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波遥感原理习题解答

微波遥感原理习题解答

微波遥感原理习题解答

1.简述微波遥感与可见光/红外遥感有什么不同

微波遥感指利用波长1mm-1m电磁波(微波波段)进行遥感的统称;可见光/红外遥感主要指利用可见光(0.4-0.7um)和近红外(0.7-2.5um)波段的遥感技术统称。

微波遥感与可见光/红外遥感相比,有优越性和不足之处。优越性在于:1.微波能穿透云雾、雨雪,具有全天候工作能力;2.主动被动微波遥感都不依赖太阳,具有全天时工作能力;3.微波对地物有一定穿透能力;4.能提供特殊信息,如测定海面形状、海面风速、土壤水分等;5.微波遥感可以记录相位信息,从而获取高程信息和地形形变信息。

不足之处在于:1.空间分辨率较低;2.数据处理和解译较困难;3.与可见光/红外影像在空间位置难以一致。

2.试绘出水平极化和垂直极化波。

3.波长8mm相当于多少GHZ频率?频率为90GHz的波其波长是多少?

f=光速/波长=37.5GHZ

λ=光速/频率=3.3mm

4.试总结分析大气对微波的吸收和散射作用

大气对微波的吸收作用主要是氧分子和水分子所致,散射作用主要是大气微粒所致,两者均会引起微波的衰减。氧分子对微波的吸收中心波长位于

2.53mm和5.0mm处,水分子对微波的吸收中心波长位于1.6mm和1

3.5mm 处,前者对微波吸收作用较强,一般可采用2.06~2.22mm、3.0~3.75mm、

7.5~11.5mm和20mm以上作为微波遥感的窗口。大气微粒包括水滴、冰粒和尘埃。当微粒直径远小于波长时,发生瑞利散射,散射截面积与波长的4次方成反比;当微粒直径大于波长时,发生米氏散

射,散射截面积与波长的0-2次成反比。微波在非降水云层中的衰减,主要由水粒的吸收引起,在一定温度和一定的微波波长下,与云层含水量呈线性正相关。微波在降水云层中的衰减,主要是米氏散射,不能忽略。在1—300GHz(微波)的频带内,随着波长愈来愈短,大气对微波能量传播的衰减作用由弱到很强,云层微粒和雨微粒对微波的吸收和散射作用从轻微到十分显著。

5.试以侧视雷达从发射脉冲到接收回波的成像过程说明侧视雷达图像距离向分辨率的推导原理。

在地面可以分辨的两目标最短距离就是侧视雷达图像的距离向分辨率。雷达发射的是短脉冲,信号之间必须相差一个脉冲长度才能分开来。

Rr=τ*C*secβ/2(画图略)

6.试分析合成孔径侧视雷达与真实孔径侧视雷达不同之处

1.合成孔径侧视雷达天线是在不同位置上接受同一地物的回波信号;真实孔径侧视雷达天线则在一个位置上接受目标的回波。

2.合成孔径雷达方位向分辨率仅与天线孔径有关,且成正比;真实孔径雷达方位向分辨率与波长、斜距、天线孔径有关,且与天线孔径成反比。

3.真实孔径雷达得到是地面图像,合成孔径雷达得到是相干图像,需要复杂的数据处理后,方能恢复成地面的实际图像。

7.试解释有效散射面积和散射系数

有效散射面积:

又称散射截面,指散射波的全功率与入射功率密度之比。其物理意义是度量目标的散射强度,其大小为在观察点处所截得的功率与散射场相同时所需截面的大小。RCS?

散射系数:

指单位面积上雷达的反射率或者单位照射面积上的雷达散射截面。它是入射电磁波与地面目标相互作用结果的度量。

8.地面分辨元和平均面分辨元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要提出平面分辨元

地面分辨元是距离分辨率和方位分辨率的乘积,地面分辨元相等,则解译效果相同。

平均面分辨元是照射带近距离端NR到远距离短FR所有分辨单元面积之平均。

因为距离分辨率是俯角的函数,导致地面分辨元在照射带宽度内是变化的,所以提出平均面分辨元来描述图像的空间分辨率。

9.近距离压缩与透视收缩的区别是什么?

近距离压缩是值距离雷达较近的地块在斜距图像上被压缩,距离天线越紧,收缩量越大。

透视收缩是指山上面向雷达的一面在图象上被压缩,这一部分往往表现为较高的亮度,故而一般图像上前坡比后坡亮;坡底的收缩度比坡顶大;山坡的坡度越大,收缩量越大。

10.为什么地物表面的粗糙度都是相对的?

瑞利准则及修改后的瑞利准则指出,粗糙度不仅取决于地物不规则高程h,还与波长和俯角(或入射角)有关。同一地表面,波长较长时显得光滑,波长较短时被认为粗糙。

当俯角很小,即波束接近掠射时,地物表面常常被认为光滑。

11.点目标与硬目标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处?

【相同】两者回波信号均较强,且占地面积较小。

【不同】点目标比分辨单元小得多,而硬目标不限制在分辨单元之内,其回波信号在图像上往往表现为一系列亮点或一定形状的亮线;硬目标回波具有很强的方向性,点目标不具有;硬目标回波信号必定很强,而点目标大部分很强。

12.角反射器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回波?

角反射器的指向角(两面角轴线与雷达波束所在平面的夹角)远偏离90度时。

13.为什么植被含水量越大,其图像灰度值越大,而湖水在图像上却很暗?

植被含水量越大,其复介电常数越大,使得雷达波束穿透力减小,反射能量增大,从而其图像灰度值越大。而湖水接近于平面,雷达波

束产生镜面反射,导致回波信号很小,在图像上表现为暗区。14.不同粗糙度土壤的散射系数曲线的交点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对于各雷达波段都存在一入射角,对于该入射角,裸露土壤的散射特性与粗糙度无关,仅与地面含水量有关,这是利用侧视雷达探测土壤湿度的重要依据。

15.为什么逆风观测海面的散射系数一般比顺风观测时大?

顺风时海面较为光滑,逆风时海面较为粗糙,粗糙度越大,散射系数越强。

16.xx图像的几何变形包含哪些?

