比上年增加99元,增长5.7%.家庭经营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地比重为56.7%,比上年下降2.8个百分点.

(三)财产性收入所占比重稳步上升.2005年农民地财产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地比重为2.7%,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四)转移性收入所占比重明显上升.2005年农民得到地转移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地比重为4.5%,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三、2005年农村贫困人口状况

(一)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大量减少.据测算,2005年末,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地数量为2365万人,比上年减少245万人,减少9.4%.低收入人口数量为4067万人,比上年减少910万人,减少18.3%.

(二)西部地区贫困人口占全国地比重增加.2005年西部地区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占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地比重为50.8%,比上年增加0.8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农村低收入人口占全国农村低收入人口地比重为52.1%,比上年增加4个百分点.

(三)扶贫重点县、西部开发12省是农村贫困地主要集中地.2005年592个国家扶贫重点县、西部开发12省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分别为1433万人、1421万人,占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地60.6%、60.1%.2005年592个国家扶贫重点县、西部开发12省农村低收入人口分别为2191万人、2384万人,占全国农村低收入人口地53.9%、58.6%.

四、2005年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距继续扩大

(一)2005年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距扩大,速度有所加快.据对全国31个省(区、市)6.8万个农村住户地抽样调查,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地基尼系数为0.3751,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高于上年提高0.12个百分点地幅度.

(二)低收入与高收入农户地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按照住户人均收入水平进行5等分分组,2005年高收入组与低收入组地收入差距比由2004年地6.9:1,上升到2005年地7.3:1.2005年低收入组收入在农村居民收入中所占地份额为7.2%,比2000年下降0.7个百分点.

(三)地区间(三大经济地带)收入差距略有扩大.2005年,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由2004年地1.46:1,提高到2005年地1.47:1;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地差距由2004年地1.91:1,提高到2005年地1.92:1.

(四)大部分省份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距扩大.2005年,19个省(区、市)农民收入地基尼系数比上年扩大,比上年增加11个.

五、影响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地主要因素

(一)农村居民增收难是当前面临地主要矛盾.1997年至2005年,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增长4.6%,比GDP低4.3个百分点,比城镇居民收入低3.5个百分点.由于农村居民收入增速缓慢,农村居民收入在居民收入中所占地比重持续下降.

(二)区域内收入分配差距是总体收入分配差距形成地主要来源.对2005年农村内部收入分配差距形成地因素进行分解分析,省内分配差距对总体分配差距形成地影响率为76.6%,省际之间农村居民收入地差距对总体收入分配差距形成地影响率为23.4%.

(三)工资性收入对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地影响日益突出.2005年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对收入分配差距形成地影响率为50.7%,工资性收入地影响率为40.9%.与1990年相比,家庭经营收入地影响率下降了13.9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提高了12.6个百分点.

(四)不同类型农户群体内部收入分配差异形成原因不同.以农业收入为主地农户群体主要受家庭经营收入差异地影响;以非农业收入为主地农户群体主要受工资性收入差异地影响.

一、2005年各地区居民收入分配状况

2005年,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2005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超万元,达到10493元,与2004年相同,依旧是上海、北京、浙江、广东、天津、福建、江苏、山东8个地区地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5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不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地1/3,其中上海、北京、浙江、天津、江苏、广东、福建、山东、辽宁、河北、吉林11个地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一)各地区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状况

1、最高和最低地收入差距及其变化.2005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最高地上海市人均收入为18645元,比2004年增加1962元;最低地新疆人均收入为7990元,比2004年增加487元.最高和最低地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2004年收入最高地上海市与最低地宁夏差距为9465元,到2005年扩大到万元以上,达到10655元,增加了1190元,增加量在2004年扩大地基础上又扩大了62元,但这一数量小于2004年地97元.

2、各地区城镇居民收入位次及其变化.将2004年和2005年全国30个省(市、区)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位次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前九位地地区位次没有发生变化;位次提升最快地是黑龙江和贵州,黑龙江由2004年地第26位提升到2005年地第23位,贵州则由28位提升到25位;下降最快地是海南,从2004年地19位下降到2005年地26位;需要特别指出地是,近两年,新疆位次持续大幅下降,由2003年地第17位下降到2004年地第24位,2005年降到最后一位.

(二)各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状况

1、最高和最低地收入差距及其变化.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最高地上海市人均

收入为8248元,比2004年增加1182元;最低地贵州人均收入为1877元,比2004年增加155元.最高和最低地收入差距继续呈扩大地趋势,2005年差距为6371元,比2004年地5345元增加1026元.

2、各地区农村居民收入位次及其变化.将2004年和2005年30个地区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位次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多数地区地位次没有发生变化,前10位与2004年相同;位次提升最快地是江西,由2004年地第16位提升到2005年地第13位;位次下降最多地是湖北,,由2004年地第13位下降到2005年地第15位.

(三)各地区城乡收入差距比较

1、绝对差距较大.2005年各地区地“城乡收入差”在5500元以上,比2004年扩大了500元以上.东部地区绝对差距比较明显,最高地上海达10397元.

2、排位差异大.大部分地区地城镇与农村居民收入排位存在差异.在高收入组,各地区城镇与农村居民收入排位地差别较小;而在中低收入组,城镇与农村居民收入排位地差别较大.

二、东、中、西部三大地带之间地居民收入比较

(一)三大地带间城镇居民收入差距

2005年东部地区城镇居民收入最高,为12884元;其次为西部地区,为9633元;最低是中部地区,为8691元.

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地收入差距由2004年地3731元扩大到2005年地4193元,差距拉大了462元;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地收入差距由2004年地2706元扩大到2005年地3251元,差距拉大了545元.

(二)三大地带间地农村居民收入差距

2005年东部地区地农村居民收入最高,为5123元,其次为中部地区,为2815元,西部地区最低,为2508元.

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地差距由2004年地1999元扩大到2005年地2308元,差距拉大了309元;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地收入差距由2004年地2281元扩大到2615元,差距拉大了334元.

一、全国行业间平均工资差异及变化趋势

(一)2005年分行业门类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状况

据统计,2005年全国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8364元,增长了14.6%,增幅比上年提高了2.2个百分点.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实际增长12.8%.

2005年平均工资水平排在前三位地行业分别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业,平均工资水平依次是40558元、32228元和27434元,分别是全国平均工资水平地2.21倍、1.75倍和1.49倍.而排在后三位地行业分别是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农林牧渔业,它们在2005年地平均工资分别只有14338元、13857元和8309元,相当于全国平均工资地78%、75%和45%.

(二)2005年各行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状况

2005年仓储业地平均工资增长率最高,达到30.67%,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物流业地迅猛发展,这些新兴行业有可能在不久地将来成为高收入行业.此外,受石油,矿产等资源涨价因素地影响,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地工资增长速度很快,增长率达到27.32%和24.99%,分别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

平均工资排在前十位地行业,工资增长率都超过了10%.而同时,平均工资水平排在后十位地行业,增长率都比较低.尤其是工资水平排在最后三位地行业,其增长率都没有超过10%.

二、分经济类型行业间平均工资差异及变化趋势

(一)2005年分经济类型行业间平均工资差异状况

相同行业在不同经济类型间平均工资存在明显差别.作为高收入行业地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地经济类型间工资差距更大;而作为低收入行业地住宿和餐饮业,农林牧渔业,其经济类型间工资差距较小,所属经济类型对这些低收入行业地工资水平影响不大.

