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节 海岸带和全球海平面变化

第三节 海岸带和全球海平面变化

第三节  海岸带和全球海平面变化
第三节  海岸带和全球海平面变化

第三节海岸带和全球海平面变化

(第一课时)

【目标导航】:

1.海岸及海岸带的相关概念,海岸类型及其特点

2.海岸带开发的方式

【学习重难点】

不同的海岸类型的特点及利用方式

【自主学习】

一、海岸的基本类型

1、什么叫海岸和海岸线

2、基岩海岸又称什么?它的是特点什么?

3、砂质海岸又称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4、淤泥质海岸的特点是什么?滩涂和湿地是发展什么的理想场所?

5、生物海岸分为哪两种?主要分布在哪里?

6、连云港沿海的海岸属于哪种类型?钓鱼岛的海岸属于哪种类型?

二、海岸带及其利用

1、海岸带的概念是什么?我国海岸带的范围习惯上如何界定?

2、写出你所知道的海岸带的利用方式?

3、海洋空间利用的方式有哪些?

4、围海造陆的影响是什么?

【合作探究】

完成表格

【典例分析】

1、根据以下描述的海岸特点判断海岸类型

①地势险峻、坡陡水深、海岸曲折

②坡缓水清

③海岸宽度大,坡度小,海岸线平直

④分布于热带、亚热带较低纬度的海岸地带

2、将下列有对应关系的内容连接起来

A 基岩海岸①海滨浴场

B 砂质海岸②港口建设

C 淤泥质海岸③保护海滩

D 生物海岸④滩涂养殖

【检测反馈】

江苏省有大片未开垦的滩涂资源,这里是重要鱼虾贝类的产区,有众多的资源供开发。据此回答1~3题。

1.材料所述江苏省海岸的组成物质主要是()

A.砾石和沙子

B.淤泥

C.红树林

D.珊瑚礁

2.形成该种海岸的海岸线()

A. 平直

B.多岬湾

C.曲折

D.不确定

3.江苏沿海地区的地形主要是()

A.山地

B.丘陵

C.平原

D. 高原

4.从中国海岸类型分布来看,我国北方多()

A. 生物海岸

B.基岩海岸

C.砂质海岸

D.淤泥质海岸

5.阅读下列不同海岸的景观图片,回答问题。

①②③④

(1)图片所在海域一定位于热带的是__________。

(2)图片所在海岸在海洋减灾防灾中具有良好作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片所在海岸线曲折的是__________

【学习反思】

第三节海岸带和全球海平面变化

(第二课时)

【目标导航】:

1.海平面上升的影响

2.如何应对海平面上升

【学习重难点】

海平面上升的影响

【自主学习】

三、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的影响

1、写出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到海平面上升的关系图

2、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体现了地理环境的什么特征?

3、缓解全球气候变暖需要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努力,发达国家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

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什么原则

4、海平面上升的影响有哪些?

5、读图1-3-14,你同意哪种观点?你还能想出其他应对海平面上升的措施吗?

【合作探究】

除了海平面上升,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还有哪些?

【典例分析】

目前全球变暖,变暖的气候对海岸带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海岸带变宽

B.土地利用减少

C.浅海渔场增多

D.海岸生态变化

【检测反馈】

2011年11月26日绿色和平组织志愿者在德班托起一个巨大的风力发电机模型(如左图),呼吁前来参加气候变化大会的各国政府采取措施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保护全球脆

弱地区和人群免遭伤害。右图为“碳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大力开发风能资源,减少CO2排放,直接影响图乙中的环节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为维持⑤环节降低大气中CO2含量的作用,人类迫切需要( )

A. 开垦沼泽

B. 开发水能

C. 保护雨林

D. 退耕还湖

3.目前,人类所利用的海域主要在( )

A. 大洋盆地和大陆坡

B. 海岸带和浅海

C. 海沟和大洋中脊

D. 边缘海和内海

4.目前人类获取动物蛋白质的重要手段是

A. 海洋捕捞

B. 海水养殖

C. 水产品加工

D. 海水淡水

5.材料一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1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全体缔约方

会议在南非德班召开。

材料二北冰洋冰雪面积变化

(1) 德班气候大会召开期间,我省的昼夜长短状况是________,此时我省主要盛行________(风)。

(2) 北冰洋冰雪面积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这种变化将导致下垫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减少,从而进一步造成北极地区气温________。

(3) 极冰融化将造成海平面升高,雪线。

(4) 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趋势与下图中箭头________(填数字)的增强有关。

【学习反思】

高考专题强化训练:地壳运动规律

高考专题强化训练:地壳运动规律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伯利兹蓝洞的形成主要与海平面变化和近岸存在大片石灰岩区域有关,其形成于海平面较低的冰川时期,后期由海水涌入形成。下图示意伯利兹蓝洞的景观,完成1~2题。 1.伯利兹蓝洞形成的主要作用足 A. 冰川侵蚀 B. 流水侵蚀 C. 地壳下沉 D. 火山喷发 2.在伯利兹蓝洞形成刚期,全球 A. 生物多样性减少 B. 地壳运动更为活跃 C. 陆地面积从小变大 D. 气温由低到高 答案:1.B 2.D 【解析】 1.根据材料,在冰川时期,海平面低,近岸地区存在大片的石灰岩地区。后海水涌入形成伯利兹蓝洞,形成的主要作用是流水侵蚀,B对。冰川侵蚀不是主要作用,A错。与地壳下沉、火山喷发无关,C、D错。 2.在伯利兹蓝洞形成初期,是由冰川时期开始,海平面低,后海平面升高,全球气温由低到高,D对。生物多样性由少到多,A错。冰川时间气温低,应与地壳运动弱相关,B错。随着蓝洞形成,陆地面积从大变小,C错。 “尖峰石阵”是澳大利亚西南部南邦国家公园(南纬30°附近)的一种著名石灰岩景观。石灰岩由海洋中的贝壳演变而成。在太古时代,那里被森林覆盖。从海边吹来的沙逐渐形成沙地,将森林淹埋,在原始森林枯萎、大地被风化后,沙沉下去了,残存在根须间的石灰岩就像塔一样被遗留了下来。下图为南邦国家公园“尖峰石阵”景观图。据此回答3~4题。

