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异常心理学讲义!第二版

异常心理学讲义!第二版

异常心理学讲义!第二版
异常心理学讲义!第二版

Abnormal Psychology

异常心理学

学分 3 耿文秀博士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异常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偏离常态的各类心理过程的发生、发展、对社会适应功能的损害及其干预、矫治和预防,以建设和发展健康心理、完善人格。

目录

第一章研究和处置“异常”行为的历史进程

第二章心理异常、心理障碍或心理疾患的病因学研究

第三章伦理原则与临床评估

第四章生活应激与应对

第五章焦虑障碍

第六章心境障碍

第七章与发展相关的障碍

第八章精神分裂症

第九章进食与睡眠障碍

第十章同性恋、性别认同障碍与性异常

第一章研究和处置“异常”行为的历史演变进程

第一节对“异常”行为的界定

一.约定俗成的社会文化认定+ 理想模式标准(双重标准)

【“约定俗成的社会文化认定”加上“理想模式标准”是判断一个人时采用的最直观的第一依据,但这仅是单一标准,是不完全的】

超凡脱俗?怪异?精神疾患?

约定俗成的社会文化认定

特立独行/非“中庸之道”

【超越时代会付出代价,比如说屈原,法弗勒克《家庭进化论》○1产翁制】

2. 跨文化/跨时空差异不同文化对于不同行为有不同的认定,是一个动态的,

有时空的过程【比如说同性恋在以前被认识是精神疾病的一种】

3. 性别差异对男女双重的社会标准【如男女裸奔所遭遇到的差别对待】

4.“异常”行为遭遇的羞辱/诋毁/排斥

理想模式标准

1.官方提倡/认可】

2.社会主流文化的赞赏/认可

3.绝大多数人接受/模仿

4. 自我认同/遵从

二.统计学标准

1.心理测量/标准差

2.所谓障碍/困惑/痛苦的发作频率(关注)

3.所谓障碍/困惑/痛苦的持续时间

4.所谓障碍/困惑/痛苦症状的项目多少

三.功能标准

1.生理功能:生理检测指标

2.心理功能:心理测量指标

3.社会适应功能:社会操作标准(像是人际关系、职业表现之类的)

注:正常和非正常的区分要以宽容的态度来对待

【界定某个个体行为的正常与否,警惕约定俗成的社会文化认定的主观武断或者偏见歧视可能造成的错误——不遵从社会主流的理想行为模式并不一定是病态或者异常】

【绝不要轻易给他人带上“病态”或“异常”的标签】

对“异常”行为的界定存在多种标准,一般来说,人们往往用约定俗成的社会文化认定再加上理想模式

标准来评判,而今天科学的界定还要增加统计学的量化标准,更重要的是个体社会功能损害的评估。Abnormal Behavior

Behavioral, emotional, or cognitive dysfunctions that are unexpected in their cultural context and associated with personal distress or substantial impairment in functioning.

行为,情绪或认知障碍乃所在文化不认可、个体自身感到痛苦并造成实质性的功能损害。

第二节从古代到中世纪的蒙昧与黑暗

一.人类早期对“异常者”的敬畏

1.“魔鬼附身”——Demonic Possession

2.“通灵”——沟通上天/凡世间/地府(敬畏、不招惹、不亵渎)

古代人认为月亮、星辰、潮汐、山川精灵、地狱魔鬼等都可能使人―发疯‖

【人类早期对发疯者往往采取“敬畏”态度,恭敬、惶恐、供奉、不招惹不亵渎】

二.黑暗中世纪与文艺复兴

1.驱魔——残酷的人身折磨

2.贫民收容所—→“疯人院”——不给他们治疗

3.《巫之锤(降妖锤)》(《The Witches’ Hammer 》),质疑巫/魔作祟(惩治女巫200年作为精神疾病替罪羊)

如放血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治疗方法,从古代一直沿用到中世纪乃至近代,无论是生理疾患或者精神障碍均采用这个方法。

●希波克拉底提出体液说,认为心理疾患是大脑病理所致,,自然因素

●盖伦首创神经系统解剖,认为心理障碍是大脑受伤或心理原因所致

第三节近现代的变革与挑战

一.皮内尔(1745-1826)的法国精神病院改革

1796年皮内尔获得批准在巴黎解除了49个精神疾病患者的锁链

首先要求对待精神病患者人道主义待遇

二.艰难而漫长的进步

1.对心理疾患的迷信/偏见仍普遍存在/偏见仍然普遍存在

2.心理疾病患者仍然是个人、家庭以及社区的污点和耻辱

3.并不人道的治疗方法进步:紧身衣,“心理外科手术”,电击……

4.新药物的研制——大剂量镇静药

三.催眠与精神分析

1.安东.麦斯麦(1734-1815),麦斯麦术“动物磁性催眠”现代催眠的暗示

2. James Braid ( 1795 – 1860 ), an English physician, hypnotism, mesmerized

Ambrose-Auguste Liébault ( 1823 – 1904 ), a French doctor, Nacy, France

Hippolyte-Marie Bernheim ( 1837 – 1919 ),

3.沙可Jean-Martin Charcot ( 1825 –1893 ), an esteemed neurologist in Paris, testing hypnosis in La

Salpêtrière hospital

严肃神经生理学家,认为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接受催眠,催眠的现代化,扭转人们对催眠的看法

4.Sigmund Freud ( 1856 – 1939 )

弗洛伊德:法国南希学派与之认为相反,不一定是歇斯底里症,其他症状也能用催眠

5.克雷佩林:对精神病学的影响延续至今,认为精神障碍是由脑功能缺陷引起的;对精神

障碍进行合理分类、对精神障碍的诊断和治疗有极大的促进

四、行为主义的崛起

1.华生:华生与助手莎莉、雷纳完成可“条件的情绪反应实验”,使小阿尔伯特发展出了对小白鼠的恐惧,华生希望将精神心理纳入自然科学;1920年,华生发表了《学宣告行为主义的产生》

2.行为主义疗法

①琼斯:华生的学生之一,最早采用行为技术消除了儿童对小动物的恐惧,行为疗法的先驱

五.―反精神病学‖运动

1.Thomas Szasz (1920-- )沙茨,出生于匈牙利的美国精神病学家,“反精神病学”运动的代表人物,代表作《精神疾病的神话》,1961年初版,1974年再版。坚决主张精神疾病与不合习俗

的行为不一定是疾病或犯罪。其强硬和过分极端的批评有助于引起社会重视以改善精神疾病患者的地位和待遇。

2.“神志健全者置身于非神志健全者之地”,备受批评的实验激发社会的反思六.“非住院”运动De-institutionalization Movement

1.“中途站”Halfway House

2.家庭接纳和支持

3.社区防治,社区康复,住院剥夺一个人的合法权益

e.g.神志健全者显身于非神志健全者之地——八位家病人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入住精神病院,经过7——52天被准许出院,但仍然被做出“缓解期”的诊断,备受批评的实验激发社会反思——如何更加人道的重视精神疾病患者的权益

第四节新千年曙光

一.人道主义的新千年

1.“以人为本”原则的重新定义“以人为本,高度尊重人,重视人的健康权益”

2.“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共识

a)个人空间的扩展

b)更加尊重个人隐私权

二.新药物的研制/开发

1.积极利用生命科学、脑科学等多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

2.强调人类功能的康复,重归主流社会

3.最大限度减少副作用

4.普通人群经济上能够承受

三.心理健康服务面的扩展

1.老人世纪对老人心理健康的特别关怀

2.关注新千年儿童的特别问题:虐待、忽视、抑郁、性骚扰……

3.社会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妇女、少数族裔、同性恋者、AIDS……

4.信息社会新问题:网络成瘾、信息垃圾泛滥、社会退缩……

四.发展社区心理健康服务

1.重在预防,以公众心理健康为主要目标

2.整合社会环境、生态环境与社会文化,创造健康的生存环境

3. 发展积极的家庭支持/社会支持网络,广泛应用家庭治疗、团体治疗等群体参与的治疗技术中国《精神卫生法》解读:

●明确规定了对精神障碍患者权益的保护:精神障碍患者的人格尊严、人身和财产安全不受侵犯,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歧视、侮辱、虐待精神障碍患者,不得非法限制精神障碍患者的人身自由

●精神障碍的鉴定应当由精神科执业医师严格按照条件和程序做出判定,明文规定:“精神障碍

的住院治疗实行自愿原则。”

●防止“被精神病”现象的发生:“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不得违背本人意志进行确定其是否患

有精神障碍的医学检查。”

