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属热处理名词概念

金属热处理名词概念

金属热处理名词概念
金属热处理名词概念

第一章

【比容差应变能】由于新相和母相的比容往往不同,故新相形成时的体积变化将受到周围母相的约束而产生弹性应变能,称为比容差应变能Es。

【伪共析】从这一转变过程和转变产物的组成相来看,与钢中共析转变(即珠光体转变)相同,但其组成相的相对量(或转变产物的平均成分)却并非定值,而是依奥氏体的碳含量而变,故称为伪共析转变。

【惯习面】在许多固态相变中,新相与母相间往往存在一定的取向关系,而且新相往往又是在母相一定的晶面族上形成,这种晶面称为惯习面。

【共格界面】当界面上的原子所占位置恰好是两相点阵的共有位置时,两相在界面上的原子可以一对一地相互匹配。

【半共格界面】当错配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便难以继续维持完全共格,这样就会在界面上产生一些刃型位错,形成界面上两相原子部分地保持匹配的半(或部分)共格界面,以补偿原子间距差别过大的影响,使弹性应变能降低。

【非共格界面】当两相界面处的原子排列差异很大,即错配度很大时,其原子间的匹配关系便不再维持。这种界面称为非共格界面。

【等温转变(IT)曲线】在实际工作中,人们通常采用一些物理方法测出在不同温度下从转变开始到转变不同量,以至转变终了时所需的时间,做出“温度—时间—转变量”曲线,通称为等温转变曲线,缩写为TTT(Temperature-Time-Transformation)或IT(Isothermal Transformation)曲线。

【CT曲线】如果转变在连续冷却过程中进行,则有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图,又称CT或CCT(Continuous Cooling Transformation)图。

【韧脆转变温度】(简称:NDT)主要针对钢铁随着温度的变化其内部晶体结构发生改变,从而钢铁的韧性和脆性发生相应的变化。

第二章奥氏体

【奥氏体】奥氏体是碳在 -Fe中的间隙固溶体

【组织遗传】在生产中有时能遇到这样的情况,即过热后的钢(过热是指加热温度超过临界点太多,引起奥氏体晶粒长大,结果在冷却后得到的组织,如马氏体或贝氏体,也十分粗大)再次正常加热后,奥氏体仍保留原来的粗大晶粒,甚至原来的取向和晶界。这种现象称为组织遗传。

第三章珠光体

【屈氏体】其形态为铁素体薄层和渗碳体薄层交替重叠的层状复相物,根据片层间距分为屈氏体和索氏体。

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分辨的(片层间距为0.25~1.9μm),称为珠光体。

无法分辨(片层间距为30~80nm)的称为屈氏体(托氏体也译做屈氏体)。

介于两者之间的称为索氏体。

【索氏体】

【上临界冷却速度】Vc称为淬火临界冷速, 又称为上临界冷速。

【下临界冷却速度】

【完全退火】一般是指加热使钢完全得到奥氏体后慢冷的工艺。

【扩散退火(均匀化退火)】扩散退火的目的是消除钢锭或大型钢铸件中不可避免的成分偏析,尤其是在高合金钢中,应用更为普遍。

【球化退火】球化退火的目的是得到球化渗碳体组织,这是任何一种钢具有最佳塑性和最低硬度的一种组织,良好的塑性是由于有一个连续的、塑性好的铁素体基体。

【低温退火】低温退火的目的是消除因冷加工或切削加工以及热加工后快冷而引起的残余应力,以避免可能产生的变形、开裂或随后处理的困难。

【再结晶退火】这种退火的目的是为了使冷变形钢通过再结晶而恢复塑性,降低硬度,以利于随后的再变形或获得稳定的组织。

【周期球化退火】加热到Ac1以上20℃左右,然后在略低于A1的温度等温,又称等温球化退火。【等温球化退火】在A1上、下20℃左右交替保温,又称周期球化退火。

第四章马氏体

【马氏体】马氏体是碳在α-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通常以符号'α,或M来表示,

【KS关系】Kurdjumov和Sachs采用X-射线极图法测出碳钢(1.4C)中马氏体('α)和奥氏体(γ)之间存在着下列取向关系:{011}'α//{111}γ,<111>'α//<011>γ

【宏观惯习面】实际上“宏观惯习面”是两相的界面,“微观惯习面”才是真正的惯习面.

【微观惯习面】

【位错马氏体】低碳的位错型马氏体就具有较高的塑性和韧性,只是马氏体的塑性和韧性随碳含量增高而急剧降低罢了

【孪晶马氏体】片状马氏体是在中、高碳(合金)钢及Fe-Ni(大于29%)合金中形成的一种典型的马氏体组织。其特征是相邻的马氏体片一般互不平行,而是呈一定的交角排列。它的空间形态呈双凸透镜片状,故简称为片状马氏体。由于它与试样磨面相截而往往呈现为针状或竹叶状,故也称为针状或竹叶状马氏体。又由于这种马氏体的亚结构主要为孪晶,故还有孪晶马氏体之称。

【板条马氏体】板条状马氏体是在低、中碳钢及马氏体时效钢、不锈钢,Fe-Ni合金中形成的一种典型的马氏体组织,其特征是每个单元的形状呈窄而细长的板条,并且许多板条总是成群地、相互平行地连在一起,故称为板条状马氏体,也有群集状马氏体之称。

【热弹性马氏体】马氏体片可随温度降低而长大,随温度升高而缩小,亦即温度的升降可引起马氏体片的消长。具有这种特性的马氏体称为热弹性马氏体。

【变温马氏体】

【等温马氏体】

【隐晶马氏体】片状马氏体的最大尺寸取决于原始奥氏体晶粒大小,奥氏体晶粒越大,则马氏体片越大,当最大尺寸的马氏体片小到光学显微镜无法分辨时,便称为隐晶马氏体。

【奥氏体稳定化】以上这些由于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引起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呈现迟滞的现象称为奥氏体稳定化。

【奥氏体热稳定化】所谓奥氏体的热稳定化是指钢在淬火冷却过程中由于冷却缓慢或中途停留而引起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呈现迟滞的现象。

【奥氏体机械稳定化】在Md(形变诱发马氏体转变温度)点以上的温度对奥氏体进行大量塑性形变,将会抑制在随后冷却时的马氏体转变,使Ms点降低,即引起奥氏体稳定化,称为奥氏体的机械稳定化。

第五章贝氏体

【上贝氏体(羽毛状贝氏体)】它是由成束的、大体上平行的板条状铁素体和条间呈粒状或条状的渗碳体(有时还有残余奥氏体)所组成的非片层状组织。

【下贝氏体】

【粒状贝氏体】粒状贝氏体一般是在低、中碳合金钢中存在,它是在稍高于其典型上贝氏体形成温度下形成的。是由条状亚单元组成的板条状铁素体和在其中呈一定方向分布的富碳奥氏体岛(有时还有少量碳化物)所构成的复相组织。

【魏氏体】

【魏氏铁素体】亚共析钢来说,是指从晶界向晶内生长形成的一系列具有一定取向的片(或针)状铁素体,通称为魏氏铁素体,

【魏氏渗碳体】过共析钢来说,是指类似形态的渗碳体,通称为魏氏渗碳体。

第七章淬火

【不完全淬火】

【完全淬火】由于Ac3 + 30~50℃这一淬火加热温度处于完全奥氏体的相区,故又称作完全淬火。【等温淬火】有两种等温淬火法,即贝氏体等温淬火法与马氏体等温淬火法。

