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年级科学上册 变色花教案 苏教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 变色花教案 苏教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 变色花教案 苏教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 变色花教案 苏教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变色花教案苏教版

1、初步学会自制蔬菜指示剂。

2、能够用自制的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科学知识

1、知道生活中常见的显示酸性、碱性和中性的物质。

2、了解指示剂的作用是能够分辨物质的酸碱性。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愿意探究变色花的秘密,意识到事物变化是有规律的。

2、领悟到化学世界的奇妙,产生进一步探究奥秘的愿望。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l 初步学会自制蔬菜指示剂。l 能够用自制的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l 知道生活中常见的显示酸性、碱性和中性的物质。l 了解指示剂的作用是能够分辨物质的酸碱性。学习成果评价:概念发展层次1:通过学习不能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显示酸性、碱性和中性的物质,不知道了解指示剂的作用是能够分辨物质的酸碱性。层次2:了解指示剂的作用是能够分辨物质的酸碱性。但是不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显示酸性、碱性和中性的物质。层次3:了解指示剂的作用是能够分辨物质的酸碱性。也不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显示酸性、碱性和中性的物质。探究能力:

层次1:没有学会自制蔬菜指示剂。不能够用自制的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层次2:学会自制蔬菜指示剂。不能够

用自制的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层次3:会自制蔬菜指示剂。能够用自制的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教学材料:课前涂过白醋和碱水的白色纸花、喷壶、白醋、检测物质用的果冻盒(贴上标签)、烧杯、滴管。紫甘蓝、塑料袋子教学步骤: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学生/教师互动目的二次备课集中话题老师变小魔术:出示纸花,用喷壶往“花瓣”和“叶子”上喷紫甘蓝水,当学生感到很惊奇时,问学生:谁能猜出其中的奥秘?学生开始讨论:这是为什么?然后向老师汇报

。这个步骤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愉快的接受新课的教学。同时可以引出本课的研究课题。探索和调查教师引导学生猜测说出理由:什么原因使花瓣变红了,叶子变绿了?纸花上可能有什么物质?学生进行猜测:如果猜不出来可以让学生看看书上的例子。学生汇报,教师问学生想不想自己也来变变这个小魔术。在得到学生肯定的回答后,教师教学生如何制作蔬菜指示剂。教师用紫甘蓝演示,让学生仔细观看。然后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来制作这样一个蔬菜指示剂。教师让学生用自己做的蔬菜指示剂来做实验,看看哪些物质会发生不同的变化。让学生开始实验,在实验前教师要提醒学生把看到的情况记录下来,并且要对实验数据进行总结学生完成后,教师让学生进行总结和汇报,教师要即使纠正学生的说法。教师提出问题:你们刚才看见的现象分为哪几类?学生回答:一共是两类,一个是紫甘蓝水变成了红色一个是让紫甘蓝水变成了绿色。教师告诉学生能够使

紫甘蓝水变红的物质是酸性物质,能够使紫甘蓝水变绿的物质是碱性物质,能检验出酸性和碱性物质的物质的叫做酸碱试剂。教师让学生了解家里还有哪些物质是酸性的?哪些物质是碱性的?让学生了解酸性,碱性物质的意义,教师让学生自己看书,然后请学生思考后回答,有什么样的意义?教师和学生一起来研究如何来如何制造紫甘蓝指示剂。通过让学生用紫甘蓝指示剂验证一些物质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物质有的是酸性物质有的是碱性物质。学生认识酸性和碱性物质的意义。回顾和解释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哪些知识呢?学生进行思考,然后回答。今天我们学习了酸碱指示剂的知识,知道了如何制造它们,还知道如何利用它来验证一些物品。教师提问,你能把我们是如何做的整个过程和大家说说吗?学生汇报,教师进行补充。对今天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解释一些和本课知识有关的其它问题。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全集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 1.水滴里的生物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借助显微镜这种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 知识与技能 ●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 ●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 ●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滴水里有什么。 难点:科学地使用显微镜。 教学准备: 放大镜、显微镜、水样、切片、图片、抹布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一、引导学生观察采集的水样 1.学生观察水样:课前请大家从熟悉的地方采集了水样,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你带来的水样是什么样的? 2.学生汇报。 3.学生可用放大镜等进一步观察水样并汇报。你是用什么方法观察到这些结果的? 4.谈话:假如让你进一步对水样进行观察,你想借助什么工具? (引导学生明白要想观察极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体要借助工具——显微镜) 5.激趣:取一滴水放在显微镜下,水滴里有什么?这将是怎样一个世界呢? 二、引导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1.讲述: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2.学生认识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 3.教师示范使用方法。强调轻拿轻放。 4.使用显微镜观察时,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2)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 (3)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三、组织学生借助显微镜观察水样 1.谈话:显微镜下,水滴里到底会有什么?让我们一起细心、耐心、认真地来观察一滴水,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画在活动记录上。 2.学生分组观察。 (在学生活动时教师要注意巡回指导他们的观察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发现,指导他们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 3.汇报交流:水滴里到底有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在运动吗? (汇报时教师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观察记录,并让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 4.教师小结:在一滴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是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它们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板书:微生物)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些不动的微生物中,最常见的是水藻,有蓝藻、团藻、金藻等。运动的微生物中有钟形虫、草履虫等。此外,水中还有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的微生物——细菌,细菌一般也是不动的,有球状的、杆状的、螺旋状的。 5.认识其他的水中微生物:不同的微生物喜欢生活在不同的水域中,想看看水中还有哪些微生物?(多媒体展示——水中各种常见微生物) 四、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并认识微生物的相关知识 1.学生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 (1)谈话:你知道如此神奇的世界是谁第一个发现的吗? (2)学生阅读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的故事,教师作相应补 充介绍。资料: 列文虎克,A.van Antonie van Leeuwenhoek (1632~1723) 荷兰显微镜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1632年10月24日生, 1723年8月26日卒,生卒地均在荷兰的代尔夫特。幼年没有受过正规教育。1648年到阿姆斯特丹一家布店当学徒。20岁时回到代尔夫特自营绸布店。中年以后被代尔夫特市长指派做市政事务工作。这种工作收入不少,又很轻松,使他有较充裕的时间从事他自幼就喜爱的磨透镜工作,并用之观察自然界的细微物体。由于勤奋及本人特有的天赋,他磨制的透镜远远超过其同时代人。他制造的放大透镜以及简单的显微镜,形式很多;透镜的材料有玻璃、宝石、钻石等。他一生磨制了 400多个透镜。他的遗物中有一架简单的透镜,其放大率竟达270倍。 (3)提问:通过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你有什么想法?假如现在让你用显微镜去观察,你想观察什么?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试题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 一、填空题 1、细菌、霉及病毒,要用显微镜才能看清楚,所以通常把它们称作(微生物)。 2、在适宜的温度(35℃~40℃)下,(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变成酸奶。 3、青霉分泌出的某种物质能杀死细菌,这种物质叫(青霉素)。 4、物体在(温暖)和(潮湿)的环境条件下,容易发霉。 5、(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5、(荷兰)的(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英国)的(弗莱明)发现(青霉素),(英国)的(胡克)发现(细胞)。 7、人的身体是由(皮肤)、(骨骼)、(肌肉)、(血液)和(脂肪)等组成。 8、细菌体积(微小),几万个细菌合在一起才有头发那么粗,它们有三种形态:(杆菌)、(球菌)、(螺旋菌)。 9、霉喜欢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生长,防止发霉的方法有:(真空包装)、(放干燥剂)、(低温保存)、(太阳曝晒)等。 10、服用抗生素,可以有效地治疗因(细菌)导致的疾病。 11、细菌、霉、病毒是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12、细胞有不同的(形状)、(大小)和(功能)。 13、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和细菌叫做(病菌)