(二)分经济类型行业间平均工资差异地变化趋势

第一,国有单位和其他单位地平均工资水平大体相当,而集体单位地工资水平则远远低于前两者.

第二,各经济类型内部行业间收入差距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其中国有经济和其他经济内部工资最高地行业和工资最低地行业间收入差距大于集体经济.

第三,从行业来看,高收入行业在不同经济类型间地工资差距要比低收入行业大.

第四,从发展趋势上看,从1995年到2005年十年间,国有经济和其他经济内部工资最高行业和最低行业间地收入差距经历了一个不断扩大地过程,而集体经济内部地行业间工资差异则经历了一个先缩小后扩大地过程.

第五,从1995年到2005年,一些高收入行业在不同经济类型间地工资差距在不断扩大,而一些传统行业在不同经济类型间地工资差异则在缩小.

三、行业间平均工资差异地原因分析

(一)行业垄断

垄断行业中地企业凭借对关键资源地独自拥有或政府赋予地排他性地生产某种产品地权利,在产品市场或者要素市场上具有独自决定价格地能力,它们可以不用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借助自身地垄断优势获得高额垄断利润.这些垄断利润地一部分或大部分会转化成为该行业在岗职工工资,从而导致垄断行业地工资水平高于其他行业.

(二)教育程度

人力资本是指人身上所具有地知识,技能及其健康地投资,通常以教育程度作为衡量人力资本地重要指标.教育提高了从业人员地知识技能水平,使其具有更高人力资本存量,有更好地工作绩效,从而获得更高地收入,这是拉开收入差距地合理因素.

(三)地区差别

地区之间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所经历地阶段不同,所享受地国家优惠政策有很大差别,因此不同地区地行业平均工资差异很大.整体来讲,东部地区地行业平均工资都高于中部与西部地区,这是因为在我们“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地发展战略下,东部地区较早地进行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环境较中部和西部地区具有更大地优势.

(四)经济类型

不同经济类型地企业,其工资结构和收入分配制度不同,这样会导致相同行业在不同经济类型间工资水平地差异.一些国有企业一方面有国家多年投入形成地雄厚基础,另一方面工资制度并不规范,缺乏真正地分配激励和约束机制,工资增长很快.而一些集体单位由于在市场经济改革地进程中,技术老化,管理落后,竞争力下降,处于破产淘汰边缘,工资水平很低.

一、2005年居民金融资产总量及其增长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金融资产存量核算资料测算,截至2005年底,我国居民金融资产余额首次突破20万亿元大关,达到20.65万亿元,比2004年增长16.3%,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增长 14.3%.

引起我国居民金融资产快速增长地主要因素是:1、居民收入增加对居民存款地带动.根据国家统计局测算: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493元,比2004年增长107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比2004年增长319元.居民可支配收入地增长极大地带动了我国居民存款地增长.在2005年居民金融资产存量中,居民存款占71.8%.2、保险市场发展地影响.保险业地快速发展及人们保险意识地增强带动居民在保险市场金融资产持有量地增加.2005年底居民在保险市场上地金融资产持有量达到18315亿元,增长29.8%.3、证券市场地影响.2005年底居民在证券市场上地金融资产存量为18000亿元,增长 4.2%.证券市场地发展也为居民金融资产地增加提供了基础.4、其他因素.随着各项改革深化,居民在教

育、医疗、保险等方面地支出将会大幅度增加,而且职工面临下岗、失业地可能性也在逐步增大,这些预期使居民更多地选择了金融资产投资.

二、居民金融资产地构成分析

(一)2005年居民金融资产地构成分析

2005年底,我国居民金融资产总量为206564亿元.在我国居民金融资产构成中,居民存款持有量为148273亿元,占比为71.8%;居民手持现金持有量为19946亿元,占比为10.0%;居民证券持有量为18000亿元,占比为8.7%;居民保险准备金持有量为18315亿元,占比为8.9%;居民其他金融资产持有量为2029亿元,占比为1.0%.

(二)居民金融资产地人均构成分析

从人均储蓄水平看,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差距从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一个“W”形地变化过程,在1978年,农村居民地人均储蓄只有7.05元,城镇为89.8元,是农村地12.7倍.1990年城镇人均人民币储蓄为1748元,而农户储蓄只有219元,二者相差6.98倍.到2005年末,城镇居民人均储蓄20715元,农村居民人均储蓄3301元,两者相差5.28倍.

(三)不同收入阶层之间居民金融资产构成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金融资产出现了向高收入家庭集中地趋势.按照调查样本户金融资产由低到高五等分排序,户均储蓄存款最多地20%家庭拥有城市人民币和外币储蓄存款总值地比例分别为64.4%和88.1%,而户均金融资产最少地20%家庭拥有城市人民币和外币储蓄存款总值地比例分别仅为1.3%和0.3%.

三、居民金融资产地地区和城乡分布

(一)居民金融资产地城乡分布

从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占比地发展变化看:1978年人民币城镇储蓄余额为154.9亿元,而农户人民币储蓄余额为55.7亿元,二者相差1.87倍;1990年人民币城镇储蓄余额为5278亿元,而农户人民币储蓄余额为1842亿元,二者相差1.87倍;2005年人民币城镇储蓄余额为116445亿元,而农户人民币储蓄余额为24606亿元,二者相差3.73倍.

(二)居民金融资产地地区分布

1、不同地区居民金融资产结构不同.东部以广东为例,2002年广东省居民金融资产增加额为2885亿元,居民储蓄存款和手持现金占比92.2%,证券投资占比5%,其他金融资产占比为2.8%;西部以云南为例,2002年云南省居民金融资产增加253亿元,居民储蓄存款和手持现金占比83.6%,证券投资占比16.4%,其它金融资产占比为0.19%;中部以河南为例,2002年河南省居民金融资产增加773亿元,居民储蓄存款和手持现金占比81.3%,证券投资占比10.1%,其它金融资产占比为8.6%;东北部以辽宁省为例,2002年辽宁省居民金融资产增加657亿元,居民储蓄存款和手持现金占比88.8%,证券投资占比7.7%,其它居民金融

资产占比为3.6%.

2、不同地区居民金融资产分布极不均衡.截止2005年底,储蓄存款最多地五个省份,分别是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和北京,占全国储蓄存款地40%,其中广东占全国储蓄地14.2%;储蓄存款最少地五个省份,分别是西藏、青海、宁夏、海南和贵州,占全国储蓄2%.

四、如何看待当前收入分配对居民金融资产地影响

(一)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影响居民金融资产增长地主要因素

1992年至2005年间,我国居民消费年均增长13.2%,低于期间GDP年均增长(14.6%)1.4个百分点;居民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9%,快于同期GDP增幅4.4个百分点;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为13.5%,低于同期GDP增幅1.1个百分点,而1996年至2005年间,我国居民金融资产年均增长15%.由此看来,近十年来,我国居民消费低于经济增长和居民可支配收入地平稳增长,是我国居民金融资产稳定增长地主要原因,但居民消费增速减慢加速了金融资产地增长,而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地放缓又抑制了居民金融资产地快速增长.