贝氏体等温淬火法是将加热好的工件置于温度高于Ms点的淬火介质中,保持一定时间,使其转变成下贝氏体,然后取出空冷。

马氏体等温淬火法是将加热好的工件置于温度稍低于Ms点的淬火介质中保持一定时间,使钢发生部分马氏体转变,然后取出空冷。

【分级淬火】分级淬火法是将加热好的工件置于温度稍高于Ms点的热态淬火介质中(如融熔硝盐、熔碱或热油),保持一定时间,待工件各部分的温度基本一致时,取出空冷(或油冷)。

【亚温淬火】所谓亚温淬火即亚共析钢的不完全淬火,或称临界区淬火、两相区加热淬火,是指将具有平衡态或非平衡态原始组织的亚共析钢,加热至铁素体+奥氏体双相区的一定温度区间(Ac1-Ac3),保温一定时间后进行淬火的热处理工艺。

【淬透性】所谓钢的“淬透性”,是指钢在淬火时能够获得马氏体组织的倾向(即钢被淬透的能力), 它是钢材固有的一种属性。

【淬硬性】淬硬性也叫可硬性,它是指钢的正常淬火条件下,所能够达到的最高硬度。

【组织应力】由于工件的表层和心部发生马氏体转变的不同时性而造成的内应力称为组织应力。

第八章回火

【回火】将淬火后的钢在Ac1以下的温度加热、保温,并以适当速度冷却的工艺过程称为回火。【二次硬化】二某些淬火合金钢在500~650℃回火后硬度增高,在硬度-次硬化:是指回火温度曲线上出现峰值的现象。

【回火脆性(回火脆化)】与强度和塑性的变化都不同,随着回火温度的提高,冲击韧性不是单调地降低或升高,而是可能出现两个马鞍形,回火时这种韧性下降的现象,通称为回火脆性或回火脆化。

一定成分的淬火钢在350~550℃回火较长时间或回火后慢冷通过这个温度区间时会变脆,这种现象称为回火脆性,简称TE。

【回火屈氏体】碳钢中温回火后的组织中,渗碳体颗粒开始发生粗化和球化,但其尺寸仍很小,无法在光学显微镜下分辨,这种组织又称回火屈氏体。

【回火索氏体】钢经高温回火后,得到由铁素体和弥散分布于其中的细粒状渗碳体组成的回火索氏体组织。

【调质处理】调质是淬火加高温回火的双重热处理,其目的是使工件具有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即淬火+高温回火=调质处理。

第九章钢表面处理

【高温碳氮共渗】高温碳氮共渗主要是渗碳,但氮的渗入使碳浓度很快提高,从而使共渗温度降低和时间缩短。碳氮共渗温度为830~850℃,保温1~2小时后,共渗层可达0.2~0.5mm。

【低温碳氮共渗】以渗氮为主,也称软氮化,是较新的化学热处理工艺。常用的共渗介质是尿素。处理温度一般不超过570℃,处理时间很短,仅1~3小时,软氮化表层硬而具有一定韧性,不易发生剥落现象。

【正火】将钢件加热到上临界点(AC3或Acm)以上40~60℃或更高的温度,保温达到完全奥氏体化后,在空气中冷却的简便、经济的热处理工艺。

【碳势】表征含碳气氛在一定温度下改变钢件表面含碳量的能力的参数。通常可用低碳钢箔在含碳气氛中的平衡含碳量来表示。

【合金渗碳体】

【晶界强化】向钢中加入一些微量的表面活性元素,如硼和稀土元素等,产生内吸附现象浓集于晶界,从而使钢的蠕变极限和持久强度显著提高的方法。

【固溶强化】通过融入某种溶质元素来形成固溶体而使金属强化的现象称为固溶强化。【固溶处理】指将合金加热到高温单相区恒温保持,使过剩相充分溶解到固溶体中后快速冷却,以得到过饱和固溶体的热处理工艺。

【弥散强化】弥散强化指一种通过在均匀材料中加入硬质颗粒的一种材料的强化手段。【带状组织】金属材料内与热形变加工方向大致平行的诸条带所组成的偏析组织

【机械驱动力】

参考资料

钢的热处理(原理和工艺)(第三版)胡光立等

金属学与热处理重要名词解释

7、弹性模量与刚度:金属在弹性范围内,应力与应变的比值σ/ε称为弹性模量E,也称为杨氏模量。E标志材料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用以表示材料的刚度。 14、断裂韧性:金属材料阻止裂纹失稳扩散的属性或材料的韧性。 1、金属特性:金属在固态下具有以下特征:①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②具有正的电阻温度系数;③具有良好的反射能力、不透明性和金属光泽;④具有良好的塑性变形能力。 4、晶体与晶体特性:原子(或分子)在三维空间呈有规则的周期性排列的一类物质称为晶体。晶体特性:①晶体中的原子(或分子)在三维空间呈有规则的周期性排列;②具有确定的熔点;③具有各向异性;④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 5、空间点阵:将刚球模型中的刚球抽象为纯粹的几何点,得到一个由无数几何点在三维空间规则排列而成的列阵,称之为空间点阵。 6、晶格与晶胞:描述原子(离子、分子)或原子团在晶体中排列方式的几何空间格架称为结晶格子,简称晶格。从晶格选取一个能够完全反映晶体特征的最小几何单元。这个有代表性的最小几何单元称为晶胞。 7、晶面与晶向:在晶体中,有一系列原子所组成的平面称为晶面;任意两个原子之间的连线称为原子列,其所指方向称为晶向。 8、晶面指数与晶向指数:为确定晶面和原子列在晶体中的空间位向所采用的统一符号,分别称为晶面指数与晶向指数。 9、晶面族(或晶向族):某些晶面(或晶向)上的原子排列相同但空间位向不同,它们在晶体学上属等同晶面(或晶向),可归并为一个晶向族称为晶面族(或晶向族)。 10、配位数与致密度:晶格中任一原子周围与其最近邻且等距离的原子数目称为配位数;一个晶胞内原子所占体积与晶胞体积之比称为致密度。 12、多晶型转变或同素异构转变:具有多晶型的金属在温度或压力变化时,由一种晶体结构变为另一种晶体结构的过程叫多晶型转变或同素异构转变。 14、点缺陷:在三维尺度上都很小的晶体缺陷,一般不超过几个原子间距。点缺陷主要有空位、间隙原子和置换原子等。 15、线缺陷:在二维尺度上很小,而在三维尺度上很大的晶体缺陷,包括刃型位错、螺型位错、混合位错。 16、位错:①晶体中沿着某一原子面(或原子列)有一列或若干列原子发生了某种有规律的错排现象;②柏氏矢量不为零的晶体缺陷;③晶体中已滑移区与未滑移区的分界线。 17、晶格畸变:晶格发生的歪扭或伸长。 18、柏氏矢量:通过柏氏回路来确定的,采用一个规定的矢量来描述位错区域晶格畸变总量的大小和方向,该矢量后来被人们称为柏氏矢量。 19、位错密度:单位体积晶体包含的位错线总长度称为位错密度。 20、滑移与攀移:位错沿滑移面的移动称为滑移运动;刃型位错在垂直于滑移面方向上的运动即攀移。刃型位错的实质就是多余半原子面通过空位或原子扩散而扩大或缩小。 23、晶界与亚晶界:相邻晶粒之间的界面叫晶界。亚晶粒之间的界面叫亚晶界。 24、小角度晶界与大角度晶界:相邻晶粒位向差小于10°的为小角度晶界;相邻晶粒位向差大于10°的为大角度晶界。亚晶界属于小角度晶界。小角度晶界与位错:①对称倾侧晶界由一系列相隔一定距离的刃型位错垂直排列而成;②不对称倾侧晶界是由柏氏矢量相互垂直的刃型位错交叉堆集而成;③扭转晶界是由两组螺型位错交叉网络构成。 25、晶界能:单位晶界面积上增加的能量称为晶界能。 26、孪晶与孪晶界:当晶体一部分原子以某一晶面为共有面而与另一部分原子保持镜面对称的位向关系时,称此部分晶体为孪晶。孪晶之间的界面为孪晶界。 27、相界:在复相合金组织中,晶体结构不同的两相分界面称为相界。相界分为共格、半共

