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道教文化与中国电影的关系.doc

浅析道教文化与中国电影的关系.doc

浅析道教文化与中国电影的关系.doc
浅析道教文化与中国电影的关系.doc

浅析道教文化与中国影的关系

道教文化与中国影的关系密切,中国影在其百年展程中,曾从道教文化中汲取了大量有益的文化因子,有力地促了影思想内容的本土化和民族化,并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神怪片、武侠片、鬼片、僵尸片等影型。道教文化是中国影文化体系中不可分割的成部分,不影响了中国影的影片型、故事内容和情模式,而且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影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旨趣。本文道教文化与百年中国影的关系行梳理,探究道教文化中国影展的价和意,并新世中国魔幻影中道教文化的缺失象加以考察,找走出区的合理化策。

一、道教文化概述

道教文化源流,其源可追溯至老庄思想和秦代的神仙方。末年,道教勃,出了声浩大的五斗米道和太平道。五斗米道又称天道,

由陵于帝在西蜀山立。太平道由角于灵帝立,以《太平青》主要典,并

“黄巾起” 。魏晋南北朝,北魏道士寇之改革天道,使其成官方可的道教正,史称“北天道” 。大与此同,南朝道士修静也在南方天道行改革,史称“南天道” 。在

展程中,道教又先后涌出了上清派、灵宝派、楼派、太一道、大道教、全真道、明道等不同流派。

道教支派众多,在漫的展程中,新旧教派生更替或融合,彼此教理互相融通,不断完善,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道教文化系。道教文化扎根于中国本土,吸伏羲八卦和易学作符号基石,以道家黄老之学和方仙道作思想

渊源,兼采儒墨念作理道德,又采用巫之和之学作“ 数” ,并融合佛教文化,建构起深的神仙信仰和完整的神仙系,展出呼吸吐、存一守思、金丹修等多化的

养方技,并有一系列消灾祈福的符咒法和一整套醮道的科程式。堪称内容深广、蔚大。

中国的道教和佛教既相互争、相互排斥,又相互影响,各自吸取方的成分。如“《列仙》云 : ‘ 百家之中,以相,得仙者百六十四人,其七十四人在佛。’此可道教之神仙,亦引佛教入之也。”佛教中一些名号、称也来自道教,如“《佛十王》有泰山府君,三魂七魄??《佛修十王》

有司命、司禄。皆中国旧籍及道书所有者。”佛道互渗的结果,是佛中有道,道中有佛,以致出现了“佛本是道”的观点。最著名的说法是“老子化胡成佛” ,例如《后汉书·襄楷传》云 : “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后世道经《老子西升经》、《老子化胡经》等,益推波助澜,宣扬此说。该说以佛为道教弟子,认为佛

教是道教演化而来的,是道教的分支。明代小说《封神演义》更是将观音菩萨化名慈航道人,连同文殊、普贤菩萨,一起列为元始天尊的弟子,还把佛教的燃灯佛拉入道教,称为燃灯道人。从佛教史和道教史的角度考证,“佛本是道”的观点未必站得住脚,但作为一种文化观念,该观点充分说明了道教在中国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道教文化把长生不死当神仙作为最高理想和追求目标,充分肯定人类的三大

愿望———生存、享受、精神满足,具有较强的世俗性,对中国民众的生活和思想影响巨大。许地山认为,“道教思想是国民思想底中心,大有‘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底气概。”古代社会的贵族阶层祈求长生,永远享受今世的荣华富贵,对服食烧炼丹药最感兴趣 ; 下层民众则渴求神通广大的

仙人主持正义,扶危济困,消灾赐福,因此某些关于仙人斩妖除邪、护佑百姓,或普通人入深山访求异人学道、运用法术报仇雪恨的故事在民间特别流行。近些年重新活跃于民间的风水堪舆、相术、命理、择日、请神驱邪等,都是与道教文化有关的活动,此外,农村盖房时贴的“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红纸条,以及气功、太极拳等内家拳法,也都与道教文化密切相关。

二、道教文化影响下的中国类型片发展

道教文化对中国电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电影自诞生之初就从道教文化中汲取养分,道教文化不仅为电影提供了生动精彩的奇幻故事,提供了神奇谲诡、色彩绚丽的意象,还为电影带来了丰富的想象力和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从而发展出一系列独具特色的中国类型影片。

中国早期电影接受道教文化的影响,最初是通过文学作品间接实现的。由于道教文化影响深广,不少文学作品如游仙诗、唐传奇、明清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聊斋志异》等,以及民国时期的《蜀山剑侠传》等仙侠小说,乃至一

些民间故事和传说,都或多或少带有道教文化的影子。诞生之初的中国电影,有相当一部分是改编自文学作品的,通过文学作品的中介,将道教文化呈现于银幕

之上。

早在 1913 年,由黎民伟自编自演、黎北海导演的短片《庄子试妻》,就取材于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庄子休鼓盆成大道》一章,讲述得道的庄子

装死幻化成楚国年轻贵族、考验妻子是否忠贞的故事。1922 年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拍摄的《清虚梦》一片,则改编于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劳山道士》,

讲述一个到劳山学道的书生因心怀杂念而受到捉弄的故事,该片还率先运用了特效摄影手法,让水缸破而复原、人走入墙壁、物件自己行动,为后来拍摄奇幻电影奠定了基础。在 20 世纪 20 年代,继《清虚梦》之后,出现了大量移植于文

学作品或民间传说从而带有道教文化色彩的影片,如天一公司1926 年的《义妖

白蛇传》、《孙行者大战金钱豹》,大中华百合公司 1926 年的《马介甫》,上海影戏公司1927 年的《盘丝洞》,长城画片公司1927 年的《哪吒出世》、1928 年的《火焰山》,明星公司 1928 年的《火烧红莲寺》、1929 年的《新西游记》等。

尤其是《火烧红莲寺》,在当时影响巨大,从 1928 年到 1931 年,一共拍了 18 集,引发了竞拍神怪片的风潮,也使得神怪片成为道教文化影响下最早的中国本土类型片。

《火烧红莲寺》改编自平江不肖生的小说《江湖奇侠传》,小说以湖南平江、浏阳农民为争夺交界地发生械斗为线索,引出昆仑、崆峒两派剑仙僧道相互斗法争雄的故事,其中的修炼、放飞剑斗法等,都与道教文化有关。影片重点表现了

正邪两派的对抗,正派通过刻苦修炼提升功力和法术,以降妖除魔、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 ; 邪派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无恶不作,不惜以残害生灵的方式修炼法

术法宝,提升功力。

正邪两派的斗争成为影片故事情节发展的 __主要推动力量,精彩的法术较量也成为影片最大的看点。《火烧红莲寺》的每一集都是围绕昆仑派 ( 正派 ) 和崆峒

派( 邪派 )之间的斗法展开的。例如第一集中出现了剑仙“口吐飞剑” 、神奇剑光在空中搏击争斗的超现实打斗方式 ; 第三集中,万清和要炼制“阴阳童子剑”对付金罗汉 ; 第四集中,沈栖霞授“灵符”给柳迟,作为“护身”之具 ; 第十六集中,崆峒派红云祖师要选取生肖不同的十二个女子,炼制法宝,作为利器。这些情节设计显然是从道教的修炼、符咒等文化中获得的灵感。影片第一集取材于小说中的一个片段,故事情节基本上与原著相符,在此后的一系列续集中,编导逐

渐抛开原著,随意进行发挥和想象。这标志着中国电影对道教文化的接受开始绕过文学中介,进行直接的接受和表现。此后中国电影中一些神怪片、奇幻片的原型故事和人物仍取材于文学,但更多情节和细节则来自于编导对道家文化的直接接受和发挥创造。

20 世纪 30 年代神怪片被禁,道教文化在电影中的表现受到抑制。“孤岛”时期,艺华公司重拍有声片《火烧红莲寺》和《新盘丝洞》,神怪片才重现银幕。1949 年以后,体现道教文化的神怪片在大陆几近绝迹,却在香港兴盛起来。 20 世纪50 ~ 60 年代的《峨眉飞剑侠》、《阴阳白骨扇》、《仙剑神魔》、《江湖奇侠》、《飞剑神龙》、《天剑神笔》、《雷电天仙剑》、《龙虎风雨剑》等一系列神怪片,在香港影坛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80 年代徐克导演的《新蜀山剑侠》 ( 1983) 、《青蛇》,程小东导演的《倩女幽魂》 ( 1987) 等神怪片,更是运用光学特技、电脑特技等特效技术手段,将道家文化的神奇想象和魅丽世界逼真地呈现在银幕之上。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香港“鬼片”开始盛行,相继出现了《鬼眼》、《油鬼子》、《鬼打鬼》、《人吓人》、《人吓鬼》、《开心鬼》、《猛鬼学堂》、《鬼咬鬼》等片。“鬼片”是道教文化影响下的又一种本土化类型片,以道教文化的鬼神观,构筑起“人鬼殊途”的影像世界。在道教文化中,“鬼”是人死后所变,居于阴间,它们大多丑恶可怖,或“晦夜出行,状如炙火” (《抱朴子》 ) ,或“有身无头,赤毛无衣,有耳无目” (《道要灵祇鬼神品经》 ) ,能令世人死亡或疾病,十分恐怖。不少“鬼片”都带有恐怖片的色彩,通过在屏幕上展示狰狞可怖的“猛鬼”、“厉

