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沿海地区海平面变化趋势及其影响的预见

中国沿海地区海平面变化趋势及其影响的预见

中国沿海地区海平面变化趋势及其影响的预见
中国沿海地区海平面变化趋势及其影响的预见

中国沿海地区海平面变化趋势及其影响的预见

自2001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IPCC)的第三次综合评估报告公布以来,对近期气候与海平面变化趋势有了基本一致的认识,那就是随二氧化碳溶度的增加,

全球气候增暖的速度将加速,海平面将加速上升。虽然有关气候突变的争议一直不断,但大多数科学家认为在未来20年内,气候突然变冷的先兆尚不清晰。以秦大河、丁一河和苏纪兰等为首的百余位科学家最近完成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中国气候

与环境演变评估报告》认为,21世纪中国的气候将继续明显变暖,预测到2050年我

国气温降上升2.3~3.3℃,2100年气温将上升3.9~6.0℃。

在全球变暖的大环境下,全球海平面近十年来在加速上升。最新的海洋卫星测高

数据研究成果表明:1993年以来,全球平均海平面的上升速率已经达到了32㎜/a中国近10年海平面上升速率远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地势低洼,加速上升的海平面将对该地区构成威胁。东部地区

是中国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沿海11个省、市区,人口占全国40.50%,国民生产总值占全国的60.07%,工业总产值占全国64.26%,财政总收入占全国

56.60%,大城市有70%集中在沿海地区。海平面变化研究关系到东部沿海地区的生

态环境安全。

据此,本文在综合中国海平面变化研究的最新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中国近海的海

平面变化特征,希望能对中国沿海地区城市的生态环境安全问题提供一些科学依据。

1 研究现状

近20年来中国的海平面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从“面向过去”的历史变化规

律分析,到“面向未来”的预测研究,从潮站数据到精确的卫星高度计数据,中国海

平面变化研究取得成果颇多,尤其是近十年来随着观测手段的更新,数据采集由点到面,海平面研究地域范围更广,数据精度更高。

1.1基于潮站数据成果

中国沿海验潮站最早建立于20世纪初,1964年国家海洋局成立以后,中国长期

海平面监测系统网才基本建成,20世纪90年代,通过几十年的资料积累,中国海平

面变化研究已涌现一大批研究成果。许多专家利用中国沿海潮站资料,对上世纪沿海

地区海平面变化速率进行了分析,发现:(1)20世纪50—90年代,从辽宁到广西,中国沿海海平面区域变化差异大,变化范围在-2.1~10㎜/之间,全国海平面平均上

升速率2.5㎜/a;(2)存在3个明显的海平面上升高值区(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3)发现中国东部沿海海平面周期变化显著(主要周期有0.5、1.0、1.5~2.7、2.8~5.4、8.8、11、18.61、22a),它们基本上对应一些商用的理论天

文周期,如2a的大气振动周期、3~7a厄尔尼若周期、11a太阳黑子周期和22a双太

阳黑子周期,然而大多数潮站以0.5和周期振动为主,(4)中国沿海渤海与黄海交界的山东半岛地区,由于地面抬升,造成相对海平面以-0.13㎜/a的速度下降。

潮站数据能较好的反映中国沿海海平面的变化趋势,所得出结果与北太平洋沿岸

其他地区的变化趋势相关性较好。而且由于期间时间序列较长,能较好的避免短周期

因子的干扰。但由于个别经验潮站的人的零点变动和记录资料的沉降修正,使其验潮

站资料质量低,另外,在计算过程中,不同专家选择的验潮站数量和站年资料的差别,潮站估计时会有较大的差异

伴随着全球海平面观测系统(GLOSS)核心工作站(GCN),也被称为(GLOSS2)的建设,以及精确的卫星定位系统(GPS)技术使用,我国潮站数据的质量和标准将

会得到进一步完善。

1.2基于卫星测高资料的成果

卫星高程监测法师近十年来海平面数据的主要获取方式,精确的海洋卫星高程监测法,始于1992年美国发射的TOPEX/POSIDON(T/P)卫星和2002年发射的JASON卫星。

从此卫星监测海平面技术成为研究海平面变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数据来源。T/P以10

天为周期沿一定轨道对地球表面进行监测,在充分考虑数据的等面积空间分布状态后,全球海平面高程可以通过取平均值的方法计算出来

卫星技术彻底解决了验潮站分布的地域局限,扩大了数据采集的区域,使数据获

取的时间序列更规范和连续,并且卫星数据精度高,时空连续性好,能够从时间和时

间上更加全面的对海平面变化进行整体探索。

近年来,通过国际合作,中国学者利用T/P卫星测高数据构建中国金海鸥及邻海

的海面地形,对平均海面地形的空间形态特征、年纪变化特征等进行了分析。发现:(1)中国海域海面东南高,西北低,高差超过90㎝;(2)1993-2001年间,黄、东

海海域海平面上升速率为5-8.6㎜/a,南海海域水文变化条件复杂,并受季风影响明显,使其海平面变化时空差异大;(3)沿海海面地形年内呈正弦波动,最高值出现在8-9月,最低值出现在2-3月,年较差最大值为20.75㎝,同时,通过卫星数据校验潮站资料对沉降速率等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

但是,由于卫星测高资料的时序短,无法排除长周期影响因素对海平面变化带来的干扰,而且最新资料一般都掌握在国外科研机构手中,资料的获取和使用还存在一定

难度。

1.3未来海平面变化的预估

近年来,不少专家对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趋势进行了预估研究。其方式主要有气候预估、公式拟合和理论海平面上升值叠加区域地面沉降速率进行的未来海平面变化预估。

由于海平面变化与气温密切相关,所以可以依据气温的升高趋势,用模型来预测、海平面上升趋势。20世纪80年代后期,耦合的全球海洋/大气/海冰/陆地表气候

模式正式形成,其研究成果开始出现在1990年IPCC的评估报告中。在2001年IPCC 第3次综合报告,综合了国际上8研究单位的模型预估结果,指出“2005、2050和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0.4-1.1、0.8-2.6、1.4-4.2℃,全球海平面将分别上升

3~14、5~32、9~88㎝“。全球气温上升速度和幅度都要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根据中国科学家建立和发展的全球气候模式与中国区域气候模式的预估结果,21世纪中国气候将继续明显变暖,到2020年中国的气温平均上升1.3~2.1℃,到2030年中国气候将可能升温1.5~2.8℃,2050年将升温2.3~3.3℃,到2100年升温将达到3.9~6.0℃。当气温上升3.0℃时,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海平面在2100年将可能依次上升188.7、165.6和105.7cm.