近距离压缩、透视收缩和叠掩。

17.什么叫等效中心投影

在估计出测绘雷达等效焦距f之后,设想有一个焦距为f的摄影机与侧视雷达同时工作,对同一地区中心投影获取图像。

18.试说明速度矢量变化对合成孔径侧视雷达图像变形的影响

合成孔径雷达对同一点的回波信号是在不同位置获取组合的,其原始影像即信号图像上记录的是一系列衍射条斑,条斑中虚线段的长度及间隔在解码后决定了像点在图像上的位置。当雷达运载工具的航速矢量变化时,条斑的形状会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图像变形。

19.试说明各种几何校正方法是在什么情况下采用。

利用多项式的几何校正方法:

地面起伏不大,校正精度要求不高;

利用模拟图像的几何校正方法:

已知地理信息数据库、地物目标散射特性数据库、雷达设备参量、成像参数等数据;

利用构像方程的几何校正方法:

校正精度要求高,已知高程信息;

20.简述基于距离-多普勒的雷达构象方程原理。

复杂,见课本或者PPT。

21.在雷达图像上作平面测量时,为什么要作光点尺寸补偿

由于雷达图像记录了地面上每一分辨单元中的地物回波信号,若

这一分辨单元中由某一地物回波信号很强,即使它在这一分辨单元所占的比例很小,依然能使所在分辨单元较亮,所以量测结果须减去一个分辨单元的长度,而对于无回波地物或阴影的长度计算则正好相反,须加上一个分辨单元的长度,因为其两端所处的分辨单元可能有回波信号较强的地物。

22.在雷达图像上根据阴影和叠掩量测地物高度的前提是什么?

目标是独立xx或者直立目标。

23.去相关是如何影响干涉测量的

一方面增加图像中搜索同名点的难度,另一方面对于同一点上的相位差产生失真现象。

24.为什么要进行相位解缠

因为利用INSAR数据估计相位差值时,只能得到相位差值的小数部分,而整周数却不得而知,所以需要相位解缠来计算相位差整周数部分,才可以计算高程值。

遥感科学-思考题汇总-20152

遥感科学-思考题汇总-20152 “遥感科学”思考题 1. 遥感技术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遥感的主要特点:(1)观测范围大、具有综合、宏观的特点(2)信息量大,具有手段多,技术先进的特点(3)获取信息快,更新周期短,具有动态监测的特点(4)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反映了地球上许多自然人文信息,红外遥感昼夜探测、微波遥感全球探测人们可以从中选择需要的信息(5)经济型:与传统方法相比大大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6)局限性:遥感技术所利用的电磁波还是很有限,仅是其中的几个波段。 2. 试说明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 多层次:地面、航空、航天、宇宙 从单一传感器---多传感器 分辨率不断提高:空间、时间、辐射和光谱分辨率不断提高 全天候、全天时:可见光/红外、短波红外、热红外、微波 静态---动态:短周期、多时相 定性---定量:新的算法、半自动化、自动化、智能化 遥感和非遥感资料结合 遥感和GIS、GNN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PS、北斗、伽利略计划等)结合 3. 如何理解“遥感” 是以电磁波与地球表面物质相互作用为基础来探测、研究地面目标的科学? 遥感利用航天、航空(包括近地面)遥感平台上的遥感仪器,获取地球表层(包括陆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特征的反射或发射电辐射能的数据,通过数据处理和分析,定性、定量地研究地球表层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地学过程,为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等服务。这里把地球作为遥感的研究对象。因此,遥感是以电磁波

与地球表面物质相互作用为基础来探测、研究地面目标的科学。 4. 掌握并理解遥感的基本过程(提示:辐射源——大气——地表——大气—— 传感器——应用等环节)。 (1(能源(辐射源)。所有的被动遥感所利用的能源均为太阳辐射能。 (2(在大气中传播。太阳辐射能通过大气层,部分被大气中的微粒散射和吸收,使能量衰减。 (3(到达地表的能量与地表物质相互作用。地表特征是十分复杂的。不同波长的能量到达地表后,被选择性反射、吸收、透射、折射等。 (4(再次的大气传播。地表反射或发射的能量,再次通过大气,再次能量衰减。此时的能量已不同于进入大气层时较为均一的能量,而是包含着不同地表特征波谱响应的能量。 (5(遥感系统指不同的遥感平台和遥感器的组合。遥感通过不同的遥感系统采集数据。 (6(图像数据产品。 (7(数据处理、分析和解译。 (8(信息产品。包括各种图形、图像、影像图、专题图、表格、各种地学参数、数据库文件等。 (9(多目标用户。如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国土整治、区域规划、全球研究等。 5.试说明光谱特性的‘时间效应’与‘空间效应’的含义,及在遥感中的应用。 时间效应:遥感研究时相变化主要反映在地物目标光谱特性的时间变化上。这种光谱特性随时间的变化,称为光谱特性的时间效应。它可以通过遥感来动态监测。充分认识地物的时间变化特性以及地物光谱的时间效应有利于选择有效时段的遥感数据,提高目标识别能力和遥感应用效果。 空间效应:同种地物在同一时刻、不同空间位置会具有不同的空

遥感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30 大气窗口:电磁波在大气中传输过程中耗较小,透射率很高的波段。 电磁波谱:将各种电磁波按波长的大小〔或频率的上下〕依次排列成图损 表,就称为电磁波谱。 空间分辨率:表示地物的几何特征〔尺寸和形状〕和空间分布,即在形态学根底上识别目标的能力。 波谱分辨率:指遥感器在接收目标辐射的波谱时,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距,即遥感器的工作波段数目,波长及波长间隔〔谱带宽度〕 辐射畸变:地物目标的光谱反射率的差异在实际测量时,受到传感器本身、大气辐射等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这种改变称为辐射畸变。 辐射校正:通过简单的方法去掉程辐射度〔散射光直接进入传感器的那局部〕,从而改善图像质量。 监督分类:现在图像中选取样本的统计数据,从中找出分类的参数,条件,建立判别函数,然后对整个图像或待分类像元作出判别归类。 非监督分类:在没有类别的训练数据及分类数的情况下,依据图像数据本身的结构和自然点群分布,按照待分样本在多维波普空间中亮度值向量的相似程度,由计算机程序自动总结出分类参数,进而 逐一对像元做归类,通常也称为聚类分析。 主动遥感:指传感器带有能发射讯号〔电磁波〕的辐射源,能主动发射电磁波,同时接收目标物反射或散射回来的电磁波,以此所进行的探测。 被动遥感:指传感器无辐射源,仅利用传感器被动的接收来自地物反射自然辐射源〔如太阳〕的电磁辐射或自身发出的电磁辐射,而进行的探测。 三基色: 任何一种单色光不能通过其它两种混合而成。即红〔R〕、绿〔G〕、蓝〔B〕多源信息复合. 多光谱扫描仪〔MSS〕:MSS〔Multi Spectral Scanner〕由扫描镜、聚光系统、成像板、光学滤波器及探测器等组成。 纹理特征:细小物体在像片上大量地重复出现所形成的特征。它是大量个体的形状、大小、阴影、色调、空间方向和分布的综合反映。 环形影象:在遥感图像上由色调,水系,隐纹结构等标志显示出的近圆形,空心的环形或未封闭的弧形等影像特征。 环形构造:为突出地质意义,将成因上虞地质作用或宇宙作用有关的环状影像称为环形构造。 线性影像:在遥感图像上,但凡具有不同色调和色彩、几何形态的地形地物的影像呈线性,大体沿一定方向有规律地延伸,称为线性影像特征。 线性构造:遥感图像上那些与地质作用有关或受地质构造控制的线性影像就称为线性构造。 解译标志:影像特征是在遥感图像上识别物体、区分物体的依据。那些能直接或间接识别、区分各种地物,并能说明它们的特点、性质和相互关系的影像特征,称为解译标志 地质解译:利用各种标志,在地质学理论和知识的指导下,从图象上分析、识别地质体和地质现象,圈定他们的界限,揭示其空间分布、运动轨迹和成因联系,分析成矿有利地段,编绘地质图件——地质解译 附加名词解释: 广义遥感〔Remote Sensing〕: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或事物的技术。即不直接接触物体本身,从远处通过各种传感器探测和接收来自目标物体的信息〔包括电磁波、力场、声波、地震波〕,经过信息的传输及其处理分析,来识别物体的属性及其分布等特征的综合技术。 狭义遥感:在高空和外层空间的各种平台上,通过各种传感器获得地面电磁辐射信息,通过数据的传输和处理揭示地面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遥感的分类:按照遥感的工作平台分类: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 按照探测电磁波的工作波段分类: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等。 按照遥感应用的目的分类:环境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地质遥感等

