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内网络舆论文献研究综述

国内网络舆论文献研究综述

国内网络舆论文献研究综述
国内网络舆论文献研究综述

国内网络舆论文献研究综述

管理学院2011级行政管2班姓名艾尼瓦尔·吾斯曼学号20112555

摘要:互联网的发展为公众参与社会事务提供了开放、互动、自由的环境,公众可以随时在这个公开的环境中表达意见和看法。而公民在网络上表达观点和看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因此近几年以来政府部门和社会看重对网络舆论和网络舆论监督管理,同时对网络舆论进行监督和管理。作者通过收集整理大量的文献,就现在网络所拥有的表象分析,对于舆论所表达的概念,还有出现的问题及其必要性展开梳理,期望能为网络舆论的治理提供全面的总结资料。

关键字:网络舆论、网络论舆监管、文献综述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for the public to participate in community affairs offers an open, interactive, free environment, the public can express their views and opinions at any time in the open environment. While citizens to express their views and opinions in the network also had a negative impact of some of the inevitable, seriously affected the social harmony, so in recent ye ars since the government and the social value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 and public opinion manag ement network, while the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The authors col lected a lot of literature, the concept of a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necessity, status, and its im pact on the conduct of the system comb, hoping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summary of inform ation management for the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目录

国内网络舆论文献研究综述 (1)

一、网络舆论与网络舆论监管的概念界定 (3)

(一)网络舆论的概念 (3)

(二)网络舆论的特征 (3)

(三)网络舆论形成和传播的主要原因 (4)

(四)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必要性 (4)

(五)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内涵 (4)

(六)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基本原则 (5)

二、国内外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研究现状 (6)

(一)国外网络舆论监督管理的研究现状 (6)

(二)国外对于网络舆情引导监督和管理的主要特点有 (7)

(三)国内网络舆情监管的研究现状 (8)

三、我国网络舆情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9)

(一)应对网络舆情的态度被动,行动速度迟缓 (9)

(二)网络舆情监管部门执行网络法规刚性不强 (9)

四、网络舆情有效监管的路径选择 (10)

(一)政府信息公开 (10)

(二)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 (10)

(三)完善对网络舆情预防和处理 (11)

(四)完善网络立法 (11)

(五)提高全民的综合素养 (12)

参考文献 (12)

一、网络舆论与网络舆论监管的概念界定

(一)网络舆论的概念

书面上所描述的是一种特有情况,即公众对于互联网问题的关注焦点,还有互联网表象出的热点对公众的影响力,这些现象所具有的针对、倾向的特性。网络舆论是由公众,在一定的社会环境里各种情绪,各种公共事务,与自身利益有着一定关联的观点、态度和意见共同复杂的混合在一起。网络舆论是一种全新的面向大众的舆论形式,公众表达公众在互联网有着与众不同的活动,但其本身还具备了对于公众的影响,一些公众大都会采纳其中的意见。网络舆论就是说的话在网络空间中的传播,因为一些不同的因素都会造成事态的变动和舆论的变质,渐渐地影响网民对政治的个人看法。

(二)网络舆论的特征

(1)群体性

在社会上一般较多关注网络新信息的是中青年,(如:来自于微博、微信、各种视频APP)在某空间内的社会背景是一致的,所以他们关注的信息也具有共同,很平凡就形成群体,自然就消失个性,以及感情和思想方式一个不同的方向是要变成组织化的群体的。

(2)周期性

网络舆论还具有周而复始,循环性,网络舆论的产生,发展,演变,消失到再产生出现是一个周期,有规律性的重复。这种周期性一般自然年或者自然日为单位。

(3)目的的明确性

社会上突然发事件,具有偶然性不可预测。参与者的目的比较明确,一边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另一边是为了表达对社会题的关注和作为社会将来建设感。

(三)舆论在网络中表现的原因

大多是的网络舆论,最初都是由于不同程度的社会问题造成的,自身的意见的扩展以及偶发事件的激发等诱因。(来自2005年时出版,主要由周如俊和王天琪编写的书本《网络舆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思想理论教育》)电子邮件和新闻组,微信,BBS,对于网络上舆论的主要传播,都是通过像博客这样的途径。对于其中所体现出的观点仍是现实生活中事实存在的问题。说来网络信息的传播:现在社会上网络信息的传播是具有迅速性,每一个人可以算是独立的媒体,还可以随时随地可以浏览各种信息,浏览的信息量也比较多、广泛。一版体现于电脑头条新闻,博客,手机。现在的信息化社会指的就是人们不出门也了解很多重要信息,动动手指就是了。同样网络信息传播的速度如此快网络舆情也是不可避免的。

(四)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必要性

在网络领域,网络不仅是民意的集散地、民主政治办事以及公布信息的前沿,起到汇聚民意,加强公众与政府间的信息沟通,为公共决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和信息,推动公共决策的议程,对政府和政府推出最为有效的监督,就是通过公共决策,这样的一种方式必须进行的步骤是提高相关的可行性和运用的力度。但是,在网络上的舆论普遍体现是极其情绪化,网络谣言和虚假报道充斥网络,使得它还会成为一些敌对的政治力量,表现出背离政府主流政治文化的网络舆论、破坏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的隐蔽地(姜胜洪,20 10)。虽然网络民意的主流是好的,它们推动了公民参与政府管理、促进了政府管理的公开、透明和监督,但也存在消极影响,例如:网络的便利性使谣言有增多的倾向;一些非理性网络舆情开始流传;具有被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的危险(陈强,2010;陈多雨,2011)(五)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内涵(1)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针对性方案。马克思这样说过:“政府本属于国家的一部分,然而国家恰恰是政治家的领域,以此为工具进行统治。但只有把公众的利益作为根本,才是网络舆论监督的意义所在,国家利益是最重要的。

(2)监督和管理的主体。显然政府网络舆情监管的主要监管是政府,政府掌握这这样的大权,通过这样才可能实现可行合理的监管。但不是仅仅如此,出此之外其他的一些社会组织,还或是私营的机构等等也都有一定的参与,各方面共同维护一个网络舆论的监管制度,是其长久并统一的维持下去。

(3)主要方法解决监管问题。政府具有控制权,它是为了公众利益和国家利益为目标的,运用法律的手段控制一切。政府对网络舆论的监督和管理不是做一个单纯的操控者,而要达到其终极目标,即为人民服务,也就是要把监督和管理的根本体现在公众的利益上,达到一个政府和公众的有效平衡。

(4)对于监督和管理的针对群体。积极和消极是两种不同的体现,对于网络的监管问题政府将这两项作为了主要针对对象。对于网络上存在的信息,其主要特点有虚假性,非理性,甚至一些非法信息的出现,流言蜚语等等。政府对于这样不切实际的言论,更加严峻的进行了检查和管理。面对一些负面的问题要采取有效的解决方案,主要是通过监督来执行。

(5)监管制度主要目标。从总体的情况上看来,由政府的管理对于网络舆论问题的监督可以看出有目标有民主目标,发展目标。给人民提供健康,让人民在网上获取信息跟方便。

(六)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基本原则

(1)公法领域善意豁免

公法领域善意豁免原则主要是指网络舆论对政府官员进行批评性陈述,但网络舆论所述事件与事实不符的情况。政府官员会有责任和义务履行其具有的职责和义务,其行为应当接受公众的监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二十七本条第一款做出规定:“对于相关的工作人员要严格准守法律,并且无条件的服从,让网络的维护更加和谐美好。41条进一步规定:“我国的合法公民可以自由的提出自己的建议。没有一个国内的居民都是有这样发表言论的自由权的。”。即便网络舆情与事实不符,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加以澄清,但公民的监督代表了公众对行使公权力的官员们的关系,是公众的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应该为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畅所欲言的开放环境。