鬼”形象制造恐怖效果。一些“鬼片”中还加入了喜剧片的元素,以增添影片的观

赏性,例如《鬼打鬼》《人吓鬼》等片中的人、鬼相斗,就有许多滑稽逗乐的噱头。20 世纪 80 ~ 90 年代香港僵尸片也比较流行,该类影片受到西方僵尸片的启发,结合中国道教文化和民间习俗,发展出颇具“港味”特色的中国僵尸片,其

中以林正英主演的《僵尸先生》、《僵尸家族》、《灵幻先生》、《一眉道长》、《新僵尸先生》、《驱魔道长》等片较为有名。这些影片中的道士“九叔”对付僵尸和鬼

怪的法术既有道教文化色彩,又有一定的民间性,他除了起坛作法,用道符、咒

语、桃木剑作武器外,还经常使用公鸡血、黑狗血、童子尿、糯米等,这些在中

国民间都被看作是辟邪之物,体现出道教文化的世俗性和民间性。上述影片根据道教文化和民间传说自由发挥,积法术、符咒、鬼趣于一体,演绎出道士捉鬼、

斗僵尸、中国僵尸擒怪等恐怖故事。

中国武侠片中也有道教文化的影响痕迹,道教以呼吸吐之法主的“服气”之,既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武学和武侠小,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影。“服气”是呼吸吐之法,不“服”天地阴阳之气,要“服”己身之气。《庄子·逍遥游》云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文中的“六气”就是指天地阴阳之气 ; 服自身之气,最重要的是胎息,也就是《老子》中所的“ 若存” ,以丹田呼吸。中国武中的内家拳如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主以柔克

、以静制、后先至,究气养气、气沉丹田,呼吸吐和精神修,其思想基正是来源于道教文化。武侠小家的加工修,以呼吸吐、引按摩特征的内功修被上升到“神乎其技”的地步。在中国武侠影中,

常出膝打坐修内功以及打通任督二脉、灌内力的段,幕上内力深厚

的高手能檐走壁,其掌力可以开山炸石。例如《笑傲江湖》和《云再起》

中的方不,不能以花穿大,能掌落炮,“神功”惊

世俗,超凡能力不于道教文化中的仙人。其他一些武侠片中也有通呼吸吐

增功力、以内功救人的情。此外,一些道教人物故事也成武侠片的表

内容,例如《太极三丰》、《倚天屠》等影片中,都出了太极拳始人

三丰一人物,尤其是李杰主演的《太极三丰》,以其精彩的打斗作和

道教精神修的,成武侠影的典之作。

三、道教文化中国影精神内涵的影响

在中国影的百年展程中,道教文化不影响了中国影的影片型、故事内容和情模式,而且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影的精神内涵,使不少影的思想意呈出郁的道教文化旨趣。道教文化中国影精神内涵的影响,具体表在以下几个方面 : 一是道教哲学理念的影响,二是道教侠精神的影响,三是道教神奇想象的影响。

1.道教哲学理念中国影的影响

道教哲学理念的核心,可以概括“心通玄机” 。所“玄机”,就是深奥玄

妙的关或枢要,是洞察天地大道的机关。怎开启“玄机”? 其要在于如何

用心,也就是所的“心通” ,以心悟玄妙的天地至道。《庄子· 王》中描述舜想把天下善卷,善卷拒道 : “余立于宇宙之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 ! ”像这样推让天下的例子《庄子》中比比皆是,在道家看来,人有本能的欲望,如果这种欲望超出了正常生活所需的范围,人就会被强烈的占有欲驱使,从而导致心神不宁。“占有天下”是让人心浮动的典型欲望,被这种欲望牵引,就会受到羁绊而不能解脱。道教继承并发展了道家的这种看法,认为开启“玄道”之门的钥匙是人自己的心灵,唯有心灵

解脱羁绊,无欲于心,忘情于世,才能达到心与道合、天人合一的境界。因此道

教无意于世俗的名利地位,力求摆脱凡俗之人的占有欲望,使“心体”达到空灵

无尘染的状态,从而得其“道意” ,以实现延年益寿、羽化登仙的生命目标。道

教文化中这种超然物外、不为物累、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电影的思想意旨,在不少影片中,都有上述精神思想的流露。徐克《新蜀山

剑侠》 ( 1983) 中的仙堡堡主,隐居在仙堡之中,闭关修炼,远离凡尘琐事,不

食人间烟火,真正做到了清心寡欲,超越凡俗。片中的另一位真人李亦奇,也是

飞越红尘,在天外天修炼“紫青双剑” 。程小东《倩女幽魂》中的燕赤霞,隐居在深山古寺,当妖魔横行时才挺身而出,履行了斩妖除魔的职责之后,又飘然而去,不知所踪。《鬼打鬼》中的徐真人牢记祖师遗训,破衣烂衫,不留隔夜之财,视金钱如粪土,充分表现出不为名利欲望束缚的脱俗之气。《太极张三丰》中的张君宝,天性淳朴,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粗茶淡饭,但求心安,与为

了升官发财、不惜出卖朋友的天宝形成鲜明对比。正是摆脱了世俗的争名夺利、

争强好胜之念,张君宝深得道教养先天之气、顺乎自然的真谛,从而创立了柔弱胜刚强的太极拳,成为一代宗师。

2.道教侠义精神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道教为达到修道成仙的目的,鼓励多行善事。因而形成了道教的侠义精神。

五斗米道的经典《老子想尔注》明确指出:“道设生以赏善,设死以威恶。死是

人之所畏也,仙王士与俗人同知畏死乐生,但所行异耳。俗人莽莽,未央脱死也,俗人虽畏死,端不信道,好为恶事,奈何未央脱死乎。仙士畏死,信道守诚,故

与生合也。”道教文化认为,人的行为与道相感应 : 人行恶,则道使之死 ; 人行善,则道使之活 ; 多行善,则道不仅使之活,而且使之寿而仙。所以世间之人要想避

免死亡,就应该多行善事。不少修道者把行善作为自身修行的一条重要标准,自觉践行。受此影响,中国电影中有许多劝善惩恶的情节设计,讲述修道者降妖伏

魔、锄强扶弱、屡行善事的故事,劝谕人们众善奉行,诸恶莫作。

中国电影中的修道者大多以道士形象出现,他们是拥有奇异力量的特殊人群,往往肩负驱鬼降妖、扶危济困的重任,帮助弱者达成愿望,维护天地间的正义与和平。《新蜀山剑侠》和《蜀山传》中的长眉真人、李亦奇是典型代表,他们以

千年修行对抗血魔、幽泉老怪等魔道邪恶势力,化解人世间的战乱和疾苦,令人敬佩。 1987 年版《倩女幽魂》中的剑侠燕赤霞也是一位法力高深的道士,在他

愤世嫉俗的外表下掩藏着一颗慈悲善良之心。一开始他不愿意宁采臣命丧妖魔手中,装出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要把他赶出兰若寺 ; 后来为了驱鬼降魔、替天行道,让宁采臣引小倩和妖怪出来 ; 最后他被采臣和小倩的真挚爱情感动,挺身而出,大战长舌树妖,并深入妖怪巢穴,以道教的天地无极乾坤剑法配合佛教《金刚经》和“般若波罗密”咒语,除掉了黑山老妖,帮助采臣将小倩骨灰送还乡下安葬。

1990 年版的《倩女幽魂 2》中,燕赤霞又和昆仑派小道士知秋一叶一起,经过激烈搏斗,杀死了冒充佛祖、残害朝廷忠良的千年蜈蚣精,帮助宁采臣救了傅尚书一家,使有情人终成眷属。《僵尸先生》系列中的道士“九叔” ,虽然没有高深的法力,也不会御剑飞行,但同样是一位驱鬼捉妖的正义之士。在这些人物斩妖除魔、维护天地正道的行为中,体现出道教文化惩恶扬善的侠义精神。

3.道教神奇想象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道教文化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神奇想象。《庄子·逍遥游》这样描述神仙 :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

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庄子·齐物论》中说 : “至人神矣。大泽炙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

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神仙传·彭祖传》具体描绘了仙人的神通变化: “仙人者,或竦身入云,无翅而飞 ; 或驾龙乘云,上造天阶 ; 或化为鸟兽,游浮青云 ; 或潜行江海,翱翔名山 ; 或食元气 ;或茹芝草 ; 或出入人间而人不识 ; 或隐起身而莫之见也。”仙人们长生不死,超越现世,优哉游哉,自由无羁,生活在美丽的

仙境。仙境有三岛十州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有居于天心的玉京山,有光碧之堂、琼华之室。仙界里有能令世人长生不老、青春永驻的奇花异草和灵丹妙药。仙人们还被按照得道的深浅,分成不同的品级。葛洪的《抱朴子》分为