14、许多传染病是由(病菌)引起的。 15、绝大多数的微生物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二、判断题 1、在空气中、水中、地下、动植物和人体里,都有微生物。(√) 2、大多数细菌对人类是有害的。(×) 3、电冰箱能保鲜食物,主要是利用它产生较冷的环境,创造使食物不容易发霉的条件。(√) 4、服用抗生素,可以有效地治疗因病毒导致的疾病。(×) 5、生命体在都由细胞构成。(√) 6、注射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方法。(√) 7、大肠杆菌、变形虫、啤酒酵母菌都是微生物。(√) 8、病菌会通过各种途径侵入人体。(√) 9、在空气、土壤、动植物体内以及食物中都可以找到霉。(√) 11、电冰箱能保鲜食物,主要是利用它产生较冷的环境,创造使食物不容易发霉的条件。(√) 12、霉对人类都是有害的。(×) 13、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 三、选择题 1、下面的细菌对人类有益的是(A)。

最新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复习资料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 一、1、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命体。分布极广,空气中、水中、泥土里、动植物体内和体表都有。细菌、霉、病毒,要用显微镜才能看清楚,是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2、第一个揭开微生物秘密的是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 3、绝大多的微生物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4、自制酸奶要放入冰箱冷藏,但不能存放太久。吃变质的酸奶会引起腹泻、消化不良,甚至中毒! 5、在适宜的温度下,(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变成酸奶。 6、细菌体极微小,有三种基本形态:球菌、杆菌、螺旋菌。 7、细菌也要“吃”食物。有的利用阳光自己制造食物,有的从动植物身上吸收养料。如,牙齿表面的细菌靠食物的残渣生活。 8、细菌繁殖很快,一个细菌在数小时内可以繁殖出几百万甚至上亿个后代。 9、细菌的功:(生产腐殖质)、(生产食物)、(生产药品和生物塑料)、(净化环境)、(生产然料)等。细菌的过:(会致病)。 10、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和细菌叫做(病菌)。许多传染病是由(病菌)引起的。 11、减少致病细菌的传播:(捂住鼻子打喷嚏)、(用热水冲洗筷子)、(勤用肥皂洗手)。 12、物体在(温暖)和(潮湿)的环境条件下,容易发霉。 13、青霉菌分泌出的某种物质能杀死细菌,这种物质叫做(青霉素)。 青霉菌是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的。 14、霉的功:人类利用霉菌(制酱)、(做腐乳)、(生产农药)、(发酵饲料)等。 霉的过:霉菌会(造成食物或其他物品变质);(危害人的健康,引起动植物病变。15、(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大多数细胞都是非常小的,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但个别细胞却很大,如鸡蛋中的蛋黄。 16、最初发现细胞的是英国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胡克)。 17、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生物体的衰老、死亡,也是由细胞的衰老、死亡造成的。 二、1、使用显微镜里要注意什么? 答:(1)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2)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 (3)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2、怎样防止食物和物品发霉? 答:(1)真空包装;(2)放干燥剂;(3)低温保存;(4)太阳曝晒。 3、伤口化脓是怎么回事? 答:当人体遇到病菌入侵时,白细胞便会与病菌展开激战。在消灭这些入侵者时,白细胞也会有很大的伤亡。“脓”就是死亡的白细胞和病菌的尸体。 4、请你设计如何自制酸奶? 答:材料:牛奶、玻璃瓶、酸奶、小勺、杯子、温度计、锅、高压锅等。 步骤:(1)在鲜牛奶里加入1至2勺白糖,煮开几分钟。 (2)待牛奶冷却到35至40摄氏度,加入两勺酸奶,仔细搅匀。 (3)再倒进消毒过的保温容器里,盖上盖子。 (4)保温5至6个小时后,酸奶就做成了。 现象:牛奶变成了粘稠的酸奶。