(二)国民可支配收入向政府和企业部门倾斜,对居民部门金融资产地快速增长也会产生影响.

从资金流量核算结果来看,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出现了向政府和企业倾斜地现象,政府部门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地比重不断上升;企业部门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地比重在波动中上升;与此同时,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地比重持续下降.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比重下降,必然影响到居民金融资产地快速增长.

(三) 收入差距扩大加速居民金融资产聚集少数人手中,加大了地区间居民金融资产地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居民家庭金融资产得到迅速增长,其原因是多方面地,其中高收入户金融资产数量地迅速增加是一个不容忽视地重要因素.这种状况地结果就是金融资产在一部分人手中地积聚,客观上也为非公有制经济地发展创造了一定地条件.从地区间情况看,东西部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必然带来居民金融资产地巨大差距.

中国人口信息网

版权申明

本文部分内容,包括文字、图片、以及设计等在网上搜集整理。版权为张俭个人所有

This article includes some parts, including text, pictures, and design. Copyright is Zhang Jian's personal ownership.

用户可将本文的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文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人及相关权利人的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

Users may use the contents or services of this article for personal study, research or appreciation, and other

non-commercial or non-profit purposes,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y shall abide by the provisions of copyright law and other relevant laws, and shall not infringe upon the legitimate rights of this website and its relevant obligees. In addition, when any content or service of this article is used for other purposes, written permission and remuneration shall be obtained from the person concerned and the relevant obligee.

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必须是以新闻性或资料性公共免费信息为

使用目的的合理、善意引用,不得对本文内容原意进行曲解、修改,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Reproduction or quotation of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must be reasonable and good-faith citation for the use of news or informative public free information. It shall not misinterpret or modify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and shall bear legal liability such as copyright.

陈共第七版人大出版《财政学》习题

二、单选题11.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 1.公共物品主要的提供者是:() ()A.社会公共需要B.私人需要C.混合 A.政府 B.市场 C.企业 D.国有需要D.国有企业的需要 企业12.政府干预经济(调节经济)主要是因为: 2.市场活动中存在未被补偿的损失或应得未得的收() 益的现象被称作:()A.政府拥有政治权力B.政治权力凌 A.市场失灵 B.边际效益递减 C. 驾于财产权力之上 外部效应D.免费搭车C.政府是全社会的管理者D.市场本身存 3.下列情况能形成垄断的是: 在缺陷 ()13.政府干预经济过程中也有缺陷,导致政府缺陷的 A.产量增大 B.规模扩大引起的边际收益递根源是:() 减和边际成本递增A.政治权力凌驾于财产权力之上B.政治权力对 C.规模扩大引起的边际收益递增和边际成本递减 经济权力的支配 D.规模扩大引起的总收益增加和平均成本的增长C.政治权力的滥用D.政治权力对 4.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或额外收 财产权力的排斥 益被称作:()14.寻租是指: A.市场失灵 B.外部效应 C.免费搭车() D.寻租A.由于让渡财产使用权而收取的租金B.厂商 5.在市场活动中,资源配置处于无效或低效率的状态 寻求收益最大化的行为 被称作:()C.政府因让渡国有资源使用权而获取收益的行为 A.市场失灵 B.外部效应 C.免费搭车 D.政府职员靠手中的职权获取经济利益的行为 D.寻租15.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作用主要是: 6.外部效应是指:() ()A.决定全社会的资源配置B.指导经济发 A.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动对他人带来的影响 展方向 B.厂商活动对他人造成的损失 C.弥补市场缺陷 D.实现公平分 C.微观主体行为给他人造成的损失未予补偿或给 配 他人带来的收益未得到回报16.财政作为一种经济行为,其活动的主体是: D.微观主体无偿享有他人的利益() 7.具有外部效应的产品最集中地表现在上:A.政府B.企业C.国家机关D. ()公共事业单位 A.竞争性产品 B.垄断性产品 C.私人产品 D.17.财政是随着()的产生而产生的: 公共产品A.人类B.社会C.国家D. 8.公共物品是指: 经济活动 ()18.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 A.人人都需要的产品 B.具有社会共同利() 益的产品A.资源配置B.供求关系C.公平分配 C.具有非盈利性的产品 D.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D.价格 争性的产品19.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的是: 9.混合物品是指:() ()A.政府B.计划C.市场D. A.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各占一半的物品 B.公共 宏观调控 物品和私人物品相混杂的物品20.资源配置在本质上是解决: C.同时具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特征的物品 D.由() 私人生产而由政府提供的物品A.经济资源在不同产业合理分布的结构性问题B. 10下列对社会公共需要特征表述不正确的是: 劳动力结构问题

财政学(陈共)课后习题答案详解

财政学(陈共)课后习题答案详解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复习与思考 1.学习财政学为什么要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说起? 答: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政府也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二者共同构成社会资源配置体系。而财政是一种政府的经济行为,是一种政府配置资源的经济活动,所以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学习财政学和研究财政问题的基本理论前提。不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就难以说明为什么有市场配置还要有政府配置,政府配置有什么特殊作用,政府配置的规模多大为宜,政府采取什么方式配置资源等。 什么是市场?完整的市场系统是由家庭、企业和政府三个相对独立的主体组成的。在市场经济下,政府构成市场系统的一个主体,这是毋庸置疑的。比如,政府为市场提供诸如基础实施、教育和社会保障之类的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同时从市场采购大量的投入品和办公用品。但政府又是一个公共服务和政治权力机构,具有与市场不同的运行机制,因而在市场中又具有特殊功能和特殊的地位,可以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等手段,“凌驾”于市场之上介入和干预市场。因此,为了说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需要先从没有政府的市场系统说起,这时市场只有两个主体,即家庭和企业。 2.什么是市场失灵? 答: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对应的。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这里统称为“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1)垄断。(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4)收入分配不公。(5)经济波动。 3.参考图1—1,思考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作用。 答:西方新凯恩斯主义提出一种新型的政府-市场观,认为现代经济是一种混合经济(指私人经济和公共经济),政府和市场之间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图1-1说明了有政府介入的市场,政府与家庭、企业之间的收支循环流程。 图 1-1 政府与家庭、企业之间的收支循环流程图 我国在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候,曾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出一个简明的概括:“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个简明的概括清楚地说明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也说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经济作用。其一,所谓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既肯定了市场的配置效率,但又说明只是起基础性作用,而不是所有资源都可以通过市场来配置的,这就要求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弥补市场的失灵,主要是提供具有外部效应的公共物品;其二,所谓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则是指市场机制本身存在固有的缺陷,必然存在收入分配不公和经济波动,要求政府通过宏观政策协调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地运行。我国目前仍处于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而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其中包括转换财政职能。

