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代画像石研究综述

汉代画像石研究综述

汉画像石

汉画像石 所谓汉画像石,实际上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所属建筑,绝大多数为丧葬礼制性建筑,因此,本质上汉画像石是一种祭祀性丧葬艺术。画像石不仅是汉代以前中国古典美术艺术发展的颠峰,而且对汉代以后的美术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汉画像石的发现和研究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金石学阶段、考古资料积累阶段和综合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为金石学阶段,时间上大体从北宋末年到二十世纪初。作为一种明显的地理标志,矗立在墓地中的汉代石祠堂、石墓阙及其画像,最先受到战争史家和地理学家的注意。东晋末年,戴延之在《西征记》中首次记载了今山东地区鲁恭墓前的石祠堂、石庙及其画像。北魏末年,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述了今山东、河南南阳等地李刚、鲁峻、胡著等人的石祠堂及其画像。但是这些石祠堂及其画像,都是作者在记述地理形势和河川时作为地理标志而写进著作中的,还算不上是汉画像石的学术性著录。 北宋中期以后,随着金石学的兴起,一些金石学家开始有目的地收集和著录汉画像石。北宋末年,金石学家赵明诚“访求藏蓄凡二十年”,积累了大量金石铭刻拓片资料,著成《金石录》三十卷,前十卷为目录,后十卷为跋尾,对藏品进行评论和考订,其中汉画像石拓片占了相当比重。书中首次著录了今山东嘉祥武氏祠的画像。该书由于主观欣赏的比重远远超过客观研究,因此对画像石记述非常简略,使读者很难通过其描述了解画像的具体内容。真正意义上的汉画像石著述,始于南宋洪适的《隶释》和《隶续》。《隶释》一书不仅收录了比《金石录》更多的汉画像石的题榜刻铭,而且对画像内容有了更详尽的描述和考证。在《隶续》中,收录摹写了包括武氏祠在内的山东、四川等地的大量汉代石祠堂、墓碑、墓阙上的画像,在汉画像石研究中首开摹录图象的先例。元明时期,学术废弛,金石学日衰,有关汉画像石的著作寥若晨星。进入清代以后,随着乾嘉学派的兴起,金石学复兴,汉画像石也重新进入金石学家的视野。 这一阶段的特点,一是资料主要来自未经科学调查和发掘的零散画像石,大多数学者甚至只以收集的拓片为资料,因此研究对象几乎都是地面上散存的石祠堂、墓碑和墓阙的画像,墓室画像石几近于无;二是著录和研究偏重题榜铭刻文字和历史故事画像内容的考证,对大量无文字题榜的画像石则很少加以注意。这种研究方法的局限,使金石学家没有、也不可能对汉画像石作全面的、科学的考察。 第二个阶段约从二十世纪初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这是一个用近代考古学方法积累汉画像石资料的阶段。1907年,法国考古学家沙畹和日本古建筑学家关野贞分别调查了山东、河南等地的汉代石祠堂、石墓阙及其画像,并出版了印制精美的图录;1914年,法国考古学家色伽兰等人调查了四川嘉陵江和岷江流域的汉代崖墓、石阙及其画像。在调查中,他们用考古学的科学方法进行了测量和记录,从而使汉画像石的研究开始走出金石学家的狭隘书斋,进入到考古科学的庭院。1933年,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考古学家主持发掘了山东滕县的一座大型画像石墓——传曹王墓。与此同时,河南南阳地区的汉画像石也引起了文化界人士的关注。1930年和1937年,关百益和孙文青相继出版了《南阳汉画像集》、《南阳汉画像汇存》,南阳汉画像石的风貌开始为世人所知。抗日战争期间,撤往四川的原中央研究院和中国营造学社的部分学者,分别调查了四川彭山、乐山和重庆附近的汉代画像石阙及崖墓画像。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傅惜华将所收集的大量山东地区的汉画像石拓片,编辑出版了

汉代画像砖制作工艺

汉代画像砖制作工艺 汉代画像砖同画像石一样,它们是古代劳动人民为我们留下的一种珍贵的艺术品。“一方面是墓室的建筑构件;另一方面又是一种艺术装饰。”然而,两者在质料、制作工艺、表现手法等方面存在者较大区别。汉代画像砖的种类繁多,砖和画像的制作工艺复杂。现就汉代画像砖的制作工艺等问题,谈一些个人看法。 一、汉代画像砖的形制 古代的砖主要用于建筑,目前发现最早的砖是山西侯马春秋时期遗址中的少量遗存,但数量不多,有长方形与方形砖两种,素面;到了战国,除长方形砖、方形砖以外,还出现了凹槽砖、门字形砖和空心砖花纹;秦代因为建筑技术的发展和大型建筑工程的需要,作为建筑构件的砖,品种也有迅速增加,如出现了无棱砖、曲尺形砖、楔形砖及子母砖等。秦代的空心面仍多饰米字形,以及回纹、棱形纹、龙纹和凤纹等,主要用于宫殿大型建筑设置。 汉代砖的种类比战国和秦代大为增多,制作也非常精美,而且大量被用于墓葬之中。其中汉代画像砖(包括花纹砖、铭文砖等)可分为两大类:实心砖和空心砖。 (一)实心砖:主要有长方形、方形、梯形、楔形及长条形等各种形制。其中,长方形绳纹和方形花纹砖,这两类砖一般较规整,大小尺寸分别相同或相近;方形砖一般稍薄,它们主要用于墙体或铺地;长条形砖,这种画像砖形制一般狭长,具有随意性,因为它主要用于墓室之中,大小尺寸是由墓室结构决定的;小楔形砖,该砖主要为加固墓顶等用。梯形砖,一般两端为卯或榫结构,主要用于墓顶。另外,在以上各形制的画像砖中,均有一部分因建筑结构需要,带有子母榫。 (二)空心砖:多为大型中空长方形条状。最早发现的空心砖是战国的,砖的上下面及两侧面皆为平面,两端挖空成两个圆孔或长方形孔。当时空心砖主要用于建筑墓内的室。到了汉代空心砖又有很大发展。”汉代的空心砖都是用以构筑墓内椁室的,因为椁室形制的不同,和空心砖在椁室构筑中部位的差异,形制也不一样,大体上室有屋脊形与箱形两类,长方形空心砖多用于箱形室,只是砖的大小有些不同而已。至于屋脊形室所用空心砖,由于建筑结构较为复杂,作为这种椁室构件的空心砖其形制种类也相应的复杂多样,这些空心砖可以看作现代板式结构建筑和预制构件的先河。” 二、汉代画像砖的制作方法 画像砖的制作,一般来说实心砖制作较为简单,空心砖由于其形体较大,制作要求难度大,其制作工艺相对复杂。 (一)空心砖。空心砖的制作较为复杂,根据对南阳新野及周边地区出土的残断空心砖认真观察和分析,空心砖的制作至少有雕制模具、原料的筛选、加工制泥,拉坯成形、印制花纹、入窑烧制等工艺过程。 第一,雕制模具。它直接决定画像的内容和画像质量的好坏。一般先选料,制作画像砖的母模多为木质,部分小印模为陶质。这是因为木质易于雕刻,可以表现画面的细部。材料确定后,接下来画师们根据构思进行勾画,用笔将图像画在木料之上,最后才由雕刻工匠进行细致入微的雕刻。由于空心砖长短不一,形状各异,根据墓内结构的不同要求,雕制出各种各样的木模,然后再制成凹槽形状模具。