第二章心理异常、心理障碍或心理疾患的病因学研究Aetiology of Psychological Disorder

第一节生物学因素研究

一.遗传因素:积累的研究证据提示遗传因素在重症精神疾病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生物学因素似乎大于环境因素。【不是单基因,而是多基因起作用,这也是为什么人们不能找到一个单独的携带“精神分裂症”的基因】

1. 发生学的遗传

2. 基因研究

3. 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孪生子研究:1997年瑞典科学家Mcclearn Netal对110个同卵孪生子和130个异卵孪生子跟踪研究到80岁,发现IQ相同达到60%,而且整个一生都保持稳定;记忆及空间感知能力一致性在32%到62%;人格特质如羞怯或活动水平测试则达到30%到50%;特别是同卵孪生子,其余不能解释的就是环境

【研究分开抚养的同卵孪生子,发现他们具有很多不能用环境和学习来解释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共同点——一遗传因素在其中起到很大的作用】

(3)遗传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

②Eric Kandel,诺贝尔奖获得者,神经科学家,1983年从以白鼠做实验,提出学习不仅仅影响到行为,细胞的遗传结构可以印学习而改变

【白鼠实验的主要内容——训练白鼠走迷宫;发现对于特别笨的白鼠,一直训练其走迷宫的话,它们的子代走迷宫的能力变强,反之亦然;细胞的改变尤指神经系统的细胞】

③素质——应激模式

【应激条件诱发遗传易感性的表现,比如说同等程度的STRESS对有的人来说就是很大的压力源,但对有些人来书不是】

④遗传——环境互动模式

我们的基因影响着我们怎样创造我们的环境,同时环境反作用于我们的基因改变

【比如说爱哭的孩子有奶吃】

二.神经系统与行为

1.大脑功能研究——大脑皮质,边缘系统,皮质下结构

2.自主神经系统

3. 内分泌系统

4. 社会心理因素影响着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大脑用大约140亿个神经细胞——神经元操纵着我们的每一个思想和动作

现代药物主要治疗大脑边缘系统

三.神经生化研究(神经递质)

1. Neurotransmitter,第一信使:激素把信息由内分泌腺传递到被作用的细胞

中枢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 ----在中枢神经系统以传递的方式进行信息交流和相互作用的化学物质,如DA,5-HT,NE等

2.Neurotransmitter运行过程

①神经递质在细胞体内合成、囊泡形成,

②沿神经轴向下运行到突触前膜释放,

③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④激活或抑制神经元,

⑤受体重又分离出神经递质,

⑥神经递质被再吸收,

⑦没有神经递质的囊泡返回细胞体

●大多精神活性物质都作用于神经递质,激活剂(兴奋剂)提升神经递质的激活效果,反之抑制

剂则减少或阻断神经递质,产生与神经递质激活相反的效果。

●抗精神病药物也多作用于神经递质,从而改变精神状态。

(1)中枢神经递质——在中枢神经系统以传递的方式进行信息交流和相互作用的化学物质Ach——乙酰胆碱;5—HT——3羟色胺;DA——多巴胺;NE——去甲肾上腺素;GABA——嘎巴氨基酸

【多数精神活性物质和抗精神病药物都作用于神经递质,提升或阻断神经递质,从而改变我们的精神状态;海洛因是神经递质抑制剂】

(2)第二信使:改变与膜的通透性有关的蛋白分子的形状,从而产生膜电位的变化

第二节环境因素研究

一.家庭功能——父母是否担负起教育支持子女的功能

1.家庭氛围/家庭关系——家庭交流模式【双向交流】

2.家庭交流模式——基本做人态度、做人价值观

3.父母榜样/亲子交流——子女可以看出父母的婚姻状况,是否民主

二.社会文化

1.社会行为规范对人的约束/压力

2.社会习俗/舆论对人的塑造【不是生为女人,而是长为女人】

3.社会地位/经济收入【自卑or自强】

4.街区/群体亚文化【社会阶层群体】

社区文化:如日本,孩子上学很重要,孩子第一天上学,妈妈穿上职业装,对孩子上的第一堂课很重视

三.生态环境

1.海拔高度、地理气候环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高原人的坚韧,草原人的豪爽,水乡

人的温润

2.自然资源、物产:喜马拉雅山恶劣的自然环境与匮乏的自然资源逼得客尔廓人骁勇剽悍,外出做雇佣军,夏尔巴人吃苦耐劳,充当登山向导

3.人口密度(如城区交接),居住方式

第三节文化、社会与人际关系的互动(最重要)

一.所有的环境条件都是通过在其中形成的文化、社会以及该社会文化的人际关系而作用于人类个体

二.社会行为规范对人的约束和压力,社会习俗、舆论对人的濡染塑造

【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的影响社区文化亚文化的影响】

三.人际关系是作用于个体的最直接的影响力

1. 文化与社会濡染、侵润、发展着人际关系

2.人际关系创造、改变着社会文化,并在社会文化的变动中变革

e.g非洲的同性恋文化

第四节人类个体的自我塑造(不关乎父母家庭)【乔布斯】

一.个体的人格特征

1.认知习惯

2.情绪表达与调控

3.意志品质

不是天生的,是通过后天和环境相互作用而自己主动塑造的

二.个体的自我教育

1.善于学习,紧跟时代前进步伐

2.善于自我总结反思,主动把握人生目标

3.勇于自我分析自我矫正

4.自尊自信,乐观豁达,勇敢坚韧

5.自我塑造人格,性格决定命运

三.个体的社会资源利用度/人际关系

自我塑造人格,性格决定命运

1.个体的社会支持资源储备

2.个体的社会资源利用度

3.人际关系对个体的支撑和制约

四.个体的应激应付方式

1.不逃避、正面迎战,动员自身全部潜能

2.积极利用社会支持系统,主动求助

3.自觉学习多种应付策略(咨询师和应对方法)

4.不怕失败,对抗挫折,坚持努力

五.一生发展,终身学习

1. 现代人类成熟前趋,老化后移

2. 终身教育,终身学习

3. 学会学习,自我教育

4. 使学习成为人生的重要支撑

5. 构建和谐社会,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社区

第三章研究伦理与临床评估

Ethics and Assessment

◆研究的基本概念

(1)假设:基于理论和经验退出的观点或命题,期望通过研究数据和材料获得支持、验证或拒绝、否定

(2)研究设计:检验假设方案,受提出的问题假设以及操作时间的影响

(3)自变量:其值在原则上独立于其它变量值而变化的变量

(4)因变量:其值在原则上依据一个或多个自变量变化之结果的变量

●个案研究

(1)深入研究一个或多个个体,研究其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或生理模式

(2)个案研究多依赖于研究者的客观观察,并不做任何努力去改变或控制被试的行为表现,研究者在观察中收集尽可能多的信息以对被试的症状做详细的描述

(3)弗洛伊德从安娜的个案中发展出“自由联想”法沃尔普法从200个案例中发展出“系统脱敏法”

●相关研究——实验研究

(1)相关——连个变量之间的统计学关系,而非因果挂席,设计相关研究以发现心理障碍或行为表现等现象或变量是怎样出现的正相关或负相关

(2)实验研究

实验设计,对照组和实验者(罗森坦尔效应),双盲控制;重复实验——检验

第一节研究伦理

一.知情选择与知情同意

清楚地告知被试,研究可能有的风险或获益,尊重被试的独立选择;参与研究实验

必须取得被试的完全同意

二.维护被试的权益和人格尊严:研究不得对被试的身心造成任何伤害,未成年人要获得监护人的同意

三.隐私保密——不得泄露被试的个人隐私

四.结果反馈

把研究结果及其含义及时解释给被试,消除研究不得已的―欺骗‖或蒙蔽所造成的误解;如Greg Alter参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的抗精分新药试验,被停药后发生严重副作用

第二节心理健康服务伦理原则

一.知情同意、知情选择以来访者为中心和重心提供服务,前提是交流沟通【以来访者的健康权益为最终目标】

1. 来访者理解并自愿选择有关的心理健康服务

2. 来访者清楚认识到自己的选择将会获得的收益、局限乃至风险

3. 来访者认可为此要付出的经济花费、时间消耗以及其它有关问题

4. 来访者确认自己的合法权益将受到尊重和保护

双盲实验时要即时解释以避免伤害。

二.隐私保密与危险警告【两者之间的平衡十分重要】——不得泄露被试的个人隐私

1. 为来访者的隐私保密是心理健康服务人员的首要义务与第一位的职业素质要求

2.维护生命安全是心理健康服务人员的最高职责

3. 除非危及他人或自身的生命财产安全,心理咨询师、心理健康服务人员不得泄露来访者的

隐私资料(这在欧洲及美国已成为法律的明文规定)