3. “尖峰石阵”形成的过程是() A.海水沉积、板块运动、风力沉积、风力侵蚀 B.海水沉积、板块运动、风力侵蚀、风力沉积 C.板块运动、海水沉积、风力沉积、风力侵蚀 D.风力沉积、海水沉积、板块运动、风力侵蚀 4. “尖峰石阵”风力沉积最显著的季节是澳大利亚的( )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解析:3.A 4.D 3. 结合材料可知,“尖峰石阵”是石灰岩景观,石灰岩是海洋沉积物形成的,后经过板块运动上升到海平面以上,海风将沙子吹到该地,沙子沉积后形成沙地并淹埋森林,经风化后沙沉下去,出露的石灰岩经风力侵蚀形成石柱,从而形成“尖峰石阵”。 4. 结合材料可知,沙子主要来源于海边,该地位于30°S附近的澳大利亚西南部,南半球冬季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此时受盛行西风的影响,风力沉积作用最明显。 “鼠穴”是由于水涡旋带动石块或砾石的研磨作用在河流溪间的岩石床址上形成的圆洞。由于水流中携带的砾石对坑穴的侧壁进行不断刮擦,使得坑穴壁光滑如镜,其形似井,地貌学上又称之为“壶穴”。(如下图)。据此完成下列5~7题。 5.形成壶穴的最主要的地质作用是 A.侵蚀作用B.变质作用C.岩浆冷凝D.堆积作用 6.壶穴多分布于 A.水流缓慢的下游河段B.高温清洁的水域环境 C.裂隙发育的上游河段D.稳定半封闭

第四章地壳运动及变化(2017高考真题模拟新题)

E单元地壳运动及变化 E1地壳物质循环 5.E1 6.E1 [2017·江苏卷] 图3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图3 5.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乙、甲 D.丙、甲、乙 5.B[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与地壳运动。从该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可以看出,乙处岩层出现断裂、错位,为断层构造;丙为侵入型岩浆岩层,为岩浆侵入乙所在岩层形成的,丙岩层上方为侵蚀面,再往上才形成沉积岩层甲。所以B正确。 6.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A.1 B.2 C.3 D.4 6.B[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与地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未形成褶皱的沉积岩层应与地平面平行,而形成褶皱后沉积岩层发生弯曲变形。从该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中的岩层倾斜状况可以看出,甲、乙附近沉积岩层与地平面相比,发生倾斜,且甲、乙附近沉积岩层倾斜角度不同,因此该地区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两次褶皱,所以B正确。 E1[2017·天津卷] 读图3,回答第3题。 图3甘肃省张掖某地区地貌景观 3.图3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和主要的地质构造最可能是() A.岩浆岩、褶皱B.沉积岩、褶皱 C.岩浆岩、断层D.沉积岩、断层 3.B[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岩石类型和地质构造的判断。地表裸露的岩石在风化、侵蚀等外力作用下形成碎屑物质,再经风、流水等外力的搬运、沉积,最后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沉积岩的典型特征是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图中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为沉积岩。该地区岩层受内力作用影响,发生弯曲且并未丧失连续性,因此该地区主要的地质构造为褶皱。所以B正确。

第三节 海岸带和全球海平面变化

第三节海岸带和全球海平面变化 (第一课时) 【目标导航】: 1.海岸及海岸带的相关概念,海岸类型及其特点 2.海岸带开发的方式 【学习重难点】 不同的海岸类型的特点及利用方式 【自主学习】 一、海岸的基本类型 1、什么叫海岸和海岸线 2、基岩海岸又称什么?它的是特点什么? 3、砂质海岸又称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4、淤泥质海岸的特点是什么?滩涂和湿地是发展什么的理想场所? 5、生物海岸分为哪两种?主要分布在哪里? 6、连云港沿海的海岸属于哪种类型?钓鱼岛的海岸属于哪种类型? 二、海岸带及其利用 1、海岸带的概念是什么?我国海岸带的范围习惯上如何界定? 2、写出你所知道的海岸带的利用方式? 3、海洋空间利用的方式有哪些? 4、围海造陆的影响是什么? 【合作探究】 完成表格