(2)政府网络问责

应建立一套网络问责机制,一方面政府监督和司法部门可以将网络作为其监督政府部门和官员的一个重要信息平台,另一方面,网络问责也是充分保障公民参政议政的民主权利的体现。

(3)公众事务和公众人物认定

善意豁免主要针对政府官员和政府部门,除此外,网络上还有众多的公众人物,其影响力也不容小觑。他们的号召力强、社会影响力大,因此,对于这部分社会群体的网络监督也同样应该受到保护,但保护的范围仅限于他们涉及公共事务的部分,而那些涉及他们个人隐私的网络舆论则不应纳入保护。

二、前就网络舆论问题的国际性研究

(一)外国的对于舆论及其监管制度的探究

网络上存在的舆论有着不同的体现领域,在各个行业都有所设计,就如计算机和相关的信息技术,还同时包括管理领域,社会范围内也有所体现。次文笔者就以上问题展开论述,挑选其中特别问题就行大致介绍:

(1)由传播方式展开论述。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对于网络领域开始涉及到传播学的问题,有专门的学刊对其进行发表,其主要理论都刊登在《传播学科》,引起了互联网上不同阶层的热点关注。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末期,在这之后出来新闻和媒体的不断深入追问,还在各大不同刊物中做出发表,有《新闻大众传播季刊》还有其他的一些书刊,例如《新媒体与社会》、《传播电子期刊》相关刊物,此处不再一一列出。但也同时让各方开始了互联网的研究探索,究其传播学的相关问题展开。

(2)模式上的自由。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对于言论的自由有着充分的体现,在美国主要以民众为基础,只有遇到违法言论才会做出相关干涉,对于其他网络舆论都是采取仍可的态度。同样的体现也出现在加拿大,加拿大也采取的是自由的模式,民众对于网络上的言论可自行处理,只有一些非法的不合适的言论才会得到相关的法律制约,在这方面体现了自由的发展模式。

(3)半干涉模式。半干涉模式也就是,自由的网络舆论是主体同时也要有一定的政府制约。这样的模式在英国有着显著的体现,英国采取政府半参与的方式来保证网络舆论整体上是自由平等的。要让网络的运行商有着自律的要求,面对网络中出现的问题,可自行解决。如果出现违反的有害言论,政府将出面

以相关法律做出严厉的制裁,这样的方式既可以保证网民的自由权,又同时确保了网络环境的安全可靠,对于这一问题英国还采取举报制度,对于不合法的网络舆论网民完全可以自行上报让政府来处理解决。

(二)国外面对网络舆情问题的监管特点

(1)法律制约网络舆情。对于网络上的法律问题始终是一大难点,各个国家早已经开始做出法律规定。全世界目前已经有七成的国家对于法律舆情做出立法,还有三成的国家也在着手准备立法。对于一些国家,就如美国已经制定出《计算机犯罪法》,还有德国,新加坡等都有了相关的法律条例。

(2)网络实名化。网络的全面实名最为突出的是韩国,韩国在2005年的时候采取网络实名制度,即只要上网所发布的信息都会有实名的认证,这一措施主要有相关的网站进行处理,否则自行承担后果,对于这样的法律实施在韩国起到了较好的成效。

(3)对于网络的审查。新加坡采取了审查制度,对于不同的运行商都要进行严格地审查,定期的采取政府抽查等措施,通过这样来是网络的到良好维护,没有通过或不被认可的运行商将被吊销相关的许可证。在美国也同样推出法案,要求警方对于网络上的访问要进行记录,并且要求一些情报机构将危害政府的情报删除,避免国家安全受到威胁。

(4)严格维护网络控制。对于一些亚洲的国家,就网络问题有着严格的控制权,一些国家的网络被全面的监控着,任何信息都没有隐私。在缅甸则更加严格,普通的人都不可以上网,否则要被判刑。

(5)技术方面。通过相关的技术来对于网络进行监管,有通过过滤或者是分级的方法,将一些违法不宜的信息截取下来进行处理,还有就是通过先进的软件进行解决,比如英国公司出产的可以一秒之内浏览十篇文章的软件,这样的软件被用于处理和掌握网络的实时动态。

(6)特殊部门的设立。将一些专业的人才进行集合,建立一些独特的部门就网络问题进行研究,这样的专门机构国外已经出现,就如德国.

以上2.2K 皮卡

以下3..0K

(三)我国网络现状研究

我国在最近的几年也有了突破,对于网络舆论这一方面也做出了不同的改观,就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政治学院等等都在这一问题上做出不少的研究与探讨。分别他们具体的成果有如下:对于北京大学的新闻方面副院长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对于清华大学网络方面开设了许多的基金项目,而对于南京解放军学院来说,最大的成就是监管系统的研究与实现,他们在这些方面作出了系统全面的研究,并且不断的有了新的突破,让网络监管在我国有了一个全新的飞跃。他们的努力共同创造了一条我国发展的新道路。这些学校发表的文章都做为了研究的热点,在各行业展开探讨。

现在我国面对的网络现状主要表现方面:

(1)对于网络基础理论的研究:通过不同的方式,不同的途径,对于不同的因素展开研究。

(2)网络舆论的不良影响:一直都强调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所以在面对网络问题要存在辩证的思维,网络上有着各式的虚假言论,为了不导致更大的问题产生,在我们面对网络时要尽量的保持内心的平衡。网络的存在带给我们很多方面影响,最多的表现在了信息方面,不同的虚假信息,谣言的漫步使网络成为一个不稳定的场所。也导致了在社会上网络的信誉缺失,失去的很多在这一领域的决定权。

(3)引导方向的研究:网络的发展方向向着提高网民素质方向,通过培养网民的意识,建立良好的网络制度等方面做出表现。引导的方向不是单一不变的,更大范围的包括现有网民的素质,自律性,还有网民的基本文化水平。李俊锋这样认为:“一个好的网络原则,就是要做到有效,准确,实用,并且长久。”,这些方面的体现才是网络的正确引导方向。

(4)对于网络的监控采取研究。网络的范围很大涉及不同领域,不同问题。网络监管在整个流程中都不可松懈,面对不同的环境都有特定的要求,安全保障是首要条件,其次参与的各种业务也不尽相同,面对这种问题要有相关数据库的建设,这方面也有相关书籍《信息工作概论》。所以对于网络的监控是一个必要的问题,对于安全问题要采取法律措施,对于言论问题要提高网民素质。

三、对于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态度处于被动,行动的慢速。

网络的含量及其巨大,涉及的内容十分复杂,所以对于监管方面就存在较大的问题了。网民和社会的共同参与才可以更好的维护网络,对于实施的有效进行,还有规定政府和官方的的立场。伴随着不断扩大的公众视野,问题的出现越来越频繁。政府就这些问题的解决也越来越迟缓,从我们现有的公众舆论监督管理系统仍在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信息传播渠道,政府在解决网络舆论破裂事件响应滞后。很多方面我们的信息传递还很落后,没有一套系统体系。对于个别地区基层,还会出现封锁消息的不良事件发生。一些地方政府在这一事件仍然按照传统的思维方式,想要缩小范围的事件,往往被动地封锁了消息或“冷处理”,舆论事件。

(二)网络监管的执行问题

现状,我国就法律对于网络的问题,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司法部门并没有对此问题起到足够的重视,主要因为网络又一些独到之处。比如网络较为自由无国界的限制,信息较为宽广随意的传播,信息的内容不能得到证实,存在大量虚假信息。有安全问题出现,必定伴随着相关的认证,在这一方面最大的要求便是做到细致全面,由于互联网的可变性较高,最好的方式是增加安全保障。网络问题出现是处理的方式不成熟,没有系统的法律体系做出裁判。国内存在较大问题时,还没有成立正规的网络监管机构,这样的局面必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即社会问题的不断产生,而对于网络则没有有效的解决方案。网络的范围也过于的庞大,很多人抱着法不责众的心态在网络上没有更好的约束自己。对于个别网上捣乱行为也不能良好的解决,网络的侵权问题也层出不穷。很多问题不能得到法律的有效制约。对于一些网络上的隐私问题,也要采取更大的措施解决,面对那些网络暴民,监管部门却无从下手,法律的制裁也不能有效的达到目的,这些行为还会不断的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