热处理名词解释(个人整理)

起始晶粒度:钢在临界温度以上,奥氏体形成刚结束,其晶粒边界刚刚接触时的晶粒大 小称为奥氏体的起始晶粒度 实际晶粒度:钢在某一具体的加热条件下实际获得的奥氏体晶粒的大小 本质晶粒度:标准实验的方法,即将钢加热到(930+-10)℃,保温3-8小时,冷却后测得的晶粒度 固态相变:金属和陶瓷等固态材料在温度和压力改变时,其内部组织或结构会发生变化,即发生从一种相状态向另一种相状态的转变,这种转变称为固态相变。 伪共析转变:过冷奥氏体将全部转变为珠光体型组织,但合金的成分并非公析成分,并 且其中铁素体和渗碳体的相对含量也与共析成分珠光体不同,随奥氏体的碳含量变化而变化。这种转变称为“伪共析转变” 魏氏组织:在奥氏体晶粒较粗大,冷却速度适宜时,钢中的先共析相以针片状形态与片状珠光体混合存在的复相组织。 热稳定化:淬火时因缓慢冷却或在冷却过程中因停留而引起奥氏体稳定性提高,使马氏体转变迟滞的现象。 形变诱发马氏体:在Ms点以上,一定温度范围内因塑性变形而发生的马氏体 二次淬火:在冷却回火时残余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的现象叫二次淬火 二次硬化:当钢中含有较多的碳化物形成元素时,在回火第四阶段温度区形成合金渗碳体或者特殊碳化物。这种碳化物的析出,将使硬度再次提高,称为二次硬化现象 脱溶沉淀:从饱和固溶体中析出第二相(沉淀相)或形成溶质原子聚集区以及亚稳定过渡相的过程称为脱溶或沉淀 淬火时效:含有Mo,W,V,Cu,Be等元素的铁基合金淬火后进行时效时产生时效硬化现象应变时效:纯铁或低碳钢经形变后时效时产生的硬化现象 碳势:纯铁在一定温度下于加热炉气中加热时达到既不增碳也不脱碳并与炉气保持平衡时表面的含碳量 淬透性:钢材被淬透的能力或者说是钢材淬火时获得马氏体能力的特性 淬硬性:淬硬性是指在理想的淬火条件下,以超过临界冷却速度所形成的马氏体组织能够达到的最高硬度,也称可硬性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含答案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含答 案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班级数控班姓名学号分数 一、填空题:每空1分,满分30分。 1.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是一门研究金属材料的、、热处理与金属材料性能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2.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金属材料的、金属的、金属学基础知识和热处理的基本知识。 3.金属材料的基本知识主要介绍金属的及的相关知识。 4.金属的性能主要介绍金属的和。 5.金属学基础知识讲述了铁碳合金的和。 6.热处理的基本知识包括热处理的和。 7.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其存在状态可分为气 态、、。 8.固态物质根据其结构特点不同可分为和。 9.常见的三种金属晶格类型有、、密排六方晶格。 10.常见的晶体缺陷有点缺陷、、。 11.常见的点缺陷有间隙原子、、。 12.常见的面缺陷有金属晶体中的、。 13.晶粒的大小与和有关。 14.机械零件在使用中常见的损坏形式有变形、及。 15.因摩擦而使零件尺寸、和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磨损。 二、判断题:每题1分,满分10分。

1.金属性能的差异是由其内部结构决定的。() 2.玻璃是晶体。() 3.石英是晶体。() 4.食盐是非晶体。() 5.晶体有一定的熔点,性能呈各向异性。() 6.非晶体没有固定熔点。() 7.一般取晶胞来研究金属的晶体结构。() 8.晶体缺陷在金属的塑性变形及热处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9.金属结晶时,过冷度的大小与冷却速度有关。() 10.冷却速度越快,过冷度就越小。() 三、选择题:每题2分,满分20分。 1.下列材料中不属于晶体的是() A.石英 B.食盐 C.玻璃 D.水晶 2.机械零件常见的损坏形式有() A.变形 B.断裂 C.磨损 D.以上答案都对 3.常见的载荷形式有() A.静载荷 B.冲击载荷 C.交变载荷 D.以上答案都对 4.拉伸试样的形状有() A.圆形 B.矩形 C.六方 D.以上答案都对 5.通常以()代表材料的强度指标。 A.抗拉强度 B.抗剪强度 C.抗扭强度 D.抗弯强度 6.拉伸试验时,试样拉断前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称为材料的() A.屈服点 B.抗拉强度 C.弹性极限 D.以上答案都对 7.做疲劳试验时,试样承受的载荷为()。

