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应激与心理健康电子教案

心理应激与心理健康电子教案

心理应激与心理健康电子教案
心理应激与心理健康电子教案

心理应激与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与心理应激

一个人的心理状况可能是健康的,也可能是不健康的,那么是什么因素在影响和决定着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呢?我们认为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相关因素的关系可以用下式表示:

心理应激┼心身疾病

心理健康状况═———————————————————

应付技能┼自信心┼社会支持┼心理营养

在这个公式里,分子上面的因素,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消极影响。心理应激多种多样,工作中的失误和不顺利,恋爱婚姻与家庭关系的内部,个人的特殊遭遇或社会生活中的共同问题,如战争、洪水车祸等都足以构成人们的心理压力,出现心理生理的应激反应。如果这种反应持续时间过长,超过了个人承受的能力,就会对人的健康构成严重的威胁,导致心身疾病的产生。现代医学心理学把“哮喘”、“癌症”和“心脏病”等,都称作心身疾病,这些病都是由于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影响所导致的,其治疗及转归过程也明显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从某种程度上说,心理应激和心身疾病,都是生活中的客观存在,都是难以避免的。谁都会遇到不顺心的事,谁都会有自己的心理压力。在这个公式中,如果分子上的成份越大而分母上的成分越小的话,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就会受到越大的消极的影响。相反如果加大分母的比重,提高个体的自信心,提高个体的心理应付技能,加强社会支持系统,提供适当的心理营养就可以降低分子对人产生的消极影响,甚至把消极的“压力”转化为积极的动力。“自信心”是一个人重要的内在品质,自信心越强,一个人对付心理压力乃至身心疾病的能力也就越强,他就越能调动自身资源来处理自己所面临的身心疾病和心理压力等问题。“社会支持”是指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能获得的他人在精神上的支持。社会联系包括家庭成员、朋友、同事、社会组织;精神上的支持指在社会中被尊重、被理解、被同情的主观体验。动物应激试验发现,如果动物处于应激状态下有同窝动物或动物母亲存在,或有熟悉的实验人员安抚,则可以减少小白鼠胃溃疡、地鼠的高血压、山羊实验性神经症和兔子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生。如果一个人能有一些与自己患难与共的朋友,有一个体贴入微的妻子或丈夫,有一个温暖幸福的家庭,那么当他遇到心理压力的时候,也就有一种强有力的支持和依靠。此外,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机构,也可以为遇到身心疾病和心理压力的人,提供及时而有力的帮助,提供必要的心理营养,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抵消身心疾病和心理压力对个体的消极影响。

第一节心理应激

一.心理应激的产生

心理应激是我们人类生活中的一种必然的存在,从大的方面来说,诸如国内或国际间的战争、地震、水灾、火灾等自然或人为的灾难,都必然会给人们乃至社会带来沉重的压力和负担。从小的方面来说,面临一次考试或考核,自己生病或亲友生病等等,也都会给正常生活带来意外的冲击和干扰,也都会成为我们心理应激的来源。

格拉斯通在1978年在《测验你自己的心理健康:自我评价工作手册》一书中指出,有以下类型的生活变化,会给人带来明显的心理压力:(1)就任新职,就读新的学校,搬迁新居等。(2)恋爱或失恋,结婚或离婚等。(3)生病或身体不适等。(4)怀孕生子、初做父母。(5)更换工作或失业。(6)进入青春期。(7)进入更年期。(8)亲友死亡。(9)步入老年。

雷瑟斯和奈维德1983年在他们合作的专著:《适应和成长:生活的挑战》一书中指出了心理压力来源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1)日常生活规律的改变:比如变迁新居,更换工作,转换学校,结婚成家,生儿育女,开始做人父母等。(2)身体病痛或不舒服:包括自己所感到的生理疼痛、生病或者是由于气候环境变化所引起的不适感等。(3)抑郁或焦虑:包括由于某种事件或情景所引起的情绪低落和焦虑不安,以及由于个人的气质或性格所造成的长时期抑郁和焦虑。(4)遭受挫折:包括在我们的生活与工作中所遇到的种种挫折和失意,以及动机受阻和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等。(5)矛盾和冲突:我们在生活与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矛盾,都会给我们带来内心的冲突,而内心的冲突又会产生心理压力。(6)A型行为:A型性格以及表现出A型行为的人,通常较为容易感受到心理压力。

卡普兰与斯坦在其1984年出版的专著:《适应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心理压力的来源除了生活的变化或生活习惯的改变之外,还包括家庭、工作与环境状况之间的关系,以及所从事工作的性质等等。能够造成心理压力的情境,除了挫折和冲突之外,还包括被剥夺之感,拥挤和压迫感等。

挫折和失败,是心理应激的主要来源之一。常见的挫折有:缺乏挫折、损失挫折和阻碍挫折。(1)缺乏挫折。是指当我们无法拥有自己认为非常重要的东西时,所感受到的一种挫折心理。缺乏挫折的内容因个人的需求、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一般来说,有物资缺乏、能力缺乏、生理条件缺乏、经验缺乏和感情缺乏等种类,各种缺乏挫折都会给个体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2)损失挫折。损失挫折在形式上可与缺乏挫折相近,但体验、结果和意义却不尽相同。缺乏挫折主要是由于长期缺乏或缺少所需要的东西而造成的心理挫折,而损失挫折则主要是指失去了原来所拥有的东西而引起的心理挫折。失恋、离异、亲人死亡等,都属于严重的损失挫折,都足以使个体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3)阻碍挫折。阻碍挫折主要是指那些在人的需求和目标之间所出现的阻碍或障碍所带来的心理挫折。这种阻碍可能是客观的或物质性的,可能是社会性的,也可能是观念性的。比如,我们有许多需求,而当某种需求与我们的风俗习惯不相一致时,这种风俗习惯或规范,也就成了我们的需求与目标之间的阻碍,也就会给我们带来心理挫折的感受,造成我们的心理应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动机冲突是相当普遍的。我们每个人都有多种多样的需要和动机,但并非都能够得到满足,尤其是并非都能够同时得到满足。因而,也就会遇到所谓的“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双趋冲突;遇事前怕狼后怕虎的双避冲突;以及类似“鸡肋在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趋避冲突等等。而在这种种的动机冲突之中,若是处理不当,就容易产生一种挫折感,产生种种心理上的应激。

二.心理压力对个体心身的影响

(一)躲避与对抗

1932年,坎农以《躯体的智慧》为书名,阐明了自己对于身心关系的理解。在坎农看来,为了自身的生存,有机体必须保持自己内在的平衡状态。比如,当个体感到冷时,浑身就会哆嗦,这样就有助于使其身体活动起来,同样,当个体感到炎热时,身体也就会出汗,也就会因此而降温。个体的躯体具有一种自动反应的“内在的智慧”。

作为躯体的这种内在的智慧,其反应之一是躲避和对抗,准确地说,这是两种相反的平衡作用,或者称其为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为了对抗或是躲避环境中的威胁,有机体将自动产生许多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使得自己应付特殊的环境。坎农的“躯体的智慧”,同样适用于我们人类。当我们体验到环境中的威胁或压力时,这些相同的生理变化也会在我们身上出现。例如,在紧急状态时,我们会表现出远远超出我们平时力量的举动,会以超出我们平时的生理心理反应能力,来对抗紧急情境或强大的压力。除此之外,我们的身体还会发生其它一些变化。

(二)一般适应综合症

“一般适应综合症”作为一个生理心理学的专门术语,是由汉斯.塞尔耶(Hans Se1ye)首次提出的。他经过多年的实验研究,观察到有机体对压力的反应有三个典型的阶段:惊恐一抵抗一衰竭,据此而提出了他的“一般适应综合症”理论。

1.惊恐反应。

当有机体最初面临一种压力或紧张情境时,体内的一些激素分泌就会增加,一些盐糖的代谢水平就会提高,从而加强有机体的力量和其耐受性,加强躯体对抗压力的防御系统。尽管在塞尔耶的惊恐反应和坎农的躲避一攻击反应之间,有着某种相似之处,但是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在坎农的研究中,他所使用的被试,多是经历的突然性的或突发的压力紧张事件;而在塞尔耶的研究情境中,则是利用的多次重复或持续不断的压力刺激。塞尔耶发现:在惊恐反应中,动物不断地增加体内的激素水平,直至达到极限或功能开始衰竭,如胸腺萎缩,肾上腺功能退化等。

2.抵抗阶段。

如果面临的压力(身体的或心理的)并不过分强大,那么有机体就会从最初的惊恐状态挣脱出来,对所面临的压力或紧张逐渐适应,进入所谓的“抵抗阶段”。从表面上看,有机体在惊恐反应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症状会减弱或暂时消失,似乎一切都已经恢复了正常。但是实际上,有机体已经发生了内在的变化。

3.衰竭阶段。

在塞尔耶的实验中,那些动物所表现出来的“适应”,并不能持续太久;一般过几个星期,也就到了“衰竭阶段”。这时,动物体内所储备的能量(特别是肾上腺素),会逐渐消耗殆尽,因而也就不能再抵抗或适应所面临的压力,而出现了衰竭现象;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参加实验的动物便逐渐死亡。

(三)无助与丧失

继早期“躲避与对抗”,以及“一般适应综合症”的发现与研究之后,人们发现“无助与丧失”,是对心理压力又一特殊反应。临床心理学家们发现,溃疡病的主要起因及诱因之一,直接与患者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尤其是工作压力有关。根据临床资料的统计结果,溃疡病患者具有这样一些相同的性格特点或心理背景:努力甚至是拼命地工作,但总是担心自己仍然不能很好地完成工作任务,或者是不能很好地胜任自己的工作,甚至经常担心会由于自己工作能力的不够,而失去自己的工作,经常有一种内在的无助和丧失感。与无助和丧失相关联的是失落与孤独。失落与孤独同样与心理压力有关。临床心理学家们研究发现,癌症患者的失落感,总是远远高于正常的人,大部分癌症病人在其发病前,都经历了相当程度的感情创伤,如失去了自己的妻子或丈夫,失去了自己喜欢的工作等等;即使是已经得到了较好治疗的癌症病人,在经历了感情创伤和失落之后,癌症复发的比率也会显著增加。同样,对于心脏病患者来说,除了人们所了解的诸如高度的竞争心态、时间的紧迫感等A型性格特征之外,失落与孤独也是一个重要的诱因。心脏病的发病与患者的感情疏离,有着密切的关系;缺乏温暖亲密的人际关系,缺少表现自己的机会等,都在心脏病的病因中占有一定的位置。

总之,面对应激,个体采取逃跑、对抗或作出恐惧反应、无助反应,从生命自我保护的角度来说,它是有实际意义的。然而,这种处于心理压力之下的“紧张”与“应激”状态及“超常”表现,通常是不能维持太久的,人体之内不会有取之不竭的动力源泉。实际上,出于保护生命不受伤害的目的,它已经是动用了“储备的能量”或称之为“潜在的能量”,而这种能量的消耗是很难补充的。若是每次处于心理压力的过程中都要消耗这些能量,那么再次应付类似情况的能量也就会每况愈下。

虽然心理压力危及人的心理健康,但是,也并非心理压力本身就一定会引起心理障碍和身心疾病。一个人的个性,一个人的生活风格,一个人的心理应付技能,一个人的自信与自尊,以及一个人所能够得到的社会支持,心理营养,都在实际中影响与调节着心理压力与心理障碍和身心疾病

的关系。

第二节心理应付技能

心理压力既能够引起个体焦虑、惊恐、抑郁等消极情绪反应,直接导致个体产生头痛、无力、疲倦等身体病症,也可以引起个体的积极反应,诸如激发勇气,增加斗志,帮助适应等。也就是说,心理压力对个体是产生消极的影响,还是产生积极的影响,很大程度上由个体的心理应付技能所决定,

一、应付的生存适应意义

同样的心理压力对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和结果,是因为其应付方式的不同。同一种心理压力对于同一个人,若应付方式不同,那压力所产生的影响和结果也会有所不同。