【典例分析】 1、根据以下描述的海岸特点判断海岸类型 ①地势险峻、坡陡水深、海岸曲折 ②坡缓水清 ③海岸宽度大,坡度小,海岸线平直 ④分布于热带、亚热带较低纬度的海岸地带 2、将下列有对应关系的内容连接起来 A 基岩海岸①海滨浴场 B 砂质海岸②港口建设 C 淤泥质海岸③保护海滩 D 生物海岸④滩涂养殖 【检测反馈】 江苏省有大片未开垦的滩涂资源,这里是重要鱼虾贝类的产区,有众多的资源供开发。据此回答1~3题。 1.材料所述江苏省海岸的组成物质主要是() A.砾石和沙子 B.淤泥 C.红树林 D.珊瑚礁 2.形成该种海岸的海岸线() A. 平直 B.多岬湾 C.曲折 D.不确定 3.江苏沿海地区的地形主要是() A.山地 B.丘陵 C.平原 D. 高原 4.从中国海岸类型分布来看,我国北方多() A. 生物海岸 B.基岩海岸 C.砂质海岸 D.淤泥质海岸 5.阅读下列不同海岸的景观图片,回答问题。 ①②③④ (1)图片所在海域一定位于热带的是__________。 (2)图片所在海岸在海洋减灾防灾中具有良好作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片所在海岸线曲折的是__________ 【学习反思】

2020年高考地理重难点专练04 地壳运动与地形塑造(含解析)

重难点04 地壳运动与地形塑造 〖重难点解读〗 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对地理环境的演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本部分是高考的重点。从历年高考题本专题在高考命题中的命题频率很高。从高考题分布情况看,重难点主要集中在地表形态形成的过程和作用力,尤其是从整体性原理的视角,审视某地地貌形态演变及其产生的影响是近年来命题的重点。此外,地形、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是重要的命题点,难度一般。命题形式上常采用地貌景观图、剖面图、地质构造图作为命题素材,考查地貌的形成过程和内外力作用的过程。 〖典例探究〗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节选)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下图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 (6分) (4)指出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4分) 【答案】(1)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湖盆)。山脉隆起,导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山脉隆起,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 (4)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或板块运动趋势不变)。 【解析】以里海的演化过程为背景材料,考察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问题,包括地壳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气候与湖泊盐分的关系、板块边界问题等内容。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课时安排:2课时 知识目标: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了解内、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了解地质构造的主要类型及其所形成的地貌;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能力目标:通过读图,能够正确判别地质构造的类型。并能利用地质构造的规律去指导生产实践;通过读图,能够自己学会分析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能够应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自然界的一些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地壳运动及地壳物质的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美的观念。 [教学重点]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教学难点]读图判别地质构造的类型;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教学方法]课件演示法、比较法、读图分析讨论法、野外实地考察法(教学条件允许)[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课件展示喜马拉雅山及在山上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提出问题:为什么在喜马拉雅山脉中的岩层发现了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呢?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喜马拉雅山上海洋生物化石的发现,说明在很久之前,喜马拉雅山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由于地壳运动,使这个地区的海底抬升成为陆地,地表形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学生活动:举一些反映地壳运动或者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例子。 教师提问:地壳为何运动?地表形态为什么会不断地发生变化?运动和变化的力量来自哪里?以此引入地质作用的教学。 (板书:一、地质作用) (板书:1.地质作用的含义) 教师讲解:我们把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叫地质作用。 及时检测: 下列地理事物和现象中,不属于地质作用的是()。 A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B大寨梯田 C岩层的断裂、错位 D荷兰的围海造田 (板书:2.地质作用的分类) 教师讲解: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列表如下,学生阅读教材完成下表:

海洋环境与全球气候变化课程教学大纲

海洋环境与全球气候变化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74120520 课程中文名称:海洋环境与全球气候变化 课程英文名称:Marine Environment and Global Climate Change 学分:1.5 周学时:1.5-0.0 面向对象: 预修要求:熟悉基本知识、培养思维和表达能力及合作精神、提高中外文自然科学文献的阅读能力,形成对海洋与气候变化领域研究的兴趣。 一、课程介绍 (一)中文简介 全球气候变化(Global Climate Change)是指在全球范围内,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 持续较长一段时间的气候变动,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自然、经济、社会变化。本课程重点关注近百年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和海洋环境,主要讲授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海岸带与海洋在自 然环境、社会经济以及政策三方面的响应。首先是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机制,详细阐 述气候变化下海岸带与海洋大气、水文、能量、海岸带典型生态系统的变化,介绍现有的气候预测模型与理论基础;其次是介绍气候变化下海岸带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存在的威胁以及应对措施;最后讨论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各国际组织、国家出台的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气候变暖)应对政策、我国施碳排放交易政策与立场、以及蓝碳计划的发展与预测。 (二)英文简介 Global Climate Change is a change in the statistical distribution of weather patterns when that change lasts for an extended period of time, and its impacts on nature, economy and communities. Climate change may refer to a change in average weather conditions, or in the time variation of weather around longer-term average conditions. This course focuses on global climate changes in marine and coastal environment within recent 100 years. It mainly introduces the changes of coastal environm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lices responses under the climate changes.