四、网络方面的舆情有效监管的路径选择

(一)政府信息公开

姜明安教授人为:行政信息公开主要指对于一些法规的决策问题进行改动和相关的处理。法律中明确要求的问题,不该被避免,要通过媒体的传播,让更多大众了解。这就是要做到信息的公开。对于这样的法律,制定,发表都有严格的做出规定。对于工作人员要做到公正守法,安分守己。(姜明安,2005)。

政府的信息要做到公开没有隐私的公布给群众,让群众了解事实,尊重群众的合法权益,也是公民社会的政治道义。网络也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来解决腐败问题,当官员违规最有效可行的方式就是通过网络来施行举报制度杜绝这样问题的发生。(李志萍,白林,2006;顾继光,2010),政府信息公开可以作为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法律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洛克在《政府论》中即指出,政府权力来自于个人权利的让渡,政府的职能在于保障人民权益,政府权力必须受限制,政府必须依法行事。今天,服务型政府建设同样应充分体现这一理念,服务型政府理所应当是民主政府、法治政府、有限政府和透明政府。(欧阳坚,2008)

因此,从政府信息公开的角度寻求网络舆情监管在立法、执法、司法、监督和救济等各个方面路径和对策,符合公民和政府的一致利益。

(二)对于网络问题的加强

政府对于网络问题的处理方式,在一些不同的问题上影响网民的态度,和行为。信息平台始终还是公正公平的,可以有很多良好的言论存在。一个权威的平台建设是最为可行的,建立这样一个公众平台用于处理各方消息,收集相关资讯,了解民生问题,对于收集到的信息做出专业处理,并同时积极的响应政府的有关政策,这样的一个平台对于负面消息是一个有益的拦截,很多程度的解决了一些棘手问题。在这些方面都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对于政府采取的方案:一、将一些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和更新。二、将发言人的问题的到良好的处理。三、对于商业问题的解决。四、对于领导的意见良好采纳。

(三)完善处理问题

对于网络开展了一系列的解决完整措施,主要包含了对于具体问题的探究,让网络有一套自己的完善的检查制度,对于存在于网络的不良信息由一个更好的解决,但对于某些问题不太适合政府的出门,反而造成一些不便的发生。面对相关的问题,我想预防是要有侧重点的,最大的侧重就要抓住网络舆论的根本问题,即对于社会产生的不良影响。构建这样一个完善良好的体制,必将把网络带向更好的地步,不至于产生恶略影响。可以达到长期稳定的目的,同时好的环境氛围,培养出的网民素质必将提高。消除不良影响对于社会和个人以及政府都是一个必须实现的目标,因此,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网络舆论势在必行。

(四)对于网络问题立法

依法治国是共产党的人民治国的基本原则,因此,中国政府希望更好的条件,对应于网络舆论是实现妥善的网络立法。有了如下的一些法律条例《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方案》等等。目前,在我国相关的问题还是有待改变,存在了较多的缺点没有弥补。国内法律法规在互联网上是:目前,

中国政府应对网络舆论的法律非常稀缺,这是由于政府在应对网络舆论的过程中不同的科学方法。

对于网络问题采取立法,可以让社会更加和谐安定,实名制这样的措施将中国的网络法律制度推行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了。更有效的方式就是实名制,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是相关的法律有效的实施,不再使网络对社会造成影响。

(五)网民素质培养

舆网络的文明是你我共同创造的,只有大家一起的良好维持才有一个和谐美好的网络环境。所以对网民的素质培养是比不可少的。

对于现在各网络的发起人,也是处理政府网络舆论管理的措施,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的互

联网用户,对于网络的影响我们要才有一些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建立一个美好和谐的网络环境。我们通过良好的习惯来上网,在上网时不该传播一些不宜的信息,避免一些问题的产生和出现不良的网络环境一定会给网民带来负面情绪,所以通过这样文明法制的上网制度可以更好且有效的解决国内的网络舆论问题,并积极抵制各种不良信息,通过这样的方式让网络的发展走向一个健康向上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许鑫,章成志,李雯静.国内网络舆情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3):115—120.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DB/OL].[2013-06-10].http://https://www.doczj.com/doc/021974798.html,.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DB/OL].[2013-06-10].http://https://www.doczj.com/doc/021974798.html,.

[4] 曾祥平,方勇,袁嫒,等.基于元胞自动机的网络舆论激励模型[J].计算机应用,2007,27(11):2686—26 88.

[5] 吴渝,杨涛,肖开洲.BBS突发舆情分析及基于小世界网络的预测模型[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350—354版.

[6] 董汉林.自侦案件同步录音录像存在的问题思考.

[7] 最高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实行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的规定(试行).

[8] 何海军,朱益倪.讯问全程录音录像制度的法治意义及其完善.

[9] 卢卉,黄建忠.国内网络舆情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1,(11):915期.

[10] 张进红.涉检网络舆情的应对与处置问题研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5):62;63期.

[11] 张志刚.检察机关如何化解网络舆情危IN.中华新闻网,2009—08—13.

[12] 郝广谦.浅涉检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J].人民检察,2011,(10):29.

[13] 李森红,张雯.司法广场化与涉检网络舆情应对[F].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1,(4):85;86—87期.

[14]李玉娟,网络涉警舆情的特征影响与应付[J]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8(3)期.

[15]马国兰,新形势下涉警网络舆情良性发展的对策研究[J]社会观察,2012,(04):16.4.

[16]李玉娟,网络涉警舆情的隐忧与消解[J]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3):13期.

[17]韩志忠,试论涉警网络舆情的管控与引导[J]公安研究,2011(03):70.

[18]黎慈,网络环境中负面涉警舆情及其应对[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5):12期.

[19]雷雅敏,涉警网络舆情危机处置探析[J]江西警察学院学报,2011(04):28.

[20]王智慧,网络环境下公安机关应对涉警舆情研究[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

[21] 尹韵公、吴信训、刘瑞生,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1)[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7版.

[22] 王来华.舆情研究概论:理论、方法和现实热点[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5-8,23版.

[23]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B/OL],2011.1 .

[24] 任海军、高原,美国立法加强互联网管理信息流动绝不任其[EB/OL]新华网[2011.4.19]http://news. https://www.doczj.com/doc/021974798.html,/2011 -04/19/c_l 21322321 .htm.

[25] 袁利民,网络舆论危机的分析把握与管理引导研究,思想理论教育[J],2006年第11期.

[26] CNNIC.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2010-01]. https://www.doczj.com/doc/021974798.html,/ net/201101/343470.shtm.

[27]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1次中国互联M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1-1:38.

[28] 张克生.国家决策:机制与舆情[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17-19’28版.

[29] 李舒,季明.新媒体冲撞[J].瞭望新闻周刊.2009,23(7):13-15期.

[30] 王来华.舆情研究概论:理论、方法和现实热点[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5-8,23版.