遥感题库加答案

1.遥感是是指从远距离、高空以至外层空间的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探测仪器,通过摄影或扫描方式,对电磁波辐射能量的感应、传输和处理,从而识别地面物体和运动状态的现代化技术系统。 2.一个完整的遥感技术系统应包括地物电磁辐射信息的收集、传输、处理、存贮直至分析与解译(应用)。由空间信息收集系统、地面接收和预处理系统和信息分析应用系统等三大系统构成。 3.遥感技术按照遥感平台不同可分为航天遥感、航空遥感、地面遥感;根据遥感工作波长分类可分为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和多波段遥感等;根据辐射源分类可分为被动遥感和主动遥感。 4.遥感技术主要的特点有哪些。 1、空间特性(探测范围大)——视野辽阔,具有宏观特性 2、波谱特性(信息丰富)——探测波段从可见光向两侧延伸,大大扩展了人体感官的功能 3、时相特性(周期短)——高速度,周期性重复成像 4、收集资料方便,不受地形限制 5、经济特性——工作效率高,成本低,一次成像,多方受益 6、数字处理特性——使其与计算机技术融合在一起,实现了多元信息的复合5.遥感地质学作为遥感技术与地球科学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其理论是建立在物理学的电磁辐射与地质体相互作用的机理基础之上的;技术方法则是建立在“多”技术基础上的。研究对象是是地球表面和表层地质体(如岩石、断裂)、地质现象(如火山喷发)的电磁辐射的各种特性。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有效识别地质体的物性与运动状态,在此基础上,为地质构造研究、矿产资源勘查、区域地质调查、环境和灾害地质监测等工作服务 6.遥感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研究各类地质体的电磁辐射特性及其测试、分析与应用 ?研究遥感数据资料的地学信息提取原理与方法 ?研究遥感图像的地质解译与编图 ?研究遥感技术在地质各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和实效评估 10.世界遥感技术的形成与发展主要经历了早期阶段(航空摄影阶段)阶段、中期阶段(彩色摄影和非摄影方式)阶段和近期阶段(航天遥感)阶段。 11.地质遥感的主要应用领域有哪些? ?基础地质遥感 ?区域地质遥感填图 ?构造地质遥感研究 ?资源勘查遥感 ?遥感矿产勘查 ?能源勘查 ?地质灾害遥感 ?地震地质遥感 ?火山活动与遥感 ?边坡地质灾害遥感 ?地面塌陷 12.选择 (1)下列不是遥感的优势的一项: D _

微波遥感复习题

第一章 1. 微波遥感的微波波段:频率范围:300MHz – 40GHz ;波长范围:1m – 0.75cm.。太阳辐射微波小于地球辐射 微波。地球辐射微波:100MHz – 10GHz :3 nWm-2,100MHz – 1GHZ :29 pWm-2。有鉴于 此,微波遥感多为主动遥感。 2.微波遥感的特点:由于微波的波长较长,能穿透云、雾而不受天气影响,所以能进行全天时全天候的遥感探测。微波对某些物质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能直接透过植被、冰雪、土壤等表层覆盖物。因此广覆盖。全天候、全气候、广覆盖。 3.微博遥感中较多应用相同相位、微小频率差的干涉。 第二章 1.成像几何的一些概念 斜距方向:微波束传播方向。 地距方向:地面上与飞行器飞行方向垂直的方向。 方位方向:飞行器飞行方向。 天线覆盖区:天线波束射到地面的覆盖区。 幅宽 :在地距方向上,微波束’照亮’地球表面的宽度。天线覆盖区在地距方向的 宽度。 近地距线 :幅宽最接近地面轨迹的边。 远地距线:幅宽最远离地面轨迹的边。 视角:天线到地面的垂线与斜距方向的夹角。(技术参数) 入射角:入射线与地面点的法线 的夹角。入射角越小地面起伏越大,反射越强图像上越亮 星下点:飞行器在地面的垂直投影点。 卫星高度:飞行器离开地面的高度 H 。 天线尺度:方位长度 la 和垂直长度 lv 。方位长度平行与飞行方向,垂直长度垂直与飞行方向。 2. 距分辨率:雷达系统在距方向上分辨两个相邻目标点的能力,即返回脉冲在时间上没有重叠 3.斜距分辨率: r r = 2τc 地距分辨率: g r =θ τsin 2c