热处理名词解释

(1)退火:指金属材料加热到适当的温度,保持一定的时间,然后缓慢冷却的热处理工艺。常见的退火工艺有:再结晶退火,去应力退火,球化退火,完全退火等。退火的目的:主要是降低金属材料的硬度,提高塑性,以利切削加工或压力加工,减少残余应力,提高组织和成分的均匀化,或为后道热处理作好组织准备等。 (2)正火:指将钢材或钢件加热到Ac3 或Acm(钢的上临界点温度)以上30~50℃,保持适当时间后,在静止的空气中冷却的热处理的工艺。正火的目的:主要是提高低碳钢的力学性能,改善切削加工性,细化晶粒,消除组织缺陷,为后道热处理作好组织准备等。 (3)淬火:指将钢件加热到Ac3 或Ac1(钢的下临界点温度)以上某一温度,保持一定的时间,然后以适当的冷却速度,获得马氏体(或贝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常见的淬火工艺有盐浴淬火,马氏体分级淬火,贝氏体等温淬火,表面淬火和局部淬火等。淬火的目的:使钢件获得所需的马氏体组织,提高工件的硬度,强度和耐磨性,为后道热处理作好组织准备等。 (4)回火:指钢件经淬硬后,再加热到Ac1 以下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冷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常见的回火工艺有:低温回火,中温回火,高温回火和多次回火等。回火的目的:主要是消除钢件在淬火时所产生的应力,使钢件具有高的硬度和耐磨性外,并具有所需要的塑性和韧性等。 (5)调质:指将钢材或钢件进行淬火及回火的复合热处理工艺。使用于调质处理的钢称调质钢。它一般是指中碳结构钢和中碳合金结构钢。 (6)化学热处理:指金属或合金工件置于一定温度的活性介质中保温,使一种或几种元素渗入它的表层,以改变其化学成分,组织和性能的热处理工艺。常见的化学热处理工艺有:渗碳,渗氮,碳氮共渗,渗铝,渗硼等。化学热处理的目的:主要是提高钢件表面的硬度,耐磨性,抗蚀性,抗疲劳强度和抗氧化性等。 (7)固溶处理:指将合金加热到高温单相区恒温保持,使过剩相充分溶解到固溶体中后快速冷却,以得到过饱和固溶体的热处理工艺。固溶处理的目的:主要是改善钢和合金的塑性和韧性,为沉淀硬化处理作好准备等。 (8)沉淀硬化(析出强化):指金属在过饱和固溶体中溶质原子偏聚区和(或)由之脱溶出微粒弥散分布于基体中而导致硬化的一种热处理工艺。如奥氏体沉淀不锈钢在固溶处理后或经冷加工后,在400~500℃或700~800℃进行沉淀硬化处理,可获得很高的强度。 (9)时效处理:指合金工件经固溶处理,冷塑性变形或铸造,锻造后,在较高的温度放置或室温保持,其性能,形状,尺寸随时间而变化的热处理工艺。若采用将工件加热到较高温度,并较长时间进行时效处理的时效处理工艺,称为人工时效处理,若将工件放置在室温或自然条件下长时间存放而发生的时效现象,称为自然时效处理。时效处理的目的,消除工件的内应力,稳定组织和尺寸,改善机械性能等。 (10)淬透性:指在规定条件下,决定钢材淬硬深度和硬度分布的特性。钢材淬透性好与差,常用淬硬层深度来表示。淬硬层深度越大,则钢的淬透性越好。钢的淬透性主要取决于它的化学成分,特别是含增大淬透性的合金元素及晶粒度,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等因素有关。淬透性

热处理术语..

冷却条件109 工件在这些条件下冷却例如冷却介质的类型和温度相对运动循环等 冷却时间107 冷却曲线上两个规定温度之间的时间间隔这些温度应是精确给定的 冷却105 工件的温度降低可以一步或多步冷却 注:冷却介质,例如炉子空气油水在这些冷却介质冷却剂中冷却参见134 淬火词条 冷却速度111 它说明冷却中温度变化与时间的关系可分为 一定温度时的瞬时冷却速度 一定温度间隔中的平均冷却速度 临界的冷却速度113 是相当于临界冷却曲线的冷却速度 冷却曲线106 冷却过程的图形表示 冷却过程108 温度与工件从开始冷却至热处理步骤完毕的规定时间点的关系 临界冷却过程112 在比较温和的冷却条件下达到完全转变在避免不希望的组织时的冷却过程 冷却能力88 冷却剂的能力实现冷却过程的冷却剂的能力 冷却能力可用必须是准确定义的特性值冷却程度来表示 冷却规程冷却程序110 应实施的冷却过程 淬火134 是热处理步骤此时工件在静止空气中以很大速度冷却 建议精确给定淬火条件例如在气流中淬火在水中淬火水淬火分级淬火 如果将预热工件通过散热到冷的工件范围中实现淬火就叫自淬火 断断续续的淬火139 在引起迅速冷却的冷却剂中的淬火在工件完全吸收冷却温度之前中断冷却过程这个概念不得与分级淬火混淆 分级淬火136 通过停留在合适符合目的的温度的冷却剂中中止冷却过程的淬火

淬火温度127 指淬火的温度如果由奥氏体等温淬火的温度淬火那么在德国也使用淬火温度这一概念 渗铝4 是热化学处理使工件表面层浓缩铝 退火116 是一种热处理通常是在淬火硬化后或其他热处理后进行的一种热处理以便达到一定 所希望的特性值,它由一次或多次加热到规定的温度Ac1 保持这一温度接着按目的冷却 一般来说回火会降低硬度但在某些情况中会增大硬度 回火 回火脆性61 一定淬火过的和回火过的钢在一定温度范围中回火时在停留或慢慢冷却过程中可能由于温 度范围而产生脆性应区分不可逆的回火脆性它是在约300 范围的热处理时停留或者类似时间温度关系时在一定钢上出现的回火脆性可逆的回火脆性是在约450 ~500 温度时在一定调质钢上出现的回火脆性这种回火脆性表现为缺口冲击功/温度曲线的脆性转变温度的升高可通过加热到550 以上和接着迅速冷却来消除这种回火脆性 加热预热146 工件表面加热预热到规定的温度 吸热的炉内气氛5 用可调节的碳水平产生吸热的炉内气氛在对工件表面做相应热处理时减少或增加或维持碳含量 放热的炉内气氛6 炉内产生放热的气氛调节这种炉内气氛使工件在热处理时不氧化 可硬化性15 在规定的材料中通过在理想条件下的淬火以达到最高的硬度 渗碳17 在奥氏体状态时对工件进行化学热处理使固液体奥氏体中的碳达到工件的表层渗碳的工件接着硬化直接或在再加热后注建议规定渗碳的介质例如在气体中的气体渗碳在粉末中的粉末渗碳在等离子体中的等离子渗碳 多级渗碳19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含答案)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班级数控班姓名学号分数 一、填空题:每空1分,满分30分。 1.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是一门研究金属材料的、、热处理与金属材料性能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2.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金属材料的、金属的、金属学基础知识和热处理的基本知识。 3.金属材料的基本知识主要介绍金属的及的相关知识。 4.金属的性能主要介绍金属的和。 5.金属学基础知识讲述了铁碳合金的和。 6.热处理的基本知识包括热处理的和。 7.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其存在状态可分为气态、、。 8.固态物质根据其结构特点不同可分为和。 9.常见的三种金属晶格类型有、、密排六方晶格。 10.常见的晶体缺陷有点缺陷、、。 11.常见的点缺陷有间隙原子、、。 12.常见的面缺陷有金属晶体中的、。 13.晶粒的大小与和有关。 14.机械零件在使用中常见的损坏形式有变形、及。 15.因摩擦而使零件尺寸、和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磨损。 二、判断题:每题1分,满分10分。 1.金属性能的差异是由其内部结构决定的。() 2.玻璃是晶体。() 3.石英是晶体。() 4.食盐是非晶体。() 5.晶体有一定的熔点,性能呈各向异性。() 6.非晶体没有固定熔点。() 7.一般取晶胞来研究金属的晶体结构。() 8.晶体缺陷在金属的塑性变形及热处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9.金属结晶时,过冷度的大小与冷却速度有关。() 10.冷却速度越快,过冷度就越小。() 三、选择题:每题2分,满分20分。 1.下列材料中不属于晶体的是() A.石英 B.食盐 C.玻璃 D.水晶 2.机械零件常见的损坏形式有() A.变形 B.断裂 C.磨损 D.以上答案都对 3.常见的载荷形式有() A.静载荷 B.冲击载荷 C.交变载荷 D.以上答案都对 4.拉伸试样的形状有() A.圆形 B.矩形 C.六方 D.以上答案都对 5.通常以()代表材料的强度指标。 A.抗拉强度 B.抗剪强度 C.抗扭强度 D.抗弯强度 6.拉伸试验时,试样拉断前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称为材料的()