六年级科学上册 变色花教案 苏教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变色花教案苏教版 1、初步学会自制蔬菜指示剂。 2、能够用自制的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科学知识 1、知道生活中常见的显示酸性、碱性和中性的物质。 2、了解指示剂的作用是能够分辨物质的酸碱性。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愿意探究变色花的秘密,意识到事物变化是有规律的。 2、领悟到化学世界的奇妙,产生进一步探究奥秘的愿望。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l 初步学会自制蔬菜指示剂。l 能够用自制的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l 知道生活中常见的显示酸性、碱性和中性的物质。l 了解指示剂的作用是能够分辨物质的酸碱性。学习成果评价:概念发展层次1:通过学习不能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显示酸性、碱性和中性的物质,不知道了解指示剂的作用是能够分辨物质的酸碱性。层次2:了解指示剂的作用是能够分辨物质的酸碱性。但是不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显示酸性、碱性和中性的物质。层次3:了解指示剂的作用是能够分辨物质的酸碱性。也不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显示酸性、碱性和中性的物质。探究能力: 层次1:没有学会自制蔬菜指示剂。不能够用自制的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层次2:学会自制蔬菜指示剂。不能够

用自制的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层次3:会自制蔬菜指示剂。能够用自制的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教学材料:课前涂过白醋和碱水的白色纸花、喷壶、白醋、检测物质用的果冻盒(贴上标签)、烧杯、滴管。紫甘蓝、塑料袋子教学步骤: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学生/教师互动目的二次备课集中话题老师变小魔术:出示纸花,用喷壶往“花瓣”和“叶子”上喷紫甘蓝水,当学生感到很惊奇时,问学生:谁能猜出其中的奥秘?学生开始讨论:这是为什么?然后向老师汇报 。这个步骤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愉快的接受新课的教学。同时可以引出本课的研究课题。探索和调查教师引导学生猜测说出理由:什么原因使花瓣变红了,叶子变绿了?纸花上可能有什么物质?学生进行猜测:如果猜不出来可以让学生看看书上的例子。学生汇报,教师问学生想不想自己也来变变这个小魔术。在得到学生肯定的回答后,教师教学生如何制作蔬菜指示剂。教师用紫甘蓝演示,让学生仔细观看。然后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来制作这样一个蔬菜指示剂。教师让学生用自己做的蔬菜指示剂来做实验,看看哪些物质会发生不同的变化。让学生开始实验,在实验前教师要提醒学生把看到的情况记录下来,并且要对实验数据进行总结学生完成后,教师让学生进行总结和汇报,教师要即使纠正学生的说法。教师提出问题:你们刚才看见的现象分为哪几类?学生回答:一共是两类,一个是紫甘蓝水变成了红色一个是让紫甘蓝水变成了绿色。教师告诉学生能够使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小学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学计划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班级:六年级任课教师:××× 一、教材分析 1.本学科所使用教材的编排体系 苏教版国标本《科学》六年级下册是在六年级上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本册教材从探究对象上看,突出了认识系统和平衡,从过程与方法上看,注重拓展与应用,从探究水平看,以指导性探究为主,逐步向自主性探究过渡。本册共由六个单元组成:《我长大了》、《遗传与变异》、《进化》、《共同的家园》、《神奇的能量》、《拓展与应用》。 2.全套教材的特点 (1)从问题入手 (2)强调秦立科学探究的过程 (3)重视过程中数据资料的收集与积累 3.本册教材的内容结构及特点 内容结构:这套《科学》教材打破了原有的科学知识体系,更强调科学概念结构化,把相关的科学概念重新组合在新的单元主题之下,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的结合和渗透科学的人文精神。 特点:从这套教材的“单元主题结构表”和“科学探究序列表”的图表中,您可以看出,我们这套教材以整体结构上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和论证,集中体现《课标》新理念,特别是引进了法国“做中学”的教学思想,让学生有一种既见树木又见树的感觉饿。 4.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预测收和收集证据的能力。 (2)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5.单元教材分析 本册共由六个单元组成:《我长大了》、《遗传与变异》、《进化》、《共同的家园》、《神奇的能量》、《拓展与应用》。 第一单元《我们长大了》是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有关生长发育和良好生活习惯等具体内容标准建构的。它是在学生们已经了解动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植物的一生”、“养蚕”),知道人类是如何繁衍后代(“我是怎样出生的”)的基础上引领孩子们对自身——从出生到现在以至将来的生长变化进行深入探究的一个单元。本单元重在指导学生认识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全册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 1.水滴里的生物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借助显微镜这种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 知识与技能 ●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 ●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 ●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滴水里有什么。 难点:科学地使用显微镜。 教学准备: 放大镜、显微镜、水样、切片、图片、抹布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观察采集的水样 1.学生观察水样:课前请大家从熟悉的地方采集了水样,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你带来的水样是什么样的? 2.学生汇报。 3.学生可用放大镜等进一步观察水样并汇报。你是用什么方法观察到这些结果的?4.谈话:假如让你进一步对水样进行观察,你想借助什么工具? (引导学生明白要想观察极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体要借助工具——显微镜) 5.激趣:取一滴水放在显微镜下,水滴里有什么?这将是怎样一个世界呢? 二、引导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1.讲述: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2.学生认识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 3.教师示范使用方法。强调轻拿轻放。 4.使用显微镜观察时,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2)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 (3)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三、组织学生借助显微镜观察水样 1.谈话:显微镜下,水滴里到底会有什么?让我们一起细心、耐心、认真地来观察一滴水,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画在活动记录上。 2.学生分组观察。 (在学生活动时教师要注意巡回指导他们的观察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发现,指导他们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 3.汇报交流:水滴里到底有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在运动吗? (汇报时教师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观察记录,并让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4.教师小结:在一滴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是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它们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板书:微生物)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些不动的微生物中,最常见的是水藻,有蓝藻、团藻、金藻等。运动的微生物中有钟形虫、草履虫等。此外,水中还有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的微生物——细菌,细菌一般也是不动的,有球状的、杆状的、螺旋状的。 5.认识其他的水中微生物:不同的微生物喜欢生活在不同的水域中,想看看水中还有哪些微生物?(多媒体展示——水中各种常见微生物) 四、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并认识微生物的相关知识 1.学生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 (1)谈话:你知道如此神奇的世界是谁第一个发现的吗? (2)学生阅读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的故事,教师作相应补充介绍。资料: 列文虎克,A.van Antonie van Leeuwenhoek (1632~1723) 荷兰显微镜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1632年10月24日生,1723年8月26日卒,生卒地均在荷兰的代尔夫特。幼年没有受过正规教育。1648年到阿姆斯特丹一家布店当学徒。20岁时回到代尔夫特自营绸布店。中年以后被代尔夫特市长指派做市政事务工作。这种工作收入不少,又很轻松,使他有较充裕的时间从事他自幼就喜爱的磨透镜工作,并用之观察自然界的细微物体。由于勤奋及本人特有的天赋,他磨制的透镜远远超过其同时