汉代南阳冶铁工艺的发展与画像石的雕刻_徐永斌

收稿日期:2008-03-16 作者简介:徐永斌(1963—),男,河南省信阳市人,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汉画及美术理论。 汉代南阳冶铁工艺的发展与画像石的雕刻 徐永斌 (南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河南南阳473061) 摘要:南阳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冶铁中心之一,两汉时期随着厚葬风俗的兴起,作为墓葬装饰的画像石刻也迅速发展兴盛,汉画像石的雕刻技艺也逐步从朴拙走向成熟。这其中除了工匠艺人对汉画像石雕刻技艺的探索之外,与南阳冶铁业的发展与改进有很大的关系。冶铁工艺的逐步提高推动了各种雕刻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客观上促进了汉画像石的雕刻技艺进一步走向成熟。 关键词:汉画像石;雕刻技艺;铁制工具 中图分类号:K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320(2008)06-0021-03 从南阳出土的汉画像石石料来看,青石和白石这两种石材是南阳汉画像石的主要用材。青石产于南阳市蒲山店,石材硬度大,石质细腻;白石产于唐河县湖阳镇、黑龙镇,石材强度比青石稍差一点,石质比较粗糙。雕刻汉画时对工具的锋利度要求很高。因此,南阳冶铁业的技术水平对南阳汉画像石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西汉初年,武帝任用南阳的大冶铁商孔仅为“大农丞,领盐、铁事” [1](P1164) 。管理全国的盐铁业,南阳成为全国设立铁官的 手工业基地之一。在南阳瓦房庄发掘的汉代冶铁遗址中,就曾发现西汉时期的冶铁遗物(熔炉基、耐火砖、鼓风管、铸造用的模具及铁器等),出现了将生铁“炒炼成钢的新方法”,被称为炼钢史上的一次革命。“百炼钢”即可用生铁“炒”成的熟铁为原料,经过渗碳锻打成钢,又可把生铁“炒”到所需要的含碳量,成为“炒钢”,然后反复加热锻打成为钢制品。东汉时期,南阳的冶铁业在西汉基础上,冶铁作坊数量增多(新中国成立后在南阳附近发现的冶铁遗址就有南阳市北关瓦房庄铸铁作坊遗址,桐柏张陂村的大张陂冶铁遗址,桐柏县铁炉遗址,南召县太山庙、草店冶铁遗址,方城县赵河村冶铁遗址等),规模空前扩大,技术显著提高。东汉时,南阳太守杜诗又发明了以水为动力的鼓风机械即水排,提高了冶铁的功效,促进了冶铁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改进,冶铁业的发展为南阳汉画像石艺术的发展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工艺基础。 一、汉画像石雕刻所用的铁制工具 南阳瓦房庄汉代冶铁遗址出土的铁器有24件,其中有1件东汉炒钢产品钢刀,形状较特殊,类似炊饮用具,刀身有一道平行于刀刃的锻接缝痕迹。刀宽11.2厘米,长约17厘米,刀背厚0.5厘米,是由炒钢锻接而成。南阳在东汉就 有了“五十炼钢刀”和“百炼”之说[2](P68-70) 。这就为汉画的 雕刻提供锋利的雕刻工具,为汉画雕刻提供了物质保障。汉画像石所采用的工具有专门制作汉画的特殊工具,如,锤、铁斧、铁铲、刀等。在出土留下的残物中,根据石匠艺人绘画的习惯来推测有以下主要工具,不排除每一位石匠艺 人可能有些特制的工具[2](P 63-64) 。 (一)锤(见图1):汉代的锤多数是圆柱形状,大、中、小多种,也有少数是方柱的。锤是重力工具,锤和凿配合可以凿空。锤和凿或锥组合可做采矿工具,锤和钻、钳组合可以合成冶金、锻造的一套工具,锤和锲、锥等组合成一套石工工具,给南阳的汉画像石采石、凿石,提供了更大的方便。经考古分析许多工具是白口铸铁而成。 (二)凿:以刃的宽窄差别,汉代的凿种类有从0.3、0.5、0.8到2厘米宽的多种(见图2)。经分析有铸铁脱碳钢、炒钢,形式多样,方便使用,在汉画像石雕刻的凿磨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它的钢性和硬度不仅是木工的利器,而且也是比石头还硬的优良的石工工具。凿的使用可以使汉画像石雕刻的线条更加圆润流畅,富有生气。 (三)锯:用铸铁脱碳钢的钢板锻制而成,有长条形和弧形两种,锯齿向两侧弯曲。它和凿、锤、斧组成一套建筑工具,在画像石小面积的修正上有很大的帮助。 (四)锥:粗细不等和长短不一的多种类型锥,尖较硬而多数不弯曲,有的顶端有锤打卷皮痕迹(见图3),说明锥与锤的组合关系。 (五)锲:在汉代尚未见到专用铁锲,但利用斧做锲用,是不乏其例的,从器型看属于直斧,无疑有两种:一是装直柄,柄端有锤打卷沿痕迹,实起劈物体的作用;二是不装柄直接使用,口被打变形,卷沿,被打裂开等,显然是作锲用,用以劈木、采石等,在南阳汉代画像石上,遗留有锲裂的缝槽。 (六)铲:铁铲有不同形状的,大小型号不同,装柄的 方