金属学与热处理期末复习

历年试题 材料成型与控制专业01级金属学与热处理试题 一. 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 1.晶体 2.正火 3.无限固溶体 4. 金属间化合物 5.晶界 6.相起伏 7.共晶转变 8.比重偏析 9.马氏体 10. 同素异构转变 二. 在同一个立方晶胞中画出以下晶面和晶向:(111)、(110)、(122)、[110]、[210]。(5分) 三. 晶粒大小对合金的常温力学性能有何影响?试分析其原因。(15分) 四.T8钢的过冷奥氏体等温冷却曲线如图所示,试分析以图中标明的几种冷却条件冷却之后各得到什么组织?对比这几种组织各具有什么样的力学性能特点.(10分) 五..(15分) 六.冷塑性变形后的金属,在重新加热时其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各有何变化?(15分) 七.简述T8钢的奥氏体化过程由哪几个阶段组成?分析其中奥氏体晶核长大机理。(10分) 八.具有网状渗碳体的T12钢要获得回火马氏体,应进行哪些热处理?试说明每种热处理的加热温度和冷却条件。(10分) 02级材料加工各专业金属学与热处理期末考试题B 一. 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30分) 1.非自发形核 2.滑移 3.再结晶 4.间隙固溶体 5.铁素体 6.珠光体 7.本质晶粒度 8.淬火 9.各向异性 10.合金

二. 填空(每空1分,共15分) 1.一个体心立方晶胞中包含()个原子,一个面心立方晶胞中包含()个原子,一个密排六方晶胞中包含()个原子。 2. 纯铁在加热时,在912℃纯铁的晶格由()转变为(),在1394℃纯铁的晶格由()转变为()。 3.结晶过程是依靠两个密切联系的基本过程来实现的,这两个基本过程分别是()和()。 4.纯金属的最低再结晶温度和熔点的关系是()。 5.马氏体的显微组织形态主要有()、()两种。其中()的韧性比较好。 6.钢的淬透性越高,则其C曲线位置越靠(),说明临界冷却速度越()。 三. 选择(每题1分,共10分) 1.具有体心立方晶格的金属有() a)Cu b)α-Fe c)γ-Fe 2.具有面心立方晶胞的金属有()个滑移系。 a) 6 b)8 c)12 3.固溶体的晶体结构()。 a) 与溶剂相同 b)与溶质相同 c) 与溶质和溶剂都不相同 4. 铁碳两个元素可能形成的相有()。 a) 间隙固溶体 b)间隙化合物 c) 置换固溶体 5. 下列金属中塑性最好的是() a) α-Fe b)Al c) Mg 6.冷变形金属再结晶后,()。 a) 形成等轴晶,强度升高 b)形成柱状晶,强度升高 c) 形成等轴晶,塑性升高 7.与铁素体相比,珠光体的力学性能特点是()。

常用材料热处理

常用材料热处理

材料热处理中的特性: 淬透性(可淬性):指钢接受淬火的能力 零件尺寸越大,内部热容量也越大,淬火时冷却速度越慢,因此,淬透层越薄,性能越差,这种现象叫做“钢材的尺寸效应”。但淬透性大的钢,尺寸效应不明显。 由于碳钢的淬透性低,在设计大尺寸零件时用碳钢正火比调质更经济。 常用钢种的临界淬透直径De mm 常用材料的工作条件和热处理 渗碳钢:(含碳量0.1~0.25%) 10、15、20、 15Cr、20Cr、20Mn2、20CrMn、20CrMnVB 25MnTiB、18CrMnTi、20CrMnTi、20CrMnMo 30CrMnTi、20Cr2Ni4A、12CrNi3A、18Cr2Ni4W A

渗碳钢在高温下长时间保温,晶粒易于长大,恶化钢的性能。 表面含碳量在0.85~1.05%,表层硬度≥56~65(HRC) 心部含碳量在0.18~0.25%,HRC30~45 含碳量在0.3%时,HRC30~47 常用渗碳钢渗碳后的硬度 调质钢(含碳量0.25~0.5%) 40、45、40Cr、50Mn2、35CrMo、30CrMnSi、 40CrMnMo、40MnB、40MnVB、40CrNiMoA 38CrMoAlA 碳素调质钢淬透性低。 常用调质钢的调质硬度 调质钢对表面耐磨性要求较高时还需高频淬火,要求耐磨性更高时则需渗氮。

弹簧钢含碳量:碳素弹簧钢0.6~0.9% 合金弹簧钢0.45-0.7% 弹簧钢的选用: 钢丝直径<12~15mm 65、75 弹簧≤25mm 65Mn、55Si2Mn 60Si2Mn、70Si3MnA 钢丝直径≤30mm 50CrVA、50CrMnVA 重要弹簧 60Si2CrVA、65Si2MnVA 弹簧钢的热处理一般是淬火加中温回火 热处理的硬度一般为 HRC41-48 对于一般小弹簧(钢丝截面D<10mm)不淬火,只作250~300去应力处理。 65Mn淬硬性好,硬度≥HRC59。 轴承钢含碳量0.95~1.10% 含铬量0.5~1.65% GCr9 GCr15 GCr15SiMn GsiMnV GMnMoVRE GSiMnMoV GSiMnVRE GSiMnMoVRE GMnMoV 轴承承受高压集中周期性交变载荷,由转动和滑动产生极大的摩擦。 轴承钢一般首先进行球化退火—淬火—低温回火,硬度为HRC61-65。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第六版习题册答案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习题册答案 绪论 一、填空题 1、成分、组织、热处理、性能之间。 2、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钢铁时代、 人工合成材料时代。3、成分、热处理、性能、性能。 二、选择题: 1、A 2、B 3、C 三、简答题 1、掌握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的相关知识对机械加工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机械工人所使用的工具、刀夹、量具以及加工的零件大都是金属材料,所以了解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后相关知识,对我们工作中正确合理地使用这些工具,根据材料特点正确合理地选择和刃磨刀具几何参数;选择适当的切削用量;正确选择改善零件工艺必能的方法都具有非常的现实意义。 2、如何学好《金属材料与热热处理》这门课程? 答:在学习过程中,只要认真掌握重要的概念和基本理论,按照材料的成分和热处理决定组织,组织决定其性能,性能又决定其用途这一内在关系进行学习和记忆;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认真完成作业和实验等教学环节,是完全可以学好这门课程的。 第一章金属的结构和结晶 1-1金属的晶体结构 一、填空题 1、非晶体晶体晶体 2、体心立方面心立方密排立方体心立方面心立方密排立方 3、晶体缺陷点缺陷面缺陷 二、判断题 1、√ 2、√ 3、× 4、√ 三、选择题 1、A 2、C 3、C 四、名词解释 1、晶格与晶胞:P5 答:将原子简化为一个质点,再用假想的线将它们连接起来,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能反映原子排列规律的空间格架,称为晶格;晶胞是能够完整地反映晶体晶格特征的最小几何单元。 3、单晶体与多晶体 答:只由一个晶粒组成称为单晶格,多晶格是由很多大小,外形和晶格排列方向均不相同的小晶格组成的。 五、简答题书P6 □ 1-2纯金属的结晶 一、填空题