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应付有两大功能:其一是改变的功能,即应付能够改变压力或危机的情境,或者是改变压力情境本身,或者是改变个人对压力情境的反应;其二是处理的功能,指人们在压力或危机情况下,努力去处理或调整自己的态度、情感和反应,而不需去改变压力情境本身。成功的应付可以使人有效而积极地面对心理压力,帮助人重新恢复到自己生理与心理的平衡状态;而不成功的应付则往往会使人继续停留在充满压力的应激状态,继续消耗自身潜在的能量,甚至产生心理疾病。比如,对于上级的一次批评,原因是由于未能很好地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若是认为那是上级对自己的“挑剔”,是对自己的“不公平”,或认为那个上级“偏心”,“看着自己不顺眼”,当面不和那个上级“顶撞”,事后“气愤”、“苦恼”和“焦虑”,这样就会感受到“心理压力”的威胁,或者是产生心理上的失调与不平衡。但是,如果用不同的方式来对待上级的批评。作为下属,首先应该对上级尊重,尽量考虑上级批评的道理,把上级的批评看做是对自己的“提醒”和“告诫”,是对自己的善意的“帮助”和“督促”,那么也就不会有“气愤”和“苦恼”之类的心情,不会有过分的心理失落和不平衡。也就是说,即使是那“批评”已经发生,姑且不去改变“被批评”那已经发生的事实,而只是改变自己的“应付方式”,就足以达到改变那“压力事件”对自己所产生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效果,而这也就是“心理应付技能”的基本功能和意义。

人类自身的发展,既是一种适应和进化的过程,也是一种“应付”的过程。在实际的心理生活中,人们已经是“选择”了一些较为固定的对心理压力的“应付方式”。当我们面临心理压力的时候,人体不但能对生理危害进行自我防卫,而且对心理危害也能进行自我防卫,这就是心理防御机制。人类主要是借助于自身的先天防御系统来保护我们的生命的。而一旦这种自身的防御系统失灵,那么生命就会遇到危机,就会受到严重的威胁。防御系统是我们人类本性的一部分,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并且实际上没有一个人能够完全脱离它们。我们必须认识我们的防御机制,应该了解它们是如何为我们工作,以及我们是否能够寻找到更好的应付与处理问题的方式。

二、心理的防御应付

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认为,心理的防御机制,大部分起源于人们婴幼儿时期的早年经历。人比地球上任何其他一种生命形式有更漫长的婴幼年期,在个体不能够自己保护自己的生命之前,需要得到许多年的特殊看护和照顾。当外在环境威胁他们的时候,当他们感受到紧张和压力的时候,他们总会自发地产生一种“应付”。而这种与婴幼儿时期经验有关的自发应付,会变为我们的潜意识的一部分,或者是存在于我们成年人的潜意识之中。当我们发现自己面对压力,面对焦虑、恐惧、挫折和冲突,或者是面对任何不利情境或痛苦的时候,我们将会在不知不觉中,采用这种起源于婴幼儿的自发的防御手段。那么,这些起源于婴幼儿的防御手段都是些什么呢?(1)疼痛攻击反应:所谓的“攻击”,往往表示人们将自己所遇到的挫折和压力,转化为一种具有敌意的外部表现。攻击可分为直接攻击和转向攻击两类。直接攻击是指个体受到挫折后,把不满或愤怒的情绪,直接指向或发泄到与造成挫折有关的或相近的人和物上。转向攻击主要表现出对自己的攻击缺乏足够的信心,从而把攻击的方向做出转变,或者是转向自身,产生自责等情绪,或者是当觉察到直接攻击将会引起对自己不利的严重后果时,便把攻击对象转向次要的人或物上去,借助于一种代替的满足,

来减少自己遭受挫折后的心理不平衡。一旦感受到威胁或压力,“攻击”往往是最初的应付或防御反应。这种作为对压力应付手段的攻击,可有多种表现形式,就人类而言,从对他人行为的攻击——直接的和转向的,到言语的侵犯,以及到情绪的发泄等。(2)退却逃避反应:与攻击反应相反,当威胁过分严重,所产生的压力和焦虑过于强大而难以承受时,当人们断定自己无力抵抗时,他就会采用退却和逃避的反应。这种退却和逃避不但可表现为实际的,而且可表现为“心理的”。所谓“心理的退却与逃避”,主要表现在遇到威胁和压力的成年人,会表现出与自己年龄不相称的幼稚行为,或者是以幼稚而简单的方式,来应付挫折和压力情境。另外,埋头抽烟,借酒消愁,也是人们用来退却和躲避的形式。(3)替代补偿反应:压力往往是由于冲突和挫折所引起的,而冲突与挫折又往往与我们所需求的目标受阻有关。而替代补偿反应所表现的,是当原来的目标或愿望不能实现时,寻找另外一种比较接近的目标,以便来取代或作为补偿,以减少由挫折或冲突所代来的焦虑和压力。(4)压抑隐蔽反应:遇到压力和挫折,总是免不了“压抑”。它主要是指把意识所不能接受的,使人感到困扰或痛苦的思想、欲望或体验,隐蔽到潜意识层面去。在一般情况下或通常的意识状态,人们察觉不到或回忆不起被压抑的内容,因而也就起到了一种自我保护的作用。但是,被压抑的内容并非消失,只是被暂时克制而潜伏着,遇有机会仍会以种种形式表现出来。被压抑的心理内容对人的行为起着潜在的影响作用,在精神分析心理学的研究中,梦境、口误、笔误等“偶然过失”,就是被压抑的动机和冲动的表现。如上所谈的应付都只是有利于当事人情绪的缓解而不是直接解决引起压力的方法,据此,我们把成年人的心理应付方式分为两种类型。

1.情绪定向应付

情绪定向应付与我们内在的自我防御机制有关,是我们面对强大的压力或挫折的时候,自觉或不自觉都在使用的应付方式。一般来说,情绪定向应付也可分为“外在表现性情绪定向应付”和“内在表现性情绪定向应付”两种形式。比如,当遇到一定的“心理压力事件”或“心理压力情境”时,人们可能会采取“借酒消愁”,或“借故发火”等明显的表现形式,以发泄或者是减轻心中的压力和愁闷,这便属于“外在表现性情绪定向应付”。不管是不是借酒可以消愁,但是人们遇到压力或挫折,遇到忧愁和伤心的事情时,却总自觉与不自觉地这样做着。人们也可能会通过内在的情绪表现,来应付所面临的压力事件或者是压力情境。他可能会“否认事实”,如以“这怎么可能呢?”“这事是不可能发生的”等方式来做最初的反应。或者是认为“这件事对我来说并不重要”,“实际上不必去担心这些事情”等等“自我安慰”的方式,来降低和减轻所面临的心理压力事件或情境对自己的影响。

情绪定向应付通常是人们在遇到强大的“心理压力”时所使用的,尤其是当人们认为自己对所面临的压力已经是无能为力的时候,就更容易使用情绪定向性的应付方式。使用情绪定向应付,可能会给个体带来积极的结果,也可能带来消极的结果。常见的情绪定向应付有如下几种:(1)合理化:在伊索的寓言《狐狸与葡萄》中,狐狸本来是很想得到已经熟透了的葡萄,但它用力跳也够不着,面对这种“挫折”或“心理压力”,那狐狸说:“反正这葡萄是酸的。”言外之意是即使够得着那葡萄也不好吃。这样,狐狸也就“心安理得”地走了。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被人打时口中或心中念一句“反正是儿子打老子”,于是也就悠悠然忘却了皮肉之苦痛。实际上,“合理化”并不“合理”,因为它是以“歪曲事实”为代价换得暂时的“心理平衡”。这是一种常见的对“挫折”或“压力”的应付方式。(2)否认与移置:比如,当听到一个突如其来的坏消息时,不少人会有这样的念头:“不可能,事情不可能是这样的!”“这怎么可能呢?”……借用这种“否认”心理机制,来降低自己心理上所要承受的压力,或者至少是为了最终不得不接受事实而争取一些心理准备的时间。许多高考落榜的学生,都是会有类似的体验的,得知因为几分之差而名落孙山时,最初的反应和应付方式差不多都近似于“否认”:“不可能,一定是改卷改错了;或者是抄分抄错了;或者是……。”在心理学家看来,这种表现为“否认”的应付挫折或压力的方式,不单单是对挫折事件或压力事件的“否认”,而且有着更为深刻的内在理由,也就是说,当事者在使用“否认”来掩饰或弥补自己内心不平衡的时候,更多的是出于对“面子”和“自尊心”的维护,对

内心自我不受伤害的考虑。就此而言,“否认”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起到减缓突如其来的压力,维护原有的心理平衡,或者使心理上有一定的准备来接受不得不接受的痛苦现实等作用。在另一种情况下,比如说,当一个人受到老师或上级的指责和批评的时候,也会体验到一种“紧张”和“应激”的心理压力。他会觉得委屈或者是有怨气,会觉得很不舒服,“摔桌子打板凳”,或者是拿自己的小猫小狗来出气。这种现象也就是心理学上的“移置”。不管是压力或挫折引发的心中“怨气”,还是一种原本存在的难以实现的动机或愿望,一般来说它们都不易自行消失,而总是千方百计地发泄或表现出来。在不能直接满足时,人们往往采取“代替满足”的方式,选择一个适当的发泄对象,或者是选择一种适当的表现形式,即使是选择的替代对象,也会像原来对象一样,达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这就是“移置”的心理机制和原理,也即是“移置”的作用和意义。(3)投射与升华:投射也是我们潜意识中的一种自我防卫机制,它能够把我们内心的不满和焦虑,以一种“伪装”了的形式折射出去,借以减轻心理压力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与合理化和移置等颇有类似之处。比如,一个考试作弊的人,会认为差不多所有的学生都会作弊。他自己对此是深信不疑,只有这样,他才能在处于“作弊可耻”的心理压力之下时,感到某种一时的宽慰——“反正都这样,别人也都作弊,又不是我一个人。”一旦想到有许多人都和自己一样,都和自己有着同样的遭遇,那么我们自己的心里也就能够得到某种宽慰。与投射有关而不同的是升华,其意义是将由压力或挫折所产生的愤怒、抑郁、自责或怨恨等消极情绪,都作一种积极的处理,将压力作为创造活动的动力。比如,哥德因为不能获得其初恋情人绿蒂的感情回报,而陷入了感情的危机。但是他因此而写下了《少年维特的烦恼》,用这样的一种文学与思想创作,来表达了他的挫折情感。“化悲痛为力量”,也是感情升华的一种表现。从失败与挫折中奋起,作出流传千古的事迹,是心理学中“升华”的榜样。

2.问题定向应付

问题定向应付,是指去应付或处理压力或挫折情境,或应付与处理引起挫折与压力的事件本身的一种方式。一般来说,面对引起心理压力的挫折情境或事件,我们可以去躲避,亦可寻找某种办法或途径去协调或处理它,侧重与后者的尝试便是“问题定向应付”。

如果我们有意要解决问题,去直接应付引起心理压力的挫折情境或事件本身,那么我们首先应该对所涉及的问题进行分析,看该问题是否与自己有关,是好事还是坏事,属于什么性质,是否严重,严重程度如何等等,这是第一步。然后,想出或考虑几种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第二步。接下来,要对这些办法进行权衡和比较,看哪一个较为合适,较为安全,哪一个对自己更有利,这是第三步。最后一步便是把自己选定的方法付诸实际。问题定向应付过程涉及对解决问题的分析,认知策略,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等。

问题定向的应付,既可以用来解决外在的问题,去改变环境事件;也可以用来解决内在的问题,去改变自身。比如,一个指导员若是不善于表达,或口才不好,并为此而遭受到压力和挫折的困扰,那么若是解决这样一种压力问题,可能会有以下的基本考虑:或者是要求改换工作,改变自己的外在环境;或者通过勤学苦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解决自身的问题,来减少或消除由挫折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口才是可以锻炼的,表达能力也是可以提高的;若是这两者都能够解决,那么这位指导员的压力问题也就会随之解决。通常所说的“吃一堑,长一智”俗语就是在教育人们,学会解决内在问题,或者是通过提高自身来增加应付压力和挫折的能力。一般来说,克服自身的缺点,学习一些新的技能,提高自己的自信和自尊,以及改变自己的欲求水准等等,都属“解决内在问题”的方面。