指标

剽窃文字表述

1 . 自从1990年代起,传播学原理开始参加关于网络舆论的相关研究,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1996年专门研究互联网的专题文章在国际传播学会主要学术作品《传播学刊》的印发,互联网作为新的传播媒体引起了许多主流传播学期刊的关注。此后,包括《新闻与大众传播季刊》、《传播电子期刊》、《新媒体与社会》、《计算机媒介传播杂志》、《计算机传播期刊》等在内的众多科学期刊杂志都逐渐开始关注互联网传播研究。

2 . 目前国内关于互联网法律法规主要有:《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

3 . 完善网络立法,不就要完善网络舆情的研判、引导、监测、预警、预防和处置等方面,而且还需要完善对网站和网民的管理,对网民要采取实名制形式,若网民没有危害社会公众,这种真实姓名属于隐私,但是一旦触犯了法律,就会受到处罚。

4 . 广大网民是网络舆情的发起者,也足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管理对象,因此,进一步提高网民的综合素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有利于建设良好的网络环境

国内网络舆论文献研究综述

国内网络舆论文献研究综述 管理学院2011级行政管2班姓名艾尼瓦尔·吾斯曼学号20112555 摘要:互联网的发展为公众参与社会事务提供了开放、互动、自由的环境,公众可以随时在这个公开的环境中表达意见和看法。而公民在网络上表达观点和看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因此近几年以来政府部门和社会看重对网络舆论和网络舆论监督管理,同时对网络舆论进行监督和管理。作者通过收集整理大量的文献,就现在网络所拥有的表象分析,对于舆论所表达的概念,还有出现的问题及其必要性展开梳理,期望能为网络舆论的治理提供全面的总结资料。 关键字:网络舆论、网络论舆监管、文献综述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for the public to participate in community affairs offers an open, interactive, free environment, the public can express their views and opinions at any time in the open environment. While citizens to express their views and opinions in the network also had a negative impact of some of the inevitable, seriously affected the social harmony, so in recent ye ars since the government and the social value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 and public opinion manag ement network, while the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The authors col lected a lot of literature, the concept of a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necessity, status, and its im pact on the conduct of the system comb, hoping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summary of inform ation management for the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目录 国内网络舆论文献研究综述 (1) 一、网络舆论与网络舆论监管的概念界定 (3) (一)网络舆论的概念 (3) (二)网络舆论的特征 (3) (三)网络舆论形成和传播的主要原因 (4) (四)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必要性 (4) (五)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内涵 (4) (六)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基本原则 (5) 二、国内外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研究现状 (6) (一)国外网络舆论监督管理的研究现状 (6) (二)国外对于网络舆情引导监督和管理的主要特点有 (7) (三)国内网络舆情监管的研究现状 (8) 三、我国网络舆情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9) (一)应对网络舆情的态度被动,行动速度迟缓 (9) (二)网络舆情监管部门执行网络法规刚性不强 (9) 四、网络舆情有效监管的路径选择 (10) (一)政府信息公开 (10) (二)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 (10) (三)完善对网络舆情预防和处理 (11) (四)完善网络立法 (11) (五)提高全民的综合素养 (12) 参考文献 (12) 一、网络舆论与网络舆论监管的概念界定 (一)网络舆论的概念

语音信号识别及处理中英文翻译文献综述

语音识别 在计算机技术中,语音识别是指为了达到说话者发音而由计算机生成的功能,利用计算机识别人类语音的技术。(例如,抄录讲话的文本,数据项;经营电子和机械设备;电话的自动化处理),是通过所谓的自然语言处理的计算机语音技术的一个重要元素。通过计算机语音处理技术,来自语音发音系统的由人类创造的声音,包括肺,声带和舌头,通过接触,语音模式的变化在婴儿期、儿童学习认识有不同的模式,尽管由不同人的发音,例如,在音调,语气,强调,语调模式不同的发音相同的词或短语,大脑的认知能力,可以使人类实现这一非凡的能力。在撰写本文时(2008年),我们可以重现,语音识别技术不只表现在有限程度的电脑能力上,在其他许多方面也是有用的。 语音识别技术的挑战 古老的书写系统,要回溯到苏美尔人的六千年前。他们可以将模拟录音通过留声机进行语音播放,直到1877年。然而,由于与语音识别各种各样的问题,语音识别不得不等待着计算机的发展。 首先,演讲不是简单的口语文本——同样的道理,戴维斯很难捕捉到一个note-for-note曲作为乐谱。人类所理解的词、短语或句子离散与清晰的边界实际上是将信号连续的流,而不是听起来: I went to the store yesterday昨天我去商店。单词也可以混合,用Whadd ayawa吗?这代表着你想要做什么。第二,没有一对一的声音和字母之间的相关性。在英语,有略多于5个元音字母——a,e,i,o,u,有时y和w。有超过二十多个不同的元音, 虽然,精确统计可以取决于演讲者的口音而定。但相反的问题也会发生,在那里一个以上的信号能再现某一特定的声音。字母C可以有相同的字母K的声音,如蛋糕,或作为字母S,如柑橘。 此外,说同一语言的人使用不相同的声音,即语言不同,他们的声音语音或模式的组织,有不同的口音。例如“水”这个词,wadder可以显著watter,woader wattah等等。每个人都有独特的音量——男人说话的时候,一般开的最低音,妇女和儿童具有更高的音高(虽然每个人都有广泛的变异和重叠)。发音可以被邻近的声音、说话者的速度和说话者的健康状况所影响,当一个人感冒的时候,就要考虑发音的变化。

国内网络舆情研究综述

国内网络舆情研究综述 丁 也 (周口师范学院新闻系 466001) 【摘 要】自互联网进入中国后,国内关于网络传播的研究一直没有中断过,但对网络舆情的研究尚处起步阶段。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网络舆情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中不断拓展和创新。为更好地了解国内网络舆情的研究现状,本文根据对“中国期刊网”的检索结果,选取了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献从网络舆情的概念、形成与传播、收集与研判、监控与引导以及网络舆情危机的预警等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网络舆情;传播;研判;引导;预警 随着网络的兴起和网络技术的普及,网络开始成为舆情汇集的新通道、传播的主阵地。作为现实社会舆情问题在网络空间中的延伸,网络舆情也渐渐走上社会发展的舞台,并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更好地了解国内网络舆情的研究现状,本研究根据对“中国期刊网”的检索结果,试选取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做一综述,以期全面展示已有相关研究成果,供理论界参考借鉴,并以此推动网络舆情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 周如俊、王天琪(2005)认为网络舆情从书面上理解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的有一定影响力、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的情况。刘毅(2006)认为网络舆情是由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徐晓日(2007)认为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公众在互联网上公开表达的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共同意见。纪红、马小洁(2007)认为网络舆情就是指在网络空间内,围绕舆情因变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网民对执政者及其政治取向所持有的态度。 二、网络舆情的形成与传播 一些研究者从新闻传播学维度对网络舆情的形成和传播规律进行了探讨。周如俊、王天琪(2005)认为网络舆情的形成主要源于社会矛盾、个人意见的扩展以及偶发事件的激发等诱因。张勇锋(2008)通过对《旅游新报》事件网络舆情信息在“量”和“质”上的梳理与分析,指出网络舆情所表达的观点和立场倾向其根源和指向仍然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现象和问题。曹劲松(2010)指出,依据时间轴线分析,网络舆情的发展具有“散播———集聚———热议———流行”四个阶段和“爆发、升华、延续”三个关口。刘毅(2007)认为,电子邮件和新闻组、即时通讯工具、BBS、博客和维客四类网络言论传播渠道是网络舆情传播的基本途径。曾润喜、徐 晓林(2010)以新浪网新闻《村官疑因考试领先公安局长之子被设套成逃犯》为研究样本,对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进行研究后发现,网络舆情受到新闻刊发时间的影响,与信息获取便捷度正相关;网络舆情受到网络舆情事件涉及地区的影响,与互联网普及率正相关;网络舆情受到使用媒介类型的影响,互联网网民是主体,手机网民逐步增加;网络舆情的网民态度受到情绪的影响,容易指向党政机关和整个社会,呈现一边倒趋势。 三、网络舆情的收集与研判 网络舆情的收集与研判,是目前国内学术界就网络舆情进行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当前学术界就此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理论成果。李雯静、许鑫、陈正权(2009)根据网络舆情的特点,从指标设计、分类、构建等方面,在网络舆情信息汇集、分析、预警的工作流程中,按照主题将信息分门别类,统计、计算出若干指标值,对舆情进行横向、纵向的监测和评估,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帮助舆情工作者对舆情突发事件进行研判及态势预测。 郑魁、疏学明、袁宏永(2010)根据公共安全网络舆情研究的需求,将中文分词技术应用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提出基于ICTCLAS分词技术的网络舆情热点信息的自动发现方法,并通过1个突发事件的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实用性和可靠性。该方法读入新闻文本并进行分词和词频统计,从词频表中去除停用词,合并多单位关键词得到突发事件热点信息关键词列表,对网络信息及时进行检索,为突发事件应急决策提供技术支持。柳虹、徐金华(2011)提出了一个包括舆情信息采集、信息预处理、特征提取、VSM生成、热点发现算法和评价指标等几个部分的网络舆情热点发现模型,并通过实验比较了两种算法:K-means方法和SVM方法,实验结果表明SVM对于网络舆情热点发现方面具有比较好的优势。 刘毅(2006)研究了内容分析法在网络舆情分析中的作用,认为内容分析法在网络上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网络的内容挖掘、对网络的结构挖掘和对网络的使用记录挖掘上,内容分析法在网络舆情信息分析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描述网络中传播的舆情信息;(2)推论网络舆情信息传播主体的意图以及态度和情绪的倾向性;(3)描述和推论网络舆情信息的产生和变化趋势。黄晓斌、赵超(2009)研究了文本数据挖掘法在网络舆情分析中的作用。文本挖掘的技术主要包括特征提取、文本分类、文本聚类、关联分析、文本总结、趋势预测等。文本挖掘技术在网络舆情信息分析中的应用体现在五个方面:(1)对网络舆情进行描述;(2)对网络— 0 6—

