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配电网网格化规划技术方案和实施细则

配电网网格化规划技术方案和实施细则

XX配电网网格化规划

实施细则

国网XX供电公司

二0一九年三月

1 总则

1)为科学指导配电网网格化规划工作,统一规划思路和主要原则,提升网格化规划的规范性,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2)本实施细则主要适用于指导公司经营区C类及以上供电区域配电网网格化规划工作。

3)网格化规划是在供电区域划分基础上,进一步细分形成“供电区域、供电网格、供电单元”三级网络,分层分级开展配电网精细化规划。

4)本次网格化规划内容包括现状电网评估、网格划分、负荷预测、制定目标网架、明确过渡方案、提出近三年配电网建设改造项目、落实重点电力设施和走廊需求、开展成效评估等。

5)导向原则。网格化规划应遵循“由远及近”、“自下而上”原则,以远期规划指导近期规划建设实施,由低电压等级向高电压等级逐级延伸规划,并注重远近期、上下级相互衔接,远期宜为饱和负荷年,近期宜与公司配电网规划年限保持一致。

6)“三化”原则。网格化规划应贯彻“标准化”、“差异化”、“精益化”要求,通过网格化构建目标网架,分解和优选项目,实现配电网精准投资和项目精益管理。

7)协调原则。网格化规划应坚持各级电网协调发展原则,注重上下级电网之间协调,注重一次与二次系统协调,注重电网规模、装备水平和管理组织的协调,注重配电网可靠性和效率效益的协调。

8)修编原则。网格化规划内容应按负荷的实际变动和规划的实施情况逐年滚动修正。当上级电网规划、用地规划或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有重大调整时,应对网格化规划进行重新修编。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T50293-2014

《配电网规划设计技术导则》Q/GDW10370-2016

《配电网典型供电模式》(发展规二[2014]21号)

《国家电网公司配电网网格化规划指导原则》

《湖北省网格化规划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第二稿)

《国网XX供电公司关于进一步明确配电自动化相关建设原则的通知》(鄂电司襄供运检〔2018〕51号)

《重要电力用户供电电源及自备应急电源配置技术规范》GB/Z 29328

《湖北省电力公司关于印发重要客户分级管理办法的通知》(鄂电司营销[2010]6号文)《国网XX供电公司变电站10(20)千伏间隔资源规划与使用指导意见(试行)》

《国网湖北省电力公司关于印发<湖北电网规划建设改造技术原则>的通知》(鄂电司科信[2015]26号)

3 基本规定

1)网格化规划应以区域性用地规划为基础,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电力设施布局规划等相协调,保证配电网项目与政府各项规划无缝衔接,实现多规合一,保证配电网项目的顺利实施。

2)网格化规划应贯彻“标准化”、“差异化”、“精益化”要求,通过网格规划有序建设,统筹、分解和优选配电网项目,实现配电网精准投资和项目精益管理。

3)网格化规划应坚持各级电网协调发展原则,注重上下级电网之间互济,注重一次与二次系统协调,注重规模数量、装备水平和管理组织的协调,注重配电网可靠性和效率效益的协调。

4)网格化规划应以供电单元为单位开展,深入研究各功能区块的发展定位和用电需求,针对每一网格单独开展配电网精细化诊断分析,制定配电网目标网架和过渡方案,实现现状电网到目标网架的平滑过渡。

5)网格化规划内容应按负荷的实际变动和规划的实施情况逐年滚动修正。当上级电网规划、用地规划或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有重大调整时,应对网格化规划进行重新修编。

4 划分原则

4.1 划分层次结构

4.1.1 主要考虑供电区相对独立性、网架完整性、管理便利性等需求,按照目标网架清晰、电网规模适度、管理责任明确的原则,构建“供电区域、供电网格、供电单元”三级网络。

图4-1三级网络关系图

4.1.2 供电区域、供电网格、供电单元三级对应不同电网规划层级,各层级间相互衔接、上下配合。网格化规划层次结构如下图。

图4-2 网格化规划层次结构图

4.1.3 供电区域在负荷量级上达到高压配电网主供电源点级别,重点对应变电站电力平衡,主要开展高压网络规划。

4.1.4 供电网格在负荷量级上对应中压目标网架级别,重点从全局最优角度,确定区域饱和年中压目标网架,并统筹上级电源出线间隔及通道资源。

4.1.5 供电单元在负荷量级上对于中压目标接线组级别,重点落实供电网格目标网架,确定配电设施布点和中压线路建设方案,制定用户接入方案。

4.2 供电区域划分

供电区域划分依据《配电网规划设计技术导则》(DL/T5729-2016)相关规定,结合行政级别及未来负荷发展情况,同时参考经济发达程度、用户重要性、用电水平、GDP等因素,将XX 配电网网格化规划供电区域划分B、C两类,本次配电网网格规划统筹配电网建设全寿命周期理论,至饱和年XX供电区划分暂不做调整。