三等 : “上士举形升虚,谓之天仙; 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 下士先死后蜕,

之尸解仙。”也有分九等的,如《云笈七》卷三道教《三洞宗元》曰 : “太清境有九仙,上清境有九真,玉清境有九圣,三九二十七位也。其九仙者,第一

上仙、二高仙、三大仙、四玄仙、五天仙、六真仙、七神仙、八灵仙、九至仙。”道教的神仙系又是开放的,可以自由增添,意味着,普通人只要通正确的修方法 ( 丹、吐、服食等 ) ,或是机巧合,也有可能得道成仙。道教的神仙信仰和造神仙系的思

方法,在某种意上推了人造性想象的丰富和展。道教“有生最灵,莫乎人” ,相信人的能力最可以达到“无所不作”的程度,化造出自己所需要的各种西,突破客世界的种种束,入到自由自在的境界之中。影作,尤其是神怪片、奇幻片的作就非常需要种造性的想象力。不如此,道教造神仙系的思方法跟思也非常接近。中国影片中的神仙鬼怪、矛盾斗争,不少都是写照,都是通造性想象制作出的物化思想情感的体。然些造性想象的生,

不能忽佛教的作用,但道教的神仙思想和造神仙的思方法,当起了主的作用。

道教文化神奇想象中国影的影响,首先体在修仙者神奇能力的表

上。《新蜀山侠》中林青霞演的仙堡堡主,冰肌玉骨,凌空舞,如世外仙

子,她用神功被血魔打的如大治,除他体内的魔毒,功力之高,令

人惊。在 2001 年版的《蜀山》中,修仙者吸收天地的灵气,突破凡人之

躯,御行,追逐月,通数百年的修行,寿命可达千年。他居住的地方

也如同天上仙境,美不收。峨眉派和昆派弟子行的踪迹,犹如流星划

夜空般。峨眉山之宝天雷双施展,似彩虹般多姿,双合璧的

光芒,如同烟花在空中放。些修仙者的超凡能力,就像葛洪《抱朴子》中所

的那 : “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化行,失人之本,更受异形,??

老而不衰,延年久,出任意,寒温湿不能,鬼神众精不能犯,五兵百毒

不能中,喜誉不累,乃耳。” 人心生向往,羡慕不已。其次,体

在道教神奇法和养方技的表上。道教的养法多种多,如丹、

养身、占卜、符篆、祈、化幻形、奇遁甲等等。中国影中有不少作

品正是通展示道教的神奇法和养方技来表正邪斗争、表达善思想

的。例如《新蜀山侠》中的峨眉、昆、南海和瑶池仙堡等正派力量,在付

以血魔首的邪魔教,双方各施技,行殊死量,最后正派力量凭借法宝紫青双和

昊天才取得了利。在鬼片和僵尸片中,也有道士、天以符咒等法除邪的鬼魅、僵尸。上述情都离不开道教文化中各种法和养方技的影响。不如此,道教人有魂

魄,《参同契养性立命章》中写道 : “人所秉躯,体本一无,元精云布,因气托初。阴阳度,魂魄所居,阳神曰魂,阴

神曰魄,魂之与魄,互宅室。”魂魄是人的精气所在,因而成邪魔外道之物,种用魂魄制法宝的想象在影故事情中也有所体。例如《火寺》第十八集中,崆峒派云祖

就出了八卦太极,将十二个女子捆在

中,然后身坐法台,口中念咒,取众女子的“真魂” ; 香港 1963 年版的《火寺》中,

也有妖道刘采取桂武的魂魄以制秘密武器“百魂幡”的情 ; 2015 年上映的《馗伏魔 : 雪妖魔灵》,同出了妖魔吸取人阳魂存于“魔界之灵”以增功力的情。上述来自于道教文化的神奇想象,在一定程度上增添了影片的吸引力。

四、新世魔幻影中道教文化的缺失

入新世后,中国影凭借高新数字技和高本投入,打造极具冲力的魔幻盛典,推出了《无极》、《画皮》、《画壁》、《西游降魔篇》、《白蛇外》、《大天》、《馗伏魔 : 雪妖魔灵》等一系列魔幻大片。然而,些影片然有着目的精美画面和具震撼力的宏大景,但在故事情和文化内涵上却得弱白,屡屡遭人病。究其因,是失了道教

文化的故,以至于缺乏的文化根基,徒具的外表。其弊端主要表在以下几个方

面 :

1.割裂道教文化,随意造故事

所魔幻影,并非只靠不着的想象和就万事大吉,也并非有了魔法、

鬼怪、幻就称得上“魔幻” ,而是必具深厚的文化根基。“ 西方典魔幻材影,如《指王》、《暮光之城》、《哈利·波特》、《木乃伊》等众多大片??除了奇特的想象力之外,西方文化的支撑作用是不可忽略的。正是基督教的献身精神、仁思想以及西方文化中的探精神与有关魔法、吸血鬼、木乃伊等的合才造就了以上多大片的永恒魅力。”而新世的中国魔幻影恰恰忽了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致文化尤其是道教文化

统的断裂,影片文化内涵严重不足。 2005 年陈凯歌导演的《无极》,就是一部割裂道教文化传统、随意编造的影片。导演对道教文化中的“无极”概念明显缺乏理

解,只是略知皮毛。在道教思想中,“无极”是指无形无象的宇宙原始状态,《老子·二十五章》中说 :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

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指的就是“无极” 。“无极”是一个形而上的虚无之体,孕育和推动宇宙万事万物 ; 它无形无象、无色无声,恍兮惚兮,若有若无,超越时空而又真实存在,勉强可以称呼其为“道”。

正是由于“道”的存在,宇宙万物才得以化生,也就是老子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此可见,在道教文化中,“无极”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宋代陈抟既用“无极”来表示世界的最终本原,也表示内丹修炼的超脱境

界。周敦颐也认为“无极”为先天地而存在的实体,并进而提出“无极而太极” ,“太极本无极”的观点。而在电影中,“无极”成了不可知命运的代名词。编导凭空虚构了一个中国神仙谱系中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满神”,来担任命运的使者,凌驾于一切之上,她让每个人从她手里挑选自己的命运,是对是错,却不告诉他们答案。与道教文化中降妖除魔、惩恶扬善、拯救苍生的神仙不同,满神面对人世间的苦难和恶行无动于衷,显得冰冷而没有同情心。她诱使女主人公倾城以永

远得不到真爱为代价,换取锦衣玉食和最强男人的宠幸; 又以未卜先知的姿态,屡次威吓、嘲笑大将军光明。影片中的“满神“与其说是一位神仙,不如说更像

是一个女巫。该形象完全不符合中国观众对神仙的想象,很难让观众产生认同感,更难产生敬畏感和信服感。

2008 年陈嘉上导演的《画皮》,同样存在割裂道教文化传统的问题。影片虽然取材自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同名短篇,却轻率地胡乱增删,丢弃了原著的

灵魂和精髓,也丢弃了原著中蕴涵的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道教文化。最明显的改动之处在于,原著中的艳女是厉鬼,影片却将其改为了狐妖,编导者以为这一改动无伤大雅,其实大谬不然。在中国道教文化中,鬼和妖是有区别的,鬼是人死

后所变,不能在阳光下出现,而妖则是禽兽草木吸取天地灵气,经过多年修炼后幻化成人形,白天夜晚皆可出没。所以原著中的厉鬼需借助人皮才能在白昼里活动,而妖则完全不需要,何况是最擅于变化的狐妖? 小唯既然是有千年修行的九

霄美狐,而非厉鬼,又何必要借助画皮才能保持人形,且要吃人心养其颜容?而

且片中小唯脱去人皮是一副恐怖丑陋的模样,“而片尾返回原形的她却变成了一只纯白如雪的可爱狐狸,岂非方枘圆凿,自相扞格?”鬼妖不分的常识性错误,暴露出编导者对中国道教文化的无知。

2.盲目模仿西方魔幻大片,篡改道教人物形象

新世纪的不少中国魔幻电影存在盲目模仿西方大片、篡改道教人物形象的问题。例如在 2008 年版《画皮》里,原著中降服厉鬼的道士消失了,取而代之的

是“降魔者”庞勇和夏冰。“降魔者”的角色,显然是从西方魔幻电影中照搬来的。在中国的道教文化中,有神仙、剑侠、道士等驱邪除妖的人物,唯独没有“降魔者”的称谓,而且在中国志怪文化中,魔是神、佛的对立面,是与神、佛平行

的邪恶力量的体现,其等级地位高于鬼、妖,法力也远远超出一般的鬼狐精怪。

对于魔,僧、道和凡俗之人绝非其敌手,唯有神、佛出面才能降服。影片中的两

个“降魔者”,连妖都对付不了,如何“降魔” ,岂非贻笑大方 ? 难怪片中夏冰的剑总是拔不出来,“降魔”成为一个无聊的噱头,使观众对降妖除魔的期待彻底

落空。电影编导连中国道教文化传统中的一些基本常识都不知道,不是胡编乱造又是什么呢 ? 由于徒有其名的“降魔者”无法承担起降妖除魔的功能,影片最后

矛盾冲突的解决只能寄托于狐妖的“良心发现”,使结尾变得非常牵强,不合情理。先前狐妖小唯为了得到王生,想尽办法用尽心机,不惜逼迫佩蓉喝下毒药,

诬其为妖,如此强烈的占有欲望,岂能在瞬息之间发生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千年修行,救活王生和佩蓉? 由“爱是占有” 到“爱是奉献”,小唯的转变缺乏必要的过渡和足够的心理依据,自然让人觉得虚假、难以置信。