金属学与热处理试卷及答案(期末练习题)

金属学与热处理期末练习题(含答案) 1、金属的机械性能主要包括强度、硬度、塑性、韧性、疲劳强度等指标,其中衡量金属材料在静载荷下机械性能的指标有____强度_______、_____硬度______、_________塑性__。衡量金属材料在交变载荷和冲击载荷作用下的指标有_______韧性____和____疲劳强度_______。 2、常见的金属晶格类型有___面心立方晶格____ 、___体心立方晶格___ ____和__密棑六方晶格_ ________。 3、常用的回火方法有低温回火、_中温回火__________ 和____高温回火_______ 。 4、工程中常用的特殊性能钢有___不锈钢______、耐热钢_________和耐磨刚。 5、根据铝合金成分和工艺特点,可将铝合金分为__变形铝合金_________和铸造铝合金两大类。 6、按冶炼浇注时脱氧剂与脱氧程度分,碳钢分为_镇静钢________、半镇静钢_________、特殊镇静钢_________和__沸腾钢_______。 7、铸铁中_________碳以石墨形式析出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称为石墨化,影响石墨化的主要因素有_化学成分__________ 和冷却速度。 8、分别填写下列铁碳合金组织符号: 奥氏体A、铁素体F、渗碳体fe3c 、 珠光体P 、高温莱氏体ld 、低温莱氏体ld’。 9、含碳量小于0.25%的钢为低碳钢,含碳量为0.25-0.6%的钢为中碳钢,含碳量大于0.6% 的钢为高碳钢。 10、三大固体工程材料是指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和陶瓷材料。 二、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 b )1、拉伸试验时,试样拉断前能承受的最大拉应力称为材料的()。 A 屈服点 B 抗拉强度 C 弹性极限 D 刚度 (b)2、金属的()越好,其锻造性能就越好。 A 硬度 B 塑性 C 弹性 D 强度 ( c )3、根据金属铝的密度,它属于()。 A 贵金属 B 重金属 C 轻金属 D 稀有金属 ( d )4、位错是一种()。 A 线缺陷 B 点缺陷 C 面缺陷 D 不确定

热处理工艺规程(工艺参数)

热处理工艺规程(工艺参数) 编制: 审核: 批准: 生效日期:

受控标识处: 分发号: 目录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 2.常用钢淬火、回火温度 (1) 2.1要求综合性能的钢种 (1) 2.2要求淬硬的钢种 (4) 2.3要求渗碳的钢种 (6) 2.4几点说明 (6) 3.常用钢正火、回火及退火温度 (7) 3.1要求综合性能的钢种 (7) 3.2其它钢种 (8) 3.3几点说明 (8) 4.常用钢去应力温度 (10) 5.各种热处理工序加热、冷却范围 (12) 5.1淬火………………………………………………………………………………………………1 2 5.2 正火及退火 (14) 5.3回火、时效及去应力 (15) 5.4工艺规范的几点说明 (16) 6.化学热处理工艺规范 (17) 6.1氮化 (17) 6.2渗碳 (20)

7.锻模热处理工艺规范 (22) 7.1锻模及胎模 (22) 7.2切边模 (24) 7.3锻模热处理注意事项 (25) 8.有色金属热处理工艺规范 (26) 8.1铝合金的热处理 (26) 8.2铜及铜合金 (26) 9.几种钢锻后防白点工艺规范 (27) 9.1第Ⅰ组钢 (27) 9.2第Ⅱ组钢 (28)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为“热处理工艺规程”(工艺参数),它主要以企业标准《金属材料技术条件》B/HJ-93年版所涉及的金属材料和技术要求为依据(不包括高温合金),并收集了我公司生产常用的工具、模具及工艺装备用的金属材料。 本标准适用于汽轮机、燃气轮机产品零件的热处理生产。 2.常用钢淬火、回火温度 2.1 要求综合性能的钢种: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A期末试卷

金属材料(主要是钢铁材料)的工艺路线大体可分成三类2009年度第二学期期中《金属材料与热处理》 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 1、内力 2、塑性 3、同素异构转变 4、冲击韧性 5、铁碳合金相图 6、机械混合物 7、非合金钢8、载荷 9、奥氏体 10、合金 二、填空。(每空1分,共22分) 1、硬度测试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有试验法, 试验法和试验法三种。 2、合金的组织可分为,和三类。 3、常见的金属的晶体结构有,和 三种。 4、非合金钢按钢中含碳量可分为,和 三类。 5、当合金冷却到此线时(727℃)将发生,从奥氏体中同时析出和的,即。 6、在铁碳合金基本组织中属于固溶体的有和,属于金属化合物的是,属于机械混合物的有 和。

金属材料(主要是钢铁材料)的工艺路线大体可分成三类 三、选择填空。(填写正确答案的序号,每题1分,共5分) 1、在短时间内以较高速度作用于零件上的载荷是。 A 静载荷 B 冲击载荷 C 交变载荷 2、表示维氏硬度值的符号是。 A HR B HV C HBS(HBW) 3、晶胞是一个立方体,原子位于立方体的八个顶角上和立方体六个面的中心是。 A 体心立方晶格 B 密排六方晶格 C 面心立方晶格 4、65钢的平均含碳量为。 A 0.65 % B 6.5% C 65% 5、珠光体是由组成的机械混合物。 A铁素体和渗碳体B奥氏体和渗碳体 C 铁素体和奥氏体 四、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题1分,共5分) 1、塑性变形能随拉伸力的去除而消失。() 2、含碳量越高,钢的硬度越高。() 3、锰是钢中的有益元素。() 4、T7碳素工具钢的含碳量为7%。() 5、珠光体是由铁素体和渗碳体组成的金属化合物。() 五、计算题:(8分) 有一个直径d0 = 10mm的碳钢试样,被拉断断裂处直径为7.3mm,求试样的断面收缩率φ。 六、问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试述细晶粒金属具有较高的强度、塑性和韧性的原因。 2、金属结晶的必要条件是什么?过冷度与冷却速度有何关系? 3、何谓钢?根据含碳量和室温组织的不同,钢分为哪几类,说明它们的含碳量和室温组织。 4、说明下列钢号属于哪一类钢?钢号的具体含义?举例说明其主要用途。 Q235-A·F 20 65Mn T10A ZG310-570

金属学与热处理习题库

金属学与热处理试题库1、名词解释 1、铁素体、奥氏体、珠光体、马氏体、贝氏体、莱氏体 2、共晶转变、共析转变、包晶转变、包析转变 3、晶面族、晶向族 4、有限固溶体、无限固溶体 5、晶胞 6、二次渗碳体 7、回复、再结晶、二次再结晶 8、晶体结构、空间点阵 9、相、组织 10、伪共晶、离异共晶 11、临界变形度 12、淬透性、淬硬性 13、固溶体 14、均匀形核、非均匀形核 15、成分过冷 16、间隙固溶体 17、临界晶核 18、枝晶偏析 19、钢的退火,正火,淬火,回火 20、反应扩散 21、临界分切应力 22、调幅分解 23、二次硬化 24、上坡扩散 25、负温度梯度 26、正常价化合物 27、加聚反应 28、缩聚反应 29、 30、 2、选择