指纹识别系统(文献综述)

指纹识别方法的综述 摘 要: 对在指纹的预处理和特征提取、指纹分类、指纹的匹配过程中的方向图、滤波器、神经网络等关 键性原理和技术做了详细的说明,并对在各个过程中用到的方法做了进一步的比较,讨论了各种方法的优越性。 0 引 言 自动指纹识别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兴起的,利用计算机取代人工来进行指纹识别的一种方法。近年 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低价位指纹采集仪的出现以及高可靠算法的实现,更使得自动指纹识 别技术越来越多地进入到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自动指纹识别系统的研究和开发正在成为国内外学术 界和商业界的热点。相对于其他生物特征鉴别技术例如语音识别及虹膜识别,指纹识别具有许多独到 的优点,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可行性,已经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身份认证技术,有着十分 广泛的应用前景,是将来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主流。 1 指纹取像 图 1 是一个自动指纹识别系统AFIS(Automated Fingerprint Identification System) 的简单流程。 → → → ↓ ↑ ———— 将一个人的指纹采集下来输入计算机进行处理是指纹自动识别的首要步骤。指纹图像的获取主要利用设备取像,方便实用,比较适合AFIS 。利用设备取像的主要方法又利用光学设备、晶体传感器和超声波来进行。光学取像设备是根据光的全反射原理来设计的。晶体传感器取像是根据谷线和脊线皮肤与传感器之间距离不同而产生的电容不同来设计的。超声波设备取像也是采用光波来取像,但由于超声波波长较短,抗干扰能力较强,所以成像的质量非常好。 2 图像的预处理与特征提取 无论采取哪种方法提取指纹,总会给指纹图像带来各种噪声。预处理的目的就是去除图像中的噪 音,把它变成一幅清晰的点线图,以便于提取正确的指纹特征。预处理是指纹自动识别过程的第一步, 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指纹识别的效果。常用的预处理与特征提取( Image Preprocessing and Feature Ex 2 t raction) 方法的主要步骤包括方向图计算、图像滤波、二值化、细化、提取特征和后处理。当然这些步骤 可以根据系统和应用的具体情况再进行适当变化。文献[ 1 ]提出了基于脊线跟踪的方法能够指纹取像 图像预处理 特征提取 指纹识别 数据库管理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治理模式文献综述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治理模式文献综述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计算机在民众中得到普及,我国的网民数量也迅速增加到今天的5.13亿左右。由于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发展,网络空间的虚拟性,网络影响力的增加,我国公民和网民越来越多的通过网络表达对公共事件的看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虽然我国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治理研究起步较晚,但是关于网络治理的相关问题我国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从总体上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政府网络治理的发展现状分析。从文献中,我们发现网络治理越来越受到政府重视。当前,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提高执政水平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加强舆情信息工作、建立舆情信息机制。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报告中就如何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和掌控能力方面提出了三点明确要求;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建立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以及“加强重要新闻媒体建设,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运用、管理,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传播能力。”如在谢金林的《网络舆论的政府治理: 理念、策略与行动》、《网络空间政府舆论危机及其治理原则》、郑曙村和张勇的《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与政府治理》、刘良的《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与政府治理模式变迁》、姚引良.刘波和汪应洛的《网络治理理论在地方政府公共管理实践中的运用及其对行政体制改革的启示》等

文章中都详细阐述了政府对网络舆情的治理方法及策略,体现出政府对网络治理的重视。但在网络治理如火如荼发展的背后也存在写不足与缺陷。根据近两年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统计数据看,2009年排名前20位的网络热点事件中,与政府直接相关的有15件,负面事件有14件,占政府事件总数的93%;2010年排名前20位的网络热点事件中,与政府直接相关的负面事件6件,占政府事件总数的75%。说明当前网络热点事件往往反映的是政府的负面信息,直接影响了政府公信力及领导干部的形象。所以,如何充分利用好网络平台,把握社情民意的实时镜像,辅助政府决策参考,同时管理好网络平台,建立政民沟通的公信通道,构建网络和谐舆情,是当前政府网络舆情治理工作的关键所在。 第二,对网络舆情治理主要问题的解决路径的研究。针对政府网络治理存在的问题,关于如何使政府构建网络和谐舆情的探讨越来越多,如张勤和梁馨予的《政府应对网络空间的舆论危机及其治理》、孙柏瑛和李卓青的《政策网络治理: 公共治理的新途径》、黄颖和陈水生的《网络治理视野下的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以上海浦东市民中心为例》、李小梅和李尚敏的《论“网络治理”模式下中国政府角色的新定位》等文章中均有体现。 第三,基于我国的发展情况,我国学者给出来如下的政府治理模式: 政府层面上: (一)、理念上的转变。对于各级地方政府来说,首先政府要以战略

语音识别技术文献综述

语音识别技术综述 The summarization of speech recognition 张永双 苏州大学 摘要 本文回顾了语音识别技术的发展历史,综述了语音识别系统的结构、分类及基本方法,分析了语音识别技术面临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关键词:语音识别;特征;匹配 Abstact This article review the courses of speech recognition technology progress ,summarize the structure,classifications and basic methods of speech recognition system and analyze the direction and the issues which speech recogni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may confront with. Key words: speech recognition;character;matching 引言 语音识别技术就是让机器通过识别和理解过程把语音信号转变为相应的文本或命令的高技术。语音识别是一门交叉学科,所涉及的领域有信号处理、模式识别、概率论和信息论、发声机理和听觉机理、人工智能等等,甚至还涉及到人的体态语言(如人民在说话时的表情手势等行为动作可帮助对方理解)。其应用领域也非常广,例如相对于键盘输入方法的语音输入系统、可用于工业控制的语音控制系统及服务领域的智能对话查询系统,在信息高度化的今天,语音识别技术及其应用已成为信息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语音识别技术的发展历史 语音识别技术的研究开始二十世纪50年代。1952年,AT&Tbell实验室的Davis等人成功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个能识别十个英文数字发音的实验系统:Audry系统。