关于距分辨率:当 = 0,地距分辨率 rg 无穷大 采用侧视 雷达的原因;地距和斜距分辨率均与搭载平台的飞行高度 H 无关;地距分辨率与入射角 有关。近地距 处的分辨率低于远地距处的分辨率。 4. 脉冲压缩技术(关键技术,提高地距分辨率) 知道过程 发射调频宽脉冲,其频率随时间线性变化,称为线性调频脉冲;返回的线性调频脉冲与发射线性调频脉冲的副本经相关器压缩成窄脉冲。压缩的窄脉冲宽度远远小于发射脉冲的宽度。解决了发射功率与提高地距分辨率的矛盾。 压缩的接收调频信号 sinc (πBct ), 其中 Bc = τr -1 为调频带宽,为压缩比。sinc( x )= x x sin 距分辨率:斜距分辨率:r r = Bc 2c ;地距分辨率:g r =θsin 2Bc c 5. 合成孔径雷达技术:现代雷达遥感的核心技术,旨在提高雷达图像的方位分辨率。利用天线的移动合 成一个虚 拟‘长’天线。合成天线的长度(孔径)为实际天线第一次和最后一次探测某一地面点的时 间间隔内实际天线移动的距离。(利用多普勒效应—>频带加宽—>相关操作(压缩技术)—>窄脉冲,现代雷达技术又一关键技术,提高方位分辨率)。 6.脉冲频率(pulse repetition frequency = prf )约束 雷达脉冲在地球表面投射覆盖区。当微波发射器运动时,形成一系列平行覆盖区。为了能 够连续观测地球表面,要求两个相邻的覆盖区在空间上无间断。 在方位方向覆盖区宽度等于方位分辨率 r a 。设搭载平台的移动速度为 v ,发射脉冲周期为T ,频率为 f 。如两个相邻脉冲无间距,则要求在一个脉冲周期内,搭载平台的移动距离不应该超过 r a ,即 T ≤ r a / v 。频率下限: prf min = a r v =a l 2v 。 为了能够辨识两个实际上相邻的两个返回脉冲,要求前一个发射脉冲在远地距端的返回不 应迟于后一个发射脉冲在 进地距端的返回。脉冲频率上限: prf min = θsin 2S c = tan S 2θ ⊥c =θΘtan 2c 0R v =θλtan 20R c l v

遥感概论课后考试题库(带答案)

遥感概论课后考试题库(带答案) 一.多选题 1.航空遥感的优点:() A、空间分辨率高,信息容量大 B、灵活,适用于专题遥感研究 C、各种星载遥感仪器的先行检验者 D、信息获取方便 参考答案:ABCD 2.分辨率是遥感技术及其应用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包括:() A、空间分辨率 B、时间分辨率 C、光谱分辨率 D、辐射分辨率 E、角度分辨率 参考答案:ABCDE 3.遥感制图流程可分为: A、制图目的 B、制图规划 C、制图颜色 D、图像整饰 参考答案:ABCD

4.监督分类对训练区的要求:() A、训练区包含样本的种类与待分区域一致 B、训练样本在各类目标地物面积较大的中心选取、保证均质 C、必须选择和使用多个训练区,才能进行成功有效的识别 D、选择一个训练区即可有效识别 参考答案:ABC 5.航空摄影按摄影所用的波段分为:() A、普通黑白摄影 B、天然彩色摄影 C、黑白红外摄影 D、彩色红外摄影 E、多光谱摄影 参考答案:ABCDE 6.按遥感的应用空间尺度分类为: A、全球遥感 B、乡村遥感 C、区域遥感 D、城市遥感 参考答案:ACD 7.传感器按数据记录方式可分为:() A、成像方式 B、可见光传感器

C、红外传感器 D、非成像方式 参考答案:AD 8.微波遥感的优点:() A、具有全天候、全天时的工作能力,实现实时的动态监测 B、对一些物体及地表层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可以穿透云层 C、微波传感器天线的方向可以调整,能够增强所获取的信息量 D、微波信号与物质组成、结构等方面的特征有关,可以对物质组成进行推测 E、多种频率、多种极化、多个视角,能够真实地反映地物的空间关系、大小尺寸、介电性质以及地表粗糙程度等 参考答案:ABCDE 9.目视解译方法包括:() A、直接判读法 B、对比分析法 C、地理相关分析法 D、信息复合法 E、综合推理法 参考答案:ABCDE 10.遥感技术系统的构成 A、传感器 B、遥感平台

遥感小问答题

习题:(要求手写,附在论文的后面)1名词解释: 遥感 主 动遥感

电磁波谱 光谱反射率 地球同步轨道 • 卫星运行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23小时56分4秒)相同的轨道称为地球同 步卫星轨道(Geosynchronous satellite orbit)(简称同步轨道),高度大约是35860公里 与太阳同步轨道 • 轨道平面绕地球自转轴旋转的方向与地球公转的方向相同, 旋转的角速E 100% ρλλρ=⨯E

度等于地球公转的平均角速度, 即0.9856度/日或360度/年, 这样的轨道称为太阳同步轨道。 –卫星轨道倾角很大,绕过极地地区,也称极轨卫星 –在太阳同步轨道上,卫星于同一纬度的地点,每天在同一地方时同一方向通过 –太阳同步轨道是对地观测卫星用的比较多的。轨道高度在500-1000km。 图像直方图 •直方图是图像中的每个亮度值(DN)的像元数量的统计分布。图像直方图的横坐标表示图像的灰度级变化,直方图的纵坐标表示图像中某个灰度出现的频率。 •直方图是图像灰度分布的直观描述,它能够反映图像的信息量及分布特征。 •如图 – a 水体 b 湿地 c 陆地 对比度增强 对比度增强:通过改变图像灰度的分布形态,扩展灰度分布区间,增加图像反差。 假彩色合成 假彩色合成又称彩色合成。根据加色法或减色法,将多波段单色影像合成为假彩色影像的一种彩色增强技术。 遥感图像判读标志 2问答题: 1、叙述沙土、植物和水的光谱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一般规律。

2、3、 4、

5、微波遥感的特点有哪些? 6、(1)具有全天时、全天候工作能力; 7、(2)对某些地物具有特殊的波谱特征; 8、(3)微波能提供不同于可见光和红外遥感所能提供的某些信息。 9、(4)对海洋遥感具有特殊意义; 10、(5)微波对地表地物有一定穿透能力。 11、缺点: 12、数据处理与解译较为困难。微波数据与可见光、红外数据较难取得 空间上的一致性。 13、 14、简述遥感数字影像增强处理的目的,例举一种增强处理方法,说明 其原理和步骤。 15、 16、 17、月球、火星探测中说明水存在的证据有哪些?