苏教版科学六上变色花教案设计

《变色花》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变色花》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物质在变化》单元中的第三课。本课旨在通过探究变色花的奥秘来认识两类物质——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教学中我设计了学生制作好的“指示剂”鉴别身边物质的酸碱性的活动,使学生体会到“指示剂”这个神奇物质在不同酸碱性物质中的变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生活中常见的碱性物质。 2.知道生活中常见的酸性物质。 3.知道指示剂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教师的示范了解自作指示剂的过程。 2.能用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探究的过程中,能积极大胆的阐述自己发现,体现探究的乐趣。 2.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常见的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难点:用指示剂检测身边物质的酸碱性。 教学方法:情趣导入法、实验探究法、任务驱动法。

教学准备: 紫色甘蓝指示剂、肥皂水、洗衣液、橙汁、白醋、橘子数个、白色纸花、 试管若干、试管架若干、水槽若干、胶头滴管若干、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问题-猜想 1.同学们,刘谦听说过吗?老师也跟这魔术大师学了一手,想看吗?接下来就是我们一起见证奇迹的时刻! 2.表演魔术:教师出示准备好的纸花,并在上面喷水,学生认真观察。 3.设疑:你们认为使花变色的奥妙在哪里呢? 4. 我非常欣赏同学们科学的思维方式,任何看似奇异的现象只是因为其中蕴藏着一些我们暂时不明白科学道理,刚才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假设,这些假设是否正确呢?我们要通过什么来验证? (设计意图:利用魔术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任务一:尝试探究,揭示概念 任务呈现:学生尝试实验 让学生在装有白醋和碱水的烧杯中分别滴入五六滴紫甘蓝水,观察现象。 自主学习:1.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 展示交流:生发现:紫甘蓝水遇白醋变红,遇肥碱水变绿。 教师讲解:1.什么是酸、碱性物质什么是酸碱指示剂。 2.说明指示剂的用途和应用范围。

最新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 (一)探究的问题:在哪些条件下馒头容易发霉 材料:干湿馒头、塑料袋。方法: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 材料:地球仪、纸做的小船、火柴梗等。 步骤:(1)用纸做的一只小船,插一根火柴梗作为桅杆。 (2)让船在地球仪上模拟航行。 (3)观察船进港,有什么发现? 我的发现:先看见进港船只的桅杆,再逐渐看见船身; 出港的船只,则总是船身先消失,然后桅杆才逐渐隐没在海平面下。 结论:地球是球形。 (三)实验名称: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 材料:铁盒、土豆泥、番茄酱、铁架台、酒精灯等。 步骤:(1)在铁盒子里放一些土豆泥,做成山的形状,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一个小洞。(2)往洞里倒入一定量的番茄酱,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洞口。 (3)将铁盒子放到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受热后番茄酱的外溢现象。 现象:先看到冒出大量水汽和烟尘,然后看到番茄酱向外溢出。