网络舆情综述

浅析网络舆情综述 [摘要]伴随着互联网与社交平台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中国正式进入“传媒聚光灯”和“大众麦克风”的时代。作为拥有4亿网民听众的网络舆论正式踏上与传统媒体分庭抗礼的地位,而从2012年底至2013年2月初这一小段时间内各类网络舆情的井喷式爆发与其对社会造成的巨大冲击更是证明了网络舆论日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网络舆情对于地方税务局来说同样是一把双刃剑,不可避免的我们需要认清其发挥影响力的实质与应对方式。本文旨在立足于专家人士对舆情最新解读与理论,分析探讨面对网络舆情时各部门占据主动的可行性,以及如何合理利用网络舆情的优势寻找拓展纳税服务新途径。 一、网络舆情综述 (一)、网络媒体的兴起与网络舆情的出现与发展 自1994年互联网正式进入到我国以来,网络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成为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全新媒体形式。这种建立在数字技术与网络通讯基础之上的媒体通过多种形式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字电视、博客、播客、微博、网上论坛、手机移动信息平台、对话链、虚拟社区、搜索引擎、门户网站等等。而形式的广泛性与内容的丰富性则为其吸引来了不同年龄、不同地区、不同需求的庞大人群受众。2013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

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与此同时,手机网络各项指标增长速度全面超越传统网络,以手机终端为主的微博用户及地区论坛应用方面出现较快增长,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 网络舆情,是“由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 [1],换言之,网络舆情就是针对某一社会现象,网民通过论坛、博客、微博等网络传播形式公开表达的具有针对新的意见、态度和情绪的总和。而当这种讨论趋向于统一时就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巨大的正面或者负面的社会力量,并有效影响着社会公共事务的处理方向从而改变社会现实现象。总是,在网络传播成为社会信息的重要传播方式的背景,一旦社会出现突发敏感事件,公众舆论会迅速集聚在网上,网络舆情事件也就随之形成。 2013年3月有人微博发表题为“孙志刚十年祭”的文案,在重新提起2003年广州孙志刚案的同时更是对网络舆情发展十年过程的总结。从2002年的4580万至2012年底的5.64亿,最近十年来网民规模迅速扩大是推动网络舆情发展的主体因素。随着互联网进入以博客、RSS、P2P、社交网(SNS)、即时通信(IM)等为主导的Web2.0 阶段,网民可以就任何关键字设立专门的论坛,任何对此事件或话题感兴趣的网民都可以到论坛发表言论和图片,互联网技术“为网络舆论兴盛准备了技术条件” [2]。随着参与社会事件讨论的人数越来越多,网络舆情开始逐渐受到各

网络舆情及其预警研究综述

江苏科技信息June 2013 ■ 杨菁赵岩 摘要: 文章收集、整理了关于网络舆情及网络舆情预警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对研究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网络舆情及网络舆情预警研究的不足及展望,为该领域进一步研究奠定了文献基础。关键词: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危机管理 网络舆情及其预警研究综述 网络舆情及网络舆情预警研究是伴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而新兴的学科,随着网民数量的大量增加,该领域相关研究的重要性越发凸显。近几年国内外许多学者将研究视角聚焦于网络舆情及网络舆情预警方面的研究。本文收集、整理了该研究方向上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对研究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网络舆情及网络舆情预警方面的研究不足及研究展望,为该领域的发展奠定基础。 1.网络舆情及网络舆情预警的国外研究现状 关于网络舆情及网络舆情的预警研究,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部分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针对互联网对舆情的影响或网络舆情展开。Savigny和Heather认为,当代社会舆论总体上由大众媒体促成,并通过沟通系统创造出来。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沟通工具,与传统的媒介相比对公众舆论 有重要作用。Christen等通过实验比较了地方、国家和互联网新闻对公众舆论的影响。 Kobayashi和Tetsur通过调查互联网的应用对日本舆论的影响,认为互联网是公众获取和理解政府政策的有效工具。除此之外,各国政府还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对网络言论、信息及一些商业行为进行管理规范,如美国在9.11后发布的《爱国者法案》和法国的《信息社会法》等。可以看出这些研究虽然与网络舆情有关,但并没有专门以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危机作为研究对象,仅仅从管理角度进行了一些研究。 还有一部分国外学者的研究则主要偏重于危机事件的应对及决策,大多从群体决策理论框架和批判理论角度出发。从20世纪初开始,学者们就将群体思维用于解决群体讨论、群体决策、群体成员人际关系等问题。一些学者认为,以网络为媒介形成的虚拟社群,其讨论方式、决策方式、人际关系等,都很像一个 小群体,所以出现了许多以群体传播理论研究网络传播行为的论文。另一些学者的研究以批评理论为工具,探讨网络传播群体中成员的社会背景及性别角色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其关注的重点多是不平等和压迫现象。还有一些文献集中于公众舆情对一任政府及政府对一些重大事件的政策评论及影响上,如:对伊拉克和海湾战争的民意研究、对克林顿政府的民意研究等。 2.网络舆情及网络舆情预警的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民主化和法制化建设和完善的转型时期,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对网络舆情的研究也迫在眉睫,受到各学者的广泛关注。 理论体系方面,当前网络舆情事件应急处理中存在较多问题,如信息的过度控制导致舆情泛滥;应急准备不足,对突发事件响应速度慢;舆情监测分析手段落后;主流媒体在网络空间的引导缺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名称:内蒙古经济、资源、环境发展中的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2MS1008。内蒙古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重点项目;项目名称:内蒙古经济、资源、环境非均衡发展的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研究;项目编号:NJSZ12047。 作者简介:杨菁,内蒙古工业大学,讲师,博士。赵岩,内蒙古工业大学,副教授,博士。 战略研究 12

语音识别文献综述

噪音环境下的语音识别 1.1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对人们的帮助越来越大,成为了人们不可缺少的好助手,但是一直以来人们都是通过键盘、鼠标等和它进行通信,这限制了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交流,更限制了消费人群。为了能让多数人甚至是残疾人都能使用计算机,让计算机能听懂人的语言,理解人们的意图,人们开始了对语音识别的研究. 语音识别是语音学与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它和认知学、心理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模式识别和人工智能等学科都有密切关系。 1,2语音识别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 1.2.1国外语音识别的发展状况 国外的语音识别是从1952年贝尔实验室的Davis等人研制的特定说话人孤立数字识别系统开始的。 20世纪60年代,日本的很多研究者开发了相关的特殊硬件来进行语音识别RCA实验室的Martin等人为解决语音信号时间尺度不统一的问题,开发了一系列的时问归正方法,明显地改善了识别性能。与此同时,苏联的Vmtsyuk提出了采用动态规划方法解决两个语音的时闻对准问题,这是动态时间弯折算法DTW(dymmic time warping)的基础,也是其连续词识别算法的初级版.20世纪70年代,人工智能技术走入语音识别的研究中来.人们对语音识别的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线性预测编码技术也被扩展应用到语音识别中,DTw也基本成熟。 20世纪80年代,语音识别研究的一个重要进展,就是识别算法从模式匹配技术转向基于统计模型的技术,更多地追求从整体统计的角度来建立最佳的语音识别系统。隐马尔可夫模型(hidden Markov model,删)技术就是其中一个典型技术。删的研究使大词汇量连续语音识别系统的开发成为可能。 20世纪90年代,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也被应用到语音识别的研究中,并使相应的研究工作在模型的细化、参数的提取和优化以及系统的自适应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关键性的进展,此时,语音识别技术进一步成熟,并走向实用。许多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韩国,已经IBM、Microsoft、Apple、AT&T、Nrr等著名公司都为语音识别系统的实用化开发研究投以巨资。 当今,基于HMM和ANN相结合的方法得到了广泛的重视。而一些模式识别、机器学习方面的新技术也被应用到语音识别过程中,如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技术、进化算法(evolutionary computation)技术等。