海平面变化与地壳运动

海平面变化与地壳运动 全球变暖破坏地壳均衡致灾........................................ . (1) 海洋变暖改变地球倾斜角度........................................ . (1) 海平面上升主因是地壳变动........................................ . (2) 地壳均衡降低海面上升风险........................................ . (2) 全球变暖破坏地壳均衡致灾 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使失去冰盖的大陆地壳均衡上升,增高海面的海洋地壳均衡下降,形成新一轮的地壳均衡运动。在球面上,海洋地壳下降,将挤压大陆地壳收缩,陆海边缘是强烈的挤压带。阿尔卑斯- 喜马拉雅地震带与环太平洋地震带几乎是正交的,地震的顺序表明地球表层形变的必然过程,可以通过历史地震记录来寻找规律。南北对称,东西呼应,这是一般规律。一处的破裂为另一处的破裂创造条件。 冬至和夏至的黄赤交角达到最大值23.5 度。在冬至,太阳潮的高潮点在南回归线白天达到最大值,夜间变为最小值,太阳潮的高潮点在北回归线白天达到最小值,夜间变为最大值,形成半日为周期的最大潮汐的南北摆动。在夏至,太阳潮的高潮点在北回归线白天达到最大值,夜间变为最小值,太阳潮的高潮点在南回归线白天达到最小值,夜间变为最大值,形成半日为周期的最大范围的潮汐南北摆动。如果此时月亮的白赤交角也达到最大值28.6 度,且与太阳、地球近似成一线,就会形成最强的潮汐南北摆动。这是强震易发生在冬至和夏至附近的原因。2019年12月26日月亮赤纬角为27.9 度,为日月大潮,为印尼地震海啸提供了较强的潮汐条件;2019年6月22日月亮赤纬角为28度,为月亮近地潮,23 日为日月大潮,潮汐南北摆动的条件最优,形成强震的机会最大。 堪察加-日本-菲律宾西南-东北效应带是环太平洋地震带的一部分——西太平洋地震带,美国加利福尼亚地震和智利地震都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另一部分——东太平洋地震带。今后,堪察加-日本-菲律宾-苏门答腊一带的地震活动可能加强。这将为苏门答腊和日本的大震扫清障碍。 海洋变暖改变地球倾斜角度

海岸带和全球海平面的变化

第三节海岸带和全球海平面变化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和景观图片,概述海岸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2、列举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 3、运用资料,说明海平面变化对海岸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教学重点: 海岸带及其利用 基础知识梳理: 一、海岸的基本类型 1、海岸的定义: 2、(水边线的定义:) 3、海岸线的定义:;海岸线的总长约为 4、海岸地貌的类型: (1)、基岩海岸(岩岸) ?特点: ?成因:陆地山脉或丘陵延伸入海的边缘 ?利用: ?分布: (2)、砂质海岸 ?特点: ?成因:山地、丘陵地区的河流携带的砾石、粗砂、细砂等在河口沉积 ?利用:

?分布: (3)、淤泥质海岸 ?特点: ?成因:平原地带河流携带的淤泥沉积而成 ?利用: ?分布: (4)、生物海岸 红树林海岸 ?分布:分布热带及亚热带的淤泥海岸:广东、广西、海南岛沿岸 ?利用:抵御海浪侵蚀,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 珊瑚礁海岸 ?分布:热带基岩海岸边缘:南沙群岛、澳大利亚大堡礁 ?利用:抵御海浪侵蚀、避风良港 二、海岸带及其利用 1、海岸带的定义: 我国海岸带划分:向陆域延伸千米,向海域延至米等深线1、海岸带的特点: 濒临平原地区的海岸带较宽广 濒临山地丘陵地区的海岸带较为狭窄 2、海岸带的地理优势: 3、海岸带利用方式: 三、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的影响

1、海平面上升的原因: 2、全球气候变化对海岸带影响的表现: 3、海平面上升对海岸带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四、巩固练习 1、连线 辽东半岛生物海岸 海南岛亚龙湾淤泥质海岸 江苏砂质海岸 南沙群岛基岩海岸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海水平均高潮水位与陆地的交线叫海岸线 B、海水平均高低潮水位之间的地带叫潮间带 C、潮间带向海陆两侧扩展到一定宽度叫海岸带 D、海岸的发育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3、具有分布在较低纬度特点的海岸类型是() A、基岩海岸 B、砂质海岸 C、淤泥质海岸 D、生物海岸 4、关于海岸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按照物质组成,海岸可分为基岩海岸、砂质海岸、淤泥质海岸和生物海岸四种类型 B、基岩海岸多分布我国江苏沿海海岸、台湾省西海岸等地 C、淤泥质海岸坡度平缓,适宜发展滩涂农业、生态旅游和建设海港 D、生物海岸可分为珊瑚礁海岸和红树林海岸,在温带和北亚热带海岸发育良好

沿海地区海平面变化趋势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华 中 师 范 大 学 本 科 生 课 程 作 业 论文题目沿海地区海平面变化趋势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完成时间 2013年12月25日 课程名称 全球变化研究 姓 名 王路琪 专 业 地理科学 年 级 2010级 成 绩 评卷人 姓 名 王路琪 学 号 2010214295

沿海地区海平面变化趋势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王路琪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武汉430079) 摘要:根据气候和海平面在整个历史长河中的变化规律,结合当前各国科学家对气候变化所做的实验、分析,讨论了沿海地区的海平面变化趋势。海平面上升是全球变暖和沿海地区人类活动加剧的必然结果,海平面上升加剧了沿海灾害,威胁着沿海地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并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风暴潮加剧、海岸侵蚀、潮滩湿地减少、涵闸废弃、洪涝灾害加剧、海堤破坏、海水入侵等灾害效应。因此,沿海地区政府决策应考虑未来海平面变化的影响。关键字:海平面变化;人类社会;影响 引言:未来海平面上升还是下降,对全球环境会造成严重影响,这个问题一直为各国政府和地球科学家所关注。最近100年,全球平均升温0.3℃~0.7℃,海平面每年上升0.1cm-0.2cm[1]。这个现象引起人们警惕。在全球变化中,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对人类社会影响最为严重,具体到某一地区就是相对海平面上升这一海洋环境地质灾害问题。目前,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距海50km以内的海岸地区,沿海地区的平均人口密度约较内陆高出10倍。荷兰学者估计如果今后一个世纪海平面上升1m,直接受影响的土地将有500×104 km2,人口约10×108,耕地约占世界的三分之一。因此,近年来世界各国政府、社会和科学界都十分注意海平面上升及其对海岸带的影响研究。在1989年美国科学院院长Frank Press就指出:“海岸带管理应当考虑将来海平面上升”[2]。 海平面上升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它已经并将继续给沿海地区工程设施和城市发展带来种种不良影响。本文通过广泛收集前人的研究成果,给出全球海平面变化趋势的预测,并就海平面变化对沿海地区可能造成的危害作综合阐述,旨在提高全民意识,影响政府决策,减缓这一地质灾害。