(1)B类供电区:樊城中心区、襄城中心城区、高新区、襄州中心城区、东津新区起步区。

(2)C类供电区:各县市县城区、石花镇中心镇区及市区的太平店镇、牛首镇、卧龙镇、欧庙镇、尹集乡、襄州区伙牌镇。

4.3 供电网格划分

4.3.1 网格一般结合道路、河流、山丘等明显的地理形态进行划分,与城乡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功能分区相对应。为便于运维检修和营销服务管理权限落实,可按照供电营业厅(供电所)管辖地域范围划分供电网格,当管辖区域较大、供电区域类型不一致时,可拆分为多个供电网格。供电网格划分宜综合考虑区域内多种类型负荷用电特性,兼顾分布式电源及多元化负荷发展,提高设备利用率。

4.3.2 供电网格不应跨越供电分区,不宜跨越分片供电的220千伏供区。

4.3.3 供电网格应遵循电网规模适中且供电范围相对独立的原则,远期一般应包含2~4座具有10千伏出线的上级公用变电站,1座变电站可以分置于1~4个供电网格。网格一旦确定,一般不宜变更。

4.4 供电单元划分

4.4.1 供电单元一般由若干个相邻的、开发程度相近、供电可靠性要求基本一致的地块(或用户区块)组成,2~6个供电单元可组成一个供电网格。

4.4.2 供电单元远期一般应具备2个及以上主供电源,包含1-3组10千伏典型接线。

4.4.3 供电单元内部允许10千伏分支线路交叉供电,但是供电单元之间不允许有交叉供电。

4.4.4 供电单元的形成需依托于城市电缆(或架空线)通道,随着市政道路、开发地块的新建和改扩建而落地,因此供电单元可根据市政规划落实情况进行调整。

4.5 命名及编码规则

4.5.1 供电网格命名原则

(1)供电网格应具有唯一的命名,且为便于数字化存储和识别,每个供电网格应具有唯一的命名编码。

(2)供电网格命名形式为:省份—地市—县(区)—代表性特征;代表性特征命名宜选择片区名称、代表建筑、供电所名称等。

(3)供电网格编码形式为:省份编码—地市编码—县(区)编码—代表性特征编码。例如:湖北省XX市襄城区古城网格(HB-XY-XC-GC),在区(县)级规划中可简称“古城网格”。

4.5.2 供电单元命名原则

(1)供电单元命名应在供电网格名称基础上,体现供电单元序号、目标网架接线类型、供电区域类别、区域发展属性等信息。

(2)供电单元命名编码形式为:网格编码—供电单元序号—目标网架接线代码/(供电区域

类别+区域发展属性代码)。例如:湖北省XX市襄城区古城网格001单元

(HB-XY-XC-GC-001-D1/B1)。

供电单元序号—采用3位数字编码;

供电区域类别—分为B、C两类;

区域发展属性—依据开发程度分为规划建成区、规划建设区、自然发展区三类,分别用数字1、2、3

图4-3供电单元网络编号释义图

5 编制基础及规划目标

5.1 规划年限及编制要求

5.1.1 规划范围涵盖XX电网C类及以上供电区域。

5.1.2 XX配电网网格化规划年限应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致,分为近期(5年)、中期(10年)、远期(15年及以上)三个阶段。

5.1.3 具体规划现状年为2018年,规划水平年为2020、2022年、2025年、饱和负荷年。规划期内要求逐年规划工程规模和投资,10kV电网要求近三年细化到工程具体规划实施项目。

5.1.4 网格化规划近期规划应着重解决中压配电网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高供电能力和可靠性,满足负荷需要,给出网架规划和各年度新建与改造项目,并提出对上级高压配电网建设的建议。中低压配电网近期规划应给出规划水平年的网架规划,以及近三年的新建与改造项目,估算各规划水平年内的投资规模。

5.1.5 网格化规划中期规划应与近期规划相衔接,着重将现有配电网结构逐步过渡到目标网架。

5.1.6 网格化规划远期规划应考虑配电网的长远发展目标,根据饱和负荷水平的预测结果,确定目标网架,提出电源建设及电力设施布局的需求。

5.2 规划目标

(1)到2020年,夯基固本,补短板,创优势。

(2)到2025年,跨越提升,增实力,强优势。

(3)到2030年,全面建成“网架坚强、广泛互联、高度智能、开放互动”的城市现代智能

6 负荷预测要求

6.1 一般要求

6.1.1 电力负荷预测宜包括下列内容:

1 区域总体及网格、单元远景饱和负荷预测;

2 区域总体及网格、单元近中期负荷预测;

3 区域总体及网格、单元规划负荷密度;

4 负荷预测结果校核及横向对比。

6.1.2 负荷预测的基础数据包括经济社会和自然气候数据、城市规划用地性质控规、上级电网规划对本规划区的负荷预测结果、历史年负荷和电量数据等。配电网规划应积累和采用规范的负荷及电量历史系列数据,作为预测依据。

6.2 负荷预测方法

6.2.1 远景饱和负荷预测宜采用单位建筑面积负荷指标法。点负荷宜选用单耗法,或由有关生产单位提供的负荷资料。

6.2.2 总体近中期负荷预测综合选用三种及以上适宜的方法(空间负荷密度指标法、人均用电量法、回归系数法、趋势外推法、大用户+自然增长率法、弹性系数法等)进行预测,并相互校核。

