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危机传播的研究综述

危机传播的研究综述

危机传播的研究综述
危机传播的研究综述

危机传播中媒体的责任综述

100102119 潘晓芹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危机传播中媒体的责任,尝试从媒介功能理论的角度来探讨媒体在危机传播中所扮演的角色,提出媒体在危机传播中应负的责任。危机舆情事件中,传媒要担当社会责任。社会责任理论探研,《信息公开条例》使"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有了制度保障。媒体要坚持真实性、导向性、客观性、公共利益四项原则,在危机传播中当好耳目喉舌。

关键词:危机传播新闻媒体责任

社会学家于光远曾说过:“灾害是永远不会退出历史舞台的自然——社会现象,人类的文明史实际上也就是征服自然,兴利除害的斗争史”。约瑟夫·普利策曾经说过:“倘若一个国家是在海上航行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樵,及时发出警报。”而这些浅滩暗樵就是社会进步中的危机性事件。新闻媒体在这一斗争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媒体不仅可以选择对危机报道的角度,还可以控制危机的进程,引导公众的舆论,控制危机的发展方向,其角色的扮演多元而微妙。回顾最近半个世纪,我国媒体一直在探索中发展。

危机传播就是以传播学为核心,以政府、媒体、公众为主要研究对象,将传播学学科的一些理论知识、观点、和方法运用到危机管理中,在全社会进行信息沟通和交流的过程。危机传播包括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等各种形态。危机传播涉及危机方的处理、媒体议程报道和公众满意程度等三个“力”,并且三者互相作用。危机传播是学界认同的危机处理的最好方法。

危机传播有三个阶段,分别为:危机预防、危机反应、危机修复。而我的综述是媒体的责任,在危机传播三个阶段均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研究背景

2008年三鹿奶粉在在媒体的参与下被迅速放大,并引起公共危机研究学者的重视,提及了我国危机决策实现运作中的客观存在的决策,决策质量落后等弊端。2008年6月28日发生“瓮安事件”,从6月22日女生溺水事发,到瓮安事件爆发的七天时间内,主流媒体对事件本身失语。

我国危机传播的研究有两个重要的转折点:一是2003年爆发的非典,它激发了政府对信息公开的重视,研究危机传播的文章与著作开始增多;二是汶川大地震,它使我们认识到传媒在危机事件中应发挥的重要作用,危机传播的研究也随之深入。学者史安斌在《危机传播与新闻发布》中提出:“危机传播就是在危机前后以及发生过程中,在政府部门、组织、媒体、公众之间和彼此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过程。”媒体的力量对于危机事件具有放大和稀释的作用,对于当下维稳的现实政治需要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危机传播中媒体的责任

在我国当前国情下,当公众危机发生时,社会关注、媒介、组织管理部门三

者之间存在着信息流动、传播、控制的微妙关系。危机爆发后,中国媒介天生的政治依赖性使它不能实现独立、公正与信息的完全开掘与释放,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媒介对于自身监控社会这一职能的坚守。

在2010年11月的上海大火灾报道中,上海部分当地媒体,选择了第一时间通过官方微博,连夜赶印头条等形式做出了对社会大众客观、即时的信息传送。此举得到了业内的一致赞赏,也得到了读者的肯定。

媒体作为社会的守望者,理性地认识和判断风险,科学地报道风险,让公众对风险形成正确的感知,把风险造成的恐慌和损失降到最低点,这是媒体的责任。媒体这方面做好了,便是风险解决的助推器;做不好,便可能是风险的社会放大器。社会责任是传媒的生命线,传媒社会责任失范会造成传媒公信力、丧失守望职责和侵犯受众信息享有权等危害。

在危机传播中,大众传媒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媒体通过报道处理危机的经验和教训、介绍其他国家处理危机的案例等,可以引导大众如何进行危机预防、如何应对危机。另外,如果媒体能够做到及时、准确地公布危机信息、危机管理的最新进展,则可以做到危机传播基调统一,避免公众臆想猜测造成的恐慌和动荡,起到稳定人心、平息事态的作用,而随着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受众信息观念的更新,大众传媒在危机传播中作用日益明显,承担了危机预警、危机信息解释和舆论引导作用。

(一)在危机事件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及时传播信息,尊重民众知情权

危机事件报道具有突发性、紧迫性、危害性,破坏性、严肃性、高度关注性等特点,它关乎国计民生,有很高的新闻价值。危机发生时,具有很多不确定的信息,需要很多信息来消除这种不确定性。因此媒体应该在第一时间作出迅速反应,媒体信息发布的及时程度和透明程度被视为事件由“危机”转为“良机”的关键,公众在此对对于信息的需求数值达到顶峰,需要真实的信息以避免恐慌。此时,时效已经成为媒体的第一生命力,在重大突发事件的临界点上,公开透明及时地抢占先机,被看做报道成功的一半。这也是新闻媒体的责任。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国媒体的表现赢得了外媒和国际社会的高度肯定,第一时间发布,全天滚动播出灾区一线抗震救灾的进展和灾情的介绍,放开对境外媒体进入灾区的限制。汶川地震中的媒体作为,也书写了中国传媒界最值得肯定的一笔。

(二)适度报道:整合消息,有效沟通协调,架起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桥梁,缓和公众的情绪,

危机发生,无论信息透明度多高,都会引起一定程度上的心理恐慌,某些时候还会将政府和公众设置在对立的位置上,这时媒体需要完成上传下达、沟通协调的角色,及时疏导民间意见,将政府的积极作为曝光在公众的面前。还要整合采集到的信息,高扬时代的主旋律,给公众信心和希望,这是取得抗击危机胜利的策略,是媒体作为“把关人”的职责,也是媒体的社会责任。今年发生的日本大地震和海啸,给日本带来了重大的灾难,特别是棘手的核泄漏和核电站救护不力等和安全危机问题令全世界恐慌,造成“盐谣”,我国媒体积极面对,与公众进行不间断的沟通,而且在日本发来最新报道,辟谣。以实际行动证明了政府和媒体在防范危机事件中不可低估的力量。

(三)引导舆论,

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作为公众设置的“议事日程”的功能。“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就是指媒体这样的一种能力:通过反复播出某类新闻报道,强化该话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性”,进而实