浅谈海平面变化影响因素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217033871.html, 浅谈海平面变化影响因素 作者:边鹏郭媛媛 来源:《城市地理》2017年第08期 摘要:海平面变化对全球经济以及人类生存具有重大影响,然而现如今人类对海平面变化规律和机制的研究还未完善。历史时期海平面变化的记录有三类海洋沉积,影响海平面变化的因素包括海水温度、盐度、陆地水体、人类活动,而综合来说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因素是地球温度的变化。 关键词:第四系;海平面变化;影响因素;地球温度 海平面变化是全世界具有领海主权国家所关注的关乎国民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沿海地区经济大多较为发达,居住人口较多,海平面的上涨会淹没大量高价土地,让世界上百分之50 的人无家可归,虽然已经意识并且认识到这种危机的存在以及很大可能会发生,但是关于海平面变化的规律和机制由于面向全球调研,人类还很难系统研究出来。所以在此笔者通过研究历史中海平面变化来预测未来海平面变化。 一、研究历史时期海平面变化的依据 对历史海平面研究离不开地质记录。通过研究海洋沉积的地质信息来得到我们想要的答案,以下有三种方法:①深海有孔虫氧同位素记录:②被动大陆边缘或大洋岛屿、海山附近的碳酸盐台地和环礁:③被动大陆边缘形成于海平面附近的陆源碎屑沉积。 深海有孔虫氧同位素s的测量结果,揭示了冰盖或古冰川形成与消融的全球冰量的变化。通过分析相关时期岩心的有孔虫氧同位素的变化,从而确定冰川对全球海平面变化的影响的确切时间。缺点是易受温度和盐度变化的影响,且局限于100 Ma的时间段内。 珊瑚礁或环礁生长在水深0-10米左右的位置,可以把它近似的看做当时的海平面。缺点是礁记录仅能提供海平面上升时期的信息。 与深海记录相比,大陆边缘具有长达10亿年的沉积记录,由于时间跨度久对于古海平面变化的变化的记录它们更全面。缺点易受构造沉降等因素的影响而复杂化。 显然,上述3种记录各有利弊。只有综合利用这三方面的资料研究才能得出客观的答案。 二、影响海平面变化的因素 (一)、海水温度升高对海平面变化的作用

海平面变化的古生代年代学

层序地层学文献《A Chronology of Paleozoic Sea-Level Changes》的翻译 海平面变化的古生代年代学 古生代时期(距今542~251个百万年)的海平面大部分都已识别,但是前后连贯随历史演绎的海平面的变化一直没有建立起来。我们通过分析克拉通边缘及克拉通内部的盆地层序重建了整个古生代的海平面变化的历史。对每个海平面事件发生的时刻和达到范围的界定估计揭示了海平面变化的大小才是影响准确度的估计。长期的海平面变化史显示寒武纪以来海平面逐渐上升,在晚奥陶纪达到最高点但持续不久,就因Hirnantian的冰河作用引起海平面的下降。随后除了海平面在逐渐下降的过程中出现了小幅度的回升,其高点在中/晚泥盆世边界附近的中志留系、以及最晚的石炭纪地层中有记录。海平面变化的低点在早泥盆世--靠近密西西比河和比西法尼亚的边界,以及晚二叠世中有记录。已确定古生代的172次海平面的变化事件,其变化值在数十米到125米之间。 尽管近年来在中生代和新生代海平面变化方面的数据整合已经取得重大进展,但是相对很少有人关注重新整理或拼合古生代海平面变化数据,这些数据(古生代海平面的)的覆盖范围基本上也是琐碎的。古生代历史占据整个显生宙历史的一半以上,有一些地球演化史上最有趣的未解之难题。尚未勘探的古生代的地层被认为是含有碳氢化合物的非常重要的地层。因此重建这个时代变化的海平面可以作为一个地质勘探的工具,并籍此唤醒对古生代地球科学研究的兴趣。 海平面变化曲线可以提供很好的沉积模型预测,因此在地质勘探中非常宝贵。这些曲线提供了沿大陆边缘基底的长期变化趋势和单独的排水渠道,这些是油气迁移的通道从而找到油气藏。在局部构造影响最小的并且没有发生变形(或者在构造可以进行修正)的地层记录中,这些曲线在一阶的相关性方面起到辅助作用。相对海平面高点和低点变化的幅度、频率,以及海侵时的大陆架上的沉积间断及浓缩段(这时有机沉积物开始富集)和海退时大陆架上沉积物暴露的时间及侵蚀对我们判断其延伸范围也是重要的。在这里我们提出了一个关于古生代海平面变化历史的一个半定量的模型。它是基于古生代广泛分布的地层层序的数据(有各种质量可靠生物地层定年界定的)建立起来的。 尽管先前重建的区域海平面的变化史的时间是离散的(没有连贯在一起),但它们在海平面长期和短期变化趋势方面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这是我们整合这些建立连贯的海平面演化史的宝贵资料。特别是,在北美和澳洲相对稳定的克拉通边缘及克拉桶内盆地获得的研究资料更是不可或缺的。在随后的讨论中,我们会指定不同时间段的参考区(这些资料主要来自于北美和澳洲,但也有非洲北部和南部,西北欧以及中国的资料)。我们解读在这些参考区内构造活动平静时期的趁机记录来确定海平面的变化。建立的数据库(RDs)通过与世界其它地方的对比来确定大范围的海进海退以及局部的海平面变化事件提供参考。受制于篇幅限制,本文对我们的主要发现做一个简要的论述。 古生代海平面变化事件的时限和规模在解决综合分析世界范围内的质量和应用不同的数据来界定单独一个海平面变化事件的时限和规模所遇到的难题并非仅现于古生代;在更新的时代内仍然有出现。然而,古生代因有其特定的一套限定参数而别于其他时代。例如,大多数的古生代的海洋地壳已经俯冲完毕(只有极少量的仰冲蛇绿混杂岩),这就使得不能直接通过洋壳的平均年龄来破译海平面长期变化的趋势。古生代地层还强烈的向克拉通边缘盆地外延,以拥有大量的不整合及特定的动物种群为特点。因此,这些特性使得这些盆地是研究以