结论:这个实验说明,火山是由于地下熔化的岩浆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发而形成的。 (四)实验名称:地震的模拟实验 材料:毛巾、细干木棍等。 步骤:(1)把桌上的毛巾叠成几层,平放在桌上,两手按住毛巾的两头,向中间挤压,观察毛巾会发生什么变化? (2)用手握住木棍两端,用力将它压弯、直至压断。注意当木棍被压断时,你听到什么声音?手有什么感觉? 现象:毛巾会发生弯曲,成了褶皱状;木棍被压断时,听到“啪”的声响,同时手有强烈的震颤感。 结论:地壳的岩层在相互挤压时会发生褶皱,褶皱突然断裂时大地剧烈震动,释放出巨大的能量,造成严重破坏,这就是地震。 (五)探究问题:冷暖变化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材料:酒精灯、容器、水、小石块、镊子、火柴。 方法:用镊子夹住一小片石头,在酒精灯火焰上烧一会儿,然后迅速放入冷水中;接着再烧,再浸入冷水中。反复几次,观察石头的变化。 现象:反复几次后,小石块碎裂。 结论:冷暖变化对岩石有破坏作用。 (六)探究的问题:流水的搬运作用 材料:木条、沙子、泥土、沙盘、胶带、塑料杯、小水盆。 方法:1.用本条将沙子和泥土的混合物推至沙盘的一侧。2.将混合物抹平,保证混合物各处的厚度相同。3.将木尺横放在沙盘上,固定住,把底部有孔的水杯架在沙盘和木尺之间。4.沙盘伸出桌外的一端底部有孔,地上放一水盆接水。5.往水杯中加水,观察现象。 现象:沙子和泥土不断被水流带走。 结论:流水有搬运作用。 (七)实验名称:蜡烛变化的实验。 材料:蜡烛、烧杯、澄清的石灰水、三脚架、酒精灯、燃烧皿(白瓷)、石棉网等。 步骤:(1)取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2)将另一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重新罩在火焰上方。 (3)将一只白瓷的燃烧皿盖在蜡烛火焰上方,过一会儿取下白瓷燃烧皿,观察它的底部。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3.3、变色花教案

变色花 课程标准:物质的变化 教学目的: 过程技能 1.初步学会自制蔬菜指示剂。 2.能够用自制的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科学知识 1.知道生活中常见的显示酸性、碱性和中性的物质。 2.了解指示剂的作用是能够分辨物质的酸碱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愿意探究变色花的秘密,意识到事物变化是有规律的。 2.领悟到化学世界的奇妙,产生进一步探究奥秘的愿望。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初步学会自制蔬菜指示剂。 ●能够用自制的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知道生活中常见的显示酸性、碱性和中性的物质。 ●了解指示剂的作用是能够分辨物质的酸碱性。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通过学习不能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显示酸性、碱性和中性的物质,不知道了解指示剂的作用是能够分辨物质的酸碱性。 层次2:了解指示剂的作用是能够分辨物质的酸碱性。但是不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显示酸性、碱性和中性的物质。 层次3:了解指示剂的作用是能够分辨物质的酸碱性。也不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显示酸性、碱性和中性的物质。 探究能力: 层次1:没有学会自制蔬菜指示剂。不能够用自制的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层次2:学会自制蔬菜指示剂。不能够用自制的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层次3:会自制蔬菜指示剂。能够用自制的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教学材料:课前涂过白醋和碱水的白色纸花、喷壶、白醋、检测物质用的果冻盒(贴上标签)、烧杯、滴管。紫甘蓝、塑料袋子 教学步 骤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目 的 二次备课 集中话 题老师变小魔术:出示纸花,用 喷壶往“花瓣”和“叶子”上 喷紫甘蓝水,当学生感到很惊 奇时,问学生:谁能猜出其中 的奥秘? 学生开始讨论:这是为什么? 然后向老师汇报。 这个步骤可以极大 的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他们愉快的接受 新课的教学。同时可 以引出本课的研究 课题。

六年级苏教版科学上册全册课后反思

《水滴里生物》是显微镜下的世界的第一课,随着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将进入一个崭新的、以前从未接触过的微观世界。按照教材的要求,需要学生先来建造一个小池塘,再用显微镜来观察水滴里的小生物。教材的创意是好的,然而,以前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什么都没有看到。又到教学这一课了,怎么办。查了不少资料,才明白是我们的显微镜倍数太低,放大的倍数不够,因此,那些小生命不愿意显露庐山真面目。于是,就采用观察显微镜下番茄酱的办法。没有现成的载玻片,只能自己做,做完还得一个一个自己先观察一遍,保证每个载玻片学生都能看清楚。可是,又带来了新的问题:教材要求观察水滴里的生物,而番茄酱是没有生命的,如何导入就成了关键。在准备的时候,无意中发现科学教室中种了吊兰的透明水杯中长出了不明生物,透明的,会扭动。是的,就是它了。于是,上课之后,我就让学生观察透明水杯,学生很容易就发现水杯里的小生命,接着,给学生抛出了问题:水杯里除了我们肉眼能看到的小生命之外,有没有其它小生命了呢?如果有,你准备如何找出它们。这样的导入,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就被吸引到水中了,积极性非常高。番茄酱的标本,同样给了学生很强的震撼了,通过学生的操作,每个学生都看到了显微镜下番茄酱的样子,很是兴奋。当我告诉它们看到的是番茄酱的样子时,学生都露出了不可思议的神色。可以说,这样的课,学生是蛮喜欢上的,当然,教师需要做好多准备工作。不过,看到学生欣喜的样子,再累也值! 课后反思: 同学们对本课的内容非常感兴趣!对显微镜的内容也非常感兴趣! 做酸奶 1.让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 在教学《做酸奶》第一课时,因为考虑到时间的关系,决定让学生把做酸奶这一实践活动延续到家里进行。在上第二课时的课上作了一次调查,发现回家做酸奶的同学寥寥无几,难得有个别同学做了却没有成功。因此决定和学生一起再经历一次做酸奶的过程。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我们教师应该做一个科学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 2.在实验前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与方向。 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应该了解实验变量的控制问题,但是真要做起实验来,他们却往往忽略了这一点而导致实验数据的误差或直接的失败。作为我们教师就应该有意识地在学生实验前将这一技能有目的地进行渗透,以让学生在今后的实验过程中知道如何对实验变量加以控制。 3.实验后及时地作出总结 每一个实验都传授给学生一定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但对于小学生来讲要自己悟出其中的涵义还是比较困难的,作为一个教师就要进行适当的引导,这样一来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都会得到提升,科学素养就会得到锻炼与提高。 《馒头发霉了》教学反思 发霉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食物或其他物品发霉的例子经常可见。霉是什么?为什么会发霉?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发霉?霉一定是有害的吗?这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且乐于探究的问题。本课的探究活动从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 全 册 教 学 设 计