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过程,都可以从“认知”、“态度”和“行为”三个维度或三种层次进行分析。当面对一种心理压力事件或心理压力情境的时候,个体首先要对它有所认识,而这种认识的差异,就构成了压力事件或压力情境对个体产生不同的影响。其次,是当事者对于所面临的压力事件和压力情境的态度,是“知难而进”,把压力看作是一种挑战,还是感到大难临头把压力看作是一种负担。其应付结果就会有着很大的差异。再者,在这种认知和态度的基

础上,当事者要对压力事件或压力情境做出具体的行动,或者是积极地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或者是消极地去逃避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认知、态度和行为三种因素,本身是密切相关的,任何一个成分都会影响应付的结果。

因此,成功的应付条件应该包括对压力的正确认识、积极的态度和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首先,当面对压力的时候应认识到,本来大海有潮涨潮落,人生也有幸运和不幸的交叉与起伏。把“挫折”与“不幸”看作是生活中的一部分,遇到压力和挫折时坦然面对,那么也就能够帮助我们正确地来对待压力和挫折。有一句谚语说,幸福和不幸犹如一根棍子的两段,一但你拿起了生活的这根“棍子”,也就是同时拿起了愉快和烦恼,幸福与不幸。意思是说,任何人都是不可能只得到幸福,而完全回避不幸。采取这样的认识和态度,能够帮助我们有较好的准备,以一种坦然来应付压力。

其次,当面对压力的时候,不怨天忧人,而是勇于面对。压力、挫折与不幸,也是值得“珍惜”的生活体验。失败是成功之母,唯有从逆境和挫折中奋起的人,才能具有充分发展的动力和能量。这是带有普遍性的人生经验,也是我们所赞同的应付的基本态度。总之,成功的应付应该做到:(1)冲淡压力,泰然处之。运用积极的心理应付的技能,包括合理化,转移和升华等,降低突如其来的压力对自己所产生的强烈影响。(2)放松情绪,调节心理。运用心理应付技能,包括与值得信赖的人谈话和交流,控制自己的情绪,或采取适当的方式发泄自己的情绪,尽量使自己的心理恢复平衡。(3)解决问题,保持希望。采用问题解决的应付技能,去面对和解决压力情境本身,消除引起压力和紧张的根源。同时,保持希望和信心,克服压力和困难。

总之,持有积极的面对压力的态度,运用适当的应付压力的技能,保持坚强的信心,保持持久的希望,我们就可以把压力与危机转化为成长的契机,把压力变成动力,愈挫愈奋,真切地拥抱与体验生活。

第二节自信心

“自信”或“自信心”,是我们人类心理生活中最为基本的内在品质之一,也是我们每个人之“人格”结构中的本质因素,我们每个人内在“自我”的核心部分。自信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积极感受。“积极”意味着一种态度,一种自己对自己的认可、肯定、接受和支持的态度;“感受”包含着自己对自己的情绪、感觉、认识和评价。可以说,自信是一个人感受自己的方式,它包括了自己对自己接受的程度,自己对自己尊重的程度。或者说,“自信”表示着一个人自己对自己的看法:自己是不是有能力,自己是不是“值得尊重自己,是不是看得起自己。自信心是相信自己能成功、成才的心理素质,是对自身能力的科学估价。缺乏自信心,就会产生心理上的自我鄙视、自我否定、自我挫败。因此说自信是人生的关键。自信才能有主见,才能做出他人未做之事。

在心理学中,同“自信”相反的词是“自卑”。自卑所表现的是一种自我贬低,一种对自己的不信任,一种自己对自己的消极的看法,内心自卑的人像是自己给自己设置了生活中的种种障碍,凡事不能够尽力争取,随时都有着退缩的打算。因为自卑的人,总是看不起自己,总是认为自己不行。然而,自信的人则相反。由于他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也相信自己的价值,因而凡事他也就会尽力争取,有一种当仁不让的主动精神。在日常生活中,还有一个与“自信”有关系的用语是“自负”。自负表面上近似于自信,但是与自信有着本质性的区别。自信的人对自己往往有着一种客观的认识,所表现的是实际的内在自我。而自负的人恰恰正是缺乏对自己的客观认识,所表现的多是夸张的自己,或是自己幻想中的角色。而实际上,对自己的夸张和炫耀——自负的主要表现之一,本质上正是其不自信或自信心不足的表现。

就“自卑一自信一自负”这三个术语及其关系而言,唯有自信是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而自卑与自负则是不同于自信的两个极端。

第三节社会支持

在实际生活中,当遇到重大的或意外的心理压力时,最有效的应对方式之一就是寻求“社会支持”。在个体的身心发展过程中,影响最大的一个方面也是“社会支持”。试想,谁不是在父母的关怀和爱护之下成长的呢?谁不是在同学和朋友的友爱之中获得“自信”和发展的呢?所以,“社会支持”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内容,是我们“心理健康教育的公式”中的一个关键因素。

一、社会支持的内涵

最早的有关社会支持的研究报告,出现在60年代后期,主要研究者有美国心理学家霍姆斯和莱希。60年代的美国,政治和社会都曾动荡不安,而人们所承受的生活压力也与日俱增,身心疾病发病率明显增高。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心理学家开始着手进行有关的研究,结果发现:相同的压力情境对不同的个体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是不同的。相对而言,那些较少发生心理危机的个体,一般都有着较多的,同时也是较为和谐的“社会关系”。在随后的发展中,人们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和理解都逐渐增加。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同样的压力情境下,那些受到来自伴侣、朋友或家庭成员等较多支持的人,比很少获得类似支持的人心理的承受力更大,心身也更为健康。

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生存的。这种人际间的关系是人的发展所必需的条件,也是人的一种内在的基本需要。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人在满足了生理和安全的需要之后,所面临的内在需要就是“归属”和“认同”的需要。而“归属”和“认同”也就是获得有效的社会支持的前提。满足了这种需要,人就会有健康的发展,而缺失了这种需要,人的发展就会受到阻碍,人的发展就不健全,就会产生心理上的疾患。

“社会支持”指一种特定的人际关系,有了“社会支持”,也就意味着知道有可以信赖的人,若是缺少了这种关系,会使人感到孤独。而得到了这种关系,也就会使人感到安慰和充实。“社会支持”包含如下几方面含义:(1)社会支持指一种相互依存的人际关系,比如夫妻关系,若是缺少了这种关系,会使人感到孤独。(2)社会支持指一种可靠的纽带性的人际关系,比如亲戚关系,或是彼此信任的朋友关系。这种关系将是一个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是一个人获得社会性支持的重要方面。(3)社会支持指一种协调的人际关系,即能够从社会交往和合作中得到乐趣和获得意义,从社会和工作中得到一种交往的满足。若是缺少了这种关系,则会使人感到生活的枯燥,或者是生活的失意和痛苦。(4)社会支持包含一种在人际交往中获得信任和安全的性质,指一个人在社会上,在同事和家人朋友的心目中所占有的一定的位置。若是失去这种“信任和安全”,那么就会产生失落和无能的感觉。(5)社会支持指一种能够获得“引导”的关系,当一个人在遇到心理压力的时候,他能够从这种社会支持关系中获得有效的帮助。

社会支持是发生在我们生活之中的普通问题。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人,都必然要与其他人发生关系,生活在与他人的交往之中。这种“关系”与“交往”的意义、效果和作用,也就是“社会支持”的基本内容,我们每个人可以从中获得生活与心理上的“支持”。

二、社会支持的形式

社会支持表现为两种主要的形式,即自发的个人生活的方面,和自觉的社会生活的方面。在这两个方面,都包含着“社会支持”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是自发的个人生活方面。对每个人来说,社会交往是我们的基本需要,这种需要是内在的,是我们每个人都不可缺少的。从与母亲、与父亲、兄弟姐妹的最初交往,到与邻居、同伴、同学、同事、战友的交往,我们获得了“社会支持”的自然条件和过程,在自发地建立了我们个人的社会关系的同时,自发地获得了不同程度的社会支持。个人生活方面的自发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组成了社会支持的一个方面。

其次,除了自发的个人生活中的良好社会关系之外,“社会支持”还有自觉的社会生活方面的内容。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自觉的努力,可以根据人们对“社会支持”的需要,来提供有关“社会支持”的服务。就目前来说,各种形式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就是自觉的社会生活方面的“社会支持”。不管是学校、部队中的“心理辅导教师”,“心理咨询与辅导中心”,还是社会上的

“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门诊,或是“青少年心理咨询服务”,“妇女儿童心理咨询服务”,或是“家庭心理咨询服务”等等,都是自觉的社会生活中“社会支持”的组成部分。当一个人遇到大的心理压力的时候,他会向自己的亲属和朋友寻求帮助,但是也会向由专业人员所提供的“社会服务”来寻求帮助。尤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服务的专业化发展是一个明显的趋势,这也就是许多形式的心理咨询热线之所以“热”的原因。社会上健全的心理服务系统,是要靠多方的自觉的努力来建立的,而建立起来的这种社会心理服务系统,也就组成了社会支持的另外一个方面。

无论个体的个性因素如何,无论个体已有的支持水平如何,只要能够增加社会支持,就必然能够导致其抵御心理压力的能力的提高,就能够帮助其整体健康状况的提高。社会支持的效果,已经得到了大量研究结果的支持。比如,人们通过对社会孤独者与高社会支持者健康状况的研究,发现社会孤独者身心疾病的发病率要比高社会支持者高得多。社会支持是如何缓冲压力事件对我们身心状况的消极影响?心理学家认为:社会支持在压力事件与健康状况的关系中,起到以下两种主要的作用,首先,它可能在压力事件与主观评价之间发生作用。如果个体受到较好的社会支持,那么他将低估压力情境的伤害性,通过提高认知应付技能,减少对压力事件严重性的评价,从而减少情境对自己的实际影响程度。其次,社会支持能够在压力的主观体验与疾病的发生之间,起到缓解或缓冲的作用。有效的社会支持,可以为我们提供有效的问题解决的策略,可以降低我们对压力严重性的感受,从而也会减轻压力体验对我们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社会支持在个体面对心理压力时所起到的帮助作用,以及社会支持在我们维护身心健康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也可以在家庭研究中得到证实。

著名的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研究发现,6岁以前的家庭生活,不但直接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健康,而且决定着人的一生的发展。尤其是母子关系,母亲教养孩子的方式,母子相互作用的方式,以及母亲对待子女的态度等等对人心身发展有重要影响作用。库尔特·勒温以及后来的不少心理学家都认为,对于儿童来说,不同的家庭气氛代表着不同的社会支持系统,有着不同的可利用的资源,最佳的家庭气氛和父母教养方式,应该是民主型的,而专制型和放任型,都有严重的弊端。民主型的家庭气氛和父母教养方式,表现为家庭的祥和与安逸,父母对子女的接受和宽容,因而家庭成员会有基本的温暖和安全感;专制型则会使家庭生活过于刻板和严肃,家庭成员之间会出现相互的敌意、挑剔和紧张;放任型的家庭,会使得孩子毫无约束和规范,不懂得遵守和尊重。家庭气氛与教养方式体现着父母之对孩子发展的至深影响。父母若是保持温暖、接纳和爱护的态度,家庭也就会有相应的气氛,孩子也都会有相应的发展。