高中地理《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1) 中图版必修1

2-3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了解内、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了解地质构造的主要类型及其形成的相对应的地貌;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能力目标:通过阅图,学生能够判别地质构造的类型并能利用地质构造的规律去指导生产实践;通过阅图,学生能够自已学会分析内力、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能够应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自然界的一些地理现象。 德育情感目标:通过地壳运动及地壳物质的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学生科学美的观念。 教学重点: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貌的影响; 教学难点:读图判别地质构造的类型;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教学方法:课件演示法;比较法;读图分析讨论法;有条件的地方到野外实地考察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 课件展示喜马拉雅山及在山上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提出问题: 为什么在喜马拉雅山脉中的岩层中发现了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化石呢?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喜马拉雅山上海洋生物化石的发现,说明在许多万年之前,喜马拉雅山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由于地壳运动,使这个地区的海底抬升成为陆地,地表形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学生活动: 你还能举一些反映地壳运动或者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例子吗? 教师提问: 那么,地壳为何会运动、地表形态为什么会不断的发生变化?运动和变化的力量来自哪里呢?从而引入地质作用的教学。 (板书:一、地质作用:) (板书:1、地质作用的含义:) 教师讲解: 我们把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叫地质作用。及时检测: 下列地理事物和现象中,不属于地质作用的是: A、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B、大寨梯田 C、岩层的断裂、错位 D、荷兰的围海造田 E、月球表面的环形山 (板书:2、地质作用的分类:) 教师讲解: 学生思考回答: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1

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一、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理解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地质构造的主要类型及其形成的相对应的地貌。 【能力目标】 通过读图,学生能够判断地质构造的类型,并利用地质构造的特点指导生产实践;学生能够独立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能够应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自然界的一些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近几年各地频发的自然灾害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地质作用的概念 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 地质构造的主要类型、判断方法以及在生产实践中的指导作用 2.教学难点 读图判断地质构造的类型,区分褶皱和断层、背斜成山和向斜成谷。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法运用 探究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问导学法。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为什么在喜马拉雅山脉中的岩层中发现了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化石呢?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喜马拉雅山上海洋生物化石的发现,说明在许多万年之前,喜马拉雅山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由于地壳运动,使这个地区的海底抬升成为陆地,地表形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学生活动:你还能举一些反映地壳运动或者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例子吗 教师提问:那么,地壳为何会运动、地表形态为什么会不断的发生变化?运动和变化的力量来自哪里呢?从而引入地质作用的教学。 一、地质作用 [探究活动1] 向学生展示各种类型的地表形态图片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些地貌的成因。 1、概念 地质作用: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 火山喷发:内力作用 黄土高原:风蚀和水蚀 地震灾害:内力作用 虎跳峡:水蚀,切割 石钟乳:水的侵蚀 沙丘:风蚀 [思考与讨论]

山西省2017届高三3月高考考前适应性测试(一模)文综地理试题(word)

2017年山西省高考考前适应性测试 文科综合 第I卷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4年2月7日(正月初八)至2月18日(正月十九),杭州市某区共登记流动人口21285人,同比去年增加2741人,上升14.78%,该区流动人口数量和增长较往年有所提升。下表为该区2014年节后部分流动人口调查问卷汇总情况。据此,完成1—3题。 1.该区节后流动人口的特点是 A.就业结构性矛盾明显B.以返城、返乡目的为主 C.流动人口持续增加D.流动人口中少年儿童占比最低 2.导致该区节后流动人口比往年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旅游人口增多B.市内交通设施完善 C.就业环境改善D.返城的本地人口增加 3.节后流动人口的变化对该区带来的影响是 A.加快城市化进程B.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C.增加当地人均收入 D.缓解“民工荒”问题 冰川平衡线高度是冰川年物质积累与年物质损耗相等位置处的海拔高度,冰川物质平衡变化是冰川对气候变化直接的反应。下图示意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1962—2006年变化。读图,完成4—6题。 4. 1962—2006年河源1号冰川的变化趋势是