现媒体引导舆论导向功能。特别像洪水、疫情、地震这样的突发性自然灾害,媒体应该通过信息传播,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把亿万人民的目光引向灾区,使他们关注灾情,激起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采取行动,众志成城,共同抗击危机。

三.媒体在危机传播中应坚持的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

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最为核心的关键词,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主要理论支撑。这是对新闻媒体对基础的要求,失去真实性,新闻媒体也就地位不保。这就要求媒体报道的一定是事实,细节也要是事实。

(二)导向性原则

对突发性事件特别是对全局有重要影响的突发事件的报道,要坚持正确引导,做到第一时间报道权威信息,争取引导的“第一落点”,抢占舆论引导的先机,防止炒作曲解。当突发事件发生时,能有效抑制谣言的传播,维护人心安定和社会稳定。

(三)客观性原则

复旦大学教授黄旦说:客观性指意识到新闻报道中的“主观”,从而要求事实与价值分开的一种专业信念和道德准则,它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而我认为客观性就是把自己的情感与事实分开,使报道能还原最真实的面貌。

(四)公共利益原则

公共利益是指新闻事件中涉及公众的根本利益或新闻报道是为满足公众知情权需要。而面对媒体竞争日益激烈,这种表达慢慢地改变了,有些媒体为了超越其他媒体,不惜侵害公众的利益,我认为,媒体要洁身自好,加强行业自律,坚持职业道德,不然媒体就会失去公信力。

四.小结

危机传播因其高度关注性、危害性、破坏性对公众产生重要的影响,而在危机传播过程中,媒体起着传播的作用,很多消息都是由媒体传达到公众。而公众对某些危机事件会产生恐慌,媒体就要适度地报道,让公众看到希望。媒体要具有长远的眼光,以一种理性的责任心,客观全面地报道,正确地引导公众,共同应对危机事件。

五.参考文献

【1】周巍:《新媒体环境下的危机传播管理研究》来源:《新闻传播》2011年04期

【2】邓英欣张洪铭:《现代危机传播模式构建》来源:《社会发展》

【3】龙平:《媒体在社会传播中的社会责任》来源:《新闻世界》

2010年08期

【4】刘琛:《危机传播三阶段》来源:《对外传播》2011年10期

【5】邓涛黄芙蓉:《危机传播中媒体的社会责任》来源:《新闻知识》2011年05期

【6】唐莉:《点亮大船的指航灯—浅谈危机传播中的媒体社会责任》来源:《新闻世界》2009年06期

【7】王岚:《媒体应对危机常态化的功能体现》来源:《新闻爱好者》2011年17期

近三年传播学领域文献综述 麦合布拜 2013-2-23

新疆大学研究生课程考试(查)论文 20 12 ——20 13 学年第一学期 《近三年传播学领域文献综述》 课程名称:新闻传播理论研究 任课教师:韩强 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专业:新闻与传播学 学号:107551201253 姓名:麦合布拜·麦麦提力 成绩:

近三年(2009年-2012年)来国内对传播学领域研究的文献综述 建国60多年之际,认真检视和梳理在中国大陆的新闻与传播学研究领域里发生的学术研究,无疑具有相当重要的学术纪念意义。本文在此关注的问题是:在总体上这些学术研究的数量到底有多少?在时间、主题类别、学术期刊等维度上是如何分布的?是否显现出某种流变的轨迹? 一、基本状况 核心期刊有关传播学的文章内容主要集中在传播理论和研究,应用传播,有关(政府)政治的传播,网络传播,有关文化(仪式)传播,跨文化(跨媒介)传播,对外传播,有关影视(影响)传播,教育类传播,涉农信息传播,有关广告(整合营销)(品牌)传播,有关健康(环境)(体育)的传播,国外著名人士对传播学的观点,有关公共危机(突发事件)传播,还有传播技术,新媒体传播,国际传播,等等不同的领域。 图表1:2009年传播学核心期刊有关传播学内容的比例 二,统计文献 通过查找检索万方数据库,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 系列数据库》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文献进行调查,从而得到了一份相对完整的清单,共计135 篇。到本研究的截止期限2013 年1 月上旬,由于2012 年的期刊还未完全录

具有参考价值。我们的统计结果显示,其数量分布是不均衡的,平均 每年有4.35 回合的显性论争。 三、分析文献 1)内容类别分布显现出新闻理论和业务比重非常高,其余8 类数量 较少且相对均衡。以研究的内容类别作为观察轴(表2),其数量分布 上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两大类形成最丰富的内容,其比重分别占到 26.7%和23%;其他的8 个类别所占比例较低,都在10%以内,相对而言,分布较为均衡;新闻史、互联网及新媒体、跨学科及交叉学科这3 类研究领域发生的显性研究的数量最少。 2)发表刊物分布显现出大体集中在传统学术期刊,且少数期刊特别活跃。在本文统计到的发生过显性研究的学术期刊分4 类:学院派学术期刊有4 种,即《新闻大学》、《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和《新闻与传播研究》;中央和在京的新闻学术期刊有7 种,分别是《新闻战线》、《新闻学会通讯》、《中国记者》、《中国广播电视学刊》、《新闻与写作》、《军事记者》、《电视研究》;地方性的新闻期刊有《新闻采编》、《新闻知识》、《当代传播》及其前身、《新闻爱好者》等17 种;类似《学术界》、《社会科学评论》等综合性学术期刊或学报共有8 种。3)从整体看,大体集中在传统意义上的新闻学专业期刊,其中数量最多的期刊是《新闻记者》共有14 回合,其他地方主办的新闻学期刊发表的文章也较多;中央级和在北京编辑出版的新闻学期刊发表的文章也非常多,比较突出的是《新闻战线》、《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等; 四大学院派期刊的文章发表相对比较均衡,《新闻大学》、《国际新闻

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文献综述

CRM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文献综述 1 毕业设计材料:文献综述 课题名称:CRM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专业:软件开发与测试 学生姓名:李祥坤 班级:0813113 学号:30 指导教师:卢正洪 完成日期:2011-10-23 CRM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网络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及公司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客户己经成为企业与公司争夺的焦点。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CRM) 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应运而生。本文简要介绍了CRM 系统的结构和分类,以及CRM 的发展,同时对CRM 系统的设计原理和基本功能作出了描述,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客户关系管理应用系统设计的模式。 关键词:客户关系管理、管理系统、CRM 系统、客户 一、CRM 概述 1、CRM 的体系结构