国内网络舆论研究述评_桑丽

国内网络舆论研究述评 X t 桑 丽 摘 要:网络舆论是近年来国内舆论学、新闻学、传播学等学科研究讨论的热点问题。目前网络舆论研究尚未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学者们对该问题的探讨也是见仁见智。收集整理近年来国内发表的相关研究文献,从网络舆论的概念、网络舆论的主体、网络舆论的特征和功能、网络舆论的引导、既有研究的特征和不足等几方面对网络舆论研究进行述评。 关键词:国内研究 网络舆论 述评 中图分类号:G2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243(2010)05-0094-03 一、网络舆论的概念 通过检索相关期刊发现,自2000年以来,在国 内学术期刊中相继出现/在线舆论0、/因特网舆论0、/网上舆论0等概念。直到2003年之后,研究者才明确提出/网络舆论0这一概念,网络舆论开始为人们所熟悉。对于什么是网络舆论,学者们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早在2003年就有学者指出,/网络舆论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来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 论0。[1]几乎是同时,另一位研究者提出,/网络舆论是公众对于公共事务通过信息网络公开表达的具有 影响力的意见0。[2] 有学者从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解释了网络舆论的含义。他认为,/广义上的网络舆论,简单地说,就是通过互联网表达的社会舆论。它包含了所有的社会舆论形式,有没有经过任何过滤的公众舆论,有新闻媒体舆论,还有各种利益集团制造的舆论假象,同时还有官方舆论。而狭义的网络 舆论,特指网民在互联网上表达的舆论0。[3] 也有研究指出,/网络舆论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 见或言论,是通过网络所体现出来的社会舆论0。[4] 也有研究认为,/网络舆论是网民对自己所关心的话题(包括公共事务、公众人物、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 历史评价等),以网络为载体,通过以网络论坛为主 阵地的网络公共空间,公开表达的具有强烈冲击力 和影响力的意见0。[5](P71) 通观众多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一、大部分研究对网络舆论概念的界定都从舆论的概念引申而来,认为网络舆论是一种意见,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二、众多研究中所指涉的网络舆论均为狭义上的网络舆论;三、在概念的界定中包括网络舆论的主体、网络舆论的客体、网络舆论的传播平台以及网络舆论自身。以上对网络舆论概念的探讨为之后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第一、虽然网络舆论属于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网络舆论概念的界定应该与网络传播的特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大部分的研究并没有结合网络传播的特点来界定网络舆论的概念;第二,对网络舆论主体的界定比较宽泛)))既有公众,又有网民;第三,对网络舆论的客体的表述也不是很完整,比较分散。网络舆论缘何而发?网络舆论的对象是什么?有各种不同的观点,既有/某一焦点0,又有/公共事务0,还有/网民关心的话题0等等。 二、网络舆论的主体 由以上对网络舆论概念的探讨,我们可知大部 分研究将网络舆论的概念界定在狭义层面。因此,对网络舆论主体的研究也是基于狭义层面的,即所 94 X 作者:桑丽,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博士生,邮编:100091 2010年第5期

语音识别开题报告

青岛大学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题目:孤立词语音识别的并行编程实现 学院:自动化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 专业:通信工程 姓名:李洪超 指导教师:庄晓东 2010年 3月22日

一、文献综述 语音识别是解决机器“听懂”人类语言的一项技术。作为智能计算机研究的主导方向和人机语音通信的关键技术,语音识别技术一直受到各国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如今,随着语音识别技术研究的突破,其对计算机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出来。以语音识别技术开发出的产品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如声控电话交换、信息网络查询、家庭服务、宾馆服务、医疗服务、银行服务、工业控制、语音通信系统等,几乎深入到社会的每个行业和每个方面。 广泛意义上的语音识别按照任务的不同可以分为4个方向:说话人识别、关键词检出、语言辨识和语音识别[1]。说话人识别技术是以话音对说话人进行区别,从而进行身份鉴别和认证的技术。关键词检出技术应用于一些具有特定要求的场合,只关注那些包含特定词的句子。语言辨识技术是通过分析处理一个语音片断以判别其所属语言种类的技术,本质上也是语音识别技术的一个方面。语音识别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以说话的内容作为识别对象的技术,它是4个方面中最重要和研究最广泛的一个方向,也是本文讨论的主要内容。 1.1 语音识别技术现状 1.1.1 语音识别获得应用 伴随着语音识别技术的不断发展,诞生了全球首套多语种交谈式语音识别系统E-talk。这是全球惟一拥有中英混合语言的识别系统,能听能讲普通话、广东话和英语,还可以高度适应不同的口音,因而可以广泛适用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使用者,尤其是中国地区语言差别较大的广大用户。由于E-talk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并为用户提供更便捷的增值服务,我们相信它必将成为电信、证券、金融、旅游等重视客户服务的行业争相引用的电子商务应用系统,并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新趋势,为整个信息产业带来无限商机。 目前,飞利浦推出的语音识别自然会话平台SpeechPearl和SpeechMania已成功地应用于国内呼叫中心,SpeechPearl中的每个识别引擎可提供高达20万字的超大容量词库,尤其在具有大词汇量、识别准确性和灵活性等要求的各种电信增值服务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1.2 语音合成信息服务被用户接受 语音合成技术把可视的文本信息转化为可听的声音信息,其应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前景良好。尤其对汉语语音合成技术的应用而言,全球有十几亿人使用中文,其市场需

我国网络舆情研究与发展现状分析_曾润喜

我国网络舆情研究与发展现状分析* 曾润喜 【摘 要】本文从网络舆情的基础理论、网络舆情的管控机制、网络舆情的外部性、网络舆情的技术与系统构建等四个角度对我国网络舆情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并对我国网络舆情研究现状和研究机构的发展现状予以了分析。 【关键词】中国 网络舆情 综述 Abstract:This paper has revie wed and analyzed the research condition related with the net work opinion from four angles,which is th e theory of network opinion,network opinion control mechanisms,externalities of netw ork opinion,technologies and systems f or net work opinion.It has also discussed th e present situation of netw ork opinion research institution in China. Key words:China netw ork opinion revie w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作为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的最好平台,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对网络舆情的研究逐渐得到学者的关注和重视。本文在对大量论文进行研读和对研究机构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对我国网络舆情研究和发展状况加以分析。 1 论文统计 2009年3月1日,以“网络舆情”和“互联网舆情”为篇名在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上检索期刊文献共83篇,剔除重复和不切题的文献,总计统计期刊论文70篇。我国对网络舆情的研究开始于2005年,研究论文呈逐年递增趋势:2005年4篇,2006年9篇,2007年20篇,2008年28篇,2009年1月即有9篇。这些论文散见于各类期刊上,既有实践性期刊,也有学术性期刊;既有技术类期刊,又有社科类期刊,这反映出尽管网络舆情的研究刚刚兴起,但已经受到了各方的关注和重视。 2 我国网络舆情研究现状分析 2.1 网络舆情的基础理论研究 2.1.1 网络舆情的概念 中山大学周如俊[1]认为网络舆情从书面上理解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的有一定影响力、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的情况。天津社科院刘毅[2]认为网络舆情是由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南开大学徐晓日[3]认为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公众在互联网上公开表达的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共同意见。华中科技大学纪红[4]认为网络舆情就是指在网络空间内,围绕舆情因变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网民对执政者及其政治取向所持有的态度。天津社科院王来华[5]认为“舆情”在其狭义上是指民众受中介性社会事项刺激而产生的社会政治态度;而网络舆情,则主要指使用网络者或俗称网民的社会政治态度。 2.1.2 网络舆情的主体特征 网民是网络舆情的主体,天津社科院毕宏音[6]研究指出网民表现出五大主体特征:社会群体中分化出来的“新群体”与现实生活中的舆情主体发生交叉和重构;网民所表达的舆情不能被视为全体民众的情绪、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研究”(编号:08B22030);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高校思政、党建、稳定、网络)委托研究项目“基于网络舆情研判的高校群体性事件预警与网上应急处理”(编号:08W L1111);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基于网络舆情研判的高校群体性事件预警机制研究”(编号:H F0601208407)。