与新版《画皮》相似, 2015 年上映的《钟馗伏魔 : 雪妖魔灵》也改变了道教文化中的钟馗形象和相关故事传说。钟馗是中国著名的民间神仙之一,相传为唐代终南进士,因皇帝嫌其相貌丑陋,不予录用,一气之下在宫殿台阶撞死,死

后成神,并被纳入道教神仙体系当中。民间认为,钟馗的主要职能是捉鬼驱邪。电影虽然保留了传说中钟馗科举不顺触金榜而死的细节,但其余情节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虚构出一个群魔乱舞的“魔界” ,让钟馗变身为魔,并拥有一个洋气十足的称谓———“斩妖士” 。无论是“驱魔人”还是“斩妖士”,都是中国道教文化传统中所没有的,是从西方魔幻电影中舶来的名称。而且钟馗变身为魔后的造型,也与《指环王》中的“炎魔”形象十分相似。这种盲目模仿西方魔幻大片

的做法,很难获得中国观众的认同。

结语 : 新世纪中国魔幻电影的出路

新世纪中国魔幻电影要想走出上述误区,可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力 : 第一,要从本国的文化传统尤其是道教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中国道教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社会基础,关于道教神仙、鬼狐精怪的传说和文艺

作品十分丰富,从魏晋时期干宝的《搜神记》,到唐代的传奇志怪小说,再到明代的《西游记》、《封神演义》,至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堪称蔚为大观。中国的魔幻电影若能从这一脉文化传统中汲取有益营养,展开魅丽想象,未尝不可在西方魔幻电影之外开创出“东方魔幻电影”的新路。

第二,要确立本国的文化自信,不要盲目模仿西方。西方魔幻大片有其自身的文化传统,适合西方文化传统的电影情节模式和人物性格造型,移植到文化体系迥异的中国则未必适用。因此完全不必盲目模仿西方,去凭空构造神界与魔界对抗的故事情节,重新搭建出一个由神、魔、人三界构成的世界。像这样割裂传统另起炉灶的虚构建造,必然事倍功半,吃力不讨好。因为观众很难接受一种没有根基的、生编硬造出来的文化系统,更何况漏洞百出、支离破碎的故事情节也让观众难以入戏,更没法产生文化认同感。

第三,要放宽电影审查的标准,以宽松的态度对待魔幻电影和道教文化。道教文化中固然有一些糟粕,但并非所有的道教文化都是迷信邪说。道教信仰中的神仙谱系具有广泛的社会接受基础,把这些神仙引入到电影中,观众会感到熟悉、自然、亲切,可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可观赏性。实际上,电影中出现神仙鬼怪,

并非就一定是宣扬封建迷信,反而会以惩善扬恶的思想带给观众教育和启迪,导人向善。因此我们应以辩证的眼光看待道教文化和魔幻电影,为魔幻电影的发展营造广阔自由的空间。唯有如此,新世纪中国魔幻电影才能真正发展壮大。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对艺术和设计的影响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对艺术和设计的影响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对艺术和设计的影响艺术发展到今天多元化时代,艺术作品中作品中所吸收的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的因素越来越多,如何将这种具有本土化民族特色的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是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和研究的。我国传统文化艺术是现代设计的源泉,从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走来,积淀成为了无可复制的特有文化体系,是现代设计的文化根基,这些传统文化根基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背景,它保留着中华民族所共同认可的文化遗产。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现代设计的源泉和根基,只有依托传统文化元素,我国现代设计才具有中国特色。传统图形元素、古代书简、传统书画等在现代设计中都得到了很好的运用。 所谓传统文化,就是社会文明在演进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色的文化,是对一个民族从诞生到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和文化。文化是一种现实形态,因人而生的,具有与人类本身同样悠久的历史,但又根据不同的时代环境和民族特点而有所不同。“文化”一词在中国古代汉语中早就存在,而现在我们说的“文化”,是从西方引入的,和传统意义上的“文化”是有所区别的。最初的“文”和“化”是分开的,到了西汉之后,“文”与“化”才合成一个词。 所谓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并汇集而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征的民族文化,是反映民族历史演进的过程中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特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中国传统元素是反映中华民族精神的形式多样的载体,这样的载体丰富多样,而这些元素在古代设计中就得到了极好的运用,如陕西历史博物馆中珍藏的唐代的三彩男装女俑,穿着的袍服是当时官宦男子的常服,服装上的纹样无疑是对中国传统元素的运用,也能反映当时的社会文化,以及唐代社会流行时尚中女着男装的一大特点。 设计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通过视觉的形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人类通过劳动改造世界,创造文明,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最基础、最主要的创造活动是造物。中国传统文化根植于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上,人们也习惯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因而带有传统文化元素的设计,更容易打动国内的受众。使之对所设计的内容产生认同感。而冲过传统文化元素所带有的更能使消费者产生一中庄重、朴素、可靠的感觉。 中国传统文化汇集了历代文化的风格和特点,其中不仅有逸笔风姿的国画,还有造型乖张的民间剪纸、年画,这都为现代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形式,在现代设计作品中无不流露出中国的传统艺术和人文特色。将这种图像寓意与现代信息的理念结合,使传统文化有了延续性,并且为我们的现代设计增添了更多的文化气息和亲和力,传达设计作品中人性化的一面。这些中国味十足的元素正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之中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同时也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与文化特色。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有大量的国外设计作品涌入我国,带来了不同风格的文化元素和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同时也为我国的设计打开了“走出去”的大门。国外设计也在积极吸取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就用景泰蓝和中国结掀起的一股国际

浅析道教文化与中国电影的关系.doc

浅析道教文化与中国影的关系 道教文化与中国影的关系密切,中国影在其百年展程中,曾从道教文化中汲取了大量有益的文化因子,有力地促了影思想内容的本土化和民族化,并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神怪片、武侠片、鬼片、僵尸片等影型。道教文化是中国影文化体系中不可分割的成部分,不影响了中国影的影片型、故事内容和情模式,而且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影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旨趣。本文道教文化与百年中国影的关系行梳理,探究道教文化中国影展的价和意,并新世中国魔幻影中道教文化的缺失象加以考察,找走出区的合理化策。 一、道教文化概述 道教文化源流,其源可追溯至老庄思想和秦代的神仙方。末年,道教勃,出了声浩大的五斗米道和太平道。五斗米道又称天道, 由陵于帝在西蜀山立。太平道由角于灵帝立,以《太平青》主要典,并 “黄巾起” 。魏晋南北朝,北魏道士寇之改革天道,使其成官方可的道教正,史称“北天道” 。大与此同,南朝道士修静也在南方天道行改革,史称“南天道” 。在 展程中,道教又先后涌出了上清派、灵宝派、楼派、太一道、大道教、全真道、明道等不同流派。 道教支派众多,在漫的展程中,新旧教派生更替或融合,彼此教理互相融通,不断完善,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道教文化系。道教文化扎根于中国本土,吸伏羲八卦和易学作符号基石,以道家黄老之学和方仙道作思想 渊源,兼采儒墨念作理道德,又采用巫之和之学作“ 数” ,并融合佛教文化,建构起深的神仙信仰和完整的神仙系,展出呼吸吐、存一守思、金丹修等多化的 养方技,并有一系列消灾祈福的符咒法和一整套醮道的科程式。堪称内容深广、蔚大。 中国的道教和佛教既相互争、相互排斥,又相互影响,各自吸取方的成分。如“《列仙》云 : ‘ 百家之中,以相,得仙者百六十四人,其七十四人在佛。’此可道教之神仙,亦引佛教入之也。”佛教中一些名号、称也来自道教,如“《佛十王》有泰山府君,三魂七魄??《佛修十王》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 什么是传统?著名民艺家张授一先生解释的好:“…传?即传布和流传,…统?即一脉相承的系统。总的说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由历史沿传来的思想、道德、人伦、风格、艺术、制度等,概括起来主要是表现在文化方面。” 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是从小教育我们对中国文化的态度观,而如今何为糟粕,何为精华似乎已把我们迷惑了。当代人在看待传统时往往想到的是落后、封建、保守,不禁要问中国的传统文化精华到底在哪?是啊,到底在哪,如今的中国被韩流日流席卷着,被西方的婚姻自由、性解放等思想牵着走,导致在街上总可以看到那些哈韩哈日的少男少女,导致在如今的中国社会离婚率越来越高,都有超过西方的迹象。。。。。。 还好中国社会总有些人,一些设计师从身边的事物中,从所处的中国的生活中发现一些被人遗忘了的“中国”。洛可可设计公司是目前工业设计还不发达的中国里的佼佼者。在有一个关于牙签盒的设计中,它就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运用到其中。这是一款用于随身携带牙签的小盒子,取名为“上上签”,既有谐音之趣,也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祈福文化深植其中,赋予了产品浓厚的民族情感。牙签盒颜色采用了中国传统的黑红搭配,外观造型来源于中国标志性建筑—天坛,细看底端红色镂空部分,会发现它其实是天坛祈年殿殿顶的一个小小缩影。这款作品体现了功能和形式的完美统一,外观设计区别于同类产品,艺术品位出众,同时引导使用者随身携带牙签,从而改变生活中的习惯来参与环保。我们是不是要从其来做出自己的思考。它的设计理念从何而来,是什么刺激了他们的思维。他们的创新点在哪儿。答案就是那些已经被我们遗忘了的中国传统文化。因为这个设计,因为它所蕴涵的理念和深刻意义,我们在使用牙签时,内心也总充满着温暖,那是因为它也是有生命的,我想这就是蕴含着中国美好的传统文化的意义吧! 自诩有过几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的我们还找不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哪吗?举手投足间,一颦一笑间,一回眸,一顾盼,只要你仔细的品味,仔细的思考,只要中国文化根植于你心,你就可以发现是的中国的文化就出来了。文化的传承与表现永远都是有人文精神的设计师要思考并在设计作品中实践的命题,人将“中国”落实到一片“云”、一首“诗词”、一朵“牡丹”、一个“如意”上……他们所散发出来的气息让产品有了内涵有了生命,一个可以与你与生活对话的生命。 然而传统文化并不仅是传统文化,它是需要被雕琢的,“玉不琢,不成器”。走在城市的大街上,你是否注意到了那些被绘着各色图画的被称为“城市文化墙”的墙呢?他们就像是一本经典,代替了恶俗的糟粕。在第二届中国城市文化墙创意设计大赛上,华东师范大学的陈笑轩以作品《面面俱到》获得金奖,。“红墙象征着大户人家,白墙黑瓦总让人联系江南水乡。所以一个城市的墙体绘画当然需要统一风格,最好能体现城市整体风格。因为随处可见的墙体就是城市面庞的一部分。所以,选取传统元素更需要创新,无论题材还是手法,只有独具匠心,才能用传统文化吸引现代人的关注。而这,就是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的思考。 我们要用创意的思考,创意的设计去雕琢我们的传统文化。从其外到内,从其静到动,都是我们的出发点,也都是我们所必须去了解、知晓、懂得的。只有它们根植于心里,才会为我们结出创意的果实。就比如春节吧,每年一次的大节日,可是它的由来,它的发展,它的细节、它的前前后后、它所忌讳的事、它所忌讳的理由。。。。。。身为中国人的你能说的出道的明吗?守岁、放鞭炮、吃饺子、贴春联、拜年、压岁钱、团圆。。。。。。一系列的“繁文缛节”却被处于当代的我们删减的所剩无几了。守岁的含义是什么,是为我们的父母祈福,可是真正能够守岁的有几人,我想大部分的原因是由于不知道其中的含义吧!还有的就