总之,不管从现实生活中的观察,还是从心理学家的研究结论,我们都可以肯定地说,社会支持无论对面临心理压力的成年个体,还是成长中的儿童都是不可低估的健康保障条件。

第四节心理营养

任何一种发展都需要一定的基础和保护,如植物需要养料,动物需要食物,人不仅仅是生物学上的有机体,除了机体的需要之外,心理发展也需要有最基本的成份和条件,即“心理营养”。当马斯洛提出人类需要并将其比作氨基酸和钙的时候,他已经在暗示了“心理营养”的命题。营养的价值在于为有机体的代谢过程提供足够的能量,这是我们每天吃饭进食的目的和意义,也是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成为最基本的营养素而受人重视的原因,同时也是我们选择食物、改善饮食的理由。同样的道理,人的心理活动,或人之精神,也需要有“能量”来维持,也需要有“营养”来维护。尽管人的身心是统一的,两者可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但是两者却又不能相互取代,机体的发展并不完全等于心理的发展,身体强壮并不等于心理健全。身体需要“营养”来维护其生长发育,心理也需要“营养”来保持其发生发展。两者都有着维护和保持人的生命活动的意义,不同于机体营养的是,心理营养特别有益于人的心理发展。如果说人的发展本质上乃是潜能与人格方面的发展的话,那么心理营养显然就具有了更为重要的意义。心理营养的意义一方面在于它为人的心理活动尤其是人的心灵和情感提供能量或能源。我们的生活热情,我们的精神面貌,我们的人格完

善,都需要有最基本的心理营养来支持。若是缺失了这种营养,生活态度则变得消沉,精神则显得颓废,人格也会出现障碍。像机体营养缺乏会产生贫血、体弱和免疫力丧失等疾病一样,缺少了必要的心理营养也会产生心理疾病。

对于心理营养,人们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作为心理学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阐述,我们认为心理营养是不可忽视的。

一.心理营养的内容

在这里,我们以马斯洛的理论为基础,从心理营养的角度,来重新注解我们人类的心理需要。经典的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一一自我实现的需要等5大部分。这5种层次的需要,呈现一种金字塔形状:生理需要是基层,依次类推到顶尖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时,该需要层次还表明,我们人类需要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按这种金字塔的层次性往上发展。正如马斯洛本人所曾经表明的,他所提出的这些需要,犹如氨基酸和钙对于我们机体的意义。这些基本的需要对于我们的心理,也是一种必需的基础和营养。

(一)生理需要也是一种心理营养

首先,就基本的生理需要而言,其中也包含着重要的心理的意义。由于马斯洛在其生理需要中,所提出的主要是诸如饥饿和性欲等看上去纯粹的生理需要,因而使得人们在对“生理需要”理解时,也就忽略了其中的心理意义。比如,饥饿或我们对食物的需要,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实际上已经包含着心理的需要。试想,尽管我们是在饿了的时候才会有对食物的需要,但是当我们吃饭的时候,尤其是当我们和其他人一起进餐的时候,我们实际上也是在寻求安慰或依赖,而不仅仅是蛋白质或维生素等生理营养。我们知道,在饮食文化中,也包含着心理学的意义。不管在餐式、菜系之中,还是现代的饮茶或饮料之中,我们都能体会到其中的心理意义。同样,在我们人类最基本的生理需要中,还有对空气的需要。对空气的需要表现为呼吸,心理学家发现,我们的呼吸不但能够满足我们基本的生理需要,而且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满足我们避免痛苦的需要。格式塔心理疗法的创始人佩尔斯,便曾通过调整人们的呼吸,来帮助人们应付焦虑和压力,目前流行于世的瑜伽术,也强调呼吸对于身心健康的意义和作用。按照瑜伽的观点,沉静而缓慢的呼吸,不但有益于我们的身心健康,而且可以加深我们的心理意识或生命意识,此外,性欲也属于马斯洛所描述我们人类的基本生理需要,但是我们谁都不会否认,在人类的性需要中,心理的意义或心理需要成份,应该是大大超过了生理的冲动。

(二)安全需要也是一种心理营养

马斯洛需要层次的第二级,便是我们安全的需要。根据马斯洛的理论,如果我们的生理需要得到了满足,接着就会出现对于安全需要的追求。这种安全不但包括生理方面的,更为主要的则是心理方面的。安全需要涉及面最广,它渗透于其他各种需要之中。安全需要包括希望生存有保障、生命不被伤害、稳定的食物来源、舒适的住所、充分的性关系、丰厚的财产、可靠的人际关系、一定的社会地位、健康的身体、牢靠的情感支持,以及其他欲望得以满足的可靠性等。人们不仅希望各种需要得以暂时的满足,更希望它们得以永久性满足。人们需要永恒,需要永远的占有,需要未来的可靠及可预测性。安全需要得不到满足是产生心理病理的一个重要原因。

安全需要首先表现为生命不受外界的伤害及内在疾病的威胁的需要,即没有直接的生命危险。这是安全需要最基本的方面,也是所有其他欲望满足的前提。在生命受到威胁时,人们一般会优先考虑安全需要的满足。当然,在与其他需要相冲突时也会为了其他需要的满足而放弃生命,如为了信仰、爱情、自由等。伽利略为了坚持真理而舍弃生命;方志敏为了信仰而英勇献身;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了爱情而“双双化蝶”……但对于普通人来讲,生命受到威胁时他们会想尽办法去防御或躲避。

在动荡的环境里,人们会更加看重自我人身的安全感,希望不遭受暴力、战争,不做刑事犯罪的牺牲品。而在和平年代,人们则会更加重视如何免遭疾病的威胁。

安全需要的第二个表现是对生存资料的占有欲。希望尽可能地占有充足的生活资料,保障生存

物质供给。人们不仅希望吃饱这一餐饭,还希望下一餐饭有保证,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饥饿威胁会使人失去安全感。占有欲包括对食物、水、空气、住宅、保暖物资以及这些物质的象征品——货币等的占有。

安全需要的第三个表现形式是对性关系的占有欲。希望所拥有的性关系能维持长久。人们感觉到性伴侣与自己的性关系越稳固,安会感则会越长久,不能让对方感觉到性关系的稳定与可靠的人往往难以享受到和谐的爱情生活的。这一特性在当今文明社会已经得到张扬,从政治、法律到伦理习俗都是在鼓励支持人类需要的这一特性。离婚要通过法律才能实行,不忠实于婚姻者会受到人们的指责。初恋者通常都会向对方表示要“海枯石烂”、“天长地久”。人类宁可放弃求多性,也要追求持久、永恒的爱情生活。这已成为现代人类爱情生活中美好的、永恒的爱情信念。对性关系的占有欲还表现为排他性,即不允许自己的性伴侣有其他的性关系,希望自己是性伴侣心目中的“唯一”,不允许对方对自己不忠,除了自己之外,不能再爱别人,更不允许有其他的性关系。一旦察觉到对方对自己有不忠的迹象,则会产生极大的不安,尤其是那些将爱情看得至高无上者,这种不安全感几乎可以摧毁其生活的全部。

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在漫长的婴幼儿时期需要成人的照顾,安全感对于他们来说就显得十分重要。因而,父母的最基本的作用之一,就是为婴幼儿提供安全感。就是说父母所提供的这种安全感,具有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双重意义。比如,父母对孩子大发脾气,或者是粗暴的体罚,往往会使得孩子惊惶失措,这种惶恐中包含的不仅仅是对皮肉之苦的恐惧,而且包含了害怕失去父母之爱。儿童的安全需要中,包括了对稳定、秩序、依赖、避免混乱、避免恐吓和避免焦虑等的需要。基本的安全需要得不到满足,会使人产生担心、恐惧、焦虑、紧张等诸多心理问题,而基本安全需要的相对满足,则又会使人获得安宁,获得信心,获得发展。

(三)归属和爱的需要也是一种心理营养

我们人类对归属和爱的需要,是马斯洛的第三个层次。当这种需要占据人的发展的核心位置时,我们会感到强烈地需要朋友,需要爱与被爱;渴望同自己周围的人们建立一种充满感情的关系,渴望着在自己所处的生活中有一个确定的位置。

所谓归属,也即在自己的生活中得到一种特殊的认同。指人们希望自己远离孤独,是某个团体、某人群中的一员,愿意被别人所接纳并与他人共享某些情感。总之,体验到自己隶属于某个群体。

寻求归属是人们追求安全感的一种表现,是一种社会性安全感,再成功再强大的人都有脆弱的一面,也都有伤心软弱的时候,这时,人们就需要有其他人来安慰、鼓励和支持,即得到社会支持网络,有关应激的研究显示,在遭受重大精神刺激时,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对人们尽快从痛苦中摆脱出来,维护心理的健康是至关重要的。寻求归属还体现在归属感满意时似乎觉得自己更有力量,人格更强大。一位周围总有一些好朋友的人往往觉得自己的力量超过了自己原来的能力,与别人争吵时似乎更为理直气壮,敢于冒险,更有竞争性等。寻求归属性的另一个体现是人们希望自己的情绪情感被他人所共享。一个人在遭遇不幸时,希望有人来与自己一起分担痛苦的情感,希望向他人倾述,有人安慰自己,或陪着一起落泪,同样,一个人在得意时也希望有人来与自己分享快乐,倾听自己成功的经历。如当一个学生收到自己期盼已久的名牌大学录取通知书时;一般不会独自躲在小屋里自己高兴,往往第一个反应是尽快将自己的快乐告诉他人,让他人来分享、烘托自己的快乐。寻求归属性还表现在人们的相伴性。人们常常需要他人的陪伴,希望自己的意愿、打算、对事物的看法及情绪等与其他某些人一致。如希望有人陪着上街,一起学习,一起找领导讨回奖金分配上的公道,即使想别出心裁地做一些与众不同的惊人之举,也是希望有人赞同自己的所作所为。同病相怜即是人类相伴性的特殊表现,有相同烦恼的人更易彼此理解、接纳、互助。有人抱怨人际间没有真诚的友谊,大家只是相互利用,人人都自私,这正是他们发自内心的渴望友谊与归属的呼声。可见寻求归属性是人类的共同特性。如果一个人不被家庭、家族、邻里、乡亲、同事、战友所接受和认同,那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这样的人一定是心理发展不健全的人。在马斯洛的研究中,

归属与爱的需要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将会导致严重的适应不良,产生种种身心疾病。归属和社会认同对于我们人的发展,犹如土壤对于植物的生长,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四)尊重的需要也是一种心理营养

当归属与爱的需要满足之后,人所最强烈感受的新的需要,便是尊重的需要。马斯洛将这种需要分为两类:其一是对于成就、能力、优势以及当面对外在世界时的自尊的需要;其二是对于名誉、威信、地位和被人赞赏的需要。

人人都希望被别人认可、赞扬、尊敬,甚至崇拜,即使身份再卑微的人也有被他人尊重的愿望,渴望得到他人尊重是人际交往中的一个普遍特性,也是与生俱来就有的。儿童会通过“听话”来获得长辈的好评,随着人的成长,尊重的需要在人的社会化中得到加强并成为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尊重的需要首先表现为显示欲,希望在众人面前显示自己,受到他人的注意,或是显示自己的长处,或是显示自己与众不同,或仅仅是为了惹人关注。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均会有这种欲望。尊重的需要的第二个表现形式为与他人的攀比性,将自己的各方面与他人进行比较,并渴望比他人强。尊重的需要的第三个形式体现在权力欲之中,所谓权力欲是指希望他人及外在事物最大可能地在自己的控制范围之下,自己的个人意志被他人所服从,尽可能多地拥有财产,把握住事物向自己的意愿发展,权力欲在人际关系上的体现主要表现为对他人的控制欲及社会地位的追求。

自尊和自信,是自我发展的核心部分。尊重需要的满足,使人感到自身的价值,感到自己内在的力量。使人更加真实和坦率,更少虚伪,更能表现真正的自己,也能够更加懂得尊重别人,能够更加自然友好地与人相处。然而,如果这种需要不能够得到满足,就会使人产生自卑和无能的感觉。

(五)自我实现的需要也是一种心理营养

在自尊和自信的需要满足之后,新出现的需要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包含着对生活的新的需求,促使人要充分全面地来体验生活,要发挥出自身所包含的潜在素质和能力。这种需要的满足,会使人产生一种深深的自我发展的感觉,感到获得了一种真正的自由,自己的专长、个性、才华和潜能都得到了真正的发挥。就会有一种成长、成熟和健全的感受。这样,一个人也就会变得更具有创造性。

如上这些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会促进人的发展,给人带来仁慈、慷慨、无私、宽容、沉着等优良的心理品质,起到一种心理营养和营养心理的作用。