许多专家以IPCC评估报告的预估值为基础,充分考虑研究区域的地面沉降速率,对河口三角洲地区的相对海平面上升进行预估,指出到2050年上海市最佳预估值在

50cm左右,长江三角洲北部沿海约45cm,苏北滨海平原和杭州湾北岸在25~30cm。还有学者讨论多种影响因素对海平面变化的作用,还提出某一地区沿海海平面高度应

等于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海平面上升的高度、全新世地壳垂直形变引起的全球海面变化、区域性地面沉降引起的相对海平面上升值和区域性海平面趋势性变化的综合累加。认为中国沿海海平面平均上升值:2030年为6~25cm,2050年为13~50cm.

同时,也有学者采用正交多项式拟合中国近海过去50年海平面变化速度曲线,认为从1950-1999年中国近海海平面上升了6.5cm。

由于不同专家的模型和分析方法的不同,所得的预估结果也有很大差异,但是有

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未来海平面加速上升将给中国沿海地区带来异常严峻的生

存挑战,尤其是沿海河口三角洲等人口与城市密集的地区。

2中国海域海平面变化

中国的海平面变化属于全球海平面变化的一部分,由于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中国的海平面变化又具有独特的区域特征。

2.1地面沉降

中国相对海平面上升高值区几乎都位于城市密集、人口众多的沿海三角洲地区,由于

城市建设和用水等认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使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异常显著,加大了其

相对海平面的上升幅度。

21世纪,中国沿海地区大多数城市地面仍将以10~30㎜/a速率继续下沉。地面沉降已经成为中国东部沿海相对海平面上升速率的主导和决定因素,尤其在河口三角

洲地区。近年来,由于城市发展,建设用地面积激增,土地承重加大,上海地区地面

沉降又有加速之势,上海地区的未来相对海平面上升幅度预估中,地面沉降值要远高

于绝对海平面上升值。同时,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面沉降可能会发展为区域性的地面

沉降,进一步加重该地区海平面上升的压力。

2.2风场、气压场

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特征,受夏季风和冬

季风不同风向的作用,东部沿海海平面季节变化明显,风场和气压场对海平面的影响

不可忽视。研究发现,南海海平面高度季节振荡差异明显,同一区域,不同季节距平

相差200~300mm。近年来中国东部沿海东风风速在增强,年增强速率为

0.03277m/(s a),在增强的东风作用下,中国东部沿海的海平面将有可能进一步升高。

同时,对西太平洋海面气压场的研究可得,1950~1992年西太平洋海平面气压呈上升趋势。其中,渤海、黄海和东海上升值较大,年上升率高达0.02~0.04百帕。如

果百帕大气压变化将使海平面局部降低或升高大约10mm,那么在1950~1992年间的42年中,中国东部沿海上升的气压估计使海平面下降0.2~0.4mm/a。对江苏沿海70

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海平面变化与风场、气压场变化进行分析,可以得出该时段江苏沿海海平面变化与当时气压变化吻合,两者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风场,气压场与海平面变化关系较复杂,目前开展工作还较少,有待进一步加强

3结束语。

(1)中国海域海平面变化时空差异明显,海平面最高值出现在8-9,最低值出现在2-3月,季节最大插座可达20.75cm;沿岸由于不同的地区沉降速率,

使地区之间的相对海平面上升速率差异。

(2)地面沉降已成为中国东部沿海相对海平面上升速率高的主要因素,黄河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人口密集地区尤为突出。

(3)中国沿海位于世界危险海岸带,每年8-10月为我国沿海地区一年中的海平作用下,面最高值时间段,此时也正是热带气旋影响中国东南沿海的高峰

期,在高海平面和暴风潮的共同作用下,海南、福建、浙江和江苏沿海以

及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将成为中国沿海的危险海岸带。

(4)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海平面上升已经严重影响到国家的生态环境安全与社会稳定

10地理教育

谢玉琴

学号:1011508109

家政服务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报告编号:15AA858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产业调研网https://www.doczj.com/doc/d94643554.html,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一、基本信息 报告名称:中国家政服务市场调查研究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2015-2020年) 报告编号:15AA858←咨询时,请说明此编号。 优惠价:¥6480元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咨询电话:99 Email: 网上阅读: 温馨提示:如需英文、日文等其他语言版本,请与我们联系。 二、内容介绍 我国家政服务业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于90年代。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小型化趋势显现以及国有企业改革和农民进城务工,家庭服务业快速发展,行业规模逐渐扩大,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服务质量不断提升。据初步统计,目前我国家庭服务业大致有20多个门类,200多种服务项目,涉及家务劳动、家庭护理、维修服务、物业管理、社区导购、生活百事等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据统计,2014年我国家政服务行业市场总值达到9383.74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10.8%。 2014年我国家政行业主要细分市场规模统计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工作节奏的加快,家务劳动社会化的步伐也日益提速,社会对家政服务的需求日渐趋升。长期以来,我国家政行业规模小,操作混乱,但是随着用户需求数量和需求质量的同步提升,原有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行业的发展。 我国家政行业市场潜力巨大,相关数据显示,有约70%的城镇居民对家政服务有需求。与市场刚开发阶段相比,家政行业的进入门槛已相对提高,现在的家政服务业已从粗放型经营走到了精细化、规范化经营阶段。 二十多年来,我国家庭服务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新兴的朝阳产业,为促进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扩大内需、改善民生、促进就业,尤其是促进弱势群体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0-2014年我国家政企业数量