汉代画像石中的人物造型特征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02767881.html, 汉代画像石中的人物造型特征研究 作者:张明月 来源:《艺术科技》2016年第11期 摘要: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艺术是中国造型艺术之大宗,其中人物造型高度概括简化, 充分表现出一种整体、深沉而雄大的恢宏气势,是艺术创作中形神兼备的高度体现。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夸张的艺术表现力,标志着中国绘画艺术的成熟,是中国美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中国画历来强调的以形写神、意韵生动的艺术理念在这里找到了最早的源头。 关键词:汉代画像石;人物造型;概括;简化;整体 0 引言 在一次艺术考察中,我在洛阳艺术博物馆近距离观看真实的画像石拓片以及墓室中的画像石,接触到汉代画像石,被其高度概括的艺术手法和极具动感的夸张表现深深地吸引。其人物形象,整体大气,动势夸张,极具个性,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艺术审美高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将从造型手法及艺术价值两方面对画像石中的人物造型进行深入研究。 1 概念 画像石就是汉代的像石,是中国汉代的石刻画,产生与西汉,生于东汉,魏晋之际仅有个别实例,故称汉画像石。 ——范迪安[1] 汉画像石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系在石棺平面利用雕刻技法并施涂彩色制作的特殊壁画,用以嵌饰祠堂和墓室,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时代特征,在世界其他地区中不见与之完全相同的艺术品。 ——杨泓[1] 通过广泛学习,综合诸多概念我了解到,“画像石”,顾名思义,石上的画像,也可以说是一种石刻绘画。因其形象塑造大多使用雕刻技法,所以,就其成型技术而言,属于雕刻艺术。但就其整体艺术形态和艺术风格而言,又与绘画极为一致,因此称为画像石。画像石艺术在我国汉代时期发展至高峰阶段,所以一般意义上的画像石就是指汉代画像石。 2 画像石中人物造型手法 2.1 高度概括和简化

汉画像石的考古研究分析

汉画像石的考古研究分析 汉画像石的历史价值 在我国,汉画像石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大的区域:一是山东、苏北、皖北、豫东地区;二是豫南、鄂北地区;三是陕北、晋西北地区;四是四川、重庆、滇北地区。全国范围内汉画像石的发现数量,大概在六千余石。现代研究汉画像石的学者,把这些汉画像石资料进行了科学的分类,主要有生产活动、社会生活、历史故事、远古神话、天文星象、祥瑞辟邪、图案装饰等,再现了汉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汉画像石以不同的题材,反映了汉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艺术、科技和法律,成为形象化的汉代史料、汉代百科全书。 1973年3月,河南省南阳市王寨汉画像石墓出土一块画像石,上刻一彗星图。此图刻绘在前室石梁下面,画像左边刻有背负日轮的一只阳乌,东边刻一满月,月中有蟾蜍。画像表现的是日落月升的傍晚,日月之间刻有六星连线组成的“∪”形,是省略化的天庙星。月亮右边又有六星也有线相连,是与天庙星相邻的东欧星。东欧星上下各刻一彗星,两彗星皆彗尾向东,彗头向西。依照古代星图,天庙、东欧为南宫朱雀十七度张宿统辖的二星。《后汉书?天文志》载:“王莽地皇三年十一月,有星孛于张,东南行五日不见……张为周地。星孛于张,东南行即翼、轸之分。翼、轸为楚,是周、楚地将有兵乱。后一年正月,光武起兵舂陵……俱攻破南阳……光武兴于河北,复都洛阳,居周地,除秽布新之象。”研究者魏仁华先生认为,此图所绘,即是新莽地皇三年出现于张宿的彗星,而且较《后汉书》的文字记载更为形象

生动。文图相映,为历史做了最好的注解。在山东诸城前凉台出土的画像石中,首次发现了一幅描绘汉代刑徒的画像。“画面周围有执笏而坐的官吏,中间在腰佩弓箭手执长刀的武士围绕中,有一群蓬头散发的人,其状悲惨,有的被一个或两个手执长刀或三角刀形器的武士揪住乱发,有的匐伏地上,有的没有头发,这些人就是汉代的刑徒。 古人不剃发须,剃掉发须是判罪的刑罚”,这幅画像就表现了对刑徒髡发的情景。汉代刑徒是官府手工业的重要劳动力,还从事国家的各种劳役,是和农民、手工业工人一起创造汉代物质文化的大军。研究者认为刑徒画像是研究汉代阶级关系、政治、法律等的珍贵形象资料。除此之外,全国各地出土的有纪年的汉画像石刻,则以直接的方式、可靠的形式把历史的瞬间清晰地刻录在了石头上。据统计,截止到2000年,全国有纪年文字的汉画像石刻有七十多处。南阳也有发现,如唐河郁平大尹墓主室中柱上刻“郁平大尹冯君孺久始建国天凤五年十月十七日癸巳葬千岁不发”,天凤五年即公元18年。纪年汉画像石刻准确地提供了墓主人的姓名、官职、下葬时间、地点等,对研究画像石墓的断代、汉代职官制度、民情风俗、书法艺术等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另外,汉画像石作为一种成熟的石刻艺术品,在中国美术史、雕塑史上的地位也不可小觑。由于年代久远,汉画像石成为保存下来的研究汉代绘画的实物资料。由汉画像石可以看出汉代绘画的特色:题材多样,形式独特。石刻与绘画相结合,既表现了汉代美术的多样化,也表现出一种成熟的艺术形式所具有的形式美和内在美,其吸引力和震撼力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画是在汉画石刻