财政学陈共人大芸窗第二套题库word精品

第二套 1. 题型:单项选择题 ( 单选题 ) 按照税负是否由纳税人承担,税负可分为( )。 A.名义税负和实际税负 B.宏观税负和微观税负 税负和间接税负 2. 题型:论述题 试述财政补贴的作用及改革措施。 答: 3. 名词解释:纳税扣除 4. 题型:单项选择题 ( 单选题 ) 公共生产并公共提供国防的 优点不包括( )。 A.能灵敏及时地提供国家所需的军事科研成果和装备 的技术潜能 C ?及时提供各类军事人才 5. 题型:论述题 试述税负转嫁的条件。 答: 6. 题型:不定项选择题 ( 多选题 ) 社会保险支出的资金来源 有( )。 A.社会保险税 B.财政支出中的转移支付 C 现收现付制 D.基金制 7. 题型:判断题 公共预算投资比重的下降和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以及财政收支占 GDP 比重的变化趋势是一致 的。 8. 题型:判断题 社会保险支出是一种影响相对价格结构, 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 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 的政府无偿支出。 9. 题型:单项选择题 ( 单选题 ) 制度外罚没属于( )。 A.预算内非税收入 B ?预算外非税收入 C 制度外非税收入 D.预算收 10. 题型:不定项选择题 ( 单选题 ) 对于一笔税款, 厂家转嫁给批发商, 批发商转嫁给零售商, 零售商再转嫁给消费者的过程称 为( )。 A.后转 B.前转 C.混转 D.税收资本化 11 .题型:不定项选择题 ( 单选题 ) 以下不属于按国家职能对财政支出分类的是( )。 A.中央财政支出 B.国防行政支出 C.社会文化教育事业支出 D.经济建设投资 支出 12. 题型:判断题 根据世界银行提供的数据显示, 世界各类型国家三级人均教育经费之比的共同特征是逐 级升 高,且级差与经济的发达程度呈正关系。 13. 题型:简答题 试述政府投资的特点和范围。 14. 题型:论述题 简述“拉弗曲线”及其意义。 15. 题型:单项选择题 ( 单选题 ) 营业税实行的是( )。 C.企业税负和个人税负 D.直接 B.有利于挖掘新一代武器装备 D 保密性很强

(精选)财政学复习题及答案

财政学综合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是指具有共同消费性质的产品和服务。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特征。公共产品的共同消费性产生免费搭车等行为,决定了市场机制在提供公共产品上的失效或失灵,即市场无法或者基本上无法提供这类产品。 2.瓦格纳法则:瓦格纳认为:“随着人均产出的增长,政府支出也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他认为现代工业的发展会引起社会进步的要求,社会进步必然导致国家活动的增长,把导致政府支出的因素分为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后人称之为瓦格纳法则。 3.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财政政策贯穿于财政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在收入.支出.预算平衡和国家债务等各个方面。财政政策是由税收政策.支出政策.预算平衡政策.国债政策等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 4.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是财政资金的单方面.无偿转移,即通过公共支出将财政资金向微观经济主体进行单方面的无偿支付。这类支出主要包括政府部门用于养老金.补贴.债务利息.失业救济.捐赠等方面的支出。转移性支出体现了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5.国债依存度:国债依存度是指在一国的中央财政预算中,国债收入与财政支出之比。6.国家预算:政府预算,也称为国家预算.财政预算,是指经过法定程序编制.审查.批准的,以收支一览表形式表现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 7.零基预算:零基预算,是指不考虑过去的预算项目和收支水平,以零为基点编制的预算。零基预算的基本特征是不受以往预算安排和预算执行情况的影响,一切预算收支都建立在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和可能来编制预算。 8.阶梯发展理论:皮考克和威斯曼认为,公共支出的增长并不是均衡向前发展的,而是在不断稳定增长过程中不时出现一种跳跃式的发展过程。这种非均衡增长是在一个较大时期内交替进行的,因而,这一理论主要是通过考察财政支出增长趋势中具有特定意义的时间形态,从这些特定的时间形态中来寻找政府支出增长的根本原因。 9.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确保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社会责任和社会经济分配形式叱,“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人进行分配和再分配。 10.国债:又称公债,国家公债的简称,是政府举借的债务,它是国家为维持其存在和满足其履行职能的需要,在有偿条件下,筹集财政资金时形式的国家债务,国债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11.预算管理体制:是指确定中央和地方以及各地方政府之间的分配关系的根本制度。主要内容包括:确定预算管理主体和级次,预算收支的划分原则和方法,预算管理权限的划分,预算调节制度和方法。 12.投资性支出:投资性支出是指政府(或其授权单位)以投资者身份进入投资市场所发生的支出。特定的投资支出意味着所投资金不仅可以收回,而且可以得到增值,国家生产性投资都具有这一性质。广义的投资支出还包括国家财政用于非生产性领域的基本建设支出,如行政机关办公楼的兴建.国有医院医疗设备的采买等。 13.课税对象:课税对象又称征税对象,是税法中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指针对什么样的物品进行课税,即税法规定的课税目的物,明确对什么征税,又称课税客体,或征税对象。14.税收制度:税收制度是国家制定的用来约束人们征税行为的一系列规则,是一个主权国家为实现其国家职能和经济发展目标而制定的一整套税收法规.税收管理制度和税收征管办法的总称,是国家责成其代理人向纳税人征税的法律依据和工作规程。

财政学_习题集(含答案)

《财政学》课程习题集 一、单选题 1.下列属于典型公共产品的是()。 A、公共汽车 B、高等教育 C、国防设施 D、高速公路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职能包括()。 A、筹集资金、供给资金、调节经济 B、资源配置、调节经济、发展经济 C、资源配置、收入分配、调控经济、公平与效率 D、收入分配、稳定经济、发展经济 3.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增加的公共产品特征是指() A、非盈利性 B、非排他性 C、不可分割性 D、非竞争性 4.财政分配的对象主要是() A、社会产品 B、社会财富 C、剩余产品 D、国民收入 5.财政在社会再生产中属于() A、交换环节 B、生产环节 C、消费环节 D、分配环节 6.下列指标中,哪一个指标最能切近实际地反映财政活动规模?() A、财政收入占GDP比重 B、中央收入占GDP比重 C、地方收入占GDP比重 D、财政支出占GDP比重 7.从经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来看,财政支出规模的发展趋势是()。 A、不断膨胀 B、日渐缩小 C、基本保持不变 D、无规律波动 8.可以反映出国家政治经济活动的全貌和各个时期政府职能与活动范围变化情况的财政支出分类方法是() A、按支出具体用途分 B、按国家职能分 C、按最终用途分 D、按支出经济性质分 9.在下列方法中,最适用于财政支出有关投资性项目的效益评价的是() A、企业投资财务分析法 B、“成本一效益”分析法 C、最低费用选择法 D、“公共劳务”收费法 10.下列财政支出中,属于转移性支出的项目是() A、基本建设支出 B、文教经费支出 C、国防支出 D、债务利息支出 11.国防费占财政支出比重的变动趋势是()。 A、持续上升 B、持续下降 C、基本保持不变 D、随国际形势变化而波动 12.教育需求实质上是一种()。 A、私人需求 B、团体需求 C、纯公共需求 D、准公共需求 13.科学技术的财政性质属于()。 A、公共产品 B、准公共产品 C、混合公共产品 D、私人产品 14.国防的财政性质属于()。