4.须慎重权衡来访者隐私权与生命财产危险之间的关系,在切实维护来访者隐私权的同时还须

承担发出危险警告的义务与职责

隐私保密是心理健康工作者的首要义务和第一位的职业素质要求,但维护生命安全是最高职责。除非危害他人或自身的生命财产安全,不得泄露资料。须慎重权衡来访者隐私权与

生命财产危险之间的关系,在切实维护来访者隐私权的同时还须承担发出危险警告的义务

与职责。

刺杀里根的辛克莱1981年。

度过了重度抑郁的最严重期后的时间更可能自杀,因为在最严重时期,患者可能连自杀的决心都没有能力下,稍有好转时由于自杀的观念没有转变,行动和心理能力有了提高就可

能实施自杀。

E.g.辛克莱因为精分刺杀里根总统

三.尊重来访者的拒绝介入权(不能强加给别人)

1. 来访者有权拒绝心理健康服务人员对自己个人生活的介入

2. 来访者有权拒绝心理健康服务人员提供的有关服务或干预

3. 来访者有权中止正在进行的心理健康服务

4. 来访者有权拒绝心理健康服务人员提供的转介

自我疗伤:耶路撒冷的哭墙灵魂归宿:宗教磕长头

临床心理学家&心理咨询工作者不能越俎代庖强行干预来访者的个人生活或代替做选择。

四.咨询师有权转介来访者【咨询师的权利和自我保护】

心理咨询师、心理健康服务人员应清醒认识到自己的能与不能,认识到自己的知识技能、经

验或现有设备条件等等的局限,因而:

1. 心理健康服务人员有权转介自认为应当回避或不便处理、或无力处置、或担心处置不当的来

访者;【有利益关系,情感纠纷,宗教信仰的不同等,会使咨询师无法保持中立态度,必须回避】

2. 应当及时转介发作期的精神疾病患者;

【必须接受已经接受过治疗并且病情比较稳定的精分患者,如果是刚发现的精分,必须即刻转介到医院】

3. 应当及时转介必须接受医学治疗的生理疾病患者或身心患者;

4. 必须及时转介需要立即接受紧急干预(危机干预、自杀干预)的来访者。(如自杀,自杀干预

是住院;酒精中毒、酒精依赖)

【咨询师做不到接纳来访者也可以转介以自我保护】【回避有利益关系,感情纠葛的案子】

第三节临床会谈

一.临床会谈(心理咨询最主要的)

1. 临床会谈

最主要/最常见的临床手段,用以了解来访者几乎所有的信息(健康状况,症状,家庭背景,生活史—个人生活史,家庭生活史等等);既可以是治疗的引导或开端,也可以是治疗本身。

精神疾病患者,情绪不稳定患者除外,初学者慎行

2.临床会谈要素:

背景:私密、安静,舒适、不受干扰(咨询师不可接听电话),一般(最好)都在诊疗室、办公室里进行,但也可能应求诊者的要求(精神疾病患者、情绪不稳定者除外)在求诊者

咨访信任(中性的)关系:接纳(不进行道德判断)、理解、真诚、尊重,如果失败可选择转介

交流:自信,选择适当语言,真诚倾听,适时沉默,引导提问,支持鼓励……

提问

3.临床会谈类型

二.临床态度

1.重在面对求诊者个体的“特殊规律”研究(微观的)

2.为面对的“这一个”求诊者服务

三.信息采集——贯穿临床会谈始终【若干次进行,即使是最后一次依旧要进行资料采集】1.求诊者为什么前来求诊?

2.求诊者的个人生活史(发生过的有影响的生活事件,病史,求医史……)【考察是否有创伤性事件的存在;以及疾病的治疗情况、医患关系等等,问其是否选对了就医的科,是否和以前的医生关系顺利】

3.求诊者的家庭背景/影响人物

4.采集所需信息的临床会谈导向(通过询问、提问)

5.对来访者有重要影响的人或事(家中妈妈影响大还是爸爸……)

四.临床会谈的功能之一:治疗(助人自助)

1.倾听——宣泄(沉默是金)

2.引导——自我分析

3.启发——认知转变

4.指导——行为改变

五.临床会谈方式

1.灵活性会谈(非结构性会谈)——以临床判断与个人风格而自由发挥

2.标准会谈(结构性会谈)——事先列出目标行为、症状、事件等欲了解的会谈清单,包括

措辞、提问顺序、反应记录、反应评估等都事先明确

3.半结构性会谈——介于前二者之间

第四节评估检查Assessment与多轴评估系统

一.通过临床会谈检查/评估精神状况

1.意识状态:自知力,定向力,谵妄……【对时间、空间的定向】、谵妄【如果出现了意识混乱,要先做生理治疗,在进行转介】

2.认知过程:是否有认知扭曲,妄想、幻觉(幻听,幻嗅,幻视)

【患者可能存在一定的认知扭曲,要确定是否达到妄想与幻觉,达到精神病性;eg.抑郁症患者可能会觉得自己没有前途,事情的失败都是自己的错误,这就是一种认知扭曲】

3.情感表现:占主导的情绪状态,情绪稳定与控制,情绪表现与环境是否匹配,……【指年龄、身份】

4.意志与行为活动:自制自控能力,行为活动的目的性、与环境的适应性

5.危机评估【评价是否对自己和他人造成威胁,并发出危机警告,可借助必要的工具帮助评估】

二.临床心理测试

1.智商测试【威克斯勒量表瑞文量表要先和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

2.情绪测试【强调情境】、

3.人格测试

4.分类的筛选测评

三.实验室检查——发现/排除器质性病变

【生理上的病变会对心理机能造成很大的影响;核磁共振检查等,要先解决生理的器质性病变】

1.影象学检查

2.脑生物电/脑脊液/药物血浓度检查【酒精中毒,药物中毒】

3.遗传学检查【儿童的苯丙酮尿症、唐氏综合症等等】

4.生化检查【脊液、药物血浓度检查】

四. 多轴诊断Multi-axial 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is DSM-Ⅳ-R《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

四版修订版,前3轴构成正式诊断和评估,后两轴为诊断提供补充资料

轴Ⅰ临床精神障碍——可能成为临床焦点的其他情况

【要询问何时发现的,若是从小发现的就转入轴2;是不是完全是生理上的问题,转入轴3】

1.临床综合征【精神状态、思维功能等】

2.虽不属于精神障碍,但是需要注意或处理的焦点【比如说发展期儿童不正常的敌意,态度的突然转变等等】

轴Ⅱ人格障碍和特定发育障碍(精神发育迟滞,自闭/孤独症)

1.主要诊断

2.排列多种诊断的次序

3.暂时性诊断——资料尚不足以做肯定诊断

【人格障碍是早期形成,持续发展的,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解决的问题,需要若干个疗程;像是孤独症这种也是长期的,不会马上发生改变;精神发育迟滞不是短期的,会持续一生;自闭症在生命早期就会出现,没有彻底治疗好,达到正常人水平的可能,但是可以改善;智力发育迟滞无药可吃,智商不会得到提升】

轴Ⅲ一般躯体状况——排除或确认器质性疾患对精神状态的影响

1.当前的躯体健康状况

2.器质性疾患或病变与临床综合征的关系

【老年人出现的精神症状可能是器质性疾病造成的,比如说帕金森患者后期会出现精神状况的问题;而很多艾滋病患者患有抑郁症;在轴3中特别要注意老人与小孩,当然还有成年人的心理、生理变化】

轴Ⅳ社会心理及环境

1.生活事件表【比如说创伤会形成PTSD】

2.心理社会紧张刺激的严重程度【评估的补充,评估可能造成的原因,如生活环境、生理上的照料和心理上的支持等】

轴Ⅴ精神功能总评估【在未出现症状之前,总体状况是什么样子的,对愈后状态乐观与否的评估等等】

1.适应功能——社会关系,学习/职业,对空闲时间的利用……

2.前一年内适应功能的最高水平

【0——信息不足;1—10,11—20无法适应;21—30,31—40难以适应;41—50适应困难;51—60勉强适应;61—70基本适应;81—90适应良好;91—100功能良好】

(6)DSM—IV《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四版修订版

①2000年的版本,1952第一版,1968第二版,1980第三版,主要适用于美洲,我国也大多采用该标准

②在1980年的第三版中删除了同性恋,增加了厌食症等,但是网瘾等内容还未加入

③欧洲主要采用ICD—10和WHO标准,该标准的特点是妥协、包容,因为欧洲小国文化差异大、宗教差异大所决定,同样删除了同性恋的内容

④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2001年颁布,尽量引用ICD—10中的名词解释,但是更多的是借用DSM—IV