二、心理营养的意义

心理营养的本质在于保证与维护人心理的发生与发展,在于为人心理的发展提供充分的能量与能源。尽管在这里“营养”更多的是一种比喻和象征,但是却有着真实的意义和作用。如爱与爱心孕育人的情操,大自然滋润人的心田,文化熏陶人的品行,精神食粮充实人的心地,良师益友感染人的风尚……心理营养是人性与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是人精神与潜能的内在基础。获得这种营养,人就可能有充分的发展。反之,若是缺失了这些营养,那么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就有可能出现人格障碍和心理疾患。

美国心理学家哈洛所做的著名的心理学实验,说明了心理营养的意义和作用。哈洛选择了一个出生不久,正急于寻找母亲的小猴子,用铁丝精心编制了一个象征性的猴子妈妈,上面挂了一个奶瓶,可提供机体营养(食物与水,包括香蕉等猴子喜欢吃的食物)。同时,洽洛用棉布编制了另一个象征性的猴子妈妈,不能提供食物,但是能够提供温暖,提供关怀和温柔等感觉和感受。在哈洛的实验过程中,他细心地观察

用来做试验的小猴子,看它更喜欢哪一个猴子妈妈,更愿意和哪一个猴子妈妈在一起,尤其是受到惊吓的时候(故意安排的实验情境),小猴子是向哪一个猴子妈妈寻求保护。通过为期3年的实验研究,哈洛得出了结论:在其实验中,小猴子是把棉布猴子妈妈作为自己的妈妈,大多数时间都是抱住棉布猴子妈妈寻求关怀和温暖,尤其是在受到惊吓的时候,总是跑向棉布猴子妈妈以寻求保护。这意味着,小猴子对于温暖与关怀需要,远远超过了其对于食物的需要。在小猴子的生长过程中,代表温暖和关怀的母亲,比单纯代表食物的母亲,更具有本质性的意义。后来,有心理学家根据哈洛的设想与理论,对人类儿童的发展进行了观察和研究,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在人类婴幼儿发展的过程中,其最为需要的,不是人们所普遍认为的充分的食物,而是爱与关怀;得到充分爱与关怀的婴幼儿,其身心都更加健康,其抵御疾病的能力也会增强;能够得到充分的食物而得不到充分的爱与关怀的婴幼儿,则会产生焦虑与不安的情绪,更容易哭泣,更容易生病。人类的婴幼儿,从母亲那里得到的不仅仅是乳汁,更重要的是爱与关怀,是各种心理需要的满足。在哈洛的实验公布之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着这样的观念,认为婴儿本来什么也不懂,只要喂好他,有了充分的食物营养就行了。于是,不少人主张采用营养食品来代替母乳喂养。但是,在哈洛的实验公布之后,人们开始认识到食物营养的不足,以及心理营养的意义。认识到婴幼儿需要的不仅仅是食物营养,他们更需要母亲的温暖与关怀。当母亲哺育自己的婴儿的时候,她也不仅仅只是提供母乳的营养,她抱着自己的孩子,深情地望着孩子的模样,与孩子进行感情交流,孩子从母亲那里获得支持、保护和满足。就人的生命的保持来说,食物营养与心理营养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而就人的心理发展或人性发展来说,后者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在母亲的温暖和体贴、耐心和宽容的关怀与爱护下,人们可获得安全感、同情心、自信心、进取心,可获得充分向上的力量。有了母爱作为基

心理应激与心理健康电子教案

心理应激与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与心理应激 一个人的心理状况可能是健康的,也可能是不健康的,那么是什么因素在影响和决定着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呢?我们认为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相关因素的关系可以用下式表示: 心理应激┼心身疾病 心理健康状况═——————————————————— 应付技能┼自信心┼社会支持┼心理营养 在这个公式里,分子上面的因素,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消极影响。心理应激多种多样,工作中的失误和不顺利,恋爱婚姻与家庭关系的内部,个人的特殊遭遇或社会生活中的共同问题,如战争、洪水车祸等都足以构成人们的心理压力,出现心理生理的应激反应。如果这种反应持续时间过长,超过了个人承受的能力,就会对人的健康构成严重的威胁,导致心身疾病的产生。现代医学心理学把“哮喘”、“癌症”和“心脏病”等,都称作心身疾病,这些病都是由于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影响所导致的,其治疗及转归过程也明显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从某种程度上说,心理应激和心身疾病,都是生活中的客观存在,都是难以避免的。谁都会遇到不顺心的事,谁都会有自己的心理压力。在这个公式中,如果分子上的成份越大而分母上的成分越小的话,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就会受到越大的消极的影响。相反如果加大分母的比重,提高个体的自信心,提高个体的心理应付技能,加强社会支持系统,提供适当的心理营养就可以降低分子对人产生的消极影响,甚至把消极的“压力”转化为积极的动力。“自信心”是一个人重要的内在品质,自信心越强,一个人对付心理压力乃至身心疾病的能力也就越强,他就越能调动自身资源来处理自己所面临的身心疾病和心理压力等问题。“社会支持”是指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能获得的他人在精神上的支持。社会联系包括家庭成员、朋友、同事、社会组织;精神上的支持指在社会中被尊重、被理解、被同情的主观体验。动物应激试验发现,如果动物处于应激状态下有同窝动物或动物母亲存在,或有熟悉的实验人员安抚,则可以减少小白鼠胃溃疡、地鼠的高血压、山羊实验性神经症和兔子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生。如果一个人能有一些与自己患难与共的朋友,有一个体贴入微的妻子或丈夫,有一个温暖幸福的家庭,那么当他遇到心理压力的时候,也就有一种强有力的支持和依靠。此外,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机构,也可以为遇到身心疾病和心理压力的人,提供及时而有力的帮助,提供必要的心理营养,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抵消身心疾病和心理压力对个体的消极影响。 第一节心理应激 一.心理应激的产生 心理应激是我们人类生活中的一种必然的存在,从大的方面来说,诸如国内或国际间的战争、地震、水灾、火灾等自然或人为的灾难,都必然会给人们乃至社会带来沉重的压力和负担。从小的方面来说,面临一次考试或考核,自己生病或亲友生病等等,也都会给正常生活带来意外的冲击和干扰,也都会成为我们心理应激的来源。

小班心理健康教案3篇

小班心理健康:不怕看医生活动目标: 1、知道生病了就要去就医。 2、了解就医的心理准备和安全注意事项。 3、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活动准备 1、动画视频《不怕看医生》 2、 PPT课件(关于小朋友看病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教师请幼儿观看动画视频《不怕看医生》,引出活动主题。 1、教师:小朋友们好,我是刘老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很好看的动画片,小朋友们想不想来看一下呀?那是什么动画片呢,我们赶紧来看看吧! 2、教师播放动画视频《不怕看医生》,看完后请幼儿来说一说视频中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又是怎么做的。 3、幼儿简单描述视频中的内容,教师继而引导幼儿知道生病了就要去就医,医院和医生并不可怕,我们要做个勇敢的孩子,不怕打针。 二、观察图片,了解就医的心理准备和安全注意事项。 1、教师:好了,刚刚我们都看过小猫不怕看医生的故事了,那小朋友们你们去看过医生吗?医院里又有哪些人呢? 2、教师请幼儿说说自己的看病经历,并依次播放小朋友们看

病的图片,让幼儿看看这些小朋友在医院的表现,并引导幼儿知道就医的安全事项。 1、克服惧怕医务人员的心理。 2、做个勇敢的孩子,配合医生做检查。 3、不乱动诊疗室的物品。 4、注意清洁卫生,不到处乱摸。 5、耐心等待就医。 活动结束 小二班 执教:汪英芝

小班心理健康活动:我好害怕 活动目标: 1、知道害怕的感觉人人都会有,愿意大胆说出自己内心的恐惧。 2、能够想办法消除害怕的心理,尝试战胜害怕。 活动准备:1、绘本《我好害怕》。 2、事先让幼儿和家长讨论并记录自己最害怕的事或物。 3、打针情景。 活动过程: 一、绘本植入,引出害怕心理。 你们看,谁来了?(小熊) 小熊今天怎么了?小小的圆眼睛瞪得大大的,毛都立了起来,双手握得紧紧的。到底怎么了?(不高兴、生气、害怕) 发生什么事情了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原来是遇见了一只凶恶的大狼狗,还在汪汪汪地叫呢!小熊真害怕! 二、经验迁移,说出自己的害怕。 1、根据记录图,讨论自己的害怕。 那你有害怕的时候吗?(有) 昨天宝宝们和爸爸妈妈一起,已经把自己害怕的事情画了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请你轻轻地从小椅子下面取出图片,和身边的朋友说一说。(老师巡回倾听) 2、个别幼儿说出自己的害怕心理。

心理健康期末试题

中一级《心理健康》期末试题 班级:姓名:成绩: 一:填空(每题2分,共20分) 1.喜、、、是人类的四种基本情绪。 2.转移调控包括、、转移时间等。 3.师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 另一方面。 4.生活需要,这样才能让爱生爱。 5.性行为给青少年带来的往往是和的两大创伤。 二.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 性梦: 性道德: 刺激情景: 校园暴力: 不良诱惑: 三.单选题(每题2分,共10分) 1.当人的心情极度痛苦和悲伤时,往往通过大哭来解放心头的重负,这是何种心理调试的方法() A 合理宣泄 B 自我反省 C心理暗示 D 认知疗法 2.同学们,相信你在这场考试前已经多次告诉自己“我能行”!这种积极的心理调控方法是() A 暗示训练法 B 幽默训练法 C 倾诉宣泄法 D 注意转移法 3.小明是个热心、聪明的孩子,但无论做什么,总是三分热度,缺乏恒心和毅力,针对他的问题,请你选出最恰当的一句名言,作为他的座右铭() A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B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 “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D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最新统计数据表明,中国每天有八万青少年成为烟民,许多青少年更因为吸烟而慢慢染上毒瘾,青少年吸烟() A 是追求时尚的表现 B 不会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C 是沉迷不良诱惑的表现 D 是个人行为,我们不必小题大做 5.考试中,同学常因过度紧张而没考出应有的水平,甚至很容易做的题目都会失误,这是说明() A 人不能有任何情绪 B 情绪都是消极的 C 情绪是无法调控的 D 不良情绪会影响人的正常水平的发挥 四.多选题(每题2分,共10分) 1.以下哪种师生关系不利于师生之间的正常交往() A 高压型 B 放任型

心理健康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每题1分,共30分) 1.我们常说的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其标准是根据心理健康三层面中的( C ) A.非病状态 B.良好适应状态 C.理想状态 D.正常状态 2、关于团体心理辅导的论述以下哪一条是不对的( C ) A.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可细分为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等 B.团体心理辅导工作效率高,是适合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式 C.团体心理辅导活动适合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活动的主持者应受过相应的训练 D.团体辅导是一种一对多的心理辅导方式 3、关于考试焦虑症的处理,以下哪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C ) A.考试焦虑症必要时可以心理治疗配合抗焦虑的药物来处理 B.学业压力和考试焦虑会形成恶性循环,令考试焦虑症越来越严重 C.考试焦虑症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学生内部的压力,所以只要处理好学生的心态和观念就可以了 D.系统脱敏法是治疗考试焦虑症的方法之一 4、关于学生人际关系问题,以下哪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B ) A.人际关系问题的处理事先预防比事后补救效果好 B.人际关系问题一般是学生相对较少关心的问题 C.教师应该以客观、公正、理性、平等、睿智、成熟和坦诚的态度和形象来面对学生,处理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 D.人际关系问题包括亲子关系、寝室关系等问题 5、自卑感问题是按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哪种标准来划分的( B ) A.问题的内容 B.内在心理根源 C.特定发展时期和阶段 D.问题的性质 6、关于自卑感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 ) A.自卑的人热衷于与人比较,而对自己的期待却很低 B.自卑的人往往对自己缺乏客观、清醒的认识,无法悦纳自己 C.自卑的人容易产生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 D.对成败进行正确的归因是处理自卑问题的方法之一 7、最重要和最良性的学习动力是( B ) A.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期待 B.学习兴趣和远大的理想 C.教师的期待和远大的理想 D.教师的期待和家长的期待 8、在危机干预时,在当事人认同和理解的基础上,做出现实可行的用于摆脱困境的短期计划,是为了(A ) A.帮助当事人看到摆脱困境的可能性 B.迫使当事人行动以改善自己的境遇 C.让当事人通过制定计划合理地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 D.让当事人作出放弃自杀的承诺 9、个体积极探索事物的认识倾向是( C ) A需要B动机C兴趣D理想 10、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 B ) A气质 B性格C兴趣D能力 11、观察学习的提出者是( D ) A荣格B华生C斯金纳D班杜拉 12、以下能够测定12种人格特质的问卷是( B ) A艾森克人格问卷 BY-G人格测验C主题统觉测验D卡特尔人格因素问卷 13、不爱与人交往,有孤独感,动作显得缓慢、单调、深沉的特征属于( D ) A胆汁质B多血质C黏液质D抑郁质 14、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和发展起来的能力是( C ) A认知能力B操作能力C社交能力D模仿能力 15、布卢姆将认知目标由低到高分为那六个层次( D )