中国网络舆情综述

2009中国网络舆情综述3.txt∞-一人行,必会发情二人行,必会激情三人行,必有奸情就不会被珍惜。真实的女孩不完美,完美的女孩不真实。得之坦然,失之淡然,顺其自然,争其必然。2009中国网络舆情综述人民网>> 舆情频道>> 文章内容 受权发布:南大-谷尼网络舆情报告卷一 2009中国网络舆情综述 2010年04月19日09:43 作者:杜骏飞 6. 民族主义情绪相对平和 2009年尽管是建国60周年,但是网络舆情中民族主义情绪相对比较平和,没有出现2008年“万众一心抗震救灾”、“中华民族百年奥运梦圆”、“火炬传递海外受阻”等民族主义色彩强烈的舆情事件,排名前100的舆情事件中,仅“方静间谍门”事件(见本书第三章第59条)中体现了些许民族主义情绪。 近年来的网络舆情事件表明,在网络环境中,对民族不利的事件往往更能引发网络舆论,而类似于建国六十周年这样可以激发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的事件,尽管传统媒体报道很多,但却很难成为网民讨论的对象。 7.新老媒体互动加强,网络舆论为传统媒体设置议程 网络舆情的产生离不开传统媒体的报道和评论,新老媒体本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但互联网承担的工作越来越多已经是大势所趋。总结2009年网络舆情事件的传播过程我们发现,新老媒体的互动模式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 第一种情况,传统媒体首先就某一事件进行报道,经过门户网站转载后,引发第一轮网络舆论;此后在一些BBS和网络社区出现相关的讨论帖,同时部分专业人士通过发表博客就事件进行评论,形成第二轮网络舆论。 第二种情况则更为普遍,事件首先出现在博客、微博客、SNS社区、BBS等网络媒体上,经过网络写手和BBS版主推动,引发网友大范围关注,形成第一轮舆论;关注度达到一定程度,传统媒体会跟进报道并核实消息,最终形成较为完整、可信度较高的事件信息,这些信息被互联网再度转载,引发门户网站新闻评论、BBS评论、博客评论,形成第二轮舆论。 2009年的舆情事件中,大部分都遵循第二种新老媒体互动的规律,天涯、网易论坛等影响力较大的BBS已经成为许多传统媒体的重要新闻来源,网络舆论为传统媒体设置

网络舆论现状分析及引导的研究

网络舆论现状分析及引导的研究 摘要:网络舆论就是利用网络发布并传播的大众言论。它是公众对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利用互联网自由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其具有舆论主体多样,内容多样,形成迅速,不可控和弱权威的特点。并运通过加强主流网络媒体建设;加强网络监管;推行网络有限实名制;推行网络有限实名制;立法管理,倡导自律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引导。 关键词:网络舆论;舆论现状;舆论导向 胡锦涛同志在2007年1月23日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就强调:以创新的精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同时还对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提出五项具体要求,其中在第三条明确指出:要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提高网上引导水平,讲求引导艺术。积极运用新技术,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加强网络舆论的引导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一、网络舆论现状分析 1.网络舆论主体的多样性。由于网络传播具有自由开放的特点,以往在传统传播方式中的“听者”的个人自由表达欲望被空前地释放出来。任何人不必受个人社会地位和个人信誉等条件的约束,只要通过网络就能畅所欲言。从而网络舆论的主体呈现出了多样化的格局。在传统的舆论形成过程中,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是舆论的“讲者”和主要的“媒介”,普通人只是被动的“听者”。而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特别是在微博大行其道的今天,完全打破了传统的由点到面的单向线性的格局,普通网民不再只是以前的“听者”,一样只是终端也能作为“讲者”。而传统的“讲者”也不再拥有绝对的话语权。 2.网络舆论内容的多样性。在互联网上丰富的信息和多样的服务给网民带来了实惠和便利,但我们也看到,在制造网络义明和海量信息的同时,也产生大量的信息垃圾和信息污染。目前,网络舆论主要存在色情内容屡见不鲜、情绪化言论较为普遍、发布网络谣言增多、擅自披露他人隐私等同题、一些调侃、低俗、虚假、色情、暴力、迷信、反动的信息大量充斥其间,以致网络舆论内容良莠不齐。网民可以在网上对任何事情畅所欲言,目的性不强,导向不明,往往感性多于理性,并带有很强的从众心理。这些都使得网络舆论内容鱼龙混杂,既有积极建设性的观点意见,又有消极偏激性的谩骂攻击。 3.网络舆论形成的高速性。网络传播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即使足不出户,你也可以随时随地与整个世界对话。网络媒体不受截稿时间限制,新闻更新速度快。一旦有重大新闻事件发生,尤其是一些突发性的灾害事件或重大新闻,网络媒体都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及时追踪、滚动报道,捕捉最新动态,迅速吸引受众眼球。近几年来,只要国内外的每一重大事件一出现,几乎都先在网络上引起强烈的反响和激烈的辩论,一般网络舆论会快速的形成赞成派、反对派、中立派

语音识别综述

山西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2014 ---- 2015 学年第 2 学期) 学院(中心、所):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 专业名称:计算机应用技术 课程名称:自然语言处理技术 论文题目:语音识别综述 授课教师(职称): 研究生姓名: 年级: 学号: 成绩: 评阅日期: 山西大学研究生学院 2015年 6 月2日

语音识别综述 摘要随着大数据、云时代的到来,我们正朝着智能化和自动化的信息社会迈进,作为人机交互的关键技术,语音识别在五十多年来不仅在学术领域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实际生活中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本文主要介绍了语音识别技术的发展历程,国内外研究现状,具体阐述语音识别的概念,基本原理、方法,以及目前使用的关键技术HMM、神经网络等,具体实际应用,以及当前面临的困境与未来的研究趋势。 关键词语音识别;隐马尔科夫模型;神经网络;中文信息处理 1.引言 语言是人类相互交流最常用、有效的和方便的通信方式,自从计算机诞生以来,让计算机能听懂人类的语言一直是我们的梦想,随着大数据、云时代的到来,信息社会正朝着智能化和自动化推进,我们越来越迫切希望能够摆脱键盘等硬件的束缚,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易用的、自然的、人性化的语音输入。语音识别是以语音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语音信号处理和模式识别让机器自动识别和理解人类口述的语言。 2.语音识别技术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2.1语音识别发展历史 语音识别的研究工作起源与上世纪50年代,当时AT&T Bell实验室实现了第一个可识别十个英文数字的语音识别系统——Audry系统。1959年,J.W.Rorgie和C.D.Forgie采用数字计算机识别英文元音及孤立字,开始了计算机语音识别的研究工作。 60年代,计算机应用推动了语音识别的发展。这时期的重要成果是提出了动态规划(DP)和线性预测分析技术(LP),其中后者较好的解决了语音信号产生模型的问题,对后来语音识别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0年代,LP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动态时间归正技术(DTW)基本成熟,特别是矢量量化(VQ)和隐马尔科夫(HMM)理论的提出,并且实现了基于线性预测倒谱和DTW技术的特定人孤立语音识别系统。 80年代,实验室语音识别研究产生了巨大的突破,一方面各种连接词语音识别算法被开发,比如多级动态规划语音识别算法;另一方面语音识别算法从模板匹配技术转向基于统计模型技术,研究从微观转向宏观,从统计的角度来建立最佳的语音识别系统。隐马尔科夫模型(HMM)就是其典型代表,能够很好的描述语音信号的时变性和平稳性,使大词汇量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