高二地理《遥感技术及其应用》的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高二地理《遥感技术及其应用》的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高二地理《遥感技术及其应用》的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基础练习] 一、选择题 1、遥感是利用一定的技术设备和系统,在远离被测目标的位置上对被测目标的电磁波特征进行测量、记录与分析的技术,根据遥感平台高度的不同,遥感可以分为 A、近地面遥感、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 B、地上遥感、地面遥感和地下遥感 C、近地面遥感、空中遥感和地下遥感 D、地球遥感、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 2、装载传感器的平台叫 A、遥感平台 B、传感平台 C、工作台 D、开发基地 3、接收、记录目标物电磁波特征的仪器是 A、传感器 B、平台 C、数据库 D、电流测量仪 4、遥感的关键装置是 A、航空器 B、传感器 C、胶片质量 D、磁带质量 5、在假彩色卫星影像上,水为 A、灰色和蓝色 B、灰白色 C、浅蓝色 D、红色 6、在黑白遥感图片中,一般建筑物为 A、白色 B、黑色 C、浅灰色 D、灰白色 7、为获取所需的不同信息,完成不同的目的和任务,遥感技术可用 A、不同的传感器 B、不同的运载工具 C、不同的波段和不同的遥感仪器 D、不同的电磁波 8、遥感的特点不包括 A.探测范围大 B.获取资料快 C.受地面条件限制少 D.对地物的分辨率低

9、遥感技术应用的领域包括 ①资源普查②灾害监测③环境监测④工程建设及规划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0、对农作物进行估产属于遥感应用的哪一领域 A.资源普查 B.灾害监测 C.环境监测 D.工程建设及规划 11、遥感影像能够被判读的基础是 A、不同地物反射的电磁波不同 B、不同地物的颜色不同 C、不同地物的体积不同 D、不同地物的位置不同 12、在假彩色卫星影像上河流与公路相比通常 ①宽度不发生变化②宽度从上游到下游逐渐变宽 ③相对比较平直㈣弯曲多变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3、有关遥感应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探测的范围大,能动态反映事物的变化 B、用途广,可广泛有于农业、林业、地质、海洋、水文、气象、测绘、环境保护、防灾救灾和军事等许多领域 C、获得资料的速度快、周期短 D、它需要运用24颗人造卫星才能快速、准确完成各项任务 二、综合题 14.回答遥感技术的有关问题。 (1)遥感技术是在什么原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遥感包括哪几个环节? (3)遥感具有哪些特点? 能力测试 一、选择题 1、遥感探测范围由大到小依次是 A、飞机、陆地卫星、宇宙飞船 B、宇宙飞船、陆地卫星、飞机 C、陆地卫星、飞机、宇宙飞船 D、陆地卫星、宇宙飞船、

微波遥感复习题

1在电磁波谱中,微波的波长范围在( D ) A. 0.1~0.38 um B. 0.38-0.76um C. 0.76-1000um D. 1-1000mm 2下列哪种不属于主动式微波遥感( B ) A. 雷达高度计 B. 微波辐射计 C. 真实孔径雷达 D. 微波散射计 3微波辐射计的温度分辨率可达( D ) A. 1K B. 0.1K C. 0.01K D. 0.02K 4最早的合成孔径雷达是佃65年由(C)改进而来的 A. 微波辐射计 B. 雷达高度计 C. 微波散射计 D. 固定孔径雷达 5电磁波天线是利用电磁波的哪种特性制成的(A) A. 相干性 B. 衍射 C. 叠加 D. 绕射 6雷达遥感中,光滑表面产生的散射为零的是(C) A. 折射 B. 透射 C. 后向散射 D. 前向散射 7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认为:黑体总辐射与绝对温度的(D)次方成正比,这一原理是热红外遥感的基础 A. 一 B. 二 C. 三 D. 四 8瑞利-金斯定律认为:黑体的微波辐射亮度与绝对温度的(A)次方成正比,这 一原理是微波遥感地表亮度温度测量的基础 A. 一 B. 二 C. 三 D. 四 9关于微波辐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 物体温度越高,微波辐射越强 B. 微波辐射不需要经过处理直接就能够使用接收器接收 C. 不同地物间的微波辐射差异较红外辐射差异更大,因此微波可以识别在可见光与红外波段难以识别的地物 D. 微波辐射的强度比红外辐射强 10大气对微波的衰减作用主要有大气中水分子、氧气分子对微波的()和大气微粒对微波的(B)作用 A. 散射吸收 B. 吸收散射 C. 吸收折射 D. 折射透射 11微波遥感中,(A)吸收或发射的谱线是一些连续的谱线 A. 多分子 B. 单分子 C. 多分子和单分子 D. 两者都不是 12 当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的大气微粒直径比波长小得多时,会发生(C) A. 米氏散射 B. 无选择性散射 C. 瑞利散射 D. 其他 13侧视雷达是距离成像,目标实际地面距离(B)记录在显示器、胶片上的距离 A. 小于 B. 大于 C. 等于 D. 小于等于 14合成孔径雷达与真实孔径雷达的不同之处在于(D) A. 真实孔径雷达在不同位置接收同一个地物的回波信号,合成孔径雷达则在一个位置上接收目标的回波 B. 合成孔径雷达在不同位置接收不同地物的回波信号,真实孔径雷达则在一个位置上接收目标的回波 C. 合成孔径雷达在不同位置接收同一个地物的回波信号,真实孔径雷达则在不同位置上接收不同目标的回波 D. 合成孔径雷达在不同位置接收同一个地物的回波信号,真实孔径雷达则在一个位置上接收目标的回波 15(A)是第一个装载侧视雷达的民用雷达卫星

微波遥感原理习题解答

1.简述微波遥感与可见光/红外遥感有什么不同 微波遥感指利用波长1mm-1m电磁波(微波波段)进行遥感的统称;可见光/红外遥感主要指利用可见光(0.4-0.7um)和近红外(0.7-2.5um)波段的遥感技术统称。 微波遥感与可见光/红外遥感相比,有优越性和不足之处。优越性在于:1.微波能穿透云雾、雨雪,具有全天候工作能力;2.主动被动微波遥感都不依赖太阳,具有全天时工作能力;3.微波对地物有一定穿透能力;4.能提供特殊信息,如测定海面形状、海面风速、土壤水分等;5.微波遥感可以记录相位信息,从而获取高程信息和地形形变信息。 不足之处在于:1.空间分辨率较低;2.数据处理和解译较困难;3.与可见光/红外影像在空间位置难以一致。 2.试绘出水平极化和垂直极化波。 3.波长8mm相当于多少GHZ频率?频率为90GHz的波其波长是多少? f=光速/波长=37.5GHZ λ=光速/频率=3.3mm 4.试总结分析大气对微波的吸收和散射作用 大气对微波的吸收作用主要是氧分子和水分子所致,散射作用主要是大气微粒所致,两者均会引起微波的衰减。氧分子对微波的吸收中心波长位于2.53mm和5.0mm处,水分子对微波的吸收中心波长位于1.6mm和13.5mm处,前者对微波吸收作用较强,一般可采用2.06~2.22mm、3.0~3.75mm、7.5~11.5mm和20mm以上作为微波遥感的窗口。大气微粒包括水滴、冰粒和尘埃。当微粒直径远小于波长时,发生瑞利散射,散射截面积与波长的4次方成反比;当微粒直径大于波长时,发生米氏散射,散射截面积与波长的0-2次成反比。微波在非降水云层中的衰减,主要由水粒的吸收引起,在一定温度和一定的微波波长下,与云层含水量呈线性正相关。微波在降水云层中的衰减,主要是米氏散射,不能忽略。在1—300GHz(微波)的频带内,随着波长愈来愈短,大气对微波能量传播的衰减作用由弱到很强,云层微粒和雨微粒对微波的吸收和散射作用从轻微到十分显著。 5.试以侧视雷达从发射脉冲到接收回波的成像过程说明侧视雷达图像距离向分辨率的推 导原理。 在地面可以分辨的两目标最短距离就是侧视雷达图像的距离向分辨率。雷达发射的是短脉冲,信号之间必须相差一个脉冲长度才能分开来。 Rr=τ*C*secβ/2(画图略)