高考专题强化训练:地壳运动规律

高考专题强化训练:地壳运动规律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伯利兹蓝洞的形成主要与海平面变化和近岸存在大片石灰岩区域有关,其形成于海平面较低的冰川时期,后期由海水涌入形成。下图示意伯利兹蓝洞的景观,完成1~2题。 1.伯利兹蓝洞形成的主要作用足 A. 冰川侵蚀 B. 流水侵蚀 C. 地壳下沉 D. 火山喷发 2.在伯利兹蓝洞形成刚期,全球 A. 生物多样性减少 B. 地壳运动更为活跃 C. 陆地面积从小变大 D. 气温由低到高 答案:1.B 2.D 【解析】 1.根据材料,在冰川时期,海平面低,近岸地区存在大片的石灰岩地区。后海水涌入形成伯利兹蓝洞,形成的主要作用是流水侵蚀,B对。冰川侵蚀不是主要作用,A错。与地壳下沉、火山喷发无关,C、D错。 2.在伯利兹蓝洞形成初期,是由冰川时期开始,海平面低,后海平面升高,全球气温由低到高,D对。生物多样性由少到多,A错。冰川时间气温低,应与地壳运动弱相关,B错。随着蓝洞形成,陆地面积从大变小,C错。 “尖峰石阵”是澳大利亚西南部南邦国家公园(南纬30°附近)的一种著名石灰岩景观。石灰岩由海洋中的贝壳演变而成。在太古时代,那里被森林覆盖。从海边吹来的沙逐渐形成沙地,将森林淹埋,在原始森林枯萎、大地被风化后,沙沉下去了,残存在根须间的石灰岩就像塔一样被遗留了下来。下图为南邦国家公园“尖峰石阵”景观图。据此回答3~4题。

3. “尖峰石阵”形成的过程是() A.海水沉积、板块运动、风力沉积、风力侵蚀 B.海水沉积、板块运动、风力侵蚀、风力沉积 C.板块运动、海水沉积、风力沉积、风力侵蚀 D.风力沉积、海水沉积、板块运动、风力侵蚀 4. “尖峰石阵”风力沉积最显著的季节是澳大利亚的( )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解析:3.A 4.D 3. 结合材料可知,“尖峰石阵”是石灰岩景观,石灰岩是海洋沉积物形成的,后经过板块运动上升到海平面以上,海风将沙子吹到该地,沙子沉积后形成沙地并淹埋森林,经风化后沙沉下去,出露的石灰岩经风力侵蚀形成石柱,从而形成“尖峰石阵”。 4. 结合材料可知,沙子主要来源于海边,该地位于30°S附近的澳大利亚西南部,南半球冬季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此时受盛行西风的影响,风力沉积作用最明显。 “鼠穴”是由于水涡旋带动石块或砾石的研磨作用在河流溪间的岩石床址上形成的圆洞。由于水流中携带的砾石对坑穴的侧壁进行不断刮擦,使得坑穴壁光滑如镜,其形似井,地貌学上又称之为“壶穴”。(如下图)。据此完成下列5~7题。 5.形成壶穴的最主要的地质作用是 A.侵蚀作用B.变质作用C.岩浆冷凝D.堆积作用 6.壶穴多分布于 A.水流缓慢的下游河段B.高温清洁的水域环境 C.裂隙发育的上游河段D.稳定半封闭

第四章地壳运动及变化(2017高考真题模拟新题)

E单元地壳运动及变化 E1地壳物质循环 5.E1 6.E1 [2017·江苏卷] 图3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图3 5.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乙、甲 D.丙、甲、乙 5.B[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与地壳运动。从该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可以看出,乙处岩层出现断裂、错位,为断层构造;丙为侵入型岩浆岩层,为岩浆侵入乙所在岩层形成的,丙岩层上方为侵蚀面,再往上才形成沉积岩层甲。所以B正确。 6.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A.1 B.2 C.3 D.4 6.B[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与地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未形成褶皱的沉积岩层应与地平面平行,而形成褶皱后沉积岩层发生弯曲变形。从该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中的岩层倾斜状况可以看出,甲、乙附近沉积岩层与地平面相比,发生倾斜,且甲、乙附近沉积岩层倾斜角度不同,因此该地区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两次褶皱,所以B正确。 E1[2017·天津卷] 读图3,回答第3题。 图3甘肃省张掖某地区地貌景观 3.图3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和主要的地质构造最可能是() A.岩浆岩、褶皱B.沉积岩、褶皱 C.岩浆岩、断层D.沉积岩、断层 3.B[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岩石类型和地质构造的判断。地表裸露的岩石在风化、侵蚀等外力作用下形成碎屑物质,再经风、流水等外力的搬运、沉积,最后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沉积岩的典型特征是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图中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为沉积岩。该地区岩层受内力作用影响,发生弯曲且并未丧失连续性,因此该地区主要的地质构造为褶皱。所以B正确。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现状分析.doc张甲佳

农村劳动力流动状况调查 ----------------基于南伏牛调研结果的分析 调查时间]2014年7月15日—28日 [调查地点]山西省洪洞县明姜镇南伏牛村 [调查对象]普通村民 [调查目的]了解劳动力流动等问题 [调查问卷]共发放60份,回收60份,有效问卷59份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规模逐年增长,尤其自2003年以来。“民工潮”使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农民工外出务工。出于增加经济收入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出土地,选择外出务工,外出务工者大都常年在外,一年之中只有农忙或春节时才返乡回家。大量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将老年人留在家中,其次,大学毕业生不返乡就业。近年来,随着全国高校的不断扩招,入高校的高中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然而,由于经济不发达,可提供的就业机会较少且整体工资水平较低,对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力不大,升入大学的学生毕业后大都选择在外地寻找工作。绝大部分毕业生在外地工作学习、甚至安家落户,他们常年不返回老家,使父母成为了空巢老人。以来出现的“民工荒”却让我们陷入了困惑:中国既然是人口大国为何会出现“民工荒”?是什么因素导致在同一地区一部分人愿意外出打工而仍有一部分人选择在家乡从业? 本文将在综述国际国内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实地调查劳动力转移情况,分析导致当地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和劳动力流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由此得出关于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一些结论提出几点建议。 一、文献综述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问题,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研究。其中国外学者所做较为著名的即为刘易斯两部门模型、拉尼厮---费景汉模型和托达罗模型。刘易斯模型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界定为由两部门组成:一个是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很小甚至为零但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维持生计”部门,即传统的农业部门,另一个是具有较多资本和较高劳动生产率的“资本主义”部门,即现代工业部门,在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前提下,现代工业部门相对于传统农业部门较高的工资水平会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现代工业部门流动。【1】拉尼斯和费景汉认为:刘易斯模型忽视了农业自身发展问题和农业对工业增长做出的贡献,他们指出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动是农业技术进步、人口增长和工业资本存量增长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在托达罗模型中,城乡的预期收入差距而不是实际收入差距被认为是人口流动的决定因素,只要城市的预期收入减去迁移成本大于农村收入,理性的劳动力就会选择迁移,其中城市预期收入由城市工资水平和城市就业率的乘积决定。 国内学者对影响劳动力流动因素的研究主要是从制度、家庭、教育等方面展开的。杨春瑰从制度因素角度考虑认为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原因。【4】庞丽华认为家庭层次(家庭类型、劳动力数量等)、社区层次(交通条件、迁移传统等)和省区层次对劳动力迁移影响较