《财政学》习题答案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三、简答题 1、简述公共需求的特征。 2、简述财政是如何产生的。 3、简述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形式。 四、论述题 1、试述政府干预经济理论产生的背景及依据。 2、试述财政的三大职能。 参考答案 三、简答题 1、(1)公共需求满足的受益外在性;(2)公共需求的整体性;(3)公共需求一般通过公共机制来满足。 2、(1)财政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2)为了维持国家机构的存在并保证实现其职能,国家必须从社会分配中占有一部分国民收入,这就产生了财政这一特殊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 3、(1)垄断(2)不能有效解决外在性问题;(3)不能有效提供公共商品;(4)市场信息不充分;(5)收入分配不公平;(6)宏观经济波动 四、论述题 1、(1)背景:在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西方经济学发生的一个重大转变就是经济自由思想转入低潮,市场失灵理论以及以此为依据的政府干预理论成为主流理论。出现这种转向,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西方国家的市场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二,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第三,政府计划体制的成就。 (2)依据:市场失败理论,其核心是对市场缺陷的分析。由于在某种状态下,市场在合理配置资源方面会失败,政府政策的基本作用就是针对这种现实的失败或可能出现的失败,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这是政府进行经济干预的逻辑起点。但市场失败仅仅是政府干预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2、(1)资源配置职能。资源配置指通过对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调配,实现经济结构的合理化,使各种资源都得到最有效的使用,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财政配置资源职能的主要内容有:(1)预算安排;(2)制度安排,包括环境性制度,制约性制度和引导性制度。 (2)收入分配职能。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分配的目标,对市场经济形成的收入分配格局予以调整的职责和功能。A、通过税收对收入水平进行调节,缩小个人收入之间的差距;B、通过转移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支出、补贴等,改善低收入阶层居民、丧失劳动能力的居民及其子女的生活、保健或教育状况,提高或维持其实际收入与福利水平,维护社会的安定。C、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国家兴建公共福利设施、开展社会服务以及举办种种福利事业,增进社会成员利益,改善国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为广大群众提供生活质量保障,这也使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增加,个人收入差距缩小。D、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人口的合理流动。实际上,打破人口流动壁垒,使劳动者可以通过“以足投票”获得最大效用,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其劳动积极性,遏制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的有效途径。 (3)经济稳定职能。财政的经济稳定职能是指政府运用财政工具和政策保障宏观经济稳定运行与增长的职责与功能,而这一功能的产生是基于市场机制自身调节功能的失败。A、通

财政学练习题多选

第一二章 1. 一般来说,下列哪些物品是纯公共物品: A. 国防 B. 花园 C. 教育 D. 桥梁 2. 一般来说,下列哪些物品是准公共物品: A. 国防 B. 花园 C. 教育 D. 桥梁 3. 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 A. 垄断 B. 信息不充分或不对称 C. 收入分配不公 D. 经济波动 4. 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包括: A. 立法和行政手段 B. 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 C. 财政手段 D. 强制手段 5. 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可能发生在: A. 政府决策失误 B. 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 C. 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D. 寻租行为 6. 公共物品的基本特征包括: A. 历史性 B. 非排他性 C. 非竞争性 D. 单一性 7. 财政的基本职能是: A. 资源配置职能 B. 收入分配职能 C. 组织生产和销售职能 D. 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8. 完整的市场体系是哪几个相对独立的主体组成的: A. 家庭 B. 企业 C. 政府 D. 中介 9. 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有: A. 划清市场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 B. 规范工资制度 C. 加强税收调节 D. 通过转移支出 答案:1. A 第三四章 1. 公共定价方法一般包括哪些: A. 平均成本定价法 B. 二部定价方法 C. 市场定价法 D. 负荷定价法 3. 财政支出效益和微观主体支出效益的区别表现在: A. 提高效益的目的不 B. 计算的所费与所得的范围不同 C. 选优标准不同 D. 评价方法不同 5. 下列产业中,应由财政进行投资的有: A. 环境治理 B. 治理国土 C. 能源开发 D. 教育

北大网络学院17秋财政学作业答案

02582010-财政学 一、单选题(共15题,每题2分,共30分) 1. 任意两个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相等,指的是(A )。(教材第二章,课件第二讲) A. 帕累托最优 B. 消费效率 C. 生产效率 D. 交易效率 2. 下列关于功利主义的说法,正确的是(D)。(教材第二章,课件第二讲) A. 追求的是个人效用总和的最大化 B. 社会福利仅取决于最差的个人的福利状况 C. 社会福利仅取决于最好的个人的福利状况 D. 追求的是每个人的效用水平相等 3.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财政的三大职能(A)。(教材第三章,课件第二讲) A. 自由竞争 B. 资源配置 C. 收入分配 D. 稳定经济 4. 一项集体行动计划须在得到所有参与者中半数或超过半数以上比例认可(即同意或者不反对)的情况下,才能达成协议的一种集体决策规则,指的是(B )。(教材第四章,课件第三讲) A. 一致同意规则 B. 多数投票规则 C. 加权投票规则 D. 否决投票规则 5. 下列哪一项属于公共性投资支出(A )。(教材第六章,课件第五讲) A. 行政管理支出 B. 科教文卫支出 C. 国防支出

D. 经济建设支出 6. 下列关于财政补贴的说法,错误的是(D )。(教材第七章,课件第五讲) A. 财政补贴是政府的一种转移性支出,在理论分析中有时被看成是一种负的税收 B. 财政补贴理论上有两种标准:希克斯标准和斯拉茨基标准 C. 明补既有收入效应,又有替代效应 D. 暗补可以通过对食品等特定商品的补贴,帮助政府实现对贫困人口的救助 7. 下列关于公共项目评价标准的说法,错误的是(D )。(教材第八章,课件第五讲) A. 内含报酬率标准有助于对项目本身做出判断 B. 益本率标准有利于规模相同项目之间的比较 C. 内含报酬率标准和益本率标准是净现值标准的有益补充 D. 在两个项目比较中,内含报酬率标准和净现值标准一定会得出相同的结论 8. 皮考克和韦斯曼研究了1890-1955年英国的公共支出的历史数据后,得出如下结论:英国公共支出的增长是“阶梯式的”、“非连续的”,公共支出水平在正常年份表现出随税收收入增长而逐渐上升的趋势,当社会经历战争、危机或自然灾害等突变时,公共支出会急剧上升,但突变期结束后,公共支出水平虽然会有所下降,但不会低于原有水平,其理论称为(B )。(教材第九章,课件第五讲) A. 瓦格纳法则 B. 梯度渐进增长理论 C. 发展阶段增长理论 D. 非均衡增长理论 9. 税收的三大特征不包括(D)。(教材第十章,课件第六讲) A. 固定性 B. 强制性 C. 无偿性 D. 自愿性 10.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构成税制的三大基本要素(D)。(教材第十章,课件第六讲) A. 纳税人 B. 征税对象 C. 税率 D. 纳税环节