心理应激与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与心理应激 一个人得心理状况可能就是健康得,也可能就是不健康得,那么就是什么因素在影响与决定着一个人得心理健康状况呢?我们认为个体得心理健康状况与相关因素得关系可以用下式表示: 心理应激┼心身疾病 心理健康状况═——————————————————— 应付技能┼自信心┼社会支持┼心理营养 在这个公式里,分子上面得因素,对人得心理健康有很大得消极影响。心理应激多种多样,工作中得失误与不顺利,恋爱婚姻与家庭关系得内部,个人得特殊遭遇或社会生活中得共同问题,如战争、洪水车祸等都足以构成人们得心理压力,出现心理生理得应激反应。如果这种反应持续时间过长,超过了个人承受得能力,就会对人得健康构成严重得威胁,导致心身疾病得产生。现代医学心理学把“哮喘”、“癌症”与“心脏病”等,都称作心身疾病,这些病都就是由于身体与心理得双重影响所导致得,其治疗及转归过程也明显受心理因素得影响与制约。 从某种程度上说,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都就是生活中得客观存在,都就是难以避免得。谁都会遇到不顺心得事,谁都会有自己得心理压力。在这个公式中,如果分子上得成份越大而分母上得成分越小得话,一个人得健康状况就会受到越大得消极得影响。相反如果加大分母得比重,提高个体得自信心,提高个体得心理应付技能,加强社会支持系统,提供适当得心理营养就可以降低分子对人产生得消极影响,甚至把消极得“压力”转化为积极得动力。“自信心”就是一个人重要得内在品质,自信心越强,一个人对付心理压力乃至身心疾病得能力也就越强,她就越能调动自身资源来处理自己所面临得身心疾病与心理压力等问题。“社会支持”就是指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能获得得她人在精神上得支持。社会联系包括家庭成员、朋友、同事、社会组织;精神上得支持指在社会中被尊重、被理解、被同情得主观体验。动物应激试验发现,如果动物处于应激状态下有同窝动物或动物母亲存在,或有熟悉得实验人员安抚,则可以减少小白鼠胃溃疡、地鼠得高血压、山羊实验性神经症与兔子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得发生。如果一个人能有一些与自己患难与共得朋友,有一个体贴入微得妻子或丈夫,有一个温暖幸福得家庭,那么当她遇到心理压力得时候,也就有一种强有力得支持与依靠。此外,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机构,也可以为遇到身心疾病与心理压力得人,提供及时而有力得帮助,提供必要得心理营养,提高机体得“免疫力”,抵消身心疾病与心理压力对个体得消极影响。 第一节心理应激 一.心理应激得产生 心理应激就是我们人类生活中得一种必然得存在,从大得方面来说,诸如国内或国际间得战争、地震、水灾、火灾等自然或人为得灾难,都必然会给人们乃至社会带来沉重得压力与负担。从小得方面来说,面临一次考试或考核,自己生病或亲友生病等等,也都会给正常生活带来意外得冲击与干扰,也都会成为我们心理应激得来源。 格拉斯通在1978年在《测验您自己得心理健康:自我评价工作手册》一书中指出,有以下类型得生活变化,会给人带来明显得心理压力:(1)就任新职,就读新得学校,搬迁新居等。(2)恋爱或失恋,结婚或离婚等。(3)生病或身体不适等。(4)怀孕生子、初做父母。(5)更换工作或失业。(6)进入青春期。(7)进入更年期。(8)亲友死亡。(9)步入老年。 雷瑟斯与奈维德1983年在她们合作得专著:《适应与成长:生活得挑战》一书中指出了心理压力来源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1)日常生活规律得改变:比如变迁新居,更换工作,转换学校,结婚成家,生儿育女,开始做人父母等。(2)身体病痛或不舒服:包括自己所感到得生理疼痛、生病或者就是由于气候环境变化所引起得不适感等。(3)抑郁或焦虑:包括由于某种事件或情景所引起得情绪低落与焦虑不安,以及由于个人得气质或性格所造成得长时期抑郁与焦虑。(4)遭受挫折:

幼儿小班心理健康教案

幼儿小班心理健康教案 幼儿不仅仅要满足简单生理需要,更需要来自不同方面的爱。以下是整理的关于幼儿小班心理健康教案,欢迎阅读参考。 幼儿小班心理健康教案【1】:你喜欢谁小班幼儿刚进幼儿园,对父母特别依恋,行为很受情绪的支配,出现了哭着上幼儿园、不敢大胆表演等情况。本活动通过“你喜欢谁”培养幼儿大胆、勇敢的思想品质。 1、幼儿能够高高兴兴上幼儿园。 2、幼儿喜欢并大胆参与活动。 1、导入活动 教师对幼儿说:今天,我要表扬几个小朋友,如某某。 他们真是勇敢的好孩子,高高兴兴地上幼儿园,一点都没哭。 我们用掌拨鼓励他们! 2、看图片,理解故事。 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图片上都有谁? 医生在干什么? 壮壮表现得怎么样? 那明明呢? 教师鼓励幼儿向壮壮学习。 教师请幼儿看图片,请幼儿说说图片内容,鼓励幼儿不怕冷。 教师请幼儿看图片,请幼儿说说图片内容,鼓励幼儿大胆参与故事表演,参与各种活动。

教师总结:我们要做大胆勇敢的好孩子。 3、练习 教师请幼儿翻开幼儿用书《你喜欢谁》一课,观察图片。 请幼儿说一说哪个小朋友做得对?为什么? 教师:哪些小朋友做得不对,为什么? 教师总结。 建议:在活动中,可以让幼儿扮演图片上的幼儿,表演故事内容。 幼儿小班心理健康教案【2】:我们来帮你小班的幼儿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但也存在幼儿与同伴之间的关注。在成长过程中,幼儿逐步体验到了自己与同伴之间的关系,渐渐学会彼此关心和帮助。本活动通过故事《我们来帮你》让幼儿学会关心、帮助别人,体验帮助别人得到的快乐。 1、幼儿能够理解故事内容。 2、幼儿知道要关心帮助别人。 教学挂图、小动物头饰。 1、导入活动:教师戴鸡妈妈的头饰,讲述:咯咯咯,今天我鸡妈妈可高兴了,因为我要带着我的鸡宝宝回新家去。 教师可以做一些鸡的动作,用夸张的语调,吸引幼儿的注意。2、看图片听故事 教师出示图片,有表情地讲故事。 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鸡妈妈带着小鸡去哪里? 可是在回家的路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1.【单选题】心理学是在( )模式下研究人的问题的。 A、简单 B、健康 C、通约 D、一般 我的答案:C得分 2【单选题】学习心理学要追求( )、不要苛求( )。 A、正确有效 B、有效正确 C、真理逻辑 D、逻辑真理 我的答案:B得分:0.0分 3【单选题】心理学学科的发展迄今是( )的局面。 A、稳步向前 B、曲折坎坷 C、百花齐放 D、停滞不前 我的答案:C得分:0.0分 4【判断题】心理学的研究跟其他学科不一样,是因为它研究的是复杂多面的“人”。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5【判断题】科学不代表真实,只是行走在逼近真实的道路上。 我的答案:√ 6【多选题】我们能理解美国人“嗷嗷”是在学狗叫,是因为( ) A、美国人养大狗 B、关于狗叫声形成了通约 C、不同情境下的不同标准 D、中国人较聪明 我的答案:ABC得分:16.6分 7【判断题】你理解的事物就是事物的本身。( ) 我的答案:×得分:33.3分 8【判断题】客观是被所有人都能够感知的那个现实。 我的答案:√ 9【判断题】心理学认为人过分强调表达自己某种特质时恰恰说明这个人缺少这种特质。( )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10【判断题】马丁·布伯的前半生主要致力于用哲学的方法研究宗教。( )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11【判断题】不要用对别人的感受去评价对方,也不要用别人对你的感受评价自己。( )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12【判断题】完全凭自己的好恶去评价一个人,就失去了社会的客观标准。( )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13【判断题】心理学史研究人类如何更好地生活,如何幸福的科学。( )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14【单选题】被称为西方哲学奠基者的是( )。 A、柏拉图 B、德谟克利特 C、苏格拉底 D、普罗泰戈拉 我的答案:C得分:10.0分 15【单选题】毕达哥拉斯认为()是人类高级智慧的体现。 A、文字 B、情感 C、哲学 D、民主 我的答案:D得分:10.0分 16【单选题】被称为西方医学之父的古希腊医生是( )。 A、德谟克利特 B、希波克拉底 C、苏格拉底 D、柏拉图 我的答案:B得分:10.0分 17【单选题】马丁·布伯是( )家 A、政治 B、历史学 C、宗教哲学 D、军事 我的答案:C得分:10.0分

中职《心理健康》试题及标准答案

xxx 学院 2017 - 2018学年第二学期 期末考试试卷(A/B 卷) 试卷说明: 1、本试卷为【开卷】 2、本试卷共 3 页, 6个大题,满分100分 3、考生必须用蓝色或黑色笔迹答题;其他笔迹答题无效 4、阅卷老师阅卷、登记成绩必须使用红色笔迹 课程名称:《 心理健康 》 考试形式:开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适用年级: 适用专业: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心理现象包括( ) ①心理过程 ②心理状态 ③个性心理 ④心理特征 A 、①②④④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 2、自我意识包括( ) ①自我观察 ②自我监督 ③自我体验 ④自我评价 ⑤ 自我教育 ⑥自我控制 ⑦自我调节 A 、①②④④⑤ B 、③④⑤ C 、①②④④⑤⑥⑦ D 、①③ 3、最新统计数据表明,中国每天有八万青少年成为烟民,许多青少年更因为吸烟而慢慢染上毒 瘾。青少年吸烟( ) A 、是追求时尚的表现 B 、不会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C 、是沉迷不良诱惑的表现 D 、是个人行为,我们不必小题大做 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不自爱的人常出现的自贬征象?( ) A 、拒绝别人对自己的赞美 B 、把原本属于他人的功劳都归于自己 C 、常妒忌 D 、不能容忍批评 5、戏剧大师莎士比亚说,“适当的悲伤可以表示感情的深切,过度的伤心缺可能证明只会的欠缺。” 对这句话错误的理解是( ) A 、要主动控制自己的情绪 B 、应经常保持忧郁的心情 C 、要学会适度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D 、情绪需要调控 6、青春期的身体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下列不属于这三个方面的是( ) A 、思想观念的成熟 B 、身体外形的变化 C 、性机能的成熟 D 、身体内部器官的完善 7、同学们,相信你在这场考试前,已经多次告诉自己“我能行”,这种积极的心理调控方法是( ) A 、暗示训练法 B 、幽默化解法 C 、倾诉宣泄法 D 、注意转移法 8、有专家指出,部分青少年面对挫折和困难,轻则怨天尤人,重则自我毁灭,或采取报复他人、毁灭他人的行为。这说明我们青少年应当( ) ①珍惜生命,积极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②主动接受生命教育,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③增强责任感,努力做个只对自己负责的人 ④正确认识挫折,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 题 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总分 得 分 签 名 得分 评卷人 年级 专业 班 学号 姓名 密 线 封