CRM 是一种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管理机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企业和客户之间建立一种数字、实时、互动的交流管理系统[1 ] 。从逻辑模型角度来讲,一个完整的CRM 系统分为三个层次:界面层、功能层和支持层。其中,界面层是用户与系统之间进行交互、获取或输入信息的接口。通过直观的、简便易用的前台界面,为各项用户操作提供方便。功能层是由各种功能模块构成包括销售自动化、营销自动化、客户支持与服务、呼叫中心、电子商务以及辅助决策等功能模块,执行CRM 的各项基本功能。支持层是保证整个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通常包括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通信协议等。 2、CRM 分类 通常,CRM 系统分为操作型、分析型和协作型三类。 (1)运营型CRM 。运营型CRM 为分析和客户的服务支持提供依据。运营型CRM 收集大量的客户信息、市场活动信息和客户服务的信息,使得销售、市场、服务一体化、规范化和流程化,主要包括销售、市场和服务三个过程的流程化、规范化、自动化和一体化。在销售方面, 包括销售信息管理、销售过程定制、销售过程监控等。在市场营销方面,提供从市场营销活动信息管理、计划预算、项目追踪等功能。 (2)分析型CRM 。分析型CRM 主要是将大容量的销售、服务、市场以及业务数据进行整合,使用决策支持技术,将完整的和可靠的数据转化为有价值的、感兴趣的、可靠的信息,并将信息转化为知识,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必要而有意义的预测,为整个企业提供战略和战术上的商业决策,为客户服务和新产品的研发提供准确依据,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3)协作型CRM 。协作型CRM 是为了实现全方位地为客户提供交互服务与

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文献综述

关于文献综述的一些介绍 一、什么是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指就某一时间内,作者针对某一专题,对大量原始研究论文中的数据、资料和主要观点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提炼而写成的论文。综述属三次文献,专题性强,涉及范围较小,具有一定的深度和时间性,能反映出这一专题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较高的情报学价值。 《农村公共危机及其管理的文献综述》,就是针对我国正处在社会变革期,农村易爆发、可能爆发公共危机这一专题而写的综述,并为以后研究我国农村公共危机的处理、管理提供了参考。 二、对文献综述的基本解释 文献综述是在确定了选题后,在对选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主要学术观点、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争论焦点、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等)、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而写成的一种不同于毕业论文的文体。它要求作者既要对所查阅资料的主要观点进行综合整理、陈述,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和相应的评价,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 检索和阅读文献是撰写综述的重要前提工作。一篇综述的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对本题相关的最新文献的掌握程度。如果没有做好文献检索和阅读工作,就去撰写综述,是决不会写出高水平的综述的。 《农村公共危机及其管理的文献综述》确立的主题就是:农村公共危机及其管理。这篇综述是在确立主题之后,围绕主题及研究领域通过广泛阅读理解21篇最新的研究成果或是观点后总结而成的。主要包括一些学者对一般概念的不同理解,如危机、公共危机等;综合各学者对农村公共危机产生原因、影响等新观点、研究成果的总结。 三、文献综述的一般格式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正文、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 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己的见解。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 小结是对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自 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内容单纯的综述也可不写小结。 参考文献是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参考文献的多少可体现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对综述类论文参考文献的数量不同杂志有不同的要求,一般以30条以内为宜,以最近3-5年内的最新文献为主。

危机理论概述

危机理论概述 (1)危机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危机的概念是由凯普兰最先提出来的。[2] 凯普兰认为,每个人都在不断努力保持一种内心的稳定状态,保持自身与环境的平衡与协调。当重大问题或变化发生使个体感到难以解决、难以把握时,平衡就会打破,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继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为的紊乱,即进入一种失衡状态,这也就是危机状态。简言之,危机意味着稳态的破坏。危机形成的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几期:危机前状态、易感期、重整期。 (2)危机的定义 什么是危机?迄今为止,对于危机还没有一个非常准确的定义。危机管理研究专家和实践者都基于危机的实例来阐述危机和危机管理的不同方面。[3] 1. 福特斯(Foster,1980)发现“危机有四个显著特征:急需快速作出决策,并且严重缺乏必要的训练有素的员工、物质资源和时间”,并将此作为危机的定义。“紧急决策”、“人员严重缺乏”、“物质严重缺乏”、“时间严重缺乏”是危机情境的几个基本要点。 2. 罗森塔尔和皮内伯格(Rosenthal and Pijnenburg,1991)勾勒出更广泛的危机概念:“危机是指具有严重威胁、不确定性和有危机感的情境。” 3. 巴顿(Barton,1993)认为危机是“一个会引起潜在负面影响的具有不确定性的大事件,这种危机及其后果可能对组织及其员工、产品、服务、资产和声誉造成巨大的损害”。巴顿还将危机影响的范围扩大到人和组织的名声,并由此认为沟通形象管理是必要的。 4. 格林(Green,1992)注意到危机管理的一个特征是“事态已发展到无法控制的程度”。他声称:“一旦发生危机,时间因素非常关键,减小损失将是主要任务。”格林认为危机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尽可能控制事态,在危机事件中将损失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在事态失控后要争取重新控制住。 5. 米托夫和皮尔逊(Mitroff and Pearson,1993)认为收集、分析和传播信息是危机管理者的直接任务。危机发生的最初几个小时(或危机持续时间很长时的最初几天),管理者应同步采取一系列关键的行动。这些行动包括“甄别事实、深度分析、控制损失、加强沟通”。 以上关于危机与危机管理的阐述基本涵盖了危机的情境和危机管理的基本任务。我们可以将危机的定义为危及企业形象和生存的突发性、灾难性的事故或事件,这些事故或事件将给企业和公众带来极大的损失,严重破坏企业形象,甚至使企业陷入困境,难以生存。他的特点是:突发性、严重危害性和舆论的关注性。 (3)危机的类型 1. 人力资源危机 企业最经常面临的,而且对企业造成严重影响的首要危机均是人力资源危机。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的意外离职,有时会给企业带来非常直接和巨大的损失,因为他们熟悉本企业的运作模式、拥有较为固定的客户群,而且离职后只要不改换行业,投奔的往往是原企业的竞争对手,势必会给原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带来较