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风格赏析

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风格赏析 两汉文化看徐州,作为徐州标志性的文化底蕴之一,徐州汉画像石代表了中国汉画像石的最高艺术成就,其数量和质量以及艺术形式在全国均首屈一指。作为研究汉代文化的重要依据,汉画像石无论是从构图、造型、雕刻手法还是装饰特色等方面将成为当今美术考古与学术研究领域的热门课题。 一、内容题材 汉画像石是一部“绣像的汉代史”。作为全国四大汉画像石集中分布地之一的徐州,对汉画像石题材的选择,可谓丰富多样,天上人间,历史现实,无奇不有,囊括了汉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主要归纳有以下几类:一是生产活动类。主要是表现汉代的生产劳动场面。二是社会生活类。反映现实封建贵族及墓主人生前钟鸣鼎食、舒适安逸生活,这类题材在徐州地区汉画像石中出现较多。三是历史故事类。四是远古神话类。五是祥瑞图像类。六是天文星象类。七是装饰图案类。汉画像石丰富多样的题材正是对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艺术、民俗、愿望。 (瑞兽行云图东汉) 二、夸张精练的造型 “造型是运用艺术手段依循美的规则,将处于变化运动中的事物予以概括、综合、凝聚、固定的物化与升华的过程;创作过程中对形象的提炼、加工以至必要的夸张、变形,都是为了更有效地突出形象本身审美特点;造型不是创作的最终目的,而是揭示艺术主题的一种手段。”中国传统绘画强调“以形写神”、“形神、兼备”,“造型”与“传神”两者相辅相成。在汉画像石的图像造型是对形象外部形貌和特征的把握与刻画,在以线造型的基础上进行精雕细刻。

三、饱满均衡的构图 构图是绘画艺术的基础。也是艺术家传达艺术的第一步,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构图又称为“章法”、“布局”、“经营位置”,被认为是“画之总要”等。在平面的二维空间上,恰当地安排和处理图像之间的位置和关系,非常之重要。汉画像石的出现,使中国美术产生了一次质的升华。汉画像石的构图章法、布局排列有序,已形成独立的构图。徐州汉画像石构图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散点透视、、分层分格、饱满均衡、对称呼应。 (羽人捣药图东汉) (百宴图西汉)

南阳汉代画像石艺术

南阳汉代画像石艺术 南阳是出土汉画像石最多的区域之一,并建有全国唯一一座汉画像石刻博物馆,收藏汉画像石2000余块,是以汉 画像的发掘、收藏、研究为一体的汉画研究中心。南阳汉画馆韩玉祥等学者根据汉画像石墓的形制、画像位置以及内容、雕刻技法及风格和随葬器物特征与组合形式,将已发掘的30座较完整墓葬进行排比分析。本文将着重对南阳汉画像石的内容及艺术特色加以分析▌南阳汉画像石的内容南阳汉画像 石分类有多种,按照王建中等学者的分法,将南阳汉画像石分为七类,即生产、生活、历史故事、远古神话、吉礼祥瑞、天文星象、装饰图案等。本文将生产、生活合在一起,分六部分对南阳汉画像石内容作粗略介绍。1.生产生活类这是南阳汉画像所反映的基本内容,也是南阳汉画像中数量最多的一种。主要内容包括车骑出行、乐舞百戏、角抵、门吏、侍女等。东汉持节执笏门吏图东汉端灯侍女图西汉初年,经济凋敝,社会动荡。到了汉武帝时,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当时皇帝也不断出行巡游。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闰月甲午,南巡守,幸南阳”(《东汉会要·巡守》)。在南阳汉画像石中多次出现的车骑出行图,应是汉代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西汉车骑出行图百戏是汉代表演艺术的主体,它是一种集杂技、舞蹈、竞技、假形扮演于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

术。在南阳汉画像石中出现的乐舞百戏画像石非常多,演奏乐器的主要形式有击钲、击铙、击磬、吹埙、击鼓、鼓瑟等。舞蹈表演图的种类主要有长袖舞、七盘舞、建鼓舞等。杂技图主要有倒立、飞剑、弄壶等。东汉鼓舞图东汉蹶张图人物是南阳汉画像表现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具体人物刻画上,南阳汉画像注重“形神兼备”,同时还善于运用变形和夸张, 使人印象深刻。尤为重要的是,南阳汉画像石还运用散点透视法对所表现的物象进行变形,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2.历史故事类汉代,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了三纲五常思想,后来这种思想又不断发展,并逐渐为统治阶级所推崇。受这种思想影响,汉代南阳出现了不少历史题材画像石,旨在宣扬儒家思想,提倡仁义道德观念。其内容有晏子见齐景公、鸿门宴、二桃杀三士等。东汉蓟马拜谒图西汉晏子见齐景公图晏子见齐景公的典故见 于《晏子春秋》,这幅汉画像出土于南阳唐河针织厂汉墓。 图中刻一尊者,头戴冠,身着长袍,仰面侧身而立,是为景公;其前一人身着长袍跪地拜谒,是为晏子。两侧刻三侍者,右二人为戴冠侍卫。晏子是春秋时期受齐景公器重的一个人物,在汉代也颇受统治者推崇。鸿门宴图的画面自左至右刻项羽、刘邦、项庄、项伯四人,还有二侍者画像。项羽按剑跽坐,刘邦北向而坐,项庄拔剑起舞,意在沛公,刘邦危在旦夕,把当时的紧张气氛刻画得惟妙惟肖。3.远古神话类两

造型艺术之汉画像石

造型艺术之汉画像石 【摘要】从艺术来源于生活的角度,浅析汉画像石中题材与生活的联系,从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中寻找与篆刻技法的相似之处,验证艺术相通的道理。通过对汉画像石的研究说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希望提升大家对汉画像石及其它没落艺术的关注度。呼吁大家重视传统的艺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进行创新并将之发扬光大。 【关键词】汉画像石题材雕刻技法 子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然今之学者,以墨守成规者居多,改变创新者少矣。死读书,读死书,不擅变通。殊不知艺术源于一体,皆有可相通之处。若能心细如丝,善于观察,必将站在华山之巅,得世外桃源之妙。 艺术来源于生活,任何一种造型艺术所绘之物都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唐代画家张璪也曾提出“师造化”理论,即“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今以汉画像石为例,浅谈造型艺术与生活的联系及篆刻与画像石雕刻技法的相似之处。 一、汉画像石的概念 汉画像石是在砖石的平面上先经过绘画,然后再进行雕刻,一般都是浅浮雕和线刻的形式。以石为地,用刀代笔的绘画,多见于墓室、石享祠、石棺、石阙、石碑、崖墓等石质建筑中。所属建筑,绝大多数为丧葬礼制性建筑,因此,汉画像石本质上是一种祭祀性丧葬艺术。 从绘画角度看,它具备了中国画的特点,以线条作为主要表现手法,是装饰画与浮雕、线雕相结合的产物。由于石刻画由于受材料和工具的限制,不可能完全像绘画那样作历历具足的描绘,也不能像圆雕那样作面面俱到的塑造,因而石