小班心理健康教案

小班心理健康教案:开开心心上幼儿园 活动目标: 1.幼儿逐渐适应集体生活,乐意去幼儿园。 2.乐意和老师、小伙伴亲近,体会一起做游戏的快乐。 3.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4.喜欢帮助别人,与同伴友好相处。 5.培养幼儿健康活泼的性格。 活动重难点: 1.幼儿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乐意去幼儿园和小朋友、老师们一起做游戏,学知识。 2.爱上幼儿园,每天都开开心心地来幼儿园。 活动准备: 1.布偶小鸭、用积木搭建的幼儿园大门。 2.布偶表演《开开心心上幼儿园》。 活动过程: 一、出示布偶,引起幼儿兴趣。 1.老师拿出布偶小鸭,请幼儿与小鸭打招呼。 2.教师表演《小鸭上幼儿园》。 二、幼儿长大了,要像小鸭子一样到幼儿园里学知识、学本领。

1.提问:小鸭是如何上幼儿园的? 今天我们班的哪个小朋友向小鸭子一样开开心心地来幼儿园的? 2.总结:爸爸妈妈工作去了,小朋友也长大了,要开开心心的来幼儿园学知识。 3.学习儿歌《上幼儿园》。

小班心理健康教案:一起玩真快乐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使幼儿体验,大家一起玩的快乐。 2.引导幼儿与同伴友好相处,培养幼儿合群、乐群的性格。 活动准备:课件、磁带、录音机。大型积木、各种玩具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导入:小朋友你们喜欢小动物吗?喜欢哪些小动物?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小动物走路好吗?(小兔、小鸭、乌龟、小猫)我们刚才学了那么多小动物走路,你们高兴吗?小朋友你们喜欢来学校吗?你们每天在园里玩的高兴吗?小朋友,有个叫妞妞的小朋友她也上了,我们一起看妞妞在园玩的快乐吗? (二)基本部分 1.出示课件,幼儿观看。 图一:妞妞独自一个人在玩,你们看她在干什么?她和谁在玩?你觉得妞妞一个人玩快乐吗?你喜欢怎样玩? 图二:我们看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妞妞怎么了?她为什么生气了?鼓励幼儿想办法:你可以和你的小伙伴商量一下,怎么做才能让妞妞不生气,快乐起来呢?小朋友想的办法真不错,我们看妞妞的小伙伴是怎样做的。 图三:来许多小朋友哄她(对不起,我们不是故意的,你别

最新《心理健康》期中考试试卷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心理健康》期中考试开卷班级:姓名:座号: 一、单项选择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题中只有1个正确答案) 1、当人的心情极度痛苦悲伤时,往往通过大哭来释放心头的重负。这是何种心理调适方法() A、合理宣泄 B 、自我反省C、心理暗示D、认知疗法 2、下列关于心理健康,理解不正确的是() A、心理健康与否的界限是相对的,正常与异常就像连续体的两端,没有明显的分水岭。 B、心理健康是某种固定的状态,不会因年龄、性别、社会或家庭的变化而变化。 C、个体心理健康与否可以和常态人群相比较。年龄相仿的人,在心理上应具有较大的相似性 D、个体心理是否健康还可以与自己的惯常心理相比较,当反差很大时,则可能受到某种心里困扰 3、一般自卑的人做不到() A、客观的评价自己 B 、逃避现实C、与人冲突D、情绪低落 4、不属于中职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是() A、认识发展不全面,看问题容易表面化 B、生理发展变化快,尤其是外形特征 C、自我评价不独立,不稳定 D、情感和意志发展不够稳定 5、我们可以从行为和()来调适自己的心理或情绪状态。 A、意志B信念C行为 D 习惯 6、戏剧大师莎士比亚说:“适当的悲伤可以表示感情的深切,过度的伤心却可能证明智慧的欠缺”,对这句话错误的理解是() A、要主动控制自己的情绪B应当保持忧郁的心情 C要学会适度地表达自己的情感D情绪需要调控 7、小明是个热心、聪明的孩子,但无论做什么,总是三分热度,缺乏恒心和毅力。针对他的问题,请你选出最恰当的一句名言,作为他的座右铭() A、“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 D、契而舍之,朽木不折;契而不舍,金石可镂” 8、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有利于我们调试情绪,陶冶情操,追求美好人生。陶冶高雅生活情趣的重要条件是() A、乐观、幽默的生活态度 B、悲观失望的生活态度 C、放荡不羁的生活态度D与众不同的生活态度 9、()是一种自己尊重自己,并期望受到他人尊重的心理。 A、自信 B、自尊 C、自强 D 自爱 10、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A、确立合理的目标 B、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C、一个人默默承受 D、自我安慰,告诉自己“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二、判断题(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心理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无疾病。() 2、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预防式教育,包括心理素质培养和心理健康维护() 3、坚强成功的人不易患心理疾病()

小学心理健康测试题及答案

小学心理健康测试题及答案 测试卷一: 选择题 1、课间10分钟适合做的事是:( C ) A、睡觉 B、追打 C、去室外呼吸新鲜空气 D、在教室里看书、写作业 2、爱护公共场所卫生应做到:(B ) A、乱扔果皮纸屑 B、不随地吐痰 C、乱刻乱画 D、随地大小便 3、教室不经常开窗的坏处是:( D ) A、使室内空气流动更快 B、减少病菌在室内的停留 C、保持室内空气的清新D容易传播呼吸道传染病 4、使用小手帕时应该做到: ( B ) A、手帕和其它物品一道放在口袋中 B、天天洗手帕 C、可以用手帕抹桌椅 D、可以用手帕包吃的东西 5、哪种做法可能引起病从口入: ( B ) A、饭前便后洗手 B、喝生水 C、生吃瓜果洗干净 D、食物防苍蝇叮 6、保护水源不受污染的正确措施是: (C )A、在江河的上游盖医院、建工厂 B、向河里倒垃圾和其它废物 C、废水经过净化处理、检验后,才排放到江河里。

7、预防空气污染的正确措施有: ( B)A、烟尘、工业废气的有害成份 B、大力植树造林,净化自然环境C、工厂的生产区与居民生活区混合建设在一起D、增加汽车排气量标准,使用含铅汽油 8、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达到仪表美? (B ) A、不讲究个人卫生 B、遵守公共秩序和卫生,不对着别人咳嗽、打喷嚏 C、语言粗俗,对人没礼貌 D、坐、立、行姿势不端正 9、以下哪种情况不可以游泳? (E)A、生病 B、水质不好 C、一人独自前往 D、未做好准备活动E、以上都是 10、怎样做才能防止烫伤? ( C ) A、配温水时先倒开水后倒冷水 B、掀锅盖时,露出一条细缝,使水蒸气直对自己和手臂 C、不摸烧过后未冷透的铁器 11、青春初期学生会产生一些微妙的心理变化,主要有: ( E) A、自认为长大了,看不起比自己小的同学 B、男女生开始疏远 C、不太愿意听大人的"唠叨",喜欢和同龄人在一起 D、缺乏自觉性 E、以上都是 12、在公共场所吐痰时应做到: ( C ) A、在没人看见时吐在角落里 B、吐在地上,用脚踏掉 C、吐在废纸或自己的手帕里,再将纸团丢入垃圾箱或烧掉。 D、咽下去 13、打喷嚏时错误的做法是: ( B ) A、尽可能用手帕捂住口鼻 B、对着人打 C、将脸背到不对着人的地方打 14、换牙时应做到: ( D )

心理应激与健康结课论文——浅谈情绪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心理应激与健康(结课论文) 题目:浅谈情绪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学院 学科门类 专业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年月日

浅谈情绪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摘要 情绪与我们的身心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正面情绪有利于促进我们的身心健康,负面情绪则严重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正确管理情绪将有助于我们的健康发展。本文从阐述情绪的基本概述入手,重点阐述情绪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分析了情绪的功能,最后阐明如何有效管理情绪,旨在对我们心理健康产生指导意义。 关键字:情绪心理健康培养调节 健康不只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总称,也就是说,一个人健康与否应从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个方面来评价。在一定意义上还可以说,心理因素的重要性超过生理因素,身体上许多疾病是由于心理因素引起的。中医认为七情过于波动,或波动持续过久,可使阴阳失调,而引起的疾病,如大怒伤肝,暴喜伤心等等;西医认为,心理的异常变化,如过分激动会使大脑皮层产生过度兴奋,从而使神经系统紊乱,导致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免疫系统等机能失去平衡,引起的一系列病变[1]。俗话说:“情急百病生,情舒百病除。”长期的情绪困扰得不到解决,不仅会降低个人的生活质量,还会使个人丧失工作热情,影响个人与周围的人际关系,并且影响个人的生活水平。可见情绪对人的身心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应该学会管理情绪,做情绪的主人,强化情绪管理,通过进行自我安慰、学会适度宣泄、参加体育锻炼等途径来促进身心健康。 一情绪的基本概述 1.1 情绪的含义 情绪是个体对本身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短暂而强烈的反应,它是一种主观感受、生理的反应、认知的互动,并表达出一些特定行为,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需要的态度体验。情绪是多因素的组合,所有的心理问题最终都是通过不良的情绪所体现出来的。情绪伴随着情绪活动有一系列的表情动作和生理变化,如紧张、激昂、烦躁、低沉、懒散、忧郁等等。情感反常、喜怒无常,都会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从而引起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失调和新陈代谢障碍而发生疾病。因此,只有学会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管理自己的情绪、优化自己的情绪,才能够成为心理健康的人。 1.2 情绪的特征 目前,我们处于大学阶段,是人生的第二个“心理断乳期”,是一个非常关注自我,

小班心理健康教案

小班心理健康教案:你喜欢谁 课前提示: 小班幼儿刚进幼儿园,对父母特别依恋,行为很受情绪的支配,出现了哭着上幼儿园、不敢大胆表演等情况。本活动通过“你喜欢谁”培养幼儿大胆、勇敢的思想品质。 活动目标: 1、幼儿能够高高兴兴上幼儿园。 2、幼儿喜欢并大胆参与活动。 活动准备: 教学挂图。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 教师对幼儿说:今天,我要表扬几个小朋友,如某某。他们真是勇敢的好孩子,高高兴兴地上幼儿园,一点都没哭。我们用掌拨鼓励他们! 2、看图片,理解故事。 (1)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图片上都有谁(有明明、壮壮,还有医生) 医生在干什么(在打针) 壮壮表现得怎么样(壮壮很勇敢,没有哭) 那明明呢(明明很害怕) (2)教师鼓励幼儿向壮壮学习。(勇敢,不怕打针) (3)教师请幼儿看图片,请幼儿说说图片内容,鼓励幼儿不怕冷。 (4)教师请幼儿看图片(三),请幼儿说说图片内容,鼓励幼儿大胆参与故事表演,参与各种活动。 (5)教师总结:我们要做大胆勇敢的好孩子。 3、练习 (1)教师请幼儿翻开幼儿用书《你喜欢谁》一课,观察图片。 (2)请幼儿说一说哪个小朋友做得对为什么 (3)教师:哪些小朋友做得不对,为什么 (4)教师总结。 建议:在活动中,可以让幼儿扮演图片上的幼儿,表演故事内容。