全球气候变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柴达木盆地气候正由暖干化向暖湿化转型。 柴达木盆地地处青藏高原北部,其主体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内,为阿尔金山、祁连山、昆仑山所环绕,总面积25万多平方公里,是中国四大盆地之一,境内蕴藏着各类丰富的矿产资源,被誉为中国的“聚宝盆”。但这个“聚宝盆”长期被水资源短缺所困扰,生态和经济发展均受制约。 最新气象研究表明,中国西部“聚宝盆”柴达木盆地气候正在由暖干化向暖湿化转型。2009年,盆地内的地下水量新增了2亿多立方米,相当于16个杭州西湖的水量。青海省气候监测评估中心近日发布的《柴达木盆地候变化评估报告》中称,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乃至全国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最为显著的地方,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升温和降水量的持续增加。 在气温升高的同时,柴达木盆地降水量也在持续增多。据青海省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戴升介绍,柴达木盆地大部分地区从1998年以来降水量持续增加,增加趋势明显大于青海省其他地区。卫星遥感表明,近年来柴达木盆地湖泊面积不断增大、水位明显上升,其中2008年哈拉湖面积比2005年增大7.38平方公里。 气象专家预测,未来10年至20年,柴达木盆地的气温将继续上升,可能比20世纪90年代平均值偏高左右;降水还将继续增加,与20世纪90年代的平均值相比将偏多5%-19%左右;柴达木等河流的径流量比20世纪90年代的平均值将偏多10%左右。中国“聚宝盆”气候暖湿化的趋势还将在未来表现得更为明显。 气候变化规则将重塑全球产业结构 第一,能源消费成本的提高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不同生产要素之间的构成,进而影响全球产业的布局。不同产业的碳密度、不同国家同一产业的碳密度差异很大。比如,能源业的碳密度大约是服务业的10倍,发展中国家的碳密度大约是发达国家的4倍以上。因此,减排所引发的能源成本提高,对不同产业和不同国家的压力差异是非常明显的。 第二,化石能源与清洁能源的消费成本比价变化有可能会改变全球能源供求的格局。气候变化规则虽不能改变清洁能源与化石能源的生产成本比价,但可以改变两者间的消费成本比价。一旦确立全球气候变化规则,清洁能源的发展将不再受制于化石能源的价格波动,因为每个国家(企业)都将面临减排额度的制约。这样,化石能源的现行供求格局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 第三,围绕减排所开展的技术创新将成为产业技术进步的方向之一。国际气候变化规则既为减排技术创新提供动力,也将不可避免带来压力。未来产业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取决于碳密度的高低,企业盈利的空间也将越来越取决于减排的能力大小,因而产业技术进步与碳密度会有越来越高的关联度。很多产品的性能和功效没有发生本质的改变,但由于其

2020年高考地理重难点专练04 地壳运动与地形塑造(含解析)

重难点04 地壳运动与地形塑造 〖重难点解读〗 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对地理环境的演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本部分是高考的重点。从历年高考题本专题在高考命题中的命题频率很高。从高考题分布情况看,重难点主要集中在地表形态形成的过程和作用力,尤其是从整体性原理的视角,审视某地地貌形态演变及其产生的影响是近年来命题的重点。此外,地形、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是重要的命题点,难度一般。命题形式上常采用地貌景观图、剖面图、地质构造图作为命题素材,考查地貌的形成过程和内外力作用的过程。 〖典例探究〗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节选)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下图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 (6分) (4)指出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4分) 【答案】(1)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湖盆)。山脉隆起,导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山脉隆起,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 (4)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或板块运动趋势不变)。 【解析】以里海的演化过程为背景材料,考察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问题,包括地壳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气候与湖泊盐分的关系、板块边界问题等内容。

上世纪60年代,世界变化与中国外交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94643554.html, 上世纪60年代,世界变化与中国外交 作者: 来源:《新传奇》2019年第42期 “我们等候美帝国主义打进来,已经等了16年!我的头发都等白了!或许我没有这种‘幸运’能看到美帝国主义打进中国,但我儿子会看到。他们会坚决打下去的!”面对美国人的战争威胁,陈毅横眉怒目,发出阵阵吼声。不过,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上世纪60年代的中国外交策略和态度也不断发生着变化。 面对战争威胁,陈毅横眉怒目 1965年秋天,亚洲地区的局势变得十分紧张,在中国的对外关系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毛泽东提出,请陈毅出来向中外记者讲一讲。当时,他正在外地,得知毛泽东这一指示后立即往回赶,在回京的火车上,就开始准备起来。 陈毅副总理兼外长回到北京后的第二天,即9月29日,就举行了一次大型的中外记者会。那天,偌大的一个会场被三四百人挤得水泄不通。答问时,陈毅讲到了十几个国际问题和对外关系问题。在没有多少时间进行准备的情况下,面对记者们所提各式各样的问题,陈毅镇定自若、对答如流、滴水不漏。 这次记者会持续了将近两个半小时。面对美国人的战争威胁,陈毅横眉怒目,发出阵阵吼声: ——我们等候美帝国主义打进来,已经等了16年!我的头发都等白了!或许我没有这种“幸运”能看到美帝国主义打进中国,但我儿子会看到。他们会坚决打下去的! ——请记者不要以为我陈某人是个好战分子,是美帝国主义穷凶极恶,欺人太甚! ——我们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切都报销! 这几句传颂了将近半个世纪、大长中国人民志气、掷地有声的硬话,被誉为这位诗人外长“铁铸的诗句”。这一时期,陈毅这种豪迈磅礴的气概,几乎贯穿在他每次对外谈话中。 在这次招待会上,陈毅发表的独具特色、威武刚烈的讲话,既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大无畏气概,也最充分、最形象地表现了当时中国所处的战略态势。他的表现异乎寻常,原因有三:一是苏联在边界大量屯兵,中苏关系紧张;二是1962年,我国和印度真枪实弹打了一仗;三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蒋介石叫嚣要“反攻大陆”。 面对面会晤缓解紧张局势