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摘要?道教是我国 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自他产生已经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若从它的前身方仙道?黄老道算起时间久更长了?它 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对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音乐、化学、医学、养身学、气功学、以及民族关系、民族心理和社会习俗等各个方面都曾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此外?我国的传统文化主要包括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 这两个方面?道教对此影响颇深。关键词?道教传统文化影响道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宗教,在其创建和 发展过程中吸收、融合了不少传统文化,使这些文化成为它思想源泉的一部分。道教与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表现在它的思想来源上多样性它对我国古代的传统文化都采取了兼收 并蓄的态度?所以道教留下来的思想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 大集合、大杂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道教在发展过程中又对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过巨大而又复杂的影响。第一对古代政治历史的影响。在我国漫长的封建历史中有许多封建王朝大力提倡道教?用道教的教义作为封建统治的思想武 器?所以道教与我国封建社会的封建统治者关系是十分密

切的。许多古代的农民起义也是与道教的思想密切相关?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就是利用道教经典中的某些思想作为他们的思想武器?来指导农民起义?此后利用道教的教义起义的农民战争也有很多。所以道教对我们国家下层社会中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十分广泛和深远的。第二对我国古代学术思想方面的影响。我国的许多道教学者?例如南北朝的陶弘景?唐代的成玄英等这些都为我国古代文化思想方面具有一定的贡献?特别是道教长期与佛教思想?儒家思想之间的碰撞?排斥到最后的不断融合?兼容并须的发展过程?从而促进了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发展?而且道教的许多劝善书以及大量戒律都包含了许多伦理道德的思想?而这些思想是为我国古代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意义。第三对我国文学艺术的影响。我国古代的许多文学艺术著作中都有道教的影子?道教的主要目的在于羽化成仙?而这种思想也反映在我国古代的许多文学著作中?成为文学著作的重要题材之一?古代以这种思想而创作的诗、词、赋、小说等题材的作品数量众多?伟大的唐代诗人李白就是这其中的主要代表?其部分诗也被称为神仙诗。此外有关道教的雕塑、石刻、建筑都各具特色?由此可见都道教对我国古代艺术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同时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第四对我国医学发展的影响。道教为了实现长生不死?从一开始便十分重视炼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 中国拥有5000年的文化历史,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国 家无法比拟的,一个国家要想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除要 具备强盛的综合国力外,还必须保存和发扬其独具特色的 民族文化。在现代设计的实践中,如果只一味的模仿西方 设计的外在形式,而不注重本民族传统艺术文化内涵的体现,其民族文化存在的“根”和“脉”将会受到毁灭性的损伤。因此在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进程中,挖掘传统艺术中的文化内涵为现代所用,是中国现代设计所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 现代许多成功的设计作品,特别是被国际认可的代表中国风格的现代设计佳作,它们成功的原因,都是与立足本土、吸收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营养分不开的。我们已经看到许多热爱本土文化,发扬民族风格的设计家,在寻求新的设计元素时,放眼到了这里,“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他们成功地借鉴、运用民间文化的精髓形式来丰富自己的设计,不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向世界人民显示了我们民族风格的当代性。这样的典范 很多:2008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设计,分别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五 行中的一种,吉祥物之一贝贝的头部纹饰使用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鱼 纹图案,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鱼”和“水”的图案是繁荣与收获 的象征,晶晶的头部纹饰源自宋瓷上的莲花瓣造型,欢欢的头部纹饰 采用了敦煌壁画中的火焰纹; 香港凤凰卫视的台徽,借鉴了中国传统艺术中“喜相逢”图形,反 映出一种厚实的带有民族文化底蕴的特征,而且凤鸟两两相对,旋 转的翅膀极富动感,体现了圆满、吉祥、欣欣向荣的美好寓意,这 种对未来的美好希冀与向往的图案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表现的特色手法。而中国联通的标志,索性直接采用民间“八宝”之一“盘长”纹样,将传统艺术的图形赋予了崭新的现代意义。 此外,还有很多设计在总体风格上、局部形式上、个体图纹上,借鉴和沿用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理念,并赋予新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受到了世界民众的公认和喜爱。 中国传统艺术源远流长,种类繁多,其表现形式看似无任何联系,其实是一体。出于对未

道教与中国文化TAOISM AND CHINESE CULTURE课程简介

RST 5129 2009-2010 道教與中國文化 TAOISM AND CHINESE CULTURE Lecturer :Prof. YAU Chi-on 游子安教授 Departmental Webpage: https://www.doczj.com/doc/017956146.html,.hk/crs/crs0708/en/index.php Office : HYS 511, 2609 6524 E-mail : yauchion@https://www.doczj.com/doc/017956146.html,.hk Lecture Time : Tue. 18:30-20:50 Lecture Room : ELB 304 (一)課程簡介 土生土長的道教,是在中國傳統文化基礎上形成的。道教對中國文化與社會有廣泛影響,如天文、地理、文學、藝術、醫藥學、化學等方面。課程內容將會探討神仙信仰與藝術、道教與節令習俗、宮觀建築、善書與道教倫理、道教與養生,及研習道教經典文獻等。除了課堂學習,同學還須參與考察。修畢此課程,可以瞭解道教信仰和生活實踐、道教文化與現代社會的關係、道教文化的內涵及其生命力。 (二)課程大綱 1. 1月12日課程介紹 2. 1月19日神仙信仰:考古、圖像藝術的西王母 3. 1月26日神仙信仰:歲時節誕 4. 2月2日神仙信仰:洞天福地與宮觀建築 5. 2月9日呂祖道壇與扶乩 6. 2月23日實地考察(一)扶乩:鼎信仙觀 7. 3月2日道教戒規、善書與生活倫理 8. 3月9日道教與養生、醫療 9. 3月16日實地考察(二)道教與養生(金蘭觀修真實習) 10.3月23日道教與社會:打醮、拜斗以消災祈祥 11.3月30日實地考察(三)省躬草堂 12 4月13日《道德經》、《度人經》諸經典的哲理與感悟 13. 4月20日同學匯報