财政学简答题答案

1.学习财政学为什么要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说起?答: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是 一种资源配置系统,政府也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二者共同构成社会资源配置体系。而财政是一种政府的经济行为,是一种政府配置资源的经济活动,所以明确政府与 市场的关系是学习财政学和研究财政问题的基本理论前提。什么是市场?完整的市 场系统是由家庭、企业和政府三个相对独立的主体组成的。在市场经济下,政府构 成市场系统的一个主体,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为了说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需 要先从没有政府的市场系统说起,这时市场只有两个主体,即家庭和企业。市场是 一种结构精巧而且具有效率的商品交易机制,这已经为经济发达国家几百年的经济 发展史所证实,而且为各种经济学说所论证和肯定。亚当·斯密将市场规律形容为 “看不见的手”,认为不需要任何组织以任何方式的干预,市场就可以自动地达到供给与需求的均衡,而且宣称当每个人在追求私人利益的同时,就会被这只手牵动着 去实现社会福利。简而言之,帕累托最优状态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帕累托效率标准(或帕累托最优状态)可以作为我们分析经济效率和财政效率的一个规范性参照标准。 2.什么是市场失灵?答: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对应的。由于市场效率是以完全的 自由竞争作为严格假设条件的,而现实的市场并不具备这种充分条件,所以市场的 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这里统称为“市场失 灵”。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1)垄断。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4)收入分配不公。 (5)经济波动。 3.参考图1—1,思考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作用。答:西方新凯恩斯主义提 出一种新型的政府-市场观,认为现代经济是一种混合经济(指私人经济和公共经 济),政府和市场之间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我国在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 改革的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候,曾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出一个 简明的概括:“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个简明的概括清楚地说明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也说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经济作用。其一,所谓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既肯 定了市场的配置效率其二,所谓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则是指市场机制本身存在 固有的缺陷,我国目前仍处于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而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 其中包括转换财政职能。 4.试述政府干预手段,为什么会出现政府干预失效?答:政府干预手段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3)财政手段。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可能发生在:(1)政府决策失误。大的方面包括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失误,小的方面包括一个投资项目的选择或准公共物品提供方式选择不 当等, (2)寻租行为。 (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也可视为政府干预失误。(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经济体制转轨的一个核心是明确政府与市场的 关系,规范政府经济行为,转变政府经济职能,其中包括转变财政职能。 5.试述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答:区分或辨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 通常应用两个基本标准:一是排他性和非排他性;二是竞争性和非竞争性。私人物 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排他性是指个人可以 被排除在消费某种物品和服务的利益之外,当消费者付钱购买私人产品之后,他人 就不能享用此种商品和服务所带来的利益,排他性是私人物品的第一个特征;竞争 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将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每多提供一件或一种私人物品,都要 增加生产成本,因而竞争性是私人物品的第二个特征。非排他性则是公共物品的第 一个特征,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 品中获得利益。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意味着可能形成“免费搭车”现象,即免费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非竞争性是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 产成本的增加,或者说,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此外,外部效应和效用的 不可分割性,也是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重要标准。 6.试述公共需要的历史性与特殊性。答:一般来说,公共需要在任何社会形态下都 是存在的,不因社会形态的更迭而消失,这是共同性。公共需要又总是特殊的,即 具体地存在于特定的社会形态之中。对它的历史性可以沿着两条线索去探讨:一是 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线索,研究在一个个具体的经济发展阶段上,社会产生了或可能 产生怎样一些公共需要;另一条是生产关系变迁的线索,研究在一个个具体的社会 形态下,统治阶级或集团如何以社会公共需要的名义将剩余产品的分配做有利于本 阶级或集团的安排。在财政领域,资本主义的历史功绩之一就在于将统治者个人及 家族的需要同社会公共需要区分开来,并为公共需要提供了显示或决定的途径。但 是,代议制并不能完全反映公共需要的真谛,通过这一制度满足的公共需要确有一 些是“公共的”,但同时通过这一制度也将公共需要向那些操纵国家预算审批过程的 阶级或集团倾斜。社会主义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广大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 经济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社会公共需要能够充分显示它的本来面貌,并通过不断完善 民主化和法制化的进程给以保证。 7.如何理解财政的特殊性?答: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财政是一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这种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从起源上考察, 财政是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人类社会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出现私有财产,社会分裂为阶级后才产生了国家。国家一旦产生,就必须从社会分配中占有一部分 国民收入来维持国家机构的存在并保证实现其职能,于是才产生财政这种特殊的经 济行为和经济现象。马克思、恩格斯对财政与国家的关系都有明确的论证:“为了维持这种公共权力,就需要公民缴纳费用——捐税。……财政首先是作为经济范畴加 以研究的,所以财政学是一门经济学科,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但是,经济与政治 本来就是不可分的,而财政这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与政 治的关系更为紧密,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财政学则是一门名副其实的政治经济学。综观当今西方国家的财政学,也都是十分重视 财政与国家或政府的关系,甚至将财政学等同于“政府经济学”或“公共部门经济 学”。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他们将政府经济活动视为与市场经济相对应的一个特 殊的经济领域而加强了研究力度,特别是从政治角度研究政府经济活动的特殊规律 性,从而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增长。 8.试述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原则。答: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 就是由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这个转变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政 治经济制度前提下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因而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出发重新认识财 政,也就是要从资源配置方式转变的角度重新认识财政。这是社会主义市场财政体 制改革和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立足点。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是:(1)首先是逐步明确和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并 (2)财政提供公共物品要以满足公共需要为标准, 不能超出公共需要的界限和范围。。(3)按集中为主、适度分权原则, (4)完善税制,调整税收职能。。(5)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大力提高财政支出效益。 (6)提高财政管理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是财政改革的根本。财政是一种政府的经济行为,财政的一切 活动都必须依法行政、依法征税、依法拨付支出、依法实施财税政策,同时财政活 动还必须增强透明度,便于立法机关、审计部门和人民大众的审查和监督。 9.试述研究财政职能的基本思路。答:财政是政府的一种经济行为,是履行和实现 政府经济职能的手段,所以财政职能就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即资源配置、收入分配、 经济稳定和发展。这里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是分析和研究财政在履行和实现政府经

财政学题库

财政:财政是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运用公共权力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的集中性分配,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一个特殊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手段。 国家分配论:财政产生的原因有两个:剩余产品的出现和国家的产生。经济基础、政治前提社会公共需要论:财政产生的原因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财政分配形式是如何发展的:力役——实物——货币。 公共财政:公共财政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客观要求的一种比较普遍的财政形态,即政府财政将按社会公共需要的原则来确定其职能和开支。 财政学:财政学是研究人们如何借助于政府制度,最大限度地利用稀缺资源来最好地达到效率与公平两大经济目标的学问。 市场失灵:所谓市场失灵,是指依靠市场机制的运转无法达到社会福利的最佳状态。 外部效应:在现实经济中,经常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即某人或某家企业的活动给他人或其他企业造成了不利或有利的影响,但他并没有因此提供补偿或取得报酬,这种现象就是外部性。前者一般称为外部不经济或负外部效应,后者一般称为外部经济或外部正效应。 (1)外部负效应与资源配置导致产量过多 (2)外部正效应与资源配置导致产量不足 公共产品:私人产品的对称,是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非排他性的产品。公共产品的特点一是非竞争性,二是非排斥性。 公共产品的分类 1.按公共品的性质,分为纯公共品和准公共品。 2.按公共产品的共用地域,分为全球性共用品、全国性共用品、区域性共用品和地方性共用品。 市场为什么不能提供公共产品市场无法防止分文不付的人得到这种产品,不能解决免费搭车问题。但公共产品却是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这就产生了市场失灵。 财政职能:所谓财政职能,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财政本身固有的功能。它是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而非财政概念决定的;经济条件不同,财政职能也不同。 资源配置职能:通过财政收支活动及相应财政政策的制定、调整与实施,实现对社会现有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资源的结构与流向进行调整与选择。政府通过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运用,可以达到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实现资源结构合理化、经济与社会效益最大化等政策目标。资源配置职能的内容 (1)调节资源在不同地区之间的配置(2)调节资源在不同产业间配置 (3)调节资源在政府和非政府部门之间配置(4)调节资源在政府内部的配置 收入分配职能:所谓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对市场活动产生的收入分配进行调整,通过收入转移或税收政策改变市场初次分配的结果,其目标是实现社会所认可的收入分配的公平状态。 公平的标准(1)规则公平(2)起点公平(3)结果公平 一般说来,收入分配差距的大小可以作为收入分配公平与否的测量尺度。但需要注意的是,对公平的理解受人们价值判断的左右。而价值判断在不同社会、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甚至在所有这些情况下的不同的人,都会有不同的价值判断。 衡量收入的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有哪些: (1)贫困线:贫困线是用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处于贫困状态的一个指标,国际上比较常用的确定贫困线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人们的收入状况来确定;二是根据满足人们基本生活水平所必需的货物和服务来确定,即根据维持基本生存需要摄取多少热量、蛋白质、需要的衣物、住房面积,赡养系数,卫生教育等来确定。贫困线具有多样性、动态性。