A.后退、变厚B.后退、变薄 C.前伸、变厚D.前伸、变薄 5.河源1号冰川分为两只冰舌的时间约为 A.1962年B.1986年 C.1993年D.2006年 6.图示冰川平衡线的变化,说明 A.冰川大致向北变化 B.冰川变化速度逐渐减慢 C.冰川消融较多,物质积累为正值 D.冰川积累区面积缩小,末端后退或冰崖变缓 土地集约利用包含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效率提升以及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等。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一般从土地投入水平、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土地利用可持续性五个方面进行评估,,下图示意我国三大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变化情况。读图,完成7、8题。 7.同2010年相比,2013年三大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水乎的特点是 A.珠三角土地利用结构最优B.长三角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效益高 C.京津冀土地投入水平在降低D.三大城市群的土地生态效益在提升 8.有利于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措施是 A.限制闲置土地的开发速度B.将工厂分散布局在市区外缘 C.不断加大城市绿地的建设力度D.鼓励建设项目拓展地上和地下空间 秦皇岛海岸带处于山海关隆起和渤海拗陷的接合部位,地壳运动以间歇式垂直运动为主,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秦皇岛上升速率为3.7毫米,年。海平面变化是海平面观测台测得的陆地升降运动所引起的海面视变化。下图示意秦皇岛1950~1997年年平均海平面不同时段的变化曲线。据此,完成9—11题。 9.秦皇岛海平面的变化特点是 A.年平均海平面成周期性升降变化B.年平均海平面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 C.海平面变化年速率随时间加长而递减D.海平面变化年速率因所取时间长短而差异较大

2019 年中国海平面变化概况

2019 年中国海平面变化概况 气候变暖大背景下,全球平均海平面呈持续上升趋势,给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挑战,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全球性热点问题。近 40 年来,中国沿海海平面呈加速上升趋势,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沿海地区面临的海平面上升风险进一步加大。2019年,自然资源部组织开展了海平面变化监测、分析预测、影响调查与评估等工作。现汇报如下: 1概况 海平面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1980-2019 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 3.4 毫米/年,高于同时段全球平均水平。过去 10年中国沿海平均海平面处于近 40 年来高位。2019 年,中国沿海海平面较常年高 72 毫米,为 1980 年以来第三高。 2019 年,中国各海区沿海海平面均不同程度地上升,其中东海最为明显。与常年相比,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沿海海平面分

别高 74 毫米、48 毫米、88 毫米和 77 毫米。与 2018 年相比,各海区沿海海平面均上升,其中东海沿海海平面升幅最大,为 38 毫米。 2019 年,中国沿海 1-7 月海平面总体明显偏高,其中 1 月 中国沿海、2 月长江口以南沿海、3 月台湾海峡以南沿海和 7 月长 江口至台湾海峡以北沿海海平面均为 1980年以来同期第三高,4 月和 5 月长江口以南沿海海平面分别为 1980 年以来同期第二高和最高。海温、气温、气压、风和降水等是引起海平面异常偏高的重要 原因。 2019 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偏高,加剧了风暴潮和滨海城市洪 涝的影响程度,其中浙江沿海受影响最大;长江口、钱塘江口和珠江口咸潮入侵总体加重。受海平面上升及多种因素共同影响,河北、广西和海南沿海部分岸段海岸侵蚀加剧;辽宁沿海局部地区重度海水入侵范围加大。 预计未来 30 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将上升 51~179 毫米。 2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 2.1全海域沿海海平面变化

《海洋地质学》填空题1-80(已整理).

《海洋地质学》复习思考题 1.海洋地质学是研究被广袤的海水所覆盖的这一部分地球在时间上的发生、发展,在空间上的分布、变化规律的科学。既是海洋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是当代地质学发展的三个主要前沿学科(海洋、外层空间和深部地质之一。 2.海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占地球表面积70.8%的广阔海底,即被浩瀚无垠的海水所覆盖的这一部分岩石圈。具体来说,就是从海岸线起,经大陆架、大陆坡、大陆裙直至深海洋底,地理范围环绕七大洲,遍布四大洋。 3.海洋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在海洋动力(波浪、潮汐、海流等营力作用下海岸地貌的塑造演化、泥沙运动和沉积作用;三角洲与河口湾的研究;海平面变动及其地质意义;海底地壳的组成物质及其分布规律;珊瑚礁的成因、特征与成岩作用;海底地壳的运动及其所引起的构造和形态特征;海洋沉积物及其成岩过程;大洋盆地的起源和发展演化历史;海洋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和成矿条件的探讨;以及海岸工程、港口建设、滩涂开发等所涉及的海洋地质学知识在人类生产斗争中的应用。随着海洋调查技术的革新,海洋地质研究正向纵深发展,古海洋学已成为该学科的前沿。 4.海底是正在进行并且长期接受沉积的场所,与陆上相比很少遭受侵蚀,因而保留了较为连续的沉积记录。对现代海洋沉积作用和成岩机理的研究,不仅可以大大地丰富沉积学的内容,而且根据“将今论古”的现实主义原则,还可以利用已知,推断未知。 5.海岸及近岸海底含有锡石、锆石、金红石、独居石、钛铁矿、磁铁矿、金刚石等砂矿床;在深海底表层还分布着大量锰结核、锰结壳,其成分除锰、铁外,还富含镍、钴、铜等,其数量远远大于陆地储量,而且至今仍在继续堆积生长着。分布于海底裂谷或扩张中心附近的多金属硫化物矿床以块状或软泥状赋存于海底,富含铜、铅、金、银等多种金属,被称为“海底的金银库”。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知识点