(文献综述)连锁企业危机管理研究

连锁企业危机管理研究 文献综述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强,危机事件的发生频率也日益增高。连锁企业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每一次的危机处理都影响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故而在愈发复杂激烈的竞争中,危机管理能力成为企业出奇制胜的关键。特别是餐饮连锁企业,近年来食品安全危机事件频发,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一旦危机处理不当,将使消费者失去对该企业的信任,对企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基于此,众多学者相继开始借鉴西方危机管理理论,结合我国危机管理实践开展相关研究。 一、关于企业危机及危机管理的界定 (一)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对于危机预防的认识比较早,古时即有“亡羊补牢”、“居安思危”、“福祸相依”等思考,这些都属于早期的危机辩证思想。但我国系统的危机理论成型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小天鹅集团“末日管理”、华为“冬天危机”、冠生园“陈科月饼”等事件的爆发,危机管理引起了相关学者以及企业管理者的关注。 关于危机与危机管理的认识与界定,学者何苏湘(1986)着重于从哲学层面来理解并界定危机:她认为企业危机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当产生的矛盾而引发的,是一种非常规的状态,如果能够恰当的处理,可以转化为企业的机遇。学者魏加宁(1994)对危机管理的特征进行了探讨,其认为危机管理具有紧迫性、扩散性、复杂互动性等。沈灼林,何俊德(2002)两位学者指出,其业务及主要是在外部环境或者自身经营管理转变而导致企业生产效率下降、组织结构不稳定、市场份额减少等问题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会使企业的正常运营受到阻碍。朱磊、朱峰(2004)两位学者则从预防角度阐释危机管理,其指出企业危机管理预警系统是企业预防、解决危机事件的必需,一个良好的企业管理制度可以有效推动危机预警机制的建立。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危机理论的研究最开始是为政治危机服务的,但在20世纪70年代

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现状与挑战

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现状与挑战

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现状与挑战 2006年12月7日至8日,来自大陆各主要新闻院系的负责人以及香港、英国、美国新闻传播教育界的知名专家共50余人,汇聚复旦大学,针对我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教育的现状、问题和对策进行了学术交流和讨论。会议由教育部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和新闻学院联合举办,旨在全面总结并反思我国新闻传播学科的基本状况,并以研究生教育为重点,讨论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与未来规划。 一、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概况 二十多年来新闻传播学教育规模的扩大和办学层次的提升对新闻传播学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科层次的教育,据教育部高教司统计,截至2005年全国共有661个新闻学类本科专业点,其中新闻学209个,广告学232个,广播电视新闻学146个,编辑出版学50个,传播学24个;研究生层次的教育,据国务院学位委

员会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基地主任童兵教授介绍,在经过十轮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后,目前全国共有新闻与传播学硕士点123个,其中新闻学60个、传播学63个;博士点19个,其中新闻学10个、传播学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另有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3个。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涂光晋教授、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中心黄旦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胡正荣教授、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张金海教授、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建伟教授根据此前的调研,分别就国内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编辑出版专业的研究生教育情况做了专题报告。综合各专题报告的统计,目前各专业师资情况如下表: 总体而言,各专业的师资状况呈现出高职称、高学历和年轻化的特点;在研究方向设置及专业课程设置上,普遍呈现多样化的特点,研究

危机传播的研究综述

危机传播中媒体的责任综述 100102119 潘晓芹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危机传播中媒体的责任,尝试从媒介功能理论的角度来探讨媒体在危机传播中所扮演的角色,提出媒体在危机传播中应负的责任。危机舆情事件中,传媒要担当社会责任。社会责任理论探研,《信息公开条例》使"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有了制度保障。媒体要坚持真实性、导向性、客观性、公共利益四项原则,在危机传播中当好耳目喉舌。 关键词:危机传播新闻媒体责任 社会学家于光远曾说过:“灾害是永远不会退出历史舞台的自然——社会现象,人类的文明史实际上也就是征服自然,兴利除害的斗争史”。约瑟夫·普利策曾经说过:“倘若一个国家是在海上航行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樵,及时发出警报。”而这些浅滩暗樵就是社会进步中的危机性事件。新闻媒体在这一斗争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媒体不仅可以选择对危机报道的角度,还可以控制危机的进程,引导公众的舆论,控制危机的发展方向,其角色的扮演多元而微妙。回顾最近半个世纪,我国媒体一直在探索中发展。 危机传播就是以传播学为核心,以政府、媒体、公众为主要研究对象,将传播学学科的一些理论知识、观点、和方法运用到危机管理中,在全社会进行信息沟通和交流的过程。危机传播包括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等各种形态。危机传播涉及危机方的处理、媒体议程报道和公众满意程度等三个“力”,并且三者互相作用。危机传播是学界认同的危机处理的最好方法。 危机传播有三个阶段,分别为:危机预防、危机反应、危机修复。而我的综述是媒体的责任,在危机传播三个阶段均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研究背景 2008年三鹿奶粉在在媒体的参与下被迅速放大,并引起公共危机研究学者的重视,提及了我国危机决策实现运作中的客观存在的决策,决策质量落后等弊端。2008年6月28日发生“瓮安事件”,从6月22日女生溺水事发,到瓮安事件爆发的七天时间内,主流媒体对事件本身失语。 我国危机传播的研究有两个重要的转折点:一是2003年爆发的非典,它激发了政府对信息公开的重视,研究危机传播的文章与著作开始增多;二是汶川大地震,它使我们认识到传媒在危机事件中应发挥的重要作用,危机传播的研究也随之深入。学者史安斌在《危机传播与新闻发布》中提出:“危机传播就是在危机前后以及发生过程中,在政府部门、组织、媒体、公众之间和彼此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过程。”媒体的力量对于危机事件具有放大和稀释的作用,对于当下维稳的现实政治需要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危机传播中媒体的责任 在我国当前国情下,当公众危机发生时,社会关注、媒介、组织管理部门三