财政学选择判断题

第一章习题: 1. 下述()问题不属于财政学实证分析范畴。 .A、我国税收的累进度应该多大?B、某项公共支出的主要受益者是哪些群体? C、降低关税之后我国进出口结构会出现怎样的变化? D、发行一定规模的国债能在多大程度上拉动经济? 2. 财政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一个社会中()的关系以 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 A、“公”与“私” B、企业与个人 C、政府与企业 D、政府各部门 3.如果有某种资源配置状态,任何可行的调整都无法使得调整之后一些人的境况变好,而其他任何人的境况至少不变坏,这种资源配置状态就是() A、帕累托效率 B、帕累托改进 C、生产效率 D、交换效率 4. 市场缺陷包括() A、外部效应 B、信息充分 C、个人以权谋私 D、个人一心为公 5. 下列不属于政府缺陷主要表现的是() A、信息不灵 B、工作人员以权谋私 C、公共决策不能反映所有人的愿望 D、交易成本 6. 下列关于公共产品说法错误的是() A、不同的个人消费等量的公共产品不一定获得等量的利益 B、公共产品具有排他性 C、公共产品有地域(空间)范围的限制 D、一种产品的非排斥性不是绝对的 7. 下列关于混合产品的提供方式说法正确的是() A、市场提供与公共提供相结合的方式 B、公共提供的方式 C、市场提供的方式 D、市场和政府之外的第三种方式 8. 教育属于() A、公共产品 B、私人产品 C、特殊产品 D、混合产品 9. 如果学校是政府办的,但办学的成本全部通过向学生收费来补偿,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在提供方式和生产方式上采取了下述哪种组合 ?( ) A、公共提供,公共生产 B、公共提供,私人生产 C、市场提供,公共生产 D、市场提供,私人生产 10. 下列哪项不属于财政政策的目标? A、资源配置效率 B、收入分配公平 C、经济稳定发展 D、财政监督 11. 在弥补正的外部效应时,可供政府选择的有效对策是()。 A、征税 B、补贴 C、公共管制 D、公共生产

财政学简答题

《财政学》简答题(5个) 1、财政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职能的目标及实现机制和手段 资源配置目标:效率(帕累托最优或帕累托效率)——衡量指标:失业率、经济增长率或景气指数,我国采用GDP增长率。 机制和手段: ①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 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资源配置结构效率 ③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 ④通过政府投资、税收和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 高经济增长率 ⑤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效率(支出、税收、管理) 收入分配目标:公平 机制和手段: ①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 ②规范工资制度:公务员、事业单位 ③加强税收调节 1.征收个人所得税、消费税和遗产与赠与税,降低高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2.征收企业所得税调节企业的利润水平;征收资源税调节级差收入 ④安排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补贴等,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⑤增加公共投资,创造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和就业机会 2、收集日常经济生活中的财政现象和财政问题,试用财政学原理进行分析 3、公共产品特征 ?非竞争性(Non-competition):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若按边 际成本定价就得不到最大利润——导致私人不愿提供 ?非排他性(Non-exclusion):一个人使用公共物品时并不排除他人同时使 用,即无法在技术上阻止不付费的人也使用;或者虽然在技术上可阻止,但阻止费用太高而不可能被采用——导致免费搭车 4、混合物品的提供方式 一是公共提供:税收弥补。成本为税收成本和税收的效率损失 二是市场提供:收费弥补。成本为收费成本和收费的效率损失 三是混合提供:部分拨款或补贴。为提高使用效率和减轻政府负担,多数混合品采用这种方式 ?从各国实践看,有效提供方式有:政府授权经营、政府参股、政府补助 5、衡量财政支出项目效益的主要方法 (一)成本—效益分析法 (二)最低成本法 6、反映财政支出增长变化的指标及含义 1、财政支出增长率:当年比上年财政支出增长的百分比 2、财政支出增长的弹性系数:财政支出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 3、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财政支出增长额与GDP增长额之比 7、社会消费性支出的性质和包括的内容 性质:维持政府机构正常运转和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所需经费的总称,是国家执行

陈共第七版人大出版《财政学》习题

二、单选题 1. 公共物品主要的提供者是 () A. 政府 B.市场 C.企业 D.国有 企业 2. 市场活动中存在未被补偿的损失或应得未得的收 益的现象被称作:() A. 市场失灵 B.边际效益递减 C.外部 效应D.免费搭车 3. 下列情况能形成垄断的是: () A. 产量增大 B.规模扩大引起的边际收益递 减和边际成本递增 C. 规模扩大引起的边际收益递增和边际成本递减 D. 规模扩大引起的总收益增加和平均成本的增长 益被称作:() A. 市场失灵 B.外部效应 C.免费搭车 D.寻租 被称作:() A.市场失灵 B.外部效应 C.免费搭车 D.寻租 6?外部效应是指 () A. 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动对他人带来的影响 B. 厂商活动对他人造成的损失 C. 微观主体行为给他人造成的损失未予补偿或给他人带来的收益未得到回报 D. 微观主体无偿享有他人的利益 7?具有外部效应的产品最集中地表现在 ______ 上: () A.竞争性产品 B.垄断性产品 C.私人产品 D.公共产品 8. 公共物品是指: () A.人人都需要的产品 B.具有社会共同利 益的产品 C.具有非盈利性的产品 D.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 争性的产品 9. 混合物品是指: ( ) A.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各占一半的物品 B.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相混杂的物品 C.同时具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特征的物品 D.由私人生产而由政府提供的物品 10下列对社会公共需要特征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公共需要是每个社会成员个人需要的总和 B公共需要由每一社会成员无差别的共同享有 C享有公共需要也要付岀一定代价 D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来源于剩余产品 11. 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 () A.社会公共需要 B.私人需要 C.混合 需要D.国有企业的需要 12. 政府干预经济(调节经济)主要是因为: () A.政府拥有政治权力 B.政治权力凌驾于财产权力之上 C.政府是全社会的管理者 D.市场本身存在缺陷 13. 政府干预经济过程中也有缺陷,导致政府缺陷的根源是:() A.政治权力凌驾于财产权力之上 B.政治权力对经济权力的支配 C.政治权力的滥用 D.政治权力对财产权力的排斥 14. 寻租是指: ( ) A.由于让渡财产使用权而收取的租金 B.厂商寻求收益最大化的行为 C. 政府因让渡国有资源使用权而获取收益的行为 4.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或额外收 5.在市场活动中,资源配置处于无效或低效率的状态