小班心理健康教案:我们来帮你 课前提示: 小班的幼儿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但也存在幼儿与同伴之间的关注。在成长过程中,幼儿逐步体验到了自己与同伴之间的关系,渐渐学会彼此关心和帮助。本活动通过故事《我们来帮你》让幼儿学会关心、帮助别人,体验帮助别人得到的快乐。 活动目标: 1、幼儿能够理解故事内容。 2、幼儿知道要关心帮助别人。 活动准备: 教学挂图、小动物头饰。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教师戴鸡妈妈的头饰,讲述:咯咯咯,今天我鸡妈妈可高兴了,因为我要带着我的鸡宝宝回新家去。教师可以做一些鸡的动作,用夸张的语调,吸引幼儿的注意。 2、看图片听故事 (1)教师出示图片,有表情地讲故事。 (2)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鸡妈妈带着小鸡去哪里(去他们的新家) 可是在回家的路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桥被水冲断了) 鸡妈妈和鸡宝宝又不会游泳,想想他们心里着不着急呢(非常着急) 这时小鸭子说了什么呢(我背你们过河) 小乌龟说了什么呢(我们来帮你) 大象又说了什么呢(我来帮你) 小朋友们想一想,鸡妈妈和鸡宝宝过河了没有呢(过了) 教师总结:我们要像小动物一样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 3、情景表演 (1)教师请幼儿戴上小动物头饰分别扮演鸡妈妈、鸡宝宝、小鸭子、小乌龟、大象。 (2)教师讲故事,幼儿根据故事内容表演故事。 (3)教师评价幼儿的表演。 建议: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幼儿说说自己可以怎样帮助别人。

2010-2011心理健康二学期期末试卷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心理健康》科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30分) 1.学习是首要任务,而()则是学习的根本宗旨。 A. 勤奋 B. 刻苦 C. 学以致用 D. 学会学习 2.()是引起和维持注意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是学习过程中的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爱因斯坦称其为最好的老师。 A. 动机 B. 诱因 C. 兴趣 D. 自我效能感 3. 法国生物学家贝尔纳说过:“妨碍人们创造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这句话警告我们()。 A. 克服从众心理 B. 不迷信书本 C. 走出思维定势 D. 拓宽知识领域 4. 通过人为地创设挫折情境,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不断地克服挫折,并使其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无形的抗体,从而提高学生的挫折免疫力的心理训练方法是()。 A. 情境训练法 B. “预防接种”训练法 C. 演讲训练 D. 角色扮演训练法 5. 对于那些对自己的学习没有信心、只是想“混”到毕业的高中生而言,对其学习动机辅导的最有效的方法当数()。 A. 动机迁移 B. 明确学习目标 C. 创设问题情境 D. 奖惩 6. 下列哪个不是中职生形成不良品德的原因?() A. 家庭的不良教育 B. 社会的消极影响 C. 学生的心理因素 D. 学生的生理因素 7.()不是中职生常见的心理挫折。 A. 学习挫折 B. 攻击挫折 C. 交往挫折 D. 情感挫折8.()不属于不良的职业心理。 A. 自卑心理 B. 盲目自信 C. 自我推销 D. 从众和依赖心理 9. 通过接受各种科学的心理锻炼以解决自己在认知,情感,人格,社交等方面的心理问题的活动是() A. 心理训练 B. 心理教育 C. 心理服务 D. 心理补偿 10. 焦虑症属于() A. 行为异常 B. 人格发展异常 C. 青春期异常 D. 情绪异常 二、判断题(15分) 1、心理健康是一种心理状态。() 2、同感又称为移情,包括态度和能力。() 3、只要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得好,智力发展水平较高,并形成良好的品德,其心理就会健康地发展了。() 4、较高的自我期望水平有利于耐挫力的提高。() 5、有些学生因为考试不理想,心理不平衡又无法排解,就撕本摔文具或在同学中间无端地发泄,这种行为属于学生产生挫折后的反映——直接攻击。() 6、健康就是身体没有疾病即没有病痛和不适就是健康。() 7、在学习活动中,学习动机越强,学习的效率越高,成绩提高越快。() 8、我就是因为不是学习的料,才进了职业学校,所以我不用努力学习,混到毕业就可以了。() 9、有同学认为,只有读了大学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 10、了解自己的职业价值观,对找工作有帮助。() 三、填空题(25分) 1、__________是指由积极自我评价引起的自我肯定并期望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倾向。自信心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前提条件。 2、学习兴趣对学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激活作用、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是听、说、读、写、算、交流的能力。_____________是学习能力的先导,_____________是学习能力的重点和关键,_____________是学习能力的最终目的,_____________是学习能力的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是有报酬的劳动,是人赖以生存的手段。_____________具有客观性原则、比较性原则、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心理健康试题及答案(最新)

心理健康教育竞赛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每小题 2 分 ) 1、一次小测验,你没有考好,你应该C A 灰心丧气 B 怨天尤人。C认真反思,以后多努力认真反思,。 2.、在班干部竞选中,你落选了,你会A A 勇敢面对,下次再争取。勇敢面对,下次再争取。 C心想当选的同学肯定给同学们好处了。 3.英语竞赛中,和你关系不太好的同学获得了一 等奖,你会 B A心想其实这样的竞赛很简单,根本不值得 一提。 B祝贺他并且决心向他学习。 C给其他同学说他是靠作弊才得奖的。 4、如果你的爸爸妈妈不让你放学后看电视,限 制你的自由,平时对你爱唠叨,你将怎样对待他们? C A、顶撞他们,偷偷地看 B、不理睬他们。 C、管好自己,少让他们操心。 5、期考时间快到了,我会B

A、抓紧时间复习功课,晚上不看电视,白天 不参加课外活动 B、合理安排学习、活动、休息时间,学习 要注意方法,讲效率 C、觉得学过的知识都掌握了,复习功课不 用太认真 6、春节过后,我把压岁钱C A、拿去玩电子游戏机 B、找同学聚会大吃大喝 C、把钱存起来,用在有用的地方 7、目前,我国规定实行的是( B )制义务教育。 A’、8年B、9年C、10年 8、有一天你心爱的东西不见了。你会B A、 质问同桌为什么偷你的东西。 B、诚恳地对同桌谈一谈丢失东西的经过,问他有没看见。 C、趁他不在时,翻他的书包看。 9、考试时有的题目做不出:B A、偷看别人的试卷。 B、独立思考,努力去做。 C、考试以后再把问题搞懂。 10、下课不小心把同学撞倒了,你会:C

A、赶快逃走 B、骂他没长眼睛 C、把同学扶起来并向他道歉 11、星期一到星期五我们都在学校学习,到了星 期六,你会: A A 和平常一样,早睡早起, B 要整天玩 电脑 C不告诉父母,和同学去别的地方玩。 12.学期末,老师没有给我评上优秀同学奖,我会:C A 非常讨厌这个老师 B 讨厌那些被评上的优 秀同学 C自己好好努力,争取下次 13、每次吃饭前,我会B A 将水龙头开很大的水洗手 B 开小点水把手洗干净 C 不洗手 14、上美术课时,我借用了同学的颜色笔,下课 后我会: C A不还同学的颜色表B、将颜色笔扔 给同学 C、亲自还给同学,并对他说谢谢 15、考试时发现有一题不会做,这时我应该:C A、偷看旁边同学的试卷 B 、不管这一

常州-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试卷(83分-82分卷)

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考试83分卷 (一) 单选题:每题1分,共30题,只有唯一一个选项正确 1. 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 (A) 自我实现 (B) 和谐人际关系 (C) 保持人格完整 (D) 保持协调情绪 [分值:1.0] 2. 与人交流的误区是() (A)人们在耐心地倾听了别人的话语之后,常常不注意给予对方充分的回应 (B)以沟通双方的内心世界为目的,尊重对方 (C)在交流中保持敏感与自省,言语恰当 (D)听比说更重要 [分值:1.0] 3. 强迫观念指的是( ) (A)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 (B)外部强加于自己的错误观念 (C)头脑中反复出现,但又难以摆脱的固定观念 (D)在病理基础上产生的歪曲信念 [ 4. ()主张顺应自然、为所当为,协调欲望和压抑之间的相互拮抗关系。 (A)行为疗法 (B)森田疗法 (C)生物反馈疗法 (D)认知疗法 [分值:1.0] 5. “以德报怨”说的是人际交往中的() (A)宽容原则 (B)尊重原则 (C)互利原则 (D)保持原则 [分值:1.0] 6. 当你把目标选定为()时,你将发现这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目标,你可能永远都没有办法实现它 (A) 变化 (B) 固定 (C) 完美 (D) 长远 [分值:1.0]

7. 构成挫折的因素是() (A)挫折源和挫折感 (B)情绪和心态好坏 (C)人际关系是否广泛 (D)婚姻家庭是否和谐 [8. 以下不利于睡眠的是() (A)睡房较暗 (B)定时运动 (C)每晚定时上床睡觉 (D)临睡前运动 [分值:1.0] 9. 培养个体良好的行为习惯是() (A) 德育 (B) 智育 (C) 体育 (D) 美育 [分值:1.0] 10. 比较好地解释了人们为什么有时体力充沛、精神焕发,有时却浑身困乏、记忆力下降的理论是() (A) 体力节律理论 (B) 情绪节律理论 (C) 智力节律理论 (D) 人体生物钟理论 [分值:1.0] 11. 良好的人际关系不能带来() (A) 安全感 (B) 幸福感 (C) 归属感 (D) 失落感 [分值:1.0] 12. “三人行必有吾师”、“多闻择其善而从之”,主张() (A) 主张自我约束 (B) 适当约束自己的言行 (C) 强调自我发展 (D) 主张自知知人 [分值:1.0] 13. 如果看到他人的成功和赞扬的行为,就会增强产生同样行为倾向的强化属于() (A)直接强化 (B)自我强化 (C)替代强化

幼儿园小班心理健康教案大全

幼儿园小班心理健康教案大全心理健康是指精神、活动正常、心理素质好。大多与遗传相关。既能过着平平淡淡的日子,也能经受各种事件的发生。心理健康突出在社交、生产、生活上能与其他人保持较好的沟通或配合。 幼儿园小班心理健康教案一小班心理健康教案:你喜欢谁 课前提示: 小班幼儿刚进幼儿园,对父母特别依恋,行为很受情绪的支配,出现了哭着上幼儿园、不敢大胆表演等情况。本活动通过“你喜欢谁”培养幼儿大胆、勇敢的思想品质。 活动目标: 1、幼儿能够高高兴兴上幼儿园。 2、幼儿喜欢并大胆参与活动。 活动准备: 教学挂图。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 教师对幼儿说:今天,我要表扬几个小朋友,如某某。他们真是勇敢的好孩子,高高兴兴地上幼儿园,一点都没哭。我们用掌拨鼓励他们! 2、看图片,理解故事。

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图片上都有谁? 医生在干什么? 壮壮表现得怎么样? 那明明呢? 教师鼓励幼儿向壮壮学习。 教师请幼儿看图片,请幼儿说说图片内容,鼓励幼儿不怕冷。 教师请幼儿看图片,请幼儿说说图片内容,鼓励幼儿大胆参与故事表演,参与各种活动。 教师总结:我们要做大胆勇敢的好孩子。 3、练习 教师请幼儿翻开幼儿用书《你喜欢谁》一课,观察图片。 请幼儿说一说哪个小朋友做得对?为什么? 教师:哪些小朋友做得不对,为什么? 教师总结。 建议:在活动中,可以让幼儿扮演图片上的幼儿,表演故事内容。 小班心理健康教案:我们来帮你 课前提示: 小班的幼儿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但也存在幼儿与同伴之间的关注。在成长过程中,幼儿逐步体验到了自己与同伴之

间的关系,渐渐学会彼此关心和帮助。本活动通过故事《我们来帮你》让幼儿学会关心、帮助别人,体验帮助别人得到的快乐。 活动目标: 1、幼儿能够理解故事内容。 2、幼儿知道要关心帮助别人。 活动准备: 教学挂图、小动物头饰。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教师戴鸡妈妈的头饰,讲述:咯咯咯,今天我鸡妈妈可高兴了,因为我要带着我的鸡宝宝回新家去。教师可以做一些鸡的动作,用夸张的语调,吸引幼儿的注意。 2、看图片听故事 教师出示图片,有表情地讲故事。 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鸡妈妈带着小鸡去哪里? 可是在回家的路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 鸡妈妈和鸡宝宝又不会游泳,想想他们心里着不着急呢?这时小鸭子说了什么呢? 小乌龟说了什么呢? 大象又说了什么呢? 小朋友们想一想,鸡妈妈和鸡宝宝过河了没有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