刻画难以对形象的细部及内在的精神思想、感情性格作出细腻的刻划,所以它都是通过外在的形体动作来反映所要表现的内容。重动势、重气势、重大体、重大貌就成了这种艺术的共同特点。虽然各个地区的画像石具有不同的风格,但在形象刻划上都是取其大貌,不拘小节,依从大动势来表现,造成强烈的气势,形成紧张的力度,从而构成了汉画像石所特有的奔放飞动之美。 二、汉画像石的题材 1、反映汉代农业、副业、手工业和商业。 图 1庄稼收获图 此图表现了汉代农业的繁荣,从图中可以清晰的看出,中间三位男子正在低头辛勤的劳作,右二举起劳作工具准备砍下的姿势也被描绘的栩栩如生,右一停下了劳作的动作,听到了远处传来的呼喊声正转头向后看去,原来是他的妻子来给他送饭了,左一明显是一位妇人,肩上挑着担子,右手提着食盒,正在深情的呼喊着远处的丈夫,深厚的伉俪之情教人羡慕不已。当然这幅画也表现出了很浓重的生活气息。汉人收获庄稼时的样子跃然纸上,生动形象。

汉代画像砖、画像石艺术的浅析

汉代画像砖、画像石艺术的浅析 摘要:汉代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代的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艺术价值,在中国艺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汉代的画像砖、画像石在中国绘画艺术的长河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本文从画像砖、画像石产生的社会背景、艺术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希望能够进一步认识汉代形成的雄浑朴实的中国审美艺术。 关键词:汉代画像砖画像石艺术 一、汉代画像砖、画像石艺术的浅析 古代中国进入阶级社会,产生了社会分工,在业余的工匠中产生了专业的画工。从艺术的发展历程来看,第一位走上美术舞台的是民间画工,之后是宫廷画师和文人画家。可以说画工画是宫廷画和文人画根植的沃土。经过了千年绘画艺术的发展,到了汉代,已经达到了中国民间美术较为辉煌灿烂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产生了画像石、画像砖。画像石、画像砖可谓是中国时间最久、分布最广、作者众多、品种最丰、受众最多的艺术形式之一。 汉代汉王朝建立之初总结亡秦的教训,实施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奉行黄老哲学。汉初的各项政策,使社会环境相对宽松,因此战争破坏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汉初

经济和政治都有所发展和繁荣,汉武帝时期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国策,因此这一时期在政治、外交和思想上都达到空前的统一和繁荣。 画像砖、画像石是我国古代服务于丧葬礼俗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点。所谓画像石实际上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画像砖则是用拍印和模印方法制成的图像砖。首先从材质和制作方法上来讲,二者有比较清楚的区别。画像石是汉民采集石料雕刻上图画形成的。画像砖则是用黏土为料,在烧制的前后进行印模压印、彩绘、雕刻等工序制作而成的。画像砖和画像石使用于祠堂、碑阙、墓圹甚至是建筑。从功能上来看,二者既是建筑结构的一部分,又是一种室内装饰。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生动地记录了汉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民俗等诸多方面,完全可以视之为“汉代的百科全书”。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在《秦汉史?序》中,曾高度评价画像石、画像砖是“除了古人的遗物以外,再没有一种史料比绘画、雕刻更能反映出历史上的社会之具体形象。同时,在这个历史上,也在没有一个时代比汉代更好在石板上刻出当时现实生活的 形式和流行的故事来”。鲁迅先生也称赞它“气魄深沉雄大”,并且多次高度评价画像石、画像砖的艺术价值。 二、画像石、画像砖的产生

东汉画像石的具体分析

西关嫦娥奔月画像石的美丽传说 嫦娥是中国古典神话中家喻户晓的人物,嫦娥奔月的故事在民间更是广为流传,成为我国十大古代爱情故事之一。嫦娥奔月的故事在古籍中有不同的记载,如《归藏》日:昔常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淮南子·外八篇》中说,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托与妲娥(嫦娥原名姮娥,因避汉文帝刘恒讳,遂改为嫦)。逢蒙往而窃之,窃之不成,欲加害妲娥。娥无以为计,吞不死药以升天。 嫦娥奔月画像石于1964年出土于河南省南阳市小西关汉墓,现藏于河南南阳汉画馆,创作时间为东汉。画面左上方刻一月轮,一只蟾蜍蹲坐月中。其右刻一女子为嫦娥,头梳高髻,人首蛇身,身着宽袖长襦,双手前伸,臀部有双爪,后拖曲尾,面向月轮,作翩然升腾状。画面周圈云气妆点缭绕,大小不等的九星散布其间,象征九个星宿环绕周边,渲染了嫦娥奔月的神秘气氛。画面丰美,繁而不乱,云气以优美的圆弧线环绕整个画面,形象饱满,充满神秘感和艺术美感,嫦娥飘然飞天的形象得到完美呈现。 汉代崇尚厚葬,古墓画像石文化应运而生,而嫦娥奔月图则是这一时期画像石的精品之作,侧面反映了汉代艺术的空前繁荣。中国邮票总公司曾以画像石为题材发行过一套共六枚邮票,其中第六枚就是嫦娥奔月图。该画像石还是国家一级文物,拥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收藏价值。 曲阜旧县门阙庭院画像石的地主生活 曲阜旧县门阙庭院画像石出土于山东省曲阜旧县村,创作时间为东汉,雕刻手法采用平面浅浮雕,现藏于山东曲阜文化管理委员会。画面用鸟瞰式散点透视刻画了一座汉代封建地主庭院的布局结构和一般地主家庭的娱乐活动。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东汉产生了一些强大的地主家族,被史书称为“大姓”、“著姓”和“名族”, 加上政权建立之初的放任态度,东汉时地主大量囤积土地,过着豪华奢侈的生活。曲阜旧县门阙庭院画像石就直面地反映了地主的奢华的生活。画面中分为左右两院,右边前面为大门,左右有双阙,右侧门虚掩,后一露半身的守门人;前门与堂屋之间的宽敞院落,堂屋敞开,有伎人正在表演乐舞百戏;中门半掩,后一人露半身看向院内。左边为侧院,以侧门连接中庭;侧院有一人向左低头跪拜,旁边一人立。后院与前院楼阁相连,楼上一人抚琴,一人相对而坐。 曲阜旧县门阙庭院画像石内容生动丰富,符合汉画像石事死如生的纪实特征,其庭院结构也反映汉代高超的建筑技术和地主家庭豪华深重的住宅生活,对汉史研究具有典型意义。