6.2.3 网格、单元近中期负荷预测,宜采用趋势外推法,大用户+自然增长率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取值。网格近中期负荷预测值与总体近中期负荷预测值应相互校核。

6.2.4 采用人均用电量法和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法对区域总体远景饱和负荷预测结果进行校核,并调研选取与规划区域未来用电特性或经济水平相近的区域或城市负荷密度进行横向比较。

7 主要技术原则及要求

7.1 电压等级选择

7.1.1 应尽量简化变压层次、优化配置电压等级序列,避免重复降压。限制非标准电压的发展,合理利用并分期分批进行改造。XX配电网网格化规划电压等级选择为110/10kV。

高压配电网:110KV

中压配电网:10KV

7.1.2 结合电网新建、改造工程,XX市区及各县市城区电网逐步取消35KV电压等级;为便于报装负荷较大的工业用户报装接入,工业园区高压变电站可保留35kV电压等级直供用户。

7.2 供电安全标准

配电网供电安全水平应符合DL/T 256的要求。根据组负荷规模的大小,配电网的供电安全水平可分为三级,如下表所示。

对于停电范围不大于2MW的组负荷,允许故障修复后恢复供电,恢复供电的时间与故障修复时间相同。

该级停电故障主要涉及低压线路故障、配电变压器故障,或采用特殊安保设计(如分段及联络开关均采用断路器,且全线采用纵差保护等)的中压线段故障。停电范围仅限于低压线路、或配电变压器故障所影响的负荷、或特殊安保设计的中压线段,中压线路的其它线段不允许停电。

该级标准要求单台配电变压器所带的负荷不宜超过2MW,或采用特殊安保设计的中压分段上的负荷不宜超过2MW。

b)第二级供电安全水平要求:

对于停电范围在2~12MW的组负荷,其中不小于组负荷减2MW的负荷应在3小时内恢复供电;余下的负荷允许故障修复后恢复供电,恢复供电的时间与故障修复时间相同。

该级停电故障主要涉及中压线路故障,停电范围仅限于故障线路上的负荷,而该中压线路的非故障段应在3小时内恢复供电,故障段所带负荷应小于2MW,可在故障修复后恢复供电。

A+类供电区域的故障线路的非故障段应在5分钟内恢复供电,A类供电区域的故障线路的非故障段应在15分钟内恢复供电,B、C类供电区域的故障线路的非故障段应在3小时内恢复供电。

该级标准要求中压线路应合理分段,每段上的负荷不宜超过2MW,且线路之间应建立适当的联络。

c)第三级供电安全水平要求:

对于停电范围在12~180MW的组负荷,其中不小于组负荷减12MW的负荷或者不小于三分之二的组负荷(两者取小值)应在15分钟内恢复供电,余下的负荷应在3小时内恢复供电。

该级停电故障主要涉及变电站的高压进线或主变压器,停电范围仅限于故障变电站所带的负荷,其中大部分负荷应在15分钟内恢复供电,其它负荷应在3小时内恢复供电。

该级标准要求变电站的中压线路之间宜建立站间联络,变电站主变及高压线路可按N-1原则配置。

B、C类供电区域的建设初期及过渡期,高压配电网存在单线单变,中压配电网尚未建立相应联络,暂不具备故障负荷转移条件时,可适当放宽标准,但应根据负荷增长,通过建设与改造,逐步满足上述三级供电安全标准。

7.3 配电网结构

7.3.1 总体要求

(1)合理的电网结构是满足供电可靠性、提高运行灵活性、降低网络损耗的基础。高压和中压配电网应相互匹配、强简有序、相互支援,以实现配电网技术经济的整体最优。

(2)目标网架要具传承性,目标网架一旦制定在一定时间内要坚决执行,坚持“建设一片、跟踪一片、成熟一片、固化一片”。

(3)在电网建设初期及过渡期,可根据供电安全准则要求与目标电网结构,结合供电网格发展实际情况,制定差异化、灵活可落地的过渡电网结构,分阶段逐步建成目标网架。

①发展新区:按目标网架主干构建,做到“新建一片成型一片”;

②易改造地区:不宜大规模改造,做到“改造一片完善一片”;

③难改造地区:采取“保持既有格局,局部理清关系”。

7.3.2 高压配电网目标网架结构

XX高压配电网目标网架结构,以单链和双链结构为主,变电站以π接方式接入;受地理等自然环境限制,少量使用双辐射结构,双辐射结构不发展,仅保留现有内桥终端变电站的双辐射供电形式;为便于220kV变电站互转,不推荐环网结构,提高B、C类区域供电可靠性。

图7-1单链结构示意图

图7-2双侧电源完全双链结构示意图

图7-3双侧电源不完全双链结构示意图

A

图7-4双辐射结构示意图

7.3.3 中压配电网目标网架结构

(1)XX中压配电网目标网架典型接线形式主要选取:架空多分段单联络、架空多分段两联络、电缆单环网、电缆双环网。其中3≤分段数≤5。

(2)考虑供电可靠性、运维管理清晰化,中压电缆网架方面,在高可靠性和新建商住聚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