管理信息系统文献综述

管理信息系统文献综述 班级:信管11302 姓名:王丽健学号:201306609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管理信息系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将世界带人了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越来越成为新生产力的代表,建立一个优良的信息系统,有利于信息的处理。管理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企业信息化人才。随着当前信息化人才的分工细化,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可以采取大专业中的不同培养方向。这既符合企业的不同需求,也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方案建设的思考 引言 为了适应社会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我校于2006年起开办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目前国内大多数院校都开设了该专业。为了提高所培养的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我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在美国大学的本科专业设置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信息科学专业下的分支方向。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既要求学生学习管理类知识,又需要与信息技术有机的融合,因而对专业建设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一、专业培养方案更新的建设意见和思路 培养目标的细分和完善根据目前的培养方案,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企业信息化人才。在培养方向上可有以下三个方向。 l、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方向培养目标是培养可以担当企业信息化中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维护工作。目前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在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中,管理信息系统被广泛使用。企业资源规划(ERP)的概念已经被广泛所接受。该方向应该以管理信息系统和企业资源规划为培养重点。利用目前管理学院与国内知名的企业管理软件制

造企业金蝶所共同建立的企业资源规划(ERP)的实验室,开展符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的案例教学,特别是重视企业资源规划(ERP)的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要熟练掌握ERP的使用,了解企业运作的业务流程,并对其中的某个流程如产品生产、供应链管理等相当熟悉。 2、网络安全和网络管理培养目标是培养可以担当企业中或专业汀服务机构的网络安全和网络管理工作的人才。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运用网络技术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而来自企业内外部的信息安全威胁已经为企业的正常运作埋下了隐患。大部分建立了自身网站的企业缺乏网络人侵防御机制,没有响应的安全策略和措施,一旦遭到黑客的人侵,企业的重要信息将泄漏,并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另一方面企业的内部网络(D扛RENET)也需要进行严格管理,对网络的运行进行维护和管理。作为企业中的网络管理员,应合理调配资源,控制企业中的不良访问。伴随着企业信息化的进程,不少企业开始采用远程分销体系,例如温州的美特斯·邦威集团公司采用了远程分销体系给企业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总部远程调控,实时掌握各门店的销售信息、库存信息、财务信息等,并加以综合分析。而这一切都归功于企业虚拟网(VrN)因而在该方向的培养中应该以计算机网络、企业网络应用和网络安全为重点。建设相应配套的先进网络技术和网络安全实验室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这将有利于学生在实验室中就可以直接以企业的实际运作方式进行网络管理的模拟,以及网络信息安全的实践学习。 3、多媒体技术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管理专业的培养不能拘泥于既定的课程体系,也要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网络传输技术飞速发展,目前正处nN4向正佰的过渡中,因此多媒体技术在新的网络条件下又有了新的发展动向。流媒体点播已成为当前的热点并成为一种新的网络盈利模式。而月少6H动画的风靡更证明多媒体技术成为了网络经济的新动力,并形成了产业。应充分考虑社会的需求而进行调整,在教学中应把最新的技术发展趋势介绍给学生,并引导学生从事多媒

新闻传播研究综述

新闻传播研究综述

2005年新闻传播学研究综述 作者:陈力丹王辰瑶 2005年新闻传播学研究中出现了一些新话题,或由新闻事件而聚焦,或是在屏幕热映之后引发。这年的新闻传播理论研究中也有一些前两年的热点,在2005年继续得到关注。新话题引起人们对新现象的深层思考,丰富了原有研究领域的内涵;老话题则由于有了新角度或新的切入点,加深了人们对原有问题的认识。本文通过翻阅2005年国内较重要的10余种新闻传播学刊物中的近千篇文章,归纳了这年新闻传播研究的10个较为集中的话题,以期能对过去一年的研究动态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观照。 1、传媒与构建和谐社会:角色、责任与效能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了“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的目标。这一新提法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构建和谐社会”也成为新闻学界在论述媒介角色、责任与效能的时新话语。 有的研究者对应关于和谐社会的特点,认为这是一个战略性的目标,大众传媒在建设和谐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它应该是民主法治的推动者、公平正义和诚信友爱的体现者、安定有序氛围的营造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观念的传播者。还有的研究者指出,要建设和谐社会,媒体应该凸现“建设性”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建设性”较之过去的提法更具时代气息,而“以人为本”则意味着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提供交流平台,顺应价值观多元化的多中心社会[1]。 同时,也有一些研究者做了辩证解析:构建和谐社会不是掩盖问题、报喜不报忧。正视并揭示社会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不和谐因素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并行不悖。不能将新闻传媒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理解为可以回避甚至掩盖社会的某些不和谐因素。大众媒体掩盖社会矛盾或许可以在一段时间之内营造出表面和谐的景象,但只有正视矛盾才能长治久安,实现真正的和谐。“和谐”归根到底是媒体、民众和政府三者互动的结果[2]。 2、新闻伦理与职业规范:热点新闻引发的思考 2005年,新闻伦理与职业规范的话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年内的几起新闻事件不仅带来了有关这一话题的热闹言说,研究者也希望能借着这些问题在伦理争论之后达到共识,形成可操作的新闻职业规范。 事件之一是老艺术家孙道临要求付费采访,引发新闻业界、学界关于付费采访是非的讨论。付费采访在我国体育和娱乐报道领域已经出现。赞成付费采访的人多认为:既然报纸要靠信息卖钱,那么被采访对象因为提供了信息而应该获得一定的报偿。反对一方则认为,如果简单地把商业化原则推及到新闻采访,可能会使社会形成“一切东西都可以用钱收买”的观念,破坏公益性原则。在正反方并不激烈的交锋中,一个较为中立的看法逐渐成为主导,即在某些情况下,付费采访无可厚非,但是一定要有底线。明显涉及公

危机传播研究文献综述

危机传播研究文献综述 危机传播研究文献综述一、危机传播研究的理论范式和研究取向危机传播研究主要有传播学、管理学和公共关系学三种不同的理论范式。从传播学视角来看,危机传播是一种特殊的传播形式,重点研究危机传播过程中的传播效果、媒介、受众等变量;从管理学视角而言,危机传播是一种特殊的管理活动;从公共关系的视角来看,危机传播就是危机公关。这三种视角的研究侧重点不一,但都共同关注和强调信息在处理危机事件中的核心地位与作用。危机传播研究主要有个案研究、技巧研究和理论研究三种研究取向。最初的危机传播研究集中在个案研究上,技巧研究是在案例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理论研究相对较少。史安斌在《危机传播研究的西方范式及其在中国语境下的本土化问题》一文中