海平面变化与地壳运动

海平面变化与地壳运动 全球变暖破坏地壳均衡致灾........................................ . (1) 海洋变暖改变地球倾斜角度........................................ . (1) 海平面上升主因是地壳变动........................................ . (2) 地壳均衡降低海面上升风险........................................ . (2) 全球变暖破坏地壳均衡致灾 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使失去冰盖的大陆地壳均衡上升,增高海面的海洋地壳均衡下降,形成新一轮的地壳均衡运动。在球面上,海洋地壳下降,将挤压大陆地壳收缩,陆海边缘是强烈的挤压带。阿尔卑斯- 喜马拉雅地震带与环太平洋地震带几乎是正交的,地震的顺序表明地球表层形变的必然过程,可以通过历史地震记录来寻找规律。南北对称,东西呼应,这是一般规律。一处的破裂为另一处的破裂创造条件。 冬至和夏至的黄赤交角达到最大值23.5 度。在冬至,太阳潮的高潮点在南回归线白天达到最大值,夜间变为最小值,太阳潮的高潮点在北回归线白天达到最小值,夜间变为最大值,形成半日为周期的最大潮汐的南北摆动。在夏至,太阳潮的高潮点在北回归线白天达到最大值,夜间变为最小值,太阳潮的高潮点在南回归线白天达到最小值,夜间变为最大值,形成半日为周期的最大范围的潮汐南北摆动。如果此时月亮的白赤交角也达到最大值28.6 度,且与太阳、地球近似成一线,就会形成最强的潮汐南北摆动。这是强震易发生在冬至和夏至附近的原因。2019年12月26日月亮赤纬角为27.9 度,为日月大潮,为印尼地震海啸提供了较强的潮汐条件;2019年6月22日月亮赤纬角为28度,为月亮近地潮,23 日为日月大潮,潮汐南北摆动的条件最优,形成强震的机会最大。 堪察加-日本-菲律宾西南-东北效应带是环太平洋地震带的一部分——西太平洋地震带,美国加利福尼亚地震和智利地震都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另一部分——东太平洋地震带。今后,堪察加-日本-菲律宾-苏门答腊一带的地震活动可能加强。这将为苏门答腊和日本的大震扫清障碍。 海洋变暖改变地球倾斜角度

家政服务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家政服务市场调查研究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2015-2020年) 报告编号:15AA858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产业调研网https://www.doczj.com/doc/d94643554.html,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一、基本信息 报告名称:中国家政服务市场调查研究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2015-2020年) 报告编号:15AA858←咨询时,请说明此编号。 优惠价:¥6480 元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咨询电话:4006-128-668、、66182099传真: Email: 网上阅读: 温馨提示:如需英文、日文等其他语言版本,请与我们联系。 二、内容介绍 我国家政服务业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于90年代。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小型化趋势显现以及国有企业改革和农民进城务工,家庭服务业快速发展,行业规模逐渐扩大,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服务质量不断提升。据初步统计,目前我国家庭服务业大致有20多个门类,200多种服务项目,涉及家务劳动、家庭护理、维修服务、物业管理、社区导购、生活百事等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据统计,2014年我国家政服务行业市场总值达到9383.74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10.8%。 2014年我国家政行业主要细分市场规模统计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工作节奏的加快,家务劳动社会化的步伐也日益提速,社会对家政服务的需求日渐趋升。长期以来,我国家政行业规模小,操作混乱,但是随着用户需求数量和需求质量的同步提升,原有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行业的发展。 我国家政行业市场潜力巨大,相关数据显示,有约70%的城镇居民对家政服务有需求。与市场刚开发阶段相比,家政行业的进入门槛已相对提高,现在的家政服务业已从粗放型经营走到了精细化、规范化经营阶段。 二十多年来,我国家庭服务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新兴的朝阳产业,为促进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扩大内需、改善民生、促进就业,尤其是促进弱势群体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0-2014年我国家政企业数量

我国劳动力流动现状及产生原因

我国劳动力流动现状及产生原因 摘要文章根据中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大量流动的现状,在我国特殊国情的基础上对我国现阶段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现状、原因及对策进行了分析,以期对我国的人口流动政策有所借鉴。 关键词劳动力流动空间差异性行业限制劳务输出 劳动就业形势不容我们乐观。目前,城市下岗职工已近1000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达1.2亿,全社会流动劳动力达8000万人。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劳动力的流动,主要是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动,是中国最严重的就业压力。中国改革和发展面临着世纪性挑战。 据有关数据表明,2000年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已经达到3.17亿,2004年在2.7亿左右。根据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经验,即使保持目前农村劳动力人数不变,我国农村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人数的比例达到工业化国家重工业化前期平均40%的水平,也有1.98亿过剩劳动力。如此庞大的数目使我们不得不正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问题的严峻性。下面对该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 1我国现阶段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现状 1.1存在东、中、西部的空间差异性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存在明显的空间区域性特征,即劳动力流动就业存在东、中、西部的区域差异性。受生产力发展水平支配,东部自然条件虽然不如中部丰厚,但地处改革开放的前沿,依赖聚集资本、技术和市场等优势条件,通过建立各种开发区,使这里很快变为产业层次高、结构门类齐全的发达地区。随着各种产业的不断兴起,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渐进有序地向第二、三产业流动,与产业的发展进程保持了一定程度的同步性。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同时,中小城镇规模、数量快速扩张。西部地区缺乏区位优势和历史工业基础薄弱。中部地区大多是平原地区,山地丘陵比西部少,耕地面积与劳动力总量所占比例大。所以中部农村劳动力大多仍依赖于土地,外出打工以兼业型为主,虽然中部有些省份是输出劳动力最多的地区,但真正长年打工者占当地劳动力的比例并不是很大,主要表现为大量季节性外出务工。 1.2 流动渠道单一,多以外出务工为主从近几年的统计数字可以看出,由于文化水平低,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以外出务工为主,务工行业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中的体力型、无技术含量的工作,缺乏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环境条件差,安全保障系数低。务工地点主要是东南沿海,而且外出务工的人均收入不高,据2006年7月《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问卷》调查显示,外出务工年收入高于3000元的只达到46%,这远不能满足农村家庭的各项支出。外出务工以成年男性为主,妇女数量不大,这也表明一些新兴的家政服务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1.3农村劳动力流动成本高农村劳动力流动成本包括直接成本、机会成本、心理成本和风险成本。直接成本是农民外出务工引起的直接花费,具体包括务工形成的交通费、就业信息费、培训费以及维护劳动力再生产所需要的费用(主要指农民工、其子女和老人为了能够在城市里生存下去所需要的各种支出,包括高额的食用、住房支出费用、水、燃料、物业管理等费用)。另外,还有二元经济条件下强行收取的各种入门费、如农民进城务工至少需要“六证”:暂住证、就业证、务工证、健康证、消防证、婚育证等,合计每人每年要缴费600—1000元。机会成本是指农民一旦进入城市,必须放弃他们在农村可以得到的种植和养殖等所有收入,所失去的这些收入必然构成其进入城市的机会成本。由于群体差异性,农民本身与城市居民在文化素质、生活习惯以及行为方式之间的不同,导致农民在城市常常受到歧视,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只能干城里人所不愿干的险、脏、累、难的工作,工资拖欠以及人身权益受到侵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又加上农民工法律意识薄弱,基本上没有任何维护自己