第一单元显微镜的下的世界 1课《水滴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 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 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过程与方法: 能借助显微镜这种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1、放大镜、显微镜、水样、玻片、抹布等、观察水样 2、技能准备:课前简单培训制作玻片标本的注意点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观察教师准备的水样 (1)学生观察水样 (2)学生汇报:观察烧杯里的水,你观察到水里有什么?这些结果你是用什么观察到的? (3)讨论:这杯水里是是真的只有这些东西呢?还有没有可能有其它

的东西? (4)谈话:怎么才能知道这杯水里有没有我们刚才说的细菌等这些东西? (引导学生明白要想观察极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体要借助工具——显微镜) 二、引导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各小组领取)(1)谈话: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目镜(对着眼睛) 物镜(对着标本) 载物台(放置标本) 反光镜(反射光线、照亮标本) 调节螺旋(调节焦距、看清标本) 镜臂 通光孔 (2)教师讲解并示范使用方法。强调 ①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②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 ③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④轻拿轻放。

苏教版科学六上变色花word教案

变色花》教学设计 王石中心小学许桂珍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36 页 教学目标: 1.愿意探究变色花的秘密,领悟到化学世界的奇妙,意识的事物变化是有规律的,产生进一步探索奥妙的愿望。 2.知道日常生活中有呈酸、碱、中性的各种物质。 3.初步学会自制蔬菜指示剂(紫甘蓝汁)、能利用自制的蔬菜指示剂(紫甘蓝汁)鉴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4.体会到运用科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重点难点:自制指示剂并检测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教学准备:会变色的白色纸花,喷壶,紫甘蓝,紫甘蓝汁,碱水,白醋,烧杯,镊子,盐水,茶水,洗衣粉水,肥皂水及各种带检测物品。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 1.师:你们看过魔术表演吗?最近老师学会了一个小魔术今天要表演给同学们看,教师出示一只白色的纸花,用喷壶往纸花和叶上喷水(花变红叶变绿)问:你有什么发现,能提出什么问题?(教师出示准备好的白纸花,并在上面喷“水”。学生好奇的观看。) 师:大家看到了什么? 生:花红了,叶绿了。 2.教师归纳学生中的问题——“花为什么变色了?”进一步引导同学猜想如: ①花瓣上可能涂了什么东西; ②叶子上可能喷了什么药水; ③喷壶里的“水”可能是什么药品等等,这里可以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产生多种猜测。 师:要想判断同学们猜想的是否正确,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 设计意图:利用魔术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学生尝试、探究 1.教师向学生分发自己的“水” 。让他们在装有白醋和碱水的烧杯中。分别滴入五六滴紫包菜汁,观察现象。 (学生对现象的出现表现的异常兴奋。) 2.生发现:紫包菜汁会让白醋变红,让碱水变绿。 3.教师讲解什么是酸,碱和中性物质,并说明了指示剂的用途和应用范围。

苏教版科学六上变色花教案设计

《变色花》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变色花》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物质在变化》单元中的第三课。 本课旨在通过探究变色花的奥秘来认识两类物质一一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教学中我设计了学生制作好的“指示剂”鉴别身边物质的酸碱性的活动,使学生体会到“指示剂”这个神奇物质在不同酸碱性物质中的变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生活中常见的碱性物质。 2.知道生活中常见的酸性物质。 3.知道指示剂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教师的示范了解自作指示剂的过程。 2.能用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在探究的过程中,能积极大胆的阐述自己发现,体现探究的乐趣。 2.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常见的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难点:用指示剂检测身边物质的酸碱性。

教学方法:情趣导入法、实验探究法、任务驱动法。 教学准备: 紫色甘蓝指示剂、肥皂水、洗衣液、橙汁、白醋、橘子数个、白色纸花、试管若干、试管架若干、水槽若干、胶头滴管若干、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问题-猜想1.同学们,刘谦听说过吗?老师也跟这魔术大师学了一手,想看吗? 接下来就是我们一起见证奇迹的时刻! 2.表演魔术:教师出示准备好的纸花,并在上面喷水,学生认真观察。 3.设疑:你们认为使花变色的奥妙在哪里呢? 4.我非常欣赏同学们科学的思维方式,任何看似奇异的现象只是因为其中蕴藏着一些我们暂时不明白科学道理,冈吋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假设,这些假设是否正确呢?我们要通过什么来验证? (设计意图:利用魔术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任务一:尝试探究,揭示概念任务呈现:学生尝试实验 让学生在装有白醋和碱水的烧杯中分别滴入五六滴紫甘蓝水,观察现 象。 自主学习: 1.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 展示交流: 生发现:紫甘蓝水遇白醋变红,遇肥碱水变绿。 教师讲解: 1.什么是酸、碱性物质什么是酸碱指示剂。