对危机传播研究范式的演变做了较为清晰的梳理。他指出,西方危机传播研究的历史并不长,参与早期危机传播研究的多为管理学者,他们把“危机传播”作为“危机管理”的一部分,关注的是危机处理当中的传播和公关模式和策略。随着越来越多的传播学者的介入,危机传播逐渐跳出了管理学的窠臼,成为传播学研究中的一个新兴的“亚学科”,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成熟的“西方范式”。传统的危机传播研究采用的是诊断式的、线性的“组织危机”模式,这与早期传播学的SMCR具有一定的传承关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芬克的“危机前——危机中——危机后”阶段模式和巴顿的危机处理五环节模式,即:察觉——防止——遏制、恢复、反思。这类模式的共同特点是,把组织作为危机处理的核心,按照危机发展的脉络为组织开出合适的“诊断书”。在这类模式的基础上,危机传播研究逐渐发展出两个不同的路径:一个是管理取向,另

高校信息管理系统文献综述

高校信息管理系统文献综述 徐振兴 摘要:随着现代高校的学生日益增多,高校的信息管理越来越复杂。以前 的管理模式很快就适应不了现在庞大的数据信息量。基于此,开发一个针对高校的信息管理系统变得有必要,此系统可以让所有的管理学校信息的工作人员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提高工作效率。 关键词:高校,信息管理,工作效率 一.前言 高校信息管理系统是典型的信息管理系统(MIS), 是一个由管理人员和计算机组成的用以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存储、维护和使用的系统。它代替传统的人工模式,提高学生信息管理的效率,也是学校的科学化、正规化管理,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条件。对于推动我国管理信息处理的现代化起了重要的作用。其开发主要包括后台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以及前端应用程序的开发两个方面。对于前者要求建立起数据一致性和完整性强、数据安全性好的库。而对于后者则要求应用程序功能完备,易使用等特点。 二.国内相关研究及现状 高校信息管理是教学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成绩管理是一项工作量大、时间性强、易于出错且具有一定保密性的业务。特别是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进入高校的大学生越来越多,高校信息管理工作量将大幅度增加,如果全由手工完成,耗时巨大,效率却很低。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数据库技术在数据处理方面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作为高校教育工作一部分的高校信息信息管理更应赶上时代的步伐。因此,开发一套适合学校专业设置的计算机化高校信息管理系统,不仅可以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而且可以使我们的教学管理水平更上一层楼。系统的开发主要包括后台数据库的建立、维护以及前端应用程序的开发两个方面。对于前者要求建立数据一致性和完整性强、数据安全性好的数据库。而对于后者则要求应用程序以尽可能的方便用户使用为宗旨,还要尽可能的实用。纵观目前国内研究现状,在数据安全性和信息更新化方面仍存在有一定的不足,各现有系统资料单独建立,共享性差;在以管理者为主体的方式中,信息取舍依赖管理者对于信息的认知与喜好,较不容易掌握用户真正的需求,也因此无法完全满足用户的需求。例如,在现已开发设计的高校信息管理系统中,有些系统仍需较多的人工干预及用户操作,有些系统的人机界面不是很好,有些系统则出现了各个独立的子系统能够较好地运行,而子系统之间却不能很好地“协同”工作,数据共享性差的情况。另外,各个子系统之间在界面风格上也相差甚远。这样,给软件系统的

舆情引导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开题报告

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院(中心): 学科、专业: 研究方向: 指导教师: 研究生: 入学年月: 论文题目: 开题报告日期: 研究生学院

一、题目名称及来源 (一)题目名称:舆情引导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 (二)题目来源 在大众媒介日益发达的今天,舆情引导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公共危机传播的控制是限制其的关键途径。舆情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是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表现的总和。 公共危机传播贯穿于公共危机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是引发舆情的重要的中介性社会事件。公共危机中政府、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双向互动的信息沟通行为异常激烈,在此过程中,舆情的监测、分析、研判、疏导等是危机传播成功与否的关键。 舆情控制与公共危机管理这一领域的研究在理论方面也极具价值:一方面能够帮助我们深入研究新媒体环境下危机信息传播的新特点、新趋势;另一方面,在定量与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对公共危机传播中舆情引导进行探讨,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舆情发生、发展、演变的一系列过程,从而对舆情引导过程进行理论深化和拓展。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现状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如何进行舆论的引导,倡导何种思想潮流,引导何种精神生活,都会影响到社会价值观念的改变,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特别是在当今的在网络时代,政府作为国家的掌舵者,必须主动引导社会潮流,而不是逆流而动。舆论理应成为诚信友爱的体现者、安定有序气氛的营造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民主法治的推动者以及人与社会和谐相处观念的传播者。当前,我国社会处于群体事件多发期,公共危机可能潜伏在任何地点。强拆、环境污染和讨薪等事件均可以成为公共危机的导火索。要在危机处置中满足群体的合理要求,又不引发大规模的群体