浅析汉代画像石的构图方式

浅析汉代画像石的题材内容及构图方式 010212139 朱琳汉代是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大帝国,从西汉初年的文、景或武帝时期画像石产生到东汉末年消失的三百多年时间里,尽管政治不断更迭,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但直到黄巾军大起义之前国家还是统一的,尚未出现封建军阀割据、势力纷争的局面,这有利于当时文化艺术的传播与交流。在哲学思想等意识形态领域里,汉初至汉武帝统治之前崇尚老庄哲学,实行无为而治。之后,直到到东汉末年作为统治阶级巩固国家政权的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汉武帝以后统治阶级把“忠”、“孝”等作为人们加官进爵、跻身政治舞台的重要手段和作为人生礼制、道德等重要的品评准绳。加之经学昌盛,图谶流行,鬼神迷信,升仙信仰等风行到三江两地、五湖四海之滨,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社会的厚葬风气①,促进了汉代画像石题材内容在全国各地的流行,正所谓“东至乐浪,西达敦煌,费力伤农于万里之地”。 汉代画像石汉画像石画像砖的地理分布比较广泛,主要有四大区域:(1)山东的西部、南部以及苏北、皖北地区。(2)豫南、鄂北地区。(3)陕北以及晋西北地区。(4)四川、重庆地区,基于各地区不同的文化,画像石的题材风格甚至构图方式都各有差别,但是总体来说,不管以何种方式的分类,题材上还是大同小异的,无外乎社会现实生活,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祥瑞及装饰图案几个大的方面。下面以上述四大区域各取一例加以说明。 山东汉画像石画像砖的代表性祠墓主要是孝堂山郭氏祠、嘉祥武氏祠和沂南汉墓。嘉祥武氏祠题材内容以描绘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宣传儒家教义为主。代表作品有叙事性的东汉的《荆轲刺秦王》、《王陵母》等。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寓意阴阳形态的“异质同构”和生生不息。技法上采用剔地凸像的“薄肉雕”,以阴线表示面部或衣纹,人物形象多为正侧面角度,只见大略外形,具有剪纸般的装饰效果,简约、厚重、整体、大气。人物故事场景以穿插排列其间的边饰纹样作为空间分割和装饰陪衬。构图以“满”为胜,大量采用平行式构图。 南阳画像石画像砖内容十分丰富,除了历史故事之外,多取材墓主人生前奢华生活场面和神话传说,另有对天文星座的表现如《阳乌负日》,南阳画像石的技法除阴刻线和平底浅浮雕之外,最具特点的是斜横纹衬底浅浮雕剔地并施以横斜衬纹,使主题凸出,再用简练的阴线条,刻画细部。造型简洁,神态生动,构思大胆奇巧,刀法粗犷有力、泼辣豪放,构成了南阳画像石独特的艺术风格。

汉代画像石上西王母图像分析

汉代画像石上西王母图像分析 论文摘要:汉代社会充满了神鬼迷信,随着道教在汉代的兴盛,其遵从的一些长生思想也逐渐普及,使得长生不死和死后升仙成为汉人皆有的愿望。西王母作为道教思想里的至上神,成为人们纷纷追捧的偶像。在人们意识到现实中的羽化成仙根本不可能的情况下,转而渴望死后能达成愿望,于是纷纷于墓室中绘制一些能表现成仙愿望的图像,这时,西王母的形象便频繁出现。 关键词:西王母图式长生观念偶像崇拜 中国古代的宇宙观念自战国中期至两汉发生了第二次重大的变化,一个新的宇宙构成部分——仙人世界终于被人们创造出来。汉代之所以神仙思想繁盛,是因为汉初主张推行黄老之学,讲究的是无为之治,与民休息;当时的新儒学形成了“天人感应”的神学系统,还有社会上一直延续的巫祀行为仍有影响;方士神仙思想受到上至皇帝下至百姓的欢迎。再加上道教的影响,通过董仲舒推行的王道与天道合一,以阴阳五行统辖万物的学说成为稳定的专制政权的理论。以上种种,都推动了神仙思想的深入人心,而掌握着不死之药的西王母则成为人们普遍认同、崇拜的神仙。 西王母形象的起源 西王母崇拜始于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在《穆天子传》、《竹书纪年》、《山海经》等古籍中均有西王母的记载,最初西王母的形象并不被人们认同,《山海经·西山经》记载说: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疠及五残。 《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述略同: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山海经·海内北经》云:西王母梯几而戴胜,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 记载中的“疠”字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为恶性传染病,另一种解释认为“疠”

汉画像石艺术形式的传承与发展

汉画像石艺术形式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汉代画像石体现了中国特有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但是汉画像石它独特的艺术表现在现代城市雕塑中应用是凤毛菱角。然而,汉画像石的艺术表现在现代城市雕塑中的运用也不能是一成不变,按步就搬的应用。要在汉画像石的造型艺术形式中寻找其精髓刨去其糟粕。使汉画像石这一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得以在现代社会中的到传承和发展。 关键字:汉画像石、艺术形式、城市雕塑、传承与发展 一、汉画像石艺术造型的基本形式。 汉画像石是汉代墓室的一种石刻与绘画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可以说是以石为地以刀代笔的造型艺术。应此汉画像石的造型形式和艺术手法是多变和丰富的。下面是对汉画像石艺术形式特征的基本概括。 1、汉画像石的构图艺术形式丰富,汉画像石的构图形式能很好的组织表现所要表现的故事情节和内容。具体可概括为:单幅画面构图和单块多幅构图。画像石单幅画面构图又分为:重复排列式构图、多元素组合构图、立体式构图。单块多幅构图分为:重复叠加排列式构图、九宫格式构图、框体式构图、电影胶片式构图。 2、汉画像石的造型具有其独特之处,与古埃及墓室壁画的造型形象有异曲同工之处,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中华民族艺术形式。其造型形式对中国后代朝代的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产生影响和借鉴其艺术形式。其造型特征有形象的高度概括,有书法式的象形造型。线条造型精炼,富有高超的线条表现语言。 3、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应该是中国最早的传统雕塑艺术技法。其雕刻技法大体分为:阴线刻、凹面阴线刻、凸面阴线刻、减地平雕、浅浮雕这几个雕刻技法。中国最早的传统雕塑艺术汉画像石是一种用线条塑造形象、线面结合、有装饰意味的雕塑艺术形式。现代将其雕塑技法的形式归为线刻和浮雕形式两大类。 二、汉画像石艺术形式在城市雕塑中应用的策略。 汉画像石艺术形式在现代丰富的雕塑艺术形式中的应用面和应用途径是广阔的,汉画像石艺术形式具有的独特的雕塑艺术具体可应用在装饰艺术、城市雕塑、建筑外立面、公共设施表面等地方。从先前学术界对汉画像石艺术的研究可以看出画像石艺术对随后的中国艺术产生深远的影响。其主要影响在中国的国画、年画、雕刻等方面。然而从具体的应用方法上看。对画像石艺术形式的应用途径可分为两种应用方法。 1.直接表现应用