最新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整理

最新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我们长大了 1,成长的标志有很多,比如:身高和体重的增加、我们越来越懂事了、鞋子变得挤脚了.我们出生时没有牙齿,最先长出来的牙齿是乳牙,乳牙脱落后长出来的是恒牙.青春期男女身高最先出现快速生长.会测量自己身高和体重并记录.测量体重的工具是:体重秤. 2,测量身高时,我们应该脱鞋,身体站直,目视前方,测量体重时,衣物越少,测量结果越准确.人刚站在体重称上时,体重称的指针会不断变化,所以应该等体重称指针稳定后读数. 3,青春期是我们儿童向成年人过度的时期.女孩大约从十岁开始,将陆续进入青春期;而男孩要稍微晚一些.在这个时期,我们的身体形态,心理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青春期除了身高突增外,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性发育的开始. 4,9-10岁(或10-11岁)这一年间长得特别快,这是你已经进入了青春期的标志.除了这段时间,人还有一个生长高峰期,就是从出生到一岁这一年间. 5,青春期的心理特点:(1)性意识骤然增长,容易对异性产生好感;(2)智力水平迅猛提高;(3)独立欲望增强,对事物有自己的见解,并能作出自己的判断,但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过高或过低.(4)情感世界充满风暴,情绪不稳定,容易与老师家长对立;(5)兴趣爱好广泛,求知欲和好奇心强;(6)人际交往欲望强烈,有强烈的集体归属感和依赖性. 6,一个人的成长与成熟意味着他将要更加自觉地承担起更多的责任.青春期对待异性的正确做法是:保持正确的交往态度和方式,而不是讥笑、杜绝、禁止异性的交往.男孩在青春期时会出现变声、遗精等生理现象,这些都是青春发育过程

中出现的正常现象.拔胡须会损伤毛囊,会使细菌侵入身体.穿高跟鞋的坏处:穿高跟鞋容易使足前部受到挤压,引起脚趾外翻造成扁平足,还会加重骨盆负担,造成盆处狭窄给日后生育带来困难.少年健康的大敌:吸烟和酗酒. 7,人的一生要经过胎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期、青春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连线:牙牙学语—婴幼儿期,努力工作—青年期,十月怀胎—胎儿期,生长迅速—青春期抚育后代—成年期,颐养天年—老年期,勤奋求学—学龄期. 第二单元遗传与变异 1,子女与父母之间一般都有或多或少保持着相似的特征,这种特征称为遗传,遗传现象普遍存在. 2,子代与父代之间,同一物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特征,这种特征称为变异,变异现象普遍存在. 3,变异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遗传物质发生改为而引起的变异,称为可遗传的变异,如太空椒----染色体变异,能遗传;另一种是在不同环境下产生的变异,其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称为不可遗传的变异,如用眼不当造成的近视、车祸导致的后天残疾等,不遗传. 4,没有遗传,就没有相对稳定的生物界;没有变异,生物界就不可能进化和发展.遗传和变异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 5,孟德尔,现代遗传学之父,曾做过著名的“碗豆实验”进行遗传和变异的研究.看一看P20孟德尔和后续者的研究与发现,P21袁隆平爷爷的故事.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6,用人工的方法可以使遗传物质发生变异,如X射线照射种子、无籽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 1、水滴里的生物有鼓藻、草履虫、水藻、钓钟虫、轮虫等。 2、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命体,通常要借助显微镜才可以看清楚。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分布极广,空气中、水中、泥土中、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都有微生物。细菌、霉菌,病毒都是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变形虫,酵母菌硅藻等都是。 3、荷兰人列文虎克发现了微生物,并制作了显微镜。 4、自制酸奶的步骤①鲜牛奶里加一些白糖,煮开几分钟。加白糖是为了提高风味,煮开是为了杀死里面的微生物。②待牛奶冷却到35C —40C 的时候,加入适量的酸奶,仔细搅匀。冷却的原因是防止把乳酸菌烫死,把持乳酸菌的活性。③倒进消过毒的保温杯,盖上盖子, 保持密闭环境。④保温5-6小时后,时间不宜过长(容易变质),也不宜过短(发酵不完全)。酸奶就做成了。 5、牛奶变成酸奶,是因为酸奶中有一种名为乳酸菌的细菌。在适宜的温度下,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成酸奶。乳酸菌属于杆菌。 6、细菌体积微小,几万个细菌合在一起才有头发丝那么粗,三种基本形态:杆菌、球菌、螺旋菌。 7、细菌也要吃食物,有的细菌利用阳光自己制造食物、有的细菌从动植物身上吸收养料。 8细菌的繁殖很快,一个细菌可以在数小时内繁殖出几百万甚至上亿个后代。繁殖方法是分裂繁殖。计算方法:繁殖一次乘一个2。