【文献综述】政府危机管理研究

文献综述 思想政治教育 政府危机管理研究 危机管理理论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主要代表人物包括R·吉尔、S·亨廷顿、C·蒂利等。目前已有的危机管理理论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他们从各个方面对危机成因和危机管理进行了研究。西方对危机管理的研究比较重视,无论是学术团体还是政府部门和企业机构都会对危机管理进行研究,促使危机管理理论不断完善。 近几十年来世界危机管理研究的主要方向有:国际关系研究、决策研究、灾难研究、冲突研究、个人与集团的心理研究、公共管理研究、全民综合研究。这些研究已经取得了若干重要的理论。目前西方关于危机管理的主要阶段划分理论有斯蒂文芬克的四阶段划分理论(1986),即征兆期、发作期、延续期和痊愈期。米特洛夫的五阶段划分理论(1994),即信号侦测阶段、探测和预防阶段、控制损害阶段、恢复阶段和学习阶段。奥古斯丁的六阶段划分理论(1995),即危机管理的避免阶段、危机管理的准备阶段、危机管理的确认阶段、危机管理的控制阶段、危机管理的解决阶段和从危急中获利阶段。罗伯特·希斯的4R理论(1998),即缩减(Reduction)、预备(Readiness)、反应(Response)和恢复(Recovery)。在危机管理阶段划分理论的基础上,学者们对危机管理的研究已经整合了诸如一般管理学、公共关系学、国际政治学、心理学、传播学、法律等多学科的知识,逐渐形成了一套综合性的跨学科理论体系。目前主要的理论体系有下面几个:1、危机管理的系统论。系统论是将组织作为一个有机的生产经营实体,在市场所构建的平台上如何适应环境的变化,获得健康持续的发展。此系统的倡导者建议组织管理者从检测环境的变化(规避风险)、优化内部环境(完善组织结构)、构建并通畅环境信息渠道等方面来实施危机管理策略。但是,由于起步较晚,且由于组织内外环境的复杂性,致使危机管理系统论的研究者还未提出具有实证性研究的一系列问题。2、危机管理的结构理论。由我国台湾学者朱延智在美国学者波特提出的“五种竞争力”架构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组织危机管理的结构论。主要的贡献在于从总体的角度(或旁观者的角度)观察并详细剖析了组织所处的外部环境的变化,使组织可以从战略管理层面来实施应对环境威胁的管理策略。3、危机管理的生命周期理论。由西蒙A布斯首先提出。他根据组织危机的成长特性,将组织危机管理划分了五个阶段,分别是危机酝酿期、危机爆发期、危机扩散期、危机处理期、危机处理结果及后遗症期,并详细阐述了对各阶段的生命特征及其处理策略的认知。主要贡献在于:使管理者对违纪及其从诞生、成长、成熟到死亡有了一个比较全面、清楚的认识,有利于组织的管理者对症下药、处理危机。4:危机管理的扩散理论。危机管理的扩散理论是研究危机

新闻传播系文献综述写作要求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广告学专业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的写作要求 一、文献综述的概念 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或专题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就国内外在该领域或专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最新进展、研究动态、前沿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而写成的、能比较全面地反映相关领域或专题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的综述性文章。“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评述。 二、撰写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 文献综述主要用以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除综述题目外,其内容一般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体、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1、前言: 说明写作的目的,定义有关的概念,阐述主要问题的现状和矛盾焦点,以引起读者兴趣。 2、主体部分: 是综述的关键部分,关系综述的质量。 (1)根据具体情况分列若干小标题进行撰写,在每一个小标题下,扼要地介绍已有的各种研究成果,指出不同研究组间的相互矛盾或相互支持的方面,指出共同的结论,讨论矛盾发生的原因 (2)在论述每一个问题时,应写明某年某学者提出的论点或论据;除引用有关学者的论点外,应写出综述者自己的看法 (3)综述引用的资料应是比较新而又有权威性的,主要是某一专题做过深入研究而又有丰富经验和贡献的专家所写的论文和资料。 3、总结: 总结部分是将综述的主要观点、结论以及研究水平和发展趋势进行概况总结,便于读者了解该综述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4、参考文献: 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也为评审者审查提供查找线索。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格式规范,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 三、撰写文献综述的基本注意事项 1.在文献综述时,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直接相关的国内外文献。搜集文献应尽量全,尽量选自学术期刊、学术专著或学术会议,其次是教科书或。至于大众传播媒介如报纸、广播、通俗杂志中的文章,一些数据、事实可以引用,但其中的观点不能作为论证问题的依据。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 2.文献综述的题目不宜过大、范围不宜过宽,这样撰写时易于归纳整理。 3.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或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

网络环境下政府危机公关的特征研究和对策分析的文献综述

网络环境下政府危机公关的特征研究和对策分析的文献综述 第一部分引言 近年来网络开始成为大众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问责的一种新途径,这与传统的监督方式有着很大的区别,政府在应对公共危机事件中面临着新的挑战,政府在处理公共危机事件中需要转变观念、采取新的应对手段以提升政府形象和公信力。政府需要合理并有效的引导网络舆论,避免网络舆论对社会和政府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政府必须首先对网络环境下的危机公关有着清醒的认识。由于研究条件的限制,在此我们仅以网络环境下的危机公关的特征为研究视角,研究网络环境下政府危机公关发生和发展过程的特殊性,并基于这一特征提出相应的对策。 第二部分相关的概念界定 界定相关概念是开展本选题研究的重要前提,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结合本项目研究的需要,对网络环境下政府危机公关的相关概念做出了界定,以作为开展本次研究的基础,更好地把握研究的方向。 2.1网络环境 网络环境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主要指随着互联网,电子公告,手机网络等新媒介的迅速发展而形成的由新媒体所主宰的生态环境。这一概念,是特别针对过去由那些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的主流媒体占传播主导地位的一个生态环境而提出的,要与传统环境明显区别开来。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技术的改造下,也向着互动媒体的方向努力迈进,所有的媒体都将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平台在网络上运行、汇聚、展现和传播。网络新媒体的互动特性和传统媒体的革命共同塑造起了一个全新的完整的网络环境。本文在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政府危机公关的研究时,基于研究条件的限制,网络环境仅仅指在互联网环境下的政府危机公关面临的生态环境。 2.2 危机 由于本文涉及的主要概念之一就是“危机",因此有必要对什么是危机进行一个界定。在现代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中,危机一般是重大突发事件的总称,

基于Java的人事管理系统文献综述

学校代码:11517 学号:201011002240 HE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文献综述 题目基于Java 的人事管理系统 的设计与实现 学生姓名许耀辉 专业班级信息与计算科学1042班 学号201011002240 系(部)理学院 指导教师(职称)董西广(讲师) 完成时间2014年3月4日

基于Java的人事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随着计算机的发展,科技的发展,现阶段的人事管理系统越来越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特别是对于一些企业仍然采用人工管理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仅增加了企业的成本,而且极其容易出错,设计一种基于Java的人事管理系统就应运而生了,人事管理系统基本实现了企业人事管理的基本应用,包括人事信息管理的增、删、改、查,考勤信息管理的增、删、改、查,个人简历信息管理等基本应用,设计的人事管理涉及MySQL数据库的操作,Eclipse以及jdbc数据库的连接等相关知识。 关键词:Java/MySQL/Eclipse/人事管理 1 引言 21世纪最激烈的竞争当属人才的竞争,一个具有多学科知识的复合性人才或许是一个企业发展壮大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因此人力资源已逐步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源管理(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HRM)也成为现代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计算机的应用在社会各领域中都得到了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都感受到利用计算机进行各类管理的科学和便捷;认识到管理信息系统对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1]。 本次论文创作的主要目的是设计一款简单、易操作的现代人事管理系统,在论文创作的过程中,我借助学校和个人收集的相关资料,利用图书馆和网络等渠道,广泛查阅相关资料,分析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明确系统设计思路。 2 人事管理系统的发展 2.1人事管理系统的国外的发展 人事管理系统的发展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 人事管理系统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由于当时计算机技术已经进入实用阶段,同时大型企业用手工来计算和发放薪资既费时费力又容