沿海地区海平面变化趋势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华 中 师 范 大 学 本 科 生 课 程 作 业 论文题目沿海地区海平面变化趋势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完成时间 2013年12月25日 课程名称 全球变化研究 姓 名 王路琪 专 业 地理科学 年 级 2010级 成 绩 评卷人 姓 名 王路琪 学 号 2010214295

沿海地区海平面变化趋势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王路琪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武汉430079) 摘要:根据气候和海平面在整个历史长河中的变化规律,结合当前各国科学家对气候变化所做的实验、分析,讨论了沿海地区的海平面变化趋势。海平面上升是全球变暖和沿海地区人类活动加剧的必然结果,海平面上升加剧了沿海灾害,威胁着沿海地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并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风暴潮加剧、海岸侵蚀、潮滩湿地减少、涵闸废弃、洪涝灾害加剧、海堤破坏、海水入侵等灾害效应。因此,沿海地区政府决策应考虑未来海平面变化的影响。关键字:海平面变化;人类社会;影响 引言:未来海平面上升还是下降,对全球环境会造成严重影响,这个问题一直为各国政府和地球科学家所关注。最近100年,全球平均升温0.3℃~0.7℃,海平面每年上升0.1cm-0.2cm[1]。这个现象引起人们警惕。在全球变化中,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对人类社会影响最为严重,具体到某一地区就是相对海平面上升这一海洋环境地质灾害问题。目前,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距海50km以内的海岸地区,沿海地区的平均人口密度约较内陆高出10倍。荷兰学者估计如果今后一个世纪海平面上升1m,直接受影响的土地将有500×104 km2,人口约10×108,耕地约占世界的三分之一。因此,近年来世界各国政府、社会和科学界都十分注意海平面上升及其对海岸带的影响研究。在1989年美国科学院院长Frank Press就指出:“海岸带管理应当考虑将来海平面上升”[2]。 海平面上升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它已经并将继续给沿海地区工程设施和城市发展带来种种不良影响。本文通过广泛收集前人的研究成果,给出全球海平面变化趋势的预测,并就海平面变化对沿海地区可能造成的危害作综合阐述,旨在提高全民意识,影响政府决策,减缓这一地质灾害。

全球变化及应对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球变化及应对”重点专项2016年拟立项项目公示清单 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牵头单位 项目 负责人 中央财政经费 (万元) 项目实施周期 (年) 1 2016YFA0600100 全球气候数据集生成及气候变化关键 过程和要素监测 北京师范大学梁顺林3500.00 5 2 2016YFA0600200 基于多源卫星遥感的高分辨率全球碳 同化系统研究 南京大学居为民2800.00 5 3 2016YFA0600300 全球变化大数据的科学认知与云共享 平台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 字地球研究所 吴炳方2800.00 5 4 2016YFA0600400 气候多尺度变化与年代际重大事件的 归因及预估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 研究所 马柱国2800.00 5 5 2016YFA0600500 过去气候变化定量重建方法和我国区 域气候重建 南京大学鹿化煜2800.00 5 6 2016YFA0600600 全球变暖背景下热带关键区海气相互 作用及其对东亚夏季风气候的影响研 究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 研究所 陈文2500.00 5

7 2016YFA0600700 中国北方地区极端气候的变化及成因 研究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王会军2654.00 5 8 2016YFA0600800 中国北方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碳氮耦 合循环与碳源汇效应研究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 生态研究所 韩士杰2500.00 5 9 2016YFA0600900 大型水库对河流-河口系统生物地球 化学过程和物质输运的影响机制 中国海洋大学王厚杰* 10 2016YFA0601000 中国西南河流拦截对流域碳氮循环和 输送的影响及其效应评估研究 天津大学肖化云* 11 2016YFA0601100 海洋储碳机制及区域碳氮硫循环耦合 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谢树成* 12 2016YFA0601200 海洋生态系统储碳过程的多尺度调控 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厦门大学黄邦钦* 13 2016YFA0601300 中国东部陆架海域生源活性气体的生 物地球化学过程及气候效应 中国海洋大学杨桂朋2586.00 5 14 2016YFA0601400 近海生态系统碳汇过程、调控机制及 增汇模式 厦门大学张瑶2500.00 5 15 2016YFA0601500 陆地水循环演变及其在全球变化中的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严登华2800.00 5

劳动密集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分析

劳动密集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分析 【摘要】劳动密集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能一直以来为学术界所关注,本文以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代表经济性酒店为例,对劳动密集型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效能进行分析。本文分析了经济型酒店员工流失现象,探究员工流失原因及应对措施,旨在提高经济型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减少人才流失,进而促进包括经济型酒店在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长期稳定发展。 【关键词】经济型酒店;员工高流失率;人力资源管理 一、正确认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重要性 (一)我国基本国情的客观要求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多,且素质较低,而资金、技术等要素相对稀缺,这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面临的基本国情。目如果不采取措施,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就是“包袱”,但若合理利用就会成为“财富”。如果立足于“劳动力成本低”这一基本国情和比较优势,来吸收资本、引进技术、换取其他资源,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就能够为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找到出路,促进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保持农村社会长期稳定。 (二)解决我国日益扩大的就业压力的需要