刘永林:道教文化对中国画的影响

道教文化对中国画的影响 道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织部分。道教又是中华大地上的本土宗教。从形式到发展都具有中华的典型特色。作为同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的中国画,不论理论与技法都与道教提出的阴阳,虚实,有无相生的思想相合。道教倡导天地人三位一体来领悟人与自然的和谐。立足本体与宇宙相通。这也是传统国画家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在道教文化影响下,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背景,中国画形成都有的审美观。也成就了中国话与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绘画不同。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独树一帜。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华传统文化也越来越被世界所接受。同是传统文化的道教与中国画在传承与发展中共同努力,携手并进,为中华文化大繁荣做出贡献。 浑元一气。道教讲究练气。认为宇宙万物都存在着气。天有天气,地有地气。人有人气,草木山川各有气。道教认为有生命就有气场。古代道士又称练气士。他们通过练气而养生,而知天命。进而通神。调和宇宙浑元一气,在冥冥之中体味万物微妙变化,最后达到物我两忘,羽化而成仙。而中国画家在作画时也很注重气的存在。在作画前要静心养气。作画时要注意画面上气的流畅。清·沈宗骞云:“天下之物本气所及所成。即如山水,重岗复岭以致一米一石,无不生气贯乎期间,是以繁而不乱,少而不枯,合之则统相聚,分之又自然成形。万物不一状,万变不一相,总之统乎气。”以上这段话说明了道家所说的气与画家所反映的气是相通的,都是感悟自然而得的万物之灵气。在中国构图当中,有一种构图叫S 形构图,其理念取于道教的太极图。道教文化中的太极图,代表着元气,阴阳,四象,其形是曲线相通,象征宇宙之气萦回反复,生生不息,气场流畅,同时也展示出气场流动状态。通过对太极的理解,画家所画的S形构图气势贯通,气脉流畅稳重,开合自如,顾盼相生。因此和大道通灵气,道家练气养神,通过修炼得道的是真气,称之为仙风道骨。画家练性养气,通过修炼而得道的是浩然之气,称为气质超群,道家与画家在共存精神层面的修炼养气。道德真气只要行气流畅,就能乾旋坤转,乾旋坤转就能万物化生,万物化生就有阴阳,有阴阳就有黑白,就有虚实,有远近,有高下,有前后,有浓淡,有疏密,就有“有无相生”。气势宏大的中华文化必将得到空前的繁荣。 水运天成。道德经第八篇云:“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近于道”孔子在颖川曰:“逝者如斯”。水是万物之母,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在汉字中带水偏旁的字都是活动的字意。水的意志坚决,日夜不停的奔向大海,遇山绕山,奔高流下,什么也挡不住它的行程。水又随遇而安,为世间荡垢去污。中国画古时称为水墨画,顾名思义水是第一位的,笔墨靠水而行,加上宣纸特有的吸水性,水墨画会呈现出如诗如幻美妙绝伦的效果。水与墨在宣纸上碰撞所产生出浓淡干湿,流痕天趣,虚实相间的效果,是道家思想的体现。唐·张彦远云:“生枯笔,润含春泽,干裂秋风”。他所强调的也是水的作用,作画时忽干忽湿,忽浓忽淡,有时一下处,效果天成,有渐渐成绩处,有谵荡虚无处,有沉浸浓郁处,所以称水墨具五色。唐诗有句:“意足不求颜色似,元气淋漓幛犹湿”。其时幛已干了,但幛上面的画看上去还是湿的。这就是水在画上起的作用,在汉字发音中湿与诗同音,诗者,情深意浓,能撞击人心灵深处,使人浮想联翩。任何一门艺术在达到一定高度时都会孕育着一层诗意,使读者与作者在心底产生共鸣。苏东坡有云:“味摩洁之诗,诗中有画,观摩洁之话,画中有诗”。这就是水在作品中产生的诗情,画意。

中国道教与科学

中国的道教与科学 一、道教的起源 道教是发源于古代中国的传统宗教,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得道成仙、救济世人,并以老子的《道德经》等为主要经典。道家虽然从战国时代即为诸子百家之一,但直到汉朝之后才有教团产生,其个别派系为奉老子为道德天尊,把原为道德哲学家神化了。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 道教的根,深植于中华文化的母体之上,可以说,自从中华大地上有了智慧的人类,中国道教的胚胎就开始孕育、发生了。道教的源,包罗自然崇拜、原始巫术、鬼神信仰、神仙方术、阴阳五行、谶纬神符、方仙道、黄老道和儒、墨、阴阳诸家学说以及燕齐文化、巴蜀文化的某些部分;可以说,凡是能参与历史宗教形成过程的中国文化(包括主流部分和非主流即异端部分)的诸因素,都一齐向着道教的发生与形成,情有独钟地奔涌去了。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包括道家、术士等)被认为是与儒学和佛教一起的一种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和寻求有关实践练成神仙的方法。 二、道教文化对古代科学技术的影响 (一)从积极方面看,在科学技术上,道教文化崇尚自然的思想,为发展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建立了不朽的功绩。在中国历史上,科学的起源和发展是与道教文化分不开的。中国古代的化学、矿物学、生物学、医药学等大都发源于道家。 1.仙道贵生——道教的长生观及对中国医学和养生学的影响。 对生命或长寿的思考是人类的一项最具普遍意义的课题,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最为悠久而光辉的主题。而在这追求生命长久的漫漫历程中,跋涉得最为劳苦艰辛,表现得最为执着热烈,所留下的足迹也最为鲜明深刻者,当数中国的道教文化及道教思想家、养生家们。道教的长生方法主要包括清静无为、节欲避害、阴阳平和、形神相安及心斋、坐忘、服气、服饵、外丹、内丹、导引、行蹻…它们都分属于养神、养形、适应自然三大部分。其中导引按摩、道教气功、道教武术、呼吸修炼都是流传较广的养生之术。除此之外,对传染病和体内寄生虫的认识和防治,在道教的科学探索中得到了提高。从早期道书对人体内“三尸”的讨论,逐渐发展出对体内具体的寄生虫的观察和防治。葛洪《肘后备急方》首次记载的以青篙治疗疟疾的方法, 具有

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

一个国家不同时代的艺术设计风格,总是从传统中汲取营养,与时代的需求发生共鸣,产生新的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设计形态,同样也会成为未来的传统,并在这种循环中不断变化发展。我国自加入 WTO 以来,经济全球化、文化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各民族间的文化影响日益加大,科学技术发展,新旧文化观念的冲突,都影响着环境艺术设计风格的变化发展,没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设计作品难以在世界立足。如何将现代文化观念与传统文化结合促进环境艺术设计风格的发展,成为当代设计艺术家关注的焦点。 一、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环境艺术设 计风格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环境艺术设计风格是指设计艺术家在 创作上总体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鲜明的艺术特色。通过艺术形式表现为对时代文化观念的理解,反映社会大众的审美理想和价值取向。环境艺术设计风格的形成除了受到设计艺术家个人的性格、气质等内在心理特征和独特的人生道路、生

活阅历等主观方面的原因影响外,更重要的是受到深刻的客观社会因素影响。客观社会因素就包含了国家的民族文化特色、时代精神、民族特性等多方面,它们共同影响艺术家个体的性格、气质形成,进而影响艺术设计家设计风格的价值取向。环境艺术设计风格的形成与发展反过来还积极或消极影响着人类文化进步,与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相联系且相辅相成。 环境艺术设计是处理人、空间、环境 之间相互关系,最终为人类提供和谐环境的一门学科,从其产生发展都受到人类文化的影响。人类文化的发展总是在继承和创新中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上下五千多年历史的积淀,其蕴涵丰富的哲学思想、社会历史文化观念和底蕴,它影响着中国社会经济、政治、艺术等方面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养料为中华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形成、变化、发展都发挥重要作用,推动中国环境艺术设计风格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物质要素(社会经济、生产技术)、精

中国传统文化平时作业讲评

《中国文化概观》课程作业讲评(1) 重庆电大远程教育导学中心文法导学部向曙曦 一、名词解释 1.物质文化: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生产活动本身,这些产品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房屋、生产工具以及乡村、城市等。 2.制度文化:是人类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而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主要包括法律制度、礼仪俗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人才培养选拔制度等内容。 3.行为文化:指人的生活方式、实际行为、态度、价值等,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主要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 4.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价值观、审美观、伦理观、思维方式等。 5.起一成文说:这个观点是送人郑樵的主张。他认为汉字起源于“一”。 二、简答题 1.简述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 本题所考核知识点:(1)广义的文化; (2)狭义的文化; 常见错误:同学回答此题时,容易将文化的广义和狭义混淆。 文化具有复杂的含义,以致许多文化研究者们感到无从下手。为了研究的便利,人们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文化。 广义的文化,主要是指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表现为人们生活活动的种种类型和形式,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广义文化的涵盖面非常大,几乎包括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狭义的文化,主要是指人类精神创造说动及其成果,包括信仰、风俗、艺术、法律、制度等等。 2.简述汉语的特点。 本题所考核知识点:汉语的特点。 常见错误:同学们在回答时,常常漏掉“语法方面”的分析。 (1)在语音方面,汉语的音节可以分为声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 (2)在汉语词汇方面,也有独特的特点:一是基本词汇有很大的稳定性,二是词汇发展过程中新词不断产生;三是词汇发展过程中有些词汇消亡;四是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古代的器物、建筑等的设计影响深远,也为我们的现 代设计提供了很好的思想资源。它使我们认识到,在物欲横流、商业竞争激烈的现代经 济社会需要天然淳朴、宁静淡雅的简约设计,同时注意弘扬“美善相乐”的造物文化,追 求功能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设计;造物文化 从东西方的哲学思想看,西方注重理性,东 方偏重感悟。西方艺术形式的更新取自于它的理性批判精神以及思想的不断变革;东方 艺术形式却能保持相对稳定,正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西方艺术家着重于表现人 的理念;东方艺术家着重于表现人与自然的 关系,“天人合一”是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孟子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指明了人道来自于教化 而非天性。同样,设计中的人性也是源于教