画像石

画像石——质朴古拙的石刻绘画 教学目标: 1:欣赏汉代画像石艺术,了解相关的知识及基本表现形式。 2:通过观察讨论,感受汉代画像石的艺术风貌。 3:结合历史等学科的学习,了解相关文化背景。 教学重点:了解汉代画像石、画像砖所呈现的内容、思想内涵及其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 画像石、画像砖艺术特色的理解,如何正确认识其艺术和考古价值。 如何调动学生对雕塑艺术欣赏的动力。 教学准备: 教师:各种画像石、画像砖的幻灯片。 学生:围绕课本上的范例,收集有关画像石、画像砖的神话故事、历史故事、图片、文字资料。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拿出你们自己搜集的图文资料,结合历史课所学的知识,对我国汉代社会的帝王、士大夫以及普通百姓的生活状况进行大致描述。 2、同学之间相互补充、修正,教师加以归纳,让学生知道汉代墓葬形式和画像石产生的社会生活背景。 汉代墓葬形式: 史料记载:“框椁必重,葬埋必厚,衣衾必多,文绣必繁,丘垄必巨!”,这是当时厚葬之风强盛的直观写照。汉代的广陵得天独厚,地处江淮之间,水陆便捷,物产丰富,民风淳朴,经济繁盛。在重祭祀、厚孝道的观念指导下,以雄厚的物质为基础,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汉代广陵丧葬文化。 汉代墓葬不乏高规格的,属王侯级的墓葬就有好多座。汉陵苑里安放着西汉第一代广陵王刘胥夫妇的合葬“黄肠题凑”木椁墓,这是一座全国罕见的大型汉

代墓葬之一。 历史的风云影响着生活习俗。刘秀夺取了政权以后,曾下诏书严禁厚葬,但厚葬之风仍有增无减,而木椁墓的葬式确较西汉为简。东汉前期,砖室墓开始在扬州地区显现,但数量不多。漆器仍是主要的随葬品,金属器也较盛行,釉陶器占的比例较少。青瓷器开始流行,铁器和铜器较普遍。东汉后期,由于外戚、宦官的夺权之争,酿成了军阀混战的局面。这反映在墓葬中,精美的工艺品不见了,灰陶器却又复出,以家禽为模型的随葬器物盛行起来。葬式也有所改变,木椁墓保持夫妇合葬的风俗。而砖室墓却以单身墓为主,从扬州地区出土的这个时期的砖室墓来看,尚未发现合葬的现象。由于砖室墓的兴起,木椁墓逐渐淘汰,用料极其简单,结构日趋简陋。汉墓凝聚有汉代丧葬文化,系汉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画像石产生的社会生活背景: 汉代普遍盛行“灵魂不灭、事死如生”的丧葬观念。因此,众多皇族官僚们便将坟墓建的象生前阳宅一样豪华气派。汉武帝之后,汉代统治阶级尤以儒家思想为正统,儒家崇尚孝道,而厚葬则是致孝的具体表现。正因汉代的以孝治天下, 以孝选贤能,因此,不仅有雄厚财力的贵族富商极力推行厚葬,就连一些不太富足 的中下层地主、商人也不惜倾其家产对其父母实行厚葬,企图以此举博得孝名,从而达到挤身仕途、升官发财的功利目的。 二、发展阶段: 1、从汉代历史和社会学角度看画像石(砖):师生共同欣赏汉代画像石、画像砖图象资料,印证汉代社会概况,分析画像石中的内容,使学生感受画像石题材内容表现的是汉代社会生活的缩影。 屏幕滚动出现: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的幻灯片 2、激情谈话 同学们,你们看到屏幕上画像石、画像砖了,汉代画像石、画像砖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汉代大多没有留下名字的民间艺人雕刻在墓室、棺椁、墓祠、墓阙上的以石为地、以刀代笔,融合绘画、雕刻、工艺美术和建筑艺术的石刻艺术品。汉画像石是当时吉祥文化的重要载体,几乎每一幅汉画都有其吉祥寓意。其规模之宏大、内容之丰富、艺术水平之高超,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汉代画像石砖的装饰艺术研究