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知识点 1.地质作用概念: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 2.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主要是由地球内能引起的,外力作用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内力作用表现形式: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3.岩浆活动:人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岩浆活动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岩浆上升到一定位置,在地壳中冷凝而结晶,岩浆侵入地壳形成花岗岩;另一种是岩浆冲破上覆岩层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玄武岩。 4.地壳运动又称构造运动,一般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地壳运动的结果成为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分为褶皱和断层,褶皱分为背斜和向斜,断层分为地垒和地堑。 4.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急剧释放的表现。地震按成因分类:构造地震、火山地震、人为地震,其中地壳的构造运动,特别是断裂构造运动是引起地震的最主要的原因,即地震的主要类型是构造地震。地震释放的能量的大小用震级表示,一次地震发生只有一个震级。地表受到地震影响破坏的程度用烈度表示,一次地震发生可以有多个烈度。 5.板块运动与地貌 6.板块构造运动: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整个岩石圈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活动带分割成了许多单元,这些单元叫做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其中,只有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被称为大洋板块。 7.外力作用:主要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在干旱、地势较高的地区,风对地表的侵蚀作用十分明显。在气候湿润的山区,以流水侵蚀对地表的破坏作用最大。 8.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 9.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①上升冷却凝固 ②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外力作用 ③变质作用 ④重熔再生

高考地理重难点解析:地壳运动与地形塑造

高考地理重难点解析:地壳运动与地形塑造【重难点解读】 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对地理环境的演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本部分是高考的重点。从历年高考题本专题在高考命题中的命题频率很高。从高考题分布情况看,重难点主要集中在地表形态形成的过程和作用力,尤其是从整体性原理的视角,审视某地地貌形态演变及其产生的影响是近年来命题的重点。此外,地形、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是重要的命题点,难度一般。命题形式上常采用地貌景观图、剖面图、地质构造图作为命题素材,考查地貌的形成过程和内外力作用的过程。 【典例探究】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节选)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下图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6分) (4)指出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4分) 【答案】(1)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湖盆)。山脉隆起,导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山脉隆起,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 (4)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或板块运动趋势不变)。 【解析】以里海的演化过程为背景材料,考察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问题,包括地壳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气候与湖泊盐分的关系、板块边界问题等内容。 (1)山脉隆起导致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要分别从山脉对

高一地理上册《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知识点

高一地理上册《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知识点 高一地理上册《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知识点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3.地质构造: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研究地壳运动的性质和方式的依据。常见的两种基本构造类型--褶皱和断层。 (1)褶皱: 成因 水平岩层受地壳水平运动产生的水平挤压力发生弯曲叫褶曲,一系列褶曲叫褶皱 基本形态 背斜 ①岩层形态: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 ②岩层新老关系: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③地形表现:一般情况下成为山岭,但不少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基本形态 向斜 ①岩层形态: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 ②岩层新老关系:一般是岩层较新,两面岩层较老 ③地形表现:一般成为谷地,但不少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2)断层: 成因

受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岩层发生断裂错开 基本形态 地垒 ①岩层形态及特点: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上升,两边岩块相对下降,上升的岩块称地垒 ②地形表现:相对上升的岩块常形成状山地,如我国的泰山、庐山 地堑 ①岩层形态及特点: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下降,两边岩块相对上升,相对下降的岩块称地堑 ②地形表现: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狭长的凹陷地带,如东非大裂谷,我国渭河谷地和汾河谷地等 二.全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 (1)大陆漂移说 年代和创立者 1912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证据 大西洋两岸的地质构造、大陆形状、气候、古生物等的相似性。 基本论点 ①二三亿年以前,地球上只有一块联合古陆,它的周围是一片广阔的海洋。 ②在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和天体引潮力的作用下,联合古陆开始分离。 ③较轻的硅铝层组成的陆块,像冰块浮在水面上一样,在较重的硅镁层上漂移,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海陆分布。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学设计5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学设计 课时教法分析 (教师用书独具) ●课标要求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因素。 ●课标解读 1.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和类型。 2.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及地质构造的成因。教学方案设计 (教师用书独具) ●新课导入建议 大自然的力量是无穷的,“水滴石穿、沧海桑田”,你知道是什么力量在主导着大自然的这些变化么?导入新课——地质作用造成地 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 ●教学地位分析 本节为“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是大气和水之后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另外一个因素——地貌。在地理环境中,地貌对地表物质和能量起着再分配的作用,对地表其他要素也有重要影响。 本课时知识在高考中命题率也较高,考查形式主要以地质构造图和地貌图为载体,结合人类活动,考查地质构造与地貌的判读、内力作用过程与环节、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命题形式以选择题为主。

●教学流程设计 课前预习安排:①看教材P53,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1地质作用”,并完成【思考交流】1;②看教材P53-56,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2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并完成【思考交流】2。→步骤1:导入新课,本课时教学地位分析。→步骤2:老师提问,检查预习效果。→步骤3:师生互动完成“探究”【问题导思】1、2、3、4。 步骤6:指导学生完成【课堂小结】,进行知识的回顾和强化巩固,安排学生课下完成【课后知能检测】。←步骤5:老师指导学生完成【图表活动解读】中的【图表应用】和【当堂双基达标】,检查学生对探究点的理解情况。←步骤4:教师通过【例】和【图表活动解读】中教材P55图2-2-8的解读,讲解“探究地质构造及意义”,总结方法规律。 课前自主导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