化而非天性。考证汉语中的“人道”一词的语源,在先秦儒家经典《左传》中子产曾说:“天道远,人道迩。”(《昭公十八年》)就是说天道玄远,人道就在眼前。与此不同,西方人则认为天道更近于人道。所以,以东西方对自然之道的不同理解和分析为出发 点的文化理念左右着其各自的文化选择和 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古代的器物、建筑等的设计影响深远,也为我们的现代设计提供了很好的思想资源。 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认识 传统认为:“文化”的“文”就是在某物上做记号,留痕迹;“化”则是生成、造化之意,指事物的形态或性质发生改变。[1]由此可见,文化实际上是深深植根于物的形成之中的。因而可以认为,文化是基于物的内涵之表现,其载体为历史长河中人类不朽的创造,这种创造不见得一定是宏伟的建筑或光辉 的历史遗迹,可能只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小景或者是不起眼的小器物,但只要我们去深刻地理解和分析,同样可以找到文化的味道和文化的感觉。

道教文化与旅游

道教文化与旅游 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如何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从而得以继承和发展,是很多学者都探讨过的问题,但具体通过何种途径才能取得切实的效果则论述不多。道家、道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学者们对其现代意义和价值已经有了不少论述,其中一些文章也谈到了道家、道教与旅游相结合的问题。本文在此基础上力图有所深化,尝试从道家、道教文化对旅游本质的看法来论述其所具有的可转化为旅游产品的丰富资源。 一、道家、道教文化的旅游观 旅游业是一种典型的文化经济,它的发展必须依赖于一定的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可分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两大类,后者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重要性。人文资源的主体内容是既有的文化资源,利用文化来发展旅游是世界旅游行业发展的主要潮流,也是商贸与经济发展的趋势。原因如下: 首先,除某些具有特殊魅力的自然资源以外,旅游经济的繁荣要以人文旅游资源为基础。发展经济不仅要从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寻找立足点,赋予过去的静态文化以动态的时代特色,一改过去把传统文化视为无用之物或历史包袱的错误观点,把它转变为发展现代旅游经济、商品经济的优势,进而把东方文明的精华与西方外来文化的合理内核紧密结合,用现代化的商品经济意识融会贯通,生成一种中西合璧、富有活力的新型文化。这既是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的路子,也是我们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实现现代化,继承、弘扬传统文化与搞好现代化二者得兼的现实路子。这样的新型文化,能够为发展旅游业和经济腾飞奠定基础。 其次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文化环境离不开文化的渗透与帮助。一脉相承的乡间民风民俗、宗教文化凭着它的定势和惯性孕育着当地人的商品意识和价值取向,而朝气蓬勃的现代文化与厚重的历史文化、浓郁的乡上民族文化及异族海外文化相结合,无疑会给经济灌注强有力的生机,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动力。再次,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创新,发展新的人文景观提供了经济基础,展示了新的机遇。此外,在旅游中,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旅游者的相互交流,既提高了旅游者的文化素养,也增进了不同民族间人们的相互了解,促使不同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从而促进国际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整个人类文化的进步,并实现传统文化的良性循环,多角度、多层次地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更深一层地说,旅游的本质是文化。单纯的山水即使再漂亮,也难以长久地吸引游人,只有把文化的内涵渗入其中,山水才有灵性,才有内容。或者说,只有把外在的形式与内在的内容统一起来,山水才能改变在人的眼睛中稍纵即逝的命运而进入人的心中,与人的内心世界相结合,从而给人们带来美的愉悦与享受,调节人的身心,旅游的价值才会得以彰显[1](P5-8)。所以说,文化是旅游的内核,是旅游的本质。 道家、道教文化对旅游有深刻的思考。庄子在《知北游》中曾赞叹天地之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道家、道教从保存人的生命之光出发,引导人们对自然作深邃的思索和审美,建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联。《庄子·知北游》说:“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焉。”生活于道教世家的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也说:“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所之娱,信可乐也。”人融入自然之中,是为了怡情冶性,为了畅神,为了放松形骸从而调整心态、调理身体、体养生息。移情与意触作用的结合,是人向往自然之情与大自然之形神的契合,这种旅游观可以称为“情感说”。它注重个性情感价值,既出世又入世,站在人生的边缘,动态、灵活地审视一切。它的实质是为心灵争取一份在俗世之中难以获得的自由。 因此,道家、道教的旅游是“逍遥游”。徐复观认为,庄子追求精神的自由,而“精神的自由解放,是以一个‘游’字

怀疑主义思想与中国道家文化

怀疑主义思想与中国道家文化 米歇尔·德·蒙田(1533-1592),法国文艺复兴晚期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他开创了散文体先河,并且他的散文集《随笔集》在中国一直有着广泛的受众,非常受欢迎。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书中所折射出的超越时代的智慧,涉猎话题的博大,思想的深刻,更是因为蒙田的智慧和中国传统思想和哲学有许多相似性,能够引起中国读者的共鸣。蒙田与中国文化并无实质性的接触,对中国儒家和道家思想一无所知,但历史学家博克说:“蒙田迟早要被人看作是一位具有中国道家思想的人物。”而他的适中、谦逊思想与中国儒家文化的中庸之道也有相似之处。当然,蒙田哲学思想中的及时行乐的主张与中国文化还是有着根本的区别。 1 怀疑主义思想与中国道家文化 蒙田哲学思想的核心是怀疑主义,《雷蒙·塞邦赞》是《随笔集》中集中体现蒙田怀疑主义思想的篇章,其中有一句名言“我知道什么”是蒙田的座右铭。蒙田的怀疑主义产生于16世纪后半期。当时的法国正经历一场浩劫,这就是从六十年代初起,持续三十多年、席卷法国社会各阶层的法国宗教战争。蒙田的后半生

正是在这场战争中度过的,他彻底陷入对天主教的失望和怀疑中。由于种种原因,蒙田放弃了波尔多市长的大好仕途,一头扎入自家阁楼的书海中潜心读书写作,过起了隐居的生活。这个举动遭到了当时很多人的不解,同时期的法国作家、数学家帕斯卡还批评蒙田没有责任感。然而这种退隐归田的生活方式让中国人有种熟悉的感觉,使我们联想到“杜门不复出,终身与世辞”的庄周、陶渊明等一些东方的名人隐士。 除了对基督教文化的失望和怀疑之外,蒙田的怀疑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对人性的怀疑上。蒙田是一位獨树一帜的人文主义者,文艺复兴运动经过一个半世纪的发展,对人的赞美和肯定已经到达极致。蒙田发出了不一样的声音,蒙田怀疑人的理性,怀疑人的认知能力,认为人其实一无所知,却盲目自负的把自己当作世界之王。但蒙田不是不可知论,而是相对论者。他在《雷蒙·塞邦赞》中指出人类对美的定义没有固定的标准:“意大利人认为肥胖是美,西班牙人认为骨瘦嶙峋是美,而我们法国人有人认为白皮肤是美,有人认为褐色皮肤美;有人认为纤弱温柔美,有人认为健康丰腴美”。蒙田进而突发奇想:“当我逗猫玩的时候,天晓得是它逗着我玩,还是我逗着它玩?”这与庄周的迷惘有异曲同工之妙:庄周梦蝶,抑或蝶梦庄周?人类相较于动物贵在有理性,但动物难道就没有理性,并且人类的理性就能认知真理?事实是人类什么也不知道,蒙田将自己视为考察对象,客观的评价,才会发出了那句呐喊:“我知道什么?” 蒙田提倡人类多亲近大自然,因为自然蕴含着真正的真理。这种崇尚自然的风格也与道家思想有相似之处。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鉴赏