遥感技术基础[习题]

遥感技术基础习题 1、遥感的基本概念。 ☐广义而言,遥感(Remote Sensing)泛指各种非直接接触的、远距离探测目标的技术。对目标进行采集主要根据物体对电磁波的反射和辐射特性,利用声波、引力波和地震波等,也都包含在广义的遥感之中。 ☐通常认为,遥感是从远距离、高空、以至外层空间的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遥感器,通过摄影、扫描等各种方式,接收来自地球表层各类地物的电磁波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识别地面物质的性质和运动状态的综合技术。 2、遥感探测系统包括哪几个部分? ①空间信息采集系统(包括遥感平台和传感器) ⏹遥感传感器:指搭载遥感器的运载工具 ☐按高度大体可分为: 地面平台、空中平台和太空平台三大类 ☐指搭载遥感器的运载工具,按高度大体可分为: 地面平台、空中平台和太空平台三大类 ⏹遥感平台:指搭载遥感器的运载工具 ☐按高度大体可分为: 地面平台、空中平台和太空平台三大类 ②地面接收和预处理系统(包括辐射校正和几何校正) ③地面实况调查系统(如收集环境和气象数据) ④信息分析应用系统 3、与传统对地观测手段比较,遥感有什么特点? ①大面积实时观测。遥感用航摄飞机飞行高度为10km左右,陆地卫星的卫星轨道高度达910km左右,从而,可及 时获取大围的信息。 ②时效性强,获取信息的速度快,周期短。由于卫星围绕地球运转,从而能及时获取所经地区的各种自然现象的 最新资料,以便更新原有资料,或根据新旧资料变化进行动态监测,这是人工实地测量和航空摄影测量无法比拟的。 ③信息客观、真实,信息量大。 ④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好。 ⑤获取信息受条件限制少。在地球上有很多地方,自然条件极为恶劣,人类难以到达,如沙漠、沼泽、高山峻岭 等。采用不受地面条件限制的遥感技术,特别是航天遥感可方便及时地获取各种宝贵资料。 4、遥感有哪几种分类?分类依据是什么? ①按遥感平台的高度分类:航天遥感、航空遥感和地面遥感 ②按所利用的电磁波的光谱段分类:可见光/反射红外遥感、热红外遥感、微波遥感三种类型。 ③按研究对象分类:资源遥感与环境遥感两大类。 ④按应用空间尺度分类:全球遥感、区域遥感和城市遥感。

遥感思考题

《遥感原理与应用》思考题(李小文主编科学出版社) 第2章遥感的基本概念 P15 1.指出图 2.10为测试何种分辨力的标靶,并辨析空间分辨力、 波谱分辨力和辐射分辨力。 2.画图说明三棱镜如何发挥反射作用。 3.遥感图像怎样表达地物的空间特征? 4.遥感影像”测量维”分辨力都有哪些?具体指什么? 5.谈谈你对光的本质学说的认识。 6.几何光学包括哪些基本原理?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几何光学 基本原理?几何光学理论在遥感中应用如何,什么时候又不成立? 7.遥感和普通相机在原理上的异同点是什么? 8.简述地物的空间特征和波谱特征。 第3章电磁波与辐射度学基础 P27 1.在遥感实验中,利用脸盆装水,忽略表面反射,是否可以直接测量出水的体散射?为什么? 2.对点光源有如下规律:辐照度的强度与距点光源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得到关系式: E = I/d2,E1*d12 = E2*d22试用6000K的黑体辐射来估算太阳常数(日地平均距离处,单位时间与太阳光线垂直的单位面积上的太阳辐射)。已知:太阳与地球距离为 1.496X 1011 m,太阳平均半径为6.96×108 m。 3.把Planck公式表示成关于频率f和绝对温度T的函数[W/(m2.HZ)]. 第4章辐射传输基础 P42 l.用遥感专业知识解释“夕阳方照桃花坞,柳絮飞来片片红”。 2.推导考虑天空漫散射光时的表观辐亮度公式。 第5章遥感平台与传感器系统 P80 1.列表比较航空遥感与航天遥感的优缺点。 2.从理论上解释曝光色散(即焦平面的中心曝光 最强,周边变弱)的原因。 3.请利用中心投影的特点,通过一张水平航空照 片推导计算垂直建筑物高的公式。图5.30中aa’ 为建筑A A’在像平面上的投影。请用oa长度r, aa’长度d和H未表示AA’高度h。 4.航空摄影遥感制定飞行计划时,无论是航线方 向还是垂直航线方向,灵都会有一定重叠,请简述 其中原因。 5.简迹可能会影响到航空像片比例尺的因素。 6.SPOT卫星采用把数据记录在卫星上再间接传送到接收站的方式,请问什么SPOT卫星要在高纬度设立接收站? 7.遥感器的扫描方式有哪些?它们各自有什么特征? 8.详述BSQ、BIL和BIP三种存储方法,并说明其各自的适用场合。 9.什么是太阳同步轨道?请阐述采用太阳同步轨道的主要用途。 10.已知Landsat-5卫星的航高为705krn,周期为98.8min。请根据开普勒定律计算高度为920km卫星的运转周期T,已知地球羊径R0 = 6371km。