危机传播研究:文献综述

危机传播研究:文献综述 危机传播包括以危机事件为对象的社会中一切传播活动,其中也包括危机本身。危机传播诞生于政治、经济、文化迅速全球化的20世纪80年代,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矛盾凸显。1982年强生公司的泰诺胶囊投毒事件,引发了危机传播研究的第一次高潮,揭开了美国危机传播研究的序幕。此次事件在全球范围内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引发了人们深入的关注,开始有学者对危机事件进行了反省与思考,促使了对于危机传播研究的深入。 危机传播研究的早期阶段,从事危机传播研究的学者多为管理、公共关系和传播学的教授或学者。到20世纪90年代,危机传播研究迅速发展起来,危机传播理论从政治学、经济学扩展到传播学、社会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等等,但由于危机传播牵涉到不同危机事件中复杂的地域政治,以及研究危机传播学者具有不同的学科背景,故危机传播最基本的理论建构和融合在当时成为了一大难题。在危机传播研究对象延伸到以政府、组织、信息、媒介和受众为主题的多方面研究之时,诞生了一些相关的研究模式。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美国学者斯蒂芬·芬克的“四阶段生命周期模型”——把危机分为潜伏期、爆发期、延续其、痊愈期和评估期,以及巴顿的危机处理五环节模式——即“觉察—防止—遏制—恢复—反思”。这类模式强调危机传播的功能取向,把组织作为危机处理的核心,为组织妥善处理和维护组织利益找寻措施与方法,在危机发展的不同阶段给予组织以理论和方法上的支持,从而保证组织的正常运转与发展。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一些学者逐渐形成了危机传播研究的“批判取向”,它把危机传播看成一个动态的话语冲突和调和过程,而非一个简单的线性信息传递过程,其中比较成熟的理论模式是麦克黑尔等人提出的“霸权”模式。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霸权”是指在信息传播中占有主导权与领导权的传播者或组织机构的权力,危机传播过程便是这一权力分化和争夺的过程。 纵观危机传播在西方20年来的发展,我们不难得出:研究取向的产生、演进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进步,媒介环境的变化更是加快了这一变化的速度和力度。新媒介又为危机传播研究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方向,也拓展了危机传播研究的空间。虽然国外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我国危机报道提供参考

医院药品管理系统文献综述参考

1.引言 药品是医院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到平均物资库存量的80%以上。医院单位的药品信息和数据纷乱复杂,整理统计费力费时。而且药品又是一种特殊的物资,既要满足医疗一线的正常需要,又要做好急救用药、社会特殊需要的药品储备,药品的临床用药又具有不可缺和用量不稳定的特点,因此药品的库存管理不能使用企业的库存物资管理模式进行简单管理,要探索适合医院具体情况的管理模式。 使用药品库存管理信息系统对药库进行信息管理,具有检索迅速、查找方便、数据处理快捷、保密性好等优点,能够极大地提高医院药品流动及库存管理的效率,也是医院的科学化、正规化管理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条件。医院药库管理系统是医院日常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实现医院药库的有效管理和数据信息的安全存放已成为医院药库管理系统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2.国内研究现状 在医药行业中,医药经营企业的物流管理以及相应的财务处理、信息处理长期以来一直采用手工操作,但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全新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管理和运营效率已经成为了关键所在,手工方式的弊端可以通过医药管理信息系统来充分满足药品管理的各环节对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统一的、系统的管理。 现今,医院的药品库存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方面: 2.1药品库存信息管理方式落后,效率低下 潘志浩、李莉、胡勇军在2011年提出,从整个社会角度来看,医院处于药品供应链的最末端,医院巨大的药品库存量造成了整个医药供应链上各个环节更加巨大的库存量,大量的药品处在储备状态,这对缺乏卫生资源的我国来说本身就是一个更加巨大的浪费[1]。医院药品的库存管理是一门实践性的管理科学,与企业存货管理类似,是在满足医院临床用药需要的前提下,研究如何以最佳库存实现最低成本。运用设计科学合理的药品库存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从而提医生,部门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同时也能大幅度的提高工作效率。 陈海文,杜憬生在2011年提出,信息化管理后,通过库存预警机制,自动生成缺货单.大大减小了查仓的时间,提高了领药的合理性.提高了工作效率[2]。从而使药师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其他方面工作的研究,开展更好的临床药学服务。因为药品停留在医院的时间越长,库存量越大,资金利用率越低。而医院由于其预的限制,医护人员的数量也是有限的,合理控制药品的库存,即在保证供应的前提下,利用最少的人力、资金及最少的库存发挥最大的效益。 2.2医院各环节沟通不畅造成库存管理混乱,导致患者满意度降低 杨玉玲,陈忠东在2008年提出,通过进行有效的库存管理,加快了药品的周转,大幅度地降低药品过期失效的风险.保证了药品安全质量,可以有效地防范医疗安全隐患[3]。目前,医院中的药品库存控制管理人员对现代化的存货控制思想和方法缺乏必要的认识;同时,与操作信息网络技术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很难满足先进的库存控制的需要。这就需要对相关的医护人员进行一定的药品库存管理信息系统使用的培训以及沟通服务能力上的培训,以提升服务质量,从而提升患者的满意度。 谢平在2011年提出药库管理系统软件的应用,结合现代化管理理念制定药库工作流程,保证任何工作人员,任何工作步骤都有复核检验的环节,每个工作步骤都有固定的人员、固定的操作模式[4]。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要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取胜,不仅要比医院的规模、资金和医疗质量,而且更离不开高效、准确的现代化管理手段和方法,信息技术正是现代化管理手段的一个绝好的利器。为加强药品经营质量的管理,近年来,我国对医药流通行业提出了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的认证要求,其中对药品的采购环节、质检入库、销售、出库复核、库存养护、首营品种复核、供货商资格审核,客户资格确认等环节,均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