班级:B08811 学号20084081101 姓名:卢婷 中国传统文化自我鉴赏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正文: 没上《中国传统文化鉴赏》课之前,就只知道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传统文化。至于具体的传统文化有哪些方面的历史就不太清楚了。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中国传统文化酒文化》,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酒和酒类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酒是一种特殊的食品,是属于物质的,但又同时融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中。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酒可以分类为:宴会酒、饯行酒、友谊酒等。人世间有了酒,人类的生活便丰富多彩了,人类的历史便斑斓多姿了,茫茫尘寰便增添许多有趣的风景,短短人生便增添许多悠长的滋味。 《中国传统文化戏曲文化》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它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使中国戏曲富有特殊的魅力。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中国戏曲中最重要的一点特征是虚拟性。舞台艺术不是单纯模仿生活,而是对生活原形进行选择、提炼、夸张和美化,把观众直接带入艺术的殿堂。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浩荡历史长河中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年年岁岁的摸爬滚打,所环绕的,无非是我们中华文化的氛围。中华文化,左右着我们的一言一行,串联这历史上的点点滴滴。中国民族音乐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音乐文化繁荣昌盛的时代。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

中国道教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道教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道教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道教与流行于中国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不同,它是唯一根植于本国、发源于古代文化的民族宗教。它在形成发展过程中确实受过佛教的影响,但主流是中国的传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道教信仰的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看重个体生命的价值,相信经过一定的修炼,世间的个人可以脱胎换骨,直接超凡入仙,不必等死后灵魂超度。这是它与别的宗教信仰的根本不同之点。道教的产生也很特别,它不是某一教主在短期内创立起来的,而是逐步积累、多渠道汇合而成的,它正式产生于东汉后期,然而孕育过程很长,上限极难具体确定。道教前期分为丹鼎与符两大派。符派以符水治病、祈福禳灾为主要宗教活动内容,组织上多系民间道教,如汉末的五斗米道与太平道。魏晋以后,太平道被镇压,五斗米道转化为上层天师道。南北朝时又分为南北天师道。丹鼎派侧重清修炼养,又有内丹与外丹之别。唐代李氏皇朝与老子李耳联宗,推崇道教。宋代真徽二宗迷恋道教,并开始组织编撰《道藏》。金元之际,道教进入鼎盛时期,全国形成南北两大教派。南方为正一教,由张天师后世子孙掌教,中心在江西龙虎山,活动以符为主。北方有王重阳在金代创立全真教,炼养性命兼融儒释。其弟子丘处机见重于元太祖,掌管天下道教,使全真教盛极一时。明代正统、嘉靖、万历时期,道教亦很发达,巨大规模的《道藏》陆续编成。此后直至清末,道观虽不断修建,然而道教逐步丧失了理论上的创造力,走身衰减。然而道教的思想影响却在民间不断扩展起来。 道教的生态伦理思想是以生命为中心的。 一、“有形皆含道性”的生命平等观 道教是重视生命的宗教。早期道教的主要经典《太平经》说:“要当重生,生为第一。”南朝时的《三天内解经》说:“真道好生而恶杀。长生者,道也;死坏者,非道也。死王乃不如生鼠。故圣人教化使民慈心于众生,生可贵也。” 然而,道教追求长生不死的根本途径在于得道成仙。道教所要得的“道”,即是“自然”;而“道”的自然性,最根本的就在于其生命,在于化生万物;因此,“道”就是生命本体。老子《道德经》把“道”称为“天地母”,赋予“道”以生命,又明确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讲“道”生天地以及人和万物。《老子想尔注》明确地说:“生,道之别体也。”所以,道教追求生命并不是通常那种单纯地追求长生不死,而是要在追求“道”的生命本体的过程中,实现人的长生不死。在道教看来,自然 界的一切都是由“道”的生命本体化生而来,而且都含有“道”的生命本体,因而都是一种生命;各种生命虽然形式并不相同,但就生命本体而言,是一致的;各种形式的生命都是“道”的生命本体的体现。因此,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不仅人与人之间的生命是平等的,而且人与动植物的生命以及天地的生命,都是平等的。道教不仅在宇宙论上讲天地万物与人的同源、同根性,而且,还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从本体论上讲天地万物与人皆有道性。梁陈时的宋文明对道性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他明确提出“一切含识皆有道性”,认为人以及有心识的动物均有道性。唐代著名道士潘师正在《道门经法相承次序》中则更为明确提出:“一切有形,皆含道性”,认为天地间

道教起源与发展

道教起源与发展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太上老君”,以《道德经》为其主要经典。道教是以先秦道家为思想渊源,吸收、融合其他理论和修持方法,而逐渐形成的我国本土宗教。它的教义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其悠久的历史进程中,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儒、释、道)之一,在中国文化中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道教的渊源,可以追溯至中国古人渴求长生不死的心理和行为中。考古发现:早在一万八千余年前,中国的原始人类就已表现出他们对生命存在的顽强追求,如这一时期的“山顶洞人”曾在死去的同伴身上撒上一些象征生命之红色的赤铁粉,以图唤回逝者的生命。上古时代,已有人开始学仙,历史记载轩辕黄帝“且战且学仙”,“问道于广成子”,后修道成功,于鼎湖白日乘龙升天。记录古代先民生活的《山海经》中,也有关于“不死国”、“不死民”、“不死树”和“不死之药”的记载。战国时期,人们又多相信东海中有蓬莱等神山,由此出现了许多以追求不死成仙为务的方士,被称作“方仙道”。“方仙道”在秦汉时期曾活跃一时,是后世道教的前身之一。 “方仙道”的活动,多属具体的实践行为,而较少有理论的成份。后世道教的思想理论,主要来自于先秦道家哲学。春秋时期,老子著《道德经》五千言,阐发了一套关于宇宙

万物产生、存在及运动变化的理论,认为“道”是宇宙万物得以产生的根源及赖以存在的本体,主张人的活动应当遵循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由此开创了道家学派,并为后世道教的发展奠立了理论基础。战国时期,又有不少人依托黄帝、老子之名来阐发养生、治国理论,被称作“黄老道”。“黄老道”的学说,已不仅限于老子道家,同时还吸收了儒、墨、名、法诸家之长。这种融诸家学说于一炉的“新道家”,在秦汉时期影响很大,同属后世道教的前身之一。 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是道教形成和确立的时期。东汉末年,张道陵作《道书》二十五篇,从而创立了天师道。在中原地区,张角创立了太平道,组织民众举行反抗东汉王朝的起义。天师道和太平道的出现,令道教开始成为有严密思想体系和组织制度的教团,被认为是道教成熟宗教形态正式形成的标志。 两晋南北朝时期,道教中涌现出了大批新的道经,并出现了许多新兴的道派,如灵宝派、上清派、三皇派,以及推崇外丹烧炼的金丹道等等。不仅如此,当时道教中还涌现出了葛洪、陆修静、寇谦之、陶弘景等一大批杰出的大师,对道教思想学说的发展、经典文书的整理、组织制度的完善、神仙谱系的制订等作出了很大贡献。在这些道教领袖的努力下,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无论是在思想观念方面、还是在行为仪范方面,都已显得较为完善。 唐宋时期,道教不仅信徒众多、宫观广布、倍受尊崇,而且在教理教义、修行方法、科仪制度等方面也有了巨大的

艺术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论文

艺术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论文 摘要: 由于历史原因,今天的艺术教育与传统的“圣贤”教育之间出现了严重的断层。回视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已有些陌生,更不知其是“本有的家珍”。今天的艺术教育中存在着“重技艺,轻人文”的现象。如果艺术教育仅仅停留在教授唱歌、画画的层面上,是难以完成其使命的,必须回过头来从已被扬弃的,被误认为封建的、过时的传统文化中吸取更多的营养来填补今天艺术教育的空洞。 关键词: 艺术教育中国传统文化师道孝道经典内学 当代中国的艺术教育,应根植于本民族传统文化这块土壤。这是艺术教育发展、成长的源泉,离开它,艺术教育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各种不同的艺术教育模式,不管是舶来的,还是本土的,无论是学习、继承还是发展,我们本身应具有一个较高的视点去评判。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否则舶来的东西就难辨良莠,或导致另一个结果,即盲目地排外而妄自尊大。 由于历史原因,我们今天的艺术教育出现了偏颇,即重技艺而轻人文。我们今天的艺术教育与传统的人文教育产生了严重的断层,这足以导致人的精神领域极其浅薄与苍白,加之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介入,我们正在加速度地蜕变为“香蕉人”,而我们的艺术教育也增加了“功利”与“竞争”的倾向。过分重功利就会轻仁义,人与人的过度竞争会导致社会动荡不安,国与国的过度竞争最终的’结果将是共同毁灭。 一、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的比较 近现代西方注重的是科技教育。在科技进步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犯罪率上升、环境污染等。核能的开发本来是可以造福于人类的,但我们今天却随时都要遭受核战争的威胁。因此,人们形容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盲目地发展科技无异于盲人骑瞎马。 近现代西方注重的是竞争教育。孩子从小就被灌输竞争意识,保护自己的个人利益。而中国传统的教育是教人礼让、互助合作、共存共荣。中国古人并非不懂科技,但更懂得科技发展的弊端,因此,大力提倡发展人文教育,认为这样,社会才能长治久安。当前是科技发展的时代,我们无意开历史的倒车,只是尽可能地让科技发展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状态。科技好似一匹野马,需要一名睿智的骑手去驾驭。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一方面可以发挥其积极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并非基于一种民族情结去赞美和宣扬自己的文化,也并非基于一种复古的情结而厚古薄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典集称为经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