第四章生活应激与应对

第一节应激与耗竭

一.应激STESS(压力、紧张)

联结社会心理事件与生理、心理疾患的中介概念)个体“察觉”到出乎意料的威胁或危险的环境刺激,机体内部因而产生的紧张“备战”状态。从机体与之相关的心身机制而言,即应激,就社会关系而言,即紧张。这种生理、心理及社会功能的整体反应可能是适应的也可以是适应不良的。

1.Hans Selye,(1907 - 1982)

2.R.S. Lazarus & Berkeley Group

【Eg、如Hans Seley,汉斯赛尔也,生于奥地利,加拿大分泌学家,心理学家;1936年给实验大鼠注射不同物质,结果导致胃溃疡及其某些免疫系统组织的萎缩,进而发现某些环境的改变也会产生同样效果,于是借用工程学术语“压力”或“应力”指代这一特殊反应】

Hans Selye 汉斯·塞尔耶给实验大鼠注射不同物质,结果导致溃疡及某些免疫系统组织的萎缩,而后发现某些环境改变也会产生同样效果,于是借用工程学的概念提出了stress。(不注射物质也会溃疡萎缩,拥挤、光照等生存环境的危机)

3.应激的生理反应

早在1920 — 1930年代Cannon就对面对危险或威胁之时应激状态的生理反应进行了研究,发现交感神经兴奋,HPA轴激活、―应激激素‖分泌增加,心率、呼吸加快,肝糖原释放,瞳孔扩大,皮肤、内脏血管收缩,血液涌向大脑和肌肉,使机体处于―战斗或逃跑‖的状态。

HPA轴: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与边缘系统密切相关。其中控制着情绪记忆的海马对皮质醇高度敏感。在皮质醇作用下海马有助于切断应激反应,结束边缘系统与HPA轴不同部分的反馈。

4.应激效应

* 应激负效应:焦虑惊恐、瘫软晕厥,认知失真或扭曲、思维空白乃至僵死,应对无能、手足

无措,身心崩溃

* 应激正效应:―急中生智‖,―情急智生‖,―机变如神‖……积极调动一切资源,激发身心全部

潜能,采用各种应对手段,直觉思维空前活跃,体能爆发……恰恰在紧急应激状态下,人可能

做到平常一般情况下做不到的事,建立丰功伟绩。

二.应激过程

1.应激过程图示

认知评价应激干预

↓Ⅰ警报动员↓

↓↗正应激源——→应激反应Ⅱ抵抗——→应激状态→应激效应

(生理心理行为)↓↘负

↑Ⅲ衰竭崩溃↑

←中—————介——————变——————量→

【应激是中性词语,结果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不是有环境刺激就会产生应激,而是与人的认知相关,就像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也可以被人认为是天塌下来了】

2.应激源:触发应激反应的原始刺激(体内、体外、社会……)

应激反应:突发性、全身性、非特异性、保护性的紧张反应

3.一般适应综合症【应激反应阶段】

A.警报动员——有机体发布战斗动员,引发情绪、增加紧张度,提高警戒性敏感性,调动体内资源,采用各种应付手段,以满足事变要求

B.抵抗——应激持续,有机体的适应性处于最高水平,利用体内的全部资源,强化自我防御机制

C.衰竭崩溃——面临连续的极度应激(无限延长),资源耗竭、应付失败,整合瓦解,代偿失调,以至全面崩溃

e.g. job burnout 工作耗竭职业枯竭工作猝死

三、应激的生理反应

1、应激的生理学研究:早在1920——1930年代,美国生理学家坎农就对面对危险或威

胁时的紧张状态的生理反应做了研究,发现交感神经兴奋,HPA轴激活【是一个过程】,“紧张激素”分泌增加,心率、呼吸加快,肝糖原释放,瞳孔扩大,皮肤、内脏血管收缩,血液涌向大脑和肌肉,使机体处在“fight or flight”的状态

2、HPA轴: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与边缘系统密切相关,其中控制着情绪记

忆的海马对皮质醇高度敏感,在皮质醇的作用下,海马有助于切断应激反应,结束边缘系统与HPA轴不同部分的反馈(减少焦虑害怕,减少能量消耗)

3、长期应激导致皮质醇长期过度分泌,可产生海马老化,引起脑损害等一系列长期恶果

四.耗竭(Burn-out)

1. 应激效应要素:可预测性,可控制性

2. 耗竭研究

最早于1969年由Bradley提出,其后于1974年Freudberger的《Staff Burnout》开创了对心身耗竭的研究。

3. 耗竭:长期暴露于连续、极度的(职业)应激环境,资源枯竭、应付失败,整合瓦解,代偿

失调,而出现的过度心理疲惫、机体损耗的状态

4. Christina Maslach(1981)的耗竭三成分:情感枯竭,非人化,自我成就感缺失

五.应激源——触发有机体应激反应的原初刺激

1.职业应激

【现代人最大的应激源】

①组织的特征和过程(组织氛围、领导方式,授权程度,参与决策水平,工作服务对象)

②工作与人际关系(空间时间安排、职场生态、环境、工资、福利、上下级关系、同事支

网络,可利用资源)

③工作要求与职业角色的特点(岗位职责,任务要求和冲突,个人绩效,职业满意感,家庭

工作冲突)

2.家庭危机与紧张:ABC——危机公式

(1)渐发成熟性事件——家庭生活同期中自然产生的转折点【比如说结婚、生子;孩子升

学;可预料,但是还是会产生应激】

(2)消耗性事件——应付期过分延长,危机积累【比如说家庭成员患有慢性疾病,长期失业等】

(3)攻击性事件——突发灾难

R. Hill ——家庭危机干预研究先驱:ABC——X危机

A:家庭事件——潜在应激源

B:事件发生时家庭有关资源的相互作用

C:AB两者与家庭成员所理解的事件的相互作用

X:ABC三者结合所造成的危机

3.环境应激

①物理化学,生态环境,

战争,骚乱,种族隔离,歧视敌对,社会政治,地位经济收入,社会氛围,安全设施,受

教育水平,文明礼貌

②社会生活环境

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居所、教育水平、人际交往【社区氛围、安全设施、邻居交往、敌对、文明礼貌、战争、骚乱、种族隔离、歧视等等】

4、自我引导应激:

生活方式、生活风格、酗酒、吸毒、药物依赖【自我选取的生活方式——生活风格,激烈竞争,高度紧张,要求高效率,高速度的城市白领和生活;赌博、酗酒、吸毒、药物依赖,网络成瘾,手机依赖,闪婚,闪离】

LCU生活事件:Life Change Unites:若一年累计超过300分,来年患病的可能性达70%;

150——300分,50%;不超过150分,则健康平安【指的是一年发生的变动性事件所产

生的压力,不存在文化差异】(根据事件性质给予不同的分数文化差异)

【不当应对:借用酒精、毒品或任何化学物质来麻痹自我、应对应激,往往会陷入到恶

性循环之后】

环境心理学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环境心理学 课程概要: 环境心理学是建筑学、心理学、社会学、地理学和文化人类学之间的一个跨学科的领域。本课程将讨论环境心理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相关理论与经验研究、在建筑、规划和环境设计方面的应用研究。 什么是环境心理学 1.环境心理学的定义 环境心理学研究的是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在这个相互作用中,个体改变了环境,反过来他们的行为和经验也被环境所改变。环境心理学是涉及人类行为和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它包括那些以利用和促进此过程为目的并提升环境设计品质的研究和实践。对应这个定义,环境心理学有两个目标:一是了解人-环境的相互作用,二是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复杂和多样的环境问题。 作为一个专门领域,环境心理学是新兴的,尽管在某些问题上社会科学家的研究持续了数十年。早期的心理学家绝大多数更重视个体过程,而不是人-环境过程,幸运的是六十年代以来大量的研究改变了此状况,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并付诸于实践。 课程内容 1.环境心理学导论:初学者研究问题的导引 环境心理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什么是环境心理学/环境心理学对人、环境、行为三者相互作用的基本观点与学术脉络 2. 环境知觉/空间认知:我们如何了解和建构这个世界 注意到的环境、环境信息的解释与组织、认知地图、空间指认与距离认知 3. 对周围环境的认知:人对周遭环境的反应 对环境的色彩、声、光、热、微气候以及人们对其的反应 4.城市的公共认知:城市环境公共意象的若干专题 城市意象、易识别的环境与景观、社会性意象、环境审美 5.空间行为学:人们如何共享空间 拥挤、私密性、领域性和个人空间 6.环境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研究方法、用后评价研究和论文写作 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之辨、量化研究的方法和程序、用后评价研究的设计和论文写作 7.住宅与社区中的环境心理:居住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8.以环境设计防止犯罪的研究与实践三十年:“可防卫空间”理论以来的建筑设计与社区防范 9.城市开敞空间中的环境行为 10.不同的环境与各种群体的环境 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女性与环境/办公室、校园