9、细菌的功:利用细菌生产腐殖质。生产新的食物(果酒,泡菜),生产药品和生物塑料。过:有的会致病(肺炎双球菌、大肠杆菌)。 10、减少致病细菌的传播方法① 捂住鼻子打喷嚏② 用热水冲洗筷子③ 勤用肥皂洗手。 11、东西发霉主要是霉菌造成的。霉菌是一种呈绒毛状、棉絮状、或者蜘蛛网状的丝状真菌。 馒头发霉对比实验 温暖潮湿装有湿馒头的塑料袋放暖气上容易发霉 温暖干燥装有干馒头的塑料袋放暖气上不容易 寒冷潮湿装有湿馒头的塑料袋放冰箱里不容易 寒冷干燥装有干馒头的塑料袋放冰箱里不容易结论:在温暖和潮湿的环境条件下,容易发霉。 12防止发霉的方法:真空包装,放干燥剂低温保存太阳暴晒< 霉菌的功与过:功:制酱、做腐乳、发酵饲料等。过:造成食物和其他物品变质,危害人的健康。 英国弗莱明发现青霉素,可以治疗细菌性疾病。 13、英国胡克发现了细胞。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大多数细胞都很小,要用显微镜才能看清楚,个别却很大,如鸡蛋中的蛋黄。草履虫,细菌是单细胞生物 14、生命体大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好像是构成生命体的“积木”。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生物体的衰老、死亡也是由细胞的衰老、死亡引起的。

苏教版科学六上《变色花》说课教案

《变色花》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变化单元的第三课《变色花》,本单元主要讲的是物质的变化,教材从生活中的熟悉的一个个变化入手,提升学生对物质变化的认识,并试图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科学知识和科学概念的过程中,提高科学探究的水平,使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可以改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关注与科学有关的问题的积极性。 本节课从“使指示剂变色”的单一角度初步认识酸性和碱性的物质,至于酸和碱的性质及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变色的原因本课不讲,留待学生以后到中学化学课中学习。 依据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学科特点、学习内容和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道生活中常见的酸性和碱性物质,了解指示剂的作用。 2、初步学会自制蔬菜指示剂,能够用自制的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3、乐于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常见的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教学难点是:用自制的指示剂检测身边的物质。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针对本课教学内容教法学法选用: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谈话法、演示法、讲解法。 教具准备:试纸、会变色的白色纸花(花朵用醋浸过,叶子用碱水浸过)、喷壶、紫甘蓝、紫甘蓝汁、碱水、白醋、检测物质用的烧杯、滴管、镊子、盐水、茶水、洗衣粉水、肥皂水、厚塑料袋。 《科学课程标准》强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的机会。教师是科学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遵循这些理念,我为本课设计了这样的三个环节: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二、观察实验、研讨探究;三、巩固拓展、延伸交流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通过变魔术导入新课 看过魔术表演吗?有什么感觉?老师最近学会了一个小魔术,想表演给同学们看,你们愿意看吗? 板书:变色花 然后出示一支白色的纸花,用喷壶往纸花和纸叶上喷“水”,当学生感到很惊奇时,问学生:你有什么发现? 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归纳学生中的问题——“花为什么变色了?” 进一步引导同学猜想,如做花瓣和叶子的纸上是否做了“手脚”,喷壶里的“水”是否有问题,花瓣上可能涂了什么东西,叶子上可能喷了什么药水,喷壶里的“水”可能是什么药品等等,这里可以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产生多种猜测。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花的颜色变了,白花变成了红花绿叶。很自然的在头脑中就会产生这样的颖问:花为什么会变色呢?

最新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科学科教学工作计划 六(1)班科任教师文忠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主要担任六(1)班的科学教学工作,全班共有学生32人,其中男生有18人,女生有14人。大部分学生身体健康,活泼好动、求知欲望强烈,但自我管理能力差,意志力弱,需培养和磨练。经过三年的科学学习,学生平时在科学学习上,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但在家过于娇惯的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较弱。受基础设施限制的原因,有些探究活动因学生的知识面受到限制无法展开,还有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探究活动的方法不系统,探究习惯需培养,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待培养。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由以下五单元组成:《显微镜下的世界》、《我们的地球》、《物质在变化》、《遗传与变异》、《假设与实验》,在探究序列中的水平是:1、探究对象主要是认识系统与平衡;2、过程与方法着重与假设与实验、拓展与应用;3、探究水平是以自主探究为主。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是了解微生物世界,知道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并有意识地应用到科学知识指导自己日常生活的主要单元。本单元由以下几课组成:《水滴里的生命》、《做酸奶》、《馒头发霉了》、《搭建生命体的“积木”》。 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是从人类探索地球的形状开始的,引领学生从地球表面到地球内部去认识地球。本单元由以下几课组成:《地球的形状》、《地球

的表面》、《地球的内部》、《火山与地震》、《地表的变迁》。 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是属于“物质世界”板块中“物质的变化范畴”,教材从生活中熟悉的变化入手,提升学生对物质变化的认识,并试图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科学知识和科学概念的过程中,经历部分或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水平,使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是可以改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关注与科学有关的问题的积极性。本单元由以下几课组成:《我们周围的变化》《铁钉生锈了》、《变色花》、《洗衣服的学问》。 第四单元《探索宇宙》的教学只要求学生了解一些月球的现象就行了,这是十分复杂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不能讲解的太深奥。 第五单元《假设与实验》中包括以下内容: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证据为基础;2、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本单元由以下两课组成:《假设》、《实验》。 三、教学目标 1、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科学的习惯和生活习惯。 2、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以及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实验中的观察能力、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的解释,学习解释模型,以验证的假设。 3、学会用书籍、网络、报刊等查阅资料,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与价值观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大胆细心、注重数据、敢于质疑的科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4、利用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及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学生人与自然相处的意识。 5、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和表达的见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