我国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这一方面为各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保障,另一方面也使我国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有专家预测,随着中国入世,仅中国汽车行业的劳动力数量就将减少49.8万人,加上其他行业劳动力数量的减少,给我国的就业形势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合理妥善地解决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和生活问题,就产业选择而言,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功效大大高于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据测算每一单位固定资本所吸纳的劳动力数量,劳动密集型轻纺部门是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部门的2.5倍。因此,要解决日益突出的就业问题,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我国及各区域在产业选择过程中,就必须把劳动密集型产业摆在应有的位置。 (三)我国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过程 当前,伴随着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日益深化,第三产业占比不断提升,特别是新兴服务业态的迅猛增长,不断为我国经济的转型发展注入着强劲动力。同时,生产力和生产水平的提高越来越依靠人力资源整体实力的提高,“人”这一生产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愈发凸显,而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人”的重要聚集产业,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调速换档的关键时期必将起到重要作用,如何确保行业发展尽可能实现可知、可控、可持续,打造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从而带动三次产业协同增长,对于助推稳增长、转方

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

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绪论(一) 1 地球系统是指由地核、地幔、岩石圈、大气层、水层、生物圈相互作用而组成的统一体。正确答案:√ 2 钱学森何时提出建立地球表层学思想的人是 A、1981年 B、1982年 C、1983年 D、1984年 正确答案:C 3 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是 A、王淦昌 B、钱三强 C、钱学森 D、邓稼先 正确答案:C 4 地球系统科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诞生时间是 A、1986年 B、1987年 C、1988年 D、1989年 正确答案:B 5 美国何时提出地球系统和地球系统科学概念 A、1980年 B、1981年 C、1982年 D、1983年 正确答案:D 6 地球系统科学以广义的“地球系统”为研究对象。 正确答案:√ 7 地学和天文学有密切的关联。 正确答案:× 8 在哪一年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八十周年? A、2000.0 B、2002.0 C、2007.0

正确答案:B 9 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包括找矿、环境、资源、灾害。 正确答案:√ 10 地学属于以下哪一类? A、系统科学 B、社会科学 C、自然科学 D、应用科学 正确答案:C 11 地球系统科学即为传统的地学科学。 正确答案:× 12 地球系统科学以美国航天局出版《Earth system science》为标志而建立,这一年是哪一年? A、1983.0 B、1985.0 C、1987.0 D、1990.0 正确答案:C 13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地球学的发展不包括以下哪条? A、生命过程的定量研究和系统整合 B、核心数学及其在交叉学科中的应用 C、地球系统过程与资源、环境和灾害效应 D、太阳系研究 正确答案:D 14 1983年提出要建立地球表层学的思想的人是谁? A、冯如 B、邓小平 C、李四光 D、钱学森 正确答案:D 15 温家宝是中国地质大学的校友。 正确答案:√ 16 狭义的地球系统是由地核、地幔、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相互作用而组成的统一体? A、自然环境 B、生态系统 C、动植物

全球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全球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目前,全球环境的变化逐渐加强了对土地利用/土壤植被覆盖方面的研究,而土壤植被的变化又会对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生产力、物种的适应能力产生更为深刻的影响。 2004年,在“全球变化与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国际研讨会”上提出:地球经历了冰期与间冰期的演替,对生物圈产生了显著的影响。第四纪以来,由于人类进化与发展,对自然界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全球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变暖,森林砍伐严重,绿地减少,对地球的生命系统产生了巨大地威胁。Robert K. Dixon[1]等人(1999)指出,森林生态系统已对全球变化产生强烈的反馈作用。这在几个发达国家已经做了成功的研究,但是在发展中国家并没有研究到位。目前,已经有55个国家运用通用的方式与模型估算森林中的碳库,并预测未来全球变化对森林的影响。在将来,如果没有相应的保护管理措施与政治条例,那么各个纬度和地方的森林都会减少,温室气体则会增加。要解决这个问题,需从环境因素和人文因素两方面来控制。 浓度的增加和气候变暖,一方面可以增加植物的光合作用,延长生全球环境的变化,主要是CO 2 长季节,使一些地区更加适宜发展农业;另一方面,全球环境的变化,也可使世界许多地区的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无法适应或不能很适应这种变化,造成很大的损失,大范围的森林被破坏,大片农田受 及其他污染物的含量有所增到损害。Pekka E. Kauppi[2]等人(1992)指出:由于环境的变化而使CO 2 加,但是大气中污染物中有很多具有肥力,虽然它们也会对作物产生损害,但其对植物生长的促进能 浓度升高所引起的森林生态系统生态稳定性的力有时可以掩盖其对作物的破坏程度。另外,大气CO 2 浓度升高出现了额外多的C供应,这些额外多的变化会导致森林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动。由于大气CO 2 C经大气一植物-土壤途径流动。赵平,彭少麟[3]等人(2001)研究了大气CO 浓度的升高与森林结构和 2 浓度升高对森林植物生长,冠层结构的影响,并对此引发的生物量功能的相互关系,探讨了大气CO 2 增量的分配,凋落物质量和根质量的变化进行了分析;最后指出:这些受影响的生物要素和生态过程会引起群落内植物间对资源的竞争关系发生变化,对资源竞争格局的变化最终将会导致森林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气候变暖也是当今全球变化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人类活动所引起的温室效应及造成的全球气候变化和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影响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作为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一个重要组分,森林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刘国华[4](2001)、王叶[5](2006)等系统地总结了全球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分布、生态系统生产力、森林树种以及森林土壤的影响,论述了未来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树种组成、林分结构、分布和生产力的潜在响应,指出了现阶段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今后需要加强的一些核心问题与研究重点作了展望。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正常运作产生了一定的干扰作用,但是干扰是森林循环的驱动力,它导致了森林生态系统时空异质性, 是更新格局和生态学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可以改变资源的有效性,再者,干扰导致的林隙是森林循环的起点。王纪军[6]等(2004)回顾了目前研究森林演替的几种方法,即马尔科夫模型、林窗模型( GAP) 、陆地生物圈模型(BIOME) 和非线性演替模式等;介绍了气候变化对森林演替的影响;并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MARK EMMERSON[7]等人(2005)根据经验数据详细描述历年分布在社区的影响和方法,分析气候变化对食物链的影响,表明气候变化不仅仅取决于物种数量,还涉及到降水、养分循环和温度等属性。 目前,森林是地球表面最主要的植被类型之一,在全球变化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全球的森林面积有4.1*109公顷,植被和土壤中含有1146皮克碳,其中37%在低纬,14%在中纬,49%在高纬。2/3以上的碳集中于土壤与泥炭沉积层中。低纬度的碳的总量变动较大,中高纬变动相对较小,