环境行为学笔记

1996年创立了中国环境行为学学会 绪论 一、研究内容 1、环境行为学与环境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 2、环境行为学更多的作用于人的外显行为 人类的行为:经验行为 二、研究学派 1、格式塔心理学 核心:人的大脑中天生存在一些法则,对整个图形的原则有一定的心理规律片面性:忽略人的后天经验 贡献:偏重于知觉理论 2、构造论 观点:人对图形的认知并不取决于人类的先天心理,而是取决于人的后天经验而加到感觉中去 3、皮亚杰学派 观点:人的心理发展是幼儿一直到成年都是于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般发展原则:组织、平衡、适应 1、组织 ①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关系本质上是物与物的关系,人的认识就是发现不同物质之间的关系。 ②不同的关系根据相似的原则总结概括为不同的“模式”。 ③不同的模式反应到人的头脑中会形成不同的图式。 ④图式是人头脑中的一种“意象”,而意象与事物本身有本质的区别。 ----图式是人们心理活动的基本要素 2、平衡 被趋使的行为(习惯),力争增加自己新的观点和行为。体现出人的整个动机(动力学说),动机有些是生理学的,有些是非生理(创新性)的。 3、适应 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持续交往的过程。 ①同化:任何有机体只吸收外部世界中与其有机结合的东西,是一个保守的过程,企图保持心理状态。 ②调节:是同化的一个补充,其产生标志着新图式的形成。 三、心理学原理在专业设计中的应用 ㈠建筑家和规划家的研究 设计方法方面 ①从管理科学系统论的角度去研究设计方法的正确模型,使设计过程科学化,信息化,进一步应用计算机把社会化信息、科学数据综合进去。 ②把各种设计设想转化为各种模型,设计设想体现为多种模型的组合。 ㈡心理学家的应用 1、感知理论 ①从环境中获取信息,行为是最主要的。(实践学习) ②收集信息都是由一定目的性的。(动机作用)

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讲义(考教师证必背)

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讲义(考教师证必背) 《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学的概念: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学校教育制度(不是指规章制度) 指一个国家社会的条件下各级各类学校系统各类学校之间的相互关系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的过程: 1. 前制度化教育 2制度化教育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2. 非制度化教育思潮 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三)教育发展的过程有史可考的学校教育始于商代 1. 古代教育 《孟子》里说夏、商、周“设庠、序、学、校以教之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汉武帝以后,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了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 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点:(当代教育)(重点) 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历史上的教育性思想 孔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第一篇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西方古代的教学思想 苏格拉底提出“三婆术”的教学方法 (二)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年出版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现代教育派代表 (三)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明确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目标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教育受到社会其他因素的制约(外在规律)教育与人(内在规律)

中学心理学期末复习指导(精)

中学心理学期末复习指导 一、考试依据 陈安福主编《中学心理学》新编本,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考试时限 90分钟 三、考试题型与分值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二)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四)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35分) (五)案例分析或论述题(每小题13分,共13分) 四、考试范围如下: 一、单项选择 1.对从动物到人类的种系演变过程中心理的发生发展的规律的研究称()。 A.个体心理研究 B.群体心理研究 C.种系心理发展研究 D.动物心理研究 2.从初二年级起,少年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向理论型转变。 A.实践型 B.经验型 C.形象性 D.抽象性 3.一些教师严厉惩罚学生时,希望借此产生“杀鸡吓猴”的效果,却不知实际上为学生提供了一次()。 A.积极观察模仿学习 B.消极观察模仿学习 C.外部强化学习 D.自我强化学习 4.学生出于想要了解与理解知识、想去应用知识的愿望而醉心于某一学科的学习,这种

学习动机是()。 A.外部动机 B.辅助动机 C.内部动机 D.错误动机 5.在下列项目中,不属于引发认知冲突具体策略的是()。 A.呈现与学习者的错误观念相对立的事实或者观点 B.对学习者所具有的错误观念进行批判 C.指导学习者加强对学习活动的自我监控 D.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 6.从问题解决的基本实践目标出发,可以把问题解决的教学大体划分为()三个层次。 A.基于目标的教学,基于任务的教学以及基于技能的教学 B.一般性问题解决的教与学、研究性教与学以及创造性的教与学 C.启发式教学、灌输式教学与讨论式教学 D.策略性教学、任务性教学以及目标性教学 7.道德的规范作用来自于()。 A.社会舆论良心 B.法庭 C.警察 D.监狱 8.下列属于心理不健康表现的项目是()。 A.适应中学学习与生活 B.乐于与同学交往 C.自尊自爱 D.仍像幼儿那样幼稚 9.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学生的差异属于()。 A.感觉通道差异 B.记忆类型差异 C.专门能力差异

环境心理学-读书笔记

《环境心理学》读书笔记 班级:建筑学08 姓名:吴帅学号:214080227 摘要:环境心理学是今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领域。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又称人类生态学或生态心理学。它着重从心理学和行为的角度,探讨人与环境的最优化。这里所说的环境虽然也包括社会环境,但主要是指物理环境,包括噪音、拥挤、空气质量、温度、建筑设计、个人空间等等。 关键词:感觉知觉环境认知环境行为关系理论噪音拥挤个人空间私密性 通过这学期对《环境心理学》的学习,我对环境心理学有了初步的认识。 一、感觉、知觉与环境认知,环境认知 1、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食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感觉提供内外环境的信息,保证机体与环境信息平衡,信息超载或不足,都会破坏信息的平衡,给机体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例如,信息超载容易让人产生冷漠感,而信息不足会让人产生焦虑,象感觉剥夺实验,感觉还是其他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感觉虽然是一种极简单的心理过程,可是它在我们的生活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有了感觉,我们就可以分辨外界各种失误的属性,因此才能分辨颜色,声音,软硬,气味等,有了感觉,我们才能了解自身各部分的位置,活动,姿势,心跳。有了感觉,我们才能进行其他复杂的认知过程。失去感觉,就不能分辨客观失误的属性和自身状态。因此,我们说,感觉是各种复杂的心理过程的基础,就这个意义来说,感觉是人关于世界的一切知识的源泉。 1.1 感觉的分类 根据刺激物的性质以及它所作用的感官的性质,将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收到外部世界的刺激。例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内部感觉接触机体内部的刺激,例如运动觉,平衡觉,内脏觉等。 1.2 刺激的分类 感觉是由内外部刺激影响感觉器官而产生的。德国心理学家考夫卡将刺激分成远刺激和近刺激,远刺激是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是属于物体自身的,因而不会有很大变化;而近刺激是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刺激,每时每刻都在变化。 1.3 感觉阙限和感受性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阙限;而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两者在数值上成反比例。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阙限,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阙限在数值上成反比。 人对客观食物的认识是从感觉开始的,它是最简单的认识形式。例如当菠萝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时,我们通过视觉可以反映它的颜色;通过味觉可以反映它粗糙的凸起。人类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各种感觉认识到事物的各种属性。感觉不仅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且也反映我们身体各部分的运动和状态。例如,我们可以感觉到双手在举起,感觉到身体的倾斜,以及感觉到肠胃的剧烈收缩等等。

教育心理学电大复习资料[1]

名词解释 1、教育心理学:是在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科学,是心理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 2、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过强时效率反而下降,只有保持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学习效率才最高。 3、实验研究:它是在某种控制情境中探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 4、相关研究:研究者并不创造某种情境,只是对自然界发生的一些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观察,从而得出两个变量理否相关的结论。 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可分为三种情况:(1)正相关。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也增大。 (2)负相关。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反而减少。 (3)零相关。当一个变量发生变化时,另一个变量保持不变。 5、描述性研究:不涉及探导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而只是对一些有趣的事件或现象进行描述,这类研究就是描述性研究。 麦兹在1978年进行了一项观察与访谈相结合的描述性研究。 6、发展:指的是人类个体从诞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身心变化,即发展包括生理与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7、生理发展:个体的生理发展,也叫生物因素的发展,指人类个体的生理结构与机能及其本能的变化。个体的生理发展过程是一种内发过程,即个