遥感图像处理习题及解析

遥感图像处理习题及解析 1. 遥感系统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和记录、信息的处理及信息的应用五大部分 2. 接收、记录目标物电磁波特征的仪器称为传感器或遥感器。 3. HDDT (High Density Digital Tape) 高密度磁带 4. 遥感系统示意图:画出哪些部分属于空中,哪些属于地面部分,并将系统分为五大类,标出没类的名称 5. 对于一般不能透过可见光的地面物体对波长 5 cm 的电磁波则有透射能力,用这种能力能做什么? 解析:利用这一特性制作成功的超长波探测装置探测地下的超长波辐射,可以不破坏地面物体而探测地下层面情况,在遥感界和石油地质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6. 反射率、漫反射与实际物体反射的相同之处与不相同之处? 反射率 物体反射的辐射能量P ρ占总入射能量P0的百分比,称为反射率ρ : 不同物体的反射率也不同,这主要取决于物体本身的性质(表面状况),以及入射电磁波 的波长和入射角度。反射率的范围总是≤1,利用反射率可以判断物体的性质。 漫反射 指不论入射方向如何,虽然反射率ρ与镜面反射一样,但反射方向却是“四面八方”。也就是把反射出来的能量分散到各个方向,因此从某一方向看反射面,其亮度一定小于镜面反射的亮度。严格说,对漫反射面,当入射辐照度I 一定时,从任何角度观察反射面,其反射辐射亮度是一个常数,这种反射面又叫朗伯面。设平面的总反射率为ρ,某一方向上的反射因子为ρ’,则: ρ=πρ’ ρ’为常数,与方向角或高度角无关。自然界中真正的朗伯面也很少,新鲜的氧化镁(MgO )、硫酸钡(BaSO4)、碳酸镁(MgCO3)表面,在反射天顶角≤450时,可以近似看成朗伯面。 实际物体反射 多数都处于两种理想模型之间,即介于镜面和朗伯面(漫反射面)之间。一般讲,实际物体表面在有入射波时各个方向都有反射能量,但大小不同。在入射辐照度相同时,反射辐射亮度的大小既与入射方位角和天顶角有关,也与反射方向的方位角与天顶角有关。 %1000⨯=P P ρρ

遥感导论课后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电磁波谱: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则构成了电磁波谱。 (2)遥感平台:装载传感器的平台称为遥感平台。 (3)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是绝对黑体。(4)大气窗口:通常把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5)传感器:接收、记录目标地物电磁波特征的仪器,称为传感器或遥感器。 (6)空间分辨率:图像的空间分辨率指像素所代表的地面范围的大小,即扫描仪的瞬时视场,或地面物体能分辨的最小单元。 (7)数字图像:数字图像是指能够被计算机存储、处理和使用的图像。 (8)遥感数字图像:是以数字形式表示的遥感图像。 1.遥感: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遥感系统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五大部分 3雷达:由发射机通过天线在很短时间内,向目标地物发射一束很窄的大功率电磁波脉冲,然后用同一天线接收目标地物反射的回波信号而进行显示的一种传感器。 二、填空题 (1)遥感按工作方式分为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成像遥感和非成像遥感。 (2)颜色的性质由明度,色调,饱和度组成。 (3)微波的波长为1mm~1m。 (4) 传感器一般由敏感元件、转换元件、转换电路三部分组成。 (5)微波遥感的工作方式属于遥感 (6)侧视雷达的分辨力分为距离分辨力和方位分辨力,前者与脉冲宽度有关;后者与发射波长,天线孔径,距离目标地物。 (7)遥感探测系统包括信息源、信息获取、信息记录和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应用。(8)与常规手段相比,RS的特点为大面积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经济性、局限性。 (9)大气散射包括瑞利散射、米氏散射、无选择性散射。 (10)数字图像增强的方法包括对比度变换、空间滤波、彩色变换、图像运算、多光谱变换。 (11)遥感探测系统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 (12)遥感特点: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和综合性和可比性、经济性、局限性。(13)大气散射类型:瑞利散射、米氏散射、无选择性散射。 (14)图像质量评价:空间分辩率、波普分辩率、辐射分辩率、时间分辩率。 (15)遥感平台分:航天平台、航空平台、地面平台。 三、简答题 8.大气的散射现象有几种类型?根据不同散射类型的特点分析可见光遥感与微波遥感的区别,说明为什么微波具有穿云透雾能力而可见光不能? 答:散射有瑞利散射、米氏散射、无选择性散射。大气云层中,小雨滴的直径比其他微粒最大,对可见光只有无选择性散射发生,云层越厚,散射越强,而对微波来说,微波波长比粒子的直径大得多,则又属于瑞利散射的类型,散射强度与波长四次方成反比,波长越长,散射强度越小,所以微波才能有最小散射,最大透射,而被称为具有穿云透雾的能力。

遥感导论习题部分答案

遥感导论习题部分答案 1.遥感的基本概念是什么?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遥感探测系统包括哪几个部分?被侧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 3.作为对地观测系统,遥感与常规手段相比有什么特点?答:①大面积同步观测:传统地面调查实施困难,工作量大,遥感观测可以不受地面阻隔等限制。②时效性:可以短时间内对同一地区进行重复探测,发现地球上许多事物的动态变化,传统调查,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用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才能获得地球上大范围地区动态变化的数据。因此,遥感大大提高了观测的时效性。③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遥感获得地地物电磁波特性数据综合反映了地球上许多自然、人文信息。由于遥感的探测波段、成像方式、成像时间、数据记录、等均可按照要求设计,使获得的数据具有同一性或相似性。同时考虑道新的传感器和信息记录都可以向下兼容,所以数据具有可比性。与传统地面调查和考察相比较,遥感数据可以较大程度地排除人为干扰。 ④经济性遥感的费用投入与所获得的效益,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可以大大的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⑤局限性遥感技术所利用的电磁波有限,有待进一步开发第二章:1.大气的散射现象有几种类型?根据不同散射类型的特点分析可见光遥感与微波遥感的区别,说明为什么微波具有穿云浮透雾能力而可见光不能。①瑞利散射(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小得多时发生的散射).②米氏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与辐射的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③无选择性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大的多时发生的散射).大气散射类型是根据大气中分子或其他微粒的直径小于或相当于辐射波长时才发生。大气云层中,小雨滴的直径相对其他微粒最大,对可见光只有无选择性散射发生,云层越厚,散射越强,而对微波来说,微波波长比粒子的直径大很多,则又属于瑞利散射的