1、在柯肯达尔效应中,标记漂移主要原因是扩散偶中 _____。 A、两组元的原子尺寸不同 B、仅一组元的扩散 C、两组元的扩散速率不同 2、在二元系合金相图中,计算两相相对量的杠杆法则只能用于 _____。 A、单相区中 B、两相区中 C、三相平衡水平线上 3、铸铁与碳钢的区别在于有无 _____。 A、莱氏体 B、珠光体 C、铁素体 4、原子扩散的驱动力是 _____。 A、组元的浓度梯度 B、组元的化学势梯度 C、温度梯度 5、在置换型固溶体中,原子扩散的方式一般为 _____。 A、原子互换机制 B、间隙机制 C、空位机制 6、在晶体中形成空位的同时又产生间隙原子,这样的缺陷称为 _____。 A、肖脱基缺陷 B、弗兰克尔缺陷 C、线缺陷 7、理想密排六方结构金属的c/a为 _____。 A、1.6 B、2×√(2/3) C、√(2/3) 8、在三元系相图中,三相区的等温截面都是一个连接的三角形,其顶点触及 _____。 A、单相区 B、两相区 C、三相区 9、有效分配系数Ke表示液相的混合程度,其值范围是_____。(其中Ko是平衡分配系数) A、1

常用材料热处理工艺

常用材料热处理工艺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常用材料热处理工艺二、ASTM A182 F22 1.退火(A)≥90±10℃炉冷; 2.回火(T)≥675℃ 3.HB≤170(一级)156~207(三级) 三、ASTM A694 F60,F52 1.N+T或Q+T N(Q):920±10℃保温,空冷(水淬) T:≥540±10℃保温,空冷 2.HB实测 四、16MnJB4726-2000 或N+T N:930±10℃保温,空冷 T:≥600±10℃保温空冷 2.HB:121~178 五、16MnDJB4727-2000 1.Q+T Q:930±10℃保温,水冷 T:≥600±10℃保温空冷 2.HB实测 六、A105ASTM A105-2002 1.正火(N):900±10℃保温,空冷

2:HB:137~187 七、20# JB4726-2000 1.正火(N):910±10℃保温,空冷 2.HB:106~159 八、LF2ASTM A350 LF2 1.淬火+回火(Q+T) Q:870~940℃保温,水冷 T:540~665℃保温,空冷 2.HB≤197 九、LF3ASTM A350-2002b 1.淬火+回火(Q+T) Q:870~940℃保温,水冷 T:540~665℃保温,空冷 2.HB≤197 十、15CrMo JB4726-2000 1.淬火+回火(Q+T) Q:900±10℃保温,水冷 T:≥620℃保温,空冷 2.HB:118~180 十一、1Cr5Mo JB4726-2000 1.淬火+回火: Q:880~900℃,保温,水冷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后习题答案

第1章金属的结构与结晶 一、填空: 1、原子呈无序堆积状态的物体叫,原子呈有序、有规则排列的物体称为。一般固态金属都属于。 2、在晶体中由一系列原子组成的平面,称为。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原子中心的直线,可代表晶格空间排列的的直线,称为。 3、常见的金属晶格类型有、和三种。铬属于晶格,铜属于晶格,锌属于晶格。 4、金属晶体结构的缺陷主要有、、、、、和 等。晶体缺陷的存在都会造成,使增大,从而使金属的提高。 5、金属的结晶是指由原子排列的转变为原子排列的过程。 6、纯金属的冷却曲线是用法测定的。冷却曲线的纵坐标表示,横坐标表示。 7、与之差称为过冷度。过冷度的大小与有关, 越快,金属的实际结晶温度越,过冷度也就越大。 8、金属的结晶过程是由和两个基本过程组成的。 9、细化晶粒的根本途径是控制结晶时的及。 10、金属在下,随温度的改变,由转变为的现象称为同素异构转变。 二、判断: 1、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差异是由其内部组织结构所决定的。()

2、非晶体具有各向同性的特点。() 3、体心立方晶格的原子位于立方体的八个顶角及立方体六个平面的中心。() 4、金属的实际结晶温度均低于理论结晶温度。() 5、金属结晶时过冷度越大,结晶后晶粒越粗。() 6、一般说,晶粒越细小,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越好。() 7、多晶体中各晶粒的位向是完全相同的。() 8、单晶体具有各向异性的特点。() 9、在任何情况下,铁及其合金都是体心立方晶格。() 10、同素异构转变过程也遵循晶核形成与晶核长大的规律。() 11、金属发生同素异构转变时要放出热量,转变是在恒温下进行的。() 三、选择 1、α—Fe是具有()晶格的铁。 A、体心立方 B、面心立方 C、密排六方 2、纯铁在1450℃时为()晶格,在1000℃时为()晶格,在600℃时为 ()晶格。A、体心立方B、面心立方C、密排六方 3、纯铁在700℃时称为(),在1000℃时称为(),在1500℃时称为()。 A、α—Fe B、γ—Fe C、δ—Fe 4、γ—Fe转变为α—Fe时,纯铁体积会()。 A、收缩 B、膨胀 C、不变 四、名词解释 1、晶格与晶包

金属学及热处理习题参考答案(1-9章)

第一章金属及合金的晶体结构 一、名词解释: 1.晶体:原子(分子、离子或原子集团)在三维空间做有规则的周期性重复排列的物质。2.非晶体:指原子呈不规则排列的固态物质。 3.晶格:一个能反映原子排列规律的空间格架。 4.晶胞:构成晶格的最基本单元。 5.单晶体:只有一个晶粒组成的晶体。 6.多晶体:由许多取向不同,形状和大小甚至成分不同的单晶体(晶粒)通过晶界结合在一起的聚合体。 7.晶界:晶粒和晶粒之间的界面。 8.合金:是以一种金属为基础,加入其他金属或非金属,经过熔合而获得的具有金属特性的材料。 9.组元:组成合金最基本的、独立的物质称为组元。 10.相:金属中具有同一化学成分、同一晶格形式并以界面分开的各个均匀组成部分称为相。 11.组织:用肉眼观察到或借助于放大镜、显微镜观察到的相的形态及分布的图象统称为组织。 12.固溶体:合金组元通过溶解形成成分和性能均匀的、结构上与组元之一相同的固相。 二、填空题: 1.晶体与非晶体的根本区别在于原子(分子、离子或原子集团)是否在三维空间做有规则的周期性重复排列。 2.常见金属的晶体结构有体心立方晶格、面心立方晶格、密排六方晶格三种。 3.实际金属的晶体缺陷有点缺陷、线缺陷、面缺陷、体缺陷。 4.根据溶质原子在溶剂晶格中占据的位置不同,固溶体可分为置换固溶体和间隙固溶体两种。 5.置换固溶体按照溶解度不同,又分为无限固溶体和有限固溶体。 6.合金相的种类繁多,根据相的晶体结构特点可将其分为固溶体和金属化合物两种。7.同非金属相比,金属的主要特征是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良好的塑性,不透明,有光泽,正的电阻温度系数。 8.金属晶体中最主要的面缺陷是晶界和亚晶界。