体按照自身预定的程序和节奏而自然成熟、成长的过程。 8、心理发展: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狭义的个体心理发展,即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 心理发展包含两种过程:一种是“渐进论”的观点,即认为从婴儿到成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连续量变过程。另一种是“阶段论”的观点,即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不是一个连续量变的过程,而是经历一系列有着质的不同的发展阶段的非连续过程。 9、先天因素:是指个体出生时受之于父母的遗传素质。 后天因素:是指个体出生以后所接受的来自环境的各种影响。 10、自然成熟论:心理学家彪勒等人认为,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奏与生物因素的自然成熟相联系,个体的心理发展是按生物因素自身预定的程序及节奏自然成熟的,外部环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或减慢心理发展的速度,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律。 11、环境决定论:心理学家华生等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环境影响或塑造的结果。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心理和行为。 12、印刻:劳伦兹在对幼小动物的依恋行为进行研究时发现,刚刚会走的幼小动物倾向于追随它在出生后看到的第一个活动的客体并很快与之建立很难改变的依变关系,这种现象,劳伦兹称为“印刻”。 13、他律: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身以外的客观的价值标准支配。 自律: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的支配。 14、学习: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适应性变化。 15、反射学习:掌握一定的刺激和一定的反应的学习。

建筑环境心理学 南京城市意象

南京城市意象——足下的记忆 足下的南京 南京二字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是一个上千万市民和无数房屋的集合;或是法国梧桐下斑驳的树影;又或是夫子庙五花八门的小吃........ 城市是由人和物的各种关系共同构成的统一体,一个真实的可以被称之为城市的集合需要上述的这种可识别性(identity),这种可识别性不仅仅是一个城市的特点和标识,更是生活在城市当中的人提供归属感的源泉。各式各样的事物构成了纷繁复杂的城市集合,正如各种不同的要素促生了南京的城市意象。 我们小组沿着中山东路,这条可以称得上是南京城主要干道的道路,来寻找大家意识形态中的南京。 城市意象的形成 自然因素:无形因素气候条件 有形因素地理区位,地形地貌,山体河湖,植被树种 人文因素:物化因素:城市结构,凯文林奇城市五要素(道路,边界,节点,标志,区域) 非物化因素:心理结构,制度,历史,语言,宗教 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共同决定了南京城的可识别性。 a.气候因素 b.地理区位 c.历史及心理结构

d.道路系统 道路。这是一种渠道。观察者习惯地、偶然地或潜在地沿着它移动。它可以是大街、步行道、公路、铁路、运河。这是大多数人印象中占控制地位的因素。沿着这些渠道,他们观察了城市。其他环境构成要素沿着它布置并与它 相联系。---------------------------------------------by 凯文林奇 同样是由古城发展而成的城市,中山东路作为南京道路的代表并不像是北京的道路那样夸张的尺度,也不想苏州老城区那样狭小,因为城市空间结构成组团式跳跃分布,因而城市具有宜人的尺度和出行距离,自行车作为南京的日常交通工具,自行车道随处可见。最令人影响深刻的是南京道路旁的法国梧桐。不仅仅是因为那南京的气候地理条件适于法国梧桐的生长,更是因为民国时期南京道路两旁的行道树都是法国梧桐。这些法国梧桐使人与历史,人与城市,城市与人发生关系,提醒人们南京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让市民对南京这座城市产生归属感。例如南京老城最早的主干道中山路,它联系着明故宫,总统府,中山门,新街口等重要的城市标志或区域,各种要素沿着它布置或与它相联系。 e.边界 边沿。这是不作道路或不视为道路的线性要素。 是两个面的界线,连续中的线状突变。如:河岸、 路堑、开发区的边界、围墙等。这是横向的而不是 纵向的坐标。也许是一种屏障,当然多少会有些贯 通,但使一个区域与另一个区域分隔了。它或者是 一条缝,或者是一条线,两个区域以此为联系。虽 然边沿不如道路的控制性强,但对多数人来说仍不 失为一种重要的构成特征。尤其是在把一般化的区 域联系起来时,它具有水道和城墙构成城市轮廓线 所起的同样作用。 ---------------------------------------------by凯文林奇 说到边界,即会想到内外,轮廓,隔离。而说到南京的边界,即会想到南京的古城墙。南京的古城墙修筑于明朝,当时作为古代军事的防御设施,历代的都城都在城墙之内,由于年代久远和早期的规划方略,南京古城墙保存的并不完整,如今,宫城、皇城、外郭三圈城墙已毁坏殆尽,惟有高大的京城墙依然屹立。所以,通常所称的“南京城墙”、“南京明城墙”即指京城墙。当然,如今的城墙早已不是为了作抵御外敌只用,而是作为一种历史遗迹和文化符号而存在,甚至是城市象征。 f.区域 主要指的是城市中中等或较大的部分,是两度 范围的。它在观察者心理中产生进入“内部”的感 受。它拥有某些共同的特征。这些特征一般是从内 部观察的,如能在外部可看到,也可作为外部的参

心理学读书笔记大全(共6篇)

篇一: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斯滕伯格、威力阿姆斯著张厚粲译 前言 第1章成为专家型教师,成为优秀的学生 专业的知识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熟练掌握技能使其达到自动化 进行反思式思维和对思维进行思维(对问题进行思考) 何谓专家型教师重新定义问题(规定得a的标准) 1.区分与问题解决有关或无管的信息的 2.将单独看来与问题解决无关的来年各个信息结合在一起 3.将其他情境中获得的知识应用在教学领域 a.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记忆策略、评价策略(利用大声思维) b. 智力增长观:智力实体观、智力增长观 c.高成就动机 d.高自我效能感(在某一领域有过成功经历更容易接受失败,而一开何谓优秀的学生始就遇到失败,就会破坏自我效能感) e.坚持完成任务 f.对自己及行为负责(在没有即时奖励的情况下仍坚持完成任务) 第一部分人类发展 第2章认知的发展 认知发展:教学中的概念 2.成熟与学习 学习是任何一种由经验而导致的思维和行为上相对持久的改变。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连续性(爬坡) 认知发展阶段性(上楼梯) 领域一般性(阅读上得a,英语上得a)领域特殊性(艺术课得a,英语却不及格)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领域一般性的,他认为在每一个连续的阶段中,认知发展都发生了质的改变。他的认知发展特殊机制的三个重要概念:平衡、同化、顺应。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篇二:环境心理学读书笔记 《环境心理学》读书笔记 摘要:对于一个建筑师或规划师,对规划和建筑必须要考虑环境对人心理的影响,也就是说必须将环境心理学应用到我们的建筑规划当中。 关键词:环境、行为、应用