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 2015年报告 发布

《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2015年报告》发布 2015-12-07 11:12:02 原标题:中山大学发布劳动力调查报告:工作时间最短的是“负责人” 12月6日,中山大学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发布《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2015年报告》。《报告》显示,2014年全国有收入的劳动者的工资平均数为30197元,与2012年相比,年均实际增长速度达到9.1%。而工作时间上,从2012年到2014年,全国劳动力的工作时间总体下降,一般周工作小时数从约50小时降到约45小时,其中超过60%的加班雇员是“自愿加班”,外资合资企业加班人数比例最高,雇员平均加班时长达41.5个小时。 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为9.28年 《报告》发现,到2014年,青年型劳动力为主的年龄结构已不复存在,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9.28年,参加过职业技术培训及曾经获得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即执业资格)的比例不高;大部分劳动年龄人口有工作经历,未工作的比例不及两成;超过四分之一(26.77%)的农村劳动力有外出务工经历,并且,超过四成(40.62%)还准备外出务工。 仅1/4农村务工人员会网购火车票 《报告》得出,中国劳动力阅读报刊、用手机发短信、写信、银行ATM取款完全没问题的比例皆超过一半,仅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务工人员在使用网上银行、网上购买火车票方面完全没问题。 去年全国劳动力工资平均3万元 《报告》发现,2014年全国有收入的劳动者的工资平均数为30197元,与2012年相比,年均实际增长速度9.1%;在东中西地区,劳动者的工资平均数分别为33624元、26960元和28246元;与2012年相比,年均实际增长速度分别为10.5%、7.7%和8.4%。 家庭收入两端差距高达21倍 以往网友感叹自己“拖后腿”,往往是由于收入差距造成。据统计,全国平均总收入最高的20%家庭,收入达到153546元,而最低的20%家庭,平均总收入只有7155元,差距达到21倍。城市和农村内部的差距也非常大,城市最高收入组家庭平均总收入是最低组的约12倍,农村的差距则高达27倍。 所有类别男性收入远高女性 从不同性别收入状况分析,总的来说,不管是在全国层面,还是城市乡村,无论是工资收入还是经营性收入,有收入的男性劳动者平均收入都高于女性劳动者,有的甚至高出一倍。全国男性劳动者平均收入为33697元,女性仅为23288元。农村男性平均工资为28991元,

海平面变化的古生代年代学

层序地层学文献《A Chronology of Paleozoic Sea-Level Changes》的翻译 海平面变化的古生代年代学 古生代时期(距今542~251个百万年)的海平面大部分都已识别,但是前后连贯随历史演绎的海平面的变化一直没有建立起来。我们通过分析克拉通边缘及克拉通内部的盆地层序重建了整个古生代的海平面变化的历史。对每个海平面事件发生的时刻和达到范围的界定估计揭示了海平面变化的大小才是影响准确度的估计。长期的海平面变化史显示寒武纪以来海平面逐渐上升,在晚奥陶纪达到最高点但持续不久,就因Hirnantian的冰河作用引起海平面的下降。随后除了海平面在逐渐下降的过程中出现了小幅度的回升,其高点在中/晚泥盆世边界附近的中志留系、以及最晚的石炭纪地层中有记录。海平面变化的低点在早泥盆世--靠近密西西比河和比西法尼亚的边界,以及晚二叠世中有记录。已确定古生代的172次海平面的变化事件,其变化值在数十米到125米之间。 尽管近年来在中生代和新生代海平面变化方面的数据整合已经取得重大进展,但是相对很少有人关注重新整理或拼合古生代海平面变化数据,这些数据(古生代海平面的)的覆盖范围基本上也是琐碎的。古生代历史占据整个显生宙历史的一半以上,有一些地球演化史上最有趣的未解之难题。尚未勘探的古生代的地层被认为是含有碳氢化合物的非常重要的地层。因此重建这个时代变化的海平面可以作为一个地质勘探的工具,并籍此唤醒对古生代地球科学研究的兴趣。 海平面变化曲线可以提供很好的沉积模型预测,因此在地质勘探中非常宝贵。这些曲线提供了沿大陆边缘基底的长期变化趋势和单独的排水渠道,这些是油气迁移的通道从而找到油气藏。在局部构造影响最小的并且没有发生变形(或者在构造可以进行修正)的地层记录中,这些曲线在一阶的相关性方面起到辅助作用。相对海平面高点和低点变化的幅度、频率,以及海侵时的大陆架上的沉积间断及浓缩段(这时有机沉积物开始富集)和海退时大陆架上沉积物暴露的时间及侵蚀对我们判断其延伸范围也是重要的。在这里我们提出了一个关于古生代海平面变化历史的一个半定量的模型。它是基于古生代广泛分布的地层层序的数据(有各种质量可靠生物地层定年界定的)建立起来的。 尽管先前重建的区域海平面的变化史的时间是离散的(没有连贯在一起),但它们在海平面长期和短期变化趋势方面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这是我们整合这些建立连贯的海平面演化史的宝贵资料。特别是,在北美和澳洲相对稳定的克拉通边缘及克拉桶内盆地获得的研究资料更是不可或缺的。在随后的讨论中,我们会指定不同时间段的参考区(这些资料主要来自于北美和澳洲,但也有非洲北部和南部,西北欧以及中国的资料)。我们解读在这些参考区内构造活动平静时期的趁机记录来确定海平面的变化。建立的数据库(RDs)通过与世界其它地方的对比来确定大范围的海进海退以及局部的海平面变化事件提供参考。受制于篇幅限制,本文对我们的主要发现做一个简要的论述。 古生代海平面变化事件的时限和规模在解决综合分析世界范围内的质量和应用不同的数据来界定单独一个海平面变化事件的时限和规模所遇到的难题并非仅现于古生代;在更新的时代内仍然有出现。然而,古生代因有其特定的一套限定参数而别于其他时代。例如,大多数的古生代的海洋地壳已经俯冲完毕(只有极少量的仰冲蛇绿混杂岩),这就使得不能直接通过洋壳的平均年龄来破译海平面长期变化的趋势。古生代地层还强烈的向克拉通边缘盆地外延,以拥有大量的不整合及特定的动物种群为特点。因此,这些特性使得这些盆地是研究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