热处理名词解释

热处理名词解释 (1)退火:指金属材料加热到适当的温度,保持一定的时间,然后缓慢冷却的热处理工艺。常见的退火工艺有:再结晶退火,去应力退火,球化退火,完全退火等。退火的目的:主要是降低金属材料的硬度,提高塑性,以利切削加工或压力加工,减少残余应力,提高组织和成分的均匀化,或为后道热处理作好组织准备等。 (2)正火:指将钢材或钢件加热到Ac3 或Acm(钢的上临界点温度)以上30~50℃,保持适当时间后,在静止的空气中冷却的热处理的工艺。正火的目的:主要是提高低碳钢的力学性能,改善切削加工性,细化晶粒,消除组织缺陷,为后道热处理作好组织准备等。 (3)淬火:指将钢件加热到Ac3 或Ac1(钢的下临界点温度)以上某一温度,保持一定的时间,然后以适当的冷却速度,获得马氏体(或贝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常见的淬火工艺有盐浴淬火,马氏体分级淬火,贝氏体等温淬火,表面淬火和局部淬火等。淬火的目的:使钢件获得所需的马氏体组织,提高工件的硬度,强度和耐磨性,为后道热处理作好组织准备等。 (4)回火:指钢件经淬硬后,再加热到Ac1 以下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冷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常见的回火工艺有:低温回火,中温回火,高温回火和多次回火等。回火的目的:主要是消除钢件在淬火时所产生的应力,使钢件具有高的硬度和耐磨性外,并具有所需要的塑性和韧性等。 (5)调质:指将钢材或钢件进行淬火及回火的复合热处理工艺。使用于调质处理的钢称调质钢。它一般是指中碳结构钢和中碳合金结构钢。 (6)化学热处理:指金属或合金工件置于一定温度的活性介质中保温,使一种或几种元素渗入它的表层,以改变其化学成分,组织和性能的热处理工艺。常见的化学热处理工艺有:渗碳,渗氮,碳氮共渗,渗铝,渗硼等。化学热处理的目的:主要是提高钢件表面的硬度,耐磨性,抗蚀性,抗疲劳强度和抗氧化性等。 (7)固溶处理:指将合金加热到高温单相区恒温保持,使过剩相充分溶解到固溶体中后快速冷却,以得到过饱和固溶体的热处理工艺。固溶处理的目的:主要是改善钢和合金的塑性和韧性,为沉淀硬化处理作好准备等。 (8)沉淀硬化(析出强化):指金属在过饱和固溶体中溶质原子偏聚区和(或)由之脱溶出微粒弥散分布于基体中而导致硬化的一种热处理工艺。如奥氏体沉淀不锈钢在固溶处理后或经冷加工后,在400~500℃或700~800℃进行沉淀硬化处理,可获得很高的强度。 (9)时效处理:指合金工件经固溶处理,冷塑性变形或铸造,锻造后,在较高的温度放置或室温保持,其性能,形状,尺寸随时间而变化的热处理工艺。若采用将工件加热到较高温度,并较长时间进行时效处理的时效处理工艺,称为人工时效处理,若将工件放置在室温或自然条件下长时间存放而发生的时效现象,称为自然时效处理。时效处理的目的,消除工件的内应力,稳定组织和尺寸,改善机械性能等。 (10)淬透性:指在规定条件下,决定钢材淬硬深度和硬度分布的特性。钢材淬透性好与差,常用淬硬层深度来表示。淬硬层深度越大,则钢的淬透性越好。钢的淬透性主要取决于它的化学成分,特别是含增大淬透性的合金元素及晶粒度,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等因素有关。淬透性好的钢材,可使钢件整个截面获得均匀一致的力学性能以及可选用钢件淬火应力小的淬火剂,以减少变形和开裂。 (11)临界直径(临界淬透直径):临界直径是指钢材在某种介质中淬冷后,心部得到全部马氏体或50%马氏体组织时的最大直径,一些钢的临界直径一般可以通过油中或水中的淬透性试验来获得。 (12)二次硬化:某些铁碳合金(如高速钢)须经多次回火后,才进一步提高其硬度。这种硬化现象,称为二次硬化,它是由于特殊碳化物析出和(或)由于参与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或贝氏体所致。 (13)回火脆性:指淬火钢在某些温度区间回火或从回火温度缓慢冷却通过该温度区间的脆化现象。回火脆性可分为第一类回火脆性和第二类回火脆性。第一类回火脆性又称不可逆回火脆性,主要发生在回火温度为250~400℃时,在重新加热脆性消失后,重复在此区间回火,不再发生脆性,第二类回火脆性又称可逆回火脆性,发生的温度在400~650℃,当重新加热脆性消失后,应迅速冷却,不能在400~650℃区间长时间停留或缓冷,否则会再次发生催化现象。回火脆性的发生与钢中所含合金元素有关,如锰,铬,硅,镍会产生回火脆性倾向,而钼,钨有减弱回火脆性倾向。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复习题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复习题 一、解释名词的含义。 机械性能、强度、塑性、硬度、疲劳强度、晶格、晶胞、结晶、合金、组元、相、固溶体、金属化合物、固溶强化、铁素体、奥氏体、渗碳体、珠光体、莱氏体、热处理、临界冷却速度、马氏体、退火、正火、淬火、回火、表面热处理、碳素钢、合金钢、铸铁。 二、指出下列牌号属于哪类钢或铸铁?其数字和符号的含义是什么? 20、45、65Mn、Q235、T12、T10A、ZG200—400。Q345、20CrMnTi、40Cr、GCrl5、 60Si2Mn、W18Cr4V、2Cr13、9CrSi、 HTl50、QT400—18。 三、填空 (1)金属材料的性能包括性能和性能。 (2)强度的衡量指标有和两种。 (3)工程常用的硬度表示方法有、、。 (4)金属材料力学性能衡量指标有、、、和疲劳强度。 (5)金属材料的越好,则其压力加工性能越好。 四、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材料塑性、韧性愈差则材料脆性愈大。 (2)材料的强度与塑性只要化学成分一定,就不变了。 (3)材料综合性能好,是指各力学性能指标都是最大的。 (4)铁素体是碳溶于α-Fe中形成的过饱和固溶体。 (5)珠光体是一种混合物。 (6)碳的质量分数为0.3%的铁碳合金称为中碳钢。 (7)经塑性变形后,金属的外部形状和尺寸可能不发生变化。 (8)实际金属材料大多是多晶体,而且还存在大量的晶体缺陷。 (9)钢在加热时需要保温一段时间的目的是获得成分均匀的奥氏体。 (10)调质处理就是淬火+中温回火的热处理。 (11)马氏体是碳在γ-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 (12)硫元素存在碳钢中,易使钢产生冷脆现象。 (13)为改善T10钢的切削加工性能,通常采用正火处理。 (14)钢中合金元素的含量越高,淬火后的硬度也越高。 (15)所有的合金元素都能提高钢的淬透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