2015复习提纲中学心理学题

一、填空、单选、多选 1.(冯特)被称为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P1 2.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与(人格)两大方面。P2 3.(认知)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P3 4.人格包括(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两方面。P3 5.人格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自我意识等)。P3 6.人格倾向性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心理活动对象的取向和选择。P3 7.人格特征是一个人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集中反映了人的心理活动的独特性,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P3 8.(实验法)就是有目的地严格控制和创设一定条件,引起被试某种心理现象,加以描述、分析的方法。P4 9.(测验法)就是运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对被试的某些心理品质进行测定,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心理测验有两个基本要求,即测验的(信度)和(效度)。P5 10.(信度)指测验结果的稳定性、一致性的程度。P5 11.(效度)指测验结果的正确性、有效性的程度。P5 12.测验的种类较多,按测验规模可分为(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按形式可分为(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按内容可分为(智力测验、成就测验、态度测验和人格测验。)P5 13.影响生理学人物的有(缪勒、赫尔姆霍兹、费希纳)。P9 14.(赫尔姆霍兹)所倡导的色觉理论与听觉理论以及“无意识推理”理论,迄今仍是心理学上解释色觉、听觉现象以及知觉经验的重要理论根据。P9 15.(费希纳)是德国莱比锡大学的教授,首创用实验法将物理刺激的变化转化为心理经验的过程。P9 16.(冯特)是科学心理学诞生后第一个心理学派的奠基人。P9 17.冯特的弟子(铁钦纳)发展成为科学心理学诞生后的第一个学派——构造注意心理学派。P9 18.(铁钦纳)主张心理学应该使用实验内省法。P10 19.机能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有(詹姆斯、杜威、安吉尔)。P10 20.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有(托尔曼、赫尔、斯金纳)。P11 21.完美注意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有(韦特默、考夫卡和苛勒)。P11 22.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有(霍妮、沙利文、费罗姆)。P12 23.人本注意心理学的创始人有(马斯洛)和(罗杰斯)。P12 24.对来访者提出(无条件地积极关怀)的是罗杰斯。P12 25.外胚层:后来发展为表皮、指甲、牙齿、头发、感官及神经系统。中胚层:后来发展为真皮、肌肉、肌腱、循坏系统和排泄系统。内胚层:后来发展为消化系统、肝、胰腺、唾液腺和呼吸系统。P23 26.脑主要由(脑干、间脑和小脑)组成。P25 27.脑干位于颅腔内与脊髓相连接的部位,包括(延脑、 桥脑和中脑)。延脑有(活命中枢)之称。(下丘脑) 是内脏系统活动的调节中枢。P25 28.脑垂体分泌(生长激素、性激素和泌乳激素)三种 激素。P27 29.人体运动系统由(骨、骨联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 成。P28 30.高级神经活动主要指的就是大脑皮层所完成的(条 件反射活动)。P29 31.明代(李时珍)提出“脑为元神之府”、“泥丸之宫, 神灵所集”。P29 32.鲁利亚认为脑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系统。第一机 能系统叫动力系统,第二机能系统是信息接受、加工 和储存的系统,第三机能系统叫行为调节系统。P30 33.(视觉区)位于大脑皮层后端的(枕叶)内。(听 觉区)位于皮层颞叶上缘。人的运动区主要在(中央前 回)。P31 34.(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 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回应。(谢切诺夫)把反射的概念 推广到人的全部心理活动上,认为有意识的和无意识 的生物的一切活动,按其生产方式来说,都是反射。 P33 35.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叫(反射弧),它由(感受 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 分组成。P33 36.(无条件反射)是与生俱来的、不学即会的反射。 多次吃过梅子的人,当他看见梅子的时候会流口水, 是(条件反射)。P34 37.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主要有(过渡性、闭锁 性、社会性)三个特点。P47 38.初中生人格发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意识高涨)和 (反抗心理)。P52 39.我国心理学家主张把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 的学习和品德的学习)P66 40.刺激—反应理论是由(桑代克)创立的。桑代克提 出三条学习定律是(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P66 41.(桑代克的联结说)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 的学习理论。P66 42.布鲁纳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P66 43.社会行为方面的学习称为(观察学习)。P66 44.根据迁移的时间顺序的不同,迁移分为(顺向迁移) 和(逆向迁移);根据迁移的内容的不同抽象和概括水 平,迁移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P68 45.(一般迁移)是指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 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其他学习中去。(具体迁 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特殊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 种学习中去。P69 46.(贾德)在1908年所做的“水下打靶”实验支持的 是(经验概况说),苛勒在1919年所做的“小鸡觅食” 实验支持的是(关系转换理论)。P69 47.直观教学主要有(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言语直观) 三种形式。P73 48.技能按其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可以分为(动作技能) 和(智力技能)两种。P75 49.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 意志、道德行为)四部分P80 50.柯尔伯格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P82 51.前习俗水平对应(惩罚定向)和(寻求快乐定向), 习俗水平对应(好孩子定向)和(权威定向)。P83 52.(道德信念的确立)是道德认识发展的关键。(道德 评价能力)是道德认识发展的标志。P86 53.(感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失误个别 属性的反映。P101 54.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 内部感觉是由机体内部的客观刺激引起,包括(平衡 感觉、运动感觉和内脏感觉)P103 55.(感受性)指感觉器官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每一 种感觉都有(绝对感受性)和(绝对阈限)。P103 56.(后象)是指当前刺激作用停止后,感觉并不立刻 消失,还要保持短暂时间的现象。P105 57.颜色具有(色调、明度和饱和度)三个基本特性。 P109 58.(平衡感觉)又称静觉,是对人体做直线的加速或 减速运动或做旋转运动进行反应的感觉。P117 59.(运动觉)为人体提供身体各个部位的位置和运动的 感觉。(知觉)是对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失误整 体的反映。P118 60.运动知觉主要包括(真知动觉)和(似动知觉)两 种类型。P123 61.知觉的特性包括(选择性、整体性)P125 62.(记忆)是人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这三个基本 环节,(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保持) 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基本环节,(回忆和再认)是记忆 过程的第三个基本环节。P137 63.(组块的大小、复杂性和熟悉性)等都可以影响短 时记忆的容量。1分钟以内的记忆为短时记忆,长时记 忆是指存储时间在1分钟以上的记忆。P145 64.(再学法)根据初学和再学所用的次数或时间来计算 保持量。(重构法)是指要求被试再现学习过的刺激次 序。P149 65.(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 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 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66.(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P168 67.聚合思维的主要特点是(求同),发散思维包括思维 的(变通性、流畅性和独特性)的三个主要热的。P172 68.推理主要有(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三 种。

行为环境心理学空间实例分析

姓名: 学号:

一、引言 日本俳句的简洁性常会将人们对于材料和细部的体验和感知的那种“自在状态”给分离出来。 建筑的触感领域是靠着触感限定的。当构成一处建筑空间的细部材料性凸现出来时,我们就打开了触感领域,我们也就强化了感受体验,投入到了心理的维度。 今天,左右着建筑“产品”的工业和商业力量倾向于使用合成材料;木窗框上要套上防水的乙烯塑料套子,金属要电镀,或者是涂上一层人工合成涂料,瓦也要用人工合成的色彩层覆盖一遍,石头上面则被弄得就像有木头肌理一般。由于使用了这些工业或是商业方法,触感就被消除或是降低了,因为材料和细部的肌理和本质被掩盖了。 我们对于建筑空间的整体性感知有赖于触感领域里的材料和细部,就像一道大餐里的味道有赖于真实食料的口感一样。想象一下,人们只能吃人造味道食物的感觉。所以,建筑中,如果失去触感,人造合成环境的幽灵就会占据上风。 在建筑环境心理学中处理的一些问题.例如高密度居住区里出现日照、通风不足,嗓声增多.生活互相干扰.室外活动用地过少等现象.造成了不良的居住环境.又如工厂地区附近的建筑物由于空气、水、土壤会受到污染,轻者影响居民健康,重者导致居住疾病流行.同样造成了不良的居住环境.类似这样的问题已不局限于建筑环境心理学的范畴,而是进而衍成城市环境心理学的内涵.但是进行城市环境设计时,建筑环境心理学的一些理论仍然在很大程度上适用.因此可以说建筑环境心理学大大促进了城市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同时也推进了城市环境设计。 当熟悉空间的环境心理以后,就可分析人们的生活空间,推断人们的日常生活,了解心理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关系。个人空间与他人空间的交叉.空间的开敞感和封闭感等。这样。在进行建筑设计或环境设计之际,就可以恰当地组织空间,慎重地布置建筑物或建筑群,合理地调整它们的面积、高度和距离,充分考虑和处理人和物的静态和动态的关系.经过这样处理的设计,不仅具有环境心理的学术依据,而且开阔了设计视野,能从环境心理的龙度设计空间来满足人们的心理方而的要求。庭院空间环境心理学设计住宅庭院是居民室外活动最频繁的场所,住宅群庭院的空间设计与人的心理感受密切相关,在设计时应结合环境心理学,综合考虑人对其生理、安全、交往、休闲与自我实现的多方面的需求。所谓环境心理学,就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环境与处于其中的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状况的科学,主要是研究人与环境关系的最适化,强调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目标取向和循环本质。生活在环境中的人对“实体环境”刺激能进行储存、了解、组织与重构,形成喜欢或不喜欢的感觉,进而影响到人的行为,甚至形成“环境压力”.住宅庭院空间作为一种外部空间环境,应具有归属感、领域感、私密性和实用性,进而创造出人性化、功能化的美的空间。 在个人化的空间环境中,人需要能够占有和控制一定的空间领域。心理学家认为,领域不仅提供相对的安全感与便于沟通的信息,还表明了占有者的身份与对所占领域的权利象征。所以领域性作为环境空间的属性之一,古已有之,无处不在。园林植物配置设计应该尊重人的这种个人空间,使人获得稳定感和安全感。如古人在家中围墙的内侧常常种植芭蕉,芭蕉无明显主干,树形舒展柔软,人不易攀爬上去,种在围墙边上,既增加了围墙的厚实感,又可防止小偷爬墙而入;又如私人庭院里常见的绿色屏障既起到与其他庭院的分割作用,对于家庭成员来说又起到暗示安全感的作用,通过绿色屏障实现了家庭各自区域的空间限制,从而使人获得了相关的领域性。在园林绿地中,私密空间和公共空间的界定也是一