汉代画像石砖的装饰艺术研究 袁恩培 〔重庆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重庆400030〕 摘要:研究中国汉代画像石、砖的装饰艺术风格,探讨民族艺术形式、民族艺术装饰手法,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装饰文化。 关键词:汉代画像石、砖;装饰艺术;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J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05)01-0100-05 Research on the Decoration Art of the Stones and Bricks with Pictures of the Han Dynasty YUAN En-pei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Art,Chongging Uniuersity,Chongging400030,China)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the decoration art of the stones and bricks with pictures of the Han dynasty,discusses on the form of the nationaI art and the way of the nationaI art decoration,to inherit and deveIop the cuIture of the nationaI conventionaI decoration. Key words:the stones and bricks with pictures of the Han dynastyg decoration artg traditionaI cuIture 中国汉代艺术具有气魄深沉雄大、韵味醇厚质朴、骨力雄健奔放、气势高视阔步等特点,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于一体,形成波澜壮阔的中国民族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汉代最重要、最丰富、最有时代特征的美术遗存是画像石、画像砖,它们的造型、布局、工艺制作及非凡的想象力和浑厚、宏大而又活泼的装饰风格都是空前的,代表了这一时期的艺术水平,对以后的装饰艺术有着巨大的影响。 在我国的传统绘画里,自先秦两汉至今,虽然有时代风格之差异,但在重视装饰性这一点上总是一贯的。汉画像石、砖的装饰手法与以前相比,因其写实技法的提高,生活气息浓厚,显得生动活泼,而无呆滞之弊。与后世相比,它的装饰手法简练,整体感强,古朴庄重,富丽大方,而无繁琐细碎之感。在一贯重视装饰效果的我国传统绘画中,汉画像石、砖的装饰手法独具一格。为了创作出更多优秀的艺术作品,深入研究汉画像石、砖的艺术特色十分必要。 汉代以前的艺术着重于工艺美术的创造,如骨角、玉器、陶器雕刻或是商周的青铜器等,都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汉画像石、砖继承了这些艺术遗产,但又突破了呆板的图案纹饰的束缚,因而显得生动活泼。不仅内容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而且艺术表现方面,写实的技法有很大提高,特别是人物的刻画由朴拙进而达到十分传神。“传神”是汉画像石、砖艺术的重要特征, “写形”是为“传神”服务的,为了能更充分地达到“传神”的目的,在造型手法上往住予以适当的取舍和夸张。画像石又称石刻画,有人又把它简称为“汉画”。一般是用在墓前石造享堂中作装饰,有时也用在墓室中作装饰。有时也用石刻画来装饰石棺或庙祠前的石阙。画像石装饰画的一般表现方法是在磨平的石面上先雕出人物形象等等,而将空余的地方薄薄雕去一层,使形象稍稍高出于底面。一些细部刻画则是用阴线刻,这些细部刻画比较简单,这种表现手法称为“减地浅浮雕”。《武氏石祠》上的装饰画就采用这种表现手法。此外,在表现手法方面,还有用线刻来表现的,即在平面上刻各种直线或曲线构成欲表现的图画,在这里把这种表现手法称为“阴线刻”。有时在线刻的画面上却把部分形象薄薄雕去一层,使它稍稍低于石面,在这里称它为“平面阴线阴刻”。 在汉代的画像石中, 《武氏石祠》具有自己独特的作风,它为装饰画提供了不少宝贵经验。《武氏石祠》在装饰艺术上具有极其重要的贡献,它明确表现出装饰画与绘画不同,装饰画必须采用装饰性的表现手法。武氏祠的画像石是作为石室内的一种装饰,所以它要求所有作品有共同的作风,它不是单从某一个画面来考虑采用什么装饰手法,而是从石室整体的装饰 001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1卷第1期 JOURNAL OF CHONGOING UNIVERSITY(SociaI Science Edition)VoI.11No.12005 收稿日期:2004-10-20 作者简介:袁恩培(1954-),男,重庆人,重庆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艺术设计教学研究。

南阳汉画馆游记

南阳汉画馆:古代汉文化艺术的宝库 “紧守国宝,疏于膜拜,实在罪过”。日前,中国网记者乘着评选南阳“八景”活动的东风,再次怀着朝圣的心情,虔诚地走进南阳汉画馆,手抚粘有先祖指纹的灵石碎片,重享醍醐灌顶的震撼。 南阳汉画馆虽蜗居南阳盆地,不靠名山大川,但这丝毫无损于其赫赫国宝的至尊地位。这是一座收藏、陈列和研究汉代画像石的专业性专题博物馆,这也是我国建馆历史最早、规模最大、藏品数量最多的一座汉代画像石刻艺术博物馆。南阳汉画馆始建于1935年10月,当时的馆舍位于南阳民众教育馆内(今卧龙区广播站后院)。馆藏汉画像石118块。河南省第六行政督察专员罗震撰写了“南阳汉画馆创修记”碑文。 解放后,随着大量散存画像石被发现和收集,空间狭小的馆舍已无法容纳越来越多的画像石。于是,汉画馆于1958年被搬迁到南阳市西郊卧龙岗上的武侯祠景区内。二次修建的馆舍展厅面积扩大到900余平方米,共收藏画像石500余块。郭沫若先生为新馆题写了“汉画馆”门额。 七十年代中期,汉画像石的馆藏量由原先的500余石猛增至1000余石,展馆容量再次趋于饱和。1976年,开始在原馆东北侧再次重建一座新馆舍,并于1979年竣工开馆。新馆展厅面积1700余平方米,展出画像石精品187块,馆藏画像石总量已达1500块。 历史进入八十年代,随着历史文化名城南阳对外开放和经济、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作为南阳地方历史文化的杰出代表,南阳汉画像石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参观、研究南阳汉画的人日益增多。为了适应新的发展需要,在八十年代后期,国家、省、市有关部门决定投资新建一座规模更大、功能齐全、融展览、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馆舍。经过多年的努力,总投资一千多万的新汉画馆大楼终于在1999年12月竣工并对外开放。 1999年12月27日新建成的汉画馆,座落在南阳市区西南方的卧龙岗龙首处,她背靠蜿蜒起伏的卧龙岗,前临流淌不息的白河之水,北边与南阳名胜武侯祠相邻,门前有汉画路与东面的车站南路和北面的卧龙路相连通,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整个汉画馆景区占地面积80余亩,院内的中心建筑是一座规模宏大的陈列大楼,它的总面积为6000平方米。 南阳汉画馆景园大门前两侧耸立着一对高达11米的仿汉门阙。(附双阙照片)大门入口处正中是一堵具有厚重、古朴特色的大理石墙壁,其上雕凿着由郭沫若题写的“汉画馆”三个金色大字。穿过两边如茵的草坪,步入平坦的广场,拾级而上,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一座凝重典雅、气势壮观的二重楼仿汉建筑——主体陈列大楼。进入南阳汉画馆展览大厅,引人注目的是一对东汉大型圆雕石刻——天禄、辟邪(附照片)。大厅西壁上方是一幅仿汉大型雕塑“德汉雄风”,它集中体现了南阳汉画丰厚的文化内涵。 整个画像石陈列大厅的平面布局略呈“T”字型,展厅总面积为2000平方米,共设有十一个展厅。主题陈列——“南阳汉代画像石刻”按展览内容又分为序厅、生产劳动、建筑艺术、历史故事、社会生活、车骑田猎、天文与神话、角抵、舞乐百戏、逐疫升仙等十大部分。南阳汉代画像石作为中国汉代画像石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具有汉代石刻画像“博大精深”的共性特征;其次,南阳汉画又是一个地域性文化现象,因而其个性特征亦显得极为鲜明。 与全国各地出土的汉代画像石相比较,南阳汉画像石具有如下显著特征和价值: 1、画像内容方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