遥感导论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1.遥感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遥感探测系统包括哪几个部分? 被侧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 3.作为对地观测系统,遥感与常规手段相比有什么特点? ①大面积同步观测:传统地面调查实施困难,工作量大,遥感观测可以不受地面阻隔等限制。 ②时效性:可以短时间内对同一地区进行重复探测,发现地球上许多事物的动态变化,传统调查,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用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才能获得地球上大范围地区动态变化的数据。因此,遥感大大提高了观测的时效性。这对天气预报、火灾、水灾等的灾情监测,以及军事行动等都非常重要。(比较多,大家理解性的删除自己不需要的)③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遥感获得地地物电磁波特性数据综合反映了地球上许多自然、人文信息。由于遥感的探测波段、成像方式、成像时间、数据记录、等均可按照要求设计,使获得的数据具有同一性或相似性。同时考虑道新的传感器和信息记录都可以向下兼容,所以数据具有可比性。与传统地面调查和考察相比较,遥感数据可以较大程度地排除人为干扰。 ④经济性遥感的费用投入与所获得的效益,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可以大大的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⑤局限性遥感技术所利用的电磁波有限,有待进一步开发,需要更高分辨率以及遥感以外的其他手段相配合,特别是地面调查和验证。 第二章: 6.大气的散射现象有几种类型?根据不同散射类型的特点分析可见光遥感与微波遥感的区别,说明为什么微波具有穿云浮透雾能力而可见光不能。

遥感复习题(答案)..

第一章 1、遥感的概念(狭义); 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遥感是指从不同高度的平台(Platform)上,使用各种传感器(Sensor),接收来自地球表层的各种电磁波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对不同的地物及其特性进行远距离探测和识别的综合技术。 2、遥感系统的组成; 信息源:任何目标物都具有发射、反射和吸收电磁波的性质,这是遥感的信息源。信息获取:传感器接收到目标地物的电磁波信息,记录在数字磁介质或胶片上。胶片是由人或回收舱送至地面回收,而数字磁介质上记录的信息则可通过卫星上的微波天线传输给地面的卫星接收站。 信息纪录与传输:地面站接收到遥感卫星发送来的数字信息,记录在高密度的磁介质上(如高密度磁带HDDT或光盘等),并进行一系列的处理,如信息恢复、辐射校正、卫星姿态校正、投影变换等,再转换为用户可使用的通用数据格式,或转换成模拟信号(记录在胶片上),才能被用户使用。 信息处理:地面站或用户还可根据需要进行精校正处理和专题信息处理、分类等。信息应用:遥感获取信息的目的是应用。这项工作由各专业人员按不同的应用目的进行。

3、遥感的分类(按平台、波段、工作方式); (1)按遥感平台分 地面遥感:传感器设置在地面平台上,如车载、船载、手提、固定或活动高架平台等; 航空遥感:传感器设置于航空器上,主要是飞机、气球等; 航天遥感:传感器设置于环地球的航天器上,如人造地球卫星、航天飞机、空间站、火箭等; 航宇遥感:传感器设置于星际飞船上,指对地月系统外的目标的探测。 (2)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 紫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05一0.38μm之间; 可见光遥感:探测波段在0.38一0.76μm之间; 红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76一1000μm之间; 微波遥感:探测波段在1mm一1m之间; 多波段遥感:指探测波段在可见光波段和红外波段范围内,再分成若干窄波段来探测目标。 (3)按工作方式分 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主动遥感由探测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并接收目标的后向散射值量;被动遥感的传感器不向目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接收目标物的自身发射和对自然辐射源的反射能量。 成像遥感与非成像遥感:前者传感器接收的目标电磁辐射信号可转换成(数字或模拟)图像;后者传感器接收的目标电磁辐射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或数字化输出。 4、遥感的特点 1)遥感范围大,可实施大面积的同步观测 2)获取信息快,更新周期短,具有动态监测的特点(时效性) 多时相性 3)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 a具有手段多,技术先进的特点。 (探测波段、成像方式、成像时间、数据记录等都可以按需要设计) b多波段性(波段的延长使对地球的观测走向了全天候。) 4)经济效益高,用途十分广泛 比传统方法大大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遥感习题集汇总

1.狭义遥感所记录的是地物的( A )特性。 A.电磁波B.可见光 C.运动参数D.机械波 2.大气窗口是指( C ) A.没有云的天空区域 B.电磁波能穿过大气层的局部天空区域C.电磁波能穿过大气的电磁波谱段 D.没有障碍物阻挡的天空区域。 3.红光波段的波谱范围是( D )微米 A.0.38-0.76B.0.38-0.43 C.0.5-0.56D.0.62-0.76 4.在近红外波段反射率有明显升高的地物是:( D ) A.雪 B.水体 C.腐泥 D.植物 5.我国第一颗地球资源遥感卫星是( B ) A.SEASAT B.CBERS C. FY-1 D.IKONOS 6.下列哪种卫星数据时间分辨率最高?(A) A.气象卫星B.陆地卫星 C.海洋卫星D.军事卫星 7.陆地卫星TM数据的地面分辨率为:( B ) A.10米 B.30米 C.0.61米 D.80米 8.在航线摄影中,像对的航向重叠度应在()之间。 A.60%-50% B.60%-53% C.30%-15% D.30%-10% 9.在遥感中,影像的基本单位是:( A ) A.像元 B.亮度 C.栅格 D.色调 10.研究同一地区不同时相的动态变化时,常用的方法是( C )。 A.比值运算 B.主成分变换 C.差值运算 D.缨帽变换

11.多项式方式进行几何纠正时,采用二次项时至少有( D ) A.3个控制点 B.4个控制点 C.5个控制点 D.6个控制点 12.图像的像元值集中在直方图的左侧和右侧,中间色调少,则称为:()A.正态分布图像 B.低对比度图像 C.线性图像 D.高对比度图像 13.多波段影像中,标准假彩色合成方案为:( C ) A.321 B.453 C.432 D.742 14.在可见光黑白像片上,目标地物的()是识别地物的主要标志。 A.形状和颜色 B.大小和颜色 C.大小和色调 D.形状和色调 15.遥感技术监测有害气体污染时,使用的解译标志是( A )。 A.植被 B.烟雾 C.水体 D.土壤 16.非监督分类中一种有代表性的方法是( B )。 A.分级集群法 B.ISODATA C.特征窗口分类法 D.最大似然比分类法 17.数字图像中,像素的属性特征以( C )来表达。 A.坐标值 B.灰度值 C.亮度值 D.直方图 18.监督分类方法是( A )。 A.先分类后识别 B.边学习边分类 C.类别是未知的 D.人工干预和监督下的分类方法 19.水体高度富营养化,受到严重的有机污染,浮游生物的浓度高时,与背景水体的差异可以在( B )波段影像上被识别。 A.可见光 B.近红外 C.热红外 D.微波 20.城市热岛效应监测多用( )影像。 A.可见光 B.近红外 C.热红外 D.微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