建筑环境心理学作业

建筑环境心理学 ——基于环境心理学的 政府办公建筑设计 班级建筑xxxx 学号xx 姓名xxx

研究标题:不同建筑功能布局对人群的流线及心理的影响摘要:通过对一幢政府办公建筑的调查分析,指出在改造设计中应用环境心理分析法,以适应老百姓的环境行为要求,并在今后的设计中有意识地应用环境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从而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的设计思想。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环境设计,以人为本 引言 办公楼作为21世纪城市中“信息的集散、加工与再创造的场所”,是城市 社会、科技、财政、经济活力的显著索引,城市的核心“象征”。纽约曼哈顿 作为世界经济中心,办公楼的大量集聚以及形成的景观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办公 楼越来越成为城市“经济权力”中心场所。世界贸易中心办公大楼的被攻击,是对这一经济权力场所的反抗,从另一侧面也反应了办公楼在当代城市中的地位。 随着我国发展方式的转变,出现了聚集起来办公的需要。建设和谐社会在 逐步的深化,办公建筑的设计也将面临新的发展趋势。办公建筑的建设规模和 数量都在日益扩大,现今在办公空间设计上要求多元化和个性化,注重塑造出 公司的精神,有文化气息的融入,富于企业文化内涵与精神层次,以及强调高 科技等不同特点的个性化风格设计,使企业特点更鲜明,更有品味,也更具凝 聚力及亲和力。 如今我国的中小企业几乎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办公空间设计缺乏创新,几乎是千篇一律的,而每一个企业的实际情况却不相同的,这就要求在办 公空间的设计上要有创新意识,使办公空间成为企业竞争和成长的不可或缺的 优势。 一、环境心理学的概念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个体行为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主要是 研究环境和心理的相互关系,即用心理学的方法分析人类经验、活动与其社会——环境(尤其是物理环境)各方面的互相作用和相互影响,揭示各种环境条 件下的心里发生发展的规律。环境心理学是对行为与构造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 互关系进行研究的科学。环境心理学从研究噪声入手,分别个人空间、拥挤和 人类的关系、城市和城市设计等问题进行研究。其目的是了解各体是如何和环 境相互作用,进而利用和改造环境,以解决各种因环境而产生的人类行为问题。 环境心理学将环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有较其他心理学分支 更侧重于应用研究,这两个特征使环境心理学在方法论上体现了多样性、灵活 性和首创性。环境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法、观察法、测验法、相 关法、实验法、现场研究等。作为一门边缘性和综合性学科,环境心理学具有 多学科性的特点,它要从许多其他学科中汲取某些知识。 二、研究对象及目的 专业课程设计中的政府办公楼设计,将我设计的办公楼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 它的解剖分析,功能布局与人群之间的关系,环境心理学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及如何处理建筑空间设计与人行为习惯之间的关系,对办公建筑有一个大的了解,对办公建筑设计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具有一定的借鉴性。

中学心理学整理考试复习题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1)五要素 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 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 (2)三过程 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 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 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5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6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 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 7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1转变教学观念,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教育心理学兴起2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3注重实际教学中各种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 8教育心理学的意义1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2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3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经验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育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的基础 9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 调查法行为研究法(以解决实际问题为 目的的研究,旨在创造性的运用理论解 决实际问题) 10我国1980年出版的潘shu主编教育心 理学一书,我国出版的第一步教育心理 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翻译的日本教 育实用心理学,1924年,缪世成编写了 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1879年冯 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额建立第一所心理 学实验室,是心理学成为独立科学的标 志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心理发展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 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 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特征:①连 续性与阶段性;②定向性与顺序性;③ 不平衡性;④差异性 同化和顺应同化,就是个体就将环境因 素纳入已有的图式中,以加强和丰富主 体的动作,也就是说,当有机体面对一 个新的刺激情境时,如果主体能够利用 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把刺激整合到自 己的认知结构中,这就是同化。顺应, 就是个体改变自己的动作以适应客观变 化,即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 和解释新的刺激情境时,有机体就会对 自身原有图式作出相应的改变以适应新 的情境。同化主要是个体对环境的作用, 顺应主要是指环境对个体的作用。最近 发展区学习风格是学习者特有的认 知,情感和生理行为,它是反映学习者 如何感知信息,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 用并对之作出反应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 式自我同一性是有关自我形象的一种 组织,它包括有关自我的动机,能力, 信念和性格等的一贯经验和概念自我同 一性的形成于职业的选择,性别角色和 人生观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 2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1、少年期(11、12岁—14、15岁,初 中阶段) 特点:①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充满 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 矛盾。②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 但仍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并出现反省思 维;③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所发 展,但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④心理 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可长时间集中 精力学习,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⑤ 产生成人感,独立意识强;⑥关心自 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社会高级情感迅 速发展;⑦道德行为更加自觉,但自 控力不强。2、青年初期(14、15岁 —17、18岁,高中阶段)特点:①生 理上、心理上、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② 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 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出现辩证思 维;③社会高级情感有了深刻发 展;④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 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自我肯定与自我否 定常发生冲突;⑤意志的坚强性与行 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发展。 3学习准备 1、定义;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 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 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防碍学 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 点。2、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 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3、 学习准备不仅影响新学习的成功,而且 也影响学习的效率。学习也会促进学生 的心理发展,新的发展又为进一步的新 学习做好准备。(动态) 3关键期 1、提出者: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 (动物身上存在“印刻”)2、定 义: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 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 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 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如:2岁是口语 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 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等。3、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 进行适当的教育,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 果。 4皮亚杰的认识发展的阶段理论 1、代表人物:皮亚杰2、内容:① 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 构的不断再构,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 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②逻 辑思维是智慧的最高表现。③从婴儿 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 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 段。㈠感知运动阶段(0—2岁)特 点:感觉和动作分化;后期思维开始 萌芽㈡前运算阶段(2—7岁)特点: 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 象模式,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 思维受直觉表象的束缚;思维特征:认 为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以自我为中 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性;不可逆。㈢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特点:思维 可逆,能进行逻辑推理;获得了长度、 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思维仍需要 具体事物的支持。㈣形式运算阶段 (11—15岁)特点:思维是以命题形 式进行的;能运用假设-演绎推理的方 式解决问题;具有抽象逻辑思维;具备 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思维灵活。认知 发展的机制1图式2同化和顺应3平衡 5认知发展与教学的辩证关系 ①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 法;②教学促进学生的认识发展;③ 教学应适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关于 最近发展区提出者:维果斯基(前苏 联)定义: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 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 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 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的过 渡状态。意义: 1、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 的发展水平,还应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 态,正在发展的过程。2、教学应适 应最近发展区,走在发展的前面,并跨 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6人格的发展 1、定义: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 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 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 征。2、发展阶段:弗洛伊德的精神 分析理论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 超我三部分组成把人格发展分为五个 时期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 殖器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婴儿期(基本 的信任感对基本不信任感),儿童早期 (自助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学前期 (主动感对内疚感),学龄期(勤奋感对 自卑感)青年期(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 乱),成年早期(亲密感对孤独感),成 年中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晚期(自 我调整对绝望期的冲突) 3、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①家庭 教养模式;②学校教育;③同辈群体 7自我意识的发展 1、定义: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 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2、组成: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 监控 3、发展阶段: ①生理自我(1岁末开始,3岁左右基本 成熟) ②社会自我(3岁以后至少年期成熟) ③心理自我(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 成) 8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认知过程: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 计划和决问题的心理过程;体现为认知 方式和认知能力等个别差异 认知方式差异: 1、定义: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 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 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 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2、认知 差异表现:①场独立与场依存;提出 者:威特金场独立性的人对事物的知觉 和判断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 常根据自己的内部参照,独立进行分析 判断;场依存性的人较多地依赖外在参 照知觉事物,或者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 影响和干扰。②沉思型与冲动型;③ 辐合型与发散型:提出者:吉尔福德(美 国)4立法行,执法型和司法型 学习风格差异 智力差异 1、智力反映了一个人的聪明程度,而 且这种聪明程度可以通过智力测验所测 定的分数(智商IQ)来衡量; 2、智商呈常态分布,即:全人口中, 智力超常和智力低下者均为少数,多数 人的智力处于中等水平。 3、智力量表: 斯坦福-比纳量表(比率智商) 韦克斯勒量表(离差智商) 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如何因材施教) 1、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 组织形式。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 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3、 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1、定义:性格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 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 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2、差异表 现①性格特征差异(对现实态度的性 格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情绪特征和 意志特征)②性格类型差异(外倾 性和内倾型;独立型和顺从型)3、 教育含义:性格的个别差异影响学生对 学习内容的选择,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 习和个体社会化。学校教育应重视情感 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 究院发展心理学博士霍尔德。加德纳提 出包括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 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 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1学习的实质与特性 (一)学习的心理实质 1、概念:广义的学习是指人与动物在 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 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这一定义 说明:①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 变化;②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 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③学习是由 反复经验引起的。 (二)人类学习和学生的学习 1、人类的学习与动物的学习有本质的 区别: ①人的学习是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 经验的过程 ②人的学习是以语言为中介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