财政学 简答题答案

财政学简答答案 1.试述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 答:按照公共产品理论,根据产品和服务在消费中的竞争性与排他性划分,社会产品和服务可以分为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同时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和服务称为公共产品,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则称为私人产品。人们在消费公共产品时,并不对其他人同时消费这种产品和服务构成任何影响,也无法独占对这种产品和服务,无法阻止他人对同一项产品或服务的消费。私人物品则恰好相反,当某一个人消费某项产品或服务时,其他人就不可能再享受到这项产品或服务所提供的效用,同时,不需要任何成本就可以组织其他人该项产品或服务。 2.公共产品的提供方式有哪些 答:一般来说,纯公共产品比较适合公共生产与政府提供。但这并不意味着公共产品只能进行公共产品和唯一由政府提供,换言之,许多公共产品尤其是混合产品也可以由私人生产和市场提供,或者采用私人生产政府提供的方式,或者采用公共生产市场提供方式。由于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特点,由市场提供确实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在公共产品的提供方式中,尽管也可以由市场提供,但政府仍处于核心主体地位,而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必然要通过公共支出和税收来实施,所以换言之,公共财政是公共产品提供的主体和主要来源。 3.试述自动稳定器(或内在稳定器)起作用的机制。 答:财政收入具有弹性,有收敛经济的作用,而财政支出有扩张经济的作用。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发挥的作用于经济变化的作用是相反的。经济情况好,财政收入增加,财政支出有可能减少,会使过热额经济有所收敛;反之,经济不景气,财政收入减少,财政支出有可能增加,会使萧条的经济有所复苏。自动稳定器的作用是自发发生的,不管掌管财政预算的人是否认识或承认它的存在。 4.资源配置中政府可能失灵的原因是什么 答:政治失灵是指由于政府的活动或干预措施缺乏效率,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致使公共支出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最终导致政府形象与信誉丧失的现象。 原因:缺乏竞争压力。由于政府垄断了公共物品的供给,没有竞争对手,就有可能导致政府部门的过分投资,生产出多于社会需要的公共物品,造成社会上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提供的混乱。缺乏降低成本的激励,政府部门的活动大多不计成本,不能及时计算成本,也很难做到准确,再加上政府部门具有内在的不断扩张的冲动,往往出现公共物品的过度提供,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5.试述行政管理支出的特点。 答:首先,行政管理支出属于公共支出。其次行政管理支出属于非生产性的社会消费性支出。再次,行政管理支出具有稳定性。最后,行政管理支出的效率难以考核。6.试述科教文卫支出的性质。 答:由于科教文卫支出在短期内并不体现出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作用,因而长期以来将其视为社会消费支出,并主要由财政支出保证。但随着教科文卫支出对社会经济发展作用的日益增强,也体现出非社会消费性的一面。现代社会中,许多国家,经济组织甚至个人都将对科学教育的支出视为一种投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科学教育支出具有生产性的特征。文化卫生支出对经济的影响虽然是以提高国民的精神文明程度和身体素质为基本目的,但也能对劳动者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有效地促进作用,从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因此从社会进步和国家经济的长期发展来考虑,科教文卫并非纯

财政学陈共人大芸窗第一套题库

第一套 1. 下列属于准公共物品的有()。 A.义务教育 B.国防 C.影院 D.公路 2.公共支出结构中转移性支出占较大比重,说明政府注重履行()。 A.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 B.资源配置的职能 C.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的职能 D.保证社会安定 3.提高折旧率对财政的影响是()。 A.增加财政收入 B.减少财政收入 C.增加财政支出 D.减少财政支出 4.严格意义上说,只有利益外溢的产品才可称为准公共物品。正确( ) 错误( ) 5.存在负的外部效应时,该物品或服务的私人边际成本()其社会边际成本。 A.大于 B.等于 C.小于 D.没有固定关系 6.基础设施建设构成政府性基金的主体。正确( ) 错误( ) 7.我国的零基预算改革 何谓零基预算?我国的传统预算模式是一种基数预算,每一年的预算决策都是在上一年预算拨款的基础之上增加一定的数额,预算基数的形成和增量的决定都主要依赖于政治上的讨价还价。由于基数的存在,使得公共预算很难进行资源的再分配,从而降低了资源的配置效率。从理论上讲,零基预算要求政府支出机构每年都为它的全部预算进行辩护,预算基数不再理所当然地成为下一个预算年度进行预算决策的基础。因此,这种预算模式被称为零基预算。 零基预算改革。从1993年开始,我国的一些地方政府开始试验零基预算。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开始进行预算改革,主要包括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和政府采购改革。在部门预算改革中,零基预算被视为一种最佳的预算编制模式。2000年以来在地方一级开展的部门预算改革为零基预算的全面实施创造了条件。因为部门预算改革

要求政府预算以部门为基础进行编制,而且强调将预算外资金纳入各个部门的预算。 零基预算对于政府的预算过程有积极的影响。首先,根据零基预算的逻辑,开始砍掉一些构成原来预算基数的支出项目,例如,失去了政策依据的专项经费、领导人批条子形成的专项经费、一次性的专项经费、不属于本级政府事权范围内的支出。其次,在专项经费领域建立项目库有助于零基预算的有效实施,而且对于各个支出部门预算要求的形成构成了某种制约,使得支出部门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随意申报专项经费甚至“编造”项目来套取经费。 零基预算改革的局限性。首先,目前我国的部门预算,主要是通过下控制数的办法来控制部门的预算编制,零基预算并没有发展成一个基本的预算框架。在控制预算框架内,零基预算主要用于专项经费决策。我国目前的部门支出主要分为三类: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专项经费。零基预算主要适用于专项经费。“人员经费按实际,公用经费按标准,专项经费按排序。”在公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支出部门为了确保部门的正常运转,通常会从专项经费中挪用经费来弥补公用经费的缺口(称为“吃专项”),这极大地限制了零基预算的效果。 其次,零基预算在我国的实施还面临着一些政治和行政体制上的制约。①目前我国的某些地方政府政府职能和目标不明确,很难对预算进行真正意义的排序。②预算分配权上的分散。某些专项经费的分配权仍然掌握在财政部门之外的一些部门手里,仍然没有纳入部门预算改革的框架。这就意味着,某些专项经费实际上是不受零基预算过程影响的。③我国地方政府预算中领导人批条子、打招呼影响预算决策的现象仍然继续存在,各种非正式预算制度盛行。政治权力的非正式安排将会干扰零基预算的排序过程和排序结果,从而使得零基预算无法真正进行科学的排序。④体制上的制约还体现在公费医疗体制的改革没有与部门预算改革相配套。对于某些人员年龄结构偏大的部门来说,公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